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地产外资企业投资房地产第一年投资500万元,在以后各年的投入分别为200,200,300,300

 上传我的文档
 下载
 收藏
该文档贡献者很忙,什么也没留下。
 下载此文档
正在努力加载中...
...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A公司出资300万元,占60%,B公...【精选-PPT】
下载积分:1954
内容提示:...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A公司出资300万元,占60%,B公...【精选-PPT】
文档格式:PPT|
浏览次数:49|
上传日期: 09:08:46|
文档星级: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
 1954 积分
下载此文档
该用户还上传了这些文档
...注册资本500万元,其中A公司出资300万元,占60%,B
关注微信公众号第1年1月1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500万元取得B公司80%的股份,该项投资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分录_百度知道
第1年1月1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500万元取得B公司80%的股份,该项投资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会计分录
第1年1月1日,A公司以银行存款500万元取得B公司80%的股份,该项投资属于非同一控制下的企业合并。第1年5月,B公司宣告并发放以前年度现金股利100万元,第1年度B公司实现利润200万元。第2年5月,B公司宣告并发放现金股利300万元,第2年度B公司实现利润300万元...
我有更好的答案
长期股权投资—B
CR:银行存款
500(200+300+400)*80=720
B被投资后产生利润A所占份额(100+300+250+200)*80=680
B被投资后分配利润A所分得份额
720》680SO:银行存款
(100*80%)
240 (300*80%) 200(250*80%)160(200*80%)
CR:以后年度B分配红利A所占份额都所谓A的投资收益DRDR
采纳率:71%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银行存款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某项目的建设期为5年,第一年投入800万,第二年投入800万,这两年的投资全是自有资金。第三年投入1000万,_百度知道
某项目的建设期为5年,第一年投入800万,第二年投入800万,这两年的投资全是自有资金。第三年投入1000万,
某项目的建设期为5年,第一年投入800万,第二年投入800万,这两年的投资全是自有资金。第三年投入1000万,第四年投入1000万,全是银行的贷款。第五年投入500万,全是自有资金。建设投资的贷款利率8%,建设项目可使用20年,从生产期第三年开始,达到设计能力的...
我有更好的答案
项目总投资=建设投资+流动资产投资+建设期的资本化利息=800+800+1000*(1+8%*3)+1000*(1+8%*2)+500+500=5000
流动资产是用银行贷款的,不需要计算利息吗?1000*(1+8%*3)应该是1000*(1+8%)^3吧?
第三年的1000,需要计算三年的利息利息,本金1000,本息合计=1000*(1+8%*3), 1000*(1+8%*2)是计算第四年的本息合计 流动资产不需要计算利息,利息不符合资本化条件,记财务费用
采纳率:52%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自有资金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删除历史记录
 ----
相关平台红包
来华30余年,开店300多家,这家外企为何如此青睐中国?
作者:之家哥
摘要:网贷之家小编根据舆情频道的相关数据,精心整理的关于《来华30余年,开店300多家,这家外企为何如此青睐中国?》的相关文章10篇,希望对您的投资理财能有帮助。
《来华30余年,开店300多家,这家外企为何如此青睐中国?》 精选一核心提示:广阔的中国市场是全球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不过,把日历拨回改革开放之初,彼时便来到中国,并一直打拼至今的外企却并不算多。全球酒店业巨头对中国市场的青睐。广阔的中国市场如今是全球投资者眼中的香饽饽。不过,把日历拨回改革开放之初,彼时便来到中国,并一直打拼至今的外企却并不算多。作为中国最早的现代旅游酒店之一,建成于1984年的北京丽都饭店见证了全球酒店业巨头——洲际酒店集团30多年来对中国市场的青睐。洲际酒店集团大中华区CEO周卓瓴(Jolyon Bulley)近日接受中新社国是直通车专访时感叹,这是一场“奇妙旅程”(amazing journey)。变化1978年,改革开放之初的中国刚向世界敞开大门,不少国外企业家、投资商和旅游者将目光投向这块有些“神秘”的大地。然而当时,中国尚无一家现代旅游饭店,接待能力不足成了一大问题。1978年10月,***提出了“利用外资建旅馆”的设想。在此背景下, 日,北京丽都饭店有限公司与洲际酒店集团旗下假日酒店签订经营和管理协议,宣布将丽都饭店正式命名为北京丽都假日饭店。由此,假日品牌成为了进入中国酒店市场的首个国际品牌。资料图“上世纪80年代假日酒店品牌进入中国时,最初只是为了满足外国朋友来华可以入住国际品牌酒店,而现在中国已经成为全球最大出境游市场,同时也是第三大入境游市场。”谈及这段历史,最让周卓瓴感慨的,是30多年来中国的变化。例如,以往在国际品牌酒店消费的客人绝大多数是外国人,如今中国客人已成为最大消费群体;过去中国酒店业主以大型国有企业为主,现在更多不同背景、业态的业主正参与进来。如其所言,现在的中国已是名符其实的旅游大国。2016年,中国国内旅游44.4亿人次,入境旅游1.38亿人次。改革开放之初,中国在高档酒店管理与服务方面一片空白,而截至今年5月已有841家挂牌五星级酒店。旅游逐渐成为中国国民经济战略性产业,这让周卓瓴对洲际酒店集团在中国的前景颇为看好。他表示,在官方利好政策驱动下,加之中国民众对美好生活的需求不断上升,相信酒店行业未来还有很大发展潜力。加码随着中国对外开放程度越来越高,大量外资外企涌入中国。洲际酒店集团亦不断加码中国市场,该集团在华从零到运营第100家酒店花了24年时间;100家到200家只用了5年;200家到300家则进一步缩短至4年。周卓瓴介绍说,如今洲际酒店集团在大中华区已建成酒店316家,还有285家在建,这一发展速度冠绝全球。为了集中投入并确保资源合理分配,该集团近期重新调整了公司组织架构,在合并部分业务区域的同时,继续保持大中华区为独立业务区域。与此同时,该集团近期还宣布在中国市场对旗下皇冠假日酒店及度假村、假日酒店和假日度假酒店品牌首次开放特许经营模式。这一系列中高端酒店品牌未来将有机会进入中国更多地区,尤其是二、三线城市。“这说明了大中华区市场对于洲际酒店集团全球发展的重要性。” 周卓瓴表示,将中国单一国家作为独立运营区域,意味着在业务保持不断增长情况下本地区重要性还会进一步增强。目前,服务业已成为中国经济发展的主要驱动力,对GDP增速贡献超过五成。随着中国不断推动经济结构优化,服务业、消费行业的地位还将更加吃重。这一趋势有望吸引更多相关企业落户中国。周卓瓴也观察到这一变化。他认为,中国在“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推动贸易流通、加大基础设施建设等举措,都可能为旅游业和服务业带来机遇。此外,以粤港澳大湾区等为代表的新型城镇化建设也将产生对相关服务的必然需求,“随着中国**不断开发一些新的地区,加强三、四线城市建设,酒店业将迎来巨大机会,并不断增强我们的信心。”建言中国开放的大门只会越开越大,改善营商环境、吸引更多外资已成为官方经济工作的重点之一。可以预见,未来将有更多国际投资者来到中国。谈及在中国市场的发展经验,周卓瓴建议有意来华的企业,必须把中国作为企业发展策略的核心,增进对中国的了解,加强与中方伙伴沟通合作。他认为,外企来到中国后一定要花心思了解整个市场,了解中国文化,这将有助于其熟悉在华发展经营的收入来源和相关机遇。与此同时,外企来华后还应当结识一些能够共同发展的本地合作伙伴,并招揽优秀本土人才,从而帮助企业更有效地推动在中国市场的各方面工作。在周卓瓴眼中,外企在华发展的另一个“诀窍”则是耐心。“企业在中国必须合法合规发展,如果只是想赚一些快钱,其发展可能并不会长久。”“对我们来讲,可持续发展和负责任发展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为了追求数量增长,更重要是的怎样与中国整个社会和经济实现共同发展。”周卓瓴希望,通过扎根中国、并发展于中国,洲际酒店集团等在华耕耘的外企,能够打造国际领先企业声誉,并推动所在行业进一步发展。【此内容为优化阅读,进入原网站查看全文。如涉及版权问题请与我们联系。3】 产品建议与投诉请联系:《来华30余年,开店300多家,这家外企为何如此青睐中国?》 精选二以酒店为载体,以顾客目的地管理和服务为导向,引导“吃、住、行、游、养、闲”的新型旅游模式,容锦正在打造一个生态闭环。(迈点网讯 邱娟)旅游是一场修行,修的是心也是身,因为你永远不知道会在旅途中碰到什么新奇的事情。这是很多人旅游后的直观感受。而这主要是因为旅游线路制定的不合理或是不熟悉旅游目的地情况造成的。就此,以提倡“轻养生活方式”占领市场的中高端连锁酒店品牌——容锦酒店,发明H+TS商业模式,以酒店为载体,打造“吃住行游养闲”的未来旅游新模式,为消费者提供多元化服务,撬动体验经济时代的消费市场。体验经济时代来袭 酒店不止酒店在社交型酒店、主题酒店层出不穷的今天,酒店行业已经进入体验经济时代,消费者开始追寻多元化、个性化、有记忆感的服务。容锦酒店董事长 郭长军作为中高端连锁酒店品牌的运营者,再加上有多年的创业经验,容锦酒店董事长郭长军对此有着深刻的认知。