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发展市场经济快40年了 很多南通地区最低工资标准才1500元 政府怎想的 我认为至少3千元才合理

您所在位置: &
&nbsp&&nbsp&nbsp&&nbsp
最低工资的经济学分析与对我国的启示.pdf 36页
本文档一共被下载:
次 ,您可全文免费在线阅读后下载本文档。
下载提示
1.本站不保证该用户上传的文档完整性,不预览、不比对内容而直接下载产生的反悔问题本站不予受理。
2.该文档所得收入(下载+内容+预览三)归上传者、原创者。
3.登录后可充值,立即自动返金币,充值渠道很便利
你可能关注的文档:
·········
··········
中文摘要:最低工资是一项对劳动力市场有着非常重要影响的政策。
本文试图回答两个有关最低工资的问题,一是为什么最低工资会有这
样的影响,二是最低工资在哪些方面能促进经济发展。尽管我国实行
最低工资的时间不长,但通过对欧美市场最低工资的分析,我们可以
得到两点对我国有用的启示,一是最低工资的制定受利益集团博弈的
影响,具有收入再分配效应,其制定需要社会公众的关注和重视;二
是最低工资是一把双刃剑,需要政策制定者审慎对待。它在改善贫困
方面收效甚微;但在完善市场竞争,促进产业升级和鼓励人力资本投
资方面则有一定作用。
关键词:最低工资,利益集团,贫困,市场竞争,人力资本
Abstract:Minimumisa
whichhasan
labormarketinWestern
Countries.In
toanswertwo
article,we
relatedtoit.Oneis
minimumhassuch
labormarketandanotherishowwecanuseminimum
wagepolicy
ithasnotbeena
development.Although
ofminimumin
implementation wageChina,through
researchofminimuminwestern
canlearnthat
countries,we
ofminimumshouldbe
attentiontosinceitisinfluenced
byinterestandresultsina income
makershouldbecarefulwiththeminimumsinceit is a
double-edged
but theother
contributeto
poverty—improving
正在加载中,请稍后...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发布日期:
&&字号:〖
各辖市、区人民政府,市各委办局,市各公司、直属单位: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已经常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常州市人民政府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
“十三五”时期是常州创新发展、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是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决胜阶段和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的重要阶段。制定科学的规划对于常州立足新的阶段变化,向更高发展水平迈进至关重要。
《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以下简称《规划纲要》)根据中共常州市委十一届十次全体会议通过的《中共常州市委关于制定常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编制。在规划编制过程中,组织开展了对“十二五”规划实施情况的评估,进行了“十三五”发展重大课题研究和咨询,吸收了有关区域规划和专项规划的研究成果,广泛听取并采纳了各方意见和建议,并与国家、省有关规划进行了衔接。
《规划纲要》主要阐明2016年—2020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思路和目标、发展重点和方向、主要任务和措施,是政府履行经济调节、市场监管、社会管理、公共服务职责以及引导市场主体发展方向的重要依据,也是编制和实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各类专项规划、区域规划、年度计划以及制定相关政策的重要依据。
本《规划纲要》经常州市第十五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批准,公布实施。
第一篇 在新起点上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一章 过去5年的发展成绩
  “十二五”时期是不平凡的五年。国内外经济形势复杂多变,全面深化改革破局启航,各种利益诉求明显增多,发展、改革、稳定前所未有的紧迫。在市委、市政府的坚强领导下,全市上下积极进取、顽强拼搏,克服重重困难,加快科学发展,在转型升级中实现了经济社会持续稳定发展。“十二五”以来的五年是常州发展史上综合实力奋力提升的五年,也是转型步伐明显加快、城乡面貌明显变化、改革开放明显突破的五年,更是人民群众得到实惠最多的五年。
  第一节 经济转型明显加速
  预计全市地区生产总值超过5000亿元,先后迈上3000亿、4000亿元、5000亿元台阶,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超过11万元,三次产业比重调整为2.8:48.2:49。
  “三位一体”提升工业经济。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发展,“十大产业链”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33.3%,汽车、航空、碳材料等产业链实现重大突破,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比重达到43.5%左右,传统优势产业加大改造力度,转型发展、集聚发展水平进一步提升。
  现代服务业发展态势良好。组织实施服务业优势企业培育、集聚区提升等重大工程。生产性服务业积极发展,金融商务区加快建设,上市企业数量增加到38家,新三板挂牌企业60家,物流布局优化、服务能力提升;消费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旅游增加值突破340亿元,天目湖成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投入运营,获批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中国“旅游+互联网”创新示范城市;民生性服务业起步良好,西太湖科技产业园获批省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苏台(常州)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
  农业现代化水平位居全省第一方阵,被认定为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农业产业化、规模化、集聚化水平进一步提升,现代农业经营主体加快培育,休闲观光农业升级发展,成功举办第八届中国花卉博览会。
  重大项目引进取得突破性进展。组织开展“重大项目突破年”、“重大项目深化年”活动,东风、众泰、北汽三个汽车整车项目和百度大数据产业园等一批重大项目签约落户。
  专栏一:“十二五”新签重大项目
  超100亿元或10亿美元项目:金坛区中航锂电池,武进区北汽新能源汽车、瑞声射频金属结构模组,新北区东风汽车整车项目、健亚胰岛素项目。
  超50亿元或5亿美元项目:溧阳市永冠能源新材料、波士顿锂电池二期,金坛区众泰汽车整车项目、蓝色星球化工新材料,武进区斯太尔多缸柴油发动机、今创轨道交通,新北区北京通用航空制造和营运服务中心、北汽集团常州产业基地、新阳化工新材料,钟楼区中兴能源云计算华东基地、百度大数据产业园。
  超30亿元或3亿美元项目:金坛区如意养老中心项目,武进区国茂减速机产业链延伸项目、中建国际建筑产业现代化华东中心基地项目、北汽集团新能源汽车动力电池、新纶科技光电薄膜二期,新北区千年资本医药产业园项目、查特深冷LNG储罐项目、宇培物流中心。
  第二节 创新动力明显增强
  创新载体建设取得重大突破。成为国家知识产权示范市,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武进国家高新区获批,常州科教城创成国家级两化深度融合试验区,成为全国高职教育综合改革试验区,连续三年获评中国最佳创新园区第二名。创新型科技园区建设加速,到2015年国家创新型科技园区实现企业营业总收入超过1600亿元。
  产学研合作进一步深化。以项目合作为核心、平台为纽带,校(院)地合作进一步深化,长效机制积极完善,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专业所等重大载体建设积极推进。
  创新创业平台服务能力提升。全市建成公共创新平台超过20家,孵化器、加速器面积累计超过800万平方米,在孵企业超过5800家,常州科教城加快打造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
  企业创新主体地位得到加强。全市90%左右的大中型工业企业建有研发机构,企业研发机构超过1200家,建成一批国家级、省级重点企业研发平台。
  创新创业人才加速集聚。积极推进“龙城英才计划”、“千名海外人才集聚工程”,引进落户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超过1400名,每万名劳动者中高技能人数居全省第一。
  第三节 社会民生明显改善
  积极推进终身教育、就业服务、社会保障、基本医疗卫生、住房保障、养老服务“六大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教育现代化水平进一步提升。义务教育惠及面扩大,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均衡配置,职业教育加快发展,成为国家教育体制改革实验区、高职教育改革发展综合实验区,所有辖市、区均创成省教育现代化建设先进市(区)。
  就业服务进一步增强。累计新增城镇就业人数60万人左右,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成为全国创业先进市。
  社会保障制度进一步完善。基本实现社会保障制度城乡一体化,参保覆盖面稳定在98%以上,实际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
  医疗服务能力进一步加强。医疗机构布局积极优化,全市建制乡镇、街道均配乡镇卫生院或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农村三级医疗卫生服务网络健全,设备设施达到省定标准;全面实施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
  住房保障水平进一步提升。成为省住房保障体系建设示范市,实施多种举措加大城市中低收入困难家庭和外来务工人员的住房需求保障,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积极推进危旧房、城中村、低洼地“三改工程”。
  社会养老服务体系进一步健全。医养融合服务模式全面推进,全市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站)实现全覆盖,每千名老年人拥有床位44张左右。
