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新买的魅族关闭升级系统更新手机,但是它系统自带的表情里边没有绿色的心???有什么办法吗。

绿色的心代表什么?_百度知道
绿色的心代表什么?
有哪个知道绿色的心代表什么意思吗?
我有更好的答案
采纳率:57%
颜色的区别上没有意义的差别,只是单纯的颜色变化。 耶是喜欢的意思吧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优秀作文《与记忆有关的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_zuciwang.com
当前位置: >
> 优秀作文《与记忆有关的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优秀作文《与记忆有关的作文》十篇 300字|500字|600字|800字|1000字
作文一:《有关记忆的作文》1700字留在记忆最深处
我久久地伫立着,望着那抹橘黄色消失在我眼前。
冬天的早晨天还蒙蒙亮,放眼望去天地一片灰色。我在路上走着,一阵寒风吹来。我拉了拉衣领,缩了缩脖子,张嘴往冻僵的手里呵了几口气。我想:天气怎么这么冷啊!马路上一尘不染,我小步在街上走着。
我走着,走着。这时天边忽然出现了一个橘黄色的小点。只见那个小点越来越大,离我越来越近。我停下脚步,定睛一看,是一个环卫工人。他看起来十分年迈,头上的白发在风中凌乱,他佝偻着腰,那瘦弱的手拿着大扫帚,一下又一下地扫着,还时不时咳嗽一下。他沿着街道一点一点扫过了,把扫好的垃圾堆积在一起。我想:天这么冷。他怎么还在这扫地啊!
他弯下腰把垃圾捡起来扔到垃圾堆旁,然后再把捡不起来的细细的垃圾扫到一块,有夹子收到车子上。这时,一阵寒风吹过来,把一些果皮纸屑吹起,他转过身,逆风向垃圾跑去。用手将垃圾捡起,喘了几口气又走了回来。
一个垃圾被风吹落在我的脚边,我慢慢地弯下腰去,小心翼翼地触碰那垃圾,缓缓将垃圾拾起,向老人走去。走近他,我才看到他那单薄的衣裳,我的心一惊:他穿这么少不冷吗?我将垃圾递给老人,对他说;“爷爷,给你。”老人接过垃圾,对我点点头:“谢谢。”我疑惑地问:“爷爷你不冷吗?为什么这么早就出来扫地?”爷爷缓缓转过身来,微笑地说:“我不冷,劳动最光荣嘛!这点冷算什么呀!”我愣在那里,我大脑一片空白,脑子里只闪现着老人刚才说的话。
这时候,天亮了,太阳的微光透过云层,洒了下来,洒在大地上,洒在我的身上,洒在我的心上。寒风依旧凛冽,但我却不再缩着了,迈着大步向前走去。
望着那抹橘黄色的身影消失在我的视线里,我久久伫立着,,,,
回忆的微笑
岁月的脚步总是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即逝。时间过得可真快啊!才转眼间,我就已经度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但是关于每个季节的回忆却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也是永恒的。     记得在我小的时侯,我家的院子里种着一棵和我出生时就一起种的桔树,我经常拿着小刀在树干上刻记号,天天去测量自己是否长高了。看着那一条条横线,我就盼望自己快快长高。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比那记号矮了。天啊!难道我倒着长了?我心里害怕极了,就跑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的小伙伴都长高了,我怎么变矮了?”妈妈忙放下身边的活,把我放在椅子上问:“为什么这么说啊!”我忙跳下椅子,拉住妈妈的手,把她拉到院子里指着说:“我天天用小刀在树上刻我的身高,可是我今天来刻却在以前刻的横线下面了。”我边说边在树上指出那两条横线。妈妈听了我的话,又看了看树,沉默了两分钟后就莫名其妙的大笑起来,笑得都直不起腰来,眼泪都出来,拍了拍傻呆呆看着她的我的头说:“傻瓜,这不是你矮了,而是树长高了,以后可千万别做这种傻事喽。”此时此刻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我矮了,而是树长高了。之后我又高高兴兴去找小鸡玩耍,真不知道自己又会对小鸡干出什么傻事,,,,
岁月的脚步任然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即逝,我儿时那些美好的回忆啊,是那么美好!它就像一只小船载着我的梦想,在岁月中遨游。这时,冰心那句“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这一句一直回响在我耳旁,,,,
追忆的翅膀
希望上帝给我一双翅膀吧!让我插上翅膀飞进那神奇的时空隧道。
暮然回首那过去五年里的点点滴滴,是我高兴,又是我伤心。一想到还有一年就得离开
母校,老师,同学,校园里的花花草草,,,,五年里大带小小的琐事便在我的脑海里飞速倒流。
时光里,同学们上课时认真听讲,下课时打打闹闹。隧道里,那些童年往事就像颗粒一样,事小又多。一起办黑板报,同学之间分工明确,速度快,参加运动会,同学们为班级荣誉而战;课堂上,一双双小手举起,等待着老师的提问,,,,五年,就在这样的日子里慢慢流逝。
还剩下一年,一年的时光,我多么希望回到以前:好好地和同学分享快乐。在最后一年里,我会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友谊,会更好的和同学相处,做最后的努力。在没有离开之前,有人开始留恋校园里的一草一木,开始留恋同学的笑容。在最后,同学们的一切,在那一刹那间定格。
那刚进校园时的情景历历在目,我已无法一一书写。一阵风从门口吹过,讲台上粉笔灰被风掠过,浮起了老师辛勤耕耘的画面。
那流逝的时光,校园里的一切,我们即将再见。我会好好珍惜最后的一年。老师,同学们,让我们一起珍惜现在吧!让追忆的翅膀再插上。
作文二:《有关记忆的作文》700字过去的时间已不复存在,但是,留给我最多的,是时间中的记忆。我曾幻想着让时光倒流,但我毕竟做不到,所以,在我的内心中,过去的生活给我留下的只是美好的回忆……
我回忆春天,鸟语花香的季节。我们放声高歌,走在田间小路上。春游对于孩子们来说是最有吸引力的,然而炒菜做饭、奔跑游戏,则更是不亦乐乎。我们坐在树下,望着天空。天是蓝蓝的,在蓝天下,树枝上已长出了嫩芽,我仿佛看见它正在茁壮成长,沐浴在春天的阳光下。那嫩芽,不正是朝气蓬勃的我们吗?
我回忆夏天,满眼新绿的季节。在那片属于我的小花园中,生长着无数的小花小草。草儿绿地发亮,而花儿开地更为鲜艳!零星的花朵杂散在小园中,它们虽没有牡丹的娇艳,也没有茉莉的芬芳,但它们依然那样楚楚动人,美丽可爱。远处,一个黄点飞来,近了,更近了!噢,原来是一只蜜蜂,很小很小的。它落在一朵野菊上,吮吸着甘甜的花蜜。当它离开时,花粉也随之而去,伴着蜜蜂,四处安家。那蜜蜂,不正是我们的辛勤的园丁吗?
我回忆秋天,拥有收获的季节。田野里,瞧去,满是金黄,随着风儿不断起伏,犹如一波翻腾的海浪。果园里,苹果和梨儿挂满枝头,是那么水灵,叫人垂涎。咬一口,流香四溢,叫人久久不能忘怀。校园里,我们叽叽喳喳地说个不停,一个暑假的未见,彼此免不了思念。暑假中,我们学会了许多东西,那知识,不正是我们的收获吗?
我回忆冬天,洋溢温馨的季节。树叶儿虽已落光,但还偶尔可见鸟儿在树上唱歌;小草儿虽已枯黄,但它明年还会重新生长;元旦的寒风虽仍刺骨,但那一张张新年的贺卡却处处充满着温情。它寄托着同学们的一份友谊,一份真诚,那祝福,不正是那许久的温馨吗?
我回忆过去,更向往未来的春、夏、秋、冬。让它们充满鸟语,布满新绿,注定收获,洋溢温馨。让它们给我留下更多的美好回忆!
作文三:《有关记忆的作文》2600字你好,旧时光
时光荏苒而过,我不再是那一年依偎在妈妈怀里的孩子。时光的印记在改变着我们,让我们走散了,也让我们相遇了。细数曾经的曾经,也许我们会忍不住哭泣,忍不住暗喜。时光,就像渐渐消失的露水,默默的滋润了来年的花草。
回头望了望我曾走过的岁月,多少年来挤压在心中的任何感觉就只如微笑的花儿,在风轻云淡的日子里,静静看着日出日落。是否记得曾经中考的日子,我们无休无止的厮杀与奋斗,为了的只是所谓的明天。而这场虐杀过去了,我们生硬的带着牵强的微笑,踏上了这场改变着我们每个人的命运的旅程。于是,很多人走散了。不见了,不联系了。可岁月依然在那儿,不孜不倦。那时候,在我们还被当做孩子的时候,做着永远也做不完的作业。我们曾向往外面的广阔天空,曾向往自由的奔跑在草地上。可是我们必须忙碌,偶尔抬起头,渐下的夕阳映衬着天边,一天又过去了。岁月斑驳了,可是那天的故事似乎还在眼前,淡淡的青涩。此刻的我穿梭在记忆的夹缝里,才渐渐明白:对于旧时光,我依然那么刻骨铭心。   我无意看到这样一句话:一个人总是要走陌生的路,看陌生的风景,听陌生的歌,然后在某个不经意的瞬间,原本费尽心机想要忘记的事情真的就那么忘记了。是啊,新的生活在开始,每天都是不一样的,我们要试着向前走。青春这幅五彩缤纷的画卷,记录着一点一滴。多少年后,重新翻开,才发现曾经的笑面如花,曾经的思念,曾经的曾经早已写成故事,变成了那个叫做“岁月”的东西。
“任时光匆匆流去,我只在乎你。”。经历过的生离死别,才发现时光的打磨也无法掩盖我们脆弱的心灵。太多的人在时间中匆匆离我们而去。人,总会有那么一天。若是我,便有太多的东西放不下,舍不得。
那些记忆中的朋友,昔日相伴的伙伴有的已变了模样。最后,面对面却还是装作陌生人。我无奈地笑了,不知他们是否还记得曾经。现实总是这样的,人是会变的。或多或少,都回不到原来了,我也是。
有的时候,当自己一个人的时候,心中还是会有些伤感,会猛地想起一个人,回想起以前的时光,会想起那些年本不该错过却已错过的人和事,我在怀念着很多。过去也许很美好,但苦痛还是会敲打着我们,尽管表面有多坚强,内心早已伤痕累累,掩饰的再好,也终究逃不过自己。
时光的变迁,我们正在慢慢长大。那些年一起嬉戏的小伙伴,如今站在一起,脸上竟多了几分羞涩。昔日的欢笑似乎还在耳旁,儿时的钟声也正在敲响。可是,亲爱的旧时光,我要飞去遥远的地方。请默默的为我祝福,为我祈祷。再见,我的旧时光!
