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iPhone空间64G,可是一个电影都没有,为何只剩24g?怎么把软件移到cloudin云英里腾出空间

&div&中国男人目前最大的心理疾病是自卑,总是喜欢用钱、房、车、表、美女来刷自己的存在感,越是追求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就越是暴露内心的空洞。然而中国社会给男人的教育就是如此,没有这些好像连男人都算不上了。那么可怜的到底是中国男人还是中国社会呢?&/div&&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v2-f942cf78ff10_b.jpg& data-rawwidth=&1056& data-rawheight=&150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56&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v2-f942cf78ff10_r.jpg&&
中国男人目前最大的心理疾病是自卑,总是喜欢用钱、房、车、表、美女来刷自己的存在感,越是追求这些物质层面的东西就越是暴露内心的空洞。然而中国社会给男人的教育就是如此,没有这些好像连男人都算不上了。那么…
&p&我的生命里遇到过二个人,对我警示作用非常明显。&/p&&p&&br&&/p&&p&第一个是我大学的同学。我们在一个宿舍住,每天吃喝拉撒基本都在一起。他也是沈阳人,而且性格很温润,但是却有很大的理想。刚入学大家很兴奋,晚上睡不着经常聊天聊到后半夜。他说他的理想是将来出国,读一所顶尖的大学,读到博士,再当大学老师。他喜欢打网球,羽毛球和滑旱冰,经常为了保持身材晚饭以后一个人在操场上跑步。平日里也会经常一个人在教室里上晚自习,期末考试年纪可以排到前十。&/p&&p&&br&&/p&&p&后来&/p&&p&&br&&/p&&p&他喜欢上了一个女生。这个女孩子是2+2外校派过来读书的,也就是读完了大一下学期,她就要出国读大二大三。女孩白白净净,身材纤细,说话温温柔柔的。她和我室友最大的一个爱好是读书,读各种书。不管是天文地理还是言情小说,就是一本一本的看。室友是我见过读书最快的一个人,经常一晚上就可以把一本几百页的书都看完。那时候我还请教他怎么可以看书怎么快,他说练就了一目十行的本领,但是我到现在都没学会。&/p&&p&&br&&/p&&p&再后来&/p&&p&&br&&/p&&p&他们自然就处对象。再后来这个女生2+2就出国了。我室友也就开始颓废了。他颓废是不玩游戏,不去网吧包夜,也不喝酒抽烟。就是没日没夜的看小说。什么小说都看。躺在床上可以十天不动,我们只送饭,水给他,他就继续看小说。除非去厕所,否则像个木偶。&/p&&p&图书馆的小说大体翻了个遍以后,就开始用手机看小说。那时候我们还没有智能手机,他用诺基亚键盘翻页的黑白屏幕,可以看一晚上。&/p&&p&大二过去了,大三过去了,我再问他理想是什么,他说毕业以后要回沈阳老家开一个小书店。&/p&&p&我说为啥,他说可以看更多的小说。&/p&&p&我说你看那么多,完全可以自己写一本了。他说他的爱情没了,什么都没了。&/p&&p&我说那你都看什么小说。&/p&&p&他说什么都看,言情、科幻、基腐、黄色小说都看。&/p&&p&我开玩笑说我挺不理解你们沉迷于小说的人,看了大学四年,是什么感觉。&/p&&p&他咧嘴一笑说,我一边看我就一边幻想说是书里的人啊,你们那些男欢女爱我都可以感受到。&/p&&p&&br&&/p&&p&大学毕业这么多年,从来没有和任何同学有过联系。班级的微信群唯独少了他。后来听在沈阳和他有过一面之缘的同学说,他毕业这么多年没有工作,每天都在家里看小说,书店也没开,也没有结婚。我想他应该是反曲星拍下来的书仙,这辈子嫁给了小说吧。&/p&&p&&br&&/p&&p&另外一个朋友,也是一个男孩子,是我毕业参加工作以后认识的。&/p&&p&当时他已经了男朋友。对,他是男孩子然后有一个男朋友。&/p&&p&正常来说对于男孩子讲,刚参加工作的时候对未来还是充满激情和幻想的。靠自己的双手打拼一番天地,创造一个幸福的生活是大自然本身赋予我们的一种能量。我认识他那会儿他已经是星巴克一家分店的店长,收入也很可观。但是自从和这个男朋友生活在一起,他就辞掉了工作。&/p&&p&每天在家照顾三条狗,给男朋友洗衣服做饭,看综艺节目。&/p&&p&他男朋友是IT男,用生命在赚钱的节奏。两个人靠着男朋友的工资,租了一个公寓楼,然后养着一群狗。&/p&&p&我劝过他几次应该出去谋一个职位,至少不要与社会脱节。但是他都以家里需要照顾,几年都不工作没有动力了等等来辩解。&/p&&p&再后来实在没有事情做,送走了男朋友上班以后就在家里睡觉,一下午一下午的睡觉。睡多了就会头痛,再后来就偏头痛,开始吃止痛片。&/p&&p&我认识他十年,他在家里当了十年的煮夫。十年啊,厨艺长进了不少,但是他再也不对社会上新鲜事物有浓厚兴趣了,也不想在谋求一份工作。&/p&&p&我说你男朋友真的有一天因为你的慢慢变老而离开你,你怎么办?&/p&&p&他只回答我说,还有狗狗可以陪我。&/p&&p&这让我想到了我很多的客人,女方总会跟我抱怨自己老公在外面如何花天酒地,不照顾家庭,对自己没有兴趣了等等。其实拿他们放在一起来比较的话,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那就是与社会和时代脱节。以照顾家庭、孩子和老人为借口为自己的退化辩解。&/p&&p&曾经在微博上看到一个50岁的妈妈,领着20岁的儿子在世界各地秀身材拍照片。50岁的年纪没有在她脸上留下任何痕迹。她在微博上写过文章说,30岁之前的自己也是每天早九晚五的工作,看着慢慢长大的肚腩,老公失去的兴趣她突然觉得要从这一刻改变自己。20年的时间,每天都雷打不动的运动锻炼,控制饮食,修炼身材。告别一成不变的生活,通过镜头记录身材和美景,做一个自媒体博主。收入比以前更客观,也收获了新生。&/p&&p&我们可能做不到她的洒脱,但是至少不要像我的同学和朋友一样,让自己止步不前。在自己的基石上向上一个台阶迈一小步,日积月累过后,定会是另一个人生。&/p&&p&&/p&&p&&/p&&p&&/p&&p&&/p&
我的生命里遇到过二个人,对我警示作用非常明显。 第一个是我大学的同学。我们在一个宿舍住,每天吃喝拉撒基本都在一起。他也是沈阳人,而且性格很温润,但是却有很大的理想。刚入学大家很兴奋,晚上睡不着经常聊天聊到后半夜。他说他的理想是将来出国,读…
&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cc8ea102fb8e4de33dbc45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cc8ea102fb8e4de33dbc45_r.jpg&&&/figure&&p&上海最近春光明媚,很适合出门踏踏春、遛遛弯。所以,上个周末我果断地……又选择了宅在家里。好在打开微信运动,发现大多数好友一天的行走步数也都停留在十位数,或者个位数。于是心安理得地宽慰自己:你并不是一个人。&/p&&p&&br&&/p&&p&一个人在家睡到大下午,玩玩手机,点个外卖刷个剧,一天也就过去了。虽然身在其中的时候感觉还挺安逸,但每当过完这样的一天,惊觉时间一眨眼便没了,就会生出一种莫名的空虚感。另一方面,闭不出户的时间长了,我开始越来越不愿意出门。更准确地说,其实是越来越不敢出门了。&/p&&p&&br&&/p&&p&&b&放假就想家里蹲,朋友只在微信里,家人许久不联系,娱乐主要靠手机&/b&——这样的生活在都市青年中似乎变得越来越普遍了。不知道为什么,很多人都主动、自发地把自己活成了一座孤岛,外出、与人交往似乎变成了一件门槛很高的事。&/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0afa392fa0d3d614eab72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400& data-thumbnail=&https://pic1.zhimg.com/v2-0afa392fa0d3d614eab72e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0afa392fa0d3d614eab72e_r.jpg&&&/figure&&p&&br&&/p&&p&&br&&/p&&p&今天想跟大家聊的,就是这种自我孤立(self-isolation)的状态——为什么你越来越不愿意出门?以及为什么,即使自我感觉在家不出门不见人最舒服,我们还是要建议你对此做出一些改变。&/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da40db5d8c8bf2fb506b5f792dea1ef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da40db5d8c8bf2fb506b5f792dea1ef1_r.jpg&&&/figure&&p&&br&&/p&&p&自我孤立是一种自己选择地、主动地将自己与其他人以及社会之间隔绝起来的状态。自我孤立的人除了必要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必须以外,大部分时间都宁愿选择自己一个人呆在家里。&b&自我孤立并不是一两天、一两周的事情,而是一种长期的状态。&/b&&/p&&p&&br&&/p&&p&自我孤立被认为是一种不健康的状态,因为&b&它的实质是一种消极的自我藏匿,其中往往包含了对人际交往的逃避和抗拒&/b&(Christopher, 2012)。它的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b&自我孤立者即便在当下坚信“这就是我想要的”,也依然会在回顾时产生空虚和后悔的感觉。&/b&&/p&&p&&br&&/p&&p&纽约时报在2016年的报道中提出,自我孤立在全球范围内都在成为一个日渐增长的趋势,而这种趋势在现代年轻人中体现得尤为明显。&/p&&p&&br&&/p&&p&在日本,极端的自我孤立可以达到好几年、甚至好几十年足不出户的程度。这群把自己与社会完全隔离开来的人被称为“茧居族” (引き籠もり)。根据日本厚生劳动省最新的数据显示,这样的茧居族在日本已超过了一百万人。&/p&&p&&br&&/p&&p&与此密不可分的第一点原因是&b&互联网的高速发展&/b&。互联网服务业的发展,让足不出户的生活成为现实。不仅如此,线上社交还能让自我孤立的人产生出一种“我并不是一个人”的错觉。&/p&&p&&br&&/p&&p&另外,&b&自我孤立也与这个时代的人普遍更高的焦虑感,及更大的生存压力有很大的关系&/b&。快速的生活节奏和高强度的工作,让我们几乎每天都处于饱和且疲惫的状态。而又由于不仅是时间和金钱,人的认知资源和体力也是有限的,&b&社交对很多人而言就更加像是一种额外的负担了。&/b&&/p&&p&&br&&/p&&p&再者,与过去不同的是,在如今的年轻人中,“吃饭”、“睡觉”和“宅”都变成了可以被接受的兴趣爱好。甚至有时一本正经地说自己喜欢读书写字的人,反而会被嫌弃“老土”或是“假正经”。