银行存款减少的原因 没什么可怕的

银行两个恐怖趋势:员工减少 存款下降
来源:财经综合报道
  业:基层柜员最先丢“铁饭碗”,未来将有20多万个银行物理性网点不复存在
  尽管中国国内银行没有像欧美顶级银行那样来势汹汹地颁布大规模裁员令,但无人化办公的趋势也同样成为人员数量悄悄“减负”的主因。记者逐一查阅几大银行发现,多数银行基层员
相关公司股票走势
工队伍正在缩减,曾经被认为是“铁饭碗”的工作遭遇互联网时代的猛烈冲击。
  从中国国内2014年情况看,中国、中国银行、中国、在柜员配备一栏中,人员均比2013年有明显减少。其中工商银行一年减少柜员达到了12024人,占总柜员人数121228人的10%;与此同时,工行在2014年共减少了营业网点与实现功能分区营业网点128个与49个。到了2015年上半年,工行自动柜员机交易额同比大增17.8%。
  2014年中国银行柜员也减少2535人,占现有柜员人数的3%;建设银行柜员减少2851人,为现有柜员人数的2.5%。 2015年则显示,建设银行在去年上半年员工数减少了6204人,投入运营的自助银行新增1267家,在线运行现金类自助设备半年增加3549台;而中行去年上半年也减少了3861人,自助终端的数量连续维持两位数增长。
  交通银行也在2014年新增了1029个自助银行,到了2015年上半年,自助银行与人工网点的配比从2014年的1.27:1,大幅提升到2.41:1,远程智能柜员机在全行加速推广。
  全球银行生态正在重塑之中。中国银行业协会常务副主席杨再平甚至公开预言称,未来若干年中国20多万个银行物理性网点或不复存在。巴克莱前CEO安东尼?詹金斯也隔海呼应,要在汹涌的科技金融变革中图存,未来10年金融业的员工和分支机构可能最多减少50%,即使情况没有那么严峻,至少也会削减20%。
  “银行缩减员工规模的趋势肯定会加速,分支机构显然已经落伍,除了ATM机存取款,在互联网金融时代,消费者可以在线支付账单,甚至还可以在网上操作更为复杂的项目,像美国已经流行网上申请住房抵押贷款,而分支机构的办公房产一般是租借来的,有些还位于城市繁华地段,房租费用也不菲,银行完全可能逐渐退出。”拥有民营背景的某银行一位高管告诉《中国经济周刊》记者。
  “出走”的银行高管们去哪儿了:高科技和互联网金融数倍“高薪”挖人
  如果说基层缩水是折射出金融科技进步带来的业态蜕变,那么,高层出走则勾勒着业内对传统银行业发展的黯淡预期。记者发现,因为银行业与实体经济周期密不可分,资历深厚的高管另起炉灶成了国内外皆然的现状。
  越来越多优秀的华尔街银行家跳槽甲方,直接为他们提供咨询服务的客户效力。比如摩根大通的客户制药商AbbvieInc挖走了该行北美区并购业务的联合主管,出任公司首席策略官,而这位主管早在1994年就加入摩根大通,堪称股肱老臣。
  谷歌则一举撬走被称为华尔街最有权势女性的RuthPorat,她在1987年就加入摩根士丹利并高居首席财务官之位;为贝莱德效力7年的首席财务官也宣布离职,投身互联网短租平台Airbnb;Snapchat亦聘请了瑞信主管互联网银行业务的首席策略官。
  在国内,2015年有52位上市银行高管离职,刨去反腐、退休等原因,共有34位是因工作变动“出走”。《中国经济周刊》记者注意到,与过去银行高层绝大多数属于“圈内消化”的跳槽模式不同,去年转投互联网金融的就有7位,占比超过了20%,正在日益崛起的新兴金融业态成为离职高管的热门去处。
  其中,第一类是实力雄厚的互联网金融公司,如蚂蚁金服、陆金所;第二类是知名企业涉足金融板块的新公司,如乐视金融、万达金融;第三类则是民营银行、地方交易所等新兴机构。
  以陆金所为例,2015年1月,原副行长陈伟宣布出任陆金所常务副总经理;2月份,陈德康从副行长职位退休,出任民营性质的微众银行监事。此后,总行上海审批中心原副总经理杨峻出任陆金所副总经理兼首席风险执行官,兴业银行广州分行原副行长黄文雄也加盟陆金所出任副总经理。
