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居民人均消费支出出和人均GDP这两样数据在写论文前需要做什么处理

安徽省人均GDP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海南大学 计量经济学论文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安徽省人均GDP影响因素的实证分析 海南大学 计量经济学论文
阅读已结束,下载文档到电脑
想免费下载本文?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下载文档到电脑,方便使用
还剩22页未读,继续阅读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大数据告诉你,为何中国人均GDP排名看上去这么低
【转载自】
(注:文章是根据源帖文发帖发表的,笔者已经稍作文字整理。该文源链接:)&
首先,图文来自百度,本人稍作整理,其实这数据应该也很好找。&
关于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
有人说,GDP再高又有什么用,人均GDP不还是一样呵呵了?
1949年,中国人均GDP排名世界第100位,经过了60年翻天覆地的变化,2009年,中国人均GDP全世界排名成功“上升”到第106位……
1960年中国人均GDP排世界第
78位,1970年排82位,1980年排94位,1990年排105位,2001年排75位。由此可见,2001年中国经济世界地位,并不比1960年高。
以上的数据,排位是否准确暂且不论,但中国各个经济指标的人均世界排名很低,这几乎是无可争议的事实。曾经我也很疑惑,为什么中国经过了改革开放30多年的高速发展,人均GDP为什么还是这么低?TG确实不行了?
好嘛,既然说到排名,那我们就先看看人均GDP排名呗:
这是2014年的数据。看到排名你会惊呼:卧槽,卢森堡碉堡了!
然后是:中国是多少呢?中国在哪里?
呵呵,我也不知道中国排在哪里,反正是在看不见的地方。
中国真是弱爆了!中国药丸……
既然卢森堡这么牛逼,那我们就先看看它到底是何方神圣呗。
一看,这么小的国家?没错。再看看其资料:
国土面积:2586.4平方公里
——比深圳市大一点点
人口数量:54.53万
——擦,这连国内大城市一个区都不如:上海黄浦区人口90.9万,深圳南山区108.8万……
原来这就算排名中的一位了啊,这不坑爹吗?要是来10个卢森堡那不把中国挤下去10名,可它们加起来说不定还不如一个上海市呢?咱把澳门拉出来也可以跟卢森堡PK一番啊。&
可是为什么我们的人均GDP比世界平均值低那么多?(2014年世界GDP总量77.36万亿美元,总人口70亿人,人均GDP 11051美元)
为什么?因为这个世界的经济发展是极度不均衡的——不是不均衡,而是极度不均衡!
在前面提到的人均GDP高于中国的19.2亿人中,前10亿人的人均GDP高达47469美元,包括从第一名卢森堡到第37名的台湾;
剩下的9.2亿人,人均GDP只有12036美元!这是多么巨大的鸿沟?!
而世界上最贫困的10亿人,人均GDP只有1050美元!
那么回到刚才说的7个人的队伍,假设排在最前的那位有4.7米高,那么排在第二位的只有1.2米高;第三位中国只有75厘米;最后一位的兄弟,只有……10厘米,一巴掌那么高…………&
你看,不是只有中国人民被国家统计局平均了,全世界都被发达国家平均了!我想问到底是谁这么厉害,能把全世界都给平均了?上面提到的卢森堡之类的小国,肯定是不行的,10个卢森堡也才545万人,对70亿的世界人口来说,简直是九牛之一毛。必须要人口规模足够大才行。我想起了前面分析那45个主要国家用的筛选标准:GDP总值大于1000亿美元,同时人口大于1000万人。&
那么那些把全世界都给平均了的坏人应该就在这45个国家中?
我们把这几个国家按人均GDP从高到低列出来,前10个是:
清一色的老牌发达国家。里面有几个GDP总量极大、人口极多、人均GDP极高的国家:美国、日本、德国。这3国的GDP之和高达25.89万亿美元,总人口5.166亿人。假设除去这3个国家,世界上其他国家的GDP总和为51.47万亿美元,总人口64.8亿人,人均GDP 7943美元,和中国目前的人均GDP相差无几。也就是说,仅凭美国、日本、德国这3国之力,就把世界人均GDP抬高了3108美元!这万恶的资本主义!
这其中,尤以美国最甚,美国3亿人口,人均GDP高达56700美元;如果除去美国不算,世界上剩下的67亿人的人均GDP只有8956美元。你以为“超级大国”四个字是说着玩的么?&
反映到图表上,就是美国经济可以把整个世界吊着打。还记得上面第一张图片用对数坐标展示的45个国家的GDP增长情况吗?如果用常规坐标显示,是这个样子的:
美国把整个世界都远远甩在了身后,除了美、中、日、德、法等国,其他国家的GDP增长曲线都低到几乎无法识别的程度。
由此可见,这是一个发展极不均衡的社会,光比较平均数是不够的,平均数并不一定能反映真实的社会,按照惯例,应该再比较一下中位数。这里的中位数是指:把世界各国的人均GDP从大到小排列,处于包含世界人口一半的地方附近的人均GDP值。经统计,世界人均GDP的中位数的大概范围是美元之间,有一半的世界人口的人均GDP值低于这个范围。可能你又有疑惑了,到底是哪些国家的人均GDP低于这个中位数,人数真的有那么多吗?&
下面我就把人均GDP低于6000美元的人口大国列一下:
尼日利亚,人口1.49亿,人均3844美元;
印度尼西亚,人口2.4亿,人均3699美元;
菲律宾,人口9797万,人均2908美元;
越南,人口8696万,人均2139美元;
印度,人口11.66亿,人均1758美元;
巴基斯坦,人口1.76亿,人均1419美元;
孟加拉国,人口1.56亿,人均1188美元;
埃塞俄比亚,人口8523万,人均614美元。
仅以上列举的8个国家,人口总和就有将近22亿人,这22亿人的人均GDP大约是2070美元。&
一看这国名,你肯定不干了:这都是些啥不入流的国家啊,我们再差也不能跟他们比啊。确实是这样。当我们谈到“外国”的时候,我们通常不会想到韩国、台湾、希腊、葡萄牙这些人均GDP 2万多美元的地方,也不太会想到波兰、匈牙利、俄罗斯、阿根廷、马来西亚这些人均GDP 1万多美元的地方,也不太可能想到上面说的8个穷国。当我们谈到“外国”的时候,通常我们想到的是人均GDP 4、5万美元的“西方发达国家”:
上面10个国家,除去人口仅1000多万的荷兰、比利时,剩下的8个,你是不是发现,跟一百多年前的八国联军很像呢?这些国家,无一不是经过一两百年的持续发展才建立起来的领先优势,这可不是一两代人就能完成的。这些国家,就是中国社会发展的榜样。&
有人说,西方国家已经不行了,德国就是个大农村,英国还要跟我们买高铁,日本二十年了一直半死不活的样子……那我们就看看这几个国家里面人均GDP最低的日本:
(美、中、日三国的GDP增长情况/单位:10亿美元)
日本经济在1995年达到顶峰之后,在长达20年的时间里一直徘徊在这个水平附近。日本就站在原地不动,中国花了20年的时间,好不容易才在经济总量上赶上了日本,可是人均GDP依然离日本一大截:2014年中国人均GDP 7581美元,而日本是36327美元。& &
&&日本说:我再等你二十年,你还是赶不上我。
而在人均上赶上美国,100年内不可能。美国人可不会等我们哦。
在人均水平上,一个简单的总结就是:
我们过得并不比世界上大多数人差;
我们离想要的生活水平(发达)还很远。
上面提到人口增长对经济发展的影响,涉及到一个国家人口分布的重要指标:人口密度。人口密度直接关系到一个国家和地区未来的人口、经济增长潜力。大量人口可以带来繁荣,超出土地承受能力的人口也能带来灾难。当一个国家、地区的人口密度已经达到非常高的水平时,它就不能再通过人口的增加来促进经济增长了,也就是说这个国家、地区的经济增长潜力已经受到人口的制约。
我们先看看前面选出的45个国家中,人口密度最大的几个国家的人口密度:
孟加拉国以惊人的1084人/平方公里排在第一位,这是一个人口比日本、英国、德国等国家还多,却几乎没有任何存在感的国家,这个国家的1.56亿人都在默默地生活着。&
乍一看,中国143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并不起眼。那到底怎样才算人口密度高呢?按照惯例,我们先看看世界平均水平。除去南极洲,地球陆地面积1.35亿平方公里,这么多陆地上共生活着70亿人,平均值是52人每平方公里。上图中所有20个国家的人口密度都高出了这个平均值,中国143人/平方公里的人口密度已经高出世界平均值非常多了。
然而你别忘了,中国还有广袤的大西北,人烟稀少的大西北。西北的大,是超出你想象的:仅新疆、西藏、内蒙古、青海4省,总面积就有470万平方公里,占中国面积的49.5%!如果加上甘肃、四川、云南的西部,那可是大半个中国!(相比之下,这个问题就呵呵了:如何不吹牛地形容北京有多大?
