俄国解决08年粮食危机机和政治叛乱采用的新的方式是新经济政策吗?

当前位置:
>>>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国内的:[]A、经济困..
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国内的:
A、经济困难和缓和政治危机B、经济困难和国内外武装干涉 C、政治危机和国内外武装干涉 D、工业化建设和农业集团化
题型:单选题难度:中档来源:重庆市模拟题
马上分享给同学
据魔方格专家权威分析,试题“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国内的:[]A、经济困..”主要考查你对&&新经济政策&&等考点的理解。关于这些考点的“档案”如下:
现在没空?点击收藏,以后再看。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新经济政策
战时共产主义政策:1921年3月开始实行的向社会主义过渡的经济政策,其中一项重要内容是以征收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交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大大减轻了农民的负担。并且允许外资企业和国家暂时无力经营的企业,恢复商品货币关系进行调节生产的作用。新经济政策呈现出的特点:1.适应过度时期多种经济成分的特点,允许资本主义的某种存在和发展;2.通过发展生产力,逐步扩大和增强社会主义经济成分的领导作用;3.通过国家资本主义来利用、限制和改造资本主义成分;4.通过合作制引导农民走向社会主义道路5.采用市场形式来实行国家经济计划战时共产主义政策与新经济政策的对比:苏俄新经济政策的实施:1.背景原因:1920年底,苏俄粉碎了国内外反动势力的联合进攻,转入和平建设后,遇到新的经济困难和危机,列宁从实际出发,放弃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设想,认为必须实行新经济政策。2.时间:1921年开始。3.内容:农业方面:用粮食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交税后可自由处理自己的粮食。工业方面:允许本国和外国资本家经营某些中小企业。商业方面:取消实物配给制,恢复商品买卖。新经济政策的影响:1.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1921年春天的危机迅速消失,生产稳步恢复。它满足了劳动者的经济要求,受到广大农民工人的欢迎。巩固了工农联盟,使苏维埃政权日益巩固。2.它探索了在小农国家里建设社会主义的途径和方法,推动了生产力的发展,为在苏联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从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创造了条件。3.它的一些原则和经验,为国际共产主义运动提供了宝贵的历史经验,是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大发展。4.新经济政策是列宁根据俄国经济落后、生产力低下的国情,探索建设社会主义新道路、新方法的伟大实践。是对传统社会主义理论的一次重大突破,创造性地发展了科学社会主义。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所带来的负面影响: 1.破坏农民生产积极性,农业产值下降; 2.战时共产主义严重破坏了市场经济,俄国经济危机严重; 3.生产力和生产关系不适应,证明战时共产主义是一次不成功的实践。
发现相似题
与“苏维埃俄国实行“新经济政策”的目的是为了解决国内的:[]A、经济困..”考查相似的试题有:
467584537851972526404633958452苏联的崛起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苏联的崛起
&&教学案例
阅读已结束,下载本文需要
想免费下载更多文档?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论文发表、论文指导
周一至周五
9:00&22:00
俄国新经济政策与中国改革开放政策之比较
  作者简介:王东林(1989.8- ),男,河南平顶山人,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2012级硕士研究生,科学社会主义与国际共产主义运动专业,研究方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研究 中国论文网 http://www.xzbu.com/6/view-4117029.htm  摘要:自从科学社会主义诞生至今已经经历了一百多年,1921年俄国革命导师列宁在对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中,颁布的“新经济政策”为当时的俄国找到一条适合本国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19世纪80年代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根据国内外实际情况实时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现代化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这两场革命的命运和前途又不尽相同,比较这两场改革,从中可以得到很多有益的启示,新经济政策对于中国创立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并在这一理论指导下进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都有一定指导和借鉴意义。   