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有的人不用 OneNote 而用onenote导出印象笔记记

为什么有人对印象笔记没有任何兴趣呢?
不仅对印象笔记没有任何兴趣,安装完就卸载了,后来用了网易那款同类产品,用了半个月,马上卸载了。我只是觉得似乎没有什么用处,所以想问问别的用户,为什么喜欢它,用它到底能做什么?我真不是黑。
214 个回答
更新:不好意思我转投 OneNote 了……原因是:这货隔三差五推荐我升级。我是免费用户时推荐我上 plus,我 plus 了他又推荐我上 premium……有完没完了?能让人安心做笔记?内置的团队聊天是我长这么大用过的最烂的聊天工具。发送消息的动画能延迟两秒,发送一条消息能给我显示成两条,历史记录莫名其妙被删除,还卡……合作编辑时对冲突的处理烂得我已经不想评价了……=============================================================刚开始用的时候也有这个感觉。原因在于,使用 Evernote,要求我建立一个以前从来没有的习惯——write everything down。我为啥要这样做呢?我现在的生活有哪些地方不好么?可是好多认识的大牛都夸赞 Evernote 好、Evernote 妙,总是有原因的吧?于是我强迫自己用了一个月,然后就喜欢上 Evernote 了。因为「Remember everything」真的是一件很快乐的事情。我的 Evernote 里,除了读书笔记、各种知识技能、自己的日记外……还有菜谱、热水器和空调的结构图、追踪分析自己体重和身体状况的图表、大学四年的所有喜怒哀乐(其实是我在 Twitter 上写的全部 1 万多条 Tweets)、每一家去过的餐馆的符合我口味的菜及价格、老妈的三围、老爸的鞋码、《仙剑奇侠传》的五灵/六界世界观、《刺客信条》中袖箭的制作方法、女友身体的小毛小病及解决方案……把这些东西都记录下来,让我感到很安全,我知道,不管走到哪里,只要手边有一个装了 Evernote 的设备,这些笔记就是触手可及的。可能有很多笔记,我这一辈子都不会再看一次,但是,一旦,一旦有那么一天,我突然需要它了,会发现,它已经在那里了。
曾经的 Evernote 用户,当收藏过了 600+ 时候,发现收藏的文章不曾看过一篇,而不论是阅读和整理都将成为一个巨大的压力。所以当 Instapaper/Pocket 一出时,我仔细审视了下自己的需求,发现后者才是最常用的。而现在,个人的学习方法有3种:第一种,也是最主要的,是将知识和例子迅速变现为自己的代码;第二种, 浅阅读,以稍后阅读或者是在 Flipboard 马上阅读为主,当做拓宽视野,一旦读过马上删除;第三种,深度阅读,只通过电子书和纸质书完成;以上浅度+深度+实践的学习过程,任何一个环节都无法借助 Evernote 完成。
的答案。我覺得這是個挺好的問題。我也對 Evernote 有類似的感覺。這種感覺很特別,而 Evernote 是帶來這種感覺的一個典型案例,就是你明知道它的功能正是你需要的,但打開它就是不想用,也不知道從何用起。究竟問題出在哪裡,是有討論價值的,至少我就非常希望從這個問題裡得到一些啟發。用一句「冷暖自知」來解釋就沒意思了。理智上我能想到的是,作為一個筆記應用,它太重,結構太複雜——這是功能強大的必然結果嗎?我持懷疑態度。我總覺得是跟界面設計有關的,窗口佈局顯得囉嗦,而且總有一種反應遲鈍的感覺。我對用戶體驗沒什麼研究,只是一個用戶的直觀感受。當然我主要不是來答題,是來支持這個問題的。
