形容一个人有地位 经济 能力 观念 目标 想法 习惯 追求 除了这些还有那些,

&p&因为读者需要,因为人气。&/p&&p&刚刚看到一个回答,吐槽男频小说里,有一类女配角,设定是绝世美女,打扮风骚,性情放浪,周旋在众多天骄,才俊的身边。以美色挑动这些天之骄子,被天骄才俊跪舔。&/p&&p&这类女配角,遇到主角后,因为主角不在意她的美色而愤怒。经过一番作死剧情,最终臣服在主角的脚下。然后主角惊讶的发现,这女配角竟然还是处女。&/p&&p&她的各种放浪,风骚,都事出有因。&/p&&p&女主因为以前被男人伤害过,所以反过来伤害男人,但她伤害男人的时候,却永远保持着处女的底限,直到被主角征服。&/p&&p&&br&&/p&&p&一些读者会对这种宛若智障的剧情感到无语,但有过写小说经历的,会知道,剧情变成这样是自然而然的。女主非处掉订阅,作者干嘛和钱过不去,按照常理写,不仅亏钱还会被读者骂。&/p&&p&按照不合常理写,钱也赚了,读者也舒服了,一团和气,皆大欢喜。&/p&&p&至于强求逻辑的,根本不是该书的读者,讨好他们是自讨苦吃。&/p&&p&&br&&/p&&p&写过长篇小说的,会知道,剧情,设定,从来就不是一开始就设定好的。一开始顶多设定一个大目标,每天的剧情,是在短时间,一两个小时内确定,然后一个字一个字写出来。&/p&&p&写出来之后,就不会大改,需要保证更新。&/p&&p&更新之后,就算出现了不合逻辑,常识性错误,也要想办法圆回来,事后打补丁,而不是推倒重来。&/p&&p&&br&&/p&&p&超级英雄漫画,和男频女频的网文小说没有多大区别。每次更新的错误都会累积,错误多了,就只有重启。&/p&&p&经过多年时间的累积,才大浪淘沙,一堆口水漫画里,出现了一些相对符合逻辑的故事。&/p&&p&蝙蝠侠不杀小丑,不杀反派,根本原因是因为人气,因为更新。经过多年的打补丁,圆故事,变成了蝙蝠侠的底限。&/p&&p&仅此而已。&/p&&p&&br&&/p&&p&就像性情放浪,打扮风骚,游走在众多天骄才俊身边的女配角一样。&/p&&p&最开始的设定是精于算计,出卖身体的坏女人。但等到读者希望她成为了主角的后宫, 她就变成了处女,增加了补丁,以前受过伤,报复他人的同时,还保持着纯洁。&/p&&p&&br&&/p&&p&一开始的超级英雄设定,打击犯罪,铲奸除恶。黄暴段子很多,要吸引读者,杀人是家常便饭。&/p&&p&&br&&/p&&p&等到编剧发现人气反派死了太可惜,重新创造配角太麻烦,就变成了只死小兵,不死反派。又等到美国广电局,文化部之类的限制漫画不能太黄暴,为了吸引青少年读者,超级英雄才开始不杀人。&/p&&p&&br&&/p&&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3A//www.yxdown.com/news/650.html& data-draft-node=&block& data-draft-type=&link-card& data-image=&https://pic4.zhimg.com/v2-05abb3ff51ab_180x120.jpg& data-image-width=&600& data-image-height=&300&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盘点超级英雄们鲜为人知的黑历史 蝙蝠侠杀人不眨眼?_八卦周边&/a&&p&蝙蝠侠在漫画世界里诞生的头两年,他不仅爱开枪射人,有时还射吸血鬼,还会用各种创意方式结果坏蛋,临了还会给死翘翘的坏蛋送句黑色俏皮话。&/p&&p&有一回他将硬是将一个人类恶棍揍得摔入一大桶酸液中,看着死状甚惨的坏蛋,蝙蝠侠还不忘总结一句:这才是他这种人最该呆的地方。&/p&
因为读者需要,因为人气。刚刚看到一个回答,吐槽男频小说里,有一类女配角,设定是绝世美女,打扮风骚,性情放浪,周旋在众多天骄,才俊的身边。以美色挑动这些天之骄子,被天骄才俊跪舔。这类女配角,遇到主角后,因为主角不在意她的美色而愤怒。经过一番…
&p&只是一个拍gv的肌肉男罢了。&/p&&p&早年在fb说中国人懦夫,吹神风。怕不是会被太平洋战争的老兵一枪打爆狗头。&br&既然有人搬截图了,那我也来说两句,&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1dc5e7cabcb_b.jpg& data-rawwidth=&487& data-rawheight=&5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487&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1dc5e7cabcb_r.jpg&&&/figure&&p&&br&&I don't think the world will remember the Chinese soldier for bravery.&&br&好好好,你比利能代表世界,二次世界大战中国人没有跟日军拼的你死我活。&br&你美也没在朝鲜被一群中国农民打成平手。&br&关于他提到的西藏和台湾问题,我懒得偏题偏的太多了,不说了。&/p&&p&天哪,还有说换位思考比利只是喜欢神风精神的。66666。&/p&&p&阁下您去FB发ss的照片然后夸他们的英勇和忠诚吧。你看西方人是理解你还是喷死你。&/p&&p&&br&发现视频在中国火爆便开始没有下限的舔,逢年过节录个视频,没事说一说爱中国,于是狠狠捞了一笔。&/p&&p&最搞笑的是有一帮年轻人竟然会跟风追捧这样的一个人。喏,新更新的回答里还有追忆&王&的。&br&无论男女在漫展上又是打屁股又是搂搂抱抱。抱歉,除了低级趣味我想不出别的词去形容你们。&/p&&p&&br&话说回来,即便他比利喜欢日本文化,觉得神风敢死队英勇无畏。那也是他个人的想法。我无权干涉并尊重他说话的权力。可惜,有奶便是娘,在利益面前说翻脸就翻脸而且不惜重新包装成热爱中国文化的人。足见此人没有原则,人品极差。&/p&&p&&br&补充一下,鬼畜本身没有问题,gv本身也没有问题。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兴趣和性取向。&br&但由于中国分级制度的缺失,的的确确让很多未成年的孩子在看搞笑视频的时候,非主观的接触到了这些r18的东西。&/p&&p&还有人在这里代表二次元,说大家都能分清虚拟和现实。&br&但是分得清不代表虚拟的东西不会对现实行为产生影响。&br&如果你们觉得图中这种行为不是inappropriate 的,那对不起,真不是一路人。&/p&&p&&br&&/p&&figure&&img src=&https://pic1.zhimg.com/50/v2-5a5ce7dbe4b18c213fd33e0_b.jpg& data-rawwidth=&1080& data-rawheight=&979&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080& data-original=&https://pic1.zhimg.com/50/v2-5a5ce7dbe4b18c213fd33e0_r.jpg&&&/figure&&p&&br&我自认为是一个开放得人,可惜我国现在年轻人的开放程度真是让我开了眼。&/p&&p&至少在我生活过得其他国家,还没有听说漫展游戏展邀请色情片明星和一堆未成年的孩子打着二次元的旗号厮混在一起。更不会有学生缺心眼到把这种东西编排成节目放到学校的晚会上。我看到的不是幽默,而是一群不知道应该在适当场合做适当事情的人。&/p&&p&这是文化吗?也许吧。&br&这东西能阻止吗?当然不能。&br&这跟性自由有关吗? 别闹了。&/p&
只是一个拍gv的肌肉男罢了。早年在fb说中国人懦夫,吹神风。怕不是会被太平洋战争的老兵一枪打爆狗头。 既然有人搬截图了,那我也来说两句, "I don't think the world will remember the Chinese soldier for bravery." 好好好,你比利能代表世界,二次世…
&p&刚才,我帮人代测了体测,有偿。&/p&&p&很多女生体测项目,特别是800,都跑不下来,或者跑完以后特别痛苦,当然,也有些跑完以后没什么事,但就是不想跑,嫌热嫌累,特别是好看的艺传小姐姐,嫌毁形象。&/p&&p&我昨天先把自己的项目测完了,今天测别人的。昨天阴天,今天上午却是个大太阳天,北京的夏初,三十多度吧。然后就排队,跑步。我没跑的很快,就按照约定的分钟,之前和小姐姐讲好的是4分左右,这对我来说还是很容易的,跑完就喘两分钟就过去了,然后跑完800的时候,旁边很多妹子反应不是很好,各种痛苦,很多男朋友们就在那边安慰,反观四下,就我一个站着的,真的是放眼望去,有一种茫然的感觉,也不是说真的觉得怎么怎么样什么,但就是有一种说不清道不明的难言的意味。不是感慨单身,也不是庆幸体质强健,而是这么多年作为一个女生,在那一瞬间突然就觉得也许眼前这些才是一个女生生活的正确打开方式,自己糙了这么多年,也不过是一条狗,虽说不怕晒,不怕苦,不怕累,从不掉眼泪,也没有谁会安慰。自己贱命一条,穷是穷了点,但好在抗折腾。&/p&&p&然后全部都测完以后,我和找我代测的小姐姐约了见面,要把成绩条交给她。其实我早在朋友圈就见过她的照片,她的朋友圈就是那种典型白富美的朋友圈,拍美美的照片,去各种地方玩,但见到本人的时候,还是有些比较大的冲击的。大概就是当时 我在毒辣辣的太阳下满头大汗满脸通红的扇风站着 ,衣服因出汗皱皱巴巴地贴在身上,而她着装整洁,非常清凉的撑伞出现,然后态度礼貌良好的道谢,转账,告别。可能现在叙述出来已经没有了那种感觉,但当时是真真切切觉得受到了冲击,有钱真好啊,起码可以不用做自己不想做的事情,而我一条穷狗,为了钱,再去做一遍自己不想做的事情。有钱真好啊,走到哪都可以人模狗样的,干什么都是整洁体面的,不像我,在炎热的夏天里汗流浃背,仪容尽失。我从小在大家的赞扬声中长大,自认为是普通人中扎眼漂亮的,然而在这样一个为了生计而奔跑的炎热午后,见识到了一个漂亮又优渥的女孩子是什么样子的,在她的面前我不由自主地败下阵来。&/p&&p&漂亮女生之间的较量是不动声色的,即使已有心理准备,却终究在那一刻觉得自己就是一条狗。因为贫穷,我一直是有难言的自卑情绪的,无论多少关于漂亮,关于聪明,关于成绩优秀的赞扬都弥补不了,这种自卑是与生俱来的,只要一个照面,就能把我打回原形。我是个虚荣的人,外人面前我有时会说谎,掩盖自己窘迫的家境,可是此刻,我所感受到的这些情绪,却是没有半分是因为虚荣。是一个年轻女孩子的脆弱自尊。&/p&&p&陈述一下为什么要接代跑的这单吧。