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外汇储备走势图下滑减速与个人购汇之间有何关系

外汇储备是什么    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是怎么来的呢?其本质是什么呢?中国大陆的外汇储备是通过操纵汇率模式的低估人民币策略,从而实现外汇结余,逐渐积累起来了巨大的外汇储备金额。由于低估人民币的策略,导致外国商品相对中国商品比较昂贵,导致大家不愿意消费外国商品,导致贸易顺差,这是外汇的主要来源。    中国每年吸收大量外资,这些外资带来的外汇,本来应该逐渐购买成外国商品,而返回给外国。同样的道理,由于人民币被低估,购买外国商品显得不合算,这部分外汇也被中国积累起来了,这是外汇储备的重要来源。    短期的投机资本的到来,也会导致外汇储备增多。正常市场情况下,投机行为,总体上看,不会影响外汇储备规模。因为投机是相互的,既有外资投机中国,也有中国资本投机外国,平均看,二者是均衡的。由于人民币被低估,大家也意识到这个现象了,大家认为人民币不应该长期低估,这是基本常识,应该升值了。这导致了国际之间总体无序的投机活动,在中国部分,开始明显有序了,过来的投机资本,明显的多于出去的投机资本,这也是中国现在外汇储备增多的重要原因。    中央银行无限制的购买外汇的行为是中国外汇储备庞大的直接原因,也是导致人民币被低估的直接原因。这个政策存在一个致命缺点,如果美国想摧毁中国经济,美国政府可以通过一些组织,短时间向中国大规模抛售美元,可以通过购买中国商品的模式向中国抛售美元。比如短时间内上万亿美元的抛售,可以极大影响中国经济,可以促使中国经济走向严重的通货膨胀。美国暂时还没有使用这个金融武器。    市场流通的人民币的增长速度等于经济增长速度时,不会引起通货膨胀,低于经济增长速度时,会导致通货紧缩,高于经济增长速度时,会导致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由于中国国民自由储蓄率会随着收入增长而增长,这导致人民币的增长速度可以略快于经济增长速度,而不至于引起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    中央银行靠什么无限制的购买外汇呢?靠印刷人民币购买外汇。中国经济增长速度较快,比如可以达到每年9%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意味着人民币的流通规模每年可以增长9%,而不至于导致通货膨胀。经济增长可以促使政府产生货币发行收入,这一般被称为货币税,不过,这个阶段的货币税不会给自己国民带来感觉到负担,这与其它税收不同。这个税收与其它税收一样,是国民真实生产的财富,不是货币发行创造的财富,货币发行应该是不会创造财富的。这个阶段的货币税是经济增长带来的,这个货币税一般被中央政府享用,这个货币税可以弥补财政赤字,可以减少其它税收,最终还是自己国民享用。但是在中国的现阶段,这个经济增长导致的货币税却被用来购买外汇了,等效于这部分财富被中央银行储存起来,没有变成中国国民的消费或国内的投资。客观上,这是巨大规模的中国财富外流,对于发展中国家,这是很不恰当的事情,这降低了中国国民的生活质量,减少了国内的投资规模,降低了中国经济发展速度。    经济增长导致的货币税,虽然被中央银行用于购买外汇储备,不过我们一般感受不到损失,无所谓。主要的是,经济增长导致的货币税,并不能满足中央银行无限制购买外汇的策略所需要的钱,只能继续开动印钞机,投入更多人民币购买外汇。这就导致市场流通的人民币的增长速度明显大于经济增长速度了,引起物价上涨或通货膨胀在所难免,此时,我们可以感受出来了。    中国价值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是中国价值3万多亿美元的财富,是中国国民生产出来的财富(商品),是通过贸易手段,把价值3万多亿美元的中国国民的财富,出售给外国人,换来的外汇被储备起来了。    