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hell单元都默认为ansys大变形效应分析吗?如何仅采用不考虑二阶效应的小变形分析

钢筋混凝土结构二阶效应及设计方法的研究--《重庆大学》2007年博士论文
钢筋混凝土结构二阶效应及设计方法的研究
【摘要】:
钢筋混凝土建筑结构考虑二阶效应的理论认识对工程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虽然各国学术界近年来在二阶效应理论研究方面已取得诸多关键性进展,但针对钢筋混凝土结构的特点,在这一领域仍有一系列重要问题有待澄清,以便进一步改进目前从理论上尚不完全确切的设计概念和经验性过强的设计方法。本论文在我国国家设计标准《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本轮修订需要的推动下,对这一领域若干有待解决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和试验研究,取得了以下有一定学术进展和创新性的研究成果:
(1)根据国内外对框架结构中的P -δ效应规律至今仍缺乏深入研究的现状,利用解析法和数值法对P -δ效应附加变形及附加内力的规律,特别是P -δ效应对柱端弯矩的影响规律以及附加弯矩零点之间距离的变化规律作了较全面、深入的研究,彻底改变了以往以两端铰支不等偏心矩柱的P -δ效应规律充当框架柱P -δ效应规律的不应再容许的状况,从而还给框架结构P -δ效应规律一个真实的理论原形。在此基础上还为新一轮修订的我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提出了到目前为止仍为缺口的考虑p -δ效应的C mη- l_0设计建议方法。
(2)在各国设计规范中首次为有侧移框架考虑P ??效应影响的η_s - l_0法在使用ηs的曲率表达式的前提下提出了能考虑层效应特征和引起结构侧移弯矩作用下的非弹性曲率增量特征的概念准确且又简便易行新一代η_s - l_0法建议方案,经对比分析表明,它的精确性已达到考虑二阶效应的弹性结构分析法的同等精度。
(3)通过结构二阶分析,对以高层建筑常用的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框架-核心筒结构以及内筒-外框筒结构归纳出的模型结构的P-Δ效应规律作了较详细的考察,首次从理论上对各类模型结构的P-Δ效应、内力及变形变化规律作了解释,获得了一些至今在已查询到的国内外研究成果中尚未见报导的分析研究成果。揭示了我国设计规程这些结构中目前使用的整体增大系数法存在的不足,并提出了重要改进建议。同时对在这些高层建筑结构的框架部分中能否使用η_s - l_0法或层增大系数法做出了判断。
(4)通过对有吊车工业厂房变阶柱平面排架荷载工况细致分析和控制工况下排架的二阶分析,揭示了这类排架柱中二阶效应的真实变化规律和我国设计规范沿用多年的前苏联排架柱等效长度取值存在的严重不足,给出了理论解释和排架柱等效长度取值的合理建议。指出了国内结构力学界在建筑结构稳定分析中广泛应用的通过初参数法和其它整体稳定分析方法确定结构压杆等效长度的做法存在的概念性失误,并给出了纠正了上述概念失误的初参数法。
(5)采用构件折减刚度考虑二阶效应的弹性有限元法是新纳入中国《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较先进的结构分析设计方法,该方法的准确程度主要依赖构件折减刚度取值的合理性。鉴于该规范尚缺乏确定排架柱相应折减刚度的分析研究成果,本文以单跨工业厂房变阶排架柱为研究对象,通过对一系列典型排架结构算例进行最不利荷载条件下的非弹性有限元全过程模拟,并以采用折减刚度的弹性二阶分析所得柱顶侧向位移与非弹性有限元模拟的柱顶位移等效为条件,选定了适用于排架柱的刚度折减系数后,再以所选刚度折减系数完成的弹性二阶分析所求得的各控制截面内力与非弹性有限元模拟结果的相符性证实了初选排架柱刚度折减系数的合理性。
【关键词】:
【学位授予单位】:重庆大学【学位级别】:博士【学位授予年份】:2007【分类号】:TU375【目录】:
中文摘要3-5
英文摘要5-11
1 绪论11-45
1.1 对考虑二阶效应的各类实用设计方法的综合评价11-13
1.2 η-l_0 法13-31
1.2.1 概述13
1.2.2 η-l_0 表达式13-16
1.2.3 用“分离杆件法”确定框架结构各柱段的等效长度l_016-18
1.2.4 在用η-l_0 法反映框架结构P-δ效应时所需的修正18-23
1.2.5 在用η-l_0 法反映有侧移框架结构P-Δ 效应时所需的修正23-28
1.2.6 用于排架结构柱的η-l_0法28-30
1.2.7 对η-l_0 法应用前景的预测及所需的补充和改进30-31
1.3 层增大系数法31-36
1.3.1 层增大系数法的基本思路31-33
1.3.2 在框架结构二阶效应分析中取用构件折减刚度33-35
1.3.3 层增大系数法的适用范围35-36
1.4 整体增大系数法36-39
1.5 使用各类构件折减弹性刚度的考虑二阶效应的弹性结构分析法39-40
1.6 结构非线性有限元法40
1.7 对有关二阶效应问题的下一步研究工作的规划40-42
1.8 本论文的研究目的和内容42-45
2 杆系结构二阶效应分析方法——附加位移法45-65
2.1 引言45
2.2 考虑轴力影响的等截面直杆的转角位移方程45-49
2.2.1 无侧移等截面直杆考虑轴力影响的转角位移方程的推导45-48