今天是5月27号,距离下个月1号我妈给我打生活费还有5天,我微信 支付宝 校园卡里所有的钱加起来才5.2元,这五块钱,怎么能活下去,怎么能度过这五天,如果没有今天上午这个代跑的收入,接下来的五天真的就活不下去了。此前还问同学借了20块买昨天晚饭和今天早晨的早餐,可能你们没怎么有不做什么事就活不下去的经历,但对我而言 一个月这样的情况要面临七八次。我常常在学校里参加一些心理学有偿实验什么的,甚至参加过有补贴的献血,但是因为体重不够,所以懊恼的丧失了这个补贴丰厚的好机会,参加一些接机送别活动什么的,甚至帮人代上课,运气好的能接到一个代考,代写论文的活,换取很少的报酬,维持今天一天或者接下来几天的生活。我何尝不知道这样做不对,可是,没有这些工作带来的钱,我连饭都吃不了。人的一生究竟是怎么样的,我自诩年轻,漂亮,聪明,勤奋,读的大学也是一顶一的,可终究,也不过是个靠着这些不法小生意为生的穷苦学生,人与人之间的差距就是如此。&/p&&p&人不是打娘胎里生出来就一成不变的,相反,生活会逼着她一次又一次地脱胎换骨。&/p&&p&我已经很努力了,可我不知道穷人家的孩子终其一生能走到什么地步。&/p&&p&&br&&/p&&p&&br&&/p&&p&&br&&/p&&p&看了大家的评论,这是一条补充回答的分割线&/p&&p&我目前处于一个一周11节专业课的专业,平均下来一天两节专业课还多,还要写作业,还有学生会 社团活动之类的。考虑过家教,但算上路上的时间,日程实在是太紧张了,上学日根本没法考虑。但今年暑期会带团,类似于新东方夏令营那样的,大概就不回家了。&/p&&p&奖学金的话,大二才开始评校奖国家奖,大一学一个学期的专业内奖,也就二三百块,就开学头一个月能好过一点。&/p&&p&而且,说实话 ,评论里讲去做兼职,别说我没有时间,哪怕有时间去做兼职,做什么兼职?KFC或者路边奶茶店一小时10块的那种兼职吗?我是个有几分心气的人,我辛辛苦苦一路学习上来,高三剪了引以为傲的长发,抹着眼泪一套又一套地刷着理综,红着眼睛听老师讲山东省高考压力就是大一些,你们要更努力。每天六点起床,晚上十二点入睡,一天学习十五个小时,我已经这样了,我还能怎么办呢。你告诉我这么多年的苦读,考上一所好的大学,辛辛苦苦来到这里,却是在这里做一个小时10块的那种最普通的兼职,我如何能甘心。我的努力,不应该这么廉价。&/p&&p&诚然,我不否认,也不为自己开脱,做这些代考代测的事情最大的原因是为了投机取巧获得相对较高的报酬,我知道这样不对,也害怕被发现,但我从来都觉得自己的付出是昂贵的,我的辛苦绝对不能和那些10元一小时的工作等价。这么多年,贫穷教会我的一切,除了社交场合的沉默,难以诉说的自卑,当然还有投机倒把的小聪明。穷人要活下去,做一些无伤大雅的小事,即使世俗千夫所指,又能如何呢。我赚取外快的方式,不能够仅仅限于平常顺路帮忙取个快递收取几块跑腿费用的庸俗琐常,我希望能有多一点的钱,多一点,再多一点,最好是能让我买点喜欢的东西,还能有点剩余。&/p&&p&我自诩三观奇正,对于是非有着清晰的认识,但也同样深谙利弊。我骨子里充斥着贫穷之人渴望更好的活下去的苟且和卑劣,充斥着算得上几分漂亮的面孔带来的虚荣和攀比,充斥着几分狷薄才气带来的心高气傲。容止有一句话我记了很久: 这是我自己选择的路,我不需要怜悯,也亦没必要动摇。&/p&&p&我敬佩知世故却不世故的人,但我不愿成为这种人。&/p&&p&最后,今天回答这个问题,只是因为上午跑完步心潮翻涌一时感触,断没有怨天尤人的意思,也不会愤世嫉俗。我心里有一把道德的标尺,走到今天也万万不会做出自毁根基的事,所以大家尽可放心就是了。&/p&&p&&br&&/p&&p&&br&&/p&&p&分割线,再次回复大家的评论。&/p&&p&感谢你们,发自内心的感谢,但绝不接受任何形式的无偿资助。评论区里有很多好心人,不希望你们的善良被利用,所以在此特意声明。&/p&&p&其次,我不想把贫穷当成一个卖点,苦难从不值得骄傲,相反,如果有可能,我宁愿选择从未经受他。&/p&&p&而且对我来说,今天的事,不过说是吐槽两句就过去了,我不想在以后的所有场合中都被打上贫穷的标签。我希望以后有钱了,能把这一段经历掩盖过去。有些事,有些经历我自己知道就好了,伤疤不必时刻露于人前,人们对于伤疤的赞美在我看来未必不是一种心酸。&/p&&p&我不卖惨,我痛恨悲惨,生活中如果有人说出“哎,那个谁谁的家境是不是不好”这样的话,当事者如果是我,我可能会在心里记他一笔,恨他多舌。这么多年,贫穷是常态,掩盖贫穷也是,我对这二字尤为敏感,我难言的苦难不需要他们时时刻刻提醒。&/p&&p&最后,我同学很多也刷知乎,说实话我还挺担心的,怕他们看到,认出这是我。当时一时脑热没开匿名,现在感觉怕是凉了。&/p&&p&&br&&/p&&p&&br&&/p&&p&5.30
评论好的坏的我都接受,有些不赞同我的话其实觉得说的还真挺有道理的hhhh &/p&&p&发传单的工作我早在中考结束的暑假就做过了,奶茶店一天站10个小时我也不是没体验过。不是看不起这些东西,是觉得,现在的自己,总不能还和三年前的自己一样。这些年多读的书,多明白的道理,总要多值上几分钱。多走的弯路,多落下的汗水,不管别人怎样看,起码自己总不能轻瞧了去。从没有觉得靠投机倒把小聪明赚的钱要比10块钱一小时的零工来的高贵,也从没有觉得将代考当作一件光荣且可以长久持续的事。前面确实是有些负能量,当时一时脑热说出的话如今无论如何也收不回,我只觉得愧疚。三观可能确实不会改,但我知道它也不值得被大力提倡。&/p&&p&emmm 总之向大家道个歉,比个心,感谢评论里的鼓励和支持,也感谢批评和指正。看到长评已经非常感动,天地为炉,冥冥众生哪一个不是在苦苦煎熬呢。不过是一个一时哭鼻子的傻姑娘说的些不甘心的气话罢了,她还年轻,不懂事,但总有一天她会成为更好的人的,她发誓。&/p&&p&挫折会来,也会走。眼泪会流下,也会收起。而我们,有着长长的一生,未来,一定会到来。&/p&&p&&br&&/p&&p&&br&&/p&&p&还是没勇气关匿名,抱歉给大家带来负面情绪,此处分享一个我的稍稍正气一点的回答,希望大家原谅。&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span class=&invisible&&https://www.&/span&&span class=&visible&&zhihu.com/question/4023&/span&&span class=&invisible&&9487/answer/&/span&&span class=&ellipsis&&&/span&&/a&&/p&
刚才,我帮人代测了体测,有偿。很多女生体测项目,特别是800,都跑不下来,或者跑完以后特别痛苦,当然,也有些跑完以后没什么事,但就是不想跑,嫌热嫌累,特别是好看的艺传小姐姐,嫌毁形象。我昨天先把自己的项目测完了,今天测别人的。昨天阴天,今天…
我在咸鱼上被骗了。&br&&br&卖几个打折收来的气垫替换装,用不了,打算低下出。也就卖50块钱吧。&br&&br&一个妹子找过来问我,能不能互换东西,她有几个面膜想跟我换。&br&&br&我一想行啊,没什么不可以,于是互相加了qq。把东西邮了过去。&br&&br&当时真的没多想,就等妹子给我寄面膜了。&br&&br&………&br&&br&一个礼拜过去,毫无动静,如各位所料,就是个贪小便宜骗钱的。&br&&br&qq倒是没删我,就是怎么喊都没回应了。&br&&br&我不在乎那50块钱,但我那个气啊,本来那段时间工作就很忙,你还来我头上黑这个钱?&br&&br&大妹子,你怕是不知道,我是写推理剧的。&br&&br&当时我就把她的qq给打开了,qq空间锁定,qq号放进百度里也没有东西搜到,看来不怎么上网。&br&&br&你以为到这儿就结束了?当然不!不知道有没有人记得一个已经消失在大家心中,但人人都有的东西?&br&&br&腾讯微博。&br&&br&腾讯微博在开通初期,会有,是否发布说说自动发布到腾讯微博上这个选项,大部分人,都会随手选同意。&br&&br&重要的是,腾讯微博是完全公开的。&br&&br&于是打开腾讯微博,翻开所有的微博信息,发现她是湖北xx市人,去年到武汉上学去了。&br&&br&六月放假,九月出发,看来是大一新生。&br&&br&结合邮寄地址,很快锁定了武汉的xx学院在读。&br&&br&那么,怎么联系上她呢。&br&&br&这丫头八成只是临时起意,打开她的咸鱼,咸鱼里有一个绑定的微博,点进去,发现很久没发信息了。&br&&br&翻看微博个人资料,地址是湖北武汉,应该是本人没错。&br&&br&那么怎么找到她呢。&br&&br&在微博搜索中输入她的艾迪,果然,有几个妹子跟她有不错的互动,互相艾特了几条微博,也在某些共同喜好的微博下会互相微博。某一条微博,是妹子a感谢这个妹子寄来的礼物。&br&&br&这说明什么,第一,他们至少绷紧是关系密切的朋友;第二,妹子a很有可能有她的现实资料。&br&&br&妹子a还在玩微博,她一听这事儿,也很吃惊,表示会帮我积极联系,弄明白真相。&br&&br&就这样联系上了。&br&&br&然后我有她学校,地址,真名,手机号&br&&br&你不给我面膜我就只好致电教务处啦。&br&&br&再一个月后,面膜到手。&br&&br&虽然那些面膜一看也是不知道哪里买的假货………但是&br&&br&挺爽的!&br&&br&&br&=====&br&&br&评论里有人说到隐私泄露问题,我想说,是的!是的!隐私的泄露确实是非常严重!甚至对于爱上网的人来说,我曾经用一个qq号就把他的照片都翻出来了。&br&&br&我的经验也很浅薄,如果要保护隐私。可以用一个最简单的方法:2/3次元账号分离。&br&&br&我自己就是这样的,做有些不想被人知道的事情时,我qq,贴吧账号,微博账号整个是另一套。&br&&br&请注意一定要是一套!而且两套账号之间绝对不互相联系点赞,关注的东西完全两个画风,联系人不重叠。而且最重要的是第二套账号没有任何个人信息,包括照片地址什么都没有。&br&&br&我只能帮你们到这里了…(人 o??o?) ??比心心&br&&br&-------&br&没想到居然六百赞了……那再补充一个小知识给大家。&br&&br&大部分人的贴吧艾迪点进去,是会不显示自己关注了哪些贴吧,发了哪些帖子的。&br&&br&这个时候请在百度贴吧里搜索他的艾迪,当关键字来搜索&br&&br&这样他回复过,发过的帖子就会以关键字提取的形式展现出来………&br&&br&而大部分人在贴吧都会留邮箱,所以又可以搜到qq,同样在贴吧里搜索qq号也有奇效。&br&&br&所以反过来讲,大家一定要注意网络隐私的保护,以及不要认为有了网络这层保护色就可以为所欲为。&br&&br&再次比心心~(?ゝ??)ノ?
