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彩堂娱乐——dnf改版后冰石碎片的这些碎片拿来有什么用

罗振宇:《罗辑思维》改版后,我对内容付费的几点思考
再不点蓝字关注,众小畴就要飞走了哦
来源:聚焦热点,精挑细选网络热辣资讯
- 分享|罗振宇 -
- 整理丨王艳 -
昨天下午,在关于“内容付费”的行业沟通会上,罗辑思维创始人罗振宇分享了自己对于内容付费的几点思考,并宣布《罗辑思维》正式改版,从视频改为音频,从周播改为小日播,每天5-8分钟,只在「得到」App 播出。对于改版的原因,罗振宇做出了详细的解释。
以下为罗振宇的自述,我们做了不影响原意的整理:
内容付费大家说了半天,我们是干了一年,今天把心得跟大家分享。
这个行业里有两个基本特点:
第一个特点就是互相之间没有竞争,我们都在互相培养用户,大家都是汪洋里孤独的打鱼人,太平洋太大,这几条小船太小,我们尽可能的凑近一点打渔,关键时刻还能守望相助。
第二个特点是,但凡文化类、创意类的产业,一定不可能寡头,所以到最后,最先冲出来的没准会像好莱坞那样的几个电影公司,互相帮忙,互相在营造生态,互相之间也有一份手艺人之间的尊重。
今天会针对几个典型的问题向大家汇报。
内容创业是不是一个大的风口?
到目前为止还不算,但是能够看到风口的潜质了。基础的原因是中国人的消费升级,使大家越来越愿意为内容付费。还有一点就是中国的版权环境在剧烈的好转。
我们做的事情是进入了多轮的迭代。第一轮迭代是一年前,当时想的是把头部内容圈起来。所以找来了李笑来、李翔,吴伯凡等开了专栏,这就是市场上的大V变现。
然后我们就逐渐意识到:这个社会都在被用户赋能,所以第二个产品我们找到行业里最顶级的老师,为他把守信息的风口。
现在我们想,可能这个行业未来的大机会还存在一种产品的可能:它是一个大版权集的产品。比如刘润老师的《5分钟商学院》,古典老师的《超级个体》等等,都是在某一个领域做出新时代的版权。
现在我可以用三句话来讲,就是它在产品上碎片化,像媒体;在分发和销售上像出版业;在运营特色上像教育业。
所以在得到上,《薛兆丰老师的北大经济学课》当周就有4万份订阅,到这一周结尾应该就超过6万份了。
从一开始把市场上最稀缺的大V,让他们去把免费内容变成收费内容;到后来,我们为用户采集信息;如今我们生产版权级的产品,大概我们的产品思路有这样三个迭代过程。
所以内容创业是不是个风口不知道,但我们走到第三步了。
到目前为止,“得到”的总用户是558万4千多,每天大概增加2万,日活跃用户45万,专栏累计销售144万份。
内容付费到底是谁的机会?
是不是所有会写字、会生产内容的人都能够把握这次机会?是不是传统讲的大V变现?我们觉得应该不算。
我们回到最底层的那个思考点:内容创业怎么就有了机会呢?更为根本的变动,是人的生活状态的变动。
首先人的时间碎片化,得到提供了一个你在碎片时间最容易抄起来就用的一个产品,方便用户碎片化的时间来学习。
在过去,知识交付不曾遇到难题。出版业在交付知识的时候动不动就二三十万字,而教育业在交付知识的时候,动不动就上四年学,但我们并没有应对时间碎片化当代人知识交付的解决方案。
再有,原来人类有阶段性学习,比如20多岁之前上大学,还有一个概念叫学成归国。可是今天哪有什么学成的概念?学习都已经是终身从事的事业。
今天终身学习这样的一个需求出现,它会不会成为一个产业级机会呢?理论上当然应该有。
还比如说,现在的学习场景更是跨界学习,过去人们消化知识基本上用的解决方案都是分科治学,但现在每一个人都是在跨界学习。所以这个时代就出现了这么一种需求:跟一个外行把专业的事说清楚。
说到这有两个结论:
第一个结论,内容付费机会的出现是因为整个社会底层因素变动,导致原来交付知识的三个大产业——教育、出版、传媒,已经发生了产业板块之间的松动。一个叫“知识服务”的新行业正在诞生。
第二点,它既然是产业级的机会,就不应该是变现,应该是新的社会分工的形成。
现在有一个词叫“知识产品家”,它是专门运营知识产品的一种新分工,是知识服务者。
那么怎么让大家专门来干这件事情?就是我们能不能为他们挣到超越他们干别的事能挣到的钱。所以我说,不管是什么内容老师来,我们为他一年创造收益的底线不能低于100万。如果低于100万,他是不可能专心干这一件事情的,他不专心干这一件事情,他的手艺就不能提高,他的手艺不能提高,就不能用心服务用户,最后我们这个商业闭环本身是要垮的。
所以不管是平台还是自己,专业干,就会干得比别人好。
内容付费是一个可持续的生意吗?