中国获得的这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基本对应着中国国民价值3万多亿美元的财富生产。这价值3万多亿美元,中国国民生产的财富(商品),大部分已被外国人享用或分布在国外,一部分分布在中国境内。这部分被外国人享用或分布在国外的财富属于真正的中国财富浪费,因为这部分跑到国外的中国财富,本来应该用于国内的经济建设或用于提高自己国民的消费水平。    这价值3万多亿美元财富中的一部分分布在中国境内,就是外资掌握的财富,财富所有权是非中国大陆人口的。应该还有一部分外汇储备,比如通过金融投机过来的外汇,主要起着增加中国国内流通的人民币的效果,除了干扰金融秩序之外,基本算是还没有导致中国财富的实际外流。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1次 发图:0张 | 更多
  这价值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本来应该被自己国民使用,成为资本投资或日常消费。按照中国大约50%的投资率计算,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应该有一万多亿美元成为中国国民的消费,进而提高国民生活水平,一万多亿美元成为资本投资,可以提高经济发展速度。    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储备,相当于中国一年GDP的70%附近,其中的35%可以用于资本投资或基础建设投资,另一半就是可以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自由消费。这35%GDP的资本投资或基础建设投资相当于中国一年正常资本投资或基础建设投资规模的70%左右。中国一年的投资额平均可以促使中国经济增长11%左右,11%的70%大约等于8%,这显示中国的外汇储备大约导致中国经济发展水平降低了8%。如果没有曾经的大规模外汇储备策略,中国现在的富裕程度大约可以提高8%。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主要是这不到十年内储备的,如果按照8年计算,也就是说,外汇储备对中国经济的影响主要是在这8年内发生。这意味这8年内,中国由于产生了庞大规模的外汇储备,平均每年可以促使中国经济发展速度减少一个百分点,这一个百分点大约相当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10%。大规模外汇储备在降低中国经济发展速度的同时,也降低了中国国民的平均消费质量,在这8年内,促使中国国民人均少消费价值近万元人民币的财富。    中国为了储备这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促使人民币在这几年内,至少平均被低估10%。这至少10%的人民币被低估的现状,导致中国财富(包括自然资源)被贱卖,这本身就是一种巨大的不必要的财富流失现象。客观上,这对遏制发达国家的通货膨胀局面很有好处,这个好处被外国人得到了。如果不低估这至少10%的人民币,用美元衡量的中国现在人均富裕程度会提高相应水平。中国汇率GDP会至少提高10%,中国购买力GDP也会有所提高。中国的经济规模会显得更为庞大,这对提高中国国民自信心很有帮助。    如果中国不储备这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不因此而低估人民币,中国的外贸结构会更为健康,世界的贸易局面会大为改善,世界会形成更加互惠互利的贸易格局。各国对全球化的反对会小一些,国际经济关系会更为健康一些。    如果中国不储备这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不因此而低估人民币,中国会少出口价值一万多亿美元的中国财富,中国会多进口价值一万多亿美元的外国财富,这对中国与外国来说,属于双赢。中国这若干年内进口的这一万多亿美元的商品,对外国经济繁荣是很有好处的,也较好的满足了中国对各种商品的需求,提高中国国民生活质量或经济发展速度。中国这若干年内的少出口的这一万多亿美元的商品,可以被自己国民消费或投资,也成为促进中国经济发展或提高国民生活质量的物质条件。    我需要提前说明的一点是,中国国内就业率与储备这3万多亿美元的外汇美元多少关系,与长期低估人民币没有多少关系。我在这里不多解释,如果有人想深入探讨,我将详细说明一下。