&b&年轻人们认为自己需要归属于当下这种“丧”的流行文化,不愿意成为异类。&/b&&/p&&p&&br&&/p&&p&导致自我孤立的普遍化的原因还有一个,那就是&b&我们这代人其实是很“自我”的,过去的集体主义思想在我们身上的体现已经愈来愈弱了。&/b&&/p&&p&&br&&/p&&p&&b&可在社交中,其实不得不面对一些需要妥协的,甚至是有点违心的事。但,我们这一代人却更不情愿去妥协、去让步,不想控制自己的情绪,也不愿承担社交中可能产生的一些责任和义务。所以对我们来说,权衡之下很容易就会得出:“还是我一个人呆着比较爽”的结论。&/b&&/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c0c11e8f68ffcabcbd5a44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500& data-thumbnail=&https://pic1.zhimg.com/v2-c0c11e8f68ffcabcbd5a44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c0c11e8f68ffcabcbd5a440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c53e006d9b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c53e006d9bb_r.jpg&&&/figure&&p&&br&&/p&&p&&b&误解1:&/b&&/p&&p&&b&一个人生活、不喜社交的人都是自我孤立者&/b&&/p&&p&&br&&/p&&p&独居(solitude)是很容易和自我孤立混淆的一个概念。的确,这两者之间存在不少的共同点,比如两者大多数情况都是自我选择的结果,且在他人看来的表现也很类似——都极少与人交往,感觉像是活在自己的世界里。但实际上,它们并不是一回事。&/p&&p&&br&&/p&&p&与夹杂着逃避和消极抵抗心理的自我孤立不同,Solitude更多的是传达了一种&b&孤身一人的荣光&/b&。这种选择是基于一种内心对独处的渴望和需求,它通常是建立在充分“入世”的前提上,在这个充分体验的过程中想明白了为什么这样的生活不是自己要的,然后才真正地实现了“出世”。&/p&&p&&br&&/p&&p&&b&Solitude的人的内心始终是平和的,甚至是充盈的,“与世隔绝”的生活对他们来说是很宝贵且有价值的。而出于逃避的自我孤立则伴随着懊悔、空虚和羞耻的情绪。&/b&&/p&&p&&br&&/p&&p&&b&误解2:&/b&&/p&&p&&b&自我孤立是因为没有朋友,因为孤独&/b&&/p&&p&&br&&/p&&p&研究发现,&b&孤独和自我孤立之间并不存在必然的联系&/b&。主观上的孤独感和客观上自我孤立的行为并不一定会同时发生(Matthews et al., 2016)。&/p&&p&&br&&/p&&p&也就是说,那些选择了自我孤立的人可能原本具备完好的社交能力,也有很多朋友;而孤独、没有朋友,也并不意味着就会选择“自暴自弃”地将自己孤立起来,干脆完全不去和别人相处了。&/p&&p&&br&&/p&&p&&b&误解3:&/b&&/p&&p&&b&在网络上有丰富的社交就不算自我孤立&/b&&/p&&p&&br&&/p&&p&刷刷朋友圈,看看微博,在微信群里活跃并不能改变一个人自我孤立的本质,匹兹堡大学专攻媒体,科技及健康领域的Brian Primack教授指出,&b&网络社交永远无法成为面对面社交的替代品。&/b&他和同事们的研究发现,面对面的人际交往对人的身心健康是有益的。但,仅仅停留在线上的社交却不具备这样的功能,过多的线上社交甚至会有反效果。&/p&&p&&br&&/p&&p&另外,如果一个自我孤立的人是因为感到孤独而在网上和人交往,那么长此以往,这种线下缺乏与他人和世界的情感联结所带来的孤独,不仅不会通过网络上的社交被抵消,还会使他们感到更加孤单(Primack et al., 2017)。&/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adb401de1908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750& data-rawheight=&89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75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adb401de1908_r.jpg&&&/figure&&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2.zhimg.com/v2-368d8bbdbcfdef44dd21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368d8bbdbcfdef44dd21_r.jpg&&&/figure&&p&&br&&/p&&p&&br&&/p&&p&一个选择将自己活成一座孤岛的人,总有这样那样的理由:&/p&&p&&br&&/p&&p&“我没有朋友”&/p&&p&“我就喜欢一个人呆着”&/p&&p&“我不知道哪里可以认识人”&/p&&p&“我害怕被拒绝”&/p&&p&“出门见人好麻烦,我懒得出门”&/p&&p&“我太累了,只想一个人躺在家”&/p&&p&“我得在家工作/学习”&/p&&p&……&/p&&p&&br&&/p&&p&然而,正如前面提到的,即使自我孤立并不一定伴随着主观上的不适感,甚至可能在当下、或是短时间让人感觉十分惬意。但客观上,它的确会给我们造成负面的影响:&/p&&p&&br&&/p&&p&&b&1. 自我孤立会破坏我们的身心健康&/b&&/p&&p&&br&&/p&&p&有多项研究结果指出,自我孤立与抑郁和社交焦虑之间存在着很强的相关关系。一方面,一个本身有社交焦虑的人,或是被抑郁情绪折磨的人就有更大的概率选择自我孤立,彼时的他们认为自己没有能力,也没有能量去面对外面的世界(Cacioppo et al ., 2006, Hall-Lande et al., 2007 & Lohre, 2012)。但另一方面,&b&长时间地将自己与外界与外界隔离,会加重人的社交焦虑感和抑郁情绪。&/b&&/p&&p&&br&&/p&&p&此外,&b&虽然看似一个人呆在家里有更多时间睡觉、休息,但实际上自我孤立者的睡眠质量反而会更差。&/b&研究者指出,这是因为他们的作息往往是紊乱的——运动不足导致的精力无处消耗,夜晚难以入睡,白天睡到下午情况比比皆是(Steptoe, O’Donnell, Marmot & Wardle, 2008)。&/p&&p&&br&&/p&&p&可见,除非有极强的自控力,把自己关在家里晚上熬夜白天补觉,绝不是真正想要“好好休息”的做法。&/p&&p&&br&&/p&&p&且,自我孤立不但增加了患高血压,高胆固醇和肥胖症等疾病的风险,长期不与外界接触还让会让人&b&感觉自己的身体变虚弱了&/b&,不论这是不是客观事实。&/p&&p&&br&&/p&&p&&b&2. 自我孤立会影响我们的自尊水平,扭曲我们的自我认知&/b&&/p&&p&&br&&/p&&p&&b&我们对“我是怎样的人”的认知有很大一部分来源于与他人相处时的自己,以及在社会交往中他人给我们的反馈。&/b&就像山本耀司的一句话:&b&“‘自己’这个东西是看不见的,撞上一些别的什么,反弹回来,才会了解‘自己’。”&/b&但,当失去了这部分来自外界对自我认知的补充之后,我们会渐渐难以对自己形成一种完整且相对客观的认知。&/p&&p&&br&&/p&&p&和自我孤立与抑郁、焦虑的关系类似,自尊水平和自我孤立之间也是相互作用的。对自己不够自信的人更加容易选择不与人交往,而长时间地远离社交又会进一步地降低人的自我价值感。并且,即便是自尊水平正常,甚至是高自尊的人,也会由于失去与社会的联结而影响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感知。&/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127aad9a5af0ddf9190cbd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500& data-rawheight=&290& data-thumbnail=&https://pic2.zhimg.com/v2-127aad9a5af0ddf9190cbd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500& data-original=&https://pic2.zhimg.com/v2-127aad9a5af0ddf9190cbd_r.jpg&&&/figure&&p&&br&&/p&&p&3. 自我孤立逐渐削弱我们的社会关系和情感联结&/p&&p&&br&&/p&&p&那些自我孤立的人在给自己关上门的同时,也给想接近自己、和自己建立联结的他人关上了门。久而久之,不仅不会再有人主动靠近他们(想想那些约了你一次又一次,但你每次都说“下次”的人),他们自己原有的社会关系也会受到影响。&/p&&p&&br&&/p&&p&因为,即使是和家人,和最亲密的朋友之前的情感联结,也是需要时间和精力去维系的,更不用提更偏向于资源置换的那些社会关系了。&/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v2-14aedfaa7e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523&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v2-14aedfaa7e_r.jpg&&&/figure&&p&&br&&/p&&p&在说方法之前,还有两件需要强调的事情:&/p&&p&&br&&/p&&p&第一,&b&不支持自我孤立,并不意味着鼓励无意义或冗余的社交&/b&&/p&&p&&br&&/p&&p&作为一个社恐本恐,我比谁都要明白被迫社交的痛苦——在一群不认识且不感兴趣的人中间逼着自己去聊天,为了社交而社交。这样的与人相处不仅没有意义,也不是我们会鼓励的。无法给自己带来任何价值和幸福感的社交,反而会大量耗损我们的能量,让我们更加孤独和焦虑,并且更加的排斥社交。&/p&&p&&br&&/p&&p&第二,&b&独处本身是有益的,每个人都需要独处的时间&/b&&/p&&p&&br&&/p&&p&不要自我孤立也不等同于都要每天都出门活动,时刻得和朋友待在一起。与自己相处的时间,是非常重要且必要的,它与自我孤立的区别在于这个时间是否适度。&/p&&p&&br&&/p&&p&短暂、适当的独处可以帮助我们管理自己的情绪(Nguyen, Ryan & Deci, 2017),可以让我们更冷静地思考问题和反思自己。尤其是对于内向者和高敏感的人来说,独处是他们补充能量的重要手段之一。