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s250服务器硬盘模式如何改硬盘模式为IDE模式? 默认只有AHCI和RAID模式

页面已拦截
无锡网警提示您:
该网址被大量用户举报,可能含有恶意信息。RAID和AHCI可以同时开启吗
RAID和AHCI可以同时开启吗?我看到主板 sata config选项中有AHCI和RAID两种模式,想知道这两种模式如何同时开启,我有两块硬盘?
按时间排序
RAID和AHCI不能同时开启,简单来说RAID是针对多硬盘的硬盘组适用的一种技术,而AHCI是针对单一硬盘取代IDE模式的一种技术,AHCI并不适用多硬盘的的操作需求。 有两块硬盘可以分别选择IDE(ATA)和AHCI(SATA),这个并不会遭成什么实质上的影响,只是不同的硬盘的性能体现而已。AHCI技术支持更多的新的机械硬盘的技术,尤其是NCQ技术。这些技术能有效提高机械硬盘的读写能力,缩短寻道时间,有效的降低机械硬盘机械磨损速度,延长机械硬盘的寿命。而IDE硬盘模式却不能很好做到以上几点,但是对于一般的用户在使用的过程中并不会有明显的感觉。 而RAID则并不是针对对单一硬盘的控制来提高性能的,使用RAID模式至少需要2块硬盘,也就是RAID 0的硬盘模式,采用双硬盘功能构建一块虚拟硬盘的方式,同时对连续的数据进行读写操作,理论上性能提高一倍,但是由于程序的支持,存储算法,读写延迟等并不会达到性能翻倍,但是依然是极大的提高,相对单硬盘的AHCI模式。 比喻的说法就是,两个人同时做一件工作,一个人好的方法做的块,一个人用普通方法做的慢,这就是AHCI与IDE。而RAID则是两个同时分工做同一件事。注意:1、如果要安装原版(Windows xp sp3)在安装过程是会蓝屏,原因很简单。原版(Windows xp sp3)中没有集成SATA驱动,处理方法:再到BIOS中将AHCI模式改为IDE模式。等系统安装完成后,用主板自带光盘安装好SATA驱动,然后再到BIOS中将IDE模式改为AHCI模式。2、如果已经安装好的系统无论是XP,还是Windows 7,在开启AHCI模式后现在蓝屏或不断重新启动。处理方法:到BIOS中将AHCI模式改为IDE模式。进入到系统用主板自带光盘安装好SATA驱动,然后再到BIOS中将IDE模式改为AHCI模式。关于如何将硬盘设置成AHCI模式提高性能的更全面的图文教程见下面的链接: 现在很多主板的磁盘控制器都支持直接组建RAID阵列了,只不过支持的模式有所区别,而且也分通过板载控制器与系统来实现的软RAID,有的则真的将RAID控制卡集成在了主板上从而实现硬RAID。  RAID技术分为几种不同的等级,分别可以提供不同的速度,安全性和性价比。根据实际情况选择适当的RAID级别可以满足用户对存储系统可用性、性能和容量的要求。常用的RAID级别有以下几种:NRAID,JBOD,RAID0,RAID1,RAID0+1,RAID3,RAID5等。目前经常使用的是RAID5和RAID(0+1)。NRAID  NRAID即Non-RAID,所有磁盘的容量组合成一个逻辑盘,没有数据块分条(no block stripping)。NRAID不提供数据冗余。要求至少一个磁盘。JBOD  JBOD代表Just a Bunch of Drives,磁盘控制器把每个物理磁盘看作独立的磁盘,因此每个磁盘都是独立的逻辑盘。JBOD也不提供数据冗余。要求至少一个磁盘。RAID 0  RAID 0即Data Stripping(数据分条技术)。整个逻辑盘的数据是被分条(stripped)分布在多个物理磁盘上,可以并行读/写,提供最快的速度,但没有冗余能力。要求至少两个磁盘。我们通过RAID 0可以获得更大的单个逻辑盘的容量,且通过对多个磁盘的同时读取获得更高的存取速度。RAID 0首先考虑的是磁盘的速度和容量,忽略了安全,只要其中一个磁盘出了问题,那么整个阵列的数据都会不保了。RAID 1  RAID 1,又称镜像方式,也就是数据的冗余。在整个镜像过程中,只有一半的磁盘容量是有效的(另一半磁盘容量用来存放同样的数据)。同RAID 0相比,RAID 1首先考虑的是安全性,容量减半、速度不变。RAID 0+1  为了达到既高速又安全,出现了RAID 10(或者叫RAID 0+1),可以把RAID 10简单地理解成由多个磁盘组成的RAID 0阵列再进行镜像。RAID 3和RAID 5  RAID 3和RAID 5都是校验方式。RAID 3的工作方式是用一块磁盘存放校验数据。由于任何数据的改变都要修改相应的数据校验信息,存放数据的磁盘有好几个且并行工作,而存放校验数据的磁盘只有一个,这就带来了校验数据存放时的瓶颈。RAID 5的工作方式是将各个磁盘生成的数据校验切成块,分别存放到组成阵列的各个磁盘中去,这样就缓解了校验数据存放时所产生的瓶颈问题,但是分割数据及控制存放都要付出速度上的代价。  按照硬盘接口的不同,RAID分为SCSI RAID,IDE RAID和SATA RAID。其中,SCSI RAID主要用于要求高性能和高可靠性的服务器/工作站,而台式机中主要采用IDE RAID和SATA RAID。  以前RAID功能主要依靠在主板上插接RAID控制卡实现,而现在越来越多的主板都添加了板载RAID芯片直接实现RAID功能,目前主流的RAID芯片有HighPoint的HTP372和Promise的PDC20265R,而英特尔更进一步,直接在主板芯片组中支持RAID,其ICH5R南桥芯片中就内置了SATA RAID功能,这也代表着未来板载RAID的发展方向---芯片组集成RAID。更多的硬盘问题:更大的讨论空间,到发帖希望以上信息对你有所帮助
