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理解 万众创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_网易新闻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原标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编者按 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发展的动力之源,也是富民之道、公平之计、强国之策。2015年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提出,坚持深入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依靠改革创新加快新动能成长和传统动能改造提升。如何从理论和现实层面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怎样从实践层面释放创业创新活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新动能?我们特邀请相关专家学者对这些问题进行了深入阐述。
党的十八大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将其作为关系国民经济全局紧迫而重大的战略任务。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将创新作为五大发展理念之首,进一步指出,坚持创新发展,必须把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不断推进理论创新、制度创新、科技创新、文化创新等各方面创新,让创新贯穿党和国家一切工作,让创新在全社会蔚然成风。李克强总理在2015年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今年6月,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大力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若干措施的意见》,明确指出,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培育和催生经济社会发展新动力的必然选择,是扩大就业、实现富民之道的根本举措,是激发全社会创新潜能和创业活力的有效途径。这是认真总结国内外发展实践经验和理论认识的结果,符合当今世界发展实际和创新潮流,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
经济学家熊彼特认为,创新是企业家对生产要素的重新组合。后来,创新的概念和理论不断发展。美国管理学家德鲁克认为,创新是赋予资源以新的创造财富能力的行为,创新主要有两种:技术创新和社会创新。著名经济学家诺思认为,世界经济的发展是一个制度创新与技术创新不断互相促进的过程。相对于创新理论,创业研究起步较晚,目前尚未形成统一的分析框架,一般认为,创业是指一个人发现和捕捉机会并由此创造出新产品或服务的过程,主要标志和特征是创建新企业或新的组织。创业不仅仅局限于创办新企业的活动,在现有企业中也存在创业行为。创业者既可以指新创企业的创办人,也包括现有企业中的具有创新精神的企业家。
在经济学界,创新和创业是两个既有紧密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二者在某种程度上具有互补和替代关系,创新是创业的基础和灵魂,而创业在本质上是一种创新活动。但创业和创新也是有所区别的,从现有的经济理论和研究看,创新更加强调其与经济增长的关系,比较著名的是经济学家索罗对经济增长中技术进步贡献的定量测算。而创业的内涵更丰富,不仅有创新的内容,还涉及就业和社会发展以及公平正义。
影响创新创业的因素有很多,包括国民素质、基础研究水平、科研基础设施条件、体制政策环境等方面,但核心是人的因素,关键是创新型企业的发展壮大。从某种程度上讲,推动创新发展,就是坚持以人为本推进创新,要提高国民的教育水平,充分调动和激发人的创业创新基因。就是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推进创新,要大力推动创业企业发展,强化企业作为创新发动机的作用。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提出把创业、创新与人、企业这几个关键要素紧密结合在一起,不仅突出要打造经济增长的引擎,而且突出要打造就业和社会发展的引擎,不仅突出精英创业,而且突出草根创业、实用性创新,体现了创业、创新、人和企业“四位一体”的创新发展总要求,揭示了创新创业理论的科学内涵和本质要求,为创新创业理论和实践研究开辟了崭新的新天地。
二、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反映了人类创新发展历史和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
