众多腾讯金融产品品中,我应该选择相信谁?

摘要:2016年,大数据在国防、气候、保险、医疗、农业、制造业、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都将有着实质性的落地应用。大数据将走下神坛,拥抱我们的生活,直接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照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酱醋茶。
文|36大数据创始人刘金玲
每逢跨年,“年度总结”和“新的一年预测”文章都是最热门的PR之一。我们近期也刊登了众多来自大数据行业的年度总结以及2016年行业预测文章,有来自国内专家学者的,也有来自行业从业人员的,还有来自各个咨询机构的等等。到底谁的总结比较到位,谁的预测又较为精准,其实没有统一的标准。关于在于,作为从业人员、作为读者的你,你更倾向于选择相信谁。“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由于立场的不同,角度的不同,大家的看法肯定也不同。不过没关系,大数据本身就具有“包容”的特质,整体的数据、全量的数据才能更好的诠释问题,相信观点和看法也一样。
所以,今天,我想站在一个媒体人客观中立角度,来说说我对2016年大数据行业的预测和洞察。也许观点和言词偶有偏颇,但仍然感谢大家来看我的文章。鞠躬ing。
预测一:数据获取更加困难
数据和知识产权是息息相关的。在2015年间,我们看到了很多通过爬取公共数据来获得盈利的新创企业。比如说爬取社交媒体数据做舆情分析的,爬取网站数据来做分析报告的等等。其实这其中就存在“授权”的问题。一如我们的网站数据,全天候24小时被多家同业媒体及科技新闻媒体在爬取,部分有过授权,但是更多的是恶意爬取,通过攻击服务器来进行爬取等等。相信很多站长对恶意数据爬取都深痛恶觉,所以,我们相信,也大胆的预测,在2016年,防止网站数据爬取将变成一种生意。我们也期望未来在网站安全防数据爬取等方面,有更多的科技创新产品。
说到防网站数据爬取将变成一种生意,也从侧面说明我们的另外一个预测,那就网站更加注重安全性,且更多的网站会使用https协议。日,百度全站使用了https。2015年4月,据Builtwith调查数据显示,在排名TOP&10000的网站中,只有4.2%的站点默认使用HTTPS加密访问模式。再将范围放大到TOP&100万个网站,这个百分比则降到了1.9%。目前,包括谷歌、百度和搜狗等在内的搜索引擎都对HTTPS协议网站出台了相关的“优待”策略,这个百分比未来应该会有所上升。
2016年,越来越多的网站会使用https协议,那么除了爬虫,网络上的数据还能够从哪里获得呢?API接口。目前,据我们所知,高德地图、新浪微博、淘宝、腾讯云分析等多家网站,都开放了数据API接口。这会成为未来大数据行业的一个重要趋势,基于知识产权的商业数据源API将取代爬虫,成为传统企业获取网络数据的重要渠道。
翻寻过往关于“数据爬取”的官司,最著名的莫过于2013年百度就“违反Robots协议”向360巨额索赔的案件。该案件已于2014年8月在北京市第一中级人民法院进行一审宣判。法院审理判决360不正当竞争行为成立,赔偿百度经济损失共计70万元。在大数据时代,数据就是资产,是生产力也是洞察力。我们预测在2016年,关于数据爬取、授权、数据安全方面,将会出现越来越多关于“数据知识产权”纠纷的案子。
小结一下第一部分的观点:
①数据爬取更加困难,防网站数据爬取将变成一种生意;
②网站更注重安全性,更多网站使用https协议
③数据API或将取代爬虫
④欲将出现更多关于“数据知识产权”纠纷的案子。
预测二:数据分析基础人才缺口更大,2016年下半年将会迎来第一批高等院校的数据专业实习生
在我们出品过的文章里,我们曾多次写到人才。根据中国商业联合会数据分析专业委员会统计,未来中国基础性数据分析人才缺口将达到1400万,而在BAT企业招聘的职位里,60%以上都在招大数据人才。
放眼全球,根据WANTED&Analytics和福布数据分析斯杂志刚刚公布的2015年数据来看,易安信、IBM、思科、甲骨文在2015年招聘的“大数据”人才最多。就岗位数量而言,需要“大数据”技能的岗位空缺呈现高速增长,其中“大数据”解决方案的销售人员、计算机系统分析师、管理分析师、IT项目经理、和信息安全分析师岗位的增幅都在100%以上。这一增长趋势也将延续至2016年。
