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DH2Msdh和mstp区别二多少兆

1682人阅读
城域传输网一般采用骨干层、汇聚层和接入层三层结构。随着SDH技术的发展,大型城域网的汇聚层以及中小型城域网的骨干汇聚层多采用SDH/MSTP环网形式组网。作为技术上的自然延伸,城域接入层采用SDH/MSTP设备,应该是理想的选择。但是,由于接入层业务量小而数量众多,对价格十分敏感,因此除了在网络安全性要求较高的场合使用小容量SDH环网外,大多数城市的接入层网络仍然以星型连接的PDH光端机为主,电信大客户也大多采用了PDH方式接入。
接入层的特点是所需业务接口和带宽多样化、可扩展。用户不仅需要传统的E1,还需要V.35和10M/100M以太网等其他业务接口。电信运营商必须满足客户的多样化需要,在接入层面提供这些业务的传输接入。出于成本考虑, PDH光端机加协议转换器以点对点的组网方式被大量应用在城域传输网边缘。这种接入方式给整个网络的后期维护和可持续发展带来了一系列严重问题。
首先,普通PDH光端机组网单一,多数只能组成简单的点对点网络,局端机房堆叠了大量的PDH光端机和大量协议转换器或光纤收发器等设备。协议转换器是非电信级产品,设备故障率较高,而且很难实现监控。这给整个网络的运营和维护带来了麻烦,不利于运营商的网络结构优化和业务整合。这种结构尤其不适应客户带宽需求的变化。
其次,由于PDH光口没有统一的速率标准,在大多数汇聚层与接入层的结合点上,接入层PDH光端机与汇聚层SDH/MSTP网络只能通过E1等物理接口实现&背靠背&连接。需配置大量电缆以及DDF配线架,不仅增加了相应的机房面积和相当可观的附件成本,而且由于E1电路的调整大多依赖人工方式,大大增加了电接口接触不良的概率,整个系统的可靠性大大降低,最终降低了运营商收益。
第三,采用PDH光端机阻断了汇聚层与接入层之间在网络管理上的有机联系,运营维护成本增加,业务转接复杂,难以实现集中监控以及资源灵活调配,造成了管理上的盲区。
目前大客户接入网络结构零散,接入方式五花八门,区域性强,业务保护模式不统一,而且最为关键的是网络维护存在终端种类设备很多,网络监控盲点多,无法适应大客户网络维护等级的划分等问题,网络可扩展性差,缺乏灵活的业务接入能力,和骨干网的发展脱节,无法适应大客户网络业务的差异化、多样化、高可靠性和高带宽的发展趋势。鉴于上述原因,许多电信运营商已经开始限制PDH系统在电信网络上的大规模使用,部分运营商的PDH系统已经开始退网。
如何采用一种新的技术手段或解决方案,既具有原有方式的低成本、快捷高效的优点又能克服标准不统一、维护难度大、服务质量低的缺点?如何建设一个更为合理的接入网络呢?最近,部分发达省份的电信运营商在接入层的建设上思路逐步明晰,提出了&多业务接入传输平台&的概念和方案。该方案着眼于目前网络的发展和资源合理利用,以建立支持服务差异化、接入业务多样化、带宽管理灵活、网络管理手段丰富、能充分合理地利用现有业务网络资源,实现多样的大客户业务组网,确定新的大客户接入技术,为建立差异化的大客户网络体系奠定基础。
该方案的主要解决思路是充分利用现有的SDH骨干网络实现MSTP的多业务接入,也就是说在骨干层和汇聚层采用标准SDH设备,将多业务的接入压力推到接入层,推到用户所在地接入设备。在接入层采用基于MSTP的多业务接入设备,提供灵活的多业务接口(E1,V.35和IP等)和组网能力,而且接入层设备能够和骨干网主流SDH/MSTP设备实现无缝对接(包括STM-1,FE,E1等接口),消除所有中间环节和各种转接。最为关键的一点,这种实现方式的成本一定要低,最好和原有方案成本接近。
SDH/MSTP技术向网络边缘的演进和渗透将成为光纤接入市场的发展趋势,这也是华环公司多年来一直坚持的理念和奋斗目标。借助于在SDH核心芯片领域的技术突破,北京华环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正式推出了低成本SDH/MSTP城域接入网解决方案-&城网直通车&。这种全新方案主要理念和思路就是将SDH/MSTP技术真正推到网络边缘,实现VC-12直达网络末梢,让最终客户能够享受到SDH/MSTP技术本身带来的好处,所有用户业务在整个SDH/MSTP网络中畅通无阻。其最关键的一点是其价格和PDH设备相当,使得电信运营商在城域接入网大规模使用SDH/MSTP技术成为可能。
