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西欧Z500和索尼 a900A900有什么区别

&主题:索尼a900的使用感受
泡网分: 36.032
精华: 4帖子: 483
注册: 2001年01月
自从拿到SONY a900以后,我就一直在用它拍片子,主要还是风光一类,加上少许的人物片。 今天把初试a900的帖子调出来,以此为基础,稍微详细一点写写我对a900的使用感受吧,另外对于最近坛子里有一些关于a900适配镜头的争论,我最后也会谈谈我个人的观点。
好,长话短说。
1。总体感觉;
其实从操作界面,功能等方面,A900感觉同A700 非常相似,用惯a700的再来用a900会非常容易上手。a900有点象a700的双胞胎,当然这里不包括两者在像素,取景器以及感应器大小的区别。 可以说,拿到a900后,并没有这是一个全新机子的新鲜感。a900同a700之间的差别远远不如以前美能达a7和a9之间的差别大。另外,a900还有一点同a700很相似,那就是对这两台机子的喜欢是通过不断使用而逐渐增加的。 这与我使用的佳能器材不同,使用C家的器材的初步印象基本上就是最终的印象。 也许这也是我为什么比较喜欢a700和a900的原因:越使用,越欣赏。当然,这里仅仅是个人的感觉而已。 另外,a700受制与APS-C规格的影响,很多不足其实是很明显的,当然这是所有APS-C格式数码相机的通病,而作为全幅机的a900自然就弥补了这些不足,因此总体来说通过这么一个月的使用,我还是非常喜欢这台机子的。
SONY把a900定位在旗舰级的准专业机,同当今单反数码相机市场的标准来看,这个定义是非常准确的。 其实几年前,佳能的1系列就已经设定了专业级单反数码的标准:强大的多点对焦功能,能够适用与全天候的摄影环境的密封机身,机身和手柄合二为一,以及高速快捷的图像处理等等。 尼康在此基础上又更上一层楼。同这样的标准相比,a900的确无法跻身与专业机的行列,但是它也提供了一些只有专业机才具有的性能,比如它的取景器,图像处理速度,以及顶级的图像感应器.
2。 取景器。
这里先说说a900 的取景器。a900的取景器是专业级的,100%的覆盖率,亮度比起美能达的a9 毫不逊色,甚至还稍微明亮一点,当然这是个人感觉而已。 受惠于全幅制式,a900的取景器显得非常宽敞明亮,用它来取景的确是一种享受。 对于平常用惯了非全幅制式的用户来说,一旦重新上手全幅机子,再回到其它制式的话,将是比较困难的,呵呵。这也是我为什么很快脱手a700的一个原因。正是因为a900这个顶级取景器的设计, SONY取消了机身闪光灯,把机顶的设计成尖顶。 这个外观设计获得的评价褒贬不一,有人喜欢,有人反感。 我挺喜欢的,起码让这个机子多少有些复古的味道。 再当今数码相机的外观趋于一致,这个相对比较异类的设计不免给人耳目一新的感觉。至于机身闪光灯的取舍,我从使用单反相机开始,就很少使用机身闪光灯,个人认为它的有无实在无关紧要
3。 机身手感。
a900比a700多了一些蒙皮,同时取消了眼启动以及手柄上得金属感应器。其实眼启动功能我从来就不用,所以有没有同机身闪光灯一样, 无所谓。金属感应器的取消让手感更好一些。a900的蒙皮质量要比a700好,手感没有a700的塑料味重。 比较讽刺的是,加装手柄后的a900的塑料味比没有手柄的要来得重,这主要是因为a900得手柄没有多少蒙皮。 其实a900的机身和手柄都是镁合金质地的,但是镁合金的手感就是比较塑料味。同佳能和尼康同档次机子相比,SONY还是比较吝惜蒙皮的,这也是为什么SONY相机的塑料味比较重的缘故。 另外SONY相机设计得比较松散,外观和手感远不如佳能和尼康同档此机子来得紧凑。 SONY相机手柄的设计就是一个很好的例子,有没有必要把所有按键都安在手柄上,大家恐怕有自己的答案。
4。快门声音。