创新创业究竟应由哪些人来干,如何选择创业者,政府应该干什么,这些是我们在推进创新创业发展中常常碰到的问题。现在,有的人认为,创业是少数“天才式”人物的事情,必须具备这样那样的素质和条件。事实上,这是一种误区。
人类社会发展史实际上就是一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历史。比如,蒸汽机革命中许多重大技术都是由技工发明的。我国改革开放以来的实践也充分说明了这一点。比如,上世纪80年代初以家庭联产承包制为核心的农村体制改革后,极大激发了农民的创业热情,一大批乡镇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万向集团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此后,随着经济体制和科技体制改革,又有一大批科研人员和国有企业职工“下海创业”,使一大批民营企业异军突起,成就了今天以华为、联想、海尔等为代表的一批创业企业。这其中许多都是“草根创业”,是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而且,现在来看,许多成功的企业往往都是“草根”完成的。
因此,推进创新创业必须要改变“选运动员”的方式,应在全社会高扬创新和企业家精神,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让广大人民群众参与创新创业的大潮,使大量优秀人才在创新创业的伟大实践中脱颖而出。
三、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坚持创新发展、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关键实现途径
李克强总理在出席国家科技战略座谈会时指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要坚持把科技创新摆在国家发展全局的核心位置,既发挥好科技创新的引领作用和科技人员的骨干中坚作用,又最大限度地激发群众的无穷智慧和力量,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局面。要依托“互联网+”平台,集众智搞创新,厚植科技进步的社会土壤,打通科技成果转化通道,实现创新链与产业链有效对接,塑造我国发展的竞争新优势。要把科技与人民群众的创造力在更大范围、更深程度、更高层次上融合起来,既要“顶天”,努力突破核心关键技术,勇攀世界科技高峰,又要“立地”,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这就要求我们必须着力提高教育质量,推进科技体制改革,强化创新发展的人才和科技基石,要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在全社会大力弘扬创新创业精神,使创业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包括新创办企业和现有企业的创业创新,不断为企业这部创新发动机注入新生力量和活力,汇聚形成经济发展的新动力。
一方面,要大力推动初创企业不断涌现和规模化发展。大量研究表明,初创企业是创新的源泉。历史上许多重大技术和发明的商业化最初都是由这些企业完成的。同时,初创企业也是就业增加的引擎。据美国一个最新的分析报告,近年来在美国新增的20%就业中创业企业占3%。正是那些创业者不断创造出新的产品和服务,深刻改变了我们的生产和生活方式,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当前,也正是那些在清洁能源、生物医药、先进制造、信息技术等领域的创业者,推动着新能源、生物、新一代信息技术等新兴产业发展,解决我们全球面临的资源环境健康等重大挑战。
另一方面,要大力推进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的创业创新。对创业理论和实践的研究表明,尽管许多创业者都是白手起家,但创业也可以在现有企业内部进行。现有企业特别是大企业更需要弘扬创业精神才能赢得更多的利润和企业长久的发展,大企业由于具备人才、技术、品牌、市场等优势,是创新发展的“野战军”,在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不仅表现为大企业可以通过收购中小企业使创新产品快速实现商业化,还表现为大企业本身可以培育、孵化出许多小企业。从我国看,目前许多大企业也正在积极推进创业创新,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发挥着重要作用。例如,腾讯、金发科技、达安基因等大型企业围绕全产业链需求,有针对性地创办孵化器,孵化培育了大量科技型创业企业并形成集聚效应。海尔提出要把企业员工由原来的雇佣者和执行者,变成创业者和合伙人,大力推进企业内部“自创业”,实现企业由出产品到出创客的转变。
