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学基本电化学测量方法实验中怎样电化学测量方法才不会损坏二极管

求助:帮忙看看这个稳压二极管是不是坏了?特别是有SONY AC-LM5的坛友能亲测一下。|拆机乐园 - 数码之家
查看完整版本: [--
赞助商链接
手里的SONY 4.2V 1.5A电源坏了,型号是AC-LM5,无输出,实测是一通电时有电压最高为5V多,然后就保护了,电压一直往下掉到0。测试后觉得可能是一个稳压二极管坏了。正面上图,外壳和电路全景就没拍,借用坛友“无语”在这一贴里的。[attachment=3620808] [attachment=3620810] [attachment=3620809] 电路特写,为了看清这个几贴片上面的丝印,花了不少功夫,先清洗了表面的东西,应该是松香,然后涂了点白色的灰,这样才看清楚。[attachment=3620836] [attachment=3620805] 电压采样电路,就是这几个绿色的贴片串联后,采样104和333那里的电压,所以想调整电压可以在这里打主意。[attachment=3620806] 大致画了一下这部分的电路,应该是这样的[attachment=3620837]
现在是在线测试时,一通电,这个二极管两端的电压一直升到4点几V,是不是坏了?不敢焊下来测了,水平不够,通常这些小贴片拆下来就找不到了。
赞助商链接
只有AC-LM5A跟这个完全不同!
赞助商链接
我的侧边带一小板,可以微调电压的
如果你确定这个稳压管是2.5伏的,,如果测到两端有4点几伏,,就是坏了
没有这个 只能帮顶了 让有的人看到
测量下他的二极管特性还有没有,如果还有,基本可以确定是好的。
谢谢大家了,今天实在忍不住把这个标有C2的二极管拆了下来,还好,没搞丢。从电路上实测,管脚一边有竖线标记的接在电路正极上,所以肯定是个稳压二极管。焊下来后测试了,竟然是个5.6V的稳压管!! 什么世道,网上查到的资料不一定可靠啊。
如果是那个稳压限流IC,标有B31的那个坏了,这个电源只能拆件了。个人觉得,通电后有超额定电压输出后保护了,应该应该表明这些保护电路还是正常的,可能是电压控制出问题了。
有两个一样的,还需要测哪儿不?
:有两个一样的,还需要测哪儿不? 首先谢谢你了。如果方便,帮我测一下那个SOT23-6封装的IC,就是图上那6脚的标有B31的IC,通电工作时的4脚(就是图中标红色的右上角的脚)和旁边(蓝色)的5脚的对地电压是多少?没通电时,用万用表二极管档测一下4脚对地的值,看看是多少?这几天无聊,画了下IC各个脚的功能,正常工作时,3脚应该是1.24V,1脚电压就视电流大小而定了。[attachment=3647210][attachment=3647146]
:有两个一样的,还需要测哪儿不?
还有一张,过年无事做无聊着画的。基本连上一张,把低压端的电路画出来了。PS:小时候画画是体育老师教的,体育老师是语文老师兼任的,自己又不争气。大家莫笑我啊。[attachment=3647222]
4脚对地1.6,反之0.4。两个都是通电后发现我这俩输出也不正常,(找出来后没工夫弄,以为这俩至少有一个好的吧,结果木有)其一和你手里的相同,通电瞬间4V多,逐渐降致无输出。其二直接输出交流2V。所以没测4、5脚对地电压。
:4脚对地1.6,反之0.4。两个都是通电后发现我这俩输出也不正常,(找出来后没工夫弄,以为这俩至少有一个好的吧,结果木有)其一和你手里的相同,通电瞬间4V多,逐渐降致无输出。其二直接输出交流2V。所以没测4、5脚对地电压。 谢谢了,如果这样的话,AC-LM5 这个型号可能有这样的通病。
我的是B30,SOT23-6封装,已经短路R210,输出电压4.25V。测量了您标示的C2的电压,+端4.25V,-端3.69(空载),负载越重-端电压越高可以达到4V,也就是IC的供电电压(利用这个可以增加几个元件组成指示灯电路)。IC各脚空载电压/负载(大概800mA)电压/对地电阻(20k档)/二极管档(黑地)&&如下:1:0.00 / 0.00 / 0.00&&&&&&&&&&&&&&&&&& / 0.0002:0.00 / 0.00 / 0.00&&&&&&&&&&&&&&&&&& / 0.0003:1.23 / 1.23 / 超量程&&&&&&&&&&&&&&&&/ 容性0-1.5574:3.69 / 3.98 / 容性0到10.30k&& / 容性0-1.6565:2.47 / 2.75 / 超量程&&&&&&&&&&&&&&&&/ 超量程6:0.00 / 0.00 / 1.00&&&&&&&&&&&&&&&&&& / 0.660
