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普查app表把农户信息采集表怎么填编号填错怎么删除

当前时间:
&&>>&&&&>>&&
万仁如局长在南昌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总结表彰大会上的讲话
发布日期:&&发布人:admin&&点击数:1949&&稿源:本站原创
我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历时三年多,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省农普办的指导下,在各有关部门的大力支持和密切配合下,经过各级普查机构和全体普查人员的辛勤努力,普查各个阶段的工作任务已经顺利完成,主要数据公报已于今年6月份向社会发布。国务院和省政府农普办对我市督查、事后质量抽查和主要数据分析评估的结果表明,我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是扎实有效的,所取得的数据是真实可信的,实现了高标准、高质量的目标要求。下面,我讲一下我市第二次农业普查的完成情况。
一、我市农业普查完成的主要工作
2005年4月29日和2005年7月8日国务院和江西省人民政府分别下发了《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和《江西省人民政府转发国务院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通知》,按通知要求,南昌市人民政府于2005年11月25日发出《关于成立南昌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的通知》(洪府厅字﹝2005﹞333号文件),及时成立了南昌市人民政府农业普查领导小组,领导小组由发改委、宣传部、公安局、国土资源局、农业局、财政局等18个成员单位组成,下设办公室,负责我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的组织实施。标志着我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正式启动,此后,按照国家和省的统一部署,圆满完成了各阶段的工作。
(一)周密部署,前期准备工作扎实充分
1、抓“三落实”,创造农业普查的必备条件。组建班子,落实人员;筹集经费,落实资金;筹备办公用品,落实办公用房。这三个“落实”,是做好农业普查工作的必备条件。在农业普查起步阶段,我们把“三落实”工作放到突出位置,紧抓不放。2005年11月25日,市政府成立了南昌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市委副书记、常务副市长龚建华任南昌市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组长,龚建华同志调任宜春市任市长后,市政府决定刘建洋副市长接替分管农业普查工作。2006年6月15日市政府主持召开了全市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会议,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关于开展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的工作要求,全面动员部署了我市的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工作。龚建华同志代表市政府与各县区(含新区、开发区)政府、管委会签定了《南昌市第二次农业普查目标责任书》。县区(含新区、开发区)政府、管委会及乡、镇政府也都成立了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保证了普查各项工作政令畅通。到2006年5月底全市基本形成了纵横连贯的农普工作网络,普查经费也基本落实到位,为现场登记的顺利进行提供了保障。
2、组织普查试点,为确保普查工作高质量和农普数据的真实可靠积累经验。农业普查是一次重大的国情国力的调查,也是对“三农”信息和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基础信息的一次全面收集。为检验农业普查方案的可行性与科学性,市农业普查领导小组选定2006年10月12日至18日在进贤县温圳镇进行了农业普查全过程市级试点。采用了培训和填表相结合、理论知识与实地操作相结合、培训和普法宣传相结合的方式进行,严格按照试点工作方案规范操作,不得筒化程序、缩小普查范围、减少普查项目。整个试点过程包括机构组建、宣传动员、人员选调、普查区域划分、单位清查、方案培训、入户登记、复查审核、手工汇总和试点总结等各个环节。探讨了各相应环节所需运用的方法,明确了各环节必须关注的重点和难点,取得了良好的效果,为推进全市农业普查各项工作顺利进行打下了扎实基础。相继,各县区农普机构也进行了试点和入户试填工作,全市各县区在2006年11月底前全部完成了农业普查的县区级试点或试填工作。
3、准确划分普查区和普查小区,保证普查不重不漏。为明确各县区农普机构进行农业普查的地理区域范围。与笫一次全国农业普查相比较,根据全市行政区划调整变动后的情况,市农业普查领导小组下发了《关于做好农业普查区、普查小区划分和地址编码库编写工作的通知》。各县区认真开展了实地认证农业普查区域范围的调研工作,摸请县区、乡镇(街办)两级行政区域划分情况,第一步是划分县区农业普查地理区域。第二步是划分乡镇(街办)普查地理区域。各县区普查机构按实地情况绘制了农业普查地理区域地图,编制了区域地址代码,并划分了农业普查区和普查小区。全市普查区1324个,普查小区8441个。