就算是一个经常记笔记的人,也会觉得Evernote很不好用。以下是我在别处写的文字,转贴到这里。=====================我是一个草稿纸的超级重度用户。我在计算、写基金申请书、查资料等多种工作中都一定要在草稿字上写写划划。草稿纸最大的好处就是写字和画图之间不需要任何“模式转换”,不像在电脑上那样需要换“工具”。鼠标是一个很不好用的绘图工具,而手写板写出来的笔划太大,不像在纸上写字那样可疏可密。手写板上的位置与屏幕的位置也很难对应起来,在板子上你看不到屏幕上的“空白位置”在哪里,无从下笔。草稿纸的一个缺点就是要随身带着,而且纸张的面积有限。我思考一个问题往往会用掉一大叠草稿纸,每张纸的内容重要性都不一样,也很难取舍。除了转换工作地点时都带上外,从一大叠草稿纸查阅我昨晚想过的某个问题时也不大方便。微软的OneNote是最接近草稿纸的笔记软件了。有很多基于文献整理的工作可以在OneNote上做笔记。而且,OneNote可以插入文件。一个PDF文件,一段写在Word文件里的数学推导,一段MATLAB代码,一段视频、一段PPT……都可以插到OneNote里,这是草稿纸没办法做到的,我不得不在草稿纸上写上“见谁谁哪哪儿的那个PPT”。基于计算机软件界面的天然便利,OneNote里的对象可以随便乱放,或者删除。而纸上写了的就擦不掉,往往经过前期的草稿,感觉思路清晰了一点,就要重新开一张新纸把新版的思路重新写一遍,再继续思考;但旧的草稿纸又不舍得扔:思路虽然更新了,但以前想过的一些边角材料说不定也有闪光之处。OneNote比不上草稿纸的方面还是在于只能以“写”和“贴”为主,“画”仍然受到目前手写输入技术的限制。假如有一天,我们的触幕屏幕,在用手指操作的时候像电容屏那样轻巧,而在用笔书写的时候又像电阻屏那样支持压力感应,而且对于压点位置的分辨率能够高到与屏幕像素显示的分辨率相当,实现“写像素”的精度,也许我就真的可以淘汰草稿纸,直接把电脑当纸用了。跟OneNote比起来,Evernote大为逊色。对我来说Evernote完全不可用,它离草稿纸简直太远了。在Evernote里你只能从头到尾地写和贴,不能乱写乱贴。我一直不明白明明放着OneNote在这里,为什么这么多人推崇Evernote。也许只有对于草稿纸的重度用户来说,才会觉得不能乱写乱贴是真的会死。具体来讲,首先Evernote的rich-text for-mat-ting就很局限,其次它不支持随便乱放内容。其实有OneNote这个产品在先,Evernote的开发团队应该不会不知道这一可能性。但我猜Evernote一开始是从web界面开始的,在web界面很难实现像OneNote那样随便乱放的排版。所见即所得的编辑模式背后的HTML转换也很难不出什么bug(也更没办法做成Google Docs)。因此所有客户端都要迁就Web版来降低标准了,似乎认为Web版是最重要的。而OneNote则以PC桌面软件为主,先保证它能做到最佳,再去考虑什么同步啊,安卓客户端之类的事情。能同步只是一个fea-ture。我不会因为能同步就去用一个垃圾。我在知乎上看了一下相关的内容。有的人前面说OneNote不能同步,后面就说自己把资料放在SkyDrive里,难以理解。在微软还没有强推SkyDrive之前,我是把OneNote的笔记文件放在Dropbox里的,如何不能同步?现在则是直接通过SkyDrive。由于可以插入外部文件,因此OneNote笔记的大小是无法估计的。如果SkyDrive本身不是一个giga-byte级别的独立网盘产品,我很可能会继续把OneNote的笔记文件放在Dropbox里。但是,我曾经在Evernote里做过一件事情,本来就熬夜熬到很晚,最后以为它很快就同步完毕,结果它同步的进度一直停在百分之十几,直到第二天我起床。我只好以其他方式把我的笔记拷出来(Evernote的笔记文件存在神秘的数据库中),用U盘带回单位。后来上网查了一下,这个问题也有很多人遇到,原因大概就是笔记的大小。我知道我的笔记的都不会小,所以我是交了钱成为Evernote的Premium用户的,因此我对于这一点非常不满意。之后我也不在乎那钱,回到OneNote上了(Office 2010学生版才几百块钱,带OneNote)。有人说Evernote适合在移动设备上使用,因此可以“随时记录想法”。首先就我个人而言,“随时出现”的而又很值得记录的想法非常少。