  豁然开朗
  对内使用会引发通胀,对外使用则会造成巨额亏损,这就是外汇使用的难处。在这个陷阱中,中国可供选择的余地并不多。对内来讲,扩大内需、改变过度依赖外贸的经济发展模式,十分必要;对外来讲,推动国际货币体系改革,将是一个长期战略。眼前最紧要的,就是利用外汇储备”来调节人民币汇率,为实现人民币的国际化扫清障碍。
  政府无能
  中国近期存在通货膨胀的趋势,是由于低估人民币策略带来的外汇储备迅速增长所致。外汇储备的增长导致人民币发行过多,导致通货膨胀。中央银行也意识到人民币发行过多的问题,在维持外汇储备增长的同时,提高存款准备金比率,进而促使市场流通的人民币保持稳定。提高存款准备金就是为了减少市场流通的货币,对冲外汇储备增多导致的市场流通人民币增长效应。    由于外汇储备增长与提高存款准备金力度的不均衡或不一致,通货膨胀依然产生,外贸顺差导致中国商品的净外流,也是近期通货膨胀的贡献者。存款准备金的提高,会导致投资困难起来,这不利于长期遏制通货膨胀。资本投资短期看,有促进通货膨胀的效果,长期看却能遏制通货膨胀。如果想在外汇储备增长的同时,避免通货膨胀,这意味着需要更高的存款准备金的提高幅度。这样的存款准备金提高幅度,需要可以明显影响中国经济,促使经济萧条,也就是企业倒闭明显增多,失业率明显提高,通货膨胀就可以被刹住车了。但是,这个局面更可怕,得不偿失,中央不会选择的,这意味着适当的通货膨胀不可避免。    几乎从所有角度看,中央银行选择继续增加外汇储备的同时,提高存款准备金,从而减缓通货膨胀程度的道路,确实令人匪夷所思,这确实是一个奇特的道路。不在增加外汇储备,才是根本之策,可以从根本上遏制通货膨胀。适当升值人民币是不增加外汇储备的最佳捷径,这是解决现在通货膨胀问题的上策。  
  几乎从所有角度看,中央银行选择继续增加外汇储备的同时,提高存款准备金,从而减缓通货膨胀程度的道路,确实令人匪夷所思,这确实是一个奇特的道路。这属于遏制内需,促进外需的模式。提高存款准备金,可以遏制国内消费与投资,也就是遏制内需,从而减缓通货膨胀程度。而继续维持外汇增加的策略,就是继续低估人民币价值,继续保持强劲的外需动力,维持顺差状态,促进国内通货膨胀程度。这是一个矛盾的策略,是一个促使中国财富外流的策略,是一个遏制国内经济发展的策略。可见,不在增加外汇储备,才是遏制中国通货膨胀的根本之策,可以从根本上遏制通货膨胀。适当升值人民币是不增加外汇储备的最佳捷径,这是解决现在通货膨胀问题的上策。
  适当升值人民币是解决现在这个经济问题的最佳决策    现在中国经济领域主要面临的是通货膨胀的压力,在经济活跃的同时,由于存款准备金已经很高,一些企业面临着生死存亡的问题,这导致中国还面临着经济疲软的潜在压力。在国外,中国积累起来的庞大的外汇储备具有被侵蚀的压力,以及中国政府还面临着外国政府或国际机构希望人民币升值的压力。现在中国面临的这些问题,该怎样解决呢?解铃还须系铃人,这些问题产生的根源就是我们主动的低估人民币策略所致,那么最佳的解决办法还是从根源上下手,不再继续低估人民币价值,不再贱卖中国商品。    适当升值人民币,可以对通货膨胀局面釜底抽薪,属于最佳遏制通货膨胀的策略。顾名思义,通货膨胀就是流通的货币多了,减少或不再继续增多市场流通货币,是解决通货膨胀的根本办法。降低消费水平,促使储蓄率提高也是常用的遏制通货膨胀办法之一,提高存贷款利息,可以减少消费或投资,增加储蓄率。    减少或不再继续增多市场流通货币的办法可以有好几种,常用的办法有;提高存款准备金,通过出售或发行国债回流市场流通的货币,这是世界各国常用的金融办法,效果比较明显。由于中国存在大量国有企业,中国政府还可以通过出售国有企业回收市场流通的货币,这是中国可以比较特有的办法之一。