气候回暖,空调对气候环境的影响怎么设置制冷

天气回暖,空调自然不可或缺,用之前一定要记得……天气回暖,空调自然不可或缺,用之前一定要记得……文艺而有趣百家号天气慢慢回暖,空调自然不可或缺但是,空调却是耗电大户看着“健步如飞”的电表哪怕坐在凉爽的空调房间心情怎么也凉不下来在这温暖的天里市民需要海都U我 无忧空调清洗需要U我“健康+清凉+省钱”的空调节能秘诀1设定适当温度使用空调器时,不宜把温度设得太低。国家推荐家用空调夏季设置的温度为26至27度,空调每调高1度,可降低7%至10%的用电负荷。从健康的角度来说,盛夏期间,室内与室外最好温差为5至6摄氏度,这样能防止因室内外温差过大而患病感冒。2出风口保持适当高度选择适宜的出风角度会使空气的温度降得更快。空气温度变低后,冷气流容易往下走,制冷时出风口向上,这样的制冷效果好。3离家前十分钟 提前关闭空调如果不是短暂外出,在出门前应该提前关空调,最好是离家前十分钟即关冷气,在这十分钟之内,室温还足以使人感觉到凉爽。养成出门提前关空调的习惯,可以节省电能。4定期清洗空调空调经过长时间未清洗,空气的灰尘、污垢、霉菌等慢慢积聚在空调内部,不但影响空调的制冷,还会促成螨虫的滋生,污染整个室内的空气,造成身体健康隐患。因此定期清洗空调十分必要。5氨含量充足空调氨量不足,就会造成空调制冷效果下降,或者无法制冷。在这情况下,空调开启则会处在空运转状况,不仅不能降温,还会增大耗电量。因此,一定要定期检查氨含量,并定期加氨。6预约海都U我 无忧空调清洗以泉州为例,当一台空调半年多未清洗,会增加大约5%-10%的耗电量,因此额外产生的费用为33-67元;而当一台空调氨存量减少20%-40%时,会增加大约15%-50%的耗电量,因此额外产生的费用为100-335元。所以,如果您预约海都U我无忧空调清洗服务,不仅能保证空调处在健康状况下运转,还能有效降低耗电量,并节约至少133元的费用。U我95060U我无忧空调清洗齐享特惠季,错峰清洗,每台立减10元小贴士:U我95060旗下拥有一支专业空调清洗团队,师傅经过专业培训持证上岗,使用整套定制工具,严格按照标准化流程进行清洗360°无死角清洗,彻底清洗,还你一个干净、安全的空调。还在等什么,快拿起电话拨打U我95060热线预约吧!值班编辑 郑丽珊本文由百家号作者上传并发布,百家号仅提供信息发布平台。文章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未经作者许可,不得转载。文艺而有趣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专写文艺而又有趣的文章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为什麼开空调会导致气候暖化_百度知道
为什麼开空调会导致气候暖化
我有更好的答案
  过去的空调都是以氟利昂作为制冷剂的,这种制冷剂性价比高,但是在使用中会释放一定的氟利昂到空气中,这些物质到大气层中去以后,对臭氧层的破坏是相当大的,一个氟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臭氧层遭到破坏以后,对紫外线的削弱作用减弱了,太阳散发出来的热量更多的抵达了地球,当然会造成全球变暖了,所以现在的空调普遍放弃了氟利昂作为制冷剂这种用法。  当然,空调的耗电量也是很大的,由于在很多国家,发电的主要方式还是火电,而火电释放出来的二氧化碳是最多的,所以对空调的过度使用也在客观上进一步促进了全球变暖。
采纳率:88%
来自团队:
氟利昂等消耗臭氧物质是臭氧层破坏的元凶,氟利昂是本世纪20年代合成的,其化学性质稳定,不具有可燃性和毒性,被当作制冷剂、发泡剂和清洗剂,广泛用于家用电器、泡沫塑料、日用化学品、汽车、消防器材等领域。80年代后期,氟利昂的生产达到了高峰,产量达到了144万吨。在对氟利昂实行控制之前,全世界向大气中排放的氟利昂已达到了2000万吨。由于它们在大气中的平均寿命达数百年,所以排放的大部分仍留在大气层中,其中大部分仍然停留在对流层,一小部分升入平流层。在对流层相当稳定的氟利昂,在上升进入平流层后,在一定的气象条件下,会在强烈紫外线的作用下被分解,分解释放出的氯原子同臭氧会发生连锁反应,不断破坏臭氧分子。科学家估计一个氯原子可以破坏数万个臭氧分子。
不是的!是二氧化碳搞得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空调的相关知识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进程
我的图书馆
气候变迁与人类文明进程
对于一个人地比例极小的国家,生态环境问题实际上就是一个有效生存空间问题。
百多年前,美国耶鲁大学经济学和历史学教授弗·沃尔克最早提出了人口重心及其移动的理论。前些年,中国学者李仪俊、张善余等对中国的情况作了研究,发现中国的人口重心点一直以年均0.43公里的速度向东南作直线运动,经过了长达一千四百年的漫长跋涉,从黄河中游转移到长江下游附近。从生态环境学角度的解释是:由于人口增加、过度开发和环境恶化等因素交相作用,中国人口与文明的重心逐步向生存环境较好的东南部转移。其後,由於东南部开发基本完成、明朝迁都北京、清末以来开发新疆、中共定都北京及後来的“三线建设”等国家干预因素,中国人口重心又向西北方向作幅度微小回弹,但汉文明逃离发祥之地的格局已无法挽回。这一困境,也体现在地理学上著名的“爱辉~腾冲线”上:从黑龙江省的爱辉到云南省的腾冲划一条东北~西南走向的直线,把中国分为两半:西北面积为全国64%,人口仅占5.6%;东南面积为36%,人口却占94.4%;文明重心倾斜於东南已无可置疑。近半世纪来,中国人口重心点始终在东南靠海的一个百余平方公里的狭小地域内徘徊。——背后是太平洋,已退无可退了!