a700的快门声音比较特殊,一种清脆的感觉,而且用的越久越喜欢。或许是用惯了a700的原因,购入a900之前,我是非常希望a900能够继承a700的味道,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a900的快门声音听起来沉重了不少,有很多用户抱怨 a900的快门声过大,我初试后的感觉是它的快门声音比较中庸,没有什么特别好或不好的。 后来一次偶然的机会,觉得a900的快门声音同尼康D70比较相似,估计说到这很多人要不满了,不过这也是个人的感觉而已。A900的快门的震动似乎比较大,刚开始的时候还不是很适应。 通过使用a900近一个月以后,发现a900同a700一样,也是越用越喜欢。原先并不是很适应它的快门声音,现在反而觉得很好,不知道其它a900的用户是否有同感。
5。 小LCD和功能键。
a900终于在相机的肩膀上装了一个小LCD显示屏。 其实用惯了从a100 (美能达从7D开始)以来就没有这个显示屏的设计后,有没有它也的确无所谓。 a900实际上也是延续美能达a9的,只不过对比a9后,还是特别怀念a9的双肩转盘的设计。 一直认为a900右肩上的四个功能键基本上是个摆设,没有多大用处。 即使是比较常用的暴光补偿键,使用a700的经验告诉我它的位置设计得比较偏,不是很好使。
那么经过一段时间的使用,我开始慢慢使用这些功能键了。用得最多得还是ISO键和暴光补偿键。最近一段时间的摄影,发现我的摄影又慢慢回到原来的习惯上了,主要是自己开始渐少使用主彩屏来设定机子了。通过使用取景器,我可以直接得知光圈,快门以及暴光补偿等一些基本数据。 按ISO键,我也可以得到ISO的设定。 至于我为什么不用后转轮设定暴光补偿,主要是因为出现了几次误设定的情况,以后就不用它了。
所以现在可以说那四个功能键也不是没有用处,起码它们提供了不依靠彩屏来设定拍摄数据的另一种方法。从这一点来说,它们的存在还是有必要的。不过它们的位置的设计还是比较不足的。 还是最开始的那句话,我非常怀恋美能达双肩转盘的设计。
6。 彩屏,菜单显示及操作界面。
a900完全延续了a700的彩屏,以及它的菜单设计。 个人并不喜欢Sony的主菜单界面,我常常为了一个简单格式化功能,要翻便整个菜单。 但是Sony的快速导航菜单设计又非常容易上手,看来Sony的这个用户界面的设计比较两极化。另外a900的左肩转盘取消了那些程序设定的选择,但是保留了三个记忆设定。 在这里着重谈谈这个记忆功能。 虽说记忆功能在以前包括胶片机子里就有,但是到了a900后我才开始利用这个功能。 最近一段时间的摄影,发现很多情况下,我需要暂时改变一下机子的总体设定,但是过后要立马回复到原先的设定。在这种情况下,a900提供的记忆功能是非常实用的。举个例子,在大多数情况下,我并不使用DRO功能,往往是某个特定的情况下我会使用一两次,如果按照正常的程序来设定的话,我起码要按几次按钮和拨杆,回复到原来的状态也同样的重复以上的步骤。有了记忆功能,需要时,只需要旋转转钮到预先设定的记忆位,用完转回到原先的位置既可,非常快捷,的确省去了不少麻烦。
7。自动对焦及操作性能。
总体来说a900的对焦性能很好。使用美能达的G头,对焦速度并不慢。 装上80-200G这个头之后,感觉对焦马达太强劲了,80-200这个头对焦好像有急刹车的味道。 虽然这个头对焦声音比较大,但是据说它的对焦速度在a900上要比70-200SSM的速度要快。 虽然我没有亲自测试过,但是网上的一些用户评测反映了这个情况。
另外我简单地拿a900同a700和a9的对焦作了一下比较,a9的对焦已经显得慢了。我拿a900在暗处对焦作了一些简单的测试,感觉它在暗处对焦依然很好。很早前用美能达7D做的简单暗处对焦测试明显地感觉到7D的不足,很高兴这种情况没有在a700和a900上出现。也许a900的对焦不如佳能或尼康的超多点对焦,但是在绝大多数情况下,a900的对焦性能应该可以完全满足我们的需要。
a900的操控性是很好的,不愧为SONY的旗舰产品。对于一台拥有近2500万像素的机子,一个RAW文件的大小已达到35MB,这对相机本身,以及记忆卡的要求尤为重要。a900使用了一般只有顶级专业机才拥有的双处理器,同时它的内存一定很大,所以操作起来,一点不觉得它比其它机种有任何的拖拉。至于对记忆卡的要求,一是容量的大小。以前用在a700的4GB存储卡可以存两百多张,现在用在a900上就必须用8GB了。 另外对于存储卡的速度要求也更加厉害了。 原来用在a700上的SanDisk Extreme III感觉很快的,到了a900就已经略显的慢了。 我先在使用的是SanDisk Extreme Ducati Edition。这张卡号称世界第一的传输速度,在a900上正好有了用武之地。