而且,由于我的行业(科研)的特点,如果有了什么自以为非常sharp的想法,第一件事不是把这个想法记录在笔记上,而是打在Google Scholar的搜索条里然后回车,99.99%的情况下,这个所谓的新想法就可以88了。或者,产生了想法之后,第一件事情是继续想它如何实现,而不是记录下来。不是很多人说过么,想法并不值钱,关键是怎么实现。我并不是那种很青睐所谓的“idea”的人,我觉得这种所谓的idea,有了就有了,没了也不可惜。另外,也许我产生想法的方式往往都是自己想,而不是跟别人交流产生,所以只要我产生了想法我可以自由地继续思考,不用因为为了继续当前的交流而不得不先找个什么记录下来。所以我并不需要一个笔记应用来接管我的这种“随时产生”的想法。实际上,我真正产生可行的想法的场合,都是在查阅文献的过程中,而不是上班途中。其次,就算我要在上班地铁上记录写什么,在我Moto XT910 Maxx上打一段文字,配个图,可能我就到站下车了。要向电子设备大量输入文字,除了在一个机械按键的QWERTY键盘上用搜狗五笔输入之外,我不接受其他方式。我使用OneNote,笔记的大小也会很大。OneNote有安卓应用,跟SkyDrive相联系,可以同步。它的聪明之处是,只同步文字和图片内容,其他插入对像只显示占位符。在OneNote的安卓客户端上,可以进行文字上的修改。所以基本上,这个客户端只可供查阅用。我觉得恰好够了。以我使用OneNote做笔记的方式,也是必须在Windows 7操作系统上同时打开Word、Chrome、Acrobat Pro、EndNote、MATLAB、GIMP。在手机或pad设备上我反正是做不了什么正式的笔记的了。提供一个客户端供同步和查阅用,倒是很方便。在地铁上可以回顾我昨晚捣鼓了一晚的思路,作些小修改小注释,到了单位打开电脑就可以比较快地继续下去。有的人把Evernote当成GTD产品。可是我在GTD方面是Google Calendar+Google Task解决的。你要To-do list,你就用To-do list产品。你要Calendar,你就用Calendar产品。事实上,我个人认为炒得很火的那些GTD概念里的很多东西,大多数人其实并没有忙到需要用它们的程度,包括我。但我在很迷GTD的年代,还使用过Voo2do,它是一个真正能落实事情的的品,而不是一个花哨的GTD概念演示。Evernote的组织架构是一个笔记本。如果没有电脑,我的日程管里只会使用一个年历式的笔记本,而不是一个普通笔记本。那种带彩色书签的笔记本,我只会用来做资料整理和学习笔记。笔记本还有一个重要用途就是做会议(课堂)记录。这也是Evernote和OneNote这类模仿真实笔记本组织方式的产品应该主打的方面。使用Evernote的优势在这方面似乎就体现出来了。在手机应用上,Evernote添加音频和视频作为笔记的功能还是比较对路的。加上Skitch应用,照了的相可以进行一定程度的涂画标记(仍然受到目前手写输入技术笔划太巨大的局限)。在此方面OneNote比较逊色,OneNote的安卓客户端的新建笔记功能完全是废的,因为它不能选择到底把笔记新建到哪个Notebook里,新建了的一律放在一个叫Unfiled Notes里。再者,正如其同步只下载图片和文字一样,新创件笔记也只支持插入图片和文字,这也有其合理之处。但是,在开会的同时用手机进行文字记录是基本没戏了,我在笔记本上打五笔都赶不上人说话。所以在此方面Evernote也只能说是个云录音笔。我试过这一用法,但是由于带有录音文件,笔记太大,必须要找到有Wifi的地方才能同步,而且电脑客户端的同步又停在了百分之十几,因此再次枪毙。还有的人说,Evernote“什么东西都可以往里扔”,我很怀疑这种没有整理的大杂烩对于工作的真正用处。这种用法可以概括为一种“收集”的动作。就是在其他各个地方看到什么好东西,假如浏览器安装了EverNote插件的话,都可以“分享到Evernote”。可是我认为“收集”对工作是没有任何推进的,“阅读、评述并删除收集”才有可能对工作有益。