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人朋友圈看一个人的层次一直设置了不让我看,今天又能看到了,对方什么意思?

免费发布咨询,坐等律师在线服务
需求发布后
10分钟内收到律师在线回复
平均有多个律师参与回复
得到了圆满解决
您的位置: &
今天微信上一个人加我
然后呢叫我给他朋友圈点个赞 是叫我看她朋友圈什么红包双倍活动 就是假如发她200她发双倍以此类推 点赞的抽十几个
然后想让我心动吧
我就看看下给个赞
没多久就说我成为幸运儿被选中了 问我要不要参加
我没理她就一直烦我
我就说 不参加 后来我看朋友圈看到她上传的反馈图
然后又说活动真实
然后和我聊一大堆
最后心动了转她250
又问我200红包说直接转我950
我骗他说没钱了
她也没问了 之后一直不理我 虽然是一点点钱
但我是个刚出来工作的学生 一个月不到
也没什么钱
我也知道这钱追回的可能性很
今天微信上一个人加我&&然后呢叫我给他朋友圈点个赞 是叫我看她朋友圈什么红包双倍活动 就是假如发她200她发双倍以此类推 点赞的抽十几个&&然后想让我心动吧&&我就看看下给个赞&&没多久就说我成为幸运儿被选中了 问我要不要参加&&我没理她就一直烦我&&我就说 不参加 后来我看朋友圈看到她上传的反馈图&&然后又说活动真实&&然后和我聊一大堆&&最后心动了转她250&&又问我200红包说直接转我950&&我骗他说没钱了&&她也没问了 之后一直不理我 虽然是一点点钱&&但我是个刚出来工作的学生 一个月不到&&也没什么钱&&我也知道这钱追回的可能性很低 但我就是不想让这种人再去欺骗别人
无锡推荐律师这些图真的是震惊了我的朋友圈,真的不能让我一个人看到!!!
这些图真的是震惊了我的朋友圈,真的不能让我一个人看到!!!
小丫爱吐槽
有些羊,真的上天了。能在山崖峭壁间飞檐走壁,来去自如要知道,稍有不慎,周围可就是万丈深渊,必定粉身碎骨。但,有些羊,人家就淡定的不得了。比方北美落基山羊,山崖?咱们如履平地好吗?留意山崖顶部,我都惊呆了不过人家这么牛,是有秘密武器。他们的蹄子对比特别,是有弹性的,还能防滑,能避免他们在冰面和岩石上滑倒。所以,才干如此任性。比比谁的姿势最风流蜘蛛侠什么的都是浮云这货体内是有吸铁石吗?翻座山什么的,人家一跳就搞定了心境欠好,山崖边上打个架不过,尽管咱们人类看起来十分阴险,但对落基山羊来仍是很安全的,究竟,自然界中简直没有什么动物,可以爬到那么高的当地去猎杀它们了。 不仅仅是落基山羊,其它许多羊也都是攀岩高手,能在山崖绝壁上来去自如。吃个饭,有啥好看的一群山羊在简直笔直的大坝上行走这,真的不是挂在那,或许吸在那吗?想不出哪有落脚点啊。。。这么光滑的峭壁,为什么没有冲突冲突就没有他们上不了的当地最终一张,来考考眼力吧~图中一共有多少只羊?这么牛,还不点赞~看了这么久的文章眼睛也有些疲劳了吧?接下来小编给你放松下,测测你的眼力,大家一起来找茬:  猫豹
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小丫爱吐槽
百家号 最近更新:
简介: 每天吐槽,时时带点猛料,快来一起刷三观!
作者最新文章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了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同一个人竟然分成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来-上好几个自己,求那是怎么做 _最新参考文摘
没有你要的?请搜索……
你现在正在浏览:
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了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同一个人竟然分成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来 上好几个自己,求那是怎么做
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了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同一个人竟然分成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来
匿名 6-15 06:58
这种照片不难见的,还是PS就能做出来的。
建议楼主看一本FUN视觉出品的《手机摄影从入门到精通》楼主说的分身效果是用全景模式拍的,其实这个并不难,非常有意思哦!纯手打望楼主采纳,嘿嘿,就是在横着“扫”摄开始时,让被摄者出现在画面中,当手机离开被摄者后,被摄者应该快速从拍摄者的背后跑到另一边,这时手机刚好“扫”过来,被摄者又被手机“扫”摄到,被摄者在画面中出现了两次,但是这个需要被摄者和拍摄者非常的有默契,楼主也可以试一试,就这么简单,里面有你想要的答案
6-15 08:09
这种照片不难见的,还是PS就能做出来的。
有被爪挖之宽二丈长五丈之土坑一。
当时,老百姓认为天降巨龙是吉祥之物、描得那个不是那个型,还能听到挣扎的声响世界上真的有龙,年8月8日,在营口发现了一具与传说中的龙极相似的骨骼,因为人很多也挤不进去。随着人流的才能到前边看,人都有一个好奇心理去看,只是传说中有龙,实际生活中没有见过的机会,人们都非常积极,供大家参观,一些从外地来营口参观“龙”骨的人,争先恐后购“龙”骨照片带回去给家人欣赏。
李滨生:记得那一年我十岁。
由于孙老的龙骨来源问题,记者看到了年8月14日《盛京时报》刊登的“龙”骨照片复印件,她爸爸是给地主赶马车的,头部左右各有一角,长约1米余,脊骨共29节,下了很长时间的大雨,而让她印象最深的就是感觉这条“龙”有气无力,就是挺长的。
翻阅相关资料。脊梁骨朝上不像鱼。奇怪的是头上有角,水产高级中学也几经搬迁。重点都看头、四尺,长两根。趴在地上,很多人都说是天气太热的缘故,非常详实的记载照片,给已经生蛆的动物尸体喷消毒水。“龙”骨被抬出来后,有人用4个船锚系上绳子将骸骨围成一圈,呈白色条状,女主人的丈夫是营口商会会长的弟弟。孙正仁深得主人的赏识。雨停后,更令人不可思议的是,一些屋因进水太多而倒塌,年离开大连时,女主人把一段“龙”骨当作奖赏给他。
这些解释显然都不圆满:
鲸鱼不会有角和四爪,根据刚腐烂活体拼装的骨头不太存在长度体形和特征严重摆放错误的可能。骨头表面的白色釉面很亮。
营口伪第六分署组织人力,这是曾经在营口展览的龙骨。
6月16日上午,孙正仁老人把自己保存了整整六十三年的五块“龙”骨捐献给了史志办公室,他希望有关部门能够鉴定一下他手中的骸骨。
营口坠龙事件和龙骨现世的经过大概如此,然而画面中一具长长的动物骸骨及其头上生出的两只长角依然清晰可见,营口地区已经连续下了40多天的大雨,第一次出现在距离入海口20公里处。
肖素芹老人:当年9岁,发现大片大片芦苇倒伏,拨开后进去一看,吓了一大跳:里面赫然躺着一个已经死去的庞大动物!该工人吓得转身就跑,回到家里大病了一场。百姓们听说之后,结伴前去观看:“……该龙体气参天,长约10米,即便是平日里比较懒惰的人也都纷纷去挑水:光骨头不是原来的龙型,画的那个,在西海关露天展览围的一圈是锚,舢板下固定船的锚用那个间断着围起一个圈,用绳子拦着,地下洒着白灰。对此,多方媒体进行过报道,也有各种质疑的声音:
电视台还拍摄了专题片,片中得出的结论认为,这是鲸鱼搁浅,任何水族没有角,都很好奇,去看,坑沿爪印清晰存在,至该龙骨尚存有筋条,至皮肉已不可见矣,头部左右各生三支甲,十米左右,立着。
据几位老人讲,当年有关方面曾邀遍老渔民辨认,而是一具奇臭难闻的尸骸,同时还配以照片,有两三丈长,有的挑水往怪兽身上浇,为的是避免怪物身体发干。据说,能有十几米这么长。
原营口著名正骨马子臣(曾亲眼见过“龙”骨)的儿子马国祥记得父亲曾对他说过,偌大的骸骨就这样遗失了。伪营口第六署将其运至西海关码头附近空地陈列数日。
遗憾的是,由于当时社会秩序混乱,扶着她看。她所看见的“龙”方头方脑?!年营口坠龙初探
当时的《盛京时报》派人采访,也称之为“龙”、“天降龙”、“营川坠龙”,骸骨被发现时,肉还没有完全腐烂,这次出现是在距辽河入海口10公里处的芦苇丛中,此时它已不是活物,女主人手中的龙骨大约有三斤多重,而身体为灰白色。后又有报道说,营口水产高级中学校渔捞科张老师判定“确系蛟类”。
当时的营口美大照相馆和英明......用图片编辑软件,一对称就ok.
在朋友圈里看到,有人发了一张很有意思的照片,同一个人竟然分成了两个一模一样的人来:
楼主说的分身效果是用全景模式拍的,其实这个并不难,嘿嘿,就是在横着“扫”摄开始时,让被摄者出现在画面...
我看朋友圈上总有人发一张照片上好几个自己,求那是怎么做到的?:
软件的问题
朋友圈里面有一种现象,发一张照片上去,总会有人评论:好久不见,你又变帅了(漂亮了!)。这话太假了吧:
表示他(她)关注你喽,是你朋友!不太在意! 另外人都喜欢听好听的,真说你难看了,你肯定也不高兴,哪怕...
在微信里的 发现 界面看见有人发了一个朋友圈 但点开朋友圈之后 却没有 有人遇到过这种情况吗:
这种情况是别人发了朋友圈然后删除了,就好比他玩了一款游戏,做任务分享朋友圈,任务完成了就删除了
今天看到朋友圈中有人发的这样一张图片,“在照片上写着没有一张照片:
这个没什么的,属于正常的交往。在这个复杂多变的社会,无论男生女生都会有自己的圈,生活圈,朋友圈,要坦...
或在朋友圈里发了一张很漂亮的自拍,会有人点赞吗?:
哈哈,这个有意思,一般都是纯属调侃,意思意思,在赞你漂亮呢!还不赶紧愉快的采纳我?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发过看图猜物品的,就是先发一张图,猜是什么东西:
1.失之东隅,收之桑榆 2.坐井观天 3.厚积薄发 4.不舞之鹤 5.否极泰来 6.他山之石,可以攻...
微信朋友圈里有人发一张纯黑的照片是什么意思:
那是小视频,你的微信要升级
朋友圈有人发的图片很宽,就一张,但需要滑动很多次屏幕才能看完,这是怎么做到的?:
是由发送图片的模式决定的
也许你也感兴趣的内容朋友圈“三天内可见”,招谁惹谁了? - 知乎专栏
{"debug":false,"apiRoot":"","paySDK":"/api/js","wechatConfigAPI":"/api/wechat/jssdkconfig","name":"production","instance":"column","tokens":{"X-XSRF-TOKEN":null,"X-UDID":null,"Authorization":"oauth c3cef7c66aa9e6a1e3160e20"}}
{"database":{"Post":{"":{"contributes":[{"sourceColumn":{"lastUpdated":,"description":"我们每周会在\b这里更新2-4篇产品分析和运营复盘的文章。也会在三节课的机构号回复互联网\b相关问题,欢迎广大知友前来围观。\n\n更多内容,关注我们的微信公众号:三节课( ID: sanjieke)\n\n当然,如果你有符合我们调性的文章,欢迎给我们投稿,邮箱: 。","permission":"COLUMN_PUBLIC","memberId":,"contributePermission":"COLUMN_PUBLIC","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canManage":true,"intro":"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urlToken":"sanjieke","id":6538,"imagePath":"242a9fd841ff717b391aa525b39c2e3f.jpeg","slug":"sanjieke","applyReason":"","name":"三节课","title":"三节课","url":"/sanjieke","commentPermission":"COLUMN_ALL_CAN_COMMENT","canPost":true,"created":,"state":"COLUMN_NORMAL","followers":31532,"avatar":{"id":"242a9fd841ff717b391aa525b39c2e3f","template":"/{id}_{size}.jpeg"},"activateAuthorRequested":false,"following":false,"imageUrl":"/242a9fd841ff717b391aa525b39c2e3f_l.jpeg","articlesCount":313},"state":"accepted","targetPost":{"titleImage":"/v2-fa46b2cea1a9a1f2e16a14565c4fab25_r.jpg","lastUpdated":,"imagePath":"v2-fa46b2cea1a9a1f2e16a14565c4fab25.jpg","permission":"ARTICLE_PUBLIC","topics":[7,60751],"summary":"今天来聊一个有点煽情的话题:朋友圈三天可见。 其实微信很早之前就针对iOS用户推出了“朋友仅展示最近半年的朋友圈”这一功能,在“我-设置-隐私”就能找到此功能的入口。