关键词:列宁;邓小平;新经济政策;改革开放;社会主义   前言   列宁的新经济政策与邓小平改革开放政策虽产生、形成于两个不同的国家和地域,而且相差半个多世纪之远,但是两者都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史上成功的改革典范。分析比较这两场改革,对于中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十分有益的。   中国理论界对列宁阐述新经济政策的重要著作和列宁利用商品市场发展经济的理论的研究,符合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这些研究是过去所不曾涉及的,同时在列宁理论研究中开拓了新的领域挖掘了新的深度。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本文重在比较这两场改革,以便从中得到更有益的启示,邓小平的改革开放理论与列宁的新经济政策有许多一脉相承之处,但这两场革命的命运又不尽相同,通过对比与总结,对于当前中国特色经济的发展具有较强的指导意义和深远影响。   一、两者的相同点   (一)历史背景基本相同   新经济政策和改革开放政策的形成有其大致相同的社会经济背景。无论是1921年的苏俄还是刚刚结束文革动乱的中国,其经济上都面临着巨大的困难,两国人民都有尽早摆脱经济困境的呼声和要求,以列宁为首的俄共和以邓小平为代表的中共顺应了这一要求,新经济政策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   1921年俄国十月革命胜利,国内战争结束。更为重要的是,帝国战争和国内战争使俄国的物资消耗殆尽。农业经济濒临破产,从而使整个国民经济处于崩溃边缘。根据1921年春的统计,战争使苏俄生产力遭到了严重破坏,工业产量只有战前的14%,农产品只及战前的60%,经济损失超过了战前整个国家财富的1/4。战时共产主义的余粮征集制引起农民、工人甚至士兵的不满,甚至出现暴动事件。工农联盟岌岌可危,国内的反动政党和国外的帝国主义武装又开始蠢蠢欲动。在苏俄陷入严重的政治经济危机的时候列宁正确分析形势果断的开始了社会主义历史上的第一次改革,实施“新经济政策”使苏俄经济得到了恢复和发展。   而半个世纪后的中国,十年文革,百业凋零,国民收入损失约5000亿元,我们国家的经济同样是百业凋零,百业待兴。广大农民接近赤贫的境地,城市职工维持很低的消费水平。同时由于当时的国际环境,在建国后我们就几乎关闭了与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贸易往来。中苏关系破裂后,东欧社会主义国家的大门又关闭了。正是在这种内外交困的形势下,1978年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党中央集体,在粉碎“四人帮”后,果敢地冲破了“两个凡是”的羁绊,放弃“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吸收了列宁“新经济政策”中的思想精华和实践成果,并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情况出发,创立了中国特色的改革开放理论,开始了历史上的第二次革命。   (二)改革目的相同   列宁在实施新经济政策时明确指出:“国家受到严重的破坏,无产阶级被多次几乎超越人力的紧张情况弄得筋疲力尽,我们要在这样的条件下着手最困难的工作,给真正的社会主义的经济奠定基础……只有随着恢复工业所取得的实际成就,随着建立既有利于农民又有利于工人的正常的国家产品交换,工人阶级才能治好自己的创伤、恢复无产阶级的‘阶级力量’,农民才会加强对无产阶级领导的依赖……。”邓小平在推行中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经济改革时也反复强调:“社会主义优越性最终要体现在生产力能更好的发展上。”“社会主义阶段的最根本任务就是发展生产力,社会主义的优越性归根到底要体现在它的生产力比资本主义发展得更快些、更高一些,并且在发展生产力的基础上不断改善人民的物质文化生活。”由此可见,列宁和邓小平的改革都是为了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发展国民经济,提高人民生活水平,从而巩固社会主义国家政权。   (三)政策内容基本相同   从经济体制改革的内容和措施来看,列宁和邓小平的改革具有一定的同一性。两次改革都是以农业为突破口的,都是从农村开始的。列宁在《论粮食税》中说到:“1921年春天形成了这样的政治形式:要求必须立刻采取迅速的、最坚决的、最紧急的办法来改善农民的生活状况和提高他们的生产力。……应该从农民方面开始。”邓小平在改革五年后总结到:“改革首先是从农村做起的。农村改革的内容总的说就是搞责任制,抛弃吃大锅饭的办法,调动农民的积极性。”   列宁和邓小平都主张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所有制形式,使之适应当时生产力的发展。十月革命后,俄共认为,社会主义应当只容纳公有制一种形式,或迅速向单一的公有制形式过渡。但列宁在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中发现,从小生产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是不可能实现的,所以作为小生产和交换的自发产物的资本主义,在一定范围内是不可避免的,因此可以利用资本主义作为小生产和社会主义之间的过渡环节。