&/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v2-801cbccd8af704c39d3a9b6efb15c05b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68& data-rawheight=&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68&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v2-801cbccd8af704c39d3a9b6efb15c05b_r.jpg&&&/figure&&p&&br&&/p&&p&&br&&/p&&p&做了必要的澄清之后,我们来说说该如何着手改变自己的“孤岛”状态:&/p&&p&&br&&/p&&p&&b&a. 找到至少一个可以线下保持联结的人&/b&&/p&&p&&br&&/p&&p&改变的第一步,可以是找到哪怕一个,能够重新在线下和你建立、保持联系的人。这个人通常是你最亲密、最信赖的人之一,比如你的家人,或是你最好的朋友。你们可以固定每周见一到两次面,一起做一些有意思的活动,进行一些有意义的沟通。&/p&&p&&br&&/p&&p&你不用一开始就逼着自己一步就迈出自己的舒适区,在刚开始尝试这样做的时候,你甚至不用强迫自己非得和对方一起出门,从相对简单的邀请他们来家里玩开始也是可以的。不过,邀请他们来家里一起倒在沙发上各自玩手机是没有太多帮助的。&/p&&p&&br&&/p&&p&&b&b. 计划你休息日的行程时间表&/b&&/p&&p&&br&&/p&&p&为了避免一有休息的时间就屈从于惯性,又像从前一样在家闭不出户,你可能需要从现在起好好地提前规划自己的休息时间。与朋友、家人面对面相处的时间,外出的时间,都需要在你所有的闲余时间中占有一定的比例。&/p&&p&&br&&/p&&p&随着开始重新和朋友、家人的见面,重新接触外界,你可以慢慢地增加这些事情在你生活中的比例,同时缩减独自在家时那些纯粹的消遣活动所花费的时间。取而代之的,应该是一些真正对自己有益的、促进自我提升的、有长期价值的活动。&/p&&p&&br&&/p&&p&&b&c. 参加一个固定的线下小组或社群&/b&&/p&&p&&br&&/p&&p&在生活已经如此忙碌的今天,坚持挤出时间来社交和体验生活,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为此我们可以积极地利用群体压力——一个人做起来没有动力和毅力的事,一群人一起就会让坚持变得更容易。&/p&&p&&br&&/p&&p&参加一个自己感兴趣的线下兴趣小组、兴趣班或是活跃度比较高的社群,都可以祈祷督促和鼓励的作用,让出门活动变成一件更有仪式感,也更加被重视的事情。&/p&&p&&br&&/p&&p&好了,刚才我已经发消息邀请了许久未见的朋友周末一起出门春游了。虽然有点小紧张,但也隐隐地期待起这个久违的不窝在家里度过的周末。&/p&&p&&br&&/p&&p&那你呢?下个休息日打算怎么过?&/p&&p&&br&&/p&&p&以上。&/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v2-30e26bab4f5dc54fae9aa30_b.jpg& data-caption=&& data-size=&normal& data-rawwidth=&435& data-rawheight=&750& data-thumbnail=&https://pic1.zhimg.com/v2-30e26bab4f5dc54fae9aa30_b.jpg&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35&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v2-30e26bab4f5dc54fae9aa30_r.jpg&&&/figure&&p&&br&&/p&&p&References:&/p&&p&Cacioppo,J.T., Hughes, M.E., Waite, L.J., Hawkley, L.C. & Thisted, R.A. (2006).Loneliness as a Specific Risk Factor for Depressive&/p&&p&Symptoms:Cross-Sectional and Longitudinal Analyses, Psychology and Aging, 21 (1):140-151.&/p&&p&Christopher,T (2012). How to stop self-isolation. Psyweb.&/p&&p&Hall-LandeJ, Eisenberg M, Christenson S, Neumark-Sztainer D. (2007). Social Isolation,Psychological Health, and Protective Factors in&/p&&p&Adolescence.Adolescence, 42 (166): 265-286.&/p&&p&Matthews,T., Danese, A., Wertz, J., Odgers, C. L., Ambler, A., Moffitt, T. E., &Arseneault, L. (2016). Social isolation, loneliness and depression in youngadulthood: a behavioural genetic analysis. Social psychiatry and psychiatricepidemiology, 51(3), 339-348.&/p&&p&Nguyen,T.V.T., Ryan, R.M., & Deci, E.L. (2017). Solitude as an Approach toAffective Self-Regulation.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 Bulletin, 44(1),92-106.&/p&&p&Primack,B. A., Shensa, A., Sidani, J. E., Whaite, E. O., yi Lin, L., Rosen, D., ...& Miller, E. (2017). Social media use and perceived social isolation amongyoung adults in the US. American journal of preventive medicine, 53(1), 1-8.&/p&&p&Steptoe,A., O'Donnell, K., Marmot, M., & Wardle, J. (2008). Positive affect,psychological well-being, and good sleep. Journal of psychosomatic research,64(4), 409-415.&/p&&p&&br&&/p&&p&&b&&i&KY作者 / 咯咯&/i&&/b&&/p&&p&&b&&i&编辑 / KY主创们&/i&&/b&&/p&&p&&br&&/p&&p&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3Ffrom%3Dsinglemess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a&&/p&&p&&i&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i&&/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a&&/p&&p&&i&点击查看相关微信文章:&/i&&/p&&p&&a href=&http://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p.weixin.qq.com/s/KnF_yyrgZ18KKs9TIizsYQ&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觉得一个人呆着最爽”:你有没有自我孤立的倾向?&/a&&/p&
上海最近春光明媚,很适合出门踏踏春、遛遛弯。所以,上个周末我果断地……又选择了宅在家里。好在打开微信运动,发现大多数好友一天的行走步数也都停留在十位数,或者个位数。于是心安理得地宽慰自己:你并不是一个人。 一个人在家睡到大下午,玩玩手机,…
&p&“你还记得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吗?你当时是怎么走过来的?”&/p&&p&前段时间,我们也在粉丝群中问了大家一个这样的问题。后来,相继有好多带着故事的粉丝来联系我们。我们和其中几位聊了聊,以下是他们与自己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的故事:&/p&&p&&br&&/p&&blockquote&1. 在接受自己之前,我曾努力把自己“掰直”&br&開來,25岁,学生&/blockquote&&p&&b&最艰难的时刻是大学一二年级吧,因为发现自己是同性恋。&/b&&/p&&p&我初中就对同性有朦胧的好感,但是第一次对同性产生强烈好感还是在大一的时候,我发现自己喜欢上了室友。但是那时完全没有同性恋相关知识,觉得自己有病、不是真男人,去查字典说是“性欲倒错”,还提供了很多方法来扭转。于是我真的花了很长时间把自己“掰直”,用了很多现在看来非常可笑的方法,比如强迫自己打篮球、看男作家的书、看军旅题材的影视、粗着嗓子说话、和男同学喝酒打游戏、晚上看女孩的照片、尝试追女孩,一想到男孩儿就自我催吐等等。我坚信是病就能治好,总在夜里默默祈祷第二天早上醒来就能变“直”。&/p&&p&这些方法当然都没什么作用,我还是无法控制对室友的迷恋。身为钢铁直男的他心思单纯,经常和我有些哥们之间亲密的举动;我尝试拼命压抑这种感情,和他像兄弟一样相处,帮他追女孩儿,给他抄作业,还眼睁睁地撮合他和妹子出去开房,自己只能在教室里悄悄流泪。到后来我每天茶饭不思,身体轻飘飘的,觉得一旦自己被人发现是同性恋就会被整个世界唾弃,所以不敢告诉任何人。&/p&&p&转机还是来自于自己决心要走出来吧。我想要摆脱他对我的“精神控制”,保存了很多室友是直男、不可能爱我的证据,然后不断说服自己,他并不爱我。我把想他的力气转移到别的事情上,比如减肥、参加辩论队。&/p&&p&在这些事情上,我都给自己制定了量化的指标。我开始跑步,定了每个月减10斤的目标,一个原本跑400米都喘的胖子,每天坚持五公里,一周上一次秤,几乎到了减肥上瘾的地步。看着自己一点点瘦下来,可以把大量的旧衣服扔掉,感觉很棒。半年时间里,我真的从160斤减到了110斤。&/p&&p&这种可以量化的指标,就是自己在改变、在变好的清晰的证明。我参加辩论队的时候也是这样,我们学校每年都有辩论比赛,我首先要入选学院的主力队员,赢下每一场比赛,这就是我的量化目标。在校园里,辩论这种活动很容易让辩手成为所谓的“明星”,认识我的人更多了,加上我减肥成功,气场也变得更强大,自然吸引了很多对我有好感的人。