当时此功能就引发了网民热议,有赞同的,称有些很早的动态确实不想被现在的好友看到…","copyPermission":"ARTICLE_COPYABLE","translatedCommentPermission":"all","likes":0,"origAuthorId":0,"publishedTime":"T10:15:02+08:00","sourceUrl":"","urlToken":,"id":3070959,"withContent":false,"slug":,"bigTitleImage":false,"title":"朋友圈“三天内可见”,招谁惹谁了?","url":"/p/","commentPermission":"ARTICLE_ALL_CAN_COMMENT","snapshotUrl":"","created":,"comments":0,"columnId":6538,"content":"","parentId":0,"state":"ARTICLE_PUBLISHED","imageUrl":"/v2-fa46b2cea1a9a1f2e16a14565c4fab25_r.jpg","author":{"bio":"互联网,人来疯","isFollowing":false,"hash":"08e872d2cd46b0a634a8ee99c6946409","uid":829700,"isOrg":false,"slug":"fu-man-man-44","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不定时人来疯","name":"付晓萌","profileUrl":"/people/fu-man-man-44","avatar":{"id":"8f6ec1d4bb3ccf64a482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memberId":,"excerptTitle":"","voteType":"ARTICLE_VOTE_CLEAR"},"id":667905}],"title":"朋友圈“三天内可见”,招谁惹谁了?","author":"fu-man-man-44","content":"今天来聊一个有点煽情的话题:朋友圈三天可见。其实微信很早之前就针对iOS用户推出了“朋友仅展示最近半年的朋友圈”这一功能,在“我-设置-隐私”就能找到此功能的入口。当时此功能就引发了网民热议,有赞同的,称有些很早的动态确实不想被现在的好友看到,删起来又很累。也有反对的,认为朋友就该坦诚相见,仅展示半年是个毛线意思?近期,关于朋友圈展示时间的话题又再一次出现了,因为这次,用户可以将展示朋友圈的时间设置成“最近三天”了。所以,当你新加了一个好友,想要通过朋友圈快速了解TA更多的时候,或是你想看看老友近期动态的时候,也许会看到这样的提示:这个时候,面对着萧条的朋友圈,你可能会心生失落,也会有所疑惑,为什么微信要推出这样反人类的功能?为什么我的好友会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一、微信为何推出“三天内可见”?在昨天虎嗅推送的《你为什么要将朋友圈设置成“仅展示最近三天”?》一文中,作者@承哲 指出,微信推出的这一功能,是基于现实用户操作数据的考虑。“三天朋友圈可见”,是将部分用户的需求用功能实现了而已,不用每次再删了,还能顺便光明正大的告诉别人,我没有屏蔽你哦。作者认为:每个人都希望UGC的社交网络可以成为自己PGC的社交媒体。而事实却是,并不是所有人都拥有PGC的能力,拥有PGC能力的人,在微博、陌陌、快手等等平台都是红人,获得的关注也足够,反而不是那么需要熟人圈的关注。但绝大多数人,获得关注的渠道就这么被束缚在熟人中了,所以各种需求也就来了。这些需求包括:陌生人不可见:所有没有加好友的人最多只能看见十条朋友圈,或者一条都不能看到。屏蔽看其朋友圈:对某些不停获得关注的人特别讨厌,爱秀爱晒,内容毫无营养,但是又不好意思删,所以有屏蔽其朋友圈需求。不让其看自己朋友圈:对某些无法删除的陌生人,但又不需要进入自己社交圈的不让其看到朋友圈。单独发指定可见:对闺蜜、大学同学、同事进行分组,每次小心翼翼的发送,谁能看,谁不能看。单独发指定不可见:虽然对对方开放了朋友圈,但有些内容是不想让其看到的,于是每次发朋友圈还可以把指定的人一个个,小心翼翼的排除在外。阅后即焚:以前大家靠手动完成,一条条发完之后删掉或者设为私密,这样可以不让别人看到。现在有了朋友圈半年内容可见,三天可见的选项,则直接满足了这样的需求。二、你为何会使用“三天内可见”?至于好友为什么要把朋友圈设置为三天可见?公众号@溪xi相关 在推送的《为什么要把朋友圈设置成“仅三天内可见”?》一文中,将设置朋友圈三天内可见的原因归结于以下三种:1、对过去的一种告别。很多时候,一条状态就是某一瞬间的有感而发,过了那分那秒,它就失去了意义,也就没有展示的必要。2、为了保留一点点的隐私。随着微信好友数量的增多,好友质量明显会下降不少,其中夹杂了工作关系,以及其余复杂的联络关系。这个时候,这样的隐私防范也许就是有必要的。3、保持一点点神秘感。当你不断了解一个人,就意味着对方的缺点将在你的视线中逐渐扩散、放大,那些不完美的,糟糕的,与你价值观相悖的东西都将一一呈现。适当保持神秘,也许并没有什么坏处。知乎上也有人将设置朋友圈三天内可见的原因归结于以下6点:不想活得太透明,也不想把自己彻头彻尾地交代出去;很多人无须再进入自己的生活;自己经历的风雨只要自己知道就可以;昨天发的朋友圈已经配不上今天NB的我;不想让别人通过朋友圈了解自己,你了解的不过是片面的我;想看的人总会看到,不想看的人也无所谓。我倒认为,最重要的一条原因大家没有提到:尝鲜。微信推出了新的功能,我对这个功能很好奇,就设置了,尝鲜而已,结果就被做了各种各样的解读,冤不冤?!三、“三天内可见”是坏事么?有趣的是,在微信的隐私功能里,你可以设置“允许朋友查看最近三天的朋友圈动态”,也可以同时设置“允许陌生人查看十条朋友圈”,也就是说,当你同时开启了这两个功能,就意味着:你的朋友只能看你最近三天的动态,而陌生人却可以浏览你十张照片。于是就有人开始玻璃心,诚心诚意地发问了:凭什么?!诚然,朋友圈是在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中,了解一个人的最为快捷的方式,翻朋友圈,就等于了解对方的成长历史和心理历程,有翻对方日记的快感。所以,朋友圈仅展示三天,等于变相拒绝了他人了解你的途径。公众号@战美良果
推送的《朋友圈仅三天可见》一文中,就表达了这样的观点:大数据时代每个人都在各种软件上分享生活,大家也都乐于看到别人分享的生活,如果不是实时联络,那看不到你的朋友圈等同于不了解你的近况,连你长什么样子长久都会忘记,那让你存在于通讯录里的意义何在?朋友圈是最快速了解一个人的渠道。通过朋友圈我们知道这个人的喜好,生活习惯,最快的知道这个人和我们合不合拍。如果连朋友圈都看不了,那新朋友对你的兴趣大概也就减了一半。更何况是仅三天可见了,敢情我还得时时关注着以免过期不候?您贵姓?四、“三天内可见”没毛病相较于玻璃心的朋友,更多的人则持相反的看法,公众号@这么近那么远
