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健全和完善公司法人治理结构治理结构

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的问题与对策
2007年第32期目录
&&&&&&本期共收录文章20篇
  [摘要] 公司治理结构是指公司内部组织结构的设置、权利的配置及其制衡机制,是我国公司改革实践和立法中迫切需要完善的问题,要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 中国论文网 /3/view-1495558.htm  [关键词] 公司治理结构 对策 制度      一、公司治理结构的内涵   所谓公司治理结构是指由所有者、董事会和高级执行人员组成的一种组织结构。在这种结构中,三者之间存在一定的制衡关系。通过这一结构,所有者将自己的资产交由公司董事会托管,公司董事会是公司的最高决策机构,拥有对高级经理人员的聘用、奖惩以及解雇权,高级经理人员受雇于董事会,组成在董事会领导下的执行机构,在董事会的授权范围内经营企业。   公司治理(Corporate Governance)是现代企业制度中最重要的组织架构。其核心是由于所有权和经营权分离,所有者和经营者的利益和目标不一致而产生的委托和代理关系。既要保证投资人实现盈利目的,又要实现公司治理结构和发展过程中所涉及各个部分利益主体关系的制衡与协调。我国公司治理结构从理论上讲是国际惯例相接轨的,但由于历史、经济运行规则等方面的原因,它又不同与资本主义制度下的公司治理结构。然而,就其本质而言,达到与国际惯例完全接轨是历史的必然。   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   1.股东大会制度的缺陷。大股东通过控制会议程序,限制中小股东的发言权、质询权、知情权。制定有利于大股东的制度,限制中小股东的表决权。董事会中由于没有流通股股东派出的代表,拟订的分配方案、融资方案等有可能损害到流通股股东的利益。“一股独大”情况突出,对控股股东缺乏有效监督,给公司治理带来负面影响。上市公司第一大股东平均持股比例达半数左右,尤其在国有企业改制上市的公司表现突出。并且相当数量的上市公司前十位股东中存在关联关系。大股东的绝对控制,使中小股东缺乏参与公司治理的途径,对公司的决策和治理无法施加有效影响,不利于中小股东参与公司治理。股权过分集中,容易形成“内部人控制”和大股东干预上市公司日常决策。股权高度集中于国有股,易形成政府过多干预公司的运作,占用上市公司资金的痼疾也源于此,近期进行的上市公司大股东占款调查报告结果显示,84.98%的被调查者认为问题的症结在于上市公司治理结构缺陷。   2.“三分开”、“两独立”不到位,公司缺乏应有的独立性。上市公司实际运作中,人事任免、交叉任职受大股东影响,如董事长候选人是由大股东组织人事部门提名,高管人员需组织部门任命,并有行政级别。部分公司董事长有交叉任职,经理及其他高级管理人员也有兼职的情况。财务缺乏独立性,如将资金存放在控股股东的财务公司或结算中心帐户,业务接受控股股东财务部门的指导,财务决策需由控股股东审批等。资产方面,办公场所和生产经营场所没有严格分开,出现和控股股东签订生产经营场所、土地使用权的租赁等关联交易合同。业务方面,特别在持续性关联交易如材料采购和销售方面缺乏独立性,购销活动需要通过控股股东进行,必须采用控股股东的商标,租用控股股东的辅助生产设备和配套设施的情况。   3.董事会构成不合理,定性不明。董事会构成存在控股股东“一股独大”。董事长由控股股东提名,董事人选由控股股东或持有或合并持有公司股份5%以上的大股东提名,清一色的董事会构成使得董事会决策难以保证公司利益最大化,有利益冲突时会更多的考虑控股股东的利益。董事会成员中存在勤勉尽责不够的问题,有董事既不亲自出席、也不委托其他董事出席会议的情况,不能履行职责,履行其对公司的注意义务、忠实义务等也存在较多问题。   4.监事会监督作用发挥不够。监事会制度弹性太大,缺乏可操作性,监事会对董事会和董事、经理的监督作用不够,监事会难以否决董事会决议,难以发现并纠正公司财务报告问题,难以发现并纠正董事、经理履行职务时的违法违规的情况。监事会成员责任意识不强。   三、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对策   1.真正强化股东大会制度和权利。首先应降低国有股比例,提高法人股比例,促进国有股权法人化。其次,明确国有股权代表,合理规定起权责,改变过去那种国有股权代表的随意性。防止国有资产流失,防止政府对企业的不当干预。加强对小股东利益的保护。   2.完善董事会的组成制度和议事程序。应在立法上明确董事会的性质和地位,明确董事和经理的权限,以消除权利混淆现象。其次,明确董事资格和董事会产生方式。为了充分发挥公司董事会的作用,除了要保证其有独立性外,还应加强重视对董事会运作模式尤其是实物系统的研究,借鉴国际经验教训,设计一套切实可行的上市公司董事会运作实物体系。包括董事会职责、董事会成员选拔制度、激励和约束制度、评估制度等。   3.强化监事会的法定权利,切实充分的发挥监事会的监督职能。