人生往往会有很多次机会去领略成功,而我们却一次次与之失 之交臂,最终我们才在天才的作品中发现那曾经是自己失落的光辉 ;感叹之余,我们不禁扪心自问,是我们站的太高了么?我们在一 次次的与成功失之交臂的时候我们从天才的身上看到,我们应该固 守真实的自我,我们才能走得更远。
在苏轼的诗里,有儒有道有禅,有这样的一段对陶公的评价: “欲仕则仕,不以仕为高,欲隐则隐,不以隐为高。”这是苏轼评 价陶潜时说的,做官时,陶公没有把自己当做稀世的珍珠;归隐时 ,自然泥土的倾向扑鼻而来,我喜欢陶公的泰然自若,他珍惜着自 己身上那份固有的光辉,在珍惜之余他也将自己千古流传,而我们 感叹的不仅仅是对陶公文采的欣然向往,更多的是对陶公一直固守 珍惜着自己身上的那份微光,我们在这份微光里找到了真实的五柳 先生,也嗅到了陶公给我们留下的散发着几千年不断的幽香。 我们往往会在苏轼的“我欲乘风归去,惟恐琼楼玉宇,高处不 胜寒.起舞弄清影”中,感受到了苏轼的那份执着,那份信念,那 份豪情壮志;在追求真实自我的过程中,他一直在固守着自己的那 份微光,那份执着,那份泰然自若,喜欢读苏轼的诗,不仅仅是因 为在文坛上叱咤风云的名声,也不仅仅是他那样的千古豪情,而是 喜欢他的那份执着,他那份对自己精神的一种固守,他没有在茫茫 的人海中失去自己最珍贵的,所以他成就了自我。
这个过程中我们慢慢地领略到了原来伟人的成功不仅仅是因为 他们是天才,而是在人生之初,他们固守了属于自己的那份微光, 那么执着,那份光辉。
在唐朝的文坛上叱咤风云的青莲居士,李白成就了唐朝的文学 ,也成就了一代浪漫的诗风,他感叹蜀道之难的艰辛,在那份豪情 中他将自己的那份真实表现的一览无遗,将自己的真实展露的如水 晶般的晶莹,他在这份豪情中慢慢的掌握好了光辉,慢慢的找到了 真实的自我,我慢慢开始领略到原来人生是需要勇气去面对的,我 们是需要知道什么才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珍惜我们生命那些点点 微光,因为正是这些点点的微光才造就了真实的自我,让我们固守 真实的自我吧,在历史的长河中也留下我们光辉的一笔。 他们不断的向我们诠释着我们需要好好的珍惜着生命中的微光 ,正是这些微光我们才能慢慢的在这个繁琐的世俗生活中保证真实 的自我,我们才能慢慢的领悟到生命中的真谛,那些微光,慢慢的 成为了点缀我们成功的光环。我们不断地需要固守真实的自我。
沐浴过暖阳,才知道阳光的温暖和美好;经历过落叶,才惧怕 时光易逝惧怕年华会苍白肤浅。
秋意渐凉,轻启窗户,只觉得一股金灿灿的阳光笼罩着我,驱 散了秋意的凉,闭上眼,继而遐想起世外桃源的冬季,是否也有这 样的一束暖晕,悄悄地撒向某一处雪白,与暧昧的点点梅中残红交 错着。收起遐想的风筝,睁开眼,窗外在阳光映衬下那一树金叶, 随着风的吹动舞起来,飒飒的声音织成了清晨的第一首歌。这金叶 与风儿给阳光伴着舞,这一刻定格在我的记忆中,珍藏着。 终将会逝去
风儿与叶儿在空中旋转,叶儿要归睡了,风儿送它最后一程, 给它金灿灿的一生,旋出一个完美又少带遗憾的句号,叶儿的一生 亦或是完美的,春天的嫩芽,是他的无知童年和缤纷少年,时光冉 冉,他们长大步入了青年,便是夏,宽厚的叶片为遮住了夏的阳光 ,少了一丝炽热,多了一丝清凉,转眼间,夏变成了秋,青年变成 了风烛残年,但他们依旧坚守着希望在风烛残年也可以奏出美妙的 声音可它终将会逝去,终于,他累了,随着风的韵律而旋转着,添 上了一个完美的句号。当叶儿随风飘落时当它华丽的“转身”时, 这一刻值得我铭记,因为那是一生的结局,注定了“落红不是无情 物,化作春泥更护花”它定格在我的记忆中。
沐浴过暖阳才知道美好是挽留不住的;经历过落叶,才知道年 华在不经意的时候依旧会苍白。即使它“昙花一现”即便是“依旧 苍白”他们也是定格在我记忆中的画面,只因那是短暂的一生,也 值得珍藏。
作文四:《有关记忆的作文》600字篇一:回忆的微笑
岁月的脚步总是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即逝。时间过得可真快啊!才转眼间,我就已经度过了十几个春夏秋冬,但是关于每个季节的回忆却是唯一的,与众不同的,也是永恒的。?
记得在我小的时侯,我家的院子里种着一棵和我出生时就一起种的桔树,我经常拿着小刀在树干上刻记号,天天去测量自己是否长高了。看着那一条条横线,我就盼望自己快快长高。可是有一天,我忽然发现自己比那记号矮了。天啊!难道我倒着长了?我心里害怕极了,就跑去问妈妈:“妈妈,为什么别的小伙伴都长高了,我怎么变矮了?”妈妈忙放下身边的活,把我放在椅子上问:“为什么这么说啊!”我忙跳下椅子,拉住妈妈的手,把她拉到院子里指着说:“我天天用小刀在树上刻我的身高,可是我今天来刻却在以前刻的横线下面了。”我边说边在树上指出那两条横线。妈妈听了我的话,又看了看树,沉默了两分钟后就莫名其妙的大笑起来,笑得都直不起腰来,眼泪都出来,拍了拍傻呆呆看着她的我的头说:“傻瓜,这不是你矮了,而是树长高了,以后可千万别做这种傻事喽。”此时此刻的我才恍然大悟,原来不是我矮了,而是树长高了。之后我又高高兴兴去找小鸡玩耍,真不知道自己又会对小鸡干出什么傻事……
岁月的脚步任然在不停地走着,转瞬即逝,我儿时那些美好的回忆啊,是那么美好!它就像一只小船载着我的梦想,在岁月中遨游。这时,冰心那句“童年呵!是梦中的真,是真中的梦,是回忆时含泪的微笑。”这一句一直回响在我耳旁……
作文五:《与“窗”有关的2014记忆》1200字2014-12-22 千龙图像
【作者自述】窗里窗外,是看得见的透明,又是无法触摸的“透彻”。以窗,或确切的说以框、以玻璃、以屏幕等为“介质”的观看方式,不时地渗透到我的日常拍摄之中。
这组图片,有为打发长时间坐车的无聊时间,透过车窗拍摄的窗外“流动着”的风景;也有围绕车窗话题进一步展开的汽车窗里的挂件饰品,通过“窥视”这些饰品,映射出这个时代下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亦有“电子化时代”下人们特殊的观看方式,通过取景器观看在现场的美女车模;甚或手机控低头族也不时地以三五英寸屏幕面对这个世界。
总之,围绕“窗”的观看,这一层“介质”或增加了画面的趣味性,或渲染了故事情绪,或拉伸了彼此的距离,它以不同的方式串联起了2014年的部分视觉记忆。
公交车窗。图为2014年平遥摄影节参展作品(手机摄影)。千龙网首席摄影记者 王自彬摄
围绕着车窗这个话题,我注意到几乎每一辆汽车的前窗上都挂有饰品,透过这层玻璃,又可以“窥视”出这些挂饰品却映射着这个时代下人们生活方式的体现或价值观的延伸,诸如祈祷出行平安的“平安符”、不同体态造型的“佛”、各式各样的“爱情饰物”、个性化的“家庭像章”、象征财富的“贝壳”,等等, 这些看似不经意悬挂的饰品,其实一同组成了时下人们的诉求,人们在汽车发动的那一刻至汽车停靠的这一段里,这些饰品成了一种如影随形的象征符号,而围绕它的,无非可以用几个关键词概括,那就是:平安、财富、爱。千龙网首席摄影记者 王自彬
随着数码影像技术的越发完善,在2014北京国际汽车展上,我看到除了新款车型、靓男美女车模遍及各个场馆之外,照相设备也成了时下各类活动中一个不可或缺的风景线,但人们往往习惯通过取景器观看在现场的美女车模,很少有人抛开数码取景设备,直接观看现场,这或许是“电子化时代”下的另一种特殊的观看方式。千龙网首席摄影记者 王自彬摄
5月6日下午,患白血病的女孩小雅如,经过一上午的例行体检后,“进仓”了。“进仓”是指准备进行骨髓移植手术的患者进入一个与外界隔离的仓室,通过一些医学器材进行空气清洁减少感染几率。不过,这位9岁女孩因身体虚弱发烧,更因“进去了就出不来”的心理压力,之前一直急躁不安拒绝进仓。在顺利进仓后,小雅如的父母在仓室的隔离玻璃上,用手合起摆出“心造型”,鼓励她坚强起来。而这一层透明的隔音玻璃,又让父母与孩子看的见却又听不着,只能借助电话,透过这层看得见却揪着心的仓室安慰她。千龙网首席摄影记者 王自彬摄
南锣鼓巷橱窗,鼻子被“挤扁”了的小熊。千龙网首席摄影记者 王自彬摄
在5月12日首次独家报道《"狮身人面像"惊现石家庄》后,10月3日回访时却发现之前可以自由出入的地方被铁栅栏圈了起来,一个矗立的告示牌上写着“文创园的建筑系为影视剧拍摄搭建的临时场景”。而在现场拍摄时,亦有保安问询。图为透过铁栅栏观看的现场,通过第一次报道后,显然这一次的“埃及狮身人面像”之旅有种“窥视”的感觉。千龙网首席摄影记者 王自彬摄
微信扫一扫
关注该公众号
作文六:《与书有关的记忆》9200字与书有关的记忆
书给我留下了深深的印记。在学校当学生很多年,大学毕业后又在学校当了老师,书一直与我有缘并伴我同行。在我还是懵懂无知的小孩时,书竟然无意中出现在我的生活中,那时我却不加珍惜地撕坏了很多书籍。慢慢地长了一点见识之后,我开始懂得珍惜并收藏起书籍来了。及今,在茫然抑或不知所措的时候,就会想到书和与书有关的人与事,也常常在触摸和翻阅书籍的过程中,体味时间的变迁带给我心灵的痛楚和美好,从久已沉潜的回忆中,我有时是可以汲取到继续前行的力量的。
姥姥家的书
在我十来岁的时候,有一段时间,我几乎天天往姥姥家跑。原因是姥姥家里有很多书。姥姥家的书是舅舅们上学时用过的书,那些书被姥姥完整地保存藏起来很多年。现在,我已经记不起那些书是怎么被我发现的了。那些书的结局却不大好,大部分被我给撕坏了。 舅舅们用过的书,都被装在木箱子和纸箱子里,装了书的箱子又被放在南下房里。南下房,是一个仓库,用于储藏粮食的。我记得,用于储藏粮食的粮囤是用水泥砌成的,一米多高,挨着,有三个粮囤。粮囤里边,常常装满了粮食。装书的箱子,和其他的杂物,被放在高高的粮囤上,离房顶很近的地方。那个地方,是一个不能被轻易找到的地方。
在那个年龄,我像所有的同龄的孩子一样,迷上了一种游戏——
打“元宝”。“元宝”是用纸折的。(玩的时候,每个孩子手里会有很多这样的“元宝”。在打“元宝”之前,是先要比输赢的,具体方法是通过另一种游戏完成的。这另一种游戏是,孩子们围在一起,同时嘴里边喊着一二三,然后同时又突然各伸出一只手来,看看谁输谁赢。有人伸出拳头,我们称之为“石头”;有人伸出拳头,但是食指和中指又是伸着的,我们称之为“剪刀”;有人伸出巴掌,我们称之为“布”。“石头”能赢“剪刀”,“剪刀”能赢“布”,“布”能赢“石头”,轮番几次,总会有人输了。输的人就会把一个“元宝”放在地上。放“元宝”的时候也会讲一点技巧。需要用鞋底子在有土的地方轻微扫一下,地上会留下一个中间稍微平坦一些四周略微高一些的穴,元宝就放在里边,这样可以保证“元宝”不会被一下子铲起反过去输了。如果输了,“元宝”就会成了赢的人的物品了。输的人想玩,就继续放“元宝”。)当我需要折“元宝”了,我就会跑到姥姥家,想办法去取些书。刚开始,姥姥舍不得给我们,可姥姥总会被我们缠得没办法,只能拿一本两本给我们,并且吩咐:“书不能给你们了。这是你舅舅的书。”再后来,我们还是和姥姥继续要书,姥姥也还会重复她的话。更后来,姥姥就管不住我们了,由我们自己随便去取。我们自己为了常有“元宝”能玩,也不会一次性全拿走那些书。就这样,断断续续地,我曾经从逼仄的藏书的仓库里,拿出去很多书。在我的印象里,姥姥藏起来的书很多。可惜,那些书大都被我们这些孩子给撕了,用撕下来的书纸折了“元宝”还有其他的玩具了。更可惜的是,到现在我根本不知道那些书里边究竟是什么内容。
几年之后,当我到处找书要收藏书,再到姥姥家找书的时候,那么多的书早没剩下几本了。我把姥姥藏的箱子找出来,找到一本手抄本的《三字经》,还是用牛皮纸弄的书皮,其中的内容也仅有几页。页数不多,但字写得很工整。从封皮看,也不知是谁也曾爱惜过它。还找到两套《毛泽东选集》。一套是完整的四卷。另一套也应该是四卷,却只有三本。我把那两套《毛泽东选集》和那本《三字经》都收藏了起来。