再者,“收集从其他地方看到好东西”对我的工作的益处是非常间接的。在地铁上翻阅Google Reader并加星,已经达到目标了。定期我会花集中的时间去浏览我的加星条目,把星号都去掉。这是没有Evernote也能做的事情。我怀疑,喜欢这么用Evernote的人,其实只是满足自己的收集癖。所谓“好东西”,也就仅仅是个“好东西”而已,而不是非常明确地因为它跟工作上的个项目非常相关所以“好”。其实,类似的应用还有Pinterest和Pocket,我也装过,一直找不到用它的点在哪里,现在我明白了,我根本不喜欢收集什么“生活或互联网上随处可见的美好”。诸如像《美国科学家成功合成可见光波段的负折射率超颖材料有望真正实现“隐身衣”》这种文章,看了也就看了,收什么藏?工作了的人空闲时间浏览的也就是类似这样的“行业信息”。除非说把Evernote用法归类为一种文艺上的采编工作,相当于把Evernote当成私人剪报本。翻开自己的Evernote,能够满足自恋的心理,瞧我平时都看些啥样的美文美图啊,瞧我的日常生活多么的清新淡雅……Evernote本身就是使用的终点,Evernote展示出来就已经是美的了。与其这样还不如Pinterest直接社交化,直接由你的剪报来组成你的个人pro-file供交友使用。但这离工作需求就非常非常的遥远了。Google Keep不是一个或多个带有彩色书签的笔记本,而是一面贴满Post-it的的墙壁。我在现实世界中并不是一个Post-it的重度用户。但是在一个lab里面,把Post-it贴满整个电脑屏幕边缘以及墙壁的大有人在。Google Keep目前的设计,是一个note只能满足一个非常具体的特定的功能。如果你加check box,那这个note就是一个check box list,不能又添加别的。图片也是只能添加一张,也就是说假如要说事,也就对这张图片说事。(音频我没有试用,因为在我的手机上点添加音频Google Keep会闪退;网页版没找不到添加音频的地方。)这种限制就使得你不可能把Google Keep当成一个笔记本,它真的就只能是Post-it,一件小事一个note。全都贴在墙上,不能区分是哪一本Notebook或者哪一个书签页了。也许真实世界中Post-it的重度用户对Google Keep点评会更深入些。Read more:
Evernote 满足欲望。"remember everything"实际上是"own everything"。人看到好东西总是想收集起来。所以这个产品会有名声和用户。但是, Evernote 并没有解决问题。我不认为他解决了个人知识管理的问题。产品大而无当是一方面,而实际上今天的知识是不断流动和进化的。 zhihu 或者搜索引擎可以做到按需索取更大范围的知识, gmail 配合他强大的搜索可以解决私密信息的管理。面对生活中真正出现的问题,他们都更实时,更高效,更容易得到好的结果。ps关于自己看过文章的收藏问题,类似 pinterest 的产品就可以解决,会更轻,更利于分享。如果想私密, instapaper 和 readability 也都可以。而搜索引擎的 page rank 算法,原理可以近似的理解为一次引用为文章增加一次信用。全网人群用引用所积累的信用,在绝大多数情况下,会比你一个人的一次收藏更靠谱。
总结:1.包括Evernote在内的笔记本类应用各有千秋,但都有待改进,且一直在改进2.我们对于这类个人知识管理还可以有更多期待3.用与不用,全看需求正文:首先说明一下,Evernote、有道和Onenote的PC版我都用过,没用过前两者的Mac版和移动端应用。我最早使用也唯一持续在用的是Onenote。(已更新,见更新)1.长期使用一样东西的前提是你有用它的必要(已有需求得到满足),或者在试用以后发现有继续利用的价值(潜在需求被引发),否则不可能有兴趣、也没有必要去使用。2.接下来主要比较Onenote和Evernote两个PC版应用。我和其他一些答主同样认为Evernote、有道(后者跟前者几乎一个模子刻出来的)的界面太繁冗。