建立董事、高管人员的责任追究机制,监督职能是公司治理中的重要环节,为保障监事会监督职能的充分实现,制订监事会监事分工负责制度,另一方面公司董事会也充分保障监事对公司事务的知情权,董事会会议也邀请监事列席,并在董事会进行重大决策之前充分征求监事会意见。监事会也充分行使独立的监督权力,密切监督董事会和经营活动,只要发现违规苗头,就及时预警。建立落实董事、高管人员责任追究制度。公司按照规定明确制定董事、高管人员履行职务责任追究制度,使责权利相统一,更好维护公司和股东的利益。   4.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相识应的公司外部治理机制。公司治理是一个有机的系统,要建立和完善与公司治理结构,不仅要健全公司治理结构或内部治理机制,而且还要完善外部治理机制,一是发挥市场机制对公司治理结构的监督和调节作用,二是发挥行政机制的约束功能,强化国有资产监管部门对公司的调整与引导。三是充分利用社会监督机制,对公司进行监督。   总之,公司治理结构是公司改革实践和立法中迫切需要完善的问题,要健全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需要政治、法律和经济体制的配套改革。      参考文献:   [1]张忠军:上市公司法律制度[M].北京:法律出版社,2000   [2]李维安:中国公司治理原则与国际比较[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01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您的位置: &
建立健全内部控制 完善公司治理结构
优质期刊推荐最后对增强会计制度建设、完善ST公司信息批露和内部治理结构提出建议和改进措施。
At last, several suggestions were proposed on the information releasing and the internal management infrastructures of the ST companies.
股东派生诉讼的胜诉对公司治理结构各层面的完善,乃至公司内部的人力资本价值增贬有着深刻的影响。
Winning suit in the shareholder's derivative litigation has a great influence on perfection of the corporate governance structure, even human capital value.
通过公司治理结构的完善,减少“内部人控制”现象,使企业“不能”作弊;
This article suggests that through the perfection of the relevant system, it can reduce the motive in the accounting fraud so as to make the manager unwilling to cheat.
证券市场一切问题的产生,最终源于上市公司股权结构不合理,公司内部治理结构不健全,以及证券市场监管体系不完善。
All the problems in securities markets stem from the unreasonable structures, imperfect management in the companies and incomplete supervising system.
另一方面,会计信息系统的完善及其作用的发挥亦离不开企业内部科学、严密的组织管理和公司治理结构对其的引导和控制。
Others, consummating and developing the use of the accounting management system can not without the guide and control from the inside science and strict management.
利用经济学理论和内部控制理论分析了国有控股公司财务治理结构的缺陷 ,提出了完善这种缺陷的具体措施。
The research on financial governance structure and financial governance efficiency of China private listed companies will supply useful ways for improving financial governance efficiency.
因此,如何在结构完善或重构中,寻找到内部权利的分权制衡的最佳分割点便是时下完善基金公司治理的一个先决性问题。
Thus, it is a precondition to track down the best dividing point of checking and balancing and re-organizing the framework for the fund company self-discipline.
