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电图怎么看V1V2T波改变

其他人还看了哪些
每日在线答疑做了心电图,说是T波改变,自己感觉偶尔会心闷,有时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做了心电图,说是T波改变,自己感觉偶尔会心闷,有时会隐痛,有时吸气到一半会痛,不能再用力继续吸气。但这些症状过一会就没事,心电图的提示是:结合自身症状进一步检查,定期复查。其他血脂检查《胆固醇,甘油三酯》等是正常。以前做过心电图那时候一直说是窦性心率不齐,医生叫我先做个心肌酶验血检查曾经治疗情况和效果:没做过任何治疗想得到怎样的帮助:这情况严重不?需要进一步做什么检查,怎么治疗
医生回复(1)
病情分析: 既往有心律不齐状态,长期持续可以导致心脏供血不足而出现心肌缺血。意见建议:这种情况,应使用活血药物改善供血。或者看中医,辨证治疗。并注意休息,避免情绪刺激等。心电图显示t波轻度改变,v1,v2,v3呈异常?心
病情描述(发病时间、主要症状、症状变化等):心电图显示t波轻度改变,v1,v2,v3呈异常?心电图显示t波轻度改变,v1,v2,v3呈异常q伴st段(v1,v2导)上抬改变,心肌缺血,冠脉ct显示正常,心超正常,左胸上部靠近腋窝出长期疼痛。
医生回复(3)
病情分析:你好,根据你的描述,心电图轻度ST改变(下壁)是指以前有过下壁心肌缺血的表现。意见建议:ST段改变是心肌缺血后的陈旧性改变,意见建议:不排除近期心脏缺血表现,如无明显心前区不适、疼痛,无明显意义,目前上治疗主要是预防再次心肌缺血
病情分析:心电图T波改变可以有多种原因,不能说明就是心肌缺血,也可能是睡眠不好,压力大等非心脏因素,作为年轻的女性出现T波的改变,以非心脏因素为多。意见建议:建议不必过分担心,定期随访心电图即可,可以口服治疗心脏的药物。
病情分析:你好,对于上述情况如果心脏彩超没有问题,有长期的尤其是活动时的胸部不适,尤其是胸闷明显意见建议:可能是心肌缺血,但是冠脉CT没有问题,不能排除是冠脉的痉挛导致的,应该在胸痛不适的时候含化硝酸脂类药物,如果缓解就是心绞痛心电图讲座: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来源:中国临床医生
作者:张 新民
临床上, ST..T改变在异常心电图中最多见。一般综合性医院所查出的各种异常心电图中, ST-T改变约占50% 。ST段和T波代表的是心室复极过程,任何影响心室复极的因素都能引起心电图ST-T发生异常改变。
1.ST-T改变的分类
1. 1 根据病因分类
1. 2 根据发生机制分类
1. 2. 1 原发性ST-T 改变 指由于心肌状况异常, 使心室复极异常而引起心电图ST-T发生的改变。临床常见于慢性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室肥大、心肌炎、心包炎、心肌病、药物作用及电解质紊乱等。
1. 2. 2 继发性ST-T 改变 指因心室除极异常, 继而造成心室复极异常所引起的心电图ST-T 改变。临床常见于心室肥大、束支阻滞、心室预激、室性激动、起搏心律等。
1. 3 根据心电图形态特征分类
2.心电图ST-T的正常范围
2. 1 ST段 正常的ST段多数位于基线上, 但亦可有一定程度的上、下偏移。ST 段向上偏移称为ST段抬高, ST 段向下偏移称为ST段下移。ST 段抬高在肢体导联和胸导联的V4 ~ V6, 不应超过0. 1mV。在V1、V2 导联ST段抬高不超过0. 3mV, V3 导联不超过0. 5mV。ST 段下移, 在aVR 导联不超过0. 1mV, 在其他导联都应不超过0. 05mV。ST 段的正常时限为0. 05~ 0. 15秒。ST段改变包括ST 段的下移、抬高、延长及缩短。
2. 2. 1 T波的形态 正常T波的双支常常不对称, 前支较缓慢, 后支较陡峭, 顶端较圆钝。
2. 2. 2 T波的方向 正常的T 波, 在Ⅰ 、Ⅱ、V4 ~ V6导联直立, aVR 导联倒置。在Ⅲ、aVL、aVF、V1、V2导联, 可以直立、双向或倒置, V3 导联多为直立。若V1、V2 导联T波倒置, V3 导联可以出现浅倒置、低平或双向。但V1、V2 导联T波若直立, V3 导联则不可以倒置, 否则异常(图3- 1)。
2. 2. 3 T波的振幅 正常的T 波, 在Ⅰ、Ⅱ、V4 ~ V6导联T 波不仅应直立, 其振幅也应不低于R 波的1 /10, 否则称为T 波低平。如V1、V2 导联T 波直立, 其幅度不应高于V5、V6 导联。
3. ST-T改变的临床意义
心电图上ST 段、T波的表现超出以上范围时称为ST-T 改变或ST-T异常。引起ST-T 改变的病因繁多, 据Levine不完全的统计约67种。从心电图形态特征看, 多数ST-T 改变不具备特异性, 不能依此判断某种疾病, 这部分ST-T 改变称为非特异性ST-T改变; 但有部分ST-T改变的形态特征具有一定特异性, 可提示某种病因, 能协助对某种疾病的诊断, 从而被称为特异性ST-T 改变。显然后者对临床更有意义, 故下面主要就该部分做简单介绍。