&城网直通车&以多业务光纤传输平台&&MSTP/SDH为技术核心,具有TDM业务和宽带IP数据的统一接入、汇聚、交换和管理功能,是面向电信传统业务与宽带数据业务应用的综合接入光纤传输平台,适应城域网和各种专用网中话音与数据业务的融合趋势,是全新一代SDH/MSTP汇聚接入设备。
&城网直通车&系列产品主要分为三类,一类是汇聚型设备(以下称H9MO-LMX或简称为LMX),主要用于局端作为业务汇聚点。第二类是终端型设备(以下统称H9MO-LM或简称LM),主要用于客户端,终端型设备根据实际应用不同又分为多种类型,包括H9MO-LM,H9MO-LM/4E1, H9MO-LMV, H9MO-LMC,H9MO-LM63等设备。第三类是灵活型设备H9MO-LMFIT或简称LMFIT,该设备组网和业务接口组合灵活,可以满足实现接入网各种复杂网络拓扑的应用。
1、&&& 汇聚型设备(H9MO-LMX)
汇聚型设备(H9MO-LMX)是插卡式设备,和各种终端型设备H9MO-LM等配合使用,内置TUPP和交叉连接功能,交叉连接容量为382&382 TU-12,提供所有支路盘和汇聚盘之间VC-12等级的信道交叉连接和级联。其主要特点:
1)&&&&&&&&&&&&&&&&&&&&& 上联汇聚侧可安装1~2块STM-1网络接口单元(NIU),与骨干层SDH/MSTP网络相连,将多达16个支路方向已经封装在VC-12中的客户端传输的E1业务,V.35业务以及以太网宽带数据业务等分别汇聚和交叉,经过上联汇聚的STM-1的光卡将业务接入SDH/MSTP核心网中。
2)&&&&&&&&&&&&&&&&&&&&&&& VC-12承载的业务,可以是E1业务,也可以是以太网(VC-12虚级联,GFP封装)业务或V.35(成帧)业务。
3)&&&&&&&&&&&&&&&&&&&&&&& LMX下行接口提供16个支路接口通用槽位(LIU),LIU处可安装支路侧STM-1光纤线路接口单元,用于与终端型设备LM或LMFIT相连,提供点到多点星形方式的光纤接入。支路盘采用小盘结构,每盘一个光方向,避免多光方向共享单盘时,业务维护互相影响的弊病。支路槽位也可以安装其他业务接口盘,例如E1、Ethernet、V.35接口盘等,从而实现部分业务在本地上下,或将LMX作为接口复用器使用。
4)&&&&&&&&&&&&&&&&&&&&&&& LMX设备在网管上支持信息模型公开的标准SNMP简单网络管理协议,便于实现接入设备与城域骨干设备的统一网管、路由综合调配等。网管接口为10Base-T以太网接口。另外,网管信息可以插入上联信号中的一个指配的E1通道中,通过核心网提供的E1通道对异地的LMX设备实施监控。表1 汇聚型设备(LMX)主要技术指标表1 汇聚型设备(LMX)主要技术指标
汇聚型设备H9MO-LMX
2个标准SDH STM-1光接口,可作为(1+1)保护或扩容使用。
E1、Ethernet、V.35等各类业务接口
最大16&STM-1支路光接口或32&STM-0支路光接口;
最大16&10/100 Ethernet 以太网专线接口;
E1、Ethernet、V.35等各类业务接口
一台LMX支持:
STM-1光汇聚盘(155-O_NIU):1~2块,可作(1+1)备份保护或2&STM-1扩容使用,STM-1光接口。
STM-1电汇聚盘(155-E_NIU):1~2块,与STM-1光汇聚盘占用同样槽位,功能相同。STM-1电接口。
E1汇聚盘(21XE1_NIU): 1~2块, 每板21个E1接口。
百兆以太网支路光盘(OFE_LIU):1~16块,STM-1光接口+线速百兆以太网口,与终端型设备H9MO-LM相接。
光保护百兆以太网支路光盘(OPFE_LIU):1~16块,STM-1光接口+线速百兆以太网口,光通道(1+1)保护,与终端型设备H9MO-LM/P相接。
支路光盘(OV4_LIU):1~16块,STM-1光接口,与终端型设备H9MO-LM/4E1相接。
光保护支路光盘(OPV4_LIU):1~16块,STM-1光接口,光通道(1+1)保护,与终端型设备H9MO-LM/4E1/P相接。
