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品存在虚假评论 亚马逊fba发货流程被查,亚马逊fba发货流程怎么查虚假发货

亚马逊的评论不靠谱?正被虚假评论包围
亚马逊的评论不靠谱?正被虚假评论包围
  据网站BGR报道,可靠的商品评论系统一直是亚马逊的宝贵财富,用户可以通过评价来识别商品的好坏。不过,最新研究显示,各种付费的虚假评论正在污染这一系统。数据研究团队ReviewMeta分析了700万条亚马逊的评论,他们用算法寻找那些“看起来明显是收了钱的评论”。  数据显示,这些拿了好处的评论至少占了评论总数的30%以上。在这些虚假评论的推动下,产品的评级至少高了0.38个星级。虽然听起来没什么大不了,不过这点星级的提升足以让一个评价徘徊在中游的产品,一跃成为好评产品(好评率排在前5%)。  此外,研究显示这些拿了钱的用户给出差评的比率更低,只有普通用户的四分之一左右。研究人员认为,这种收费的虚假好评正在快速增长。2014年,这种情况在亚马逊极少出现,但现在它们已经快占据评论数的一半了,这让用户挑选商品变得更加困难。
更多精彩内容,请关注科技讯微信公众账号:kejixun
09:00 更新
09:00 更新
07:00 更新
07:00 更新
05:00 更新
08:26 更新
08:18 更新
08:04 更新
19:50 更新
19:50 更新
19:50 更新
19:50 更新
19:50 更新
19:50 更新
19:12 更新
&&科技讯版权所有&||||||&标签:&&&&商品存在虚假评论 亚马逊被查
(原标题:商品存在虚假评论 亚马逊被查)
摘要:产品存在虚假评论,近日,电商巨头亚马逊等网站就被曝光以此来误导消费者。英国《每日邮报》报道称,日前,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CMA)对英国一些网站存在的虚假评论情况进行了查处,其中就包括亚马逊以及著名的旅游点评网站猫途鹰(TripAdvisor)。调查人员称,已经在亚马逊网站上发现了一些很明显的虚假评论,从亚马逊主打的书籍到电子产品,均存在虚假评论。对此,英国广告标准管理局称,每年顾客因受到这些虚假评论影响进而产生的“浪费消费”,可能多达233亿英镑。赚取信赖亚马逊从图书到电子产品 被曝均存虚假评论报道称,如今消费者的消费意向,已经和网站上的评价密不可分。例如,他们在购买亚马逊网站上的某件商品时,往往会先仔细查询该物品的评价。而在旅游之前,也会先看看自己要住的酒店或者某家餐厅的评价。甚至需要寻找较好的疗养院时,他们也会查看中间网站Carehome.co.uk上的评价。但是,从现在的情况来看,一些商家为了获得更多的顾客信赖,在评论里人为的“刷好评”,并故意给竞争对手写差评。而这些网站对此却是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目前,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已经开始着手调查这些网站是否采取了足够的措施,来检验出这些“造假”商家并及时删除那些影响正常商业竞争的评价。此外,据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相关人士透露,调查人员已经在亚马逊网站上发现了一些很明显的虚假评论,从亚马逊主打的书籍到电子产品,均存在虚假评论。在猫途鹰网站上,这种情况也存在。一些真正好的酒店、餐馆可能并没有得到相应的访问量和回馈,反而是一些使用了不正当竞争手段的商家在好评榜上位居前列。报道称,这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人们对当地酒店、餐饮的印象。对此,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的消费者问题高级主管尼莎·阿罗拉称:“现在数以百万计消费者都会查阅相关商品评论。网站需要检查评论,让消费者信任这些言论。这对消费者和网站的发展来说都是非常重要的。”牟利猫腻很多网站涉嫌评论造假 隐瞒负面帮商家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发言人称,当局已经对此事开展深度调查,调查结果会在未来几周内公布。商家的这种刷好评并抹黑竞争对手的行为,涉嫌违反《保障消费者免于不公平交易条例》,将会面临起诉并被责以大额罚金处罚。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此前调查显示,很多人被指故意撰写负面评论勒索相关企业以牟利。此外,评论网站还可能不公开负面评论,以帮助相关公司解决某些消费者投诉。“很多消费者可能并没有意识到,博客上的某些评论是收了钱的。”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称。