不过,值得庆幸的是,在2016年下半年,中国大数据人才市场将迎来第一批高等院校的数据专业实习生。其中几个值得关注的院校为中国航空航天大学、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等。
日,中国航空航天大学软件学院设立大数据专业。随后,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科学院大学、首都对外经济贸易大学以及中央财经大学五校合办了大数据分析方向的应用统计专硕,2014年是第一届学生。
到2016年下半年,预计第一批高等院校的大数据专业人才将会进入相关大数据企业实习。大数据人才万金难求,如何抢到这一批大数据人才,将会写进大数据企业HR2016年的工作计划中。
预测三:资本更加青睐大数据
“2015年,大数据产业在国家和资本的推动下进入了全面爆发,2015年宣称自己是大数据企业的大概有将近400家,其中典型的大数据企业有200多家。拿到融资的大概有五十多家,整体融资额超过50亿元,其中拿到亿元融资以上的企业有17家,最高融资额为7以人民币,估值超过三十亿元人民币的有十家以上,初创一年之内的大数据企业的起始估值大概在10亿元人民币左右。拨开泡沫,我们也看到了大数据企业发展理智的一面,大多数大数据企业都获得了资本市场都青睐。资本的眼光是毒辣的,没有商业价值的企业,资本是不会主动投资的。2015年,50%以上大数据企业的业绩增长超过了几倍以上,人员增长超过了50%。”
以上内容引自鲍忠铁发表在我们的《2016大数据产业从数据思维和场景应用开始》一文。
抛开融资额和融资成功的企业来看,但从我们接触的投资人来看,2013年投资人是好奇大数据,2014年有部分资本开始试着投资大数据,而在2015年间,资本已经行动起来并且成功投资了多家大数据企业,且投资的金额和量级都是上亿人民币的。资本的眼光的毒辣的,我们相信,资本对大数据的热情不会减淡,到2016年,这一现象还会更加加剧。对此,我们也做了一个重要的决定,我们将从2016年3月日,每月6日举办一个新创项目与资本的对接沙龙,尽请期待。
预测四:数据安全、数据交易等相关法规会逐渐出台
这一点怎么讲呢?大家可以参考2015年修订的广告法。为什么不是先有健全的法规政策,才有数据交易、数据隐私、数据安全等问题呢?法规也是在行业不断的成长和发展中建立起来的,只有这个行业不断的发展,才会有健全的法律法规。一如网络游戏一样,网络游戏在中国发展近10年之久,到日,国家才出台了针对未成年人的“防沉迷系统”。国家对大数据的重视程度远远超于网络游戏。我们相信,在2016年,中国关于大数据方面的法律法规会逐渐出台,并且下达到各个单位。关于数据知识产权的保护只会越来越多。
预测五:新创企业会越来越多
其实这都不算是一个预测。未来所有的企业都是大数据企业,所有的企业都会重视大数据。而新创的大数据项目将更加注重与生活、人文和文化的结合。未来在所有企业里,大数据都是基础设施,大数据的应用场景将和商业模式融合在一起。大数据创业的处女田仍然很多,别说蓝海,红海都还没到,创业机会遍地都是。那大数据创业将从什么地方开始呢?我们认为是从消费者需求和解决问题开始。
预测六:新三板的热度将会降低&预计会有新创大数据企业上市
截止到目前,在中国新三板挂的企业已逾5000家;新三板真的好吗?对于独角兽类型的大数据企业来说,新三板满足得了他们的胃口吗?这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的问题。放眼全球,目前在纳斯达克成功上市的大数据企业里,除了IBM、HP等老牌企业外,新创大数据企业也只有Hortonworks和Splunk两家。我们期望2016年在中国,会有新创的大数据企业在创业板上市。
预测七:数据可视化将成为传播的主要素材
这一条很好理解。微博时代,数据信息图成为了热门的传播素材。在未来,基于报刊、杂志、电影、电视、网络信息等载体,数据可视化将会应用得更加广泛。数据的客观性无可取代。第一财经、搜狐新闻、网易新闻、凤凰网新闻都开通了“数据图说”等频道。预计2016年,这一热潮将会延续到更多的领域应用。未来的媒体平台,除了文字、视频编辑之外,数据编辑、数据可视化设计师也是热门职位。
预测八:更多的开源大数据工具&Spark使用率会超过Hadoop