但是中国还有一个更为特有的东西,中央银行竟然用新印刷的人民币大量购买外汇,这成为中国市场流通的人民币增多的主要原因。    中央银行用自己印刷的货币,无限制购买外汇,从而促使市场流通的货币迅速增多,这是中国金融最为独特的地方,也是其他国家不敢做的事情。我几乎可以断定,中国是唯一的可以这样长期做的国家。中国这样的行为,放在其他国家,结果会是什么呢?不用想,结果就是收获严重的通货膨胀局面。而中国难道可以例外吗?事实上,中国确实可以暂时例外,这与中国的另一些特有情况有关。东亚人口是世界储蓄天赋最高的人口群体,中国的低福利的事实,与公有制财富过多的现状,也促使中国国民被迫提高储蓄率,并且由于中国经济保持了较高的增长速度,这客观上导致中国市场可以容纳更多货币,这些因素共同导致东亚社会需要更多货币,这也导致中国中央银行用自己印刷的货币,无限制购买外汇的策略客观上可以在中国长期运行。这是一个很巧合的事情,无巧不成书,只有中国这样的局面,才可以配中国中央银行的无限制购买外汇的政策,其它国家是弄不来的。其他国家如果也学习中国中央银行的无限制购买外汇的策略,毫无疑问,面临的将是通货膨胀导致的经济崩溃局面。    中国虽然可以与其他国家不一样,但是中央银行无限制购买外汇的策略依然会有制造通货膨胀的风险。中国中央银行无限制购买外汇的策略与美国中央银行货币宽松政策的相遇,与中央政府财政措施刺激经济的策略遥相呼应,以及与国内劳动力供应增长速度迅速下降的局面相结合,效果就与原来不一样了,终于可以导致通货膨胀产生了。    也许现在通货膨胀局面可以促使中央银行不再继续无限制购买外汇了,如果真的如此,这也许是通货膨胀局面的重要收获。如果现在不能很好的解决通货膨胀局面,我们也许会面临着更大收获。通货膨胀会加剧政治局势的紧张,有利于社会的变革,在需要社会变革的社会,通货膨胀其实是很有价值的。    如果中央银行不再无限制购买外汇,这意味着中国外汇市场,外币的最大卖家的退缩或消失,这会导致外币供过于求,会导致外币贬值,也就是人民币升值。人民币升值可以导致中国进口商品价格下降,有利于遏制通货膨胀。人民币升值还会导致中国商品出口减少,这有利于缓解国内市场的商品供应紧张局面,缓解通货膨胀局面。    如果中央银行不再无限制购买外汇,这意味着向中国市场释放人民币的最大水龙头停止灌水,意味着中国通货膨胀局面的消失,至少是较大程度的减缓通货膨胀速度。    如果中央银行不再无限制购买外汇,不但意味着通货膨胀速度的下降,还意味着不再需要通过增加存款准备金而降低国内市场流通人民币规模的办法,甚至还可以明显下调存款准备金。企业贷款就容易多了,这可以避免许多企业的倒闭命运。企业不大规模倒闭,经济也就不存在疲软的潜在压力了。    如果中央银行不再无限制购买外汇,中国的外汇储备规模也就可以不再继续增长,甚至可以下降。这有利于减少外汇储备被侵蚀的损失量,减少中国的财富损失规模。中国现在已经储备了庞大的外汇,有些外汇处于不安全状态,继续增加外汇储备规模显得很愚蠢,减少外汇储备规模显得很明智。    现在的最佳决策是,在适当升值人民币的同时,明显下调存款准备金。升值人民币是让外需减少,下调存款准备金是让内需旺盛,二者可以相互弥补各自相应的空缺,二者的效果是可以相互中和的,只需要掌握好二者的力度。    明显升值人民币,可以明显减少商品出口规模,缓解国内的商品供应紧张局面,遏制国内通货膨胀。明显下调存款准备金可以促进国内企业投资,促进自己国民消费,这客观上虽然可以加剧国内通货膨胀,但是对国民经济发展具有明显促进作用。    如果你认为明显升值人民币可以导致出口商品明显减少,进而导致出口领域就业减少或失业增多。你也应该有这样的认为,明显下调出口准备金可以国内企业投资,促进自己国民消费,进而促使供应国内市场的企业领域就业增多或失业减少。事实上这两个认识都是有道理的,是相互不排斥的。你不能只认为这个有道理,而不认为那个有道理。只要掌握好二者的力度,在明显升值人民币的同时,明显下调存款准备金,利用二者相反的影响或效应,可以做到让中国的就业率基本不受影响。因此,你不需要担忧升值人民币会导致就业不足的问题了,因为有解决办法。    从国际上看,升值人民币也是利己利人的,对中国有利,对外国也有好处,属于共赢。升值人民币或贬值人民币与是否爱国应该没有关系,这应该只是一种经济现象,虽然客观上,确实可以导致国家的利益损失或收益现象。现在的情况是,低估人民币的策略,已经明显导致中国利益的损失,不能再继续下去了。