你并一个2.5稳压管试一试
稳压二极管坏一般都是击穿,用万用表测试下。
查看完整版本: [--
Powered by
Time 0.089904 second(s),query:5 Gzip enabled您现在的位置: >> 电学基本测量实验报告 >> 基本测量的实验报告
基本测量的实验报告
来源: 时间:
【基本测量的实验报告】实验题目:基本测量1、实验目的 (1)掌握游标卡尺的读数原理和使用方法,学会测量不同物体的长度。(2)掌握千分尺(螺旋测微器)和物理天平的使用方法。(3)测量固体密度。(4)测量不规则固体密度。(5)学会正确记录和处理实验数据,掌握有效数字记录、运算和不确定度估算。2、实验仪器(在实验时注意记录各实验仪器的型号规格 游标卡尺(量程125mm, 分度值0.02mm, 零点读数0.00mm)、 螺旋测微计(量程25mm, 分度值0.01mm, 零点读数:-0.005)、物理天平(量程:500g,感量:0.05g)、温度计(量程:100℃,分度值:1℃ )。3、实验原理 1、固体体积的测量 圆套内空部分体积 V 空=π d2 内 H/4 圆筒材料的体积 V=圆筒壁的体积=? 2 (D ? d 2 ) ? H 4其 相 对 不 确 定 度 计 算 公 式 为 :2 2 D2 U D2 ? ? 2 D12U D1 ? ? U h ? 2 UV 2 ? ? ? ?? ? ? ( ) ? ? ? D2 ? D2 ? ? D2 ? D2 ? ? V ? h ? 1 ? 1 ? ? 2 ? 2 U 不确定度为U V ? V ? V V 2 201cm主尺0 5 10 副尺 ①游标卡尺的工作原理 图1 游标卡尺是利用主尺和副尺的分度的微小差异来提高仪 器精度的。如图 1 所示的“十分游标” ,主尺上分度的长度为 1mm,副尺的单位分度的长度为 0.9mm, 副尺有 10 条刻度, 当主、 副尺上的零线对齐时, 主、 副尺上第 n (n 为小于 9 的整数) 条刻度相距为 n×0.1=0.n mm,当副尺向右移动 0.n mm 时,则副尺上第 n 条刻度和主尺上某刻度对齐。由此看出,副尺移动距离等 于 0.1mm 的 n 倍时都能读出,这就是“十分游标”能把仪器精度提高到 0.1mm 的道理。钢珠(球)的体积 V ?5 0 ②螺旋测微计的工作原理 C 0 A 如图 2 所示, A 为固定在弓形支架的套筒, C 是螺距为 0.5mm 45 B 的螺杆,B 为套筒,它和测微螺杆连在一起。活动套筒旋转 一周,螺杆移动 0.5mm。活动套筒左端边缘沿圆周刻有 50 个分度, 图2 当它转过 1 分度,螺杆移动的距离δ =0.5/50=0.01mm,这样,螺 杆移动 0.01mm 时,就能准确读出。③移测显微镜 移测显微镜的螺旋测微装置的结构和工作原理与螺旋测微计相似,所以能把仪器精度提高到 0.01mm。由于移测显微镜能将被测物体放大,因而物体上相距很近的两点间的距离也能测出。2、固体和液体密度的测量 (1)流体静力称衡法 ①固体密度的测定,设用物理天平称衡一外形不规则的固体,称得其质量为 m,然后将此固体完全 浸入水中称衡,称得其质量为 m1,水的密度为ρ 0,则有ρ 固=mρ 0/(m-m1)4 ? ?r 3 ? D3 3 6 ②液体密度的测定 先用物理天平称衡一固体,称得其质量为 m,然后将此固体完全浸入水中称衡,称得其质量为 m1,若 将该物体再浸入待测液体中进行称衡,设称得其质量为 m2,水的密度为ρ 0,则有ρ 液=ρ 0(m-m2)/(m-m1) (2)用比重瓶测液体的密度,设空比重瓶的质量为 m1,充满密度为ρ x3 待液体时的质量为 m2,充满和该 液体同温度的蒸馏水时的质量为 m3,比重瓶在该温度下容积为 V,水的密度为ρ 0,则 ρ =ρ 0(m2-m1)/(m3-m1) 3、实验内容及数据记录表格,橙色字体的数据是在实验室测量出的原始数据,其他数据是计算所得。一、用游标卡尺(千分尺)测量铜套的高 H、外径 D、内径 d 等基本量度,估算各直接测量量的不确 定度。计算出物体的体积,估算不确定度。表 1-2 游标卡尺(量程 125mm、最小分度值Δ 仪=0.02mm、零点读数 0.00mm)测量铜管外形尺寸 1 H(mm) D(mm) d(mm) 36.06 20.22 16.36 2 36.04 20.26 16.36 3 36.10 20.24 16. 