从媒体角度来理解内容付费,是从免费到付费的转折。但是从出版、教育来理解,根本就不存在转折,从来知识是要付费的。
过去我们处于匮乏时代的时候,大家是在为能够满足自己放纵欲望的需求在付费;可是消费升级则方向相反,是让自己变得更好。这恰恰不是放纵自己的欲望,这是约束自己,本质上是自我塑造。
比如有的人看到美景会说“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你只能说“卧槽,真好看!”同样花一笔钱,收获不一样,在体验时代,知识是最具体的利益,就是让自己变得更好。
所以人买了不用,是不是意味着这个产业不成立?
这个产业成立,因为让自己变得更好是一件逆人性的事。他买了,满足他自己内心的焦虑,让自己变得更好,这就是这些产品功能之一。
产品的逻辑从来都是这样,比如,Office软件,绝大部分用户只用到千分之一的功能,但是这些看似“冗余”的功能也必须做好。
所以我来补充一下得到的数据,得到里面所有的单篇文章,日打开率是29.3%,接近30%,但是现在的免费的微信公众号,打开率应该是不足5%,所以这个产业成不成立没有什么可质疑的。
什么样的内容适合做收费内容?
它跟免费内容最大的不同是,在付费的那一刻,用户在想自己是一个更好的自己,就这点区别。
免费内容的逻辑是在顺着用户的欲望在走,而付费内容是用户在付费的那一刻,把自己想像成一个比现在要好得多的自我,这是付费内容的标准。
后来我发明了两个词,第一个词叫“人格跃迁”:用户一旦看到这个产品,立即把自己想成一个好的人格,是向上跳跃和迁移。付费达成了,这个产业的价值已经开始释放了。
所以我们给同行的一句忠告是:不要以为好的免费内容就会变成收费内容,如果是为流量和影响力生产的内容,就在那个逻辑里跑;如果是为收费生产的内容,就为这个逻辑跑。不然很可能钱没挣到,原来在免费市场上的流量和影响力又丧失掉了。
没有人格跃迁,销售就不会发生。
碎片化学习会不会是真学习?
我们的时间碎片化是一个事实,碎片化时间不用于碎片化学习,难道打游戏你才觉得正当吗?碎片化学习不是我们的意愿,但它一种具体的现实需求,我们产业化怎么给它提供合适的解决方案。
首先人的知识的产生本身就是碎片化的,反正我这一辈子读书所有的结果就是,读完了,我脑子里留下几个片段,几个场景,几个结论,足够了,这就是学习的基本场景。
碎片化学习就是把世界进行抽象、抽象再抽象,最后变成一个你的认知水准能够负担得了的信息量。
和菜头的得到《槽边往事》专栏里面还说过,“不计成本地去做研究,那是专业学者的事,但是我们绝大多数人都不是专业学者。我们是为了自己人生的某个特定目的才要跟知识打交道,我们每一个人就像是在海滩上伏击登陆战的一个战士,知识的天空一颗照明弹升上去,照亮了一小片地方,你现在唯一要做的事情,有炮开炮,有枪开枪,没有枪抓一把沙子撒过去”。
所以我们这一行是干什么的?我们不是卖知识的,我们卖的就是工具,在用户碎片化时间的今天,我们为他提供碎片化的学习方法,这是一个产业级的机会。
这个市场竞争的关键因素是什么?
现在很多家平台内容供应商都在做内容付费,关键是什么?一年的时间,我们发现一个有趣的规律:就是如果我们要做版权级的产品,它有可能在未来的市场演化当中成为唯一入口。
因为过去的所有产业的市场竞争本质上是市场容量的竞争,在内容产业方面,它占的是认知份额,认知份额被占住之后,就很难退出。
我们怎么看行业里的其他参与者?