地理。)而这4个省,总人口只有5500万人,若抛开西部不算,你会发现中国的人口密度直接翻倍。&
&&&&&&&&&&
我们直接看看分省统计的人口密度:
你会发现,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可比发达国家高多了,能达到世界平均人口密度的10倍以上!要知道,人口密度过高意味着人均土地/耕地面积少,在灾年可是有饥荒的危险。“三年自然灾害”也才过去50多年,我们可不能简单地认为中国人口密度低,人口还可以随便再涨。&
那孟加拉国为什么能保持那么高的人口密度呢?首先,孟加拉国面积并不大,只相当于中国的辽宁省,并且境内绝大部分都是平原,耕地面积有保证;其次,孟加拉国属于热带季风气候,农作物的生长速度迅速。同为热带的海南省,农作物可是一年三熟。最后,孟加拉国如此高的人口密度,并不是不存在风险。事实上,孟加拉国在历史上可是多次发生大饥荒。而且,孟加拉国2014年的人均GDP仅仅1188美元,是世界上最贫穷的国家之一。
孟加拉国不能成为我们的榜样。& & &
&& &那么,中国东部地区具有如此高的人口密度,中国是否有足够的资源可以支撑这么多人口的发展需求?可以发展到什么程度?世界上是否有哪个国家可以提供经验?是否有哪个国家同时满足人口极多、人口密度极大、人均GDP极高这三个条件呢?首先,满足人口极多这个条件的国家就不多,我们可以把所有人口超过5000万的人口大国都看一遍:
在上面23个人口超过5000万的国家中,高收入国家只有标橙颜色的6个,同时满足人口极多、人口密度极大、人均GDP极高三个条件的国家只有一个:日本。
日本是一个面积狭小、资源匮乏、人口众多的国家,这样一个国家,在一百二十多年前打败了大清帝国之后,晋升为世界强国;一百年之后,日本用仅37.8万平方公里的土地,把一亿多人带入了富裕社会,其经济规模发展到了几乎可以比肩美国的程度,这不能不说是一个奇迹。
如今日本的人均GDP数字看起来比其他发达国家不那么好看,要知道,这可是日本经济停滞了20年才逐渐被欧美发达国家超过的。日本如何发展起来?又是如何停滞不前的?如何避免类似情况的发生?这些问题值得中国去好好借鉴和思考。
有网友说,“日本可不是什么小国家。”对欧洲发达国家来说,这是对的。但是单论国土面积,从世界范围来看,不仅日本,欧洲所有发达国家都是小国。地球上有29个国家的面积超过100万平方公里,日本37.8万平方公里的面积,只能排在第60位。中国东部地区的人口密度与日本相仿,人口数、面积大约相当于日本的10倍,这个数字可能也是中国经济相对日本所能达到的上限。
前面说,日本不能再通过增加人口来促进经济增长,但是美国能。美国人口密度只有33人/平方公里,是日本的十分之一,离世界平均值52人/平方公里都还差一大截。中国虽然可能在今后的15年内在经济总量上超过美国,但美国依然是世界上最强大的经济体之一。从更长远的时间看,在今后50-100年的时间里,中国的经济可能出现增长乏力,而人口又不允许再增加的情况;而美国按照目前的条件,可以允许其人口以目前的速度保持一百年持续增长,所以,美国的日子始终比中国好过很多。而日本,这个充满恩怨的邻居,会走向何方,我们只能拭目以待了。
再论人均世界排名
前面说到,因为中国与卢森堡之类的小国的体量相差太大,所以单纯看世界排名并不能反映实际情况。那么,世界各国之间的各项指标相差有多大呢?我们来看看人口、面积、GDP、人均GDP这4项指标,世界最高的10个国家和世界最低的10个国家的差距。
人口最多的是10亿级别,最少的是1万级别,相差5个数量级,100000倍。
面积最大的是1000万级别,最小的是1000级别,相差4个数量级,10000倍。
GDP最高的是10万亿级别,最低的是亿级别,相差5个数量级,100000倍。
人均GDP最高的10万级别,最低的百级别,相差3个数量级,1000倍。&
你看,国与国之间的差距,不仅仅只有几倍、几十倍,而是能达到上千倍、上万倍,甚至十万倍!把这些大小不一的国家排在一起,其实是不科学、也不公平的,因为他们的权重不一样。你想想,一个人口几亿人的国家,和人口几万人的国家,有可比性吗?因此,凡是涉及到“人均”的东西,搞一个“世界排名”出来,是没有什么用的,因为差距过大,排名反映不了真实的差距,还不如直接看实际数值实在。
造成这种结果,是因为:国家是政治单位,是人为划分的。如果允许,我们一个村子也可以自己独立成一个国家,这样是不是需要在世界排行榜上再增加一个席位?因此,当从世界范围来考察一项指标时,通常需要剔除政治因素。
这里讲一个故事。从前,有一个“国家”,叫锡金。它曾经是我们的“邻国”,在十几年前的中国地图上可以看到它:
那时,我大概是小学高年级吧,地理书上说中国有15个陆上邻国,我还把这15国家名称给背下来了。后来,上初中了,政治考试有10分的时事政治,也就是考一些当年的国内外大事。考试前老师会把一些时事新闻资料打印出来,这10分的考试内容就在这些资料中。那时看到有一条是这么说的:
2003年6月,印度总理瓦杰帕伊访华,印度首次承认西藏是中国领土的一部分。作为交换,中国承认印度对锡金拥有主权。
好好的一个国家,说没了就没了。你以为你学的是知识,其实那只是别人谈判桌上的筹码而已!类似还有所谓的国际友谊、民族仇恨等,很多时候也都是为政治服务的。
这就是政治。
可见,当我们想考量一个国家的某个指标在整个世界中的所处的位置时,世界排名的意义并不大,我们更应该从占世界总量的份额去衡量。比如上面有人说的中国人均GDP世界排名不增反降的问题,我们可以看看中国GDP占世界的总量,1990年大约占全世界的1.8%,而2014年中国GDP占世界的总量达到了13%。你说中国反而变穷了,你自己信吗?
还有其他一些指标也可以衡量当前的中国经济在世界上的地位,比如:
钢产量:2014年中国粗钢产量达8.227亿吨,占世界的一半;
水泥产量:2014年中国水泥产量24.76亿吨,占世界的约60%;
煤炭产量:2014年中国煤炭产量38.7亿吨,约占世界一半;
石油消耗量:2013年中国石油消费量5.1亿吨,占世界石油总消费量的12.1%;
发电量:2014年中国总发电量5.5万亿度,居世界第一,同年美国是3.88万亿度;
港口吞吐量:2014年全球货物吞吐量最大的10个港口,有8个在中国;
这些重要的经济指标,占世界如此高的份额,怎么说都不会混得太差吧?
财富是需要积累的,西方发达国家都经历了高速发展时期,是经过几十年、上百年的发展才成为了发达国家。中国经济已经占据世界总量相当大的份额,但是,中国同样需要保持这个增长态势几十年以上,才能成为发达国家。因此,对中国当前的经济水平我们需要理性地看待,不卑不亢。
上面说到了,世界上国与国之间的差距非常大,不仅是人口、面积的差距,还有资源的差距。有些国家的资源,不仅含量丰富,而且易于开采,相对别的国家具有非常大的优势,比如:
波斯湾地区的石油储量占世界总储量的近一半,油井多为自喷井,而且石油品质高;
澳大利亚、巴西的铁矿储量分别占世界的20.6%、17.1%,而且铁品位(含铁量)高,而且很多可以露天开采;
智利的铜矿储量占世界的30%;
中国的钨储量约占世界的一半;
这些资源,相对别的国家有着巨大的优势。
世界上没有哪个国家拥有满足自身发展需要的所有资源,一个国家要发展,就需要与别的国家进行贸易,进口本国稀缺的资源。但是不能光进口,还需要出口。进口需要花钱把东西从别国买过来,钱从哪里来?是把本国的优势产品卖出去换来的。进口和出口需要平衡,如果进口持续大于出口,就相当于把国内的财富变换成外汇流失国外了,这就会造成国内经济、生活水平的下降。
一个国家如果不进口这些稀缺资源,就会因为缺少资源而发展缓慢;别的国家都在进口,都经济都发展上去了,唯独你发展缓慢,你就会越来越落后。所以当今世界,如果一个国家闭关锁国,这个国家就不可避免地落后于世界。一个国家的经济要发展,国际贸易是必须的。
从本质上讲,一个社会的发展,需要人口、物质(资源)、能源(资源)这三个要素,没有资源,那就用其他产品(如高科技产品)来换。
前面多次提到,小国和大国不能相提并论,大国不能参照小国的发展模式。比如,澳门经常以独立经济体的身份被放到各种排名中。澳门的支柱产业是博彩业,2014年规模达400多亿美元。2014年澳门人均GDP接近90000美元,远远高于世界上大多数国家,和卢森堡不相上下。可是澳门对中国大陆没有借鉴意义:我们不能把每个地方都发展成赌城。再如挪威,本身国土面积不小(比英国还大)、人口稀少(466万人,不到英国的十分之一),而且又有不少石油。仅靠石油工业一项,挪威就穷不了,养活着466万人不在话下。但是对一个大国而言,仅靠单一的支柱产业是不能支撑起整个国家的。比如中国不可能单靠汽车、石油等行业就发展起来,而是需要几乎所有工业门类都处于一个较高的水平,中国才有可能富得起来。
&日、德、法、意等国,面积比较小,自然资源也不丰富,自身发展需要的很多资源需要进口,而它们也需要出口相应的优势产品来换取外汇。没有资源怎么办?那就出口高科技产品。这些产品必须有足够的科技含量、或者成本优势,能够领先其他国家,其他国家才会从他们这里买。一旦这些国家的技术领先优势不再,他们的产品就不那么好卖了,这意味着外汇收入减少,那么能用来进口的钱也少了。这时,他们有3种选择:
1.降低产品售价。——这意味着产品利润的降低,在数量不变的情况下,出口额将降低。出口少了,进口也会相应的减少,这个国家的经济将会萎缩。
2.把本国没有优势的产品也贱卖了。——这直接导致这些产品在国内成为更稀缺的资源,国内的经济和生活压力将会上升。
3.干脆就不进口了。——自身没有资源,还不进口,那不是等死吗?
因此,科技的领先优势是日、德、法、意这些国家的产品能持续出口的保证,一旦他们的科技领先优势不再,无论作出何种选择,这些国家都将不可避免地衰落下去。日、德、法、意等资源小国,想要保持高度发达的状态,就要通过保持科技水平的领先状态来保证稳定的出口。这些国家,会想方设法提高科技水平、发展科研,而且害怕自身的高科技泄露到国外。他们的很多高科技产品都禁止出口到中国。
而澳大利亚、沙特阿拉伯、阿联酋等国家,坐拥丰富的资源,只要把铁矿、绵羊、石油卖出去就吃穿不愁了。这是澳大利亚的出口商品构成,矿石和农产品占了一大半,这是澳大利亚人均GDP能高过美国的原因:
而埃塞俄比亚、孟加拉国等国,没有资源,没有技术,农产品倒是有一些,但只能保证国内能填饱肚子。所以,这些国家基本上没有多少能出口的东西,也就没有钱进口需要的资源、技术。这些国家,不仅现在很穷,而且会一直穷下去。
以上,或许就是所谓“世界经济的秩序”吧。
已投稿到:
以上网友发言只代表其个人观点,不代表新浪网的观点或立场。君,已阅读到文档的结尾了呢~~
扫扫二维码,随身浏览文档
手机或平板扫扫即可继续访问
毕业论文:我国居民消费和人均GDP关系的实证分析
举报该文档为侵权文档。
举报该文档含有违规或不良信息。
反馈该文档无法正常浏览。
举报该文档为重复文档。
推荐理由:
将文档分享至:
分享完整地址
文档地址:
粘贴到BBS或博客
flash地址:
支持嵌入FLASH地址的网站使用
html代码:
&embed src='/DocinViewer-4.swf' width='100%' height='600' type=application/x-shockwave-flash ALLOWFULLSCREEN='true' ALLOWSCRIPTACCESS='always'&&/embed&
450px*300px480px*400px650px*490px
支持嵌入HTML代码的网站使用
您的内容已经提交成功
您所提交的内容需要审核后才能发布,请您等待!