笔记目录+内容预览(或页列表)一下就把屏幕占了一大块,而且貌似只能调整位置,不能折叠也不能收缩(Evernote V5之后可以收缩也可以隐藏)。此外上方菜单也让人觉得有些混乱,某些快捷功能无甚必要:再来看Onenote 2013(界面与我用了快一年的2010差不多):可以说从头到尾就这一个工作界面。工作区域很宽敞,单是阅读的话把上面的功能区一折叠,右边的页目录再一缩,就更清爽了:可以说从头到尾就这一个工作界面。工作区域很宽敞,单是阅读的话把上面的功能区一折叠,右边的页目录再一缩,就更清爽了:Onenote同时还发挥了微软Office系列积累的优势,在保持简洁的同时编辑功能很强大,并可与其他Office产品进行协作,比如从Excel粘个表格过来很方便。此外Evernote与Onenote相比,信息结构的最大深度要少一层。Onenote包含笔记本、标签、页三层,Evernote只有笔记本和页两层。曾经我有一个项目资料用Onenote组织,后来想转移到Evernote,发现很棘手。(更新:Evernote层次上可以是3层了:笔记本组、笔记本、笔记)3.我觉得对于这类笔记本产品来说,最重要的不在于信息的收集。你这粘一点那粘一点一大堆往里一放,那还不如建几个文件夹甚至干脆就几个文档,一股脑往里装就行了。要说不能同步,搭配上Dropbox应该能满足你的需要。提到的600+收藏,其实就有点类似于你有一个空空的大容量硬盘,同时能够接入一个资源丰富的FTP,于是你不停地下载下载直到硬盘装满,然后你发现你欢喜于你的硬盘里还有多少密密麻麻你没看过的好东西,最后却提不起劲去看。不知不觉中,你的乐趣已不在于消化资源后的获得,而在于对资源包含的美好的可能性的想象。当然这主要得归因于你自己,也可以说这些笔记本应用没有提供一个好的适合你的再检索、再利用方式。这么多东西放PC上你都懒得去看,更别说在移动端那么小的屏上了。如果只是单纯做时间管理,那还不如使用专门的应用,Google Calendar、Outlook包括现在Win8+WP8自带的日历都很不错。 的答案提到Evernote没有解决问题。我认为:知识管理类应用最应关注的是怎样在收集信息的基础上提供组织、编辑、检索、共享信息乃至创造新信息的良好能力。整理不是最终目的,利用才是。4.我认为相对于Onenote,Evernote桌面版的最大优点可能是跨平台。虽然现在Web版应用发展很好,但是用久了你会体会到客户端离线编辑、存取的好处。再严格公正一点,那就是Onenote是收费的,而Evernote免费/免费可选,这当然也是它的优点。ps 1.其实除了第一点以外,我好像都偏题了⊙﹏⊙b汗补充:1.专门去看了一下Mac版Evernote 5的样子,确实比Win版简洁好看。最上面的栏目非常简单,而且还有个大大的搜索框,比Onenote的检索方便:有知友吐槽Evernote的初始界面只是供检索用,要编辑某页最好点进去,于是我尝试了一下,里面是这样的:这样的话着实清爽不少。但是又引来一个问题,比如我一个项目里有很多部分,我在修改此页的时候必须随时参考另外好几页的内容。那是不是意味着我要同时打开几个独立窗口,在之中切换?即使在桌面分栏布局,也最多能良好地显示两个页面,要切到第三个就很烦了。这点在Onenote中就很方便。2.我在评论里提到不喜欢先收藏再整理,主要是考虑到收藏好几百页再想整理则无从下手的情形。如果是周期性的整理加上间隔稍长的分类整合的好习惯那就完全没有问题。关键你得有整理和利用的想法,在信息进去的时候就考虑该怎样组织,否则笔记本只能满足你的收藏欲望。3.还有知友提到Evernote的标签(Tag)能起到分层的作用。我对于标签的看法是:它是独立于某个笔记本的功能,虽然也可以增强笔记条目间的联系,但是作用不大一样。标签对于多而杂的信息更有用处,但如果是一个要求较高结构化、精细化的知识体系下,它就显得过于扁平了。接下来我们来仔细想一想层次结构这个问题。