  万达互联网金融服务(有限)公司的高管团队也包括了建设银行原投资总监兼投资银行部总经理王贵亚、渤海银行原行长赵世刚等人。苏宁金融常务副总裁则是原副行长老,而中国银行原副行长、后担任研究工作的王永利也被乐视挖走,出任乐视金融CEO。
  据记者了解,薪酬很可能是这些深耕传统银行业多年的大佬们“用脚投票”的原因。据《华尔街日报》报道,离开高盛去往Twitter的投资银行家AnthonyNoto 2014年收入达到7280万美元,约是高盛开出价码的三倍之多。
  而在国内,央企高管限薪令成为高管们华丽转身的动机之一,日起,《中央管理企业负责人薪酬制度改革方案》正式实施,银行薪酬下降的消息不绝于耳。另一方面,一些银行开始启用风险薪酬延期支付政策,风险薪酬部分收入可能会随着不良率高企而缩水,很多管理层受到影响。
  扩展阅读――银行又缺钱了:一个月存款流失4千亿
  综合自北京商报、金融大世界、财金阅读
  去年10月1日存贷比红线正式取消之后,银行本小松了一口气,不必再冲时点拼存款量了。然而,好景不长,随着年内五次降息,有些银行存款急剧流失。为此,“时点任务”也悄然回归。
  央行公布,一个月存款流失4474亿
  年曾是中国银行业最好的十年,进入银行工作是一件光宗耀祖的事。银行3%收钱,6%-10%放贷,躺着就可以赚几倍的钱,然而今天都变了!
  近日,央行公布了四大行的贷款数据,截至10月底,工农四大行各项存款为54.74万亿,30天时间,各项存款流失4474亿;其中境内存款,流失4038亿;境外存款,流失436.63亿!
  更恐怖的是,截至10月底四大行贷款总计为35.69万亿,30天减少了656亿!这是2009年以来,银行贷款首次下降!贷款将产生无成本收益,占到银行利润来源的80%以上,贷款下降,将让四大行从警惕升级为告急!
  存款保卫战持续
  北京商报记者获悉,在刚刚过去的2015年末,某城商行给不同岗位员工布置了“时点任务”,理由是存款流失严重。随后北京商报记者调查了多家银行发现,该城商行并不是惟一有此考核要求的。
  一家国有大行员工表示,今年他们也布置了年终任务,不过没有具体要求,只是“越多越好”。问到考核原因,同样因存款流失。该员工透露,去年该网点所在的管理行,存款共流失逾4亿元。一家股份制银行也是如此,不过该行“冲时点”的时间与往年有所不同,选在了今年1月7日。
  由此看来,银行“日子难过”得到一定印证。此前,另一家股份制银行员工也曾透露,仅去年上半年,该行北京分行的理财存款就流失逾20亿元。市场上日益多元化且收益可观的投资产品正撬动越来越多的银行存款搬家。
  低利率行走
  事实上,去年10月1日起正式删除实施20年之久的75%存贷比监管指标,即否定了银行经营中过分重视存款考核的做法。此前,几乎每家银行都在季末、年末“冲时点”,一些银行甚至不计成本地拉存款,导致日均值与时点值偏离过多。
  而存贷比红线从去年二季度传出将被取消到真正取消落地,一直被业内视为一大福音,寄予期待。未料,央行在年内五次降息,活期存款基准利率从0.35%降至0.3%,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更是从3%腰斩至1.5%。虽然存款利率定价范围放开上限,但上浮利率意味着增加资产成本,银行都较为慎重。
  数据显示,在去年第五次降息后,从各家银行公布的利率情况来看,国有大行的上调幅度仍然最小,普遍在20%以内。工、农、中、建、交五大行及,3个月、半年、1年期定存利率均为1.35%、1.55%、1.75%,上浮幅度为22%、20%、16.7%,两年期存款利率则上浮约12%,3年期以上则未进行上浮。股份制银行普遍上调了30%左右,民生、兴业、浦发等7家股份制上市银行3个月、半年、1年期定存利率大都在1.5%、1.75%、2%的水平,较基准利率上浮约36%、34%、33%。这样的低利率已难留住客户的存款。
  互联网金融加剧存款流失
  马云为了改变传统银行,开了一家网商银行!马化腾为了将金融机构和互联网企业连接起来,开了一家微众银行!李彦宏为了跟上步伐补全金融布局,联手中信开了一家百信银行!他们将不设任何网点、任何柜台,不发任何银行卡!用互联网的力量,来颠覆传统金融!
