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没有狮子,为什么会有舞狮的小狮子规格

热门推荐:
  本账号为搜狐读书官方账号,内容全部来自出版社合法授权,转载请联系原出版社
  有没有和读书君一样,多年来对“中国狮子”的属性十分费解的小伙伴?任何一部古典名著、小说话本都告诉我们,狮子从不是中国的“土特产”,但是我们从不乏关于狮子的比喻、习俗和故事,形容惧内是“河东狮吼”、节庆日要舞龙舞狮,下葬用来做三彩、高宅大院用来守门……这种待遇是孔雀、长颈鹿、大象、骆驼等任何外来动物都没有过的。
  更别提,我们常见的狮子形象:踩着绣球、歪着脑袋、烫着卷发……比起狮子,更像是狮子狗,这一切的一切,只能用四个字来形容:
  所以狮子似乎被分成了两个品类:狮子、中国的狮子。后来我们才知道,原来非本土产,却各种流行的动物元素,还有一种称谓叫“国际动物”,今天的历史渣解惑时间,我们就来系统谈谈,狮子是怎样被引入中国,并一步步改(崩)变(坏)的。
  那些闻名历史几千年的“国际动物”:分布广完全没帮助
  天高任鸟飞,海阔凭鱼跃,大家可能会说,鸟和鱼最有资格当“国际动物”。但我关注的“国际动物”,不光活动范围大。要讲活动范围,老鼠、苍蝇、蚊子,谁都比不了。我说的“国际动物”不是它们,而是充当人类交往媒介的动物。在我看来,马是真正的“国际动物”,骆驼也是。当然,还有一些动物,不是用于战争,不是用来驮东西,而是作为珍禽异兽,用于进出口,本地没有,一看就是来自远方,这对判断文化传播很重要。
  文化传播,有时很难判断。一个地方的发明传到另一个地方,经常被改造,变得面目全非,外来影响和本土因素掺和在一起,很难一清二楚分开来。这种非驴非马的现象,反而可能与传播有关。
卢沟桥狮子
  这里最直观的例证,就是中国艺术中的狮虎形象。狮虎跟猫狗、金鱼不一样,不是人工培育的结果,原来长什么样,现在还什么样。
  狮子是外来动物。中国只有老虎,没有狮子。狮子的形象在中国扎根,经长期改造,早就本土化,没问题。但外来就是外来,不管你对本土文化如何推崇,对本土化的改造如何强调,你还是无法否认,狮子是一种外来动物,跟狮子有关的艺术与外来影响有关。这就像一个欧洲人或非洲人,他们跑到咱们中国来,不管怎么打扮,我们一眼就能认出来。
  老虎,情况相反。照理说,绝对本土,但中国有一种虎纹,居然跟伊朗-阿富汗地区的虎纹如出一辙,如果从年代考虑,人家比我们早。总之,外来的东西可以本土化,本土的东西也可以受外来影响。人家影响我们是这个道理,我们影响人家也是这个道理。内外并不是绝对排斥的关系。
  西方人最爱的动物排行:鹰、狮子、鹰合体狮子
  西方人最喜欢的动物,一是老鹰,二是狮子。我们只要看一下他们的国徽,就能明白这一点。
美利坚国徽
  美利坚的国徽是圆牌上画个白头海雕( bald eagle),一爪抓着橄榄枝(代表和平),一爪抓着一束箭(代表战争),很有点胡萝卜加大棒的味道。俄罗斯的国徽是方盾上画个双头鹰,一个脑袋朝东方,一个脑袋朝西方,左顾右盼,中间是圣乔治。德意志的国徽是方盾上画个黑老鹰,两个翅膀,肩头往上耸,好像壮汉亮肌肉。不列颠的国徽是狮子和独角兽( unicorn)一左一右在两边,扶着个椭圆形的牌子,上有皇冠,代表王权,牌面四分,左上角和右下角的三头金色行狮代表英格兰,右上角的一头红色立狮代表苏格兰,左下角的蓝地竖琴代表北爱尔兰,威尔士阙如。
