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光远谈房价2018:中国经济真的见底了吗

并购和私募
字号:大 中 小
6.7%,这是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公布的三季度的GDP增速。很显然,这个数字和外界的预期基本一致。这样,中国经济连续三个季度都增长6.7%,完成年初制定的目标已成定局。
数据应该说还不错,从前三个季度的数据看,一些重要的宏观指标出现了明显的好转。比如,PPI在连续54个月之后由负转正,虽然只有0.1%的增长,但转正的时间比预期大大提前;民间投资9月份同比增长2.5%,继8月份由负转正之后,同比也出现了反弹;进出口数据在9月份虽然不及预期,但前三个季度相对于年初的数据已经大大好转;消费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也开始反弹;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数据明显好于去年。数据的好转当然是好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大,回旋余地强,对中国经济过度担心没有任何必要。但随着数据的好转,一些人认为,中国经济已经完成了触底,中国经济“L型”的拐点已经到来的乐观观点充斥着媒体。
必须指出,数据虽然好转,但是,这绝不意味着“L型”拐点的到来。
5月份,“权威人士”在谈及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周期时指出:“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我要强调的是,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这个话,现在看来,针对性太强了。的确有那么一部分人,数据一差,就垂头丧气,数据一好,就手舞足蹈,缺乏透过数据看清中国经济的穿透力,老是被数据所左右。轻言L型拐点已经到来,不符合中国经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在新常态这个基本逻辑,不符合高层对中国经济一段时期内将处于“L型”的冷静判断,也容易干扰供给侧改革这个大的主题。
中国经济“L型”,是一个关于中国经济大周期的判断,这个判断不仅仅指数据本身,更在中国经济有没有出现内在的结构性的变化,以及动能的转换。打个比方,以前我们的发动机没问题,所以经济一下滑,修修履带啊,修修其他部位就可以,这次,是发动机出了问题,必须完成发动机的更换。这不是短期数据能够解决的。近两年,高层反复强调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就是认识到中国经济按照过去的模式已经没有出路,中国经济已经进入真正的无人地带。
前三季度一些数据的反弹固然可喜,但是如果站在供给侧的高度去观察,数据的好转只是一个总量的考虑,但不一定意味着结构的优化。而且,一些数据的反弹具有明显的季节因素和短期因素,缺乏持续性。比如,有人以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创年内新高来判断工业企业告别了最困难的阶段,其实,8月份利润增速高具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因为去年基数太低,以及今年煤炭、钢铁价格的反弹。中国制造业总体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这一点,可以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制造业投资数据的背离来说明,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6%以上,但1到8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仅为2.8%,说明制造业长期投资看弱的态势没有改变。再比如,PPI虽然在9月份先于预期由负转正,但应该看到,导致PPI转正的原因和煤炭、钢铁价格的反弹有关系,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钢铁、煤炭的反弹很难具有持续性。还有,9月份非金融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加4000多亿,但存款短期化下企业的长期投资信心缺乏的局面没有改变。
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没有错,但如果将大量的心思放到在短期数据上来找“亮点”,并由此来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触底或迎来拐点,这其实是对中国经济最没信心的表现,是对供给侧这个大主题的干扰和冲击,严重影响外界对围绕供给侧改革而形成的政策组合的长期预期。如果站在供给侧的角度审视当下的中国经济,尽管在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等主要任务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和供给侧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今年数据的好转,和房地产以及基建投资的拉动有很大关系。在去库存、去杠杆等的过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和风险点不断凸显:第一,在去库存的周期下,一些城市的房价快速上涨,高库存与高房价的矛盾交织,房地产领域加杠杆风险突出;第二,资金脱实向虚的矛盾突出,今年前三个月新增贷款10.16万亿,其中4.2万亿进了房地产;第三,去产能在一些领域取得进展,但煤炭、钢铁价格反弹下,去产能面临着新的变数和障碍;第四,僵尸企业以及企业债务风险的化解进展缓慢,债转股的市场化路径有待细化等等;第五,年初说的全面减税减负政策推进不力,企业负担仍然很重。不化解这些矛盾和风险,中国经济就难言底部已经到来。
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组合预期,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经济学思想和政策基础。7月份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也特别强调要稳定的宏观政策组合预期。指出
“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决策。在对经济数据的判断上,一切必须围绕供给侧改革的政策组合预期,而不是被被数据的颜值所迷惑。
中国经济不能我们做
“寒号鸟”,在春暖花开的时候要筑好巢,而不是在天气冷的时候再感叹来不及。
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class="SG_icon SG_icon214" v_src="/blog7style/images/common/sg_trans.gif" width="20" height="16" title="赠金笔" align="absmiddle">赠金笔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大 名:&&[]&&[注册成为和讯用户]
(不填写则显示为匿名者)
(您的网址,可以不填)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中国经济真的见底了吗?答案在风中飘荡!