多业务支路光盘(OV16_LIU):1~16块,STM-1光接口,与终端型设备H9MO-LM/FIT,H9MO-LM/8E1,H9MO-LM/8E1+FE,相接。
光保护多业务支路光盘(OPV16_LIU):1~16块,STM-1光接口,与终端型设备H9MO-LM/FIT,H9MO-LM/8E1,H9MO-LM/8E1+FE,相接。
双方向支路光盘(OSUB8_LIU): 1~16块,STM-0光接口,与终端型设备H9MO-LM/SUB相接。
4E1支路盘(4XE1_LIU):1~16块,每盘4个E1接口。
8E1支路盘(8XE1_LIU):1~16块,每盘8个E1接口。
V.35接口支路盘(2XV35_LIU):1~16块,每盘2个成帧V35接口。
以太网接口支路盘(4XFE_LIU):1~16块,,每盘上4路以太网接口。
以太网接口支路盘(FE404_LIU):1~16块,,每盘上4路独立占用时隙的以太网接口 over E1 链路。
64K时隙交叉盘(DXC16_LIU):交叉矩阵:512X512,16个E1全交叉。
时钟接口盘(AUX-IO): 1块,盘上两路时钟输入一路时钟输出。2Mbit/s或2MHz可选,75&O接口。
电源输入盘(PWR-IN): 1块,盘上两路电源输入。
电源盘(PWR): 1~2块,电源(1+1)备份
内置G.813标准SDH设备时钟
2路外时钟输入和1路输出,2Mbit/s或2MHz可选,75&O接口
自身组成链状、星状、环状网
10Base-T以太网MDI接口
SNMP协议&&&&&&&&&&&&&&&&&&&&
RS232接口(F接口)
显示告警信息,链路配置信息等。
勤务电话接口
标准2线电话单机插座,RJ11插座。具有群呼及选呼功能。
供电和功耗
电源:-48V直流
功耗:&100W
440&310&270 (mm)
约13kg (满配)
2、 && 终端型设备(H9MO-LM)
终端型设备(H9MO-LM)放在终端客户处,是具有一个标准STM-1光接口的SDH设备(光接口提供&1+1&保护功能时有两个STM-1光接口)。根据提供的业务接口不同可以分为以下主要几种类型:H9MO-LM,H9MO-LM/4E1, H9MO-LMV, H9MO-LMC,H9MO-LM63等。它也可以与任何标准SDH/MSTP设备的STM-1光接口对接,直接接入骨干网络,或构成点到点的简单网络代替PDH点对点应用等。
表2& 终端型设备(H9MO-LM)技术规格&
4&E1+FE(线速)
点对点或作为H9MO-LMX远端设备
&&&&&&&&&&&&&&& 支持RS485监控
&&&&&&&&&&&&&&& 1U, 440 & 44 & 138 (mm)
H9MO-LM/4E1
点对点或作为H9MO-LMX远端设备
&&&&&&&&&&&&&&& 支持RS485监控
&&&&&&&&&&&&&&& 1U, 440 & 44 & 138 (mm)
4&E1,2&V.35, 1&FE/N&VC-12虚级联(GFP),可设定时隙和带宽
点对点或H9MO-LMX或H9MO-LMFIT远端设备使用
&&&&&&&&&&&&&&& 支持以太网监控
&&&&&&&&&&&&&&& 1U, 440 & 44 &230 (mm)
16&E1和一块LMFIT插卡(F4XE1, F8XE1, FFE201, FFE404或F2XV35卡等)
点对点或H9MO-LMX或H9MO-LMFIT远端设备使用
&&&&&&&&&&&&&&& 支持以太网监控
&&&&&&&&&&&&&&& 1U, 440 & 44 &230 (mm)
点对点或作为H9MO-LMFIT设备业务汇接点
&&&&&&&&&&&&&&& 支持以太网监控
&&&&&&&&&&&&&&& 1U, 440 & 44 &230 (mm)
终端型设备共有特性说明
&&&&&&&&&&&&&&& 光接口为STM-1,可支持1+1保护
&&&&&&&&&&&&&&& 光接口支持S1.1, L1,1, L1.2以及单纤双向等
&&&&&&&&&&&&&&& 支持远端设备掉电检测和上报功能
&&&&&&&&&&&&&&& 电源为-48V直流或 ~220V交流双模供电
&&&&&&&&&&&&&&& 1U,19英寸标准机箱
3、 && 灵活型设备(H9MO-LMFIT)