该算算我们的生存空间了。大账如下:
原始荒漠及彻底荒漠化的国土(冰川、石山、高寒荒漠、沙漠、戈壁等),面积约为300多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33%);
严重水土流失、正在走向荒漠化定级阶段的国土,面积约为36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强(38%);
生存条件较好的国土,面积约为300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总面积的1/3弱(29%);
——我们中国的好地方已缩小到小于1/3了。
近半个世纪来,因荒漠化及严重水土流失(各翻了约一番半),我们等于丢失了大约350万平方公里;再加上人口翻了一番多,算下来,我们的人均有效生存空间已被压缩为中共建政之初的1/4。
——简言之,生存空间已成吾人生死存亡之所系。
华民族已退到沿海一弧、沿(长)江一线。背后已是大海。说白了,中国人现在要做的,并非自我麻醉的强国梦,而是拯救危亡的背水一战。人口还在继续增加,土地还在继续减少,环境还在继续破坏,而离突破国土承载力极限15~16亿人口,时间只有十几二十年。
从生态环境恶化之势头看,从资源与环境容量存底看,做任何事情都可能来不及了。
有朝一日,中俄尼布楚条约后被沙俄侵占的土地能还回来就好了。看看地图吧:西边不能去,是高原;西北是荒漠;正北是草原和沙漠;东南是大海;唯一可去之处只有东北——越过黑龙江,那片原来属我们祖先的肥沃土地和原始森林。
美刊:地球比想象中坚强 自愈力远超人类破坏力
据美国《新闻周刊》杂志9月12日报道,《美国学者》季刊的封面出现了一个不合理的观点:地球对你是否驾驶混合动力车毫不在意。杂志中还有一篇以“地球知道什么”为标题的文章。根据199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劳克林的观点,人类对地球破坏以及为地球做出的贡献在长期范围内并不重要;对于地球而言,长期的变化才重要;我们必须根据地质时代来思考地球过去的变迁。
举例来说,全球每年降雨量大约是1米(相当于金毛猎犬的高度)。自从工业革命以来,全球的降雨量大约为200米(相当于胡佛水坝的高度)。冰河时代结束以后,地球的降雨量相当于地球海水的四倍,而自从恐龙灭亡以后,地球降雨量可以填满海洋20000次。然而,地球的降雨量在不同地质时代并没有显著的变化。
劳克林说:“在想象中,破坏地球简单,但做起来很难。与人为因素造成的影响相比,大规模火山爆发和流星撞击等各种类型的灾难对地球的破坏力更大,但地球仍然存在,是一个幸存者。”
这名诺贝尔物理学奖得主承认,许多有责任心的人担心燃烧化石燃料提高了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有可能提高地球平均温度,从而改变全球气候。各国政府已经采取重要举措减缓气候变暖的进程。但劳克林说:“从地球自身的时间跨度来看,地球并不在乎什么政府和立法。”
购买混合动力车、关掉空调和冰箱、拔掉手机充电器等措施并不会对最终的结果造成影响。有朝一日,地底下的所有化石燃料都会被耗尽。在此以后的1000年里,地球将把燃烧化石燃料产生的大部分二氧化碳在海洋中分解。劳克林说:“海洋曾经分解的二氧化碳量是大气中含量的40多倍。”经过分解,未来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会仅仅比现在的浓度稍微高一点。随后,在数万年里,地球将把多余的二氧化碳转化为岩石,最终使海洋和大气中二氧化碳的浓度恢复到人类出现之前的水平。从人类的角度出发,这一转换过程需要非常漫长的时间,而从地质时代的角度出发,这只是沧海一粟,非常短暂。
克劳林认为,人类可以通过减少生物多样性的方式造成伤害。因为地球无法使恐龙再次复活。目前,大多数物种灭绝的原因都来自于人口压力(对动物栖息地的破坏、使用灭虫剂等方式)。如果想降低人类灭绝物种的速度需要显著降低全球人口数量。但这种情况将无法实现。
克劳林说:“地球科学家是极端保守主义者。他们更为关注现在和不久的将来出现的变化,采取各种测量方法证明全球正在变暖、海水正在酸化、化石燃料即将耗尽等等事情,尽管这些是在地质年代不证自明的事情。”
他表示,地球会在地质时代自发调节气候变化,不需要其它人的许可和为自己的行动作出解释。虽然人类行为可以导致气候变化,但主要的冰川事件是以10万年为期限定期发生。在温度以缓慢和稳定的方式降低以后,地球又会突然变暖,恢复到类似现在的温度。
在6百万年以前,地中海是干枯的。9千万年以前,北极还有短吻鳄。而在3亿年前,北欧还是一片沙漠。克劳林说:“我们确定的是,人类与这些巨变毫无关系。”
中国5000年气候变迁与王朝兴衰
据邓拓《中国救荒史》的统计结果,自公元前1766年至公元1937年,旱灾共1074次,平均约每3年4个月便有1次;水灾共1058次,平均3年5个月1次(《邓拓文集》第二卷第41页,北京出版社1986年版)。
地理环境的变化深刻的影响着我们人类的生产和生活,甚至也影响着我国的历史变迁。
「彼苍者天,何其有极」。对古代中国来说,气候温暖和寒冷期的转换,往往决定中原农耕民族和北方游牧民族实力的对比,气候变化就像一只无形的手决定著中原王朝的兴替。
月创刊的「文史参考」半月刊在「气候变化左右王朝命运」一文中举例,魏晋南北朝的气候正处於秦汉、隋唐两个温暖期中间的寒冷期,年平均气温比汉、唐时期下降摄氏2度到3度。
如果以统一的农产值计算,秦汉时代的平均亩产量为 132 公斤,北朝为 128.8 公斤,但到了东晋南朝只有
125.4公斤,比前朝下降了2.84%。
气候变化决定王朝兴衰的另一个例子是陕西关中地区。
西周末年,随著中国北方气候由暖转寒,关中地区旱灾频仍,诗经中就曾记载著「天降丧乱,饥馑荐臻」的文字,时隔 40
年,也就是周幽王二年,甚至出现了「三川竭,岐山崩」的奇特现象,这给靠天吃饭的旱物农业毁灭性的打击,间接促成了周王室的东迁。
由人民日报主办的「文史参考」还在文中引用兰州大学教授张中平所做的一项调查指出,研究人员从甘肃万象洞内的一枚石笋所含氧的同位素含量,绘出过去1810
年来中国的降雨量变化曲线,然后比较同时期朝代的兴衰更替,结果发现两条曲线高度吻合。
张中平说,气候变化影响农作物生产,进而对中国古朝代的兴衰发挥关键的作用,气候就像一双无形的手,左右历史棋局。
胡适的同班同学、中国近代地理学和气象学奠基人竺可桢,在 1972
年发表的「中国近五千年来气候变迁的初步研究」中,便结合史学、物候、方志和仪器观测,将过去 5000 年的气候变化大致划分为 4
个温暖期和 4 个寒冷期。
巧合的是,不同冷暖期所相对应的朝代,也正是王朝兴衰更替的关键时期。例如,公元 1000 年到
1200年的南北宋,中国气温趋冷,苏轼诵杏花诗中的「关中幸无梅,赖汝充鼎和」便可为证。
而宋之前的唐代,不仅都城长安冬天没冰没雪,唐开元 19 年,扬州甚至出现双季稻的记载,竺可桢据此推测,处於中国第 3
个温暖期的隋唐,当时的平均温度比魏晋南北朝高摄氏 3 度左右。&
&&&&&&&&&&
竺可桢曾研究了中国近5000年来的气候变化,发现有多刺变化,温度较高为温暖期,温度较低为寒冷期。
&&&&&&&&&&
第一个温暖期:(公元前2000——公元前1000年)夏、商、西周
&&&&&&&&&&
第一个寒冷期:东周
&&&&&&&&&&
第二个温暖期:两汉
&&&&&&&&&&
第二个寒冷期:三国魏晋南北朝
&&&&&&&&&&
第三个温暖期:唐朝
&&&&&&&&&&
第三个寒冷期:五代十国两宋
&&&&&&&&&&
第四个温暖期(相对温暖,但不及之前温暖):明朝
&&&&&&&&&&
第四个寒冷期:(17世纪至19世纪)清朝
&&&&&&&&&&
中国5000年气候变动有逐渐变冷变干的趋势。
&&&&&&&&&&
那气候究竟和历史朝代演变有什么关系呢?