我们平常遇到的一些文档,如项目文档、商业策划书或者学术论文,其内容组织的要求一般是比较强的,常常是自上而下分多个层,使用类似§x.x.x这样的多层标题索引符便是这类文档的一个特征。传统上这样的文档,其文本都是线性连续的,§1.2之后必定是§1.3或者§2.1,在章与章之间、节与节之间通过分页、调整行距以及标题格式来进行层次上的区分。在Onenote中,可以轻松地利用其固化的3层结构,并在单个笔记页中以与传统相同的方式实现第4层或者更多。那么我们要问,同样都可以实现3层,那么Onenote有何优势呢?答案在于:Onenote允许层内的关系为平行,§1.2后不一定是§1.3或者§2.1,也可以是§1.1甚至还是§1.2。换句话说,笔记间的关系不再必须是线性连续的了。这样的实际好处之一,便是修改方便。想象一下一个几百页的纸质文档,要变动一下它的章节顺序,几乎不可能,即使是电子文档,也要上下不停反复地修改,这都是因为它们的内容组织是线性连续的。而笔记类应用便非常灵活了,我们也可以说这就是内容模块化带来的好处。(目前只有Onenote可以做到自定义笔记页排序,Evernote和为知都只能从预设的排序规则中选)再来说说Tag,Tag的意义是在Evernote原来深度为3的树状结构中,又加入了子节点(即笔记页)间的网状联结,也就是说你把任何一个Tag拉起来作为内容树的根节点,它下面的笔记就能形成另外组织结构不同的笔记本(另外一棵树),这样做也提升了笔记文档组织的灵活性。考虑到大型文档的层级到3也算是比较细了,因此在3层的树状结构基础上,Tag应该是有益无害的。(更新)此外,关于层次结构,Onenote的笔记页内还具有一个非常特别的功能,那就是内容块的自由放置。这简单来说是打破了单一笔记页内容的线性排列模式,使笔记页中的内容由线性的流转向二维的图,大大提高了灵活性,可以讲Onenote的真正基本单位是内容块而非笔记页。这里有一个相关问答:,可参考一下
的答案。对于Onenote用不用标签的问题,我目前觉得以内容块为对象的标签,也是有存在的价值的。4. 昨晚在评论里的意思我没太弄明白,之前我都主要基于笔记私有的情况谈的,而信息的网络共享也是很重要的,要是能做到随用随搜,其实就有点搜索引擎+知识管理结合的味道了,这一定是未来的一个方向。关于两种笔记本的共享功能的比较,我推荐大家看一下 在此问题下的答案:ps 3.俺发现俺其实也不算离题,这个问题讨论的不就是笔记本类应用的适用范围和用法么,更关注的不是几种产品的比较而是该类应用的使用和发展^_^更新PC版本Evernote 5发布,界面比以前清爽,Note List和Left Panel都可从View里面关闭和打开,不过仍然不如Onenote的一键切换视图方便。界面布局开始向Mac版靠拢,最明显的是搜索框。出现了tag墙、Atlas基于地理位置的笔记管理和Trunk开放平台。等使用一段时间后,也许会有更多惊喜之处。ps 4.关于层次结构、Tag的问题,我真觉得可以写篇论文了,对传统文档和几种笔记本应用的信息结构组织进行建模,定量分析和对比不同情况下的效用,蛮不错的课题哦更新近几个月以来使用Evernote越来越频繁,另外也开始长期稳定地使用为知笔记。写一点新的感受:1.我非常喜欢Evernote的浏览器插件「剪藏」,该插件主要提供两个功能,一个是傻瓜化地对当前网页内容进行快速剪裁和保存,一个是在Google时根据键入的关键字检索已保存的笔记并显示在页面中。「剪藏」在「收藏」和「重用」这一头一尾对Evernote的功能形成了补充,而这两部分对我来说都是相当重要的,前者使得保存网页内容的体验大大提升,后者则使Evernote在检索与利用方面变得更具主动性,是一种内容的推送,这无疑使Evernote更加接近「另一个大脑」这一愿景。但是这个插件的两大功能都有不足之处,还可以改进。比如进行剪辑时常常会漏掉标题,或者将底部的一些社交评论也剪进去,并不支持手动的细节调整。