  文化建设水平进一步提高。被国务院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孟河、焦溪分别被批准为国家历史文化名镇、名村,大运河(常州段)成为全市首个世界遗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不断加强,文化惠民活动深入开展。文化产业持续发展,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5.63%。
  公共体育服务进一步优化。全面建成城乡一体的“10分钟体育健身圈”,成功创建省公共体育服务体系示范区。
  社会和谐水平进一步提高。积极推进户籍制度改革,深化流动人口居住证制度改革。社会组织发展水平居全省第一方阵,率先建立现代社会组织发展中心,组织实施“三社联动”品牌项目。成功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常态推进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道德讲堂”成为全国典型。平安常州、法治常州建设深入推进,法律援助等四级公共法律服务体系基本建立。
  第四节 改革开放明显突破
  全面推进重要领域改革。按照“五张清单、四条主线、一大平台、六项改革”的基本框架推进政府职能转变和机构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由2011年的380项减少到2015年的213项。有序推进健全现代市场体系、金融改革创新、国有企业改革、建立现代财税制度等一系列改革。积极推进省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部分区域已形成基本形态。全市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完成70%,武进区全面推进国家土地制度改革试点和农村改革试验区建设。
  积极提升开放型经济发展水平。“十二五”期间累计利用外资150亿美元,累计进出口总额1400亿美元左右。对外经济合作层次提升,江苏金昇股份成功收购德国埃马克集团、瑞士欧瑞康公司等国际知名企业,金昇乌兹别克斯坦纺织工业园、天合光能国际产业园等境外园区启动建设。开放开发重大突破,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区等园区合作成为国家试点;常州机场实现一类口岸开放,开通一批国际航线,常州机场旅客年吞吐量达到180万人次左右;常州、武进出口加工区获批综合保税区;成为“大陆居民赴台个人游试点城市”。
  第五节 区域发展明显提升
  合理调整全市行政区划,生产力布局进一步优化,城市发展格局进一步打开。
  城乡现代化建设积极推进。西太湖科技产业园、新龙国际商务城等重点区域建设明显提速。天宁雕庄老工业区整体搬迁改造等工程全面推进。轨道交通1号线工程开工建设,京沪高铁常州北站建成运营,西绕城高速公路、龙江路高架南延、青洋路高架北延工程建成通车,完成晋陵南路、丽华南路等一批城市道路优化提升工程,城市内外通达更加便捷。港口服务能力提升,长江及内河港口吞吐量接近亿吨。
  县域经济发展呈现积极态势。持续推进产业、科技、项目、基础设施等“四个西进”和区县挂钩合作,完成金武路改造、延政路西延、常溧高速公路等重大基础设施建设。
  重点中心镇建设加快。推进一批特色产业发展、基础设施改善和公共服务提升项目,全面启动市级重点中心镇扩权强镇工作,加大全国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市、镇体制机制创新力度,中心镇集聚辐射能力进一步增强。
  第六节 生态建设明显加强
  生态绿城建设成效显著。全面推进生态源保护、郊野公园、城镇公园、生态细胞、生态廊道、生态绿道等六大工程建设,丁塘河湿地公园、高铁生态公园、新龙生态林一期等建成开放,建成区绿化覆盖率43%。获得国家生态市、中国人居环境奖荣誉称号。
  生态环境整治水平提升。积极实施清水工程,累计实施太湖治理项目1634个,太湖治水取得明显成效;累计完成250条主要河道的环境综合整治,河道生态功能较大改善。积极实施蓝天工程,重点加强企业废气整治、“禁燃区”建设,成为国家绿色低碳循环交通示范市,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63.8%。积极推进农村环境整治,连片整治区域超过600平方公里,直接受益人口超过30万人,农业污染物排放量、生活污染物排放量持续下降。
  循环经济发展提速。常州高新区等园区循环化改造全面开展,钟楼经济开发区、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武进经发区建成国家级生态工业示范园区,成为国家餐厨废弃物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试点城市。加快推进清洁能源利用,天然气发(热)电装机新增120万千瓦,太阳能光伏发电装机容量超过20万千瓦。全面完成节能减排目标任务。
  第二章 未来5年的发展环境
  “十三五”时期仍处于可以大有作为的重要战略机遇期,也面临诸多矛盾叠加、风险隐患增多的严峻挑战。
  国际发展环境改善有限充满变数。新一轮科技产业革命突破,新产业、新业态和新商业模式的不断涌现,有利于我市积极利用国际资源、借鉴先进模式、加速境外并购促进发展。但发达经济体发展分化,新兴经济体发展放缓,金融市场、大宗商品市场波动,国际经济将呈低速增长态势,我市外需增长动力依然不足,同时WTO开放、产业转移分工、人口等红利逐步消退,国际经济不稳定、不确定因素增加,对我市“十三五”发展影响复杂。
  我国发展新常态特征更加明显。“十三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全面深化改革、全面依法治国、全面从严治党的关键时期。这一时期,稳增长仍是重要任务,在保持中高速增长的前提下进一步加大转方式、调结构、促创新、补短板的各项工作。同时,新丝绸之路经济带、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长江经济带建设将是开放开发的战略重点。我市必须顺应国家宏观政策和开放开发格局的变化,充分利用长江经济带、苏南现代化建设示范区、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等多重国家战略在我市形成的叠加优势,进一步抓好切入点、突破口,将战略叠加优势转化为现实发展优势,为新一轮发展提供动力。
  我市处于创新发展转型升级关键阶段。“十三五”时期我市将处于深化改革攻坚期、经济升级关键期、社会转型突破期、环境资源约束强化期。“十三五”发展基础条件良好,全面深化改革、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等全面推进,改革创新活力不断增强;行政区划调整渡过磨合阶段,新的增长极将产生积极效应;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全面实施,将为区域协调发展创造新动力;工业经济“三位一体”、现代服务业发展的深入推进将进一步提升产业竞争力。但同时我市也需着力解决一些难题,经济发展质效还需大力提升,结构性矛盾还需大力破解,资源利用环境保护还需大力加强,体制机制创新还需大力突破。我市要在发挥投资关键作用的基础上全面增强改革创新驱动力,积极把握产业转型升级的趋势,加快发展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充分释放重大改革、重大政策的积极效应,全面促进经济稳定持续增长,全面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努力开创发展新局面。
  第三章 未来5年的发展目标
  第一节 总体思路
  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全面贯彻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系列重要讲话精神,紧紧围绕“四个全面”战略布局,牢牢把握五大发展理念,坚持发展是第一要务,以提升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产城融合发展、可持续发展、全方位开放、民生共建共享五大战略,提升“创新创业城、现代产业城、生态宜居城、和谐幸福城”发展水平,坚持以重大项目为抓手,努力打造全国一流的智能制造名城、长三角特色鲜明的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和国内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基本建成具有突出竞争力和影响力的区域中心城市,加快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环境美、社会文明程度高的新常州,在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
  第二节 基本方略
  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准确把握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深刻内涵和具体要求,使小康社会基础更牢、尺度更严、水平更高、质量更好。在此基础上,积极探索开启基本实现现代化建设新征程,落实好苏南现代化示范区规划,建设自主创新示范区、现代产业集聚区、城乡发展一体化先行区、开放合作引领区、富裕文明宜居区,努力走出一条具有时代特征、体现常州特色、得到百姓认可的现代化道路。
  全面深化改革。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改革方向,全面深化改革激发动力和活力,加快构建和完善有利于科学发展的体制机制,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使政府更好发挥引导和服务作用,推动经济更有效率、更加公平、更可持续发展,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增进人民福祉。以产城融合等重大改革试点为突出抓手,在关键领域和重点环节形成突破性成果。
  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坚持党的领导,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坚持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坚持法治德治相结合,坚持依法治市、依法执政、依法行政共同推进,法治常州、法治政府、法治社会一体建设,确保法治建设处于全国、全省先进行列,让法治成为常州核心竞争力的重要内容和标志。
  全面从严治党。坚持思想建党和制度治党相结合,坚持统筹推进和突出重点相互统一,坚持改进作风和锤炼党性同步加强,坚持严明纪律和严惩腐败同向发力,以密切党同人民群众的血肉联系为核心,着力加强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反腐倡廉和制度建设,始终保持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充分发挥党的领导核心作用。
  第三节 战略导向
  大力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坚持创新发展导向,围绕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和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以科教与人才强市为支撑,着力推进技术创新、模式创新、产业创新、管理创新,让创新贯穿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努力形成以创新为主要驱动力的发展模式。