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推进供给创新的重大结构性改革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当前我国经济发展的重大任务。综合来看,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主要是指对要素投入侧和生产侧的重大改革、关键性改革。核心是要通过推进金融、土地等要素改革和生产端的改革,提升企业效益和竞争力,焕发企业家精神,创造出能够激发消费者需求的优质产品和服务,满足新需求,开拓新市场,推动新技术、新产业、新业态蓬勃发展,加快实现发展动力的转换。最重要的是通过政府体制改革,让更多社会资本参与投资,充分激发微观经济主体活力。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可以大幅增加有效供给,增强微观经济活力,加速新兴产业发展,又可以扩大就业、增加居民收入,还有利于促进社会纵向流动和公平正义,是经济发展的引擎。在当前形势下,要紧紧围绕打造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引擎、新动力,大力推进政府监管、投融资、科技体制等关键环节和生物医药与健康、新能源、节能环保、通用航空、文化旅游等重点领域的改革。比如,要围绕培育小微企业和促进大企业创新,大力推进投融资和资本市场的改革,着力解决企业融资难、融资贵的问题。要大力推进能源电力、物流等体制机制改革,着力降低创业创新成本。要“放水养鱼”,推动财税体制结构性改革,降低小微企业的税负水平。在生产侧方面,要放开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开放,使更多新企业公平进入,增强服务业发展动力作用。要深入推进传统产业创业创新,鼓励广大企业职工积极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新技术,推进工艺创新和设备更新改造,广泛开展技术革新,加快传统制造业向中高端迈进。要适应当前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迅猛发展趋势,完善政府管理体制,加强人才、技术、金融等要素支撑,着力营造有利于新兴企业不断涌现和发展壮大,有利于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快速商业化的良好生态。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细流无以成江海。当前,全球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蓄势待发,我国经济进入速度变化、结构转型和动力转换的关键时期。面对新的形势,我们必须深入推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着力营造有利于杰出科学家、发明家、技术专家和企业家不断涌现,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蔚然成风的社会环境和文化氛围,让每一个充满梦想并愿意为之努力的人获得成功,实现经济平稳持续增长、国家强盛、人民富裕和社会公平正义。(原文来源:经济日报 作者:国家发展改革委宏观经济研究院副院长 王昌林)
(原标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本文来源:中国经济网
责任编辑:王晓易_NE0011
用微信扫码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
加载更多新闻
热门产品:   
:        
:         
热门影院:
阅读下一篇
用微信扫描二维码
分享至好友和朋友圈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
  “在政府工作报告第四部分的‘以体制创新推动科技创新’小标题里,总理提出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新理念,这是以前从来没有提到过的,很有新意。”在3月5日下午的小组讨论中,张帆委员兴奋地表示,在经济下行成为新常态的今天,提出万众创业、“草根”创新很有必要。  张帆说,以往提到创新,主体往往是高校、研究所、知识分子,把大众纳入创新的范畴并写入政府工作报告中,还是首次。“这不仅会为寻求经济突破途径的各级地方政府指明方向,也将大大鼓舞青年一代,对他们的信心提振产生重大影响。”张帆表示,如今的青年一代无论在物质环境还是文化环境上都有很大的优势,但受传统文化熏陶,往往循规蹈矩,创业创新的动力和活力不足,总理的话势必会如一针强心剂,激起青年创业创新的浪潮。  同时,张帆也建议来自各行各业的全国政协委员们能够在以后的工作中注意青少年创新观念的培养,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积蓄力量。  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中政府的作用  “我国经济进入新常态后发展需要更多地依靠创新驱动,这已经形成共识。创新除了依靠政府主导,发挥举国体制优势这种方式外,目前更需要发挥来自民间的、草根的推动,更需要通过创业方式推动创新。这就需要‘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一经济发展的新动力。”