&&&&&&&&&&
从以上寒冷期与温暖期的周期中我们可以清楚的看到,温暖期一般建立了强大的中央政权,此时国土面积广大。寒冷期则汉人政权实力大打折扣,边疆少数民族“兴盛”,来自外族的压力很大。
中国古代史上的民族入侵矛盾,主要是来自北方大漠。因为古代中国是一个大陆国家,东、南两面有海洋,基本上是人类探索世界的阻碍。西面有高大的青藏高原和广阔的沙漠,外族受地形和气候不可能对东部的汉族政权造成千里突袭。所以汉族政权在古代一直蒙受着来自北方的压力,例如匈奴、突厥、契丹、女真、蒙古、满等。
北方少数民族地区因为是游牧经济,完全靠草原来养活自己,当气候变冷时,草原生长很差,得不到充分的食物供给。在这时候,就会向南方的汉族政权发起进攻,以获得食物。而南方此时也变冷,粮食等物资也会大幅减产,从而综合国力有所下降。所以北方外族入侵频繁的时候,实际上是在一个气候变冷的大背景下,迫于生存压力造成的。
所以,在气候寒冷时期,中原王朝将面临内忧外患的窘境。
来自中国科学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的一项最新研究成果显示,过去两千多年的气候冷暖变迁,与我国历史上一些朝代的兴衰更迭存在对应关系,大多数朝代的垮塌都是发生在气候变冷的低温区间。
这一研究得到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科学技术部等共同资助,相关论文已刊登在我国权威学术期刊《中国科学》杂志上。
据研究负责人、中科院地球环境研究所研究员刘禹介绍,科研人员通过研究青藏高原上的中国特有树种“祁连圆柏”现生树的年轮,并与唐朝古墓里出土的“祁连圆柏”的年轮相衔接,以树木年轮宽度作为温度变化的代用指标,成功构建了从公元前484年至公元2000年,共2485年来可以代表我国中东部地区的温度变化曲线。这也是亚洲目前最长的树轮重建温度序列。
通过分析这条树轮重建的温度曲线图,科研人员发现,我国历史上的朝代垮塌几乎都与曲线图上的低温区间相对应,秦朝、三国、唐朝、宋朝(北宋和南宋)、元朝、明朝和清朝的灭亡年代,都是处于过去2485年来平均温度以下或极其寒冷的时期。
例如,历史文献研究表明,公元1~6世纪(贯穿我国东汉、三国、魏和晋朝),我国气候相对较冷。在温度曲线图上,这一时期的温度大部分都处于过去2485年来的平均温度值(2.07摄氏度以下)。由于气候寒冷,晋朝时期的草场、牧地已延伸到黄河以南区域,农业用地也在往南退缩,整个中国西北部处于干冷气候中。其中公元348年至366年间达到了过去2485年间寒冷的顶点,年平均温度仅为1.62摄氏度。
在这条温度曲线图上,虽然汉朝和东晋的灭亡相对于其之前的低温区域有一些滞后,但在朝代灭亡之前战乱早已经开始。例如晋朝灭亡于公元420年,但战争带来的社会动荡在公元386年就已经开始,而这一年正接近于温度曲线中的温度最低点。
树轮重建的温度曲线图还显示,唐朝灭亡的公元907年,相对于其之前和之后的温暖期来说,也是一个低温期。公元1271年至1296年是一段寒冷时期,26年平均气温为1.82摄氏度,这一寒冷区域正对应着我国宋朝灭亡和元朝建立。公元1599年至1702年也是一段漫长的寒冷区域,这104年间的平均温度为1.77摄氏度,这一时期正是我国明朝灭亡、清朝建立。
“虽然在过去两千多年,我国大多数朝代的垮塌与低温区间的对应现象并非一种偶然的巧合,但我们不能就此断言,朝代的兴衰完全就是气候变化造成的。”刘禹在接受新华社记者采访时认为,影响历史进程的原因有很多方面,气候只不过是其中的一种。由于封建王朝自身政治上的腐败,加之低温导致的粮食歉收、造成饥饿,最后可能引发农民起义和战争,导致朝代更迭。此外,在寒冷时期,草原牧场向南迁移也会导致北方游牧民族的入侵和南迁。
通过研究,科研人员还发现,目前人们普遍关注的全球气候变暖,有可能并不是历史上最温暖的时期。在过去2485年间,有四个历史时期的温度高于或接近于1970年至2000年的平均温度。
其中,公元401年至413年,是过去2485年来气候最温暖的一段时期。公元348年至413这段时期的温度还发生了突变,由极端寒冷迅速攀升到极端温暖,此后又迅速降温。由于这段时期正处于我国东晋时期,因此科研人员将这次温度突变命名为“东晋事件”。
目前,我国科研人员正在进一步研究“东晋事件”的发生机制。这对于了解过去气候变化状况,揭示气候变化规律,预测未来气候发展趋势具有十分重要意义。
自然环境是人类赖以生存的地球空间。在漫长的人类社会历史时期,自然环境始终处在不断的运动变化之中。自然环境在时间上和空间上的每次重大变化,都给人类社会带来巨大影响。反之,人类的活动,也同样影响、改变着周围的自然环境。了解5000年来全球性气候变化的总趋势,理解全球性气候变化同人类活动存在什么关系?5000年来东亚大陆气候环境如何变化,与中国历史上的重要事件、社会文化形态之间是否有对应的关系?
  分析历史时期气候变化的方法:
  1.考古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前(公元前 500 年),依靠地层沉积相、考古、孢粉分析
  2.物候资料时期:距今2500年至500年前(前500—1400),根据物候、文献与考古实物记载
  3.方志资料时期:距今500年以来(1400--),利用地方志
一.距今5000年前气候的变化
多年来地理和考古研究已经证实,自更新世晚期(距今2万年前后)末次冰期以后的全新世时期,曾出现过全球性的气候回暖,时间大致在距今7500年至2500年之间,即中全新世时期。在中国大致相当于中原地区的仰韶文化时期。距今5000年是一个分界线。5000年以前气候和温度明显上升,而5000年开始,气温逐渐下降,干燥度增加。持续至现在,其间又有若干次以世纪为期的气温回升和复降。
距今5000年前的温暖潮湿气候在不同地区暖湿气候的证据及人类活动的遗迹:
中国北方经孢粉研究发现以栎树为代表的阔叶乔木大量增加,发现目前只能生长于江淮地区田间沼泽的水蕨孢子,发现喜暖湿,栖于沼泽地的梅氏糜鹿(“四不像鹿”)。说明当时华北地区湖沼丛生,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2度。如:北京西郊一带泥炭堆积达1100万立方米,是过去林木繁茂造成的沉积相。海平面比今天要高,即存在全新世海侵问题。
西安半坡遗址发现距今6000年的獐、竹鼠和貉的动物遗骸,可是现今它们生活在关中以南气候湿润的长江流域。甘肃省秦安大地湾遗址,属于仰韶文化晚期的建筑多用立木支撑房屋,有的主竖墙体竟用150根大小木柱。当时生产力水平低下,还不能长途运输,这些木材只能采伐自当地,证明距今6000年前渭河上游是森林草原类型的景观,比今天要湿暖。河南淅川下王岗仰韶文化遗址发现喜暖动物遗骸:孔雀、猕猴、大熊猫、苏门犀、亚洲象、水鹿,古文字中河南“豫”的含义是人牵着象。
上海地区的孢粉分析表明5000年前这里以栎、栲树为主的常绿阔叶落叶混交林。年平均温度高于今天2—3摄氏度,相当于浙江南部。浙江余姚河姆渡遗址发现象、犀、等生活在热带的动物遗骸,年均温度较今天高出约4度,推测其气候相当于今天的广东省。
天山北麓在全新世中期云杉分布线比今天为高,说明当时的气温较今天暖和。青藏高原的湖泊分布比今天为多,西藏发现的人类活动遗迹多在这一时期,甚至在今天藏北无人区也有细石器的发现。
新石器时期的人类文化遗址多处在丘,岗,台地上。