灵活型设备(H9MO-LMFIT)具有4个通用插槽,可以提供SDH光卡、以太网卡、V.35卡和E1卡等多种板卡选择,用户可以根据实际业务需要灵活选择对应的接口方式。以太网业务支持GFP封装,支持VC12虚级联(1~63VC12),符合MSTP标准,可用作汇聚设备或终端设备,构成星形、环形、线形、网孔形等各种复杂拓扑。其交叉连接矩阵的容量是504&504 VC-12s (相当于8&8 VC-4s),能够支持不同业务接口间的无阻塞的交叉连接。可以和主流的SDH/MSPP设备实现业务互通,包括E1, V.35, 以太网等。
应用篇&&& 下图给出了城网直通车设备的典型组网结构,适合大客户的多业务接入、移动通信基站联网等各种应用。
图4:城网直通车典型应用方案
散布在各地的客户端业务,例如企事业单位、居民小区、政府以及基站等E1,以太网或V.35业务,通过终端型LM系列设备,经光纤连接到接入局。具备STM-1接口的设备,例如用户交换机或远端模块等,也可以省去LM终端机直接与LMX支路盘连接。
&&& 在传输机房,通过STM-1光接口或电接口上连到SDH/MSTP网络,同时通过GE或FE以太网接口将数据业务接入IP城域网。由于客户业务在远端的SDH终端机上已经装入标准的SDH容器,因此各种业务可以穿越SDH/MSTP骨干网络,自由地交叉连接,实现广域范围内的业务传输。E1,V.35等业务接口,也可以直接从汇聚型设备LMX上引出。在接口比较集中的客户业务中心,例如银行分行、公安局、增值业务提供商的服务中心等地,可以安放插有业务接口插卡的LMX设备,通过STM-1接入运营商的骨干传输网。
方案的十大特点1、 全程SDH/MSTP标准,VC-12直达网络末梢&&& 用户业务从一开始进入电信网络就采用SDH标准,用户从接入层到核心层,全部为统一的SDH/MSTP标准,所有业务可以在运营商的整个SDH大网中畅通无阻。(1)提高网络的可靠性和可管理性。(2)接入侧直接采用标准的STM-1光接口,便于用各种SDH/MSTP测试仪进行安装维护操作,提高服务效率。(3)可以和其他标准的SDH/MSTP设备实现业务互通,解决了原PDH系统的设备绑定问题。(4)以太网采用GFP封装协议,符合MSTP标准。
2、 STM-1光口取代E1接口上联到SDH汇聚网&&& 与传统的PDH组网相比,在汇聚侧用STM-1上联光口取代E1的&背靠背&方式同城域SDH/MSTP传输汇聚网相连。(1)节省E1接口盘、E1电缆、DDF配线架和相应的机房面积以及与此对应的附加成本。(2)大大简化设备的安装维护与网络调配过程,降低故障率。(3)原来在DDF配线架上实施的各种手工操作,可以通过网管计算机上的虚拟DDF界面来实现,增强了设备的可维护性。(4)采用STM-1光口上联从建设成本和维护成本上都有极大的优势。(5)对仍然需要E1电口上联的方式,可以通过在LMX设备中通过LIU插入对应的E1盘实现业务机房内落地后再和大网SDH设备相连。
3、 支持各种网络拓扑结构,对星型网络拓扑特别支持&&& 接入层PDH得以大量应用的另一个原因是星形拓扑比较适宜,而传统SDH设备并不适宜星形拓扑。如果末端成环状拓扑,这种结构将无法抗击2次网络故障的打击。在环状拓扑中,末端节点一般在客户机房,运维条件难以保证。有些客户为了安全,下班后或节假日往往会习惯性将设备关机,这对于环网是很危险的。而且不相关的客户共享一个环网时,末端成环、成链的网络拓扑存在较大的隐患。H9MO-LMX设备主要支持星型拓扑结构。星网结构和用户的业务实际需求是相匹配的。H9MO-LMFIT可以支持各种复杂拓扑结构,比如环网,链网,网状网等。,为电信用户将来进一步的网络优化提供了可能,保护了运营商的投资,提高了服务质量。其建设成本只是目前主流SDH/MSTP设备的30%~60%。
4、 用户侧设备业务接口丰富并且具有穿透SDH核心网功能&&& 目前CPE设备提供多路E1,以太网,V.35等业务接口,这样基本满足了电信运营商在业务接入时的TDM和IP业务类型需求。整个方案无须加入接口转换器等零散设备,不仅节省了建设投资,而且大大增强了网络的可管理性和可维护性,提高了整个系统的可靠性。而且这些业务封装在标准的SDH VC-12虚容器中,可以穿透整个的SDH大网,从而更方便的实现用户业务的上下。