  中国政府从1950年代开始,一直到1990年代初,都是严重高估人民币汇率的策略与事实。经过90年代持续的大幅度贬值人民币的政策,人民币才开始被低估,低估状态持续到现在。新中国大部分时间是严重高估人民币的时期,小部分时间是低估人民币的时期。如果说,低估人民币或高估人民币是卖国策略,那么无论如何,曾经经历的这样的不同的政策,避免不了卖国的嫌疑的。    需要说清楚的,中国曾经在大部分时间内是严重高估人民币的时期,比如,可以高估100%。而在这十几年内,只是轻度低估人民币的时期,比如大约只是低估人民币20%附近。
  中国大陆进行了长达40年的严重高估人民币的时期,毫无疑问,这种严重高估人民币汇率的策略,在可以用人民币廉价换取外汇的同时,也付出了很大的代价。主要代价是改革开放以后产生,高估人民币的事实,阻碍了20世纪80年代中国对外贸易的发展。另一个重大代价是,产生了中央银行强制购买外汇的政策,这属于一种强买强卖现象。这种强买强卖现象来源于人民币的严重高估,导致中央银行依靠权力强迫商人或国民手中的外汇换成大家并不愿意持有的人民币,因为人民币实际上是不值这么多钱的,大家是清楚的。由于人民币价值的高估策略,导致中国太缺乏外汇了,那时企业出口商品换取外汇,是一种很光彩的事情。    朱镕基掌管经济的时候,意识到人民币被严重高估的事实,开始大幅度主动的贬值人民币。结果我们都看到了,人民币汇率开始较为接近市场价格水平,只是有些矫枉过正,人民币汇率又略微有些偏低了。人民币汇率偏低的结果是,大家愿意持有相对更值钱的人民币了,中国外汇储备逐渐增多起来。    在朱镕基时代的前期,人民币汇率问题还不大,虽然人民币汇率有些偏低,毕竟接近市场水平,这对中国外贸的发展很有好处。有一个普遍的规律存在着,一个经济迅速发展的发展中国家,其汇率必然会逐渐升值(究竟是什么道理,我在这里不解释)。随着中国经济的发展,朱镕基时代后期,人民币汇率已经应该由于经济的持续发展,而逐渐升值一些。而依然僵化的人民币汇率体系不能满足客观需要的人民币汇率变化,人民币汇率开始明显被低估。汇率因素对中国经济的危害,又开始增大。    依靠朱镕基的经济知识水平,朱镕基应该可以容易的解决人民币汇率问题。既然可以大幅度贬值人民币,当然也可以适当升值人民币,甚至可以建立一个健全的健康的汇率体系。但是,政局没有留给朱镕基彻底解决汇率问题的时间,他下去了。    朱镕基的继任者继承了朱镕基的汇率政策,中国经济依然高速前进,这客观上可以导致人民币汇率继续随着经济发展而升值。但是,汇率政策依然是僵化的,依然不灵活,依然不市场化。这样就会积累逐渐严重的汇率问题,结果我们看到了,顺差长期存在,外汇储备规模涨到世界第一。    在外界的压力下,继任者也开始了谨小慎微的人民币升值努力。这样逐渐的小幅度人民币升值,吸引了外来金融投机者,加大了问题的麻烦程度。人民币汇率趋向正常水平的道路,更多的是依靠外汇储备增加导致的人民币滥发现象带来的货币贬值的贡献,这个渠道的贡献在这几年内大概至少相当于人民币升值30%的幅度的影响。    事实上,我们面临两个道路,要么通过主动的升值人民币,促使人民币汇率水平走向正常,要么通过滥发货币导致的人民币贬值,促使人民币汇率水平走向正常。现实是,我们同时使用了这两个道路,我们是通过这两个道路逐渐促使人民币汇率水平走向正常的。近期的通货膨胀,已经对人民币汇率水平走向正常水平,贡献越来越大。如果我们不使用主动的改变汇率的办法,那么只有一条道路可走,通过滥发人民币带来的人民币贬值这条道路可走。    有人认为现在低估人民币的策略是一个阴谋,主要是为了压制民营经济的发展,维持官有垄断经济局面。我却不这样认为,我不认为他们有这么高的智力或这么多的知识。我只是认为,这只是一种巧合,一种继承的结果,是继承中央银行无限制购买外汇的策略所致。原来是强制购买外汇,现在是无限制购买外汇。强制购买外汇主要是在外汇紧缺时代运行,后来外汇不紧缺了,就逐渐不需要强制购买外汇了,转变成无限制购买外汇。无限制购买外汇可以促使人民币汇率处于一种低估状态,也是中国外汇储备规模迅速膨胀的根本原因。    低估或高估人民币汇率都是不应该的,人民币汇率应该由市场决定。由市场决定货币汇率是绝大部分国家的自然行为,不需要什么理由,违背这个自然行为,是要吃亏的。