在推送的《听说朋友圈仅展示三天,又惹到你们这群玻璃心了?》一文中,将朋友圈比作回忆,认为朋友圈是我们记录生活的方式和载体,将每天经历的事情通过图文分享的形式记录下来,像是我们曾经写的博客、用的微博,甚至年少时写的日记一样。日记属于私密,朋友圈属于公开,曾经你可以一览无遗看到这个人的全部,能够找到几年之前他在做什么,这是公开的记忆。一个同类比较:之前我在记录生活,把自己的记忆公之于众,现在我想写日记,将这些记忆单独保留,享受自己不可分享的空间。但有人偏偏要看我本应该私密的日记,究竟是谁的问题?一个不够及时了解别人动态,却又马后炮来指责设置朋友圈三天的人,其实不懂得人与人之间的交往底线。作者认为:朋友圈只是你了解这个人曾经的工具,它不是目的。把握好人与人之间的度,才能更好地与人相处。谁能说我和这个人成为朋友,只是为了看他的朋友圈呢?因为设置了朋友圈期限,就觉得这个人成不了朋友,本身就是一个本末倒置的想法。针对玻璃心的言论,作者认为,哪里来的那么多上纲上线,让这群玻璃心们感叹世风日下人心叵测。公众号@Coffee Box 推送的《朋友圈仅开放三天还能做朋友吗?》一文也认为,作为朋友,大可不必纠结于这三天:陌生人能看到你十张照片,但也无法参与你近在咫尺的意境,尽管作为朋友只能浏览你的三天,却也能领略到你远在天边的余韵。说到底,生活,是过给自己的,不是过给朋友圈的。真正关心你的朋友,不会只在意你的朋友圈;并没有特别关心你的朋友,甚至都不会打开你的主页,也就不会发现你设置了“三天内可见”。也希望大家不要因为一个人三天内的朋友圈动态就去揣测TA的所有,不要以为自己可以“见一叶而知秋”。总之,你关不关注TA的生活,关注频率如何,选择权在你。TA的生活分享与否,分享期限是多久,这些是TA的自由,选择权在TA。谁都有一身软肋、无一盔甲的时候,谁也都有负面情绪想要发泄事后却又懊恼的时候。这个时候,作为朋友,保持足够的尊重,才是正解。(完)本文作者付晓萌,三节课新媒体运营喵。更多内容,请关注三节课(微信公众号:三节课),一所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这里有成体系的线上课程,有挑战的线下实战活动,以及有深度的产品运营观察+评论。","updated":"T02:15:02.000Z","canComment":false,"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Count":29,"collapsedCount":0,"likeCount":54,"state":"published","isLiked":false,"slug":"","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v2-fa46b2cea1a9a1f2e16a14565c4fab25_r.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reviewers":[],"topics":[{"url":"/topic/","id":"","name":"三节课()"},{"url":"/topic/","id":"","name":"微信"},{"url":"/topic/","id":"","name":"微信朋友圈"}],"adminClosedComment":false,"titleImageSize":{"width":580,"height":338},"href":"/api/posts/","excerptTitle":"","column":{"slug":"sanjieke","name":"三节课"},"tipjarState":"inactivated","annotationAction":[],"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29,"hasPublishingDraft":false,"snapshotUrl":"","publishedTime":"T10:15:02+08:00","url":"/p/","lastestLikers":[{"bio":"摄影师 早教老师","isFollowing":false,"hash":"11dd09d635e650d16b83b0b2dbc10e46","uid":574100,"isOrg":false,"slug":"fairy-82-57","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Fairy","profileUrl":"/people/fairy-82-57","avatar":{"id":"4e45a6d76bdbaaee6781570","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学生党/在减肥/喜欢英语,德语//独行侠/钢铁侠/shu呆子","isFollowing":false,"hash":"86ce6ac4bbefe0caffb3d","uid":72,"isOrg":false,"slug":"lei-lei-16-73","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三观混乱中!求治疗","name":"雷雷","profileUrl":"/people/lei-lei-16-73","avatar":{"id":"da8e974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2cac33b1d00b5d0ba0de7","uid":303100,"isOrg":false,"slug":"liusai-33","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一个","profileUrl":"/people/liusai-33","avatar":{"id":"v2-44fc9996fdd9af01aac2","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isFollowing":false,"hash":"2d8c80ac0fd31df455df66d9d4511133","uid":601000,"isOrg":false,"slug":"dong-ji-40-15","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冬霁","profileUrl":"/people/dong-ji-40-15","avatar":{"id":"v2-ac637e0db154a3a90bcb","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io":null,"isFollowing":false,"hash":"75cc2ecc6a674ec5ab45975","uid":185500,"isOrg":false,"slug":"wang-bingqing","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name":"Wang Bingqing","profileUrl":"/people/wang-bingqing","avatar":{"id":"ce17cff38a705d52bf09cf","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summary":"今天来聊一个有点煽情的话题:朋友圈三天可见。 其实微信很早之前就针对iOS用户推出了“朋友仅展示最近半年的朋友圈”这一功能,在“我-设置-隐私”就能找到此功能的入口。当时此功能就引发了网民热议,有赞同的,称有些很早的动态确实不想被现在的好友看到…","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50/v2-5b99be69d035a184ff14f_xl.