其研究发现,英国有54%的成人会使用网上评论,其中很多人认为这些评论很有价值。据该机构估计,潜在受在线评论影响的消费者消费金额可达233亿英镑。该机构发现,有很多网站都涉嫌“基层营销”,即制造虚假的普通大众评论。这些未被披露名字的网站涉嫌误导大众的行为包括优先择取正面评论,允许企业修改负面评论,有时隐瞒负面评论等等。有时候,评论网站还通过订阅、点击率或者干脆将声誉管理服务出售给企业的方式赚钱。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还注意到,消费者有时也会利用评论来要挟商家给他们折扣。“水军”猖獗甚至盗号写假评论 企业出价100-500英镑英国广播公司一项调查揭示,如今存在一个全球性的虚假评论撰写市场,这些虚假评论撰写者甚至通过窃取账号来添加评论。例如,一个贷款网站上出现了一位来自纽约名为格里芬的人发布的正面评价。但事实上,格里芬在七年前就已在车祸中丧生,评论中使用的照片是从她的纪念网站上拷贝下来的。事发后,格里芬的父亲布斯斥责这种行为很卑鄙。英国广播公司这一调查还采访到一位孟加拉学生,这名学生以每条5美元的价格撰写虚假评论。此外,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还调查了企业付费给博客作者,为自己进行推荐的情况。他们发现,有供应商向博客作者支付100英镑到500英镑的价格,让他们在自己的博客里为自己的产品或服务打广告,而如果作者发一两条推特,则可以收到50镑。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调查称,这一交易报酬形式多样,包括各种礼物、优惠券及各种门票。而对这样的付费广告,有些博客会公开说明,而有些人则没有。针对这类情况,CMA已启动调查。公司回应亚马逊称进行审查 猫途鹰表态组建专门团队对此,亚马逊的回应称,“我们已经出台了一系列的机制来进行审查,我们的目标是使审查尽可能为客户所用。”而猫途鹰也表示,已自动对可疑行为进行了逐个排查,他们就欺诈性消息的排查已有15年以上的历史,并称自己的系统与程序可以有效保护消费者不受一小撮骗子的蒙蔽。“我们已经启用了一些相关的机制,来检测和删除违反正常竞争的评论。”猫途鹰称,“我们目前约有300名员工组成了专门的团队,对这些可疑的评论进行检测,并得出报告。我们的检测手段类似于银行和信用卡所采用的欺诈检测手段,用这样的机制我们能很快地查处评论者的描述是否属实,并决定是否予以删除。”此外,报道称,在英国竞争和市场管理局对此事件进行调查之后,多家网站宣布将会对自己网站内的各个评论展开严格的审查,涉及服务类、贸易类和商品交易类。“这是一个非常好的开端,如果一切顺利的话,这将会促进各个商家聘请更好的职员,进行更好的服务,这样才是一个正常的竞争。”阿罗拉说。市场观察点评网站人气高 10-30条评论购买转化率超3%报道称,即便商家不稀罕点评网站提供的展示机会,不在乎赶在消费者做决定之前就露个脸,至少也应该正视一下这类网站的受欢迎程度。2013年,全美网站数量超过7700个,其中全球最大的旅游者社区与旅行点评网站猫途鹰每周的访问量高达109万次,排名同类网站第4名。截至目前,该网站上用户评论超过6000万条。除了给旅游景点、下榻酒店评分,消费者还可以在大型综合类点评网站Yelp网上评论各类产品和服务,如餐厅、干洗店、牙医、汽车4S店等。2013年Yelp网每周的平均访问量是990万,创建9年来共收集到的评论超过2700万条。20世纪90年代末,亚马逊网站一上线就大获成功,最大的功臣也是在线点评服务。因为能够提供上百万条消费者评论,亚马逊得到了各领域消费者的欢迎和信任。购物评论网Reevoo的研究显示,10-30条评论带来的购买转化率超过3%,50条以上评论的购买转化率则升至4.5%。对于日均访问量上千的零售商来说,3%-4.5%的购买转化率已是相当可观。
还有一个令人吃惊的事实:差评也有助于提升购买转化率。Reevoo研究称,68%的消费者更愿意信任那些收到褒贬不一评论的商家,其中67%的人会进一步购买该产品。考虑到网络评论对收益的实际影响,很多星级酒店和零售连锁店都开始尝试在官网上添加在线点评功能。全美最大的第三方点评网站之一Bazaarvoice声称,他们每个月收集到的评论多达4亿条。但仍然有部分商家不愿意开放顾客评论平台,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心里尚存恐惧,认为负面评论只会降低销量。
本文来源:cnbeta网站
责任编辑:王珏_NT2830
关键词阅读:
不做嘴炮 只管约到
跟贴热词:
文明上网,登录发贴
网友评论仅供其表达个人看法,并不表明网易立场。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扫一扫,慧博手机终端下载!
