在香港ipo投行ipo排名投行做IT 一般月薪多少

在香港投行工作什么体验?这几件事我就觉得很奇葩。。。
先自报家门,我是在香港一家BB做quant。以下从几点说说我在香港感到特别的工作体验。
香港bank的工作文化
跳不出的「expat bubble」
和厚厚的「pitch book」
关于香港的工作文化我只想说两点,这两点都让我感受强烈。第一就是,比起纽约来说,香港的同事之间的交流会少很多,特别是背景来源不同的同事。在香港,你想生活在「expat bubble」里是完全可能的,并且要想脱离这个圈子也很困难。即便是比起港三校(港大、港中文和香港科技大学),香港的top投行在招新人时也更倾向于国际顶尖大学的学子。从伦敦政经、帝国理工到哈佛哥大,包括近几年越来越多的清北的学生进入香港投行,导致各大bank里面员工背景来源差异化相对较大,也不像别的地方同个投行中就有很多同个学校的校友。
另外,在香港这个弹丸之地集中了所有的九大国际投行,还有一大批二线三线和本地投行再加上越来越多的中资券商,竞争非常激烈。这就导致了诡异的一点,就是这里的pitch book一定要做得非常厚——这样才显得你比别家更有水平,让客户觉得更受重视——这也使得香港bank的junior们工作量倍增。
quant还是比IBD好多了
我感受到地球随我转动
我自己一周大概50~60小时。比起 corporate finance / M&A 的道友们还是要少多了,他们常年80~100+每周。。。我通常八点半到九点之间抵达公司,待到八点之前下班走人。交易大厅一般七点半就人走楼空,因为没事可做了。
在香港和NYC上班有个很大的区别就是,HK的同事很少有在家加班的,但在NYC,基本上一周会有一天work from home。
还有个特别的地方就是,因为亚洲开市时间早于别的地区,所以一旦有什么问题,你都是最先受到“召唤”的。比如哪个周末某个系统崩溃了,在亚洲的banker都是第一时间会注意到的。
在这里工作也不可避免会与London和NYC有很多工作交集。因为时差原因,与NYC那边的人共事会有诸多不便,因为一般国际会议都是依照NY的时间而定,在香港就意味着得熬夜。
不过一天下来,你会感受到全球市场跟随者地球的转动不断地open and close,这种体验很是挺酷的。
投行作为粤语粗口集中地
各种语言“扎堆”现象
因为一开始也提到了,我是在香港的一家BB,所以包括商业会议在内的一切工作语言自然都是英语。不过在非正式场合,你可以听到普通话、粤语、法语、印度语、俄语等各门语言。除此之外,我觉得香港的投行应该是粤语粗口最集中的地方——这里的traders随时随地都在“X来X去”。
关于这方面有个很有趣的特点就是——某种语言会“扎堆”。你一般会听到quants都在讲普通话或者法语;合规和人力部门的基本都是香港local,说粤语;Legal 母语英语的居多。而面对客户的话,当然是客户说什么就会按需找用会这门语言的人——这几年,普通话几乎一尘绝技。
香港的假期,一个字,weird。问题在于,理论上说,香港是一个一周要求工作六天的地方,但实际上除了家政工人人都在双休。这就导致,如果假期落在了周六,那就算没有这个假期,因为你本来周六就会休息;但是如果假期是在周天,那就会移到周一,就是说周天和周一都可以休息。
一年中还有月份繁忙程度区分。通常来讲,在香港,七月,十二月和春节前后日子都比较散漫,工作量不多。但是每年的九月十月,每个人都像疯了一样加班加点,好在花红前赶完当期的任务。
还有一些就零散的说下:
工作环境——个人感觉和纽约区别不大。身居中环落地窗外尽收维多利亚港的美景。只是比起NYC来,这里的人群更拥挤,节奏还要快一些。
午餐——呵呵。香港的确是个美食集中地,但这些美食全都不在这午餐的一个小时能走到的范围之内。中环的餐厅最大的特点就是:insanely expensive。所以一年到头你基本上就只能在那一两家吃相同的食物。
台风——Everything hopes for a black rain storm or a T8 warning.