您可以邀请优质答主更快回答您的问题
新手上路2000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15317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6405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5295个回答
疯狂的制帽匠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3714个回答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3060个回答
windcircle
擅长领域:
在装机硬件分类下共有2453个回答
加载更多答主
感谢您为社区的和谐贡献力量请选择举报类型
经过核实后将会做出处理感谢您为社区和谐做出贡献
确定要取消此次报名,退出该活动?当前位置 &
硬盘模式ahci更改bios设置
bios硬盘模式怎么改呢?有时在安装XP过程中出现蓝屏,那么很可能就是BIOS中开启了AHCI硬盘模式,而旧式的XP系统本身不集成AHCI驱动,因此,想成功安装XP,就得将硬盘的运作模式由AHCI改为IDE,请根据图2的方法来设置。
温馨提示:如果您使用的是U当家安装Win7系统的话,请跳过这一步!因为Win7支持AHCI模式。当然也可以在XP安装光盘里植入AHCI驱动,但操作非常复杂,因此笔者更建议笔记本安装Win7系统。
由于各品牌笔记本BIOS的设置方式不一样,因此笔者也只能简单讲讲手上这台华硕笔记本的具体设置方法,不能一一举例,请大家见谅。
AHCI转IDE的方法,先按住&DEL&进入BIOS(部分笔记本进入BIOS的方法不一样),然后选择&Advanced&,再选择&IDE Configuration&, 最后选择&Onchip SATA Type&,选择&Native IDE&即可。
AHCI转IDE的BIOS设置小技巧,认准&Advanced&、&IDE&、&SATA&等关键字眼,就是BIOS界面不一样,也能大概知道要设置哪里。
戴尔笔记本(DELL):
开机过程中不断按F2到BIOS,依次到Onboard Devices-------SATA Operation,在这里选ATA,按回车键后选YES。然后按ESC键,然后选择Save/Exit后按回车。
宏碁笔记本(ACER)
开机按F2进BIOS,用键盘的右键选择MAIN,然后用下键选择到SATA mode,然后按一下回车键,然后选择IDE,然后按F10,再按一下回车键
华硕笔记本(ASUS):
开机按F2进入BIOS,在Advanced-----IDE Configuration------SATA Operation Mode这里选Compatible,然后按F10再按回车。
惠普笔记本(HP):
HP 的新机器是图形版BIOS,用鼠标就可以操作。开机按F10进入bios,在System Configuration------SATA Device Mode,在这里可以选AHCI或IDE,用鼠标就可以点击,选择为IDE,然后按左下角的&X&按钮,选YES。
或者是开机时按F10进入BIOS,把&Enable Native Sata Support&这一项设为disable ,按F10保存退出。
或者是开机时按F10进入BIOS,在 System Configuration --------Device Configurations中找到SATA Native Mode,将它设置为Disabled ;按F10保存退出。
神舟笔记本:
开机按F2到BIOS,在Advanced中把光标指向HDC Configure AS这一行,按回车键,选择IDE,按回车键,按F10,再按一下回车键。
东芝笔记本(toshiba):
开机按F2进入BIOS,在Advanced-----SATA Controller MODE这里选择compatibility,然后按F10再按回车。
注意:同一个品牌的机器也可能BIOS也不一样,那就有不同的设置方法,但大体上都差不多,学会方法灵活运用就可以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ts250服务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