丹麦全球旅游业发展面临着哪些挑战?的外部挑战有哪些?

丹麦的著名旅游景点有哪些_百度知道
丹麦的著名旅游景点有哪些
我有更好的答案
美人鱼铜像 美人鱼(Den Lille havfrue, 英文名叫: The Little Mermaid)位于哥本哈根市中心东北部的长堤海滨。它是一座世界闻名的美人鱼铜像。远望这个人身鱼尾的美人鱼,她恬静娴雅地坐在一块巨大的花岗石上,近观她神情忧郁,若有所思。铜像高约1.5米,基石直径约1.8米。是丹麦雕刻家爱德华.埃利克森根据安徒生童话《海的女儿》铸塑的。这座铜像是由嘉士伯啤酒公司的创始人卡尔.雅可布森出资建造的。美人鱼铜像从1913年在长堤海滨落成至今,已有80多年历史。她吸引了无数的游客。人们流传着这种说法:不看美人鱼,不算到过哥本哈根。美人鱼铜像已成为哥本哈根的标志。但美人鱼也曾先后在1964年和1984年遭受过被“砍头”或“断臂”的破坏。1998年2月再次被“砍头”,不久又被找回。丹麦人称,美人鱼遭到砍头或断臂,多为恶作剧者所为,其主要动机是寻求刺激,引起媒体注意。丹麦人以美人鱼为自豪,制作了水晶美人鱼和美人鱼铜像等纪念品。它如今已经成了哥本哈根的标志性建筑。安徒生铜像安徒生于1805年出生在丹麦奥斯丹,一生写过《美人鱼》、《卖火柴的女孩》、《丑小鸭》等150篇不朽童话故事,为世界上千万儿童编织了美丽的童年。这尊以铜打造、约3米高的安徒生塑像,座落在人潮熙攘的大街旁,每天都有不少游客经过他身边,认识他的会抬起头瞻仰大师的面容,或者把手按在他的膝盖头拍照留念。这位把童话作为献给全世界儿童最好礼物的大师,自己始终不曾有过孩子,他几度情场失意,甚至被人传说同性恋。他在15岁那年来到哥本哈根,曾经因失恋在运河边的小房子住过,晚年时相当消沉,70岁时因肝癌在朋友乡间的屋子去世。如今他的塑像,左手拿拐杖,右手握着一本书,还以食指隔开书页,头部朝左微微抬高,仰望着“梦的工厂”蒂沃里游园,脸上有一种“时不我予”的错愕神情。阿美琳堡宫(Amalienborg Castle) 位于哥本哈根市区东部的厄勒海峡之滨,是王室的主要宫殿。丹麦女王伉俪每年多半时光在这里度过。宫殿由最著名的建筑师尼古拉·伊格维德设计,并要为国王塑制一座骑马铜像。经过紧张施工,四座宫殿在1754年至1760年间相继建成。根据设计,这四座宫殿的前面形成了一个八边形广场。1768年,请法国雕塑家萨利制作的菲特烈五世骑马铜像被安放在广场中央。当时,宝隆洋行还用对华贸易赚取的钱款,为铜像修建了围栏。后来,这四座宫殿曾几易其主,但一直由贵族居住着。1794年,克里斯钦堡宫被大火焚毁,王室决定移驾阿美琳堡四宫殿。自那以后,此处一直是王室所在地。现在,每当女王玛格丽特二世身在王宫时,其所在的建筑物上便会升起丹麦国旗。在 阿美琳堡王宫广场东西轴线的西端是“大理石教堂”。建造这座大教堂的初衷是为了纪念奥尔登堡皇族统治丹麦300周年(),然而,这项工程1749年奠基后,因资金不足,拖至一百多年后的1894年才得以竣工。每天,丹麦国家的皇家卫队都会在这里中午时分进行换岗仪式,形成了这里一道独特的风景线。议会大厦又称克里斯钦堡宫(Christiansborg Slot) 最早建于年间。当时的克里斯钦六世国王为了享乐,将旧王宫(哥本哈根宫)夷为平地,在此基础上建造了一座显赫、华丽、舒适的新宫。由于此宫是克里斯钦六世国王的寝宫,故名克里斯钦堡宫。克里斯钦堡宫具有欧洲十八世纪洛可可式的建筑风格,其特点是纤巧繁琐,白灰色调。宫内内部的天花板装饰非常豪华,房间采用大理石或者木制地板。墙上挂着厚厚的挂毯或者油画。所有的房间都装饰着水晶吊灯、镜子、法国家具和各种艺术品。宫堡的后院修建了一所王家驯马场,马场两边盖有两排具有中世纪建筑特色的边房。马场出口处的左右两边还建起两座洛可可式的穹形石亭。石亭两侧建有楼房,与驯马场的边房相连。两座石亭之间为车马道,道端和一座大理石桥相接。自1849年起,克里斯钦堡宫开始用作国会场所。现在的克里斯钦堡宫是丹麦议会所在地,因此也称为议会大厦。