  6.7%,这是国家统计局10月19日公布的三季度的GDP增速。很显然,这是一个没有出乎外界预期的,连续三个季度都是6.7%可能是这个数据唯一有趣的地方。这也意味着,如果最后一个季度经济没有大的波动,完全年初预定的增长目标已成定局。年初国际社会对经济的担心已经证明是反应过度。  随着数据的好转,关于中国经济已经触底的判断开始接踵而来,有人甚至认为,随着一些宏观指标的向好,中国经济迎来了“L型”的拐点。的确,从前三个季度的数据看,一些重要的宏观指标出现了好转。  比如,PPI在连续54个月之后,虽然只有0.1%的增长,但终于由负转正,比预期大大提前;民间投资9月份同比增长2.5%,继8月份由负转正之后,同比也出现了反弹;进出口数据在9月份虽然不及预期,但前三个季度相对于年初的数据已经大大好转;消费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固定资产投资也开始反弹;发电量、铁路货运量等数据明显好于去年。  数据的好转当然是好事,这在一定程度上说明,中国经济韧性大,回旋余地强,对中国经济过度担心没有任何必要。中国经济不存在像诸如索罗斯等人说判断的,出现硬着陆的可能。  但是,这绝不意味着“L型”拐点的到来。  数据虽然好转,但中国经济的基本面没有发生任何变化。5月份,“权威人士”在谈及中国经济目前所处的周期时指出:“综合判断,我国经济运行不可能是U型,更不可能是V型,而是L型的走势。我要强调的是,这个L型是一个阶段,不是一两年能过去的。今后几年,总需求低迷和产能过剩并存的格局难以出现根本改变,经济增长不可能像以前那样,一旦回升就会持续上行并接连实现几年高增长。”这个话,就是针对一些人随着短期数据翩翩起舞。一看到数据下滑就灰心丧气,一看到数据反弹就说触底。因为短期数据的反弹,轻言L型拐点已经到来,不符合中国经济将在很长一段时间内处在新常态这个基本逻辑,不符合高层对中国经济一段时期内将处于“L型”的冷静判断,也容易干扰供给侧改革这个大的主题。  近两年,高层反复强调必须把握好经济发展新常态这个大逻辑,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而不是为短期数据而焦虑。就是认识到中国经济已经告别了过去的模式和路径,正在努力完成转换,进入新的增长周期。缺乏耐心者总是为每个月,每个季度的数据而焦虑,总要挖空心思的在每个月的数据中寻找“亮点”,动辄谈触底或者反弹。这种人看似对中国经济很有信心,其实就是对供给侧改革缺乏耐心,随着短期数据摇摆,无心坚持供给侧改革这条主线。  前三季度一些数据的反弹固然可喜,但如果站在供给侧的高度去观察,数据的好转只是一个总量的考虑,但不一定意味着结构的优化。而且,一些数据的反弹具有明显的季节因素和短期因素,缺乏持续性。比如,有人以8月份工业企业利润增速创年内新高来判断工业企业告别了最困难的阶段,其实,8月份利润增速高具有积极性,主要原因是因为去年基数太低,以及今年煤炭、钢铁价格的反弹。  中国制造业总体困难的局面没有改变,这一点,可以从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与制造业投资数据的背离来说明,8月份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在6%以上,但1到8月制造业投资累计增速仅为2.8%,说明制造业长期投资看弱的态势没有改变。