线上有相同的宝贝线下相同一种商品价格怎么相差大

当前位置:&&&
&&&价格差距大 家纺线上线下的价格之争
价格差距大 家纺线上线下的价格之争
10:29:57来源:网上轻纺城
¥4080.00元/台
¥34.00元/
¥48.00元/公斤
¥15.80元/件
¥5.30元/个
¥25.00元/米
¥17.00元/米
  家纺产品价格差距大一直是业内公认的。同样是四件套,网上跟实体店差不少钱,实体店里也有贵贱之分。家纺产品差价缘何这么大?近日,记者走访了部分业内人士,期待解答读者的疑问。    原料价格相差悬殊    中国家纺协会秘书长朱晓红表示,家纺产品的价格取决于生产和流通两大环节。从生产环节来说,由三个方面决定:一是原料的不同。二是工艺,绣花、印花还是提花等。即便是同一种工艺,最低档的加工费跟最高档也不一样。三是设计,尤其是新产品,其研发费用会占到生产成本的很大一部分。    羽丝兰梦生态家居馆总经理葛可明详细阐释了不同原料的价格差异,化纤一般1万多元一吨,棉3万多元一吨,麻5―8万元一吨,蚕丝40多万元一吨。以纯棉四件套为例,要想达到国家标准,其密度、色牢度、染料的环保等都需要成本,这决定了产品价格不可能很便宜。200元以下的基本没有好产品。而网络上卖的四件套,从70―150元不等,这样的产品大部分都是化纤的。    “网上还有卖400多元的四斤蚕丝被的,要知道普通的蚕丝也得100多元一斤,好的蚕丝160―170元一斤,加上面料,一般蚕丝被成本起码在六七百元以上,怎么可能卖400元。一分钱一分货,便宜的肯定质量有问题。”    流通环节费用过高    流通领域方面,朱晓红认为国内的商业环节费用普遍偏高,甚至高于国外。同样一个四件套,由同一个企业生产,在国外的零售价格只相当于国内的一半。作为企业来说,生产成本是一样的,所以问题出在流通环节。具体有:进店费、销售的保底费(相当于给店家的租金)、促销费(如广告费、“堆头费”)等。    朱晓红说,虽然中国作为制造大国,不乏部分企业短期采取低价形式占领国外市场,但国内国外的价格倒挂是长期存在的,任何企业都不可能长期做亏本生意。国内的流通环节成本过高造成产品终端销售价格偏高,已成为制约家纺行业发展的瓶颈。    北京棉田纺织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马涛分析了中国和外国流通环节费用悬殊的原因:目前国内商业领域处于一种无序竞争的状态,缺乏规划,要么是大鱼吃小鱼,要么不管懂不懂行,先投资,投机心理比较严重。国外原先也经历过无序发展的阶段,但现在已经形成成熟的市场经济,每个地区多少人口开多少店都是有一定数额的,大家都自觉遵守市场规律,不会盲目发展自己不懂的行业,而是在熟悉的领域力求做得精细、专业。    马涛指出,近几年国内房地产业发展较快,有房地产商直接投资开商场、购物中心的,也有盖好楼租给卖场企业的。大家争着做商业,百货店、超市不停地开,布局过快,人均占有的零售商业面积远远超过发达国家,但国民购买力却低于国外,造成中国每平方米商业面积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远低于发达国家同等水平。房地产商为了保持利润,必须提高租金,造成流通环节的营运费用越来越高。    网销应避免与实体店冲突    朱晓红提出,网络销售较之实体店来说,减少了各种流通的中间环节,成本相对较低,是未来家纺业值得探索的一个发展方向。    北京怡莲嘉美家居用品有限公司总经理祝恩宁介绍了该企业运营电商和实体店的成功经验。“我们有三个品牌,觉、怡莲和提籁雅,前两者纯粹是为线上打造的品牌,提籁雅则针对线下,品牌定位中高端,以知性女性为主要目标人群。不少家纺公司线上、线下共用一个品牌,造成实体店和网销在渠道和价格上的冲突。我们为了几个品牌有更好的发展,规避这种冲突,从根本上解决问题,都是独立品牌、独立渠道去运作。如针对线上的目标人群,公司启动了觉和怡莲两个新品牌,定向开发和设计产品,每一款产品都是自己的版权。同时在采购、品质控制等后台环节,采用与提籁雅同样的操作标准,杜绝不合格产品流向市场,因此不存在线上产品质量降低、控制不严的情况,保证了顾客的好评度。”    不过,据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企业负责人表示,网上开店在当下的中国来说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如果商户不适应网上的规则,也可能赚不到钱。如“直通车”、推广费等都不菲,如果商户拒绝缴纳,或者交的不够多,许多电商会通过技术层面,人为地控制进店流量,让你的店一个客人都没有,逼迫商户交更多的推广费。而由于我国缺乏相关法律约束电商行为,家纺等传统行业商户又大都不懂电商的游戏规则和技术壁垒,所以基本处于被动的局面。
责任编辑:朱芳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网站本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相关度相关推荐
投稿热线96 转 6510
投稿邮箱.cn
专业市场 -
产品服务中心TA的最新馆藏[转]&中国线上线下价格差异较大
  此次参加并主持北购联第六届零售地产招商大会,我提出了看似悖论的二个观点,也令个别记者满脸疑惑:
  1、电商是伪命题。
  2、批评同质化是本末倒置。
  请见我下面的论述:
  1、为什么说电商是伪命题?