此处,首相办公室、女王接受晋见用的大厅、丹麦最高法院都设在宫内,丹麦政府各部大臣在此也设有一间办公室。现在克里斯钦堡中一部分是丹麦皇家迎宾室。顾名思义,丹麦皇家迎宾室是丹麦的皇族成员用来进行接待活动用的。在这些房间中,女王接见各国驻丹麦大使、在新年时接受皇家新年致词并在此会见来访的重要外国领导人。皇家迎宾室的装修非常豪华讲究,里面收藏了许多珍贵的艺术品,其中包括许多20世纪初世界上著名的艺术家的作品。皇家迎宾室分为许多小房间,包括巨人厅、国王阶梯、皇冠室、弗雷德里克室、悬挂着巨型挂毯的大厅、皇家宴会厅及女王私人藏书馆等。水晶宫 菲特烈堡宫(Frederiksborg Slot)(水晶宫)位于西兰岛北部小城西勒洛德(Hillerod),哥本哈根市西北约45公里处。其建筑群坐落在湖水中的三个小岛上,四面湖光涟漪,景色美不胜收。此宫始建于菲特烈二世国王()时期的1560年。其子克里斯钦四世()继位后拆除原有的部分建筑,于1600年在最东部的小岛增建了新的建筑物。这座宫殿有60个厅堂,采用了荷兰文艺复兴时期的建筑风格,是北欧现存的最显赫的文艺复兴风格的建筑,有“丹麦的凡尔赛宫”之称。有人把它简称为“水晶宫”。菲宫为三边型建筑。正面和右翼是宫殿,左翼是教堂。宫殿以铜板铺顶,四个尖塔装饰其间,给这座建筑平添了俏丽。在东北角有一长廊,它跨越湖水,把人们引入国王的接见大厅。自1671年至1840年间,历代国王都在菲宫教堂举行加冕典礼。1859年,一场大火烧毁了宫内的大部分家俱,宫顶和尖塔全部被毁,仅教堂幸免于难。1876年,热心于文化事业的嘉士伯啤酒厂创始人雅可布森为修复菲宫捐赠了全部修缮费,并提出把菲宫辟为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他的建议得到采纳。在修复过程中,骑士大厅等重要厅堂恢复了原貌,其它的房间则根据博物馆的需要进行了修建。1878年,丹麦国家历史博物馆在菲宫建立,雅可布森聘请的一些著名油画家为博物馆绘制了以丹麦历史为题材的油画。目前,该博物馆收藏了丹麦16世纪以来历代著名画家的作品,其中还包括大量著名人物的肖像画。克隆堡宫(Kronborg Slot)(又称哈姆雷特堡)坐落在西兰岛北部赫耳辛格(Helsingor)市的海边,与瑞典的赫尔辛堡市隔海相望,地处波罗的海出海口之一的厄勒海峡最窄的出口处,在哥本哈根市东北45公里。克隆堡宫意为“皇冠之宫”,始建于1574年,1585年竣工。此堡由荷兰建筑师设计建造。宫殿用岩石砌成,褐色的铜屋顶,气势雄伟,巍峨壮观,是北欧最精美的文艺复兴时期建筑风格的宫殿。克隆堡宫历史上曾两度被毁。在1629年和1658年—1660年两次被毁或洗劫,后经过多年修复才逐步形成现在的样子。到菲特烈四世国王()时,加强了克隆堡宫周围的防御工事,宫殿也不断得到修复。从1785年到 1922年,克隆堡曾被用作兵营。宫堡外围的火炮已有二、三百年的历史。宫内现收藏了大量古代挂毯和油画。在克隆堡宫外院的墙上,有一块莎士比亚的纪念浮雕像。游人参观克隆堡宫时,必在莎翁像前留影。相传,当年莎士比亚就是以这个城堡为背景写下了著名的悲剧《哈姆雷特》。目前,宫内正在修建。游客踏访丹麦时,除参观克隆堡宫外,也可参观外面的厄勒海峡。厄勒海峡是连接波罗的海和北海的主要通道(船只从波罗的海驶往北海,也可通过丹麦南部洛兰岛以南的费马海峡经大贝尔特海峡或小贝尔特海峡,然后经厄勒海峡以北的卡特加特海峡、丹麦与挪威之间的斯卡格拉克海峡)。因此,厄勒海峡的战略地位非常重要。游客站在克隆堡宫前的海堤上,举目东望,便是瑞典的赫尔辛堡市。是厄勒海峡的最狭窄处。据一位丹麦海军上校介绍,这里宽约4公里,最深处水深20米。丹麦规定,任何外国潜艇经过厄勒海峡时,都必须浮出水面。此外,在西兰岛上还有一座弗雷德里克堡(又称夏宫),与克隆堡宫、菲特烈堡宫并称为西兰岛三堡。该堡也是风格独特,与其余两堡交相辉映。也是非常值得您好好看看。
采纳率:81%