3秒自动关闭窗口全国各地区城镇居民人均现金消费支出因子分析
1、相关定义
1.1、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
2.1.1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2.1.1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简称社会保障水平,它是一个质与量统一的概念。从量上讲,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有高低之分,在微观层次上,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指受益人的受益 水平(或保障水平),它是在劳动生产要素分配层次上的收入再分配项目及其程度的 表达方式;在中观层次上,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它是社会保障在政府公共财政支出中地位的表达方式,是测量和表达政府对社会保障 投入状况的指标;在宏观层次上,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是指社会保障支出占 GDP 的比 重,它是反映一国或地区的经济资源用于居民社会保障支出的表达方式,它是测量和 表达社会整体社会保障水平的指标,它是国际上通用的测量社会保障水平的主要指 标。从质与量的统一上讲,社会保障支出水平并非越来越好,凡是超越 GDP 增长, 超越社会各界承受力的社会保障支出是不可取的[33]。 社会保障支出水平有绝对性和相对性之分。社会保障支出的绝对性是指在国民收 入分配中社会保障所有的份额和现实的保障水平,在相同的 GDP 条件下,社会保障 水平越高,人民生活的保障程度越大,社会保障的实际效用水平(即实际获得的社会 保障支付金额)也就越高;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的相对性是指相对于国民经济发展程度 而言,在社会保障支出水平相同的条件下,人均 GDP 越高,人民生活的保障程度越 小,社会成员享受到的实际社会保障效用水平越低。
1.2、公共支出的概念
公共支出的概念:从理论上讲就是公共部门为了执行政策、履行职能所耗费 的全部成本,包括为全国人民提供的公共产品及相关服务,支持经济发展的相关 支出、满足社会其他需求而拨付的财政资金等一切费用。 首先,公共支出是一种经济职能的体现,对于公共政策的支持。当政策决定 提供某种公共产品,那么公共支出就要为这个政策买单相应的公共产品数量来供 应人民;其次是政府为了保障国家安全,推动经济发展,维护社会稳定等而做出 的安全工作的成本,这部分公共支出成本是必要且要有效落实,社会的平稳和安 定是居民最关心的、也是最重要的一点。接着是社会福利方面的支出,有一个良 好的经济环境和安全的生活环境,那么一个较好的生活水平和较高的生活质量是 需要相当的公共支出的规模的,在各方面的福利又仰仗公共支出的结构细分;以 上可以看出,公共支出涉及很多方面,但是很重要的一点是,它是国家财政资金 的再分配,让钱出现在需要它的地方,而且可以满足那些需要大量资金的民生大 工程,这个才是公共财政很重要的两个点。实际上,就是政府为履行这些重要职 能、弥补市场不足所付出的一切成本的总和。 2.1.1 公共支出的特点 下面我们从公共支出的特点来分析下,可以更好的理解公共支出的概念。首 先公共支出提供公共产品,所以具有非排他性、非竞争性、共同受益性。简言之, 当公共支出提供国防安全时,全国公民都将受到保护,没有人会被排除;另一方 面,这个服务是大家共同受益,共享保护,并不会因为谁不交钱而被排除在外, 而且当一个人享受保护服务的同时不会影响他人享受同等的服务。这个是典型的 公共产品的特点。而公共支出的独特之处在于力量大能办大事,能弥补市场缺失。 当三峡大坝要建造,动辄千亿规模,任何个人和民营企业都是不可能承受的,国 防保护、航空母舰等超大型项目都是需要公共支出的大手才能打造,另一方面, 市场很多时候会出现失位、缺位的现象,此时就需要公共支出进行弥补市场不足, 如教育支持乏力,那么公共支出就要进行相应的支出来支援教育,普及义务教育 就是需要公共支出来解决的。 7 2.1.2 公共支出的原则 当然公共支出作为一种"公共产品",也要讲求原则。一般分为三个:公平原则、 效率原则和稳定原则。公平原则是体现在公共财政的再分配方面,对于一些类似 国防、安全等支出居民受益均等,但是对于教育支出,可以针对一些教育资源薄 弱的地区多补助,收入相对较少的地区也要增加补助,体现的就是公平原则;效 率原则追求的不是企业也不是股东利益,而是社会利益最大化,保证社会资源配 置最优;稳定原则就是公共支出应该是营造一个稳定的经济环境和社会环境而作 出执行相应政策的成本,我认为这个原则是支出的最基本,也是社会最需要的。
1.3、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及
理论基础 本章主要阐述了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与居民消费的相关概念内涵,梳理了绝对收 入假说,相对收入假说,持久收入假说以及生命周期假说等相关理论。力求从基础理 论的角度全面构建财政性社会保障支出影响居民消费的理论分析框架,为第三章的财 政性社会保障支出促进居民消费水平的作用机理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
1.4、相关概念解析
1.2.1 历史街区1.2.1 历史街区 历史文化街区:"经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核定公布应予以重点保护的 历史地段。"[6]2005 年颁布的《历史文化名城保护规划规范》,将历史街区这个名 词替代了 2002 年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文物保护法》中所采用的"历史文化街区" 这个名词。 历史街区在各国定义也不尽相同,其中我国专家对历史街区的定义产生三点 - 4 - 安徽建筑大学硕士学位论文 第一章 绪论 共识: 1)历史街区与单个文物保护单位不同,其具有相当数量和规模的历史遗存,因此 应当区别与文物保护单位。 2)历史街区的整体传统风貌保存较为完整。 3)历史街区应当对现实社会生活有所体现,包括街区内居民的生活方式、风俗习 惯等。历史街区在城市社会活动中仍起着一定的作用,是具有一定活力的地段[7]。
1.5、指标变量定义
X1:起跳中着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水平速度Xh/TD着地瞬间) X2:离地瞬间重心水平速度(Vh/TO离地瞬间) X3:起跳时重心水平速度损失值 X4:起跳中着地瞬间重心垂直速度(Vv/TD),方向向下 X5:离地瞬间重心垂直速度(Vv/TO) X6:离地瞬间身体重心的斜角 X7:着地时瞬间身体重心的高度(H0) X8:起跳瞬间重心的高度(H 1 ) X9:腾空中重心最高点的高度(Hmax) X10:最后二步的着地时间 X11:最后第二步的腾空时间 X12:最后第二步的起跳时间 X13:最后第二步的角度(相对于Y轴) 17 X14:最后第二步的步长 X15:起跳时着地瞬间膝关节角度 X16:起跳时着地身体重心最低点时膝关节角度 X17:离地瞬间膝关节角度 说明:本文研究所选取的指标基于资料的有限性和数据的有效性两个方面, 在有效性方面选取的指标包含了白二宇教授在第十届全国运动生物力学学术交 流大会发表的关于背越式跳高技术技术生物力学分析指标筛选与应用的研究所 选取的 15 项指标中的 12 项,其余指标为相对近似指标,可以认为所选取的指标 能相对全面地体现背越式跳高技术特征。 3.4.3 背越式跳高 3H—H 4 指标因子模型构建 根据因子分析的步骤和相应程序,通过SPSS软件对原始数据进行Factor Analysis统计分析,输出表2.1-表2.5、表2.7相应统计量值(表格通过处理), 一下为相应的分析。 表2.1 KMO and Bartlett's Test Kaiser-Meyer-Olkin Measure of Sampling Adequacy. .703 Bartlett's Test of Sphericity Approx. Chi-Square Df Sig. 124.078 55 .000 表2.1为KMO和巴特莱特球度检验(Bartlett's Test)。KMO 和Bartlett's Test 是用于衡量一组变量的相关程度,其值介于0-1之间,当KMO值接近于1,根据KMO 度量的标准,0.7以上较好。表2.1中 KMO=0.703,属于较好的。巴特莱特球度检 验(Bartlett's Test)检验统计量值为124.078,P&0.01 ,概率值小于显著性水 平值,巴特莱特球度检验具有高度显著性,相关系数矩阵与单位矩阵之间有显著 性差异,可以认为17个变量之间并不是相互独立,变量之间是有关系的,说明资 料还是较适合作因子分析。 表2.2为变量相关系数阵。相关阵是参与分析的变量两两相关系数构成的矩 阵(如表2.2),因子分析是在相关阵的基础上进行分析。表2.2看出变量中X1 和X2、X1和X112、X1和X17、X2和X6、X2和X12、X3和X7、X3和X16、X4和X10、X4 和X15、X5和X9、X5和X15、X8和X14、X11和X15、X12和X16、X16和X17变量之间 具有相关性,可见许多变量之间直接的相关性比较强,证明他们存在信息上的重 叠。 18 X 1 X 2 X 3 X 4 X 5 X 6 X 7 X 8 X 9 X 1 0 X 1 2 X 1 3 X 1 4 X 1 5 X 1 6 X 1 7 1 . 0 0 0 . 8 1 3 . 2 7 7 - . 2 4 1 . 2 7 6 . 3 5 0 . 0 3 9 . 3 2 4 - . 1 6 1 - . 5 4 0 - . 7 4 7 - . 1 9 1 . 3 1 9 . 0 1 8 . 4 0 9 . 6 2 8 X 1 . 8 1 3 1 . 0 0 0 . 4 1 9 . 0 3 7 . 0 2 1 . 7 7 6 . 2 9 0 . 2 0 5 - . 4 2 5 - . 2 3 1 - . 7 7 7 - . 2 5 4 . 3 1 5 - . 2 3 8 . 3 9 9 . 4 8 5 X 2 . 2 7 7 . 4 1 9 1 . 0 0 0 - . 2 0 4 - . 4 5 1 . 2 1 6 . 6 4 7 - . 1 1 1 - . 5 4 1 . 1 7 8 - . 4 4 4 . 1 6 3 . 1 7 1 . 2 5 3 . 6 0 2 . 3 1 9 X 3 - . 2 4 1 . 0 3 7 - . 2 0 4 1 . 0 0 0 - . 0 5 3 . 3 2 2 - . 2 2 5 - . 1 2 3 - . 2 6 1 . 6 3 8 . 0 3 5 - . 3 1 8 - . 2 1 1 - . 6 9 6 - . 4 6 7 - . 3 9 3 X 4 . 2 7 6 . 0 2 1 - . 4 5 1 - . 0 5 3 1 . 0 0 0 . 1 6 1 - . 7 1 2 - . 1 1 3 . 7 6 5 - . 3 3 1 - . 2 5 9 - . 2 0 9 - . 4 0 8 - . 0 8 4 - . 0 0 4 . 2 1 6 X 5 . 3 5 0 . 7 7 6 . 2 1 6 . 3 2 2 . 1 6 1 1 . 0 0 0 . 1 4 1 - . 0 9 1 - . 2 0 7 . 1 0 0 - . 5 8 7 - . 2 9 0 - . 0 2 5 - . 4 5 9 . 2 1 8 . 2 0 4 X 6 . 0 3 9 . 2 9 0 . 6 4 7 - . 2 2 5 - . 7 1 2 . 1 4 1 1 . 0 0 0 - . 0 7 0 - . 6 1 3 . 2 1 7 - . 2 6 7 . 2 7 0 . 3 6 1 . 3 7 8 . 5 1 1 . 2 4 4 X 0 7 . 3 2 4 . 2 0 5 - . 1 1 1 - . 1 2 3 - . 1 1 3 - . 0 9 1 - . 0 7 0 1 . 0 0 0 - . 3 5 5 - . 6 5 7 - . 0 4 2 . 1 2 2 . 9 0 5 . 0 8 5 - . 0 1 3 - . 1 7 6 X 8 - . 1 6 1 - . 4 2 5 - . 5 4 1 - . 2 6 1 . 7 6 5 - . 2 0 7 - . 6 1 3 - . 3 5 5 1 . 0 0 0 - . 1 5 6 . 2 7 0 - . 1 1 7 - . 5 9 3 . 0 4 7 - . 2 6 4 - . 0 3 0 X 9 - . 5 4 0 - . 2 3 1 . 1 7 8 . 6 3 8 - . 3 3 1 . 1 0 0 . 2 1 7 - . 