Evernote的另一个浏览器插件「悦读」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工具,可以将网页处理成去除了干扰元素、纯净而适合阅读的模式,并同时支持一键保存至Evernote,一定程度上可以弥补「剪藏」的不足。2.再次感受到,如果有节制地使用Evernote进行未读材料的收藏并有规划地予以消化,那么先收藏后消化是能够真正获得价值的;不然,则还是回到我之前说的,Evernote成为一块大大的装满资源的,让人无从下手的硬盘,是死的。3.Evernote还有一个我觉得很实用的功能,那就是图片标注(截张图如下,「这是标注」的箭头画反了,捂脸)。4.为知笔记曾几度被我抛弃,现在用起来主要有三个原因:为知能很好支持Markdown语法;Wiz的Win版UI有了大幅度提高(附图一张如下);Wiz带有To-do-list特点的桌面便签很好用(可分优先级,可增加子任务,每个便签均可作为单条笔记同步)。5.为知的笔记层级(为知里叫做文件夹)是可以n层的,最大多少层我没试过,但至少可以超过3层;此外为知也有用来剪裁网页的浏览器官方插件,我经常在Evernote剪出来不满意的情况下换用为知来剪,就对不同的网页剪裁出的效果而言,二者各有胜负。更新正在重写本答案,格式上有点乱请包涵。虽然也可以用草稿全部改好再更新,我还是更喜欢这种快速迭代的方式,尽管实际上也不会有几个人盯着这个答案看啦=_=真觉得知乎也可以提供个已收藏答案更新提示啥的,咱自己选择打开或屏蔽~已更新内容:1.对Evernote的Tag与文档的层级组织进行了进一步讨论;2.全文表述细节修改。计划补充内容:移动端使用感受;对未来笔记类应用的发展设想(语义网、Wiki、多工具协同)个人观点,欢迎交流讨论!
没兴趣是常态,有兴趣才是特例。因为任何软件,相比60亿地球人来讲,都是极为小众的。
我以前用过为知,印象笔记,有道笔记,然后我慢慢因为较少使用而慢慢卸载了,后来因为在电脑里的零碎文档多了起来需要不断整理,搜索也不方便,后来又开始关注这些笔记类软件,最后我选择了有道笔记。为知和印象笔记其实也很好用,只是他们的功能太多了,操作太繁琐,太重了,我不需要,所以我选择了相对轻量级的有道笔记。大部分人对这个软件不感冒的原因大概有以下几点吧:1:找不到需要的地方,很简单,我用不到他,不关注2:不够轻量级,像我需要的功能其实很简单,不需要太复杂的功能,所以那些看起来略显弱智的软件反而是我的最爱。3:知道的太晚了。。。已经开始使用其他软件较长一段时间了,更换软件的代价较大,就算喜欢也不会有太多人把自己的笔记分开存放。
当初最开始接触evernote时也是题主这样的感受,特别和
相似,几乎一模一样。但现在已经用的非常顺手,无缝融入生活。我这种情况的答案是:当时间管理成为刚性需求时,一个强大的同步笔记软件就非常有用了。-------------------------------------------------------------------------------------一年前,刚得知有这样的东西时,那叫一个兴奋啊,“哎呦我去,这不就是我朝思暮想的强大笔记软件么,还全平台,这玩意出现就是解决了一个大问题!靠谱!"。遂上手试用,无果。过了一周再用,又无果。如此反复了3、4次。每次都想好好用起来,但这软件就是给人不好不坏,不痛不痒的感觉。说难用吧,我一些号码啊、地址啊都记上去了,用的时候也能找到,体验什么的都还行;说好用吧,也没用出什么特点来,跟以前nokia上的单机note软件也差不多啊。最后慢慢就这样了。大概8个月前,工作上的事情突然开始繁重起来,发觉以前使用的时间管理方法(纸质日志本)已经不够用了,日志本只是单纯规划、记录每天的工作,不做任何总结,搜索起来也很不方便。我开始向GTD求助,GTD也是另一个我很早就了解过却一直都虽不明但觉厉的东西,但这次收获颇丰,里面的很多想法都真心觉得很有道理,准备开始实践。与此同时恰好发现同学也在开始实践GTD,他在用evernote,给了我很大的启发,就又重新捡了起来。后面就是磨合调整期,逐渐开始抛弃GTD书中的一些方法,形成自己的时间管理体系。