5、 以太网业务支持VC12虚级联和标准GFP封装&&& 城网直通车系列产品的以太网业务支持1~63 VC12虚级联,封装效率高,其中46个VC12捆绑后以太网业务可达线速(wire-speed)。以太网封装协议采用标准GFP封装(ITU-T G.7041),可以和采用GFP标准的其他MSTP设备实现以太网业务互通。
6、 内置64K交叉连接&&& LMX的支路盘LIU可以是64K时隙交叉连接盘,可以支持16个E1内部的64K时隙交叉连接,这样可以将远端的E1业务中的64K进行汇聚后再封装到上联的STM-1信号中,可以充分节省骨干网带宽。
7、 强大的系统保护能力&&& 为了提高可靠性,LMX设备采取了多重冗余保护措施。包括双路-48V输入备份供电,两块独立电源盘,上连STM-1/交叉连接/设备时钟/监控双备份,下联STM-1光接口1+1保护等。插卡都支持带电热插拔。不仅如此,2路上行STM-1既可以独立承载总带宽为126个VC-12的非保护业务,也可以对指定业务实施VC-12级别的子网连接保护。LMX的两块汇聚光盘还可以连接到骨干网不同的SDH设备上,不仅在光纤断裂、光盘失效等情况下提供保护,而且在一个骨干SDH节点失效时还能实现业务保护。
8、 全程业务质量监控&&& 传统PDH方式由于E1在局端落地,中断了E1业务的有机联系,使得系统无法对整条E1业务链路质量进行全程监控。用户E1等业务进入传送网就有了SDH标准提供的BIP2等检测开销。从用户末梢一直到城域骨干,全程提供性能检测,在城域骨干设备的网管系统上面就可以通过BIP2和REI等POH开销整个链路双向的传输质量。在线路出现大的问题之前,通过误码等性能的下降,在骨干层或汇聚层设备的网管上就可发现问题,做到真正的防患于未然,保证客户的通信质量,提供满意的服务。变&被动服务&为&主动服务&。
9、 完善的网管系统&&& H7GMSW网管软件采用标准的SNMP协议,可以对设备进行正常的监控。根据业务配置的需要(比如分配VC-12等),需要和同华为,朗讯,中兴等国内外主流厂家的SDH/MSTP设备互通。由于各厂家的SDH/MSTP设备TUG3-TUG2-TU12的换算方式采用Tributary方式,TS方式等不同方式,该网管系统提供同华为,朗讯,中兴等主流厂家TUG的直接换算,方便业务的快捷开通和使用,大大增加了网管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在不方便使用网管系统时,可以通过公务电话和LCD的配合,查询设备相关的设置和告警信息等。&另外,网管系统支持独特的远端设备掉电告警指示。当终端设备掉电时,一般的光传输设备只是上报收无光告警,运维人员难以监测或者判断是用户端掉电,设备损坏还是光缆出现问题,需要派工到现场来解决问题。城网直通车设备独特的远端掉电告警指示功能可以帮助运维人员判断故障所在,使得远端掉电引起的故障无须现场派工去解决,大大降低了维护成本。
参考知识库
* 以上用户言论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CSDN网站的观点或立场
访问:369475次
积分:4253
积分:4253
排名:第5814名
原创:22篇
转载:468篇
评论:12条
(3)(5)(42)(19)(3)(5)(1)(2)(1)(2)(2)(3)(10)(7)(12)(1)(32)(8)(13)(36)(25)(54)(4)(12)(24)(58)(16)(36)(7)(12)(7)(4)(20)(6)SDH、MSTP、OTN和PTN的区别和联系(通俗易懂)
首先要说的是TDM的概念,TDM就是时分复用,就是将一个标准时长(1秒)分成若干段小的时间段(8000),每一个小时间段(1/us)传输一路信号;
SDH系统的电路调度均以TDM为基础,所以看到很多人说SDH业务就是TDM业务,就是传统的电路调度,是有理论依据的;
但在SDH大红大紫的时候,另一场战争以太网和ATM(不是取款机哟)大战中,以太网取得全面胜利,从而以太网大行其道,其中又以IP最为强势,导致今天很多业务侧都IP化了,不能不说以太网太XXXXX了。
问题:SDH大红人一个,以太网是另一个大红人,能否合作一下???一拍即合,MSTP诞生!
