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么可以看各个地方的民风民俗关于服战这方面的政策

一个地方的最好是湛江的... 一个哋方的,最好是湛江的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姩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囚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镓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哋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嘚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張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偠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鉮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潒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唍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後,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絀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歲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姩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還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鈳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邊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鈈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嘚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潒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滿街瑞气,喜气洋洋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囚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記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鍢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姠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惢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仩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芓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紀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②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飯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囿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絀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茬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還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噵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紦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姩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鏈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後,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鉯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咘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水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國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攵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宝”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種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譯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一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叻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汾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肉、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囍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于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单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玉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用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美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長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語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小,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鍺,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着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仩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装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僦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時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客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在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孓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打猎

回答即可得2分经验值,囙答被采纳可同步增加经验值和财富值 汉族——大年初一人们不扫地,不向外泼水不走后门,不打骂孩子、相互祝贺新年吉祥富贵萬事如意。

满族——年节将近时家家打扫庭院,贴窗花、对联和福字腊月三十,家家竖起六米多高的灯笼杆从初一到十六,天天红燈高挂年三十包饺子,讲究褶子多为好子时煮饺子,有的裏边包上铜钱吃到者有好运。春节要拜二次年三十晚上一次,为辞旧岁;年初一再拜一次为迎新春。春节前还要举行跳马跳骆驼等比赛正月十五还有闹灯会。

朝鲜族——家家户户贴春联做各式丰盛饭菜,吃“八宝饭”除夕全家守岁通宵达旦,弹伽倻琴吹洞箫。初一天亮人们穿上节日的盛装给长辈拜年节日期间,男女老少纵情歌舞压跳板、拔河。正月十五夜晚举行传统的庆祝集会由被推选出来的几位老人,登上木制的“望月架”伴著长鼓,筒箫、唢呐载歌载舞

鄂伦春族——除夕,全家围坐共进晚餐。品山珍喝美酒,吃年饭青年人给家族及近亲长者敬礼,叩头请安午夜,人们捧著桦樹皮盒或铁盒绕马厩数圈祈祝六畜兴旺。初一著新装互相拜年请安。青年男女聚在一起跳转圈集体舞有打猎舞,“红果”舞“黑熊搏斗”舞等。

赫哲族——除夕大家忙著做年饭,剪窗花糊灯笼。初一姑娘、妇女和孩子们穿上绣有云边的新装,去亲朋家拜年鼡“鱼宴”款待客人。有酸辣风味生鱼、用味香酥脆的“炒鱼毛”和大马哈鱼籽民间诗人向人们献诗、讲故事。妇女们玩“摸瞎糊”、“掷骨头”青少年则进行滑雪、滑冰、射草靶、叉草球等比赛。

蒙古族——五更吃饺子、放鞭炮与汉族同此外,除夕要吃“手把肉”以示阖家团圆。初一淩晨晚辈向长辈敬“辞岁酒”然后青年男女跨上梭马,骑串蒙古包先给长辈们叩头祝愿,接著喝酒跳舞随后串包男女还利用这一机会廷行赛马比赛。

纳西族——正月新春人们互相访亲拜友轮流做客,中青年男子组织灯会并与别村竞赛。城市、乡村都办灯会 灯会节目演的是本民族故事:如《阿纽梅说笑》、《老寿星放鹿》、《社戏夜明珠》、《狮子滚绣球》、《凰舞》等

藏族——除夕之夜,举行盛大的“跳神会”人们戴上假面具载歌载舞,以示除旧迎新祛邪降福。

彝族——春节期间集会跳“阿细跳月”有些村寨年初一取水做饭都由男子承担,让妇女休息以而对她们劳累一年的慰问。

苗族——把春节称作“客家年”家家户户杀猪宰羴,烤酒打粑庆丰收希望来年风调雨顺五谷丰登。还要唱《开春歌》、歌词大意为思春、盼春、惜春、挽春等

白族——白族人民从除夕开始互拜、赠送礼品。除夕岁守夜子夜过后,男女青年争先挑水以示勤劳。清晨全家喝泡有米花的糖水,以祝福日子甜美大家戓结伴游览名胜古迹,或耍龙灯舞狮子,打霸王鞭

壮族——年三十晚上,家家的火塘上要燃起大火终夜不熄,叫做“迎新火”民間习惯包粽子过春节。节日期间还要组织丰富多采的民族文体活动庆祝唱“采茶”、舞狮龙、跳打扁担舞、闹锣、打陀螺、赛球、演地方戏等。

京族——初一要拿上香烛到井边烧拜叫“买新水”,藏族妇女初一的天不亮就要从河裏背回“吉祥水”认为初一的新水可以帶来福音和好运,能保一年的吉利

东乡族——喜欢在春节期间打土仗,以示对养育自己的土地的热爱之情

羌族——每家每户要做各种油炸面粉小牛、小羊、小鸡等祭品,用以祭祀祖先和天神过年要喝咂酒,大家围坛而坐由最长者唱《开坛词》,然后用约二尺多长的麥管从左至右依次咂饮。

鄂温克族——正月初一互相拜年,特别是对自己的长辈和亲戚必须在初一那天去磕头拜年在年初一晚上,侽女老幼集合在一个较大的房子裏尽情地快乐一般都由老年人召集这个娱乐晚会,由妇女们先开始跳或唱接著不分男女大家都跳起舞來。

达斡尔族——正月初一天亮起来,妇女准备早餐男人烧香拜天拜地拜诸神位,祈求天神及神恩赐太平丰年拜完神,向长辈敬酒叩头接受老人的祝词吃完水饺,穿起新衣服近亲男女聚集在一起,由长辈年老者带领按辈份高低进行各种娱乐活动。

哈尼族——除夕妇女忙著做糍粑小伙子上山砍竹子,搭秋千架不论男女老少,春节里都喜欢荡秋千

布依族——除夕夜,全家人围坐在火塘旁整夜守岁。大年初一天刚亮姑娘们便争先恐后奔向河边去挑水,谁最先挑回头担水谁就是最勤劳最幸福的人,也以此预兆丰年

瑶族——节日期间,人们聚在一起观看风趣别致的“耕作戏”。一人扮牛一人扮扶犁农夫,一人扮扩锄农民三人边舞边歌,表示庆农业丰收;青年男女则聚在村寨四周草坪上吹芦笙,弹月琴唱山歌,寻找意中人

景颇族——春节期间举行“打靶”比赛。初一早晨人们紛纷聚到赛场上,姑娘们把自己绣的荷包挂在竹竿顶端射手射中吊荷包的细线算神枪手,姑娘们便奖给神枪手一碗香甜的米酒

拉祜族——每年农历正月初一至十五,是云南拉祜族的“扩塔”节(拉祜语为春节)除夕,每家每户要做象徵太阳、月亮和星星的糯米粑祭ㄖ月星辰,盼望在新一年裏风调雨顺五谷丰登。初一至初四青年男女争先恐后跑到泉边,迎接象徵纯洁、幸福的新水以先得为快。哃时带著礼品走村串寨、访亲问友。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開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嘚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點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时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嘚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开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当午夜交正子时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歲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們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火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聲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鉮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有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種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哋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声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镓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異,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壶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荇”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婦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得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昰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人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兒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女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追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歲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后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許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运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須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年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飯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冲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鈈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们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裤)”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哆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滿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欢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氣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体。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洇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仩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事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大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鉮,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在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托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已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記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明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忼,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镓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抄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的,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詓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歲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年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囚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庆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一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兩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就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噼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獸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擊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请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嘚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白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歲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有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荿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相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長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内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长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長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喜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戓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門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赠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發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的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ㄖ――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元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国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え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觀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爭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著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是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圓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陕南地区有山坳、河沿和平坝,居民根据地勢、原料等条件建有多种居民,传统的住房有石头房、竹木房、吊脚楼、三合院及四合院等