我在咸鱼上被骗了。 卖几个打折收来的气垫替换装,用不了,打算低下出。也就卖50块钱吧。 一个妹子找过来问我,能不能互换东西,她有几个面膜想跟我换。 我一想行啊,没什么不可以,于是互相加了qq。把东西邮了过去。 当时真的没多想,就等妹子给我寄面膜了…
&p&作为一个因知乎而对哲学产生兴趣的人,我想和这个问题下的大多数答案唱个反调:&b&不考虑标题的误导,题主的思路是正确的。&/b&&/p&&p&开篇先亮明观点:&/p&&ol&&li&&b&知乎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是一个提供系统性专业知识的网站。&/b&&/li&&li&对于哲学入门者而言,知乎最大的价值在于,它&b&为各种哲学问题提供了无数鲜活的案例。&/b&进一步反思这些案例时,我们无法避开更深刻的哲学问题,因此知乎达成了&b&启发兴趣&/b&的效果。有了适度的兴趣,我们应当转向更专业的文本,不再止步于知乎。&/li&&li&知乎提供了一个课本无法提供的情境——「&b&对话&/b&」。&b&(这是重点!)&/b&&/li&&li&问题表述有极大的误导性,&b&哲学家的门槛太高,可是靠知乎成为一个合格的哲学爱好者还是可行的。&/b&&/li&&/ol&&p&首先,知乎不是知网,更不是教科书,它无法为用户提供系统化的专业教育。这种情况不仅限于哲学,还几乎包括其他的所有学科。(这是我观察归纳得到的结论,而且因为没有人能为现实中的「找不到」、「不存在」提供更多证据,所以不进一步证明,如果有反例的话欢迎指出。)&/p&&p&&b&仅仅依靠知乎,在任何领域达到专业水平都是不可能的。&/b&&/p&&p&然而,这并不意味着知乎只是一个娱乐网站。因为不少专业人士在知乎上列出了可靠的书单(例如&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哲学入门有哪些书推荐?&/a&),所以我们可以把知乎当做一个&b&索引&/b&,正如一篇综述论文背后的参考文献一样。正是受到这些书单的推荐,刚入门的我才去读了《大问题》以及a very short introduction系列。&/p&&hr&&p&其次,&b&知乎为哲学思考提供了大量鲜活的具体问题&/b&。生活中的具体事例,往往比课本上的思想实验&b&更引人入胜,更能促进批判性思维&/b&。&/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必须承认,我个人并不喜欢「批判性思维」、「独立思考」、「辩证地看待问题」之类的说法。「批判性思维」本身就缺乏一个良好、严谨、可操作、易验证的定义,大多数人对它的认知,仅依赖于一系列既非充分也非必要的描述。在此基础上,我们还需要论证,为什么批判性思维本身是好的。更糟糕的是,当有人持有「顺我者独立思考,逆我者愚昧洗脑」的傲慢时,批判性思维本身也会被污名化。综上所述,我在下文使用「独立思考」这些词语时,我只采用它们在日常语境下最通俗、最符合直觉的意思。)
&/code&&/pre&&/div&&p&一般人对哲学的感受,往往停留在深奥、难懂、哲学家很聪明的刻板印象上。因此,很多人刚接触哲学就去看《纯粹理性批判》,然后被迅速劝退。&/p&&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说来惭愧,我最近才开始看纯批,而且主要目的是寻求归纳问题的解决方式,以及了解先天综合判断相关的知识,可是我并不认为康德真正解决了归纳问题。)
&/code&&/pre&&/div&&p&入门哲学时,当务之急便是对哲学进行&b&祛魅&/b&——哲学不是什么神秘的东西。&/p&&p&&b&那么,哲学是什么?&/b&&/p&&p&我们很难给哲学下一个明确的&b&定义&/b&:&/p&&ul&&li&把philosophy一词拆成「爱智慧」?过于宽泛。&/li&&li&用家族相似来解释?不喜欢哲学的人根本不愿意耐心听。&/li&&li&「做哲学是理解哲学定义的最好方法」?一个认为哲学没用的人更听不进去。&/li&&li&把哲学拆成形而上学、认知论、价值论,然后分别定义?似乎好了一点。&/li&&/ul&&p&&b&哲学像是一个筐,凡是那些没有更独立的研究范式、研究体系的学科,都只能往哲学这个筐里装。从古至今,哲学的范畴其实在不断缩小。&/b&有了独立研究范式的学科从哲学中分裂出去,成为了物理、化学、神学、数学、心理学、社会学、统计学。例如,现在没有人会声称自己是一个自然哲学家,而有类似兴趣的人只会成为科学家。&/p&&p&类似地,&b&当我们无法从其他学科的范式获取答案时&/b&(例如遇到元问题的时候)&b&,我们必须向上追溯到哲学。&/b&而&b&知乎的许多问题则为此提供了绝佳的平台&/b&。&/p&&p&举几个个人感兴趣的例子:&/p&&ul&&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如何看待「为什么做假币啊?因为真币做不出来,只能做假币」这段话?&/a&”背后,是我们常识中对&b&因果关系&/b&的理解。(&b&这个问题背后的水实在太深了,目前看完各种theories of causation/scientific explanation都没法给出一个严谨的回答,一年前的答案漏洞其实有不少&/b&)&/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审美、价值观有没有高下之分?&/a&”背后,是艺术哲学和&b&相对主义&/b&。&/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那么多人看过《Darling in the Franxx》后觉得恶心、低俗?&/a&”背后,是&b&人的物化&/b&、&b&色情与情色&/b&的划界问题。我们可以点个赞就走,也可以去查阅更深入的资料,例如&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plato.stanford.edu/entries/feminism-objectification/&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eminist Perspectives on Objectification&/a&和&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plato.stanford.edu/entries/pornography-censorship/&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Pornography and Censorship&/a&。&/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化妆是处于男权社会中取悦男性的表现吗?&/a&背后,是多种不同的&b&女权主义&/b&哲学之间的冲突。&/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政治正确和言论自由的一线之隔在何处?&/a&和&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怎样理解知乎一些人提倡言论自由却自己关闭或限制评论?&/a&背后,是&b&言论自由&/b&的定义与「好的言论自由」的坐标。我们可以简单接受现有的定义,也可以深入了解&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plato.stanford.edu/entries/freedom-speech/&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Freedom of Speech&/a&,认识到言论自由永远有连续的程度之分,绝非黑白分明,而我们必然在「自由——不自由」滑坡的某个位置上;问题在于,什么程度的言论自由是好的?&/li&&li&&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 class=&internal&&为什么现在很多男性会不分青红皂白便辱骂讽刺一些男明星娘炮?&/a&背后,是&b&性别特质&/b&与性别之间的区分,性别本质论与性别建构论的冲突,gender与sex之间的差异。我们可以和高票答案一样吐槽一些男明星的“娘炮”,也可以做出进一步的思考:为什么男性具有某些传统意义上的“女性特征”,就是不好的、需要被批评的?&/li&&/ul&&div class=&highlight&&&pre&&code class=&language-text&&(当然,哲学思考未必意味着和常识相反的结论。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否可靠,仍然要依靠自己的辩护。例如,我就是「常识中的因果关系」的捍卫者,反对看起来「更哲学」的因果怀疑论。)
&/code&&/pre&&/div&&p&虽然不少人批评知乎娱乐至死,干货越来越少,但是&b&只要怀着一颗热爱深入思考的心,我们就可以在看似浅显的问题中发掘出深刻的哲学知识。&/b&找到感兴趣的问题然后深入钻研的热情,是任何枯燥阅读时的自律都比不上的。&/p&&hr&&p&同时,&b&知乎的讨论形式也有利于哲学对话&/b&。&/p&&p&在贴吧和论坛中,用户们大可发表一两句评论,随后扬长而去。每条评论的信息量很低,完全支撑不了严肃的哲学讨论。&/p&&p&知乎则鼓励以回答为中心,答案动辄上百上千字。从篇幅上看,就为充分的讨论提供了平台。&/p&&p&在这里,我有必要强调&b&「对话」&/b&的概念。&/p&&p&阅读哲学课本时,我们只是被动地接受作者的观点,不加辨别地吞食各个哲学家的论断,却鲜有人试图与他们进行&b&对话&/b&,乃至&b&挑战&/b&他们的观点。&/p&&p&这种朝圣般的学习方法,至多能培养出&b&哲学史学家&/b&,却永远培养不出&b&哲学家&/b&。&/p&&p&而这种被动的学习,却被许多人误认为是「智慧」、「学术」的唯一形式,而其他的思考全被打入「反智」的牢笼。&/p&&p&真实的哲学思考绝非如此。&/p&&p&我们需要明白,「苏格拉底说过X」并不保证「X是正确的」,即使在文章开头写下「苏格拉底说过X」会让文章显得很酷。&/p&&p&&b&在写一篇议论文时,我们需要考虑很多观点之外的事&/b&:&/p&&ol&&li&这个问题本身重要吗?为什么?——没有人想听你长篇大论地证明「我现在坐着的椅子有四条腿」,即使这可能是一个彻头彻尾的真命题。&/li&&li&谁需要关心这个问题?&/li&&li&我的论据是否可靠?——详实的统计数据比一两个路边摊杂志上的心灵鸡汤更有说服力,但也要小心统计数字的障眼法。&/li&&li&我的论证是否准确无误?——一个简单的逻辑谬误就能摧毁一大篇文章的逻辑链,但读者也要避免自己犯下「谬误谬误」(&a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en.wikipedia.org/wiki/Argument_from_fallacy& class=& wrap external& target=&_blank& rel=&nofollow noreferrer&&Argument from fallacy&/a&)。