谈到经济发展的新动力,全国政协委员、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钱颖一如是说。  钱颖一委员介绍,2014年全国已经开始了新的创业热潮。这次创新创业热潮以技术进步和全球化为基础,加上全球资金充裕,因此带来了很多新机遇。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云计算、大数据等技术的发展,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进入门槛低、适合产品和服务个性化需求的平台。而中国融入全球经济的深度也使受益于技术传播和市场拓展的程度都是以往没有的。目前是草根创新创业的好时期。  他认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本质上是草根活动,应该依靠民间力量,依靠市场机制。但是,政府在其中的作用非常重要。这就是要更好地发挥政府作用,并在此中实现政府职能转化,打造服务型政府。为此,他提出三条具体建议:  首先,在创新创业上,政府要给市场和民间留出足够空间。比如,各级政府不应该做风险投资,更不要搞贷款。政府不要做创业企业的管理者,最多可以跟投,做小的有限合伙人。政府如果要建立风险投资基金,一定要慎重,严格控制其规模并明确其使命。  其次,政府要作为。要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法治环境和创业友好的监管环境,用互联网思维修订以往的法律和条例并根据需要建立新的法规。政府要适应新形式,制定新法规,以消费者而不是生产者的利益至上,不能让过去的法规成为阻碍创新创业进程的绊脚石。  第三,政府作为的另一方面是要创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生态环境。创业风险大,政府不应直接或间接介入企业运营。但是,政府应该帮助建立生态环境。这并不是直接投资和建立科技园这些“硬件”,而是提供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这些“软件”。政府应该提供的“软件”包括:降低创业企业的准入成本;促进或至少不阻碍创业和就业人员的流动;保护专利;疏通企业上市、并购等各种产权定价和转移方式的退出机制等等。  科技部率先推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方面的工作思路  具体来说就是要加快转变政府职能,进一步激发市场活力,以构建“众创空间”为载体,有效整合资源,集成落实政策,完善服务模式,培育创新文化,让创业者的奇思妙想与市场需求充分对接,从铺天盖地的初创企业中培育出顶天立地的“小巨人”,形成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动局面。  一、大众创新创业呈现出新特点  在党中央、国务院的高度重视和大力支持下,近年来我国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优化,创新创业观念与时俱进,出现了大众创业、草根创业的“众创”现象,带动创新创业愈加活跃、规模不断增大,效率显著提高。当前我国大众创新创业呈现出四个新特点:  一是创业服务从政府为主到市场发力。现代市场体系的发展催生出一大批市场化、专业化的新型创业孵化机构,提供投资路演、交流推介、培训辅导、技术转移等增值服务。天使投资、创业投资、互联网金融等投融资服务快速发展,为创新创业提供了强大的资本动力。  二是创业主体从“小众”到“大众”。伴随新技术发展和市场环境开放,创新创业由精英走向大众,出现了以大学生等90后年轻创业者、大企业高管及连续创业者、科技人员创业者、留学归国创业者为代表的创业“新四军”,越来越多草根群体投身创业,创新创业已经成为一种价值导向、生活方式和时代气息。  三是创业活动从内部组织到开放协同。互联网、开源技术平台降低了创业边际成本,促进了更多创业者的加入和集聚。大企业通过建立开放创新平台,聚合起大众创新创业者力量。创新创业要素在全球范围内加速流动,跨境创业日益增多。技术市场快速发展,促进了技术成果与社会需求和资本的有效对接。  四是创业理念从技术供给到需求导向。社交网络使得企业结构趋于扁平,缩短了创业者与用户间的距离,满足用户体验和个性需求成为创新创业的出发点。在技术创新的基础上,出现了更多商业模式创新,改变了商品供给和消费方式。  二、新型孵化器成为科技服务业一支重要新兴力量  自2009年以来,在北京、深圳、武汉、杭州、西安、成都、苏州等创新创业氛围较为活跃的地区涌现出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创客空间、天使汇、亚杰商会、联想之星、创业家等近百家新型孵化器。这些新型孵化器各具特色,产生了新模式、新机制、新服务、新文化,集聚融合各种创新创业要素,营造了良好的创新创业氛围,成为科技服务业的一支重要新兴力量。这些孵化器大致可分为以下五种类型:  一是投资促进型。这类孵化器针对初创企业最急需解决的资金问题,以资本为核心和纽带,聚集天使投资人、投资机构,依托其平台吸引汇集优质的创业项目,主要为创业企业提供融资服务,并帮助企业对接配套资源,从而提升创业成功率。这类新型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有创新工场、车库咖啡和天使汇等。  