8。测光和色彩。
同a700一样,a900的测光性能是可以信耐的。这里也就不多讨论了。a900没有提供LiveView 功能,但是却提供了这个叫“intelligent Preview” 的功能。不过说句心里话,从买入a900后到现在我真的还从没有使用过这个功能。 个人感觉这个功能和LiveView以及机身闪光灯一样,属于可有可无的功能,毕竟数码相机本身就已经提供了一个预览的功能。那么在这里多谈谈a900的色彩。 用久了佳能机子后,感觉佳能出的片子的色彩比较平淡。而SONY出的片子的颜色相比就非常好。 我个人喜欢用vivid的色彩设定,白平衡设定为多云。这样出来的片子的色彩比较鲜艳,略有翻转片的味道,但又不过。我除了在工作室里接触过尼康的机子外,基本上没有使用尼康的实际经验,因此无从相比。但是我觉得SONY机子是非常适合与风光摄影的,它出的片子颜色非常忠实。 从镜头搭配来说,我非常喜欢80-200出的色彩。当然关于镜头我会在较后说明一下的。
9。闪光灯的使用。
SONY全面更新了它的闪光灯系列,以前一直以美能达3600HS和5600HS为基础的两款闪灯也正式走入了历史。随着a900的推出,SONY推出了新的旗舰型闪灯,F58AM。新款的闪灯(F58AM和FA42AM)支持新的电子无线控制技术,可以无线控制不同频道的闪灯的Ratio设定。SONY的这项新技术固然不错,但是佳能很早就有了无线闪灯控制器,用它可以控制多台闪灯,也能进行Ratio控制。 而SONY则必须专门使用一台F58AM来进行无线控制,这样下来的成本是很大的。 当然对于日常的摄影来说,F58AM已经很好了。 我曾经简单地拿F58AM和美能达5600HS(D)作了对比,F58AM的测光的确比5600HS要准确许多。
10。 全幅以及大像素。
最先用a900拍了一些测试的片子,第一感觉就是该机对手持拍摄的要求更高了。 用80-200G头拍路标,即使快门速度在1/200秒,而且防手震功能启动,拍出的路标放大到100%后,可以清楚地看到手抖动的痕迹。当然,这是把片子放大到100%之后的结果。 看来a900的这个接近25MP像素的全幅感应器是一个双刃刀。 这个大像素所纪录的细节的确让人惊叹。看来以后可以学学如何截图了,呵呵。 总之如果一切掌握好了,这个机子出的片子是非常细腻的。
用过一段时间之后,我发现这个大像素的机子让我一下子就养成一个习惯,就是每张片子我都会自动地放大到100%去看。可以说这是以前从来没有的习惯。 任何情况把片子发大到100%后,也成了一把双刃刀,固然我们可以看到更多的细节,但是片子的不足也完全展现无疑。 例如前面说到的手抖的痕迹,以及网上争论最大的噪点问题。我曾经也发过一个有关a900噪点的帖子。通过最近这么些天使用,我可以谈谈自己的一些感受。首先,a900不是一台高感噪点性能很好的机子,有时在ISO200的情况下,暗部噪点也会比较明显。这也许是引起争论的最大一个来源吧。但是对于我个人来说,低感设定下,a900的噪点通常只有在图片放大到100%以后才会比较明显,而且很多噪点的显现因不同的显示屏而异。最重要的一点是,很多在100%发大后显现的噪点在打印出来的片子是看不到的。那么a900在高感设定下对噪点的控制的确一般,不过对于我个人来说,我基本上就不用高于iso200以上的设定。因此,如同前面提到的很多功能/性能,高感噪点控制的好坏对我来说并不是很重要。
10。镜头的选配。
我记得有一个G2关于a900要配ZA镜头的帖子引起了很大的争议。其实我个人并不能完全赞同G2的观点(注意是“不能完全赞同”,而不是”不赞同“),因为这么多天用一直在用a900配G头摄影,总体来说感觉是非常好的。尤其对80-200头的色彩,我是非常满意的。 其实镜头的选配,同任何一个器材的购买一样,因人而异。如果你有无限的资源,你当然可以买最新最好的机子和镜头。呵呵,其实如果你有无限的资源,干脆就完全舍弃CNS,全部使用Leica得了。当然这是一个笑话。总得说来,美能达以前出的G头基本上是完全可以满足a900的。 至于提到过的眩光和鬼影的问题,也的确出现过,但是我经历得并不多。因此,就我个人来说,除了28-80G我必须同a700一起出手这个非成像因素造成的升级需求外,我基本上会保留我已经拥有的所有美能达G头。