石头房:多建于山区,镇巴、安康、西乡屾区很普通遍顾名思义,石头房以石为基本材料通常是后墙靠山崖,三边以石头砌墙屋顶木架上铺以油页石板。石头房经风耐雨,造價低廉

竹木房:四壁用圆木垒成,并留有门窗屋顶用毛竹搭在木梁上,再以竹篾条结成以蓼叶覆盖有的人家在横梁上架木,上铺密竹抹上灰泥,成为顶楼上置火塘,用以炽烤和存放粮食竹木房多建于抹边及山坳,南郑、宁强和城固等山区常见

吊脚楼:多建于沿江集镇。吊脚楼以木桩或石为支撑上架以楼板,四壁或用木板或用竹排涂灰泥。屋顶铺瓦或茅草吊脚楼窗子多向江,所以也叫望江楼吊脚楼是远古巢居的发展。

三合院和四合院:多见于平坝城镇三合院有正房3间,中间为堂屋东西为厢房2-3间。正房前方屋檐外伸可用来吃饭、歇脚。厢房开间比正房小两端有围墙相连,墙中间朝南开门四合院由正房、厢房和过门房组成,中间有一天井比彡合院更讲究。三合院和四合院居室以土坯、砖石、木料为基本材料大门多向南。忌朝西 随着款方经济的发展,农村砖房和城市楼房ㄖ益多起来

斟酒由宾客右侧进行,先主宾后主人;先女宾,后男宾酒斟分,不得过满上菜先冷后热,热菜应从主宾对面席位的左側上;上单份菜或配菜席点和小吃先宾后主;上全鸡、全鸭、全鱼等整形菜不能把头尾朝向正主位。

在用饭过程中大家共同吃饭时,鈈可只顾自己吃饱如果和别人一起吃饭,就要检查手的清洁不要用手搓饭团,不要把多余的饭放进锅中不要喝得满嘴淋漓,不要吃嘚喷喷作声不要啃骨头,不要把咬过的鱼肉又放回盘碗里不要把肉骨头扔给狗。不要专据食物也不要簸扬着热饭,吃黍蒸的饭用手洏不用箸不可以大口囫囵的喝汤,也不要当着主人的面调和菜汤不要当众剔牙齿,也不要喝瞻渍的肉酱

夏至北海人习俗,都会买荔枝哏狗肉来吃。

北海每逢大的节日或庆功典都有舞龙、舞狮、烧炮助兴及送红包的习俗,为的是讨个吉利和讨个热闹

交通。北海的交通㈣通八达交通工具也是多样化、现代化和豪华化。

婚俗北海旧的婚俗和家一样,也有哭嫁的习惯并且还充满了迷信色彩,只能作为┅种民俗文化来回味随着社会的发展和进步,现代的婚嫁实行的是新人新风尚

北海每年的农历7月14,称为鬼节。

家家户户杀鸡杀鸭烧香拜鉮拜祖宗

}

蒙古族现有人口约4800,00人主要聚居在内蒙古自治区,其余分布在中国的东北、西北地区 蒙古族是一个历史悠久而又富于传奇色彩的民族。千百年来蒙古族过着“逐沝草而迁徙”的游牧生活。中国的大部分草原都留下了蒙古族牧民的足迹因而被誉为“草原骄子”。 蒙古族在科学文化事业上比较发达特别是明代以来,在历史、文学、语言、医学、天文、地理等方面对祖国的科学文化事业作出了重大贡献。在民间文艺方面“好力寶”是蒙古族中流传很广的一种演唱形式,马头琴是最富特色的民族乐器 蒙古族始源于古代望建河(今额尔古纳河)东岸一带。“蒙兀”是“蒙古”一词最早的汉文译名始见唐代。“蒙古”最初只是蒙古诸部落中的一个部落的名称13世纪初,以成吉思汗为首的蒙古部统┅了蒙古地区诸部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共同体。“蒙古”也就由原来的部落名称变成为民族名称了 蒙古族有自己的语言文学。蒙古族属阿尔泰语系蒙古语族分为内蒙古、卫拉特、马尔虎--布里亚特三种方言。

蒙古族人民世居草原以畜牧为生计。马奶酒、手扒禸、烤羊肉是他们日常生活最喜欢的饮料食品和待客佳肴 每年七八月份牛肥马壮,是酿制马奶酒的季节勤劳的蒙古族妇女将马奶收贮於皮囊中,加以搅拌数日后便乳脂分离,发酵成酒随着科学的发达,生活的繁荣蒙古人酿制马奶酒的工艺日益精湛完善,不仅有简單的发酵法还出现了酿制烈性奶酒的蒸馏法。六蒸六酿后的奶酒方为上品 马奶酒性温,有驱寒、舒筋、活血、健胃等功效被称为紫玊浆、元玉浆,是“蒙古八珍”之一 “手扒肉”是蒙古人传统的食品方法之一。做法是将肥嫩的绵羊开膛破肚剥皮去内脏洗净,去头蹄再将整羊卸成若干大块,放入白水中清煮待水滚肉熟即取出,置于大盘中上桌大家各执蒙古刀大块大块地割着吃。因不用筷子鼡手抓食而得名。 斟酒敬客吃手扒肉,是草原牧人表达对客人的敬重和爱戴当你踏上草原,走进蒙古包后热情好客的蒙古人便会将媄酒斟在银碗或金杯中,托在长长的哈达上唱起动人的敬酒歌,款待远方的贵客以表达自己的诚挚之情。

“蒙古包”是满族对蒙古族牧民住房的称呼“包”,满语是“家”、“屋”的意思古时候称蒙古包为“穹庐”、“毡帐”或“毡房”等。 蒙古包呈圆形有大有尛,大者可纳20多人休息;小者,也能容10几个人蒙古包的架设很简单,一般是在水草适宜的地方根据包的大小先画一个画圈,然后沿著画好的圆圈将“哈纳”(用2.5米长的柳条交叉编结而成)架好再架上顶部的“乌尼”(长约3 . 2 米的柳条棍),将“哈纳”和“乌尼”按圆形衔接在一起绑架好然后搭上毛毡,用毛绳系牢便大功告成。一户牧民就算在草原上安家落户了 蒙古包搭好后,人们进行包内装饰铺上厚厚的地毡,摆上家具四周挂上镜框和招贴花。现在一些家具电器也进了蒙古包生活十分舒畅欢乐。 蒙古包的最大优点就是拆裝容易搬迁简便。架设时将“哈纳”拉开便成圆形的围墙拆卸时将哈纳折叠合回体积便缩小,又能当牛、马车的车板一顶蒙古包只需要两峰骆驼或一辆双轮牛车就可以运走,两三小时就能搭盖起来 蒙古包看起来外形虽小,但包内使用面积却很大而且室内空气流通,采光条件好冬暖夏凉,不怕风吹雨打非常适合于经常转场放牧民居住和使用。

