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对李天飞大话西游记讲西游的系列感兴趣的吗

寄送给好友:
在方框中输入电子邮件地址,多个邮件之间用半角逗号(,)分隔。
爱思想()网站为公益纯学术网站,旨在推动学术繁荣、塑造社会精神。
非经特别声明,本网不拥有文章版权。
凡本网首发及经作者授权但非首发的所有作品,版权归作者本人所有。网络转载请注明作者、出处并保持完整,纸媒转载请经本网或作者本人书面授权。
凡本网注明“来源:XXX(非爱思想网)”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分享信息、助推思想传播,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若作者或版权人不愿被使用,请来函指出,本网即予改正。
相同作者阅读
相同主题阅读
Copyright & 2017
All Rights Reserved 爱思想 京ICP备号 京公网安备14号.李天飞讲西游|第七十五讲:八十一难竟是这样凑出来的?
今天准备八荆棘岭,虽然是个小故事,却涉及到一个整部书的大问题,所以今天不妨把八十一难提前拿出来八一八。
《西游记》原是99回你造吗?
这个故事,明朝有个人叫盛于斯,他说过这样一段话:
余幼时读《西游记》,至《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心识其为后人之笔,遂抹杀之。(《休庵影语》)
什么意思呢?就是说,盛于斯小时候,就觉得吟诗的这一段是后添进去的,就拿毛笔把这一回涂掉了。后来他遇到一个叫周如山的朋友,一讨论才知道,原来《西游记》这部书,是从开封的周王府传出来的。原来只有99回。最后一回叫《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出版的时候因为不是整数,所以又加了一回。(下面的这幅图,就是开封的龙亭公园。兴许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游记》就是在这里面编出来的)
这里就有几个好玩的问题了。要知道,盛于斯生于1598年,他说他“幼时”看《西游记》,给他算12岁,怎么也得到1610年之后了。这个时候,今天我们看到的世德堂本《西游记》早就印出来了。但他看到的版本,明显和我们今天的不一样,甚至还有“清风岭”这个莫名其妙的地名和妖怪。说明即便是世德堂本《西游记》(就是许多人天天喊的“吴承恩”“创作”的这本《西游记》)流行之后,市面上的《西游记》居然还有好多个版本,连里面的故事都还没有统一。
第一、为什么这个早期版本是99回?盛于斯说,因为《西游记》天天讲“九九归真”。81回又太短,所以就干脆写到99回。原版的第99回,也就是最后一回,叫《九九数完归大道,三三行满见真如》。
第二、今天我们看到的是100回。但这一回是加在了哪里?盛于斯说木仙庵三藏谈诗的这一回是后加的。很有可能,因为这一回太特殊了。但也未必,因为今天的第99回叫《九九数完魔灭尽,三三行满道归根》,按原来的版本,全书到这里就该结束了。但又多出一个100回:《径回东土,五圣成真》。这个第100回,很可能是从原来的99回拆出来的。一回拆作了两回。这一切,只有找到了当时《西游记》的另外一些版本才能确定。
第三、盛于斯看到的《西游记》,就连荆棘岭这一回,都和我们今天的不一样!因为他看到的那一回叫《清风岭唐僧遇怪,木棉庵三藏谈诗》。今天我们看到的《西游记》,是木仙庵,不是木棉庵,这还是小事,关键是这个“清风岭”又是从哪冒出来的?唐僧遇到的怪是什么怪?就是指这几个树精,还是指另外一个故事?现在都不好说了!
八十一难有问题
唐僧经历了八十一难。这些难,都被护法神记录在案,最后拿出来给菩萨看。这里也有很大的问题!
如果大家拿着绝大多数出版社的《西游记》看,保证看不出什么问题。因为那些版本虽然号称根据世德堂本印的,但那个81难的难簿,已经是修改过的了。为了和前面的故事统一。现在我们要看,世德堂本《西游记》的81难的难簿,到底是个什么样子?
下图左边,就是今天的百回世德堂本《西游记》原来81难的样子,看左边划红线的地方,是:
救女怪卧僧房六十七难。无底洞遭困六十八难。稀柿拜秽六十九难。花豹迷人七十难。棘林吟咏七十一难。黑河沉没七十二难。灭法国难行七十三难。元夜观灯七十四难。
出城逢虎第五难。折从落坑第六难。双叉岭上第七难。两界山头第八难。
问题出在哪里呢?问题出在这个清单,和前面的故事根本对不上!稀柿衕故事、荆棘岭故事,甚至黑水河故事,都跑到无底洞故事后面来了!出城逢虎、折从落坑、双叉岭上,难道都指遇到寅将军那次吗?后面刘伯钦又打死一个老虎怎么又不算了?这些都和今天正文的顺序完全不一样。(这里吐槽一下基本古籍库,图上右边的文字,拿个网上的通行文本,假装照底本录的,骗谁呢?)