&/p&&p&&b&对我个人而言,处在困难中时,给自己设立量化目标,然后强迫自己执行,是一个好办法。&/b&每天都忙碌于准备比赛、组织活动当中,早出晚归的,自然想他的时间就变少了;而且随着目标的实现,我的自尊、自信不断提升,也从暗恋的阴影中走了出来。&/p&&p&那时也正好有一个师弟来试探我,就答应了他。师弟对我很好,虽然后来分手了,但我发现我喜欢上师弟的时候特别开心,因为我知道,我还有喜欢别人的能力,室友并不是独一无二的。有一天,当我发现自己对室友已经没有性幻想的时候,我知道我走出来了。&/p&&p&曾经,对暗恋对象、对“完美男人”形象的丧失感使我陷入抑郁状态,但&b&运动减肥、辩论赛、和师弟交往,让我停止自我攻击,也让我明白“我可以做得更好”,抑郁和自卑的感觉被成就感所抵消&/b&。&/p&&p&真正能正视自己的性取向,是在为了“扭转”自己而去看了心理咨询师之后。咨询师告诉我,同性恋不是病,也不是变态,我们也有爱人和被爱的权利。后来,我在北京同志中心做了3年的心理咨询,慢慢地学会了自我认同,可以接纳自己的感情,很感谢咨询师。后来,我也和室友坦白了自己的性取向,虽然他作为直男完全不能相信,不过这没有影响我们的关系。&/p&&p&&br&&/p&&blockquote&2. 明确自己的底线后,我有勇气提出了离婚&br&匿名,30岁,学生&/blockquote&&p&&b&我正在经历的一年半的婚姻,可能是处境最艰难的一段时间&/b&。2个月前,我已经正式向丈夫提出离婚。&/p&&p&我和丈夫是异地,恋爱9个月结婚。但他在结婚后的第10天就暴露出自己情绪的不稳定,在一次争吵中撕了我们的结婚证,把我的联系方式拉黑。我很诧异,觉得可能是相处时间不够长,就试图用好好经营来挽回,但就这样过了一年半,他还是会不定期爆发,对我倾倒负面情绪和威胁。&/p&&p&婚姻问题严重影响了我的情绪,使得学业也日渐衰退,面临延期毕业。我一直都是个不自信的人,对不好的事情很少会找外部原因,都是归因到自己身上,在受到婚姻带来的情绪干扰后,更觉得自己不够好,每天躺着不想起床、不想学习、不想面对这个世界。&/p&&p&我最终下定决心提出离婚,那次是在酒店,在他又一次威胁我后,我趁他上厕所时逃走了。在那一瞬间,我明确了自己生活的底线,告诉自己,再也不能给对方重新伤害自己的机会。之后,他坚决不同意离婚,说他对我有感情,但我仍然坚持着。&/p&&p&提出离婚之后,也就是近2个月,我开始“变好”。也许更恰当的说法是,这是一个找回那个“本来就很好”的自己的过程,它也是由一个个瞬间组成的。&/p&&p&刚决定离婚的时候,要和同学共同完成一个老师分配的紧急任务。夜以继日地码字后,我发现,与其他同学的进度和吐槽比起来,我还算是能比较轻松地、提前完成自己负责的部分,突然觉得自己“本来就还不错”。&/p&&p&我为了让自己感觉好一些,也开始找很多嘻嘻哈哈的综艺来看,直到无意间看到“圆桌派”这个节目的时候,我喜欢上了这个综艺。看到大咖们谈天说地,世间百态举重若轻,还可以从他们的谈话中引申出很多感兴趣的资料供自己查阅,我开始觉得,自己仍然喜欢知识,并不如想象中那么厌学。&/p&&p&后来有一天,坐地铁回学校,听到报学校那一站的时候,我站起来准备下车,看到旁边座位的一个女生向我投来羡慕的眼神。那一瞬间,我突然觉得自己汗毛都立起来了,我才发现自己其实在一所很不错的学校学习。我总是羡慕身边的人,觉得前途一片灰暗,但是身边的人也同样在羡慕我。&/p&&p&&b&这些时刻,让我一点点地觉得自己“还不错”。&/b&一直以来,我因为不自信,也是一个依赖性比较强的人,曾经的走入婚姻,也是在自己都不确定的时候,想要去找一个自以为是确定的东西来给我安全感。&b&现在我才发现,谁都不可能越俎代庖地为我承担、给我安全感,我也只能先足够了解自己、确定自己的位置和价值后,再进入婚姻&/b&。&/p&&p&对每个人来说,生活都是自己的,尤其是情感生活,更是一个非常主观的东西,冷暖自知。一直以来,展现给外人看的“我”和真实的“自己”好像是两个人,是分裂的。我总是带着包袱生活,总想塑造一个“我”的形象给别人看,却没有让“我”和“自己”好好相处,也忽略了“自己”。我曾经的脆弱不堪、畏首畏尾、不敢离婚、不敢追求自由,都是因为怕别人会笑话我。&b&当我锻炼出了和自己相处的能力,找到自信后,我就变得更有勇气,更开放,觉得以前的自己是作茧自缚。&/b&&/p&&p&&br&&/p&&blockquote&3. 其实没有真正的“转机”,但是学会了“坚持下去”&br&欧阳鸡腿堡,23岁,学生&/blockquote&&p&大四一年,经历了人生大低谷。那时我和一名室友不和,遭遇了她的威胁,这样的日子过了大半年,我多方求助,辅导员终于答应我换宿舍。&/p&&p&换了新环境,舍友都很友好,我却没有好起来。还是害怕,每天都哭着睡着,做噩梦到惊醒,不能好好吃饭,经常呕吐,失眠头疼……这段时间我有在学校做心理咨询,但是效果很差,每次谈完都深深地无力。&/p&&p&转机发生在我去医院诊疗之后。当时去了国内顶尖的精神科医院,朋友推荐了很合适的医生。诊断结果是情绪障碍,因为焦虑状况非常严重,需要吃药治疗,医生让我跑步、继续心理咨询,还给了我一些乍一听很谜的建议,比如让我改名字、谈恋爱、学习星座、学英语、出国留学。&/p&&p&我开始服药,一开始的不良反应很严重,比如头晕目眩,但至少睡眠好到“离谱”,几乎每晚都是昏过去的,白天就有精神了。&/p&&p&那时我的焦虑状况比较严重,每天不需要闹钟,我就能六点前自然醒,我也开始尝试用一些方式改善。比如,&b&每天给自己列出计划,让时间没有那么难熬,早上会在宿舍做早餐,下午定时去运动,晚饭时间看喜剧综艺,很早就睡&/b&。我有意地给自己找爱好、找事干,比如坚持每天都早起化妆,一开始是因为气色太差,后来就成为习惯,带妆后整个人都变得有精神,心情也会好,而且我也觉得化妆的过程很有趣。&/p&&p&那时新宿舍里有扇窗户,我每天都会给自己做一杯不同颜色的果汁,放在透明的杯子里,对着窗户拍照。看着窗外的树一点点变绿,就好像是自己也在一点点恢复活力。&/p&&p&我还去参加了各种各样的长期志愿活动,比如支教、环保、敬老、助残、体育赛事,每周都在做志愿者。不管做什么工作,重要的是在大家一起做一件事,还是帮助别人的事,会很有成就感,也能认识到新朋友。平时做很多事都会慌,但是做志愿者的时候我很明确这件事是有益的,心里就会少很多焦虑。&/p&&p&过程是一点点变好的,不是说突然有一天我醒来发现自己不再焦虑了,还是慢慢地,不知不觉变得稳定了。其实也称不上真正有什么“转机”,只能说是可以“坚持下去”了吧。因为陆续还接受了生活的暴击,那段时间母亲突然查出乳腺癌,父亲之前已经因病导致二级残疾、失去劳动能力,经济来源全靠母亲一人。结果手术做完后才发现是误诊,不知是喜是悲。之后从小照顾我的奶奶又出了车祸,肇事方全责。生活上的不顺利似乎是有意围绕着我的家庭,考验着我的承受能力。好在我的父母身体状况稳定,能陪伴我接下来的十年、二十年,奶奶受的伤也可以休养治疗,看似糟糕但又并不是那么差。&/p&&p&情绪障碍带给我的,也是增长了20多斤的体重,丑陋的生长纹,甲状腺功能减退,颞颌关节紊乱……但我并没有被它打败,我如期毕了业,找了工作,现在的我也能处理好自己偶尔极端化的情绪,发生再不好的事也能一笑而过,不会再沉浸在自己的情绪里无法自拔,重复回忆这些事,都不会有情绪波动了。遗憾是有的,如果当时我能再坚强一些就好了,就不会被情绪击垮,如果能专心在学业和事业上就好了,可以让家人少操心。但还好我没遇到最坏的结果,也很感恩拥有的一切。&/p&&p&&br&&/p&&p&KY的话:&/p&&p&当我们谈起生活中的“艰难”时,我们往往认为这是一种伤害,以及给个体发展带来的各种不良的影响。然而,研究者却在一些幸存者身上发现,在与创伤性事件抗争的过程中,尽管痛苦仍未消失,但他们也经历了一些新的、积极的心理变化。这种变化我们称之为“创伤后成长”。&/p&&p&&b&当我们能够坦然地分享自己生活中的艰难时刻时,我们其实正在经历着这样的状态&/b&。&/p&&p&促进成长最关键的因素并不是创伤本身,&b&而是幸存的过程——是尝试与创伤抗争、最终幸存下来的过程,决定了我们能在多大程度上获得成长&/b&。是的,苦难本身或许并不具有任何意义,也不值得感激。但,我们与苦难博弈的过程是有意义的,过去那个对抗苦难的自己,也值得我们对Ta说一声“谢谢你,辛苦了“。&/p&&p&&br&&/p&&p&以上。&/p&&p&&br&&/p&&p&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3Ffrom%3Dsinglemess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a&&/p&&p&&i&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i&&/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a&&/p&
“你还记得自己最艰难的时候吗?你当时是怎么走过来的?”前段时间,我们也在粉丝群中问了大家一个这样的问题。后来,相继有好多带着故事的粉丝来联系我们。我们和其中几位聊了聊,以下是他们与自己人生中最艰难的时光的故事: 1. 在接受自己之前,我曾努…
&p&在现代生活当中,沟通与人际交往显然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环。&/p&&p&我们今天也来给大家分享几本心理学方面的、讨论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的书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与他人沟通、或者避免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常见错误。&/p&&p&&b&1.&/b& &b&亨利·克劳德(Henry Cloud):《他人的力量》(The Power of the Other)——一段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b&&/p&&p&要建立一段健康的、良好的关系,我们首先就必须知道一段健康的关系是什么样的。从现实生活来看,很多人其实并不知道一段健康、舒适的人际关系应该是什么样的。他们或者反复的陷入被他人剥削的关系当中,或者无法分辨什么样的人才是值得信任的。&/p&&p&在这本书中,我们可以看到,&b&一段健康的关系,是能给人带来积极成长的关系。&/b&它带有&b&互惠、真诚、尊重边界、独立、适度依赖、共同进步&/b&的特点(Bornstein, 2010;Twardowski, 2015; Cloud, 2016)。双方在这样的关系当中都会感到十分舒适和安全。二人会相互依靠,同时又是两个相互独立的个体。会相互帮助,并共同成长。&/p&&p&相反的,&b&不健康的关系会消耗人们的能量,迫使人们将原本可以投入在工作、学习等其他领域的精力,消耗在维持不健康的关系上。在不健康的关系中,人们无法成长,甚至会对自身造成损害。&/b&&/p&&p&需要注意的是,&b&一段健康的关系不一定需要每时每刻都呈现出这些特点。&/b&比如,很少人能在所有事、所有时间上都对另一个人袒露一切。