  大力实施产城融合发展战略。坚持协调发展导向,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以产城深度融合为导向,以改革创新为动力,加快推进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努力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转型发展之路。
  大力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坚持绿色发展导向,坚定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积极推进绿色、循环、低碳发展,促进资源节约集约,加快完善生态文明建设体制机制,实现减量发展、安全发展和永续发展,形成人和自然和谐发展现代化建设新格局。
  大力实施全方位开放战略。坚持开放发展导向,坚定不移推进企业、产业、园区、城市、人才国际化,拓展对外对内开放空间,坚持内外需并重、进出口并重、引资引技引智并重、引进来走出去并重,形成更高水平、更宽领域开放格局,着力发展更高层次的开放型经济。
  大力实施民生共建共享战略。坚持共享发展导向,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健全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加快提升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水平、社会治理能力现代化水平,让发展更有温度、幸福更有质感、人民群众更有获得感和认同感,不断凝聚发展的强大合力。
  第四节 发展目标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目标是:
  经济发展实现新跨越。经济保持中高速增长,提前实现地区生产总值比2010年翻一番。充分发挥重大项目的关键作用,推进产业迈向中高端水平,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为先导、先进制造业为支撑、服务经济为主体、现代农业为基础的现代产业体系。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提升,人均地区生产总值达到16万元以上,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55%左右,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达到46%以上,单位土地产出率和全社会劳动生产率进一步提高。
  改革开放开创新局面。产城融合综合改革试点取得实质成效,基本建成产城融合示范区。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改革取得突破,市场配置资源能力进一步增强,政府引导力和行政效率明显提高。开放型经济发展质量进一步提升,经济国际竞争力、城市对外影响力、重大开放战略融入力达到新水平。
  创新创业取得新提升。苏南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全面推进,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3%左右,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22件,高新技术企业超过1300家,科技进步贡献率达到65%以上,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创新创业人才队伍不断壮大,新产业、新业态、新技术、新模式不断涌现,全面打造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业高地。
  城乡协调得到新增强。城镇化和城乡一体化发展质量显著提升,城乡空间布局形态更加优化,常住人口城镇化率达到75%,城乡发展一体化的体制机制更加健全。城乡功能品质趋向高端,综合交通、信息、能源、水利、气象现代化等基础设施体系更加完善,城市文化更具魅力,区域中心城市支撑力进一步提升。
  人民生活获得新改善。居民收入结构不断优化,收入差距缩小,城乡居民收入比2010年翻一番以上。公共服务体系和社会保障水平进一步提高,城乡社区综合服务设施覆盖率达到100%,城乡基本公共服务均等化总体实现。人民群众获得更优质、公平的教育,居民主要健康指标达到国际先进水平,物质和精神文化生活更加丰富,城乡居民生活更有尊严、更加幸福。
  生态建设迈向新台阶。生态环境质量总体改善,生产和生活方式绿色、低碳水平上升。能源资源开发利用效率大幅提高,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大幅减少,环境风险得到有效控制,节地水平和产出效益实现“双提升”。主体功能区和生态安全屏障基本形成。建成国家生态文明示范市和国家森林城市,更多地为人民群众提供天蓝、地绿、水净的生态产品,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达到70%以上,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33%,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Ⅲ类比例达到70%左右,林木覆盖率达到25%以上。生态文明制度体系更加健全,全社会环境意识显著增强。
  民主法治达到新水平。全面推进依法治市,基本建成职能科学、权责法定、执法严明、公开公正、廉洁高效、守法诚信的法治政府,人民群众对法治政府建设满意度达到90%以上。全面提升立法水平,充分发展民主协商,切实保障人民权益,健全社会管理制度,努力成为法治环境最好的地区之一。
 “十三五”经济社会发展主要指标表
人均地区生产总值
服务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高新技术产业产值占规模以上工业比重
全员劳动生产率
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文化产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科技进步贡献率
全社会研发投入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高新技术企业数
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
城镇登记失业率
城乡居民收入增速
同步经济增长
城乡基本养老保险覆盖率
城乡基本医疗保险覆盖率
城镇住房保障体系健全率
人均预期寿命
每千人拥有医生数
居民体质合格率
每千名老人拥有养老床位数
城市居民公共交通出行分担率
现代教育发展水平
人均拥有公共文化体育设施面积
每千人食品抽检率
区域城市发展
常住人口城镇化率
建设空间比例
生态空间比例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能耗降低率
根据国家、省
目标任务另行下达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减少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水耗降低率
单位地区生产总值占用建设用地下降率
主要污染物排放减少率
化学需氧量
根据国家、省目标任务另行下达
空气质量达到二级标准的天数比例
PM2.5浓度较2013年下降率
地表水国控断面优于Ⅲ类水质比例
林木覆盖率
城镇绿化覆盖率
城镇污水处理达标率
法治政府建设满意率
城乡和谐社区建设达标率
每万人拥有社会组织数
公众安全感
党风廉政建设满意率
第二篇 构建均衡协调的空间布局
  第一章 主体功能布局
  优化提升区域。主要包括金坛区金城镇,武进区湖塘镇、牛塘镇、南夏墅街道、嘉泽镇、西湖街道、丁堰街道、戚墅堰街道;新北区新桥镇、薛家镇、三井街道、河海街道、龙虎塘街道,天宁区(除郑陆镇),钟楼区(除邹区镇)。面积667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15%。
  适度发展区域。主要包括溧阳市埭头镇,武进区洛阳镇、湟里镇、前黄镇、礼嘉镇、横山桥镇、横林镇、遥观镇、潞城街道,新北区春江镇、罗溪镇、孟河镇、奔牛镇、西夏墅镇、天宁区郑陆镇、钟楼区邹区镇。面积1074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25%。
  重点拓展区域。主要包括溧阳市溧城镇、南渡镇、竹箦镇、别桥镇、上兴镇,金坛区东城街道、西城街道、儒林镇、朱林镇、直溪镇、尧塘街道。面积1291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
  限制开发区域。主要包括溧阳市上黄镇、社渚镇、天目湖镇、戴埠镇,金坛区薛埠镇、指前镇,武进区雪堰镇,太湖、滆湖、长荡湖、钱资湖等大水面。面积1340平方公里,占国土面积的30%。
  禁止开发区域。具有重要生态服务和农业生产功能、需要特殊保护的区域,点状分布于优化提升区域、适度发展区域、重点拓展区域和限制开发区域。集中体现为生态红线一级管控区域。
  专栏二:主体功能区
  主体功能区,是根据不同区域的资源环境承载能力、现有开发密度和发展潜力,明确特定区域的核心功能,是统筹谋划人口分布、经济布局、国土利用、环境保护和城镇化格局的重要依据,是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基础制度。
  优化提升区域是传承历史文脉、彰显城市魅力的标志性地区,展现创新活力、发展服务经济的主要载体,集聚高端要素、提升综合服务功能的现代化城区。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提高经济开发密度和产业效率。空间开发“控制增量、盘活存量、集约高效”。
  适度发展区域是特色经济集聚区、产业提升重点区、产城融合突破区。因地制宜发展资源环境可承载的先进制造业,实施点状集聚开发。鼓励发展生态旅游、现代物流、商贸等现代服务业和特色优势农业。合理控制开发强度和规模,加强生态环境保护和修复,提升城镇综合服务设施和水平。
  重点拓展区域是新型工业化、城镇化的重要载体,经济发展的重要支撑极,新型城镇化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关键联结点。积极发展先进制造业和生产性服务业,加强特色产业基地和产业集群建设,引导重大制造业项目向重点拓展区域布局。
  限制开发区域是农产品供给的重要保障区、生态功能维护区、新农村建设示范区。限制大规模的工业化、城镇化开发,适度扩大农业生产空间,现有工业集中区不再扩大规模,推进工业集中区的整合撤并和搬迁,鼓励发展生态旅游业、健康养老业;控制新增建设空间。
  禁止开发区域是自然文化资源的集中展示区,珍稀动植物基因资源的保护基地,确保生态安全和水源安全的重要空间,实现永续发展的根本保障。根据国家法律法规规定和相关规划实施强制性保护,严格控制人为因素对自然生态的干扰,严禁不符合主体功能定位的开发活动。
  第二章 城镇布局
  积极融入长三角世界级城市群,重点培育提升中心城市功能,增强常州主城集聚力和辐射力,加快将金坛发展为常州副中心城市,积极将溧阳建设为宁杭发展带副中心城市。
  积极推进产业与人口向重要交通廊道聚集,建设“一纵三横”城镇产业发展轴。一纵,即南北发展带,贯穿市域主要发展区域,向北跨江联动苏中、苏北,向南辐射浙北、皖南。三横,即沿江、沿湖、沿宁杭高铁发展轴,其中沿江发展轴主要联系苏南沿江和跨江联动苏中苏北地区;沿湖发展轴主要连通太湖、西太湖和长荡湖沿线区域,促进常金一体化发展;沿宁杭高铁发展轴主要依托宁杭重要通道推进南部城镇产业集聚发展。