4、认真清查摸底,为正式登记打下基础。搞好农村住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的清查摸底是农业普查准备阶段必须进行的一项重要基础工作。为确保农业普查实施方案规定的清查摸底要求、方法、步骤落实到位,我市农普办按省农普办的统一部署,多次研究并下县区指导,强调做好农业普查清查摸底工作的重要性。各县区农普机构严谨求实地开展了农普清查摸底工作,各乡、镇、村普查人员针对不少农户外出打工难以见面;有的农户从事泥工、木工、交通运输早出晚归,行踪不定查找非常困难的现象;不畏辛劳挨家逐门逐户,抓住清晨、晚上或下雨、下雪时农户不外出的空隙时机多次入户据实访问登记。按“属地”原则,进行逐户摸底,将普查范围内普查对象的主要情况摸准,做到心中有数。通过地毯式的全面细致的农普清查摸底,摸清了全市农业生产经营单位和农户数量。为确保清查质量,紧接着全市又采取了全面检查与重点抽查相结合的方法,通过听、看、查与重新入户访问等多种方式,进行清查摸底工作督查、汇审、质量控制分析评估及验收工作,确保农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不重不漏,从而保证了清查质量,为普查登记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5、严格选调和培训农业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建立高素质的普查队伍。按照《全国农业普查条例》选调“两员”的规定,在市级农业普查试点工作总结的基础上,市农普办对选调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业务培训工作多次开会和协商,从节约成本和提高工作效率出发,作了具体要求和规定,以适应农业普查实战工作。全市根据国家和省、市农普办的要求,做到了市、县、区(管委会)、乡镇、村逐级建立责任制,并层层落实。
各级农业普查机构在培训工作中,坚持“标准统一、解释一致、突出重点、考核上岗”。认真组织学习《全国农业普查条例》、讲解《农业普查实施方案》。还根据不同对象有针对性地讲授调查方法与技巧、指标含义和数据评估办法。要求每位普查人员,能深刻理解和掌握农业普查各环节的工作步骤、入户访问技巧。明确职责,准确判断农业普查登记对象;熟悉每份普查表的内容、每页表上各项指标的涵义、计算范围及其各指标之间的相联关系;树立敬业精神,增强责任感。通过培训,各级普查人员思想和业务素质大大提高。全市各级培训于2006年9月下旬开始,到12月上旬结束,共培训近了1.5万人,建立了一支能打硬仗的农普队伍,确保了普查登记工作的顺利进行。
6、抓好宣传动员,为农普工作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 自2005年11月市政府农业普查领导小组成立以来,召开了多次领导小组扩大会议认真研究贯彻落实国务院、省政府文件精神。切实加强对宣传工作的组织领导。确定了农普宣传工作由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和党委宣传部门共同组织实施,主要领导亲自过问。把农普宣传工作视为政府工作的一件大事,作为一项先行性、基础性工作放在突出位置来抓。并抓住机遇,加强了对各级政府领导的宣传,使各部门领导全面了解农普工作的重要性、普查的工作量、普查的难度和复杂性。更好地支持农业普查,更好地做好普查经费保障。为进一步落实统一领导、部门分工协作,各方共同参与的原则,2006年9月与市委宣传部联合制定印发了《南昌市笫二次全国农业普查宣传工作方案》,以文件形式分发到各县区(新区、开发区)党委宣传部、农普办与市直各有关新闻单位。加强了对农业普查宣传工作的领导。强化了对普查工作人员和普查对象的宣传,使层层了解普查工作的重要性、普查的工作量、普查的难度和复杂性;使普查工作人员增强责任心;使广大普查对象消除思想顾虑和误解,明确了如实申报是应尽的义务。农普宣传还通过市、县、乡镇各级召开农业普查动员大会,部署农业普查工作,签定责任书等方式,落实宣传责任,做好农普宣传工作。各级政府鼎力协调各有关部门,利用网络信息、广播电视、报刊、宣传标语和宣传车等舆论工具,打造农业普查的社会环境。按照国农普办字﹝2006﹞53号文件要求,全市上下配合认真开展《全国农业普查条例》宣传,并悬挂巨幅宣传标语。开展12月份宣传月活动期间,市农普办会同市委宣传部、新闻单位通力协作,在《南昌日报》、《南昌晚报》上发布了农普公告、评论员文章、“倒计时”宣传栏和专题报道;在南昌电视台《每日新闻》后的黄金时段连续9天滚动播放了农业普查字幕宣传标语;南昌市副市长刘建洋作了农业普查再动员电视讲话;在蒋巷镇陶村,市农普办、南昌县农普办配合省农普办进行了声势浩大的农普宣传活动。市农普办会同电信局开通了农普宣传语音电话;通过邮政局发行印制了农普宣传明信片;组织各级普查人员1085人踊跃参加了国务院农普办举办的《笫二次全国农业普查知识竞赛》活动。全市、县、乡(镇)、街办、村的宣传机构积极支持参与农业普查宣传,还利用墙报、黑板报、宣传画、致农户的一封信等方式,把方方面面的农普宣传工作搞得有声有色,做到家喻户晓,争取农民群众的理解、支持与配合。全市刊出板报、墙报、宣传栏1439次;宣传横幅1420条;宣传标语9386条。电视台、电台农普专题节目189次。出动宣传车226次。通过广泛开展群众性宣传教育活动,营造了农业普查的良好社会氛围。
