应不应该把老人送到老人进养老院等于送死

家里的老人,是送养老院还是留在家中照顾
家里的老人,是送养老院还是留在家中照顾
生老病死原是人之常情。在这个不可逆转的自然规律中,一个人从呱呱坠地的婴童到青春活力的少年再到在叛逆与希望中前进的青年,步入到沉稳老练的中年,直到苍颜骀背的老年。在这个历程的前半段每个人的经历会各有不同,然而到了老年都必须面对的一个问题那就是养老。
现在养老一般就两个选择,一种是留在家中,一种就是送去养老院。今天我们就来聊一聊其中的利弊和缘由。
养老首先考虑的就是家庭因素,也就是家庭组成情况。下一代是否是独生子女,自己是否还有兄弟姐妹居住在附近的。子女是否有时间和精力来照料你的日常生活。家庭组成的另外一个重要部分那就是老伴,这个应该算是家庭因素最关键的一个参考因素。
养老考虑的次要因素就是经济因素。虽然大部分为独生子女,但是这个时候也都在退休前的末期,又或者刚从岗位上卸下担子,心理上生活上在逐渐适应中间的变化,另外家里很可能会有第三第四代的成员需要分担精力照料。经济上子女是否还在工作,以及是否有足够的经济能承担送养老院的费用都是必要参考源。
第三个考虑的则是自身的健康状况,能自我打理自己照料自己的老年人则需要家庭其他成员分担的责任就少很多。相对更有可能性选择在家养老。而自己行动不便,又有子女没有足够的时间精力来全身心照顾的则有更大的可能性在专业的养老机构里面过日子。
另外一个则是老人的意愿,虽然大部分人都比较排斥在养老院养老,但是还是会有一部分人自愿选择在养老院与自己有着共同特征的人群一起度过晚年。毕竟都到了这个年纪,在生活习惯上,饮食起居上更为相通,而且也会有更专业的护理人员照料。兴许少了一份家庭的温馨之感,但是也少一份添加子女负担的忧虑之情。相信这也是老人选择这种养老方式的主因。
摒弃这些考虑因素,我们来对比下在家里养老和在养老院之间的差异。养老在家或在养老院,更为关键的并不是居住环境的差异,更多的考虑应该是亲人的不能时刻相伴。
子欲养而亲不待,从古而今多少的子女发出的感慨。大家感慨的不单单是不能照顾父母的饮食起居,更多的应该是悔恨不能为父母排忧解愁,为父母晚年的生活增添欢乐。
人活一世,伴随一生的孤独感。无论多乐观开朗人生总会在某些时刻感到孤独。年少时更多的孤独来没有合适的玩伴。青年的孤独感来自身边的挚友都各奔前程,天南海北。而且也渐渐远离父母开始独自闯荡,更多的开始结识社会的人群,从陌生到熟悉。中年的孤独感则是家庭的责任,却又少有相遇的知音。老年的孤独感源于子女的独立,自己工作事业的结束,是最为深远的孤独感,也是最难以抚慰的心酸。
养老院的出现,以及在中国如果不断发展的趋势,我们不得不承认确实有其存在的必要性。然而对待是否让长辈进到这样的养老机构,我觉得子女有充分的理由需要斟酌好。父慈子孝,这样的家庭教育传承不无道理。只要牢记一句话:子欲养而亲不待,树欲静而风不止。父母给了我们精彩的今生,养育了我们,永远都是他们心中长不大的小孩。相信没有人愿意留下一生的悔恨。借用一句广告语那就是:爱父母,那就给他们最好的!!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该不该把父母送进养老院.doc 5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该不该把父母送进养老院.doc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该不该把父母送进养老院
  选择一个合适的老人院,就相当于给老人租了一套房子、找了一群朋友、请了几个保姆,让他(她)按照自己的想法去生活。
  在现实生活中,有这样一对矛盾:一方面是年迈的父母需要照顾,另一方面是子女工作繁忙,无暇照顾父母。而现在的养老院设施慢慢完善起来,老人在养老院居住不仅可以有众多的老年伙伴,而且每日有人提供餐食,生病也能得到及时的治疗和照顾。看起来,把年迈的父母送进养老院似乎可以解决这个矛盾。可是,真正送父母进养老院的子女非常少,究其原因,主要是怕被人贴上“不孝子(女)”的标签,同时也担心父母在养老院受委屈。
  那么,送父母进养老院到底是不是一个好的选择呢?