为了凑难数也蛮拼的
取经全程其实只有四十几个故事,难数名额却有81个。为了把这81个空填满,作者也满拼的:他就会把一个故事拆成几难。
例如狮驼国故事,就拆成了四难“路阻狮驼六十难。怪分三色六十一难。城里遇灾六十二难。请佛收魔六十三难”。好玩的是“怪分三色”,就好比说:从前有座山,山上有个洞,洞里有三个妖精。好了,小盆友们,一难讲完了!
金角银角故事,也竟然拆成了四难!“平顶山逢魔二十四难。山压大圣二十五难。洞中高悬二十六难。盗宝更名二十七难”,洞中高悬居然也算了一难,那唐僧每次被妖怪抓去,不是捆就是吊,每次都算难好了!那凑得岂不更快?
车迟国故事,也拆成了三难:“搬运车迟三十四难。大赌输赢三十五难,祛道兴僧三十六难”。大赌输赢、三个国师死后,孙悟空劝了国王两句,就上路了呀,哪里有“祛道兴僧”这一难?所以这里要么是硬拆的,要么就是删了一些原有的故事,只是我们今天已经见不到了!
然而有的地方凑得牵强,有的地方又太浪费了啊!例如打大蟒精,明明是个很好的故事,为什么81难里没有它?猪八戒开辟荆棘岭,明明也是好故事,开了八百里,不折不扣的一难;和三藏谈诗完全可以算作两难,为什么只列了“棘林吟咏”一难?在故事少,难数名额多的情况下,这岂不都是浪费的举动?(另外那个“稀柿拜秽”,和正文里的开通稀柿衕,也好像不一样,不知道这个“拜”字指什么)
人都不是傻子,在故事少、难数多的情况下,凑难数的这位作者,不可能对明明很好的故事视而不见。所以这恐怕是这么回事:《西游记》是历代积累成书的,本来并没有八十一难这个设定。原来的取经故事,看《大唐三藏取经诗话》、元代的《西游记》就知道,不过二十来个故事。越发展,插进的故事越多。一直插到四十几个的时候,就有人突发奇想:诶?能不能凑出81难来捏?前后数了数,嗯,貌似可行哎。就东凑西拼,连挪带拆,搞出了81难的清单。
肯定是先有的正文故事,然后照着正文故事编的81难清单;绝不可能是先写一个清单,然后照着编整本故事。81难清单虽然写定了,《西游记》可没有就此定型,它还在继续积累新的故事。经过一个人的手,就增一些故事或减一些故事。古代又没有office
word,故事正文动了,清单不会自动跟着动。只能是正文改过之后,81难清单也得跟着重编一遍。这活其实不轻松,今天我们在word里对80多个条目剪切复制一下,尚且嫌烦。更何况是古人只能靠手抄,打草稿,捋顺了再誊清。用毛笔写的底稿字又大,纸又多。全书一共100万字,这是多大的一堆稿子!通查起来并不轻松。假如作者忘记了,或根本就懒得重新编一遍,那就出现了今天这个清单和正文对不上以及好故事白白浪费掉的局面了!大蟒精、开荆棘两个故事,很可能是这个清单编定之后才插入的,或者是从别的系统的西游故事里挪来的。
世德堂本这个81难清单,和正文好多对不上,只能证明一点:这个清单是从某个老版本抄过来的!这个81难,体现的是老版本的正文故事。所以贫道经常说,世德堂本《西游记》,在西游故事的发展历程中,既不是开始,也不是结束。只不过恰巧保存下来了而已。如果那个带“清风岭”妖怪故事的《西游记》保存了下来,四大名著的名头兴许就归它了!所以别说从元到清,这几百年中,不知产生了多少《西游记》;就是所谓的“吴承恩”写《西游记》的这几十年中,市面上也流传着不知多少《西游记》。这些《西游记》之间,也不知存在着多少差异。我们不妨把《西游记》看成是许多许多内容相似的书的称呼,这些书,也许互相有90%相似,也许只有50%相似,但总不必看成是一本书的称呼。
有人说,《西游记》是伟大著作啊。“吴承恩”是伟大文学家啊。怎么会这种事都懒得做?那是太高看这部作品在当时的“文学意义”了。《西游记》本来就是通俗小说,用来卖钱的。什么伟大啊都是慢慢体现出的价值。这种书就像起点的网文一样,随编随卖,做这事的编辑,谁那么多功夫前后理顺?他就是搬砖来的!