6 5 7 - . 1 5 6 1 . 0 0 0 . 2 0 4 - . 1 5 7 - . 5 2 2 - . 2 3 3 - . 2 6 0 - . 2 0 3 X 1 0 . 2 1 8 - . 1 0 1 . 3 9 1 - . 3 7 7 . 2 1 8 - . 3 0 7 . 1 6 5 - . 2 4 1 . 1 5 0 - . 0 3 6 - . 3 6 0 . 0 1 8 - . 1 5 5 . 5 1 0 . 4 7 0 . 3 4 1 X 1 1 - . 7 4 7 - . 7 7 7 - . 4 4 4 . 0 3 5 - . 2 5 9 - . 5 8 7 - . 2 6 7 - . 0 4 2 . 2 7 0 . 2 0 4 1 . 0 0 0 . 1 4 1 - . 1 5 3 - . 0 8 5 - . 7 4 7 - . 6 7 2 X 1 2 - . 1 9 1 - . 2 5 4 . 1 6 3 - . 3 1 8 - . 2 0 9 - . 2 9 0 . 2 7 0 . 1 2 2 - . 1 1 7 - . 1 5 7 . 1 4 1 1 . 0 0 0 . 2 2 9 . 4 4 9 . 3 1 7 . 0 7 9 X 1 3 . 3 1 9 . 3 1 5 . 1 7 1 - . 2 1 1 - . 4 0 8 - . 0 2 5 . 3 6 1 . 9 0 5 - . 5 9 3 - . 5 2 2 - . 1 5 3 . 2 2 9 1 . 0 0 0 . 2 4 1 . 2 0 5 - . 0 6 1 X 1 4 . 0 1 8 - . 2 3 8 . 2 5 3 - . 6 9 6 - . 0 8 4 - . 4 5 9 . 3 7 8 . 0 8 5 . 0 4 7 - . 2 3 3 - . 0 8 5 . 4 4 9 . 2 4 1 1 . 0 0 0 . 5 8 0 . 5 0 5 X 1 5 a T h i s m a t r i x i s n o t p o s i t i X e d e f i n i t e . . 4 0 9 . 3 9 9 . 6 0 2 - . 4 6 7 - . 0 0 4 . 2 1 8 . 5 1 1 - . 0 1 3 - . 2 6 4 - . 2 6 0 - . 7 4 7 . 3 1 7 . 2 0 5 . 5 8 0 1 . 0 0 0 . 7 0 7 X 1 6 表 2 . 2 相 关 系 数 矩 阵 C o r r e l a t i o n M a t r i x ( a ) . 6 2 8 . 4 8 5 . 3 1 9 - . 3 9 3 . 2 1 6 . 2 0 4 . 2 4 4 - . 1 7 6 - . 0 3 0 - . 2 0 3 - . 6 7 2 . 0 7 9 - . 0 6 1 . 5 0 5 . 7 0 7 1 . 0 0 0 X 1 7 19 表2.3 为变量的共同度统计。变量共同度是各个因子对该变量的影响,由载 荷矩阵A中的第i行数据来描述,反映变量对公共因子的的依赖程度。如果某个变 量的共同度很小,说明该变量与其它变量的公共影子间关系不密切,也就是该变 量与其它变量间可能没有重要的公共因子。表2.3反映的就是17个变量提取公共 因子的共同度情况,表中第一列为变量的初始共同度,第二列(Extraction)为 所提取因子的共同度,从第二列所列数值看,各个变量的共同度较大,X11的共 同因子为0.596,其余变量的共同度均在0.751以上,所以因子空间体现了较多的 变量信息,体现的因子分析效果的显著。 表2.3 共同度(共性方差)Communalities Initial Extraction Initial Extraction X1 1.000 .854 X10 1.000 .926 X2 1.000 .958 X11 1.000 .596 X3 1.000 .751 X12 1.000 .909 X4 1.000 .758 X13 1.000 .438 X5 1.000 .918 X14 1.000 .951 X6 1.000 .771 X15 1.000 .859 X7 1.000 .840 X16 1.000 .851 X8 1.000 .933 X17 1.000 .755 X9 1.000 .895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图7为碎石图,碎石图用于显示各个因子的重要程度,横坐标为因子序号, 纵坐标为各因子对应的特征值。 图7:碎石图 (Scree Plot) Component Number 7 E i g e n v a l u e 6 5 4 3 2 1 0 -1 从图7碎石图中可一比较直观的看出因子的重要程度,前面陡峭的对应的特 征值较大,作用明显;后面平台对应的特征值较小,其影响不明显。从图7中可 20 以看出前4个因子位于陡坡上,后面13个因子散点形成了平台,且特征值均小于1, 说明前4个因子是主要因子,结合表2.4 总的方差分析 (Total Variance Explained)的方差共享率和累计贡献率,从这两各方面可以发现:碎石图和表 2.4 总的方差分析的结论是一样的,因此至多考虑前4个因子即可。 表2.4 总的方差分析 Total Xariance Explained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表 2.4 为方差解释表格,描绘旋转后各个因子的载荷情况,表的第一栏为因 子编号,然后从左至右依次为特征值、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由表 2.4 可知,只 有前四个因子的特征值大于 1,对应的累计贡献率为 82.295%,较接近于 85%, SPSS 给出了提取 4 个公因子的参考值。最后三栏是旋转后 4 个公因子方差累计 贡献变化,且前四个因子的方差贡献率仍为 82.295%,依据碎石图的特征值表现, 结合实际问题提出 4 个公因子描述影响背越式跳高技术特点。 表2.5-1为正交旋转因子成分矩阵。因子载荷矩阵主要是解释因子意义,反 映的是各个因子在每一个变量上的载荷,也就是它们的相关系数。对初始载荷矩 阵进行旋转的目的是由于载荷矩阵系数不明显,为了使各个因子的载荷的分化 (系数向0-1分化),方便直观进行分析,对初始载荷矩阵进行方差最大正交旋转 。 在统计软件SPSS中,通过rotation中的Xarimax因子旋转矩阵功能直观反映 载荷情况(如表2.5-1),通过sorted by size 功能使输出的载荷矩阵中各列按 载荷系数大小排列(如表2.5-2),是在同一个公共因子上具有较高载荷的变量 排在一起。 Initial EigenValues Rotation Sums of Squared Loadings Component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Total % of Variance Cumulative % 1 5.245 30.850 30.850 4.427 26.041 26.041 2 3.146 18.507 49.358 3.624 21.315 47.356 3 3.073 18.075 67.432 3.237 19.042 66.398 4 2.527 14.863 82.295 2.702 15.896 82.295 5 .862 5.069 87.364 6 .658 3.872 91.236 7 .505 2.970 94.206 8 .462 2.715 96.921 9 .263 1.545 98.466 10 .196 1.156 99.622 11 .059 .344 99.966 12 .006 .034 100.000 13 3.192E-16 1.878E-15 100.000 14 3.866E-17 2.274E-16 100.000 15 -8.425E-17 -4.956E-16 100.000 16 -5.372E-16 -3.160E-15 100.000 17 -1.012E-15 -5.951E-15 100.000 21 表2.5-1 正交旋转因子成分矩阵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Component 1 2 3 4 X1 .851 .166 -.141 .270 X2 .930 -.162 .171 .172 X3 .450 .326 .659 -.191 X4 -.119 -.835 .130 -.198 X5 .302 .059 -.899 -.132 X6 .742 -.463 .097 -.111 X7 .233 .323 .819 -.057 X8 -.007 -.047 .034 .972 X9 -.166 .205 -.854 -.314 X10 -.361 -.398 .430 -.687 X11 .167 .683 -.066 -.348 X12 -.935 -.132 -.082 -.019 X13 -.237 .536 .260 .168 X14 .094 .096 .387 .892 X15 -.054 .910 .126 .080 X16 .557 .609 .292 -.003 X17 .697 .513 -.037 -.154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 X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a Rotation conXerged in 5 iterations 表 2.5-2 所示既是旋转后的因子成分矩阵载荷顺序排列情况,其最终目的 是更好地解释公共因子的含义。 表2.5-2 正交旋转因子成分矩阵系数降序排列 Rotated Component Matrix(a)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 X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a Rotation conXerged in 5 iterations Component 1 2 3 4 X12 X2 X1 X6 X17 X15 X4 X11 X16 X13 X5 X9 X7 X3 X8 X14 X10 -.935 .930 .851 .742 .697 -.054 -.119 .167 .557 -.237 .302 -.166 .233 .450 -.007 .094 -.361 -.132 -.162 .166 -.463 .513 .910 -.835 .683 .609 .536 .059 .205 .323 .326 -.047 .096 -.398 -.082 .171 -.141 .097 -.037 .126 .130 -.066 .292 .260 -.899 -.854 .819 .659 .034 .387 .430 -.019 .172 .270 -.111 -.154 .080 -.198 -.348 -.003 .168 -.132 -.314 -.057 -.191 .972 .892 -.687 22 从表 2.5-2 中可以清晰的看出各个变量对不同因子的载荷情况,第一公因 子在变量降序排列 X12、X2、X1、X6、X17、X16 上有较大的载荷,主要表现起跳 着地瞬间的速度和角度的技术指标,所以定义为着地瞬间稳定-动力因子;第二 公因子在变量降序排列 X15、X4、X11、X13 有很大的载荷,主要表现起跳着地瞬 间至离地前期间速度和角度的技术指标,定义为着地-离地的动力-稳定因子;第 三公因子在变量降序排列 X5、X9、X3、X7 上有较大载荷,主要体现为起跳离地 瞬间至空中的速度、角度和重心高度的技术指标,定义为离地-空间的动力因子; 第四公因子在变量降序排列 X8、X14、X10 上有较大的载荷,较多的体现在最后 第二步的技术指标,定义为着地前期稳定-动力因子。 图 8 为因子矩阵旋转后的因子负荷散点图。因子负荷散点图是根据因子负荷 的大小绘制的散点图。当因子个数大于等于 3 时,绘制三维散点图;当因子个数 为两个时,绘制而为散点图;当因子个数小于 2 时,不生成图。在三点图中,如 果变量对应点正好落在某坐标轴上,说明该变量在该坐标轴对应的因子上有负 荷;若该点落在坐标轴顶端,则说明因子负荷较大;落在多个坐标轴共同决定的 空间内的点对应的变量,与这多个坐标轴所对应的因子都有关系。从图 8 的因子 负荷散点图中,可以清楚直观地看出决定各因子的变量以及载荷分布情况,其结 论与表 2.5-2 中描述的结论基本相同。 图8;因子负荷散点图 Component Plot in Rotated Space x2 x6 x3 x7 x1 x16 Component2 x17 x14 1.01.0 x4 -.5 x10 0.0 x8 .5 .5 .5 x11 x13 1.0x15 Component1Component3 0.00.0 x5 x12 -.5-.5 x9 23 动力-稳定和稳定-动力是根据背越式跳高技术特点概括提出的。