  讲讲我家把我外婆送去老人院(或者叫老年人服务中心比较恰当)的故事吧!
  先介绍下家庭背景
  我外婆今年80高寿,身体健康,只有两个小毛病:年纪大了耳朵不怎么好使,外加一点睡眠小障碍。外公去世的早,外婆有三个女儿,大女儿是个残疾人,所以没办法照顾她;二女儿没有子女,在我读初中之后大学之前一直照顾外婆;三女儿也就是我妈,在我最小的那几年是我妈在照顾外婆(当然外婆也照顾了我),我读大学后,妈妈就把外婆接到了家里一直照顾至今。
  外婆生活规律,独立性强。每天早起看书看报,下午出去打打麻将,晚上看看电视。以前和家人一起住的时候天天争着抢着干家务,自己做饭洗衣,我妈怎么劝都不听。
  怎么想起送外婆去养老院呢
  我妈妈是个好强又孝顺的人,所以不管日子过得怎么样,一直妥妥帖帖地把我外婆照顾得很好。而我外婆也可以在家帮我妈做做饭,减轻一点妈妈的负担。但一直存在的最大问题是两个人都性格强势,习惯于当家做主,所以在处理生活中的问题时,经常会产生矛盾。两个人就一直这样吵吵闹闹,都是活了几十年的人,谁都不可能改变,谁也不可能真的完全去迁就谁,彼此只能互相忍耐。
  受传统思想影响,我妈一直认为送父母去养老院就是不孝,直到看到周围的人很多都把老人送去老人院了,老人的反馈也还不错,才渐渐改变想法。再加上随着外婆的年纪增大,越来越像老小孩,两个人在日常生活中的摩擦也越来越多,吵架的频率也越来越高。我妈经常被我外婆气的胃疼,而我外婆也经常不理解我妈的行为,觉得我妈过分挑剔大惊小怪。
  同时,外界环境也发生了变化。我外婆以前院子里的玩伴都搬家了,外婆下午固定的牌局也很难凑齐,于是她的业务生活就变得极端乏味。她就只能在家里自己找事情做。老年人做事风格和中年人的差距,也让可能产生的矛盾越来越多。
  于是,在征求了外婆的意见后,在反复考虑了无数次后,我妈开始着手做这个准备。
  前期准备
  首先就是收集老人的反馈,听听他们的想法和意见。其次就是亲自去查探,到各个养老院看一看走一走,看看住在里面的老人精气神如何,看看周边的环境安全与否,看看里面的硬件设施、服务水平如何。再次就是各项准备。挑合适的房间位置、挑选合适的服务价格、买需要的生活用品、打扫房间卫生、和老人院里的邻居及他们的家人搞好关系等等。
  把外婆送去的一个月里,我妈几乎天天都会去养老院,看看我外婆过得怎么样,和她一起去食堂吃饭、散步;和服务员聊天,了解外婆晚上睡觉的情况;和周围的老人聊天,了解我外婆的心理状况。期间她跟我外婆说,如果想回家,随时都可以回去。
  大概一个多月后,我外婆渐渐适应了养老院的生活,也和养老院的朋友有了每天固定的聊天、麻将、散步等等娱乐方式,生活上了轨道,我妈才开始没有每天都去了。
  逢年过节、家里人的生日等重大日子,我妈都会把外婆接回来庆祝;天气最热的时候和最冷的时候也都会让我外婆回家避暑避寒(养老院有空调,但老人比较节约,如果你不督促她是不会开的)。我妈每一周都会买上好吃的去养老院看外婆,如果临时有事去不了,也会和我外婆及服务员通电话了解情况。
  现在的情况是,我外婆不怎么想回家了。在养老院,她朋友多娱乐方式也多,而且同龄人之间更有话题可以聊,回家她反而觉得十分无聊。
  养老院的环境
  养老院在较安静的一个烈士纪念馆的背面,也算依山而建,环境清幽,但离市区也很近,住在这里的老人可以在纪念馆里散步,也可以去市区逛街。
  房间设置可以选择,有单间也有双人间。专门配了24小时值班的服务员,房间里有呼叫按钮随传随到。在另外加费的情况下,服务人员可以帮你买菜、洗衣服。房间里有独立卫生间和小的厨房。养老院设有食堂,采取饭卡制,要是不愿意吃食堂的话也可以自己做饭。
  麻将室棋牌室也都配备齐全。我外婆唯一有意见的是没有图书室,不然她肯定就更开心了。
  总的来看,外婆在养老院过得很开心,我觉得送老人进养老院不代表从此以后再也不照顾他(她),也不代表推卸责任。
  养老院解决了几个问题