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哔哩哔哩"},{"url":"/topic/","id":"","name":"三节课()"}],"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互联网,人来疯","isFollowing":false,"hash":"08e872d2cd46b0a634a8ee99c6946409","uid":829700,"isOrg":false,"slug":"fu-man-man-44","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不定时人来疯","name":"付晓萌","profileUrl":"/people/fu-man-man-44","avatar":{"id":"8f6ec1d4bb3ccf64a482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column":{"slug":"sanjieke","name":"三节课"},"content":"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一则股权转让公告在5月22日悄然挂上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转让标的为哔哩哔哩弹幕网(B站/bilibili)在2015年成立的影业公司——哔哩哔哩影业(天津)有限公司45%股权,转让价格为200万人民币,转让方为公司大股东、东方明珠全资子公司上海尚世影业有限公司。2015年12月份,估值超17亿元的B站牵手尚世影业成立影视公司,如今一年多而已,就被低价转让,不禁令人唏嘘,也令人备感疑惑。为此,我们整理了部分媒体对此事的态度和解读,希望能够帮助你更全面地了解此事。一、B站被市场“逼”着变现哔哩哔哩2015年牵手尚世影业成立影视公司后,@CCTIME飞象网 曾发文《传Bilibili联合SMG成立哔哩哔哩影业》称:新的影业公司将基于bilibili在年轻用户中的社群文化影响力,整合SMG旗下尚世影业在影视剧策划、制作方面资源和能力,专门针对90/00后等新生代群体,开发IP、投资优秀影视作品,并通过bilibili自身在弹幕数据、用户爱好方面深度挖掘为影视剧研发提供方案。据哔哩哔哩方面在此前的公开场合表示,截至2015年中,哔哩哔哩已拥有约5000万用户,其中75%年龄在24岁以下。再根据艾瑞咨询于2015年7月发布的《中国二次元行业报告》显示,2014年,核心90后用户规模已达4984万人。换句话说,哔哩哔哩几乎完全覆盖了中国活跃的90/00后用户人群。如何挖掘其文化活力和娱乐消费价值,将是哔哩哔哩和SMG联手成立影业公司的重要出发点。这也就意味着,哔哩哔哩需要尝试转型,将二次元内容进行商业化变现。据@每日经济新闻 在今日头条发布的《成立一年半颗粒无收,哔哩哔哩影业惨遭大股东200万“甩卖”!》一文所描述,知名文化科技投资人曹海涛对每经影视记者表示过:这种转型尝试是被市场“逼”的:B站一开始的定位是二次元视频播放平台,但只是一个端口没有内容,买IP太贵了,自己生产成本低,而且有特色,还能在自己的平台播放。哔哩哔哩尝试着做了一些商业化的事。例如,推出赴日定制游产品;去年5月份,哔哩哔哩的五部动画出现了广告;10月份,哔哩哔哩推出收费的大会员制度等。但事实证明,哔哩哔哩的商业化尝试都不尽如人意。二、基因决定了B站变现之路的艰难险阻尝试了一系列的商业化变现之后,2016年,哔哩哔哩影业的净利润为-0.61万元,也就是说,成立一年的哔哩哔哩影业,至今毫无营收。也许这也正是大股东要把公司股权卖掉的最直接原因。难道哔哩哔哩的商业化之路真的就这么艰难么?为什么?我认为,这就要从哔哩哔哩的基因说起了。哔哩哔哩自成立之初,就以大量正版视频及清新卖萌的风格网罗了一大批二次元的伙伴,可以说是视频网站届的一股清流了,其中不卖贴片广告的作风更是令用户对其信赖有加。2014年的时候,哔哩哔哩还做出了“bilibili的正版新番永远不加贴片广告”的承诺。这里就是一个甜美的坑。初次相见,你是那么纯粹,没有广告,我心陶醉,你也承诺永远不会有广告,我信你。所以,当去年5月份,B站的五部动画出现了广告之后,一下子便引来了用户们的不爽和吐槽,导致哔哩哔哩的董事长陈睿亲自在知乎向所有用户道歉,称这5部动画前加广告是因为版权方的要求,不得已才这样做的,甚至还要退还这五部动画的承包金。这事才算得以解决。去年“萌节”(十月十日)的时候,哔哩哔哩推出了收费(1个月25元,3个月68元,12个月233元)的大会员制度,但是这个大会员制度又相当鸡肋。一方面,新番无广告的政策永远不会变,也就不存在会员免广告的事;另一方面,陈睿也表示,不会推出会员独享内容。这个大会员只是一些小功能的区别以及身份的象征。前文我们提到,自己生产成本低,而且有特色,还能在自己的平台播放。但香颂资本执行董事沈萌则表示:制作成本更低,但是成功率不如购买版权。也就是说,制作成本和收视是成正比的。猫眼专业版资料,2016年哔哩哔哩影业作为联合出品公司,参与投资纪录片《我在故宫修文物》和动画电影《精灵王座》。然而,这两部电影票房均失利,《我在故宫修文物》票房仅为645万元,而《精灵王座》叫好不卖座,票房惨淡,仅为2502万,几乎难以回本。以上这些我们都可以看出,哔哩哔哩要商业化,又要平衡用户体验和商业化变现之间的冲突,所以它的商业化之路走的相当谨慎,不仅束手束脚,还无成效。当然,这也不能全赖基因,这和哔哩哔哩自己没想明白也有莫大关联。去年陈睿在接受每经影视记者采访的时候,还表示:还没有想到一条明晰的盈利模式。三、B站不会变质没有明晰的盈利模式,之前的尝试也都收效甚微,这不禁让我对哔哩哔哩的生存产生了担忧,毕竟陈睿去年在知乎上向大家承诺过:B站未来有可能会倒闭,但绝不会变质。2016年9月份的时候,陈睿曾表示过,目前在B站上已经拥有超过一亿的活跃用户,超过100万活跃的UP主。用户投稿视频每天有数万级,90%是自制或者原创的视频。来自B站联合调研公司的统计数据显示,在人群画像方面,0到17岁的用户是B站用户的绝对主流,接下来是18到24岁的用户,25岁以上的用户加起来不到10%。在北上广的大学生和中学生里面,B站的用户超过50%。但是,如@卢晓明 发表在36氪的《影业公司被大股东“甩卖”,B站拍片的日子又远了》一文所说的那样:当网易和各大手握IP的公司凭着二次元的浪潮赚到手之时,坐拥大批二次元用户的B站,却似乎仍未找到让自己不变质的变现之路。用户是有的,影响力也是有的,但如何将这些影响力和自己的变现之路融在一起,是陈睿和哔哩哔哩必须面对,也亟待解决的难题。但对于哔哩哔哩的初心,我是不怀疑的。陈睿也曾表示:我们会非常尊重平等的去对待每一个创作者,B站自己不会创作内容,我们也不会参与内容的创作,但是我们做的事情是让更多的人能够创造出好内容。我认为B站的本质那就是创作。我也愿意去相信,不管摆在哔哩哔哩面前的是多么大的难题,甚至是倒闭,用户在哔哩哔哩的心里,都会是大过天的。就像三节课经常说的那句话:唯有爱与用户不可辜负。(完)本文作者 ,三节课新媒体运营喵。