本文微信链接请戳右侧 & &
本文作者:李天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任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喜欢写好玩的文章,做好玩的学问。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也喜欢诗词、书法。发表有文学、经学、书法相关领域论文及书评、随笔多篇。
隆重推荐贫道的自营公号“仙儿”(xianer-xianer),《李天飞讲西游》系列也在此同步发布,欢迎习惯使用微信的朋友前往关注!除了“李天飞讲西游”,“仙儿”还有各种好玩的东东。&
4.&|&&|&&|&||&&|&&|&|&||&&|&&|&||&|&|&|&&|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李天飞讲西游|第九十四讲:一个吃货眼中的《西游记》
连载快结束了,但有一个话题一直没有来得及写,这就是西游的美食。只是这个话题讲起来太散乱,都是一个点一个点的。大致归纳一下,可以分素斋、面食甜点、野菜、饮品四个方面。下面就一个一个地讲一下。
素斋的食材
唐僧师徒是僧人,整部《西游》注定和肉食无缘。其实贫道觉得吧,素菜并不代表不好吃。素食自有美味,是肉食比不了的。
素食里,贫道最喜欢吃的是土豆。唐僧师徒如果吃素,按今天来讲,最方便、解饿、好吃的东西也莫过于土豆。土豆炖豆角、薯片、薯条、土豆泥……哪样不好吃?然而,整部《西游》却从来没有提到过吃土豆。究其原因,是土豆传入中国的时间非常晚。学界一说顺治年间,一说康熙年间,最早的说法,也不过是明万历年间。即便传入了,也没有广泛种植,所以成书于明嘉靖、万历之间的《西游记》当然不会有土豆了。
但唯独有一处可疑,这就是镇元大仙的菜园子。里面种的菜是:
布种四时蔬菜,菠芹莙荙姜苔。葱蒜芫荽韭薤,笋薯瓜瓠茭白。窝蕖童蒿苦藚,葫芦茄子须栽。蔓菁萝卜羊(按:当作芋)头埋,红苋青菘紫芥。
这里还真提到了“薯”。有人说是土豆,但是未必是“马铃薯”,因为明代以前提到吃的“薯”,多数指薯蓣,也就是山药。和今天所说的“番薯”、“地瓜”是两种东西。
但是奇怪的是,前几天看的电影《大唐玄奘》里,有一个镜头。这就是玄奘在玉门关过五烽,守将王祥给玄奘法师吃的东西。贫道看来看去,觉得很像土豆。如果真是,那是不应该的。
另外镇元大仙的这一堆蔬菜都是什么呢?莙荙,就是“莙荙菜”,又称菾菜、甜菜。苦藚,今天叫苦荬菜。菘,就是白菜。看来五庄观是不忌五辛的,因为葱、蒜、韭都种。其他的大家基本都知道,就不一一解释了。
《西游记》里常吃的素菜,莫过于下面这样的:
令弟已是死了,不必这等扛丧,快些儿刷净锅灶,办些香蕈、蘑菰、茶芽、竹笋、豆腐、面筋、木耳、蔬菜,请我师徒们下来,与你令弟念卷《受生经》。
那八戒那管好歹,放开肚子,只情吃起。也不管甚么玉屑米饭、蒸饼、糖糕、蘑菇、香蕈、笋芽,木耳、黄花菜、石花菜、紫菜、蔓菁、芋头、萝菔、山药、黄精,一骨辣噇了个罄尽。
荤有猪羊鸡鹅鱼鸭般般肉,素有蔬肴笋芽木耳并蘑菰。
说不尽蘑菰木耳、嫩笋黄精,十香素菜,百味珍羞。
最常见的就是菌类、竹笋、木耳、豆腐、面筋这几样。而且,吃笋特意要“闽笋”,在灭法国:
那妇人越发欢喜,跑下去教:“莫宰!莫宰!取些木耳、闽笋、豆腐、面筋,园里拔些青菜,做粉汤,发面蒸卷子,再煮白米饭,烧香茶。”