  在我看来,养老院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该不该把70多岁的老父亲送进敬老院_新浪家居
该不该把70多岁的老父亲送进敬老院
分享至朋友圈
摘要:俗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而子女来说,父母的身体状况也一直是心头的牵挂。近几年看着独居老人生病、摔倒的新闻,提议让父亲过来一起住,或者到养老院,父亲一直以不习惯拒绝,也就不了了之。
俗语说“儿行千里母担忧”,而子女来说,父母的身体状况也一直是心头的牵挂。近几年看着独居老人生病、摔倒的新闻,提议让父亲过来一起住,或者到养老院,父亲一直以不习惯拒绝,也就不了了之。
前一阵,接到邻居的电话通知,才知道父亲感冒严重发炎,急忙赶回家,再看父亲的日记本内容“在家呆久了,去你们那里住不惯,可有些事自己做不来,又怕拖累你们,你们压力也大啊。”“做事走路,都不敢跟以前一样风风火火,现在我不怕别的,就怕一个人在家,万一摔倒都没人知道……”“降温晚上睡不好感冒,在楼下买了点感冒药,吃了就是不见好,都不敢告诉儿子,怕他担心影响工作。”oooooo还有桌上变馊的剩菜,心里无比心酸内疚。我一直在想,当初是不是应该狠下心干脆让父亲去养老院,是不是父亲就不会这样了?
(图片来源:百度图片)
当前,类似父亲这种独居的老人群体日益庞大,预计2030年,60岁以上老人为“空巢家庭/类空巢老人”将高达两亿,占到老人总数的九成。因为独居,他们一旦身患疾病或者发生意外,很难获得及时救助,甚至导致悲剧。有人说,老人送进养老院之类的托管服务机构是一个不错的选择,但目前,城区公办的住不进,城里民办的住不起,郊区民办的不愿去,而且照顾得好不好,适不适应、是否受社会谴责等问题,也让不少老人和子女望而却步,最终老人不得不选择居家养老方式。
其实,仅仅借助养老院这一方式,并不能完全解决“空巢养老”问题,或许您需要这样一款智能硬件能让老人仍旧在“巢”,但却监测家中其睡眠、呼吸、心率等基本的生命体征,而子女通过查看手机便能对父母的健康状况了如指掌,或许子女们心生宽慰更放心地在家护理老人,同时满足父母不进养老院,在家享天伦之乐的愿望。
近期,作为中国家居业的领军品牌——金海马家居推出的一款智能床垫便具有这样的功能。只要老人躺在床垫上,在外地或者上班的子女就能在不打扰父母睡眠的情况下,自动获取老人的心跳、呼吸等人体体征数据,随时了解父母的健康状况,做到及早预防,第一时间发现、解决身体问题。更为重要的是,它具有异常警示报警功能,如正常老人夜间睡眠的时候心跳为60,但很多老人会低至45,心跳过缓,这时候床垫就会自动启动报警功能,及时通知子女父母的身体状况;而一旦老人在睡眠的时候发生呼吸停止、停顿状况,床垫也会第一时间启动报警、呼叫医生救援功能。同时,这个床垫还有晚睡、离床提醒功能,如一些腿脚不便的老人,夜间上厕所,回不到床上去,床垫会向子女提供及时报警技能,让子女及时知道父母的睡眠状况。
记者了解到,这款智能床垫由床垫、压力传感器、数学分析模块、无线传输等模块组成,提供一站式的心跳监测、呼吸监测、离床报警监测、睡眠状态监测等照护服务,到定期给出反馈意见或健康干预建议的移动式家庭医生服务,再到异常报警救援的服务。据智能床垫的发明商金海马智能家居项目责任人介绍,金海马智能床垫,未来还将整合更多智能化、定制化便捷服务,为有需求的老人提供各种日常服务,解除空巢老年人缺少日常护理和社会照料的困境,把一个个空巢老人的家庭变成没有围墙的养老院。
声明:新浪网登载此文出于传递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着赞同其观点或证实其描述。
请输入1000以内的建筑面积
请输入您的姓名
输入您正确的手机号码
获取动态密码
请输入验证码
恭喜您预约91装修服务已成功
稍后会有客服联系您