但是,如果一段关系总体上让你感到&b&互惠、真诚、尊重、独立、适度依赖和共同进步&/b&,那么这就是段总体而言健康的关系。&/p&&p&&b&&i&推荐语:“关系的形态看上去可能多种多样,甚至权力悬殊,但判断一段关系是否健康的核心,在于产生这种“关系形态”的决策过程中,双方是否能平等地参与其中,有着平等的意见权利;在于是否互相真实地尊重彼此的意愿和边界,在于关系中的双方是否感到对方值得信任。”&/i&&/b&&/p&&p&&br&&/p&&p&&b&2.&/b& &b&罗伯特·F·伯恩斯坦,玛丽·A·朗古兰德:《关系:适度依赖让我们走得更近》——要想建立良好的关系,你需要学会依赖&/b&&/p&&p&在这个社会中,无论对于男性或女性,“独立”的价值都在越来越多地获得肯定。很多人认为,只有无论在物质层面还是在精神层面上,都能够做到“自给自足”的人才是“强大”的。但在本书作者看来,虽然独立的价值得到了充分的肯定,但一定程度的依赖他人、以及允许他人依赖自己,恰恰是健康的关系中不可或缺的。&/p&&p&他们指出,&b&“适度依赖是这样一种能力,让你融合亲密和自主,在依靠他人的同时仍保有强大的自我意识,并且在需要时乐于请求别人的帮助,而不觉得自责&/b&。”&/p&&p&适度依赖让我们自信并充分地信任他人,不恐惧暴露自己的脆弱,懂得求助,同时最终是自己决定自己的人生,依然保持自己的自主性。&/p&&p&在一段适度依赖的关系当中,对于双方而言,寻求帮助都不是为了逃避挑战,而是为了学习和成长。而&b&寻求帮助也不等于无能,&/b&在依靠他人的同时,关系中的双方也都是自信、能干的。&/p&&p&&b&需要注意的是,适度依赖不是过度依赖&/b&。&b&过度依赖的人总是致力于和他人保持联系,即便在面对他人的轻视和伤害时,也很难、甚至是不可能放弃依赖。&/b&有的人会通过夸大自己的脆弱,表现得孩子气、需要关爱、容易受挫,来维持和他人的关系。有的人则通过胁迫他人来维持关系,甚至不惜自我伤害。典型的表述是“如果你离开我,我就自杀/伤害自己”。这样的依赖方式非但不能维持和他人之间的良好关系,有的时候甚至会伤害到他人或者自己。&/p&&p&&i&推荐语:在作者看来,当你真正做到适度依赖时,你就能“&b&学会平衡亲密与自主,请求帮助而不感到无能,与其他人建立联系,而不在这个过程中丧失自我&/b&”。对适度依赖的重建过程是变化的、不可预测的,它“&b&充满了意料之外的收获和令人沮丧的倒退&/b&”,但不管进展如何,你都要学会享受它。&/i&&/p&&p&&br&&/p&&p&&b&3.&/b& &b&林恩·亨德森&/b& &b&(Lynne Henderson):《害羞与社交焦虑症:CBT治疗与社交技能训练》——如何应对社交焦虑?&/b&&/p&&p&“历史上从来没有哪一刻像当下这样,对人们的社交技能有如此高的要求。”而与此同时,社交焦虑也越来越普遍。人口学调查显示,&b&人们体验到的社交焦虑情绪呈现出逐年增长的趋势。&/b&&/p&&p&所谓社交焦虑,指的是&b&由于害怕外界的消极评价而对社交产生不舒服的、恐惧的情绪,以及在社交情境中表现出退缩、回避行为。&/b&这种社交中的不安和不参与会严重影响个体的适应性行为,进而妨碍他们对自己人生目标的追求。&/p&&p&&b&在亨德森的书中,她创造性的运用社会适应模型来解决社交焦虑。&/b&她认为,要改变社交焦虑,需要从三个方面进行改变:&b&1)选择一种适合自己的社交情境:&/b&作者认为,合理、适当且能够达到理想社交效果的技能有无数种,我们可以不断地尝试,并选择适合自己的交往方式,来达到理想的社会适应状态。&b&2)努力在认知观念上做出改变,从而识别和调整负性情绪:&/b&作者认为,在本质上,大多数的社交焦虑来源于你不合理的认知观念。&/p&&p&因此,要改变社交焦虑,人们首先需要改变个体消极的、不合理的、适应不良的思维方式,&b&建立起更积极的、具有自我支持性的思维方式。3)每天坚持进行社会适应训练:&/b&战胜社交焦虑是一个漫长的过程,作者强调,要克服社交焦虑,就必须每天坚持社会适应训练,甚至将其当作一种生活方式。&/p&&p&&i&推荐语:这是一本&b&实操性很强的临床实践手册&/b&,主要介绍了如何使用认知行为疗法(CBT)来应对社交焦虑。虽然&b&作者的角度是从咨询师的角度出发&/b&,帮助咨询师提升治疗技能,但&b&普通人中的社交焦虑者同样可以了解到社交焦虑的本质,并用里面介绍的技巧和方法来改变自己&/b&。&/i&&/p&&p&&br&&/p&&p&&b&4.&/b& &b&Ronald B. Adler & Russell F. Proctor:《沟通的艺术 (Looking Out/Looking In) 》——我们为什么总是听不懂对方?&/b&&/p&&p&在书中,Ronald B. Adler与Russell F. Proctor将沟通定义为:&b&“(沟通是)一种交流的过程,参与者经由交换信息而建立关系。”他们认为,沟通包含了两个维度:内容维度与关系维度。也就是说,在沟通具体内容的同时,你也会传达自己对对方以及这段关系的理解。&/b&&/p&&p&由于沟通的主体和沟通所使用的方式/语言不同,沟通有可能会达到不同的效果。有的时候,你认为自己已经说得非常清楚了,但对方仍旧误解了你的意思。比如你希望父母给你买台新电脑,于是你告诉他们你的室友有了新电脑,而那新电脑很好,但你的父母只是很平淡地回应,你只好结束话题。又比如你很认真地告诉亲戚,下次来家里不用带礼物,太贵重。他们当时答应了,但下一次,他们依然拎着大包小包来拜访你。&/p&&p&人们也往往会对沟通存在多种误解。&b&例如,有些人认为,只要我单方面主动、积极地沟通,就可以和对方进行良好的沟通。&/b&而事实上,&b&在沟通过程中,沟通的双方是相互依存的。沟通的质量同时受到双方各自的沟通意愿、状态与技巧的影响&/b&。再比如,有些人&b&认为,只有双方明确地表示要沟通,人们才会开始沟通。&/b&其实,我们无时无刻不在沟通。当我们不说话时,我们也像无声的传话筒,通过肢体动作、表情传递各种信息。 &/p&&p&作者认为,针对不同的情境、不同的人,我们得使用不同的沟通方法。但在一般情况下,在沟通前,特别是重要的沟通前,我们都需要先确认自己沟通的目的,防止自己在沟通的过程中被情绪带跑。与此同时,我们也可以营造良好的沟通氛围,比如肯定对方的情绪、更多的使用事实描述而非直接判断等。&/p&&p&&b&&i&推荐语:在理想情况下,我们能通过有效的沟通交换讨论的内容,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个人目标;又可以借由沟通来增进、维持、削弱双方的关系。但现实中人们沟通的效果却往往不是这么理想。这本书包含了人们对沟通的迷思、影响沟通的因素、以及如何进行有效的沟通的方法,值得遇到沟通困难的人借鉴。&/i&&/b&&/p&&p&&br&&/p&&p&&b&5.&/b& &b&P. Zimbardo & M. Leippe:《态度改变和社会影响的心理学(The Psychology of Attitude Change and Social Influence)》——我们如何更有效地让别人接受自己的观点?&/b&&/p&&p&&b&说服是你对别人产生影响的一种形式,它的目的是改变对方的信念或行为。&/b&在日常生活之中,我们经常能够碰到这样的场景。例如,用餐时说服其他人选择自己喜欢的餐厅、下班后说服伴侣同意陪自己出去散步等等&/p&&p&&b&虽然说服如此普遍,但我们也要意识到,它其实是一个相当复杂的过程。&/b&如果你需要说服对方,你不但需要让对方&b&接收到信息,而且要注意到你要传递的信息、至少对你给予的信息有一些理解、接受你的结论、保持新的态度(即使你不再说服对方,对方也会和你站在一边)以及用新的信念来指导自己的行为。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个步骤遇到了阻碍,就可能无法实现说服。&/b&&/p&&p&比如你想搬出去独自居住,你和父母列举了很多好处,离单位近,租房价格便宜,生活方式互不干扰等,但你父母只注意到最后一条信息,认为你嫌弃他们的生活方式,于是坚决反对你的提议。&/p&&p&&b&书中,作者也给出了说服他人的一些技巧。&/b&例如,当受众对你谈论的议题比较熟悉时,你要更多地在说服过程中加入情绪性的表达,让对方从情感层面理解和支持你。例如,你不希望自己的伴侣下班后来接你,你所要做的不是理性的分析“路程实在太远”,而是说明“你今天真的太累了,希望早点回家休息”。&/p&&p&而在谈论一件对方不喜欢的议题时,你可以加快语速。这可能是因为,较快的语速会逼迫对方迅速做出判断,而没有时间去思考应该如何反驳你(Smith & Shaffer, 1991)。&/p&&p&&b&&i&推荐语:真情始终是最重要的,但适当的套路有时也是必须的。在沟通的过程中,说服对象(受众)、说服时传达的信息,和说服者本人,都有可能影响说服的结果。我们并不一定总是能够说服他人,但我们仍旧可以从书中学习一些技巧,增强我们观点的说服力。&/i&&/b&&/p&&p&&br&&/p&&p&以上。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带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p&&p&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3Ffrom%3Dsinglemess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a&&/p&&p&&i&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i&&/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a&&/p&&p&&/p&
在现代生活当中,沟通与人际交往显然是非常重要,且必不可少的一环。我们今天也来给大家分享几本心理学方面的、讨论沟通技巧和人际交往的书籍,希望能够帮助大家更好的与他人沟通、或者避免人际交往中的一些常见错误。1. 亨利·克劳德(Henry Cloud):《他…