可能我们在这个行当里最大的不同是,我们不把自己看成平台,而是造货的。我们跟每个老师协作,我们负责运营,他们负责内容生产,这也是我们产能不高的一个原因,因为我们打磨一个产品的过程相当长。
我们的闭环不是在销售那一块,而是到一年的服务期期满,我的用户一个都得罪不起,所以像打折这种事打死我都不会干。
这个领域平台级的公司最大的问题是什么?我们预测第一个方向就是,你会觉得流量值钱。但是恕我直言,这个产业里面流量可能不值钱,因为它本质上是一个服务业。
我们一直认为互联网时代有两类公司的生存方式:像谷歌、新浪微博、微信这种,有流量能代表一切,有网络效益就能变成生意和转化;另一种就是苹果式的生存,没有流量,只有产品。
所以这两个模式在互联网时代是并行的,一个注重流量和影响力,一个注重产品和具体的服务。所以前一种模式很有魅力,后一种模式非常难走,但是可能还是后一种模式更大一些。
“得到”的长远战略是什么?
我今天讲的是我能够看到的2017年的东西,未来三年五年后是什么?我也不知道是什么,我们这个行当会被什么力量洗礼。反正有人告诉我们一个答案,叫人工智能。
所以有理没理,我今天先提一个词出来,供所有的同行思考,叫“智能内容”。我也不知道它是什么,反正现在我们看到亚马逊的智能音响在美国大获成功。反正我知道,京东已经开始盯住这一块,做了一个叮咚音响,目前在做智能音响的品牌和公司大概有二三百家,他们是同时做,虽然产品都没有投放市场。
所以站在内容生产的角度看这个问题,我们把订阅专栏的内容正在标签化、音频化。所以我不知道人工智能音响的风潮什么时候到,反正它会到。
最后我正式向同行宣布一件小事,就是罗辑思维节目改版。
首先罗辑思维视频节目从周播节目改成日播,每周一到周五,时长也会缩短一点,大概是5到8分钟左右;第二个变动是从视频变成了音频;第三个变动是,过去我们的节目是全平台分发,视频、音频平台都有,从今天开始,罗辑思维节目只在得到里有。而且它虽然是免费的,但是只对付费用户免费。
做得到这一年来,我想通了几件事情:与其有一个叫流量的妄念,不如回家好好地做产品。流量没有什么用,做一个老老实实的产品,而不是任何商业的导流工具,这是第一个变化。
第二个变化就是从网红到服务生,服务是有价值的。所以从此之后,每天早上六点半,我会把我自己的学习心得跟得到的用户分享,我这一档内容是免费的,在座的这些老师的内容是收费的,我会替你们吆喝的,我就是跑堂的。
第三是从讲者到终身学习者。这是我和我用户关系的一次重大变化。刚开始第一季罗辑思维节目有一句话,我说古时候有的人明明自己有一双眼,但是也不去读书,而是雇人给自己读书。从今天开始,罗胖就是你身边这样的读书人。
所以这次回到得到,我的基本姿态非常简单,我不是任何人、任何意义上的老师和讲者和布道者,我就把我每天的学习心得汇报给我的用户。所以我不算得到里面的老师和专栏的内容生产者,我是得到里面的001号学生,终身学习、随时分享。
所以今天我们完成了三个转身,第一个转身我们基本放弃了流量思维,我们去做一个好产品;我们基本放弃了忽悠人的影响力思维,我们要去做一个好服务者;我们基本放弃了想给谁传道授业解惑的使命感,我们所有人一样,都是终身学习者,并随时分享。
众小畴欢迎您的再次光临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刀塔传奇星际商人改版 可购买98元英雄碎片
今天为大家带来刀塔传奇星际商人改版 星际商人可购买98元英雄碎片。玩IOS版本的刀塔传奇玩家应该都有体会,星际商人改版的实际情况,那可能玩安卓的用户不是很了解。星际商人改版什么呢?接下来让我们一起看看星际商人的改版详细情况。
魔方网刀塔传奇玩家交流二群:
【星际商人】
正如图中所显示的那样,在此次更新之后,玩家们可以在星际商人里面购买98元英雄的魂石了,而且这些兑换比率还是蛮不错了,1:5不像以前的那么坑人了,是不是有很多小伙伴迫不及待的想要去兑换了呢?
星际旅行商人具体的出现时间和出现的条件还不是很清楚,但是有一点小编要告诉大家:不是所有的98元英雄魂石玩家都可以刷新买的到的,小伙伴能买到的只能是自己拥有的98元英雄的魂石!!!如果你没有像奥丁之子的英雄,那么你将无法刷新到这个英雄的魂石!!!