二是培训辅导型。这类孵化器侧重对创业者的创业教育和培训辅导,以提升创业者的综合能力为目标,充分利用丰富的人脉资源,邀请知名企业家、创投专家、行业专家等作为创业导师,为企业开展创业辅导。这类新型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有联想之星、亚杰商会、北大创业训练营等。  三是媒体延伸型。这类新型孵化器是由面向创业企业的媒体创办,利用媒体宣传的优势为企业提供线上线下相结合,包括宣传、信息、投资等各种资源在内的综合性创业服务。这类新型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有创业家、创业邦和36氪等。  四是专业服务型。这类新型孵化器依托行业龙头企业建立,以服务移动互联网企业为主,提供行业社交网络、专业技术服务平台及产业链资源支持,协助优质创业项目与资本对接,帮助互联网行业创业者成长。这类新型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有云计算产业孵化器、诺基亚体验中心、微软云加速器等。  五是创客孵化型。这类孵化器是在互联网技术、硬件开源和3D制造工具基础上发展而来,以服务创客群体和满足个性化需求为目标,将创客的奇思妙想和创意转化为现实产品,为创客提供互联网开源硬件平台、开放实验室、加工车间、产品设计辅导、供应链管理服务和创意思想碰撞交流的空间。这类新型孵化器的典型代表有创客空间、柴火空间、点名时间等。  三、发展“众创空间”,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新引擎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重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2014年以来,李克强总理多次对大众创新创业作出重要指示。他强调,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蕴藏着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是取之不竭的“金矿”,要强力推进改革,减少对创新活动的干预,让每个有创业愿望的人都拥有自主创业的空间,让创新创造的血液在全社会自由流动,让自主发展的精神在全体人民中蔚然成风,释放民智民力,增进大众福祉,实现人生价值,推动社会纵向流动,促进社会公平主义,打造中国经济未来增长的新引擎。张高丽、刘延东副总理也多次作出相关批示指示,提出明确要求。2014年末召开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以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形成发展的新动力。  尽管当前我国创新创业环境发生了日新月异的新变化,创新创业生态体系不断完善和优化,但是,大众创新创业也面临一些问题。具体表现在创业基础设施建设相对落后,场地、服务等创新创业成本较高;创业融资渠道不畅,天使投资、股权众筹的发展滞后于创新创业浪潮;政府资金对大众创业者难以做到雪中送炭,初创创业大多处于市场失灵的真空地带;创新创业区域发展不平衡,全社会对大众创新创业的认识还有待提高。  实践证明,解决上述问题的突破口是构建一批满足大众创新创业需求和特点,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创业服务社区――众创空间,为大众创新创业者提供良好的工作空间、网络空间、社交空间和资源共享空间。今年1月28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顺应网络时代推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势,构建面向人人的“众创空间”等创业服务平台,对于激发亿万群众创造活力,培育包括大学生在内的各类青年创新人才和创新团队,带动扩大就业,打造经济发展新的“发动机”,具有重要意义。  发展“众创空间”,不是“大兴土木”搞建设,而是要在总结车库咖啡、36氪、天使汇等新型孵化器模式的基础上,优化和完善现有创业服务机构的服务业态和运营机制,发挥创业服务机构的集聚效应和创新创业规模优势,让创业者之间自由共享经验、知识、思想和仪器设备等创业资源,形成“我为人人”、“人人为我”、“互帮互助”、“用户参与”的开放式创业生态系统。  发展“众创空间”,要坚持政府引导和市场主导,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主力军作用,释放创新创业政策集聚和“互联互通”的系统有效性,有效利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国家高新区、大学科技园和高校、科研院所的有利条件,盘活利用政策工具、仪器设备、闲置厂房等资源,进一步降低创业成本和门槛,释放蕴藏在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之中的无穷创意和无限财富,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打造新常态下经济发展的新引擎。  