2.2.2 有侧移等截面直杆考虑轴力影响的转角位移方程的推导48-49
2.3 二阶内力方程49-52
2.3.1 约束附加内力50-52
2.3.2 位移附加内力52
2.4 附加位移法52-53
2.5 用附加位移法求算无侧移单元封闭框架中的P- δ效应影响规律53-58
2.5.1 用附加位移法计算P-δ效应对封闭单元框架柱端弯矩的影响54-56
2.5.2 用附加位移法计算P-δ效应对封闭单元框架柱高范围内弯矩的影响56-58
2.6 无侧移单元封闭框架节点处梁、柱相互约束关系的识别58-63
2.6.1 在单元封闭框架节点处梁、柱端相互约束关系的分类58-59
2.6.2 P-δ效应对节点处梁、柱相互约束作用的影响59-60
2.6.3 梁、柱相互约束规律的算例验证60-63
2.7 小结(本章具有学术进展意义的研究成果)63-65
3“无侧移”及“有侧移”框架结构η-l_0 法的改进65-91
3.1 引言65-68
3.2 无侧移单元封闭框架P- δ效应影响规律的数值分析结果68-71
3.3 无侧移框架P- δ效应影响规律的数值分析结果71-72
3.4 有侧移框架P- δ效应影响规律的数值分析结果72-73
3.5 无侧移框架及有侧移框架考虑P- δ效应影响的设计方法73-75
3.6 考虑钢筋混凝土柱的非弹性特征的C_m 系数取值建议75-77
3.7 η采用曲率表达式的有侧移框架结构η-l_0 法的改进建议77-79
3.8 几种考虑有侧移框架结构二阶效应实用设计方法一致性的验证79-85
3.8.1 全弹性假定下四类方法的对比分析80-82
3.8.2 在考虑结构非弹性特征的假定下四类方法的对比分析82-85
3.9 对计算有侧移框架结构柱等效长度l_0 的拟合公式的改进85-90
3.9.1 我国等效长度l_0 拟合公式误差分析86-87
3.9.2 对有侧移框架柱等效长度拟合公式的第一类改进方案87-88
3.9.3 对有侧移框架柱等效长度拟合公式的第二类改进方案88-90
3.10 小结(本章具有学术进展意义的研究成果)90-91
4 高层建筑结构模型结构二阶效应规律分析91-133
4.1 引言91-92
4.2 结构层间位移特征及组成成分92-95
4.3 考虑高层建筑结构P-Δ 效应的整体增大系数法95-100
4.3.1 整体增大系数法η_c 表达式的第一个推导途径96-98
4.3.2 整体增大系数法η_c 表达式的第二个推导途径98
4.3.3 关于我国《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规定的稳定控制条件98-100
4.4 剪力墙类模型结构的二阶效应规律和整体增大系数法有效性的考察100-117
4.4.1 剪力墙类模型结构按整体性特征的分类100-102
4.4.2 整截面剪力墙模型结构算例(算例一)102-106
4.4.3 整体小开口剪力墙模型结构算例(算例二)106-108
4.4.4 联肢墙模型结构算例(算例三)108-113
4.4.5 壁式框架模型结构算例(算例四)113-117
4.5 框架-剪力墙类模型结构的二阶效应规律和整体增大系数法有效性的考察117-131
4.5.1 二阶效应分析用框架-剪力墙模型结构的选择117-121
4.5.2 剪力墙侧向刚度相对很大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五)121-125
4.5.3 剪力墙侧向刚度相对略偏大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六)125-128
4.5.4 剪力墙侧向刚度偏弱的框架-剪力墙结构(算例七)128-131
4.6 小结(本章具有学术进展意义的研究成果)131-133
5 对排架柱η-l_0 法中柱等效长度的探讨133-169
5.1 引言133-136
5.2 确定排架柱等效长度的初参数法的讨论136-141
5.2.1 初参数法的计算简图136
5.2.2 用初参数法表达的等截面压弯杆件弹性挠曲线基本方程136-137
5.2.3 初参数法137-141
5.3 初参数法存在的不足的改进建议141-147
5.3.1 初参数分析法的不足141
5.3.2 初参数法的改进方案141-145
5.3.3 对改进初参数法的讨论145-147
5.4 基于弹性有限元分析的变阶排架柱等效长度147-167
5.4.1 计算模型及算例设计149-151
5.4.2 确定分析荷载工况151-154
5.4.3 确定排架柱等效长度的η-l_0关系154-157
5.4.4 排架柱等效长度的改进建议157-167
5.5 小结(本章具有学术进展意义的研究成果)167-169
6 对排架柱抗弯刚度折减系数的探讨169-197
6.1 引言169
6.2 确定排架柱折减刚度的原理和分析方法169-174
6.2.1 “折减刚度法”的基本原理169-171
6.2.2 分析方案171-172
6.2.3 分析程序简介172-174
6.3 确定排架柱刚度折减系数的步骤174-178
6.3.1 荷载分析与结构设计175
6.3.2 非线性有限元分析175-177
6.3.3 计算刚度折减系数177-178
6.4 确定刚度折减系数的算例分析178-196
6.4.1 算例基本参数178-179
6.4.2 算例的讨论179-189
6.4.3 刚度折减系数的建议取值及有效性验证189-195
6.4.4 对刚度折减系数的η-l_0 法有效性的验证195-196
6.5 小结(本章具有学术进展意义的研究成果)196-197
7 结论与展望197-201
致谢201-203
参考文献203-209