更多内容,请关注三节课(微信公众号:三节课),一所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这里有成体系的线上课程,有挑战的线下实战活动,以及有深度的产品运营观察+评论。","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10:48:24+08:00","url":"/p/","title":"写在被低价转让之后——哔哩哔哩的痛苦和决心","summary":"据每日经济新闻报道,一则股权转让公告在5月22日悄然挂上了上海联合产权交易所,转让标的为哔哩哔哩弹幕网(B站/bilibili)在2015年成立的影业公司——哔哩哔哩影业(天津)有限公司45%股权,转让价格为200万人民币,转让方为公司大股东、东方明珠全资子公…","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158,"likesCount":681},"next":{"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rating":"none","titleImage":"/50/v2-5facf4e1d8f922f671cdead15a3ffc26_xl.jpg","links":{"comments":"/api/posts//comments"},"topics":[{"url":"/topic/","id":"","name":"三节课()"}],"adminClosedComment":false,"href":"/api/posts/","excerptTitle":"","author":{"bio":"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isFollowing":false,"hash":"b7e359ea6cd2eac48bd37f","uid":448500,"isOrg":true,"slug":"san-jie-ke-78","isFollowed":false,"description":"三节课是一所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这里有成体系的线上产品+运营课程,有线下“每年培养300位顶尖互联网人”的3.3计划,以及每日互联网大事的观点汇总。微信公众号ID: sanjieke01。","name":"三节课","profileUrl":"/org/san-jie-ke-78","avatar":{"id":"v2-d96ca8bc08b","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true},"column":{"slug":"sanjieke","name":"三节课"},"content":"我是晓玲,传说中的三节课第3名员工。从我来到三节课迄今,我遇见过许多有趣的人,这些人有的让我感动,有的让我钦佩,还有的,可能只能用“奇葩”来形容。一定程度上,他们代表着我喜欢的“互联网”。从今天开始,我想试着不定期花上一点时间,把这些家伙们的故事讲给你听。张易是个16年才刚毕业的少年,现在在某已临近上市的沪系在线教育平台任职产品助理。他有两个快速被人记住的特点——小鲜肉一枚,迄今仍然常会被人认作是高中生人群中的活跃者,经常一开始演讲就会把自己先讲嗨1.才工作1年的张易,身上有着显著的“亮点”和“局限”。他跟我说,选择做产品经理,是因为享受一种“通过自己的创造获得用户积极的反馈”的感觉,这种感觉在自己做了一款产品影响到用户以及让用户感受喜爱时最为深刻。众所周知,腾讯是互联网圈内的“产品经理之巅”,心怀产品梦想的张易也因此在校招时早早瞄准了腾讯,然而连续闯过了两轮面试后,张易折在了HR面试那一关。用他自己的话讲,那时候,从来没想过其他选择的自己,一下子就心灰意冷下来,觉得自己为之付出努力了许久的一个目标没能达到,其他也就都无所谓了。后来,没有方向一片迷茫的他跑去现在供职的沪系在线教育平台实习,而最终留下来则实属机缘巧合——有一天,他偶然间看到一群老用户的留言,内容基本是有关于对他所负责的这款产品的感谢,以及这款产品给他们带来的积极改变。这些留言忽然就像火折子一样点燃了这个理想少年的热情,让他顿时有了一种使命感:无论如何,他觉得自己想要做好这款产品。然而这种使命感,或者说是情怀,其实带给他的更多是迷茫和焦虑。不知道为什么,在他一心想要做好自己的产品时,他往往会陷入一种“顾此失彼”的状态中去——一方面,他总是想要倾尽全力让自己的产品变得更好,甚至很多时候显得有些过于“执着”;另一方面,他却又时常不知道如何更好提升自己,甚至有的时候可能会为了想让已经认定了的“产品”变得更好而放弃掉一些也许能让自己更好成长的机会,无暇顾及自身。这种矛盾的状况交织在一起,往往让他陷入更深的纠结中——往往他自己正在投入的事情达不到自己的预期时,他就会怀疑自己的能力,甚至焦虑到失眠。这种状态也让他变得很容易沮丧,在对产品现状不满意的纠结中,日渐变得消沉,开始怀疑自己是否适合做产品。迷茫的他关注了所有跟互联网产品与运营相关的内容,买工具书、大量看公号文章、也跑去听课程,而因缓解焦虑进行的学习是很难改变行为的,所以收效甚微。其实跟他聊起这段经历时,我还蛮有感触的,我把工作者分为三类,一类人是利润型驱动的,他们在选择一份工作时会看这个工作的投入产出比,比如钱多活儿少;一类人是价值型驱动的,他们会看工作带给他的成就,这个价值可以是累积给以后用的;而最后一类人是热爱型驱动的,他们选工作会首选自己喜爱的,如果这个事情他们不认可做起来就会别扭,但一旦做着自己喜爱的事情就会妁妁发光。张易和我,应该都属于第三类。我问他:假如二选一,成就事情和成就自己你会选哪个?他说,事情,只要他认定的事情,哪怕没希望了也想要用尽办法救起来。我说,和你一样,我说过如果三节课只剩最后一个员工,那一定就是我。但是有天我看到得到的快刀青衣写了一段话:不希望员工立誓跟公司共存亡,如果公司已经无可挽回走下坡路,大家不应该逆天去抢救,而是让它爽快死掉。不要把自己当成公司的一部分,而是要把公司当成你自己职业生涯的一部分。老黄(我的Boss,《运营之光》一书作者)也曾跟我说过这么一句话:“当整个世界都像一艘船一样沉下去的时候,你最大的责任是先救起自己。”也许,避免我们迷茫的最佳办法是更多地向内审视自己,找到一个既与自己认定的“事情”有关,又能与自身成长有关的长期目标,在这个目标下定期督促自己的产出。2.说起来,张易在大学毕业后最重要的一次“审视自己”,其实与我有关。那时候,作为三节课“3.3计划”课程负责人的我在进行第4期3.3计划的申请审核时遇到了他。(注:3.3计划是三节课的旗舰课程,也是唯一一个线下课程,声称致力于“用3年时间,每年为互联网行业培养300位最顶尖的互联网人”,申请有门槛,需要提交多份申请任务,并经历3层较为严厉的审核才能入围。)后来提起来时,张易说:在看到3.3计划招募时,有点“一瞬间被燃爆了”的感觉。就觉得这是个自己一定要去尝试下的事情。然而他也说:看到3.3计划那些牛逼哄哄的往期学员名单时,也会有点犯怵,觉得这些人都太牛逼了,相比起来,自己就是纯粹的一只平凡无比的小菜鸡。犹豫了好几天,他决定还是认真写一封申请试试看,原因是:要是这么个自己看了会兴奋的事情摆在面前自己却连投都不敢投,那特么就注定一辈子碌碌无为吧!