&(二)精心组织,现场调查登记工作一次成功
2007年1月1日农业普查入户调查登记以来,全市近3万名普查工作人员、普查员和普查指导员,在当地政府的严密组织和精心安排下,按照依法普查的原则,认真进行入户登记工作。至1月底,我市住户表、单位表、乡表、村表的现场登记和复查工作基本完成。全市共调查了60多万农户、近千个农业生产经营单位、近1200个村和101个乡级行政单位,填报近200万张普查表。
1、高度重视,周密部署。为了确保农业普查现场登记一次成功,各县(区)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和办公室对现场登记工作进行了周密的动员部署。国务院召开全国农业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后,我市就贯彻落实国务院农业普查电视电话会议和省农业普查办公室召开的现场登记工作会议精神,对现场登记工作进行了战前动员;市农普办下发了《关于认真做好农业普查现场登记工作的通知》等一系列文件,对现场登记和复查及质量控制提出了具体的要求。
&2、牢固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严格执行入户登记、确保质量的登记原则。一是严格按照工作规范和工作流程进行登记,坚持在摸底基础上入户调查,访问每一户家庭,查遍每一家单位。二是普查人员在现场登记的开始阶段,遵循先慢后快的原则。做到“三先登记”,即:先登村干部户、普查指导员户和普查员户。三是始终按照“不重、不漏、不错”的登记要求开展登记工作。
3、实行三项工作制度,增强快速反应能力,确保了现场登记工作顺利进行。一是在全市实行了每周报告一次工作进度的制度,及时掌握各地现场登记的工作进度。二是在全市实行了农业普查重大事项报告制度。三是在各级农业普查办公室实行了值班制度。在国家法定工作时间之外,各级普查机构都安排专人值班,及时掌握和解决登记中出现的问题。
4、严格执行统计法和普查条例,确保现场登记依法进行。各级普查机构和全体农普人员以依法普查为指导思想,认真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统计法》和《全国农业普查条例》,严格执行普查方案,按照全国统一部署做好现场登记工作。坚决抵制弄虚作假行为和篡改、编造农业普查数据的行为。
5、严把核实、复查关,把差错消灭在“源头”,确保普查“源头”数据客观真实。为了提高和控制普查登记的数据质量,确保普查源头数据的准确,各乡镇农普办、村级农业普查小组及时组织人员对登记的数据进行全面复查,对每张报表的逻辑关系和平衡关系等进行全面审核,复查过程中特别注意了与现场登记数据不一致的情况,发现差错,经核实后据实更正。
6、实施全过程、全方位的质量控制,确保普查数据真实可信。在我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工作中,实施了一套完整科学的数据质量控制措施。一是建立严密的质量控制网络。市、县、乡各级成立农业普查质量控制工作小组。上联政府领导,下联一线普查员,横联有关部门,形成了覆盖面广、信息通畅的质量控制组织网络。二是农业普查的各个环节都强调了以质量为中心,进行了严密的质量控制。各地在现场登记过程中,针对个别地方出现赶进度、普查员不入户、个别指标存在瞒报、漏报等苗头性问题,及时进行了纠正处理。所有普查数据经过从村到市,四级反复多次审核,保证了农普数据的准确性。三是严格按照规定的程序和标准,扎扎实实进行质量验收。质量验收是全面、有效控制现场登记质量的最终环节,为保证验收不走过场,我省农普质量控制和验收严格对照验收标准,达标的为合格,否则普查表不予接收,坚决返工,直到达到标准。
综合评估结果显示,我市农业普查应登记户的净漏报率为0.08%,原始数据差错率0.07%,均达到了高质量要求。
(三)严谨细致,农普数据审查验收一次通过
按照全省数据处理“一次录入、一次合格、一次成功”的目标,我们始终把高标准、高质量、创一流的要求摆在首位,切实做好数据处理工作。首先,从《数据处理方案》规定到人员培训,从制度建设到实际操作,从工作检查到考核评比,都强调必须增强质量为本的意识,树立质量第一的观念,为确保数据处理高质量打下牢固的思想基础。其次,在工作进程中,采取有效措施,严把“三关”,强化质量控制:(1)严把录入前的预审关。光电表上机前先由农普办组织人员逐表审核,不合格的一律返工,做到书写质量符合光电录入要求。(2)严把录入中的光电扫描、人工纠错、质量抽查关。结合我市情况,加细了审核关系,研制了封面审核程序和手工汇总结果比较审核等工作。(3)严把录入后的编辑、审核改错关。为使录后审核工作起到“终审”作用,我们制定了编辑、审核质量控制办法,要求各地对普查表中“原生性”的登记差错和光电机录入“再生性”的识别差错,都要认真、逐一加以纠正,做到准确无误。按国务院农普办要求,我市于8月底前上报了全部数据,并一次性通过了省农普办和国务院农普办的审查验收。
&&& (四)强力推进,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全面展开
今年年初,按照省农普办制定的《江西省第二次全国农业普查资料开发应用计划》,结合我市实际,6月,报经市政府批准,先后向社会发布了5期普查成果的公报。各县、区农普办也都及时向社会公布了本地区的主要普查数据。与此同时,各级农业普查机构还都以统计报告、数据提要等方式,向当地政府和有关部门提供简要的统计分析报告和综合数据资料。为用好农业普查资料,加强对重大“三农”问题的系统分析研究。我们按照省统计局、省科技厅和省农普办联合组织政府部门、大专院校和科研机构,对农业普查数据进行深入分析研究的要求。通过公开招标、专家评审的方式,在全省确定的21个研究课题,选择了2个重点在围绕新形势下“三农”发展的战略、农业生产能力和粮食安全、农村社会事业发展等党和政府关注的重大问题方面的课题。主要研究成果将于年底向社会陆续发布。