在合资公司MSTP中的股份分配不太均匀:SDH占股70%,以太网占股20%,其它包括ATM占股10%,掌权的还是SDH,内核还是TDM,TDM的一切劣势都依旧保留,如刚性管道;以太网和ATM因为股权问题,都没有拿出像样的东西,只是须有其表(提供相应接口而已)
随着互联网的大力普及,电脑、手机、电视等终端都能上网了,带宽的需求急剧增加,电信运营商们赚钱的机会来了,但挑战也来了,以前1*155M可以供好上千人打电话,现在人们在打电话时还要上网,带宽需求增长和现网资源出现矛盾
要解决这个矛盾,我们就来看看SDH这位红人平时是如何与人相处的:
SDH这位红人一直都是我行我素,唯我独尊,从不与人分享公共资源,比如二环批给我跑,二环就不许有其它车辆经过,上面就我一辆车,刚开始,我这个车能拉1个客人(STM-1),那么二环的效率就是运送了一个人(155M--STM-1),后来把车吨位升级了,我能拉64个客人(64*STM-1),那么二环的效率就是(10G-STM-64),这就是环速率;目前最大是40G
如果有个时间段没有人需要运送,那么我就空跑,沿路看看风景、美女什么的,这时的效率就是0,其它道路就是堵死了也和我没关,由于比较固执,自己也有很多的无奈,比如你的车能装64位客人,但现在有65位客人,对不起,我也只能运64人,我们把这种低效率运作方式叫刚性管道.
现在需要运送的客人越来越多了,忙不过来了,解决方法有三个途径:
第一种:多修几条路(新建光缆),进行人员分流;缺点:成本和周期太长--------PASS
第二种:升级汽车吨位(提高速率);缺点:汽车厂还没研发出更大载重的车辆(电子元器件受限)-PASS
第三种:将二环划分成多个车道(波道),多个车辆共享道路
领导看后,立即批示:方案三可行,立即执行!波分产生.