  统筹平原圩网地区和丘陵地区城镇与乡村的发展,重点培育孟河、郑陆、雪堰、湟里、横山桥、儒林、薛埠、社渚、南渡等中心镇。
  第三章 产业布局
  优化产业布局,引导资源配置,推动产业规模化、集聚化、特色化发展。
  第一节 引导制造业布局
  加强市级统筹,引导园区重大项目合理布局,建立健全利益分配和激励机制,促进错位竞争、特色发展。
  轨道交通产业链重点布局常州经开区、武进高新区。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重点布局常州高新区、武进高新区、金坛开发区。农机和工程机械产业链重点布局钟楼开发区、武进高新区、常州高新区。太阳能光伏产业链重点布局常州高新区、金坛开发区、武进高新区。碳材料产业链重点布局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常州高新区。新医药产业链重点布局常州高新区、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区,支持天宁开发区重点企业提升发展。新光源产业重点布局武进高新区。通用航空产业链重点布局常州高新区。智能电网产业链重点布局钟楼开发区、溧阳开发区、常州经开区、常州高新区。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链重点布局武进高新区、金坛开发区、常州高新区。
  第二节 促进服务业集聚区提档升级
  金融商务集聚区重点推进常州金融商务区建设,支持武进建设科技金融创新区,新北集聚发展差别化小微金融、类金融特色街区。现代物流集聚区重点推进常州综合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区、武南物流园区、金城港物流园区建设,提升亚邦、凌家塘等物流中心功能,积极推进电商快递物流园区及快件分拨中心建设。科技服务集聚区重点推进常州科教城、钟楼科创园、智慧科创园等建设,支持科教城建设国家级科技服务业集聚区。文化创意集聚区重点推进国家创意产业基地、国家文化与科技融合示范基地、国家广告产业基地建设,提升运河五号等集聚区发展水平,发展古运河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带、西太湖影视基地。电子商务与软件信息集聚区重点推进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国家云计算产业园、常州信息产业园、常州移动互联产业园、大数据产业园建设。商务服务集聚区重点推进武进工业设计园、新龙国际商务城等建设,有序推进南北广场商务服务区建设。旅游休闲集聚区重点推进环球恐龙城、春秋淹城、天目湖旅游度假区、太湖湾旅游度假区、茅山旅游度假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江南环球港、新龙生态林建设,有序推进小黄山、焦溪、舜山等地旅游开发和休闲观光农业发展,积极发展老城厢文商旅休闲集聚区,支持春秋淹城、天宁创建5A级景区,支持太湖湾创建国家级旅游度假区。健康养老集聚区重点推进西太湖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常州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建设,支持金坛、溧阳等地充分发挥生态资源优势发展健康养老服务业。互联网平台经济集聚区重点推进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新阳化工交易平台、淘常州等发展。交易市场集聚区重点提升凌家塘交易市场、邹区灯具城、夏溪花木市场,调整优化龙虎塘道口市场集群。
  第三节 优化农业发展空间
  以基本农田保护区为基础,结合特色农业基地分布状况,优化沿江农业片、东部农业片、两湖农业片、茅东平原农业片、西部丘陵农业片、南部丘陵农业片为主体的农业空间格局。推进落实“100万亩水稻、100万亩生态林、80万亩高效园艺、50万亩水产”布局。
  第四章 生态布局
  总体构建“三横、四纵、六核”生态布局。
  专栏三:生态安全布局
  三横:长江干流及沿江湿地生态廊道,用以维护长江饮用水源保护地、沿江湿地和水域生物资源,构成滨江生态防护带;沿江高速公路—湟里河—北干河水绿复合廊道,联接茅东山地,长荡湖、滆湖和太湖湾等生态核心斑块;宁杭高速公路—南河—溧戴河水绿复合廊道,联接瓦屋山、天目山和大溪水库等生态核心斑块,建成西南部生态安全屏障。
  四纵:茅东丘陵森林区建成西部重要生态屏障;金溧漕河—丹金漕河—溧戴河—南山水绿复合廊道,联接天荒湖、钱资湖、长荡湖、天目山和南山;新孟河—扁担河—319省道水绿复合廊道,联接北部长江干流湿地与滆湖湿地;常武东纵,武进港—232省道水绿复合廊道,构建东部生态安全防护体系。
  六核:包括茅东丘陵山地、天目湖-南山丘陵山地等两个重要森林保护区和长江沿岸、长荡湖、滆湖和太湖等四个重要湿地。
  加强生态红线区域管控。全市生态红线区域总面积911.12平方公里,占国土总面积的20.78%,其中一级管控区69.94平方公里,二级管控区841.18平方公里。
  专栏四:生态红线区目录
  长江魏村饮用水水源保护区、小河水厂饮用水水源保护区、长江(常州市区)重要湿地、新孟河(新北区)清水通道维护区、滆湖饮用水水源保护区、滆湖(武进区)重要湿地、横山(武进区)生态公益林、宋剑湖湿地公园、太湖(武进区)重要保护区、滆湖重要渔业水域、淹城森林公园、天荒湖重要渔业水域、向阳水库水源涵养区、茅东山地水源涵养区、长荡湖重要渔业水域、长荡湖饮用水水源地、钱资湖重要湿地、方山(金坛区)森林公园、丹金溧漕河(金坛区)洪水调蓄区、四棚洼生态公益林、溧阳天目湖国家湿地公园、溧阳上黄水母山省级地质遗址保护区、溧阳瓦屋山省级森林公园、溧阳西郊省级森林公园、溧阳南山水源涵养区、沙河水库水源涵养区、大溪水库水源涵养区、长荡湖(溧阳市)重要湿地、丹金溧漕河(溧阳市)和芜太运河(溧阳市)洪水调蓄区。
第三篇 提升现代产业竞争力
  把产业转型升级作为经济持续稳健发展的关键,以产业提质增效为核心、融合发展为路径,推动产业集聚化、智能化、高端化、特色化、服务化发展,打造“常州智造”、“常州服务”品牌,着力增强产业竞争力。
  第一章 建设智能制造名城
  坚持“三位一体”提升工业经济,落实“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加强技术改造,有力推进产业融合发展,加速制造业迈向中高端水平。
  专栏五:“中国制造2025”常州行动纲要
  突出五大主攻方向:一是智能装备,包括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电力装备、农机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和机器人、工程机械、航空航天装备、节能环保装备、纺织机械、基础装备及关键零部件。二是新材料,包括先进碳材料、新型特种材料。三是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包括集成电路及专用设备、信息通讯设备、操作系统及工业软件、半导体新光源。四是新能源,包括太阳能光伏、可再生新能源。五是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包括生物医药、高性能医疗器械。
  实施六大工程,即智能制造工程、工业强基工程、绿色制造工程、创新载体建设工程、质量品牌建设工程、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工程。
  到2020年,制造强市建设取得重要进展,两化融合发展水平总指数达到98,建成200个智能工厂(车间),主营业务收入超百亿元工业企业达到20家,制造业增加值率达到24%。到2025年,常州跻身中国智能制造一流名城。
  第一节 推动制造业迈向中高端
  围绕智能装备、新材料、新一代信息技术、新能源、生物医药及高性能医疗器械等主要领域,深化“十大产业链”建设,重点突破智能装备产业,积极争取国家智能装备产业集聚区,建设具有突出影响力的智能制造名城。
  提升产业层次。全力打造先进轨道交通装备、节能与新能源汽车、智能电网及电力装备三大千亿级产业链,实现先进轨道交通装备、智能电网及电力装备从局部制造向整体开发、集成开发、工程承包的跨越,形成从关键零部件到整车的完整汽车工业体系。加速发展航空航天装备、高档数控机床及机器人、节能环保装备,力争在中小型飞机整机制造、工业机器人、3D打印、高效节能技术装备等方面实现突破。全力提升基础装备及关键零部件、纺织机械、现代农业机械、工程机械产业发展水平。
  推进智能应用。积极建设智能工厂,开展智能制造试点示范,加快推动云计算、物联网、智能工业机器人、增材制造等技术在生产过程中的应用,推动生产装备智能化升级、工艺流程改造、基础数据共享、生产过程智能管控,着力构建智能化、网络化的生产系统。到2020年60%以上大中型企业实施数字化制造,80%以上大中型企业通过互联网开展研发、生产、管理等活动。
  完善智造体系。完善“工业宽带网+工业云+工业智能终端”的智造信息基础设施,优化信息化综合服务、研发设计、集成制造服务等公共服务平台。实施工业云创新服务试点,培育社会化、共享式制造模式。加强两化融合、智能制造等综合化标准体系建设,培育发展一批智能制造系统解决方案提供商。
  第二节 提升传统优势产业
  强化技术改造。实施工业强基工程,推行企业制造装备升级计划,引导推进“机器换人”,缩小制造装备与国际先进水平的差距,在有条件的产业和企业中探索发展微纳机电系统、微纳制造、巨系统制造和强场制造等国际前瞻性极端制造技术和装备。大力推动冶金、建材、化工、纺织服装等传统优势产业实施节能技术改造、产品提档升级改造,实现传统产业提质增效。到2020年,工业技改投入占工业投资比重达65%以上,规模以上工业全员劳动生产率年均提高10%左右,高效节能技术与装备使用率提高到50%左右。
  推动传统产业转型。积极推进传统产业加快转向智能制造、绿色制造,转向新兴产业和产业链高端环节。重点推进冶金、建材、化工等产业低碳化、高端化发展,加快纺织服装产业品牌化、特色化发展。
  第三节 推动制造业服务化
  积极推进制造业以产品制造为中心向服务增值延伸,鼓励引导围绕产品功能扩展服务业务,顺应市场需求变化创新制造方式和服务业态,实现从制造向“制造+服务”的转型。
  鼓励支持企业跨界整合,集成创新、成果转化、生产、营销、物流等环节,重点在装备制造、新能源等领域发展一批产业集成商,推动一批企业发展成为平台服务集成商。
  鼓励支持企业基于互联网开展故障预警、远程维护、质量诊断、远程过程优化等在线增值服务,鼓励支持制造企业利用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整合产品全生命周期,形成面向生产组织全过程的决策服务信息。
  鼓励支持企业加强专业化社会化服务,引导符合条件的制造业企业重点围绕通用设备、专用设备、交通设备等开展融资租赁服务。
  第二章 促进服务业全面提升发展
  实施新一轮加快现代服务业发展行动计划,围绕“突破发展生产性服务业,提升发展消费性服务业,培育发展民生性服务业”,重点发展金融服务、现代物流、科技服务、软件和信息服务、商务服务、旅游休闲、文化创意、电子商务、健康服务和养老服务等十大产业,进一步推动现代服务业总量扩大、结构优化、业态创新、品牌提升,全面提升服务业竞争力。
  专栏六:服务业十大产业
  金融服务业。建设区域性资产运作中心、资产管理中心和金融服务中心,到2020年金融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8%。
  现代物流业。打造区域性重要物流枢纽城市,到2020年物流业增加值达700亿元左右,营业收入亿元以上的物流企业达到20家,社会物流总费用与地区生产总值的比率降至15%左右。
  科技服务业。建设区域性高水平科技服务体系,到2020年建成市级以上科技服务产业集聚区10个、领军型科技服务企业100家、科技服务业总收入达到350亿元。
  软件和信息服务业。建设特色鲜明的高端软件产业与新兴信息服务产业相结合的软件和信息服务产业高地。到2020年软件和信息服务业主营业务收入突破1000亿元。