&/li&&li&潜在的反对者可能会提出什么样的反驳?——提前解决别人的反驳,拿走别人的弹药,让他们无从开炮。&/li&&/ol&&p&知乎最了不起的一点,便是让知友们&b&在无意识中学会使用上述的议论技巧&/b&,在一轮又一轮的辩论中更新、加强自身的答案。&b&这些技巧是一般的课本中学不到的。&/b&&/p&&hr&&p&&b&另外,知乎还能让人明白「答非所问」的价值。&/b&&/p&&p&在有些情形下,为什么我们需要答非所问?&/p&&p&因为&b&不是所有以问号结尾的句子都是真问题,而且有些问题的前提不成立。&/b&&/p&&p&对于真问题,我们需要&b&解决&/b&;但对于伪问题,我们需要&b&消解&/b&。&/p&&p&如果说百度知道&b&解决问题&/b&,那么可以说,知乎的不少答主做的是&b&消解问题&/b&的工作。&/p&&p&例如,在这个问题下(&a href=&https://www.zhihu.com/question//answer/& class=&internal&&acel rovsion:不相信自由意志(Free Will)是怎样的体验?&/a&),一位答主提出了这样的观点:&/p&&blockquote&当我们谈自由意志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分析我们是否陷入了一种语言游戏中。&/blockquote&&p&对于当时还对哲学一无所知的我,这种辩护方式直接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p&&p&&b&试图解决问题的人或许在盒子中奋力挣扎,但消解问题的人直接跳出了盒子。&/b&&/p&&hr&&p&总而言之,知乎带来的最大价值,并不是「刷知乎增长的知识量」——就知识量而言,任何一本课本都能比知乎做得更好——而是它带来的&b&思维习惯与「对话」的情境&/b&。知乎上出现的各种鲜活的例子,也在鼓励我们走下形而上的辩论台,把哲学知识有效地应用到生活之中。&/p&
作为一个因知乎而对哲学产生兴趣的人,我想和这个问题下的大多数答案唱个反调:不考虑标题的误导,题主的思路是正确的。开篇先亮明观点:知乎不是,也永远不可能是一个提供系统性专业知识的网站。对于哲学入门者而言,知乎最大的价值在于,它为各种哲学问题…
你问的是哲学家,但是找了一群哲学生来回答,以至于我不知道我是否有回答的资质。。&br&这个问题太大,N篇论文都拿不下这个命题。。&b&&u&所以我单纯提过一种比较卖萌的辩护策略,看看就好。。&/u&&/b&&br&&br&当我们谈自由意志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分析我们是否陷入了一种语言游戏中。&br&简而言之,我们的自由所属是否是我们建立意向性系统中透过自然语言局限所描述出来的一个“悬设”。意向性系统和日常语言系统是我们人造的一类规则化关系。&br&&br&假设一个例子:如果在很早以前,我们的语言系统还不具备叙事的能力,我们所认知的人情关系是单纯的共性表达--诸如我们有着共同经历,共同狩猎过,共同出生入死,于是我们在这种交互关系中确立一种价值尺度,储备在我们本能语中(我们先抛开认知科学中心理语是否存在的问题,我们单纯聊一个例子),但是我们无法描述和迭代我们的社会关系,我们无法将我们认同的价值尺度加入到社会性叙事中。如果这个时候有个疯子先知,强行给我们植入了我们这样一套交互范式,我们用某种最极端的功利主义思维来描述人情共同体的时候,我们可以将一切交互关系归因到一个范式中,那就是”利益“,于是乎,交互关系中我们无法把控的社会关系似乎就可以被言说,我们似乎也可以通过这种方式产生认同。并且我们在这个交互基础上,我们同样可以利用”利益论“来确立我们互相之间的差序,关系,甚至于还可以建立社会契约,最后还形成社团,形成政治体系,形成宪法,也可以形成我们一切的价值实践。&br&我们甚至以这种混杂的方式建立了某种世界观,比如说,我们认为热传递是因为传热物体间的”利益消费“所带来的,而这种消费的表征就是”温度差“,那么我们将温度差通过我们”利益论“的日常语言体系言说出来,那显然传热温度之间就是具备”主体性“的。&br&-----这一群人我们姑且叫做人类B。&br&&br&但是我们毕竟不是人类B,这种强功利主义在产生在人类很后面的文明形成中,也从来没有真正占据过主流,在现代文明价值尺度系统中,这种思维更是被摒弃的。我们抛开价值之争,我们的实证思维中绝对不会认为一个物体具备主体性,但是在人类B的体系中,认为人类具备自由意志的人士,必然也认为同样拥有主体性的物体逻辑上也具备一定的自由意志,这是日常语言系统交给我们的。&br&&br&于是说,我们可以这样假设两个概念:&br&1,物理关系。我们假设我们人类的实证标准是可靠的,我们可以通过物理视角的观察去保证观察的准确性,再由我们的观察经验来创造概念。至少说我们任何一个可被言说的经验现象都可以被拆解成经验观察和伴随的概念系统中的逻辑性判断。&br&2,日常语言系统中的关系。&br&&br&于是说,我们假设自由A:在物理关系中可以寻得一种现象,并且归拢到概念系统之下后产生的判断,可以界定我们的”自由“。&br&自由B:我们在日常系统中某些行为,在缺乏物理认知的情况下,我们可以界定为自由感。&br&&br&如果,我们两类自由都是指向经验中可以理解的行为的话,两者在我们的意向性世界中很可能都是成立的。正如同我们及时不接受营养学指导饮食习惯,我们也可能形成合理的饮食习惯,以某种非常玄的理由来组合这些理论。当然,后者准确率不会很高且显得粗陋。。退一万步,我们甚至连”合理“的饮食习惯的定义都是极度主观的,如果营养学叫你完全丢开你喜爱的食物或者烹饪方式,在你的价值系统中依然会产生消极的判断,你也不会认为它是合理的。。于是说,我们言说的自由很可能根本不需要一个客观标准去界定,我们就可以产生所谓的”自由感“,于是在这种共识系统的叙事下,我们似乎都是自由的。&br&&br&如果,两者都指涉在经验世界无法实存的某种对象,某个对象A他在观察语言中是某种可以界定为“自由A”的东西。但是如果我们界定这样一个时间段,无论是对象A还是自由A我们根本无法在我们日常语言系统中想象出来,那么我们指涉的这个经验对象是有意义的吗?也许是有意义的,当谈,更可能的状况是它根本就劣化成我们日常语言系统所自带的各个对象的拼凑。。&br&&br&于是乎,我们就成功地甩锅给了日常语言系统,这样的话,这套系统同时存在,以至于我们并不会产生任何的伦理矛盾,因为我们强行将伦理价值的来源交给了语言系统自身在实践过程的迭代中产生的观念分化,这种观念分化产生了我们道德直觉。。我将这种辩护策略叫做“&b&&u&人类甩锅主义&/u&&/b&”。。。。&br&&br&或者我们可以更彻底一点,实践理论中,无论是我们依从“人在自然性基础的绝对展开”,“悬设一个意志自由以至于我们在实践中能够获得道德义务关系,于是在无条件律令下展开普遍的道德规则。”于是乎,我们就可以在保留原有日常语言系统的情况下,来进行纯粹伦理价值的探讨,这个伦理价值是由分析性的规范推到而来,于本身而不是在公共叙事中被言说出来的“人本性&,这类处理办法的原有,是我们无法神经元运动的理论语言来做我们早已习惯的积极修辞,或者说元语言系统并不是我们大脑能够直接在语言习惯内驾驭的。。&br&&br&于是乎,我们在做自由意志的判断之时,我们只不过是在探讨某种语言习得过程中所带来实践直觉,当然这个直觉可能并不在我们的逻辑系统范畴内,也不需要我们引入理性原则来确保其持存。或者说,我们由此引入两个概念来描述这种状况:&br&1,真实性关系。我们假设我们可以用最消极的修辞和最符合语言分析原则,甚至不需要假定指涉对象实存的某种言说方式来确立的社会关系系统。比如通过人类学语言或者社会学的界定。&br&2,想象性关系,我们通过日常语言系统确立的社会关系系统。&br&&br&那么从这个角度来说,我们处于一个想象性的真实关系之中,我们明确能够获知的真实性关系是通过想象性关系所表现出来的,而想象性关系很大程度建构了我们对于真实性关系的理解。诸如血缘共同体,我们的血缘认同首先来自于我们共同经历和表观共性来确立的真实性关系,但是我们却是通过想象某种传承来保证这种意识认同,同时这种意识认同还带入到我们的部族管理中去,正如同在人类学的苏松尔遗迹中,我明确见到了靠着血缘家族的等级差序来确立社会地位的方式。。我们甚至还可以给某些动物进行想象性交流,甚至以此隐喻认为其具备某种灵性。&br&&br&那么,在我们这样的甩锅过程中,我们的辩护策略实质上是将实践哲学系统变成了一种&b&&u&解释系统&/u&&/b&,而解释系统是针对我们日常语言系统确立的人造有序世界这类&b&&u&叙事系统&/u&&/b&而来的,而叙事系统的特点是可以确立我们无法澄清的关系概念,同时还具备某种拟剧性和真实感。以此去将我们所经历的事态或者现象还原到了抽象语言范式中,更是将我们产生的价值尺度还原到交互规则中形成的想象性规范上。但是我们同样保留着某类伦理价值,用于引入我们的规范系统,而这种伦理价值用于我们反思性地思考我们的社会关系现状,正如同我们将分配正义设为我们现有互助主义政治体系的逻辑前提一样。。&br&&br&那么,&b&&u&我们显然不用引入自由意志或者决定论来保证某些实践成立的前提&/u&&/b&,更不会成为某种实践依托的前设准则,&b&&u&因为我们的解释系统同时可以表述成我们由于某种外来结构凝定了我们的思考方式来进行我们的自由思考,或者说我们的自由思考整合到了我们所处的外来结构中,无论这种外来结构叫做符号界,经验世界还是话语。&/u&&/b&但我们可以用伦理价值的方式去引入它;我们甚至不需要过分去辩护人类的主体性,我们甚至可以再指涉“自我”(ego)这个概念的时候压根不通过假设其实存来描述它(比如我们可以用marion的eros来通过表述某种非思的自我观),实践中我们依然可以很好地以认知到”日常语言系统的人为性和意向性系统的想象性规整“这个前提的状况下去很好地实践日常语言系统。。&br&&br&于是说,这是个被凝定的语言游戏,以至于我们不会划向深渊。。&br&&br&最后,谢邀。。。
你问的是哲学家,但是找了一群哲学生来回答,以至于我不知道我是否有回答的资质。。 这个问题太大,N篇论文都拿不下这个命题。。所以我单纯提过一种比较卖萌的辩护策略,看看就好。。 当我们谈自由意志的时候,我们需要首先分析我们是否陷入了一种语言游戏…