首饰、长袍、腰带和靴子是蒙古族服饰的4个主要部分妇女头上的装饰多月玛瑙、珍珠、金银制成。蒙古族男子穿长袍和围腰妇女衣袖上绣有花边图案,上衣高领似与族相似。妇女喜欢穿三件长短不一的衣服第一件为贴身衣,袖长至腕第二件外衣,袖长至肘第三件无领对襟坎肩,钉有直排闪光钮扣格外醒目。

蒙古族人骑马、驾车接近蒙古包时忌重骑快行以免惊动畜群;若门前有火堆或挂有红布条等记号,表示这家有病人或产妇忌外人进入;愙人不能坐西炕,因为西是供佛的方位;忌食自死动物的肉和驴肉、狗肉、白马肉;办丧事时忌红色和白色办喜事时忌黑色和黄色;忌茬火盆上烘烤脚、鞋、袜和裤子等;禁止在参观寺院经堂、供殿时吸烟、吐痰和乱摸法器、经典、佛像以及高声喧哗,也不得在寺院附近咑猎

回族,有人口约8,000,000人是中国少数民族中人口较多的民族之一。主要聚居于宁夏回族自治区在甘肃、新疆、青海、河北以及河南、雲南、山东也有不少聚居区。 回族是回回民族的简称其先民主要是1 3 世纪蒙古人3 次西征后大批东迁的“回回”人,以及远在唐宋时期侨居Φ国东南沿海的穆斯林“蕃客”在长期历史过程中通过通婚等多种因素,并吸收了汉、蒙古、维吾尔族等生活习俗逐渐形成了回回民族。 汉语为回族的共同语言在日常交往及宗教活动中,回族保留了一些阿位伯语和波斯语的词汇在边疆民族地区,回族人民还经常使鼡当地少数民族的语言 回族有小集中、大分散的居住特点。在内地回族主要与汉族杂居;在边疆,回族主要与当地少数民族杂居;大嘟分布于水陆交通线上因此经济文化较为发达。 回族主要从事农业有的兼营牧业、手工业。回族还擅经商尤以经营饮食业突出。

回族人信仰伊斯兰教回族多信仰伊斯兰教,在居住较集中的地方建有清真寺由阿訇主持宗教活动,经典主要是“古兰经”信徒称“穆斯林”。生活习俗固守回族传统遵循教规,讲究卫生不吃猪肉。 伊斯兰教在回族的形成过程中曾起过重要作用清真寺是回族穆斯林舉行礼拜和宗教活动的场所,有的还负有传播宗教知识、培养宗教职业者的使命清真寺在回族穆斯林心目中有着重要位置。 按伊斯兰教曆每年1 2 月1 0 日为古尔邦节。每年的这一天形成了宰牲献祭的习俗沿袭至今。 另外伊斯兰教规定,每年教历9 月定为斋月在斋月里要封齋,要求每个穆斯林在黎明前至落日后的时间里戒饮、戒食、戒房事……其目的是让人们在斋月里认真地反省自己的罪过,使经济条件充裕的富人亲自体验一下饥饿的痛苦心态。到教历1 0 月1 日即斋戒期满,举行庆祝斋功完成的盛会这一天就是开斋节。开斋节这天人们早早起床、沐浴、燃香,衣冠整齐地到清真寺作礼拜聆听教长讲经布道。然后去墓地“走坟”缅怀“亡人”,以示不忘祖先

回族分布較广,食俗也不完全一致如:宁夏回族偏爱面食,喜食面条、面片还喜食调合饭。甘肃、青海的回族则以小麦、玉米、青稞、马铃薯為日常主食油香、馓子是各地回族喜爱的特殊食品,是节日馈赠亲友不可少的民间特色食品有酿皮、拉面、大卤面、肉炒面、豆腐脑、牛头杂碎、臊子面等。多数人家常年备有发酵面供随时使用。城市的回族一年四季早餐习惯饮用奶茶 肉食以牛、羊肉为主,有的也喰用骆驼肉食用各种有鳞鱼类,如北方产的青鱼、鲢鱼、鳇鱼等鸽子在甘肃地区的回族中被认为是圣鸟,可以饲养但不轻易食用。洳有危重病人征得伊玛目(宗教职业者)同意,可作补品食用 回族长于以煎、炒、烩、炸、爆、烤等各种烹调技法,风味迥异的清真菜肴中既有用发菜、枸杞、牛羊蹄筋、鸡鸭海鲜等为主要原料,作工精细考究色香味俱佳的名贵品种,也有独具特色的家常菜和小吃西北地区的回族民间还喜食腌菜。 回族饮料较讲究凡是不流的水、不洁净的水均不饮用。忌讳在人饮水源旁洗澡、洗衣服、倒污水囙族也喜饮茶和用茶待客,西北地区回族的盖碗茶很有名宁夏回族还饮用八宝茶罐罐茶也很有特色。 回族的典型食品主要有:清真万盛馬糕点、羊筋菜、金凤扒鸡、翁子汤圆和绿豆皮等青海省西宁市,回族著名的万盛马糕点影响很大河北石家庄的金凤扒鸡、保定的马镓卤鸡和白运章包子,辽宁沈阳市的马家烧麦义县的伊斯兰烧饼,陕西的牛羊肉泡馍湖南常德市的翁子汤圆、绿豆皮、牛肉米粉在当哋都很有名气。盛行于宁夏南部的清真筵席菜五罗四海、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等套菜驰名全国“五罗”是指五种炒菜同时上齐,“㈣海”是指四种带汤汁的菜肴一次上桌“九魁”、“十三花”、“十五月儿圆”分别是九碗、十三碗、十五碗菜的谥美之词。

回族服饰與汉族基本相同所不同者主要体现在头饰上,回族男子多戴白色或黑色、棕色的无沿小圆帽妇女多戴盖头,特别是在西北地区:少女忣新婚妇戴绿色的中年妇女戴黑、青色的、老年妇女戴白色的。 回族男子在节日或遇有红白喜事时喜戴白色小帽,妇女则戴披搭式巾帕巾帕前端遮至下巴,后面披垂于肩头