2009年6月,Yahoo公布了Hadoop的源代码,由此,开创了一个新的时代,一个技术与数据的狂欢时代,一个被称之为“大数据时代”的时代。要问什么是促进大数据健康稳步向前发展的必要因素?“开源”和“技术”必不可少。技术的开源直接意味着行业门槛的降低,同时也推动着技术不断的迈向成熟。今天我们再回过头来看前几年Big&Data&Landscape图就会发现,大数据整条产业链上的玩家们,都是大数据开源技术的获利者。2015年下半年,微软、雅虎、IBM、亚马逊、阿里巴巴、百度都纷纷开源了旗下大数据、机器学习、数据库等技术,我们相信在2016年,更多的企业会把成熟的大数据工具和技术实现开源,共同促进这个行业的发展。
同时,尽管有开源的强大支持,但是大数据技术仍然存在很高的门槛。在中国这样的市场上,目前迫切需要的是一款“门槛较低、傻瓜式”的大数据处理工具,一个如同Word、Excel这样办公室office人员就能使用的工具。
另外,据Apache软件基金会调查显示:目前,已经有超过500个组织在生产中使用Spark,其中包括亚马逊,eBay,美国航空航天局,雅虎,IBM和许多其他公司。我们不觉得未来Spark会取代Hadoop,但是我们认为,Spark使用率会超过Hadoop。
预测九:政府将会开放更多的数据&&
政府数据源一直都是大数据公司最想要的数据。因有棱镜门的前车之鉴,政府数据是不会一下子全部开放的,只能说是一部分一部分的开放。目前我们已知的是,上海作为表率,已于2015年6月开放了政府数据,大家可以到http://www.datashanghai.gov.cn/home!toHomePage.action&查看到上海市经济建设、资源环境、卫生健康、民生服务等数据。相信在2016年,更多的城市也将逐步开放政府数据。
预测十:大数据推动全民“征信”时代来临&
说到“征信”,想先和朋友们说一个我生活中的小事情。昨天晚上我和我的闺蜜们聊天,她们和我说起了京东白条和支付宝“借呗”,还说到了信用卡还款等事情。我的闺蜜因为对京东白条的额度不满向我抱怨了几句。我劝她谨慎的使用互联网金融产品和信用卡,因为这些数据,以后都会影响着她一生的“信用”,和她生活中买房、买车等需要贷款的地方息息相关。
2015年7月,在凤凰财经金融工作室携手中国领先个人金融门户网站我爱卡发布《2015中国信用卡行业报告》中,根据国内4家国有银行、11家股份制银行和2家城市商业银行的官方2014年业务数据显示:截止2014年底,全国累计发行信用卡4.55亿张。全国人均持有信用卡0.34张,较上年末增长17.24%。
征信是依托大数据来做授信的。在大数据强有力的支撑下,信用卡、互联网信用产品都会得到普及,预计在2016年,中国信用卡发行数量将达到7.8亿张,我们所有人的生活都将和大数据直接挂钩,全民征信时代来临。
除此之外,2016年,大数据在国防、气候、保险、医疗、农业、制造业、城市建设、公共服务等领域都将有着实质性的落地应用。大数据将走下神坛,拥抱我们的生活,直接影响着我们日常生活照的衣食住行和柴米油盐酱醋茶。大数据行业会发展得越来越健全,让我们的生活更加智能化和更加美好。我相信,I&Believe。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本文系作者授权百度百家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分享到微信朋友圈
打开微信,点击 “ 发现 ”
使用 “ 扫一扫 ” 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扫一扫在手机阅读、分享本文
百家号作者平台APP
扫码下载安卓客户端
便捷管理文章信息
随时查看文章收益(Me:扱桖騩)
第三方登录:新浪广告共享计划>
广告共享计划
互联网金融3.15,我们该相信谁?
昨日是一年一度3.15,圈内圈外齐打赌!赌什么?赌央视晚会又将曝光谁,赌谁是今年笑逐颜开的大赢家,谁又是悲催的大输家。澎湃新闻刚说“马云315前发声:消灭阿里容易,消灭假货难”,就已经有许多人推测到阿里可能要倒霉……
然而,当人们把眼光都聚焦到哪个企业的走运与不幸的时候,“315”似乎成为了一场游戏,全然忘却了真正应该被关心的对象——消费者。而对于互联网金融行业,我们知道,这群消费者更准确的称呼是:投资者。
据媒体报道,国内老牌互联网金融企业有利网今日发布了《2016投资者权益保护报告》。与去年同期提交的报告相比,今年的报告更加的详细和数据化。更重要的是,根据互联网金融行业特性,报告提出了互联网金融企业应该对投资者权益保护作出的六个维度保障,这在业内尚属首次。这六个维度分别是:知情权、便捷和公平交易权、安全保障权、依法求偿权、求教获知权、监督批评权。
那么作为提出和倡导这六个维度保护概念的企业,有利网自身做得如何呢?