其实2000万以上像素对镜头的要求的确上了一个很大的台阶,尤其对全幅感应器来说,更加厉害。 这也是所有35mm相机/镜头厂家所面对的共同的挑战。因此,购入a900的确也要考虑到对现有镜头升级的需要。
12。总结及一些题外感想
最近通过阅读网上的一些关于器材的争论,感觉现在对器材的讨论有几个很大的误区。这些误区让对器材评价有越来越死板的趋势。
误区一,就是拿器材与一个单方面的标准作对比,而忽略了其他的各个因素。拿a900的争论来说,噪点控制似乎是唯一的标准,a900的成像质量的评测完全取决于噪点这一方面,而其他方面似乎就可以完全忽略?
误区二,器材的讨论一定要分出个高低,好像自己拥有的器材/品牌必须要拿金牌。在这种氛围下,自己拥有的器材永远是最好的,自己的观点永远是别人要接受的。哪怕是最明显的不足也是好的,或是有原因的。
误区三,器材的评测是建立在一些近乎脱离实际的标准上。最明显的例子就是评价一台机子的成像质量,不管像素大小,一定要完全放大到100%来看,殊不知对于一台2400万像素的机子,日常情况下我们有多少次才需要真正地放大到100%?
绕过这些误区,通过这么多天使用a900的经历,回过头来再讨论我的感想,我觉得单从相机的设计来看,a900并没有带给我太多的惊喜。由于它在功能上比较朴素,没有额外的东西,刚开始拿到这台机子时还少许有些失望,但是就像a700一样,越使用a900越喜欢它。另外我对a900的成像质量应该说是非常满意的,高像素使得图像质量惊人得细腻,同样也提供了很大的后期制作的空间。这对时尚摄影是很有帮助的。 另外这台机子的成像的颜色也让人非常满意,似乎完全没有了以前那种显而易见的数码味。但是SONY RAW片子的色彩如果使用到非索尼的软件上,会立马消失的,对于以RAW为标准格式的用户来说,这带来了很大的不变,毕竟SONY自带的图像处理软件的界面不是那么好用。
我想a900给SONY在设计上带了一些挑战,同样这款功能比较朴实的高像素全幅单反同样也会给摄影人带来了一些挑战,起码对于我是这样的。如何很好地去利用它,恐怕绝对不是一天或两天就可以学到或掌握到的,不过这也无形中提供了一个多多学习和交流的乐趣。
这么多年写了不少关于器材的使用感受,回过头再来读读以前写的 东西,感觉自己同以前不大一样了。 现在对器材的选购和评论,完全是基于自己的实际需要的,也许发烧的成分少了很多。其实这么多年双修C,M/S两家,在器材上对自己需要什么,喜欢什么已经有了比较清楚的了解。也许是因为双修的缘故,我对坛子里一些讨论器材的风气比较反感。各个厂家的器材都有它的优点和缺点,世界上没有一台机子是完美的。也正因为不同厂家的优确点,才促进了不断的竞争。从这个角度来说,指出自家的不足并非坏事,反而可以给自己喜欢的品牌一些压力去继续更新。一些很好的测评帖子往往会引起很多口水战,有时甚至到了人生攻击的地步,这对于花时间写测评的作者实在是缺乏最起码的尊重。因此我也想利用这个帖子简单呼吁一下大家能够包容一下指出自己喜欢的品牌不足的帖子,建立一个比较好的气氛。
[RK 编辑于
[ 11:11 补充如下]
今天补充两点:
A.&&机内除尘
在使用a700的经历中,有一点让我很不舒服的就是它的除尘性能。 虽然它比起没有任何除尘功能的机子要好很多,但是总体来说,还是比较容易粘灰尘。而且一旦粘了,都是颗粒比较大的。 这一点在a900也是一样的。 我估计这大概同我经常更换镜头有关系。 所以我现在出外摄影都会带上以前给佳能配的刷子,因为是第一代产品,还需要用压缩空气来上电,不是很方便就是了。
B。 图片质量
前面提到过a900的出片质量。 根据最新的DXO的数据库排名,佳能最新的5D的总体评分其实也只比a900高出 0.1, 我想这个排名还是比较正确的。 a900的片子在iso800以内的片子应该是可以接受的,仔细观察不难发现a900的噪音主要是在暗部处理得不是很好,但总体来说它的图片质量于其它品牌机子的出的综合质量是完全在一个档次内的。
[ 03:22 补充如下]
今天再补充一点,即有关从a700升级到a900的讨论。