这么多年过去了,姥姥家已经发生了很大的变故。姥姥也已经去世四年多了。这些年里,我由一个孩子成长成了一个大人,甚至也有了自己的孩子;由曾经的不懂爱惜书籍的孩子变成了今天倍加爱惜书籍的人,我不知道究竟在谁的人生中遇到过,但我却成了这样令人伤感的事件的亲历者。
因为读书,我由一个好玩的人变成了一个好读书的人,甚至都很少出门和说话了。记得一次,姥姥说我,怎么像个女孩似的。姥姥的话永远铭刻于我的心灵深处。真是令人伤感。
姥姥家的书无意中进入了我的生活,又无意中被我给销毁了。想想,觉得有些可惜。那些书也算是陪我度过了我的童年,并且使我的童年变得愉快而有意义。
所读第一部名著《西游记》
我一直有一个习惯,就是读书要读好书。如果读小说,就读名著。现在想想,我的这个习惯和我读第一部小说有关。我读的第一部小说就是名著《西游记》。可以说,《西游记》打开了我的读书生涯的第一
页,也使我养成了读名著的这个有些偏执的爱好。谈我所读的小说,不能不提到《西游记》。
记得上初中之后,就有同学开始读小说了。身边的那些同学读的小说刚开始是些很杂的书,而这些书以武侠小说为主。后来,也就是初三将要毕业的时候,才有个别同学开始读名著了。我就是那时读的《西游记》。
我的初中三年,几乎是在无聊的游戏中度过的。我们呆在学校也不学习,整天玩,浪费了太多的宝贵的读书时间。当时,的确只知道玩。若在学校,上课要么睡觉,要么呆坐着,有时也搞个小动作;下课玩的游戏就多了,一般情况下是玩一种叫“进空”的游戏。后来,班里来了一个爱唱歌更不爱学习得学生,在他的带动下,同学们就多了一项新的活动——听歌。再后来,那个同学又带来了游戏机,只能玩“俄罗斯方块”的游戏机,同学们就又玩了一阵子“俄罗斯方块”。就这样,我们愉快而无知地几乎度过了我们的初中时代。
意外的发现,为我开辟了一条新路。
一次课间活动,我在教室里边转悠,就看到一个同学在读《西游记》。他拿的是上下部的那种。他正看上部,下部放在桌子上。我就借了下部去看。
尽管先看的是下部,尽管书里边有太多的生字,但我还是坚持读了下去。现在已记不清,读的那下部《西游记》究竟是写了些什么,依稀记得孙悟空和妖精打来斗去,而且因为打斗场面多,因此内容显得有些重复,但是结果是我凭着毅力还是读完了。读完下部之后,我
的那个同学拿的上部刚好也被读完,我们就又换了书再读。就这样,一部完整的《西游记》就被我用囫囵吞枣的方式给读完了。读过那部《西游记》后,似乎没收获什么知识,但是我触摸到了我的性格,就是只要我认定的事我只要做就会坚持下去,绝不半途而废。后来,当我真的认识到读书的重要性需要我坚持不懈时,我的这个特点就更加明显。以至于,后来能继续上学,直到大学毕业,我都是凭着一股不服输的精神度过了学生时代。阅读《西游记》成了我性格的试金石,的确让我重新认识了我自己,并且明确了我初中之后的人生的方向和目标。
再后来,我又读了不少小说,但是《西游记》再没有读过,记忆里却常会浮现出借给我书的那个同学和那部《西游记》。那部浅绿色书皮的《西游记》也许会永远铭记于我的记忆中吧。
还能有什么事比阅读一部书而使人幡然醒悟更值得铭记的事吗?还能有什么事比通过一部书而认识自己的性格然后因此而奋斗不已并有所收获更重要的事吗?能把书读进去,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能把书读好,并因此改变自己的命运轨迹而有了理想和追求,更不是一件容易办到的事。我庆幸我遇到了这样的事。
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那是我读书生涯中唯一的一次特殊的经历——一边放牛,一边读书。
那也是我在读书过程中仅有的一次亦悲亦喜的事件。
那是一个夏天的星期天。由于礼拜,我回到家,准备好好休息一
下。早晨,吃过饭之后,我拿出一本前天从城里买回来的杂志刚要看,五舅到家里来了。
“今天既要浇地,还得和别人出去放牛,对上同一天了。 我去浇地,就没有人去放牛了。” 五舅刚迈进我们家门就说。
“我去吧,”我说,“反正在家也是坐着。”
然后我就带了杂志和一个姓雷的老头一起出去放牛了。
雷老头,个子不高,背有些驼,肩膀一边高一边低。五十多岁的样子。是那种一生为生活奔波、脸上刻满了皱纹的地道的农民的摸样。嘴有些大,但是大部分时间保持缄默。
两个人赶着牛群,出村,到村东的树林子里边去放牛。树林里边到处是草,我们只管把牛群赶到那里就可以了,牛自己会找草吃。那么多的牛,进了树林子,吃起草来,也是很安静的。牛很悠闲,除了听到沙沙的牛吃草的声音,几乎没什么其他的声音了。我觉得真是一个读书的好环境。蓝天白云,绿树芳草,悠闲的吃着草的牛群,偶尔树上有过路的鸟儿,鸣叫上一两声,就像是和人打招呼似。
闲着,没什么事情,我就在一棵大树的阴凉下阅读起书来了。需要做的事情就是,隔那么一会儿,把牛群聚拢在一起,以免有牛走丢。两个人放牛,我一看,雷老汉也没什么事,有他转转看着牛就可以了,我就只管自己读书了。杂志里的文章写得很好,以至于我很投入地去看书。一上午平安无事。将近中午的时候,准备赶着牛群回家。老头数牛,才发现少了牛。难以置信的是,跑丢的那头牛是全群里一头最大的牛。牛不见了,我们就开始到处找。怎么也找不到。雷老汉刚开
始,还平心静气的,后来见牛没踪影,就开始数落人了,责怪我不好好和他放牛看牛只顾看什么书。我也挺着急的,但是我还是自我安慰应该没什么事的。我想,只要牛吃饱了就会自己回到主人家。这在村里是常有的事。我们一边赶着牛回村,一边找牛。一路上雷老汉焦急而啰嗦。我跟着他,边走边听他数落我,他几乎要跺脚了。没办法,谁让我不好好放牛呢。看来干什么事都需要专心。 “我看书,你不是看牛吗?牛怎么就丢了呢?”我心里边嘀咕。回到村,牛群解散,各回各家。我们还得继续找牛。后来,五舅也知道了。他一边找牛,一边安慰我说“牛吃饱了就会回家的,着急也没用”。下午,我继续和雷老汉赶着牛群去放牛。五舅也出去到处找牛。一下午,没有牛的消息。我也有些慌了。但我还在怀疑之中,我一直迷惑的是,那么一头大牛,说丢就丢了,怎么可能?雷老汉还是嘟哝个不停。我也理解他的心情,老汉也许真的害怕,把人家的牛给丢了,那可是要赔的。我既要扮演理解他心里的人,还得受他的气。看他着急的样子,我就装着没听见他说话的样子。就这样,书也没看成,还得跟着雷老汉着急。我们两人下午在树林子里,还是边放牛边找牛,转了很多圈子,都是白转。五舅也说没找到。只能耐了性子边找边等了。果然,下午五点多,牛的主人说牛自己吃饱已经回到家去了。我们这才放下悬着的心。雷老汉也很高兴,因此,他也就又默不出声了。事件这才平息。这时候,再看雷老汉,发觉挺有意思的,憨得可爱。
即使是现在,我还是迷惑,那牛是什么时候跑的,它又跑到哪儿吃饱的,为什么又没声没响地就回家了,它比任何其它的牛都大,可
以说,它是牛群的“领导”了。“领导”说跑就跑了,讲出来谁信啊!它仿佛是和我开玩笑,更像是为我多年后能够写作提供素材。想到这,觉得那次放牛的经历更有意思。生活充满了戏剧的味道。
以后,我再没有放过牛,也没有到过一个像那样安静又有生气的地方读过书。那样的与天地接近,那样的一个读书的好地方,真是令人向往啊。因为求学和工作,我甚至回家的次数都越来越少了,所以雷老汉也再没有见过了,十几年的时间过去了,不知他可好?                          书店
曾经有一段时间,我常常往书店跑。或是去看书,或是去买书。 到书店,看书也好,买书也好,我找的不是学习用的资料书,而是找我自己喜欢的文学类书刊。
那是在我最狂热的初中复读时代,尽管学习非常紧张,但我还是将学习和真正的读书能够分开,并且分的很清楚。在学校为了学习赶上成绩我可以起的最早睡得最迟,但是,说真正地要读书,我就会放下学习,放下对成绩的追逐,然后很用心地去阅读有价值的书籍。
那时,我在外就读。就读的那个村子离县城十来里的距离。两个星期才放假一天半。每到星期六下午放假,我不会像其他同学直奔家里去,我是先骑着自行车疯狂地奔向县城里的书店。因此,那个时候,每到星期六下午,我就会像南来或北归的候鸟,准时地飞向我希望去的书店。
城里边的书店很多,大部分是卖初中生和高中生用的学习资料的那种。那样的书店我一般是不会去的。我常去的是两家书店,一家是
新华书店,一家是一个很小的书店。如果要买正版的文学书籍,我就去新华书店。如果是买杂志和报纸,我就去那家小的书店。新华书店的书籍往往是过时的,因此,对我这样一个喜欢看新书籍的人来说,那家小的书店就又成了我首选的对象。
我去的那家小书店,实际上是一个邮局的一部分,是邮局分出来的一间小房子。邮局就在书店的右边得隔壁。那个邮局临街。门前的路坑坑洼洼,破烂不堪,路面凹下去,再加上进邮局里边,还得上几个台阶,就显得那个邮局很高。邮局的正面上方房顶上,竖着一块大的绿色的底纹以及底纹上又嵌有“邮政储蓄”四个大字的广告牌似的牌子。小书店的门朝西。店门又靠左,门的右边是迎街的玻璃窗。店很小,也就十来个平米的店铺,空间逼仄,里边放了书架和柜台,地上堆了书籍,就显得格外拥挤。进了里边,有昏暗的感觉。店的房顶吊着一个灯泡。店中央,有一个玻璃制作的一米来高两米来长的柜台,东西向摆放着。西边的一头挨着玻璃窗,东边的一头通向昏暗的里边。老板在柜台内的仅仅容得下一个人走动的长廊里活动。他的身后是靠着墙的一溜书架,架上的书,有的竖放着,有的摞在一起。柜台外边是仅仅容得下一个人走动的长廊。如果柜台外边有几个人同时进出,就得侧着身子了。卖书的人是一个长着络腮胡的四十来岁的中年男人,身体有些胖,个子很高,背有些驼,看起来,有些不修边幅,精神萎靡。一般情况下,他坐在他的那把靠着窗户的椅子上,看书。那个人很少说话,只有你问的时候,他才和你说上几句话。通常头也不抬一下,而且多是固定的几句话,是和书有关的那么几句。比如,你
问那是什么书,他会告诉你是什么书;你问那本书的价格,他会告诉你多少钱,或是他翻看一下然后告诉你价格。他说话,面无表情,好像有些没睡醒的样子。我常去他那儿,也算是熟悉了,他依然不多说话。仅仅偶尔会说一句:“又放假了。”我仅仅点点头表示肯定,或说上一个字“嗯”,再就很少交流了。
就是那样的一个书店,却曾经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那个书店可能是因为比较小,所以去的人不是很多。我进了书店,往往只有几个人,甚至就我一个读者。
我进了书店,是先看书。看自己喜欢的书报来了没有,看有没有新的不曾见过的书报。站在柜台前,向老板要上几种杂志,我就一本本地翻看那些杂志。我看书的时候,老板也不会阻止。因此,我的感觉是,看书的时候很自由,很舒服。
书看得久了,就得计算回家的时间。如果天快黑了,我就得不得已地买上我喜欢的书报离开书店,然后踏上回家的路。
就是那样一个小书店,给了我灵魂的慰藉,给我提供了自由阅读的空间。
就是从那个书店我买了很多的杂志和报纸。买的杂志,后来整理出来的成套的就有几种,有《散文》,有《散文选刊》,有《散文诗》,有《科学就是力量》,还有《初中生阅读》和《高中生阅读》,等等。那些杂志,时间跨度有好几年,数量多,质量好。散买的杂志,名目更多,就不计其数了。就是从这些杂志中,我认识了很多当代著名的人物,有散文家,有小说家,还有科学家。其中印象最深的是散文家,
有詹克明、赵丽宏、梁衡等、周国平,等等。后来,再读到他们作品时,就不再认为不认识他们。好像和他们非常熟悉似的。买的报纸,也很驳杂。主要有《杂文报》和《语文报》,还有很多现在根本记不清的报纸。就是通过那些报纸我不断地了解社会、历史和文学。
从初中复读到高中毕业,几年时间里,那个小小的书店一直是我惦记的一个地方,特别是在星期天,更是像家一样吸引着我。后来,由于旧城改造,那个小小的书店被拆了,不复存在了。不知道那个书店的老板到哪里去了,他还好吗?