据媒体报道,在投资者知情方面,经过过去一年内数次改版升级,投资者已经可以详尽查阅相关明细金额、投资人数、借款人数等等一系列核心数据,明确自己的资产配置,更可以通过账单清楚知晓自己的资产配置。在投资者便捷与公平交易权方面,网站全年完成数百项功能改进,按月更新迭代其APP应用。在投资者求教获知权方面,通过持续发布理财方面的知识和指南,充分解析产品和服务,提升投资者对于投资结构和互联网金融理财的理解程度。在投资者监督批评权方面,客服团队定期总结投资者的意见,提交给产品技术、金融、运营等各部门,不断推动产品和服务质量的不断提升。而在最关键的结果数据考察上,上线两年以来,用户累计达成的投资总额已经超过228亿,并且实现了100%如约兑付。
人们一度非常迷信奥地利学派的纯粹自由市场理论,崇尚一个零监管或弱监管的环境,认为“自由市场可以成为解决一切问题的万能药方”。在互联网金融的野蛮生长时期,媒体、企业和投资人所推崇的,也是这样一个自由环境。然而,有利网这份《2016投资者权益保护报告》却提出了与这个理念针锋相对的主张:要求以投资者权益保护作为行业创新的起点和政策监管的根本目标;呼吁同业以保障投资人权益为价值守则,而不是为创新而创新去不断突破这个守则,倡导行业自律、倡导同业合作。这些都更加接近于凯恩斯的框架,与奥地利学派片面强调边际效用的激进形成鲜明对比。但在我看来,互联网金融也更应做到监管创新而非技术创新,投资者权益的保障才是整个行业发展的基石,凯恩斯的稳健显然更加适宜。
联想起去年11月的巴黎事件,在巴黎遭受重大恐怖袭击之后,整个欧洲都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威胁。各国管理者都意识到“该事件对于当代安全事务和全球政治进程”产生的重大影响,有必要对传统安全问题进行重新认识。所以,经过反复的探讨,各国达成的共识是必须建立“大国安全合作框架”。
与巴黎事件所反映的国际安全事务进行类比,我们不妨针对互联网金融行业大胆设问:投资者应该相信谁?回答必然出乎大多数人对行业的所有认识:没有哪一家单独的企业或者平台有资格获得投资者单独的、或者特殊的信任。一些曾接受过主流金融媒体仍在大张旗鼓地报道“金融创新、服务实体经济”的“先锋”企业也出现了严重的问题。虽然监管部门几乎在事件之后立即出台了看似严厉的监管办法,但真的万无一失了吗?即使在欧美成熟的网络市场,削弱了银行在信贷市场主导地位的P2P互联网金融也是近几年的新生事物,所以这个行业从国际到国内事实上非常缺乏成熟的监管经验可循。
实际上,能够被投资者信任的最终答案,也只能是一个经过充分自律之后的合作框架。于是,在昨日的消费者权益日上,我看到的有利网这份报告、看到的关于投资者权益保护的六个维度概念,无疑是互联网金融行业振聋发聩的声音,因为它正在创造这个合作框架的最初雏形!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我是如何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判断选择金融产品的
我们没法保证自己能够深入到每一家公司去了解他们运作的具体情况,但是通过这些公司企业在媒体端的“表现”,我们也可以做出一些有价值的判断。比如,我认为从没有在媒体端发布过自己赢利状况的金融产品肯定是我不会购买的;另外,在媒体端发布了赢利状况,但是赢利金额只是公司管理金额的一小部分的我也不会购买,像一家200亿规模的资产管理公司,如果他们发布的新闻中没有涉及200亿的投资,而是在说自己投资了一个5亿的项目达到了年化50%的回报,这样的数据公布并不能证明这家资产管理公司是赚钱的;此外,我还会关注一个现象:对于那些没有公布自己赢利状况的公司,他们在市场上的声音越响亮,越是在说自己投资了哪些项目,参加了什么活动……,就越说明这家企业的经营有问题,因为他们用来做营销宣传推广的钱都不是来自于企业的利润……,所以这家公司的金融产品我就更加地碰都不敢碰了。
在当今的信息化大背景下,任何企业都会有意无意地发出自己的声音,因为互联网的存在,这些声音都会成为企业营销的一部分,当然,有些声音是好的,有些声音是负面的。无论怎么说,我们现在已经很难去相信一个在互联网上检索不到的企业,也由此,我可以从市场营销的角度去判断某一家企业的生存状态。
金融企业当然也是如此,在我看来,产品都是产品,金融产品的特殊性只是在于消费者购买的并不是双方签订的合同本身,而是那个合同所约定的回报值,这也就要求我们在判断金融产品的时候要多思考一层——纸面上的约定固然好,但是这家金融机构真的能够实现吗?