他对迈点记者表示,如何创造让客户喜欢且值得客户回忆的产品或服务是品牌运营成功与否的关键。所以在品牌创立之初,容锦售卖的就不仅仅是客房,而是“轻养生活方式”,不断为酒店增加附加值,实现利润翻倍。这个创新模式为行业注入新的血液,同时也吸引一批加盟商的投资热情,截至目前,容锦已经顺利在华东、华南以及华中地区实现布局,新疆、河南、辽宁、山东、湖北、广东、海南等地已开业、已签约以及筹建酒店近30家。对此,郭长军表示,这只是一个开始,容锦未来将沿着高铁线路以及旅游风景区实现更大的布局,因为他想做的不仅仅只是酒店。发明H+TS模式 试水旅游目的地管理容锦酒店紧抓大旅游和国内消费升级的未来趋势,发明“H+TS”商业模式,即以连锁酒店作为载体,以极致体验作为杠杆,打造“轻养”生活方式。同时创新传统酒店业并将酒店作为流量入口,发明酒店加旅游服务新商业模式,以顾客目的地管理为导向,打造“吃、住、行,游、养、闲”的未来新型旅游方式。郭长军将之解读为顾客的旅游目的地管理服务,而这主要通过两个方面实现,一个是自身的产品细分;另一个是异业合作。作为酒店而言,吃和住是基本服务,容锦为25-50岁的中产阶级提供个性化住宿体验,首先对传统客房进行创新,80%的商务客房+20%的主题客房组合搭配,在满足商旅客人的刚性需求的同时,10%的电影主题房+10%的爱情主题房吸引周边消费人群,满足其非刚性需求。在服务特色上,为入住会员提供来自新疆的纯天然助眠蜂蜜水及桃枣之恋体验装,让客人真正享受到“轻闲生活,养生睡眠”。通过容锦故事音乐餐吧打造城市会客厅,为客人及本地周边消费人群提供一个休闲社交场所。除了享用早餐,还可为会员提供免费茶点、会客服务,晚上9点又摇身一变变成一个酒吧。变幻莫测的灯光,美味可口的餐食佳肴,精致丰富的下午茶,以及音乐餐吧里弹着SOLO的艺人,美景、美食、美酒还有音乐,让客人在此享受轻闲生活,产生浓厚的情感归属。据郭长军透露,这个群体占到餐吧整体消费群体总量的70%以上。吃和住的创新是对轻闲生活的诠释,在养生睡眠层面的创新做法是:引入来自新疆的各类特色养生产品,以西域养生品牌形式面向所有消费者,线下在容锦酒店进行展示体验,同步也在线上商城售卖。入住客人可以感受到容锦酒店的特色,就此,郭长军表示,已经逐步在各个单店落地,且为酒店贡献了10%的收入。在行和游这两个方面,容锦则更多的是采用异业合作的模式,利用酒店自身的规模效应,通过商家联盟的形式,让消费者以最优惠的价格享受最正宗的服务。郭长军进一步补充道,容锦正在成为消费者开启一座城市的金钥匙,专心做好以“吃住行游养闲”为核心的客户目的地管理服务。此外,借由和国内知名旅游企业——腾邦集团的合作,容锦酒店正化身其服务终端以及流量入口,共同构建全球大旅游生态圈。新模式助跑 容锦或弯道超车以酒店为载体,以顾客目的地管理和服务为导向,引导“吃、住、行、游、养、闲”的新型旅游模式,容锦正在打造一个生态闭环,提供一站式服务,在满足消费者多元化需求的同时,也提高了酒店整体收益及投资回报率。而这正是投资商们关注的核心要点。据悉,位于五线城市河南方城的容锦酒店在开业一年的时间内全年入住率就高达93.6%,并且仅用一年的时间就收回了总投资额3000万的37.5%。这一方面得益于容锦自身配备装修公司、设计团队,能在装修建材上以及设计方案优化上节省成本。郭长军表示大约可以节省30%的成本,未开店,先盈利。这是吸引加盟商的一大亮点,此外,客房以及餐饮上的创新也拓宽了酒店的盈利渠道,再加上未来超过50%大旅游产品上的布局,容锦未来发展空间不容小觑。对于有着四次创业经历的变革者而言,郭长军对于“H+TS”商业模式信心满满,他对迈点记者表示:在未来的酒店市场,“多想一点、多做一点”的酒店品牌将具有无限发展空间,未来三年,容锦将顺利实现IPO上市。(文中图片均由容锦酒店提供,使用解释权归其所有)《来华30余年,开店300多家,这家外企为何如此青睐中国?》 精选三45岁之后,外企精英们去了哪里?天涯社区:岭南一梦标题中问及的问题,已经萦绕在我心里好久,总想就这个话题写点什么,一则是为自己十年的外企生涯做个阶段性的总结,二是想跟同仁们交流一下外企的话题,以及服务于外企的大陆中国人的前途。Part 1我为什么要加入外企算起来,我服务于“外”字头的各种企业已经有十个年头了,现在也基本人到中年了。回想起加入外企的动机,还要回到十年前。1999年,我还在某省会城市的一个设计院工作,由于项目的关系,跟一些外企公司的员工有过很多打交道的经历。每次设计联络,他们都西服革履地从北京飞来,住在我们这个城市最高档次的酒店,拿着笔记本电脑,以及写满外文的资料,跟我们侃侃而谈。当初我是一个毕业将近十年的工程师,对这些人除了羡慕还是羡慕,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加入外企的过程其实很偶然,也很简单,现在混在外企久了,知道进外企其实就是一层纸,更多的是靠运气。过程我就不细说了,总之我如愿以偿地加入了曾经仰视的外企,然后就是不断地跳槽,现在供职于一家世界500强的企业,彻底地圆了自己十年前的梦,成了每天北京地铁十号线国贸站蚂蚁搬拥挤的人流中的一员。Part 2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外企十年,我得到了什么?这个问题,也是我最近考虑许久的问题。弹指一挥间,在外企十年了。我得到了什么?我学到了什么?我还能得到什么?我还能接着学到什么?经过不断的思考,我给出了十年后的答案。外企十年,我得到的包括:一份看起来不错的薪水但是绝对中等偏下的生活质量;外企十年,我学到的主要包括:供职公司产品的基本原理,以及如何将它们销售出去;看起来还可以的英语口语和写作能力;外国人是如何想事情的。在外企,我还能得到什么?答案:面对更年轻人竞争朝不保夕的饭碗!在外企,我还能学到什么:答案:除了吃当年设计院的老本,真的没有什么能学到的了。Part 3我对外企的理解和外企供职人的出路其实,国内的写字楼外企,跟现在的制造业,没有本质的不同。制造业那些血汗工厂,是利用国内廉价的劳动力跟自然资源,生产出产品销往海外;国内的写字楼外企,也是利用廉价的大学毕业生以及从国企跳槽人员的人力成本,把国外的高价产品销往国内(产品或者服务)。所以,中国的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而不是开发产品的地方,它所需要的,仅仅是能够帮助它卖东西的人而已,换句话来讲,外企的人其实都是销售人员,只不过岗位不同而已。那么,销售团队需要多高的知识能力吗?答案显然是否定的。在外企,绝大多数的所谓“技术”人员需要做的,就是了解本公司产品的性能(无法全部了解,总有许多黑匣子是无法破译的),然后千方百计地把他放在给客户做的技术方案中,然后就是忽悠客户接受你的方案。如何忽悠客户呢?很重要的是包装。外企的人出行都乘飞机,都住高档宾馆,这是公司形象;外企的人都能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外企的人,办公室助理都是年轻的小姑娘,人称OfficeLady,出去的男士大多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有时我真想撕下这些人的画皮,那些年轻的助理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接电话,发传真,给老板泡茶,给出差的人订机票。当青春离你们远去,久了不说,就35岁,在这之后,如果升不上个行政主管什么的,办公室还能看见这些大姐(候补阿姨)们的影子吗?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们每年都从校门踏入这个社会,端茶倒水的活计是不需要资历的,能干的人总是社会上一招一大把。还有,那些年轻的“工程师”们,干的是什么活呢?所有的技术方案都是为了卖出自己的产品,一次次地拜访客户,一次次地谈价钱,天上飞地下跑。为出售产品而设计的技术方案不会有太高的技术含量的,但你年过四十,当你跑不动的时候,眼睛亮晶晶如星星的小伙子们又从校门出来了,他们有的是青春,有的是干劲,要的是业绩,不讲究的是工资。这时你跑不动了,工资却是人家的两三倍,老板要的是谁,还用问吗?在我每天上班的写字楼里,几乎很难看见年龄在45以上的男人。人到中年的我,很想知道自己未来的去向。天涯上的同学们呀,谁能告诉我,45岁以后,外企的人都去哪里了呢?Part 4回复以及讨论看来大家的回帖,觉得自己有如下的路可选择:1)自己创业。但是我不是搞纯设备销售的,也没有什么具体的设备可以代理。我是出技术方案的,所以很难找到客户,这条路似乎走不通,除非回到家乡开个小超市什么的,但是老天保佑别哪天周围开个家乐福沃尔玛什么的巨头,那就死定了。2)回到国企。暂且不论能否回去,这是个很尴尬的选择,昔日的同事都是领导了,你回去跟人抢位置还是甘心受比你小不少的人领导?但是如果就是想找个饭碗,什么都是可以忍受的。3)移民。现在加拿大的技术移民的路已经基本堵死了,就是找顾问公司做包装出去了,也要至少奋斗十年才能站稳脚,十年后,头发都白了,这辈子就算贡献给孩子了。4)职业炒股。估计我没有那么高的财商,手里真的没有什么余钱。除了上述的几类,我真的想不出还有什么了,大家帮我想想?楼歪成这个样子,很遗憾,衷心希望今后大家理性讨论。在我看来,外企做到40岁以上,职位大概可能是:1)中级经理层,头衔可能是销售经理或者是技术经理。说实在话,外企的经理头衔算是满大街了,刚毕业的也能给个市场经理或者销售经理的头衔,就是为了出去唬人方便。真正做到中级经理层的,都是能带领一个团队的人物。这些人要是无法升到总监阶层的话,45岁就到顶了。做销售的人还能存点人脉,做技术的,只能给人打技术零工了。2)高级工程师,一般都是技术岗位。不过外企的头衔跟国内的职称是两回事,45岁下岗了,可能有机会去监理公司之类的地方做个技术苦力,挣点辛苦钱,但是需要撇家舍业了。如果有可能,最好能考个注册证书什么的,以后肯定有得用。3)高级行政职位,比如行政经理或者人事经理什么的。这个感觉最难办,因为年纪大了,哪个公司都不缺非技术岗位的领导。出路如何,我真的不知道。其实,感觉老了去私企也不是不行,只要有技术,但是一大把年纪被年轻人呼来喝去,真的不是滋味,不过为了生存,应该能忍得住。以上不论是哪个出路,都貌似有点凄凉。Part 5讲讲自己的职业经历吧我的经历(1)我先前供职的设计院是早先冶金部的部属大院,曾经也是中直单位,要说我现在的这点本事,更多地是吃设计院的老本。