总体来讲,上述资料说明5000年前的暖湿期的亚热带北界从当代的淮河流域霍丘、定远、天长一线向北推移到京、津一带,几乎控制了整个华北平原大部分地区。年均温度15C、最冷月均温0摄氏度的北界向北推进了大约5—6个纬度。两个纬度间距为110公里。也就是说,亚热带北界大部分时间徘徊于山东丘陵一带,比今天这里的年均气温偏高2—3度。这种暖湿气候期大致延续到公元前2000年的殷商时代。
但是,这种全球性的暖湿期内也有过气候的波动,主要是距今5000年左右的数百年间,欧洲阿尔卑斯冰川扩张,一些喜温植物突然衰减。主要是“榆树”、常春藤、菩提树等,欧洲人称:榆下降(Ulmus
decline)。在中国则出现了松、云杉、冷杉、桦树明显增多,反映一种寒冷偏湿的气候环境。
这次低温事件对早已活动于中国各个地区的先民有哪些影响?与中国古史传说中的大禹王时“洪水横流,泛滥成灾”,禹王治水传说的分布和传播有什么联系?值得进一步研究。
二、5000年以来的气候变迁:
据有关资料,从距今1万年开始,冰川大量融化,气候显著转暖。3、4千年以来,中国气候发生过数次转暖、转寒交替变化的波动,殷商时代是全新世暖湿期的最后一个时段,自此以后总的气候趋势是变冷、变干。
公元前3000年至公元前1000年,当时的黄河两岸长满青翠的竹子。这是中国文明史载的第一个温暖期。也是尧舜禹、夏、商和西周时期,是中华民族的文明奠基期。
儒家对夏商周三代赞叹、羡慕不已。著名气象学家竺可桢绘制的历史气温变迁图显示,三代气温高于汉、唐,文明的发展也高于汉唐。
公元前1000年左右至公元前850年气温开始下降。史籍记载,周孝王七年(前903年),“厉王生,冬大雨雹,牛马死,江、汉俱冻”,农作物受损严重,周朝的经济开始凋敝,国力衰退。
从公元前770年至公元前476年,是中华文明历史的第二个温暖期。据《左传》、《诗经》等古籍记载,那时山东冬季经常无冰,齐鲁地区可一年两熟,并多见竹子、梅树一类的亚热带植物。
公元前476年至公元前100年,从战国初期一直到西汉,挪威雪线显示世界气温迅速下降,这在竺可桢的气候变迁图上有明确记载。
从公元初年至公元600年,气候又变得寒冷,平均温度比现代要低l℃左右。这也是中国历史第二次大分裂期。
王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二月乙酉,地震,大雨雪,关东尤甚,深者一丈,竹柏或枯;王莽天凤四年八月,大寒,百官人马有冻死者”。
在接下来的东汉初期,降温开始减弱,但到了公元180年至公元600年间,即东汉后期,寒冷再次加重。汉“灵帝光和六年(183年)冬,大寒,北海、东莱、琅邪井中冰厚尺余”。此次波动为魏晋气候大降温的前奏,自此开始了长达约400年的寒冷气候时期。
这期间,张角创立了太平道,公元184年发动黄巾军起义,导致东汉灭亡,形成了后来的三国两晋南北朝,历时400多年的全国大分裂,经济文化破坏严重,百姓痛苦不堪。
公元600年至1100年,是中华历史的第三个温暖期。唐朝时期的长安,数冬无冰雪,可种梅花与柑桔,柑桔,果实味道与四川的无异。温暖的气候,有利于农业的发展,唐朝国力逐渐强盛。
但公元801年至960年,气候转寒,豫南地区在贞元十八年,“冬十月频雪”;元和八年“东都大寒”。直至五代十国,国家又陷入动乱期。
北宋太宗雍熙二年(公元985年)以后,气候又急遽转寒,江淮一带漫天冰雪的奇寒景象再度出现。长安,洛阳一带在唐朝以后可以种植的柑橘等果树全部冻死,而淮河流域、长江下游和太湖皆结冰,可通车马。
清朝前叶旱灾、水灾严重,是清初三藩之乱的原因之一。清代末叶,政局已经由盛转衰,捻军、太平天国、回民起义等乱象四起,不久后清朝便告灭亡。
中国历史上不定期出现的寒冷和干旱,使土地积温不足,作物生长受损,歉收严重。古代中国一直是农业立国,严重饥荒必然引起动乱,进而影响各朝代的政治、军事、经济、社会文化和物质文明的演变。
1.西周气候寒冷期
从公元前10世纪起的西周早期,约100—200年间,全球气候下降,这是全新世暖湿气候结束后的第一个寒冷时段。无论先秦文献还是考古发现,都无法证明犀象再度活跃于黄淮海平原。用“象”的形象作为青铜器的纹饰也只流行于商末和西周前期。
2.春秋气候转暖期
大约至公元前8~3世纪的春秋战国时代,气候又渐渐转暖。
3.秦汉气候降温期
从战国时代开始至西汉中叶,寒冷气候开始侵袭中华大地。
现在通行的二十四节气是在秦汉之际最后确定的,始见于《淮南子》。其霜降平均日期,在黄淮海地区相当于公历10月24日左右,比今天郑州、西安(10月30日霜降)提前了一周。
长城是农牧业生产方式变更线的标志,该时期地球上出现了相应的人类活动:匈奴人南侵与西迁,亚欧民族大迁移。
4.西汉中叶至东汉末的温暖气候
西汉中叶,全球气温有一个突发性的回暖,导致中国历史上有两个值得注意的现象:
(1)华北平原北部的渤海湾出现大范围的海侵现象,其范围波及4米等高线以下地区,其现象反映在历史书籍记载上即“九河之地已为海所渐”。其后果是沿海地区的当地文化遗存发生中断。
(2)西汉中叶开始,黄河中下游多次出现决溢、泛滥。汉武帝和王莽时期,曾发生两次黄河大改道。
5.魏晋南北朝气候寒冷期。
东汉末年,中华大地气候又表现出向寒冷转变的迹象。东海、东莱、琅琊等郡出现水井冻冰厚尺余的现象,渤海湾也有冰封记载。
这个时期最值得注意的历史现象是北方游牧民族轮番入侵中原农耕地区,导致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南迁浪潮和民族大融合。魏孝文帝迁都洛阳与孝文帝改革。
6.唐代前期气候转暖期
公元七、八世纪,黄河流域气候一度转暖,长安地区盛开只能抗御零下14℃最低温度的梅花,长江中下游地区的柑桔基本无冻寒,估计年均温度高出现今2℃,有人认为梅、桔皆为皇苑中人工栽培的观赏植物,不能作为确定温暖的指示,主要还应根椐史料中的记载:
(1)没有突发性极冷事件
(2)无频繁寒冷天气
(3)也无明显气候突发性增暖,
从而估计,当时的气候较南北朝为暖而与现代相差不大。
7.唐中叶以后至五代时的气候寒冷期
有人依据《全唐诗》中关于宫廷梅花诗和咏寒诗篇的时间分布,认为天宝以后至五代的300年间中国东部气候有向寒冷方向转变的特点。沿海冰冻记载增加。所以认为整个唐代仍应划入魏晋以来的寒冷期范围内。
例如:北宋初撤消了唐代在河南博爱地区设置的司竹监,此事与五代时气温下降,竹林规模缩小有关系。
这个时期相应发生的历史事件主要是五代后期契丹人屡屡南下。
8.北宋至元中叶气候温暖期
北宋中期气候又向温暖方向转变,其主要特点是冬季温暖现象的记载频繁出现。北宋资料中较多记载了京城开封一带的偏暖现象,宋人文集对物候的记载较多。所以,这一时期主要依据物候来推测气候的变化。
9.元代后期至清代的气候寒冷期
大约从十四世纪初开始,整个地球气候进入了一个寒冷阶段,其状况仅次于一万年前的最后一次大冰期的程度,所以人们把这段离现代最近的寒冷气候称作小冰期(LITTLE
ICE AGE)。最显著的特征是寒冷事件大大增加,这段时期的研究依据主要靠地方志。
5000年来气候冷暖交替是和干湿旱涝状况的变化基本一致的,距今5000年处于暖湿期。从3000年前开始气候变干凉,高原冰川由后退转为前进,湖泽退缩,湖面下降。泥碳停止堆积,开始形成淤泥,被代表干旱环境的灰黄色粘土覆盖。人类活动范围从高处下到低处。这一时期人类干扰的因素不是很大,但气候与旱涝的周期波动对人类的活动却产生着影响。对近2000年来旱涝记载进行分析,以公元1000年为分界线,前期干旱时间短,湿润时间长,后期则旱灾多于水灾,以南涝北旱最为常见。18—19世纪涝灾一度多于旱灾,20世纪再次进入干旱期。