从市场营销的角度来判断金融产品,我们要依赖媒体,特别是要依赖互联网上信息检索功能,通过“两信三不信”原则来进行判断。
所谓“三不信”之一:就是不要盲目主观地相信金融机构官网上对自己产品的介绍,官网实际上是“自媒体”的一种,其内容都是企业机构本身自己组织撰写和发布的,并不需要通过第三方的监管。在这样的前提下,像要发布单位做到公正客观已经是很难的了,怎么能够期待官网信息之中会有“自证其错”的内容呢。除了企业的官方网站外,像什么官方微博、官方微信公众号也都是一个意思。
所谓“三不信”之二:就是不要轻易相信那些第三方自媒体的内容,在我看来,很多第三方自媒体的主观性太强,在发表一些评论的时候,往往是既没有和当事方做细致的沟通,也没有去监管机构做详细地调查,对于这些哗众取宠,用“无下限”博关注的自媒体,可能他们自己都不太相信自己所讲的吧。
所谓“三不信”之三:就是不要轻易相信未经证实的“口碑消息”,这种现象在论坛、贴吧、讨论区等非常多见。很多很多你并不知道对方是谁的ID会对某金融产品发出正面或负面的言论,尽管这些人有时会一再强调自己也是获益者或者受害者,但是他们这么说就是真的吗?在网络那端,想要冒充一个无法证实的身份并不是什么太难的事情吧。
“三不信”之后我们可以来看看“两信”, “两信”的“第一信”,就是一定要相信监管机构所发布的信息。比如金融行业中经常提到的“一行三会一委一部”,这些监管职能部门所发布的信息内容都是非常有针对性的,关注并了解可以帮助我们规避掉很多的风险。
“两信”之二:,就是要相信金融机构就第三方专门机构证实的数据。比如当我们在二级市场购买某企业的股票的时候,就一定要留意这家企业的财报是谁出具的,其实也算是一种没办法吧,不相信企业的自说自话,如果再不相信第三方的专业机构,我们还能相信谁呢?
综上而言,在我判断市场上的某款金融产品的时候,我不光会去关注企业对于产品描述。我也会关注这家金融机构的投资能力,光说自己如何如何好是没用的,投资能力的强弱可以代表某家金融机构以及他所推广的产品的一切。
比如,我遇到一个年化回报率达到10%的产品,除了关注这个产品的说明之外。我可能会更加关注这个产品出品机构的投资能力,比如这家机构每年的投资回报到底能达到一个怎样的量级,如果这家企业每年总投资额的平均回报达到了30%以上,那么我会觉得他们向我推荐的这款10%年化回报的产品是有可信度的。
这里我还会关注两个细节,第一就是这家企业所说的30%年化回报到底是企业投资项目中的个案还是整体平均水平,第二则是这个30%回报率到底是这家企业自说自话,还是他们所投资的项目的财报是经过审计并公开的。如果这些都是真实存在且可以让每一个投资人通过正常途径查到的,那么我有什么理由不相信这家金融机构向我支付10%年化回报的能力呢?
实际上,我认为投资、理财并不是“掷硬币”,因为硬币正反面出现的概率是相当的。而作为我们个人而言,投资的每一分钱都是辛苦得来的,我们不应该用“赌博的心态”去投资,而是应该永远选择实现回报概率最大的那种投资方案,或者方案组合。
其实本文的话也是在说给那些金融机构听:如果你真的能够保证整体投资回报在一个比较高的水平线上,那么你不用再做其他的包装炒作了,只要把你的真实案例展示出来,通过营销的方式让世界看到,金主们一定会趋之若鹜的。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供应链金融产品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