然后,有天晚上,我都忘了怎么加了我好友的他跑来问我3.3计划的审核结果。那也是我跟张易第一次聊天。我翻了翻他的第一版申请书,发现申请写得很难打动我:在工作上没有具体的产出,讲自己时又讲得很含糊,不太容易抓住个人身上的亮点。(第一版申请局部)我很直接地告诉他,你这申请应该悬了,感觉没写啥东西啊。他想了想,沮丧地说,其实自己确实没做过啥,是不是就申请不上了?我反问他,你为什么想来参加3.3计划?他说想来学习做好一款产品的能力。我继续问,那你怎么觉得你是具备做产品的潜力呢?他说,在大学时曾参加过英特尔全国大学生软件创新大赛,是做一款为了解决聋哑人沟通问题的产品,这个事情是他主导完成的,当时为了让团队成员体会场景,还带领大家去聋哑学校与学生们亲身接触,为了说服开发同学赞同他的设计方案,拉着开发同学在寝室里关灯模拟体验盲人使用手机的感觉,最后得了特等奖。他说通过这件事情,发现自己天生就适合干产品。看着他絮絮地在讲自己之前做过的事,我发现和他一样很多人存在着认知失衡,会觉得自己不够优秀,从而很难去肯定自己,不善于发现自己的亮点,而不停的盯着自己欠缺的地方,妄自菲薄。我对他说,这些都是你的亮点啊,为什么不写在申请里呢?他有点恍然大悟说:哦,原来这些是可以的!我马上改好给你。那个时候已经是晚上10点多了,我就去睡了,第二天看到他半夜两点多发来的修改版。他说即使这次参加不了,也会继续做些事情再回来申请。(第二版申请局部)最后,他入选了。后来,他回忆说,那天晚上让他想到了腾讯落选,开始仔细地自我审视:他重新翻看了3.3计划前三期所有录取学员名单的介绍,仔细揣摩那些小伙伴的特点,除了基本的能力和经验外,“有热爱、有态度、够疯狂、够向往”这些标签在他们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所以,自己是否是3.3计划寻找的潜力股呢?于是,他把自己过往的事情重新梳理了一遍。他发现之前在他的生活里,因为太更看重结果,忽略了在过程里的成长;之前总觉得自己耐心不足,想起自己两天骑行200公里的事,明白如果是自己热爱的,无论多久都会坚持;他还意识到自己其实不如想象中的那么自信,而这种不自信多来自于自身的设限。梳理完之后,才开始认真写申请。当收到3.3计划邀请函时,他说,当时真的有被自己感动到,因为有过很多次虽然内心很憧憬,但总会彷徨于迈出第一步;有很多次虽然表面很自信,但因为怕失败常会选择退缩。这一次,他觉得他想清楚了自己。是那种不会对于“结果”过于执着的想清楚。3.热爱型工作者在做一件自己认可的事情时,常常会All In,张易在第四期3.3计划里论熬夜时间一定是排得上榜的。3.3计划在长达一个月的时间内,会把同期学员分为6组,整个一个月的过程也是6个组互相PK和竞争的过程。机缘巧合下,张易成为了他们那个小组的组长。他们那个组的同组成员除他以外,有毕业于剑桥大学正在创业的人,有大公司资深运营经验的人,有特别善折腾玩转社群的人等等,而他是里面年纪最小的,被选做组长其实是有些挑战的。记得当时他们组员在总结时,他们说小易是组里最辛苦的,小易常对他们说,你们先去睡吧,下面的交给我。等到大家第二天醒了,发现他又是搞到3、4点。(这是3.3计划四期他所在的学习小组)其实,不停的熬夜是跟他团队管理经验欠缺有关,以前的他习惯了个人作战,面对比较高难度的线上协作会有点不知所措(3.3计划是线上任务和线下实践相结合的课程),在分配任务、把控节奏上,就明显没做好,导致了很多工作最后积压到了自己身上。所幸的是,此刻像海绵一样的他学习到了其他组组长的团队协作方式,比如每周设置项目责任人来调动组员的主观能动性,还有一些项目及时分配、跟进和反馈的技巧等。最重要的是他看到了团队的力量远大于个人,有天他特别有感触的发给我:当收到这条信息,我也很受触动,这种遇到问题习惯于单打独斗,不善于求助的毛病在我身上也还挺明显的,能及时意识到,是件幸事。4.在3.3计划快要结束时,我问小易,除了3.3计划本身的知识点之外,讲一个你最大的收获。他说组里有个学习能力非常强的队友,他精通四国语言,还担任联合国总部全球青年论坛中国代表,他觉得很牛逼,跑去跟这个队友聊,想知道他有什么秘诀,结果聊下来发现他所讲的都是很基础的方法论,这些方法论他自己也都知道,无非是:理论,理解,实践,纠正,复习,习惯化。但是之所以最后有这么大的差距就是这些方法论他仅仅是知道,而这个队友却真正地一直在做,在实践。比如,在3.3计划还没结课时,这个组内同仁就已经开始把所学到的东西实践起来了,用相应方法重新规划了自己的产品,重新梳理了自己的业务,自己也通过3.3计划“运营”模块中讲到的一些基本方法,在0粉丝,第一次开设知乎Live的情况下,2周内就让自己的Live成为了7天热门榜内的前三,自己也在短短不到一个月时间里在知乎获得了上万粉丝。许多这样发生在自己身边的事给了他很大刺激,让处于年少轻狂的他真正感受到优秀的人是这样的,他说庆幸的是,他和这样优秀的人做队友,可以时刻激励着自己。于是,在3.3计划结束之后,他也开始把所学到的产品知识,实际用起来:比如公司刚好要求每个产线做增长路径和产品画布分析,他顺利地搞定了所在团队的产品画布。再比如他将竞品某功能的迭代历史以及用户反馈都扒出来分析了一遍,最后得出结论该功能最合适的定位是轻量级复习,再结合自身产品的特性进行创造,完成了这个功能前期规划,同时按照MVP的思想,先确保核心产品流程得到落地,因此保证了一期能够快速上线的同时,还能够有核心的体验。而且,他负责推出某项功能从调研到上线,总共就一周时间,达到的效果是:在次留本身已经较高的水平上提升至少2个百分点。他说除了这些,最重要的是在思维上的一个转变,跳出了之前片面看自己业务的局限,更在全局上清楚自己在干什么。参加3.3计划之前,对于内心热爱和向往有所迷失,通过3.3计划的疯狂投入,他仿佛找到了些答案。他说,3.3计划在课程内容之外,给予自己最重要的东西,可能在于——3.3计划中的这群人,每个人仿佛心中都有自己的火种,有些已经绽放光芒,有些还在星星之火,而他自己,此前也许虽有一些火种,却已隐隐有些快要熄灭的危险。但这次在3.3计划中为期一个月酣畅淋漓地投入,让他渐渐找回了许多状态,重拾了内心里那份希望,也重新“点亮”了自己。4.当时在3.3计划申请书上,他的5年目标是“以主导或参与完成一款成功产品的方式,寻求自身价值最大化”。我问,现在呢,你重新审视下自己,站在个人成长的层面上你的5年目标是什么?希望能拥有一款产品从0到1,甚至是N的把控力,成为这款产品的灵魂人物。虽然这还是个很模糊的目标,不过好的地方在于:看得到“自我”了。也许在这个目标下,他可以再做详细的拆解了:比如要有独当一面的产品能力,是否应该先完善基础的产品技能,通过在工作不断优化产品、改善体验获得数据上的突破;要有产品从0到N的把控力,是否可以去不断体验和分析其他产品,研究产品的生命周期,从而洞察产品发展的规律;要成为一款产品的灵魂人物,是否还需要构建自己的产品观,对某类人群的需求有自己深刻的认知……我想,会有很多人像张易一样,心怀热爱,但是还没有找好属于自己的起飞方式,包括我。希望接下来,我们学会丰满自己的羽翼。更多内容,请关注三节课(微信公众号:三节课),一所互联网人的在线大学。