&p&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觉得自己要独立,不能、也不愿依赖别人,他们不肯暴露脆弱,也不向外界寻求帮助,什么事都自己来、自己承受。这其实便是一种看似独立聪明,实则却很“傻”的行为。因为他们永远无法和别人建立真正的联结,心中往往有很深的孤独和空乏之感。&/p&&p&这样的情形,在心理学上被描述为&b&“依赖无能”(counter-dependency)&/b&,来一起看看依赖无能有着怎样的表现,以及它在本质上和“独立”的区别。&/p&&p&&br&&/p&&h2&&b&“依赖无能”有哪些表现?&/b&&/h2&&p&&br&&/p&&p&从行为上来看,依赖无能者会尽可能地回避对他人的需要,&b&如果不得不依靠别人或者寻求外界的帮助,他们会感受到强烈的羞耻和尴尬,甚至还会因此厌恶自己。&/b&这种依赖也包括情感上的,比如在自己非常难过、孤单的时候也不愿意告诉身边的人,寻求慰藉与关怀。&/p&&p&与依赖别人相比,他们相对更能接受被别人依赖。但比起这样,他们更希望别人也不要依靠自己。因为,&b&依赖无能者往往对“依赖”这件事本身抱有负面的评价,认为“自己的事就该自己做”。他们不喜爱、也不擅长应付来自他人的依赖。&/b&&/p&&p&于是,在人际交往中,他们有“逃避人际交换“的倾向。也就是说,最好你是你,我是我。&b&对他们而言,似乎只有避免你来我往的付出,才能获得“孤岛般的独立”。&/b& 即使面对亲近的人,他们也会把得到和给予的关系算得格外清楚——“你帮了我一次,我一定要在下一次帮回来”。&/p&&p&因此,依赖无能者最大的问题就是,&b&他们无法与他人建立深刻的联结和长久的关系。&/b&他们身边可能也不乏朋友和熟人,但那些试图亲近他们、与他们建立联结的人或多或少,都会在某个时刻发现和他们之间像是隔了一堵墙——到了一个点就很难再靠近。这是因为依赖无能者鲜少在人前暴露自己的脆弱,让他们的伴侣和身边亲近的人时常产生&br&“找不到存在感”的挫败心情,好像自己的存在对对方而言是可有可无的。&/p&&p&&br&&/p&&h2&&b&依赖无能和独立之间的界限在哪里?&/b&&/h2&&p&&br&&/p&&p&依赖无能者对于自己最大的误解,可能就是觉得自己很独立、很强大,不需要依赖他人。然而,我们必须指出的是:&b&依赖无能不等于独立。&/b&&/p&&p&乍看之下,依赖无能者和追求“独立”的人很像:强大、自信,甚至非常成功。不过,独立的人内心世界往往是平静的、充盈的,在独自面对各种问题时并不会感到孤独无助,甚至十分享受这种不依靠他人的状态。与此同时,他们也并不会因为自己在特定的时候表示出对他人的需要和依靠,而感到羞耻和恐慌。&/p&&p&依赖无能者则完全不同。他们的内心其实是脆弱不安的。美国心理学家Janae Weinhold和Barry&br&Weinhold(2008)在他们所著的关于依赖无能的书中指出,&b&这个人群对于依靠别人这件事是心怀恐惧的&/b&。&/p&&p&他们害怕,却又隐隐渴望着亲密。如果这个人群中存在一句共通的咒语,那一定是&b&“我不需要任何人”&/b&——对别人这样说的同时,也在内心这样告诉自己。他们为自己营造出一种独立的表象,而这种“独立”实际是基于别人对自己的评判——&b&他们只是在做一个别人眼中的独立的人&/b&。&/p&&p&因此,&b&依赖无能在本质上并不是一种“独立”。他们所认为的“独立”,并非源于内心对“独立”本身的需求,而是来自于对“不依赖”的需求。&/b&&/p&&p&依赖无能者并不是从不会有依赖别人的冲动,不是发自内心的不想要依靠别人,也不是不渴望亲密的联结。在一些波动的瞬间里,他们会明确地感受到自己想要亲近、依赖他人的愿望。&b&但他们却会对人际交往中各种微小信号的过度解读,极其容易将他人的一句话、一个表情理解成对他们的拒绝,从而一瞬间就打消自己的念头。并从此用更加严实的“外壳”武装起自己。&/b&&/p&&p&同时,对依赖无能者来说,表达需求是那么困难,所以他们的需求常常会以别的形式表达出来。&b&比如,他们可能经常让别人听到、看到自己的抱怨,却又拒绝帮助;甚至去指责、控诉对方没有做好,来别扭地表达自己需要对方的事实。&/b&由于表达需要的方法是负面的,关系反而可能变得更加糟糕。&/p&&p&&br&&/p&&h2&&b&为什么这些人无法依赖别人?&/b&&/h2&&p&&br&&/p&&p&依赖无能者的这种&b&无法依赖别人的心理,在本质上是自身匮乏感的体现和信任感的缺失。&/b& &/p&&p&&b&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如果长期感到需求无法被自身拥有的资源所满足,人们会产生一种长久的匮乏感。&/b&&/p&&p&比如,客观上贫穷的生活,或者有一些家长由于自身的匮乏感,习惯于夸张地跟孩子强调:“我们家很穷,你要节约”、“养你太费钱了,我们都快要养不起了”、“也不知道花这么多钱养育你,你长大后能赚几个钱”……&/p&&p&&b&在这样的匮乏感中长大的孩子会建立起一种脆弱的自尊感&/b&——一种“我没有”的低人一等的感觉从年幼时就和他们如影随形。&b&对于一般人来说,接受别人的付出,带来的感受是温暖;但对他们而言,接受别人的帮助让他们感受到的,更多是虚弱和没有力量——他们不会感到在这种交换中自己与对方是平等的,而会感到自己不得不承受了他人的“赐予”,认为&/b&需要依赖别人、接受别人付出的那一方是更加弱势的、低姿态的&b&,又因为自己处于这种“低一级”的位置而感到受伤。而这些感受正是来自于他们童年那些匮乏的经历。&/b&&/p&&p&另一方面,在成长过程中,如果没有从父母那里建立起充分的信任感和安全感,也就无法健康地完成与父母情感的分离,在长大以后容易对他人产生不信任的感觉。&/p&&p&Weinhold(2008)在书中指出,我们在三岁以前需要完成最重要的两件事情:一是与父母的情感联结;二是从心理上认识到自己是一个独立的个体。&b&而依赖无能的形成则是因为没能完成与父母之间健康的联结与分离。&/b&&/p&&p&情感联结的建立是健康的分离发生的前提。这种情感联结指的是,父母会肯定孩子表达自己,会在他们需要依靠时给予支持和帮助。孩子在这个过程中能够明白,自己的情感需求是正当的、合理的,他们不管在感到开心、难过、迷茫还是脆弱时,都有地方可以去,都有人可以依靠。&b&而我们的安全感,以及对他人、对世界的最初的信任感也正是在这个过程中被建立起来的。&/b&&/p&&p&但,如果在本该与父母建立情感联结的阶段,我们感受到自己的情感需求既不被鼓励也不被接纳,甚至总是在想要寻求依靠的时候感受到了负面的信号。比如,虽然父母为自己付出,也接受了自己的依赖,但他们的态度却总是给孩子一种“我在给他们添麻烦”的感觉。如此一来,孩子就会对这个世界和他人产生出一种不信任的感觉。&/p&&p&&b&而那些没能形成情感联结的孩子,有一部分会走上错误的分离道路。他们看似非常独立,但其实这种独立并不是从他们内心的感受出发的,而是即使当内心感受到对他人的需求时,也强迫自己不去这样做,从而形成依赖无能的状态。&/b&&/p&&p&&br&&/p&&p&&b&至此,我们了解到,依赖无能者的“独立”是表面的、甚至是伪装的独立,他们在努力营造一个自信强大到不需要依赖别人的形象时,内心又常常在经历着欲亲近而不能的煎熬。在生活里,他们也许十分成功、风光无限,可是当脱去那层坚强的外壳时,心中的孤独和恐慌大概也只有自己了解。&/b&&/p&&p&&br&&/p&&p&&b&所以,你中枪了吗?或者,你是否遇到过这样的人呢?&/b&&/p&&p&&br&&/p&&p&References:&/p&&p&Henriques, G. (2014). Signs of Counter-Dependency. Psychology Today.&/p&&p&Weinhold, J.B., & Weinhold, B.k., (2008) The flight from intimacy : healing your relationship of counter-dependency, the other side of co-dependency.&/p&&p&Webb, J. (2017). The Curse of Counter-Dependence. Psych Central.&/p&&p&&br&&/p&&p&以上。希望今天的内容能够带给你一些启发和帮助。&/p&&p&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3Ffrom%3Dsinglemess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a&&/p&&p&&i&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i&&/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a&&/p&
生活中,有这样一群人:他们觉得自己要独立,不能、也不愿依赖别人,他们不肯暴露脆弱,也不向外界寻求帮助,什么事都自己来、自己承受。这其实便是一种看似独立聪明,实则却很“傻”的行为。因为他们永远无法和别人建立真正的联结,心中往往有很深的孤独和…
&p&长大以后,疲劳感难以通过睡一觉消除的最大原因之一,&b&是我们在大多数时候所感受到的不再只是小时候那样的身体上的“疲惫”,或是偶尔一次的、短时间的精神紧张感,而更多的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身心紧绷。要&/b&缓解这种紧绷感,需要人们能够真正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它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休息。&/p&&p&&br&&/p&&p&闭眼感受一下,你是不是身体上某些部位比较僵硬、紧张?或者心情烦躁?&b&即便手头没有什么即刻要做的事情,但仍然有一种随时待命、随时需要提防新问题出现的状况?&/b&&/p&&p&&br&&/p&&p&如果你也有以上这些感受,那么,你感受到的“疲劳感”就不仅仅是短暂的身体疲惫,也很难仅仅通过睡一觉就彻底恢复,你所感受到的是一种长期积累下来的&b&“紧绷感”。&/b&这种紧绷感既有心理上的,也有生理上的。&/p&&p&&br&&/p&&h2&&b&长大之后,我们更容易陷入“紧绷”之中不自知&/b&&/h2&&p&&br&&/p&&p&人们会因为外界刺激和情绪变化而进入紧绷状态,但不是所有的紧绷状态都是短暂而突然的。有时身处的环境和特定的外界因素都会成为让我们紧绷的原因,而这样导致的紧绷是很难意识到且长期存在的。那么,哪些因素造成了人们长期紧绷呢?&/p&&p&&br&&/p&&p&&b&首先,所在公司的企业文化鼓励人们透支能量。&/b&许多企业的公司文化鼓励人们成为工作狂,去压榨自己的能量,错误地认为持续紧张就意味着高产出,而休息就是懈怠。受到企业文化影响,许多人认为只有通过不断地工作,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或是不在竞争中输给同伴。于是人们习惯于超额透支能量,唯恐自己一旦松懈下来,就会被淘汰。&/p&&p&&br&&/p&&p&&b&其次,糟糕的时间管理也会让人陷入持续紧绷。&/b&例如,有习惯性拖延的人们在完成任务之前,会长时间陷入“没有完成任务”焦虑中,在此期间,即使拖延者没有在工作,Ta也在情绪的影响下处于无法放松的状态;而等工作终于完成后,由于拖延浪费了原本可以用来休息的时间,拖延者也无法得到充足的放松,最终形成长期紧绷感。&/p&&p&&br&&/p&&p&&b&而那些总想着“事情做完我再休息”的人们也容易长期紧绷。&/b&他们总想着要等事情完成,才能放心投入地放松。然而事情总是一件接一件的出现,他们很少有放松的时候。而且,实际上,研究发现,在工作到一半时去放松,和工作结束后去放松,产生的欣悦感是相似的。工作结束才去休息,并不会比中间就去放松更让人感到享受。所以,不要拖到工作做完才去放松,有时间休息就应该抓紧机会休息。&/p&&p&&br&&/p&&p&&b&最后,高敏感人士容易持续紧绷。&/b&高敏感人士对他人的情绪和外界刺激(例如声音气味等等)容易过度反应。比如声音的突然变化会让高敏感人士进入应激状态、感到惊惧,而在普通人身上,可能只是稍微吸引他们的注意而已。呆在同一种环境里,普通人会感到很舒缓、放松,但对高敏感人士而言,却像是待在一个需要随时准备战斗的危险地带。