  首先中国目前线上线下价格差异较大有其历史和现实的原因,历史原因简单地说就是传统百货的贪婪和各种名目繁多的费用最后都驱高了百货终端的价格,现实的原因时中国劳动力成本较低而使得物流成本依然很低。综合起来就使得线上和线下的价差越发明显。客观地讲我们还要感谢马云使传统百货回归理性。而你看发达国家和地区,随着经济的成熟和发达,线上线下的差价会越来越小,也就是在15-20%左右,即相当于零售流通环节的终端成本。这就是为什么美国作为一个互联网如此发达的国家,电商的比例仍不超过零售额的10%,欧洲也就是7到8%,韩国为8%。
  第二我理解我国政府为了鼓励目前的消费还没有对电商系统纳税,但长此以往不收税是不可能的,也是对线下实体零售商的不公平。
  第三随着居民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准的不断提升,服务类消费相较于商品类消费比例会越来越大,使所谓“马王之赌”更加没有可能按马云希望的方向发展。
  我告诉记者,去年双十一的350亿是什么?去年全国23.4万亿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除以365,平均每天的销售额都接近700亿,马云憋了一年才蹦出个350亿,其实也不过就是国内一天零售总额的一半。如果若按实体店一样纳税的话,这个数额还会是多少?也不用说单笔成交额的低廉和跑单率是多少?不仅如此,你知道还有太多的线上的商家还在痛苦的挣扎中。马云以为人们坐在PC之前从此再不用上街购物其实是大错特错的,马云更没有想到的是移动互联网正在帮助实体零售做到极致。这次北购联会议上橙天嘉禾影城总经理鲍华先生以生动的数据举证了今天的互联网怎样帮助传统院线提升经营效率和节省空间的实例。类似包括移动互联网帮助实体零售的案例举不胜举。
  我特别认同汉博李亚明先生的观点即“没有实体店的支撑,互联网只能永远飘在空中,是媒体将电商与传统商业的对立放大了”。中国的电子商务由于起步晚起点低所以近年增幅较大,但即使2014年达到预测的4124亿元也不过只占社零总额的一个很小的个位数比例。不过一个被大家忽视的事实是现代购物中心正在对传统百货造成很大的冲击,大家只要想一下从1998年上海港汇广场开业起开始的和旁边的当时国内最辉煌的太平洋百货的博弈一直到今天的变迁就会很容易了解并同意我的观点。我也从内部了解到像南京虹悦城以及类似的这种满足基本需求定位做的比较好的购物中心,其内部的服饰商家2013年都录得了30-40%的销售增长。从某种意义上讲也是我们的媒体将百货困局的原因张冠李戴了。我相信这绝对是一个不能被忽视的原因。所以这次在主持讨论百货和购物中心如何转型的话题之前我用了6分钟的时间梳理的百货和购物中心定义的不同以便大家能够更清楚的认识事物的本质。
  我这样说绝不是要否定电子商务的作用,而且正相反,借用一句国际流行的时髦语“Embrace E-Commerce” 即拥抱电子商务!因为这实在是科技进步所带给我们零售行业的不能再好了的营销工具了。我也举了美国最高端的连锁百货公司尼曼马库斯15年前就开始投资电子商务,现在线上的销售占其总销售额的30%,并且和其实体店的销售相得益彰确保了公司总体价值稳健的增长。(注意尼曼马库斯是比萨克斯和诺德斯特隆更加高端的百货,所以在成熟市场电商也可以卖很贵的高端产品)。还有在美国排名前十的零售商,除亚马逊外,九家都是线上和线下并举的。
  苏晓晴老师这次在北购联做的关于电商环境下百货和购物中心创新发展的主旨发言中的最后忠告就是商场要无缝对接全渠道,做互联网时代的革命者,其实也是说的这个道理,即拥抱电商。所以我们也完全没有必要被电子商务是洪水猛兽的非专业舆论或者说这个伪命题而误导。
  2.为什么说批评同质化是本末倒置?