全球变暖对中国利大于弊
近年来,全球变暖已经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对于人类来说,全球变暖意味着什么,会产生哪些一系列的链式反应,这不是本文讨论的重点。笔者关注的是全球变暖,究竟会对中国产生什么样的连锁反应?笔者的结论是,全球变暖,对中国利大于弊。
一 、全球变暖的主要效应
全球变暖,相当于地球自然环境的一次重新“洗牌”,其主要效应如下:
、全球气候洗牌,有的地区气候变得更好,有的地方气候变得更坏,极端天气发生频率增加。如果原本干旱地区的降水量增加,该地区的农业(包括畜牧业、林业等)收成也会增加;如果原本湿润地区的降水量进一步增加,该地区农业收成有可能减少。如果原本寒冷地区的气温得到提升,该地区的农业收成也会增加;如果原本高热地区的气温进一步升高,该地区的农业收成有可能减少。
、海平面上升,原因一是南北极和青藏高原冰山积雪大量消融,二是海洋体积因温度升高而膨胀。海平面上升对沿海地区将造成诸多负面效应,包括淹没沿海土地,以及加剧沿海区域的盐碱化。
、地球生物分布将发生变化,许多动物被迫迁徙到其它地方,一些生物会大量繁殖,另一些生物会灭绝。对于农作物来说,全球变暖可使无霜期延长,原本一年收一季的地方,可收一季半,原本收二季的地方可收三季,因此有利于农业增产。
、由于经济活动与气候变化密切相关,因此全球变暖引起的一系列气候变化都将影响到相关国家和地区的经济发展。例如,暖冬使得冬季保暖服装销量萎缩,取暖消耗能源也随之减少;热夏会增加空调制冷成本,同时也会减少食欲。
二 、全球变暖有助于增加中国降水量
无庸置疑,全球变暖对自然环境的重新洗牌同样适用于中国。众所周知,中国位于欧亚大陆的东部,陆地面积960万平方公里,水资源总量不及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而且还降水量存在地域不平衡(东南多、西北少)和季节不平衡(夏季多,其它三季少),因此水资源匮乏乃是制约中国发展的最主要的自然因素。笔者根据对中国自然环境的分析后认为,从整体上说,地球气温上升有助于增加中国全境降水量。
1 、中国降水量的主要来源
众所周知,地球陆地降水量的多少主要取决于来自海洋水汽的多少和当地温差的大小。对于中国来说,中国大陆与印度洋、南太平洋、西太平洋的距离很小,而印度洋和南太平洋的水汽有非常充沛,因此中国南方降水量也比较丰富,年平均降水量通常都在1000毫米以上;其中印度洋的水汽,能够通过雅鲁藏布江、澜沧江、怒江、金沙江的深山峡谷进入青藏高原的南部和东部,给藏南地区和澜沧江、怒江、长江、黄河上游送去宝贵的水资源。上述两项,约占中国水资源总量的80%以上。
对比之下,中国北方特别是西北地区,既远离印度洋和太平洋,又远离大西洋和北冰洋,因此降水量稀少,华北地区年降水量在600毫米~1000毫米之间,黄土高原年降水量不足600毫米,西北地区年降水量仅有50~300毫米。
、印度洋和南太平洋气温升高,会给中国南方带来更多的降水量。但是由于我国南方降水量原本就比较充沛,因此新增降水量对南方的经济增长贡献并不大,反而有可能增加洪涝灾害和极端气候灾害的频率和强度。
3 、西太平洋气温升高,有助于我国北方沿海地区的降水量增加,对这些地区的农业和工业发展有利。
、北冰洋气温升高可增加中国北方降水量。由于北冰洋的冰山迅速消融,北冰洋气温升高超过摄氏零度,冷空气的温度越高,能够携带的水分子数量也越多,因此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的水汽含量也随之大量增加(相对于暖湿气流来说,富含水汽的冷空气可以称之为冷湿气流),这对我国北方来说绝对是一个好消息。
具体来说,北冰洋的面积约1300万平方公里,当它的气温低于摄氏零度时,所蒸发的水汽量非常少,对我国北方水资源贡献也微乎其微。但是,随着北冰洋冰山大量融化,北冰洋气温升高到零度以上之后,北冰洋的水汽蒸发量则会成倍增加,对我国北方的水资源贡献也会成倍增加。假设北冰洋蒸发量每年增加10毫米,每平方公里海域就增加蒸发量1万吨,北冰洋总蒸发量就增加1300亿吨;如果有十分之一北冰洋水汽能够输送到我国北方,那么我国北方每年就可增加水资源130亿吨。事实上,随着北冰洋区域的气温升高,北冰洋每年增加的蒸发量远远高于10毫米,而这就意味着我国北方可望从北冰洋得到更多的水资源。
5 、同理,大西洋气温升高也可增加中国西北地区的降水量。
三 、随着全球变暖加速,中国北方降水量正在增加
2007年9月笔者与夫人去新疆旅游,返京后在《重走周穆王西巡路:与穆天子一路神游》游记中笔者写道:“9月6日7时乘K43次列车,顺黄河南下,至中卫后西行,沿祈连山北麓的河西走廊,经武威、金昌、张掖、酒泉,于当日21时30分到达嘉峪关市,沿途窗外虽然稀稀落落飘着雨(今年西北地区雨水多,这应当与北冰洋冰山大量消融有关,因此荒漠野草绿色也多,玉米、向日葵等长势也好),但是仍然可以明显感到空气越来越干燥。”
值得注意的是,2008年春天,北京(包括华北平原)接连下了好几场小雨,黄土高原的陕西、甘肃、山西,以及内蒙古河套地区也接连下了好几场中雨和小雨。与此同时,我国北方每年春季都要刮的十几场扬沙、浮尘、沙尘暴(例如,日北京遭遇强烈沙尘暴,笔者首次测定北京市降尘量33万吨),今年春天至今北京地区仅有一二次(此前气象部门预报有11次左右)。笔者认为,这种带有转折性的气候大变化,主要不是植树造林绿化的人为功劳,而是自然环境在大尺度范围里发生了有利于增加我国北方降水量的变化(不排除有人会贪天之功、据为己有),其中最重要的因素正是全球变暖促使北冰洋冰山大量融化,导致来自北冰洋的冷空气水汽含量大幅度增加。
四 、北方降水量增加将给我国带来巨大利益
众所周知,中国是水资源严重短缺的国家,人均淡水资源量仅仅是世界平均水平的四分之一。对于中国北方来说,水资源严重匮乏,已经成为北方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在这种情况下,全球变暖对我国北方水资源的增加(每年约数百亿吨),无疑将给中国带来巨大的经济利益、生态利益和政治利益;如果能够配合渤海汽化工程、空中南水北调工程,则效果更加明显。
1 、北方广大地区由于降水量增加,农业、畜牧业、林业的收成可望增加10-30%。
2 、北方工业生产由于水资源增加,工业产值可随之增加10-30%,甚至更多。
、北方城市水源短缺将得到大幅度缓解,市民生活环境质量随之相应提高;国家首都北京市再无缺水之忧,因缺水而迁都的准备可以放弃。
4 、巨额投资的南水北调工程可以下马,或者压缩投资量,或者改变用途。例如,南水北调东线工程,可以通航目的为主。
、内蒙古、甘肃、宁夏、青海、新疆等地数以百万平方公里计的半荒漠、荒漠、沙漠地区的自然生态环境将得到相应程度的改善,许多久已干涸的内陆湖泊(例如罗布泊)有可能重新碧波荡漾,农业、畜牧业、林业将得到全新的发展,并可吸收大量温室气体。
五 、全球变暖对中国利大于弊