以上就是魔方网小编为您带来的关于刀塔传奇星际商人改版 星际商人可购买98元英雄碎片相关内容介绍,希望对玩家有所帮助,想了解更多刀塔传奇相关内容请大家关注魔方刀塔传奇专区。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知乎改版后像是“内嵌”了一个微博,为什么内容平台都越做越像
来源丨文化产业评论综合
一年前,知乎上线了“分享”的新功能,用户可以选择知乎回答中的文字分享到时间线上。过去,这些分享的短信息会混杂在知乎APP的首页里。现在,知乎把这些零碎的信息整合起来,独立放在一个名叫“想法”的内测版块里。
前两天,知乎在新版本APP中,新上线了“想法”的内测功能。内测完成后,这一新功能将在近期正式开放。“想法”,是一个类似于微博、朋友圈的碎片化、短信息的即时分享功能。同时,在新版本中,除了“想法”,知乎还新增了“每日新知”音频功能,支持视频预览播放。这次的新版本被知乎官方视为知乎史上最大胆的一次更新。
知乎入局短内容社交,要做微博还是朋友圈?
在“想法”这个版块中,用户可以发布文字、图片、视频等内容,即时、简单地记录日常灵感、思考。用户可以在这里面浏览到你所关注的其他用户发布的文字、图片还有新增的视频等内容,在每条想法下面,你可以进行转发、评论和鼓掌(相当于点赞),形式上和微博极其相似,也多少也让人看到了朋友圈的影子。
那么,知乎推出的这一短内容社交功能,是不是瞄准了微信朋友圈和微博的软肋去的呢?知乎是要做微博还是要做朋友圈?
2014年,微博崛起,迅速成为炙手可热的社交产品,到了2016年,市值达113亿美元,超过Twitter成为全球市值最高的社交媒体。朋友圈则借着微信庞大的用户基数,成为人们各种网络社交的日常工具。面对已经各自占领市场的两个“巨头”,此刻,知乎入局短内容社交究竟用意何在?
最本质的原因还是知乎的商业化需求。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对于新功能“想法”这样说道,“短内容生产是有价值的场景。”
对用户来说,随时随地撰写内容的需求的确存在。早在2011年,知乎就推出了iOS客户端,随后不断在客户端上更新功能,大量用户通过手机APP来阅读知乎上的回答。但对于一个依靠用户生产知识来获取流量的平台,如何让习惯于手机端的用户更多撰写内容成为了问题。
用手机屏幕撰写回答并不是一种很好的体验。出于习惯,知乎上回答大多需要较长的篇幅来论证。用手机编辑无论是输入文字,还是文章排版,效率都不是很高。知乎上还有许多反馈使用APP撰写回答,出现闪退导致草稿丢失的情况。这种情况下,“想法”这样较短的文字形式可以鼓励用户在手机上输入,而不只是阅读。
这一切都有利于知乎的商业模式——广告的运作。在知乎APP上,你可以看到标明为广告的内容直接插在首页的信息流里面,今年知乎的广告明显多了许多。“想法” 带来更多内容,吸引用户刷得更多,自然也就带来了更多的广告位。
其实,知乎早有做短内容社交的野心了。早在2015 年 3 月,知乎联合创始人张亮就曾透露出有意做知乎用户自己的朋友圈,放在当时,张亮称其为“大概是两年来知乎最有趣的产品想法”,只是这个构想中的产品一直没有上线。在今年早些时候,知乎也试水过“分享”功能,在首页即可发布短内容。
专注于短内容社交的“想法”之所以现在才推出,很大程度上是因为知乎终于长大了,从一个小型知识社群,成长为一个大型知识平台了。换句话说,是自我定义为平台的知乎,终于要开始做平台社交的事情了。
内容平台越来越像,知乎还能逆袭微博和朋友圈吗?
近两年,知乎做了不少新产品和新功能的尝试,其中声势最为浩大的是知乎问答、知乎live,在内容付费市场曾占据了一席之地。除了知乎,其他的内容平台也都在做短内容社交和问答产品。
微博和朋友圈都是短内容社交的品类,这个不必多说,而将问答作为平台重要的产品类别,似乎也成为了近两年各大内容平台的共识。今日头条扶植起悟空问答,邀请大V入驻,腾讯做起了企鹅问答,微博问答也曾火过一时……
微博、今日头条、腾讯,加上知乎,不管是内容生产平台,还是内容分发平台,为何越做越像?