从我个人来说,a900出来不久我就购入了,那么我为什么要升级a900呢? 主要还是我的确有使用超广角以及高像素的需要,因此从索尼宣布a900的研发开始我就再做购入a900的准备了。 现在看来,这个决定是非常正确的。平心而论,a700是一台非常好的机子,正是因为它,我平常的摄影开始只用索尼/美能达了,但是APS格式的确有很多限制,主要还是在超广角的使用,以及取景器的大小(构图方面)。 因此,a900完全满足了我的实际需要,对我来说a900是一台比较完美的机子了。 当然了,如果为了出门炫耀的话,a900显然不能同佳能的1D系列或是尼康的D3系列相比的。&&说白了,如果仅仅是为了烧器材,满足虚荣心出门亮骚的话,选择SONY本身就是一个很大的错误,呵呵。
至于其他网友是否有从a700升级到a900的必要,这就要看每个人的实际需要和经济上的能力了。单从搞摄影这个角度来说,资金不一定就非要花在机身和镜头上。 也许这又是一个摄影上的误区。&&很多情况下,有些不是拿摄影吃饭的网友把积蓄全都花在所谓的顶级的机身和镜头上,其实有这个必要嘛? 如果a700能够完全满足自己对摄影的需要,有必要多花将近两千美金去买a900嘛?同样,如果副厂的70-200 或是24-70的头也可以满足自己日常摄影的要求的话,有没有必要去选择高出副厂头近一千多美元的原厂镜头? 这些差价完全可以让你好好周游一下自己想去的地方,或是购置一些其他的设备,比如30英寸的彩显,或是比较专业一点的彩打机,或是一些灯光设备等等?
因此,不管是从a700升级到a900,还是从a900升级到a1100, 根本没有什么定式,关键在于自己的切实需要和经济能力。 如果对自己摄影的真正需要都不清楚的话,那么就从最基本的入门器材开始吧。倒是,烧器材有一个定式,只要你有钱,就去买最新最顶级的器材就好。呵呵。
[ 10:52 补充如下]
这篇使用感受已经写了有一年半了,而我的a900也已经使用了有快两年了,今天简单地谈谈使用近两年以后对已有镜头一些感受。&&对于a900机身本身的感受其实并没有太多的变化,总体感觉就是这个机子比较朴实及实用。 不过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使用,感觉了自己拥有的部分美能达镜头已经廉颇老矣,镜头的升级也在考虑之中。
1. 美能达17-35G
这个头曾经是我购买的最贵的一个头,不过用的次数并不是很多。到了现在,用的次数更少了,因为这个头在a900上出现的缺陷很多,最主要的两点是鬼影和边缘锐度。 因为这个头是在01年初买的,这个头并没有针对数码机优化的镀膜,所以鬼影(照片中间出现一圈耀光)现象非常严重。 F5.6是最优化的光圈设置,低于F5.6紫边现象严重,高于F5.6,鬼影现象严重。 鬼影以前在图像处理中比较难处理,不过现在的CS5出来后,去除鬼影就比较容易,就一两分钟的事。 不过这个头的边缘锐度可不是CS5那么容易处理了,如果放大到100%去看的话,边缘有点不堪入目。&&所以现在拍广角我只能先将就着用CZ24-70的24mm端。&&其实很可惜,因为17-35G的色彩尤其是用它来拍蓝天白云,不是CZ24-70mm所能比的。 所以这个头应该是最先被升级的,现在的CZ16-35的价格也稍微降了下来。
2. 美能达85mm F1.4G
这个头是我的第一个美能达G头,但也是用的最少的,经常是拿来装在机身上亮亮那块大玻璃,呵呵。&&最近用这个头拍了一些人物篇,背景虚化自然是没得说,但是最大的问题还是在光圈全开时画质偏软。 当然这部分可以用PS进行锐化处理。 因为这个头使用率不高,所以没有升级到CZ版的急迫感。
3. 美能达80-200 F2.8G
这个头应该是使用率最高的一个头了。 我拍人物比较喜欢用这个头(200mm端)。这头忠实地服务了我有十年了。 其实对于这个头,我是非常满意的。操作自然无法和内对焦以及超声波马达驱动对焦的镜头相比,但是它的色彩始终是亮点。 不过对于a900这样的高像素全幅机,这个头的画质有些偏软,尤其拿它拍出来的片子和佳能最新的70-200L IS第二代版本比较。&&对于是否升级这个头我一直在考虑,不过眼睁睁地看着佳能和尼康不断地对它们的70-200的头进行更新,说句实话,我还是想想等到SONY推出下代时再考虑,不过问题在于SONY何时升级呢?