长此以往,比起普通人,高敏感人士总是消耗更多能量,也就容易持续地感到紧绷(Aron, 1996)。&/p&&p&&br&&/p&&h2&&b&为什么睡一觉不能完全缓解这种“紧绷感”呢?&/b&&/h2&&p&&br&&/p&&p&缓解这种紧绷感,&b&需要人们能够真正进入一种“放松”的状态,它不仅仅是一种身体上的休息,而是一种身心上既不激动也没有不安的状态。&/b&放松状态下,人们处于低紧张水平,没有愤怒、恐惧和焦虑造成的唤起(arousal);与此相反,人们往往有种平静的欣悦感(Jacobson, 1976)&/p&&p&&br&&/p&&p&但,长大后我们心理和生理上的疲劳感几乎不会是某一次的加班、某一次的通宵聚会,或是某一天的剧烈运动造成的——如今困扰我们的疲惫感,&b&是长时间紧绷之下的结果。&/b&而长时间紧绷后再补觉、甚至给自己放长假,也很难恢复紧绷带来的损伤,更不用期望在一次充足睡眠后就消除这种疲惫。&/p&&p&&br&&/p&&p&如果,想避免长大后高压生活下形成的长期紧绷感所带来的伤害,正确的做法是在它还未累积成难以消除的疲惫的紧绷早期时,就开始学会放松。&/p&&p&&br&&/p&&h2&&b&怎样才能在紧绷的生活中见缝插针地放松?&/b&&/h2&&p&&br&&/p&&blockquote&1. 调整心态:&b&把放松当做一件必须做的事情,而不是可有可无的事&/b&&/blockquote&&p&&br&&/p&&p&有些人误以为“放松就是在浪费时间”,他们由于不了解放松的好处而不重视放松。实际上,放松对我们的生活与工作有许多帮助。研究人类表现的作者Brad Stulberg提出了一个公式:“紧绷+放松=成长”。他认为,如果缺乏放松,人们就更难以自我提升(Stulberg&&br&Magness, 2017)。&/p&&p&&br&&/p&&p&而对于生活中的我们而言,对放松的误解还不止于此,并不是所有的娱乐行为和进行运动就等于放松了,我们应当改变对待放松的态度,而非把它当做其他活动所附带的感受和结果。同时,就像上面说到的,放松不应当是在你已经感觉筋疲力尽时才去做的事(那时也为时已晚),而是应当成为日常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p&&p&&br&&/p&&blockquote&2. &b&放松的核心是日常良好的能量管理&/b&&/blockquote&&p&&br&&/p&&p&Jacobson(1976)教授建议人们像管理预算一样管理自己的能量,注意“节流”,避免能量的过度使用,因为那样会让我们的疲惫感久久挥之不去。我们可以规划自己的放松,时间比如列一个“活动-能量”单,写下对我们而言,哪些活动会消耗大量能量,而那些活动耗能较少。选择那些能给你带来快乐、且耗能较少的活动,可能是看小说啊、发呆啊等等。&b&在做日常工作规划时,也要将这些小能量活动放到日程计划里。&/b&&/p&&p&&br&&/p&&p&此外,&b&要好好利用周末来放松。尽量不要在周末加班。&/b&这要求人们平时要做好时间管理,避免拖延,把工作日应该完成的事情放到周末去做。&/p&&p&&br&&/p&&blockquote&3. &b&工作间隙的小睡(nap)&/b&&/blockquote&&p&&br&&/p&&p&研究建议人们可以在工作期间进行15~30分钟的小睡,可以有效地提升记忆力、及时地缓解短期的疲劳,并且能清空大脑、为之后接触新的信息作准备。但小睡时间不宜过长,如果超过30分钟,人们负责决策的脑区活动会开始减弱,等醒来后,人们需要更多时间让它恢复到工作时期应有的兴奋水平。&/p&&p&&br&&/p&&blockquote&&b&4. 社交放松(social recovery)&/b&&/blockquote&&p&&br&&/p&&p&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的社交都能让人放松。你需要选择你社交的对象。建议放松时,找自己最信任、熟悉的朋友们,和他们聚在一起。有时你们不必一直聊天,即使呆在一个空间里也会有放松和安抚的效果。如果你们想要聊天,注意不要谈论工作等会让你紧张的内容(所以说下班后和同事去喝酒聊工作并不是一种放松)。&/p&&p&&br&&/p&&p&最后,想和大家强调:要想获得质量良好的休息和放松,需要在平时就认真地做好能量管理。越是因为疲倦而懈怠,越有可能导致紧绷的持续。而当放松成为你的日常惯例后,你就不用费神去规划放松,疲劳感也就更难累积到难以消除的程度了。&/p&&p&&br&&/p&&p&以上。&/p&&p&&br&&/p&&p&想更有针对性地解决心理问题,请关注KY心理课:&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m.genshuixue.com/i/knowyourself%3Ffrom%3Dsinglemessage&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KnowYourself】KnowYourself,宇宙中最酷的泛心理学社区,人人都能看懂,但只有一部分人才会喜欢。-跟谁学官网&/a&&/p&&p&&i&点击查看过往高赞回答:&/i&&/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年轻人千万别碰哪些东西?&/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看似很傻,实则聪明的行为?&/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恋爱中不合适就分手是什么心态?&/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为什么一部分女性不喜欢生孩子?&/a&&/p&&p&&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有哪些细微但是高效有用的习惯?&/a&&/p&
长大以后,疲劳感难以通过睡一觉消除的最大原因之一,是我们在大多数时候所感受到的不再只是小时候那样的身体上的“疲惫”,或是偶尔一次的、短时间的精神紧张感,而更多的是一种持续的、长期的身心紧绷。要缓解这种紧绷感,需要人们能够真正进入一种“放松…
&p&投资自己这个词最早我大概是在陈安之老师如日中天时,看他的弟子演讲时听到的。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要投资自己脖子以上的部分才能带来未来最大的增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这个理解有一点复杂。这句话一方面好像是说,当你只要把你的钱往脖子上砸,就会有一个非常光明的未来;另外一方面我大概也知道,说到底,本质上就是为了让你买他的课程而已……&br&&/p&&p&这种淡淡的想法在其它方面也得到印证。后来我在博客时代看到疯狂英语李阳老师开新浪博客,里面宣传的各种从英语渣逆袭到英语非常好的典型,最后都去疯狂英语做了讲师。当时我感到非常纳闷的是,既然英语好的话,按道理应该会有不同的行业发展,但是为什么都会成了讲师了?&/p&&p&而这个疑惑在心中也持续了一段时间,直到后来,我自己开始写作,开始做了社群,然后以一种内容生产者身份来看待这个问题,并且看到其他人的做法,我对这个问题也就有了更深刻的认识。&/p&&p&其实“投资自己”这个词非常容易被挟持,就像“财富自由”、“自由职业”一样,这一类词通常会出现在还没有能力做到的人口中,而且非常频繁。也就是说,当你对一个从来不会投资自己人说投资自己;你对一个财富没有自由的人说财富自由,这才是有意义的。而你对于一个已经会投资自己的人,已经财富上有很大自由度的人来说,这些概念其实没有撼动力的。&/p&&p&所以比如说拿大家举烂的马云的例子来说,马云同学可能会在公共场合给大众演讲时说财富自由如何如何,但是你想想如果是在中国企业家的圈子里面,马云会有可能逢人就谈财富自由吗?都是千年的狐狸,玩什么聊斋啊。&/p&&p&我这么说的意思是,我们首先需要把投资自己的光环给拿掉。因为很多人会认为我只要开始投资自己,那么就好像走上康庄大道。在另外一个方面,很多课程的兜售者也以这个概念为噱头,他们会把投资自己等价成为你要买我的课,你要买我的产品,你要买我的一系列的服务……否则你就不算是投资自己。&/p&&p&大学里有一些免费帮忙修改简历的机构,我大学的时候也试过一次,体验如下。其实我自己的简历做的也不差,毕竟毕业时也拿了十多个offer。但是对方的套路就是,上来一顿痛批说你这样简历不行,没有未来,我们有一个关于进入投行的实习项目,这个才能给你未来,但是要花你一笔钱。后面我分析明白了,于是说我现在对这个项目没有意向,因为这个和我已有的优势相关性低。对方好像有点恨铁不成钢,说你难道不需要一个光明的未来么?我说光明未来也不是你这一条路啊。这其实也不是道路,这是套路。&/p&&p&所以今天我想引入的概念是,我理解的投资自己,并不是说要拿钱去买一堆课程来缓解焦虑,也不是在我们在双11满减的时候订一大堆的书,更不是说我们去加很多很多社群,然后做完以上事情,就觉得我已经投资自己了。&/p&&p&那是一种幻觉,&strong&投资自己的意思是在我们个人成长的突破上、在我们技能的提升上、在我们视野的拓宽上,不遗余力地投入自己的时间资源、脑力资源、财务资源等等,并且保持它的强度、持久度、力度以及深度,用最大的努力谋求可达成的结果。&/strong&&/p&&p&你要是从这个意义上说,这个“资”更多的像是我们的资产,而不纯粹是资本。所以,钱只是一个小的步骤而已,也就是说当我们为自己的进步花钱,只是投资中的一个小的部分,因为花钱只能解决一部分问题,而且往往解决是最不重要的那一部分问题,虽然对很多人来说,钱是最重要的问题。但是也正因为对他们是最重要的问题,所以也就一直是最重要的问题。&/p&&p&我们花钱能够得到的东西往往是快速及时反馈的,因为,钱是跟着商业价值来走的,而商业价值往往经受不了漫长的反馈期。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是教育要管的事情,商业的调性支撑不住。&/p&&p&另外一个方面,既然钱带来的东西能够马上拿到结果,那么其实它往往也是没有什么竞争壁垒的,因为,这个世界总会有人比你有更多的钱,也就意味着当你花价格A拿到一个东西,并且你认为他可以给你带来很多优势的时候,其实另外一个人用价格的两倍,可以更快速、更有效的拿到更好的结果,难道不是吗?当然这不意味着投钱是没有必要的,而是我们始终要明确,在纯粹的钱之上,还会有更多的方面。&/p&&p&相反,如果我们把投资自己的概念扩展为把自己的所有资源投入在自己的成长上,那么这还牵涉到时间、脑力等等,那么这就是一个非常个性化、独特而且不可比的过程。也就是说我们每个人的特点不一样,优势不一样,喜好不一样,性格不一样,这些综合起来都会形成我们的现状。而基于这个现状进行自己的投资组合,我们需要强化什么、我们需要优化什么、需要筛选什么?&/p&&p&然后在这个基础上,决定我们的投资的策略,我是花多少的时间、花多少的脑力、花多少财务成本去做一件事情,同时我也知道这个事情的风险是多大,并愿意去担当这个风险,然后最到位自己的事情,并期待结果。