波分WDM就是将多个车道(波道)的车辆(信号)放到同一条道路(光纤)中进行传送,这里有根据车道间隔大小分为两类:
车道间隔为20nm的,为稀疏波分,又称粗波分;车道间隔小于等于0.8nm的,为密集波分
这样带宽成倍增加了,暂时解决了带宽不足的问题!可以休息休息了…………
WDM得到重用后,各地纷纷仿效,现在的WDM不仅在城市主干道里使用(城域波分),还用在跨市、跨省道路上(长途波分);
它的具体工作方式是各种类型的货物或乘客(业务信号)都被装载到一辆辆汽车中,汽车按照预先分配的车道(波道)行驶,中间汽车需要加油我们还设置了加油站(光放站OLA),司乘人员需要吃饭休息补充体力,我们为他们设置临时休息区(中继站),当然我们还是离不开交警系统的支持(光监控OSC或电监控ESC)
随着人们需求的不断增加,车道数也由刚开始的16或32一下子扩充到40、80、160,目前施工水平(制造工艺)已经突破200个车道数(波道),但我们的管理水平还是很低的,主要体现在一下几个方面:
1、交通管理消息传递不畅(OAM缺乏):WDM的初衷就是为了解决带宽不够问题,没有考虑到带宽提高后,管理也要跟上呀,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车辆多了,如何对每一辆车的状态做到了如指掌,交警(OSC)感到力不从心;这时有几位SDH的司乘人员在小声谈论:我们SDH公交系统,都有统一的管理机构,每一辆车上都有司机和售票员,分工明确,还用实时视频监控(在线监测),公司时刻都能了解每一辆车的运行状况,WDM你差的太远了
2、调度不够灵活:WDM在设计之初就有一个严重缺陷:比如一个货物要从西安运到北京,预先分配的车道是10车道(第10波),那么从西安到北京全程都是第10车道,不能更改,除非你经过了好几个高速段(光再生段),如西安-郑州、郑州-北京,那么你在郑州可以有一次更换车道的机会,而且这种更换车道的代价是为你这次的行为专门修一条小路(布放光纤);以前SDH遇到类似的情况时就在郑州修一个大的调度中心,所有问题都解决了
3、容易堵死(保护不完善):在城市主干道或省际快速道路上,为了提高效率,在公路设计时就考虑到与普通道路的区别,只设置几个很少的出口,其它全是封闭的,这样带来的后果是一旦发生拥堵或交通事故,乘客就会闹得不可开交(业务中断);想想我们的城市公交SDH,司机一看到前面堵车,马上就操小路窜了,可能会有几个乘客不能在目的地下车(少量业务中断),绝大部分乘客都能顺利到达,究其原因有大量可用迂回路由,再加上灵活调度(司机就可决定)
交通运输局(ITU-T)看到问题所在,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改革:
1、为所有上路车辆增加监控设备以及必要的安全管理员----增加OAM开销
2、在交通枢纽节点增设调度枢纽-----增加业务调度(车道间调度【光层调度】和货物或乘客间调度【电层调度】)
3、依托调度枢纽,加上在道路上预留一部分车道或一部分车辆,为所有车辆提供完善的保障-----完善保护机制
SDH笑道:这是什么改革,我们一直都是这样做的,就是容量没你大而已;
WDM回应道:我容量确实比你大得多,但这些方面没你们做得好;
他们握手言欢,优势互补,一个全新的制度诞生了------OTN
概况一下OTN:
OTN是在WDM基础上,融合了SDH的一些优点,如丰富的OAM开销、灵活的业务调度、完善的保护方式等,
OTN对业务的调度分为:光层调度和电层调度
光层调度可以理解为是WDM的范畴;电层调度可以理解为SDH的范畴
所以简单的说:OTN=WDM+SDH
但OTN的电层调度工作方式与SDH还是有些不同的地方:
回顾一下SDH的特点:
1、统一发车频率,1秒发车8000次,制度规定,无法更改(沿袭PDH制度);
2、通过研发更大吨位的车辆来提高容量,高容量的车一般是由4辆低一个容量级别的车拼接而成,所以不同容量的车结构是不一样的;
OTN电层调度的工作特点:
1、所有车辆的大小、规格、容量均统一,外形尺寸:4*4080;
2、根据需求提高发车频率
1、无需不断研发更大容量的车,减低开发成本;
2、统一结构,便于管理;
3、跨区域运输方便(异厂家互通方便);
4、理论上,可以通过提高发车频率就可以无限提高容量,实现方式更简单明了;
花开两朵,各表一支,我们对以前的红人SDH在江湖的发展做了详细的描述,现在的SDH也只相当于OTN掌门下的一个堂主而已了,那么另一位红人它现在发展的如何呢?
话说当年,以太网和ATM,就像华山派,以剑术精妙独步武林,在武林中有较高的声望,但在华山派中有分为以剑为主以气为辅的剑宗和以气为主以剑为辅的气宗
以太网就像剑宗,ATM就像气宗
以太网以简单著称,容易上手引来众多门徒;ATM因其内功心法太过高深,修炼之人寥寥。最后的争斗中以太网获得大胜,这与小说中的情节不相符,令人费解……
直到有一天,以太网在为如何将本门派再发扬光大烦恼,同时ATM也在为有如此高深的武功没人赏识郁闷,二位昔日的对手,偶遇并交谈后,ATM想借以太网来提高影响,以太网想借ATM的内功精髓来壮大声势,一拍即合
两人经过数月秘密商讨,并在一年之后,共同发布了一本新的武功秘笈-MPLS(多协议标签交换)
该部武功秘笈后来被改编为多个版本,是其它武功的重要基础,这是后话!