(详见因子 分析表 2.6)动力主要是指动作的力量(动作时间)、速度(效率转化)、摆动(静 态角度体现)对成绩的影响,主要特征表现在背越式跳高的不同时期速度力量的 有效转化和身体动作摆动(角度)的合理意义。稳定主要包含两方面的内容:第 一个方面是身体动作技术形态的稳定,第二个方面是身体动作技术的合理有效衔 接。动力和稳定的特点还体现在跳高的不同阶段谁是谁的前提,也就是二者的合 理有效地结合,以此为基础笔者提出了动力-稳定和稳定-动力。 表 2.6 因子解释表 表 2.7 为因子得分系数矩阵,是采用回归的方法求出因子得分系数,因子得 分系数是标准化变量的线性组合,根据因子的得分系数可以建立每个因子得分函 数。因子得分函数表示的是不同运动员的背越式跳高不同环节技术能力一种统计 数学模式,通过数学模型可以表示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背越式跳高不同环节 技术能力特点。 表2.7 因子得分系数矩阵Component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Component 1 2 3 4 X1 .194 .001 -.080 .083 X2 .224 -.103 .026 .039 X3 .078 .063 .198 -.112 X4 .017 -.236 .065 -.063 X5 .098 .018 -.291 -.028 X6 .204 -.174 .022 -.057 X7 .018 .069 .251 -.061 X8 -.025 -.030 -.022 .369 X9 -.020 .088 -.260 -.089 X10 -.060 -.092 .177 -.259 X11 .014 .197 -.025 -.145 X12 -.216 .013 .002 .021 X13 -.097 .162 .075 .052 X14 -.016 .002 .088 .321 X15 -.067 .264 .024 .012 X16 .094 .142 .068 -.035 X17 .146 .115 -.034 -.083 Extraction Method: Principal Component Analysis. Rotation Method: Xarimax with Kaiser Normalization. Component Scores. 因子 高载荷变量 因子命名 F1 F2 F3 F4 X12、X2、X1、X6、X17 X15、X4、X11、X16、X13 X5、X9、X7、X3 X8、X14、X10 着地瞬间稳定-动力因子 着地-离地的动力-稳定因子 离地-空间的动力因子 着地前期稳定-动力因子 24 通过 SPSS 统计获得变量的系数矩阵如表 2.7 所示,根据表 2.7 中的系数可 以建立各个因子的得分式(因子数学模型),表示的是每个运动员各个环节技术 因子得分情况。四个因子得分式如下: F1=0.194X1+0.224X2+0.078X3+0.017X4+0.098X5+0.204X6+0.018X7-0.025X8-0 .02X9-0.06X10+0.014X11-0.216X12-0.097X13-0.016X14-0.067X15+0.094X16+0 .=0.001X1-0.103X2+0.063X3-0.236X4+0.018X5-0.174X6+0.069X7-0.03X8+0. 088X9-0.092X10+0.197X11+0.013X12+0.162X13+0.002X14+0.264X15+0.142X16+ 0.=-0.08X1+0.026X2+0.198X3+0.065X4-0.291X5+0.022X6+0.251X7-0.022X8-0 .26X9+0.177X10-0.025X11+0.02X12+0.075X13+0.088X14+0.024X15+0.068X16-0 .034X17 F4=0.083X1+0.039X2-0.112X3-0.063X4-0.028X5-0.057X6-0.061X7+0.369X8-0 .089X9-0.259X10-0.145X11+0.021X12+0.052X13+0.321X14+0.012X15-0.035X16 +0.083X17 说明:在原始变量中其中 Xi 为 Xi 的标准化形式(i=1、2、3、4 17), 对每一项变量值进行标准化变化(依据不同变量的均数和标准差),然后代入因 子得分估计式,就可以求的各个因子的得分情况。 在 SPSS 中原始变量进行标准化处理可以用 Analzye 中 descriptive statistics 模块中的 descriptives 可以直接输出对数据进行标准化处理的结 果 zx1-zx17。 在实际的 SPSS 因子分析过程中,通过 Save as variables 和 Display factor score coefficient matrix 可以直接输出每一名运动员四个公因子的得 分情况,通过回归的方式,以 fac1-1~fac4-1 为标题的形式的结果在原数据库 中排列输出。 四个因子得分分别从不同的方面反映了世界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 技术特点。但某一个共因子并不能对世界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做出整体的 综合评价。为了综合分析世界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整体的运动技术能力,并对其 进行分析和综合的评价,这就需要在各个因子得分系数的基础上构建背越式跳高 整体技术模式函数。背越式跳高整体技术模式的综合评定是依据每个因子的权重 来求得整体的得分情况。在因子分析中每个因子的权重的确定是根据方差分析 (表 2.4)中每个因子的贡献率和累计贡献率求得。 因此按各个公因子对应得方差贡献率为权数计算如下统计量: F=(C1/C1+C2+C3)*F1+(C2/C1+C2+C3)*F2+(C3/C1+C2+C3)*F3 由表 2.4 可知:C1=26.041;C2=21.315.C3=19.042;C4=15.896 25 通过计算求的 F1 的权重为 0. 的权重为 0. 的权重为 0. 的权重为 0.193159。 所以世界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整体的运动技术能力因子数学模式为: F=0.+0.+0.+0. 根据因子综合得分函数计算世界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综合因子得分。 表为 2.8 为计算求得的世界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整体的运动技术能力 因子综合得分比较情况。表中描述了每名运动员每个因子的得分和综合得分情 况。 表 2.8:因子得分综合评测表 名次 F1 F2 F3 F4 F 综合得分排名 成绩(m) 1 0.71 0.47 0. 2.32 2 -1.21 -0.155 -0..29 3 -0.15 0.36 -0..29 4 -0.728 -0.78 -0..29 5 -0.827 2.144 0. 2.29 6 0.74 0.96 0. 2.29 7 -0.09 -1.846 -0..29 8 -1.095 0.13 -0..29 9 2.22 0.81 0. 2.25 10 0.475 -1.32 0. 2.25 11 -0.128 0.504 -0..20 12 0.91 -0.142 0. 2.20 13 1.086 -0.54 -0..20 从表 2.8 中的每名运动员的因子得分结果比较分析,第一名选手前三个因子 得分为正,只有第四个因子得分为负,第四个因子为着地前期稳定-动力因子。 其他运动员四个因子的得分情况显示每一名运动员的四个因子的风中都有一个 最优因子得分,即每名运动员都有自己的技术特点,表明了整体技术下的个体的 差异性。因此,技术是在个体上表现出来的——也就是个体技术性。 从运动员的名次和因子得分情况分析来看,在第一个因子得分为正的有六名 选手,第二因子得分为正的有六名选手,第三个因子得分为正的有七名选手,第 四个因子得分为正的有五名选手。在四个因子得分中,选手第一个因子得分除了 第九名选手的得分较高外,其他选手得分差异相对均衡,表明世界优秀运动员第 一个因子的能力较平均。另一个现象是名次靠前的选手的第一个因子得分为负的 较多。在另外三个因子得分上,后三个因子中选手的得分情况具有层次化,名次 靠前的选手的因子得分相对为正,名次靠后的选手的因子得分为负的较多。表明 运动员在后三个因子的个体差异性。也说明后三个因子对背越式跳高成绩的影 响。 26 以运动员的运动成绩的四个层次归类综合因子得分情况分析,在 2.29m 高度 上,每名运动员各个因子得分差异情况不明显,但是因子综合得分差异明显,综 合得分名次排列分化严重,综合因子得分呈现两个层次,综合因子得分最好的是 第三,最低的排到了十三。在 2.20m 至 2.25m 这个成绩上,可以发现运动员后三 个因子为负的较多,但运动员的因子评定综合得分相对较高。 综合分析,世界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因子得分情况呈现两个特点,一个 是个体四个因子得分中某个因子表现的优越性,运动员成绩较好。另一个特点就 是因子得分的均衡稳定性,选手每个因子得分相对平横稳定,运动员的成绩较好。 例如第一名选手有三个因子得分为正,且并不突出。最后一名选手虽然有两个因 子得分较高,但也有得分最低的因子,所以就制约了成绩。体现了运动员技术的 "木桶原理"即运动员运动成绩的高低不取决于运动员相对较高的技术而是受制 于运动技术的弱点。 27 4 结 论 4.1 世界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平均身高为 1.92±0.05(m),着地瞬间身体重心 高度(HO)变化的平均值为 0.93±0.05(m),起跳瞬间身体重心高度(H1)变化 的平均值为 1.38±0.05(m), 身体重心腾起高度(H2)变化的平均值为 0.94± 0.07(m),起跳瞬间和着地瞬间身体重心高度△H 的平均变化为 0.45±0.05(m)。 不同时期 H 高度值与成绩的相关性分析显示: H2 与成绩成正相关,且相关具有 高度显著性 r=0.724(**)p&0.01,不同时期身体重心高度与成绩相关度 r 值的 排序为 rH2& rHO & rH3 &rH1,说明身体腾起的高度和着地时身体重心的高度对成 绩的影响较为重要。 4.2 世界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中着地瞬间的水平速度(m/s)均值为 7.78 ±0.34,离地瞬间的水平速度(m/s)均值为 4.31±0.49,水平速度(m/s)的 损失平均为 3.47±0.28,水平速度损失值的百分比为 51.09%,最优秀的选手速 度损失值百分比最低为 41.68%;在起跳瞬间的整体垂直速度(m/s)提高为 4.30 ±0.15,最高达到 4.61(m/s)在向上的垂直速度之前,所有选手起跳的瞬间时 有一个重心向下的垂直速度,向下的垂直速度(m/s)的均值为 0.33±0.16。 4.3 构建和解释决定过杆能力水平的 H3-H4空间动态值,世界优秀背越式跳高运 动员的 H3-H4空间动态值区间范围在 0.01-0.12,身体过杆空间利用率为 2.7%, 区间为 0.53%-6.06%。 4.4 建立和解释了背越式跳高 3H—H4 能力的 4 个因子:着地瞬间稳定-动力因子、 着地-离地的动力-稳定因子、离地-空间的动力因子、着地前期稳定-动力因 子。 4.5 建立背越式跳高成绩的因子得分函数: F1=0.194X1+0.224X2+0.078X3 0.094X16+0.=0.001X1-0.103X2+0.063X3 0.142X16+0.=-0.08X1+0.026X2+0.198X3 +0.068X16-0.034X17 F4=0.083X1+0.039X2-0.112X3 -0.035X16+0.083X17 28 4.6 建立了世界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整体的运动技术能力得分函数模式为: F=0.+0.+0.+0.。 世界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着地瞬间稳定-动力因子、着地-离地的动力- 稳定因子得分相对较高。 4.7 建立了世界男子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因子得分表(表 2.8)得出:世界优 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因子得分情况对成绩影响呈现两个特点:一个是个体四个 因子得分中某个因子表现的优越性;另一个特点就是因子得分的均衡稳定性。 