附录209-210
附:1.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209-210
附:2.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参加的科研项目及得奖情况210
欢迎:、、)
支持CAJ、PDF文件格式
【引证文献】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梅玲;[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胡理;[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1年
赖明宇;[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李顺玉;[D];重庆大学;2011年
舒启军;[D];重庆大学;2011年
缪林卫;[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1年
杨航;[D];广州大学;2011年
张勇;[D];重庆大学;2010年
李松;[D];重庆大学;2010年
董立坤;[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朱占友;刘毅;李战平;白绍良;;[J];重庆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6年09期
黄国璋;[J];福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0年02期
魏巍;杜静;白绍良;;[J];工程力学;2006年04期
刘开国;[J];建筑结构;1999年02期
蒋利学;[J];建筑结构;2001年01期
徐培福,肖从真;[J];建筑结构;2001年08期
刘毅,魏巍,白绍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李新荣,秦文钺,白绍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刘毅;李战平;朱占友;白绍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6年06期
赵传智;[J];建筑结构学报;199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巍;[D];重庆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汪宏;[D];重庆大学;2004年
李战平;[D];重庆大学;2006年
朱占友;[D];重庆大学;2006年
【共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赵勇,李伟兴,黄鼎业;[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1期
何林,肖承波,吴体;[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刘广均,张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2期
徐晓阳,马宏伟,张兴虎;[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3期
浦沪军;[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周定松,王莺歌;[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米健,王晓波,崔苗,刘国银,陈哲;[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3年04期
郭伟,刘兴远,张力,王跃文,孙亮;[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1期
李平先,毕苏萍;[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盛光复,任迎春,赵艳红;[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2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尹洪冰;罗兴隆;谭金涛;张林在;;[A];'2011全国钢结构学术年会论文集[C];2011年
胡少伟;陆俊;范向前;;[A];现代水利水电工程抗震防灾研究与进展(2011年)[C];2011年
郑愚;钟永刚;;[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崔士起;姜丽萍;刘文海;;[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范海丰;刘玉擎;贺君;;[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汪海东;曾志兴;;[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郝润霞;武志超;;[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郭晓燕;王秀珍;;[A];第七届全国建设工程FRP应用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周建康;缪建杨;;[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吴周偲;杨伟波;王磊;吉敏君;沈芳;;[A];第十一届后张预应力学术交流会论文集[C];2011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骥;[D];华中科技大学;2010年