  近年来我们听到了太多的批评购物中心或是百货公司所谓同质化的言论,其实我早就说过同质化没有错,因为做商场首先就是要满足人们吃穿用的基本需求。错的是供过于求的商业地产“大跃进”使供给和需求大大失衡。我给记者举了一个例子,假设我一餐的饭量就是3两,而市场上同时有5到6家餐厅给我提供相同的米饭配炒菜,你说我能选其中的哪一家?而你们非要说他们不应该都做米饭,也可做点水饺、面条、包子或其他之类的,即所谓的差异化,你说这个对这5、6家餐厅有帮助吗?(我举这个数据之比其实至于现在的情势是不夸张的)。
  我进一步的告诉记者朋友,按中国城镇人口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6万元来计算(沈阳正好也是这个数)。假设你的住房、交通、教育、医疗的支出都忽略不计,全部投入到商场里面去,你也就能够最多支撑2到3平米的商业面积,因为对于任何一个商业实体,不论是购物中心、百货商场还是街铺,如果这个商业实体达不到平均每平米一年8千到1万元的销售额,这个商业体是很难维系生存的。而我们目前的很多城市的已建、在建和拟建的商业面积超过人均5、6平米实在是太普遍了。我记得原宝龙地产的副总裁潘涛先生在去年年终的一个商业地产聚会中提到的根据他们的调查,在宝龙的正在建设的15个项目中,两公里范围内,同样规模的类似项目平均有5个。我甚至相信这也最终导致了潘总的离去,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现在应该改为“巧妇难为多米之炊”啊。就像潘总说的,面对这样的局面,你怎么做差异化?就像我给沈阳记者举得例子。我们就是再专业也不可能拯救那么多大大地供过于求的配置的道理是一样的。你们做记者的其实更应该是呼吁政府的科学和理性规划。
  其实所谓同质化的消费恰恰要占到人们消费支出的70-80%,就像我和行业内很多成功的专业人士都认同的观点即做商业地产70%的同质化是不可避免的。像大家知道的南京1912应该是一个很不同质化的商业体,因为几乎100%的组成是餐饮休闲,南京1912经过这些年的经营后已经意识到了需要引入服装零售的道理是一样的。因为你不瞄准这一块,你就不能达到理想和稳定的回报。再比如沈阳兴隆大家庭,按我的判断就是一个引入了吃喝玩乐购的百货型购物中心,我对兴隆大家庭的成功总结就是一句话“做好同质化的典范”。也只有真正的能够做好同质化的商场才是可持续的。
  进一步的,我们考察澳大利亚购物中心,给大家最深的影响就是澳洲几乎所有的区域和次区域型购物中心都配置两个规模和品类几乎完全相同的生活超市。其原理就是宏观经济学中的通过鼓励有序竞争而使供给和需求曲线通过价格和数量的调节达到理想平衡点从而并创造出最大的社会效益。用澳洲经理人的话就是“给消费者更多的选择,让两家零售商做的更好些”。我们的三中全会提出要让市场因素起决定作用,面对方兴未艾的商业地产大跃进,我们的市场关键调节依然是任重而道远,而在未来不远的将来我们一定要为我们因为不按市场规律办事而受到惩罚。>>>>>>>>>>正文
盘锦老吴:同一种邮票,为什么线上和线下的价格差距这样大?
15-03-27 08:34:31
要想说明白这一问题,得弄明白什么东西最具投资价值?或什么东西可以炒作?我认为它应具备三个条件:& 一是,具有价值洼地的东西。& 二是,具有广泛的群众基础。& 三是,变现能力强。& 从目前的情况来看,线下具备前两项条件,而线上的邮票三个条件都具备,因此,它的价格能高高在上。& 举一个例子:& 同一个企业,上市前和上市后的价格差距很大,为什么?因为企业上市后它的变现能力强,就这么简单。因此,文交所创新的本质是加快了邮票的变现能力。同样,哪一个文交所的变现能力强,哪一个文交所的邮票价格就高。& 盘锦老吴郑重提示:投资有风险,入是需谨慎!据此投资,风险自负。& 盘锦老吴}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线上线下商品不一样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