想当年刚出校门,不知道恋爱为何物,一心向往工作,在各大现场出差都是以半年为单位,处理现场问题,出设计变更,拜老同志为师,每天吃完晚饭后呆在设计队办公室看图纸。说实话,我大学专业成绩一般,但是在现场工作的几年,算是彻底实现了从书本到实践再回到书本的第一个循环。不知道现在的毕业生经历如何,我们90年代初毕业的那一批人,技术底子一般都是这么打下来的。我的经历(2)时光如梭,转眼到了上个世纪末,我所在的设计室承接了一个国外**贷款的项目。圈内的人应该知道,**贷款需要指定采购贷款国的设备,于是一些做工程总承包的外资公司蜂拥而来,作为主要设计负责人,我开始了跟外资公司的零距离接触。最开始是做可行性研究,我们出了技术方案后,跟北京来的一家欧洲公司代表处一遍遍地开设计联络会议,以保证设计跟设备唱的是一台戏。十年前跟现在是不一样的,那时候国内还是缺钱,贷款方很牛,对贷款申请的项目审查很严,所以那些外资公司也毫无例外地很牛。要说十年前的部属设计院,也是够含酸的,CAD处于刚起步的状态不说,外语流利的设计人员是奇缺的。好在我们面对的是代表处的人,不过人家的文件都是E文,而且跟我们开会,记笔记也是E文,真的让我们佩服。每次开完会,我们都会招待他们吃顿饭,有一次喝多了,送他们回旅馆,又受到很大的刺激,人家飞来住的是商贸(香格里拉旗下),我们出差,还是要住肮脏的招待所。至于技术,记得有一次跟我们开联络会的先生在会议中拿出笔记本电脑,现场敲了几个数,就把我手算一周的数据重算了一步。那时真的是羡慕呀,现在明白了,任何设备厂家都是自己的计算模型,他其实不过是输入几个原始数据而已,现在我打电话都能指挥人干这个活计。外企呀外企,那时在我心里真是个NB的地方,以至于随后的一两年,我对外企的感觉就像邓丽君唱的“初恋的地方”一样,我立下了决心,我一定要找到它。我的经历(3)盼望着,盼望着,机会来了,外企的脚步近了。我所在的省上马了一个国外技术援助项目,出资方是某国际组织(名字不提了,圈子太小),由于中方项目经理是我的朋友,我于是借调到了那个项目,跟国外的咨询公司一起工作,但是还不算他们的雇员。现在回想起来,如果说设备制造业,外企就是一个销售跟售后平台的话,咨询行业外企应该有更多的技术含量,毕竟是一个玩脑子跟经验换钱的地方。在这里,我系统地学到了很多设计院没有的知识跟技能,但是也明白了一个残酷的瓶颈,就是你的护照决定了你在国内咨询业的地位,要想当国际咨询专家,就要先换护照。虽然明白这个瓶颈,但是当时就是作为国内人员,收入的空间上升也是很大的,所以我舍弃了原来的设计院,义无反顾地投入了这个行业。由于老婆当时在国外,我中间有两三年去陪她,还顺便读了个文凭,毕业后正式加入了一家美资咨询公司。就这样,从接触,过渡到正式加入,我花了四年时间,从此开始了正式的外企生涯。我的经历(4)外企的日子开始还是很阳光的,相信每一个在外企工作的人都有相同的感受。作为咨询行业,我们的客户遍及全国各地,所以就会有无休止的出差,开始很是陶醉飞机跟星级酒店带来的舒适跟便利。我跟公司里面年轻的人不一样的是,我有着超过十年的工作经验,所以不用人带,直接就投入各个项目,也很是有成就感。时间就这么过去了三年,中间我换过两家公司,都是通过猎头挖过去的,薪水基本维持不变,但是发现了一个巨大的危机,那就是咨询公司很难找到活儿了。了解这个行业的都知道,外资咨询公司的客户大都是国外公司或者国际组织,国内对咨询这个行业还是不接受、不信任的,这也是由于国内的体制所决定的。在国外,咨询公司最多的国家是英国,由于市场饱和,近些年倒闭与被并购的不计其数,为了开拓市场,这些欧美咨询公司拼命想打开中国大门,造成中国国内咨询公司的竞争异常惨烈,往往一个招标有超过20家来投,八仙过海,各自拆台。咨询公司的人员是靠简历吃饭的,一旦没有了项目,就没有了新的工作经验,简历也就不值钱了。更要命的是,咨询公司的人都要填Timesheet,这个东西像一条枷锁牢牢地套在你的脖子上,一旦一年你投入在项目上的时间少于50%,公司就有理由开掉你,因为你连自己都无法养活。压力呀,压力,不在压力中爆发,就要在压力中逃亡!我的经历(5)应该说我加入外企的年代,赶上了国内所谓黄金十年的尾巴,这其间也是国际经济泡沫泛滥到破灭的时候。不过随着竞争的加剧,国内外资咨询行业开始了新的一轮洗牌,很多外资咨询公司开始逃离中国市场,而且都是那种突然死亡法,实现没有任何征兆的,行业里的两家外资公司,都遭遇到了被突然关闭的命运。也就是在某个工作日的早晨,突然从总部来了群由人事财务跟律师组成的团队,带着打印好的补偿合同,召集大家开会,宣布马上关闭XX办公室,解除所有人的劳动合同,然后在N+1(或者更多点)的补偿合同上签字,然后任命留守团队,把现有项目的尾巴处理完后关门。每一个这样的消息传来,我都感觉像冬天的风吹在脸上,刀割似的。难以想象某天我们遭遇到这样的命运,等待我们的将会是什么?我的经历(6)感谢老天的眷顾,我终于在几年前成功逃离了咨询业的泰坦尼克号,登上了另一艘行业内的巨轮,角色也从高级工程师变成了技术部门的管理人员,虽然手下也没有几个人。公司的情况就不介绍了,因为圈子很小。这是一个对于我来说比较新的行当,简单说就是为市场开发准备技术方案。时间久了,就像我在开篇中说的那样,技术方案实际上就是为了推销自己的成套技术产品。我们的产品在技术上还是比较有竞争力的,作为技术人员,我几乎看遍了所有的资料,也能跟客户侃侃而谈我们的东西有这个那个的优点,但是深入了解这个产品的机会少之又少。渐渐地,我惶恐了,这么做下去,一个刚出道的工程师,如果改行做市场的话,不出三年,就能把我的工作全部接下来,这就是行业里面的技术吗?时间在消逝,我还在吃着当年的老本,如果不吃技术饭的话,我还能干什么?我的经历(7)我曾经费了很大力气,从宏观经济层面上检讨自己的职业前途。我觉得,外资在中国的黄金时代渐渐远去,北京上海等大城市高昂的人力跟土地成本正在一步步地将制造业外企逼出这个地区,剩下的将只有服务业外企,加上制造业外企的总部。每个人的职业前途都跟自己的行业和国家的经济状况相关,我离开咨询行业,是因为这个行业没有太大的前途。中国的经济,靠外资外贸拉动已经貌似到了极限,需要调整。国家正借助国企的那只手,来体现对宏观经济的影响力。我们有很多国企的客户,日子过得其实比我们外企的人员好多了,至少不要上那么高的税,绝大多数外企,呵呵,中秋节连盒月饼都讨不到的,都打到工资里面了。国进民退,国有化在收回民营行业的生计的同时,也正逐渐将外资挤出中国。未来的十年,是国有企业大发展的十年。外资外资,能否大行其道首先要看国家是否缺资金。目前的中国,其实是不缺钱的,国家借助外资,其实也完成了国家层面上的原始积累,现在到了发挥作用的时候了。那么,在我这个不尴不尬的年纪,是进还是退呢?我的经历(8)我曾经想到过离开外企,回归国企。毕竟我当年在设计院干了很多年,还是有不错的口碑和人脉的,但是回去就那么简单吗?物是人非,其实一点都不简单。首先是要不要你的问题。现在的部属大型设计院,有人托关系花十万八万都进不来,能让你回来首先是天大的面子了。其次是回去干什么?四十多岁的人画图拼体力能拼得过刚毕业的年轻人吗?国企也许什么都缺,就是不缺主任什么的职位。另外就是家怎么办?老婆已经在北京找到了工作,回去了一片茫然,都需要重新开始。对于她来讲,不亚于下岗再就业。她在事业单位,为了我丢掉了目前的工作,对她公平吗?所以,退,说说很容易,做起来很难下决心的。我的经历(9)如果不回到体制内的话,就只有暂时在现在的公司做下去了,问题是,如何做?在外企,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四楼:其它国家的外国人三楼:东南亚华人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龟或者有**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我现在就老老实实地蹲在一楼,相信未来也不会有机会上到二楼。看到这个帖子的外企人士,估计大部分都跟我一样,呆在没有花园的底楼。外企其实是很讲血统论的,你的肤色决定了你哪怕再笨,到了中国也会舒舒服服地呆在3、4楼,只要不在市场开发,怎么混日子都可以。但是呆在一楼的本地雇员就不一样了,没有别的肤色,手里要是没有多的资源的话,估计出局的年龄在40-45岁左右,女的大概是35-40左右,君不见一楼的大门外面,还有无数的毕业生挤着要进来吗?就跟春节火车站买火车的长队似的。这也就是我痛苦之所在。升值到高管的空间理论上确实有,如果真的是幸运儿,可以将你的职业空间延长到50岁,50以后铁定出局。如何升为高管?需要你在恰当的时候以恰当的方式介入外企外国人高管之间的**斗争,不要以为外企不需要站队,站错队跟国企一样惨。那么,无法升职的,为了有限地利用45岁之前的那段时光,需要做什么呢?我的想法是:尽量让自己显得年轻一些。别笑,这真的是非常重要的,如果你年过四十,脸上饱经风霜,像五十岁人似的,保准你老板会找个借口让你早走,而且你呆在一群年轻人中间,自己心里也不是滋味。以上是针对男人而言,对女人不用提醒,在任何年龄段(70之前),保持年轻的外表都是她们首先关注的问题之一。我最近压力大,老得比较快,心里很愁。说不好听的,有点以貌事人的口吻了,但是别笑话我。外企的助理们,其实吃的更是青春脸蛋饭,所以在她们年轻的时候,千万要睁大眼睛,嫁个有潜力的男人,否则到35岁了真的很难。另外就是学会打理自己的财富。我到四十岁了从来没有买过股票,但是我觉得Ray99说的其实没错,应该开始打理自己财富了,但是作为一个技术出身的普通人,达到他所说的财商估计是不可能了。还有就是考证书吧,CFA、CPA什么的。不管怎么样,健康的身体良好的心态是正常走到45岁的前提条件。45岁以后呢?我真的不知道,这也是我发帖寻求答案的原因。Part 6启发与交流耐着性子看贴,挺不容易的。因为自己也是到了这种不尴不尬的境地。希望获得启发和交流。天涯社区:soho的猫我是北京的,生于斯长于斯,明年35。女人。1994 年高中毕业成绩不好,只能上了个成人大专学语言。第二年冬天同班同学介绍进入top500强-DEC做了部门秘书。月薪1200。年轻对所有新鲜的东西都好奇,自学了oa应用等外企生存必备的技能。97年进入Sun,觉得自己的知识不够用了,脱产,家姐出资欧洲学习。念了半年预科之后学得MBA,学的时候还算含金量比较高呢,回来的时候发现已经是满大街都MBA了。过去的老板介绍,重新进500强做售后服务,月薪6k。省吃俭用半年后首付3万买了京郊的房子。那时候就是踏踏实实的坐办公室OL。对生活没有大追求。后来是经过了经济风暴,陆续在GE等公司做过二线工作,职位最高做到过总监。目前是经理。薪水始终就是那么大几千,生活波澜不惊。