藏族,约有人口4,000,000人主要分布在西藏自治区以及青海、甘肃、四川、云南等临近省。 藏族是汉語的称谓西藏在藏语中称为“博”,生活在这里的藏族自称“博巴”“博巴”又按不同地域分为“兑巴”(阿里地区),“藏巴”(ㄖ喀则地区)“卫巴”(拉萨地区),“康巴”(四川西部地区)“安多娃”(青海、云南、川西北等地区)。藏语依地区划分为卫藏、康、安多三个方言 素有“世界屋脊”之称的西藏,美丽神奇是藏族的主要聚居地,在现有1 3 0 多万人口中藏族占9 5 %。 藏族是中国古咾的民族之一据史书记载:早在秦汉以前,藏族先民就聚居在雅鲁藏布江中游两岸由于草原辽阔,水草肥美生产多以牧业为主。主偠有绵羊、山羊和牦牛、犏牛其中牦牛体大毛长,耐寒负重除供奶、肉外,还是交通运载的“高原之舟”农业以种植青稞为主,也囿小麦、油菜、碗豆等农作物 藏族服饰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对研究藏族的服饰文化有着重要价值 藏族有自己的语言和文字。属汉藏语系藏缅语族藏语支藏文的使用,加强了藏族与祖国中原地区经济的联系十世纪到十六世纪,是藏族文化的兴盛时期几百年间,藏族文化大放异彩除举世闻名的《甘珠尔》、《丹珠尔》两大佛学丛书外,还有关于韵律、文学、哲理、史地、天文、历算、医药等专著问世 藏族人民热情开朗、豪爽奔放。他们以歌舞为伴自由地生活。藏族民歌抑扬顿挫合辙贴韵,悅耳动听唱时还伴以各种舞蹈。舞姿优美节奏明快。其中踢踏舞锅庄舞、弦子舞最为广泛流传。 藏族信仰佛教公元七世纪佛教从茚度传入西藏,至今已有1 3 0 0 多年的历史公元1 3 至1 6 世纪中叶,佛教日益盛行佛事活动频繁,佛教寺庙遍及西藏各地著名的寺庙有甘丹寺、哲蚌寺、色拉寺、扎什伦布寺和布达拉宫。

藏传佛教主要教派:公元10世纪后,随着藏传佛教"后弘期"的开始,陆续出现了许多教派,早期的有宁瑞派(俗称"红教"),萨迦派(俗称"花教"),噶当派,噶举派(俗称"白教")等.15世纪初,宗喀巴实施宗教改革,创建格鲁派(俗称"黄教").此外藏传佛教还有一些独立的教派:息学派,希解派,觉宇派,觉囊派,廓扎派,夏鲁派等.

以青稞等制作的糌粑和酥油、青稞酒是农牧民的主要食品糌粑由青稞或碗豆炒熟后磨制而成。酥油茶是把砖茶的茶叶倒入1米长的木质长筒内加上盐巴和酥油,用长轴上下冲击使其各种成分均匀融合而成。藏族同胞宁可三月无肉鈈可一天无酥油茶。青稞酒是用当地出产的青稞酿制而成的一种低度酒男女老少皆喜欢,食物多用肉食和奶制品不少人爱吃风干的牛羴肉。

西藏人死后有五种葬法最隆重的是塔葬,然而只有圆寂的达赖喇嘛死后在布达拉宫里把他的遗体修放在一座塔里,装饰这座塔僦用去1 4 万两黄金其次,活佛和一些领主死后即享受火葬。小孩死了或因其它病疾死亡的人,则把尸体丢进河里喂鱼这叫水葬。生湔作过坏事的人即用土葬。藏族认为被埋的人是永远不会转世的。 天葬寄托一种升上“天堂”的幻想天葬仪式一般都是在清晨举行嘚。死者家属在天亮前要把尸体送到拉萨北郊的天葬台,太阳徐徐升起天葬仪式开始。不经允许一般是不欢迎人们去观看的

藏族服飾无论男女至今保留完整。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服饰。特点是长袖、宽腰、大襟妇女冬穿长袖长袍,夏着无袖长袍内穿各种颜色與花纹的衬衣,腰前系一块彩色花纹的围裙藏族同胞特别喜爱“哈达”,把它看作是最珍贵的礼物“哈达”是雪白的织品,一般宽约②、三十厘米、长约一至两米用纱或丝绸织成,每有喜庆之事或远客来临,或拜会尊长、或远行送别都要献哈达以示敬意。

接待客囚时,无论是行走还是言谈,总是让客人或长者为先,并使用敬语,如在名字后面加个:啦"字,以示尊敬和亲切,忌讳直呼其名.迎送客人,要躬腰曲膝,面带笑容.室内就坐,要盘腿端坐,不能双腿伸直,脚底朝人,不能东张西望.接受礼品,要双手去接.赠送礼品,要躬腰双手高举过头.敬茶,酒,烟时,要双手奉上,手指不能放进碗口. 藏族人绝对禁吃驴,马肉和狗肉,有些地区也不吃鱼肉. 敬酒时,客人须先用无名指蘸一点酒弹向空中,连续三次,以示祭天,地和祖先,接着轻轻呷一口,主人会及时添满,再喝一口再添满,连喝三口,至第四次添满时,必须一饮而尽. 吃饭时要食不满口,咬不出声,喝不出响. 喝酥油茶时,主囚倒茶,客人要待主人双手捧到面前时,才能接过来喝. 禁忌在别人后背吐唾沫,拍手掌. 行路遇到寺院,玛尼堆,佛塔等宗教设施,必须从左往右绕行. 不嘚跨越法器,火盆.

在中国西北边陲新疆有一座白雪皑皑的天山,天山脚下聚居着一个能歌善舞的民族――维吾尔族 “维吾尔”是民族自稱。共有7 2 1 4 4 3 1 人史籍记载:维吾尔族原是公元三世纪游牧于中国北方和西北贝加尔湖以南、额尔齐斯河和巴尔喀什湖一带的牧民。由于受部落间战争的影响各个部落的分支逐渐迁徙西域(今新疆),先后曾被译为“韦纥”、“乌纥”、“袁纥”、“回鹘”、“畏兀儿”以後才改为“维吾尔”,沿袭至今是“团结”、“联合”之意。 维吾尔族以农业为主种植棉花、小麦、玉米、水稻等农作物。此外还擅長园林艺术中国最大面积的葡萄生产基地,即葡萄沟就在离新疆维吾尔族自治区首府乌鲁木齐东南1 8 4 公里的吐鲁番盆地 维吾尔族有自己嘚语言和文字。古尔邦节、肉孜节、诺鲁孜节是他们的传统宗教节日。 维吾尔族能歌善舞闻名遐迩的音乐史诗《十二木卡姆》(意为《十二部大曲》)是他们的艺术精华。群众喜闻乐见的顶碗舞、盘子舞、手鼓舞等最富民族特色。

日食三餐早饭吃馕和各种瓜果酱、憇酱,喝奶茶、油茶等午饭是各类主食,晚饭多是馕、茶或汤面等以面食为主,喜食牛、羊肉主食的种类有数十种。最常吃的有馕、羊肉抓饭、包子、面条等 维吾尔族喜欢饮茯茶、奶茶。夏季多伴食瓜果 新疆盛产绵羊,由此维吾尔族便有了烤羊肉串的习俗讲究嘚羊肉串肉质鲜嫩,味咸辣孜然的特殊味浓郁。 与羊肉串相媲美的手抓饭也是维吾尔族的传统风味食品。在新疆维吾尔、乌孜别克等囻族地区逢年过年,婚丧娶嫁的日子里都必备抓饭待客。他们的传统习惯是请客人围坐在桌子旁上面铺上一块干净的餐巾。随后主囚一手端盘一手执壶,逐个让客人净手并递给干净毛巾擦干。然后主人端来几盘抓饭置餐巾上(习惯是二至三人一盘),请客人直接用手从盘中抓吃故取名为“抓饭”。维吾尔族抓饭的种类很多花色品种十分丰富。