  商务服务业。打造江苏商贸强区、长三角重要商贸中心,到2020年商务服务业增加值占服务业比重达到10%。
  旅游休闲业。建成长三角地区著名的休闲旅游目的地城市、国内知名的主题创意旅游目的地、历史文化旅游目的地和山水生态养生旅游目的地,到2020年旅游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7.5%以上。
  文化创意业。建设区域性文化创意产业发展高地,到2020年文化创意产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8%。
  电子商务业。打造长三角区域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电子商务产业集聚高地,到2020年全市电子商务交易额突破5000亿元,重点培育交易额超10亿的电商企业和平台10家以上。
  健康服务业。打造集“研、产、游、购、医、养”于一体的健康产业高地、医疗养生名城,建设海峡两岸健康产业合作示范区。
  养老服务业。完善养老服务体系,推动养老服务业全面发展,到2020年养老服务业增加值占比明显提升。
  第一节 发展壮大服务业载体
  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集聚区。推进常州科教城、文化创意产业基地、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古运河旅游休闲集聚区等10家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由规模扩张向质量提升转变,增强集聚区资源吸附力、产业发展力和辐射带动力。围绕物流、金融、信息、文化、旅游、健康服务等,培育发展一批市级服务业集聚区,全面增强服务功能,促进产业加快发展。
  专栏七:重点建设的服务业集聚区
  提档升级类:常州科教城、文化创意产业集聚区、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太湖湾数字文化服务业集聚区、津通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凌家塘农副产品批发市场、邹区灯具市场、古运河旅游休闲集聚区、钟楼科技创业园、钟楼现代商贸集聚区。
  培育发展类:常州健康养老服务业集聚区、常州综合物流园区、临港物流园区、常州国际医疗旅游先行区、亚邦综合物流园、夏溪花木产业集聚区、天目湖旅游休闲集聚区、太湖湾旅游休闲度假区、天宁旅游休闲集聚区、茅山旅游休闲集聚区、溧阳市苏浙皖边界市场集聚区、常州小微金融服务中心、南大街商贸街区、西夏墅工具产业服务集聚区、常州人力资源服务产业园、薛家淘商园。
  规划建设类:常州金融商务区、苏南传化物流城、武高新电商物流园区、新龙国际科创园、常州生命健康产业园、百度大数据产业园、宇培电商物流园区。
  加快培育服务业优势企业。积极引导服务业企业更新理念,运用现代科技信息技术,加强技术创新、产品创新、机制创新、模式创新。全面实施服务业优势企业培育工程,集中资源推动100家左右主营业务突出、技术水平先进、市场竞争力强的服务业优势企业裂变发展。组建现代物流、设计服务等产业联盟,鼓励支持服务业企业联动发展。培育发展服务业企业集团,支持开展跨地区、跨行业、跨所有制的兼并重组,引导龙头企业吸纳、整合小企业提升服务能力。促进总部经济发展。
  第二节 加快推进服务业改革开放
  开展服务业改革试点。围绕体制机制创新、产业融合与创新发展、综合服务功能提升,积极开展服务业改革发展试点。在常州科教城、常州创意产业基地、西太湖电子商务产业园等省级现代服务业集聚区,开展市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和省级服务业发展示范区创建工作。支持钟楼争取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争创国家服务业发展示范区,支持武进创建国家医疗旅游先行区,支持天宁创建国家养老服务业示范区。
  加快服务业开放发展。积极推动服务业领域招商引资、招才引智,推进服务业向资本密集型、技术密集型、知识密集型转变。积极利用国内外市场资源,大力发展服务贸易和跨境电子商务。支持服务业企业“走出去”,鼓励依托现有产品贸易优势,设立境外分支机构,有效整合集聚国内外市场、人才、技术等资源,拓展发展空间,增强竞争力。
  第三节 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聚焦技术创新、服务创新、模式创新,应用互联网、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整合产业链、融合价值链,积极培育新业态、新模式。
  培育发展网络消费服务平台。积极推进国家电子商务示范城市建设,充分发挥示范基地、示范企业的带动作用,建设若干特色鲜明、定位清晰、错位发展的消费服务平台,支持淘常州等本地O2O企业进一步做优做强,打造物流快递与电商合作示范基地。推动电子商务平台向乡镇和农村延伸,推进农村电商快递村建设,鼓励有条件的企业开展农产品网络销售和同城配送。
  培育发展大宗商品交易服务平台。依托行业龙头企业、特色园区,在化工、纺织、冶金、建材、机械等领域,发展一批集信息发布、交易支付、价格发现、行情监测、物流服务等功能于一体的商品交易服务平台,支持新阳化工电子合约交易平台等进一步壮大规模、提升功能。
  打造互联网金融服务平台。鼓励支持有条件的企业、机构发展互联网金融业务,推进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互联网金融与电子商务、现代物流、文化科技、跨境贸易等领域融合发展,促进相关行业转型升级。
  积极发展智慧旅游服务平台。加快建设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使之成为旅游公共信息发布及资讯平台、旅游产业运行监管平台、景区门票预约与客流预警平台、多语种的旅游形象推广平台、国家旅游大数据集成平台,培育发展智慧旅游企业,积极开展增值服务,打造以智慧旅游为核心,横跨文化、旅游、互联网、现代服务等多行业的产业系统。
  第三章 提升现代农业发展水平
  进一步强化农业生产、生活、生态多元功能,加快构建现代农业产业体系、生产体系、经营体系,全力建设国家现代农业示范区。
  第一节 创新农业经营机制体制
  加快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园区建设。坚持政府主导、农民参与、市场运作、产业兴园,按照涉农镇(街道)至少建成一个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的要求,到2020年全市建成80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园区,省市县三级农业园区总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达到50%左右。
  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完成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确权登记颁证,引导土地承包经营权有序流转,加快向新型农业经营主体集中,推进多种形式的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全市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规模经营比重稳步提高。着力提升家庭农场发展质量,开展“家庭农场+社会化服务”试点,鼓励家庭农场联合组建合作社。推进合作社规范发展,开展农民合作社综合改革。着力推进农业龙头企业做大做强,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实施科技、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以品牌嫁接、资本运作、产业延伸等方式联合重组,推进合同订单、利润返还、股份合作等紧密利益联结机制。
  第二节 提升农业生产能力
  推进高标准农田建设。强化耕地保护,统筹推进高标准农田和耕地质量建设,通过连片整治、设施配套、培肥地力等措施,持续提升农田地力。“十三五”期间,全市建设高标准农田40万亩左右。
  提升设施农业水平。以高效蔬菜、花卉苗木、应时鲜果、名优茶叶、食用菌等为重点,集中力量抓好7个规模化、永久性蔬菜基地建设,推动基地生产设施优化升级。大力发展畜禽标准化规模养殖,提高自动化水平,推进畜禽标准化(生态健康)养殖示范场创建。加快建设渔业标准化生产基地,推进国家水产养殖综合标准化示范区建设。
  推进农业机械化。瞄准生产需求,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为引导,加快新机具、新技术的试验、示范和推广,重点抓好粮食生产机械化巩固提升、高效设施农业机械化示范突破、农机合作社提档升级、农机公共服务能力保障,到2020年全市农业机械化水平达到90%,基本实现农业机械化。
  第三节 提升农业科技水平
  着力构建现代农业科技创新体系。进一步完善“以农业企业为主导,科技项目为抓手,产学研相结合”的农业科技创新体系,加大科技型农业企业培育力度,建立健全产前、产中、产后全过程相配套的技术服务体系,集中力量在水稻育种、花木组培、畜禽水产良种开发、生物农药、立体种养、农业投入品减量使用、废弃物综合利用、蔬菜园艺机械和农产品加工等重点领域创新、转化和集成应用一批最新科技成果。
  加强农业人才引进培养。扎实推进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育工程示范市建设,着力提高农业劳动者素质,提升一批对农业有经验、有劳动力的“老农”,吸引一批有乡愁、想创业的“新农”,引进一批有学历、能创新的“知农”,到2020年,全市新型职业农民培育程度达到80%。
  第四节 促进农业融合发展
  加快发展现代农产品加工业。围绕优势主导产业,依托骨干农业龙头企业,以省、市名特优农产品为主体,发展农产品深加工,拓展农业产加销一体化和产业化经营。推进农产品加工集中区建设,带动农产品加工业集群发展。到2020年,在各主要农产品深加工领域培育发展1-2家规模龙头企业,全市规模以上农产品加工产值与农业产值之比达到3:1。
  加快开发休闲观光农业。着力打造溧阳南山、北山、天目湖,金坛茅山、长荡湖,武进太湖、西太湖,新北长江沿线等“三山四湖一条江”休闲观光农业集聚区。深入挖掘农业文化创意内涵,打造“千红万绿百花香”休闲农业创意景区,重点创建5个中国最美休闲乡村、10个省级最具魅力休闲乡村、10个具有较强视觉冲击力和艺术观赏性的创意园区、5个自驾车房车营地。加大常州休闲农业品牌的宣传推介,让常州乡村成为让游客看得见山水、记得住乡愁、留得住乡情的首选地之一,到2020年全市休闲观光农业年接待游客达1000万人次。
  加快发展农业服务业。在全面加强农技推广、动植物疫病防控、质量安全监管、气象为农保障等公共服务能力建设的基础上,大力培育发展农资经营、种子种苗、施肥用药、农机作业、病虫防治、动物诊疗、产品营销等农业经营性服务组织,推行技物结合、技术承包、全程托管等服务,到2020年,农业公共服务体系健全率达到97%以上,社会化、专业化服务组织覆盖率达到80%。
  加快发展外向型农业。强化出口农产品示范基地建设,组织开展农产品境内外促销,积极支持有比较优势的农产品出口,鼓励、支持有实力的企业走出去,开展对外投资和合作。加大人才、技术、装备和产品的引进、消化和创新,着力提高农业“引进来”质量。“十三五”期间,年均新增2家农产品出口企业,全市农产品出口额年均增长5%以上。
  第五节 加强粮食仓储能力建设
  加快推进国有粮食仓储基础设施建设工作,优化建设粮食仓储库点27个,新建、改扩建仓容19万吨,维修改造和功能提升仓容25.8万吨,支持绿色环保新仓型、先进适用新装备、高效节能新技术和信息化管理新平台等项目建设,推进储粮向无污染、无损害、低损耗的方向发展。积极推进市级现代粮食物流中心、辖市区粮食中心储备库和主要收储库建设,全市国有粮食收储总仓容量达到60万吨,其中现代型仓容占比达到70%以上。