  随着互联网金融的发展,银行的日子已经越来越不好过了。最集中体现在揽储问题上,以前给个3%的收益,能够吸引大量存款进来,如今互联网已经把这个门槛涨过了5%,这就是说银行的成本还将上升,大量的活期搬家到理财以及各种宝宝中,让银行的成本大幅上升。
  盈利模式改革需再进一步
  从另一个角度来看银行存款的流失,在全面放开利率市场化后,银行虽然还是对成本比较重视,但也在调整资产负债结构,变革盈利模式。去年三季度,银行存款在负债中的比重持续下降,平均为78.6%,其中股份制商业银行的这一比重已降到68.4%,同业负债、发行等在负债中占比逐步提升。
  在中国社科院金融所银行研究室主任曾刚看来,在利率市场化和竞争加剧的不可逆的大环境下,银行盈利模式改革需再进一步。他表示,目前存款这么难保留,凸显了其稳定性差的问题;存贷比的取消,银行不再被硬性要求考核存款,存款失去参照价值;同时,存款的成本还在上涨。“存款作为资金的三项优势都没有了。”
  与此同时,同业存单、大额存单等主动负债工具已横空出世。存单的规模大、流动性好,并且能够锁定期限,近年来发展速度快。曾刚预计,未来存单可能会分流成一种资金来源的形势。所以,银行应当有两方面的转变:
  一是转变理念,调整负债结构,尝试其他主动负债,如大额存单、债券等;
  二是转变经营模式,由间接融资变为直接融资,可尝试从表内业务转为直接和资产对接。
  银行曾经一直是中国老百姓最信赖的地方,有钱存银行,安全还有利息拿。但是现在,时代变了,他们一边要和其他行争抢客户,一边还得防着互联网的突然袭击,时点任务的悄然回归印证了银行面对存款流失的急迫感。(来源:行业网公众号)
(责任编辑:钟慧 UF025)
&&&&&&</div
客服热线:86-10-
客服邮箱:(我爱打手机)
(迪粒冷爸)
(吃饭大学研究生)
第三方登录:银行月流失4474亿!饿死同行也拉不来存款,为啥越存银行越穷
机构发布的各银行最新存款利率显示,银行各期存款利率上浮幅度有所提高,不过各家银行的存款利率差异仍大。其中国有银行的存款利率普遍偏低,城商行的存款利率则通常都比较高。
就拿部分银行在北上广的定期存款利率做对比,农行、建行、交行、招行的存款利率最低,其中一年期利率只有1.75%,而渤海银行、上海银行的存款利率则比较高,一年期存款利率为1.95%,两者利率相差0.20%。
如果有两个储户分别把10万元存在农行和上海银行,前者一年能获得的利息为1750元,后者能获得的利息为1950元,两者相差200元。
利润零增长,一个月流失4474亿!