二、我市农业普查工作的主要经验和体会
回顾我市农业普查工作,取得的成效是较显著的,收获是较大的。主要经验和体会可概括为以下“六个强化”。
(一)强化政府行为,认识到位,真抓实干是农普工作取得实效的重要基础
以政府行为开展农业普查工作,能够表现出巨大的影响力、广泛的号召力和明显的实效性,在这方面是其他任何部门都替代不了的。我市的政府行为,突出的表现在“强化”二字上,具体在:一是把各级政府领导的思想统一到国务院、省政府“通知”精神上来,思想认识上到位;二是成立权威的农业普查机构,突出普查的政府行为;三是把农业普查纳入各级政府的工作目标,抓好抓实;四是政府逐级实行农普工作责任制,自上而下签订农业普查目标责任状;五是以各级政府的名义召开会议,下发文件,安排部署农普工作;六是政府协调各部门解决农普工作中的重点、难点问题;七是实行政府分管领导检查督导机制,经常过问农业普查,并创造有利条件,才能确保农普顺利高效运转。
(二)强化组织协调,各负其责,齐抓共管是农普取得全面成果的重要保证
强化农普实施的组织机构是确保农业普查顺利实施的关键。我市在强化部门组织协调上主要采取了五项措施:一是农业普查领导小组成员内部分工明确、职责清晰。实行统一领导,上下行动一致。二是引起相关部门单位的高度重视,纳入重要议事日程;三是相关部门确定专人负责,协调有关事宜;四是召开“碰头会”做到沟通信息,紧张有序地搞好肩負的农业普查工作。各级普查机构通过各种有效措施,使部门间形成了各负其责、各出其力、齐抓共管和做好农业普查的态势。我市宣传、财政、农业、国土资源局等部门主动参与,做到密切配合。
(三)强化质量意识,坚持“三高”标准,并贯穿于普查全过程,是农普数据取得高质量的重要措施
普查质量是农业普查工作的生命线,必须贯穿于普查工作的全过程。我市在普查阶段,按照农业普查工作高标准、高质量、高效率的“三高”要求,制定科学运行机制,扎实做好每一项工作,为获取高质量的农普数据奠定了坚实的基础。在普查现场登记阶段,我们实施各种措施,严把现场登记质量关,基本消除了原生性差错,确保了普查现场登记工作质量。在数据处理阶段,我们狠抓了录前、录中和录后的三个环节,采取各种有效办法,基本消除了再生性误差,保证了数据处理质量。从而体会到:一是党政领导和普查机构及普查人员必须高度重视农业普查工作的质量,时刻铭记在心里,落实到实际行动上;二是建立健全各种约束激励机制,运用各种办法把住农普工作质量关;三是以《统计法》、《全国农业普查条例》为武器,为取得真实可靠农普数据创造有利条件;四是坚持“三高”标准制定糸统、严密的质量控制措施,将质量意识渗透到普查工作的方方面面,并贯穿于农业普查工作的始终。
(四)强化普查人员选调、培训和管理,充分发挥普查人员作用,是农普取得成功的必要条件
农业普查的实践表明,各个阶段的工作对普查人员的素质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选调、培训和管好普查人员,是搞好农普工作的关键。对此,我市在选调普查人员上突出地把好四关:一是把好选调关,坚持条件,重点选调熟本乡村情况、思想、身体素质好能胜任工作的人员;二是把好培训关,努力提高普查人员素质。各级普查机构针对人员来自生活环境不同、工作岗位不同、肩負的责任不同、文化知识和社会阅历不同,在培训工作中重点强化了“四性”:即一是有准备性,做好培训中的各种准备;二是有针对性,对不同普查对象实行不同的培训方法;三是有可操作性,理论与实践相结合;四是有实效性,培训与测试、试填相结合。同时,注重在干中学,边干、边培训、边提高,使普查人员基本适应了需要;三是把好管理关,在规范化管理中做好农业普查。建立健全必要的规章制度,实行奖惩机制开展农业普查工作。各级相继建立健全了考勤制度、业务学习制度、请示汇报制度、工作奖惩制度、定期例会制度等;四是把好作用关,充分调动农业普查人员的工作积极性。通过关心普查人员的疾苦,帮助解决工作和生活中的困难,充分发挥农普人员的作用,推动农业普查工作顺利开展。
(五)强化宣传,创造良好的舆论氛围是农普顺利进行的重要前提
宣传组织动员工作是具有中国特色普查工作的重要标志,它更是农业普查的重要组成部分,宣传舆论工作的好坏直接影响农普工作的能否顺利开展。
我市农业普查机构在强化舆论宣传中,突出了六个方面,一是抓认识,把普查宣传纳入农业普查工作重要议事日程;二是抓组织,市、县区、乡镇普查机构设立农普宣传专门机构;三是抓规划,各级农普宣传工作均有活动方案和办法;四是抓协调,沟通有关部门、单位、媒体,齐抓共管农普宣传活动;五是抓活动,因地制宜、土洋结合、喜闻乐见的开展了多渠道、多种形式的宣传活动;六是抓实效,有针对性地对各级党政领导、普查人员和农家村落进行宣传,着重宣传全国农业普查条例、统计法,基本实现了农业普查家喻户晓、深入人心,得到了普查对象理解、支持和参与,达到了依法普查、如实申报的目的。
(六)严格督导检查,深入基层,及时解决疑难问题,是农普质量获得有效保障的重要措施
农普工作的实践证明,加强督导检查是确保农普各阶段工作要求和措施落实到位、及时发现和有效解决问题不可缺少的重要一环,也是农普工作成功的经验之一。按农普工作流程,我市狠抓了督导检查工作:一是分阶段,抓时机,安排督导检查工作;二是明确目的,讲究方法,注重科学实施督导检查工作;三是抓重点,促薄弱,有的放矢进行督导检查,促进各乡村农普工作均衡向前开展;四是深入基层,解决问题,要求督查工作出成效。通过全市各级农普机构不同层面、不同阶段、不同方式和不同重点的督查,整体推进了全市农业普查工作健康发展。