热门资讯排行
12345678910
电话:400 605 6969 转 47419电话:400 605 6969 转 22321
Copyright @ 1996 - 2018 LEJU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乐居房产家居产品用户服务、产品咨询购买、技术服务热线:400-606-6969
广告业务洽谈:010-0-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家庭,我是一个养女,今年不到30。父亲今年82,母亲今年77,不到2岁的时候我被他们收养,一直生活到现在。2年前我结婚生孩子,和公婆一起住,老公两地生意,需要来回跑。今年1月份的时候,老爸在外面摔了一下,之后就摊在床上了,伴随脑萎缩,基本上已经不认识人了,现在我妈照顾。我也由全天班改成半天班,公司照顾我。孩子由婆婆带着,早上上班,中午回妈妈家照顾我爸,晚上回婆婆家照顾孩子。我父亲现在的具体情况是,自己不能排尿,插尿管,大便不告诉,说胡话,我母亲因为岁数大了,一收拾就是一整天,洗被套,洗被单,每天晚上还要起夜,怕他大便不告诉弄的到处都是。我回家可以帮她分担点,但是公司最近的意思是你不能总是半天,我母亲也不希望我耽误工作。我提出请保姆,母亲不同意,第一老人想省钱,第二她觉得弄个外人回来不安全。最近母亲身体因为过度劳累也不行了,血压低到40,160的身高就剩80多斤了。这么下去,说句不好听的话,我母亲活不过我父亲。如果我没孩子,我肯定是天天回家,但是家里还有个2岁的孩子,总让婆婆带着,他们多少有点怨言。老公也指望不上,所以我想把父亲送到附近的养老院。这样我母亲可以白天去看看,晚上她可以睡好觉,但我怕亲戚朋友骂我,而且有人和我说我父亲这种情况,去养老院会很遭罪,死的更快。我很犹豫,不知道现在到底怎么办。
主帖获得的天涯分:0
楼主发言:6次 发图:0张 | 更多
  和我外公情况差不多。但我外公主要是我舅妈照顾,我阿姨姨夫爸妈搭把手,还忙的要死好吧,我建议你和你妈妈商量下,说清楚情况,你的工作,还要你家里小孩的情况,看你妈妈怎么说
  @Varinia   先看看有没有好的养老院,同时,有伯父姑姑舅舅姨的话,和他们商量下。  你父母一起住养老院最好了。
  如果你爸妈不同意,家里肯定有能说的上话的关系好点的长辈的吧,多聊聊天,说说你的难处。你爸爸这情况送养老院估计不行,请个护工,不然你日子都不用过了
  送养老院的钱不如请个保姆  
  唉,独生子女的悲哀  
  一些养老院就是人间地狱,像你爸那种生活不能自理的人养老院是不会收的。身体健康的老人进养老院,每月都要给养老院三四千元(北京郊区),养老院收的是老人,不收病人,看来楼主不了解养老院是干什么的。楼主,现在明确告诉你,你爸爸这样生活不自理的病人,养老院是不收的,你不信的话可以给养老院打电话问问  
  你就把孩子给你公婆照顾吧,他们抱怨你,你就说要不他们给带孩子,耍不你就把你爸接你家老爸孩子一起照顾,吓吓他们  
  哎,LZ希望你能挺过这个难关,无论是否亲生,毕竟也养育了你大半辈子,你父母不容易啊,想必在你小的时候你父母肯定也受过别人指指点点,那个年代没办法。老父亲也82岁了,说一句不好听的话,老人家的日子是过一天少一天了。如果你还能支撑得过来,好好照顾吧,养老院还是别去了,活受罪,你妈妈也不好受的。
  还是请保姆吧,我的父亲今年84了,患老年痴呆多年,现在已经属于重度,任何人都不认识,生活完全不能自理。两年前我们就请了保姆,照顾得挺好,当春节保姆回家、我们为照顾老爸弄得焦头烂额时,才知道家里有个保姆是多么必要的了。
  请个保姆吧。。。或者找长辈商量下  
  我在想为什么婆婆帮你带小孩会有怨言?  
  楼主请保姆吧,这样你和你妈妈都轻松点,送养老院不一定收,你可以每天晚上和你妈妈照顾一下!  