直到前两年通过熟人介绍进入it500强,薪水没有变,但外快不少。第一年下来算帐,账面160w左右。现在房子换成5环边百平米小屋,去年买了个车。账面能有个几十万现金。没有婚也没有仔,有个同居6年的男友。很开心他能接受我不婚不育的生活原则。我这人算术始终都不好,买菜都会弄错帐,心理素质也不行,看不得股票帐涨跌跌玩过山车。所以所有投机的东西都不碰。只是近期全权委托给男友去做。同楼主相同的是:我们应该是同时代进入外企的。都经历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的获得与失去的时期。都对外企的日子有了透彻的理解,都处在年龄、精力以及阅历上不尴不尬的位置。何去何从,很迷茫。同楼主不同的是:我没有技术背景,一直做的都是市场与支持。而几乎大部分的外企都是销售公司,在市场上是傀儡,没有一点自主权。可以说在中国就没有真正的市场管理。很遗憾的。我没有孩子,也不希望自己陷入到那种围着老公孩子转的女人。还是希望自己能够有份小收入,以满足自己日常生活及精神上的需要。但在外企时间长了,人也懒惰了。如果要起早贪黑的创业,真的也是有点害怕。明年我就35了,心很累了,95年到现在都没有跑出500强的圈子,外企怎么回事早看穿了。现在就是纠结是辞职开个小店还是继续这么混下去,非常的矛盾。希望同各位同经历的外企女性们多交流。翻看了前几页,我来说说我知道的几个人吧:1.T先生-外籍人士做到了某公司的上海总经理,才华横溢,精力能力无不是一流,典型的中国通,曾经拿到过中国zf极高的表彰,大名鼎鼎无人不知。都说他是统领大中华区数百亿人民币业务的总裁不二人选,升职指日可待。然而到了50多岁,风云突变。问题出在公司总部,这家百年的老店败了,原公司被另外的公司买去。合并后自然免不了一番争斗,很快的他被边缘化,给了一个小职,偏居一隅。T先生一怒之下辞职而去,幸好还几十年积累的人脉,被客户公司收编,继续做上海总经理。只是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完全就是集团军和加强营的区别。没办法,也只好干啊,总不能提早退休闲着吧。听过他醉后的不满,可是又没什么办法。慢慢的这么混着,再过几年,也就等退休了,没什么更大的指望了。2. 某公司亚太区经理已经是管着从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达,甚至东京悉尼的人了。也是看到前途无望,一个中国人,总不至于升到全球的总裁吧。再说公司内部内斗厉害,工作又太辛苦,付出和得到不成比例。不久前辞职去跟老同学做风投了3. 老工程师50多了,被以整编的名义往外赶。没大资本做大投资,买了一辆小车,一个出租车的拍照,雇人当了司机,算是个个体经营者吧。同时自己给人家做些技术活。赚的不多,但是还过的去。他说自己是快活的,看得出来是真的。人有时候在于满足,如果想不开,整日郁郁,觉得自己从大公司出来怎么成了出租车的小老板,心里有压力就活的不好。还有好多例子,认识的很多人基本上都出来创业了。开头虽然艰辛,生意做到后面也有大有小,不一定人人能发达。但是没有说过不下去的。只要调整好心态,安天知命,天定无绝人之路今天打卡晚了点。这两天灌水的多, 有料的少,那就顺便说点东西。昨天一个猎头找我, 也是一家同行的石油公司挖人, 职位差不多, 薪水高20%。我一听拒绝了。跳槽还是不跳, 是职场永恒的话题, 我自己在年轻的时候, 象鲜虾一样不停的跳, 有时候刚跳到一个槽里还没混热火就又跳了, 以至于我现在看我自己的简历的时候自己也觉得很过分, 不得不把几家试用期未满的公司给删除了。即便如此也是长长的一列, 我每次面试都要花上很多口舌来和对方解释为什么要一次又一次的跳槽。现在回想当年很多次跳槽其实没有太多的意义, 职务差不多, 就是多15-20%的薪水, 如果在一家公司好好发展也可以有机会的, 但那个对谁都怀着一颗怦怦乱跳的芳心的年代里, 很多人迷失了, 以为下一个槽一定好, 结果过档了才发现问题。跳槽一定要谨慎, 尤其是仅仅为了一点点薪水增加, 而不是为追求职业发展的突破而跳。再一次谢谢99每天打卡站岗,我理解你问什么这么做,而且我相信你在职场上绝对差不了。就这跳槽的话题多说几句,外企跳槽很常见,但是单纯为了增加工资跳槽需要谨慎。其实每一个的圈子里面的资源是固定的,能够加入的公司就是其中之一,如果在职业生涯的前半段,就把能跳的公司都走了个遍,对着你最后的东家,估计很难有牌可打了。其实跳槽不单纯是加工资,在跳槽前,最好多想想以下几个方面:1)钱少了没有?如果你从北京跳到上海,你的住房公积金要减少50%甚至还要多,因为地区的政策是不一样的。有时候账面上钱多了点,但是隐形的钱少了许多,就是一个穷忙活。2)职业前途有提升没有?如果跟我一样,带着一个高级工程师的帽子从一家跳到另一家,但是没有通过跳槽接触到实质的更有挑战性的项目,其实是浪费资源。因为你在原来的公司也许可以很快升职到项目经理,但是到新的公司,一切都要重新开始。3)你的家人是否受到很大的影响?如果你为了月薪升了1W从一个城市跳到另一个城市,但是你的妻子或者丈夫要因此换掉自己的工作重新开始的话,就有可能得不偿失了。跳槽的定律是:通过跳槽,你跟你配偶的总体价值得到进一步提升,放是合理的并值得跳的跳槽,否则不是。出差在外,先草草说几句,跳槽有风险,动作需谨慎。Part 8“杜拉拉”后传:第一代外企白领的尴尬中年他们是中国对外开放后诞生的一个新群体,一个体面的特殊阶层。他们是精英一代,大多毕业于名牌大学,工作在传说中的跨国公司,在一定程度上掌管着这些经济帝国的在华命运。他们的生活是许多人的梦想:衣装笔挺,说话中英文夹杂,出入于高档写字楼,出行坐飞机,住五星级酒店,拿美元补助,度假就是出国游玩。他们就是中国最早一批的外企白领。然而,人到中年的他们,发现自己正站在一个尴尬的十字路口。2012年下半年以来,外企裁员潮波及中国。2012年7月,诺基亚表示要关闭中国两个区域销售中心;接着,惠普宣布将于两年内全球裁员2.7万人;8月,摩托罗拉宣布裁减4000名员工。进入2013年,汇丰宣布今年将全球裁员3万人。3月8日,摩托罗拉员工收到总部的邮件显示,公司将再次裁员1200人。3月20日,汇丰人寿在上海宣布关闭其个险业务,数十名员工及上百名营销员遭遇“闪电裁员”。受到这次职业危机影响的不仅是外企的普通白领,高管们所受的冲击比以往历次裁员都要剧烈,尤其是上个世纪90年代最先进入外企工作的中国员工,姑且称之为“外企白领一代”,他们不得不开始面对职场中的“40、50”现象。他们还好吗!忽然发现自己成了公司最尴尬的人。Stella的前半生经历,可以说是著名职场小说《杜拉拉升职记》的现实版。1996年,大学生Stella在北京某部委设计院当实习生,由于英语专业的关系,负责一些文字翻译,有机会和外企公司的员工接触。当时的北京,CBD还处于城乡接合部的“八王坟时代”,摩天高楼屈指可数,国贸和中国大饭店等寥寥几座。一个暑假下来,外企员工的工作状态让Stella叹为观止。“我当时都傻了,真羡慕呀!我们辛辛苦苦算一周的数据,人家那边计算机轻松搞定;我们要一次次坐1号线地铁回单位集体开会汇报领导,人家现场全球电话会议,我羡慕他们出差的待遇,羡慕他们流利的外语,羡慕他们开阔的眼界,所以我给自己立下了志向,以后一定要加入外企!” Stella感慨万千。彼时的外企在规模上远不如现在的跨国公司,仅仅就是“某某公司中国办事处”,在人才招聘上还没有那么高门槛和过五关斩六将的考试。外语好、懂技术无疑是一个敲门砖,毕业时,Stella轻而易举找到了一份跨国公司办事处月薪6000元的工作。Stella接下来5年的人生正如杜拉拉的缩影:勤奋、吃苦外加善于沟通,即所谓的高情商,让她一步步从文员变为Team leader(团队主管),再升到主管,最后在29岁那一年成为新更名为“某某跨国公司”的“公共关系部高级经理”。同时,她也在生活质量上实现了大逆转:从合租房子到在北京四环外拥有自己的公寓。随着新世纪跨国公司在华数量的增加,尤其是中国加入世贸组织后,各个跨国公司如雨后春笋般崛起,再加上海归疯狂回国创业潮的到来,Stella发现无论她如何努力,只能在原地打转。“在这个地方,国籍决定了你所能上到的最高位置。如果外企是五层楼的建筑的话,每层楼的人依次是:五楼(跨国公司注册国家的)本国人; 四楼:其他国家的外国人 ;三楼:东南亚华人;二楼:有总部工作经验的海归或者有**关系及客户背景的中国人,所谓外企的中国高管 ;一楼:一般中国本地雇员。” Stella形象地比喻。当她止步“二楼”3年的时候,忽然发现自己已经30多岁了。“我忽然发现自己成为最尴尬的一群人,我的上面永远是一个讲着带有严重口音英语的岛国人士,非常难相处不说,还经常要步步惊心四平八稳处理各种office关系。我的下面是一群脸蛋如青苹果一般的小女孩儿。”Stella说。当送走了自己第三任岛国人士上司之后,知道即使自己再努力那个位置永远是留给空降的人,再往上走的机会微乎其微,而且在经历金融风暴开始大裁员的时候,Stella知道她必须做个选择。于是,她利用自己积攒的人脉,开了一家小型公关公司,虽说生计不愁,但是相比以前的风光,还是让她不得不去适应:之前是率领20个人团队,充当甲方牢牢掌握话语权,现在则是带着几个大学毕业生,开始赔着笑脸将乙方进行到底;之前是人群中的焦点负责全球最大Boss的新闻发布,现在则是幕后统筹充当服务角色;之前每年几次出国培训和公干,爱尔兰、英国、美国、澳洲和新西兰是家常便饭,五星级酒店是标配,现在则要自己出钱精打细算……智联招聘高级职业顾问郝建告诉《中国经济周刊》,个人迈入“40、50”阶段后,这是决定人生跳槽的关键阶段,可选择的范围相对狭窄。对于外企白领一代来说,跨行业和职业已经非常困难,他们只能在企业之间进行转换。目前很多人选择创业或者进入民营企业,这的确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是会比其他人面临更多来自企业文化上的不适应和个人心理上的落差,需要好好调适。一颗心事重重的高级“螺丝钉”。相比Stella始终对外企有一份情结,David则属于已经把这个地方看得透透的那种人。就像美国影星乔治·克鲁尼在影片《在云端》中塑造的那位拿着白金卡整天飞来飞去的裁员专家一样,David从大学毕业开始进入外企,他已经在这个圈子20年了,20年外企生涯,他跳槽不计其数,用他自己的话是“英美法德澳,八国联军都快全了!”从能力上说,能做到外企整个亚太区MD(市场总监)这个位置的人凤毛麟角,管着从北京、上海到新加坡、雅加达,甚至东京、悉尼的人了。从人际上来说,他在这个圈子拿到过极高的表彰,大名鼎鼎无人不知,都说他是下一任统领大中华区数百亿人民币业务的总裁的不二人选,升职指日可待。