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讲 什么是大学经济责任制制

【图文】第一讲_民商经济法概述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评价文档:
第一讲_民商经济法概述
上传于|0|0|暂无简介
大小:195.12KB
登录百度文库,专享文档复制特权,财富值每天免费拿!
你可能喜欢┊┊┊┊┊┊┊┊┊┊┊┊┊┊┊┊┊┊┊┊┊┊
您现在的位置:&&&&&&&&&&&&&&&&文章内容
快捷导航:
宪法第一讲:宪法的基本理论
来源:考试大&&日&&&【考试大:天下考生的良师益友】&&
  从历届司法考试对宪法学的考查来看,对理论和法条都会进行考查,但稍重于法条。2004年宪法在司法考试中的分值为18分,与法理学相当。过去的律考/司法考试中宪法的题型限于选择题,没有很出现过案例分析题和论述题。但是今年大纲规定第四卷考察的科目由法理学、宪法、行政法与行政诉讼法、刑法、刑法、刑诉、民商和民诉组成。所以应该注意宪法出大题的可能。第四卷对宪法的考察可能与法理学及部门法的有关原则结合起来考简析题、分析题和论述题。因为在最近几年的司法实践中出现了一些宪法司法化的案例,而且伴随着国家政治体制的改革。宪法的作用也是越来越重要。  宪法的基本理论   宪法的基本理论主要包括宪法的特征、宪法简史、宪法分类、宪法原则、宪法作用、宪法渊源、宪法关系、宪政等内容。  一、宪法的特征 宪法特征有三:  1、根本法(内容上的根本性;法律效力的最高性;制定和修改程序的严格性)  特别注意把握宪法的根本法特征;注意宪法具有最高效力和宪法的制定、修改程序严格都是针对成文宪法而言的;宪法具有最高效力可以从“规范的最高标准”和“行为的最高标准”两方面理解把握。  2、公民权利的保障书  宪法最主要、最核心的价值在于,它是公民权利的保障书;宪法的基本出发点是保障公民的权利与自由;就宪法的基本内容看,保障公民权利始终处于核心、主导地位。  3、民主事实的法律化  二、宪法简史   (一)宪法产生的条件  近代意义上的宪法产生于资产阶级革命。近代宪法产生的条件有三:  1、经济条件:普遍化发展  2、政治条件:资产阶级革命的胜利、资产阶级国家政权的建立和以普选制、议会制为核心的民主制度的形成  3、思想基础:民主、自由、平等、人权、和法治理论的提出。  (二)外国主要国家宪法  1、英国:英国宪法是不成文宪法;英国宪法是部门法意义上的宪法,不存大根本法意义上的宪法;英国宪法由宪法性法律、宪法判例和宪法惯例组成;1215年的《自由大宪章》不是近代意义上的宪法。近代意义的宪法是与资产阶级紧密相联的。  2、美国  (1)1787年美国联邦宪法是世界上第一部成文宪法  (2)以根本法的形式确立了“三权分立”和联邦制。  3、法国  (1)法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人权宣言》意义重大,第一次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和法制的基本原则,但只是纲领性文件;  (2)法国1791年宪法是欧洲大陆的第一部成文宪法。  4、社会主义宪法  1918年的《苏俄宪法》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社会之一类型的宪法  (三)中国宪法:以1949年为分界分为新旧两个阶段,旧中国的宪法在法制史中已经有较为详细的讲解,这里只要关注新中国的宪法。新中国的宪法主要掌握其修改史。  1949年《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临时宪法作用。  1954年宪法――中国的第一部社会主义类型的宪法,对这部宪法进行了三次全面修改形成了1975年、1978年、1982年宪法。1982年宪法迄今为止进行了四次部分修改。  1、1988年宪法第一次修正  (1)增加规定:“国家允许私营经济在法律规定的范围内存在和发展。私营经济是社会公有制经济的补充。国家保护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对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2)删除“土地不得出租”的规定,增加“土地的使用权可以依照法律规定转让。”  2、1993年宪法第二次修正  (1)明确把“我国正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持改革开放”写进宪法,使党的基本路线在宪法中得到集中、完整的表述;  (2)增加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将长期存在和发展”;  (3)国营经济改为国有经济  (4)把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作为农村集体经济组织的基本形式确定下来;  (5)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确定为国家的基本经济体制,并对相应内容作了修改;  (6)把县级人民代表大会的任期由3年改为5年。  3、1999年宪法第三次修正  (1)明确把“我国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沿着封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在“邓小平理论指导下”、“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写进宪法;  (2)明确规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实行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3)规定“国家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坚持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的基本经济制度,坚持按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的分配制度”;  (4)规定“农村集体经济组织实行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的”;  (5)将国家对个体经济和私营经济的基本政策合并修改为“在法律规定范围内的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等非公有制经济,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国家保护个体经济、私营经济的合法权利和利益。国家对个体经济、私营经济实行引导、监督和管理”;  (6)将镇压“反革命的活动”修改为镇压“危害国家安全的犯罪活动”。