20.26 16.345 36.08 20.28 16.326 36.10 20.26 16.32平均值 36.08 20.25 16.33UA 0.01 0.01 0.01UB 0.01 0.01 0.01UC 0.01 0.01 0.01U A (H ) ?? (Hi ?1ni? H ) 2 / n(n ? 1) ?? (Hi ?1i? H ) 2 / 6 ? (6 ? 1)根据有效数字的取值规则,不确 定度只取一个有效数字?(36.06 ? 36.08) 2 ? (36.04 ? 36.08) 2 ? (36.10 ? 36.08) 2 ? (36.08 ? 36.08) 2 ? (36.08 ? 36.08) 2 ? (36.10 ? 36.08) 2 6 ? (6 ? 1)=0.00955mm≈0.01mm 同样可以计算出 UA(D)=0.00843mm ≈0.01mm,UA(d)=0.00989mm≈0.01mm, UB= ? 仪 / 3 = 0.02 / 3 =0.01mm UC(H)=(U A ( H )) 2 ? (U B ) 2 =0.0150mm≈0.01mm,2 2 UC(D)= (U A ( D)) ? (U B ) =0.0143mm≈0.01mm,UC(d)=(U A (d )) 2 ? (U B ) 2 =0.0152mm≈0.01mm,计算铜套的体积及其不确定度V=? 2 (D ? d 2 ) ? H ==4.(m) 42 2 2? ?V ? ? ?V ? ? ?V ? U (V ) ? ? U ( D) ? ? ? U (d ) ? ? ? U (H ) ? ? ?D ? ? ?d ? ? ?H ?? ? ? ? ( H D U ( D))2 ? ( H d U (d ))2 ? [ ( D 2 ? d 2 )U ( H )]2 (式中的不确定度 U(D) U(d) U(H)代入 C 类不确定度) 2 2 4=21.68 mm3=21.68× 10-9(m) 测量结果为:铜套的体积 V=(4.06±0.02) × 10-6(m) 根据有效数字的取值规则,不确定 度只取一个有效数字4 3 ? 3 根据有效数字的取值规则,测量结果有效数字的末 二、用螺旋测微器(外径用千分尺)测量小铁球的直径 D,并计算其体积 V ? ?r ? D 3 6 位要与不确定度末位取齐 最小分度值Δ 仪=0.01mm,系统误差=仪器的零点读数= -0.005mm 钢珠 D(mm)1 4.3 4.5 5.平均值 5.001UA 0.003UB 0.006UC 0.006钢珠的直径为:D=5.006±0.006U A ( D) ?? (D ? D )i ?1 in2/ n(n ? 1) ?? (Hi ?16i? H ) 2 / 6 ? (6 ? 1) =0.03UB= ? 仪 / 3 = 0.01/ 3 =0.006mm2 2 UC(D)= (U A ( D)) ? (U B ) =0.0143mm≈0.01mm,4 ? 3.142 V ? ?r 3 ? D 3 ? ? 5.006 3 =65..69mm3(不要求计算体积 V 的不确定度) 3 6 6三、用物理天平测量固体和液体的密度。1、由静力称衡法求固体铜的密度。m1―待测物在空气中的质量 m2―待测物在水中称衡的质量 天平的Δ 仪=天平感量=0.05g,温度计的Δ 仪=仪器分度值=1℃ m1(g) 82.78 Δ m1(g) 0.05 m2(g) 52.19 Δ m2(g) 0.05 T℃ 32.0ρ 水―当时水温度下水的密度 Δ T℃ 1-3 ρ 水(g?cm )0.99505计算ρ =ρ 水m1/(m1-m2) =(0.9×82.78×10-3)÷[(82.78-52.190)×10-3] =2.(kg m-3) =2.6927(g cm-3)此密度是按当 时水的温度查 书中水的密度 表得到的不确定度:因为本实验所有数据都是单次测量,所以只算B类不确定U(m)=UB= ? 仪 / 3 = 0.05/ 3 =0.03g?? 2 2 ? ? 水 ??m1 ? m2 ? ? m1 ? ?m1 ? m2 ? ? ? 水 ?? m2 ? ?m1 ? m2 ? ? ?0.055 ?m1 ?? 2 ? ? 水 ?? m1 ? ?m1 ? m2 ? ? ?0.088 ?m2? ?? ? ? ?? 2 U (? ) ? ? ? ?m ? ? ?U (m1 ) ? ? ? ? ?m ? 1? ? 2 ?2? 2 ? ? ?U (m2 ) ? ?22?水(m1 ? m2 ) 2? (?m2 ) 2 ?U (m1 ) ? ? m12 ?U (m 2 ) ?2 2? ?? ? ? ?? ? U ( m) ? ? ?m ? ? ?? ? ? 