三、再接再厉、善始善终,圆满完成农业普查后续工作
今后农普的重要工作就是全力做好资料的编辑和有效地开发。目前,我市各级农普资料的开发应用工作正在全面展开。各级统计局、农普办要坚决贯彻刘副市长在这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加大工作力度,扎扎实实地做好普查资料开发应用工作。公报发布后,各县(区)要组织力量,利用农普数据资料,迅速向各级党委和政府提供一系列有价值、有深度的普查信息和分析研究资料。要通过多种形式,联合社会力量,加快课题开发工作进度,提高课题开发质量,使农普课题开发工作成为一项“精品工程”。要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手段,做好普查成果对社会公众的服务工作,扩大普查工作的社会影响,发挥普查工作的社会效益。
&&& 十年一次的农业普查取得的大量丰富、翔实的一手数据资料,是一笔宝贵的社会经济财富。各县(区)一定要按照要求,确定专人负责,善始善终地做好各种普查资料的整理、编印、归档、保管工作,同时要保存好相关资料的电子文档,让这些资料更好地发挥历史作用。
&&& 同志们,我市第二次农业普查即将圆满结束,在这里,让我再一次向全市参加此次普查工作的各位领导和全体同志们表示深深的感谢,祝大家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家庭幸福,万事如意。
年12月10日当前位置:
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主要数据公报
发布日期:
信息来源:滕州市政府
发布人:系统管理员
按照国务院统一部署,我省开展了第二次农业普查。这次普查的标准时点为日,时期资料为2006年度。普查对象为我国境内的农村住户、城镇农业生产经营户、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村民委员会和乡镇人民政府。普查主要内容包括:农业生产条件、农业生产经营活动、农业土地利用、农村劳动力及就业、农村基础设施、农村社会服务、农村居民生活,以及乡镇、村民委员会和社区环境等方面的情况。农业普查采用全面调查的方法,对所有普查对象由普查员进行逐个查点和填报。我省共组织动员了普查员、普查指导员和各级普查机构的工作人员近60多万人,填报普查表近4500万张。通过普查,掌握了全省有关农业、农村、农民的基本情况。
&&& 按照国务院第二次农业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要求,山东省农普办组织了数据质量抽查,评估了普查数据质量:一是采用分层两阶段整群随机抽样的方法,在全省抽选了3371个住户进行再次访问,并与普查登记结果进行比较核实;二是随机从每个市抽选100个普查区的基础数据,对普查表的抄录、填报、识别等方面的差错进行全面检查。综合抽查结果显示,农业普查应登记户的净漏报率为0.11%,原始数据差错率0.098%。数据质量达到设计标准。
&&& 根据《全国农业普查条例》有关规定,山东省农普办和山东省统计局现向社会公布普查的主要结果。
&&& 一、普查对象基本情况
&&& 山东省第二次农业普查共调查了1827个乡级行政单位,其中乡277个,镇1192个;84142个村级组织,其中81354个村;2109.0万个住户,其中在农村居住1年以上的家庭户2101.1万个。
&&& 二、农业基本状况和生产条件
&&& (一)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
&&& 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户1888.6万户,比1996年第一次农业普查时增长3.6%。在农业生产经营户中,以农业收入为主的户占62.9%。全省共有农业生产经营单位25539个。
表1 农业生产经营户和农业生产经营单位数量及构成
&&& (二)农业机械及使用情况
&&& 全省农业机械装备水平较第一次农业普查时有了显著提高。2006年末,全省大中型拖拉机17.2万台,比1996年末增长63.8%;小型拖拉机377.3万台,增长163.4%;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17.0万台,增长101.7%;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251.6万台,增长212.9%;联合收割机8.6万台,增长742.2%。
表2 主要农业机械数量
&&&&&&&&&&&&&&&&&&&&&&&&&&&&&&&&&& 单位:万台
大中型拖拉机
小型拖拉机
大中型拖拉机配套农具
小型拖拉机配套农具
联合收割机
&&& 2006年,机耕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88.6%,比1996年提高19.2个百分点;机电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66.4%,比1996年提高0.5个百分点;喷灌面积和滴灌渗灌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分别为6.8% 和0.1%。机播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49.1%,比1996年提高了29.3个百分点;机收面积占播种面积的比重为36.4%,比1996年提高了16.6个百分点。