天变了,2015年9月,中农工建四大行的盈利水平正式全部跌入0增长时代,大量银行跌入个位数,预计很快将进入负增长时代,银行业的暴利正在被终结,可怕的还在下面!
近日,央行公布了四大行的贷款数据,截至10月底,工农中建四大行各项存款为54.74万亿,30天时间,各项存款流失4474亿;其中境内存款,流失4038亿;境外存款,流失436.63亿!
更恐怖的是,截至10月底四大行贷款总计为35.69万亿,30天减少了656亿!这是2009年以来,银行贷款首次下降!贷款将产生无成本收益,占到银行利润来源的80%以上,贷款下降,将让四大行真正开始警惕!
想要的没来,不想要的“坏账”却来得更猛:今年前三季度,各家上市银行不良贷款余额和不良贷款率普遍上升,农业银行的不良率更是站在了2%。
看来,银行们习惯了的“规模即效益”的经营模式,是真的持续不下去了。
存银行,越存越穷!
除了上调上浮幅度,也有部分银行下调了部分期限的利率。国有大行中,两年期存款利率最低上浮由上季度的7.14%降到了0,而三年期和五年期最低存款利率依旧没有上浮。另外,数据显示,在调查的604家银行中,没有一家银行活期存款利率上浮达到30%。
国有五大行活期存款利率甚至低于基准利率,仅为0.3%,粗略计算1万元的活期存款,一年下来只有30元的利息。在这种低利率下,活期存款是一种不合适的储蓄方式。
统计数据显示,银行三年期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幅度远小于其他各期限上浮幅度,大多数银行一年期利率上浮幅度都在30%及以上。分析师认为,这是因为银行吸收存款的意愿加强,但考虑到目前经济下行压力较大,未来央行可能会进一步采取降准降息的措施,银行对于吸收长期存款的动力不大,对于成本较低的中短期资金较为渴求。
因此对两年期以内定期存款上浮力度较大,对三年期以上定期存款利率上浮力度较小,甚至多家银行出现期限与收益“倒挂”的现象。
如何理解银行存款减少了?
第一个纬度:银行“存款减少”是指银行一般性存款规模增速下滑。银行存款包括企业存款、个人存款、同业存款以及政府存款,一般银行所说的拉“存款”是指一般性存款,主要包括个人存款和对公存款。从近年金融机构整体存款余额看,基本保持低速增长,2017年存款增速更是下滑至9%左右。从银行存款结构看,2017年开始,个人和企业存款同比增速下降明显,而同业存款和政府存款同比增速呈上升趋势。
第二个纬度: “存款减少”可以理解为存款增速不及贷款增速。银行拉存款难的问题实际上一直存在,对于银行而言,存款是开展贷款业务的基础,比较存款增速和贷款增速的变化,也能进一步说明存款难。自2013年开始,存款余额的同比增速就一直低于贷款余额的同比增速,特别是2017年以来,存款和贷款余额同比增速的差额在走阔,贷款增速小幅上扬,而存款增速下行,进一步凸显出存款不足的矛盾。
第三个纬度:“存款减少”体现为存款向大行集中,中小型银行吸收存款难度加大,新增存款分布不均。通过比较近年新增存款的结构,五大行在每年新增存款中占比逐步提高,月,五大行新增存款4.97万亿元,占当期新增存款的42.56%,同期,全国股份制银行新增存款仅0.22万亿元,占当期新增存款的1.87%,占比大幅下降。
五大行在吸收存款上一直具有优势,一方面,五大行在全国营业网点众多,声誉度高,受众面广,吸收存款相对容易;另一方面,像农行对县域以及农村地区覆盖面广,区域内居民储蓄率高,存款也相对稳定。
比较五大行的存款增速,营业网点最多的工商银行的存款增速近年稳步提升,2017年也保持平稳,农行稳中略降,但增速一直保持在较高水平,而其他几家大行均出现不同幅度的增速放缓,特别是交通银行存款增速明显低于其他四家银行。
全国性股份制银行内部分化较大。2017年9月末,存款增速最高的是兴业银行,同比增长17.28%,同期,其他股份行存款增速均在个位数,而中信、民生、平安等三家银行2017年以来存款增速下滑明显,在2017年9月末出现了负增长。
为什么“银行拉存款难”今年更突出?