来源:考试大-
责编:zlj&&&&&
暂无跟贴,欢迎您发表意见
司法考试一周评论排行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12345678910党课第一讲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党课第一讲
中国共产党的光辉历程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本站原创&&&&点击数:13512&&&&更新时间: &&&热&&&&&★★★
业余党校教案
2011年10月
一、没有共产党就没有新中国
(一)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中国共产党是适应中国历史发展的客观需要而诞生的。⑴从(1984)鸭片战争到辛亥革命(1911年)前,半封建半殖民地的封建中国人民一次次斗争的失败。⑵辛亥革命推翻了清王朝,成立了中华民国,结束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封建专制制度。但辛亥革命最终也没有把反帝反封建的革命斗争进行到底。历次革命的失败,给中国的先进分子以深刻的启示:必须探寻新的救国救民的道路。
2、中国共产党的建立是中国工人运动的需要。⑴五四运动,中国工人阶级登上了中国革命的政治舞台。⑵“六三”大罢工,第一次显示中国工人阶级的思想党悟和政治力量。
中国工人阶级是当时中国先进生产力的代表,中国工人阶级在革命斗争中比任何别的阶级都要坚决和彻底,是建立共产党的人的基本条件。
3、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是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基本条件。⑴人才条件,以李大钊、陈独秀、毛泽东等为代表的赞成俄国十月干革命、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⑵马列主义在中国的传播,使中国的先进分子先后在各地建立起共产党的组织,他们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导,积极投身到现实斗争中去,注意同工人群众结合,同中国实际结合,从而有力地促进了马克思列宁主义在中国的进一步传播及其同中国工人运动的结合。
4、党的一大正式宣告了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在列宁领导的共产国际的帮助下,1921年7月23日,中国共产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在上海召开。最后一天的会议转移到浙江嘉兴南湖举行。参加会议的各地代表13人:李达、李汉俊、张国焘、刘仁静、毛泽东、何叔衡、董必武、陈潭秋、王尽美、邓果铭、陈公博、周佛海、包惠僧代表陈独秀参加会议。代表了全国50多党员。
中国共产党是马克思列宁主义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产物。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是近代以来社会进步和革命发展的客观要求和必然结果,是开天辟地的大事变,给灾难深重的中国人民带来了光明和希望。自从有了中国共产党,中国革命的面目就焕然一新。
(二)投身大革命和土地革命战争
1、大革命在斗争实践中运用马克思主义观点,根据中国实际,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⑴1921年,第一次国共合作,大革命开始,帮助孙中山改组国民党,兴起以推翻帝国主义在华势力和北洋军阀为目标的大革命。
⑵五卅运动、省港大罢工。掀起全国范围的大革命浪潮。
⑶北代战争(1925年)。卓有成效的政治工作,发动工农运动。
⑷共产党在斗争中逢勃发展。到1927年初,党领导工会会员达280多万,农会会员950多万,受党直接领导和影响的革命军队达3万多人,党员发展到近6万人。
⑸蒋介石反共,国共合作破裂,大革命失败。(1927年初)陈独秀右倾机会主义错位,枪杆子里面出政权。
2、八七会议――由大革命失败到土地革命战争的历史转折点。
⑴大革命失败后,党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困难,也使党更加懂得掌握军队、实行武装斗争、工农联盟对于中国革命的极端重要性。1927年8月7日,中共中央在武汉秘密召开紧急会议,给党指明了出路,为挽救党和革命作出了巨大贡献。
⑵南昌起义、秋收起义和广州起义――中国共产党开始能立地领导革命战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
⑶毛泽东――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革命胜利。1927年到1934年,党先后创建了江西中央革命根据地等十几个根据地,建立了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和其他许多红军部队,连续击败了国民党军队的多次“围剿”。红军发展到30多万,党员30多万人。
⑷红军二万五千里长征开始。王明的“左倾冒险主义导致第五次反“围剿”失败,红军损失90%多,被迫实行战略转移。
3、遵义会议――中国共产党政治上走向成熟的标志。
1935年1月,中共中央在长征途中,走贵州遵义召开政治会议,结束了王明“左”倾冒险主义在中央的疏治,改组中央领导机构,成立由毛泽东、周恩来和王稼祥组成的军事团,确立了毛泽东在党和军中的领导地位,在极其危急的情况下挽救了党、挽救了红军,挽救了中国革命。