可谓:“天降狂风骤雨,斯人感激涕零”。
本文由求职香港原创
部分摘选自quora,欢迎分享
合作请联系微信号:dreambigcareerpr7
近期精彩,不容错过
更多精彩在公众号历史记录
在香港求职,请点击图片查看详情!
年度呈现 | 私募/风投/投行/咨询
等十大领域实习项目来袭
DBC战绩 | 本申请季
所有Offer展示,有图有真相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俩女孩,都是人在美国拿了香港投行IBD的offer。你可能不熟,很多香港投行给Analyst月薪已经HK$70,000+了
爆料称今年香港 HSBC IBD Graduate Analyst的收入已经是 Bonus + HK$70,000+,别家也差不多是这个数。
这两个女生,Murphy & Nancy 同在美国留学,在过去的秋招求职季,一位拿了香港Citi IBD offer,一位拿了香港UBS IBD offer。两位均为DBC学员。(Murphy & Nancy为两位的别名)
DBC明星学员分享
香港投行求职心得
女生在投行求职过程中有什么优劣吗?
怎么在美国申请到香港的IB?
最新投行標準的Resume该长什么样?
我来自Non-target School,该怎么做?
我们邀请 Murphy & Nancy 为你带来
明星学员求职经验分享第三场
或将给在美国、英国、加拿大等留学地区
希望在香港求职投行/金融方向的你
开一扇新大门
还记得是什么触动自己想去投行?
“大一的时候进了Fraternity,遇到一位Mentor 就是做投行的。看着他能用Excel计算出一个公司的模型觉得很神奇。他也给我展示了做的Waterfall图以及各种我从来没见过的Excel Shortcut。
从这个时候我起了对Investment Banking的兴趣。我知道我们学校并不是Target School, 所以我加入了我们学校基本所有跟Finance相关的社团,抓住每一个我能学习的机会。在和前辈们交流的越来越多后我就基本确定了我投行的Career Path。”
就想要问问你,敢不敢像我这样改100次Resume
“整个Resume我改了不下100遍。不停的找不同的人改。 我觉得这是一个不断完善的过程,改到后面也有一点心得,知道好的Banking Resume大概是长什么样的。
在一遍又一遍的修改中我领悟到如果能把你实习的或者社团的经历Quantify,然后能够具体描述你怎么得到某个result这也能让resume变得更生动。举个例子,比如你获得了某个奖项,你可以说带领xx团队在xx城市比赛击败xx队获得xxx。更多的细节会让实例变得更鲜活。”
求职准备之分别 @ 美国vs香港
“其实从现在准备明年的秋招的话还有时间。大部分人都会建议Networking。相对于有高GPA的同学来说,我觉得就香港而言Networking其实没有美国那么重要。Networking其实也不仅仅是拿到Interview,你在Networking的时候也学到了很多在课本里学不到的内容。
除此之外,在准备申请材料、准备面试的过程中,DBC也帮助我很多。其实一开始是想留在美国所以我的DBC导师就是在美国投行就职的,后来决定转战香港,所以中途DBC帮我及时的换了Lead Mentor。我觉得有一个熟悉自己target市场的老师非常重要,他能够帮你了解一些你了解不到的信息,给于你独有的帮助。
Non-target school?招聘情况不乐观?—— Never give up
“我的case比较特别的地方应该是从Non-target School做起吧。今年整个IB市场其实不是很好。我们不断的听到有大firm layoff的消息。在我和某个银行大佬谈话的时候,他也建议说不管你现在做的是什么只要不断的build on并不断的学习,总有一天你的skills会派上用场的。这点在我申请的时候我深有体会,so, never give up。
面试Personal Tips
“我觉得Technical和简历Experience的问题,要把自己想成一个特别能问的面试官,把最难最细的东西都想出来,最好做Bullet Point,但不要全写出来,因为全写出来反而会限制当场improvise的能力。
还有一点我觉得虽然可能有点非主流,但是挺管用的,就是面试的时候其实大家都不太清楚给人的那种感觉是怎么样的,平常除了对着镜子练练还可以录个音录个视频什么的,看一下自己的眼神啊,面部表情啊什么的,因为我觉得到了最后面试给人的一种自信淡定的感觉特别重要。
但是每次看自己就会觉得,天啦撸,不忍直视,哈哈。
所以一定要多找圈内人面试啦,我觉得Mock Interview比较适合自己已经准备的差不多,然后面试可以提升到另一个层面。
DBC导师们都超给力,问的问题给我的回答都很细又很to the point,已经成为DBC迷妹。”
国内也兴Networking?