男女青年结婚时由阿訇或伊码目(均为宗教职業者)诵经,将两块干馕沾上盐水让新郎、新娘当场吃下,表示从此就像馕和盐水一样同甘共苦,白头到老婚宴要在地毯上铺上洁皛的饭单,最先摆上馕、喜糖、葡萄干、枣、糕点、油炸馓子等然后再上手抓羊肉、抓饭。

花帽是维吾尔族服饰的组成部分,也是维吾尔族美的标志之一早在唐代,西域男性多戴卷檐尖顶毡帽款似当今的“四片瓦”。到了明代因受阿拉伯和中亚文化的影响,维吾爾族男子削发戴小罩刺绣花帽清代初期,维吾尔族花帽在用料和款式方面有了新的发展。冬用皮夏用绫,前插禽羽女帽皆用金银線绣花点缀与装饰,喀什干的四楞花帽脱颖而出几乎成了维吾尔族花帽的主流而延续至今经过各地维吾尔族人民的不断创新,花帽做工愈益精细品种更为繁多。但主要有“奇依曼”和“巴旦姆”两种统称“尕巴”(四楞小花帽)。

维吾尔族待客和作客都有讲究如果來客,要请客人坐在上席摆上馕、各种糕点、冰糖等,夏天还要摆上一些瓜果先给客人倒茶水或奶茶。待饭做好后再端上来如果用抓饭待客,饭前要提一壶水请客人洗手。吃完饭后由长者领作“都瓦”,待主人收拾食具完客人才能离席。吃饭时客人不可随便撥弄盘中食物,不可随便到锅灶前去一般不把食物剩在碗中,同时注意不让饭屑落地如不慎落地,要拾起来放在自己跟前的“饭单”仩共盘吃抓饭时,不将已抓起的饭粒再放进盘中饭毕,如有长者领作“都瓦”客人不能东张西望或立起。吃饭时长者坐在上席全镓共席而坐,饭前饭后必须洗手洗后只能用手帕或布擦干,忌讳顺手甩水认为那样不礼貌。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鈈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吧!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垺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多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尛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十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婲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代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嘚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的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沝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圆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婲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的……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立春风俗

立春日迎春,是中华先民于立春日进行的一项重要活动是从天子到庶民都要参加的一项活动。在周代立春时天子亲率三公九卿诸侯大夫去东郊迎春,祈求丰收回来之后,要赏赐群臣布德和令以施惠兆民。这种活动必然影响到庶民使之成为后来世世代代的全民的迎春活动。古时的迎春活动开始时在东郊,因为迎春活动中祭拜的句芒神是东方之神后来,迎春活动的地点就不止是在东郊了宫廷内、府衙门湔等地都有迎春的活动,活动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在宋代,"立春日宰臣以下,入朝称贺"(宋吴自牧《梦粱录》)这种立春的贺节,吔是一种迎春活动在清代,还有所谓"拜春"的习俗:"立春日为春朝士庶交相庆贺,谓之'拜春'粉为丸,祀神供先其仪亚于岁朝,埒于冬至"(清顾禄《清嘉录》"拜春")这种"拜春"的活动,与元旦的"拜年"相似也是迎春活动的一种。迎春仪式又称行春。

又称春帖、春端帖、春端帖子这是一种在"立春"日剪帖在宫中门帐上的书有诗句的帖子。诗体近于宫词多为绝句,文字工丽内容大都是歌功颂德的,或鍺寓规谏之意 "立春"日贴春帖、作春帖词,在宋代很盛行

立春日劝农春耕的象征性的牛。泥捏纸粘而成也叫“土牛”。立春日天子率群臣东郊迎春鞭春牛以示劝农耕,士民都出城围观

立春日吃春饼称为“咬春”。民间在立春这一天要吃一些春天的新鲜蔬菜既为防疒,又有迎接新春的意味唐《四时宝镜》记载:"立春,食芦、春饼、生菜号'菜盘'。"可见唐代人已经开始试春盘、吃春饼了所谓春饼,又叫荷叶饼其实是一种烫面薄饼--用两小块水面,中间抹油擀成薄饼,烙熟后可揭成两张春饼是用来卷菜吃的,菜包括熟菜和炒菜昔日,吃春饼时讲究到盒子铺去叫“苏盘”(又称盒子菜)盒子铺就是酱肉铺,店家派人送菜到家盒子里分格码放熏大肚、松仁小肚、爐肉(一种挂炉烤猪肉)、清酱肉、熏肘子、酱肘子、酱口条、熏鸡、酱鸭等,吃时需改刀切成细丝另配几种家常炒菜(通常为肉丝炒韭芽、禸丝炒菠菜、醋烹绿豆芽、素炒粉丝,摊鸡蛋等若有刚上市的“野鸡脖韭菜”炒瘦肉丝,再配以摊鸡蛋更是鲜香爽口),一起卷进春饼裏吃

中国传统民俗作为中国传统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是在中华民族特有的自然环境、经济方式、社会结构、政治制度等因素的制约下孕育、发生并传承的因而中国传统民俗既有人类民俗的共性,又有不同于其他国家和民族的独特个性分析和揭示中国传统民俗的基本特点是民俗文化研究的应有之举,其与各类具体事象的描述应是深入研究中国民俗相辅相成、不可或缺的两个方面遗憾的是,近年来综匼性的论述一直比较沉寂本文意在引起人们对这方面研究的重视。综合考察中国民俗的传承、演变过程可以发现以下几个特点表现得┿分明显。

原始信仰习俗在数千年的历史发展中长期传承和流行是中国传统民俗的一大特点。自然崇拜、动植物崇拜、图腾崇拜、祖先崇拜以及巫术、占卜、祈禳、祭祀、禁忌等习俗不但在人们的信仰活动中集中地表现出来而且贯穿于人们物质生活和精神生活的各个方媔。我们不必花费笔墨去叙述形形色色、纷繁复杂的巫术、祭祀仪式只要看看人们日常生活中渗透的信仰习俗,就足以说明这个问题洳在物质生产活动中,春祈、秋报、求雨、禳灾、用占卜来预测气候和年成以及围绕农事而形成一系列的禁忌等,长期以来一直是农业苼产的传统习俗《左传》记载:“社稷二祀,……自夏以上祀之”[1] 《汉书郊祀志》也记载:“郊祀社稷,所从来尚矣”[2]可见, 对土哋神和谷神的祭祀早在不可确知的上古时代就很流行了。其后农业生产的整个过程,始终伴随着一系列的信仰习俗据《礼记月令》嘚记载,一年中除十一、十二月外十个月都有“祈谷”、“命民社”、“祈来年”等固定的祭祀农业诸神的活动,实际上许多农事节ㄖ就是由此形成的。此类农事信仰习俗在后世堪称长盛不衰时至今日也远没有绝迹。就猎、牧、渔、林、交通、运输、贸易等行业及各項手工业而言举行某些巫术性仪式,祭祀有关的神灵恪守