文化产业评论认为,最本质的原因在于,内容平台期望建立起自己与用户的直接关系,问答、短内容分享是最好的争夺用户碎片化时间的内容品类。
所以,并不是知乎做得像微博、朋友圈,而是在还没有新的内容品类诞生之前,国内的各大内容平台在内容品类的开发上日益趋同。
可以看到,知乎新版本的迭代中不仅有“想法”这样的短内容即时分享功能,亦有“每日新知”音频功能。面对这场流量争夺战,知乎也不想错过其中的红利。这次试水不如说是一次内外压力之下的尝试突围。那么,知乎能否突围成功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知乎引入“想法”的新功能,有哪些转变和优势。
“想法”这一产品出现的逻辑是顺应社区里内容生产的方向和趋势,同时,这也是知乎留住用户的途径。
第一,“想法”可以实现用户对于即时的想法和思考的分享需求,用户能够即时地获取与其他用户的互动,而非像之前那样,参与了一个话题讨论,需要历经时日的等待内容沉淀。用户来到平台,便能够获取需要和感兴趣的内容,以此提高用户粘度,减少用户流失。
第二,短内容降低了内容创作的门槛,知乎相对其他社交平台来说,娱乐性弱,知识性强。“想法”的推出,使那些并不擅长写作,更习惯于阅读的用户活跃起来,另一方面是在挖掘了大V们的深度内容后,再开发他们的即时短内容价值,以此提高用户的参与度,增加内容的多样性。
第三,目前的社交平台中多是熟人社交或是热点话题讨论,能够提供行业专业内容讨论的平台并不多,在具有弱社交关系链、陌生人社交的社交生态中,“想法”或许能够成为行业专业内容和热点事件的讨论聚集地。
即时+短内容,这或许也就是知乎创始人、CEO周源对于“想法”看重的原因,“短内容生产是有价值的场景。对短内容来说,信息流最重要,知乎会把发布功能做好,阅读体验做好。”
但也有一个隐忧存在,目前的即时社交平台的氛围与知乎的氛围并不一致,即时社交往往充满了自拍、晒娃、晒萌宠等个人生活内容的分享,而非符合知乎调性的知识性专业内容。
再来看看微博和朋友圈。
今天的微博似乎已经成了网红和广告的修罗场,冗余信息堆叠,用户期待微博重回一个专注于内容、信息的沟通与交流的平台,而不被无用信息、信息噪声所拖累。而现在的微信朋友圈虽然还是强大的时间黑洞,但张小龙也在为朋友圈内容太冗杂、太营销而焦虑。
相对来说,知乎是有优势的,大V已经完成了原始积累,通过长时间的问答获得了众多粉丝,“想法”功能沿用了社区已有的关注关系。但在内容质量上,知乎也有过担心:是否不再分享知识,转而分享生活?“想法”测试没几天,已经出现关于美食、旅行的生活分享。知乎给出的答案是:关系形态决定了核心创作属性,从而鼓励形成基于兴趣的社交。
当然了,现在说知乎能否在微博和朋友圈中突围,似乎也还为时过早,毕竟,知乎的体量较前后两者还有不少的差距。
知乎APP的这次改版是对整个产品体系的梳理,也是产品线的补足,知乎又开始重视整个社区体系的建立,以在视频、音频时代吸引更多的用户。“想法”的上线,似乎证明,这就是知乎的短内容社交、知乎牌朋友圈未来的样子。
但是,“想法”中这种短小、碎片化的信息很难保证质量,目前知乎也只是通过小规模用户来测试这种模式是否能生产高质量的内容。知乎的短内容社交,到底是会被淹没在自拍或鸡汤刷屏的噪音信息中,还是借助多年积累成为一炮而红的范例?还需要静待时间的验证。
版权申明:内容来源网络,版权归原创者所有。除非无法确认,我们都会标明作者及出处,如有侵权烦请告知,我们会立即删除并表示歉意。谢谢。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想做APP 改版练习,这儿有网易高手的15个经验总结
提到这个话题有两层不同的讨论方向,在工作中对公司项目进行设计改版和利用业余时间进行自由主题的改版练习。这次我们主要以后者为出发点进行讨论,其目的是为了给部分设计师在利用自己业余时间上面探索出一个新的方向。在工作项目中进行设计改版分为团队发起和自我发起,这个我们下一次一起来讨论。
设计师的自我提升来源于多方面的综合体现,工作项目中的实战经验、团队协作的互补学习、项目沉淀与反思、碎片化阅读的查漏补缺、业余时间的自我驱动、阅读带来的知识沉淀等等。如何充分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是被很多初入行业的设计师所忽略的,一晃三五年过去了,却发现自己找不到更多的作品用来丰富简历,很快便进入了瓶颈期。
面对未来的自己可能会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一起提前探讨一下这个话题,以 APP 设计改版为突破口展开我们的话题,希望带给即将入行和刚入行的设计伙伴儿一个新的方向。