29 5 建 议 5.1 本研究是基于数理统计中的因子分析为基础,对现有的技术指标的重新整合 研究的尝试和探索,由于研究能力的局限性,以及研究可借鉴的资料和原始 数据指标的有限性,在研究方法、研究技术路线、研究深度和实践性存在一 定的不足和缺憾。研究所构建的世界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整体的运动技术能 力得分函数模式其科学性和合理性有待进一步论证和实际检验。 5.2 研究样本中世界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运动成绩是当前我国跳高运动员 徘徊和难以上突破的上段成绩段(2.25m 以上高度),所以研究所建立的因 子数学模型和评定因子得分可以为我国跳高运动员技术训练提供参考和指 导。 5.3 依据因子分析统计理论建立我国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因子数学模型和技术 因子得分情况,根据世界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整体技术模式得分情 况,进行对比分析,找出我国背越式跳高运动员的技术特点以及技术不足, 提高我国跳高成绩。 ★[1]何晓群.现代统计分析方法与应用[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2]李老民.田径运动教程[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3]刘大海,等.SPSS15.0 统计分析[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出版,2008 ★[4]宋跃先,等.田径跳跃项目训练纵横谈[M].湖南:湖南大学出版社,2006 ★[5]李世明.运动生物力学理论与方法[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6 ★[6]尹军.田径运动训练过程控制理论[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出版,2005 ★[7]张文彤.SPSS 统计分析高级分析高级教程[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8]文超,等.田径运动高级教程[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6 ★[9](美国)美国田径运动协会,刘江南,等.美国田径训练指南[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2 ★[10][日]帖佐宽章,佐佐木秀辛,等.青少年田径技术训练丛书—跳高[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1 ★[11]王岭飞.对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阶段两臂和摆动退技术的运动学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 ★[12]马丽亚,等.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与运动成绩的灰色关联分析[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122-124 ★[13]付泰山,管延伟.现阶段中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山东体育科技 ):35-37 ★[14]宋跃先,段洪华.中外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某些技术特征的对比分析[J].浙江体育科学,):20-22 ★[15]闫洁,林明.我国男子跳高运动发展的运行态势特征分析[J].天津体育学院学报,):59-62 ★[16]闫之朴,黄玉新.跳高起跳垂直速度的生物力学研究[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73-76 ★[17]黄廷鹏,徐葵.浅析跳高助跑速度和起跳速度对跳高成绩的影响作用[J].西安体育科技,):16-19,24 ★[18]成万祥,林溪.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技术的运动学特征[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68-71 ★[19] 宋广林,闫之朴.对我国男子优秀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体育学刊,):115-118 ★[20]吕季东,龙跃玉,刘鹏.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力量特征研究[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52-56 ★[21]吴敏,陈亚中.优秀背越式跳高运动员技术的快速特征[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74-75,78 ★[22]范秦海,吴劲松等.跳高起跳阶段摆动腿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以中国优秀男运动员为例[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06-108 ★[23]阳国诚.背越式跳高助跑起跳衔接技术原理及其训练[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87-88,95 ★[24]李国东,赵连甲.现阶段中国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至起跳的技术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975-977 ★[25]黄建军.背越式跳高技术类型新划分及运动学比较研究[J].北京体育大学报,):408-410,431 ★[26]孙健,宋广林.中外优秀跳高运动员年龄、身高和体重的比较研究[J].辽宁育科技,):61-62 ★[27]闫之朴.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前摆动腿支撑技术和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D].山东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04 ★[28]罗旭,章碧玉.影响我国少年跳高运动员成绩的技术因素分析及训练对策[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J].):399-401 ★[29]陈发平,叶风玲.世界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的各项身体素质指标与其运动成绩间的灰关联度分析[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57-60 ★[30]王琨,王慧.中国与世界优秀女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生物力学对比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15-17 ★[31]罗跃兵,胡爱武.论跳高运动员起跳腿肌肉的工作能力及其训练方法[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71 ★[32]吴劲松,潘华山.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摆动腿支撑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学刊,):112-114 ★[33]许延威,熊西北,等.对我国优秀跳高运动员周中革不同时期技术的比较分析[J].北京体育大学学报,):554-556 ★[34]梁建勋,杨春怀.背越式跳高起跳技术中腾起速度与角度关系的研究[J].训练研究,-14 ★[35]苏文革,李保安.摆动技术对背越式跳高成绩影响因素的分析[J].山东体育学院学报,):74-76 ★[36]李建英,王黎明.我国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助跑最后一步与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体育科学,):63-66 ★[37]成万祥,等.阻碍我国男子跳高成绩提高的运动学因素[J].上海体育学院学报,):57-60★[38]王国勇,吴敏.中外男子跳高运动员比较分析[J].田径,-31 ★[39]刘凌宇.浅析速度型与力量背越式跳高的技术特点和差异[J].咸阳师范学院学报,):51-52 ★[40]吴劲松,王志明,王新国.背越式跳高起跳过程中摆动腿摆动的技术综述[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2002, (5):52-54. ★[41]陈洁敏,等.对我国部分优秀男子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运动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37-40 ★[42]刘怡麟.对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几点认识[J].山东体育科技,):8-9. ★[43]汪丽华.对我国优秀男子背越式跳高运动员起跳技术的三维运动学分析[J].中国体育科技,):36-38 ★[44]李文广.试论跳高技术原理 3H 与 4H 体系-兼与杨津森等同志商榷[J].体育科学, 2000(4) ★[45]张军.试析影响跳高高度的力学因素[J].哈尔滨体育学院学报,):31-33 ★[46]杨津森,等.论跳高技术原理新体系-4H 体系[J].体育科学,)55-58 ★[47]布吕格曼,等.第六界世锦赛生物力学研究报告[J].田径,-24. ★[48]Cassie Wilson, Maurice R. Yeadon and Mark A. King.Considerations that affect optimised simulation in a running jump forheight[J] Journal of Biomechanics.) ★[49]Gheluwe,Bart Xan,Roosen Philip and Desloovere Kaat.Rearfoot Kinematics During Initial Takeoff of Elite High Jumpers:Estimation of Spatial Position and Orientationof Subtalar Axis.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1-10 ★[50]Matthew P.Greig and Maurice R.Yeadon.The Influence of touchdown parameters on the performance of a high jumper.Journal of Applied Biomechanics,). ★[51]DAPENA,J. The high jump. Biomechanics in sport 4-311 ★[52]Mark M .Meerschaert. Mathematical Modeling, Second Edition (ISBN0-12-) [M] copyright (c) 1999 by ElseXier Science (USA) ★[53]SteXePatrick.HighJump:TechnicalAspects[J].Track&FieldCoach,SUNYCobleskill.40. ★[54]Dapena, J. The rotation over the bar in the Fosbury-flop high jump, Track Coach [J].:.