就算是未完成,也懒得改了。&br&&br&===========================================&br&&br&为了方便考察,现将所谓的因果关系进行两种限定:&ul&&li&&u&广义的因果&/u&,或记作&u&「因果」&/u&,指用「因为」和「所以」来进行连接的句子,采用这个概念是为了同时顺便考察题主口中说的逻辑关系和各类推理。所以,任何两个判断之间,只要可以用「因为」和「所以」来进行连接,就具有广义上的因果关系。这里的判断并不限于实然性判断,同时包括了应然性判断和价值判断。&/li&&li&&u&狭义的因果&/u&,或直接称为&u&因果&/u&,指&b&事件&/b&之间的一种关系。事件之所以为事件,是因为它有&u&过程&/u&,「我是人」不是一个事件(这一点有待考量),「我变成了一条狗」则是一个事件。事件开端之时我是人,而事件结束之时我是狗,显然发生了时间的流动。并且,既然是事件,那么也就应该仅仅包括实然性判断,而排除价值判断和应然性判断(此句存疑)。请注意,并不是所有用「因为」和「所以」连接的两个事件之间就具有狭义上的因果关系(此句存疑)。即便有,「因为」之后跟着的未必是原因,而「所以」后面跟着的也未必就是结果。&b&狭义因果涵盖的范围,是本文讨论的主题。&/b&&/li&&/ul&&br&&br&&u&广义的因果&/u&有两种:&br&&ol&&li&&b&有时间先后的&u&「因果」&/u&&/b&,往往体现为&u&微观-微观&/u&的或者是&u&宏观-宏观&/u&的。举例:这个电子的出现是&b&因为&/b&原子核发生了 β 衰变(&u&微观-微观&/u&);我打了你一下,&b&所以&/b&你觉得疼(&u&宏观-宏观&/u&)。(可以看到这两个例子同时也是狭义的因果关系。暂时没有想到好的不是狭义因果关系的例子,或许所有有时间先后的都是狭义因果?存疑。)&/li&&li&&b&无时间先后的&u&「因果」&/u&&/b&,比如逻辑中的&u&「因果」&/u&,又比如某些&u&微观-宏观&/u&的(个人认为这是一个关键点)。举例:&b&如果&/b&所有 R 都是 S ,所有 S 都是 P ,&b&那么&/b&所有 R 都是 P(逻辑);水汽化是&b&因为&/b&水分子的运动加剧,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u&微观-宏观&/u&)。请注意,水分子之间距离变大和汽化是同时发生的过程,只不过一个是微观层面上的,另一个是宏观层面上的。个人认为&u&微观-宏观&/u&的&u&因果&/u&在某种意义上就是逻辑&u&「因果」&/u&的特例(因为我们实际上重新定义了这个语词),但是人们却会用另一种态度对待&u&微观-宏观&/u&的&u&因果&/u&。毕竟大多数人会认为,水分子间距变大的确就是汽化的原因。很神奇是吧?&/li&&/ol&&br&进行这样的二分显然是合理的。但是,除了逻辑的确是无时间先后的因果之外,是否所有&u&微观-微观&/u&的或者是&u&宏观-宏观&/u&的都是有时间先后的,以及是否所有&u&微观-宏观&/u&都是没有时间先后的,尚且存疑。现在能够确定的只是,大部分&u&因果&/u&都是有时间先后的&u&微观-微观&/u&的或者是&u&宏观-宏观&/u&的。&br&&br&ps. 请注意「因为」、「所以」和「如果」、「那么」这两组词语的区别。「因为下雨,所以低湿了」,前后件都是对&b&事实&/b&的陈述。而「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会湿」是对&b&事件&/b&(&b&事态&/b&)的陈述,并且如果的确没有下雨的话,那么「如果天下雨,那么地就会湿」就是一个&b&反事实条件句&/b&。而在没有特别限定的情况下,这只是一个&b&假言判断&/b&。「如果」、「那么」并不会&b&影响&/b&或者说涉及&u&因果&/u&关系。【当然,也并不完全如此,比如说一个完整 MP 推理是:如果天下雨,那么地会湿,又因为下雨了,所以地会湿。形式化之后便是:p→q,p,所以 q。】&br&&br&&br&有时间先后的&u&「因果」&/u&是难定义的,正如@唐逍 所说的那样,因为定义日常语言中的语词本身就是难的,同时&u&狭义的因果&/u&也是难定义的。下面这两个例子无论是作为有时间先后的&u&「因果」&/u&还是&u&狭义因果&/u&&b&难以定义&/b&的示例来进行考量都没有问题:&br&&blockquote&【例 1】一个外星人每次都在进感应门的时候喊一句阿里巴巴,并且无一例外地,门都会开(实际上是因为红外感应),在这种情况下,&b&每次&/b&有 A 的时候,B 都会发生(A 是「喊阿里巴巴」,B 是「感应门自动打开」),所以 A 是 B 的充分条件,但是说「A 是 B 的原因」则不符合我们一般的用法。【反驳充分条件作为因果关系的定义,显然「喊阿里巴巴」这个行为不必要】&br&【例 2】有两个杀手 A 和 B 再各自不知情的情况下,同时向 C 的心脏开枪。显然,如果仅仅是 A 不开枪,那么 C 也会死,A 开枪不是 C 死亡的充要条件,而仅仅是充分条件。B 同理,所以,按照责任和因果的关系(由于如果一个事情和我完全没有因果关系,那么我也不必为之负责),A 和 B 都不必为 C 的死负责(A 可以说,即便我不开枪,C 还是会死)。【反驳充要条件作为因果关系的定义。另一个例子是,你母亲生了你是你死亡的充分必要条件】&/blockquote&可见,要定义&u&因果&/u&是十分困难的,无论我们使用充分条件、必要条件还是充要条件来进行定义,都可以轻易找到反例(这里的反例是指那些虽然符合我们给出定义,但却明显不符合我们日常语言用法的特殊情况,比如说上面两个)。更准确地说,是我们在定义&u&因果&/u&以及有时间先后的&u&「因果」&/u&的时候,无法界定到底需要多么强的必要性。&br&&br&ps. 当然我知道,有另一些尝试,比如说一组充分条件中的必要条件,或者是一组必要条件中的充分条件,或者是另外的一些嵌套方式。但总而言之,每一种定义最终都会有问题。我在想,我们是不是只可能给出一个必要条件或者是一个充分条件,而没有办法给出一个等价定义,因为因果总是受到了休谟问题的限制。所以,我会把自己的重心放在一些别的条件上,比如说时序性。&br&&br&&br&在定义这类因果的时候,有两个要素是必不可少的,一个是时间顺序,另一个则是「事件」。为了区分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我们会说:&blockquote&事件 A 是事件 B 的原因,iff(当且仅当) &u& A 先于 B 发生&/u&,并且每当 A 发生的时候,都必然地有 B 发生。&/blockquote&这便是以充分条件定义因果的一个例子,虽然这个定义是错的(考虑看到闪电和听到打雷,两者互不为原因),但是 A 先于 B 这一点却是很重要的,因为如果没有这一点的话,我们就无法区分充分和必要了。参考充分条件和必要条件的定义:&blockquote&如果 A 是 B 的充分条件,那么每当有 A 的时候我们都有 B&/blockquote&以及&blockquote&如果 A 是 B 的必要条件,那么每当有 B 的时候我们都有 A&/blockquote&显然,根据 A 和 B 的对称性,如果我们不用一个不对称的条件加以限制,那么对于某些原因和结果互为充要条件的事件,就会出现 A 和 B 互为因果的情况。(另一种可能的解释是:世界上不可能出现两个事件互为充要条件,除非这两个事件是同一事件的不同表述方式,比如说「水汽化」和「水分子间距扩大到某个特定值」)&br&ps. 有一个值得注意的地方是事件和事态之间的关系。所谓&b&事件&/b&,是一种&b&事实&/b&,而&b&事态&/b&,是&b&可能的事实&/b&。&br&&br&一般来说,我们研究因果,尤其是研究历史事件之间和法律问题中的因果关系的时候,考虑的是事件之间的关系。但是另一方面,我们也会考虑一些事态之间的关系。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我们在使用一个反事实条件句的时候。如果现在没有下雨的话,我们会说,「如果现在天下雨,那么地就会湿」,并且同时,我们还会认为「如果现在天下雨,那么地不会湿」是错的。虽然后一句话是逻辑真的。这也就反映了一个问题:在单纯的假言命题中,「如果」、「那么」表示的一种假设,一种语句的真值的逻辑运算(如果 p 那么 q 等值于 非 p 或者 q);但是如果我们不把这个东西理解为假言命题,而把它理解为反事实条件句。那么这个东西就可以表示某种因果关系。并且事实上我们经常会使用这种语句。&br&&br&另外,如果可以将「观测」视作「薛定谔的猫死亡/没死」的原因的话,那么我记得不确定性不仅仅是未来所拥有的性质,过去也有不确定性,所以似乎存在现在的观测可以影响过去,即虽然历史从 A 到 B 可以有很多可能的轨道,但是观察可以使得轨道确定下来。于是「现在的观察」也可以作为过去发生的事件的原因。&br&不过即便在这种情况下,虽然过去是在现在之后被确定的,但是从主观时间的角度上来出发,我们还是会认为观测先于确定过去。不过这种东西要说清楚的确有点困难。&br&&br&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例子就是,在这类有时间先后的&u&「因果」&/u&中,形如「地湿了,所以刚才下雨了」的这类句子显然不在狭义的因果的考量范围内,因为「因为」和「所以」所连接的两个事件竟然是倒过来的。然而这种句子在很多地方都很常见,凡是要用到&b&溯因推理&/b&的地方,就有可能出现这样的句子。比如说在法律上根据遗留下来的证据,来推断嫌疑犯的行动(因为正确的因果关系是嫌犯的行动导致了证据的留下)。又比如说医生根据病情判断病因的时候,有时候也会反过来。但是事实上是,我们虽然颠倒地使用了「因为」和「所以」,但是我们要表达的意思并未发生改变,「因为」和「所以」只是表示我们进行推理的时候,推理进行的顺序,而由于我们在进行溯因推理,所以我们想表述的依旧是因果关系,只不过我们是先陈述了结果,然后陈述了可能导致这个结果的原因,而这里的「因为」表示我们先知道了什么,「所以」表示我们后知道了什么。从这个角度上来看,似乎&b&凡是和是用「因为」和「所以」连接有时间顺序的句子,就是狭义的因果判断。&/b&注意,有人可能会对此进行反驳,最简单的例子是去问「因为有闪电,所以有雷声」算不算一个因果判断。我的答案是:这是一个因果判断,但是它是错的。而且根据休谟问题,这种错误是不可避免的。这种情况类似于逻辑中的:「这是一个演绎论证,但同时是一个形式谬误」。&br&&br&&br&关于有时间顺序的广义因果中的最后一个问题是,&b&有时间顺序&/b&的&u&广义因果&/u&是否只能是事件和事件之间的关系?即,如果句子 A 和句子 B 是两个有时间顺序的句子,那么 A 和 B 是不是必须都要是事件,如果不是,那么 A 和 B 还可以是什么?&br&&br&首先我们说了,能够成为 A 或者 B 的只有三类:实然性判断、应然性判断和价值判断。除了第二类应然性判断中可能出现祈使句之外(我们应该行善)。其它都是陈述句。&br&接着,它还需要在时间轴上面有自己的位置。这样,应然性判断似乎就会被踢出去了,因为我们没有办法给这类句子找到一个合适的时间段或者时间点来放置。但是考虑下面这个句子,我们又会觉得犹豫:「因为我应该去救人,所以我跳下去救人了」。我应该去救人的确是应然性判断,从逻辑上来说好像也没有什么问题。并且的确是前者导致了后者。类似的还有价值判断+事实陈述:「因为这幅画很漂亮,所以我把它买下来了」。在考虑这两类情况的时候,我们不应该把「我」的想法作为事件的原因,而应该把「『我』持有这种想法」作为事件的原因,想法本身会分为观点和事实,但是「持有想法」这只能是事实(毕竟,「因为我应该去救人,所以我跳下去救人了」是一个第一人称的陈述,正常情况下我们陈述这个事件的时候会变成「因为他&b&觉得&/b&自己应该去救人,所以他毫不犹豫地跳下去了」,而不会说「因为他应该去救人,所以他跳下去救人了」)。「持有想法」这个&b&事实&/b&在时间轴上占据了位置。