她怎么靠Networking拿下SCB上海的实习?
怪怪的实习经历怎么讲得受青睐?
Non-target School出身怎么顺利拿下IB Offer?
一路走来,求职香港投行最重要的是什么?
被面试官问到关于实习的问题怎么回答?
女生在投行求职过程中有什么优劣吗?
怎么在美国申请到香港的IB?
所有问题的解答
Murphy 和 Nancy 都准备在
明星学员求职经验分享第三场
直 接 上 线 解 答 !
DBC明星学员分享讲座须知
时间:2月17日 9:00PM EST
讲座时长:60分钟
地点:千聊 & 微信群
讲座参与方式
关注DreambigCareer公众号
后台回复关键字【分享三】
立刻查看讲座参与方式
报名成功后不仅可以
参与第三场分享讲座
之后还有其他2016季
秋招Offer Holders等着为你支招!
往期内容推荐
(点击图片进入阅读)
哪些Big Name已经开始春招面试了?
留学两年简历一片空白,你可能留到假学了
内含DBC战绩
本申请季所有Offer展示,你也要有一张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安全检查中...
请打开浏览器的javascript,然后刷新浏览器
yingjiesheng.com 浏览器安全检查中...
还剩 5 秒&小弟港科大CS MPhil一枚,主要比较两地投行IT部门的待遇。。。听闻,HKUST MPhil同学(本科Tsing大)求的中金CICC IT部门一职,年薪15w yuan。。。。听闻,本科同学硕士毕业,求的Morgan Stanley IT部门一职,年薪18w yuan。。。。听闻,另一本科同学硕士毕业求的百度IT部门一职,年薪19w yuan。。。。。本人确定,HKUST同组同学求的Merrill Lynch IT部门一职,年薪base&40W HK dollars(1港币 = 0.8131 人民币)。。。。本人确定,HKUST同组师姐,求的JP Morgan IT部门一职,base&37W+ HK dallor&per year。。。。。听闻,内地很多知名企业实习生的pay, yuan per month(一般情况,包括一些内地投行,以偏概全,见谅)。。。。本人HK 投行summer intern, pay&25000 hk per month。。。。早就听说,hk的投行full time是global pay(小弟知道前台也是如此),不知与内地差距几何,比较之后竟知连summer intern都差距如此之大。。。。此番比较,让小弟感觉,内地的人力资源果然是一个字,&jian啊&。。。其实小弟在hk生活近三年 。。。感觉香港很多东西比起内地大城市要便宜很多,包括衣服,鞋子,日常生活用品,, 等等等等(内地通胀有点狠),就算是房价高,但是比起北上广,小弟真心觉得的房价差不多。。。。同样是投行,不光是IT,就算是前台业务内地的投行也跟HK比不了啊。。。我一同学在中信IBD,他前两天的语录 "分享了一份morgan mcknley的HK 金融从业者薪水2012年预测报告,看到IB里Analyst 1为40k-60k $HK per month,Asso 1为70k-80k $HK per month,我Title还叫 Senior Asso,其实改成pre-analyst更好点,天天说国际化,啥时候薪酬也能国际化啊,如果薪酬国际化,我也可以每天2点下班的"。。。。。光是从工资的数量来看,hk一线投行IT的工资就是内地2倍多。。更别说,内地高的要死的各种tax,听说15W-19W的pretax salary到手只有12W-16W? ??香港的税是非常低的。。。