1 ? ? ?m2 ? 0.03 ??0.055? ? ? ?2根据有效数字的取值规则, 测量结果有 效数字的末位要与不确定度末位取齐 根据有效数字的取值规则, 不确定度只取一个有效数字2? 0.0882 ? 0.003( g ? cm ?3 )?测量结果的报道-3 -3 待测固体花岗岩的密度为:ρ =2.693±0.001(gcm )=2.693(1±0.1%)(g cm ) -3 -3 评价:查表知花岗岩密度公认值为2.6(g cm )至2.7(g cm ), 本实验结果刚好在此范围,说明本次实验较准确。2、用静力称衡法测液体密度 m1―待测物在空气中的质量 m2―待测物在水中称衡的质量 量,ρ 水―当时水温度下水的密度, 天平的Δ 仪=天平感量=0.05g,温度计的Δ 仪=仪器分度值=1℃ m1(g) 82.78 Δ m1(g) 0.05 m2(g) 52.19 Δ m2(g) 0.02 m3(g) 44.10 Δ m3(g) 0.05m3 ―待测物在液体中称衡的质T℃ 32.0Δ T℃ 1-3 ρ 水(g?cm )0.99505 计算:ρ 甘=ρ 水(m1-m3)/(m1-m2) =0.99505×(82.78-44.10)÷(82.78-52.19) =1.258(g cm-3) 不确定度:因为本实验所有数据都是单次测量, 所以只算B类不确定U(m)= U(m)=UB= ? 仪 / 3 = 0.05/ 3 =0.03g此密度是按当 时水的温度查 书中水的密度 表得到的?? 2 ? ? 水 ??? m2 ? ? m3 ? ?m1 ? m2 ? ? ?0.009 ?m1 ?? 2 ? ? 水 ?m1 ? m3 ? ?m1 ? m2 ? ? ?0.04 ?m2 ?? ? ? 水 (?1) ?m1 ? m2 ? ? ?0.03 ?m3? ?? ? ? ?? ? ? ?? ? 2 2 2 U (? ) ? ? ? ?m ? ? ?U (m1 ) ? ? ? ? ?m ? ? ?U (m2 ) ? ? ? ? ?m ? ? ?U (m3 ) ? ? 1? ? 2? ? 3? ?222?水 2 2 2 ? (m3 ? m2 ) 2 ?U (m1 ) ? ? (m3 ? m1 ) 2 ?U (m2 ) ? ? (m2 ? m1 ) 2 ?U (m3 ) ? (m1 ? m2 ) 22 2 2? ?? ? ? ?? ? ? ?? ? ? ? ? U ( m) ? ? ?m ? ? ?? ? ? ?? ? ? ? 1 ? ? ?m2 ? ? ?m3 ?? 0.03? 0.0092 ? 0.042 ? 0.032 ? 0.002( g ? cm?3 )测量结果的报道甘油的密度为:ρ甘油??根据有效数字的取值规则, 测量结果 有效数字的末位要与不确定度末位 取齐 根据有效数字的取值规则, 不确定度只取一个有效数字=1.258±0.002(g cm-3)=1.258(1±0.2%)(g cm-3)-3 评价:查表得20℃时,甘油密度ρ 甘=1.261(g cm ) (1.261-1.258)/0.002=1.9<3,测量值与公认值十分接近,结果可取。3、用比重瓶法测量液体的密度。设空比重瓶的质量为 m1,充满密度为ρ 液待液体时的质量为 m2,充满和该液体同温度的蒸馏水时的质 量为 m3,比重瓶在该温度下容积为 V,则 天平的Δ 仪=天平感量=0.05g, 空瓶质量 m1(g)Δ m1(g) 充满液体时的质量为 m2(g) Δ m2(g) 充满蒸馏水时的质量为 m3(g) Δ m3(g) 7.80 0.05 13.00 0.05 14.25 0.05 计算:由于当时水温相同,所以水的密度与上表查得相同 ρ 甘=ρ 水(m2-m1)/(m3-m1) =0.99505×(14.28-7.80)÷(13.00-7.80) =1.24(g cm-3) 不确定度:因为本实验所有数据都是单次测量, 所以只算B类不确定U(m)= U(m)=UB= ? 仪 / 3 = 0.05/ 3 =0.03g?? 2 ? ? 水 ?m2 ? m3 ? ?m3 ? m1 ? ? ?0.43 ?m1 ?? ? ? 水 ?m3 ? m1 ? ? ?0.19 ?m2 ?? 2 ? ? 水 (m1 ? m2 ) ?m3 ? m1 ? ? ?0.24 ?m3 ? ?? ? ? ?? 2 U (? ) ? ? ? ?m ? ? (U (m1 )) ? ? ? ?m ? 1? ? 2 ?2? ?? ? ? 