对比之下,全球变暖导致的我国沿海地区海平面上升对沿海陆地的侵蚀,以及极端天气导致的灾害增加,对我国造成的损失,总体来说远低于我国北方降水量增加而带来的巨大收益,因此可以说全球变暖对中国利大于弊。当然,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坐享其成,等着全球变暖给我国带来好处。事实上,我们还有大量的艰巨的工作要做,必须积极应对全球变暖、海平面上升、极端灾害性天气对我国的挑战和机遇。
1 、认真应对全球变暖对我国造成的各种负面影响,把可能的损失降低到尽可能低的程度和尽可能小的范围。
、积极利用全球变暖对我国带来的有利机遇,加快实施空中南水北调工程、渤海汽化工程、荒漠沙漠开发利用工程;及时调整行政布局,增设昆仑省(昆仑山南北地区)、敦煌省(甘肃西部、内蒙古西部、新疆东部),加大对西部地区的管理和服务力度。
气候变化如何影响人类文明进程
《气候文明史》 (日)田家康 著 范春飚 译 东方出版社2012年7月版
据研究,在最后一个冰川期之后的间冰期中气候大约出现了五到六次寒冷化,本书详述到底气候的温暖化和寒冷化是如何推动历史向前演进的。本书尝试沿着从8万年前到现在为止的这一时间轴,阐述气候变化跟人类历史之间千丝万缕的联系。
虽然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提出气候变化导致民族迁徙的观点,但是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气候学家休伯特·兰姆关于气候与人类历史的关系的研究才得到学界的真正重视。日本学者田家康的《气候文明史》虽然只是学术普及性的著作,但是比较全面、系统和精准地讲述了人类自诞生以来所遭遇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历史发生的重大影响。
罗马帝国的衰亡与气候变化有关
与微观的个案研究相比,历史研究的宏观尺度不但较难把握,论证也更困难。因此,要在今天学科细分和论题微观化的趋势中重返历史研究的宏大尺度,不但需要有勇气与识见,更需要在坚实的学科基础上进行。虽然美国地理学家E.亨廷顿早在二十世纪初期就提出气候变化导致民族迁徙的观点,但是直到上世纪七八十年代,美国气候学家休伯特·兰姆关于气候与人类历史的关系的研究才得到学界的真正重视。日本学者田家康的《气候文明史》虽然只是学术普及性的著作,但是比较全面、系统和精准地讲述了人类自诞生以来所遭遇的气候变化,及其对社会历史发生的重大影响。
《小冰河时代:气候如何改变历史》 (美)布莱恩·费根 著,苏静涛 译 浙江大学出版社2013年8月版
该书回顾了欧洲近现代史上的寒冬景象,分析了这段冰河期对历史走向造成的影响,以及它对当前的全球暖化奠定了怎样的气候基础,全书分为中世纪温暖期、“丰饶世界”的终结、爱尔兰大饥荒等内容。
作者在适度把握主流史学与环境史学(气候研究是其重要主题)的视角、方法和观点方面是比较谨慎的。例如,对“法国大革命为何发生在1789年”这个问题,作者认为:“法国大革命根本原因在于陈腐落后的社会制度,将气候的变化作为其主要原因不免牵强。然而,尽管这一变革的发生有其必然性,在革命的前一年,气候恶化使农民和劳动者陷入贫困,在这一背景下,革命才最终在1789年爆发。”(第180-181页)这固然有点像我们过去比较喜欢讲的“根本原因”与“具体导火线”的句式,但合乎历史实际。又如,关于罗马帝国的衰亡,作者认为在通常史家所关注的各种原因之外,还应该加上气候变化的因素,因为在公元二世纪后,欧洲气候逐渐寒冷化,自然灾害频发,导致罗马帝国内忧外患的发生(第112页)。
《气候改变历史》 (美)狄·约翰 等主编,王笑然 译 金城出版社 2014年3月版
《气候改变历史》一书遴选了气候影响历史的代表性文章,话题涉及全球范围。本书入选作者,除人们耳熟能详的史学大师亨廷顿、汤因比,其他人亦堪称当代重量级的环境历史学家,特别是约翰·F·理查兹、阿尔弗烈德·克罗斯比、马立博几位,还有中国读者熟悉的台湾学者许倬云。
而在此之前,公元9年罗马帝国大败于日耳曼人的条顿堡森林战役,则是天气在极短时间内成为决定历史发展方向的至关重要因素的个案。“在这次战争中,偶然下起的雷雨决定了拉丁文化圈的范围,并最终让德国和法国走上了不同的历史道路……条顿堡森林战役在19世纪以后,成为德意志民族主义的象征。”可见其在世界史上影响深远(第110-111页)。富勒在他的《西洋世界军事史》(卷一)中认为这是“世界历史上最具有决定性的会战之一”,他以狄奥的描述肯定了暴雨对这场战争胜负的决定性作用:“当罗马军正在森林中砍树找路前进时,突然碰着一场极大的暴雨,使地面溜滑不堪,简直寸步难移,树木的顶部不断地折毁落下,造成了极大的混乱。罗马军队已经丧失了任何的秩序,……第三天上午他们继续前进,又遭遇到空前的大雨,不仅阻止他们前进,而且连立足都很困难……”(《西洋世界军事史》,钮先钟译,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4年8月,第221-222页)当然,在这一战争史个案中,我们还是可以看到气象史家与战争史家的观点有区别,富勒在战术的胜负因素之上,同时还指出了罗马帝国的活力与奥古斯都的个性等更深层次的原因。
气候变化与美术史研究
虽然是一部视野非常宏观的著述,但是作者仍然时常恰当地以各种文献资料勾描出某些感性细节。他细心地注意到,在文学家笔下,气候变化的细节与历史研究的情境非常吻合,例如:“在托尔斯泰的《战争与和平》中提到,7月12日从夜里开始起雾,并下起了暴雨,当年的夏季风暴也十分频繁。”(第181页)“《战争与和平》中写到,严冬在10月28日就到来了。严寒史无前例地早早来临,到11月份气温就降到零度以下,并开始下暴风雪。步兵在日记中写道:‘天气非常寒冷,乌鸦冻僵了,从空中坠落。’”(第182页)
由于专业的关系,我也特别关注到书中关于气候研究与美术史研究的关系的论述。在“风景画中描绘的小冰期”一节中,作者认为十六世纪荷兰画家老彼得·布吕赫尔的风景画中描绘了小冰期中的气候。另外,书中谈到,汉斯·纽伯格教授早在1970年就对欧美四十一家美术馆一千两百八十四幅藏品画面所描绘的天气进行了定量研究,发现从1400年到1549年之间,晴天和视线良好的画作超过半数,低空积云和阴天的画作非常少。与此相对,从1550年到1849年,积云和阴天的比率急速增加。到小冰期结束以后,积云和阴天的比率又再次减少。另外,风景阴暗的画作在1550年到1849年之间的分布相当突出(第162-163页)。还有,对法国美术史家埃米尔·马勒关于宗教艺术的色调从1380年左右开始转为阴暗、受难,并从此成为基督教艺术核心的论述,作者认为,“这样的变化仿佛是在向人们揭示,以气候变化为契机发生的大饥荒、疫病和战乱将艺术的主题从爱变为苦难,甚至改变了人们的宗教信仰。”(第148页)这样的研究视角正是我们的美术史研究至今仍然比较缺乏的。
气候何时“翻盘”无法预测
我也注意到,气候对人类生活历史的影响无处不在,其普遍与细微的程度,甚至可能连专门研究气候与人类历史关系的学者偶尔也会在某个具体论述上出现忽略。例如,本书作者谈到尼罗河的洪水对埃及农业的作用,认为洪水带来的水分和营养会不断滋润曾经干涸的土壤,使其保持肥沃。正如希罗多德在其著作《历史》中所写的“埃及是尼罗河的恩赐”(第88页)。恰好我在课堂上曾和学生讨论过这个问题,其实这句话最早不是希罗多德说的,而是在他之前的米利都历史学家赫卡泰奥斯在他的《世界地图》一书中说的,希罗多德读到并重复了这句话。这句话在强调尼罗河对埃及文明所具有的重要性这点上当然是正确的,然而并不全面和准确。根据法国学者A.