  神奇的脑回路:为什么大家都选择让狮子看大门
  这类徽识,起源是中世纪贵族的族徽。这种族徽多半画在盾上,一般译作“盾形纹章”,最早可以追到12世纪。
  古希腊陶瓶,上面画的盾牌,主要也是老鹰、狮子和格里芬(鹰、狮合体的怪物)。
  欧洲人喜欢老鹰和狮子,这种偏好向上追,还有更古老的源头。文艺复兴以来,欧洲人认祖归宗,以希腊、罗马为文化源头,但希腊、罗马的源头又是什么?其实是近东。古典学和东方学分不开。
  近东艺术,有一种徽很古老,如埃及有一种两个翅膀中间夹个圆盘的徽,翅膀代表老鹰,圆盘代表太阳。这种徽,发展到后来,圆盘变圆环,从圆环中钻出个神像,长得跟地上的人王一模一样。亚述帝国有这种徽,代表亚述的主神,太阳神阿舒尔。波斯帝国也有这种徽,代表祆教的至上神,象征日月、光明和圣火的阿胡拉?马兹达。20世纪,人类发明飞机,大家又想起这种徽。世界各国常以这种徽作航空公司或空军的标志。
  狮子在近东艺术中也非常流行,常被用来看大门。这种习俗影响全世界,一直影响到现在,全世界的建筑,到处都用狮子看大门,特别是放值钱东西的地方,比如银行和博物馆。
  好费解啊!中国不产狮子,为何狮文化遍布全国?
  中国人什么时候知道狮子,现在还不好说。但至少战国以来,中国人就已知道狮子,至少听说过这种动物。
  战国时期,狮子叫狻猊。“狻猊”是外来语,薛爱华读suangi。他构拟的上古音是swan-ngieg。“狮子”也是外来语,薛爱华读sisak。 他说,“这个词是在‘狻猊’传入若干世纪以后从伊朗传入中国的”。今伊朗、阿富汗、中亚各国和印、巴等地的叫法多半以S打头。“ 狻猊”是早期译名,汉代作“师子”,后来才写成“狮子”。“狻猊”和“狮子”都是以S开头的双音节词。“狮”是简称。
  中国有老虎,没狮子。中国人要想解释狮子,只好借助老虎。《尔雅?释兽》说“狻如猫”,这也是打比方。猫是毛色浅淡的虎。狮子,毛色浅淡,没有花纹或斑点,正与这种虎相似。
  薛爱华说:“对于唐代的中国人来说,狮子是一种西方来的动物,而老虎则是西方的象征,因而狮子毫无疑问便有着与老虎同样的秉性。”汉长安城出土的四神瓦当,有时会用狮子代替白虎,正是把两者视为相似的动物。
  汉代对狮子的记载,最早见于《汉书?西域传》。狮子输入中国,有明确记载是东汉时期。
  1、章帝建初四年(79年)从月氏进口。《后汉书?? 班超传》:“初,月氏尝助汉击车师有功,是岁贡奉珍宝、符拔、师子,因求汉公主。”
  2. 章帝章和元年(87年)从月氏进口。《后汉书?章帝纪》(章帝章和元年):“是岁,西域长史班超击莎车,大破之。月氏国遣使献扶拔、师子。”《后汉书?西域传》:“章帝章和元年,遣使献师子、符拔。符拔形似麟而无角。”
  上述地点都在丝绸之路的干道上。汉以后,狮子进口,史不绝书。归纳所有输出地点,我们可以看得很清楚,狮子主要是从伊朗、印度,经阿富汗和中亚,最后从新疆,一站一站输入汉地。
  最长的误解:狮子是外来的,舞狮却是中国的?
  狮子是外来动物,是外来动物中的珍禽异兽,价值昂贵。亚述石刻常有王者猎狮的画面,萨珊金银器也有这种画面。有一位伊朗学者问我,你们中国也有这种画面吗?我说没有,狮子对我们太珍贵,千里迢迢,好不容易从你们那边进口一两只,养在皇家苑囿,如果把它射杀,那不太可惜了吗?