来自团队: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您可能关注的内容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青海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提要西部大开发战略使青海旅游业的发展大有可为。本文利用SWOT分析法对目前青海旅游业发展过程中的内部条件和外部环境进行客观综合分析,并提出相应的发展战略。 中国论文网 /2/view-406849.htm  关键词:青海;旅游;SWOT分析;战略选择   中图分类号:F59文献标识码:A      SWOT分析法,即态势分析法。20世纪八十年代初由美国旧金山大学的管理学教授韦里克提出,经常被用于企业战略制定、竞争对手分析等场合,因其简捷实用、条理清晰的特点,逐渐得到其他学科的应用。旅游规划中的SWOT战略分析方法,是指在旅游开发规划过程中,对旅游目的地自身内外的优势(Strength)、劣势(Weakness)和机遇(Opportunity)、威胁(Threat)进行综合分析,使旅游目的地的外部机遇与内部优势最大限度地匹配,同时尽量避免外界威胁,克服内部劣势,并将问题按轻重缓急分类,制定实施项目的战略方案。本文运用SWOT模型,对目前青海旅游业的内外部环境因素进行综合分析,研究行业竞争实力,探讨青海省旅游业未来发展的战略措施。      一、青海旅游业发展SWOT分析      (一)内部优势(Strength)   1、旅游资源丰富而独特。青海省是青藏高原的一部分,昆仑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阿尼玛卿山、唐古拉山等横亘境内,构成了青海的地貌骨架,也将全省分割成青南高原区、西北干旱区和东部季风区三个大的地理区域,也造就了丰富多彩的自然风貌。青南高原的平均海拔超过4,000米,面积占全省的一半以上,是全省最大的一个地理单元。这里的冰雪融水孕育了长江、黄河、澜沧江三条世界著名江河,是举世闻名的中华水塔、江河之源。同时,这里也生活着藏羚羊、白唇鹿等许多国家一类保护动物。西北干旱区主要是指海西州的柴达木盆地。这里气候干旱,植被荒芜,地表景观以荒漠和戈壁为主,也是全国矿藏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一向有“聚宝盆”的美誉。东部季风区包括祁连山东部、青海湖盆地和河湟谷地。这里是青海自然条件最好的地区,也是人口最为密集的一个地区,青海丰富的人文景观、历史遗迹、民族风情也多汇聚于此。   目前,青海全境拥有11处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塔尔寺、瞿昙寺、马厂塬遗址、西海郡古城遗址、热水墓群、隆务寺、喇家遗址、塔温塔里哈遗址、贵德文庙及玉皇阁、藏娘佛塔及桑周寺、第一个核武器研制基地旧址);5处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湖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可可西里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隆宝滩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三江源国家级自然保护区、青海孟达自然保护区);54处国家A级景区,其中4A级13处(青海湖景区、塔尔寺旅游区、青海省博物馆、格尔木昆仑旅游区、互助土族故土园旅游区、循化撒拉族绿色家园、金银滩风景区、藏医药文化博物馆、马步芳公馆、国家地质公园久治年保玉则、热贡国家级历史文化名城、祁连风光景区、门源百里油菜花海景区),3A级35处。被誉为“天路”的青藏铁路也起始于青海境内。   2、交通建设水平不断提高。