刘灿;[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劳晓春;[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郑顺潮;[D];华南理工大学;2010年
傅军;[D];浙江大学;2010年
吴静;[D];武汉理工大学;2010年
都爱华;[D];山东大学;2010年
孙训海;[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0年
张登祥;[D];长沙理工大学;2010年
代学灵;[D];太原理工大学;2010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于群;[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杨凤莲;[D];山东科技大学;2010年
袁英保;[D];郑州大学;2010年
田利辉;[D];郑州大学;2010年
黄晓战;[D];郑州大学;2010年
赵发军;[D];郑州大学;2010年
倪川;[D];郑州大学;2010年
王莉荔;[D];郑州大学;2010年
刘利亚;[D];郑州大学;2010年
李甲甲;[D];郑州大学;2010年
【同被引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陈麟,张耀春,周云;[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4年04期
戴丹;赵金城;;[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07年05期
王泽华;严鹏;;[J];四川建筑科学研究;2010年01期
陈小英;陈明政;韦锋;白绍良;;[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年03期
孙景江,江近仁;[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2期
尹之潜,李树桢,杨淑文;[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2年03期
周云,徐彤,俞公骅,李希平;[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1999年02期
吕西林,邹昀,卢文胜,赵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侯爽,欧进萍;[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3期
龚治国,吕西林,卢文胜,李培振,杨松,赵斌;[J];地震工程与工程振动;2004年04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周建亮;金新阳;陈岱林;;[A];计算机技术在工程建设中的应用——第十一届全国工程建设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2年
周新炜;李志山;李云贵;;[A];第十四届全国工程设计计算机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8年
白国良;王智飞;李晓文;;[A];中国钢协钢-混凝土组合结构分会第十一次年会论文集[C];2007年
中国重要报纸全文数据库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总工程师
赵基达;[N];中国建设报;2012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陈滔;[D];重庆大学;2003年
魏巍;[D];重庆大学;2004年
陈加猛;[D];华南理工大学;1997年
楚留声;[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08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顺玉;[D];重庆大学;2011年
刘亚琦;[D];武汉大学;2004年
凌炯;[D];重庆大学;2004年
李战平;[D];重庆大学;2006年
朱占友;[D];重庆大学;2006年
张光玮;[D];重庆大学;2006年
余雷;[D];重庆大学;2006年
钟志宏;[D];清华大学;2005年
艾鹏;[D];武汉理工大学;2007年
张健;[D];重庆大学;2007年
【二级引证文献】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风霞;[D];重庆大学;2011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李顺玉;[D];重庆大学;2011年