2 2 ? ? (U (m2 )) ? ? ? ?m ? ? (U (m3 )) ? ? 3?22?水(m3 ? m1 ) 2? (m2 ? m3 ) 2 (U (m1 )) 2 ? (m3 ? m1 ) 2 (U (m2 )) 2 ? (m1 ? m2 ) 2 (U (m3 )) 22? ?? ? ? ?? ? U ( m) ? ? ? ?m ? ? ?? ? ? 1 ? ? ?m2 ? 0.03 ??0.43? ? ?? ? ? ? ? ?? ? ? ? ? ?m3 ?22根据有效数字的取值规则, 测量结果有 效数字的末位要与不确定度末位取齐 根据有效数字的取值规则, 不 确定度只取一个有效数字2? 0.192 ? 0.242 ? 0.02( g ? cm ?3 )?测量结果的报道:-3 -3 甘油的密度为:ρ 甘油=1.24±0.02(gcm )=1.24(1±2%) (g cm ) 评价:(1.261-1.24)/0.02=1.3<3 所以结果可取 实验感想:写出自己实验时所获得的启示或掌握的知识。注意:写实验报告必须用专用的 A4 实验报告纸,不能用其他形式的作业本信纸 方格纸等,并且一定要写上班别、学号、组别、实验题目、实验日期等内容。并且要与预习报告装订在一起交 实验报告评分标准实验原理 数据记录及处理 名称日期 实验 实验 结果讨论 姓名学号 实验内容 目的 仪器 原理 原理 必要 观点正确 数据正确 数据计算正确 不确定计算正确 填写完全 图 公式 文字 5分 5 分 5 分 10 分 10 分 10 分 5分 10 分 15 分 15 分 10 分实验报告扣分标准未用直尺画表格 单位未写 未写物理量名称 未写学号 有效数字错误 扣5分 扣 5分 扣 5分 扣 3分 扣 10 分 数据明显错误 扣 10 分 作图未用铅笔 扣5分注意事项:实验预习报告上的实验仪器只需写上标题、画出记录表格,到实验室才把要 填内容对着仪器记录好。不能在来实验室前把所使用的仪器名称及型号规格提前写好,如提 前写的扣 5 分,打印的预习报告或实验报告都不能打印出老师发下资料的提示注意事项的内 容,如有则扣 10 分,预习报告或实验报告无需画仪器的图片及相片,如果是打印的有仪器的 图片及相片扣 10 分, 实验步骤上只需要写出实验的内容标题即可, 无需写太详细的操作细节 内容,如果把老师提供的资料的详细操作细节不加修改的抄到预习报告或实验报告的,扣 5 分, 如果同学们需要把老师发下去的仪器相片、注意事项提示和操作的细节内容打印出来看 的话,则应另存再打印,而且几合着使用一份即可,每个实验全班约打印六、七份左右, 然后互相传递着看是非常好的。
【基本测量的实验报告】深 圳 大 学 实 验 报 告课 程 名 称:实 验 名 称:学院:专业:指 导 教 师:报告人报告人:学号学号:班级:实 验 时 间:实验报告提交时间实验报告提交时间:1 一、实验目的a.学习游标卡尺、千分尺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b.进一步掌握误差、有效数字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算法则。二、实验原理:a.游标卡尺的游标有 n 个刻度,它的总长与主尺上(n C 1)个刻度总长相等。设主尺每个 刻度的长为 y,游标每个刻度的长为 x,则有 nx = (n C 1) y 由此求得主尺与游标每个刻度之差值为 δ = yCx = y/n 差值δ正是游标卡尺能读准的最小刻度值,是游标卡尺的分度值,称为游标的精度。b.螺距为 y 的螺旋,每转一周螺旋将沿轴线方向移动一个螺距 y。如果转了 1 / n 周(n 是沿螺旋一周总的刻度线数目) ,螺旋将沿轴线移动 y / n 的距离。y / n 称为螺旋测微 计的分度值。2 3 三、实验仪器:仪器名称 螺旋测微器 游标卡尺 圆环、粗铜丝、细铜丝 组号 型号 量程 分度值 △仪四、实验内容和步骤:.a.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环的内、外直径和高(在不同部位进行多次测量) ,计算绝对误差 b.