航空方面,西宁与格尔木机场已形成与北京、上海、广州、西安、乌鲁木齐、拉萨、成都、深圳、南京、昆明、三亚、大连、沈阳、重庆、敦煌、青岛等20多个城市的通航。按满足年旅客吞吐量400万人次、货邮吞吐量3万吨、飞机起降量4.3万架次设计的西宁曹家堡机场二期建设工程已经全面动工。在此基础上,还将新建青海湖、德令哈、花土沟、玉树和果洛五大支线机场,形成“二大五小”的省内机场网络格局,省内偏远地区的进入性和通达度将得到显著提升。   在铁路运输方面,青海现有2条国有铁路干线,3条支线,营运里程达到2,207公里。根据国家铁道部《关于中长期铁路网规划调整的说明》,在2020年前,还将新建张掖-西宁-成都、格尔木-成都铁路线。未来十年内青海将新建直达新疆、甘肃、四川的铁路,与青藏铁路一起形成六条出省铁路大通道。青海作为青藏铁路中转站的角色将得到转变,将成为沟通西部五大省区的重要铁路交通枢纽。   公路交通已形成以城市为依托,国有干线公路为骨架的四通八达的公路交通网,根据省级交通规划,在“十五五”前还将完成省内通州公路的高速改建。青海将融入全国高速公路网络。便利的交通条件为青海省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3、政府支持。青海省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并着力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推动旅游业的全面升级,如提出“建设高原旅游名省”的战略部署、提出并打造“大美青海”的旅游品牌、设立省级旅游发展领导小组,建立综合协调机制、建立贵德旅游综合开发示范区进行新的旅游开发模式的探索。      (二)内部劣势(Weakness)   1、客源市场占有率低,客流量相对小。青海省近年来,虽然加强了旅游营销的宣传力度,提高了一定的知名度,但仍然显得力度不够,形式单一,手段缺乏创新,使得市场占有率不高。据国家旅游局《2009年旅游业统计公报》的数据资料显示,在入境旅游方面,2009年全国共接待入境旅游者8,039.19万人次,获得国际旅游(外汇)收入424.17亿美元。其中,青海省全年接待入境旅游者3.61万人次,国际旅游(外汇)收入达到1,500万美元,相较于上年分别增长了20.9%和52%,但其在全国的比重仍然很低,总体排名靠后。在国内旅游方面,2009年全国接待国内旅游者19.02亿人次,国内旅游收入共计10,183.69亿元人民币,青海省全年接待国内游客1,105万人次,国内旅游收入59.1亿元人民币,分别较上年增长22.51%和26.5%,但仍然居于较落后的水平。据调查统计,青海省的国内客源市场主要为周边省份及长三角、珠三角和北京等发达地区的游客,其他省份客源较少,地区构成相对单一。   2、高海拔制约游客数量的持续增长。青海全省海拔较高,冬季漫长缺氧,使有些国家和地区的人们视为畏途,担心高原反应身体不适,制约了游客数量的增加和冬季旅游的发展,影响旅游招商的成功和景区、饭店的投入。   3、基础设施薄弱,发展缓慢。青海省的经济尚不够发达,用于旅游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相对不足,各种基础设施,特别是旅游景区点的交通条件、旅游接待设施很不理想,基础设施与配套设施建设滞后,景区的可进入性较差,接待能力比较薄弱,文化娱乐业发展覆盖面较窄,项目少,缺乏创新。虽然,近几年青海省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的投入,目前拥有五星级酒店1家、四星级酒店13家、三星级酒店46家、二星级酒店53家、一星级6家,但这些酒店、宾馆内可提供服务及娱乐项目或者数量不多,或者规格不高,跟不上我国旅游业发展的步伐。   4、旅游商品开发与营销力度不够。青海旅游商品存在品种少、特色不突出、同其他旅游区的旅游商品相比存在市场竞争力不足等问题。