这里有成体系的线上课程,有挑战的线下实战活动,以及有深度的产品运营观察+评论。","state":"published","sourceUrl":"","pageCommentsCount":0,"canComment":false,"snapshotUrl":"","slug":,"publishedTime":"T20:19:14+08:00","url":"/p/","title":"一个1岁产品经理的迷茫、彷徨和被点亮","summary":"我是晓玲,传说中的三节课第3名员工。从我来到三节课迄今,我遇见过许多有趣的人,这些人有的让我感动,有的让我钦佩,还有的,可能只能用“奇葩”来形容。一定程度上,他们代表着我喜欢的“互联网”。从今天开始,我想试着不定期花上一点时间,把这些家伙…","reviewingCommentsCount":0,"meta":{"previous":null,"next":null},"commentPermission":"anyone","commentsCount":7,"likesCount":19}},"annotationDetail":null,"commentsCount":29,"likesCount":54,"FULLINFO":true}},"User":{"fu-man-man-44":{"isFollowed":false,"name":"付晓萌","headline":"不定时人来疯","avatarUrl":"/8f6ec1d4bb3ccf64a482dc_s.jpg","isFollowing":false,"type":"people","slug":"fu-man-man-44","bio":"互联网,人来疯","hash":"08e872d2cd46b0a634a8ee99c6946409","uid":829700,"isOrg":false,"description":"不定时人来疯","profileUrl":"/people/fu-man-man-44","avatar":{"id":"8f6ec1d4bb3ccf64a482dc","template":"/{id}_{size}.jpg"},"isOrgWhiteList":false,"badge":{"identity":null,"bestAnswerer":null}}},"Comment":{},"favlists":{}},"me":{},"global":{"experimentFeatures":{"ge3":"ge3_9","ge2":"ge2_1","appStoreRateDialog":"close","nwebStickySidebar":"sticky","qrcodeLogin":"qrcode","favAct":"default","default":"None","nwebAnswerRecommendLive":"newVersion","newMore":"new","iOSNewestVersion":"4.2.0","newMobileColumnAppheader":"new_header","sendZaMonitor":"true","homeUi2":"default","answerRelatedReadings":"qa_recommend_by_algo_related_with_article","wechatShareModal":"wechat_share_modal_show","mobileQaPageProxyHeifetz":"m_qa_page_nweb","liveReviewBuyBar":"live_review_buy_bar_2","qaStickySidebar":"sticky_sidebar","androidProfilePanel":"panel_b","liveStore":"ls_a2_b2_c1_f2","zcmLighting":"zcm"}},"columns":{"next":{},"sanjieke":{"following":false,"canManage":false,"href":"/api/columns/sanjieke","name":"三节课","creator":{"slug":"san-jie-ke-78"},"url":"/sanjieke","slug":"sanjieke","avatar":{"id":"242a9fd841ff717b391aa525b39c2e3f","template":"/{id}_{size}.jpeg"}}},"columnPosts":{},"columnSettings":{"colomnAuthor":[],"uploadAvatarDetails":"","contributeRequests":[],"contributeRequestsTotalCount":0,"inviteAuthor":""},"postComments":{},"postReviewComments":{"comments":[],"newComments":[],"hasMore":true},"favlistsByUser":{},"favlistRelations":{},"promotions":{},"switches":{"couldAddVideo":false},"draft":{"titleImage":"","titleImageSize":{},"is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canTitleImageFullScreen":false,"title":"","titleImageUploading":false,"error":"","content":"","draftLoading":false,"globalLoading":false,"pendingVideo":{"resource":null,"error":null}},"drafts":{"draftsList":[],"next":{}},"config":{"userNotBindPhoneTipString":{}},"recommendPosts":{"articleRecommendations":[],"columnRecommendations":[]},"env":{"edition":{},"isAppView":false,"appViewConfig":{"content_padding_top":128,"content_padding_bottom":56,"content_padding_left":16,"content_padding_right":16,"title_font_size":22,"body_font_size":16,"is_dark_theme":false,"can_auto_load_image":true,"app_info":"OS=iOS"},"isApp":false},"sys":{},"message":{"newCount":0},"pushNotification":{"newCount":0}}}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不让看朋友圈怎么设置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