  中央财政意识不到或没有掌握货币税的收入,货币税收入往往被中央银行占有,中央银行有时拿出一部分货币税收入支持中央财政,这种现象是不正常的。货币税是属于全国人民的财富,其收益要么分配给自己国民,要么由中央财政掌握,中央银行没有任何权利支配这个收入,中央银行只是这个货币税财富的暂时保管者。现实是中央银行在支配货币税,比如利用货币税无限制购买外汇,把货币税财富转变成外汇储备财富。中国经济规模巨大,经济增长速度很快,这导致货币税规模巨大,这样规模庞大的财富(货币税)被中央银行掌握,并被随意处置,确实不应该。货币税应该完全纳入中央财政收入,成为中央财政的一个重要收入渠道。如果货币税纳入中央财政系统,中央财政就不会把这笔巨大的收入让中央银行购买成外汇了,中国这种畸形的无限制购买外汇的现象就可以消失了。中央财政意识不到货币税应该属于自己的基本收入,这应该是导致中央银行无限制购买外汇这种畸形现象的潜在原因。
  @henanyanling6
17:36:00    中央银行靠什么无限制的购买外汇呢?靠印刷人民币购买外汇。  -----------------------------    如果印钞能增加外储,冰岛就不会陷入债务危机了。要先搞清楚人民币的发行机制,才能讨论外储的问题。只凭半葫芦醋是不行的。  
  继续购买美债的4个原因。    1 以人民的财产孝敬美帝,以求美帝在南海、台湾、涉藏问题上不要把问题表面化,太为难政府,以稳固对内统治,它们深知国人的奴性不会因为购买美债而改变。    2 除了可以购买美债,它们也深知美帝作为世界上最伟大、最强大国家的重要性,美帝要是倒了,产生的多米诺骨牌效应,会让中国产生极大的不稳定,奴性的中国人一旦没饭吃,那是会发狂的,会灭了它们的9族。        3 一轮又一轮官员转移财富的过程中,需要美帝的配合,你往境外的私人秘密账户里存几十亿美金,奴性天朝人不会知道,可是CIA、FBI心里是清清楚楚,这个必须笼络住,不好随便让人知道。何况移民资格认证、身份许可,都需要美政府的协助,美债怎么能说不买就不买呢?        4 不断的购买美债,讨好美政府,舔美帝的屁股,为自己日后可能的流亡、政治避难做好铺垫,中国政局千变万化,等到经纪速度降下来了,慢慢分赃不均的现象就会逐步显现,到那时,激烈的政治斗争都会展开,所以保存美帝对它们的好感,是必须的。   
  贸易顺差与国外金融资产的关系    贸易顺差主要是靠低估本国货币实现的。低估本国货币的原因既可以来自政府机构行为,也可以来源于自由市场行为(非政府行为)。那些热爱储蓄国民国家的货币可以通过自由市场被低估,热爱消费国家的货币可以通过自由市场被高估(一般是通过借债,接受外来投资,获得援助等模式,实现货币平衡)。世界强势货币国家或地区可以通过本国发行的货币实现货币被高估,比如美国、欧元区。    贸易顺差的对象归根结底来源于强势货币国家或地区。最强势的国际货币是美元,只有美国可以发行美元,美国是世界最主要的贸易顺差对象国。估计世界80%以上的贸易顺差额是通过对美国的贸易顺差来实现的,剩余的主要是通过对欧元区的贸易顺差来实现。    比如中国的贸易顺差,换来的主要是美元,部分是欧元,部分是日元。日本也是贸易顺差国家,归根结底中国储备的日元,最终也是变成美国或欧元区的逆差。    中国贸易顺差的结果是,直接导致中国可以掌握大量美元或欧元。中国可以用美元购买美国的国债,购买美国企业的债权或股票,也可以把美元存入美国银行。中国可以用欧元购买欧元区的国债或股票,也可以存入欧洲银行。中国还可以用美元购买黄金储备起来,购买世界银行或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股权,增加在这两个组织的发言权。中国可以援助非洲国家美元,通过非洲国家的美元消费,使美元最终流回美国。    总体上看,我们要么持有美国国债多一些,要么持有美元多一些,要么持有美国股票多一些,其它选择不多。