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细铜丝的直径(在不同部位进行多次测量) ,并计算绝对误差4 5 五、数据记录数据记录:组号;姓名1、用游标卡尺 R 测量圆筒的外径 D、内径 d、和高 H; 卡尺零点误差k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2、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铜丝、细铜丝的直径 、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铜丝、 千分尺零点k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6; 卡尺的仪器误差 ) d( ) H( )D(千分尺基本误差 )D1 (D2 () 六、数据处理数据处理:?N 仪器 = 仪器最小刻度的一半不确定度? = max(?N , ?N 仪器 ) 最后表示N = N ± ?1、计算圆筒的外径 D ,并计算 ?D2、计算圆筒的内径 d ,并计算 ?d3、计算圆筒的高 H ,并计算 ?H4、计算粗铜丝直径 D1 及 ?D17 5、计算细铜丝直径 D2 及 ?D 26、间接量 B =D1 D2 ,计算 B 的平均值、相对不确定度和绝对不确定度。D1 + D28 9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 1:圆筒的外径D = P =±()?D = D实验结果 2:圆筒的内径d = P =±()?d = d实验结果 3:圆筒的高:H=P =±()?H = H实验结果 4:粗铜丝的直径D1 = P =±()?D1 = D1实验结果 5:粗铜丝的直径D2 = P =±()?D2 = D2实验结果 6:B=P =±()?B = B实验讨论:10 五、数据记录及部分处理 组号B7 姓名1、用游标卡尺 R 测量圆筒的外径 D、内径 d、和高 H; 单位mm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D 卡尺零点0 ΔD d 卡尺基本误差:0.02mm Δd H ΔH26.10 26.10 26.08 26.08 26.08 26.08 26.10 26.08 26.08 26.08 26..014 -0.006 -0.006 -0.006 -0.006 0.014 -0.006 -0.006 -0.006 0..02 21.90 21.98 22.02 21.98 21.98 22.00 21.98 21.98 21..034 -0.086 -0.006 0.034 -0.006 -0.006 0.014 -0.006 -0.006 0..92 49.90 49.92 49.90 49.92 49.94 49.98 49.92 49.92 49.922-0.022 -0.002 -0.022 -0.002 -0.022 -0.002 0.018 0.058 -0.002 -0.002 0.0002、千分尺的测量粗铜丝与细铜丝的直径 单位mm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D1 千分尺零点0 ΔD1 千分尺基本误差0.004mm D2 ΔD2 D1xD2/(D1+D2 )1.915 1.875 1.880 1.865 1.865 1.865 1.875 1.860 1.875 1.885 1..001 0.004 -0.011 -0.011 -0.011 -0.001 -0.016 -0.001 0.009 0..105 0.105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5 0.105 0.102-0.007 0.003 0.003 -0.002 -0.002 -0.002 -0.002 -0.002 0.003 0.003 -0..099 0.099 0.095 0.095 0.095 0.095 0.095 0.099 0.099 0.09611
【基本测量的实验报告】得分 课程编号签名批改日期深圳大学实验报告课程名称:大学物理实验(一)实验名称:学院:指导教师:报告人:组号:学号实验地点实验时间:年月日提交时间:1 一、实验目的:二、实验原理:2 三、实验仪器:仪器名称 组号 型号 量程 分度值 △仪四.实验内容:3 五、数据记录:组号;姓名1、用游标卡尺 R 测量圆筒的外径 D、内径 d、和高 H; 卡尺零点误差k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2、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铜丝、细铜丝的直径 千分尺零点k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4; 卡尺的仪器误差 ) d( ) H( )D(千分尺仪器误差 )D1 (D2 () 九.指导老师批阅意见:成绩评定:实验与 预习 (20 分) 操作及记录 (40 分) 思考题 数据处理与结果陈述 30 分 10 分 报告整体 印 象 总分5 六、数据处理:6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7 八.实验总结与思考题:8