舒启军;[D];重庆大学;2011年
董立坤;[D];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2012年
姚尧;[D];重庆大学;2012年
邓凌云;[D];重庆大学;2012年
钟煜;[D];重庆大学;2012年
蒲爽;[D];重庆大学;2012年
邵楠;[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二级参考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贺友双;;[J];工程抗震;1992年01期
赵传智;[J];工业建筑;1988年06期
王志军,白绍良,高晓莉;[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9年05期
刘毅,魏巍,白绍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01期
白绍良,魏巍,刘毅,高晓莉;[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李新荣,秦文钺,白绍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魏巍,刘毅,白绍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刘毅,魏巍,王志军,白绍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吴德伦;[J];建筑结构学报;1982年01期
赵传智;[J];建筑结构学报;1992年06期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魏巍;[D];重庆大学;2004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汪宏;[D];重庆大学;2004年
【相似文献】
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
李新荣,秦文钺,白绍良;[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李永梅,孙国富;[J];建筑结构;2003年09期
刘书智;;[J];建筑结构;2010年S1期
程光均;于海祥;白绍良;武建华;;[J];建筑结构;2006年07期
栾焕强;;[J];潍坊学院学报;2008年06期
邱永亮;徐永强;;[J];陕西建筑;2005年08期
刘小强;吴惠弼;;[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1993年03期
王志军,白绍良,蒲心诚,魏巍;[J];重庆建筑大学学报;2000年S1期
牛海清,朱召泉;[J];河海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2年04期
韦鹏生;[J];土木工程学报;1996年05期
中国重要会议论文全文数据库
牛海清;朱召泉;;[A];第十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Ⅰ卷[C];2001年
赵成文;颜双月;范晋;;[A];首届全国建筑结构技术交流会论文集[C];2006年
胡理列;赵成文;高亮;;[A];第十一届全国非线性振动学术会议暨第八届全国非线性动力学和运动稳定性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胡理列;赵成文;高亮;;[A];第九届全国振动理论及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7年
魏钢;苗建民;王松涛;叶于政;;[A];第二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3年
魏钢;王松涛;郗玮;陈向东;;[A];第四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下)[C];1995年
李永梅;陈向东;王松涛;魏钢;赵均;;[A];第五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三卷)[C];1996年
颜卫亨;吴东红;张兴武;;[A];现代砌体结构——2000年全国砌体结构学术会议论文集[C];2000年
郗玮;魏钢;王松涛;;[A];第三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上)[C];1994年
栾焕强;;[A];第15届全国结构工程学术会议论文集(第Ⅱ册)[C];2006年
中国博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韩风霞;[D];重庆大学;2011年
许晶;[D];大连理工大学;2013年
薛强;[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2年
魏巍;[D];重庆大学;2004年
赵钦;[D];浙江大学;2010年
蔡志恒;[D];浙江大学;2011年
卫星;[D];西南交通大学;2005年
莫涛;[D];湖南大学;2003年
周期石;[D];湖南大学;2005年
罗冰;[D];哈尔滨工业大学;2009年
中国硕士学位论文全文数据库