支持“众创空间”发展的措施包括:  一要在创客空间、创新工厂等孵化模式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市场化、专业化、集成化、网络化的“众创空间”,实现创新与创业、线上与线下、孵化与投资相结合,为小微创新企业成长和个人创业提供低成本、便利化、全要素的开放式综合服务平台。  二要加大政策扶持。适应“众创空间”等新型孵化机构集中办公等特点,简化登记手续,为创业企业工商注册提供便利。支持有条件的地方对“众创空间”的房租、宽带网络、公共软件等给予适当补贴,或通过盘活闲置厂房等资源提供成本较低的场所。  三要完善创业投融资机制。发挥政府创投引导基金和财税政策作用,对种子期、初创期科技型中小企业给予支持,培育发展天使投资。完善互联网股权众筹融资机制,发展区域性股权交易市场,鼓励金融机构开发科技融资担保、知识产权质押等产品和服务。  四要打造良好创新创业生态环境。健全创业辅导指导制度,支持举办创业训练营、创业创新大赛等活动,培育创客文化,让创新创业蔚然成风。【更多相关内容】
读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的人还读了:
下页更精彩:1
本文已影响人
与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相关的文章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意义网友评论
相关内容推荐:当前位置:&>&&>&
  □徐占忱  中国经济增长的新动能究竟应该在哪里寻找?今天中国社会中蓬勃兴起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热潮,以及它所体现出的基础性、大众性、开放性、泛在性和前沿性,不仅为中国未来经济发展提供了有力而持久的支撑,也将给我们的经济社会带来巨大而深远的影响。  怎么认识和看待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其井喷式发展背后的生成要素和驱动条件到底是什么?如何进一步推进和引领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实践已经远远走在了理论的前面,从更高的层面来认识和理解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对当下和未来中国的发展无疑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体现了生产力系统中最活跃要素――人的巨大能动作用  历史唯物主义认为,物质生产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基础,社会生产力是推动社会发展的根本动力。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构成社会生产力系统,而人是生产力诸要素中最活跃的要素。人民群众是推进社会发展的根本力量,因此生产关系要想与生产力的发展相适应,其变革就必须从人的解放中去寻找答案。  改革开放以来,在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的变革过程中,广大人民群众的丰富实践总是走在理论的前面。千百万大众的实践,千百万大众的利益、诉求和愿望,始终决定着我们社会的发展方向。  因此,大众创业和万众创新,同样是当代以互联网、大数据为代表的科技大发展条件下,在制度变革和政策创新作用下,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又一次大解放。人民,只有人民,才是历史的真正创造者。30多年中国社会生产力的大发展,作为劳动者的人,所对应的生产工具已不是相对原始和简单的劳动工具,生产资料也不再仅仅是当时人们赖以活命的土地。现代科技的快速发展,以互联网、移动互联网为基础的信息技术的发展,使今天劳动者、生产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结合方式,与过去相比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并通过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形式,汇集成千百万大众参与其中的、浩浩荡荡的大规模实践活动。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就是我们的奋斗目标。”广大人民群众具有无穷的创造力,尊重和发挥人民群众的首创精神,改革就必须坚持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相结合,主动顺应生产力发展新要求和人民新期待――这应成为推进中国社会变革的基本遵循。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兴起,离不开新一届政府大力推进简政放权,以及由此推出的一系列为创业创新“松绑”的措施,和多方面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增添的“助燃剂”。