因此,如何在结构完善或重构中,寻找到内部权利的分权制衡的最佳分割点便是时下完善基金公司治理的一个先决性问题。
Thus, it is a precondition to track down the best dividing point of checking and balancing and re-organizing the framework for the fund company self-discipline.
$firstVoiceSent
- 来自原声例句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
请问您想要如何调整此模块?
感谢您的反馈,我们会尽快进行适当修改!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内容提要: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而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行公司制的核心。自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颁布实施《公司法》以来,特别是经过各方面试点,我国新的公司制企业大量形成。但是,由于受体制转换的制约和操作缺乏规范的影响,目前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本文从我国公司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和立法问题出发,重在研讨如何加强和完善公司治理结构。目& 录
一、 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概念二、我国公司治理结构存在的问题和矛盾(一)现实缺陷1、所有者代表缺位,内部人控制现象比较突出2、监督、制约功能形不成合力。3、我国公司治理结构还有很多不到位的方面(二)立法的缺陷1、股东会制度的缺陷。2、董事会和经理制度的缺陷3、监事会制度的缺陷。三、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和措施(一)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的原则1、效率优先,利益兼顾原则2、 权力分立与权力制衡原则。(二)如何完善我国公司治理结构1、加快实现企业产权主体多元化2、大力推进政企分开3、充分发挥“新三会”的作用4、全面推行经理人员选聘制度5、扩大对企业集团经营国有资产的授权
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建立现代企业制度的核心内容是对传统的国有企业、集体企业和私营企业进行规范的公司制改造,而构建股东会、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各负其责、协调运转、有效制衡的公司治理结构是实行公司制的核心。自中央提出国有企业改革的方向是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和颁布实施《公司法》以来,特别是经过各方面试点,我国新的公司制企业大量形成。但是,由于受体制转换的制约和操作缺乏规范的影响,目前在公司治理结构方面还存在一些突出问题。我国大多数国有大中型企业将初步建立现代企业制度,同时也面临着加 入WTO的国际化挑战,因此迫切需要采取更为积极的改革政 策,进一步完善公司治理结构,以实现企业经营机制的根本转变,加速企业体制与国际接轨,提高企业的国际竞争能力。一、 企业治理结构的基本概念“企业治理结构”是个很难准确翻译的词。其英文原文是Corporate governance,国内有法人治理结构,公司治理结构,企业治理机制等几种译法。本书虽然采用的是“企业治理结构”这么一种译法,但这里的“结构”应当理解为兼具“机构”(Institutions),“体系”(systems)和“控制机制”(Control Mechanism)的多重含义。简单地说,企业治理结构研究的是各国经济中的企业制度安排问题。这种制度安排,狭义上指的是在企业的所有权和管理权分离的条件下,投资者与上市企业之间的利益分配和控制关系(希列法和维希尼1996;Schleifer and Vishny 1996),广义地则可理解为关于企业组织方式、控制机制、利益分配的所有法律、机构、文化和制度安排,界定的不仅仅是企业与其所有者(shareholders)之间的关系,而且包括企业与所有相关利益集团(例如雇员,顾客,供货商,所在社区,等等,统称stakeholders)之间的关系。这种制度安排决定企业为谁服务,由谁控制,风险和利益如何在各利益集团之间分配等一系列问题。这种制度安排的合理与否是企业绩效最重 要的决定因素之一。从提高企业绩效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所要研究的问题,大概可以分为两大类。