据统计,2009年国内过夜游客在青人均平均花费1,138.18元人民币,其中用于购物的部分仅为176.98元,占全部支出的15.5%;入境旅游者在青人均消费153.65美元,其中购物的部分仅占21.7%,均低于全国平均水平。   青海的旅游商品虽然品种丰富,但主要以直接出产的农牧资源为主,如蕨?、冬虫夏草等各种药材。一方面在商品的包装设计上没有体现青海的社会风情和历史文化,也缺乏统一的青海旅游标识;另一方面这类旅游商品所出售的为最初级的资源类产品,即没有深度加工,也没有做产品的开发,更没有树立地方品牌,是低附加值的旅游商品形式,事实上是忽略了旅游对相关经济的联动作用和对社会就业的吸纳功能,也损失了巨大的潜在经济利益。
  5、各类旅游人才缺乏。青海省发展旅游的人才支撑严重不足,成为青海旅游发展的深层制约因素。全方位地缺乏旅游人才,表现为旅游规划人员、旅游行政管理人员、酒店服务人员、旅游从业人员、农家乐从业人员等“五支人才队伍”严重不足,制约了青海旅游的跨越式发展。民俗旅游、文化旅游、体育旅游、医疗旅游、特种旅游等特色旅游是青海旅游未来的重点发展方向,对于旅游人才的综合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新兴人才更为短缺。此外,旅游教育培训资源也比较短缺,旅游人才供给严重不足。同时,由于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相对较低,环境也相对较差,旅游人才流失严重。   6、旅游业发展方式粗放。近年来,青海的旅游业虽然增长迅速,但发展过程中重速度规模、轻质量效益,重硬件景区建设、轻软件配套服务,重战略宣传、轻转化落实,旅游业的综合效益不高,产业内部结构不合理,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人才和科技的支撑作用不明显,体制机制建设相对滞后,旅游业还停留在粗放增长的阶段,旅游企业弱小、效益比较低。   7、旅游产业集群尚未形成。青海省旅游大产业发展的机制尚未完全建立,统筹全省旅游发展的手段不足,整合全省旅游资源的力度不够。省内旅游公司、旅行社、饭店、商场、交通运输部门等企业数量多,但企业之间未形成很强的关联性,协作关系不明显,处于一种空间上的集中,产业上的离散状态。经营上单兵作战,缺乏合力。景区建设仍处在政府的催动为主,市场运作不力的状况。如此经营上的各自为战,产业集群的各种优势就凸现不了。      (三)外部机遇(Opportunity)   1、全国总体旅游发展环境向好。中国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地位的提升,为青海省旅游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机遇。改革开放30年来,随着中国经济的持续较快发展,中国旅游业也生机勃发,已成功实现了由旅游资源大国向世界旅游大国的跨越。基于对中国旅游业的预期,联合国世界旅游组织(UNwT0)预测,2015年中国将成为全球第一大入境旅游接待国、第四大出境旅游客源国。中国越来越成为世界人民向往的旅游目的地。而青海旅游资源丰富独特,人文资源与自然资源并重,历史文化、宗教文化、民族文化与高原地貌、特殊生态系统等旅游资源,均具有国际影响力。随着中国旅游在世界旅游业中地位的提升,青海旅游业发展面临着重要机遇期。   2、政策扶持。西部大开发战略有助于青海加大招商引资力度,促进各旅游景区点的开发和维护,也有利于借鉴外部先进的企业管理技术投资经营和促进省内旅游企业发展,更健全完善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同时也加大了青海与外省市的交流,扩大了客源市场,提供了相互学习的机会,加快省内旅游业的总体发展步伐。   