在欧元区具有同样的选择情况,要么欧洲国债多一些,要么欧洲股票多一些,要么欧元多一些。当然我们还可以有时持有美元区的金融资产多一些,有时持有欧元区的金融资产多一些,或持有黄金多一些,我们其它办法不多,我们一般是这三选一,其实最主要的就是二选一,有时持有美元区的金融资产多一些,有时持有欧元区的金融资产多一些。我们还可以通过对外实业投资消耗我们贸易顺差获得的外币。    由于我国是超级贸易大国,总体上看,我们的贸易顺差对象主要是那个国家,我们持有的金融资产也会主要与那个国家有关。由于我们的贸易顺差对象主要是美国,我们持有的金融资产也主要与美国有关。    世界各国总体减少与美国有关金融资产的根本办法是减少对美国的贸易顺差,世界各国总体上如果不减少对美国的贸易顺差额,世界各国总体掌握的与美国有关的金融资产就难以减少。想减少是可以的,可以通过愚蠢的金融投资失败模式减少自己掌握的与美国有关的金融资产。
  国库是人民币的兑现准备,按照经济学的债权债务关系而言,它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内平抑物价的黄金准备,当国内发生严重通货膨胀时,中央银行可以对内卖出黄金回笼钞票,达到稳定物价的目的,对外为了进出口结算需要,也要有一部分准备,这部分准备可以是黄金,也可以是外汇,因为当今计算机在金融中的运用广泛,使用少量外币结算可以直接通过信息网络完成国际清算,但这部分准备不宜过多,过多了就是本国出口不能回收价值的亏空,中央银行要对国内发行的人民币兑现负责,不兑现货币,只是对国内百姓而言的,国际结算不能适用该项规定,因为这样就失去了易货贸易的公平,等于本国对外提供了商业信用。  因此,国库要执行本国货币的贮藏职能,这项职能的金融工具,只能以黄金、白银等贵金属充当,少量的外汇是国际贸易商品流通的需要,而不是人民币执行贮藏职能的必然工具。  中国大量持有外汇就是以持有外国的财政亏空充当国库的黄金、白银执行贮藏职能,这样作的结果,是钱财两空。  财空是中国输出了经济资源,这种资源的输出,以进出口贸易顺差来体现。  钱空是输出商品换来外汇后,不及时购买,使得外汇发行国得以采用扩大其货币总体规模,降低持币人在货币总量中的占比来掠夺持汇国的财富,脱逃外债。  当外汇发行国通过扩张货币规模,稀释货币购买力后,必然引起持汇国对发汇国货币比价的变化,而从发汇国的角度看持汇国的货币,就是升值了。  升值还有一种升法,那就是发汇国使用黄金回购持汇国的货币,在持汇国本国货币没有改变规模的前提下,增加国库黄金库存,提升本国货币的购买能力。  如果我国人民币的升值是以美国人以黄金换取美圆产生的,那么升值是公平的,但如果是以印刷钞票造成的升值,则美国人在稀释其货币购买力时,没有按照中国持有的货币占其货币总量的比例补贴等比的新增货币,这个金额就是中国人民票行的汇兑损失!
  人家说了外储和老百姓没啥关系。
  中国人民银行经营六十年,除了人、办公楼、办公设备和发行的钞票在中国,其他一切资产都出国了,恐怕发行的人民币也出了国。  别着急,等我们把顺差作到足够大时,我们发行的钞票还会回来,因为货币的两极一极是钞票,一极是黄金,如果你的钞票足够大,玩钞票玩不过你时,反过来再实行金本位制,推着黄金价格节节上升,如果黄金和钞票不能摆布平衡,你会顾此失彼。这叫劣币驱逐良币规律。不信,咱们走着瞧,国际合作就是百国演义,  昔三国时曾有“周郎妙计安天下——赔了夫人折了兵”,今百国演义又出“周公巧策修钱池——没了资源短了金”!  周公开银行——负债在内,资产在外。除了人和办公楼没出国,其余将全部出国。  在地球村的时代里,恐怕中国人民银行也要在世界各地建“行署衙门”了。
  看完了。想问问楼主:人民币升值迎合了投机资本的预期,会不会引发部分国际游资的外逃?另外,人民币的升值虽然说不会使我国外汇储备直接贬值(前提是大部分的外汇储备都将在境外使用),要不然呢?  衍生一个问题:若外汇自由结算,美元供大于求,必然拉动人民币升值。上文说了这似乎更有利于出口转内需,在国民收入尚未倍增、社保医保极不完善的当前,国内的需求能跟上么?  还有:我国的外汇储备该怎么用?