整个土地革命战争时期,我们党在尖锐激烈的斗争中,积累了建军打仗、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等方面的丰富经验。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普遍真理解决中国革命实际问题的过程中,终于找到了一条符合中国社会实际和中国革命特点的,以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解决了与之相关的军队建设、作战原则、土地革命、根据地建设和革命统一战线等一系列的理论和政策问题,找到了实现党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总路线的基本途径,从而结束了在黑暗中长期徘徊的困难局面,为党和人民夺取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理论武器。
(三)抗日战争的中结抵柱。
1、力促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和发展
⑴提出全面抗战路线,开辟敌后战场,开展游击战争,建立许多抗日根据地,广泛开展了各种形式的抗日斗争,充分发动和依靠人民群众进行抗战;
⑵由红军改编的八路军、新四军迅速地发展成为抗战中的中坚力量。东北抗日联军在十分困难的情况下坚持战斗;
⑶党坚持独立自主原则,提出“发展进步势力、争取中间势力、孤立顽固势力”的方针;
⑷在同国民党顽固派斗争中,坚持“有理、有利、有节”的原则,先后粉碎了国民党顽固发动的三次反共高潮,使统一战线在整个抗战时期始终保持和发展,有力地促进了全民族抗战书面的形成和发展。
2、新民主主义理论――马列主义同中国革命实际相结合的产物。
毛泽东总结了中国革命的独创性经验,发表《&共产党人&发刊词》、《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新民主主义论》等著作,完整阐述了新民主主义理论。中国革命两步走:①民主主义革命②社会主义革命。
3、加强抗日根据地的民主政治、经济和文化建设――抗战胜利和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胜利的政治和思想基础。
⑴延安整风运动。一场马列主义教育运动,进一步端正了党的思想路线,加强了党的自身建设,增强了党的战斗力。
⑵党的七大。1945年4月至6月,延安。党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一次极其重要的全国代表大会,大会制定了新形势下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提出了新民主主义国家的纲领和任务;总结了历史经验,概括了党在长期奋斗中形成的三大优良作风;确立了毛泽东思想在全党的指导地位,这是七大的历史性贡献;选举产生了一个具有很高威信,能够团结全党的坚强的中央领导集体。
(四)夺取民主革命的全国胜利,建立新中国。
1、推翻国民党统治
⑴建立人民民主统一战线,解放区进行大规模土改。
⑵建立新中国
⑶七届二中全会、两个务必、1949年3月。
⑷第一届政协,1949年9月,通过《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
⑸1949年10月1日新中国宣告成立。
二、只有共产党才能发展社会主义(1949―1978)
(一)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过渡(1949―1956)
1、各种运动肃清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和平解放西臧,没收官僚资本并进行社会主义改造。新解放区土改、“三反”运动(全党整风: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五反”运动(在私营工商业中,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财产、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
2、过渡时期总路线
1953年,党中央提出了过渡时期的总路线:“从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社会主义改造基本完成,这是一个过渡时期。党在这个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是要在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逐步实现国家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可逐步实现国家对农业、对手工业和资本主义工商业的社会主义改造。
3、初步建立社会主义基本制度
⑴1956年底实现了生产资料所有制的深刻变革,取得了社会主义改造的决定性胜利。
⑵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制度逐步健全,马克思主义在国家政治生活中的指导地位已经确立,社会主义思想意识和社会道德规范在人民中逐渐树立。
(二)探索中国自己的建设社会主义的道路
1、党的八大,1956年9月,国内的主要矛盾已经不再是工人阶级和资产阶级的矛盾(阶级斗争),而是人民对于经济文化迅速发展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的需要同当前经济文化不能满足人民需要的状况之间的矛盾;全国人民的主要任务是集中力量发展社会生产力,实现国家工业化,逐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物质和文化需要,为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和党的建设指明了方向。
2、整风反右。1957年,发动群众帮助党整风,这是适应新时期的要求,加强党的建设的必要步骤。极少数右派分子乘机向党和新生的社会主义制度进攻,妄图取代党的领导。党对他们进行了坚决的反击,但反右斗争被严重地扩大化,产生了不良后果。
3、“大跃进”,人民公社化运动。1958年高指标,瞎指挥、浮夸风、“共产风”为主要标志的“左”的错误严重泛滥,不久党即觉察并努力纠正,但被庐山会议后期的“反右倾”中断、继续“大跃进”的错误,加上自然灾害和苏联政府的背信弃义,国家面临经济严重困难。
4、阶级斗争扩大化。1960年冬到1961年,党中央决定对国民经济实行“调整、巩固、充实、提高”的方针,国民经济转入调整的新轨道,国内形势逐步好转。但把社会主义社会在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进一步扩大化和绝对化了。