最终落定为纸质日志本+evernote+公司周报,evernote主要用于收集、处理和总结,整理、回顾的工作隔较长的时间才进行一次。可以说是两者的结合才使它成为必备工具的。-------------------------------------------------------------------------------------时间管理需求什么时候时间管理会成为刚性需求呢?就是突然开始发现各种事情像洪水猛兽般向你袭来,你已经快hold不住场面了,再不做点改变,脑袋就会爆掉。例如我以前就是个单线程写代码的,现在突然要来开8线程做事情,这切换会有开销的啊,而且大脑又不像计算机可以保存中间状态,难免会忘点东西,久而久之就会积累很多问题。
基本上这个时候寻找适合自己的时间管理方法是比较靠谱的解决办法。千万不要照本宣科按GTD流程来做事,说得装逼一点叫做GTD的精神之一就是你不要完全按照GTD来做事,要寻找自己的痛点。最后,时间管理是一个会融入到你工作生活中的东西,其相关工具也就成为个人的必需品了。知识管理需求严格上讲时间管理和知识管理是不同的东西,两者互有渗透,我个人觉得前者重在处理,后者重在整理(当然收集都是必要的)。evernote对这两种事情都可以干,所以很可能的情况是:对于某些行业、某些工作或仅对于某个人,知识管理是其刚性需求,不管理起来工作就进行地差点火候,这种情形同步笔记软件也非常有用。方法和工具是一个老生常谈的事情了,知识管理也这样。evernote只是工具,不能觉得有了工具就无敌了,圣剑用不好也会掉的对不。要有自己顺手且有用的方法,如果只是收集、分类肯定是不行的。我自己的做法是evernote不收藏文章,只整理自己总结下来的知识,收藏文章用别的方式,且少收藏多消化。其他需求对于我最初遇到的那种“感觉有需求,但又用不好”的情况,我觉得这是另外一种需求,这种需求与 所讲类似,姑且称之为捕获灵感的需求。将这种"捕获灵感,处理灵感"的做法养成习惯,会非常受用。当然有些人会觉得做这样的事情很无聊,那么他不是受众,就不用呗。还有就是"收藏癖",这样的需求如果没能养成严格习惯或者价值经常得不到体现,笔记软件就可能很快会被弃用,因为这种不是刚性需求。
手机和ipad上一直装着Evernote,但基本上从来不用,至今账号里只保存了一张图片和一篇文章,有道笔记和麦库都用过,保存了一些游记攻略旅行时看,后来也很少使用了。后来想明白了,笔记软件只有对那些有大量资料要整理、备份或者天生就是整理控的人才能发挥比较大的作用,对于我来说,真的没有大量的知识、资料需要整理,我也不喜欢整理,网页啥的想起来时大多数时候可以直接google找到,网页离线阅读有点用,比如在地铁上可以阅读,但safari就能完成这个功能了,而且手机、ipad都有大量离线的内容,根本不用担心无聊时没东西可看。想起以前经常向朋友推荐gmail,但他们都觉得邮箱哪个都一样,而且gmail还时不时访问不了,所以都不感冒。后来发现gmail只有每天收到上百封甚至数千封邮件的人才能体会到它的强大和好用,thread,filter,anti-spam,search,tag……
至于每天收十几封以下邮件的人,用哪个邮箱真的没太大区别。以前看了一些GTD的书,心潮澎湃,恨不得每件事每分钟都要管理好,弄来很多复杂的GTD软件,想了很多流程和使用方法,最后一个个放弃掉,现在觉得最实用的还是苹果的reminder,足够简单,电脑、手机、ipad都能同步,我需要的其实就是一个列出待办事项、能同步、能提醒、能勾选完成的todolist就够了, 再以google calendar为辅助,足矣。不要做工具的奴隶,工具是帮我们完成事情的
已有帐号?
无法登录?
社交帐号登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onenote 印象笔记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