德芒戎关于尼罗河泛滥的危险及气候的重要作用的研究,事实上尼罗河不但也会带来灾害,而更为重要的是,如果没有炎热、干旱的夏季气候,河水带来的腐土并不能使耕地肥沃(A.
德芒戎《埃及农村生活的现实问题与新面貌》,见其论文集《人文地理学问题》,第357-360页,商务印书馆,1993年)。
本书结尾部分有一个小标题是“气候一直在剧烈变化:无法预测的不确定性”,引证了古气候学的奠基人布罗克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一贯观点:气候变化不是平缓发生的,而总是一下子就从一种状态变为另一种状态。(第194页)用台湾译本的说法就是“一口气翻盘”。这种“翻盘”何时会发生、以多大的规模发生,都是无法预测的,因此布罗克早就说过“我无法像大多数人一样保持乐观”(第194页)。
在对今天的气候现实进行分析的时候,作者指出,尽管人们经常讨论气候异常问题,但实际上现在是前所未有的气候稳定期。“没有人知道稳定的气候何时结束……唯一可以断定的是,稳定的气候不会永远持续下去。气候变动比现在更为剧烈的时代必然到来。并且,谁都不能保证,超过过去60万年上限的大气中急剧增加的二氧化碳不会成为气候剧变的导火索。”(第196页)
但是,“由于预测存在不确定性,所以只能在问题发生时谋求应对”。在过去,人类对气候的变化有着优秀的适应能力,每一次人类都克服了危机,并建立起了更为强健的社会经济组织。但是,现在的人类却处在一个完全不同的阶段。
首先就是现在的人类文明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急剧的全球温暖化的威胁;其次则是世界人口已经急速增加到了六十七亿之多,过去人类通过迁徙来应对气候变化,而现在地球上已经住满了人类并且还在以每年八千万人口的速度增加,不可能再像以往一样通过迁徙来应对气候变化了。另外,“科学的进步可以弥补人口过密所造成的人类文明的脆弱这一想法,现在看来也太过乐观了”(第197页)。全书结尾的一句是:“不确定性已经增长到了一个新的阶段。或早或晚,气候的剧变一定会到来。人类究竟是否可以像一路走来那样运用强大的适应能力度过危机,再一次构筑起更为强健的文明社会呢?”
这样的问题已经摆在我们每个人的面前。
中国近500年间最冷的50年有多冷
据统计,仅从汉代至清末,仅严重的霜雪灾害194次。其中,仅清代灾难造成的死亡人数便超过0.5亿,以寒冬来说,清代还出现了近500年最寒冷的50年。
中国出现四大灾难群发期———从秦汉至清霜雪灾194次,死万人以上灾难至少160次
学术界一般认为,从上古到清末,中国自然灾害有四大多发、群发期,夏禹群发期、两汉群发期、明清群发期、清末群发期。所谓“多发、群发”,是指水灾、旱灾、蝗灾、疫灾、地震等各种自然、地质灾害相对集中地出现,不包括战争、维稳等“人祸”引发的灾难。
而伴随这些灾害的,往往便是世界末日式的人类灾难。
说到世界末日话题,人们常会引用汉乐府《上邪》中,“冬雷震震,夏雨雪,天地合”来形容之。冬天打雷,夏天下雪,都属气候反常,为极端气候表现;而“天地合”,则是地质灾害地震、地裂所引发的人类灾难。
引发人类灾难首推自然因素,自然因素中,居于首位的是水灾和旱灾。
据邓云特(邓拓)《中国救荒史》统计: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5079年次。其中,水灾1013次,旱灾1022次,雹灾541次,风灾512次,蝗灾460次,疫灾254次,霜雪灾194次,地震686次,饥灾397次;陈高佣主编《中国历代天灾人祸年表》涉灾范围更广泛,得出的数字更大:从秦汉至明清,各种灾害和歉饥达9697次,其中,水灾3459次,旱灾3504次。
事实上,史上发生的自然灾害远不上学术上的统计,当大大超过。据中国社科院历史所研究专家赫治清分析,秦汉至明清,以水、旱为主的气象灾害发生次数不断增多,时间间隔不断缩短;在时间分布上具有3年、8年、11年、22年、40-50年等准周期性波动特点,有多次百年周期性大变化。
自然灾害的直接后果,便是人类的大死亡。统计资料显示,仅从西汉初年至1840年鸦片战争前,死万人以上的重大气候灾害有144次;如果加上死亡万人以上的地震灾害,至少在160次以上。其中,导致十万、数十万乃至上百万人死亡的大灾害有20次以上;仅清代死亡千人以上灾害便有413次,共造成人死亡。
两汉灾难群发期———汉末蝗灾几十万灾民“饥死者七八”
中国最早夏禹灾难群发期,出现在前元前21世纪前后,这一时期最主要的自然灾害是水灾和地震。当时是“宇宙大洪水”时期,“大禹治水”的神话即发生在这一群发期内。这一时期灾难的详情已无法描述和推测,目前有记录的,始于两汉灾难群发期。
《中国灾荒史》依《史记》、《汉书》、《后汉书》等正史所列资料统计,秦汉460年间,旱灾81次,水灾76次,地震68次,蝗灾50次,雹灾35次,风灾29次,霜雪灾9次,歉饥14次,疫灾13次,总计达375次,实际发生肯定远超此数。
王莽所建新朝灾难尤多,水灾、旱灾、蝗灾、霜冻、雹灾、雪灾、地震轮番袭来,饥荒连连。
新朝从公元8年至23年,共历15年。这期间,可以说中国老百姓没过上一年好日子。《汉书·王莽传》记载,始建国三年(公元11年),黄河在魏郡境内决口,洪水把清河郡以东几个郡都淹了。起初王莽担心洪水淹了他元城县境内的祖坟,决定堵决口。后来看到洪水东流而去,没给祖坟所在的元城县境内带来威胁,便放弃筑堤治理,任由洪水泛滥,致兖豫平原为黄河水患所害长达60年之久,一直到东汉初年王景治河后,水患才减少。
水灾在王莽当政时,尚不算末日式灾难,最可怕的是蝗灾,当了15年皇帝,有3年发生了严重的蝗灾:黄河决口那年始建三年、地皇二年、地皇三年。
地皇二年先发生秋蝗,年次接着发生夏蝗。蔽日蝗虫西行,连长安的皇宫内都爬满了,可想当年蝗灾的严重和可怕程度。好多关外灾民来京畿所在的关内地区逃荒,“流民入关者数十万人”。谁知,关内也在大闹饥荒,造成流民“饥死者十七八”。为了活命,甚至出现“人相食”的人间惨剧。其时边境上的士兵也一样,没有粮食吃时便吃人肉。
除了天灾,人祸也加重了灾情。当时王莽下令赈济灾民,但粮食都让大小负责官员贪污了。这些贪官还欺上瞒下,从街头买来精米饭和肉汁,拿进宫中给王莽看,说老百吃的都是这些食物。
现代小冰期之寒冷期———1650年至1700年,是最近500年间最寒冷的50年
现在正是严惩和冬季,今年已有几次大范围降温,贵族、河南等地城市都发生了街头冻死人事情。而在古代,冬天不冻死一批人就不算冬天。
霜雪这类冻灾在中国历史上并没有水旱灾害多,但一样的可怕。中国对冻灾的记载在公元1400年以后,才逐渐丰富。从记录看,中国寒冷冻灾在17和19世纪最频繁,这一时期正处于现代小冰期的寒冷期。中国有记录极端寒冷出现在1690年12月至1691年1月,寒潮狂袭江南地区,整个淮河都冰封了,江苏、江西、浙江、安徽受损严重,其影响范围一直到海南地区。
有记录的严重寒冻灾害有很多。如唐天复元年(公元901年),从冬至春雨雪不住,被冻死的人不计其数。当时是唐昭宗李晔当皇帝,在陕西京城,每天冻死的老百姓都在千人以上。大雪下到最后,连皇家都快没有吃了,李晔命令在宫中设一个小磨,叫宫人自宵豆麦,弄口饭吃。因为饥寒交迫,后宫和诸王家里,每天都有三四个人被冻饿死。堂堂皇家都如此,民间灾难之深重就可想而知了。