表3&& 农业机械使用情况
&&&&&&&&&&&&&&&&&&&&&&&&&&&&&&&& 单位:%
占耕地面积的比重
& 机耕面积
& 机电灌溉面积
& 喷灌面积
& 滴灌渗灌面积
占播种面积的比重
& 机播面积
& 机收面积
&&& (三)设施农业
&&& 2006年末,全省温室面积2.4千公顷,大棚面积105.6千公顷,中小棚面积42.1千公顷。2006年度,在温室和大棚中,种植蔬菜156.9千公顷,食用菌1.4千公顷,水果34.5千公顷,园艺苗木4.1千公顷。
表4& 设施农业情况
&&&&&&&&&&&&&&&&&&&&&&&&&&&&& 单位:千公顷
中小棚面积
温室和大棚中主要作物种植面积
& 园艺苗木
&&& 三、农村基础设施建设和基本社会服务
&&& (一)交通
&&& 2006年末,在乡镇地域内有火车站的乡镇占全部乡镇的8.2%,有码头的占5.3%,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占73.5%。乡镇政府所在地距县城在一小时车程内的占90.7%,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占98.6%。
表5& 有交通设施的乡镇比重
有火车站的乡镇
有码头的乡镇
有二级以上公路通过的乡镇
距一级公路或高速公路出入口在50公里之内的乡镇
能在一小时内到达县政府的乡镇
&&& 2006年末,99.5%的村和99.0%的自然村通公路,26.8%的村地域内有车站或码头。50.1%的村进村公路路面以柏油路面为主,31.6%的村村内道路路面以柏油路面为主。
表6& 有交通设施的村比重
通公路的村
通公路的自然村
按村到最近的车站、码头的距离分
& 村内有车站、码头
& 6-10公里
& 11-20公里
& 21公里及以上
按进村公路路面类型分
& 水泥路面
& 柏油路面
& 沙石路面
& 砖、石板路面
& 其他路面
按村内主要道路路面类型分
& 水泥路面
& 柏油路面
& 沙石路面
砖、石板路面
& 其他路面
村内主要道路有路灯的村
&&& (二)电力、通讯
&&& 2006年末,99.7%的乡镇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100%的村通电,100%的自然村通电;100%的村和99.9%的自然村通电话;99.3%的乡镇有邮电所。
表7& 有电力、通讯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
&&&&&&&&&&&&&&&&&&&&&&&&&&&&&&&&&&&&&& 单位:%
已经完成农村电网改造的乡镇&&
有邮电所的乡镇
通电话的村
通电的自然村
通电话的自然村
&&& (三)文化教育
&&& 2006年末,15.0%的乡镇有职业技术学校。20.8%的乡镇有公园。77.2%的乡镇有广播、电视站。
&&& 92.9%的村在3公里范围内有小学,80.7%的村在5公里范围内有中学。99.9%的村能接收电视节目,80.5%的村安装了有线电视。35.1%的村有幼儿园、托儿所,9.3%的村有体育健身场所,10.5%的村有图书室、文化站,12.9%的村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
表8& 有文化教育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
&&&&&&&&&&&&&&&&&&&&&&&&&&&&&&&&& 单位:%
有职业技术学校的乡镇
有公园的乡镇
有广播、电视站的乡镇
按村离小学的距离分
& 村内有小学
& 6-10公里
& 11-20公里
& 21公里及以上
按村离中学的距离分
& 村内有中学
& 6-10公里
& 11-20公里
& 21公里及以上
能接收电视节目的村
安装了有线电视的村
有幼儿园、托儿所的村
有体育健身场所的村
有图书室、文化站的村
有农民业余文化组织的村
能接收电视节目的自然村
安装了有线电视的自然村
&&& (四)环境卫生
&&& 在本次普查的1469个乡镇中,67.2%的乡镇实施集中供水,18.5%的乡镇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31.5%的乡镇有垃圾处理站。
&&& 52.4%的村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18.8%的村实施垃圾集中处理,14.1%的村有沼气池,11.2%的村完成改厕。
表9& 有卫生处理设施的乡镇或村比重
&&&& &&&&&&&&&&&&&&&&&&&&&&&&&&单位:%
实施集中供水的乡镇
生活污水经过集中处理的乡镇
有垃圾处理站的乡镇
饮用水经过集中净化处理的村
实施垃圾集中处理的村
有沼气池的村
完成改厕的村
&&& (五)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
&&& 2006年末,99.6%的乡镇有医院、卫生院,94.6%的乡镇有敬老院。
&&& 54.2%的村距离医院、卫生院在3公里以内,72.7%的村有卫生室。73.7%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医生,4.4%的村有有行医资格证书的接生员。
表10& 有医疗和社会福利机构及人员的乡镇或村比重