2013年1月,北京一直遭受雾霾天的影响,PM2.5指数不时爆表,David的心情也十分阴郁。周五早上9点,他例行到公司冲上一杯咖啡后,打开电脑等着看公司最新一季的财报。之前第三季度财报电话会议后,全球大Boss说的那句“目前形势低迷,希望大家有所准备”的话,让他预感到一丝不妙。果然,在刷新了几次公司邮箱后,David收到一份公司官方发布的第四季度财报。长达30页的PDF文件详细罗列了该季度公司营收、利润等内容,但David只被财报最后几句话吸引住:“公司必须节省人力,开始进行无薪休假计划和人力调整。”10点钟,David接到公司CEO的邮件,通知他负责的华北大区要给出裁员名单并进行一系列的改组措施,并且从华东空降了两个新部门主管,这一切都要在三天内完成。整个楼层开始人心惶惶。同事们开始沉默等待和猜测,几乎所有人都默默坐在自己办公位上刷新着内部即时通讯工具和邮箱,看看有没有认识的人已经被裁员,当然最担心的还是自己!原本视频会议的几间会议室已经被人事部征用,用于分批通知被裁员工。David开始了自己那套例行说辞来安慰被裁掉的下属:“外企其实就是一个卖产品的公司,在哪里都一样。出行乘飞机,住高档宾馆,就是维护公司形象;西服革履,提着电脑包,讲点哪怕中国式的外语,时不时带几个老外出去,就证明自己的东西跟国内的不同;说白了,这些就是画皮。没有必要在这里耗,拿着几万元赔偿,换一个更好的offer才是最明智的。”接下来的几天,David一直在思考,他觉得外企已经不是昔日的豪门,目前中国经济处于高速发展、央企和民企异军突起的时代,许多外企在中国的公司规模和业务范围已经不可同日而语。加上最近几年公司的财报数字一年比一年难看,与其等着百年老店被收购自己再寻找下家,不如及早离去。但是外企家大业大,自己早就习惯了出差总是出入五星级酒店甚至常常商务舱来回,加上目前妻子是全职太太,两个孩子正在上着国际学校,一家人习惯了高标准的中产生活,“当年和我一起打拼的哥们儿有的自己创业去了,有的去了民营企业,以我目前的薪资标准其实去哪里都一样。创业已经年岁不饶人,而且外企职责分明,很多工作分得很细,令很多外企人的能力只专属于本职工作,不能发展其他职位的工作能力,久而久之便变成了一颗‘螺丝钉’。去民营企业呢又是重头再来,不免又是一番争斗。”David心事重重,决心近期给自己放个假,想想今后何去何从。还可以向上走的“大P”。45岁开始的退休生活和还在苦苦打拼、“人到中年万事休”的同事朋友们不同,今年47岁的Simon正在澳洲的黄金海岸享受自己的退休生活。“以前公司的同事都说我是一个江湖传说,35岁当了总监,45岁开始退休享清福,呵呵,这根本就是玩笑话,只是因为我自己很清楚要过什么样的生活。”Simon说。Simon是典型的潮汕人,勤劳隐忍能干,上大学时就开始打工,由于外语好,他的第一份工作就是在广交会给外国人当翻译。大学毕业后进入外企,直接给老板当助理。工作之余,学习投资理财。“广东人哪有不炒更(指从事第二职业)的,要想靠工资赚钱,那不可能。”结婚两年后,Simon和妻子开始了一系列的投资理财:先是投资共同基金,然后是股票,结婚初期的生活方式为后来20年的生活奠定了基调。随着中国社会经济的发展,Simon又开始投资房地产、技术移民。即使1997年爆发的东南亚金融风暴使他们的投资缩水一半,但是后来又在楼市上赚了回来。等到他计划退休的时候,已经有了澳洲身份,还在悉尼有了两套房子,一套自住,一套出租;此外还和妻子有40万澳元的养老储蓄金。现在,Simon的孩子在悉尼上大学,Simon的生活非常有规律,每天上午和妻子一起到咖啡店,一边看书一边喝咖啡吃早茶,是他最惬意的时光。镀金饭碗被敲破,未必是坏事敦煌网创始人王树彤针对目前外企的“40、50”现象感触颇深,他认为伴随着外企在中国的迅速发展,白领精英们获得了相对丰厚的回报,但许多人并没有想过镀金饭碗也有被敲碎的一天。中华英才网人力资源专家刘兴阳接受《中国经济周刊》采访时表示,***上的“囚徒困境”,表现在跨国公司的中国经理人身上,就是“玻璃天花板现象”。“这种事情屡见不鲜,但是随着中国经济的高速发展,目前出现的外企白领一代的人生转型相当特别,因为他们是随着改革开放成长的新一代,和以前知识构成相对简单、按照论资排辈被社会自然淘汰的50后、60后相比,这些40多岁的外企白领的成长经历了中国经济最高速发展的黄金时代,但是面临大量精力充沛、学习能力更强、起薪低廉而且供应无限的年轻人崛起,他们在人才市场上渐渐失去优势,这是特定的经济发展规律导致的。”怡安翰威特大中华区首席商务官兼全球研究中心总监庞锦峰告诉《中国经济周刊》:“外企的‘40、50’现象并不能一概而论,一方面要看中高级管理层的知识更新和储备能否适应时代要求,另一方面也要看他们的经验和人脉是否对于外企有着至关重要的作用,是否很难取代。对于某些专业性较高行业和职位,‘40、50’危机并不需要过分担忧。”刘兴阳表示:“随着中国经济的飞速发展,已经从制造产业升级为创造产业的过程,各个跨国公司在中国也开始产业和结构转型,中国本土企业也开始逐渐完善企业制度,因此这些多年打拼好不容易升到中高级职位的老白领面临人生另一次重大抉择。我个人建议他们好好想想。之前他们犹如一直在外企的高速列车上一路狂奔,从来没有慢下来停一停。应该调整好心态,放缓步伐,有时候换个环境不是坏事。”拉拉财富WEALTH《来华30余年,开店300多家,这家外企为何如此青睐中国?》 精选四【财新网】(驻纽约记者 李小晓)尽管安邦退出了喜达屋的角逐,但中国企业对海外商业地产的热情可见一斑。全球房地产服务商戴德梁行3月31日发布的报告指出,去年中国大陆投资者在海外投资的商用地产创下历史新高,总计达213.7亿美元,同比增长41.5%。买家以银行、开发商、保险公司、主权财富基金为主。然而有业内人士认为,在安邦事件之后,海外资产或对中国买家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和更高的溢价,例如支付保证金、提高违约责任等。此外,中国境内的监管条款也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不得不考虑的因素。酒店是好资产吗?安邦似乎特别钟情酒店项目,虽然其毫无酒店管理经验。尽管最后一刻撤出了喜达屋的竞购,但去年安邦以19.5亿美元从希尔顿集团手中成功购买美国纽约华尔道夫酒店;安邦还计划以65亿美元的价格从美国私募基金大鳄黑石(Blackstone, NYSE: BX)集团手中收购策略酒店集团(Strategic HotelsResorts),该集团在美国主要城市拥有16处地标性酒店,合共7532个酒店房间。其中包括位于华盛顿宾夕法尼亚大道上的四季酒店、旧金山联合广场上的威斯汀圣法兰西斯酒店、加利福尼亚州橙县的丽思卡尔顿尼古湖酒店、芝加哥洲际酒店、迈阿密洲际酒店等。美国投行Stifel的分析师Simon Yarmak在报告中写道,安邦从喜达屋交易中抽身后可能去寻找其他酒店业投资机会,例如凯悦酒店、希尔顿全球酒店集团或酒店业房地产投资信托。然而,曾被《华尔街日报》评为“纽约地产女皇”的世邦魏理仕副董事长Darcy Stacom对财新记者表示,酒店季节因素太强,易受宏观经济影响,同时属于“people business(看人的生意)”,因此在商业地产中属于非常不稳定且难以预测的资产类型。“我从来都不碰酒店。”Stacom说。Stacom说,她很理解中国企业买海外酒店的意图,因为中国正在发展旅游业,中国人购买了海外酒店,可以更好地在中国推广,从而接待更多中国游客。然而,“好的资产永远不会在下行周期出售。”Stacom说。Stacom告诉财新记者,目前美国一线城市地产价格处于历史高位。在Stacom眼中,商业地产中最稳定的还是交通位置好的办公楼,这属于很稳定且可预测的资产。“复星2013年在曼哈顿买的楼,现在卖出去就赚翻了。”Stacom举例道。其次,Stacom推荐类似Reits最常见的老楼改造项目,这类项目通过重新开发可以大幅增值。安邦是否会影响中国企业海外并购?“中国企业海外投资地产的热情不会因为安邦事件而减弱。”安永中国海外投资业务部美洲区主管合伙人张晓青对财新记者表示。“现在美国一线城市地产价格已经处于历史高位。”张晓青表示,中国企业投资海外地产的热潮是最近三年兴起的,其中以央企为主。“其实保险业都在关注海外商业地产,安邦只是其中一个,只是央企比较低调。”截至目前,已有包括中国银行、安邦保险集团、海南航空集团、搜房控股、复星国际控股有限公司、绿地集团等许多中资公司在纽约置办了办公场所。例如2013年10月复星斥资7.25亿美元买下曼哈顿Liberty大街16-48号的One Chase Manhattan Plaza;2014年12月,中国银行以6亿美元买下曼哈顿布莱恩特公园7号的办公大楼。从业态来看,中国企业此前更倾向购买土地,自己开发。“中国20家最好的房地产开发商都在美国有项目。”然而,随着国内房地产管控趋紧,机会越来越少,中国企业投资海外房产越来越迫切,“现在中国企业都没有耐心了,并购速度越来越快,从拿地开发也转向直接并购现有资产。”张晓青说。张晓青表示,中国企业加快海外并购速度的另一个原因是中国经济放缓,资金都在想方设法往境外走。根据戴德梁行的数据,2015年写字楼是最受中国企业欢迎的资产类型,占海外地产投资总额的近40%。土地开发投资占33%。“我认为未来中国企业海外地产投资会继续增加,因为在中国投资者眼里,不动产永远是最安全的投资。”张晓青说。但也有中介机构表示,安邦的临时退出是否会影响中国买家的整体形象难以判断,也许会有卖家在安邦事件之后对中国买家提出更严格的要求和更高的溢价,例如支付保证金、提高违约责任等。“此类大型交易中,交易者的诚信度和稳定度非常重要。在一些其他交易中,我们曾经遇到过,卖方只要求其他潜在并购方提交融资意向函作为资金证明,但要求中国投资者必须提交在境外的银行出具的美元现金存款证明作为资金证明的情况。这就是由于部分中国交易者在过去的一些不诚信的行为导致的。” 盈科律师事务所全球董事会执行**杨琳对财新记者表示。此外,保监会一直明确反对安邦购买喜达屋,因为触碰了保险公司投资海外资产比例红线,中国境内的监管意见未来将成为中国企业海外并购的必要条件之一。《来华30余年,开店300多家,这家外企为何如此青睐中国?》 精选五图为上海街头外资银行招牌林立。图为中国消费者在选购美国史密斯品牌食品。据了解,在中国企业双汇国际收购美国史密斯菲尔德食品过程中,荷兰合作银行、东方汇理银行、星展银行、法国外贸银行、苏格兰皇家银行、渣打银行等外资银行发挥了重要作用。图为中联重科收购世界第三大混凝土机械制造商意大利赛法(CIFA)公司后,共同生产的混凝土拖泵。