★[55] Yuri Tsherepanov. METHODICAL DEXELOPMENT OFHIGH JUMP TECHNIQUE, ModernAthlete and Coach[J],
后 记 本文是跳高技术因子分析的一次尝试和探索,其研究的技术路线和方法为我 国背越式跳高技术的分析和其它类似运动项目技术的研究提供参考方向。不足的 是研究的方方面面还有待进一步的细化和拓展,使其评定的技术模型更合理。 回顾三年的求学生涯,真的很庆幸能在东北师范大学体育学院继续自己的硕 士学习,在这里使自己的专业能力得到充实。所以,向敬爱的各位老师表示最崇 高的敬意和衷心的感谢,感谢老师们的传授;衷心的感谢我的导师宫本庄教授, 导师在做学问方面和为人师表等方面,都对我起到了言传身教的作用。老师在田 径运动方面渊博的学识,高尚的人格和严谨的治学态度,以及对知识学习永不停 止的精神,都使我受益匪浅。本论文的完成,从选题、结构,以及运动技术的指 导都得到了老师的认真指导。在此,特向恩师致以崇高的敬意! 感谢我的研究生同窗们,他们在生活和学习上对我的帮助,衷心的祝福他们 都能创造一番天地;感谢我的舍友,我们一起的笑声和吵闹,祝他们在未来的路 上更光彩;感谢卢忠文老师在我的学习和生活上的给予关心和帮助。 感谢我的父母在我求学的路上给予我的鼓励和支持,感谢他们一直以来给予 我的无私的爱与力量。 衷心地感谢在百忙之中评阅论文和参加答辩的各位专家、教授! 2010 年 5 月于东北师范大学 34
1.6、应对及应对方式的定义及其研究
应对,原意是指有能力或成功地对付环境挑战或处理问题。精神学家和心理学 家均根据各自的理论视角赋予它内涵。在应对研究的早期,Haan (1977)从精神分析 的角度提出应对是寻求对现实的保护的任何努力,包括促成良好适应的现实的思考 和行动。则该心理活动便可视为"应对行为";之后,Stone 和 Neale (1984)认为应 对只包括对付应激要求的有意识的努力。Lazarus 和 Folkman ()等更强调个 体应对压力过程中的认知评价过程。Compas 等(2001)从发展的角度界定应对,将其 定义为个体在面对压力事件和环境时,调节情绪、认知、行为和环境的有意识的意 志努力。根据上述界定我们可将应对的概念界定为:应对是个体面对困境和挫折时的 行为方式。 自六十年代中期开始,Lazarus 和 Folkman(1966)首次从心理学角度提出了"应 对"概念,并对应对方式作了划分:"问题取向应对"和"情绪取向应对"。这种 5 划分作为应对研究的重要起点和里程碑,至今仍为许多学者沿用。八十年代后, Billings 和 Moos (1980)根据自己的研究又提出了应对的三种类型:积极的认知应对, 指个体以一种自信能控制压力的乐观态度来评价压力事件,以便在心理上能更有效 地应对;积极的行为应对,指个体采取明显的行动来解决问题;回避应对,指个体 试图回避主动对抗或采用间接方式缓解情绪紧张。上述分类标准主要是应对活动的 针对性和目的性,这种划分的优点在于概括水平较高,但又过于笼统与简单。 个体应对既有稳定性又有可变性。所谓稳定性是指在一定年龄阶段,由于个体 认知及人格特质具有某种稳定性,面对不同的压力情景,同一个体应对方式的变化 与波动具有某种倾向性。因为每个人都可能有其偏好的应对方式,个体的应对具有 跨情境的稳定性( Carver, 1989);而 Lazarus 和 Folkman () 又认为,个体应 对具有鲜明的情景性和变异性。
1.7、社会医疗保险基金运营的相关概念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营包括基金的筹集、支付以及管理。 1、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是医疗社会保险制度运行的起点,是指由社会医 疗保险管理机构按照规定的职工工资比例向参保人及其单位征缴医疗保险费用 的行为和过程。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筹集直接关系到能否建立充足和稳定的社 会医疗保险基金,是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基本内容和重要的运行环节。 在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实际运营中,采用何种方式筹集基金,以实现收支 平衡和制度的稳定运行是一个极其重要的问题。我们将这种技术机制称为社会 保险基金的筹资模式,即积累机制。其具体可以分为现收现付制,完全积累模 式和部分积累模式。现收现付制是指通过以支定收,使社会保险收入与支出在 年度内大致平衡的筹资模式。其基本原理为实现劳动者收入的代际转移与再分 配,特征为短期收支平衡。维系现收现付制运转的基本条件是相对稳定的人口 结构。在人口老龄化的背景下,生产性人口与退休人口的比例严重失调,在职 劳动者的经济负担日益严重,这种模式将难以为继。完全积累的筹资模式是指 通过预提积累方式筹集保险基金及其投资收益,以便能够支付确定水平的,未 决社会保险金给付的货币现值。这种模式社会共济性相对较低,更加强调劳动 者的自我保障,但对基金保值增值的要求较高。部分积累制则是介于上述两者 之间,将激励机制与统筹互济有利的结合起来,有利于克服单纯采用上述一种 模式的弊端。但在实际操作中管理更为复杂。 2、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管理是指为了实现社会医疗保险的基本目标和制度的 稳定运行,对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运行条件、管理模式、投资营运、监督管理 进行全面规划和系统管理的总称,是社会医疗保险基金运行的核心环节。总的 来说,其原则主要包括四点:专款专用,安全返回(即运营时必须保证投放的 医疗保险基金如数收回),保值,争取盈利。这主要是由于社会医疗保险属于 国家的社会政策,其主要目标是在于保障人民的基本医疗需求这一点所决定的。 3、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 社会医疗保险基金的支付,是指医疗保险基金为被保险人提供医疗保障时, 费用拨付的途径与方法。社会医疗保险基金支付方式的改革和完善,与医疗费 用的总额控制与有效利用紧密相关,直接关系到社会医疗保险制度的运营状态 与复制水平。事实上,不同的支付方式不仅会影响到医疗保险机构的管理成本, 对医疗保险基金的费用控制能力,还会影响到参保人所能接受的医疗服务质量 的优劣,影响医疗方所作的诊断方式、用药搭配等不同的医疗手段和决策。 9
1.8、财政支出审计的定义、内容和作用
政府审计监督是指国家审计机关对中央和地方政府各部门、各单位及其他公 共管理机构经费支出的真实性、合法性、合理性,运用公共资源的经济性、安全 性、效益性,以及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进行审计3‘。财政审计是政府审计的重要 组成部分,是审计机关依照《宪法》和《审计法》对政府公共财政收支的真实性、 合法性和效益性所实施的审计监督。根据我国现行的财政管理体制和审计机关的 组织体系,财政审计包括本级预算执行审计、下级政府预算执行审计和决算审计、 其他财政收支审计。 公共财政最大功能就是通过政府配置资源来解决市场失灵的问题,同时通过 收入分配职能解决社会公平合理问题,而财政职能实现的主要形式就是通过财政 支出来提供社会需要的公共商品。因此,在公共财政框架下,财政管理的重点必 然由过去的收入转向支出,作为财政支出审计必须研究财政公共支出,针对公共 支出内容和特点有重点地开展财政支出审计,具体来说,财政支出审计范围主要 包括政权建设领域支出审计、社会事业发展领域支出审计、公共投资建设领域支 出审计、以及收入再分配领域支出审计等多个方面32。 财政支出在财政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决定了财政支出审计在我国财政监管体 系中的重要地位。开展财政支出审计,能够保障财政支出政策的贯彻落实,确保 财政分配职能的实现,保证财政支出资金的安全、合规和有效,并且对在源头上 治理腐败同样发挥着重要作用。 (一)有利于保障财政分配活动的正常进行。 在公共财政管理体制下,对财政支出进行审计监督,可以为财政实现分配职 能提供重要保证。通过对财政支出的事前预算审核,能够有效防止预算安排不合 理等问题;通过对财政支出的事中监控,对财政支出资金的运行过程进行实时预 警和纠偏,能够保证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与合规;通过对财政支出的事后检查, 对违法违纪问题进行处理和纠正,能够减少财政资金的损失和浪费,同时通过对 项目目标合理性、目标实现程度以及预算执行情况、资金使用合规性等多方面进 行绩效审计,能够提高财政资金的使用效益。 (二)有利于确保财政资金安全、合规和有效。 31孙甜.论政府审计的重点〔J〕.价格月刊,. 32贺邦靖.中国财政监督〔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3. 提高财政资金使用的安全性、合规性和有效性,是深化财政改革、强化财政 管理、发挥财政积极作用的迫切需要,也是财政审计的主要目标和发展方向。通 过开展财政支出审计,坚持事前、事中、事后全过程审计,对资金使用过程的每 个环节进行监督,不仅能够保证财政资金的安全、合规,而且能够保障财政资金 得到有效使用,最大限度地发挥财政资金使用效率,从而实现财政支出的目标, 体现公共财政的要求。 (三)有利于保障和推进财政体制改革。 1994年进行的分税制改革和近些年各地进行的国库集中支付、部门预算等 财政管理制度改革,是我国为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公共财政体 制而推出的重要举措。在财政改革和公共财政框架建立过程中,财政支出审计发 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开展财政支出审计,一方面,能够保证各项财政改革政策和 措施及时落实到位;另一方面,能够及时发现财政改革政策中出现的问题和偏差, 通过信息反馈后,及时进行政策调整,从而保证财政改革的稳步推进。 (四)有利于从源头治理腐败。 加强财政支出监督对于反腐倡廉同样非常重要。我国在财政支出领域进行的 一系列财政制度改革,如国库集中支付制改革、部门预算管理改革、政府采购改 革、招投标改革等,都是预防和治理腐败的治本之策。加强财政支出审计,能够 及时发现问题、堵塞漏洞,完善财政支出管理制度和制约措施,有效预防腐败问 题的发生,防范"权力寻租",从源头上治理和预防腐败行为。
1.9、税式支出的概念