拉存款难对于银行而言是个老问题,但今年似乎更加突出,从原因上看,主要是以下两方面原因:
一方面,同业业务监管加强,主动负债规模受限。很多中小银行为了解决发展中存款不足的问题,积极开拓主动负债渠道,包括同业存款、同业拆借以及发行同业存单。从负债结构上看,近年发行债券(同业存单)、同业负债以及对中央银行负债占比呈上升趋势,一般性存款规模占比从70%多降至当前的61.33%。自2016年四季度开始,同业监管加强,加上MPA考核在2018年一季度末对资产规模超过5000亿的银行,将期限一年以内的同业存单纳入同业负债的考核,致使同业负债规模压缩,同业负债占总负债的比重从2015年高点14.42%降至目前的11.82%。所以,在主动负债规模受限的同时,对一般性存款的需求增加,银行吸收存款的压力自然相应加大。
另一方面,短期市场利率上行较快,货基收益率上行,留住存款难度加大。自2016年四季度以来,金融去杠杆,市场流动性整体偏紧,货基收益率一路走高,从不足3%升至超过4%,而银行活期存款基准利率仅有0.35%,一年期存款基准利率仅有1.5%,即使个别银行有所上浮,也在2%左右,不及货基利率高,灵活性也不如货基。从规模看,2017年至今,货币基金净值增加了2.1万亿,对比2017年前三季度存款规模新增11.68万亿,货基新增规模占当期存款新增规模的18%,所以存款流失,有很大一部分都购买了货基。相对于市场利率趋势性下降,在市场利率趋势性上升时,对银行存款的冲击更大。
银行存款减少将产生哪些影响?
对银行而言,银行拉存款难,不仅影响银行的负债结构,同时还影响银行的净息差。
相对于同业负债和同业存单,银行存款的成本率是最低的,近年银行净息差从2013年末的2.68%降至2017年9月末的2.07%,主要是负债端成本的提高。
值得一提的是,自2017年以来,大型商业银行的净息差季度环比是在不断提高的,从2017年一季度末的1.99%提升至三季度末的2.05%;农商行的净息差也从2017年一季度末的2.68%升至三季度末的2.83%。与此同时,股份制银行和城商行的净息差在2017年季度环比是下降的,从2017年一季度末至三季度末,股份制银行的净息差从1.85%降至1.84%,城商行的净息差从1.97%降至1.94%。
这和之前的分析也是一致的,今年存款向国有大行集中,农商行的吸储能力强,存款优势也比较明显,所以,这二类银行在2017年净息差回升较多。
银行存款规模的减少,不仅对银行自身有影响,同时也影响债券市场的配置资金和债券收益率。存款是银行的主要负债来源,其规模减少也会影响到资产端如贷款、债券投资的运用,自2017年以来,银行贷款同比增速基本保持在12%以上,较为稳定,但商业银行的债券托管量增速转为负值,在年初下滑明显,表明银行对债券投资的需求减弱。与此同时,债券收益率今年以来上升明显,以十年期国债收益率为例,其到期收益率从年初的3.1%升至当前的3.9%。
从目前情况,只要央行继续维持金融去杠杆,短期资金成本恐难以下降,存款搬家的现象很难得到改善。明年需要重点关注经济走势,如果经济出现超预期下滑,央行的政策基调可能会发生一定变化,存款难的现象可能会得到一定改善。
在当前经济下滑,银行全面进入负利率时代,老百姓存在银行里的钱实际上是亏本的,那我们应该如何去做投资?