  @Varinia
10:21:47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家庭,我是一个养女,今年不到30。父亲今年82,母亲今年77,不到2岁的时候我被他们收养,一直生活到现在。2年前我结婚生孩子,和公婆一起住,老公两地生意,需要来回跑。今年1月份的...  -----------------------  不能啊!坚持那么久
  母亲还是不要操劳了,请不住家的护理员吧  
  请护理一起和你妈照顾就好了啊。不然还能怎样  
  请护理吧 护理照顾父亲  你妈就照顾好自己就好了、、、
  请保姆,找人说服你妈妈  
  请个护理是最好的办法。。。你妈不同意,你请了,她就同意了。。跟她好好说说,钱重要,但是命更重要!把她再累垮了,多少钱也买不回来!
  可以送去医院最好有认识的人,去年住院时隔壁床一老头都瘫痪三年了,进食靠插鼻管输奶粉,有没有意识不知道反正不能说话,他儿子用老头的退休金请了个护工照顾,每天给他擦身喂食换成人尿布什么的,待医院比养老院好多了至少没那么遭罪的
  我们这养老院基本收的是生活不能自理的 如果家里有人经常去看的话不会遭罪的
至少身上不会烂  不过 最好是请个护工。你妈也可以轻松点  
  请个住家保姆吧。你妈年纪也大了,万一她再累垮了,那得多少钱花啊!和你妈好好说说。  
  保姆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span class="count" title="
请遵守言论规则,不得违反国家法律法规回复(Ctrl+Enter)父母老了,你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
时间都去哪儿了?
还没好好感受年轻,就老了。
人都会老,
待父母老去,
你会送他们去养老院吗?
这个问题当下在中国已经引发了争论。
送?不送?
不妨先来听听两方的说法。
中国人,要讲“孝”
相较于西方人重视契约、承诺、法制,中国人自古信奉血缘、家庭、宗族。
老有所养、养儿防老、四世同堂、家和万事兴、百善孝为先。
供养父母是“孝”的第一体现。
父母将我们养育成人,我们却在父母年迈,最需要有人陪伴的时候把他们推给外人,让他们自生自灭?
那不是“养老院”
那是“等死院”
很多去过养老院的人都表示,养老院中的“死气”根本不适于老年人养老,那是一种绝望,等待死亡降临的绝望。
很多人误以为老年人去养老院,能和同龄人在一起作伴,聊天、打牌、唱歌、跳舞, 不比在家孤单冷清的好?
这完全是误解。老年人要和年轻人、孩子在一起才能感受到生命的活力与朝气,才会有健康积极的精神状态。
而养老院呢?一走近就会闻到一股难闻的腐气,毫无生机。
里面的老人一个个目光呆滞,与世隔绝,坐在那儿像雕塑一般,半天一动不动。
他们生活在一起不是作伴而是相互感染“死气”。
电视剧里演的养老院里整天下棋、打牌,不是没有,但亲生子女尚且没耐心天天陪老年人玩乐,何况是没有任何关系的工作人员?
老年人不是真的愿意去
只是想给子女减轻负担
很多老年人本不想去,但去养老院看了一圈,从不想来变成不想走了。
这种情况会有,但很少,更多的是老人在宽慰我们。
一位养老院志愿者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有次和一位养老院的奶奶聊天。奶奶说在家太冷清,儿孙回来了就闹得她心烦,还不如这里好。
拿出一本相册给她讲自己年轻时的故事,说当年被哪个领导接见过,全国各地都跑遍了,眉宇间带着几分自豪。
可最后,老人却叹了口气:我现在哪儿也不想去,我只想回家。
父母的“愿意”,或许只是为我们“打算”,又或许只是我们的“疏忽”。
子女的“没时间”
全都是找借口
谁家都有老人,老人年纪大了都会出各种问题,怎么别人都能自己照顾,就你不行呢?
这个时代老年人,应该都不只一个孩子,有的孩子可能已退休,完全可以轮流照顾老人。
有时间看孙子怎么就没时间照顾老人呢?实在不行还可以请保姆和钟点工。
忙?父母当年照顾咱们的时候可没说过他们忙。
说养老院不好的是不了解真实情况
在中国,“敬老院”和“养老院”并不一样。
“敬老院”是社会福利事业组织,在农村“五保户”基础上发展起来的,依靠集体供养为主,辅之以国家和社会必要的援助。
“养老院”则大多为民办,一切费用自理,属于自负赢亏的商业服务性质。
如果嫌敬老院条件不好完全可以把老人送进养老院,或者条件更好的“老年公寓”。
价格高低不等,每月10000的自然比每个月3000的条件好很多。
想进北京的高级老年公寓比“入托”还难,40岁开始排队还排不上呢。
中国的“养老机构”正在不断正规、完善,不要拿过去的老观念套下当下的实际情况。
有些情况下的确送养老院更好
把老人送养老院都是有苦衷的。子女不能时刻在身边照顾,老人在家使用煤气、出门走失,都很危险。
打着“不孝”旗号批评别人的多少有些站着说话不腰疼。拿照顾孩子和照顾老人比的更不客观。
孩子5岁以上就可以基本自理了,还能与你有交流。可你们照顾过10几年瘫痪在床的老人吗?“久病床前无孝子”,话虽难听也是事实。
老人的病症我们无法更好更专业的护理,送进老人院请专业人士照顾有错吗?