作为提高生产力的手段、途径、方法和方式。在列宁的指导下,到1922年,苏俄的私人资本主义企业已达257个,到1922年底,私人资本主义和国家资本主义企业已占全国企业总数的88.5%,城乡个体小生产也日趋活跃。   邓小平主张在公有制为主体的前提下多种所有制形式共存。1984年他指出:合资经营的实际收益大头是社会主义中国人民的,而不是资本主义的。1992年南巡讲话时,倡导多搞三资企业,搞活中国经济。在邓小平这些思想指导下,中国积极推行各种所有制形式合理配制、相互补充,共同促进社会主义经济建设的发展。他们的做法均突破了“纯”而又“纯”的单一所有制形式,但实践证明这种开放的所有制形式正是生产力发展所需要的。   列宁和邓小平这两位伟人在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都逐步认识到,商品经济和市场经济只不过是经济手段,而不是资本主义特有的符号。列宁认为商品经济是解决苏俄经济困难的有效手段。在新经济政策推行的过程中,苏俄在商品交换问题上经历由允许实物交换到允许经过市场、货币、商人的真正的交换过程。到1921年底,苏俄的经济就已经全面地走向了市场化。列宁自己也明确地宣称:新经济政策的基础已经是“市场,商业”,他指出“既然我们已经转而采取市场的经济形式,国家就一定要给各个企业在市场从事经济活动的必要自由,而不希望用行政手段来代替它”。列宁引导新经济政策的市场化过程不断向纵深发展,并奉行实践优先的指导思想,使俄国人民生活水平不断得到提高。   邓小平在1979年明确指出:“说市场只存在于资本主义社会,只有资本主义的市场经济,这肯定是不正确的。”“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是社会主义利用这种方法来发展社会生产力”1985 年,他又强调“社会主义和市场经济之间不存在根本矛盾。”1992年初南方谈话中邓小平更明确提出:“计划经济不等于社会主义,资本主义也有计划,市场经济不等于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也有市场。”这就对社会主义可以搞市场经济这个问题,作了一个清楚、透彻、精辟的总回答,从根本上解除了把计划经济看作属于社会主义基本制度范畴的思想束缚。   另外,在分配制度上,两人都打破了平均主义,都坚持按劳分配为主的原则;在商品货币关系上,充分重视商品货币关系的作用,强调社会主义必须建立以商品、货币和市场为基础的经济运行机制;在对外政策上,注意借鉴和吸收人类社会创造的一切文明成果,特别是利用资本主义的一切积极因素来建设社会主义。   二、两者的不同点   邓小平对新经济政策给予了高度评价,他说:“社会主义究竟是什么样子,苏联搞了很多年,也并没有搞清楚。列宁的思路比较好,搞了一个新经济政策,但是后来苏联的模式僵化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前后,邓小平一方面对苏联的模式进行了深层次的分析,一方面对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经验进行总结,在此基础上,他提出了改革开放的理论,这无疑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延伸和发展,并具有一定的延展性和超越性。从理论上看,邓小平的改革思想是马克思列宁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中的新胜利,谱写了科学社会主义的新篇章,是科学社会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里程碑。从实践上看,邓小平的改革开放思想给全中国带来了日新月异的变化,不仅改变了人们的思维模式、价值观念、行为方式、生活水平,而且并将继续对中国的经济、政治、文化、社会产生积极而深远的影响。   (一)体现在农业改革上   列宁从俄国农民的实际情况出发,推行新经济政策,发展农贸市场,逐步引导农民走合作社的道路。邓小平沿着列宁的思想,首先在农村推行了家庭承包经营为基础,统分结合的双层经营体制,发展乡镇企业和农村商品经济,从而初步构筑了适应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要求的农村新经济体制框架。这样,把集体统一经营和家庭分散经营有机结合起来,适应农业生产的特点和我国农村生产力发展水平,解放和发展了农村生产力,带来农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历史性巨变。   (二)体现在对市场经济的认识上   列宁认为,市场和商品经济并不是改变工人国家的实质,只是社会主义建设的方法和形式。邓小平说 “我们必须从理论上搞懂,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的区别不在于是计划还是市场这样的问题。社会主义也有市场经济,资本主义也有计划经济”。这是对列宁新经济政策中要利用市场和商品、货币关系来建设社会主义理论的继续和发展。他还指出“社会主义同资本主义比较,它的优越性就在于能做到全国一盘棋,集中力量,保证重点。”因此,改革就是把经济搞活,把市场运用好,就是以市场为取向。邓小平提出的市场是一种手段的科学论断,阐明了市场是社会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不可少的“经济手段”,它不同于社会的基本制度,不体现、不代表社会制度的性质,社会主义建设应该对其充分借鉴和利用。   (三)体现在对外政策上   列宁倡导社会主义苏联应加强同资本主义国家的经济交往和合作,并首次提出社会主义国家最早的对外开放形式——租让制。