业内人士提醒债市未来风险性
一直知道存款难拉,没想到这么难拉了!以往,银行员工自嘲是“一人在银行,全家跟着忙”,如今段子变成了“饿死同行也拉不来存款”。数据显示,今年银行存款的整体增速下滑,企业和个人都越来越不愿意存款了,市场利率节节攀升,金融脱媒速度提升,钱更容易流失到了利率更高的产品上去。中小银行更是遭遇大银行碾压。在存款流失下,被殃及池鱼的还有债市,分析认为,始于10月的债市大跌,一定程度上是因为“接盘侠”银行“缺钱”。
个人和企业都不愿存钱到银行
央行近日发布第三季度货币政策报告,对今年前三季度商业银行存款的情况进行了披露。
央行称,9月末,人民币各项存款余额为162.3万亿元,同比增长9.3%,增速比6月末高0.1个百分点,比年初增加11.7万亿元,同比少增1.1万亿元。
在报告中,央行同时表示:“从人民币存款期限看,活期存款比重降低。”数据显示,前三季度,住户存款和非金融企业存款增量中活期存款占比为30.1%,比上年同期低12.5个百分点。从人民币存款部门分布看,住户存款、非金融企业存款分别同比少增1985亿元、3万亿元。也就是说个人和企业,都越来越倾向于不愿意存款了。
苏宁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赵卿称,“存款减少”体现为存款向大行集中,中小型银行吸收存款难度加大,新增存款分布不均。
分析认为,这和股份行的客户结构有关。“股份行的客户基本上在一二线城市,对利率很敏感,各类金融产品的选择也丰富,因此在其余金融产品利率高的时候,银行存款随之搬家。中小型银行存款增长困难的情况今年不会结束,可能要持续1~2年。
“存储”途径不断增加
分析认为,银行存款很难持续保持高增长是因为,随着经济不断发展,国民消费以及投资意愿不断提升,出于储备性动机的储蓄意愿则会降低。尤其是今年以来,随着市场利率节节攀升,再加之互联网金融渠道大大拓展,共同诱使金融脱媒速度提升。
央行参事盛松成也曾表示,近年来,金融创新快速发展,除了商业银行外,居民和企业存储货币的途径不断增加,比如银行表外理财、货币基金、互联网金融存款、各类资管计划等。“大量企业和居民选择以货币基金等存款以外的形式储蓄。”
“此前有着较高增速的企业存款也下了很多,企业存款占总存款的比例出现了明显的下滑,原本是银行负债端重要依靠的企业存款在今年反而拖了后腿。”联讯证券董事总经理、首席宏观研究员李奇霖说,其认为企业融资需求收缩,房地产市场降温,资管产品的收益率与银行存款利率的差距又重新拉大,造成原本就减少的存款流失是主要原因。
李奇霖认为,未来这种情况可能还会持续,因为理财与存款利差还处于高位,下行需要时间。
存款流失下殃及的债市
自10月上旬以来,债市经历了一轮以长期限利率债为“领跌品种”的下跌,几乎每周债市都遭遇暴跌,债市收益率不断刷新3年多来高位。日前,10年期国债收益率一度突破4%关口,为日以来首次“破4”。
“债市暴跌背后,一定程度上是因为银行配置力量没有‘接盘’。” 兴证宏观王涵、肖金川认为。
“现在最大的问题是能够稳定市场的配置盘力量要远弱于交易盘。”李奇霖分析,一般来说银行吸收存款、投放贷款、赚存贷差,资产配置顺序是先贷款后利率债,配置利率债也主要是为了实现流动性管理,交易盘占比不大。
平安证券宏观研究组预测,目前金融去杠杆之下,存款派生增速减弱,银行购债意愿降低,是当前债市持续性疲弱的重要潜在原因之一。考虑到这一逻辑将在今后大概率延续,债市未来的风险性不容忽视。
三季度上市银行存款总额环比变化(部分)
证券简称 存款总额截至 存款总额截至 存款变化
2017年6月底| 2017年9月|底同步增长 (十亿)(十亿) (十亿)
工商银行 29.64 308.472