中联重科收购过程中,亦得到了高盛等外资银行的帮助。图为汇丰银行北京分行的一名工作人员正在为国内客户提供业务咨询服务。不久前,中国银监会发布《关于外资银行开展部分业务有关事项的通知》,进一步放宽外资银行在华业务范围,引发了海内外各界广泛关注。业内人士指出,占据存量财富配置关键环节的银行业对经济社会发展有着十分重要的作用,外资银行在华业务发展史恰恰是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一个缩影。可以说,外资银行来华不仅为中国本土银行业带来了国际化的经营模式与管理理念,更深刻融入了中国对外开放的历史进程之中,“融通”着中国与世界。来华历经三个阶段人类从事经济活动,一个重要的目的和结果就是生产财富。对于当期消费不了的财富,就把它转化成储蓄。正如农民种出的小麦不仅可以吃,还可以作为种子扩大耕种规模一样,储蓄在本质上也是一种生产要素。于是,就产生了保管储蓄、分配储蓄、促进再生产的银行业。所谓“外资银行”,通常指由外国独资创办的银行,其经营范围由相关的法律和管理制度来规定。1979年,日本输出入银行在北京设立新中国第一家外资银行代表处,拉开了中国银行业对外开放的序幕。总体来看,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大致可以分为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改革开放之初到1995年。这一时期,来华的外资银行大多以代表处形式存在,主要从事与代表外国银行业务相关的联络、市场调查、咨询等非营业性活动。第二阶段是1995年底到2004年。此时外国银行在华更多以分行形式存在,开始经营外币项下商业银行业务。第三阶段是2004年底至今。这时,外资银行业务由外币延伸至人民币项下,同时中国实施“分行与法人并行,法人导向政策”,取消对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在地域和客户对象上的限制。如今在中国不少城市的街头,人们都会看到花旗、汇丰、摩根大通、三井住友、渣打、法兴等外资银行的招牌。银监会数据显示,截至2016年12月末,外资银行已在华设立39家法人机构(下设分行315家)、121家母行直属分行和166家代表处,机构数量持续增加,营业性机构总数达到1031个,分布在全国70个城市。具体来看,外资银行在华业务领域相对集中。例如,渣打银行最初来华时,就主要服务于英国来内地发展的企业。这种业务模式,虽然使得外资银行在最初拓展业务时可以较快速度发展,但同时产生了资金来源受限、不能很好地吸纳居民储蓄等问题。随着外资银行在华业务的发展,客户从法人拓展到自然人,其服务对象的收入相对也比较高。深刻影响中国同行中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后的前3年内,外资银行在华发展出现了一轮爆发式增长。尽管当时外资银行总资产只占中国银行业全部资产的1.4%,但却迅速获得了外汇贷款市场13%的市场份额。那么,外资银行来华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呢?有研究表明,外资银行进入程度与中资银行效率水平正相关,外资银行的进入改善了中国银行市场竞争条件。具体来看,一是加强行业竞争,提高金融服务质量和可获得性;二是促进银行监管理念和手段的完善;三是提高了中国金融市场与国际资本市场的接触程度。恒丰银行金融研究院执行院长董希淼在接受本报记者采访时指出,外资银行来华之后的很长一段时间内,尽管占据的市场份额相对有限,但其给中国银行业带来的“鲶鱼效应”却显而易见。“例如,外资银行在金融产品开发服务方面做得很细致,能对不同需求的客户提供相应的产品与解决方案,这在很大程度上促使着中国本土银行加快补齐短板。如今,我们在国内银行也常见到的‘结构性理财产品’、‘个性化金融解决方案’等产品和服务,就在很大程度上学习和借鉴了国外同行的经验。”董希淼说。改革带来开放,开放促进改革。外资银行来华不仅有助于中国本土银行更快更好地与国际金融市场的各种规范和标准接轨,而且为中资银行拓展海外业务创造了条件。“一方面,按照对等原则,中国向外资银行开放也可促使外国向中资银行开放其本国金融市场;另一方面,外资银行来华在客观上促进了行业内人才的‘跨国’流动,提升了本土银行的国际化程度。”董希淼说。上海国际金融中心研究会副会长潘英丽认为,与中资银行相比,外资银行最大的优势就是风险定价,即清楚一个企业的信用状况怎么样,应该向企业要多少利率。因此,在利率市场化的背景下,外资银行的优势会愈加显现。监管“松绑”机遇更多坚持开放脚步不停,监管“松绑”机遇更多。根据银监会最新政策,在华外资银行未来可以与母行集团开展内部业务协作,为“走出去”的中国企业在境外发债、上市、并购、融资等活动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同时,在华外资银行开展国债承销业务、财务顾问业务及大部分托管业务都不需获得行政许可。银监会相关部门负责人表示,经过近10年的发展,在华外资法人银行在我国市场的经营发展基础不断加强,已具备一定的并表管理能力。未来,在符合现行法规规定的前提下,外资银行既可以选择以境外母行为主体投资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也可选择以在华法人银行为主体进行投资。在商务部研究院区域经济合作中心主任张建平看来,目前中国金融业的开放度还不够,金融业的结构也还不太合理,所以“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才一直存在。“今后,总的方向是更加积极地利用外资来推动银行业的发展,强化市场竞争。”张建平说,只有公开透明的市场竞争才能帮助中国银行业不断提升效率和发展水平,进而推动实体经济发展。对于中国银行业市场进一步向外商银行开放的举措,浙商银行经济分析师杨跃认为,外资银行将在特定业务领域和区域将进一步形成比较优势。具体来看,外资银行将在跨境资金服务、私人银行服务、全球化网络和风险控制等细分领域形成自己的特色竞争力并与中国本土银行开展差异化竞争。交通银行首席***家连平认为,允许外资银行投资境内银行业金融机构,为其在中国银行业的发展提供了更加广阔的空间。中国社科院金融研究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以托管业务为例指出,监管“松绑”有利于为外资银行带来更多收入,并进一步优化其业务结构。全面融入中国开放在东亚银行(中国)有限公司行长林志民看来,虽然外资银行不太可能再像以前那样每年保持30%到50%的增长,但随着中国经济发展及开放程度加深,外资银行发展前景依然值得期待。林志民的判断并非没有依据。近年来,中国经济金融改革不断深化,人民币国际化进程加速推进,中资企业“走出去”步伐明显加快。与此同时,中资银行在国外的网点密度偏低、规模较小、开展业务时间不长,并且对当地的监管环境、**经济、文化特色的了解始终不如外资银行优势明显,双方优势互补特征逐渐显露。“改革开放初期,中国对外开放更多体现为招商引资,外资银行当时进入中国市场也主要以服务母国企业在华的金融需求为主。如今随着中国开放程度加深,特别是‘一带一路’建设形成了巨大的境内外企业联动需求,外资银行在华的各项业务必将全面融入中国新一轮开放进程,直接促进海内外企业跨境联动。”董希淼表示。业内人士普遍预计,今后外资银行将发挥自身国际网络和背景优势,为“走出去”的中资企业提供综合金融服务,在中国经济结构调整、参与“一带一路”建设、支持中资企业“走出去”等方面发挥积极作用,进一步“融通”中国与世界。“放眼未来,我们依然非常看好中国内地市场,对东亚银行业务发展前景信心满满。”林志民说,东亚银行(中国)正着力提升业务可持续发展能力,稳步扩展资产负债规模,优化资产负债结构,全面拓展各项业务,努力向符合国家战略、经济转型方向的行业及业务渗透,坚持走差异化、特色化、本土化的发展道路。《来华30余年,开店300多家,这家外企为何如此青睐中国?》 精选六新华网消息 每年的万达集团年会都是观察这个极具代表性的超大型中国民营企业集团的最佳窗口。作为万达第四次转型的关键期,2015年的经营数据与2016年的战略布局则被赋予了更多的价值。  作为万达集团的舵手,王健林亲自执笔的万字工作报告披露了这家“巨头”将如何相关公司股票走势长白山继续“起舞”。  王健林在报告中最牛的一个数字是“100%”:2015年万达集团旗下所有系统完成年度计划均超过100%,最高有超过600%。从收入结构上来看,万达商业地产的收入增速放缓,但是文化、金融产业成为新的增长极。  在报告中,王健林多次提到“全球最大”――万达已经成为全球最大不动产企业、全球最大电影企业、全球最大体育产业企业、全球最大儿童娱乐企业、全球最大电影院线、全球最大五星级酒店业主;还将努力打造全球最大旅游企业,努力打造全球最大商业O2O平台。  像万达这种体量的公司,转型都会是一个异常痛苦的过程。但回顾万达的几次转型,却鲜有那种壮士断腕的悲情或瞻前顾后的迟疑,反而表现得有条不紊、平滑流畅――这在大公司的转型过程中是非常罕见的样本。  以下为王健林在西双版纳的万字工作报告:  今天,我们在美丽的西双版纳,在自己打造的度假区召开万达集团2015年年会。昨天与会的各位同仁都参观了度假区,体验了许多内容,相信仍沉浸在震撼与喜悦中,在此我谨代表万达集团13万名员工,向参加年会的各位代表表示热烈的欢迎!  今年报告分两个部分:  一、2015年主要工作成绩  2015年,中国和全球经济都持续恶化,全球又面临着新的恐怖主义的重大威胁,可谓问题重重。在这样艰难形势下,万达集团依靠集团董事会的正确决策、丁总裁为首的执行层的出色工作,更重要的是依靠全体员工的共同努力,2015年依然取得优秀成绩。  (一)超额完成年度任务  2015年万达集团资产(按成本法数据)达到6340亿元,同比增长20.9%;收入2901.6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9.3%,同比增长19.1%;预计净利润(未经审计)也同比大幅增长。  万达集团旗下万达商业2015年收入1904.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3%,同比增长4.4%。其中地产业务合同收入1640.