3、旅游需求多样化发展趋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均生活水平的提高,游客对旅游需求也有所变化,人们已经不再满足于传统的观光型旅游产品,越来越多地追求旅游过程中体验性的参与活动,以及康体类的旅游产品。在这种旅游需求的发展趋势下,青海东部的低海拔季风区既是省内人口密集区域,存留丰富的人文景观可供游客观赏,也是高原避暑观景,进行适度体育锻炼强身健体的理想区域,这就很好地满足了社会需求的变化,顺应了时代发展的需求。同时,在旅游营销过程中,还可以借助多巴国家高原体育训练基地的重要地位打造青海特色旅游的知名度和品牌。   4、高新技术的发展和应用给旅游业发展创造了条件。现代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广泛运用,使旅游经营管理手段、思维和经营方式都发生了革命性的变化,旅游业信息化不仅提高了劳动效率,节省了人力,而且使管理工作迅速准确,是旅游业管理高技术化、最优化的途径,并可以满足旅游业迅速发展的需要,有助于青海省旅游业直接面向世界和国内较高水平,实现蛙跳战略,后来居上。      (四)外部挑战(Threat)   1、旅游发展中的遮蔽效应。青海旅游资源基于特殊的区位条件及地貌环境、多民族、多宗教、多文化的汇聚而显得丰富而独特,但其中任何一种构成因素都不是青海所独享的资源条件,在青海周边省份,基于地缘环境的相似性,在资源特色上也与青海有相通之处,例如,在藏传佛教文化和藏民族的生活习俗方面,西藏也具有类似资源条件,甚至由于西藏为单一民族生活区域,会比青海更具有神秘性和吸引力;在丝绸文化和历史演变方面,其邻近的甘肃省也具有相对优势;在高原避暑的旅游形象中,青海也很难与中部地区传统的山水避暑胜地形成竞争。综合来看,青海的旅游资源品质虽优,但仍处于其他旅游区的阴影中,处于被遮蔽状态,成为青海旅游发展中很难突破的障碍。   2、避免“旅游飞地”与旅游开发目标的自发偏离。在现代旅游中,除少数极端情况外,各种类型的旅游活动都伴有消费行为的发生。旅游目的地通过旅游景区点、旅游参与项目的开发建设,旅游服务的丰富和提升,既可以获得可观的产业经济收益,提高社区居民就业水平,还可以利用旅游行为的继发效应对当地经济中的很多其他方面带来巨大影响。所以,旅游业是提升地方经济水平的有效手段。正是基于这些特点,各地政府往往积极对外招商引资,发展地方旅游业,但大量实证研究结果表明,很多旅游开发项目尽管一定程度上加速了当地旅游业的发展,却并未完全实现地方经济水平快速提升的目的,甚至还屡屡出现当地物价失控、开发商与居民大规模纠纷等现实问题,这其中最具典型意义的就是已经引起理论界高度重视的“旅游飞地”现象了。   青海省作为旅游资源丰富但地区经济发展相对落后的区域来说,对旅游业的发展目标必然包含其对区域经济的联动效益的实现。所以,在旅游开发初始,应当首先协调旅游开发过程中相关者的利益关系,社区居民和地方政府的利益分配该如何进行?区域利益最大化的政策目标会不会削弱旅游开发商的投资热情,从而导致激励不足,进而无法达到充分挖掘资源潜力所需的投资规模?构建可持续旅游发展模式的关键制约因素到底是开发商与社区居民间的利益安排还是双方之间的信息共享和决策互动?“社区参与”改善旅游发展绩效的理论依据到底是什么呢……这一系列谜团的解开都有赖于对旅游开发模式及过程规律的研究。   3、环境保护乏力。《中华人民共和国环境保护法》认为,环境是指影响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各种天然的和经过人工改造的自然因素的总体。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人类的一切活动与环境息息相关。实现旅游环境系统的良性循环,是旅游可持续发展的前提和基础。旅游业是直接再生性地利用自然及人文资源,与传统产业相比,应是与环保、生态建设冲突最小的产业之一,可达成产业与环境互利的双赢局面。