张勇;[D];重庆大学;2010年
李顺玉;[D];重庆大学;2011年
舒启军;[D];重庆大学;2011年
李泽雨;[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茹文恺;[D];湖南大学;2010年
武晓英;[D];昆明理工大学;2008年
全汉聪;[D];重庆大学;2012年
赖明宇;[D];西南交通大学;2011年
韩梅玲;[D];华南理工大学;2011年
王柯;[D];郑州大学;2004年
&快捷付款方式
&订购知网充值卡
400-819-9993
《中国学术期刊(光盘版)》电子杂志社有限公司
同方知网数字出版技术股份有限公司
地址:北京清华大学 84-48信箱 大众知识服务
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新出发京批字第直0595号
订购热线:400-819-82499
服务热线:010--
在线咨询:
传真:010-
京公网安备75号造价与管理
&&&&&&&&&&&&重力二阶效应和结构整体稳定应的一般规定
重力二阶效应和结构整体稳定应的一般规定
相关标签:
&&&(1)所谓重力二阶效应,一般包括两部分:一是由于构件自身挠曲引起的附加重力效应.即P-δ效应,二阶内力与构件挠曲形态有关,一般中段大、端部为零;二是结构在水平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产生侧移变位后,重力荷载由于该侧移而引起的附加效应.即重力P-Δ效应。分析表明,对一般高层建筑结构而言,由于构件的长细比不大,其挠曲二阶效应的影响相对很小,一般可以忽略不计;由于结构侧移和重力荷载引起的P-Δ被应相对较为明显,可使结构的位移和内力增加,当位移较太时甚至导致结构失稳。因此,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的稳定设计,主要是控制、验算结构在风或地震作用下,重力荷载产生的P-Δ效应对结构性能降低的影响以及由此可能引起的结构失稳。
&&&&高层建筑结构只要有水平侧移,就会引起重力荷载作用下的侧移二阶效应(P-Δ效应),其大小与结构侧移和重力荷载自身大小直接相关,而结构侧移叉与结构侧向刚度和水平作用大小密切相关。控制结构有足够的侧向刚度,宏观上有两个容易判断的指标:一是结构侧移应满足规程的位移限制条件,二是结构的楼层剪力与该层及其以上各层重力荷载代表值的比值(即楼层剪重比)应满足最小值规定。一般情况下,满足了这些规定,可基本保证结构的整体稳定性,且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较小。对抗震设计的结构,楼层剪重比必须满足《高规》第3.3.13条的规定;对于非抗震设计的结构,虽然荷载规范规定基本风压的取值不得小于0.3kN/`m^2`.可保证水平风荷载产生的楼层剪力不至于过小,但对楼层剪重比没有最小值规定。因此,对非抗震设计的高层建筑结构,当水平荷载较小时,虽然侧移满足楼层位移限制条件,但侧向刚度可能依然偏小,可能不满足结构整体稳定要水或重力二阶效应不能忽略。
&&&&(2)《建筑抗震设计规范》(CB&)第三章第3.6.3条规定:“当结构在地震作用下的重力附加弯矩大于初始弯矩的10%时,应计人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初始弯矩为该楼层地震剪力与楼层层高的乘积,即`M_1=FEh`;重力附加弯矩为任一楼层以上全部重力荷载与该楼层地震产生的层问位移的乘积,即`M_2`=P·△,亦称二阶弯矩,总的弯矩为:
&&&&M=`M_1+M_2=F_rh+P*Δ`
结构由于`M_2`又使△增加,同时又对二阶弯矩进一步增大,如此反复,对某些结构可能产生积累性的变形增大而导致结构失稳而倒塌。
&&&&重力二阶弯矩与初始弯矩的比值θ称之为稳定系数,其值为:
式中&&`G_i`——第j层重力荷载设计值;
&&&&`△`_υ——第i层楼层质心处的层间位移;
&&&`V_i`——第i层楼层地震剪力设计值;
&&&`h_i`——第i层楼层层高。
&&&&当楼层稳定系数`θ_i`≤O.1时,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利影响。`θ_i`也不可能很大,
其上限值受到规范楼层层间(弹性或弹塑性)位移角限值控制。弹性分析时,对于钢筋混
凝土结构,因为楼层层同位移角限值较严,稳定系数一般不大于0.1,多数情况下可不考
虑重力二阶效应的影响。
&&&&(3)《高规》第5章5.4节对重力二阶效应作如下规定:
&&&&1)在水平力作用下,当高层建筑结构满足下列规定时,可不考虑重力二阶效应的不
&&&&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
式中&&`EJ_d`——结构一个主轴方向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可按倒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结
&&&&构顶点位移相等的原则,将结构的侧向刚度折算为竖向悬臂受弯构件的等
&&&&效侧向刚度;
&&&&H——房屋高度;
`G_i`、`G_j`——分别为第i、j楼层重力荷载设计值;
&&&&`h_i`——第i楼层层高;
&&&&`D_i`——第i楼层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可取该层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比值;