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5%,同比增长2.5%;新开业万达广场26个;万达广场租赁收入14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1%,同比增长30.7%,这是非常可喜的;由于租金大幅增长,租金收缴率及物管费收缴率达到100%,租金利润占万达商业利润比重预计超过35%,比2014年提升5个百分点;万达商管已连续三年实现100%收租率。开业酒店10个,酒店总客房数21961间;酒店收入52.4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1%,同比增长22.5%;酒店业主利润7.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9.7%,同比增长22.4%。新增持有物业面积475.5万平方米,累计持有物业面积2632.1万平方米(不含万达集团持有物业面积),继续保持全球领先地位。万达广场及飞凡合作商业中心年客流量46.2亿人次,其中万达广场年客流量20.3亿人次。成功举办第九届万达商业年会,3000多家商家、超万人注册参会;万达商业年会已从一个公司的会议升级为行业盛会和线上线下融合的开放平台,做到完全对外开放。今年万达商业年会是第十届,逢五、逢十是大节,希望商管认真办好今年的万达商业年会。万达商业其它收入67.3亿元。  万达文化集团2015年收入512.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4%,同比增长45.7%。美国AMC超额完成全年计划。万达院线收入80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20.4%,同比增长49.9%;票房63亿元,同比增长49.6%;“万人迷”会员超过5,000万人,增长超过50%,每月增加超过200万会员。票房收入65%来自线上,说明万达院线已是典型的互联网+企业;会员消费占比超过80%,说明万达院线稳定收入占大头;新增屏幕941块,累计2,557块银幕;万达院线上座率是行业平均的1.9倍,单屏幕收入是行业平均的2.1倍。  万达影视传媒公司票房61.5亿元,收入5.8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80%,同比增长36.1%,影视公司成立仅两年,票房及收入两项核心指标均位居国内民企第一;投拍的《煎饼侠》、《滚蛋吧,肿瘤君》、《寻龙诀》等电影获得口碑票房双丰收。  五洲电影发行公司发行票房67亿元,占国产电影市场份额的四分之一;收入16.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83.7%;五洲发行成立仅一年,票房及收入就排名民企第一。  在此,集团要对院线、影视、发行三家公司以及分管副总裁叶宁的出色工作提出表扬,年会前已对这三家公司的总经理给予提拔。万达有句老话:在万达工作好就是最好的关系。万达有人才管理的五条原则,人际关系简单化是其中一条,所以在万达工作好就会被提拔。这里号召集团所有系统向三家公司学习,万达年会总结已经好几年不单独表扬公司和个人,但他们的表现确实非常出色,所以破例点名表扬。  万达旅业收入120.1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11.7%,同比增长59.8%。  万达体育控股收入58.7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32.7%。  万达儿童娱乐新开业51家店,累计开业60家店,收入2.2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3.6%。文化集团其它收入38.1亿元。  万达金融集团收入208.9亿元,完成年计划的697%。由于金融集团刚成立,这次年会对金融集团各公司的情况就不一一分列了。  万达百货收入230.5亿元,完成年计划的102.3%,同比增长11.1%。集团其他收入45亿元。  让人非常高兴的是,集团所有系统没有一个掉队,全部超额完成任务。在中国经济困难情况下,能够做到这样就充分证明万达的执行力。希望在座各位继续努力,每年年会时都能开心参加。  (二)企业转型初见成效  1、服务业收入大幅增长。2015年万达服务业收入占集团收入达到43%,服务业收入占比比2014年提高十个百分点。房地产收入保持平稳,几乎没有增长。  2、商业租金大幅增长。商业租金增幅超过30%,利润占比预计超过35%。照此速度,很快万达商业租金利润占比就会超过50%。  3、轻资产打通道路。首先是开启合作万达广场模式。以前万达都是自己买地自己投资,物业和租金全归自己。去年推出轻资产战略后,大批投资者上门,愿意出地出全部投资,万达出品牌,负责设计、建设、招商、运营;租金七三分成,投资者占七成,万达占三成。这种分成比例在世界商业领域很罕见,一般做品牌管理,分成最多15%―20%。万达商业2015年已在北京、大连等地签约3个采用这种合作模式的项目。这让集团和万达商业管理层认识到,万达品牌是值钱的,决定将合作万达广场模式作为今后万达商业轻资产的主攻方向。这种模式有两大好处:一是零风险,地是净地,钱别人出,而且我们要求合作项目建设时,施工队伍必须是万达指定的队伍,所有设备必须使用万达品牌库中的优秀品牌,避免建设品质不好影响后期运营管理;二不用资本化。只管建好管好项目,不用考虑资本化。  其次是将建好的万达广场成本价卖给投资者,收回投资,租金也是投资者和万达七三分成。今年开业的25个轻资产万达广场,20个已签署协议。投资者为什么愿意接受七三分成?因为轻资产万达广场是中国市场上的稀缺资源,收入稳定、风险极低。轻资产万达广场的租金收益超过两位数,投资者表面看只拿到7%左右的回报率,但投资者自己买地投资可能还不如万达7%的租金回报率高。万达之所以能做到这么高的回报率,一是因为万达品牌有影响力,到哪里都受欢迎,拿地便宜;二是万达成批施工、集中采购,使建设成本大幅降低;三是重新设计了轻资产万达广场平面布局,以前万达广场的使用率55%左右,现在超过60%,增加了可租赁面积。  (三)文化产业高速增长  1、万达已成为行业龙头。万达文化集团成立仅三年,每年收入都以百亿数量级增长,2015年万达文化集团收入已是行业第二名到第十名的总和,而且今后差距还会进一步拉大。万达文化集团已成为中国文化产业当之无愧的领军企业,无论是品牌影响力、收入规模,还是国际化程度都当之无愧。  2、形成四个产业板块。万达文化集团已形成影视、体育、旅游、儿童娱乐四个产业板块。四个板块中,除旅游是中国第一,其他三个行业论收入规模都是世界第一。体育产业通过并购成为世界第一;儿童娱乐本来也没有超级规模企业,所以第一也正常;万达影视并购美国传奇影业后,2016年收入也将成为世界电影产业收入最大的企业。万达旅游产业我们已定下目标,2020年收入超过1000亿,旅游人次超2亿,成为全球最大的旅游企业。靠什么实现目标?万达正在全国打造大型旅游目的地,已经开业三个大型文旅项目,除武汉外,其它两个都在相对偏远的地区,交通还有点困难。但今年开始,我们就要在发达城市、交通干线沿线开业大型文旅项目,旅游人次将大幅增长。有这么多大型旅游目的地,万达旅游2020年一定要坚决实现世界第一的目标。  形成四个产业板块并不意味着万达文化集团今后不再发展其他产业,如果有好的资源出现,不排除通过并购方式进入新的产业板块。  3、线上线下融合发展。非常可喜的是,2015年万达文化产业开启了互联网+发展模式,线上线下融合发展。比如影视产业,电影制作、发行、放映,加上时光网;旅游产业,大型旅游目的地、中国最大线下旅行社,又投资同程旅游。儿童娱乐也按照集团指示开始探索实体店加网络加动漫制作的模式。发展儿童娱乐绝不是在全国开几百家店、简简单单卖点会员卡就可以,还要结合动漫制作,进行线上服务、开发IP产品销售等等。  4、获得大量知识产权。2015年万达向中国以及世界各国**和相关部门申报专利及知识产权470件,获得中国以及其它国家专利及知识产权1330件。去年申报470件,却获得1330件批准,说明以前申报了很多专利和知识产权。目前万达已累计在中国及全球获得专利及知识产权4219件,其中绝大多数是文化类知识产权,这就是万达文化产业发展腾飞的根本保证。  5、完成两件大事。一是万达院线成功上市,成为中国院线第一股。从1月上市到年底,股价涨了10.2倍,成为全球市值最大的院线,入选沪深300成份指数。我看到脸谱上一个美国人写道:“世界上最好的公司就是万达院线,可惜美国人买不到”。但万达院线也别太骄傲,除了你们自身努力因素,能取得这么好的成绩,根本原因是因为赶上了中国电影产业高速增长的黄金期。  二是西双版纳度假区开业。这是万达文化旅游的升级作品,跟武汉、长白山的文旅项目完全不同,西双版纳度假区的主题乐园、万达广场都具有浓郁的地方文化特色。万达在中国各地发展,每个项目都要体现地方特色。度假区的三个五星级酒店堪称世界山地度假酒店的极品。傣秀以及主题乐园中的两台节目都达到世界一流水平。2018年连接中国、老挝、泰国的昆泰高铁就将通车,高铁车站距离度假区只有两三公里距离。由于实现与中国高铁网络联通,从成都过来只要5个小时,重庆过来只要3个多小时,昆明过来只要2个小时,从广州、深圳过来也很方便。我相信届时万达西双版纳度假区一定会极其火爆,一房难求。  (四)成立金融产业集团  1、在上海注册成立万达金融集团,注册资本100亿,下设网络金融、飞凡科技、保险、投资等公司,很快金融集团还会增加新的成员。  2、探索网络金融模式。万达的O2O这两年一直在探索,也走过弯路,现在内部已经达成共识,先把网络金融搞起来。现在其它企业的O2O都是烧钱,依靠股东不断投钱才能维持。我曾经说过,不管什么行业,靠股东投入来维持运营,一定不行。万达搞网络金融,要有收入和利润,能养活自己。首先要把“飞凡一卡通”做大规模,这是连接所有网络金融业务的核心节点。飞凡卡规模做大了,再发展别的领域,不要一起步就什么都做。飞凡去年开启对外合作模式,10月份启动,不到3个月时间对外合作签约大型商业中心470家,加上130多家万达广场,飞凡网络商业中心已突破600家,2015年到店消费人次46.2亿,飞凡O2O已覆盖超过1亿的消费人群。  3、落实与大型金融机构合作。去年达成了与超大型金融机构的合作,把信用卡功能叠加在飞凡卡上,飞凡卡具有网上预定停车位、订座位、排队等很多应用功能,再加上优惠、积分互换、存贷、汇兑、个人账户信用卡等多种功能,成为全球第一张集多种功能于一身的全新金融一卡通产品。  (五)企业并购成绩显著  1、并购优质资产。2015年万达跨国并购了盈方体育、世界铁人公司、澳洲HOYTS院线、传奇影业,投资西班牙马德里竞技足球俱乐部等,海外总投资额超过50亿美元。截至日,万达集团海外投资总额已超过150亿美元,其中美国就投资100亿美元。2012年万达并购AMC,我去美国时说了一句话,“未来十年万达至少要在美国投资100亿美元”。美国一家著名媒体报道时加了个标题:“希望王先生兑现他的承诺”,意思是别忽悠美国人。现在才过去3年,我们在美投资额就超过100亿美元。我准备让记者再写一篇文章在美国发表:“万达已提前兑现在美投资承诺”。在国内,万达并购百年人寿、世茂院线等一批企业,投资同程旅游、时光网等,国内投资额超过100亿元人民币。万达在国内外并购的都是优质资产,有些还是稀缺资源。比如盈方体育,它代理了足球世界杯亚洲区的转播权,特别是在冬季运动领域,盈方与世界七个主要国际联盟,包括滑雪、滑冰、冰球等都是独家合作,拥有这些组织赛事的营销权、转播权。世界铁人公司拥有世界唯一的“铁人”三项赛事品牌,占据全球长距离三项赛事90%以上的市场份额。随着国际并购的增多,“国际万达”的影响逐步显现。比如与美国**、英国首相等多国政要单独会晤,会见了美国高盛CEO等一批国际顶级企业家,有幸被美国哈佛大学聘为其全球顾问委员会唯一的副**。特别是万达并购传奇影业,在全球引起超出预期的巨大反响。中国外交部新闻发言人表示,希望以万达并购传奇影业为契机,进一步扩大中美文化交流。  2、并购产生协同效应。并购盈方体育开启了万达进军体育产业的大门,让万达认识到体育产业该如何做。不是像一些国内企业那样,弄个俱乐部,猛往里投钱,万达是向体育产业链上游扩张,收购国际品牌赛事。万达投资同程旅游、时光网,都与万达现有产业形成巨大协同效应。在电影产业,万达是全世界唯一拥有制作、发行、放映、网络全产业链的企业;在旅游产业,万达是全中国唯一拥有大型旅游目的地、线下渠道、线上网络的企业。但要让互联网+的威力发挥出来,还需要影视控股、旅游控股的同志好好做功课,不是有了互联网就等于有了互联网+,这是两个概念。  3、并购企业运行良好。开年会前,万达已经落实铁人三项国际赛事在中国三个城市落地。受铁人公司运营能力所限,不能一下子在更多城市落地赛事,只选了三个,签了协议,今年就会在这三个城市举办大型国际铁人三项比赛。盈方体育也很快会增加在中国的两个重大比赛。传奇影业与文化集团达成有担保的五年运营目标,澳洲院线今年将赢利。万达投资的百年人寿,之前亏了八年,但万达有运气,去年投资今年就能赢利。  这些并购企业运营态势良好,因为万达是一个巨大的商业生态系统,而且有强大的执行力。如果预期很好,万达可以有暂时亏损的企业,但不允许有长期亏损企业,一定要赢利,赢利才是支撑企业生存和资本市场价值的根本原因。没有赢利,靠讲故事是不能长久的。  (六)公司管理持续进步  1、管理水平升级。2015年由丁总牵头,组织集团八个部门,启动了商业地产BIM工程管理。BIM是工业领域的专有技术,万达在全球首个将工业BIM技术移植到工程管理项目,实现工程项目全周期的智能化管理,这是对全球不动产行业的一次管理革命。通过去年的实验,万达商业管理人员减少了10%,节省开支10多亿,做到了减员、增效,而且更主要的是堵住管理漏洞。  2、商管招调商制度改革。实现品牌库管理、招商、运营的三权分立,大幅降低自由裁量权。慧云系统升级到2.0版本,在保证运行安全性、操作便利性的前提下,做到优化升级。这个系统很牛,通过一个手机APP,全世界任何地方、任何时间都可以进行对万达广场的管理。万达商业到美国路演,美国人问万达在中国有这么多广场,分布范围比欧洲还大,怎么管理?万达商管的同志当时就把手机拿出来,不管是哪个广场,想看收入、人流还是安防,马上就能看到,美国人当时就晕了,他们没有想到中国商业管理现在这么先进。  3、影视制作项目开发内部竞争。影视公司内部项目开发实行多部门竞争机制,实现优胜劣汰。项目开发不是影视制作单方决定,而是由制作、发行、院线等共同投票决策,大幅降低开发风险,所以万达影视2015年投拍的电影全部赢利。其实这就是好莱坞的电影制片模式,刚开始实行这种制度时,业内还有人笑话我们,“拍电影,爷说行就行,爷说不行就不行”;还有人说:“万达不签演员,不搞经纪公司,拍电影还要投票,这是电影企业吗?”但万达用事实证明商业模式的先进,万达影视已拉开与第二名的距离,而且领先优势还会进一步扩大。  4、文旅院被科技部、财政部、税务总局认定为国家高新技术企业。中国有几万家规划设计企业,万达是首家也是唯一通过自主创新获得国家高新技术企业认证的规划设计企业。汉秀、傣秀虽然请了外国导演,但建筑、设备主要是万达自己研发。从南昌万达城开始,主题乐园重大设备和其他文化类设备全部由万达文化旅游规划研究院自己研发,具有全球专利。  5、人才结构发生改变。万达集团现有高管中三分之二是非房地产专才,外籍高管已达10人,占比近四分之一。万达几年前开始,每次开半年会、年会、重大会议都要安排同传翻译,也就是国际化的小小证明。  (七)带头承担社会责任  1、就业。2015年万达新增10.5万个服务业岗位,其中大学生4万人,万达新增就业岗位与大学生就业均占当年全国新增就业的约1%。  2、创业。支持57名大学生创业,创业成功率超过95%。成功率高是因为万达有专门创业指导部门,服务好。  3、纳税。2015年万达集团纳税302亿元,同比增加10%,在中国,纳税超过300亿的企业屈指可数。  4、慈善。2015年万达现金捐助3.6亿元。  5、扶贫。去年万达签约贵州丹寨县,在全国首创“企业包县,整体扶贫”的企业扶贫模式。去年已落实投资3亿元、2000人规模的职业大专学校,已获得项目土地,今年3月就会开工。这是全国第一个县级职业大专学校。  2016年万达取得很好的成绩,也存在不少问题,比如个别员工贪腐,机关人浮于事、大公司病、报喜不报忧现象依然存在,希望各级高管重视并逐步解决。由于时间关系,年会就不细讲,这些问题我们将专门召开专题会研讨改进。  二、2016年主要工作安排  (一)2016年主要收入目标  2016年万达集团资产达到7500亿元,收入2543亿元;同比2015年下调12%,收入目标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万达商业较2014年主动下调房地产收入640亿元,如果按以往每年增长10%比例计算,万达商业下调房地产收入超过800亿元。但万达集团服务业收入目标大幅增长。  万达商业2016年计划收入约1300亿元,虽然收入目标下调,但净利目标将保持两位数增长;房地产合同收入约1000亿元;竣工入伙收入约1100亿元;开业55个万达广场,数量相比2015年翻番;租金收入约195亿元;开业14个酒店,收入61.4亿元;新增持有物业580万平方米;新发展项目71个,其中文旅项目1个、重资产万达广场3个、轻资产万达广场54个。我看到一篇文章,说首富要退出房地产,其实万达不是退出房地产,只是不再把房地产作为主导产业,不再作为万达收入和利润增长的主要来源。因为房地产是周期性行业,好几年,坏几年。而且全世界房地产的发展规律,只要城市化率达到75%,自有住房率超过80%,房地产行业就会萎缩。万达要追求长期稳定的现金流,就必须转型。房地产万达还会一直做下去,只是把收入规模稳定在千亿左右,不再扩大规模,增长主要靠其它产业。  万达文化集团2016年收入目标666.4亿元,同比增长30%。如果实现这个目标,万达文化集团将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十强,这是非常振奋人心的。其中AMC和万达院线收入都会稳步增长,万达院线收入实现XXX亿元,不是我不讲数字,是他们不让我讲实际数字。新开业影城77家,新增屏幕(不含并购)698块;传奇影业计划收入40.2亿元;万达影视传媒计划收入10亿元,同比增长71%;五洲电影发行计划票房90亿,收入17.6亿,同比增长10.6%;五洲发行目标很低,你们是不是想先报低点,年底好超额完成。万达旅业计划收入161.7亿元;万达主题娱乐公司计划收入17.7亿元;万达儿童娱乐计划收入7.8亿元;万达体育控股计划收入70亿元;文化集团其它收入7.3亿元。  万达金融集团2016年计划收入211.8亿元;其中网络金融收入44.6亿元,活跃会员超过1亿,飞凡卡发行5000万张,飞凡合作大型商业中心新增1000个;这是飞凡公司他们自己提出这个目标,真做到也不简单。  百年人寿计划收入165.2亿元;快钱收入40.1亿元;投资公司完成3家较大海外、2家国内(不含院线)较大并购。  万达百货2016年计划收入175.3亿元,今年实现整体盈利,为自己将来IPO打下基础。集团其它公司计划收入49.2亿元。  (二)基本实现企业转型  一个世纪来,全球大型房地产企业没有一家转型成功。万达就要改写世界经济历史,成为世界首家大型房地产企业成功转型为服务业企业的样板。万达转型决不是口头说说,样子做做,而是说到做到。2016年是万达转型关键年,有三个标志:  1、集团服务业收入、净利占比过半。万达集团2016年服务业收入和净利润两项指标占比要超过55%,力争到60%。到2016年底,万达将不再是房地产企业,而成为综合性企业。预计到2017年,万达超过三分之二的收入和净利润将来自服务业,比原计划提前一年实现转型目标。  2、万达商业利润结构发生变化,力争2016年万达商业50%以上的利润来自地产之外。  3、海外收入较大增长。2016年万达集团海外收入占比力争达到20%。  (三)重点发展文化产业  1、调整发展目标。万达文化集团2012年成立时定的目标是2016年收入达到400亿,2020年收入达到800亿,结果去年收入就超过了500亿,现在看这个目标定低了。经过研讨,我们将2020年文化集团的目标调整为收入1500亿、净利120亿,实现这个目标要5年,但关键看今、明两年。5年后,万达文化集团一定会成为世界行业领袖,目标是进入世界文化企业前五强。  2、创新与知识产权。万达文化高速增长,关键靠创新和知识产权。2016年以文旅院为核心,包括商业规划院、酒店设计院以及文化集团系统各公司,都要把自主创新放在第一位。特别是今年开业的南昌、合肥两个万达城的主题乐园和四台演艺节目要实现超越。昨天晚上大家都看了傣秀,效果很}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房地产企业投资风险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