核心对比:
ATM VPI VCI
MPLS TUNNEL VC
以太网的声势越来越大,再加上又有MPLS助阵,逐渐有了可以抗衡SDH的实力,所以才有了SDH与以太网的初步融合,诞生了MSTP,但MSTP因为股权问题,还是SDH主导,以太网、ATM只能是配角,以太网并不高兴,发誓要有所改观……
为了对抗SDH阵营,以太网大力发展自己的势力范围,走农村包围城市的策略,先将末端IP化(业务侧IP化)。IP可以作为SDH的货物,通过SDH进行传输,但问题出来了:
SDH当初开发时就对货物有严格的外形要求,必须是“块状结构”,而且大小也是标准的,每一个座位也是按照这个要求做的,这样运输的效率最高;后来IP这种长相奇特(格式不同)的货物越来越多,就算是专门开发出了MSTP,说白了MSTP就是在SDH车辆上给IP和ATM留了几个专座而已,IP还是不能很好的运输!原因是IP是以太网门下的得力弟子,以太网就是因为简单、无拘无束、尽力而为等特点为其创派宗旨,所以IP也有此特性,有的小巧,有的肥大(IP帧长可变),如SDH/MSTP中的IP较少,问题不大,如果IP占到一半以上,恐怕车辆的改造成本就太大了
【MSTP:如果分组业务低于50%,仍有成本优势】;
但现在的问题是IP货物越来越多,我要自己成立运输公司,而且要我说了算,不能再受制于SDH了;同时SDH也再想,能不能将车厢分成二层,一层给原来的业务,一层专门给IP预留,这样就可以兼顾了。
现在真是百家争鸣的时期,各种新公司、新技术都涌现出来,我们先说SDH阵营,由于先前MSTP成立时,股权分配不均,有很多遗留问题,导致现在以太网严重不满意,现在SDH集团研究后推出MSTP+(也叫Hybrid
MSTP),50/50股权分配,车辆变成二层,二层分开管理和调度,两套调度体系(双内核交叉);也不为一种好的补偿措施
再说以太网阵营,自由散漫惯了,现在出现了两种大的分歧:
一种认为我们自己成立的运输公司不让SDH的客户(TDM业务)上车,如果一定要进来,必须改头换面-伪装(仿真),同时我们没有时间上的保证(无时间同步),我们纯粹为我们以太网服务,我们的公司名叫IP-RAN;
一种认为我们应该吸收一些SDH的客户,SDH经营了这么多年,它的客户还是很多的(还有很多TDM业务需求),同样进来后还是要改头换面-伪装(仿真),然后再我们的帮派里活动,出帮派后再去掉伪装还原成自己原来的模样,这个公司取名叫PTN.
无论哪种方式,伪装-易容术总少不了,随后就开发了PWE3易容术
在PTN公司中又有2大派别:
一派是融合MPLS、易容术PWE3和MSTP的产物-----MPLS-TP派别;
一派是融合了QinQ和MSTP的产物-------PBT派别;
对于MPLS-TP派别,支持者众多,有华为、中兴、烽火、阿朗、爱立信、中移动等重量级明星;
对于PBT派别,支持者仅有北电网络,人单势孤;
所以我们现在看到的PTN绝大部分是MPLS-TP派别;
随着相互学习,现在的IP-RAN和PTN的差别也越来越小了,IP-RAN的优势是三层无连接服务,但PTN现在也可以实现了;以前PTN为了传输SDH的客户TDM业务,专门开发了时间和时钟同步系统叫1588系统,现在使用的是V2版本,V3版本正在试验中,现在IP-RAN也学过来了,也支持这一系统了。
真应了那句话:分久必合合久必分!
MSTP+(HybridMSTP)可以看做是SDH向以太网的妥协方案,不得已而为之;
IP-RAN和PTN现在已趋于一致,差别不大了,它们可以看做是向SDH发起的全面挑战,现在看来它们是胜利了!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sdh mstp 区别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