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普通大众收获改革红利、实现社会流动的重要渠道  毋庸讳言,深厚历史文化积淀下的传统中国人的社会心理和社会人格,与创业创新来说确实有很多不适应的地方。但是改革开放以来,市场经济大潮的洗礼,人事人才制度和人口户籍政策等社会管理体制的改革,使人们的生活观念、财富观念、时间观念、风险意识等发生嬗变,使中国人更具有了适应市场化的人格;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带来城乡人口大流动,传统观念中的安土重迁意识逐渐瓦解,体现现代文明的城市新思想、新观念和新的生活方式,改变了过去一年很难去趟县城的农民的命运。作为计划经济堡垒的单位制解体,人们从“单位人”变成了“社会人”。人们走出原有的小社会“安乐窝”,解去长期以来捆绑在身体上和心理上的束缚,走上了创业创新之路。而这恰恰就是今天方兴未艾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浪潮、人民群众创业创新精神大迸发的深层社会根源。  追求个人财富、地位和社会声望是推进社会发展的基础性力量,对于任何一个社会来说,健全和畅通的向上流动渠道,都是不可或缺的稳定器和张力纾解的活力创造机制。中国封建社会以科举制度为代表的文官选拔制度,几乎成为几千年来社会底层民众向上流动的唯一渠道,后来的教育考试制度特别是建国后的高考制度一直是中国社会向上流动的主渠道,但是“千军万马走独木桥”,能顺利走过这座桥实现社会流动的毕竟是少数“幸运儿”。  “市场是天生的平等派”。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提出建设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来,社会中相当一部分人获得了改变自身命运的机会,一批人通过诚实劳动和艰苦努力成为市场竞争的优胜者,实现了个体向社会上层的流动。这种市场机制带来的社会流动效应,要远比高考制度带来的社会流动效应大得多。  但是我们也应该看到,工业化时代的市场经济条件下,创业和创新所需要的资金、技术高门槛,不是普通大众能轻易迈过去的。工业化社会中商业模式相对单一,市场空间受地域严重限制,商业机会不足,市场竞争尤为激烈。与普通大众相比,市场竞争中优胜者也只能说是“小众”。不容否认,今天中国社会出现了一定程度的阶层固化和贫困的代际传递问题,这需要通过分配制度改革和社会扶助体系建设来实现。但是互联网的遍在化和低门槛,使其比市场更具“平等派”特色,依托于“互联网+”的创业和创新无处不在,普通大众都可以参与其中,并找到自己能够获得成功的机会。因此,互联网时代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已经成为推动社会流动的又一重要渠道,其特有的草根性为更多人提供了实现人生理想的舞台。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对传统经济条件下创业创新的超越和“扬弃”  在熊彼特的创新理论中,创新从来就不属于技术范畴而属于经济范畴,创新是将“支配的原材料与力量”通过“新组合”引入生产以实现经济发展,创新是经济发展“生产函数”的内生变量。熊彼特给出了创新的五种情形:采用一种新产品,采用一种新的生产方法,开辟一个新的市场,掠取和控制原材料和半制成品的一种新的供应来源,实现任何一种工业的新的组织。企业家精神是产生创新的动力源泉,是具有发现市场机会的眼光、承担风险的勇气和强大行动能力的个性化人格特质,企业家精神具有非持久性、非阶级(层)性、非继承性和理性四个特质。  熊彼特()及其之后的几十年,社会生产方式以高度集中化大生产方式为主。由于大企业与中小企业相比,在财力投入、科技环境创造、人才资源吸引等方面具有无可比拟的优势,因此大企业推动创新是那个时代创新的最主要实现方式。这一模式下的创新由于巨大的商业利润,使得创新行为和过程的封闭性成为突出特征。20世纪70年代后,随着经济社会发展,创新的模式出现了向多元主体参与的开放式创新转向,创新参与从大企业拓展到中小企业,一些大学和科研机构等其他主体也参与进来,开放式思维撬动了更多的创新资源,形成了系统性、网络式、集群化的创新行为和过程模式。这一模式下的创新尽管具有相当的开放性和协同性,但仍不具有人人可参与其中的大众性。  近年来,大数据、云计算和移动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个人化、小规模、分散式、渐进性的创新越来越发挥重要作用,创业创新活动不再是少数人的专利,而是社会大众人人可及的事情。众创、众包、众扶、众筹等一批集众人之智、汇众人之财、齐众人之力的创意、创业、创造形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全社会的创业活力和创新潜能被激发出来,并使得那些有梦想、有意愿、有能力的人,无论是受过高等教育的科技工作者、大学毕业生,还是普通农民、家庭妇女、退役军人、失业人员甚至一些残障人士,都能够参与进来,都能够找到“用其智、得其利、创其富”的机会和空间。以“淘宝网”等电子商务为例,凭借技术难度小、进入门槛低、初始资金需求量少等优势,千百万普通民众实现了创业梦想,很多农村地区出现了“淘宝村”。