然而,旅游开发过程与环境也存在冲突和矛盾,如工程建设造成景区自然生态破坏,旅游者乱丢塑料袋、矿泉水瓶等造成景区环境污染,景区内滥猎乱采稀有动植物现象,旅游者生活用火增加景区火灾隐患,景区一些“农家乐”饭店环境卫生缺乏监管等等,会影响景区的形象及可持续发展。      二、青海省旅游发展战略选择      通过青海旅游业发展现状的SWOT分析可以看出,青海旅游业发展迅速已初具规模;优势明显,机遇和挑战并存。要保证青海旅游快速健康发展,应树立以政府主导型战略为主,以联合发展战略、特色发展战略为辅助的大局战略,指导旅游企业和投资者参与者合理开发规划旅游项目,为青海旅游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推动青海旅游产业化以及小康社会建设。   (一)政府主导战略。就是按照旅游业自身的特点,在以市场为主配置资源的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的调控能力,积极支持、引导、规范各旅游市场主体的行为,以实现旅游资源的配置达到合理状态。青海作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经济发展水平低,基础设施落后,社会资本积累明显不足,加之区域旅游处于发展阶段,光靠市场机制的调节是不够的,需要政府的干预和扶持。因此,政府主导战略的实施是提升竞争力的需要,是加速资本集中的需要,是旅游产业特殊发展阶段的需要,也是政府实现总体经济水平增长目标的需要。   (二)联合发展战略。主要是指旅游企业在相关旅游业务单元上紧密合作,促进共同发展。一方面具体的旅游企业可以利用共同的客户、渠道、技术和其他因素的存在使相关业务单元之间的价值链活动形成共享,如果共享降低的成本或增加的歧异性超过共享成本,则有形关联将导致竞争优势;另一方面作为竞争者的旅游目的地,也可以组合资源,形成垄断优势。如青海周边的省份大部分旅游发展特色鲜明,可以凭借资源的相似性与这些省份进行联合发展,利用相关旅游较发达省份的辐射作用,实行资源互补、资源共享的联动开发,提高资源表现的完整性,形成组合优势,树立自身的品牌和形象。   (三)特色发展战略。社会和自然的变迁给青海省遗留下诸多印记,这些印记在旅游发展过程中可以逐步被开发利用,形成青海新的特色旅游资源,从而树立青海独特的品牌形象。例如,青藏铁路是世界上海拔最高、线路最长的高原铁路,同时也是青海旅游发展的主动脉,在后青藏铁路时期青藏铁路效益得到进一步凸显之际,按照《青藏铁路旅游发展总体规划》和《青藏铁路沿线地区旅游发展总体规划》的布局和安排,以青藏铁路为纽带,完善西宁旅游集散地和目的地建设,加快推进格尔木、德令哈等重要节点旅游城市建设,以沿线综合服务基地开发和沿线辐射区域内城镇、景区点配套开发为依托,以开行“邮轮式”高原观光列车为重点,培育青海旅游发展主轴,推进青藏旅游一体化深度发展。   (作者单位:1.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2.北京交通大学)      主要参考文献:   [1]刘宇.SWOT分析方法在旅游规划领域运用的演进[J].商业时代,2008.10.   [2]张晓青,夏法金.基于SWOT分析的宜春旅游产业集群发展战略研究[J].宜春学院学报,2008.6.   [3]李先锋,张红梅,普学明.基于SWOT-PEST分析的宁夏农业旅游发展战略选择[J].商场现代化,2008.12.   [4]青海省旅游局.青海省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EB/OL].青海省旅游局网站,.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旅游业成为丹麦服务行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