第一类是经理层、内部人的利益机制(The Incentive Issue)及其与企业的外部投资者利益和社会利益的兼容问题;这里既包括经理层的激励控制问题,也包括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这是经济学家研究的焦点。 第二类是经理层的管理能力问题(The Competency Issue),亦即由于 企业领导层(总裁、董事会) 的管理能力、思想方式与环境要 求错位而引起的决策失误问题;管理学家往往对此更为关注。从利益机制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改革所要回答的是什么样的企业制度最有利于“确保投资者在上市企业中的资产得到应有的保护和获得合理投资回报”的问题,或者更具体地说,是如何保证外部投资者的合法权益不被企业的“内部人”(经理层和占有控股权的大股东)侵吞的问题。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指出,受雇管理企业的经理在工作时一般不会象业主那么尽心尽力。1932年,爱德夫。伯利(Adolph Berle)和嘉得纳。弥恩斯(Gardiner Means)对企业所有权和管理权的分离后产生的“委托人”(股东)和“代理人”(经理层)之间的利益背离作了经济学的分析,奠定了“代理人行为”的理论基础。由于委托人与代理人之间的利益背离和信息成本过高而导致的监控不完全,企业的职业经理所作的管理决策就可能偏离企业投资者的利益。例如,投资者的目的是投资利润最大化,而职业经理往往追求企业规模的最大化,这不但是因为经理人员的报酬在实践上与企业规模呈正相关关系,而且是因为规模和成长本身所带来的权力和地位。与此相比更为有害的是代理人的监守自盗现象,在企业管理上表现为各种侵蚀委托人利益的“代理人行为”。例如,经理人员用“转移价格”的方法,以低价将企业资产出售给自己所持有、控制的其它公司(或以高价收购),给自己支付过高的薪金和反兼并“金降落伞”,扩张各种不正当的在职消费,等等。由于这种“代理人行为”可能的存在,一个国家的企业治理结构对于作为“委托人”的外部投资者利益保护的有效与否,不仅影响到投资者与经理层、内部人之间的利益分配问题,而且直接影响到该国的经济发展。如果外部人(即“广大股民”)的投资权益得不到足够的保护,他们就不会投资,或不会充分投资,社会的新生企业就难以得到足够的起动资本。在这种情况下,只有企业内部的投资项目才可能筹集到所需的资金。但是,企业内部的最佳项目往往不是社会最优项目,其结果,不是社会总投资低于最佳水平就是社会投资项目的选择次优。属于这方面的问题有资金市场结构问题(如企业资金来源以股市为主还是银行为主;企业的股权结构问题),上市企业的管理和资讯披露问题,企业控制权市场(兼并与反兼并)的管理问题,经理层的报酬方式和标准问题,经理与董事的人力资源市场的有效性问题,等等。从管理能力的角度来看,企业治理结构要研究的是应当如何构架企业内部的领导体系以确保企业的关键人事安排和重大决策的正确有效问题。管理学的研究认为,人的理性认识能力是有限的,对经济利益的认识和决策方案的分析不可避免受到个人经验背景和认知模型的过滤和折射。而且,主导人们行为的不但有对未来经济利益的预期,还有人们的习惯,情感、知识结构、兴趣爱好和种种下意识的心理活动。分析经济利益对改革企业治理结构非常重要,但不完全。很多时候,人的决策所依据的并不是对边际成本和边际效益的计算,而是出于对过去习惯了的行为偏好的剪不断的感情眷恋,出于不愿正视痛苦现实的自欺欺人的心理趋势,出于对亏损项目“再追加一点投资也许就能挽救过来”的一厢情愿的“承诺升级”(escalating commitment to a failing course)幻想,等等。从管理活动的实践来看,大多数企业的失败是一个漫长的衰亡过程。除了金融企业以外,可以说大多数企业的垮台都是拖跨的。在漫长的下坡路上,发生变化的往往并不是经理人员的激励机制,而是主管总裁的认知模型。这种由于认识问题,由于认知模型刚性化所造成的决策错误,并不是利益机制机制的调整所能解决的。经理人员的“代理人行为”仅仅存在于管理权和所有权分离的上市企业之中,而“认知模型错位”问题则存在于所有的企业之中,包括产权和管理权合一的私人企业。属于这一类的问题大体有:组织的衰亡过程与原因;企业决策体制的设置(董事会的独立性和工作程序;对一把手的制度约束,等等),核心人事安排(总裁、董事、高层主管的选拔,高层领导班子的构成,总裁的管理生命周期,总裁和董事的评估和撤换程序),等等。论文出处(作者):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相关推荐
[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网友评论
<div class="ds-thread" data-thread-key="384256" data-title="如何完善我国企业公司治理结构" data-image="">}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完善上市公司治理结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