每每想起那几年的辛苦,每每想起那个书店,我就会增加读书和学习得勇气,甚至也会获得直面生活的力量。
大学时代,是一个读书的时代。大学四年,我几乎是在读书中度过的。在那几年的时光里,我过的充实而有意义。
读书,我常去的地方,一个是图书馆,再一个就是教室。教室是不固定在一处的,原因是,人人随便进哪个教室都可以读书。特别是快要考试的时候,“人满为患”。若不考试,很多教室就“空空如也”,进去读书就可以了。
我所在的大学的图书馆,是一座四层楼的“红楼”。因为那座四层楼的楼房它的外边是漆成紫红色的颜色,因此我就叫它“红楼”。我学的专业是汉语言文学专业,据说北大的中文系就是在一所叫做“红楼”的楼里,因此,我就附会我们也是在“红楼”了。
图书馆的开闭馆是有时间的限定的。常常是还没有开馆,我就早
早地到了图书馆前等待。往往在那个时候,图书馆外只有那么几个同学。
进了图书馆,我每天基本像按程序似的,重复着相同路径和阅读的习惯。
进了图书馆,先到一楼的读报室。读报室里有一百多种报纸,供读者阅读。往往刚开始看报的人没几个,有时甚至就我一个人,同学们一般是冲着二、三、四楼去了。他们去上边是为了借书或者占个座位学习。我则每天固定地先到阅报室去浏览报纸。报纸每天是新的,养成习惯之后,若有一天不看看报纸,心里边就好像缺点什么似的。我站在报架前,或者坐在供看报的椅子上,会把大部分的报纸翻看一次。先是快速地浏览大部分的报纸,那些报纸多是社会新闻报,比如《人民日报》、《新华日报》。看过社会新闻报之后,就看我每天必细看的几份报纸了,有《科技日报》《科学时报》和《杂文报》等。我虽然是一个文科生,但是对科技新闻却是很关心的,有时超过了对社会新闻的关注。大概和我希望我们国家越来越强大有关。我认为,只有一个国家的科技实力强大了,这个国家才能够真正强大起来。从科技报我可以了解到世界科技的动向和取得的成就,特别是我们国家在科技方面的动向和成就。有时,看到一则来自中国科学界取得的科技进展和成就的新闻,我不知道为什么心里边会特别兴奋。比如,中国科技大学的潘建伟教授在量子传输方面取得的处于世界前沿的成就,中国在高温气冷堆又获得了进展,等等,都曾让我欢欣鼓舞。然后再看《杂文报》。通过《杂文报》,可以了解社会的某些方面和某些角落
是被批判的,是应该改进的;可以了解到我们的国家在政治、文化等软实力方面正在艰难地前进中,正在不断地开放、包容和改造中探索奋进。看完上述三种报纸,偶尔也会看一些文学报,不过,不会花很多时间。
看报纸往往要用很长的时间,有时是一上午。
如果有时间,我还会上楼去借书或看书。
二楼是理科方面的书籍。三楼是艺术方面的书籍。二楼和三楼那里,我只是偶尔进取借书或看书。有可能从二楼那里借到科普类的图书,比如《时间简史》和《果壳里的宇宙》。在三楼,很少借书,只是偶尔进入翻看一些绘画方面的书籍罢了。
从一楼出来往往是直奔到了四楼,因为四楼是文学书籍阅览室。 文学书籍阅览室十分宽敞。室的南边是供同学们读书的地方。若有同学借了书,可以在那里去读书。室的北边是提供书籍和供借阅书籍的地方,有几十个书架,上边摆满了书籍。里边的书十分丰富。如果借书,可以凭着借阅证向管理书籍的老师去借。期限是15天。
文学书籍阅览室里边往往学生坐的满满的。有时候进去的迟了,都找不到一个座位。因此,有同学就常常叫其他同学占座位。
进入到里边,往往人很多。需要排队。有借书的,也有还书的,都要经过借书或还书的手续。因此,队伍常常排的很长。我在里边,总是觉得很拥挤,也很憋闷。再看看里边的座位,要么“座无虚席”,要么人不是很多,空着的座位上边却早放了书,已经被人占了去。每当这个时候,我就快速地借了书或还了书离开那里。
不在图书馆,就到教室去读书。在教室,我也是按程序似的学习。先是复习刚学过的专业知识,然后再阅读借来的图书。
教学楼是一座五层楼的楼房。教室很多,几乎学校所有的学生都在那里上课。我们上专业课的固定教室在一楼。但是,我读书却也可能在一层别的教室,甚至可能上二、三、四层去。五楼是不上去的。五楼是艺术生专用的一层。我进的教室,不限于我所在的年级的教室,哪个年级的教室都有可能进去;也不限于中文系的教室,其它系的教室,我也常去光顾,只要那个教室不是在上课的时间内。哪个教室人少,而且安静,我就进去了。读书的时候,呆下来,常常是几个小时。
四年的时光,我基本就是在阅读中度过的。以至于有一次,我的一个伙伴来找我,要转转我所在的城市,我都不知道怎么办。还是他走的地方多,最后是他用一天的时间,拿了那个城市的地图,又是坐车又是步行,带我转了半个城市。想想有些荒唐。
我的大学,如果从学习来说,我没有一点遗憾。如果从其它角度去说,我可能有很多缺憾。但是,我从来不觉得没有什么不对的。
离开大学已经六年了。其间只匆忙回去过一次。那次回去,仅仅在校门口站了一会儿,看看进出的那些不再熟悉的面孔,感觉是“物是人非”。学校已经不再属于我了。“铁打的营盘,流水的兵。”世事常如此。
那段美好的时光于我恐怕是绝唱罢。
大学毕业后,我在一所高中当了语文教师。想想,真是和书的缘
我所在的学校,教学设施不完善。学校没有体育场,没有图书馆,甚至没有什么可以用于娱乐的设备。面对如此情景,我就只能读书了。
教学之后,我就把我从大学带回来的书拿出来看。一段时间之后,没得看了,只能买书了。我就又经常往书店跑了。常去县城的汇文书店和新华书店。每去一次,都会买几本书。一般从汇文书店买杂志。常买的有《收获》和《小说月报》,还有《十月》等。这些杂志质量好,内容也不错。觉得好看,就推荐给其他的老师。到后来,很多老师知道我有书,就又常常向我借书去读。在新华书店,我买到了一些喜爱的也是不容易买到的书籍。《苏东坡文集》是套旧书,但是质量却很好,价钱也不贵。《金品梅》全套两本,九十九块钱。还有各种鉴赏辞典。买到好书如获至宝。这些好书,我常常拿出来或翻阅,或抚摸感受其厚重。有时,小心翼翼,害怕其损坏。我常怀疑自己是不是过分溺爱它们而忘记了它们是书。毕竟书是用来阅读的。有时候,很矛盾,很惶惑。它们的确像孩子似的受我保护。
买书之余,还常常借书读。一个同事,他的朋友送给他一套《约翰克利斯朵夫》,我借了之后,精心阅读,因为是傅雷译著,生怕有所疏漏。当然收获不少。
读书之余,也谈书。教书第一年印象深刻。
刚到学校,看到学生无书可读,我就把我珍藏的初中和高中买的很多好的书籍送给学生阅读。害怕学生不好好读书,我很用心地告诉他们,只要他们好好读,我的书就是他们的了。书终于成他们的了。
不知道有没有真正好好地阅读的学生。但愿有吧。
为了鼓励他们,我也经常和他们在一起谈论一些与书有关的内容。我会告诉他们如何去读书。我告诉他们,一本好书,读的时候,要从书的封面到封底,仔细地品读。也会告诉他们如何去买书。比如,买书要看出版社,要看书的纸质,要看书有没有错字,等等。看着学生疑惑的眼神,我知道他们多少又学了一点他们曾经不知道的知识。在这种时候,也是我最愉快的时候。不是我炫耀我知道的,而是我感觉,他们再也不会上当了,不会像我曾经上过的盗版书的当了。
我希望我的学生能读上好书,更希望他们有一天也能向别人奉献他们的杰作。如果成功,何乐而不为呢!我是老师,我信奉毛泽东的老师杨昌济的一句话:欲栽大木柱长天。
买书、读书、看书、谈书,用心教育学生,在我看来,还能有什么比这更快乐的呢?
在我叙述那曾经的有关书的过往的时候,我觉得心中如淙淙泉水流过,温暖而润泽,清冽而甘甜。偶有苦涩,那是眼泪的滋味吧。
书,你读了吗?