>>公司报道
为何亚马逊选择起诉而不是把虚假评论直接删掉?
来源: 16:08:00
【为何亚马逊选择起诉而不是把虚假评论直接删掉?】既然亚马逊已经知晓这些用户发布虚假评论,为何不直接注销账户或删除评论呢?而要大动干戈提起诉讼呢?
  既然亚马逊已经知晓这些用户发布虚假评论,为何不直接注销账户或删除评论呢?而要大动干戈提起诉讼呢?
  “1114名”。
  这是电商巨头亚马逊在美起诉的涉嫌在其平台有偿发布虚假评论的“网络水军”数量。
  日前,美国电商巨头亚马逊在西雅图法院起诉1114人,指控他们在网站有偿发布各类产品和服务的虚假评论,损害了亚马逊的公司品牌和声誉。
  据了解,在亚马逊的诉讼书中,1114名被告被统称为“约翰?所为”(JohnDoes)。这些人提供虚假的评论发帖服务,在“5块钱网站”()上以5美元的价格出售为某个卖家的产品留下象征最好水平的“五颗星”评论服务。
  亚马逊起诉书中指出,虽然这些评论数量不多,却严重破坏了消费者、绝大多数卖家和生产商对亚马逊的信任。亚马逊还表示,已经注意到虚假评分的售卖者试图用不同IP地址的账户来躲避检查。
  很多人会说,这不就是国内所说的“网络水军”或“刷单客”吗?既然亚马逊已经知晓这些用户发布虚假评论,为何不直接注销账户或删除评论呢?而要大动干戈提起诉讼呢?
  起诉“刷单客”:亚马逊看重名誉更在意效果
  其实,根据亚马逊网站的用户注册协议,对注册账户,亚马逊保留自行决定拒绝提供服务、关闭帐户、删除或编辑内容或取消订单的权利。而对用户评论,亚马逊保留清除或编辑这些内容的权利(但非义务),但不对所张贴的内容进行经常性的审查。
  简单说,对于涉嫌侵权的用户账户或用户评论,亚马逊完全可以依据用户协议对用户账户及其发表的评论内容进行处理。只不过,对于“网络水军”或“刷单客”来说,这些用户发布的内容是否违法或构成侵权,是相对模糊的或有待确认的。
  一般而言,“网络水军”或“刷单客”提供有偿评论发布服务,发布的内容基本是对商品或商家的正面评价,这些内容基本上不会对商品或商家构成侵权。
  但是,由于这些内容是有偿发布的,具备了广告性质,会对潜在的购买用户产生误导,进而使消费者权益受损或商家获益。而亚马逊作为电商平台,如果平台上各个商品的购买评价都是虚假的话,越多的购买用户受影响,对亚马逊的品牌声誉伤害也越大。
  因此,亚马逊虽然无法确认起诉的1114人真实身份,虽然依据用户注册协议,亚马逊有权对注册账户或用户评论做处理,但是,基于有偿发布虚假评论的特殊性,亚马逊没有选择这么做,而是选择了起诉。究其原因可能有三:
  其一,随意关闭账户或删除用户评论可能违法
  根据美国宪法第一修正案,美国公民享有言论自由。对于亚马逊网站注册用户,在其平台上发布的评论内容,一方面,这是用户言论自由的体现,另一方面,具有独创性的评论还受到著作权法保护。
  因此,不论从保护言论自由,还是著作权的角度,虽然依据用户注册协议,类似亚马逊等平台,可以关闭用户账户或删除用户评论,但是,这些平台一般不会贸然行使,因为稍有不慎还可能会被用户起诉侵权索赔。类似的诉讼有很多,包括Facebook、LinkedIn等平台均已有被起诉的先例。
  其二,自行关闭账户或删除评论,无法根治“网络水军”或“刷单客”
  对于网络水军来说,它们以提供有偿虚假评论为营利方式,删除了一个账户或评论,它们可以另行组织人员注册新的账户或发表新的评论。
  其三,亚马逊需要对“网络水军”或“刷单客”形成有效“震慑”
  通过起诉的方式,虽然周期可能较长,如果判决结果对亚马逊有利,一方面,这有助于恢复或提升亚马逊作为电商的品牌的良好声誉,另一方面,美国作为典型的判例法国家,先前判例对后案有直接影响,法院判决对从事有偿发布虚假的“网络水军”或“刷单客”可形成更强有力的“震慑”。
  治理“刷信誉”、“刷好评”,国内平台如何应对?