邓小平继承了列宁对外开放的思想,从我国实际出发,结合时代特点,总结历史经验,确立了对外开放的基本战略。邓小平认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只有在独立自主的基础上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中国才能持续而长久的发展。他指出:“社会主义要赢得与资本主义相比较的优势,就必须大胆吸收和借鉴当今世界各国包括资本主义发达国家的一切反映社会化生产规律的先进经营方式,管理方法。学习和借鉴外国经验,必须从中国的实际出发,绝不能照抄照搬。”邓小平的对外开放理论,为社会主义国家发展外交、经贸关系提供了理论依据和战略方针,指导我国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四)实践效果不同   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苏维埃国家逐渐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重新激发了国民经济的活力,使俄国经济很快恢复到战前的水平,为社会主义改造和建设奠定了坚实的物质基础。并巩固了工农联盟,是列宁在小农经济占优势的国家探索如何建设社会主义问题的成功尝试。但是,列宁的改革是短暂的,列宁去世后,新经济政策没有得到进一步贯彻和实施,到1926年工业和农业集体化全面运动铺开后,新经济政策基本停止,取而代之的是“斯大林模式”。邓小平吸收了列宁改革思想中的成分,借鉴了苏联改革实践中的因素,从时代特征和我国实际出发,创立了自己特有的改革理论并使之付诸实践,把列宁的改革思想发展到一个新阶段,推进到一个新的高度,上升到一个新的层次。邓小平的改革不但使我国摆脱了严重的经济和政治危机,而且使我国经济一直保持持续快速增长,综合国力不断增强,在全球经济中所扮演的角色也越来越重要。   三、经验与启示   在20世纪世界社会主义运动史上,列宁在对俄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中,提出的“新经济政策”为俄国找到一条适合国情的社会主义建设道路;半个世纪以后邓小平同志在领导中国人民探索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道路中又提出改革开放思想,为我国的社会主义事业开辟了一条崭新的道路。通过对这两场改革的比较,我们可以得到许多宝贵的经验和有益的启示。其中最主要的是,两位伟人的真正伟大之处在于突破自我,突破前人所不敢想和想不到的思想,果断实践,才拯救了各自处于危难的国家。   列宁新经济政策可以说是马克思关于社会主义理论的第一次突破尝试。虽然突破的力度和广度不大,但却取得了巨大成功,可以说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第一次在马克思理论界“吃螃蟹”,他从实际生活方面把一个极端的战时共产主义的苏俄引进了市场的港湾,在社会主义市场化经济的探索道路上取得了非常重大的具有实质性的突破,充分显示出其把握实践的杰出敏锐性和超凡的政治能力。只可惜,列宁之后的苏共领导人,没有沿着列宁创新发展马克思理论的精神和思路继续前进。但新经济政策是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真正源头,对中国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理论的形成起到了可贵的启示性作用。   邓小平在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吸收了列宁新经济政策的精髓——实事求是,能够做到从中国的具体实践出发,不断创新、不断发展和不断丰富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并不断领导我们的党员干部要从实践中来到实践中去,坚持群众路线,一切以实践为基础,用实践来检验我们工作中的成败得失。从而将我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向前推进。   总之,只要解放思想,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坚持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市场机制就必然能够找到与当代社会主义实践的有机契合点,社会主义建设也必将取得更加辉煌的成就。在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中,我们正是继承了列宁和邓小平理论的思想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继往开来,与时俱进,这样才出现了我们国家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良好局面和经济不断稳步向前发展的良好态势。(作者单位:郑州大学公共管理学院)   参考文献   [1]列宁选集:(第4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2.   [2]邓小平文选:(第3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3.   [3]列宁全集:(第3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4.   [4]苏联共产党和政府经济问题决议汇编:第1卷[R].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   [5]中共中央宣传部邓小平同志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学习纲要.