  舞狮在中国很流行。前一阵儿,菲律宾搞反华游行,曾当街焚烧中国人舞狮的道具。很多外国人都把舞狮当中国文化的符号。他们的印象来自唐人街。很多中国人也相信,舞狮是中国自己的传统。他们并不知道,狮子是外来动物,舞狮是外来艺术。
  舞狮见于中国文献记载,年代很早。如:
  北魏杨f之《洛阳伽蓝记》卷一“长秋寺”:“中有三层浮图一所,金盘灵刹,曜诸城内。……四月四日,此像常出,辟邪狮子,导引其前。”
  《洛阳伽蓝记》是北魏杨f之撰,距今已有1400多年。“辟邪狮子,导引其前”,是以狮子为佛像开道,以为狮子可以驱避邪魅,可见舞狮和佛教传入有关。
  但舞狮是从中亚和南亚传入,跟狮子的传入是前后脚。新疆阿斯塔纳墓地出土过舞狮俑,西藏古格王国遗址红庙壁画也有表现舞狮的画面,可见舞狮在中国西部很流行。其传播,估计是先传新疆、青海、西藏,然后才到中原地区。而五方狮子舞是从“西南夷、天竺、师子等国”传入。“西南夷”指云贵川,“天竺、师子等国”指印度、斯里兰卡。斯里兰卡,古称狮子国。“持绳者服饰作昆仑象”是说舞狮者扮作驯狮的昆仑奴。
  论兽中之王在中国是怎么被一步步卷毛和狗化的?
  狮子分雌雄,主要看有没有鬣毛:雄狮有,雌狮没有。鬣毛相当人的长发和鬓髯。汉代狮子,无论雌雄,鬣毛并不突出,有些根本没有,有些虽有,浅而短,很少作连鬓胡子大蓬头相。
  中国艺术中的狮子,分行狮和蹲狮两种。早期以狮子守阙,多以行狮夹神道两旁,左右相向,以侧面亮相;晚期以狮子守寝,多以蹲狮守四门,左右并列,以正面亮相。魏晋南北朝和隋唐以来的狮子,其形象与萨珊波斯有同步性,往往卷发,而且狗化。唐代更是这种趋势的定型期。
  唐乾陵的石狮。唐陵跟东汉不同,不是用狮子或翼狮守阙;跟六朝也不同,不是用翼狮守神道柱。它是用狮子守寝园四门,每门一对共四对。这类门狮多为蹲狮,不是左右相向,而是左右并排。陕西历史博物馆藏三彩狮子。1955年西安王家坟唐墓出土。这种三彩狮子,活脱脱像顽皮的狗。
  传统狮子的典型标本是清代的狮子。清代的门狮,例子很多,雄狮踩绣球,早期没有,什么时间出现,待考。现存标本,似乎早不过宋金时期 。“绣球”一词主要流行于宋代。当时不但有“抛绣球”、“踢绣球”、“滚绣球”、“射绣球”一类说法,还有以“绣球”命名的词曲和花卉。我怀疑,狮子滚绣球来自狮子舞。舞狮人以绣球戏狮子,是拿绣球当狮子的玩具。猫狗喜欢追逐滚动的球,这一特点被移用于狮子。
  |关于书|
作者: 李零
出版社: 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副标题: 李零考古艺术史文集
出版年: 2016-10
请先登录再操作
请先登录再操作
微信扫一扫分享至朋友圈
本店为客官提供更好的阅读,更好的书。
知名IT评论人,曾就职于多家知名IT企业,现是科幻星系创建人
未来在这里发声。
新媒体的实践者、研究者和批判者。
立足终端领域,静观科技变化。深入思考,简单陈述。
智能硬件领域第一自媒体。相关热词:
这些是最新的
Copyright &
91励志网 版权所有&&&}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舞狮音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