4. 美能达300 F4G
SONY到目前为止还没有这个头的替代品。以前很少带这个头出门,不过现在对这个头的使用率大增。 它的成像及色彩都没得说,如果硬是要挑毛病的话,那就是紫边现象比较容易出现,不过这也是后期处理容易解决的问题。 所以这个头到目前为止是最不会被升级替换的。
5。腾龙90mmSP 微距
这个头是我拥有的唯一的副厂头,它也忠实地为我服务了有超过十年的历史了。 塑料的镜身有不少划痕和脱漆,但是这个头的成像还是没得说。 由于这个头仅用于微距摄影,所以它的抗耀光性能以及紫边情况我并不是很清楚,不过对于微距摄影来说,它也没有被替换的需要。
6. 索尼24-70mm F2.8
这个头是我目前唯一的一个CZ头,也是唯一的一个SSM驱动的头。&&它和a900的确是一对好搭档。&&总体没有什么说的,毕竟这个头也是属于新一代的镜头。&&
总的说来,真正有升级的必要的仅是美能达17-35mm这个头。&&现在一直在考虑升级到CZ16-35头,不过半路上出了个程咬金,韩国的镜头新生厂家Samyang推出的手动对焦的定焦14mm其实很有诱惑力,因为这个头的解析度(锐度)出乎意料的高,而且它的价格仅仅是CZ头的四分之一。 所以最后的选择也就是在CZ16-35和这个韩镜之间选择了,最后就看谁的造化好了,哈哈。
[老西 编辑于
微信扫一扫分享
&浏览:47253&&回帖:204 &&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美能达20-35&&索尼A900,动态三档
泡网分: 3.819
帖子: 1154
注册: 2014年05月
蓝灰调 发表于
& && & 曾拿此组片子与两位发烧级高人辨别,一位佳粉,一位尼粉,佳粉直言为佳能相机所拍,指嫩叶虚实为证,尼粉认真研判为尼康相机所拍,言巴... 本帖由 iPhone8,4 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曾拿此组片子与两位发烧级高人辨别,一位佳粉,一位尼粉,佳粉直言为佳能相机所拍,指嫩叶虚实为证,尼粉认真研判为尼康相机所拍,言巴西木之锐非尼康不能。待道之全为美能达a-7 DIGITAL,索尼a-900 配美能达镜头所拍,二位高人皆哗然无语,其中一位竟不知美能达!不禁感叹,未曾有过美能达操玩历史,何言资深发烧!凡玩过美能达,特别是手动镜头者无不有过构图,光圈速度组合等等揣摩感悟之基础磨练,如果说享受过程也是一种成长的快乐,那每次拍完等着相馆冲洗出来的过程,还有那逐张对照,遗憾爆过,感叹过暗,惊喜完美的过程,现在回想起来就是一种追求和成长的快乐!当然,那时候玩尼康,玩佳能,玩理光,玩海鸥,玩凤凰的也都是一样的。而不像时下,各家的粉相互攻击,还有的买相机好像就是为了比数据。摄影,离开学习,离开钻研,离开创作,全都是扯淡!