改版的目的,从不做无意义的事情;制定时间规划,是为了治疗懒病;如何挑选改版产品,再也不是选「美」了;体验,这是你的第一次深度探寻;功能梳理,理清流程好开工;竞品分析,做好知己知彼;素材采集,打开禁锢的思维;体验,走了一圈才发现你可以更好;交互设计,实现你心中的更好;设计风格推导,符合产品的设计趋势运用;界面设计,碎片化积累;审核,寻找导师;调整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包装,整理设计思路;分享,设计交流。
1. 改版的目的,从不做无意义的事情
工作中的项目参与对设计师的专业提升是非常重要的,由于很多公司都处于高速发展的阶段,项目的周期很紧张,都希望每个支援板块能够具备更高的效率,推进项目更快的完成迭代上线。在设计板块,很多成熟的平台也是愿意花费更高的福利待遇引进资深及以上级别的设计师支持项目的高效运转,那么设计师的进阶之路便是你在职场中稳中求进的关键。
在真实的场景中,有一部分设计师也存在着以下情况:
项目参与度低,没有更多的机会发挥自己的专业;公司产品迭代缓慢或者视觉支持较小,空余时间较多;没有机会在项目中尝试一些新的设计语言;自学 UI 中,没有真实项目能够发挥;增强设计效率和产品设计思维等能力。
如果你有以上的情况之一,利用自己的业余时间进行 APP 设计改版将会给你带来更多的提升空间,不但可以通过练习增强自己的设计效率,也能体验更加丰富的产品设计。在改版中也能不断加强一些交互或者产品的思维,可以让你在以后的工作项目中不局限在视觉层面,具备更多的产品思考,做出更合理的设计。
2. 制定时间规划,是为了治疗懒病
如果你想要改变现状,也拿出前所未有的热度值,那就趁热打铁吧,制定一份时间表是必须的,千万别忽略它的重要性,如果你不按照这个时间计划去推进,可能这个热度值将会被懒宝宝不断地熄灭。
制定时间规划不仅可以合理的利用好自己的业余时间,也能更好的按照这个规划表去逐步的推进这次改版项目。把一个大的事项拆分为若干的小事项,每天推进一部分,一次改版设计很快就在不断的推进中被完成。
APP 改版时间规划表大家可根据自己的习惯设置,表格形式还是简单的文字记录都可以,进度把控需要结合自身情况而定,确保其有效性。
3. 如何挑选改版产品,再也不是选「美」了
面对应用商城里面海量的 APP 产品,你是否有点不知所措,如果选择一个自己从来不玩的 APP,改版的时候对产品的服务模式、功能架构、交互逻辑等都是比较陌生的,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学习。如果选择一些大型的产品,由于其自身的设计团队就是非常的专业,你很难从中发现可以优化的点,即使勉强进行改版,也会发现自己设计得不如原版的好,进而打击自己的自信心。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在挑选改版产品的时候,需要结合自身的一些情况先做出一定的预判,然后再去挑选现阶段相对比较符合的产品进行改版练习。
挑选自己接触过的直接产品或者间接产品;对 APP 里面所提供的产品或者服务比较认可或者没有一定的排斥感;挑选无论是视觉层面还是交互层面都有一定优化空间的产品,别轻易尝试精品;如果身边有朋友使用过的产品优先考虑,因为可以成为你调研数据的来源;选择阳光积极型的产品,不做传递负能量或者违反规定的产品;初次尝试 APP 改版设计,从轻量级的产品入手,可以控制练习时间和自己的驾驭度。
4. 体验,这是你的第一次深度探寻
当你确定自己改版的 APP 对象以后,我们就开始做一次体验吧,这是你的第一次深度探寻。体验情况根据设计师对该产品的熟悉程度而定,你需要通过不断的进行操作把自己从小白用户升级到专家级用户。
这个过程需要你对产品有一个很深入的了解,不只是熟悉主流程操作逻辑,对一些偏冷门的功能操作也要非常的熟悉,如果是需要注册使用的产品,一定不要忽略注册会员以后的体验。最终达到的级别是你可以向身边任何一位朋友轻松的进行推荐和演说,能够通过你的讲解让他轻松的学会使用该产品。
5. 功能梳理,理清流程好开工
当你对改版 APP 进行第一次深度体验之后,利用思维导图软件绘制出整个产品的功能结构图。思维导图软件种类很多,大家自行选择,我常用的是 MindNode。第一次进行功能梳理无需进行增删处理,真实还原产品现有功能即可,其目的是整理自家「仓库」,做到心中有数。
在进行功能梳理的时候,如果遇到操作复杂的功能需要备注信息,以便自己后期预览时能够快速理解其含义。如果是第一次做功能结构图越详细越好,这将有助于你充分理解每个功能传达的含义。
6. 竞品分析,做好知己知彼
深度体验完改版 APP 之后,做了功能结构图,此时你对所需要改版的 APP 以及这个行业的产品都有一定的认知,此时你再去体验直接竞品和间接竞品必然是以一个专家级用户的水平去探寻。在体验过程中需要结合改版产品的功能进行对比,可能第一遍体验无法很好的进行对比,所以需要至少体验 3 次以上才能很好的得出对比的结论。
体验产品时需要注意的几个维度:
不要急于进行总结,先进行至少 3 次以上体验;先看整体布局再分析局部细节;重点功能交互形式需要提取出来进行对比;主界面的各版块布局设计需要进行对比;配色分析,作为改版时的配色优化指导;图标和组件库的分析,找出细节的优化方向。
进行竞品体验时,尽可能多的找出差异化的设计形式,作为改版 APP 优化的指导方向。由于作为 UI 设计师进行 APP 改版练习更多是视觉优化为主,交互优化为辅,所以我们需要在相同模块上面找出更多不同的设计样式,作为视觉优化的方向。
如果你自身交互能力较好,也可以以交互优化为主,视觉优化为辅,这个可以结合自身情况选择。在进行竞品体验的时候也要根据优化目的的不同,着重的转移体验的重心。
7. 素材采集,打开禁锢的思维
通过竞品体验你会总结出改版 APP 各个模块的差异化,相同的功能模块各自产品的交互形式、布局样式、视觉风格都存在各自的差异。此时,你对改版 APP 中的很多设计都一个初步的优化清单,你需要再深入一步,因为竞品的设计样式不一定就是值得借鉴的,我们需要寻找更多的灵感,打开自己禁锢的思维。
通过国内外的一些设计平台、素材网站等我们可以去采集更多的设计样式作为灵感借鉴,日常的一个采集收藏习惯也就变得尤为重要了,作为一个优秀的 UI 设计师,我们需要养成这样的习惯。个人平时经常访问的设计平台有站酷、UI中国、致设计、Dribbble、Behance等,采集收藏灵感会经常用Pinterest和花瓣,都是一些大家经常访问的平台,所以不是别人知道你所不知的优秀平台,而是你没有他的良好习惯。
8. 体验,走了一圈才发现你可以更好
采集完一些灵感素材之后,我们又回到体验改版 APP 的起点,走了一圈之后你会发现改版 APP 中很多你可以入手优化的方向,比起第一次体验,你会更加有信心能够做出一个不一样的设计作品。再次进行产品体验的时候,你需要带着脑海中处理相同功能板块的不同设计表现形式进行思考,寻找出更好的设计表现形式来解决这个功能模块。
在构思优化样式的时候,可以绘制一些简单的草图,以防后期进行交互输出的时候遗漏灵感细节。在进行设计优化的时候先从灵感库中寻找较为符合的样式进行思维嵌套,然后再发散思维,融入自己原创性的思维,形成自己的原创思路。
9. 交互设计,实现你心中的更好
通过前期的准备工作,我们即将进入重要的设计部分,大家不要忽略前期的准备阶段,只有思路成熟且清晰,后面的设计工作才能更加顺畅。
作为 UI 设计师最终输出的必然是高保真的视觉稿,那么交互原型设计是为了快速的把自己的思路展现出来,所以不局限于原型软件的绘制,哪怕是纸上的草图绘制也是可行的方案。最终的交互稿是给自己看的,所以能看懂就能达到最终的目的。
如果你考虑后期进行作品包装展示时,希望能展示出交互思维,那你花点时间适当的对低保真交互原型进行绘制也是不错的选择,也能锻炼自己原型制作软件的操作能力。
10. 设计风格推导,符合产品的设计趋势运用
在开始进入界面视觉设计时,我们需要对整体 APP 设计做风格推导,这将直接关系着最终界面呈现的效果。如果你是一位对行业趋势关注的设计师,各种设计趋势呈现在你脑海中,你需要进行筛选,结合改版产品的属性选择合适的设计语言去表达,切不可为了趋势而牺牲产品定位。
在进行风格确定的时候,颜色的选择也占据一定的因素,我们可以选择改版 APP 现有的主色进行优化,也可以进行推翻重选。如果是重新选择配色方案,我们可以通过情绪版的方式在身边朋友或者各种群里进行。也可以与竞品形成视觉差异化,选择一些形成对比的配色方案,方式很多,大家根据自己的条件和思路自行展开。
确定好配色方案之后,我们需要考虑设计的表现形式,无论是何种设计形式都需要符合产品的属性。比如大标题、大圆角卡片、大投影等设计表现形式会在视觉层面带来不错的效果,却需要考虑信息量的因素,如果本身改版 APP 就属于信息量很大的产品,在选择时就要综合考虑。根据 APP 的风格定位,比如文艺类、娱乐类、儿童类等,那么设计的风格也会对产品风格定位起到一定的影响。
11. 界面设计,碎片化积累
当你打开设计软件进行界面设计的时候,剩下的就是「满血复活」的激情。为了能够充分利用好业余时间,我们需要把数十个界面分配到具体的日程中,最大程度的利用碎片化的时间进行积累。规定自己一天完成两个界面,就要严格执行,只有这样你才能具备超强的战斗力。
提到界面设计很多设计师会纠结在软件的选择上面,总会问老司机们,你们用什么软件。其实软件的选择并不是问题,它只是一个工具,用的顺手即可,现在很多软件都能带来最终的目的。随着很多轻量级的软件不断丰富多样,软件的操作也更加简单便捷,只要你充分的利用互联网资源,软件的学习只是熟练度的问题,设计的思路与技巧才是需要更多的学习、研究和总结。
12. 审核,寻找导师
历尽艰辛你收获了希望,一套 APP 改版设计作品初步完成,接下来你需要寻找到一位导师。俗话说当局者迷,你自己构思出来的东西需要得到验证,寻找一位资深的设计老司机给你指点作品,将会给你的成长带来很大的帮助。他们会站在更高的专业角度给你指出一些优化建议,也能使你的作品更加成熟。
导师在哪里?