再比如,PPI虽然在9月份先于预期由负转正,但应该看到,导致PPI转正的原因和煤炭、钢铁价格的反弹有关系,在产能过剩的情况下,钢铁、煤炭的反弹很难具有持续性。还有,9月份非金融企业的中长期贷款增加4000多亿,这并不意味着企业需求萎缩的局面结束。  对中国经济有信心没有错,但如果将大量的心思放到在短期数据上来找“亮点”,并由此来判断中国经济是否触底或迎来拐点,这其实是对中国经济最没信心的表现,是对供给侧这个大主题的干扰和冲击,严重影响外界对围绕供给侧改革而形成的政策组合的长期预期。由于对短期数据的过度乐观解读,在某种程度上弱化了外界对中国经济坚持供给侧改革的政策预期。一些部门动辄以短期数据的好坏解读中国经济,这使得外界对中国能否坚持供给侧改革的主线没有信心。  如果站在供给侧的角度审视当下的中国经济,尽管在去产能、去杠杆、去库存、降成本等主要任务上取得了一定的进展,但和供给侧的要求仍然有很大的距离。特别是,在去库存、去杠杆等的过程中,一些新的矛盾和风险点不断凸显:  第一,在去库存的周期下,一些城市的房价快速,高库存与高房价的矛盾交织,房地产领域加杠杆风险突出;  第二,资金脱实向虚的矛盾突出,今年前三个月新增贷款10.16万亿,其中4.2万亿进了房地产;  第三,去产能在一些领域取得进展,但煤炭、钢铁价格反弹下,去产能面临着新的变数和障碍,去产能并未形成有效的长效机制;  第四,僵尸企业以及企业债务风险的化解进展缓慢,债转股的市场化路径有待细化等等。不化解这些矛盾和风险,中国经济就难言底部已经到来。  理解中国经济的“底部”,并不是简单的看数据是否反弹,而要看结构和动力的转换是否完成,动力的转换需要一个长期的过程,需要定力和耐心。7月份政治局会议在部署下半年经济工作时,也特别强调要稳定的宏观政策组合预期。指出 “通过实施适度扩大总需求、坚定不移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导良好发展预期的组合政策。”这是一个长期的战略性的决策。强调宏观政策组合预期,就是主要政策组合不因短期的数据改变而改变,给外界解读政策和预判政策以长期的预期。中国经济转型之所以困难,一个根本原因就是太过于重视短期的数据,而不是按照一套长期的政策组合走到底。  应该记住,以供给侧改革为主线的政策组合预期,是我国经济长期向好的经济学思想和政策基础。对于中国经济的短期数据,不要挖空心思的去挖掘诸如此类的亮点和意义,越是过度解读短期数据,过度溢美短期数据,越会削弱外界对供给侧的信心误导公众。供给侧改革更需要结构的优化,而不是数据的颜值。在宏观政策组合的预期上,中国经济不能做“寒号鸟”,数据不好的时候下决心转型,数据一好就忘了“垒窝”。中国经济面临的很多困难大多是因为在数据太好的时候没有为冬天做好准备。
已有--个人赏过
马光远如何?打个分吧
看完这篇文章有何感觉?已经有 &
以下网友评论只代表同花顺网友的个人观点,不代表同花顺金融服务网观点。
<span class="sub-rq-num" id="atNum_关注人气
73文章数量
144419访问量
&&独立经济学家,经济学博士,产业经济学博士后。现任民建中央经济委员会副主任,中央电视台财经频道评论员。学术旨趣主要在宏观经济、民间投资、房地产和产业安全等领域。
24小时热文排行
您有什么问题想要告诉我们?(内容或者商务合作请联系)
写下您的看法和建议...
留下您的联系方式,以便我们向您反馈结果马光远:中国经济距离底部还有多远?
我的图书馆
马光远:中国经济距离底部还有多远?
中国经济距离底部还有多远?