闽笋到今天也是非常有名的,产于武夷山区。但是卖到外地的,一般都是笋干。挖出鲜笋后,经木榨、炭烤、蒸煮、压片、烘干等工艺,前后历时约45天。上等的闽笋呈金黄色半透明,肉厚而脆嫩,能炒能拌能煲汤。李时珍在
《本草纲目·菜二·竹笋》:“南人淡干者为玉版笋、明笋、火笋,盐曝者为盐笋,并可为蔬食也。”
明清时,福建做闽笋生意的甚至成立了商会,这就是笋帮公栈。凡收购笋干、签订合同、商讨价格、入股聚资均在此进行。可见其生意规模之大。
《西游记》作为民间读物,想象大唐的御膳房做出来的素菜又是什么呢?其实也不过如此。
烂煮蔓菁,糖浇香芋。蘑菰甜美,海菜清奇。几次添来美辣笋,数番办上蜜调葵。面筋椿树叶,木耳豆腐皮。石花仙菜,蕨粉干薇。花椒煮菜菔,芥末拌瓜丝。几盘素品还犹可,数种奇稀果夺魁。核桃柿饼,龙眼荔枝。宣州茧栗山东枣,江南银杏兔头梨。榛松莲肉葡萄大,榧子瓜仁菱米齐。橄榄林檎,蘋婆沙果。慈菇嫩藕,脆李杨梅。
其实也不过是蔓菁、芋头、蘑菇而已。蔓菁(或芜菁、大头菜)这种东西,曾经是古人的主要蔬菜,甚至进入到主食的领域,荒年也指着它度过。今天我们各种营养的食品太多了,所以芜菁吃得少了,不过有时候当咸菜吃。有些地方还吃芜菁饭,和烂煮蔓菁是一种做法。在大唐御膳房的宴席上竟然是第一道菜,这说明《西游记》还是一套民间思维。今天就连天下美食这种网站,也搜不出几种来。好容易在佛教素食网站找了一盘“味噌芜菁”,发上来看看。
值得注意的唐太宗御膳房里,还有一道“蕨粉”,这个其实就是蕨根粉,是从野生蕨菜的根里提炼出来的淀粉。是把蕨菜根洗涤、捣碎、过滤、晒干而成的。今天饭店里也都能吃到。今天当然当小菜吃了,过去可是救荒的东西。清朝贵州人龙绍讷甚至有一篇《蕨粉赋》,专门讲饥民是怎么靠蕨根粉度过灾荒的。这些东西能上《西游记》御宴的席面,足见其不脱底层社会的气息了。
面食和甜食
吃饭除了蔬菜还要有主食和甜点,这里《西游记》也写了不少,比如:
琼膏酥酪,锦缕肥红。宝妆花彩艳,果品味香浓。斗糖龙缠列狮仙,饼锭拖炉摆凤侣。(朱紫国)
蒸酥蜜煎更奇哉,油札糖烧真美矣。(玉华州)
那呆子还变做老君。三人坐下,尽情受用,先吃了大馒头,后吃簇盘、衬饭、点心、拖炉、饼锭、油煠、蒸酥,那里管甚么冷热,任情吃起。(车迟国)
这里的拖炉就是“拖炉饼”,一种小酥饼,用两只炉子上下放置烤制。据说张家港一带今天仍然盛行。饼锭就是圆形小饼。油札、油煠都是油炸的意思。
“斗糖龙缠列狮仙”是什么意思?斗糖龙缠,即斗糖斗缠。其实是一种带造型的甜点。例如明海瑞《备忘集》卷五的在南直隶巡抚任上的《督抚条约》,就禁止过这种东西,如:
忠靖凌云巾、宛红撒金纸、斗糖斗缠、大定胜饼桌席……凡属奢侈之物,法当严禁。
海瑞当然是明代的大清官,看不惯的事很多。像他这种《督抚条约》,当然,本意是很好的。比如“官吏不得出郭迎送”、“各属官俱用本地服色见”,“本院到处不用鼓乐”,“所在县驿俱不许铺毡结彩”。然而有些地方也未免太过苛细,比如“各官参见手本”用价廉草纸,前后不许用纸壳,不许留空白。经济发达地方招待,不许超过三钱银;不发达地方不许超过二钱银等等。制度细到这种程度,执行起来到底怎么监督、怎么实施,恐怕就是个麻烦事。难道还得天天盯着手本不用纸壳?最后一页没有空白?别的工作还做不做了?
明代中期,经济发达,自然民间想方设法开发许多新产品出来。像“撒金纸”(也叫“洒金纸”),书画里很常用的。那种带硬纸壳的手本,也都是在“香蜡店”做好现成的卖的。今天书画店也卖这种空白册页。这类东西当然一生产就是一大批,假如都像海瑞规定的那样“府县官即当责令制卖之家不复制卖”,岂不是巨大浪费?这简直是就是砸人商铺的饭碗,让人家喝西北风!