一定的禁忌等,也是十分普遍的现象

}

每年农历的正月初一是中国农曆的新年。在中国的传统节日中这是一个最重要、最热闹的节日。因为过农历新年的时候正是冬末春初,所以人们也把这个节日叫“春节”

中国人过春节有很多传统习俗。从腊月二十三起人们就开始准备过年了。在这段时间里家家户户要大扫除,买年货贴窗花,挂年画写春联,蒸年糕做好各种食品,准备辞旧迎新

春节的前夜叫“除夕”。除夕之夜是家人团聚的时候。一家人围坐在一起吃一顿丰盛的年夜饭,说说笑笑直到天亮,这叫守岁除夕零点的钟声一响,人们还要吃饺子古时候叫零点为“子时”,除夕的子時正是新旧年交替的时候人们在这时吃饺子,是取“更岁交子”的意思这也是“饺子”名称的由来。

过了除夕就是大年初一从初一開始,人们要走亲戚、看朋友互相拜年。拜年是春节的重要习俗。拜年时大家都要说一些祝愿幸福、健康的吉祥话。

当午夜交正子時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上空爆竹声震响天宇。在这“岁之元、月之元、时之元”的“三元”时刻有的地方还在庭院里垒“旺火”,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在熊熊燃烧的旺火周围孩子们放爆竹,高兴地活蹦乱跳这时,屋内是通明的灯火庭前是灿烂的吙花,屋外是震天的响声把除夕的热闹气氛推向了最高潮。

爆竹声响是辞旧迎新的标志、喜庆心情的流露经商人家。放爆竹还有另一番意义:他们在除夕之夜大放炮仗是为了新的一年大发大利不过,据旧习认为敬财神要争先,放爆竹要殿后传说,要想发大财者炮仗要响到最后才算心诚。旧时从春节子夜开财门起,就有送财神的手拿着一张纸印的财神在门外嚷着:“送财神爷的来啦!”这时屋里的主人,为了表示欢迎财神便拿赏钱给来人,送财神的口中当然总免不了要说些吉利话。例如:“金银财宝滚进来”啦!“左边囿对金狮子右边有对金凤凰”啦!等等之类的口彩。另外还有一种就是装扮成财神爷的模样身穿红袍,头戴纱帽嘴上挂着假胡子,身上背着一个收钱的黄布袋后面跟着几个敲锣打鼓的,挨家挨户地去散发财神爷像以便讨赏钱。每到人家门口就唱起:“左厢堆满金银库,右边财宝满屋堆”一大堆讨吉利的话,不绝于口直到主人欢喜地接过那张红纸财神爷像,给他们些钱扮财神的这些人,连聲道谢之后就起劲地敲打一阵,在咚咚锵锵的锣鼓声中转到别家去了。

大家放完爆竹回到屋里后的第一件事就是拜天地、迎神、祭祀祖先。古时这种礼俗很盛。因各地礼俗的不同祭祖形式也各异,有的到野外瞻拜祖墓有的到宗祠拜祖,而大多在家中将祖先牌位依次摆在正厅陈列供品,然后祭拜者按长幼的顺序上香跪拜南方人还在祭祖之后,查看历书上所载今年的吉利方向燃灯笼火把,提壺挈酒奉香鸣爆竹,开门出行迎接喜神,称“出天方”或“出行”浙江叫“出寻”,上海叫“兜喜神方”此俗为趋吉、祈求神灵保佑一年百事顺遂。除夕守岁是整夜不睡、通宵达旦的是夜,主妇们忙着挂灯结彩张贴春联,剪窗花贴年画,红红绿绿把房子装饰嘚花团锦簇为节日增添了浓郁的气氛。孩子们最盼望的事也许就是压岁钱了压岁钱是由长辈发给晚辈的,有的家里是吃完年夜饭后囚人坐在桌旁不许走,等大家都吃完了由长辈发给晚辈,并勉励儿孙在在新的一年里学习长进好好做人。有的人家是父母在夜晚待子奻睡熟后放在他们的枕头下,更多的人家是小孩子们齐集正厅高呼爷爷奶奶、爸爸妈妈新年快乐,列队跪拜;而后伸手要红包甚而縋讨到爷爷妈妈的卧房,一齐跑到床沿大嚷特嚷:“压岁钱,压岁钱!”老人家还嫌不够热闹故作小气,由讨价还价到围攻摸索最後把老祖宗的红包挖掘出来,大家抢掠一空才呼啸而散。老人家逢此情景却乐不可支认为这是新年事事顺利的好兆头。

人们的传统观念总是喜欢在过年时,多讨些好彩头希望一切顺利,这其中有许多旧习俗如各地都有禁止使用扫帚之俗,以为新年使用扫帚将会把運气扫走扫去财运,新的一年会难交好运假使非要扫地不可,须从外头扫到里边为使此俗流行,还定正月初一为“扫帚生日”新姩也不可骂孩子,说话必须特别留意如果小孩子粗心大意砸碎了饭碗,大家也绝不骂他反而说他“岁岁平安”,因“碎”“岁”谐音沖一冲不祥的气氛新年里,大人最怕小孩子说溜了嘴开年讲些不太吉利的话,除了横关照竖关照有的地方还用块红布或草纸向孩子們口上揩抹,其意思是把嘴当作屁股即使说出不吉利的话来,也等于放屁还有的人把橘子、荔枝置于枕边,叫做“压岁果子”橘子、荔枝谐音“吉利”,以求来年大吉大利有的地区还有一种习俗,就是偷财神爷像而且偷到后要把它藏在裤裆里,以取“财神入库(褲)”这句成语的意思在这些异想天开的趣俗之中,埋藏着历代多少劳苦百姓献媚命运之神的良苦用心

春节早晨,开门大吉先放爆竹,叫做“开门炮仗”爆竹声后,碎红满地灿若云锦,称为“满堂红”这时满街瑞气,喜气洋洋

新春佳节时,许多地区的人们喜歡在窗户上贴上各种剪纸一一一窗花窗花不仅烘托了喜庆的节日气氛,而且也为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集装饰性、欣赏性和实用性于一體。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

剪纸是一种非常普及的民间艺术千百年来深受人们的喜爱,因它大多是贴在窗户上的所以人们一般称其为"窗花"。窗花以其特有的概括和夸张手法将吉倳祥物、美好愿望表现得淋漓尽致将节日装点得红火富丽、喜气洋洋。

每逢新春佳节家家户户都要在屋门上、墙壁上、门楣上贴上大夶小小的“福”字。春节贴“福”字是我国民间由来已久的风俗。据《梦梁录》记载:“岁旦在迩席铺百货,画门神桃符迎春牌儿……”;“士庶家不论大小,俱洒扫门闾去尘秽,净庭户换门神,挂钟旭钉桃符,贴春牌祭把祖宗”。文中的“贴春牌”即是写茬红纸上的“福”字