文 | 马光远
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陆续发布,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见底的讨论又开始热闹起来。昨天本公号发表了国务院研究中心前主任刘世锦最近的观点,按照刘世锦先生的看法,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但他特别强调,“有人说触底了会不会大幅度反弹,不会的。触底的含义就是不会更低了,它将来最可能的形态就是一个大的L型,L型的底部有一个小的W型,就是一些小的波动。”刘世锦表示,如果能进入这样的平台以后,这将维持5-10年的时间。
相对于国内一些对中国经济近几年来过于乐观的观点,刘世锦先生的观点一贯比较客观。但在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见底问题上,我仍然认为刘世锦先生过于乐观了。
其实,在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下行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年很多企业家都要问我,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见底,我对此的回答很简单:中国经济不会见底。原因很简单,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尽管连续6年下滑,但我认为,每一年的经济增速不是太慢了,而是太快了。每一年GDP的增速不是太糟糕了,而是太漂亮了。包括2015年,中国经济的增速跌破7%,创下25年以来最低的增长记录时,我仍然认为这个数字很好,而不是很差,2016年,2017年,中国经济的增速肯定低于6.9%。
我一直强调,讨论中国经济的“底部”的关键绝不在于经济增速的下滑到多少。中国经济过去六年的连续下滑是一种趋势,也很正常,在经济超高速增长近40年后,出现这种下滑符合追赶型经济体速度和发达经济体趋同的规律。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将中国经济是否见底的讨论限于经济增速,结论是非常悲观的:中国经济再次回到高增长的概率等于零!
讨论中国经济是否见底,讨论的出发点应该是中国经济是否完成增长模式的转换!这是问题的关键。刘世锦先生等人之所以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仍然是在旧有的增长模式和思维中讨论问题,比如:他们认为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已经触底反弹,比如制造业的数据已经不可能再糟糕,比如出口继续大跌的概率小。很显然,这都是在旧有的模式下讨论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过去的增长模式和增长动力都难以为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一,依靠大规模信贷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M2存量已经超过240万亿,M2的增速与经济增速的剪刀差越来越大,说明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第二,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已经走到极致,无论是投资占GDP的比重,还是投资的效率,都没有任何扩张的空间;
第三,地方政府依靠举债发展的模式受到债务风险的限制,整个经济的债务杠杆率已到危险的边界;
第四,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投资存量已超过合理的规模,增量也有限,房地产经济走到了真正的天花板;
第五,低端制造业的产能和出口都已经到了极致;
第六,随着劳动力拐点和人口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下的低成本扩张模式也难以为继。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旧的平衡已经打破,在新的动能和新的平衡建立之前,一切所谓的见底预测都属无稽之谈。况且,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起码要解决三大问题:第一,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的出清问题,这需要时间;第二,债务杠杆,特别是企业债务杠杆问题,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第三,新的动能的培育问题,这不是简单的经济拉动力的转换,更是经济思想和理念的颠覆性再造,在旧有的经济思维下,要想成为真正的创新经济体是小概率事件。因为旧有的体制和机制都是为做大规模服务,而不是为创新服务。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将陷入5到10年的“停滞期”,只有在政府穷尽所有的办法,在无能无力之后被迫然把经济的未来真正交给市场和企业家之后,中国经济才算真正完成触底。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以前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从高速增长到完成模式转换,经济增速起码都要腰斩。如果非要给中国经济增速定一个中期的底部,这个底部将在5%左右。
1、第一期粉丝福利奖品将在最近发出。
2、第二期中奖粉丝名单将在下周公布。
TA的最新馆藏马光远:中国经济距离底部还有多远? - 业界 -广州乐居网
乐居买房APP
专车看房 优惠买房
乐居二手房APP
最新房源抢先看
新浪装修家居网
抢工长装修APP
抢工长工长版APP
装修不后悔APP
马光远:中国经济距离底部还有多远?