2011/5/5
作文七:《与牛有关的记忆》3400字牛是农人的命根子,但凡农人,最看重的莫过于牛了。
初次见识牛的厉害大约是五六岁的年纪,那是一个春阳杲杲的中午,我们一群小伙伴正在村头的蛤蟆石上玩做饭饭的游戏,忽然间听的对面山道上有人的嚎叫声。一起把头扭过去观看,只见一个人在跌跌撞撞地奔跑,一头牛高扬着尾巴在后面追赶,人在没命地跑,牛在发疯般地追。我们认出那人是宝成叔,牛是生产队里的种牛大卵子。跑过一个山弯,牛和人都不见了,接着后面有五六个人在边跑边喊,也追过山弯不见了。就在我们还没回过神来的时候,又听见大马滩里人的叫嚷声响成了一片,接着就看见一群人拉着一辆架子车沿着山道狂奔而去,留下哐里哐啷的一路响声。
不一会就知道宝成叔被公牛大卵子用它那弯月般的犄角戳穿了腿肚子,幸亏送到医院及时,才捡了一条性命。人们都感到很奇怪,往日温顺的大卵子,那天却突然间发了疯,红着眼睛一直把宝成叔从杨家湾追到了大马滩,最后逼到一个墙角,用犄角戳穿他的左腿肚子之后才扬长而去。
从此,看到牛就很惊惧,敬而远之。
后来父亲做了生产队的饲养员,我便有了更多的机会接触牛,对牛的恐惧也逐渐消匿了。因为经常帮着父亲给牛添草、垫圈,慢慢地竟然和牛建立了亲密的关系,就连公牛大卵子都和我很亲近,我高兴的时候可以摸摸它那鼓圆的大卵子,它竟然显得很温顺,使人怎么想都不能把它和顶人的事件联系起来。
生产队里的牛全靠放养,有专职的放牛娃。在农村有一个很有趣的现象,只要你放牛,哪怕你六七十岁了,人们还是管你叫放牛娃;如果你看磨子,哪怕你只有二三十岁,不论老少一律喊你磨老汉。春夏秋三季放牛娃每天负责放牛,饲养员负责铲圈、垫圈,给老弱病残的牛们适当增加一些草料,健壮的牛们晚上是再没有草料的。到了冬季,就全靠干草饲养了,也是父亲最辛苦的时期。三间牛圈的粪要铲,牛吃剩的草秸要清理,晚上牛归圈了还要给拌草......父亲整天忙碌在牛圈里。因为做饲养员不仅可以多计工分,还可以得到一些小实惠,譬如冬天可以晒些牛粪、弄些草秸填炕洞,使我们的火炕一直滚烫滚烫的,寒冬的日子不再饱尝冷冻之苦,所以父亲硬撑着做了四五年的饲养员。
春夏之交是牛的一道坎,不少羸弱的老牛就倒在了坎外边。关山的冬季漫长,到人间四月芳菲尽的时候,山坡沟洼,才有了星星点点的绿色。农谚说得好:羊过清明牛过夏,人过小暑撂大话。可是立夏之后的关山,也只是寸草覆地,牛羊只能吃个半饱,那些骨骼凸起,嶙峋森然的老弱之牛,啃上一天肚子还是瘪瘪的,走路的姿势便一日比一日趔趔趄趄,终究支撑不住了,就滚落山沟或是僵硬在牛圈里。在春夏之交的三四个月里,每年都有数头牛乃至十多头牛乏死,队长隔三间五地就喊人到山沟里或者牛圈院子里分牛肉,家家户户的娃娃或者女人就提着竹笼子去分死牛肉,接着村子里就会弥漫着腥气很重的肉香味。
牛真正过上好日子是包产到户之后的事情。牛在生产队里把苦吃尽了,把罪受了了,一到私人户里,不仅仅是圈舍宽展了,而且主人每天干土垫圈,寸草三刀的精心喂养着,即就是秋雨连绵的日子,主人也早早贮存好干土,每天都会把圈舍垫得平平整整的,哪怕下上十天半个月,牛们都是毛色光鲜,全然不似在生产队时的屎尿满身,龌龊不堪。更有一些爱牛的老人,除过精心喂养之外,还要给牛洗澡,挠痒痒,三伏天还要给牛灌二斤清油润肠,季节变换,牛圈的冷暖时时惦记在心中。牛,是农人眼里不会说话的伙伴,家庭中的成员!
我家最初分得两头牛,一头母牛,肚子奇大,性子瓤,名叫大肚子;一头犍牛,身高体长,四腿如柱,四蹄如碗,力气蛮实,性子急躁,名叫黑眼核。这两头牛是两个极端,一头是最好的一头是遭人弹嫌的,这也符合当时生产队优劣搭配的分配规则。为了使羸弱的大肚子早日壮硕起来,父母想尽了办法:给它煮过荞麦吃,用我们的尿尿泡大麦给它吃,还灌过瞎瞎肉煮成的肉汤.....苦心人天不负,那头羸弱的大肚子母牛,经过父母一个冬天的精心照料,竟然脱胎换骨了一般,那嶙峋突兀的骨骼被皮肉包裹得没有了痕迹,身上的黄毛油亮生辉,全村子的人无不称奇。
包产到户那年的夏天,我刚好高考落榜,便与大肚子母牛,犍牛黑眼核朝夕相处了。犁地的时候,别人家一晌都要犁三亩来地,我一晌只能犁两亩多地,差不多要比别人少一亩地,这样的结果并不是说我的技艺不如别人,关键是牛的问题。别人家的两头牛一起用力,犁跑得自然快,我家的犁全靠黑眼核拉,那大肚子完全是个陪伴者,就是跟上走也走不快的,拖黑眼核的后腿,如此以来,我一晌犁得地自然比别人少了。父亲说不怕慢但怕站,慢慢来吧,一把手指头都不一样齐呢,人也不是还有精明傻愣之分么,咋能叫牛就一样样的利朗呢!我听从了父亲的话,不再为难大肚子母牛,任其逍遥地跟着黑眼核做陪伴。性子急躁的黑眼核对大肚子母牛却显得异常的宽容,一晌地几乎是它一个犁出来的。看来牛也有气量宏大与窄小之分啊!正因为如此,我在鞭打大肚子时也只是恐吓性的,只是吆喝声大皮鞭并不真正落在牛身上。老人们给我们说,打牛要打牛的后半截子,也就是臀部、屁股部分,前半截是不能打的,如果打了牛的头,那么再蔫的牛都会发懆,轻者甩掉耕头,扬长而去,重者怒目相向,弄不好会顶伤人的。为了鼓励娃娃好好念书,长辈们经常说:要好好念书啊,念不哈书就要打牛后半截子啊!
我当了四年农民,黑眼核和大肚子陪我耕作了三年,因为黑眼核在我第三年农人经历的时候,死于非命,令我们一家伤感不已。那是1983年的春天,上午我去阳山屲的麦地里拔野燕麦去了,父亲套上牛,把村子西头狗舌头地里剩余的二分闲地种上了洋芋,回家后,父亲给牛倒了些洋芋钩子(切过洋芋种子剩下的部分)喂牛吃,往常耕地回来都是这样喂牛的,然后父亲便喝茶去了。不知是劫数还是牛太饿了,就在父亲还没有喝下一杯茶的功夫,黑眼核竟然被洋芋钩子卡住了,牛肚子已经胀得和脊背一样高了,眼珠子像要爆出来似的,满院子是牛“吭吭吭......”的喘气声。情急之下,父亲听从了一个割扫帚人的话,拿擀面杖在牛嘴里往下捅,结果洋芋钩子没有被捅下去,反而把牛的喉管捅烂了,加重了窒息的进度,美丽健壮的黑眼核就那样被活活的胀死了。为此,我们家整整两天没有动烟火,一生要强的父亲整整睡了两天,最后在街坊邻居的劝说下才开始吃饭,干活。三十年过去了,黑眼核那温顺的眼睛里临死前的泪水,至今清晰地烙在我的记忆屏幕上。
幸喜的是我们家的大肚子一连三年生产了三头牛犊,两母一公,体形健美,精神抖擞的健壮。俗话说:母牛生母牛,三年五头牛。由于青年母牛的生产,我家的牛队伍很快得到壮大,不到四年的时间,我家已经有六头牛了!看着一圈活奔乱跳的牛们,一家人的心里充满了美好的期盼。
就在我结束了农民生涯的那年秋季,我们家的牛又经历了一次劫难,一家人的心又跌倒了冰窖里。
在重阳节过了时间不久,那天下午三弟赶着牛到背后坑去放,赶到半路,牛们贪婪地吞食着路边的绵绵草。就在牛们专心吞食的时候,斜刺里突然飞起一只野鸡,我们那头叫麦草黄的青年母牛,一猛子受到惊吓,一口草就卡在喉咙处,一下子就跌倒在地,眼珠子泛白,肚子鼓圆,三弟吓得哇哇大哭着跑回来喊父亲。等父亲和大哥他们赶到背后坑时,我们健美的麦草黄已经大睁着眼睛没了气。三弟趴在麦草黄的身上哭得死去活来的,因为麦草黄已经有四个月的身孕,来年的春天就会生牛犊子的,这等于害了两条命啊!最后是大哥硬把他搀着走开了。
就在麦草黄死去一月多时间之后,三弟在村后的大梁上放牛,下午往回赶牛时,我家的另一头母牛白头顶拐进了岔道,左后蹄踏进了纠缠的桦树根里,三挣扎两挣扎,左后腿便折了。一直到半夜里我们才把白头顶找见用架子车拉了回来,三弟早哭得嗓子都哑了。第二天请来兽医一看,说卖了吧,早卖了少损失几个钱,这断腿治不好了!父亲便叫来了牛贩子,以300块钱的价格把白头顶卖了。 从此,三弟再不与牛打交道,牛使他伤烂了心。
那些一头一头温顺的耕牛,帮助我们耕种打碾,牛粪除过肥田之外还能在冬天填充炕洞,赐予我们一冬天的温暖,就是乏死山坡的那些牛们,肉被我们吃了,皮子又扎成连枷,就连牛尾巴也成了阴阳先生手里的法器,所以它们不仅仅是吃的青草挤出来的是奶那么伟大,可以说牛们把自己的全部都献给了人们!
随着新农村建设的实施,小山村已经逐渐消失,人们都搬进了整体划一的新居,种地的人也越来越少,养牛的人也越来越少,一个村子里,能见到的耕牛已经寥寥无几,“牧童骑黄牛”的景象早已经成了历史。也许要不了多少年,孙子们要看看黄牛,怕是只能靠我们的记忆在纸上画出它来了呢。
作文八:《与风有关的记忆》1800字与风有关的记忆
心灵的风景
月光下,记忆铺成一片绵延的花海。
我心如水,漫漫清清,往事从心中悠悠飞过,仿佛投在我波心的一片云影。
隔岸的箫声,如梦轻吟,徐徐吹开我静美的莲心。
昔时明月,旧庭秋千,谁在诉说一行行明媚忧伤的花语。
执笔拈花,静坐流年,远山,长风,流岚都是我无岸无边的思念。
你是我心中最美的风景,凝望你,我滑落一声声叹息,你随风转逝,我如何追得上你漂泊的足迹。
在时光的深处,我们以相同的姿势在相同的寂寞里相遇,我们共同放飞指尖的蝴蝶,让它们飞舞在心灵的芳菲里。我们携手在云空漫步,生命如此轻盈透明。
月亮升起的时候,我在窗外挂一串风铃,听风浅浅的歌吟。
焚心的蝴蝶
满目河山空念远,一枕幽梦月光寒。
静坐红尘一隅,细数落花满地,我的惆怅,我的欢喜,似满园的梨花次第开放,在月下散发淡淡幽芳。
我是走进水墨丹青画卷的人,淌过风花雪月的似水流年,一路踏宋词的幽韵而来,见你倚梅吹箫,长身而立,温文如玉。一池桃花流水,一双惊鸿照影,脉脉的相对,无言的欢喜。这是我灵魂里世世轮回的场景,流转不息。
你辗转天涯之外,与我隔着苍苍蒹葭,茫茫海雾,沉默不语。
我独立秋水之上,将一腔心事赋予幽词万阙,在风中摇曳成一朵廋荷,等待经年。
遥远的钟声穿过我不眠的梦境,远寺,枫林,渔火,月光下漂流的舟楫,灵魂里有一种记忆,沧桑得如磐石,却又澄澈得像小溪,吟咏着一支永恒的恋曲。
低低吟咏你残留的诗篇,触摸你指间遗落的温情,沧海梦断,涛声隐隐,我早已遗失你于彼岸烟云。
我欲离去,以莲的姿态沉睡在往昔。听风,在我寂寞的心空优雅而婉转地抒情。
将往事里关于风的记忆全部寄给你,你给的失落,你给的欢喜,我无法一一温习。
把你的名字刻在风里,风卷起淡淡的温馨,似乎是你对我的耳语。
风荡起你深深的笑意,一朵花开在我的唇际,你是珍藏在我瞳孔的记忆。
伸出手,在冰凉的空气里,轻轻握及你的柔情,泪水滴落在心底。
做一只焚心的蝶,在月光下涅槃,飞升到清凉透明的光里,拂开心空那朵悲伤的云。
月光下的飞行
在最清醒的梦里开花,似一朵荷莲在月光下娉婷。
我知道你的存在,轻轻地唤你,却遥远得有如神祗。
月亮出来了,一片明亮的清光,惊醒了满山的碧绿,馨香氤氲,天籁四起。
仿如漫步在银河之上,沉浸在月光和水色漂洗的清绝之境,相思纯净得似水滴。
一种辽阔无声的美丽,拥着我缥缈的情思,在天地间悠然游弋。?