&&&&&&&&&&&&&&&&&&&&&&&&&&&&&&&&&&&& 单位:%
有医院、卫生院的乡镇
有敬老院的乡镇
按村到医院、卫生院的距离分
& 村内有医院、卫生院
& 6-10公里
& 11-20公里
21公里及以上
有卫生室的村
有行医资格证书医生的村
有行医资格证书接生员的村
&&& (六)市场建设
&&& 2006年末,78.6%的乡镇有综合市场,46.4%的乡镇有专业市场,38.8%的乡镇有农产品专业市场,20.1%的乡镇有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的农产品专业市场。99.3%的乡镇有储蓄所。
&&& 39.0%的村地域内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58.0%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化肥,4.6%的村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表11& 有市场的乡镇或村比重
&&&&&&&&&&&&&&&&&&&&&&&&&&&&&&&&&&&&&&&&&&&&&&&&&& 单位:%
有综合市场的乡镇
& 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综合市场的乡镇
有专业市场的乡镇
& 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专业市场的乡镇
有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乡镇
& 其中:年交易额超过1000万元以上农产品专业市场的乡镇
有储蓄所的乡镇
有50平方米以上的综合商店或超市的村
在村内就可以买到化肥的村
按村到可以买到彩电的商店的距离分
& 在村内可以买到彩电
& 6-10公里
& 11-20公里
& 21公里及以上
&&& 四、农村居民生活条件
&&& (一)住宅
&&& 2006年末,农村居民平均每户拥有住宅面积119.2平方米。99.8%的住户拥有自己的住宅,其中,拥有1处住宅的1891.1万户,占90.0%;拥有2处住宅的194.8万户,占9.3%;拥有3处及以上住宅的10.4万户,占0.5%。
&&& 居住平房的1980.5万户,占94.3 %;居住楼房的98.6万户,占4.7%;居住其他类型住房的22.0万户,占1.0%。
&&& 砖木结构的1228.8万户,占58.5%;砖混结构的744.8万户,占35.4%;钢筋混凝土结构的32.4万户,占1.5%;竹草土坯结构的91.9万户,占4.4%;其他结构的3.3万户,占0.2%。
表12& 住宅面积与构成
户均拥有住房面积(平方米)
按拥有住房数量分的住户构成(%)
拥有1处住宅
拥有2处住宅
拥有3处及以上住宅
按住房类型分的住户构成(%)
按住房结构分的住户构成(%)
 钢筋混凝土
 竹草土坯
&&& (二)饮用水
&&& 全省有19.6万个住户反映获取饮用水困难[注1],占0.9%。使用管道水的住户1320.0万户,占62.8%;761.5万户的饮用水经过净化处理,占36.1%;1098.8万户的饮用水为深井水,占52.3%;226.6万户的饮用水为浅井水,占10.8%;3.3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江河湖水,占0.2%;6.1万户的饮用水为池塘水,占0.3%;1.0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雨水,占0.1%;3.8万户的饮用水来源于其他水源,占0.2%。
表13& 饮用水情况
&&&&&&&&&&&&&&&&&&&&&&&&&&&&&&&&& 单位:%
获取饮用水困难住户的比重
使用管道水住户的比重
按饮用水水源分的住户构成
 净化处理过的饮用水
 江河湖水
& 其他水源
&&& (三)炊事用能源
&&& 农村居民炊事使用的能源中,主要使用柴草的1364.4万户,占64.9%;主要使用煤的511.5万户,占24.4%;主要使用煤气或天然气的210.2万户,占10.0%;主要使用沼气的3.6万户,占0.2%;主要使用电的10.8万户,占0.5%;使用其他能源的0.6万户,占0.03%。
表14& 按主要使用的炊事能源类型分的住户构成
&&&&&&&&&&&&&&&&&&&&&&&&&&&&&&&&&&&&& 单位:%
  煤气、天然气
&&& (四)卫生设施
&&& 使用水冲式厕所的74.8万户,占3.6 %;使用旱厕的896.9万户,占42.7%;使用简易厕所或无厕所的1129.4万户,占53.7%。
表15& 按家庭卫生设施类型分的住户构成
&&&&&&&&&&&&&&&&&&&&&&&&&&&&&&&& 单位:%
 水冲式厕所
 简易厕所或无厕所
&&& (五)耐用消费品
&&& 农村居民平均每百户拥有彩电88.0台,固定电话66.3部,手机62.5部,电脑1.8台,摩托车49.3辆,生活用汽车4.4辆。
表16& 主要耐用消费品拥有量
生活用汽车
&&& 五、农村劳动力资源与就业
&&& (一)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与结构
&&& 2006年末,全省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为4862.0万人。其中,男劳动力2461.4万人,占50.6%;女劳动力2400.6万人,占49.4%。