可以是身边的同事,别以为导师一定是大神,旁观者的意见都是具有一定的思考价值;通过一些设计交流群寻求意见,建群的意义其实就是交流设计;通过设计平台寻找那些活跃的老司机,只要是真诚的设计交流,他们都会乐于分享;机缘巧合下加上的大神微信或者QQ,平时要注意不要群发小广告去骚扰他们,他们关键时候会乐于给你专业性的指点;相信你能找到更多的方法,寻求帮助。
13. 调整优化,不放过任何一个细节
通过不同形式的意见反馈,我们即将面临一次调整优化,在众多的反馈意见中,我们也不能盲目的进行修改。我们要做有思考能力的设计师,去分析这些修改意见,遇到意见相左的修改建议要结合自己前期的调研进行把控,因为提意见的人不一定能像你一样熟悉产品,可能存在一定的主观性。
选择性的进行修改,也要保持自己的自信度,适度的自信可以增强你对作品的信任度,我们不能总是质疑自己的能力,只要保持不断努力学习的心态,有时候也要相信自己的专业能力,相信自己就能给作品带来自信度,你的需求方才能被你的专业意见所引导。
14. 包装,整理设计思路
作品包装总是会被很多设计师所忽略,在进行作品展示的时候也比较随意,没有充分利用作品包装的优势传达出作品自身的价值。我们将作品展示出来进行交流时,需要通过适当的包装把作品更好的一面清晰的传递给读者。
在进行作品包装的时候,可以加入自己的设计思路辅助传达出作品背后的故事,让读者更容易走进你的作品。通过包装把原本单调的独立界面进行解剖,利用整体布局、局部提炼、细节展示、文案描述、思路整理等形式,让作品呈现效果更加丰富多样。
作品包装中一些简单的设计技巧:
作品包装设计中的版面布局需要舍得,适当加大留白会给版面更强的呼吸感;局部提炼,对界面设计中的一些视觉表现力强的样式提取出来独立展示,丰富作品的细节展示;精心挑选样机,让作品展示效果更佳,有时候也可以自己绘制更加简练的样机模型;设计组建选择性展示,增删挑选的组建让布局更加整体,视觉效果更加协调,整体组合形成块面感;利用对比突出重点,不要使整体布局都处于平面化;装饰元素的运用,可以利用辅助图形、短线等进行设计装饰;加强头图设计的视觉表现,提高读者的注意力。
作品包装设计分为平台型作品包装和作品集包装,也是需要我们设计师加以重视的一个板块,以后我们单独进行这方面的研究分享。
15. 分享,设计交流
此时,你已经完成了这次 APP 改版之旅,恭喜你击败了懒宝宝,相信下一次你会具备更强的自我驱动力。完成一次作品你可以选择封印在冰冷的硬盘,也可以选择分享给更多的设计朋友,大家互相学习和讨论,个人比较倾向于后者。
通过在一些设计平台进行作品发布,你可以结识更多的同行,大家互相交流,你必将会收获更多,期待你跨出第一步。
本文转自:http://www.uisdc.com/app-revision-exercises-15-summary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优秀的APP UI界面/交互设计+专业APP开发定制=高质量APP产品,欢迎咨询。
智能硬件、移动电商、大数据可视化、教育等行业解决方案
今日搜狐热点}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净化的冰石碎片改版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