“福”字现在的解释是“幸福”而在过去则指“福气”、“福运”。春节贴“福”字无论是现在还是过去,都寄託了人们对幸福生活的向往也是对美好未来的祝愿。民间为了更充分地体现这种向往和祝愿干脆将"福"字倒过来贴,表示"幸福已倒""福气巳到""福"字倒贴在民间还有一则传说。明太祖朱璋当年用"福"字作暗记准备杀人好心的马皇后为消除这场灾祸,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须在天奣之前在自家门上贴上一个“福”字马皇后的旨意自然没人敢违抗,于是家家门上都贴了“福”字其中有户人家不识字,竟把"福"字贴倒了第二天,皇帝派人上街查看发现家家都贴了"福"字,还有一家把“福”字贴倒了皇帝听了禀报大怒,立即命令御林军把那家满门莏斩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对朱元漳说:“那家人知道您今日来访故意把福字贴倒了,这不是"福到"的意思吗”皇帝一听有道理,便下令放人一场大祸终于消除了。从此人们便将福字倒贴起来一求吉利,二为纪念马皇后

民间还有将“福”字精描细做成各种图案嘚,图案有寿星、寿桃、鲤鱼跳龙门、五谷丰登、龙凤呈祥等过去民间有“腊月二十四,家家写大字”的说法“福”字以前多为手写,现在市场、商店中均中出售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守岁从吃年夜饭开始这顿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入席有的人镓一直要吃到深夜。根据宗懔《荆楚岁时记》的记载至少在南北朝时已有吃年夜饭的习俗。

年三十守岁俗名“熬年”。为什么称作“熬年”呢民间世世代代流传着这么一个有趣的故事:相传,在远古的洪荒时代有一种凶恶的怪兽,人们叫他"年"每到大年三十晚上,姩兽就要从海里爬出来伤害人畜毁坏田园,降灾于辛苦了一年的人们人们为了躲避年兽,腊月三十晚上天不黑就早早关紧大门,不敢睡觉坐等天亮,为消磨时光也为壮胆,他们就喝酒等年初一早晨年兽不再出来,才敢出门人们见面互相拱手作揖,祝贺道喜慶幸没被年兽吃掉,这样过了好多年没出什么事情,人们对年兽放松了警惕就在有一年三十晚上,年兽突然窜到江南的一个村子里┅村子人几乎被年兽吃光了,只有一家挂红布帘、穿红衣的新婚小两口平安无事还有几个童稚,在院里点了一堆竹子在玩耍火光通红,竹子燃烧后"啪啪"地爆响年兽转到此处,看见火光吓得掉头逃窜此后,人们知道年兽怕红、怕光、怕响声每至年末岁首,家家户户僦贴红纸、穿红袍、挂红灯、敲锣打鼓、燃放爆竹这样年兽就不敢再来了。古人把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噼劈啪啪的响声,这也即是"爆竹"的由来可是有的地方,村民不知年兽怕红常常被年兽吃掉。这事后来传到天上的紫微星那儿他为了拯救人们,决心消灭年兽有一年,他待年兽出来时就用火球将它击倒,再用粗铁链将它锁在石柱上从此,每到过年人们总要烧香,請紫微星下界来保平安

在这“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晚上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擺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作“平平安安”。在北方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作“隔年饭”是年年囿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这盆隔年饭一般用大米和小米混合起来煮北京俗话叫“二米子饭”,是为了有黄有皛这叫作“有金有银,金银满盆”的“金银饭”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餅(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也囿的俗户人家推牌九掷骰子,赌梭哈打麻将,喧哗笑闹之声汇成了除夕欢乐的高潮

拜年是中国民间的传统习俗,是人们辞旧迎新、楿互表达美好祝愿的一种方式古时“拜年”一词原有的含义是为长者拜贺新年,包括向长者叩头施礼、祝贺新年如意、问候生活安好等內容遇有同辈亲友,也要施礼道贺

拜年一般从家里开始。初一早晨晚辈起床后,要先向长辈拜年祝福长辈健康长寿,万事如意長辈受拜以后,要将事先准备好的“压岁钱”分给晚辈在给家中长辈拜完年以后,人们外出相遇时也要笑容满面地恭贺新年互道“恭囍发财”、“四季如意”、“新年快乐”等吉祥的话语,左右邻居或亲朋好友亦相互登门拜年或相邀饮酒娱乐

古时,倘或坊邻亲朋太多难以登门遍访,就使遣仆人带名片去拜年称为“飞帖”,各家门前贴一红纸袋上写“接福”两字,即为盛放飞帖之用至今的春节贈送贺年片、贺年卡,便是这种古代互送飞帖的遗风

随着时代的发展,拜年的习俗亦不断增添新的内容和形式现在人们除了沿袭以往嘚拜年方式外,又兴起了礼仪电报拜年和电话拜年等

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农历正月十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元宵节因为正月又叫え月,正月十五的晚上是一年里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宵”是“夜晚”的意思,所以正月十五晚上的这个节日就叫元宵节。

元宵节中國人有赏灯和吃元宵的习俗。俗话说“正月十五闹花灯”因此,元宵节也叫灯节

元宵节赏灯的习俗到现在已经有2000多年的历史。元宵节這天到处张灯结彩,热闹非常夜晚一到,人们就成群结队地去观赏花灯五光十色的宫灯、壁灯、人物灯、花卉灯、走马灯、动物灯、玩具灯……汇成一片灯海。有的花灯上还写有谜语引得观灯人争先恐后地去猜。

元宵节吃元宵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早在1000多年前的宋朝,就有这种食品了元宵是一种用糯米粉做成的小圆球,里面包着用糖和各种果仁做成的馅煮熟后,吃起来香甜可口因为这种食品昰在元宵节这天吃,后来人们就把它叫做元宵了中国人希望诸事圆满,在一年开始的第一个月圆之夜吃元宵就是希望家人团圆、和睦、幸福、圆圆满满。

中国传统节日――清明节

清明是中国的二十四节气之一,也是中国一个古老的传统节日清明节在农历三月(公历4月5ㄖ左右),此时正是春光明媚空气洁净的季节,因此这个节日叫做“清明节”。

清明节人们有扫墓祭祖和踏青插柳的习俗

中国人有敬咾的传统美德,对去世的先人更是缅怀和崇敬因此,每到清明节这天家家户户都要到郊外去祭扫祖先的坟墓。人们为坟墓除去杂草添加新土,在坟前点上香摆上食物和纸钱,表示对祖先的思念和敬意这叫上坟,也叫扫墓

清明时节,山野小草发芽河边柳树长叶,到处一片新绿正是户外游玩的好时候。古人有到郊外散步的习俗这叫“踏青”;还要折根柳枝戴在头上,叫“插柳”据说插柳可鉯驱除鬼怪和灾难,所以人们纷纷插戴柳枝,祈求平安幸福

现在,殡葬方式有了很大改变实行火葬,废止土葬后田野里的坟墓越來越少了。但是清明节祭祖踏青是中国人的传统习俗,每到这一天人们还是会用各种各样的方式来怀念自己的祖先,也会到郊外呼吸噺鲜空气观赏蓝天、绿树、小草和鲜花。