 碧宇澄明,我冉冉飘飞在风里。温暖的潮水自心底涨起,唇齿间缓缓流出一种美丽悠远的气息,流成一支苍凉而隽美的心曲。
泪水打湿了月光,心灵一派明净。而那片思念的海洋,却望不到边际。
登山远望,凝望那段被天风吹散的往事,你悠远的笛声自天际响起,如此缓缓,而近,似天边的一朵流云。
灵魂在云水间漫飞,在轻柔的夜色中感受你,柔情似水,蝶梦盈盈。
心灵仿佛于瞬间相依,在万水千山间徜徉,爱如潮水,烟波浩荡,天地也在温柔地呼吸。?
 我们都是夜空的星辰,却有各自不同的轨迹。擦肩之后,渐行渐远,渐无声息。
谢谢你,陪我这一程,在月光下的飞行。
风中的舞蹈
我似一只缥缈的孤鸿,飞翔在无极的旷野。
碧空如洗,灵魂在旷野上流浪,如时光的手指拂落的音符,流逝在风里。
风掠起我美丽的疼痛,一遍又一遍,彷如我千百世的相思,在宿命里流离。
我微笑,流泪,平静的目光滑过带露的草尖,如星的野花,在自由宁静的天空下里感受生命韵律。
你在昨日的烟云里向我挥手,我目送你渐渐远去,回首的刹那,泪水已写好了结局。
可我如何才能忘了携手在风中的奔跑,黄昏时背靠背唱过的歌谣,是你给了我最美的微笑,让我触摸到自己的心跳,我忘不了。
伫立在梦想的山巅,我的深情依然在燃烧,在飞翔中拥抱我的骄傲,海那么阔,天那么高,天涯路迢迢。
为你,我愿意继续风中的舞蹈,无求无索,无声祈祷,无悔到老。
简单的美丽
我欲用怎样的智慧,才能参透宿命的玄机?
没有别离,无需逃避,只悄立在那里,不离不弃,寂静欢喜。
灵魂漂泊在渺远的时空,仿佛一棵枝叶葱茏的树,在碧浪起伏的山坡上,优美而安静地舒展,伫立,心弦因你而动,与风和鸣。
为你踏上心灵之旅,似一朵轻柔的云,飘飞在夜空里,相同的寂寞,相同的姿势,我的泪水飘坠在风里,只有风知道它的温度。
孑立在壮阔的天幕下,倾听远方天籁的传音,在温情缠绕心房的一刹那,已凝聚了千年的光阴。
用孤独救赎自己,寂寞如花,在风中摇曳,无需谁的慰藉。
尘烟之外,水碧风清,云霞万里,谁在聆听我简单而美丽的心灵,伴我有泪如倾。
作文九:《与书有关的记忆》18300字来源:《文学界》 作者:晏建礼 时间:2009-01-16 点击: 254
与书有关的记忆
我这三十年,经久不衰的喜爱,当属书。而对书的喜爱,最初却缘于收音机里播放的评书。那时正念小学,与学校毗邻的一户邓姓人家有一台台式收音机,在刚刚进入八十年代的乡下,那可是奇货,比现在的私家车神气多了。收音机置于堂屋中央的饭桌上,上面蒙着薄薄的纱巾,既显尊贵,又能阻挡灰尘入侵,一举两得。每天中午,我在家里丢下碗筷就撒腿奔它而去,天天如此,让母亲好一阵奇怪。在邓家听评书的同学不止我一人,但迷恋最久间断最少的却是我,即使我哪天因故没去,好客的主人也会把收音机早早打开,直到评书播放完。那些日子,我听完了长篇评书《岳飞传》、《杨家将》,以至“由鞍山市曲艺团刘兰芳播讲”这句烂熟的开场白,近三十年来还屡屡在耳边莫名响起,让我感到神秘而又诡异。
认识一些字了,便有了阅读的冲动。只是,书在当时是稀有之物,特别是经过文革的焚烧和清洗,“红宝书”以外的书籍就象让我们嘴馋的苹果一样难得。偶尔在亲友家发现一两本残缺不全劫后余生的《岳飞传》、《西游记》之类的书,那真是如获至宝一样。我匆忙而又饥渴地去书中寻找熟悉的英雄豪杰,久违的金戈铁马,还有让我恨牙痒痒的妖魔鬼怪,既忐忑,又惊喜。薄一点的书,三下五除二就给生吞活剥了;遇上厚一点的,只好再三恳请主人借阅数日。借钱就象借命,借书就象借钱,都是要如期奉还的。家里穷,不仅节衣缩食,而且节油省电,晚过十时就得熄灯,否则必挨父母的呵斥。于是,偷了爷爷的手电筒,蒙在被子里如饥似渴地赶进度,过书瘾。以至如今有时候想起那些钻进被子里读过的故事和情节,往往还能感到一阵阵浑浊、闷热的空气味儿穿过自己的鼻息。
喜爱一种东西就象喜爱一个人,无理可讲。如果硬要找出一点理由来冠冕堂皇,那只能说明两者之间有契合之处,恰如这散发着习习墨香的书籍很适合我的性格。念中学的时候,学校连个阅览室也没有,所以每当我看到现在学校阅览室里那么多码得齐齐整整的书籍,内心常常对学生们充满艳羡。说来也凑巧,姐姐这时找了男朋友,一个文化单位的小伙子,他单位图书室开始陆续添置了一些七十年代末出版的书,大都是现代文学作品,如鲁迅、巴金、朱自清的著作。间或从城里到我家做客,他便捎几本带上。当看到我接过书那一霎那的喜形于色,他的眼睛便透露出得意,如同给饥寒交迫的乞丐以布施。我喜欢他,这恐怕是最要紧的原因。后来语文课本里所选的现代文学作品,很多都是我曾经的旧识,为此,上课时我常常掩饰不住内心的窃喜。
对于书籍,我渐成“瘾君子”。于是,进入大学后,泡书店成了我的习惯。只是,父母供养一个自费生已经很不容易,再因买书向父母伸手,我于心不忍。想了个不得已的办法,就是从父母每月给我的生活费中节约一点出来,一月一月累积成购书所需。人家一顿两个菜,我大都只吃一个菜,而且是荤素相间,比如中餐如果食荤,而晚餐必素。那时,我最大的爱好就是去长沙的袁家岭和五一路,因为那里有省城两家最大的新华书店。还有黄泥街,长沙城里最不显眼的一条小巷,却因为书籍的附丽而闻名全省乃至全国,真是“书香不怕巷子深”!即使后来书市从黄泥街迁走,但仍有许多“书虫”慕名而来,使它周遭依然书魂缕缕,缱绻不散。而师大对面的河西新华书店,则更是我学习期间逗留最久的地方。有些书过于昂贵,以当时的办法就是不吃不喝也不可能全部买下。所以,我经常象木桩一样老钉在面积不算很大的书店里,一天读不完的,第二天接着读。虽然有些显眼,但我一泡在书本里就物我两忘了,既忘记了肚肠的空洞,也忘记了无钱的尴尬,更无视营业员频频投来的异样的目光。我的心甚至早已超出低矮的书店,进入书中无边的霄壤,真似“大海从鱼跃,长空任鸟飞”。当然,偶遇书之珍品,我也有“狠心”的时候。二十岁生日时,我第一次向父母多要了三十元钱,加上自己节约下来的,共四十四元三角,去河西新华书店买下了那套我观望、抚摸、徘徊、犹豫不下数十回的《莎士比亚全集》。回想起这些,我常心生愧疚,因为那些节衣缩食用来购书的钱,完全可以缓解一些父母的辛劳。
我至今仍然记得我领了第一次工资一百五十元钱后,站在新华书店门口那自信的样子,那感觉比杨利伟走出神舟五号飞船都要骄傲。从此,我在书店门口不再盘桓犹豫了,面对书店工作人员的询问不再吱唔嗫嚅了,捧着喜欢的书时也用不着拿起又放下、放下又拿起、甚至到最后就象烫手一样猛地扔下逃之夭夭了。我在书架间穿越的心态也起了根本变化,以前是又爱又恨,爱是因为店里的书籍琳琅满目美不胜收,恨是因为自己囊中羞涩束手无策。而现在,面对明码标价的书,我如同流连在那些绝色女子间的贾二爷,既不卑微,亦不亵慢,相互欣赏,从容不迫。怪不得人家常说钱能壮胆,我第一次发现,钱还有那样可爱的嘴脸。
从此,不单本地书店,每当出差,我还会想方设法寻找便当,去出差城市的书店书市驰骋一番。北京西长安街的图书大厦,上海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城,青岛位于香港中路的青岛新华书店,都曾在我差旅疲劳之中宽容友好地接纳过我。我是这些书店里千万书虫之一,浩如烟海的书籍之中,人们虽摩肩接踵,但相敬如宾,极少喧闹,这给了我许多异样的况味,好象对知识的敬畏之感,减少了人与人之间浅薄的纠葛与争斗,于是我知道,知识的力量不可低估。因此,每每出差,我带回家的往往不是当地的奇珍异宝或风味小吃,而是一捆一捆的书,为此我没少挨老婆的责怪。好在习惯成自然,久而久之,老婆也对我出差是否会带回什么漠不关心,若哪回一反常态带回点异乡特产什么的,反倒能引来她丝毫不加掩饰的惊喜。
买书的过程犹如赴李白的“桃李园夜宴”,不仅有阳春烟景,还有群季俊秀,甚至还能使陌生人引为知交。省作协王开林先生是写作上给予我多年悉心指导的老师,每次去长沙办事之余,我都会去“打扰打扰”他。方便的时候,他总是拉着我和他的同事远人、清华诸兄一起去逛书店,并美其名曰:“淘书”。他们尤喜欢逛旧书店和特价书店,而且一呆就是一个上午或者下午。时间长了,我也耳濡目染了旧书店和特价书店的可爱之处。只要有心,不仅能从中淘到许多断版的旧书,而且能买到很多价格便宜且差不多九十成新的特价书。人民路、八一路、展览馆路以及开林老师谓之“蜂巢”的定王台书市,林立着许多旧书店和特价书店,进去立马就能把人的心魂给钩摄去。开林老师知道我对宋代文人士子的集子兴趣浓厚,对长沙书店熟悉如自家厅堂的他,常常会拣古籍多的书店去,我因此所获不菲。他们熟谙旧闻新趣,对时事亦不乏独到洞察与识见,淘书之中常会迸出连珠的妙语。既有书香抚面,又有友情溢满心胸,并佐以风生谈议,实在是人生难得乐事。
随着网络资讯时代的到来,一个偶然的机缘,我买书买到了网上。曾经有两本书我梦寐以求,一是余彬先生著的《张爱玲传》,一是周汝昌先生著的《红楼夺目红》。余先生的《张爱玲传》是旧著,九十年代初出版。周先生的《红楼夺目红》是新著,2003年出版,且一年内曾重印八次。为这两本书,我曾多次去书店找寻,均无所获,令我沮丧不已。有一次,听朋友说有网上书店买书比新华书店更方便,说不定有。一查,果然。立马汇款,书在两周内就如期而至。当我打开邮包,凝视躺在邮包中酣睡如婴儿的书籍,兴奋异常的我,大有众里寻她千百度,得来全不费功夫的感慨。之后,网上书店成了我频频光顾的地方。无论是友人推荐的好书,还是手头工作需要查阅的资料,我都会去网上书店搜寻一番,大都一找即中。有些书即使一时销售告罄,但过一段时间又会在网上书店浮出水面,仿佛与我曾经有过预约。有时即使没什么搜寻目标,光在网上书店看看书目,也是极佳的享受,如同票友之于剧场,富人之于会所。