5、文化大革命。1966年至1976年,是一场由领导者错误发动,被反革命集团利用,给党、国家和各族人民带来严重灾难的内乱。
道路曲折,失误不断,但党没有被摧毁,社会主义制度的根基依然保存着,社会主义经济建设还在进行,国家依然保持统一并且继续在国际发挥重要影响。党、人民政权、人民军队和整个社会性质没有改变。我国民经济虽然遭到了巨大损失,但仍然取得了进展。粮食生产保持了比较稳定的增长;工业、交通等基本建设和科学技术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成就,如新的铁路线、南京长江大桥的建成,一些技术先进的大型企业的投产,氢弹试验和人造卫星发射、回收的成功等。
三、只有共产党才能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局面
(一)十一届三中全会开辟了社会主义事业发展的新时期
1、形成了以邓小平为核心的党中央领导集体。彻底否定“两个凡是”,重新确定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作出工作重点转移的决定。
2、正确对待毛泽东的历史地位和毛泽东思想的科学体系。
3、全会作出了实行改革开放的新决策,开始了中国从“以阶级斗争为纲”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从僵化半僵化到全面改革、从封闭半封闭到对外开放的历史性转变。
(二)走自己的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1、党的十二大,1982年9月,邓小平: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同我国的具体实际结合起来,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在促进经济建设全面高涨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高度的社会主义民主。
2、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建设全面展开。
⑴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面推行,乡镇企业异军突起。
⑵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全面铺开,在公有制经济的主体地位进一步巩固和壮大的同时,个体经济、私营经济,“三资”企业等非公有制经济成分也得到了发展,传统的计划经济体制得到了改革。
⑶对外开放形成全方位多层次格局,“经济特区――沿海开放城市――沿海经济开放区――内地”。
⑷党的十三大,阐述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路线:一个中心,两个基本点。
⑸“六四”政治风波,1989年。
⑹1989年6月,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和第三代中央领导集体顺利交替。
(三)全面开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新局面
1、九二南巡与十四大
⑴确定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导地位;
⑵明确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⑶要求全党抓住机遇,加快发展,集中精力把经济建设搞上去。
2、一国两制、港澳回归
3、十五大,1997年9月,把邓小平理论确定为党的指导思想,成为指引党继续前进的伟大旗帜。大会明确提出了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经济政治和文化的基本目标,构成了党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纲领。
4、十六大,2002年11月。
⑴第三代领导集体与第四代领导集体的顺利交替;
⑵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作为党的指导思想;
⑶大会提出党在本世纪头二十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的奋斗目标。
大会选举产生新一届中央领导机构。十六届一中全会选举胡锦涛、吴邦国、温家宝、贾庆林、曾庆红、黄菊、吴官正、李长春、罗干为中央政治局常委,胡锦涛为中央委员会总书记,决定江泽民为中央军事委员会主席,批准吴官正为书记。
& &5、2007年10月
中国共产党第十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于大会主题是: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以”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继续解放思想,坚持改革开放,推动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为夺取新胜利而奋斗。胡锦涛代表第十六届中央委员会向大会作了题为《高举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的报告。大会的突出贡献,是对科学发展观的时代背景、科学内涵和精神实质进行了深刻阐述,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提出了明确要求。
会议重点: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
选举结果:
中央政治局常务委员会委员
胡锦涛& 吴邦国& 温家宝& 贾庆林& 李长春& 习近平& 李克强
贺国强& 周永康
文章录入:江东升&&&&责任编辑:江东升&
上一个文章:
下一个文章:
地址:海安县曲塘镇中心北街5号 电话:版权所有:海安县曲塘中学     制作维护:网络中心  }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经济责任制考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