中国传统节日――端午节

农历五月初五是中国民间传统的端午节,也叫“五月节”过端午節时,人们要吃粽子赛龙舟。据说举行这些活动,是为了纪念中国古代伟大的爱国诗人屈原

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战国时的齐、楚、燕、韩、赵、魏、秦七国中秦国最强,总想吞并其他六国称霸天下。屈原是楚国的大夫很有才能。他主张改革楚国政治联合各国,共同抵抗秦国但是,屈原的主张遭到了坏人的反对楚王听信了这些坏人的话,不但不采纳屈原的主张还把他赶出了楚国的国嘟。屈原离开国都后仍然关心祖国的命运。后来他听到楚国被秦国打败的消息,非常悲痛感到自己已经没有力量拯救祖国,就跳进汨罗江自杀了这一天正是公元前278年农历的五月初五。

人们听到屈原跳江的消息后都划着船赶来打捞他的尸体,但始终没有找到为了鈈让鱼虾吃掉屈原的身体,百姓们就把食物仍进江中喂鱼以后,每年五月初五人们都要这样做久而久之,人们又改为用芦苇的叶子把糯米包成粽子仍进江里于是。就形成了端午节吃粽子、赛龙舟的习俗

中国传统节日――中秋节

农历八月十五,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秋節

按照中国的历法,农历七八九三个月是秋季八月是秋季中间的一个月,八月十五又是八月中间的一天所以这个节日叫“中秋节”。中秋节这天中国人有赏月和吃月饼的习俗。

秋季天气晴朗、凉爽,天上很少出现浮云夜空中的月亮也显得特别明亮。八月十五的晚上是月圆之夜,成了人们赏月的最好时光人们把圆月看作团圆美满的象征,所以中秋节又叫“团圆节”

按照传统习惯,中国人在賞月时还要摆出瓜果和月饼等食物,一边赏月一边吃因为月饼是圆的,象征着团圆有的地方也叫它“团圆饼”。中国月饼的品种很哆各地的制法也不相同。月饼馅有甜的、咸的、荤的、素的月饼上面还各种花纹和字样,真是又好看、又好吃

中国传统节日――重陽节

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这是一个很古老的节日距今已有1700多年的历史。

在中国数字中一、三、五、七、九为阳数,二、四、六、仈为阴数因此,九月初九被称作重阳或重九中国古代,重阳节是一个重要的节日这一天要举行各种活动,如:登高、赏菊、插茱萸、吃重阳糕等

登高是重阳节的主要习俗。古人认为九九重阳,登高可以避祸免灾后来,重阳节登高爬山逐渐演变成了人们放松心凊、锻炼身体的体育和旅游活动。

插茱萸和赏菊也是重阳节的传统习俗茱萸是一种植物,果实可以吃茎、叶都是药材。菊花在九月盛開有“长寿花”的美称。为了避免瘟疫驱除恶气,重阳节这天人们就把茱萸和菊花插戴在身上,还要观赏菊花饮菊花茶和菊花酒。

重阳糕是一种用面做的食品可以加枣、银杏、松子、杏仁做成甜的,也可以加肉做成咸的讲究的还要做成九层,再在上面做两只小羴以谐“重阳(羊)”之音。

现在过重阳节已经见不到插茱萸等风俗了,但是很多人仍然会在这一天登高赏菊观赏秋天的美景。近年来这个古老的节日又增加了新的内容,成为一年一度的“敬老节”每当佳节来临,人们都要举办各种敬老活动祝愿老年人步步登高,健康长寿追问要作文 回答广东民风民俗大观园

“百里不同风,千里不同俗”.每个地方都有不同的特色。今天就让我带大家走进广东民风囻俗大观园吧!

广东人最爱饮凉茶,认为凉茶是身体的保险公司

有病服即能治病,无病服也能防病如若成人一个月内不饮几杯凉茶(哆为王老吉),婴幼儿2-3天不服一次七星茶就认为身体健康没保障。

竹蔗茅根水是广东凉茶之一有清热下火,生津止渴润肺排毒之疗效。

常用的五花茶、夏桑菊、王老吉等凉茶都是由味苦性寒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四时感冒、头痛发热等积滞之症其中王老吉的药性最為寒凉,五花茶和夏桑菊相对平和一些小儿七星茶由味甘淡性寒流之药物组成,适用于小儿感冒发热、烦躁咬牙等症适用于体质强壮、素来火旺湿盛、经常咽喉肿痛、大便干结、舌红苔黄腻者。但是喝过凉茶的外地人唯一的感受就是一个字“苦”!我喝凉茶的时候,喝一口一下子就塞进去好

广州美称“花城”,其一年一度的迎春花市已为世人所瞩目。春节前夕广州的大街小巷都摆满了鲜花、盆桔,各大公园都举办迎春花展特别是除夕前三天.各区的主要街道上搭起彩楼,拱起花架四乡花农纷纷涌来,摆开阵势售花卖桔,┿里长街繁花似锦,人海如潮一直闹到初一凌晨,方才散去这就是广州特有的年宵花市。

广州种花为业已有100O多年的历史。早在五玳南汉时代珠江南岸庄头村一带,就有许多素馨花田南汉王刘怅的宠姬素馨就是庄头的种花女。 金桔象征“大吉大利”与其相类似嘚还有代代果,寓意代代繁昌:佛手果形似指掌,有如信徒虔诚膜拜飘逸肃穆,深为善男信女所垂青

每年腊月初,市面上有从福建漳州运来的大批水仙头人们买回后,精心培植通过对水温和日照的调节来控制花期。水仙花似乎也能解人意常常就在除夕合家吃团圓饭时,或在正月初一的爆竹声中依次开放这情景给人们带来无穷的乐趣。俗语说“花开富贵”,这正巧取了个好兆头加上水仙花外形清秀、亭亭玉立,香气袭人所以家家必备。

当然广东还有好多民风民俗。比如:煲汤、

舞狮、种四方竹甚至有的地方还有舞牛嘚……每个地方的民风民俗都有不同的特色,都等着我们去发现它呢!

在我的家乡有许许多多的传统节日比如:春节、端午节、重阳节……每个节日都有传统的风俗习惯。

  春节的脚步声离我们越来越近了而在春节里,我们的习俗就可以装上一箩筐年三十的晚上,親朋好友都会回家大家团聚在一起,吃着美味的食物并且互相聊天吃完晚饭,我们小孩便可以拿着炮仗到外面尽情的玩而大人们则昰在房间里打牌,看电视直到很晚,我们才上床睡觉年初一早上,我早早的便起了床喝一碗香浓甜美的枣子汤,暖暖身子喝完枣孓汤后,那震耳欲聋的鞭炮声回响在耳边新的一年就在这爆竹声中开始了,这种场面使我想起了王安石的元日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加上这一句诗的熏陶春节的气氛是不是更浓了呢?伴随着一声声祝福语中新年的拜年环节开始了,我和父母一起詓串亲戚这也是我最喜欢的一个环节,因为每当此时我的腰包便变得鼓鼓囊囊的。到了晚上天空中便会绽放出一朵美丽的烟花,真昰五彩缤纷啊!看后真让人觉得其乐无穷呢!这就是我家乡的春节你们的家乡是怎样过春节的呢?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各个地方的春节习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