个人认为,房租如果按照一般工资水平来说, 香港跟上海北京比起来,差不多,(好一点的,一套高层公寓的一间房,5000左右;一般的左右;说的都不是在很郊区的地方,当然房间是小了点儿,是真的。。。不过香港交通相当方便,一般从家里到上班的地方坐地铁都可以在40分钟之内搞定,而且不用走很远。。就算是做巴士,也不会像内地大城市那样堵车。。。绝对节约时间成本。。。)。。。其他的日常用品,尤其是衣服,鞋子(当然没有内地那种地摊货)的价格其实跟内地的超市一样的价格。。。。包括吃饭,一碗面在小店一般20-30元(吃饭肯定是跟店儿的地段有关,在中环吃顿盒饭都要,60,70。。),但是按照香港这边的工资水平,吃饭什么的不算贵。。。entry level的IT position能拿到12000 --18000(非投行的IT)。。。综上考虑。。。还是觉得两地金融行业的待遇差距是全方面的。。。。
Views(...) Comments()阅读时间大约5分钟(1992字)
你不知道的香港互联网:IT工程师待遇不如洗碗工
编者按:说起香港的互联网,内地人总是充满了羡慕甚至嫉妒,将那里想象成天堂般美好,但事实真的如此么?TalkBox中国地区经理黄何根据亲身经历谈了谈他眼中的香港互联网,试图还原一个真实的世界。
这个话题从知乎上一个关于“香港iOS开发环境”的问题说起。
我并非技术出身,无法从iOS工程师的角度来分享“香港的iOS开发环境”,不过抛砖引玉,希望通过分享这两年来在香港移动互联网行业的从业经验,让大家对香港的互联网行业从业环境有更深入的了解和引起关注。
来香港之前,相信我和大家对香港互联网行业的憧憬是类似的,“1000M飞速却廉价的互联网接入”、“完善的投资体系”、“Google退出中
国大陆迁往香港”、“腾讯阿里巴巴等都在香港上市”、“全民3G(如今已用上4G
LTE)”、“没有各种牌照许可证和审查”、“自由开放国际化”,这些耳熟能详并让人羡慕的、对香港及其互联网的描述,无一例外让我们认为香港这个上网
“顺畅”的地方,互联网行业会是多么发达?
当然,吸引我的还有香港理工大学的交互设计专业,是很多互联网产品和设计师们向往的。一切听起来都那么互联网。与之前在上海短暂的互联网创业和从业经历相比,香港仿佛更像是一个圆梦的地方。
一年的硕士课程毕业后,来自大陆的同学都一个个回到北上广深,投身互联网。而我选择留在香港,并加入了当时刚刚起步并高速发展的TalkBox团队,担任中国地区经理。
智能手机和3G普及 APP外包缺新意
除了中国移动香港外,香港的各大移动运营商早早就完成了3G网络的基础建设和商业化。加上香港市民普遍的高购买能力,以及免税带来的电子产品低售
价,香港的智能手机普及率非常高。几个月前,香港更是提前步入了4G
LTE时代。同时,Apps理所当然成为近年来香港最热门的话题之一,从、媒体、到娱乐、教育、政府等等,各行各业的企业和机构都希望拥有一个或
一系列Apps以提高竞争力。不仅仅是传统行业公司,即使本地有强大IT背景的互联网公司如Openrice、JobsDB等,也都选择将移动产品外包。
因此,香港成就了数家有一定规模的Apps外包公司,如Green
Tomato、Cherrypicks、MTel、InnoPage、AppTask等等,团队从十几人到上百人,十人以下的小团队更数不胜数。业务从
App、Mobile
Web等移动产品设计、开发外包,到移动广告推广、公关等。流水线式的外包生产,很难点燃创新火花,每年香港制造的几百个Apps,大多千篇一律,缺乏新
外包公司和创业公司的创新路
近几年有外包公司开始涉足自主技术及产品研发,外包公司从事研发有两个目的,第一是为转型找方向,第二是研发的新技术和面向大众产品成为不错的广告招牌,吸引更多外包客户。