【基本测量的实验报告】深 圳 大 学 实 验 报 告课 程 名 称:实 验 名 称:学院:专业:指 导 教 师:报告人报告人:学号学号:班级班级:实 验 时 间:实验报告提交时间实验报告提交时间:1 一、实验目的a.学习游标卡尺、千分尺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b.进一步掌握误差、有效数字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算法则。二、实验原理:a.游标卡尺的游标有 n 个刻度,它的总长与主尺上(n C 1)个刻度总长相等。设主尺每个 刻度的长为 y,游标每个刻度的长为 x,则有 nx = (n C 1) y 由此求得主尺与游标每个刻度之差值为 δ = yCx = y/n 差值δ正是游标卡尺能读准的最小刻度值,是游标卡尺的分度值,称为游标的精度。b.螺距为 y 的螺旋,每转一周螺旋将沿轴线方向移动一个螺距 y。如果转了 1 / n 周(n 是沿螺旋一周总的刻度线数目) ,螺旋将沿轴线移动 y / n 的距离。y / n 称为螺旋测微 计的分度值。2 3 三、实验仪器:仪器名称 螺旋测微器 游标卡尺 圆环、粗铜丝、细铜丝 组号 型号 量程 分度值 △仪四、实验内容和步骤:.a.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环的内、外直径和高(在不同部位进行多次测量) ,计算绝对误差 b.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细铜丝的直径(在不同部位进行多次测量) ,并计算绝对误差4 5 五、数据记录数据记录:组号;姓名1、用游标卡尺 R 测量圆筒的外径 D、内径 d、和高 H; 卡尺零点误差k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2、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铜丝、细铜丝的直径 、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铜丝、 千分尺零点k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6; 卡尺的仪器误差 ) d( ) H( )D(千分尺基本误差 )D1 (D2 () 六、数据处理数据处理:?N 仪器 = 仪器最小刻度的一半不确定度? = max(?N , ?N 仪器 ) 最后表示N = N ± ?1、计算圆筒的外径 D ,并计算 ?D2、计算圆筒的内径 d ,并计算 ?d3、计算圆筒的高 H ,并计算 ?H4、计算粗铜丝直径 D1 及 ?D17 5、计算细铜丝直径 D2 及 ?D 26、间接量 B =D1 D2 ,计算 B 的平均值、相对不确定度和绝对不确定度。D1 + D28 9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与讨论:实验结果 1:圆筒的外径D = P =±()?D = D实验结果 2:圆筒的内径d = P =±()?d = d实验结果 3:圆筒的高:H=P =±()?H = H实验结果 4:粗铜丝的直径D1 = P =±()?D1 = D1实验结果 5:粗铜丝的直径D2 = P =±()?D2 = D2实验结果 6:B=P =±()?B = B实验讨论:10