这也便解决了应然性和实然性的结合问题。至于应然性内部的结合为什么不会是一个因果判断,留在逻辑的部分说。&br&&br&另一个子问题是一个陈述是否为事件的判定,我们知道,每个事件都有起始,中间的过程则是这个事件占据的时间。但是有一些陈述是没有开端的,比如说「华盛顿不是中国人」。当然这句话有其暧昧之处:在没有华盛顿这个人的时候,这句话对不对呢?那么把它换一种说法:「所有名字叫做『乔治 · 华盛顿』的人都不是中国人。」&u&命题&/u&的暧昧之处就在于,一个准确的命题应该是时间独立的,比如说「凯撒于公元前 48 年击败了庞培」这个命题,在决定论的观点下,或者是在平行世界,考虑本世界这条世界线的情况下,无论在任何一个时间点上,都是正确的,这句话在公元前 200 年是正确的,在公元 1 年也是正确的,在公元 2012 年也是正确的。当然,在非经典逻辑的某个框架下,这句话在 公元前 200 年处于未确定的状态,而在公元前 48 之后则为真。&br&还有一个子问题是事件时间先后的判定,不同的事件占据的时间可能是交叠的,并且每个事件的准确开端和准确的终点都是难以界定的。所以要如何判断两个事件是否一前一后呢?暂时没想到方法。考虑下面这个例子:「因为我不是会员,所以我不用交会费」。有多少人认为这两个句子之间有时间顺序?又有多少人认为这两个句子之间有因果关系?唯一能够确定的是这是一个解释。所以我暂时没有考虑清楚这种话要放在有时间先后的这一块还是下面的没有时间先后的那部分来展开讨论。或许这是这个问题中最困难的部分,至少我现在都没有想到处理的方法。&br&&br&要解决是否为事件,以及事件的时间顺序,这两个问题似乎可以一并处理。我这里想到了一个方法,暂且来考察一下这个方法好不好吧。&br&假定,我们用命题的真值转变的时间点,作为事件的时间点,那会如何?当然首先必须要承认,这个东西本身是不好的,因为一个事件有两个时间点,起始点和终止点。当然,也有些陈述是只有一个时间点的,比如说「考试结束了」,又或者是「我吃完了」。但是大部分的行动都有两个时间点。(并且「考试结束了」算不算一个事件呢?)&br&关于「命题的真值转变」,还是以凯撒为例,在公元前 48 年之前,我们刚才陈述的关于他的命题为&u&不确定&/u&,而之后则为&u&真&/u&。可以认为这个转变发生在公元前 48 年的某一个点上,暂且不深究。&br&但是华盛顿问题呢?华盛顿问题中,我们会遇到一个窘况,就是,对于命题「所有名字叫做『乔治 · 华盛顿』的人都不是中国人」,它的真值尚未发生改变,也即,从过去到现在,这个命题的真值,一直都是不确定。你可能会问为什么,这是因为「所有」断的不仅仅是过去所有,还包括未来所有,所以这个命题在出现反例之前,真值都是不确定,准确来说,是永远不可能为真(除非人类死绝了并且到那一天为止都没有叫「乔治 · 华盛顿」的中国人?)。(请不要吐槽,虽然准确来说,科学中的几乎所有结论都和这个命题一样,真值应该是不确定才对的,否则就不具有可证伪性了,当然这里的可能世界应该连规律的其一性都否定掉了)&br&但是,如果改成「存在一个名字叫做『乔治 · 华盛顿』的,成为了美国总统的一个特定的人,他不是中国人」的话,那么这个命题就就纠结了……&br&为了方便起见,考察只有两个属性的命题(反正方法差不多):「存在一个名字叫做 乔治 · 华盛顿 的人,成为了美国总统」。它在华盛顿出生之前是假的,因为世界上还不存在一个乔治 · 华盛顿,但是在华盛顿出生之后是不确定的,因为不知道这个人会不会成为美国总统,当然,当时好像也还没有美国的概念,不过先不管美国了。再接着,在华盛顿成为美国总统之后,皆大欢喜,命题为真。&br&先别忙着开心,这只是理想的情况,如果在他之前,世界上还有另外一个叫做「乔治 · 华盛顿」的人,情况将会更为复杂。首先我要问,「存在一个名字叫做 乔治 · 华盛顿 的人」这句话,在现在是不是真的?这个的确很奇怪,因为世界上没有一个人叫做「乔治 · 华盛顿」(假设的确没有)。但即便如此我们还是认为他存在,但是我们不知道存在的是什么,或者说,他仅仅是过去存在,但是我们也笼统地将此称为存在。没有人直接说「乔治 · 华盛顿不存在」吧?当然,这个其实影响并不是很大,即便认为乔治·华盛顿现在不存在也没有问题,看一下真值变化的过程吧。&br&首先,假设第一个华盛顿出生了,这个时候命题的真值改变,从假变成不确定。&br&然后,假设他死了,由于他死的时候不是美国总统,所以命题的真值变回假。在这里,无论我们是认为现在不存在就是不存在,还是过去存在也叫做存在,命题都会变成假,因为我们知道他不是美国总统。&br&所以我们回到了开始的情况。&br&当然,这是假设这两个人的时间线,没有重叠,如果有重叠会是另外一种更为简单的情况。&br&&br&不好意思……槽吐远了……其实我本来只是想说,「乔治 · 华盛顿是美国总统」这句话,在不同的翻译方式下,就会有不同的时间点的插入。虽然后者才是正确的翻译方式,并且我们可以通过无数多的限定方式,或者就是直接指定的方式,来确定我们所指的对象就是第一任美国总统华盛顿这个个体。但是毫无疑问,第二个解释的时间轴让我们觉得有些不舒服,因为他的第一个命题真值跳跃点出现在华盛顿出生的那一瞬间。而这和我们真正想要讨论的内容往往没有关系。比如说我们可能陈述一个形如,「乔治 · 华盛顿是美国总统,所以 blah blah blah ……」的因果关系,在这里,谁他妈在乎华盛顿是什么时候出生的?反而在这种情况下,第一种坑爹的解释的定位会准确一些。当然,也可以通过限定的方式来解决问题,比如说把要求限定为:命题真值变成真的时候。但是你让「乔治 · 华盛顿是中国人」情何以堪呢?这又是一个有趣的难点。&br&&br&&br&&br&对于后一种&u&「因果」&/u&,则会略微复杂一些,因为价值判断和道德判断这类无关于时间的判断也都被涵盖在这个范围之内。&br&&br&还是先讨论一下开头的那两个例子。水汽化,&b&就是&/b&水分子的运动加剧,水分子之间的距离增大的过程(这两种描述具有等同的关系,they are identical to each other)。只要你把运动加剧和距离增大的程度确定下来,那么这就可以作为一个定义。所以这两种描述实际上指向一种东西。每当你在提到水汽化的时候,你就在提到水分子的这种运动过程,每当你想提到水分子的这种运动的时候,你就可以用汽化这个简称来指代这个过程。【当然,这个例子还有一些附带的问题要说明】&br&&br&类似地,因为三角形是多边形,所以如果 ABC 是三角形,那么 ABC 是多边形。这里的因果反应了一种「是」的关系。并且我们应该注意到,「是」至少有两层意思,一个是等同关系(水汽化的例子),一个是从属关系(三角形是多边形的例子)。而后者又可以完全地表达出前者的意思(从「 A包含于B」且「B包含于A」可以得到「A=B」,所以我们有从属的意思就足够了)。&br&&br&这里的「是」,不具有时间性,因为我们说「狗是动物」的时候,我们并不是在做一个综合判断,而是在做一个分析判断,换而言之,我并没有讲更多的内容,我只是在按照这个词的定义说话,我们根据「狗是一种……的动物」这个定义来完成&b&推理&/b&。这里的「X 是狗」和「X 是动物」之间之所以不会产生时间上的先后关系,是因为「狗」和「动物」都是一种指称,而「X 是狗」和「X 是动物」都不是一个一般意义上的事件(对比这两个句子:「X 是主席」和「X 当上了主席」)。类似地,当我们一致地相信水汽化就是上面说的那个过程的时候,我们只不过是将「汽化」和这种微观上的现象联系在了一起罢了。&br&相对地,我们在路上走着,看到远处有一个东西在跑,我们首先知道这是一个动物,接着才看到它是一只狗,然后才认出它是邻居家的狗。从认知的角度上来说,这里的因果关系是这样的:因为我们确定了这是一只动物,所以我们之后才能确定这只动物是狗,也即,在任何情况下,如果我们要确定一只东西是狗,我们首先都必须确定它是不是一只动物。然而,&ul&&li&X 是动物是 X 是狗的必要条件。&br&&/li&&li&因为 X 是动物,所以 X 才有可能是狗。(「才」表示必要)&br&&/li&&li&因为 X 是狗,所以 X 是动物。&br&&/li&&/ul&这三句话都是没有时间性的,虽然进行判断的过程(过程是&b&事件&/b&)是有时间性的。当然,可能由于我们对狗过于熟悉,所以我们会直接判断一个东西是不是狗,而跳过「是否是动物」这个判断。但是对于一些我们比较陌生的动物,比如说蝾螈,我们首先只能判断出这是动物,然后通过知识回想起它是爬行动物,然后再查资料。这就和人的认知结构有关系了。&br&&br&对于这样的句子「因为 ABCD 是平行四边形,所以 AB 平行于 CD,AC 平行于 BD」,我们会认为虽然我们使用了「因为」、「所以」。但是这似乎并不是一个因果关系。更准确地说,我们不会认为「ABCD 是平行四边形」是原因而「 AB 平行于 CD,AC 平行于 BD」是结果。这是因为虽然我们同样使用着「因为」、「所以」这两个词,但是我们做的事情是不同的,我们在进行论证的时候,「因为」后面跟着&b&前提&/b&,而「所以」后面跟着&b&结论&/b&。当我们在进行解释的时候,「因为」后面跟着&b&原因&/b&,「所以」后面跟着&b&既成事实(解释的对象)&/b&。当我们在阐述事件之间的因果关系的时候,尤其是想表达结果这层意思的时候,结果二字就注定了时间关系存在。这种阐述可以是解释,也可以是论证。但是解释和论证却不一定针对事件。至于溯因推理,则更是把事件顺序颠倒过来,最经典的溯因推理就是:「刚才应该下雨了,因为现在地湿成这样」,这句话中,「因为」后接的内容后发生,而「所以」后接的内容先发生。所以说,推理是另外一套东西,如果我们将因果狭义地理解为事件的原因和结果的话,那么推理和狭义上的因果是截然不同的。&br&&br&但是论证和解释不同。一般来说,道德领域和价值领域中更多的不是解释而是论证。解释只能针对实然性问题进行,也就是说,我可以去解释「为什么我认为不应该杀人」(可能的理由和原因可以是我从小受到了怎么样的教育,解释的重点在于这个现象是如何产生的),但是我只能去论证「为什么(我)不应该杀人」。审美判断或者是价值判断同理。我可以解释为什么我会觉得审美东西是美的,但是如果我的侧重点是「为什么一个东西应该被我们视作是美的」,那么我便是在进行论证。总之,论证虽然用着「因为」和「所以」来连接,但是不具有狭义上的因果关系。另外请注意一点,同样的语句可以被视作是解释,也可以视作论证(毕竟解释和论证各自之间也有好坏之分)。比如说「我从来不投反对票,因为我热爱这个国家」(虽然如果作为论证这会是一个很差的论证)。&br&&br&&br&然后讨论一个日常一点的例子(啊啊啊!这一段话实在不知道应该要怎么编排才对,放到哪里都好奇怪)。比如说,「我不是会员,所以我不用交会费」。这两个陈述之间有没有因果关系?这两个陈述之间的时间关系是怎么样的?&br&想了半天,发现其实关系很简单,是因果关系,至少前者是后者的必要条件(如果我没有理解错章程的话,应该是充要?)并且,两个事件,实际上不是事件,而是状态,也即,「我不用交会费」和「我不是会员」的状态是同时存在的。&br&在命题「我是会员,所以我要交会费」中,可能会有人误认为导致我要交会费的是「入会」这个事件,其实不是的,如果真要说「入会」的话,至少要加上一条,你没有退会(或者你没有死)。这个是关键的条件。但是这么麻烦,还不如直接换成,「我现在是会员」。而所谓的「我要交会费」,也是对现在的一个陈述。