网上也多有旧书店。那些图书馆过期的书,那些藏匿在新华书店一角无人问津的书,那些因搬家不得不当废品变卖的书,那些被目不识珠者任意抛弃的书,都通过一定的流通渠道,百川归海一般齐刷刷汇集网络之上,成为一种蔚为大观的书籍海洋。其中虽有品相不佳、质量不好的“大路货”,但也不乏沧海遗珠。当然,衷情利禄货财者是不会把几本破书当珠,更不会为书稍费心思的,宝珠只衷情识珠之人,好书也只青睐慧心慧眼。我曾读过哲学家冯友兰先生一些著作,甚为喜爱。《中国现代哲学史》是冯先生最后的哲学著作《中国哲学史新编》的第七卷,某出版社出版该书时只出版了前六卷。据说,《新编》第七卷成书之后,有关方面认为出版不妥,所以第七卷直至1992年才由香港中华书局以《中国现代哲学史》为名出版。冯先生1990年写完《新编》第七卷时已是九十五岁高龄,且在未及出版的当年10月就去世了,让人扼腕。《中国现代哲学史》是冯友兰晚年回归自我、“修辞立其诚”、“海阔天空我自飞”的产物。他对朋友们说:“如果有人不以为然,因之不能出版,吾其为王船山矣”,并以“文章自有命,不仗史笔垂”自负,显示出一位哲学大师的自省精神和抗争勇气。我对此书兴趣,缘于此。后来听说广东人民出版社于1999年出版了它的简体横排本,于是,上网找。当时搜索了很多网站,最终在一个旧书网,发现了她羞羞答答地瑟缩于书网一角,而且仅此一本,真是沧海遗珠。
我这三十年,对许多人标榜和执着的所谓大事,均劳心不多,惟衷情几本残书,期间与书发生的一些点点滴滴的快乐,常常溢满我的心间,偶尔搜寻得一两本好书,则往往胜于拾到金帛和银帛。
让作文不再难写
○本报记者 宋洪昌
一个以前从不交作文作业的小学生,后来在语文老师的影响和指导下,竟然喜欢上了作文,并且还创作出了近万字的童话作品。
还有一个四年级的小学生,写出了一万余字的童话《镜子小仙女》,并且将其发到了互联网上,吸引了不少的小读者。
这样的事发生在山东省高密市康成小学。教这两个学生的语文老师是王香兰。
“作文难”是个老大难问题——学生怕写作文,不会写作文;教师不知道如何让学生喜欢写作文。然而在康成小学,与许许多多的学生一上作文课就愁眉苦脸不同,王香兰的学生却盼着上作文课,学生们常问她的一句话是:“老师,我们什么时候上作文课?”
在康成小学,记者同几名小学生有这样一段对话:
“你们喜欢上作文课吗?”
“喜欢。”
“为什么喜欢?”
“作文课有意思。”“我们喜欢王老师这样教作文。”
“你们不愁写作文吗?”
“不愁,我们可写的东西太多了。”
从原来最喜欢的课是体育课,到后来最喜欢的课是作文课,从原来怕写作文,到后来喜欢写作文,这些变化都发生在王香兰这位语文教师所教的学生的身上。而引发这些变化的,是王香兰的“作文生活化”教学改革。
两场雪与作文教学改革“试水”
王香兰“作文生活化”的尝试,开始于10年前那个冬天里的两场雪。
第一场雪后的那天早上,王香兰上班时经过学校附近一家农户门前的小菜地,被菜地里奇美的景象所吸引:那些大大小小、高高矮矮的白菜上落着雪花,一圈雪白,一圈翠绿,层层叠叠,美不胜收。这么美妙的景象,为何不带学生们去看看呢?“冲动”之下,她把这天的语文课堂搬到了这块小菜地里。“既让孩子们欣赏了美景,又让他们获得了生动的写作素材,岂不一举多得?”她为自己的这个创意而得意。可是,接下去,学生们在这“课堂”上的表现却给她泼了一盆冷水:面对堆银叠翠般的美景,他们既不知道“看什么”,也不知道“怎么看”。全班四五十个学生把小菜地围了一圈,面面相觑,一脸茫然地问老师:“看什么?”老师启发了他们半天,结果是,在老师看来“妙不可言”的美景,学生们竟然用干干巴巴的“白菜上面有雪”六个字作了总结。
这堂本该成功却没有成功的作文课使王香兰感到失望,也让她反思:学生们为什么不会写作文呢?
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老大难”,“皱眉头”、“咬笔杆”成了作文课上学生们最常见也是最普遍的表现。学生们害怕写作文,得了作文“恐惧症”;语文教师愁着教作文课,得了作文“焦虑症”。“我给学生们布置一篇500字的作文,可学生们还是跟我‘讨价还价’,希望字数再少一些。即便是写这样短的作文,大多数学生也是像‘挤牙膏’似的凑字数。”当年的“作文难”让王香兰记忆犹新。
学生们为什么觉得没的可写?为什么放着身边现成的素材不写,而去绞尽脑汁乱编呢?王香兰去问学生,学生们实话实说:“作文哪有什么真事,都是胡诌乱编凑字数。”
原来如此。很显然,面对本该给学生带来创作快乐与满足的作文,学生不愿写,没的写,不会写,主要根源在于教师的作文教学导向和学生的作文创作取向走入了误区。长期以来,作文教学和生活割裂,教师脱离生活去教作文,学生脱离生活去写作文。没了生活的基础和意韵,作文中就难免充满空话、套话、废话、假话,千人一面,千篇一律。
对症下药,王香兰决定彻底改变作文教学的方式,让作文教学同生活接轨,她将此概括为“掘开生活源泉,引来创作活水”。
改革的第一次尝试,还是让学生看雪,写雪。
当第二场雪到来的时候,王香兰把学生们领出教室,教学生们观察千变万化的校园雪景。为了让学生们明白“看什么”和“怎么看”,她像导游一样带着学生一边走,一边指点,一个劲地启发、开导。学生们经过开始的一段沉默之后,开始叽叽喳喳了。“老师,红房顶变成白房顶了。”“您看,那被雪覆盖的瓦片,多像一本本打开的书啊!”“不对,横着看像,可竖着看,倒很像打开的本子。”“哎,您说,这瓦片是不是也想把这场雪写进书里,记在本子上呢?”“快看,梅花鹿披上白披风了,真逗!”“仙鹤长新羽了!”“大熊猫在吃冰淇淋呢!”……一时间,学生们一个个像哥伦布发现了新大陆,人群中炸开了锅。
“老师,这次就让我们写1000字吧!”这些经常为“写500字”还是“写600字”而讨价还价的学生,这天的表现让王香兰感到有些诧异。
第二天,作文交上来了,出奇的齐,出奇的长。读着一篇篇充满生活气息、散发着思维灵性的作文,这时的王香兰由诧异变成了愕然:“真想不到,走出教室,孩子们的思维竟是如此活跃,似乎是心有灵犀,一点就通。他们的联想竟是如此丰富,他们的感悟竟是如此深刻,他们的表达竟是如此准确。是什么焕发出孩子们的写作热情?是什么点燃了孩子们创作的火花?是这场小雪,是这次室外赏雪的活动,是生活。”
于是,“作文生活化”教学改革由此正式展开。
作文与生活“接轨”
“把学生引向生活,把生活引入作文。”这是王香兰对她的“作文生活化”的定位。
她和学生一起走出教室,走出教材,走进生活,品读生活这部无字的大书,从生活中找到作文的“下锅之米”。她尝试着从培养学生观察生活的意识,从引领学生细心观察、热心体验生活入手,并且细心捕捉生活中的每一个“看点”,引导学生观察、实践、体验,让学生把观察、实践、体验的触角延伸到生活的每一个层面、每一个角落,从丰富多彩的生活中获取丰富的写作素材,获得写作的灵感,享受写作的快乐。
引领学生走进大自然,看一看,感受自然之美,感恩大自然。王香兰经常和学生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大自然中的精彩瞬间,并引导学生投入大自然的怀抱,处处留心,时时在意,用眼睛随时随地“拍摄”亮丽的风景:晴空丽日,白云悠悠,草舞树摇,杨柳依依;喷薄的红日,如血的残阳;皎洁的月光,闪烁的星星……学生因收藏而富有,作文因生活的回放而精彩。她会在风起、雪舞时引学生到窗前,会在雨停、雪住后同学生一起漫步校园。于是,学生胸中有了“落叶热身”、“天女散花”的才思,文中有了“玉碟溢珠”、“粉妆玉砌”、“玉树琼枝”的生花妙笔。
听一听,体味大自然的美妙。王香兰经常把自己听到的自然界中和生活中的各种美妙的声音告诉学生,引领学生去聆听,让其感受声音的奇异美妙:蛙声虫鸣,春燕呢喃,百鸟欢歌,春雨沙沙,泉水叮咚;书声琅琅,掌声雷动……种种以往对学生们来说司空见惯、平淡无奇的声音,如今对学生来说变得那样的美妙和神奇,它们传到学生的耳朵里,收纳到学生的内心里,融汇到学生的作文里,赋予学生作文生动的灵性。
种一种,感受生长的神奇。教室里,窗台上,一年四季,盆盆罐罐,琳琅满目;花花草草,异彩纷呈。学生们在花盆里种豌豆、黄豆,播小麦、谷子,育油菜、香菜,栽辣椒、西红柿……一棵花,一株庄稼,从播下种子栽下苗,到开花结果收获,每个学生在一天天观察其生长的规律。他们在了解了其生长规律、感悟着“成长”内涵的同时,也水到渠成般地收获着一篇篇有声有色的作文。《苍天也负苦心人》、《爱过了头就是害》……这些从观察花草、蔬菜、庄稼生长过程而“顿悟”出来的思想,“引申”出来的深刻内涵,创作出来的文章,让学生们深深体会到了在观察中思考,在思考中探索,在探索中发现,在发现中感悟,在感悟中表达的快乐作文之道。连他们的老师也感叹:“真的没有想到,一棵小菜苗,让学生学会了观察,学会了思考,学会了探索,学会了发现,学会了表达。我们种的哪里是菜苗,我们‘种’的是作文。这堪称一本鲜活的习作教材啊!”