3. 1 特异性ST-T 改变 心肌缺血是引起ST-T改变最常见, 也是最重要的病因。心肌缺血所导致的ST-T改变随缺血的严重程度、发生部位及持续时间的不同而呈不一样的表现。一般说来, 心肌缺血最易导致相应导联出现T波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缺血时, T波直立; 心外膜下(或透壁性的)心肌缺血时,T波倒置。心肌缺血除可引起T 波改变外, 还可出现损伤型ST段改变: 心内膜下心肌损伤引起ST 段下移; 心外膜下心肌损伤引起ST 段抬高。若发生心内膜下心肌损伤心外膜下心肌缺血时, 则引起缺血部位心外膜导联出现ST段下移、T 波倒置。
心肌缺血所引起的ST-T 改变多数不具有特异性, 常与其他原因引起的ST-T 改变基本相同。然而, 心电图ST-T 若出现以下特殊形态改变时, 由心肌缺血引起的可能性则大大增加了, 故而在其ST段或T波前冠以“缺血型”、“ 损伤型”之类名词。
3. 1. 1 缺血型ST段下移 心电图特点: ① ST 段呈水平型或下斜型下移&0. 05mV; ② ST 段与T 波有明确的分界点; ③ 下移的ST 段持续时间& 0. 08秒(图3- 2)。此ST段改变多见于冠状动脉供血不足、心绞痛, 故称为缺血型ST段下移.
3. 1. 2 损伤型ST段抬高 指ST 段呈弓背向上型显著抬高。反映心外膜下心肌损伤, 见于变异性心绞痛、心肌梗死急性期、心脏外科术后等(图3- 3)。
3. 1. 3 缺血型T波改变 心肌缺血可使T波表现为直立高耸和倒置两种, 前者提示心内膜下心肌缺血;后者提示心外膜下或透壁性心肌缺血。心电图表现为: ①双支对称; ② 底部变窄; ③不论直立与倒置, 顶端变尖; ④T 波与ST 段有较明确的分界点。其中双支对称、底端尖锐的倒置T波称为冠状T 波(图3-4), 临床上多见于冠心病、心肌梗死。也有学者把上述两种T波(直立和倒置)均称为冠状T 波。
值得注意的是, 并非所有深倒置的T 波都是心肌缺血。其他还可见于心肌病(图3- 5)、心肌劳损(图3- 6)及脑血管意外(图3- 7)等。不过经仔细观察, 这些倒置T 波要不双支不够对称, 要不伴有Q-T间期延长等其他心电图改变, 再结合临床表现,应该不难鉴别。另一方面, 心电图正常或无ST-T 改变, 亦不能排除心肌缺血。临床存在有多支冠脉病变的患者, 甚至少数病例在心绞痛发作时, 心电图却表现正常或仅有轻度的ST-T 改变。故需正确认识心电图对心肌缺血的诊断价值。
3. 1. 4 单向曲线 指抬高的ST 段与其前QRS波群及之后直立的T波融合在一起, 形成一位于基线以上的的弓状曲线(图3- 8)。有学者将抬高的ST段与其后直立T 波相融合形成的图形也称为单向曲线, 如图3- 3的V1 ~ V3 导联。单向曲线见于心肌梗死急性期较早阶段。
3. 1. 5 ST-T鱼钩状改变 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呈下斜型下移, T 波负正双向或倒置, ST 段与T 波融合形成一形似鱼钩状的波形, 且常伴有Q-T 间期的缩短。见于洋地黄类药物作用(图3- 9)。
3. 1. 6 帐篷状T波 指T 波双支对称, 基底部变窄,顶端尖锐, 形似帐篷样改变(图3- 10)。见于高钾血症。
3. 1.7 继发性ST-T 改变 因心室除极异常, 导致心室复极异常, 继而引起心电图发生ST-T改变。即在QRS波群形态时间发生改变的同时, 出现的ST-T 改变: 以R波为主的导联ST段下移, T波低平、负正双向或倒置; 以S波为主的导联ST 段抬高, T 波直立(图3- 11)。
3. 2 非特异性ST-T 改变 指ST-T 改变超出正常范围, 但其形态改变不具备特异性, 不能据此判断某种疾病的ST-T改变(图3- 12)。在心电图ST-T改变中, 非特异性ST-T 改变占大多数。
非特异性ST-T改变并非不重要, 但需要结合临床其他资料及动态观察以确定其临床意义.
本网站所有注明“来源:丁香园”的文字、图片和音视频资料,版权均属于丁香园所有,非经授权,任何媒体、网站或个人不得转载,授权转载时须注明“来源:丁香园”。本网所有转载文章系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且明确注明来源和作者,不希望被转载的媒体或个人可与我们联系,我们将立即进行删除处理。
心肌梗死相关文章
心绞痛相关文章
心肌缺血相关文章
近期热门文章
下载医学时间
每天10分钟成学霸
手机扫一扫
关注丁香园微信号
关于丁香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心电图t波改变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