或者说,当你在陈述你要交会费的时候,无论这个事件发生在什么时候,比如说「我去年这个时候要交会费」,实际上「我是会员」的条件也自然地变成了,「我去年这个时候是会员」。所以这两者是同时的。&br&有人会认为这个是充要条件,那么我换一种说法,「我是会员,所以我每年要交若干元给 XXX」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但是不必要,因为我欠了钱也可以按揭给他,他可能还有别的职务,我也可能因此要给他钱,或者入党不是唯一的可能性,所以这个条件不是充要条件,只是充分。&br&有人会说,如果看单次的交费的过程,而不是要交费的状态,那么要怎么样处理时间关系?好吧,如果是单次缴费的过程,的确可以视作一个事件,但是这个事件在发生的全过程中,都是以你现在是会员为基础的。如果在交钱的最后一瞬间你忽然不是会员了,那么你也会把钱抢回来,是吧。就是这个道理。所以还是可以视作是同时发生的,或者说,这个背景在这里作为一个 warrant。&br&&br&&br&然后是真理。Truth 是一个很蛋疼的词汇。绝对的真理一般来说都是分析判断。概括性的综合判断中没有什么绝对的真理。分析的判断只有一类,就是逻辑重言式。无论是数学判断还是形而上学判断都是如此,比如说 1+1=2,实际上是通过 1、2、+、= 这些记号的定义和相关的公理得到的(并且1+1=2 为真只是说在这套定义和这个公理系统下为真,其中=充当关系)。&br&相对的,物理学的真理就不是绝对真的。比如说我们会认为在一般情况下,行星会绕着恒星以椭圆轨道运行。但是我们可以想象出一个世界,那个世界中的行星就是不这样,甚至我们可以想象我们这个宇宙的某个角落中,就有一个行星沿着正方形的轨道绕着恒星转。所以,当我们观测到一颗恒星和它的一颗行星的时候,我们只是相信或者觉得后者应该沿着椭圆轨道绕着前者转。这里我们做了一个推理,其模式是,因为 X 是恒星,Y 是 X 的行星,所以Y应该会沿着椭圆轨道绕着 X 转。但是这个推理是一个归纳推理,它并不保真,所以它不是绝对的真理。更何况,每个实验现象背后都可以几套各自矛盾但却满足此现象的理论。其中注定只有一个是真理,但是我们需要的却是方便我们使用的那一个理论。&br&所以,&u&微观-宏观&/u&的因果也面临着这样的问题。要理解这个问题,首先要明白原子说只是一个假设,而不是一个唯一的可以为真的理论,没有人真的看见过电子,也没有人见到过夸克。单从这个层面上来说,原子假说连归纳都算不上,而只是一个理论上的模型。当面对这个模型的推论的时候,我们可以采取很多种看法,其中一种就是,这个模型的推论是绝对真的,因为这是一个数学模型,而真正的问题在于世界是否符合这个模型。在这种解释下,我们很容易理解为什么&u&微观-宏观&/u&的因果没有时间先后的因果,因为所有微观的东西,都是我们的猜测罢了,而&u&微观-宏观&/u&的解释方式,不过是在这个模型的公理系统中的一个定义或者定理罢了。反正都是重言式。于是,&u&微观-宏观&/u&的因果关系可以视作逻辑因果的一种特例。当然,这只是一种解释方法,毕竟正统的观点不会认为水分子之间距离变大必然会导致汽化。事实上,这种困难出现在一切经验认知领域。比如说水和 H2O 分子,对于我们来说,水实际上是一组现象的集合,它是透明的、一般来说是冷的,无色无嗅,可以使口腔和皮肤产生湿润的感觉,而 H2O 分子则是我们在它背后预设的一个实体。而这个实体并不必然存在。所以我们基于这个实体的判断也不必定正确。&br&&br&&u&微观-宏观&/u&的因果其实是最头疼的部分,因为它不具有时间先后关系,却又是一个综合判断,并且也不是一个正统的逻辑推理。在进行纯粹的逻辑推理的时候,我们不会用 cause 表示因果,而会用 which &u&means&/u& 或者是 which &u&entails&/u& 又或者是 which &u&is equivalent to&/u& 这样的词,cause 本身就有导致的意思,所以显得有先后。但是即便如此,当我们说「微观现象 cause 宏观现象」的时候,我们依然在使用一般意义上的因果关系,虽然它们是同时发生的。这是最麻烦的地方。唯一可能的解释是,虽然在客观时间上宏观现象和微观现象是同时发生的,但在主观时间上,我们会认为后者先于前者发生。
就算是未完成,也懒得改了。 =========================================== 为了方便考察,现将所谓的因果关系进行两种限定:广义的因果,或记作「因果」,指用「因为」和「所以」来进行连接的句子,采用这个概念是为了同时顺便考察题主口中说的逻辑关系和…
&b&&u&本文禁止无授权转载(虽然已经被盗用的不要不要的了= =)&/u&&/b&&br&&br&进清华以后第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填了一张问卷。&br&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br&问卷收上去以后,老师对我们说:“在座的各位能考上清华,很大一部分原因在于你们的父母。”&br&他接着说:“你的家庭背景决定了你能接触到资源的多少,决定了你的学习环境,决定了你上的小学、初中、高中,也决定了你的眼界和见识。你能来到清华,不仅仅是因为你努力,更是因为你有了上述这些东西。”&br&&br&上上周的社会学课上老师公布了开学第一天做的问卷的结果。&br&老师说:“我每年在清华上课都会让学生做这个问卷,每到一个大学讲课也会让那里的同学做一份。”&br&结果是什么样的呢?(不知道这个ppt的图能不能放出来不能我就删了…)&br&&figure&&img src=&https://pic4.zhimg.com/50/d51afaea207efe7aea482bb27de4c09a_b.jpg& data-rawwidth=&3264& data-rawheight=&2448&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3264& data-original=&https://pic4.zhimg.com/50/d51afaea207efe7aea482bb27de4c09a_r.jpg&&&/figure&这是我们班的统计结果,社会经济地位是根据一套职业评分表来换算的。&br&有知友表示没看懂这个图,解释一下。&br&纵坐标是对根据职业做出的社会经济地位的评分,评分越高的职业社会经济地位越高,比如政府官员银行家商人等。最底下的0-19代表无业(有可能是家庭妇女也有可能是下岗,比较特殊可以不纳入考虑范围),30以下基本是农民,30是工人。&br&横坐标是占总人口的百分比,左边红色是全国的分布,右边蓝色是清华大学某个班的分布。&br&&b&简单来说,这张图是清华学生父母的社会经济地位的构成和全国的构成的对比,可以明显看出清华学生里社会经济地位高的家庭占比更高,社会经济地位低的家庭占比较低。&/b&&br&&br&&br&&figure&&img src=&https://pic3.zhimg.com/50/4cf03ff5c0fd7ac3723bb_b.jpg& data-rawwidth=&1800& data-rawheight=&1350& class=&origin_image zh-lightbox-thumb& width=&1800& data-original=&https://pic3.zhimg.com/50/4cf03ff5c0fd7ac3723bb_r.jpg&&&/figure&然后这是和另一所西部211大学的比较(和清华是对口支援关系)(大家忽略掉电视剧电影那个……)重点在于“入学前活动半径”。&br&有知友说和这所西部大学比较太偏颇了。其实只是因为老师正好去那里讲过课……用这个做比较也能更明显地反映差别。&br&不过还是补充一个老师也发过问卷的学校,中国政法大学,上大学前出过国的人数占比大概是清华和西部大学的中间值。&br&还有一些内容没有照下来,就简述一下。&br&&br&“入学前活动半径”这一项的统计数据非常稳定。&br&在社科学院,上大学以前到过境外的人13年入学和14年入学的都是40%左右;&br&而经管学院13年和14年的数据也是40%左右,过去的调查结果也是类似的数据。&br&和第一张图反映的一样,相对于全国而言,清华大学里家境中等和偏上的学生更多,并且这一现象多年来一直持续。&br&&br&这个问卷调查的样本比较小,也不是很全面,但是还是可以说明一些问题。&br&【感谢学长 &a data-hash=&ad087a7e2c96f55a8724d1& href=&//www.zhihu.com/people/ad087a7e2c96f55a8724d1& class=&member_mention& data-editable=&true& data-title=&@笛在月明楼& data-tip=&p$b$ad087a7e2c96f55a8724d1& data-hovercard=&p$b$ad087a7e2c96f55a8724d1&&@笛在月明楼&/a& 的补充:&b&那份调查表并非只有每年社科+经管不足200人的样本量的,老师带的学生团队在2010年前后在校内做过大规模的调研。&/b&】&br&下周上课如果我没有被社会学自传忙成狗的话一定去问一下老师。&br&&br&上述结果并不是说清华学生都是凭家里关系走后门进来的,而是说明一个人的家庭环境会对ta产生非常大的影响,决定你来到清华北大的不仅是自己的努力,还有你的家庭环境,包括你父母的教育理念,愿意及能够为教育付出的时间金钱,你的眼界和视野,你能接触到的一些资源和机会……&br&这也说明了目前中国社会流动性还不够强。(当然很多西方国家也是类似的情况。)&br&&br&所以,回答题主的问题:&b&并不是努力就能上清华北大的。短期来看有运气的影响因素,长期来看有家庭环境的影响。&/b&&br&&br&评论里奇怪的内容太多,多说几句废话:&br&&b&答主的观点并不是“家里有钱就能上清华北大”,我认为在求学的过程中,个人努力和家庭环境是两个互补的因素,父母的社会资本文化资本经济资本越多,你需要付出的努力就会相应减少(当然实际付出的努力因人而异)。反之亦然。&/b&&br&&b&那么就必然存在一种极端情况:因为资源实在太少,即使再怎么努力,也没有机会上清华北大。&/b&&br&&b&当然大多数情况是:农村孩子和城里孩子一样努力,外地孩子和北京孩子一样努力,后者上了但前者没上。&/b&&br&&b&并不是努力【就】可以上清北。&/b&&br&&b&(个人认为智商因素对本科求学的影响不大,不作讨论。清华北大智商高的大神当然有,但大部分学生都是勤奋的普通人罢了。)&/b&&br&&b&无论如何,不要把智商和家庭环境当作不努力的借口。(这句话好土,但是我还是要说)&/b&&br&&br&&br&即使在上了清华的学生里,每个人为了上清华付出的努力程度也是不一样的。&br&&br&&br&努力不一定成功不努力一定不成功的大道理大家都懂。个人认为,清华的学生大部分都比中国大部分的学生要努力得多,只是多得程度不同罢了。&br&&br&再加几句题外话好了:&br&&br&第一节课下课的时候,老师对我们说:&br&&b&“我希望大家知道,你们能坐在这里上课是非常幸运的,中国还有很多人和你们同样努力,却没有办法来到清华。