在宋代也有多次严重雪灾。宋元祐二年(公元1087年)冬天,大雪连月,文字记载称“苦寒,民冻多死”。而在皇家遭遇不幸的靖康年间,雪灾也来了。靖康无年(公元1126年),整个中原地区都是冻天雪地,自阴历十一月到次年正月,都在下大雪,雪深数尺,“天气严寒,人多冻死”。
明清都是多灾期,水灾、干旱、瘟疫、地震、蝗灾等不断,而雪灾也相伴而来,且尤其严重。明景泰四年(公元1453年)冬,全国自北到南,大部分地区都闹雪灾,河北、山东、江苏、浙江、广西等地,竟然连续下了个把月大雪,平地数尺深。太湖所有港口都冻起断航,“人畜冻死万计”。广西柳州等地,河整个地冻起来,鱼几乎全被冻死干尽了。
而第二年全国又连着雪灾,灾情比上一年更严重,南方的湖南衡阳,都因为雨雪连绵,伤人甚多,仅牛便被冻死三3.6万头。北京、山东、河北、浙江、安徽、江西、江苏,没有哪个省能逃过的,到处都是人被被冻死。以济南为例,当时记载是“春。大雪数尺,人畜冻死万余”。
在明正德年间12月大雪,寒冷把整个洞庭湖冻死起来,可以骑马在上面行走,足可见当年的严寒程度。
清代的雪灾更惊人。 1650年至1700年,是最近500年间最寒冷的50年,冷到什么程度呢,好多年头出现大雪连下个把月的情况,甚至连下两个月,雪冻灾害造成的人间惨剧数不胜数,年年都有大量的人、畜被冻死。如清顺治十年(公元1653年)的全国雪灾,被冻死的人“甚众”。在河北一带,不少人被冻毙在山洞里。当年南方的湖南永州等地连下了40多天大雪“民冻死者无算”。
清康熙九年(公元1670年),全国各地连降大雪,一般连续下40-60天不等,黄河至龙门段都冻起来了,淮河更是坚冻两个月。全国12个省的地方志上上都有冻死人记载。湖北大冶等地,“冻饿死者甚众”;河南开封一带,“井冰,道路多冻死者”;江西南昌等地,“行人多冻死”;安徽怀要等地,“冻绥死者甚众”;江苏盱眙等地,“民多冻死,鸟兽入室呼食”;山东临沂等地,“人多冻死”,威海“行人死者无算,屋内亦有冻死者”……这样的雪灾在清代的天灾记录上到处都是是,清代后期,几乎没有几年未发生雪冻灾害的。
我国的重要地理界线
1、人口地理界线
从黑龙江省黑河市和云南省腾冲市划一条直线为界,该线划分的东南部占全国总面积的43%,人口占94%。
2.地势阶梯界线
(1)第一级阶梯和第二级阶梯的界线:西起昆仑山脉,经祁连山脉向东南到横断山脉东缘。
(2)第二级阶梯和第三级阶梯的界线:由东北向西南依次是大兴安岭、太行山、巫山、雪峰山。
3.地形区界线
(1)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界线:大兴安岭。
(2)黄土高原和华北平原界线:太行山脉。
(3)四川盆地和长江中下游平原界线:巫山。
(4)云贵高原和青藏高原界线:横断山脉。
(5)准噶尔盆地和塔里木盆地界线:天山山脉。
(6)青藏高原和塔里木盆地界线:昆仑山脉。
(7)黄土高原和汉水谷地界线:秦岭。
(8)河西走廊和柴达木盆地界线:祁连山脉。
(9)四川盆地和汉水谷地界线:大巴山脉。
(10)内蒙古高原和黄土高原界线:古长城。
(l1)长江中下游平原和华北平原界线:淮河。
4.气候界线
(1)l月0℃等温线(也是亚热带与暖温带及高原气候区分界线):大体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2)800毫米等降水量线(湿润区和半湿润区界线):沿着青藏高原东南边缘,向东经过秦岭一淮河一线。
(3)4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湿润区和半干旱区界线):从大兴安岭西坡经过张家口、兰州、拉萨附近,到喜马拉雅山脉东部。
(4)200毫米等降水量线(半干旱区与干旱区界线):大致通过阴山、贺兰山、祁连山、巴颜喀拉山到冈底斯山一线。
5.河流界线
(1)外流区和内流区的界线:北段大体沿大兴安岭一阴山一贺兰山一祁连山(东端)一线,南段比较接近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分水岭:巴颜喀拉山脉一秦岭。
(3)长江水系与珠江水系的分水岭:南岭。
(4)澜沧江与怒江的分水岭:怒山。
(5)长江流域与东南沿海诸河流域的分水岭:武夷山。
6.三大自然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青藏高寒区与东部季风区的界线:3000米等高线。
(3)青藏高寒区的北部与西北干旱半干旱区的界线:大体从昆仑山向东经过阿尔金山、祁连山一线。
7.自然地区界线
(1)东部季风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①南方地区和北方地区界线(华北暖温带湿润地区与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秦岭一淮河(1月0℃等温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4500℃等值线)。
②东北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与华北暖温带湿润、半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的活动积温3200℃等值钱。
③华中亚热带湿润地区与华南热带湿润地区界线:日平均气温>10℃积温7500℃等值线
(2)西北干旱半干旱区内部自然地区界线。
内蒙古温带草原地区与西北温带及暖温带荒漠地区的界线:贺兰山一线,相当于200毫米等降水量线。
8.农业活动界线
(1)牧区与农耕区的界线:大体接近400毫米等降水量线。
(2)水田区与早作区的界线:秦岭一淮河。
9.行政区界线
(1)南疆与北疆的界线(流动沙丘与固定、半固定沙丘界线):天山。
(2)湖北省与重庆市的界线:巫山。
(3)福建省与江西省的界线:武夷山。
(4)广东省与湖南省的界线:南岭。
(5)西藏自治区与新疆维吾尔自治区的界线:昆仑山脉。
(6)甘肃省与青海省的界线:祁连山脉。
(7)四川省与陕西省的界线:大巴山脉。
10.综合地理界线
(1)秦岭一淮河一线是我国的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这条线的南北景观有很大的差异:
①黄土高原的南界
②大致是1月0℃等温线、8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③亚热带与暖温带的界线
④湿润区与半湿润区的界线
⑤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和温带落叶阔叶林的界线
⑥河流有无结冰期的界线
⑦农业水田与旱地、两年三熟与一年两熟制、水稻和小麦杂粮的界线
⑧长江水系与黄河水系的分界线
(2)大兴安岭也是我国一条重要地理分界线,其东西两侧的景观也有较大差异:
①400毫米等降水量线通过的地方
②季风区与非季风区分界线
③内流区与外流区的分界线
④牧区与农耕区通过的地方的界线
⑤内蒙古高原和东北平原的界线
⑥我国地势第二级阶梯与第三级阶梯的界线通过的地方
⑦森林景观与草原景观界线通过的地方。
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空调制冷不好的原因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