《西游记》里的这种“斗糖狮仙”,就是海瑞看不惯的一种。然而这也不是帝王家的专利。在灭法国,每人五钱银子(约合150元)的宴席,标配就是“五果五菜的筵席。狮仙斗糖桌面”,外加房钱和“小娘儿”陪唱陪歇。说实话根本不贵,今天在味多美买一个大蛋糕也得100多!大概是做起来比较麻烦,《格致镜原》卷二十三:
缠糖或以茶、芝麻、砂仁、胡桃、杏仁、薄荷各为体缠之。
明宋诩《竹屿山房杂部·养生部》糖缠制法:
凡白砂糖一斤,入铜铁铫中,加水少许,置炼火上镕化,投以果物和匀,速宜离火,俟其糖性少凝,则毎颗碎析之,纸间火焙干。
狮仙,也叫兽糖,用模具浇成的狮子、八仙形状的糖果,现在称糖人、糖狮子。明宋应星《天工开物·造白糖附造兽糖》:
凡造兽糖者,每巨釜一口,受糖五十斤……下用自风慢火温之,看定火色,然后入模。凡狮象糖模,两合如瓦为之,杓泻糖入,随手覆转倾下。
把模子去掉,就露出造型了。宴席时摆在桌子上,既可观赏,也可食用。除了走兽外还有“鸳鸯锭”,就是做成鸳鸯的形状。其实明朝人和今天我们的心态很相似,既追求好吃也追求好看。都按海大人的要求,今天的味多美、好利来、龙凤呈翔就都不用开了!
《西游记》里最奇特的,就是唐僧师徒在隐雾山救了一个樵夫,樵夫为他们上了一桌野菜席:
嫩焯黄花菜,酸虀白鼓丁。浮蔷马齿苋,江荠雁肠英。燕子不来香且嫩,芽儿拳小脆还青。烂煮马蓝头,白熝狗脚迹。猫耳朵,野落荜,灰条熟烂能中吃;剪刀股,牛塘利,倒灌窝螺操帚荠。碎米荠,莴菜荠,几品青香又滑腻。油炒乌英花,菱科甚可夸;蒲根菜并茭儿菜,四般近水实清华。看麦娘,娇且佳;破破纳,不穿他;苦麻台下藩篱架。雀儿绵单,猢孙脚迹,油灼灼煎来只好吃。斜蒿青蒿抱娘蒿,灯蛾儿飞上板荞荞。羊耳秃,枸杞头,加上乌蓝不用油。几般野菜一餐饭,樵子虔心为谢酬。
当然不可能一顿就上这么多野菜,这只能说是作者在故意摆(或普及)野菜的知识。其实这里提到的当时常见野菜,均见于明王磐《野菜谱》记载。这里仅就《野菜谱》的记载举几个例子:
白鼓丁,即蒲公英。
马齿苋,常见野菜。又称长命菜、五方草等。
雁肠英,即繁缕,又称鹅肠菜、雁肠子。“二月生如豆芽菜,熟食之;生亦可食”。
燕子不来香,“可熟食。燕来时,则腥臭不堪食,故名”。
芽儿拳,“正二月采,熟食”,又“芽儿拳,生树边,白如雪,软似绵”。
马蓝头,又称马拦头、马兰头、马菜。“二三月丛生。熟食。又可作齑”。《随园食单》:“摘取嫩者,醋合笋拌食。油腻后食之可以醒脾。”
狗脚迹,一茎五叶,味淡涩。“生霜降时采之,熟食。叶如狗印,故名”。
破破纳,即婆婆纳。“腊月便生,正二月采,熟食。三月老不堪食”。
枸杞头,即枸杞的嫩芽。“村人呼为甜菜头。春夏采嫩头,熟食。秋实,即枸杞子。冬采根,即地骨皮”。
这里面像马齿苋、婆婆纳,今天仍然是常见的野菜,其他的也有某些地方还保留了这个名字。
然而为什么要编《野菜谱》?这其实是为救灾荒准备的工具书。这和《救荒本草》等书的编纂目的是一回事,有图有文,备荒年救饥时可以参考。
最后简单说一下《西游记》中的酒。
《西游记》中经常涉及到两个概念,荤酒和素酒。比如老鼠精给唐僧喝酒,唐僧默念道:
此酒果是素酒,弟子勉强吃了,还得见佛成功;若是荤酒,破了弟子之戒,永堕轮回之苦!