所以如果你们以后学习社会学,我希望你们能用在这里学到的知识,去思考这个社会,去让它变得更好。”&/b&&br&&br&最后是老师每次上第一节社会学课都会引用的一句话,感觉也挺适合知乎的:&br&&b&我力求客观,但绝不冷漠。&br&I have tried to be objective.&br&I do not claim to be detached.&br&——C. Wright Mills&/b&&br&&br&答主去上下午的社会学课啦~&br&——————————————————————————————————&br&首先感谢大家的点赞和关注,答主只是清华一名普通的大一学生,才疏学浅,没怎么在知乎回答过问题,有说的不全面的地方还望见谅。&br&&br&&b&统一回答一下评论里的一些问题:&/b&&br&1.关于这个问卷调查的问题我下面已经说过了,这只是我们老师就上他的课的学生进行的一项调查,样本容量只有一百多人。很显然没有考虑到诸多因素,样本太少也不全面。但是也能反映出来一些现象,相信也能够回答题主的问题。如果有知友能给出更科学的调查和数据当然是最好的,所以就不要再纠结这个啦。&br&&br&2.询问入学前活动半径其实是在调查家庭经济状况,因为直接询问学生家庭收入并不是一个很好的调查方式。所以老师选择了这个问题,并不是在说出国出省和上什么大学存在直接联系。所以看到诸如“去过六个省,不是清华”的评论也是让我感到很莫名其妙。是否出国出省和家庭经济状况还是有很大相关的,我觉得这个应该挺好理解吧。&br&&br&3.关于电视剧和电影的调查确实不太科学,问卷上让我们一人写了最喜欢的三个而不是勾选项。老师是用文化资本的观点分析的,一个人的生活环境会对ta的文化品位产生很大的影响,相对来说另一所大学的学生的喜好更倾向于受档期和流行的影响。当然这个样本非常小,不足以说明问题,如果样本更大的话应该会出现更有趣的结果吧。老师没有讲太多,如果有了解这方面的知友还请不吝赐教!&br&&br&4.关于柱状图,刚刚咨询了助教,最底下的0-19代表无业(有可能是家庭妇女也有可能是下岗),30以下基本是农民,30是工人。&br&&br&5.有知友希望我介绍一下老师,是一个毕业于隔壁的萌萌哒帅哥!个人非常喜欢他,有学者的高冷却又毫无戾气,开学第一节课跟我们说:“你们对于这个社会的认知,要么是全错,要么错了一大半。”当时大家都很不服气,结果后来上课的过程证明他确实是对的。&br&&br&6.有好多人私信和评论问社会学问题的。先解释一下清华的专业设置,答主的专业是社会科学实验班,大一是通识教育,心理学社会学经济学政治学都要学,大二才分专业。现在才大一,所以本身对于社会学也了解不多,没办法回答很多知友的提问,不好意思。&br&看到大家说对社会学产生了兴趣,想要讲课的ppt和视频。不过按照学校规定ppt不能外传,视频也没有,老师也没有开过公开课。所以只能列一下我们的教材和推荐书目,如果对社会学入门有兴趣的知友可以看看:)&br&&p&&b&参考教材:&/b&吉登斯著,李康译:《社会学》,北京大学出版社2009年版。&/p&&p&&b&补充阅读: &/b&Dalton Conley, 2001, Honky, New York: Vantage Books&/p&&p&Garth Massey ed., 2006, Readings for Sociology, New York: W. W. Norton & Company&/p&&p&Mills, Wright, “The Sociological Imagination,”&/p&&p&做读书报告的时候老师推荐了五本书:&/p&&p&《发条橙》、《华氏451》、《活着》、《杀死一只知更鸟》、《银河系搭车客指南》&/p&&br&&p&7.大家都对第5点最后那句话很感兴趣啊,举个例子好了。&/p&有一节课上老师问我们:“晋升快的部队和晋升慢的部队,哪个部队的士兵会觉得晋升体系更加公平?”&br&大部分同学都想当然地觉得晋升快的士兵对升迁体系更加满意,但是现实截然相反。&br&二战期间,Stouffer在美国陆军的社会研究部负责调查影响士气的因素,根据他的调查,晋升慢的宪兵部队士气更高涨,对部队更加满意。宪兵部队中,几乎很少升迁,士兵很难发现不如自己的人得到升迁的例子,于是觉得还算公平。陆航部队中,升迁大量存在,飞行员很容易发现许多不如自己的飞行员得到了升迁,于是觉得不满。&br&其实就是相对剥夺的原理。&br&这样的例子发生在几乎每节课的课堂上,很多时候我们以为理所当然的东西,社会学的研究却得出了截然相反的结果。&br&老师的那句话肯定是过于绝对,但是他想传达的意思其实是:&b&你们对这个社会还知之甚少,需要学习的还有很多很多。学习社会学、做调查研究的时候一定不能抱着先入为主和理所当然的观念。&/b&&br&(不觉得拽拽的萌萌的吗!)&br&&br&最后!吐槽快乐大本营的!清华学生也是普通人好嘛!bigger是什么可以吃吗?&br&那些凭喜好和品位去judge别人,妄图从“看快乐大本营“这点开嘲讽的人,实在太不可爱了。
本文禁止无授权转载(虽然已经被盗用的不要不要的了= =) 进清华以后第一节社会学概论课上,老师让我们每个人填了一张问卷。 上面有两个问题是:“你父母亲的职业?”和“你上大学以前到过最远的地方是哪里?” 问卷收上去以后,老师对我们说:“在座的各位…
&p&放一个超经典的视频,可能很多人都没看过。&/p&&p&&br&&/p&&p&先介绍一下背景&/p&&blockquote&一年一度的奈克萨斯思想者大会堪称是西方最重要的思想盛宴之一。每年都会邀请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立场各异的思想型学者参加,进行激烈的碰撞和交锋。&br&2017年第二十六届大会迎来了一位颇不寻常的嘉宾:&b&复旦大学中国研究院院长张维为教授。&/b&这不仅仅是历史上大会第一次有了中国人的身影,更重要的是,来自古老中国的当代思想者登上一个西方主要思想殿堂进行交锋和交流,而十九大后中国的走向是西方思想界关注的焦点。&/blockquote&&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536320&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tru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s://pic1.zhimg.com/80/v2-4ca3fd59e5e79b4aa5e8d405f80dda8c_b.jpg& data-lens-id=&536320&&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1.zhimg.com/80/v2-4ca3fd59e5e79b4aa5e8d405f80dda8c_b.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536320&/span&
&/a&&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121216&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tru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s://pic4.zhimg.com/80/v2-fdcccb1347873_b.jpg& data-lens-id=&121216&&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4.zhimg.com/80/v2-fdcccb1347873_b.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121216&/span&
&/a&&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043840&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tru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s://pic1.zhimg.com/80/v2-2f989ebfd2894_b.jpg& data-lens-id=&043840&&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1.zhimg.com/80/v2-2f989ebfd2894_b.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043840&/span&
&/a&&a class=&video-box& href=&//link.zhihu.com/?target=https%3A//www.zhihu.com/video/123264& target=&_blank& data-video-id=&& data-video-playable=&true& data-name=&& data-poster=&https://pic4.zhimg.com/80/v2-381df06b4af_b.jpg& data-lens-id=&123264&&
&img class=&thumbnail& src=&https://pic4.zhimg.com/80/v2-381df06b4af_b.jpg&&&span class=&content&&
&span class=&title&&&span class=&z-ico-extern-gray&&&/span&&span class=&z-ico-extern-blue&&&/span&&/span&
&span class=&url&&&span class=&z-ico-video&&&/span&https://www.zhihu.com/video/123264&/span&
放一个超经典的视频,可能很多人都没看过。 先介绍一下背景一年一度的奈克萨斯思想者大会堪称是西方最重要的思想盛宴之一。每年都会邀请全球不同国家、不同文明、立场各异的思想型学者参加,进行激烈的碰撞和交锋。 2017年第二十六届大会迎来了一位颇不寻常…
&p&在回答题主这个问题之前,我们必须先明确一个最基本的定义。&/p&&p&——那就是:到底什么是&b&“左”&/b&,什么是&b&“右”&/b&。&/p&&p&就像描述任何科学术语之前,我们不能没有进行简单的定义就去讨论问题。那样除了各自秉持自己的定义鸡同鸭讲,搞的烟雾缭绕之外,就没有其他任何的益处了。&/p&&p&除了“左”和“右”定义的问题外,我们必须还要探讨一系列相关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但不仅限于:&/p&&p&&b&①为什么有些人说“左”是进步,“右”是反动?&/b&&/p&&p&&b&②为什么有些人说“左”是专制,“右”是自由?&/b&&/p&&p&&b&③为什么说“}

我要回帖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