来源:光远看经济
作者:马光远
随着一季度经济数据的陆续发布,关于中国经济是否已经见底的讨论又开始热闹起来。
昨天本公号发表了国务院研究中心前主任刘世锦最近的观点,按照刘世锦先生的看法,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但他特别强调,“有人说触底了会不会大幅度反弹,不会的。触底的含义就是不会更低了,它将来最可能的形态就是一个大的L型,L型的底部有一个小的W型,就是一些小的波动。”刘世锦表示,如果能进入这样的平台以后,这将维持5-10年的时间。
相对于国内一些对中国经济近几年来过于乐观的观点,刘世锦先生的观点一贯比较客观。但在关于中国经济是否见底问题上,我仍然认为刘世锦先生过于乐观了。
其实,在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下行的过程中,几乎每一年很多企业家都要问我,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见底,我对此的回答很简单:中国经济不会见底。原因很简单,在我看来,中国经济尽管连续6年下滑,但我认为,每一年的经济增速不是太慢了,而是太快了。每一年GDP的增速不是太糟糕了,而是太漂亮了。包括2015年,中国经济的增速跌破7%,创下25年以来最低的增长记录时,我仍然认为这个数字很好,而不是很差,2016年,2017年,中国经济的增速肯定低于6.9%。
我一直强调,讨论中国经济的“底部”的关键绝不在于经济增速的下滑到多少。中国经济过去六年的连续下滑是一种趋势,也很正常,在经济超高速增长近40年后,出现这种下滑符合追赶型经济体速度和发达经济体趋同的规律。没有什么大惊小怪的。如果将中国经济是否见底的讨论限于经济增速,结论是非常悲观的:中国经济再次回到高增长的概率等于零!
讨论中国经济是否见底,讨论的出发点应该是中国经济是否完成增长模式的转换!这是问题的关键。刘世锦先生等人之所以认为中国经济已经见底,仍然是在旧有的增长模式和思维中讨论问题,比如:他们认为房地产投资的增速已经触底反弹,比如制造业的数据已经不可能再糟糕,比如出口继续大跌的概率小。很显然,这都是在旧有的模式下讨论中国经济问题。中国经济走到今天,过去的增长模式和增长动力都难以为继,这是一个不争的事实:
第一,依靠大规模信贷扩张拉动经济增长的模式已经走到尽头,M2存量已经超过240万亿,M2的增速与经济增速的剪刀差越来越大,说明货币政策的边际效应在递减;
第二,依靠政府大规模投资已经走到极致,无论是投资占GDP的比重,还是投资的效率,都没有任何扩张的空间;
第三,地方政府依靠举债发展的模式受到债务风险的限制,整个经济的债务杠杆率已到危险的边界;
第四,房地产作为支柱产业,投资存量已超过合理的规模,增量也有限,房地产经济走到了真正的天花板;
第五,低端制造业的产能和出口都已经到了极致;
第六,随着劳动力拐点和人口拐点的到来,人口红利下的低成本扩张模式也难以为继。
这意味着,中国经济旧的平衡已经打破,在新的动能和新的平衡建立之前,一切所谓的见底预测都属无稽之谈。况且,在新旧动能转换过程中,起码要解决三大问题:第一,过剩产能和僵尸企业的出清问题,这需要时间;第二,债务杠杆,特别是企业债务杠杆问题,这可能引发系统性风险的爆发;第三,新的动能的培育问题,这不是简单的经济拉动力的转换,更是经济思想和理念的颠覆性再造,在旧有的经济思维下,要想成为真正的创新经济体是小概率事件。因为旧有的体制和机制都是为做大规模服务,而不是为创新服务。
基于此,笔者认为,中国经济将陷入5到10年的“停滞期”,只有在政府穷尽所有的办法,在无能无力之后被迫然把经济的未来真正交给市场和企业家之后,中国经济才算真正完成触底。从历史上看,无论是日本、韩国,还是以前快速增长的经济体,从高速增长到完成模式转换,经济增速起码都要腰斩。如果非要给中国经济增速定一个中期的底部,这个底部将在5%左右。
装着走的移动楼书——乐居广州买房_微房产(微信号:gzkanfang)官方微信服务号,为各位广州街坊提供最新、最全面的楼盘资讯服务,包括新盘营销信息、折扣优惠,另外还定期免费提供专业线下实地看房接送服务。扫描二维码立即关注,获取更全面、更专业、更优惠的买房信息。
········
热日 17:24
热日 17:08
热日 08:51
热日 08:46
热日 11:00
热日 07:37
热日 07:58
热日 07:51
热日 17:31
热日 16:04
热日 14:09
热日 14:05
新加坡在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年代,住屋问题一样十分严重。1947年英国房委会的一份文件指出:「新加坡有一个世界上最糟糕的贫民窟,是文明社会的耻辱。」