不同国家或同一国家的不同时期,对税式支出概念的定义是不同的。美 国在1974年国会预算法中把税式支出定义为:"由于联邦税法条款中新列出 的专项剔除、免税,或自毛所得中做出的扣除,或给予的专项抵免、优惠税 率,或延迟纳税而造成的政府收入损失。"美国在1982年财政部长税式支出 报告中,把税式支出又定义为:"与现行税法的基本结构相背离的而通过税收 制度实现的支出计划,它适用的范围有限,仅仅适用于交易和纳税人,因此, 它对特定的市场的不同影响可以鉴定和衡量。"法国把税式支出定义为:"税 收制度的任何立法或行政措施所规定的各种优惠项目,只要是减少了国家税 收收入,并减轻了纳税人的税收负担,就可以认定为税式支出。"德国把税式 支出定义为:"由于联邦政府允许纳税人从毛所得中作不予计列、豁免、扣除、 特别抵免、优惠税率、延期缴纳,而给联邦政府造成的收入损失。"西班牙把 税式支出定义为:"与基准税制结构相背离的任何税收鼓励或者补贴。"经济 合作发展组织(O ECD)财政事务委员会的专题报告中把税式支出定义为:"为 了实现一定的经济和社会目标,通过税收制度发生的政府支出"等等。 从西方国家对税式支出概念的定义来看,不同的国家对此有着不同的表 述。尽管各国对于税式支出概念的具体表述不尽一致,但实质相近,其中仍 存在共同点,普遍把税式支出定义为:"对基准税制的一种背离,且这种背离 减少了政府的收入或构成了政府的支出。"笔者认为,税式支出实质上是通过 与基准税制背离的方式形成的一种特殊的政府支出,是国家财政支出中因实 行各种税收优惠措施而形成的一种间接支出。这种间接支出不同于预算直接 支出的现金补助方式,而是通过税收的各种优惠来实现的,表现为"放弃" 税式支出的成本收益分析 的税收收入。它不可能由财政支出(预算拨款)彻底取代,其效果有时会优 于预算拨款。税式支出与基准税制的背离只是表现形式,目标是为了实现政 府的宏观调控,之前对于这种调控的成本并未数量化,也未进行分析评估, 税式支出概念的提出正是从支出的角度考虑税收优惠,考虑了税收优惠政策 的成本,更有利于政府税收优惠政策的制定和调控手段的选择。除了要考虑 税收优惠政策的收益,也要考虑税收优惠政策的成本,这才是税式支出概念 的重点。 总的来说,税式支出内涵一般包括以下几点: 首先,税式支出是对基准税制的一种背离,其结果是造成政府财政收入 的损失或减少。从税收来看,税制或税法是由两类不同性质并相互对立的要 素组成:一类是标准性条款,称为基准税制,它明确了税基、税率、纳税义 务人、纳税期限及统一的税收政策等,并以此有效地取得收入;另一类是与 基准税制相背离的特殊条款,即政府为特定目的而制定的意在给予特定行业、 特定活动或特定纳税人的各种税收优惠减免措施,这些条款将导致税收收入 的损失或减少。 其次,税式支出是一项特殊的政府支出,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与财政直接 支出相互替代。政府的支出方式有二种:一是通过国家预算的直接支出,表 现为预算拨款和现金支付,通常称谓显性支出;而另一种是通过税收制度规 定的各种减免条款,即税式支出,表现为对税收收入的放弃,这是一种特殊 形式的间接的政府支出,常常称为隐性支出。两类支出具有相类似的性质, 并在一定情况下可以互相替代。 最后,税式支出有具体的政策目的和经济目标。税式支出的目的就是激 励特定的经济行为,即通过减少纳税人的部分税收负担来影响其经济行为, 从而对社会经济活动起到特殊的调节作用。总而言之,税式支出是国家为实 现特定的社会、经济政策目标,通过制定与执行特殊的税收政策、法规,给 予特定纳税人与纳税项目的各种税收优惠待遇,使纳税人减少税收负担,促 进和扶持经济发展的一种特殊的政府支出。 6 第二部分税式支出概论
1.10、消费的概念
"消费"(Consumption)在中古英语中的拼写形式是(Consumpcyon),从语源 学意义上来说,该词来源于拉丁语"consumption-"这一词干,其本义是指"耗 费、浪费"。在很长的时间里,消费这一概念在人们的日常使用中都包含着非 常明显的道德上的贬义,人们使用"消费"指称那种过度使用财富的行为,而 这种行为在社会总财富水平较低的时代总是会受到人们道德上的批判。这种 情况一直持续到 18 世纪中期。此后,负载在"消费"这一概念上的道德贬义逐 渐消退,而消费这一概念逐渐从日常用语演变成为经济学中的专用术语,成 为一个与"生产"相对而言的概念。 在中国,"消费"一词,汉朝即已出现,可解释为"消磨、浪费"。之后在唐 宋时期泛指"开销、耗费"。从这一演变过程可以发现,消费逐渐由带有贬义 色彩的"浪费"过渡到了具有中性含义的"耗费"。辞海这样解释消费"人们消耗 物质资料以满足物质和文化生活需要的过程,是社会再生产过程的一个环节, 是人们生存和恢复劳动力的必不可少的条件,而人们劳动力的恢复,又是保 证生产过程得以继续进行的前提。生产决定消费,它为消费提供对象,决定 消费的方式,并引起人们新的消费需要;而消费又反过来影响生产,促进或 阻碍生产的发展。消费在广泛的意义上还包括属于生产本身的生产消费。" ① "消费"在其作为经济学专用术语后,它的内涵有一个发展和演变的过程。广 义的消费包括两层含义:一层是指个人生活消费,通过劳动者个人消费各种 生活资料,使劳动者的体力和脑力得到恢复,从而把他们的劳动力再生产出 来。另一层是指生产中的消费,即在生产过程中消耗生产资料和劳动力。从 ① 辞海[K].上海:上海辞书出版社,1989 缩印本:1054. 13 范围上说,它可分为个人消费和社会消费。个人生活消费在整个社会消费中占 着极为重要的地位,一方面,它与家庭、社会消费紧密联系,另一方面,它又与社 会生产息息相关 。 消费内涵的变化是和商品内涵的变化紧密相关的。在传统的政治经济学 中,商品具有交换价值和使用价值。人们消费的也就是商品的这两种价值。 在日常生活领域,物品被当作用具的时候,就使它的使用价值被确认,其中 体现的是功用逻辑;而在市场领域,当物品被当作商品的时候,它的交换价 值得到确认,体现的是经济逻辑。波德里亚在《消费社会》中,进一步把消费 定义为:一方面是建立在一个符码基础上的明确意义和交流的过程。另一方面 是社会分类和区分的过程,区分总是要同时建立起整个差异秩序,因此现代消 费是符号消费,其基础是差异的逻辑。 ① 因而,商品除了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 之外,又被赋予了符号价值。在消费社会中,物品还被呈现在地位和声望的 领域,在此情此景中被当作符号进行交流和使用,它的符号价值就得到确认, 其中体现的则是符号逻辑。同商品的使用价值、交换价值和符号价值相对应 的就是消费呈现为三个层次。最低一个层次的消费是纯粹的物的消费,只看 重物品的使用价值,即实物的用处,以维持人们基本的生存需要;第二个层 次的消费是交换价值的消费,意在商品的含金量,以证明自己的购买能力, 炫耀自己的金钱和富有;最高层次的消费则是对符号价值的消费,要求在消 费中突出商品的符号价值,即商品的文化内涵,以表现自己的个性和品位。 马克思曾指出:"在生产中人客体化, 在消费中物主体化。" ② 也就是说, 在 消费活动中, 客体转化为主体的物质力量和精神养分, 使主体的体力和脑力 的消耗得到补充和恢复, 从而使人的生存、享受和发展需要得到满足, 使人得 到自由、全面、充分的发展。从马克思主义人学角度来看 ,消费是客观力量的 主观化 ,客体对象的主体化、劳动创造物的人化 ③ 。本文所指称的消费,指生 活消费,即消费主体购买、占有和使用商品以及享受服务来满足其个人的需 要和欲望,更多的是作为一种社会和人的观念行为所具有的哲学和人学意义。 ① 高亚春.波德里亚早期思想发展的双螺旋结构[J]. 河北学刊, 2005,(03). ② 马克思.马克思恩格斯全集(46 卷)[M]. 北京: 人民出版社, 1979: 26. ③ 胡金凤,镡鹤婧.消费涵义的哲学解读[J]. 辽宁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5,( 8). 14
1.11、消费社会的定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西方各国对"消费社会"的称谓已经呼之欲出。法国 情境主义代表德博尔( GuyDebord)在1967年出版的《景观社会》一书中提出了"景 观社会"的概念,他认为四十年代以来的西方,随着电子时代的来临,广告弥漫于 社会各个角落和领域,人们的消费趣味追随着时尚的变化,真正消费的时代终于 到来,整个社会被意象所统治。也就是说德博尔眼里的消费社会是一种由传媒塑 造的"景观社会"。传媒作为一种新的调控模式,把真实的世界变成影像,创造 出使人迷惑的影像世界来散播它的麻醉剂,使大众受控于传媒文化。德博尔肯定 了在消费社会里传媒景观有着重要的社会功能。虽然消费社会的具体概念还没有 明确提出,但德博尔分析的景观社会在意义上类似于消费社会。大众消费的是一 种影像,而不是商品自身的价值。这一思想深深地影响了后现代消费社会研究领 域的关键人物鲍德里亚(Baudrillard)。鲍德里亚在著作《消费社会》中最先提 出了消费社会的概念,"今天,在我们的周围,存在着一种由不断增长的物、服 务和物质财富所构成的惊人的消费和丰富现象,它构成了人类自然环境中的一种 根本变化。恰当地说,富裕的人们不再像过去那样受到人的包围,而是受到物的 包围 我们生活在物的时代:我是说,我们根据它们的节奏和不断替代的现实 而生活着。在以往的所有文明中,能够在一代一代人之后存在下来的是物,是经 久不衰的工具或建筑物,而今天,看到物的产生、完善与消亡的却是我们自己" ② 。生产力进入较高水平的发展使得物的供给达到了丰裕程度,也即物品的过剩, 消费逐步取代生产的主导地位,这样的社会就是鲍德里亚所说的消费社会。而消 费社会同以前社会最主要的区别在于,消费社会是传媒与物品所构建的消费主导 ① 丹尼尔 贝尔.资本主义文化矛盾[M].赵一凡等译.北京:生活 读书 新知三联书店,1989 ② 波德里亚 Baudrillard.消费社会[M].刘成富、全志钢译.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2000 第 2 页 11 的社会,人们追求的不仅仅是商品的使用价值,还有传媒文化赋予商品的额外附 加价值。
1.12、消费者的概念
在准确定义农村消费者之前,首先要对消费者的概念及其外延有个科学的表述和 合理的范围界定。何为消费者?各国的立法和学者们都有着不同的表述。国际标准化 组织(ISO)消费者政策委员会 F1在F1内瓦召开的第一界年会上,把 消费者一词定义为"为个人目的购买或使用商品或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美国权威 的《布莱克法律词典》对消费者的定义是:"消费者是与制造者、批发商、和零售商 相区别的人,是指购买、使用、保存和处分商品和服务的个人或最终产品的使用者"。 《牛津法律大词典》认为:"消费者是指那些购买、获得、使用各种商品和服务(包 括住房)的人"。欧盟关于消费者信贷的指令第1条第2款规定,消费者意味着在指 令所涉及的交易范围内,出于非贸易或非职业目的而实施行为的自然人。法国的教科 书给消费者下的定义是这样的:消费者是自然人或法人,在其签订合同的领域没有特 别经验,为了满足个体的需要而使用产品或者获得服务,即消费者是那些为了满足个 体的需要而购买产品或要求服务的人,他们并不了解向他们建议的产品或服务的特 性。台湾1994年修订的《消费者保护法》第2条第1款明确规定:"消费者:指以消 费为目的而为交易、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者。"该定义并没有明确消费者仅限于自然 人。国内法律中唯一明确规定消费者定义的是在日颁布的国家标准《消 费品使用说明总则》中:"消费者为满足个人或家庭的生活需要而购买、使用商品或 服务的个体社会成员。"而作为消费者权益保护领域的基本法——《中华人民共和国 消费者权益保护法》(以下简称消法)对什么是消费者却并无明确定义,只是在该法 第2条作了一个含糊的界定:"消费者为生活消费需要购买使用商品或接受服务,其 权利受到本法保护;本法未作规定的,受其他有关法律、法规的保护。" 从上述各国关于消费者定义的表述,我们归纳出消费者的以下几点共性: (1)消费者是与制造者、销售者相区别的概念,在商品交易领域中他们处在互 相对立的位置。 (2)消费者购买或者接受某种商品或服务不是以盈利为目的,而是为了自己使 用,①即为生活消费。 (3)消费者不完全限于直接的交易人,也包括最终的消费者或使用者。事实上, 9 农村消费?的权益保护研究 消费者购买或接受商品或服务以后,用于自己消费还是保存、送人或者由他人消费则 不必考虑。 (4)消费者通常是指个体社会成员,不包括单位。 基于上述分析,本文认为,消费者是指非以盈利为目的而购买商品或接受服务的 社会个体成员。
鄂ICP备号-1 PaperYY}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全国居民人均消费支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