  专栏八:“1·3·13”国有粮食仓储库重点建设项目
  江苏常州城北国家粮食储备库、江苏常州城北国家粮食储备库溧阳分库,江苏溧阳粮食储备库、溧阳市粮食购销公司上兴粮库、社渚粮库、竹箦粮库、周城粮库、后周粮库、戴埠粮库、城郊粮库,江苏省薛埠粮食储备直属库、金坛区粮食储备库(洮湖库)、金坛区粮食购销总公司王甲库,武进粮食物流园区、横林次中心库、湟里村前库、前黄寨桥库。
  第四章 拓展经济发展新空间
  牢牢把握扩大内需的战略基点,顺应互联网发展趋势,加快推进产业提质增效,构筑产业发展新优势和新动能。
  第一节 释放新需求创造新供给
  积极加强供给调整。适应市场变化快、消费需求多样化趋势,鼓励企业通过提高生产率和产品质量、扩大新产品和服务供给、改善用户体验等方式,开发引领消费时尚的概念产品、新兴服务,将消费者潜在需求变为现实需求。建立健全适应供给模式创新的监管规则,营造更加包容的制度环境,激励市场主体供给创新。积极稳妥化解过剩产能,按照“企业主体、政府推动、市场引导、依法处置”的要求,推动冶金、建材、化工、一般机械加工等行业淘汰落后产能、实施兼并重组。开展降低实体经济企业成本行动,降低制度性交易成本,进一步规范中介服务、清理不合理收费,提升支持实体经济发展的良好环境。
  大力发展消费经济。落实和创新鼓励消费的各项政策,拓展居民多层次、个性化和多样化需求,引导消费向智能、绿色、健康、安全方向转变。加快消费升级,培育壮大养老、健康、家政、信息、旅游、教育、文化等新消费增长点,丰富服务产品供给,创新服务供给方式,满足多层次服务需求。加强市场监督管理,改善消费环境,切实维护消费者权益。
  第二节 推进“互联网+”
  实施“互联网+”行动计划,发展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技术和应用,促进互联网与产业融合发展。
  “互联网+”工业。促进互联网及现代信息技术在企业研发设计、供应链协同、生产制造、营销推广、售后服务等全流程和全产业链的综合集成应用。提升网络化协同制造水平,鼓励制造业龙头企业通过互联网与产业链各环节紧密协同,推进众包、众设和网络化制造等新模式,支持有实力的企业构建网络化协同制造公共服务平台,面向行业提供云制造服务,有效协同多元化制造资源。鼓励发展个性化定制。支持企业利用互联网采集并对接用户个性化需求,推进设计研发、生产制造和供应链管理等关键环节的柔性化改造,开展基于个性化产品的服务模式和商业模式创新。
  “互联网+”农业。推进农业现代化与信息化的高度融合。在生产环节重点示范应用物联网技术,推进动植物生长环境远程监测、生产管理智能化决策、农产品质量追溯监管;在经营环节,着力提升农业龙头企业智能化管理,着力推动农产品电子商务普及应用,支持有实力的农业主体建设电商平台,建设好“淘宝特色中国常州馆”、“京东中国特产常州馆”、“苏宁易购中华特色馆常州馆”等平台,推动常州优势特色农产品上网推销,扩大市场份额;在管理环节,着重推进农业项目数字化管理平台、农业政务服务、农业行政执法、农业调度和安全管理等方面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农业管理效率和水平;在服务环节,着重推进信息进村入户、农业信息服务平台建设。
  “互联网+”金融。鼓励设立互联网金融机构,加强与大型互联网金融机构的合作,支持企业与金融机构共同搭建安全、高效的在线支付平台,鼓励地方法人金融机构开展互联网金融创新,支持合法合规的股权众筹、实物众筹等业务,引导大型企业设立具有互联网特色的小额贷款公司,鼓励符合条件的机构争取设立网络银行、网络保险、网络基金公司。利用互联网提升金融服务能力,鼓励金融机构利用云计算、移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手段,加快金融产品和服务创新。鼓励互联网企业依法合规提供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更好满足中小微企业、创新型企业的投融资需求。规范发展网络借贷和互联网消费信贷业务。
  “互联网+”高效物流。建设物流信息综合服务平台,整合仓储、运输和配送信息,统筹优化社会物流资源配置,支持互联网物流平台发展,鼓励重点物流企业整合物流产业链,探索开展增值服务。建设深度感知智能仓储系统,积极推广物联网感知技术和大数据技术,实现仓储设施与货物的实时跟踪、网络化管理,提高货物调度效率,支持应用智能化物流装备提高物流作业效率。完善智能物流配送调配体系,加快推进货运车联网与物流园区、仓储设施、配送网点等信息互联,积极发展城乡配送快递、农副产品生鲜冷链等专业化互联网物流快递服务平台,加快城市末端配送智能化建设,完善城乡“最后一公里”终端配送网络。
  第三节 推进军民融合发展
  坚持政府主导、需求牵引、市场运作,不断丰富军民融合方式,重点引导“民参军”,支持优势民营企业进入军品科研、生产、维修等领域,到2020年,取得军工资质企业达到100家左右。积极创建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围绕轨道交通、新材料、航空产业等,建设既能发展地方经济、又能服务国防建设的产业基地(园区),推动常州国家高新区、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创建省级军民结合产业示范基地。积极建立国防科技协同创新机制,整合现有科教资源,加强与军工企业、军工院所的战略合作,建设军民共建技术中心,增强先进技术、产业产品、基础设施等军民共用的协调性,形成全要素、多领域、高效益的军民深度融合发展格局。
  第四节 大力发展品牌经济
  实施质量品牌建设工程和标准引领提升工程,引导企业推广卓越绩效体系、争创政府质量奖和名牌名标,推动经营理念、技术、产品、管理和商业模式创新。支持企业名品名牌建设,依托特色产业集群和优质产品生产及出口示范区打造区域品牌,主要产品质量标准达到国际先进水平,品牌附加值和品牌经济比重不断提高,努力建设“质量强市”示范城市。到2020年,全市自主品牌企业增加值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达到20%以上,培育形成一批拥有核心知识产权和自主品牌、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商标密集型企业。
  第五章 强化重大项目支撑
  牢牢抓住重大项目,持之以恒推进重大项目招引和建设,发挥好重大项目对于稳增长调结构转方式的引领和支撑作用。
  第一节 高质量招引重大项目
  围绕战略性新兴产业十大产业链,突出整机、整车、终端类产品,强化“建链、补链、强链”,着力推动轨道交通、汽车及零部件、通用航空、新材料、新医药等领域引进一批旗舰型龙头企业、核心技术和关键零部件制造项目。围绕传统优势产业改造升级,着力突破一批提升产品档次和质量效益、改造提升工艺装备、集约绿色制造的重大技改项目。围绕现代服务业十大产业发展方向,突出现代金融、现代物流、现代旅游、电子商务、健康产业、文化创意、互联网经济等行业,着力引进一批产业形态集聚、业态模式创新、提升产业和城市服务功能的重大服务业项目。鼓励支持本土企业培育内生一批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的大项目。
  第二节 高效推进重大项目建设
  每年度推进实施市级重点项目建设计划,创新组织方式,完善推进方式,强化服务效能,切实提高新建项目开工率、续建项目竣工率,推动重大项目尽早投运,加速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
  专栏九:“十大产业链”重点建设项目
  轨道交通产业链。今创轨道交通装备、常州城轨整车产业基地、新誉庞巴迪轨道交通信号系统等。
  汽车及零部件产业链。常州北汽新能源汽车、众泰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常州日产乘用车、斯太尔柴油发动机、众泰杰能汽车发动机、中航锂电池、蒂森克虏伯电子助力转向系统、西门子新能源汽车电机及驱动系统、黄海汽车重组等。
  农机和工程机械产业链。布勒高端饲料机械、恒立精密液压件(二期)、国茂立德减速机、东风现代农业装备扩能、常柴生产线技术改造等。
  太阳能光伏产业链。绿建区屋顶分布式光伏发电、亚玛顿光电玻璃、有则合众光伏组件、斯威克抗PID光伏胶膜等。
  碳材料产业链。新纶科技光电薄膜、中简科技T700碳纤维、宏发RTM预成型复合材料等。
  新医药产业链。健亚胰岛素、亚邦新型生物医药、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南方)、福隆医用材料、华威联影医疗设备等。
  新光源产业链。擎州、科谷LED驱动电源等。
  通用航空产业链。新誉宇航公务机改造及民营航空公司运营建设、艾雷奥特M-20海鸥飞机、北京通航飞机制造及配套服务、威翔固定翼飞机等。
  智能电网产业链。宝斯特节能电力电子设备、西电特高压变压器及电抗器、博瑞智能电网研发及总装基地、安靠电力电缆连接件和气体绝缘输电线路扩产、太平洋节能及牵引变压器等。
  智能数控和机器人产业链。科教城智能数字产业园、卓郎纺织机械、汉得利传感器研发及产业化、北自所自动化研发制造中心等。
  项目库每年滚动更新。
  专栏十:服务业重点建设项目
  金融。常州金融商务区、新龙国际商务城科技金融中心等。
  现代物流。苏南现代物流园、宇培物流项目、天得智能物流园、苏宁物流、普宁仓储物流等。
  科技服务。苏高新南大新兴产业园、国网(常州)电气设备检测中心二期、常工新誉协同创新园、智能数字产业园二期等。
  软件和信息服务。国家智慧旅游公共服务平台项目、中兴能源云计算华东基地、百度大数据产业园、万云汇信息科技云计算服务平台等。
  商务服务。常州国际医疗器械城、新龙国际商务城总部经济集聚区一期、天宁广场等。
  旅游休闲。茅山生态旅游开发、航天科技体验中心、东方盐湖城、小黄山生态公园等。
  文化创意。中国影视新媒体内景拍摄基地、新媒体生产运营服务平台、国际木樨属文化产业园、中华纺织博览园等。
  电子商务。废旧塑料资源化循环利用及电子交易平台、溧阳智慧城市电子商务产业园等。
  健康养老。天目湖瑞芝颐养山庄、如意养老中心等。
  项目库每年滚动更新。
第四篇 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
  全面推进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建设,强化创新引领,集聚创新资源,释放创新活力,基本形成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打造区域科技创新中心和苏南创业高地。
  第一章 建设创新驱动发展引领区
  着力提升创新园区,着力培育创新型企业,着力建设国际化开放创新高地,建成若干具有国际影响力的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创新型园区。
  第一节 建设高水平创新园区
  常州科教城发挥创新之核的作用,集聚各类教育、科技、人才和金融等创新要素,围绕智能、设计、信息三个领域,培育发展智能装备和机器人、移动互联产业,大力发展科技服务业,加速构建创新创业生态体系,打造创新活力源头,加速建成世界一流的高职教育园区、国际化产学研协同创新基地和国内领先的科技服务业集聚区。
  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大幅提升自主创新和引领发展能力,建设产业科技创新中心和新兴产业核心集聚区,争取进入全国一流高新区行列。
  专栏十一:国家高新区发展重点
  常州国家高新区:以研发和创业孵化为主体的科技服务业、以信息互联和科技金融为重点的智慧城市产业、以文化科技融合为引领的创意产业;以通用航空为引领的动力装备产业、以高性能碳纤维为引领的新材料产业、以高效光伏发电为引领的智慧能源产业、以新药创制突破为引领的生命健康产业。