大神来了丨房子用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怡生乐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8号理想国际大厦806-810室
乐居房产、家居产品用户服务、产品咨询购买、技术支持客服服务热线:新房、二手房:400-606-6969 &家居、抢工长:400-010-2323马光远:企业叫苦连天有点矫情 中国经济不会见底 - 专家在线 -青岛乐居网
乐居买房APP
专车看房 优惠买房
乐居二手房APP
最新房源抢先看
新浪装修家居网
抢工长装修APP
抢工长工长版APP
装修不后悔APP
马光远:企业叫苦连天有点矫情 中国经济不会见底
来源:新浪财经
“好多人问我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见底,我认为中国经济不会见底。”经济学家马光远今天表示。
经济学家马光远  新浪财经讯 7月30日消息,“好多人问我中国经济什么时候见底,我认为中国经济不会见底。”经济学家马光远今天表示。“很多人对中国经济失去信心,是因为对L型理解得不对,认为经济走L型很痛苦。但是现在这个增速其实很好,过去赚钱太容易了,现在赚钱要有些技术含量。这个要求高吗?我觉得企业叫苦连天有点矫情。”  在中国物流与采购联合会和天地汇举办的“2016中国物流供给侧改革高峰论坛”上,马光远表示,过去几年中国经济一直高速增长,以致于这两年的下降引起了恐慌。他认为,对于中国经济走势的研判,应该避免过于乐观和过于悲观两个极端。“中国经济的增长速度还是相当不错的,虽然偏低,但是不能要求它一直保持在高速增长。一个18岁的人每年长几厘米,一个40岁的人还每年长几厘米?不可能的呀。”  从短期来看,他判断今年不会出现比2015年更困难的情况。“我们对2015年的下跌毫无应对,有了这次教训后,2016年至少在政策层面上会有所准备。”  但是,他同时指出,中国的经济增长也存在很多问题。对于今年上半年宏观经济运行情况,他表示,房地产行业的v型反弹是一季度复苏的关键,背后的动力是货币政策宽松。“中国经济还没有出现真正的反转,探底和调整过程也远远没有结束,很直观的就是民间投资的持续下滑,企业家信心仍未恢复。”  他进一步指出,拉动经济增长的六大传统引擎,即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劳动力人口、固定资产投资、消费、房地产开发投资、进出口,均出现了不同程度的下滑,意味着经济发展的动力在交替过渡,但是传统引擎熄火的同时,新业态却没有发展起来,这样的“断层”,为经济增长带来了很大压力。  “整个中国经济,而不是个别企业走进了一个和过去完全不同的地带,这个地带需要更多的创新,需要新的商业模式,需要新的制度,否则将走不出这片“无人区”。”马光远说道。  但是,另一方面,他仍看好中国在全球经济体中的表现。他认为,尽管08年开始的金融  危机接近尾声,但是金融危机结束不代表全球经济复苏。“英国脱欧后,全球经济的不确定性增强,尤其是欧洲,政治风险和经济风险都明显变大,面临着极大的衰退危险。”  相对而言,美国加息的预期较为乐观。他预计,美联储今年至少有一次加息,9月份加息的概率较大。“除了通胀,美国的就业数据依然强劲,如果长期维持低利率,将为经济带来隐患。”  而美联储一旦加息,将对中国经济带来一定的冲击。“人民币会持续贬值,汇率将会是中国经济很大的麻烦。”除此以外,加息带来的资本流出也将对中国资本市场、货币市场以及实体经济领域产生不小的冲击。(新浪财经 彭苏平 发自上海)
热日 09:17
热日 10:54
热日 07:39
热日 07:28
热日 15:23
热日 10:46
热日 07:30
热日 07:29
热日 16:21
热日 15:59
热日 19:17
热日 10:15
新加坡在还是英国殖民地的年代,住屋问题一样十分严重。1947年英国房委会的一份文件指出:「新加坡有一个世界上最糟糕的贫民窟,是文明社会的耻辱。」
COPYRIGHT (C)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北京怡生乐居信息服务有限公司
北京市海淀区北四环西路58号理想国际大厦806-810室
乐居房产、家居产品用户服务、产品咨询购买、技术支持客服服务热线:新房、二手房:400-606-6969 &家居、抢工长:400-010-2323}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马光远谈房价201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