互联网的发展,改变了现代技术发展与普通民众疏离的境况,这是那些村民过去想都没有想过的事情。  “互联网+”和大数据背景下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绝不是有些人认为的“网上卖东西”  人类作为具有高度智能的类存在物,其知识生成、传播和继承都离不开人与人之间的沟通与交往。互联网带来的人与人之间交往方式和手段的变革,带来了人类知识的爆炸式产生,即时传播、海量数据和无所不在――人类交往的时空约束被彻底地打破了。  今天,数据已经渗透到每一行业和每一个职能领域,成为不可或缺且日益重要的生产要素。随着数据收集、管理、挖掘技术的快速发展,大数据将催生出一大批新产业。大数据正在成为一种新的经济资产,就像货币和黄金一样,这不仅是一场技术革命,从某种意义上说更是一次社会革命,它将对国家治理模式、企业决策、组织和业务流程、个人生活方式等产生巨大的影响。  今天,社会生活正日益高度数据化,整个社会生活都可以用数据来表征,每个人都是行走着的数据生成器。数据信息的传播也从单中心、单向传播向多中心、网络裂变式传播转变。比如,传统条件下对消费者需求只能依据人口统计特征来描述,而个人需求所具有的隐蔽性、复杂性、易变性和情景依赖性无从把握,现在大数据通过细分化、个性化、精准化、动态化可以实时模式化其行为模式。“互联网+”和大数据带来了传统的重构的同时,更催生了无数的商业机会和盈利空间,它把人重新组织进新的财富创造体系之中。今天的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绝不是有些人认为的“不过是网上卖东西”,它对人们生产和生活的影响是不可估量的。  社会服务化和商业模式创新,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提供了巨量空间  20世纪后半叶以来,由西方发展国家肇始,人类社会进入后工业时代。后工业时代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服务业的快速发展。1990年全球服务业增加值占全球GDP的比重首次突破60%,2007年人类有史以来第一次服务业就业人数(42%)超过农业(36.1%)和制造业(21.9%)。  服务业的大发展是现代科技发展的结果。现代信息通讯技术不仅使服务的内涵、手段、方式发生了巨大变化,更具有革命性的,它使千百年来人类对有形产品和无形服务消费之间相对清晰的边界不再存在。原有的有形产品正在变成个性化、定制化和公众高度参与的过程,旧有的以产品为中心的价值链定位正在向以满足客户需求的系统化解决方案转变。需求的多样化、多元化、细微化、定向化等,为服务模式创新提供了无限可能,给社会大众带来了巨量的创新和盈利空间。  此外,互联网创新成果和社会各领域深度融合,形成了以互联网为基础设施的创新要素的经济发展新形态。“互联网+”在所有产业都可以找到深度融合和成长的空间,这给企业提供了一个新的发现价值、创造价值、解决问题的路径,也改变了消费者的需求内容、需求结构和需求方式。千百万大众作为具有自身特性和个人偏好的独立消费者,也成为形形色色、不断演进的商业模式的直接参与者、发现者和创建者。特别是现代商业模式创新具有极强的衍生和拓展能力,基于平台商业模式的向上、向下延伸、跨界和全方位扩张,催生了难以数计的商机。苹果公司为iPhone手机推出应用程序商店(App Store)模式,为无数独立软件开发商提供开发工具,鼓励他们将软件上传到App Store,应用商店允许用户直接从iTunes商店浏览、购买和下载应用程序(苹果公司提取30%的版税),App Store技术平台发挥了强大的双边网络效应,推动了苹果从原来的ipod向iPhone平台商业模式转变。同时,也诱发了各大IT系统提供商、网络运营商、手机终端制造商推出自己的“App Store”,现在应用商店中的各类软件可谓五花八门、无所不包、无所不能。  中国是一个赶超型的发展中大国,西方发达国家历时态走过的路程,在中国则是共时态并存在,中国不仅要在工业3.0基础上迈向4.0,同时还要补2.0方面的课题,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以其广泛参与性和渗透性,在最基本经济运作层面推动了不同发展阶段、不同技术水平和不同商业模式的融合。中国有9亿多劳动力,包括高职在内的高校在校人数超过3500万,每年有700多万的高校毕业生,蕴藏着无比巨大的知识存量和创新能量。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促成了千百万大众和当代最新技术的切近钩连,体现了中国现有发展优势和未来发展方向的全方位对接,“互联网+双创+中国制造2025”将在中国催生一场“新工业革命”,这可能是其他国家所不具备的。  总之,大众创业万众创新,是中国人摆脱相对保守的思想意识和原有体制束缚的又一次解放。它体现了当代以互联网和大数据为特点的科技革命带来的生产方式新变革,孕含着中国经济转型的真正动力,并且正在向我们昭示着中国改革和发展的前进方向。  (作者系中国国际经济交流中心战略研究部副部长、研究员)
本文相关新闻}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论文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