&&&&n——结构计算总层数。
&&&&2)高层建筑结构如果不满足本条1)的规定时,应考虑重力二阶效应对水平力作用
下结构内力和位移的不利影响。
&&&&3)高层建筑结构重力二阶效应,可采月弹性方法进行计算.也可采用对未考虑重力
二阶效应的计算结果乘以增大系数的方法近似考虑。结构位移增大系数`F_1`、`F_11`.以及结构
构件弯矩和剪力增大系数,`F_z`、`F_zi`可分别按下列规定近似计算,位移计算结果仍应满足
《高规》第4.6.3条的规定。
&&&&对框架结构,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对剪力墙结构、框架一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可按下列公式计算:
&&&(4)《高规》第5.4.4条规定,结构整体稳定应符合下列规定:
1)剪力墙结构、框架-剪力墙结构、筒体结构应符合下式要求
2)框架结构应符合下式要求:
&&&&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设计主要是控制在风荷载或水平地震作用下,重力荷载产生的二
阶效应(重力P-Δ效应)不致过大,以致引起结构的失稳倒塌。如果结构的刚重比满足
本条公式(3-12)或(3-13)的规定.则重力P-Δ效应可控制在20%之内,结构的稳定
具有适宜的安全储备。若结构的刚重比进一步减小,则重力P-Δ效应将会呈非线性关系
急剧增长,直至引起结构的整体失稳。在水平力作用下,高层建筑结构的稳定应满足本条
的规定,不应再放松要求。如不满足上述规定,应调整并增大结构的侧向刚度。
&&&&当结构的设计水平力较小,如计算的楼层剪重比过小(如小于0.02),结构刚度虽能
满足水平位移限值要求,但有可能不满足稳定要求。
&&&&(5)结构等效侧向刚度的近似计算
&&&&结构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EJ_d`,可近似按倒三角形分布荷载作用下结构顶点位移相等
的原则.将结构的侧向刚度折算为竖向悬臂受弯构件的等效侧向刚度。即:
&&`EJ_d=(11qH^4)/(120_u)`
式中&&`EJ_d`——&结构的弹性等效侧向刚度;
&&&&q——水平作用的倒三角形分布荷载的最大值;
&&&&u——在最大值为q的倒三角形荷载作用下结构顶点质心的弹性水平位移;
&&&&H——房屋高度。
注:评论内容不得超过140个字&&
知识点记录
浏览次数:
编辑次数:1次&
最近更新:
[结构理论知识]热门知识ansys关于薄板、厚板、壳单元的特性区别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ansys关于薄板、厚板、壳单元的特性区别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阅读已结束,如果下载本文需要使用1下载券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查找使用更方便
还剩11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半刚性工业厂房钢结构非线性分析论文.pdf127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文档加载中...广告还剩秒
需要金币:200 &&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摘要 摘要 本文以某项目“超载地基条件下工业厂房钢结构可靠性监控研究”为基础,
对厂房钢桁架中存在的连接半刚性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研究分析。 某工业厂房钢屋盖发生了严重的坍塌事故,除了其地基长期超载的直接原 因外,节点设计不当也是导致事故发生的原因之一。以往认为厂房钢屋盖中的
桁架节点总是铰接的,对其承载能力研究不够深入。为了确定桁架节点的实际 受力性能,本文以该厂房为研究对象,对它的一些节点进行了足尺试验,并对 节点中的角钢连接和T型连接进行了实体有限元分析。结果表明,桁架节点中 的部分连接也存在半刚性特性,而且在轴向、横向和转动方向均表示出明显的
刚度退化特点。 双角钢连接是厂房钢桁架中常见的连接形式。本文分别对通过角焊缝和螺
栓与节点板连接的三组双角钢规格,采用轴向与横向两种不同的加载方式,用
ANSYS进行了实体有限元分析。在有限元建模过程中,采用了参数化模型,并 充分考虑了连接本身的特点,如角焊缝连接中双角钢通过角焊缝与节点板相连 而板件之间并不连接也不能互相侵入的特点、螺栓连接中的接触与摩擦条件, 因此计算难度较大且特别耗时。结合理论分析,对双角钢通过角焊缝与节点板 连接的情况,给出了轴向、横向及转动方向上的荷载位移曲线。通过螺栓连接 与角焊缝连接的比较,认为螺栓连接具有更强的半刚性特点。 得到半刚性连接荷载位移曲线的目的,主要是简化半刚性钢结构的结构分 析模型。在结构整体分析中本文着重考虑了几何非线性。在总结杆单元几何大
变形理论的基础上,对于不同的应力应变定义,给出了杆单元在整体坐标下的
单元刚度矩阵,并对相应的应力应变定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考虑重力二阶效应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