北京:学习出版社,1995.   [6]梁勤:《列宁关于过渡时期“中间环节”的理论与我国 改革开放的实践》,《武警技术学院学报》1996年第1期。   [7]娄先革:《列宁探索社会主义道路思想轨迹的回顾和再思考》,《学术论坛》2006年第2期。   [8]赵长茂:《列宁关于新经济政策的基本思想及其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是什么?》,《前线》1996年第12期。   [9]田克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   [10]朱晓鹏:《再论列宁晚期“合作制的社会主义”的思想》,《河北大学学报(社科版)》1998年第1期。   [11]俞良早:《论列宁关于苏俄农村经济社会发展思想的演进》,《苏州大学学报(社科版)》1997年第2期。   [12]刘霏:《中国理论界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相关著作研究综述》,《江汉论坛》2007年第2期
转载请注明来源。原文地址:
【xzbu】郑重声明:本网站资源、信息来源于网络,完全免费共享,仅供学习和研究使用,版权和著作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不愿意被转载的情况,请通知我们删除已转载的信息。
xzbu发布此信息目的在于传播更多信息,与本网站立场无关。xzbu不保证该信息(包括但不限于文字、数据及图表)准确性、真实性、完整性等。问题补充&&
本页链接:
猜你感兴趣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10分)材料一: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_百度知道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10分)材料一: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
阅读下列材料,并回答问题(本题10分)材料一:外部世界的封锁包围和军事压力,国内的粮食危机和政治叛乱,促使苏维埃政权采用新的方式来发展经济。……为此,列宁对党内的同志说:“我们在夺取政权后就知道,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
我有更好的答案
(1分)(4)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或都巩固了政权(言之有理都可)(1分)(5)要根据国情制定经济政策或加强政府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或协调好政府与市场的关系(言之有理都可)(1分)
试题分析;破坏性特别大(3分)(3)中心内容,对我们的建设有何启示,分析所学知识可知:在资本主义内部进行调整,根据所学知识,罗斯福新政的中心内容是对工业的调整,特点是在不触动资本主义利益的前提下,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4)要求学生根据列宁和罗斯福实行的政策回答它们的相同点;持续时间比较长,主要内容学生就课本知识从粮食政策和资本主义市场经济方面回答即可,有意识的推行计划经济,而新经济政策利用市场经济发展社会主义经济,但结果相同:允许多种经济并存,大力发展商品经济,经济危机的特点是什么,根据所学知识知道,加强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和指导:本题难度适中,考察学生对历史问题的识记和理解能力,罗斯福新政为国家干预经济提供了模式,后来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纷纷实行国家资本主义。(3)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三回答罗斯福新政的措施和特点:美国(1分);特点,两人采取的政策不同,1929年经济危机首先从美国爆发,其特点是范围广,持续时间长,破坏性大:对工业的调整(1分);特点,市场经济和计划经济都是发展经济的手段等等。点评。我不知道哪位社会主义者处理过这些问题。我们必须根据实验做出判断”据所学知识判断面对严峻的形势,列宁实行了新经济政策
(1)政策:新经济政策(1分);内容,采取什么经济政策要根据国情而定。(2)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二回答经济危机爆发于那个国家;(1分)(2)国家:(1)要求学生根据材料一的信息回答1921年实行的政策和内容,材料一的信息是“不存在将资本主义制度具体改造成社会主义制度的现成方法,解答此题要求学生具备对历史知识的识记和对问题的分析理解两个方面的能力,对于两种经济政策的背景,内容:涉及范围特别广,都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也都巩固了政权。(5)要求学生回答从列宁和罗斯福实行的政策里:本题考察学生对苏联的新经济政策和罗斯福新政的认识,解题思路如下,根据所学知识并比较得出
采纳率:67%
为您推荐:
其他类似问题
换一换
回答问题,赢新手礼包
个人、企业类
违法有害信息,请在下方选择后提交
色情、暴力
我们会通过消息、邮箱等方式尽快将举报结果通知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2018中国粮食危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