农业银行 70.17 265.219
建设银行 02.60 228.202
中国银行 36.48 104.417
华夏银行 5.27 38.398
平安银行 1.74 -0.592
光大银行 7.24 -44.059
浦发银行 9.01 -53.512
中信银行 6.74 -136.733
招商银行 4.22 -168.035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今日搜狐热点为什么银行不直接把给余额宝的利率给存款者呢?不仅利率低的可怕,为什么银行不直接把给余额宝的利率给存款者呢?不仅利率低的可怕,鼎化论百家号据4月22日天弘基金所发布的一季报数据显现:余额宝在第一季度高调打破了万亿大关,作为天弘基金一枝独秀的公募基金产品,余额宝以1.14万亿的范围创出历史新高!截至2016年四季度末,余额宝范围为8082.94亿元,在今年一季度,这一数据上涨到了1.14万亿元,用户数量已超3亿。想必看到这个数据“传统银行”是失望的吧?能够说存钱到银行,在中国有着一千多年的历史,在老一辈中国人眼中,这是居家理财的必然选择。银行曾经是金融范畴的垄断性巨头,但是自从马云发明了支付宝之后,银行的位置就曾经饱受应战,而今曾经逐步被人们所遗弃。余额宝是支付宝的王牌,但是支付宝的野心并不只于此,所以支付宝在不时的推出更新的产品,比方说蚂蚁花呗,和蚂蚁借呗。马云还为用户开了一家他本人的银行——网商银行,用户只需求经过网商银行转账提现都是免费,这让支付宝的用户越来越支持马云了。经过网商银行不只转账快,支持大额,并且结合大数据推出了“网商极贷”停止拓展业务,用户只需在徽信关住就可最高申请五十万,这没有支付宝没有借呗的小同伴也是纷繁点赞,由于芝麻分在500分以上的都可在其平台申请授信,这样也处理了很多用户的资金周转问题,也直接影响了银行的独一优势。马云曾说过:银行不改动,就让我来改动银行。是的,他做到了!一位余额宝的铁粉就称:“余额宝比银行的利息高很多,我存了51万,一天的收益就有53.9元,且随用随取、便当快捷。如今早餐根本都靠余额宝了,一万块一天收益一块钱,比股市稳妥,比银行利息高,存银行不见了能不能赔它说的算。而余额宝只需你敢存,马云就敢陪!”那么你可能会有疑问,假如余额宝把利益最大化给用户了,那么马云怎样生存、盈利?其实,作为一款货币基金,余额宝主要投向为银行协议存款、短期融资券、大额存单等。这阐明了银行给予大额存单的利率比余额宝给大家的更高,余额宝只是从中抽成给其用户。而真正推进余额宝在短短几年内破万亿的基本力气,还是来自挪动支付对社会生活的浸透。小编以为:为什么银行不直接把给余额宝的利率给存款者呢?不只利率低的可怕,同时还存在着资金缺口、忽悠客户存钱购保险等现象,往常整个银行业正在走向衰落之路,再不做改动,互联网金融体系势必会打败传统金融体系,所产生的结果也将印证马霸霸的那句改动银行的唉声叹气!那么,往常范围破万亿的余额宝到底是被固地自封的银行体系所成全还是因其不时的自我创新与打破呢?可话说回来,运用余额宝又是真的平安吗?其实,余额宝刨根究底仍是一个基金产品,是基金就会存在一定风险。它不比银行存款那么稳定,收益也是不时动摇。高盈利的背后就会有高风险。具有一定风险又便利的余额宝和稍显稳妥的银行,你会选择哪一个停止理财呢?本文仅代表作者观点,不代表百度立场。系作者授权百家号发表,未经许可不得转载。鼎化论百家号最近更新:简介:一站式理财,轻松服务作者最新文章相关文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银行存款减少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