【基本测量的实验报告】深 圳 大 学 实 验 报 告课 程 名 称:实 验 名 称:学院:专业:指 导 教 师:报告人:学号:班级:实 验 时 间:实验报告提交时间:1 一、实验目的a.学习游标卡尺、千分尺的测量原理和使用方法; b.进一步掌握误差、有效数字的基本概念及其运算法则。二、实验原理:a.游标卡尺的游标有 n 个刻度,它的总长与主尺上(n C 1)个刻度总长相等。设主尺每个 刻度的长为 y,游标每个刻度的长为 x,则有 nx = (n C 1) y 由此求得主尺与游标每个刻度之差值为 δ = yCx = y/n 差值δ 正是游标卡尺能读准的最小刻度值,是游标卡尺的分度值,称为游标的精度。b.螺距为 y 的螺旋,每转一周螺旋将沿轴线方向移动一个螺距 y。如果转了 1 / n 周(n 是沿螺旋一周总的刻度线数目) ,螺旋将沿轴线移动 y / n 的距离。y / n 称为螺旋测微 计的分度。2 三、实验仪器:仪器名称 螺旋测微器 游标卡尺 圆环、粗铜丝、细铜丝 组号 型号 量程 分度值 △仪四、实验内容和步骤:.a.用游标卡尺测量圆环的内、外直径和高(在不同部位进行多次测量) ,计算绝对误差b.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细铜丝的直径(在不同部位进行多次测量) ,并计算绝对误差3 五、数据记录:组号;姓名1、用游标卡尺 R 测量圆筒的外径 D、内径 d、和高 H; 卡尺零点误差k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2、 用螺旋测微计测量粗铜丝、细铜丝的直径 千分尺零点k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4; 卡尺的仪器误差 ) d( ) H( )D(千分尺基本误差 )D1 (D2 () 六、数据处理:?N 仪器 ? 仪器最小刻度的一半1.用不确定度表示圆筒体积2.用不确定度表示粗铜丝、细铜丝直径5 七、实验结果与讨论1.直接测量圆筒的外径圆筒的内径圆筒的高间接测量圆环的体积 V 为 V=( ± ) ( )D?? ? ?( ( () ) )d?H?2. 粗铜丝的直径细铜丝的直径:D1 ? D2 ?? ?( () )实验讨论:6 指导教师批阅意见:成绩评定:预习 (20 分) 操作及记录 (40 分)数据处理及结果 表示 (40 分)报告整体 印 象总分注1、报告内的项目或内容设置,可根据实际情况加以调整和补充。7 五、数据记录 组号:(示例)姓名:1、用游标卡尺 R 测量圆筒的外径 D、内径 d、和高 H; 单位mm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D 卡尺零点0 ΔD d 卡尺基本误差:0.02mm Δd H ΔH26.10 26.10 26.08 26.08 26.08 26.08 26.10 26.08 26.08 26.08 26..014 -0.006 -0.006 -0.006 -0.006 0.014 -0.006 -0.006 -0.006 0..02 21.90 21.98 22.02 21.98 21.98 22.00 21.98 21.98 21..034 -0.086 -0.006 0.034 -0.006 -0.006 0.014 -0.006 -0.006 0..92 49.90 49.92 49.90 49.92 49.94 49.98 49.92 49.92 49.922-0.022 -0.002 -0.022 -0.002 -0.022 -0.002 0.018 0.058 -0.002 -0.002 0.0002、千分尺的测量粗铜丝与细铜丝的直径 单位mm 测量次数 1 2 3 4 5 6 7 8 9 10 平均 D1 千分尺零点0 Δ D1 千分尺基本误差0.004mm D2 Δ D2 D1xD2/(D1+D2 )1.915 1.875 1.880 1.865 1.865 1.865 1.875 1.860 1.875 1.885 1..001 0.004 -0.011 -0.011 -0.011 -0.001 -0.016 -0.001 0.009 0..105 0.105 0.100 0.100 0.100 0.100 0.100 0.105 0.105 0.102-0.007 0.003 0.003 -0.002 -0.002 -0.002 -0.002 -0.002 0.003 0.003 -0..099 0.099 0.095 0.095 0.095 0.095 0.095 0.099 0.099 0.0968}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电化学测量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