  武进国家高新区:以机器人为引领的智能装备产业、以半导体照明为标志的节能环保产业和以关键元器件为支撑的新一代信息技术产业;提升新型交通产业、武进工业设计园发展水平。
  加快科技产业园建设,构筑特色发展高地。积极推进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华罗庚科技产业园、西太湖科技产业园、天宁科技产业园、钟楼科技产业园、常州轨道交通科技产业园、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等园区建设,以产业培育为重点,集聚创新创业资源,提升公共创新服务,增强创新孵化功能,建设科技创业平台。支持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华罗庚科技产业园创建省级高新区,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争创国家高新区。
  专栏十二:科技产业园发展重点
  江苏中关村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装备、绿色能源、软件信息、生命健康等产业。
  华罗庚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高档数控机床与机器人、节能环保、节能与新能源汽车及关键零部件等产业。
  西太湖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以石墨烯材料为代表的新材料产业、以健康生命为引领的医疗器械产业。
  天宁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新能源、新材料、电力装备产业及科技服务业,建设黑牡丹科技园和恒生科技园。
  钟楼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高端电力设备、新能源汽车核心零部件,积极发展科技服务业,建设科技街。
  常州轨道交通科技产业园重点发展轨道交通、智能电网产业。
  武进绿色建筑产业集聚示范区重点开展新兴建筑节能、节材及环境友好技术的示范应用及推广工作,建设中科院常州绿色科技产业园和中芬绿色科技产业园。
  第二节 培育高成长性创新型企业
  强化企业的创新主体地位,努力形成以创新型领军企业为龙头、科技型上市培育企业为骨干、高新技术企业为主体的创新型企业集群。
  壮大创新型领军企业。支持企业建设国家级研发机构,组织推进重大创新研发项目及国家标准制订。支持企业兼并重组,整合产业链发展,按创新链组建各类产业创新联盟,加速形成一批处于行业价值链高端、整体技术水平领先的创新型领军企业。
  培育科技型上市企业。围绕产业发展重点领域,加大力度培育科技型中小企业,着力推进企业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等高水平企业研发机构建设,不断提升企业自主研发水平。积极推动科技型企业上市,加快形成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高成长性科技企业,到2020年科技型上市企业达到200家以上。
  发展高新技术企业。鼓励企业积极参与国际、国家及行业标准制(修)订,鼓励企业创建国家认可检测实验室。切实增强企业科技支撑力,不断完善和提升企业与高校院所的协同创新机制,促进高校院所创新资源与企业创新需求的有效对接,打造一批技术水平高、盈利能力强、市场前景好的高新技术企业。到2020年,高新技术企业累计超过1300家。
  第三节 打造国际化开放创新高地
  加强与世界创新型国家和地区的全方位科技合作,主动参与全球研发分工,在扩大开放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
  建设国际创新园区。高起点规划建设中以常州创新园,努力建成一流的国际创新合作示范园区;大力度建设中德、中芬等国际科技合作园区,成为融入全球创新网络的重要载体。吸引海外知名大学、研发机构、跨国公司到园区设立研发机构,引导企业与其开展深度合作;推动园区与世界著名高科技园区建立稳定的合作关系。
  支持企业建立国际化研发机构。鼓励本土企业建立海外研发机构,支持企业开展对外投资、设立海外研发机构,打造一批国际化程度较高的创新型企业。鼓励外资研发机构建设,探索将外资研发机构纳入区域创新体系,支持外资研发机构实施或参与实施科技计划项目、组建或参与组建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深化人才国际合作。支持科技人员参加国际研发组织、承担国际科技项目。支持创新创业领军人才参加国际学术交流等活动,放宽出入境限制。
  第二章 建设深化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
  围绕科技体制、人才发展、科技金融、新型科研机构等加大改革探索和实践,积极构建创新驱动发展的体制机制。
  第一节 开展创新政策试点
  深化以科教城为主体的科技体制改革试验区建设,积极探索科技体制改革新路径。研究制定支持海外高层次人才承担政府科技计划的扶持措施。完善自主创新产品首购和订购的政策。探索企业研发机构、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优先供地的政策。认真落实国家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营业税优惠政策,加大对省级科技企业孵化器、大学科技园建设的支持力度。完善跨区域、跨部门的知识产权执法协作机制,进一步提升知识产权保护水平。积极向国家、省争取更多的创新先行先试政策,积极落实推广中关村政策。
  第二节 建立新型产业技术研发组织
  主动融入全省产业技术研究院体系,积极争取创新资源更多布局常州。加快江苏省智能装备产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加强技术集成、产业组织方式创新和商业模式创新,引领支撑一批特色鲜明、具有竞争力的高新技术产业和创新型企业。推进机器人与智能装备、碳纤维应用、石墨烯材料、医药生物技术等专业研究所建设,深化一所两制、合同科研、项目经理以及股权激励改革,提高项目研发组织程度及技术创新效率,打通从“科学”到“技术”转化的通道。突出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浙江大学常州工业研究院等公共研发机构的能力建设,面向区域发展,强化产学研用结合,促进与园区建设的深度融合,支撑园区企业研发工作高效开展。
  专栏十三:苏南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重大创新平台
  一、重点产业技术创新平台
  江苏中科院智能科学技术应用研究院、中科院常州先进制造技术研究所、北京化工大学常州先进材料研究院、江南石墨烯研究院、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南京大学常州高新技术研究院、大连理工大学常州研究院有限公司、机械科学研究总院江苏分院、中科院常州中心储能材料与器件研究院、中科院常州科学与艺术融合技术研究中心、浙江大学常州工业研究院、中科院常州中心光电技术研究所、中科院常州中心数控技术研究所、西南交通大学常州轨道交通研究院、湖南大学常州机械装备研究院、中科院常州化学研究所、常州印刷电子产业研究院、中科院遗传资源研发中心(南方)常州分中心、医疗器械“千人计划”研究院、常州市智慧城市产业研究院、清华大学两岸发展研究院、南京师范大学创新发展研究院、阳明大学(中国)生命科技研究院、常州生物医药产业研究院、东风风度汽车研发院。
  二、重点产业技术服务平台
  (一)科技公共服务平台
  江苏省产业知识产权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半导体照明产品研发与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常州电子基础材料检测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湖塘色织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溧阳输变电装备工程复合材料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常州西夏墅)精密工具产业公共技术创新服务中心、常州市数控机床精度检测与维修公共服务平台、江苏省常州环保涂料产业公共技术服务中心、江苏省纺织服装产业公共技术服务平台、江苏省内燃机及机械零部件检验检测公共技术服务中心。
  (二)技术转移转化平台
  常州“天天518”平台、常州国际科技合作交流综合平台(中以科技合作中心)、牛津大学常州(ISIS)国际技术转移中心、常州半导体照明应用技术研究院(国家半导体照明联合创新国家重点实验室常州基地)、东南大学常州研究院、四川大学生物医药常州技术转移中心、国家绿色镀膜工程技术与装备研究中心常州基地、合肥工业大学常州研究院、江苏大学常州工程技术研究院、中科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国家技术转移中心常州中心、北京自动化研究所常州技术转移中心、上海交通大学常州技术转移中心、常州西太湖医疗器械研究院、常州中英科技桥、常州大学技术转移中心、江苏理工大学技术转移中心。
  三、重点科技创业(孵化、加速)平台
  常州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三晶信息技术孵化器、常州软件园(创意产业基地孵化器)、常州生物医药孵化器、常州西夏墅工具产业创业服务中心、常州龙琥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江苏常州海博生物医疗器械科技园、武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市国家大学科技园、常州市武进科创孵化园、常州西太湖国际智慧园、江苏津通信息技术孵化器、常州天安数码城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常州科教城国际创新基地孵化器、常州钟楼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市新闸科技创业服务中心、常州运河五号创意产业孵化器、千人计划(常州)新能源汽车研究院科技企业孵化器、常州市天宁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天宁新动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市龙城学生创业科技孵化器、常州恒生科技园、常州黑牡丹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常州加州科技港电子软件专业孵化器、金坛高新技术创业服务中心、金坛红太阳科技园有限公司、溧阳高新技术创业中心、溧阳市天目湖机电创业园、常州高新区科技企业加速器、常州科教城科技企业加速器、常州西太湖医疗产业科技企业加速器。
  第三节 建设人才改革试验区
  集聚创新创业人才。进一步优化“龙城英才计划”政策,以更大力度引进培育领军型创新创业人才,带动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完善领军型创业人才引进培育机制,构建“引进性资助”、“扶持性资助”和“激励性资助”相互支撑的分层分类支持体系,推进股权、债权等多种支持方式联动。加大领军型创新人才引进力度,继续深入实施杰出创新人才“云计划”,引导支持企业引进培育高层次创新人才。突出“十大产业链”紧缺高层次人才,大力引进知名高校本科以上毕业生,加快引进培育高技能人才,夯实重点产业发展的人才基础。