食物分荤素,酒为什么也分荤素呢?难道荤酒是肉酿的?这里的荤和素,并不涉及原材料,而涉及喝下去的效果。据周岩壁先生《西游记和水浒传中的素酒与荤酒》:
从效果上说,素酒就是不会使饮者沉醉乱性的酒。从品性上说,就是酒精度较低,没有辛辣的过强刺激性味道。具有这样品性的酒,往往是甜酒。比如米酒或葡萄酒。
所以,从滋味上讲,葡萄酒和糯米酒都属素酒。
贫道认为这个说法是靠谱的。因为第82回有一句:“他(孙悟空)知师父平日好吃葡萄做的素酒,教吃他一钟”,可见唐僧也是不忌酒的。葡萄酒度数低,喝了不至于醉。佛教五戒:杀、盗、淫、妄、酒。贫道常听法师说:前四条是根本戒,酒戒是“遮戒”。理论上说,只喝酒并不是什么罪过,但酒可以使人乱性,所以也算在五戒之内了。
另外,历史上的玄奘法师,路上经常喝“蒲桃浆”。例如在突厥叶护可汗那里:
可汗共诸臣使人饮。别索蒲桃浆奉法师。于是恣相酬劝。
可见玄奘法师喝的是葡萄汁,也在酒场上“恣相酬劝”起来了。又如《大唐西域记》:
沙门婆罗门饮蒲桃甘蔗浆,非酒醴之谓也。
蒲桃就是葡萄。蒲桃浆就是葡萄汁,而葡萄汁正是葡萄酒的原料。葡萄是很容易发酵的,尤其是可汗临时找来的那种“蒲桃浆”,里面带点酒精,其实是免不了的事。
本文作者:李天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任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喜欢写好玩的文章,做好玩的学问。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也喜欢诗词、书法。发表有文学、经学、书法相关领域论文及书评、随笔多篇。
隆重推荐贫道的自营公号“仙儿”(xianer-xianer),《李天飞讲西游》系列也在此同步发布,欢迎习惯使用微信的朋友前往关注!除了“李天飞讲西游”,“仙儿”还有各种好玩的东东。&
4.&|&&|&&|&||&&|&&|&|&||&&|&&|&||&|&|&|&&|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的这篇博文被推荐到此博主被推荐的博文:
李天飞讲西游|第八十七讲:《西游记》的可爱小妖们
昨天八过了隐雾山,今天不妨把讲一讲《西游记》的小妖们(包括花果山的小猴)。
花果山四健将
《西游记》最早出现的小妖,当然要追溯到孙悟空在花果山时期当妖猴的时候,手下有四万七千群妖,其中为首的是四健将。
猴王将那四个老猴封为健将,将两个赤尻马猴唤做马流二元帅,两个通背猿猴唤做崩芭二将军。将那安营下寨,赏罚诸事,都付与四健将维持。
这里的健将当然不是健将、跳远健将的健将,而是英勇善战的将领的意思。这个词最早见于《后汉书·吕布传》:“(吕布)与其健将成廉、魏越等数十骑,驰突燕阵,一日或至三四,皆斩首而出。”这个梗后来在元杂剧里还发展了,例如郑德辉的《虎牢关三战吕布》就编出一个“八健将”,是杨奉、侯成、高顺、李肃、李儒、何蒙、陈廉(就是成廉)、韩先八位。这自然是从《吕布传》里过来的。想来《西游记》里的健将,应该是受了这类“健将”的影响了。
今天有些出版社,标点作“马、流二元帅”,“崩、芭二将军”,这个标点是错误的。“马流”不能拆开。马流也写作“马留”,就是猴子。宋赵彦卫《云麓漫钞》卷五:“北人谚语曰胡孙(即猢狲)为马流。”马流当源于北方少数民族语言,如满语至今称猴子为monio。有广东福建那边的朋友告诉贫道,他们那边也管猴子叫“马流”,假如是常用词,那说明还真可能保留了古语。观音菩萨在鹰愁涧见到孙悟空也说:
我把你这个大胆的马流,村愚的赤尻!我倒再三尽意,度得个取经人来,叮咛教他救你性命,你怎么不来谢我活命之恩,反来与我嚷闹。
然而这个“崩芭”,却不知道什么意思,可能来自元代以后少数民族语言的拟音,如蒙古语小老虎即谓之bambar,音“班巴尔”。“崩芭”二将军,恐怕意思就是“虎将”。另外,北师大李小龙先生认为崩芭可能是从印度的语言转来,印地语Badar,意思是猴子。也可以参考。
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