& && & 好怀念大冬天蹲在郊外的雪地里拿着数学演草本拍照前先认真构图的情形,胶卷的成本让人珍惜每一次快门的按动,但这使人懂得创作的严肃;好怀念没有空调的时代,暑假里只穿着短裤在门和窗户都蒙严实的屋里,大汗淋漓的用大小脸盆盛着显影液定影液,在借来的放大机前忙碌着,惊喜着的时光!
& && &而今,数码相机“卡!卡!卡!”,许多人好像买了数码相机就成了摄影家,更有甚者直呼一分摄影九分PS,搞笑!好像猪都要飞起来了!
& && &打住,今夜见A900贴顿感亲切,又闻贴主提到美能达,不禁感慨,一番乱语,让色友们见笑了!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100 2.8 微距
所发片子除巴西木和扬州文昌阁用架,其余均手持。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20-35 /3.5-4.5 本帖最后由 蓝灰调 于
02:57 编辑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35-70 恒定4&&淘宝上400元购得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50 2.8微距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50 2.8微距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100 2.8微距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50 2.8微距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80-200 2.8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50 2.8微距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200 2.8 小白
泡网分: 0.246
注册: 2015年09月
生如夏花之绚丽,去如秋叶之静美,永远的美能达!
——发一组美能达老头拍的片子,大家一起交流。
50 2.8 微距
泡网分: 0.041
注册: 2016年04月
一直感觉A900是最好看的数码单反之一,可惜后来再也没有了。。。
泡网分: 4.809
帖子: 2522
注册: 2011年04月
tsx 发表于
看了你的帖子,我也感同身受,我也是美能达的忠实用户已经16年之久了,其间没摸过其他机器,老的镜头一堆,A100上市用过,后退了,后买了A700手柄连同到现在还用,作为备机了,前几年我的一支美能达20-35镜头,莫名的产生雾气(我保管的很好),我当时查找各种资料得知这是镜头太老了(20多年了)胶合自然轻微漏气所致,尽管没17-35的好,但在广角中也是不错的,虽然还能用,但我决定只留几个好镜头在手例如50微,85/1.4,50第二代标头外全部处理,为什么因为胶片时代镜头,不适应现在的数码相机而且不易保存,用处理老镜头的费用添加索蔡24-70/ZA2.8和70-300G头,用了两年完全够用,因为毕竟是现在年代的镜头,质量应该不错。 A900快停产前,我就买了一台新的,只用了10天就退货,原因是机震太大,长镜头出门没三角架不行,尽管低感不错,但只是与A700除全、半幅的区别有重复之感觉,再说A99价格也下来了,去年初进了一台港行几乎全新的A99,开始不习惯,现在反而不习惯A700,感觉99确实胜过900(除开机反应慢一些,因是单电构造),原因一是实用功能强大,二是取景屏能眼看和实看,再者能多角度翻转,特别是拍低于角度,大有好处,三是。防抖功能比900好,起码没机震怒了,我的500镜头端在手上,光线 ...
025的99用户路过,表示很赞同
泡网分: 3.819
帖子: 1154
注册: 2014年05月
aaron54ll 发表于
135za还是放在a口机身好用啊,4代环还是不如900,尤其摇杆太好用了,我为了135收了个850,您感觉呢?我的感觉是和你一样的,我是觉得对焦特别好用。
泡网分: 0.309
注册: 2008年10月
micalchan 发表于
好吧,果然是单反毁一生。 2008的旗舰单反要18000, 我为了135ZA昨天收了一台二手的,4300。 但是这个决定肯定不会后悔...135za还是放在a口机身好用啊,4代环还是不如900,尤其摇杆太好用了,我为了135收了个850,您感觉呢?