  创新人才管理机制。大力支持高校、科研院所等事业单位制定特殊政策设立特殊岗位引进高端人才、团队,在单位无空缺编制时,可先进后补。鼓励相关事业单位探索各类要素参与分配,对引进的高端人才和培育的本地高端人才采用年薪工资、协议工资、项目工资等。落实赋予高校、科研机构科技成果自主处置权政策。引进科技成果市场化定价机制,科技成果转化所得收益,研发团队所得不低于70%。允许科研人员在职或离岗创业,经单位同意可带着科研项目和成果离岗创新创业,3年内保留人事关系。制定完善事业单位科研人员兼职管理的办法,积极引导高校、科研院所的博士、教授向重点企业有序流动。支持企业创新创业人才到高校、科研院所兼职。建立以能力、业绩、贡献为主要标准的人才评价导向。
  优化人才服务体系。建设常州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创新驱动中心,用好国家科技领军人才及其创新团队的知识和技术等优势资源。完善政府购买科技服务政策,扩大政府采购,支持科技中介服务机构为中小企业服务。建立健全领军人才创新创业项目信息管理平台,以“大数据”为领军人才获得政府、资本、金融支持搭建好桥梁。大力开展高端培训,加快“科学家”向“科技企业家”转变。畅通人才服务“绿色通道”,全方位提升服务水平。大力弘扬科学精神、创新精神、创业精神,在全社会进一步形成鼓励创新、崇尚创造、宽容失败的价值观和社会氛围。
  加强高技能人才培养。推行终身职业技能培训制度,实施“技能龙城”建设行动计划,推行工学结合、校企合作的技术工人培养模式,推行企业新型学徒制,构建劳动者终身职业培训体系,培养造就新型技能型劳动大军。着力提高技术工人待遇,完善职称评定制度。
  第四节 深化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
  在深化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省级科技金融合作示范区和科教城省创投业集聚区建设的基础上,进一步推进金融创新与科技创新的合作,培育壮大创业投资和资本市场,提高信贷支持创新的灵活性和便利性,形成各类金融工具协同支持创新发展的良性局面。
  建立科技资源与金融资源融合机制,提高科技金融的市场化、国际化水平,加快构建以科技金融专营机构、科技金融特色机构和新型科技金融组织为支撑的科技金融服务体系。
  建立健全多元化、多层次、多渠道的知识产权投融资体系。着力发展以“创投”为重点的股权投资、以“科贷”为优先的银行信贷、以“混保”为支撑的科技保险,促进拨、投、贷、保深度融合,创新支持科技型小微企业的科技金融模式。设立天使投资引导基金,大力引进创投机构、股权众筹和专业化管理团队,鼓励社会资本和自然人开展天使投资。建立风险补偿资金池,采取与投融资机构市场化合作方式,引导社会资金和金融资本支持科技型中小微企业创新发展。支持不同发展阶段的企业开展直接融资。
  第三章 建设区域创新一体化先行区
  着力优化区域创新布局,完善开放高效的科技要素市场,建立协调统一的科技管理平台,促进创新要素、科技资源配置最优化和效益最大化。
  第一节 优化区域创新布局
  统筹整合创新资源,着力构建协同有序、优势互补、科学高效的区域创新体系。
  推动创新资源合理流动、高效组合。鼓励支持常州国家高新区、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科教城加强与溧阳、金坛的创新合作,通过挂钩支持、共建分园等方式,推进科技资源共享、科技成果转化,实现空间拓展、协作共赢。推进科技创新工作重心下移,加快创新型市(区)、创新型乡镇建设,大力促进人才、项目、成果等创新要素向基层流动集聚,不断激发基层创新驱动发展活力。
  加强高校院所与地方的互动。支持在常高校院所快速发展,加快建设教学研究型、应用型本科高校和高职院校,深化“产、学、研、用”合作机制,促进与地方共建协同创新中心、技术转移中心和大学科技园,围绕区域特色推动建设一批高新技术产业研发与产业化基地。支持金坛区等引进高校,建设高水平研发平台。
  第二节 完善科技要素市场
  积极发展科技中介服务。鼓励社会资本投资设立知识产权运营公司,开展知识产权收储、开发、组合、投资等服务,盘活知识产权资产,加快实现知识产权市场价值。大力培育科技咨询、技术评估、专利代理、科技投融资、知识产权法律服务及维权中心等中介机构,扩大技术经纪人队伍,组建科技服务业协会,规范从业机构市场行为,提高服务水平。
  完善产学研合作“常州模式”。进一步拓展、深化校所企合作关系,建设“518展洽会”与“天天518’’线上线下互补联动的产学研合作平台。
  建立区域协作机制。健全高校院所科研设施和仪器设备开放运行制度,逐步形成各类科技资源互通共享的格局。
  第三节 建立科技管理平台
  着力完善科学高效的科技管理体制,健全重大科技创新与产业化任务的组织方式和区域协调机制。建立统一的科技项目管理平台,聚焦技术创新和产业发展,强化各级各类科技计划的联动,探索联合招标等项目组织方式,提高项目组织程度和资金使用效益。完善统一的科技管理信息系统和科研项目数据库,建立统一的科技报告制度和科技信用管理制度,加强科研诚信建设,及时公开科研项目及研究成果信息,避免重复立项和资源浪费。进一步完善科研项目知识产权归属管理,由财政科研资金资助形成的知识产权收益权和处置权归承担单位所有。
  第四章 建设苏南创业高地
  大力推进实施“创业常州”行动,形成开放、高效、富有活力的创新创业生态系统,着力建设苏南创业高地。
  第一节 建设众创空间
  支持行业领军企业、创业投资机构、社会组织等在科教城、高新园区、经济开发区、农业科技产业园以及高校院所,建设一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开放式的创客孵化型、专业服务型、投资促进型、培训辅导型、媒体延伸型众创空间,加快发展科教城大学生创新创业园、N维度众创空间、武进高新区青武创客空间、常州高新区“嘉壹度”青年创新工场、天宁新动力创业梦工场、钟楼好机会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服务平台。到2020年,众创空间等新型创业服务平台超过50家,各辖市区实现全覆盖。
  推动创业孵化平台体制机制转换与模式创新。支持外资、民资创办孵化平台,鼓励有条件的国有平台加快组织创新和机制创新,采取“创投+孵化”的模式建立全过程孵化服务体系。支持创业孵化平台融入国际创业孵化网络,吸引国内外知名机构在我市新建、参股、或受托运营管理创业平台,积极推进成功孵化项目到我市转化和产业化。鼓励支持社会资本对现有孵化载体、闲置厂房等进行改造,建设创业公寓,聚集相关产业联盟、创业服务机构,为创业者提供价廉宜居的创业空间。
  第二节 培育创业主体
  推动大学生等青年创业。实施大学生创业引领计划,鼓励在常高校院所开设创业教育课程,建立大学生创业指导服务专门机构,支持大学生组建创业社团,提高大学生创业意识和能力。鼓励大学生等青年创业者进入大学科技园、大学生创业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进行创业孵化,积极扶持一批优秀大学生创业项目。
  吸引科技人员和留学归国人员创业。加快推进科技成果使用权、处置权和收益权管理改革,完善科技人员创业股权激励机制,激励科技人员创业。支持科技人员深入农村、园区及产业基地创业。深入实施高层次人才引进计划,依托科教城国家级留学生创业园、中以常州创新园、中德创新园区等国际合作平台,吸引海外高层次科研人才来常创业。
  支持企业员工创业。鼓励和支持企业员工利用技术、资金等开展产业孵化和新业态创生,裂变更多拥有前沿技术和全新商业模式的创业企业。
  支持农民创业。鼓励支持大学生返乡创业、农村劳动力就地创业、农村就业困难人员家庭创业,培育一批新型职业农民,使其成为农民创新创业的主体、推进现代农业产业发展的生力军。
  到2020年,小企业创业基地、大学生创业园、留学人员创业园、大学生创业示范基地等各类创业载体超过100家。
  第三节 提升创业服务
  优化创新创业平台。建设创新创业苗圃,推进开发区、镇(街道)、企业开发利用闲置厂房和楼宇,建设一批创新创业苗圃,提供创业辅导和培训服务,开展创业见习实习。打造创新创业基地,提升创业孵化器和加速器配套功能服务,引入财务管理、市场营销、人力资源等专业化服务,强化投融资服务,加速创业项目与金融资本融合对接。搭建创新创业社区,探索建立创业者联盟,积极开展“天使下午茶”、“创新创业沙龙”、“创业精英汇”等主题活动,建设创新创业“社区网络”、“社交网络”,促进创业人员激发创意、分享经验、对接项目。
  强化创新创业服务。提升科技服务平台,完善以市场为导向的科技服务体系,鼓励支持企业、高校、科研院所的实验室及仪器设备向创新创业人员开放。做强金融服务平台,完善中小企业信用担保和保险体系,鼓励金融产品和投资服务创新,有效降低创新创业风险。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建立全市创业指导服务网络平台,建设企业云服务平台、互联网融合创新服务平台、公共技术服务平台、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平台、产品众筹平台,提供创业信息、指导、培训以及小额贷款、政策咨询、技术支撑、营销推广等综合服务。
第五篇 打造产城融合示范区
  立足为全国、全省产城融合发展提供示范,在产城空间配置、产城融合形态等方面加强探索实践,努力走出一条“以产兴城、以城促产、宜居宜业、融合发展”的发展新路,到2020年基本建成具有时代特征、全国领先的产城融合示范区。
  第一章 推进产城融合“一中心四片区”建设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产城深度融合为导向,以产业转型升级促进人口集聚和城镇发展,以城镇功能提升满足生产需求和生活需求,加快推进产城融合“一中心四片区”建设。
  第一节 提升城市中心区综合服务功能
  健全现代化功能设施,改善提升人居环境,重点发展现代服务业,适度保留都市工业,优化调整核心区经济功能和社会服务功能,推动人才、科技、文化、信息、资本等发展要素集聚,积极发展创客空间。核心区重点推进常州金融商务区、通江路商务集聚区、文化宫—南大街商贸集聚区建设,加快现有商住混合区更新力度,提升三井—河海—薛家商住都市工业混合区、雕庄商住都市工业混合区、青龙商住都市工业混合区,加快建设天宁健康养老服务集聚区,推进天宁开发区联动周边加快转型,实现现代产业、自然生态和城市功能有机融合。湖塘组团加快发展市级商务商贸副中心,提升科教研发区、商住混合区、都市工业混合区、绿色建筑产业集聚区、淹城休闲旅游区,建设南部功能中心。新龙组团加快发展市级商务商贸副中心,加快发展新龙国际商务城、天合太阳城都市工业与生产服务混合区,建设北部功能中心。钟楼经济开发区进一步推进制造业转型、拓展现代服务业态,加强商务商贸和生活服务功能配套,建设产城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区,打造西部功能中心。
  第二节 加快建设常金统筹核心片区
  全面提升金坛城区组团、西太湖组团、武南组团建设和发展水平,加强各组团之间的产业、城市功能联动与融合,建设常金一体发展的先导区、核心区。
  金坛全面加快新型工业化、新型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发展步伐,积极推进经济开发区、滨湖新城、华罗庚科技产业园、茅山旅游度假区、长荡湖旅游度假区、上阮现代农业产业园等重点功能区建设,加快培育壮大以高端装备、新能源、纺织服装为支柱、生产性服务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规模,放大生态资源、田园休闲等优势,加快发展旅游、养老等特色服务业。积极规划、推进跨区域大通道建设,进一步加强与常州中心城区、长三角区域的产业互动、设施互连、功能互通、发展互融,全面提升常金一体化发展水平、构建区域合作竞争发展优势。
  武南组团以武进国家高新区、常州科教城为主体,加快高端智能装备制造、汽车、新光源、节能环保等先进制造业和科技服务业发展,}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北京地区最低工资标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