有很多朋友都喜欢问“奔波儿灞”和“灞波儿奔”这两个名字的来源,一般贫道都会向他们推荐北师大李小龙先生的考证。先不管结果如何,至少贫道觉得这个思路是很有意思的。不妨再把李小龙先生的观点概括一下:
历史上的玄奘法师,走的是甘肃、新疆,然后折向南,一路经中亚国家进入了印度。而《西游记》很有意思,可能是明代开始取道西藏与印度交通,里面不停地提到玄奘法师从来没有经过的“乌斯藏”。例如猪八戒,就写成是乌斯藏高老庄人氏(实在难以想象一个巴扎黑的猪八戒)。祭赛国似乎也与西藏有关。
西藏又称为吐蕃,“蕃”(藏语bod)和西藏原始宗教苯(bon)有关,而原始宗教苯后经过辛绕米保切的改造,成为苯教(bon-po),音译为“苯波”、“本波”甚至“崩薄”、“奔布尔”(实际上“蕃”(bod)和“苯”(bon)也是互用的)。苯教的“奔布尔经”也叫“奔波经”。
所以,“奔波尔灞”很可能是“bon-po-pa”的音译,意为“苯教之人”或“吐蕃人”。可以这样说,也就是说,作者让这两个小妖出自吐蕃,便依他对乌斯藏的粗浅了解,用音译的方式给它起了这样的名字。
& & 原文点此链接:
小妖的牌子
赛太岁的有来有去、狮驼岭的小钻风,都有腰牌。这个腰牌,是古代的通行证或身份证明,例如在朱紫国的那一回,孙悟空打死了有来有去:
却去取下他的战书,藏于袖内;将他黄旗、铜锣,藏在路旁草里;因扯着脚要往涧下捽时,只听的一声,腰间露出一个厢金的牙牌。牌上有字,写道:“心腹小校一名,有来有去。五短身材,扢挞脸,无须。长川悬挂,无牌即假。”
厢就是镶,扢挞就是疙瘩,长川就是长期、经常。这写的是元代以后的腰牌制度,正可与清王鑫《练勇刍言·腰牌制度》对照着看:
宽用一寸五分,长用一寸八分,厚用一分,上横书某营,中直书姓名,右旁注住某县某都地名某处,及身之長短,须之有无。左旁注年若干岁,某人保,某年月日入营。若平日作何生理,及其父母兄弟妻子则另注于名册上。
这里一定要写面部特征,主要是有没有胡子!这是什么意思呢?这相当于贴了一张相片。因为古代没有照相技术,所以在需要辨明身份的证件上用文字描述证件主人的相貌特征,如“面黄有须”、“面黄微须”等。有没有胡子最明显,所以也最容易辨认。《儒林外史》第四十五回无为州官府公文:“要犯余持,系五河贡生,身中,面白,微须,年约五十多岁。”也是这样的。
其实腰牌还算是简单的,因为毕竟空间太小,没那么多字可写,就简化为脸色、胡须两项了。宋代告身制度、明代吕坤《实政录》和《治谱》等,开出了许多选项,看看,是不是很像有些手机游戏的自定义头像:
某人年若干岁、身长几尺。
身高选项:身长、身中、身短。
体型选项:身肥、身瘦。
胡子选项:无须、微须、多须。
脸蛋选项:方面、长面、圆面、瓜子面……
脸色选项:白色、黑色、紫棠色、黄色、赭色……
皮肤质感:面光、面麻、有疤。
眼睛选项:大眼、小眼。
脸蛋伤痕:一道、两道、三道……N道(同时要注明位置,在腮下、额头上……)。
附件:几个痦子、几个痣、几个瘤子……
下图清代紫禁城的腰牌,这位注明了“面黄无须”。没有这个牌子,擅入宫殿门及皇城、午门、东华门、西华门、神武门及禁苑者,各杖一百,
擅人宫殿门杖六十、徒一年; 擅入御膳房和皇上住的地方,绞刑。有牌不带,打八十杖。
其实这些条件如果真的写清楚,那和照片也就差不多了。甚至有时候比照片还强。因为这些定义都是些逻辑条件,可以一条条去比对。有意思的是,清政府好像到后来越来越没钱,早期发铜、木牌子,到了晚清就是纸牌子了。但也有一项大改进,就是摄影技术传入中国后,牌子上开始贴太监的相片!这就和我们平时开会时脖子上挂的吊牌是一回事了。
有来有去的腰牌上,还有一句话“长川悬挂,无牌即假”,这句话也是从一般的腰牌制度上套用来的,例如嘉峪关出土的一块腰牌,上写“凡守卫官军悬带此牌,无牌者依律论罪。借者及借与者罪同”,也是这个意思。
小妖很像小朋友
《西游记》写了形形色色的小妖,但这些小妖,包括花果山的小猴,都不觉得可恶,反而很可爱。比如花果山小猴“都是一窝风,一个个跳天搠地”,精细鬼、伶俐虫和孙悟空换葫芦。哪吒太子把天遮了,孙悟空就骗小妖说是在东海边上。小妖大惊道:“罢!罢!罢!放了天罢。我们晓得是这样装了。若弄一会子,落下海去,不得归家!”于是孙悟空把天放出来,小妖便笑道:“妙阿!妙阿!这样好宝贝,若不换呵,诚为不是养家的儿子!”前一会惊,后一会笑,也只有小朋友会有这样的感情变化。惊的时候就怕“回不了家”,笑的时候就说“不换不是养家的儿子”,这其实也是小孩子的心态。