&&&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20岁及以下61.3万人,占12.6 %;21-30岁806.8万人,占16.6%;31-40岁1113.4万人,占22.9%;41-50岁1068.3万人,占22.0%;51岁及以上1260.7万人,占25.9%。
&&& 农村劳动力资源中,文盲307.5万人,占6.3%;小学文化程度1324.8万人,占27.2%;初中文化程度2669.5万人,占54.9%;高中文化程度509.6万人,占10.5%;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50.7万人,占1.1%。
表17&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及构成
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万人)
农村劳动力性别构成(%)
农村劳动力年龄构成(%)
& 20岁及以下
 51岁及以上
农村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大专及以上
&&& 农村从业人员4419.6万人,占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90.9%。其中,在第一产业就业的占67.2%;在第二产业就业的占17.6%;在第三产业就业的占15.2%。
表18& 农村从业人员总量及构成
农村从业人员总量(万人)
& 第一产业(%)
第二产业(%)
& 第三产业(%)
&&& (二)农业从业人员
&&& 2006年末,全省农业从业人员2992.5万人,其中,男性占44.9%,女性占55.1%。按年龄分,20岁及以下占4.4%,21-30岁占14.1%,31-40岁占23.2%,41-50岁占24.4%,51岁及以上占34%;按文化程度分,文盲占9.2%,小学占35.4%,初中占50.6%,高中占4.6%,大专及以上占0.2%。
表19&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及构成
农业从业人员数量(万人)
农业从业人员性别构成(%)
农业从业人员年龄构成(%)
& 20岁及以下
& 51岁及以上
农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构成(%)
& 大专及以上
&&& (三)农业技术人员
&&& 2006年末,全省共有农业技术人员12.7万人,其中,在农业生产经营单位中从业的5.4万人。按职称分,高、中、初级农业技术人员分别为0.8万人、3.1万人和8.8万人。
表20 农业技术人员数量
&&&&&&&&&&&&&&&&&&&&&&&&&&&&&&&&&&& 单位:万人
&&& (四)农村劳动力流动
&&& 2006年,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注2]760.9万人。其中,男性劳动力516.7万人,占67.9%;女性劳动力244.2万人,占32.1%。
&&&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20岁及以下占19.3%,21-30岁占35.7%,31-40岁占24.0%,41-50岁占14.1%,51岁及以上占6.9%。
&&&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文盲占1.4 %,小学文化程度占12.8%,初中文化程度占74.9%,高中文化程度占9.7%,大专及以上文化程度占1.2%。
表21& 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及构成
外出从业劳动力总量(万人)
外出从业劳动力性别构成(%) 
外出从业劳动力年龄构成(%) 
& 20岁及以下
 51岁及以上
外出从业劳动力文化程度构成(%)
大专及以上
&&&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乡外县内从业的劳动力占38.0%,在县外市内从业的劳动力占19.1%,在市外省内从业的劳动力占25.9%,去省外从业的劳动力占17.0%。
&&& 外出从业劳动力中,在第一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2.4%,在第二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56.6%,在第三产业从业的劳动力占41.0%。
表22& 农村外出劳动力流向及从业情况
&&&&&&&&&&&&&&&&&&&&&&&&&&&&&&&& 单位:%
外出从业劳动力从业地区构成
& 乡外县内
& 县外市内
& 市外省内 
外出从业劳动力产业构成
 第二产业
 第三产业
&&& 注:1.获取饮用水困难:主要指到取水点的水平距离大于1公里或垂直高差超过100米、正常年份连续缺水70天以上,或单次取水时间超过半小时。也包括村干部或农户反映的水质混浊、水质超标等现象。
&&& 2.农村外出从业劳动力:是指农村住户户籍从业人员中,2006年到本乡镇行政管辖区域以外从业1个月及以上的人员。
鲁ICP备号-1}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公司加农户管理app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