  如果放在国内看,由电商平台直接出面起诉“网络水军”或“刷单客”,这多少有点“骇人听闻”,因为以淘宝、京东、聚美优品等电商平台为例,很多“网络水军”实际上与平台之间多少有点“利益共同体”的关系。
  一方面,入驻卖家雇佣“网络水军”或“刷单客”多是为了卖出更多的商品;另一方面,这些入驻卖家除去“刷信誉”、“刷好评”外,也会在淘宝、京东等电商平台上投放很多推广费用,这样才能实现“刷好评”的最终效果。
  由于大多数平台可以从“刷信誉”、“刷好评”直接获取收益,因此,国内大多数电商平台表面都反对“刷单客”,但实际上,却很少动“杀招”。
  一旦部分“刷单客”被曝光,通常而言,京东、淘宝等电商平台会立即发布公告或声明,首先撇清关系,表明立场,随后会特别强调,“网络水军”或“刷单客”是世界性难题,它们也是受害者,会继续利用大数据技术排查、过滤,一经发现,将予以注销账户或删除评论。然后,通常就没有然后了。
  实际上,从某种程度上说,电商领域的“网络水军”或“刷单客”应该是很早就在国内出现了,而这也是此种行为已被国内监管部门纳入管理的核心所在。
  比如根据工商总局发布的部门规章《网络交易管理办法》,对“网络水军”或“刷单客”已有涉及。
  对于电商平台中卖家信用评价服务,《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三十六条规定,“为网络商品交易提供信用评价服务的”、“应当通过合法途径采集信用信息,坚持中立、公正、客观原则,不得任意调整用户的信用级别或者相关信息”,如若违反,工商部门可“予以警告,责令改正,拒不改正的,处以一万元以上三万元以下的罚款。”
  而对于有偿发布评论服务,《网络交易管理办法》第三十七条规定,“通过博客、微博等网络社交载体提供宣传推广服务、评论商品或者服务并因此取得酬劳的,应当如实披露其性质,避免消费者产生误解。”
  当然,对于在商品页面有偿发布虚假评论的,《网络交易管理办法》暂未涉及,而在电商平台中商品页面下的用户评价其实对潜在消费者的影响最大,如何杜绝和防范卖家有偿雇佣“网络水军”或“刷单客”,可能还有待电商平台及监管部门进一步甄别或完善监管细则。
(责任编辑:DF127)
我要点评此资讯
打开微信,点击底部的"发现",使用"扫一扫"即可将网页分享至朋友圈。
推荐给朋友:
以上行业显示为大行业分类,点击进入可选择细分行业
12345678910
12345678910
客服电话:400-806-1866
&&&&客服QQ:1223022
&&&客服Email:
Copyright@2002-
备案序号:冀ICP备号-2
京公网安备:37
本网站用于投资学习与研究用途,如果您的文章和报告不愿意在我们平台展示,请联系我们,谢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亚马逊自发货流程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