送养老院并非不孝
更不是从此不管不问
有户把老人送进养老院的家庭表示,我们并非推卸养老责任,只是希望老人获得更好的照顾。
每周我们去养老院探望老人两次,逢年过节都把老人接回家里过。
之前生活在一起,三代人价值观和生活习惯不一样,总闹别扭。自从送了养老院,每次我们去探望,老人都特别开心。
在养老院,孩子经常去的老人会格外有面子。
我们和老人的关系反而更好了。
孝敬老人的方法有很多,应该针对每家的实际情况。
中国家庭的生活状态已经改变了
“家”观念是建立在以前大家族的基础上,那时候家里人多,还都生活在一起,女性也不工作,自然有条件照顾老人。
现在呢?目前中国家庭平均人口3.22人,男女都上班,退休年龄还延迟了,生活压力又大,怎么照顾老人?
环境改变了,应对措施也该相应跟着改变,不然社会怎么进步?
观点听完了。两方都有道理,都足够客观。
应不应该送父母去养老院?这似乎不该是一个答案“非黑即白”的问题。
或者这个问题我们从一开始就问错了。
没有“应不应该”,只有“愿不愿意”。
我们也问错了人,这个问题不该问给子女,而应该问给老人。
毕竟,要面对一个全新生活环境的人,是他们。
送与不送,我们听到了子女的声音:正如上文,双方各有其道理。
我们听到了官方的声音:
目前,中国还没有积极提倡送老人入养老机构。除了传统观念,更重要的是我们现在养老机构服务水平还不足以支撑这种“鼓励”。
我们听到了他人的声音:
“送老人去养老院,这家人真不孝!老人可怜啊!”
“老张说他那家养老院不错,周末也带咱爸去看看吧。”
但为什么我们唯独没听到老人自己的声音呢?
的确,真的会有老人诚心实意喜欢去养老院生活,的确存在这种情况。
如果是这样,我们不必为害怕别人的眼光和他人的指责而“装孝顺”,应把老人留在家。
孝敬老人是发自内心的为老人好,而不是做给别人看。
但如果并非如此,我们或许应该花点心思和时间,去感知老人真实的想法:他们是真心愿意去吗?
很多时候,我们可能不自觉地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老人了。
如今很多年轻人表示:如果我老了,我愿意去养老院,不想成为别人的负担。
但这样的想法是建立在我们这一代人独有的成长环境上。
我们习惯了“自己玩儿”,有网络,有手机就够了。我们不需要朋友,甚至不需要恋爱、婚姻。
“我不喜欢照顾别人,同样,我也不需要别人来照顾我。”
但父母也是这样想的吗?
父母说:9点前回家,外面不安全。
父母说:别老减肥,太瘦了不好看。
父母说:老大不小了,赶紧成个家吧,孩子我们给你带。
这些话,证明父母拥有的还是较为传统的观念。
这样的他们,真的愿意我们把他们送进养老院吗?
必须承认,我们今天的某些观念已经逐渐发生了变化:
今天,我们不再溺爱孩子,摔倒了,自己站起来!
今天,我们不愿意婚后和老人住在一起,年轻人要有自己的空间。
今天,我们不再为了传宗接代凑合结婚,也不再委屈自己,不合适就分开,仍旧祝福彼此。
但对于养老问题,似乎还没有发生普遍性地转变。
或许有一天,1对夫妻照顾8位老人的压力让未来的老年人只能去养老院养老。
或许有一天,中国养老机构的水平已足够服务大多数社会成员。
或许有一天,中国人的养老观念会发生变化:老年人老了就应该去养老。
但那一天,还不是今天。
想老人心里想的什么,而不是听他们嘴里说了什么。
“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那我们为父母呢?
责任编辑:
声明:该文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搜狐号系信息发布平台,搜狐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服务。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能自理老人养老院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