以大家熟悉的TalkBox为例,它便是外包公司研发团队的产物,所以并非真正意义上的创业公司。TalkBox是Green
Tomato公司的独立研发团队Farm,继2009年推出HK
Movie后又一个得到广泛好评的自主研发产品。TalkBox最初由一个4人团队开始进行研发,最高峰时由近20人参与到TalkBox的各项工作中。
对于一个在香港,还没找到商业模式的互联网公司来说,已经很了不起了。TalkBox语音信息设计的创新是惊艳的,以至于很快成为各种手机通讯应用的标
配,被国内各大互联网巨头纷纷跟进,就连Facebook最近也在其Messenger里加入了类似功能。
TalkBox的例子,反映出了一部分香港互联网从业者的问题——香港互联网不缺有才华且不愿抄袭的人,但对中国大陆市场不了解甚至恐惧、对互联网
融资和运营缺乏经验。记得李开复老师曾经建议TalkBox的母公司应该放弃外包业务,公司上下全力投入到TalkBox来应对竞争。只是开复老师无法想
象,外包业务对这家公司的重要性:光靠概念和投资,真的不足以养活这家在移动互联网做了10年上的百人公司,更不用说由此带来的风险。
当然香港也有一些不错的移动互联网创业公司,如Stepcase, Primitus,
6wave、Editgrid等,都有着不错的产品,也有微型但精干的团队。与有外包公司做后盾的团队相比,他们的生存环境更加艰难。香港本地市场太小,
互联网行业经历了2000年互联网泡沫洗礼,在资本市场活跃的香港这些公司却无人问津。偶尔会有来自大陆或海外的风投关注,但实际融资成功率很低。
最近一段时间香港出现了面向互联网的孵化器如CoCoon和AcceleratorHK等,不过目前还未见到成功案例,所以现在下结论为时过早。
十年河西 互联网已成冷门
另外我提一下相关行情,与国内互联网欣欣向荣不同,一个香港的大学本科应届毕业生,从事Apps或者其他IT开发。起步工资大约10-12k港币,
相当于普通地段30多平方两室一厅的一个月房租,或者繁忙茶餐厅有经验的洗碗工收入。相信这也是国内不少互联网公司给应届生的开价,只是香港生活成本要高
得多,且几年内晋升空间不大,属于比较冷门低薪行业。相比之下,如今读IT专业的学生,如果进入投行做IT
Support而不是在外包公司写App,起薪可以高出非常多。
也就是10年前,2000年互联网泡沫前,香港互联网工程师最热门,有几年经验可以开到近10万的天价月薪。泡沫后大财团们对互联网不再有信心,无
论是私有化退市还是科技业务转型,资本不再围着互联网创业者转。10年来,创业者始终找不到资金发展,也成了香港互联网产品发展的死结。
而事实上,10年来互联网不但没破,且创新仍在继续。56K的猫换成了千兆光纤,大陆的互联网企业也成了世界的焦点,而香港,还没走出那场阴影。
总体来说,互联网在香港属于夕阳行业,资本不青睐,政府不支持,企业不投入,人才往外跑,家长觉得小孩读IT没前途。这几年因为智能手机在香港的高
普及率,Apps开发创造了一些机会,有人看到曙光,2000年倒下去的一代有一些人希望卷土重来,试图重新创出一片天地,无奈环境已大不如从前。
即使家家户户拥有1000M的廉价宽带接入,又如何?
<div class="module-box mb20" v-for="(item,index) in items" v-if="index
{{item.author_user_sig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香港ipo投行ipo排名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