&/p&&p&我觉得这可能是理解投资自己的一个相对正确的姿态,因为&strong&如果纯粹是说你去花钱买一个东西,那根本不叫投资自己,那只能叫消费&/strong&,如果要说得好听,那就算消费升级好了。&/p&&p&&strong&投资自己一定是去用时间换来一些自己“颠扑不破”的竞争优势。&/strong&我自己最近三年做的一件事情,就是通过持续写作来投资自己,建立自己的优势壁垒,从而,能够在整个市场上做一个区分。我把自己的文章发到网上,这是一种以非常公开透明的方式来记录展现我自己的变化历程,而当我持续的持续写到1000天的时候,我就不需要去说服,也会有很多人愿意来找我。&/p&&p&当我在做我社群的时候,我不去说,你来我这里我保证你如何,我也不会说,你一定要你以给我钱的方式投资自己。如果我要那样说,那你得足够傻才能信,而如果我的群里出现了一群笨蛋,对我来说是一件很难以接受的事情。所以哄着你来我社群,这不符合我的调性。&/p&&p&我的意思就是,你可以不用来我的社群,你也不必给我钱,你骂我也可以,但是你为了你自己的成长和进步,你必须投入所有的可用的资源,去获得一些自己的结果,并且享受到你的投资成果。至于你爱来不来,其实和我一点关系都没有。千万不要把目光放在论证我是谁,我如何,从而你自己感到如何的无聊论调上。&/p&&p&但是我又有信心,因为鉴于我在这个领域的大量实践,我相信如果你向上走,在进步的时候,往往会发现我的深刻价值,所以很多时候我们又会在同一个地方相遇。&/p&&p&而我很不想做的事情,就是给你一个空头的许诺,告诉你加入我,成就你自己,保证你成长;或者是说你只要投资你自己,就一定有一个明亮的未来。根本没有人能够给你这样的许诺,如果有的话那也是蛊惑人心的,因为每个人的未来都掌握在自己手里,当然有的人只是手残而已。如果你要糟蹋自己的话,天王老子也救不了你。&/p&&p&所以,&strong&投资自己的核心是把自己的资源、资产、资本等等方面拿过来用于自己的发展,而不仅仅是说我从腰包里掏出了一些钱。&/strong&其实这个时代,移动支付越来越方便,大家的掏钱门槛也越来越低。&/p&&p&在我2014年做社群的时候,很多人掏钱来进入社群学习,那个时候其实是很了不起的事情,所以当时价格也便宜,奖励给先行者。但是现在大家已经非常习惯花钱为内容付费,在这个场景下,我们更需要加深对投资自己这个概念的理解深度。而不仅仅是说你看我掏了钱,为什么就没有进步。&/p&&p&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你掏钱没有进步,但是还有别人掏更多钱呢。所以其实掏钱这个问题根本就不是关键。当然这并不代表我们就可以不掏钱,因为大家都开始掏钱了,你不掏钱就更加没有优势了。所以这是一个概念的通货膨胀了,也可以理解为囚徒困境了,说的好听一些是市场培养起来了。不过对我个人而言,既然会有人愿意付费的话,那么我肯定会提供一些和没有付费的不一样的收益。当然,这些只是我能交付的事情,但是我知道我能给你的,并不代表你就能接收到。&/p&&p&花钱真的是最基础最没有决定性的一个门槛了,但是用来筛选人还是非常有作用的,至少我们可以把那些连“投资自己”这一步都不愿意做的人筛选掉,而筛选掉那些调性不合的人,是一个社群发展的关键前提之一。&/p&&br&&br&&p&&strong&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strong&&/p&&p&&strong&
★★★★★
&/strong&&/p&&p&成长会是由Scalers发起的面向成长、实践行动且凝聚了来自全球各地各行各业从业者的社群,有意入会者请和Scalers直接联系。我和其他会员会和你直接交流关于成长行动等各方面的经验教训。&/p&&p&&strong&微信公众号
&/strong&ScalersTalk成长持续论&/p&&p&&strong&新 浪 微 博&/strong&&strong& l
&/strong&&strong&@&/strong&Scalers&/p&&p&&strong&网
站 &/strong&&strong&
&/strong&&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ScalersTalk.com&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span&&span class=&visible&&ScalersTalk.com&/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p&&p&&strong&开 放 社 群&/strong&&strong& l
100小时训练群C&/strong&&/p&&p&&strong& ★★★★★ &/strong&&/p&&p&2017年成长会招募中&/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4MjIyNDYzMQ%3D%3D%26mid%3D%26idx%3D1%26sn%3Df4da0c6a9a098%26chksm%3D847ce9eeb30b60f877ae33bd14cc7e86aedf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1000天,1000人,在新的启点上,驶向新的航程——ScalersTalk成长会2017年会员资格开放申请(2016.10)》&/a&&/p&&p&▼&/p&&p&&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mp.weixin.qq.com/s%3F__biz%3DMzA4MjIyNDYzMQ%3D%3D%26mid%3Didx%3D1%26sn%3D8019ebeb49e205ee3622%26scene%3D21%23wechat_redirect&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calers:怎样快速找到ScalersTalk的历史文章(请点击)&/a&&/p&&p&本文原文:&a href=&https://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scalerstalk.com/1059& class=&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span class=&invisible&&http://www.&/span&&span class=&visible&&scalerstalk.com/1059&/span&&span class=&invisible&&&/span&&/a&-investment&/p&
投资自己这个词最早我大概是在陈安之老师如日中天时,看他的弟子演讲时听到的。里面有一句话叫做,要投资自己脖子以上的部分才能带来未来最大的增值。在很长的一段时间里,我对这个理解有一点复杂。这句话一方面好像是说,当你只要把你的钱往脖子上砸,就会…
&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bc_b.jpg& data-rawwidth=&800& data-rawheight=&444&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bc_r.jpg&&&/figure&&p&今天我们准备介绍16个评估互联网公司投资价值的指标,好的指标不只是关于如何从风险基金筹钱,更多的是了解公司创始人是用什么方式来运营一项业务,而且他知道为什么业务应该这么运营、解决了那些实实在在的问题。&/p&&p&你能想象我们在办公室里针对这些指标进行激烈讨论的情景吗?&/p&&br&&h2&商业和财务指标&/h2&&p&&b&1. 潜在的市场规模(TAM)&/b&&/p&&p&TAM是一种量化市场规模/机会的方法。但是,如果使用现有的市场规模也许会低估了新商业模式所带来的市场机会。例如,SaaS相对于传统的、需要安装的企业软件来说,可能有较低的每用户平均收入,但是却通过扩大的用户数量弥补,甚至超越了传统软件可获得的总收入,同时获得了市场空间的增长。此外,如果一个产品,或者一项服务在功能上远超现有产品,那么同样可以获得市场增长,例如ebay相对于传统收藏/古董商。&/p&&p&虽然有一些方法可以衡量一个市场的大小,但是我们更喜欢看到一种自下而上的分析方式——考虑你的目标用户特征,你将如何进行营销,并将产品卖给他们。相比之下,自顶向下的分析方式,计算TAM时是基于市场份额和总体市场规模。&/p&&p&为什么我们提倡自下而上的分析方式?&/p&&p&假设你向中国销售牙刷。自顶向下的计算会是这样的:如果我每年可以向40%的中国人销售牙刷,而每一个牙刷的售价为$1`的话,我的TAM是:&/p&&p&&u&&b&13.6亿人×$1×40%=5.4亿美元/年&/b&&/u&&/p&&br&&p&这个分析不仅倾向于夸大市场规模(这40%怎么来的),而且完全忽略了向5.4亿人销售牙刷的困难和费用:&/p&&p&&i&他们如何了解到你的产品?他们去哪里购买你的牙刷?他们有哪些替代选择?&/i&&/p&&br&&p&同时,自下而上的分析则会基于你通过药店、杂货店、夫妻店,以及网店,每天、每周、每月和每年销售多少牙刷,从而找出TAM。&/p&&p&这种分析强迫你去思考,你的销售和营销团队的构成,以及需要的技能——让计划的执行以十分具体方式落地。&/p&&p&重要的是,不要在投资者面前,“玩弄”TAM的数字游戏。是的,风险投资者一直都是寻求于投资“big idea”。但是很多最好的互联网公司在开始的时候,都是试图解决一个较小市场中存在的需求。例如ebay(开始时基于收藏品和古董市场)、Airbnb(则是基于别人家的房间),在这两个例子中,公司和他们的目标用户,将产品或服务的基本功能显著地扩展到了更为广阔的市场空间之中,而这些市场则是它们在初创时根本没有想到的。&/p&&br&&p&&b&2. ARR ≠ Annual Run Rate&/b&&/p&&p&当软件业务使用ARR这个指标时,他们指的是年度经常性收入(annual recurring revenue),而不是年销售额(Annual Run Rate)。&/p&&p&在SaaS的业务中,ARR衡量的是业务每年的经常性收入。它应该排除一次性费用、专业服务费,以及任何可变用途的费用。&/p&&p&在电商平台的业务中,由于业务发生时更多的是基于交易,而没有合同,我们就通过按年折算的GMV,或者最近月份,货季度的收入指标,来考虑当期的年收入。&/p&&p&常见的一个错误是将商城的GMV当做“收入”,这样会夸大业务的规模。GMV通常反应了消费者在网站上的支出,而收入则只是GMV的一部分。&/p&&br&&p&&b&3. 每用户平均收入(ARPU)&/b&&/p&&p&ARPU被定义为:在一段时间内,总收入除以用户数量,所谓的一段时间可以是一个月、一个季度,}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融云rongcloud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