其实孙悟空也一样,他在狮驼岭变“总钻风”,非得变得比小钻风高三五寸,这就是小孩子比身高的心态。小钻风见了孙悟空,一连说“我家没你呀”,“面生,认不得!认不得!”,“你刚才是个尖嘴,怎么揉一揉就不尖了?疑惑人子,大不好认!不是我一家的!少会,少会!可疑,可疑!”成年人讲话,肯定不会这么重复啰嗦,只说一句“我不认得你”,也就完了。只有小朋友才会“上街街”“坐车车”……一大串话。比如贫道在街上走,旁边一个人和我打个招呼:“哟,你就是写大话西游的那个什么多宝道人吧。”贫道一脸萌状,嘴里碎碎念:“我不认识你呀。面生,面生,不认得,不认得,可疑,可疑,我走啦,我走啦。”估计这位不会粉转黑,也得嘀咕一句“神经病”。
又比如黄风怪的一个小妖:
又见那洞前有一个小妖,把个令字旗磨一磨,撞上厅来报道:“大王,小的巡山,才出门,见一个长嘴大耳朵的和尚坐在林里;若不是我跑得快些,几乎被他捉住。”
这句话细读就很有意思。整句的声口,就像个小朋友。这就很像贫道楼下小朋友说:“爸爸爸爸,刚才树林里,有一只特别大特别大的狗,它看见我就要咬我。”因为成年人和小朋友的讲话重点是不一样的。只有小朋友才非常诚实地具体地说话。如果是成年人来说这句话,肯定是:“大王,外面有个和尚,可能对我们不利,他长得有点奇怪……”一般等对方追问“到底什么样”,他才会说“长嘴大耳朵”。因为小朋友脑子里并没有利益,他们对事情表面现象更感兴趣,比如长嘴大耳朵啦,多大的猫猫狗狗啦,所以更偏好具体的描述;而成年人更偏好利害的判断和事情的概括,假如一个成年人这样说话,别人就会认为这是废话了。
“把个令字旗磨一磨,撞上厅来报道”,这句话也很有意思。磨旗,就是摇旗。其实这句话就是写了两个事,一是摇旗,二是撞上厅来。这两件事,同时发生也未尝不可,但分开写就有童趣。这就有点像迪斯尼动画片里人逃跑,不是一上来就跑,而是两只脚先在原地作旋风状,然后窜出去。大概是因为小朋友的头脑是很简单的,他们脑子里只能装一件事,很难装两件事。
《西游记》本身,童话色彩很重。所以这里不妨可以理解《西游记》的一种现象:作者写这些小妖,往往笔调是很轻松的;谁知一转眼就安排孙悟空把他们打死。如果站在成年人的角度来看,这未免确实残忍了点,然后据此讨论是善是恶,是对是错。但如果站在小朋友的视角,把这件事理解为一场游戏,恐怕就不觉得那么残忍了。首先按剧情,小妖就是被打死的。另外小朋友做游戏,本来就很难分什么善恶对错。往往就是向对方比划一枪,“啊,你死了”,还得闭上眼睛躺下,这有啥残忍可言?
只可惜我们在成年人的世界生活惯了,看什么问题都要带上利害的判断。把许多纯有趣纯好玩的事,当成有目的有预谋的事去理解,就容易想偏,给这些很童真的内容,罩上一层成年人的色彩,这不能不说是一种遗憾!今天翻拍《西游记》的很多,有时候总觉得缺了一点什么,可能就是太重所谓的“意义”。有些人看到正义,有些人看到阴谋,有些人看到修炼,有些人看到慈悲,殊不知其中的看似毫无任何意义的童心童趣,本来就是最可宝贵的!
点击右侧链接阅读本文微信版 &
本文作者:李天飞: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学硕士,现任中华书局文学室编辑。喜欢写好玩的文章,做好玩的学问。有《西游记》校注(中华书局2014年),也喜欢诗词、书法。发表有文学、经学、书法相关领域论文及书评、随笔多篇。
隆重推荐贫道的自营公号“仙儿”(xianer-xianer),《李天飞讲西游》系列也在此同步发布,欢迎习惯使用微信的朋友前往关注!除了“李天飞讲西游”,“仙儿”还有各种好玩的东东。&
4.&|&&|&&|&||&&|&&|&|&||&&|&&|&||&|&|&|&&|
&|&|&|&||&|&|||&|&|&&||||
&||&|&||||&|||&||&|&|&||&&&&|&|&&&|&|&|&&|&&&||&&&|&&|&&|&&&|&&|&&||&|&|&|&&&|&&|&&|&|&|&|&|&&&|&|&&|&||&|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李天飞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