  作者:我啊不死 回复日期: 19:35:58  回复
      看完了。想问问楼主:人民币升值迎合了投机资本的预期,会不会引发部分国际游资的外逃?另外,人民币的升值虽然说不会使我国外汇储备直接贬值(前提是大部分的外汇储备都将在境外使用),要不然呢?    衍生一个问题:若外汇自由结算,美元供大于求,必然拉动人民币升值。上文说了这似乎更有利于出口转内需,在国民收入尚未倍增、社保医保极不完善的当前,国内的需求能跟上么?    还有:我国的外汇储备该怎么用?  =============================  民币升值迎合了投机资本的预期,会不会引发部分国际游资的外逃?这个问题略有矛盾,既然迎合了投机资本,只能是暂时意味着国际投机资本的到来,当然待到人民币升值到某个幅度时,然后才可能会出现投机资本外逃。既然是投机资本,进进出出很正常,无需多虑。中国这样的低速缓慢的人民币升值模式,对国际投机资本的吸引力不大。只有国际投机资本认为人民币会迅速大幅度升值,才会拥有投机人民币升值的足够动力。按照中国政府的思维能力,迅速大幅度升值的可能性不大,投机中国人民币升值的动力或风险较大,对国际投机资本缺乏足够吸引力。    
  人民币的升值虽然说不会使我国外汇储备直接贬值(前提是大部分的外汇储备都将在境外使用),要不然呢?  ============  这个可以肯定,人民币升值不会导致我国外汇储备贬值,我有专门论述这个问题的文章。  人民币不升值,才会促使外汇储备贬值。人民币价值的低估程度决定中国外贸的顺差水平,归根结底,中国的外贸顺差都会转变成对美国的外贸顺差,这会导致美国继续保持较高的贸易逆差水平,这可能会促使美国经济疲软,就业困难,导致美国需要刺激美国经济。美国刺激经济的主要办法是增加美元的供应,美元供应的增多,会导致美元贬值,这意味着中国外汇储备的贬值。
  衍生一个问题:若外汇自由结算,美元供大于求,必然拉动人民币升值。上文说了这似乎更有利于出口转内需,在国民收入尚未倍增、社保医保极不完善的当前,国内的需求能跟上么?  ===================  若外汇自由结算,美元供大于求,必然拉动人民币升值,这是很必然的逻辑。这会导致中国出口增速明显下降,或出口减少。这个现象本身可以遏制中国物价上涨,这意味着大家货币购买力的提高,这本身就是一种内需提高现象。人民币升值会导致中国外贸走向平衡,这意味着中国最主要的发放人民币的渠道消失了,这对遏制中国物价上涨大有好处,这也意味着大家购买力的提高。外汇顺差导致的人民币发放现象,是中国财富的重大损失,在正常经济状况下,人民币也需要适度发放,这就是铸币税,这个税收量其实是很大的,这可以通过减少税收的模式,消耗铸币税。税收的降低也意味着大家购买力的提高。
  还有:我国的外汇储备该怎么用?  =======================  可以把一部分分配给自己国民,一部分暂时继续由政府掌握。今后在逐渐的分配给自己国民,用较长时间消耗它。
  升值人民币的同时,应该伴随着存款准备金的下降,这是最佳选择。
  降低存款准备金可以刺激贷款,刺激内需。
    外汇储备是朝廷印钞机的功劳:印冥币买外汇,一本万利的买卖。    
  外汇储备是中国对美国交纳的铸币税,由于我国的人民币不是自由兑换货币,因此使用人民币在国际金融市场上购买外汇是非法的,如果真有这样做的,那应属于我国中央银行监管不力,因此我们可以排除通过国际金融市场购买外汇这点。既然可以排除,那么国内美圆,应该来源于出口商品的创汇而生。认真分析出口商品创汇的过程,你会发现由三个过程和三个主体组成:  第一,国内企业出口,既然是出口商品,那么自然什么商品都可以,即我们可以使用无差别的商品概念黄金代表,第一个起点是国内企业出售黄金(无差别的概念商品)获得美圆。因为将美圆出售给我国的中央银行而获得人民币,这时,企业出口的黄金转化为人民币,从而完成黄金转化为纸币的过程。  第二个主体,是我国的中央银行购买美圆,通过向国内企业购入美圆,投放人民币。于是国内出口企业因出口黄金而获得人民币。中央银行因为购汇而持有美圆。对内形成虚拟负债,对外拥有虚拟债权。  第三个主体,是美联储,他通过购进黄金,投出美圆,黄金成为美联储发行美圆获得的真材实料的铸币税。  回头再看中央银行,即没有真正持有黄金,也没有取得任何资产,傻忽忽的对内产生了负债,对外产生了债权,充当了国内资源输出的桥梁。而资源的输出则依靠我国商务部免税的进出口净额实现。卖国连税都不带要得。
  楼主是跟体育老师学的经济学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汇储备与汇率的关系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