本帖由安卓客户端发布
泡网分: 0.239
注册: 2003年12月
再说两句,我一直想买一支广角,曾多次考虑过美家的17-35G头,但因为20-35的镜头出问题提醒了我,不再买老镜头,但索蔡16-35ZA镜头,目前二手价格还不合意,等合意了再考虑,当然70-300G头也确实不错,没有70-200亮骚,但绝对是一支不太重,但画质很好,干活是一把手,尽管光圈小了些,但有多少是在暗光下拍的呢,即使是,用A99的3200高感就可以了,70-400G太重,虽好但价格是70-300的一倍还多,而两者的出片情况能差到一倍吗?24-70ZA2.8这支镜头就不用说了,质量好,厚实连遮光罩都是金属的,从中心到边缘都不错,2.8全开相质很不错了
泡网分: 0.239
注册: 2003年12月
以上照片为A99所拍,再上一张海棠花
泡网分: 0.239
注册: 2003年12月
看了你的帖子,我也感同身受,我也是美能达的忠实用户已经16年之久了,其间没摸过其他机器,老的镜头一堆,A100上市用过,后退了,后买了A700手柄连同到现在还用,作为备机了,前几年我的一支美能达20-35镜头,莫名的产生雾气(我保管的很好),我当时查找各种资料得知这是镜头太老了(20多年了)胶合自然轻微漏气所致,尽管没17-35的好,但在广角中也是不错的,虽然还能用,但我决定只留几个好镜头在手例如50微,85/1.4,50第二代标头外全部处理,为什么因为胶片时代镜头,不适应现在的数码相机而且不易保存,用处理老镜头的费用添加索蔡24-70/ZA2.8和70-300G头,用了两年完全够用,因为毕竟是现在年代的镜头,质量应该不错。 A900快停产前,我就买了一台新的,只用了10天就退货,原因是机震太大,长镜头出门没三角架不行,尽管低感不错,但只是与A700除全、半幅的区别有重复之感觉,再说A99价格也下来了,去年初进了一台港行几乎全新的A99,开始不习惯,现在反而不习惯A700,感觉99确实胜过900(除开机反应慢一些,因是单电构造),原因一是实用功能强大,二是取景屏能眼看和实看,再者能多角度翻转,特别是拍低于角度,大有好处,三是。防抖功能比900好,起码没机震怒了,我的500镜头端在手上,光线略暗的情况下都能拍照,四是,ISO提高不少,3200没问题,最大好处,与24-70ZA镜头,70-300镜头配合相机的AF-D追焦功能特别实用,最好的地方是单电的取景能即看即得,大大提高了出片率,现在拍照基本上是一拍一准,不会出现事后过曝情况,如直接JPG出片基本不用后期调整,但我基本上用RAW格式,(计算机是I7的内存16G,处理图片很快的),我用不习惯E口微单,尽管我也64岁了,如连相机拿不动,就不玩了,我出去自己开车,是两部机器,两支镜头,一个大包,不换镜头的也不存在灰尘的问题,说一下A99都 是我自己除灰,方便的很,不像A700除灰困难的很,但要十分小心就是。我现在就等A口更新,管他何时更新。有机器在玩着,A99已经够不错的了,够我玩的了,不着急也。
泡网分: 36.032
精华: 4帖子: 483
注册: 2001年01月
micalchan 发表于
不知道RK兄弟还在不在坛子,这台A900也还在不在手里。 我直到6年后才入了这一台单反,真的会成长无悔的选择。只是时不时来一下了。 A900 还在,作为收藏品&&
泡网分: 3.819
帖子: 1154
注册: 2014年05月
不知道RK兄弟还在不在坛子,这台A900也还在不在手里。 我直到6年后才入了这一台单反,真的会成长无悔的选择。
泡网分: 3.819
帖子: 1154
注册: 2014年05月
好吧,果然是单反毁一生。 2008的旗舰单反要18000, 我为了135ZA昨天收了一台二手的,4300。 但是这个决定肯定不会后悔
泡网分: 0.137
注册: 2013年09月
时隔这么多年,终于入手a850了,以后要好好在论坛里学习学习了~~!
泡网分: 0.367
注册: 2011年10月
泡网分: 44.887
帖子: 9016
注册: 2002年01月
在朋友家比较了一下A900和D700的取景器,
在同样装载35MM端F4镜头的情况下,室内灯光下,D700又暗又黄,A900真的要亮很多,也不那么黄。
这个巨大的五棱镜真的不是盖的!!
泡网分: 9.223
注册: 2008年12月
a900光荣退市之际
挖坟纪念一下
泡网分: 55.929
精华: 2帖子: 10515
注册: 2000年05月
请教楼主PS5去晕光鬼影教程
泡网分: 9.04
帖子: 2591
注册: 2010年02月
原文由 zuwing 在 01:23发表
JPG的时候,菜单里有选择影像尺寸L(24),M(12),S(6) 明白啦!再次表示感谢!
&版权所有:&&桂ICP备号&增值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索尼 a900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