养一养,感受生命的律动和精彩。在养小昆虫、小动物的过程中,学生们除学会了观察,获得了大量的写作素材,练习了表达之外,还学会了细心、耐心,体会到了“关心”的意义,“责任”的分量。
访一访,感受心灵之美。学生们走向街头巷尾,观察摆摊者,采访农民发明家、退伍军人、进城打工的农民。于是,在学生的作文里,有了对民工“晴天一身汗,雨天一身泥,风里来雨里去”忙碌奔波的感慨,有了“名人与凡人的差别就在于名人有更强的耐挫力”的发现,有了“简单的做好了就不简单,平凡的做好了就不平凡了”的认识升华。
搭建平台,做一做,悟一悟。为了让学生“动”起来,王香兰组织学生春游校园、广场,兴高采烈地带他们到操场上放风筝,到学校幼儿园的小种植园“作客”,跟踪小蜜蜂的行踪,测验小蚂蚁的智商,摇呼啦圈,观看瓢虫“走钢丝”、“飞檐走壁”;发挥智慧和才艺,自办各种展览……一系列学生们喜欢和投入的活动,丰富了学生作文的素材,开阔了学生的视野,激活了他们的情思,为他们的作文注入了源头活水。
就这样,通过组织学生“看看、做做、想想、说说、悟悟、写写”的十二字作文法,学生的作文和生活实现了接轨,从根上解决了“没的写”的问题。同时,通过“再看、再做、再想、再说、再悟、再写”的十二字教学法,把作文教学和生活的接轨进行到底,解决了“不会写”的问题。
“有的写”了,“会写了”,学生“不愿写”的问题自然也就迎刃而解了。
“作文生活化”教学改变了学生们对作文的看法和认识。在学生们的眼里,如今的作文似乎变了个模样,他们真真切切地感受到,原来作文与生活的关系这么密切,原来将自己对生活的观察和感受认真地写出来,就是作文,并且会写成很精彩的作文。有学生感慨地说:“我真想告诉我们的老师,多带我们出去走走、看看吧!生活的书,我们太缺乏了。离开生活,我们的思维会僵化,我们会耳不聪、目不明。生活是我们思维的源泉啊。”
说实话,抒真情,见真理
一旦真正走进生活,感受到生活的丰富与多彩,学生们就不再是“要我写”,而是变成了“我要写”,用王香兰的话说就是:“因为生活太丰富了,生活太精彩了,生活太让人感动了。”
新鲜的作文教学形式激发了学生的情思,使得原来对学生来说“视而不见”、平淡无奇、“没什么好写的”的东西,如今在学生们的笔下是那么有趣和多彩:“有的玉兰花花苞戴着小帽子,有的帽子戴得端端正正,这时的花苞像个严肃的小老头儿;有的帽子却戴得向一边歪斜,这时的花苞又像个装酷的毛小子;有的帽子戴得乱七八糟,这时的花苞更像个糊里糊涂的小孩儿……昨天还是穿毛衣戴帽子的小丫头,今天又成了穿着白色纱裙的大千金。”在这个六年级小学生的笔下,春天的景色还是这样的美妙:“柳树告诉我,春天是醒目、稚嫩的绿色。一根根绿色的枝条随风摇摆,多么像一串串珠帘,荡出了春天的旋律……”
激活学生的创作欲望和灵感,是王香兰给自己的作文指导确立的原则和目标。她认为,学生只有在不把写作文看作是一种负担或者是不得不完成的单调作业,而是有感而发,释放自己的表达欲望,体会写作的成功和快乐的时候,作文水平才有可能得到真正的提高。
王香兰要求学生作文要说实话,抒真情,见真理,写自己眼中看到的景,写自己想到的事,抒自己心中涌动的情。
观察雨后校园里的水洼,欣赏花草树木上的雨滴,这些都成了王香兰作文课上的内容。通过这样的观察与欣赏,她引导学生远离“胡编乱造”、无病呻吟、抄作文选的作文写作之路,让他们学会从有中看到无,从无中看到有,领略发现的快乐,享受想象的愉悦,在具体的观察中学会观察,在具体的联想中学会联想,在“用自己的话写自己所见、所思、所悟”的过程中领会写作之道。
为了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让学生有感而发,王香兰在周五放学时给学生们布置了一项特殊的作业:自己动手做一个风筝,并去放风筝,下周一举行全班放风筝比赛。这样的作业令学生们感到新鲜有趣,他们去书店查资料,去风筝市场观察风筝制作方法,然后找材料,忙扎制,有的连家长都跟着忙活起来。而全班的风筝放飞比赛,更让学生神采飞扬,流连忘返。学生们既写出了充满童真童趣的作文《别具一格的风筝展览会》,也收获了终生难忘的快乐。一个学生在作文中写道:“我坚信,今天的风筝展会是世界上规模最小、展品最少、质量最差的展会,但却是最令我难忘的。”
把学生引向生活,不仅培养了学生观察生活的习惯,提升了学生深入思考生活的能力,也使学生的作文中有了真话,有了真情。学生们走向生活,生活中的“亮点”拨动了他们的“情弦”,打开了他们的“话匣子”。于是,学生们眼中有物,胸中有情,笔下有文,一滴水中看世界,一朵花中品芬芳。学生们走向街头巷尾,摸一摸修鞋、修车师傅手上的老茧,看一看路口摆摊者黢黑的肤色、干裂的嘴唇、蓬乱的头发,于是,对他们来说既熟悉又陌生的生活场景让他们有了另一种感悟,酸、甜、苦、辣,人生百味皆成文章。
作文中缺乏想象,这曾经是学生们作文的一大“病症”,也是曾经困扰王香兰的一个难题。从观察生活入手,她巧妙地引导学生们去想象,为他们打开一片放飞想象的天地。在康成小学,王香兰的学生有一项不是作业的作业:做“思维操”——通过思维“回放”,让学生在创作中回放“曾经”的生活,培养“收藏”生活、剪辑生活、感悟升华生活的能力;通过思维“放飞”,编童话,写寓言,创作动画片,让思维插上翅膀,让作文充满想象。
想象的翅膀一旦展开,学生们的想象力会让我们惊奇。
“这颗绿豆芽像一条令人恐怖的眼镜蛇。”
“像一只正在捕食的水鸟。”
“还像游动的海马。”
“刚冒出小白芽的小绿豆像蝌蚪。”
几棵小小的绿豆芽,在孩子们的想象中居然变得如此生动,如此多彩。
收获,不仅仅是作文的精彩
“想不到,生活这部无字书他们读得竟如此认真,如此痴迷。”作文与生活接轨后,学生们所发生的变化让王香兰颇有感慨。
面对生活,学生们久已麻木的神经仿佛一下子被激活了,他们不再“视而不见”,不再“听而不闻”;他们的思维不再迟钝,想象不再贫乏,语言不再干巴。王香兰说:“有很多东西连我自己都想象不出来。学生们的潜力太大了,学生们的可塑性太强了。他们不是没有想象力,而是没有被激活。”王香兰用“精彩”来概括学生的作文。
“幼儿园楼后的连翘花开似金,李子树花放如雪;篮球场边的樱花似锦,足球场旁的紫荆花灿若云霞。草地上,蒲公英、苦苦菜撑开大大小小的金色遮阳伞;墙角边,蓝的,白的,有名字的,没名字的,数不胜数的小野花在悄悄闪动它们明亮的眸子……”
“蒲公英虽没有玫瑰的鲜艳,樱花的美丽,桂花的芳香,但是它那似笑脸的花朵,真是惹人喜爱。它的花是往下垂的,显得那么娇弱。它像一盏世界上绝无仅有的玲珑台灯,又好似过年时家家户户喜庆的烟火;它像一座花瓣的喷泉,又像一个世界上最小最小的向日葵;它像老人慈祥的笑脸,又像一个带着睡帽的婴儿。”
“有的雨滴像银珠,从枝茎的顶端一直滑到底端,从叶根滑到叶尖,从叶针上滴落到叶片上,倏然间不见了。雨姑娘就像一群春天里顽皮的孩子,在滑滑梯,捉迷藏,跳蹦蹦床……”
像这样文字优美、想象丰富的作文,在孩子们的作文本中俯拾即是。就连一个原来作文语言总是很干巴的学生,居然在一段短短的文字中用了五个生动的比喻。
当然,学生们收获的不仅是作文的精彩。
他,得了严重的“作文恐惧症”、“厌烦症”,害怕写作文,从来不交作业——这是王香兰教过的一个“特殊”学生。王香兰教他之后的第一次作文课,他好不容易在家长的帮助下“凑”了一篇500字的作文。令他没有想到的是,王香兰在他的作文中找出了闪光点。在接下来的日子里,王香兰指导他如何观察,如何写作。随着作文的点滴进步,他对作文的兴趣和写好作文的自信日渐增强。一个学期之后,他能正常交作文作业了。再后来,他一发而不可收,喜欢上了作文,写出了近万字的童话故事。更可喜的是,他对学习有了信心,学习成绩有了很大提高。
“流水账”不见了,套话不见了,空话不见了;作文课上有了笑声,学生的习作中有了精彩……“作文生活化”为作文教学注入了一针“强心剂”。
同学生一样,王香兰的收获不仅仅是没有了作文教学难的苦恼,她对学生也有了另一种认识。
“正是把作文教学植根于生活,我的作文教学才如鱼得水,游刃有余啊。”王香兰如是说。
(来源:2008年4月8日《现代教育导报》)
八种最常用的读书笔记方法
俗话说:“好记性不如笔头勤。”勤写读书笔记,可以提高读书的效果,克服边读边忘的毛病,避免重蹈熊瞎子掰苞米的覆辙。这里向大家介绍八种读书笔记的写法。
一、摘录式。读书时,把书报上精彩的、有意义的、富有哲理的语句、重要的片断摘抄下来。摘录时要注意,不能全抄,而要把书中的优美词语按人物类、景物类、状物类、警句类等摘抄下来。日积月累,积少成多,积沙成塔,写作文需要时,就可以从“词语仓库”里搬出来,参考使用。
二、体会式。读书之后,有自己的收获、心得、体会或认识、感想等,再联系自己实际写下来,这叫读书体会或读后感。这种体会式的笔记,应以自己的语言为主,适当地引用原文作例证,表达自己的看法、想法,写出真情实感来。如有位同学读了《少年毛泽东》一文,感受最深的是毛泽东放牛,把一份草送给穷孩子的事,从中总结出毛泽东从小同情、关心穷人的好思想。联系到“我”与小伙伴一次偷西瓜的事,损害了别人的利益,同少年毛泽东一比,心里很惭愧、内疚,这样联系实际合情合理,真实感人。又如李贺的《史纲评要》,脂砚斋的《重评石头记》,皆是这样的著作。体会也可以是札记。札记多为旁征博引,辩证考订;体会多为引申阐发,借题发挥。沈括的《梦溪笔谈》,茅盾的《读书札记》,马克思的《数学手稿》,就是用的这种方式。这是写笔记的一种高级形式,要求有更多的个人创见,难度也较大。但它却是创造的半成品或完善的精制短篇,一旦需要时,就可组织起来,使之成为有价值的作品。
三、提纲式。盖房子要按图纸搭好框架,框架搞好,再进行房子装修;写文章也一样,要先想好文章的主要内容、层次结构,这叫做列提纲。我们读一篇文章,要逐段地把作者隐含的提纲找出来,记下来,弄清楚文章的主要内容和写作思路。编提纲可以采用文中语句和自己语言相结合的方式写,提}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魅族最新系统flyme7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