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政行为波动影响产业结构调整论文升级了吗论文分析

最新公告:目前,本站已经取得了出版物经营许可证 、音像制品许可证,协助杂志社进行初步审稿、征稿工作。咨询:400-888-7501
您现在的位置:&&>>&&>>&&>>&正文
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
定制原创材料,由写作老师24小时内创作完成,仅供客户你一人参考学习,无后顾之忧。发表论文
根据客户的需要,将论文发表在指定类别的期刊,只收50%定金,确定发表通过后再付余款。加入会员
申请成为本站会员,可以享受经理回访等更17项优惠服务,更可以固定你喜欢的写作老师。
京津冀作为我国的第三大经济增长极,已成长为重要的经济聚集区,具有巨大的发展潜力。京津冀协同发展已成为重大的国家战略,而目前影响该地区经济协同发展进程的主要原因之一在于产业结构不合理。因此,研究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发展状况及存在的问题,探索优化产业结构的运行机制显得尤为重要,而在产业结构调整过程中,财政政策可以与市场机制配合,在促进产业结构优化升级中发挥重大作用。
1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比较分析
1.1三次产业产值结构比较近十年来,京津冀三地第一产业占GDP的比重都是逐年减少;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北京是逐年收缩,天津近年来也是逐渐缩小,但变化并不明显,而河北省第二产业占GDP的比重变化不大,基本稳定在51%-53%之间;第三产业占GDP的比重,北京和天津呈现明显的上升趋势,但北京第三产业的发展速度要快于天津,对比河北,十年来第三产业的比重变化不大,略微起伏,发展缓慢。2014年天津第二产业产值占其GDP比重为49.17%,河北超过50%,说明天津是一个典型的工业城市,河北也具有较高的工业化水平。北京的第三产业达到77.95%,比天津高出28.4%,比河北高出40.72%;当前,北京已经发展为“三二一”的产业结构模式,而天津、河北依然属于“二三一”型模式。河北省表现得尤为明显,第二产业仍然是主导产业,第三产业占比偏低且增长乏力,属于典型的工业化中期阶段。
1.2三次产业趋同性分析产业结构趋同性,指的是在经济发展中,出现的区域之间在产业结构分布、组织规模、技术水平等方面的演进变化趋于雷同,结构差异越来越小的现象。本文采用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来测量区域产业结构趋同程度的高低。其中,A和B是两个相比较的区域,SAB是A区域和B区域的结构相似系数;XAi是A区域i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XBi是B区域i产业占整个产业的比重,0≤SAB≤1,如果SAB=0,表示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是完全不同的;如果SAB=1,表示两个对比区域的产业结构完全相同,且SAB的值越大,两个区域的产业结构趋同性越高;反之,表明趋同程度越低。依据产业结构相似系数的计算公式,我们可以计算出2014年京津冀三省市的三次产业结构相似系数。按照国际惯例,我们以0.85为标准来衡量区域产业结构相似程度的高低。根据计算结果,京津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8704,津冀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高达0.9740,说明京津和津冀间存在严重的产业趋同性,其竞争倾向较高;北京与河北之间的产业结构相似系数为0.7700,京冀间相似系数较低,产业差异明显,其协作倾向较强。然而,三次产业本身的数据是比较笼统的,计算结果可以说明京津冀在宏观层面上存在一定的产业趋同性,但具体到行业内部,并不能证明三地行业存在着恶性竞争。实际上,京津冀区域宏观上的产业结构趋同,并不妨碍三地三次产业内部发展的结构各有不同。之所以各地趋同的产业结构内部侧重点不同,站在产业经济学的角度,是由于资源禀赋因素在发挥作用,而且随着京津冀协同发展成为国家战略,北京的部分产业已经在逐步向河北转移,区域产业协作与竞争的格局正在慢慢形成。
2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存在的问题
2.1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影响产业对接区域发展不协调的一个重要内容是贫富分化严重,一、二、三产业为主的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由贫到富的收入水平。河北省与北京、天津地区的人均GDP相距甚远,北京、天津虽然是京津冀一体化的两个核心,但它们只是自身获得发展,对周边地区的辐射带动作用很弱,甚至出现了”环京津贫困带”。河北与京津之间巨大的经济落差,严重影响了京津冀经济的整体发展。由于河北省的经济发展水平和北京、天津相比有很大差距,河北省内很多中小城市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不完善,在与京津产业对接时不能提供强有力的产业支撑和资金支持,这势必会影响到三地产业对接的实施效果。
2.2产业合作缺位,缺乏产业协调动力长期以来,京津冀地区受行政区划掣肘严重,各省市均各自为政,考虑自身利益过多,合作意识不强。在现在的行政体制下,三地政府均是独立的行政主体,具有各自的利益需求,在制定发展规划时,往往是以自身为中心,较多考虑本行政区域的情况,缺乏与相邻区域协调沟通的内动力。北京因其独特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等优势,缺乏与天津、河北合作的积极性和依赖性;天津作为直辖市,具有自身发展特色,为保持其独立性,也缺乏与别地合作的动力;河北则相对落后,难以跟上北京、天津的发展步伐,从而造成三地政府主观上缺乏跨区域统筹协调、共同规划发展的内动力,阻碍了京津冀地区产业对接的发展进程。
2.3产业准入标准不一,大气污染严重全国2014年空气质量最差的10个城市中,京津冀地区占8个,该地区全年平均空气质量超标天数达57.2%,造成如此严重的环境污染,原因是多方面的,从产业发展的角度来看,一是由于天津、河北以工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能源消耗高、单位能效低、空气污染严重,尤其是河北,钢铁、水泥、火电等六大高耗能行业比重大;二是京津冀三地为限制环境污染设置的产业准入门槛不同,三地企业的排污标准一直没有统一,天津、河北在发挥承接首都产业的功能时,接到的是一批不符合北京功能定位,但却在天津、河北准入标准内的企业,这些企业仍然是在京津冀区域开展生产、进行排污,明显不利于该区域整体生态环境的改善。
3促进京津冀区域产业结构调整的财政政策建议
财政政策是国家调控宏观经济运行的重要手段之一,在指导宏观资源配置、产业结构布局以及地区经济形成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产业结构的不合理,究其根源是产业资源配置的不合理。政府可以利用财政政策,通过在国民经济各部门之间重新配置资源,达到优化和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
3.1调整和优化财政支出方向,引导产业结构调整方向
3.1.1加大高新技术产业的投入对调整财政支持领域,将财政资金投向产业结构升级中的重点环节,促进高新技术产业的开发和应用,逐步提高科技经费财政投入的比例,利用财政资金引导民间资本投入,参与共同组建研发起点高、研发实力强、产学研结合的公共技术平台。同时利用专项资金,将科技成果转化为现实生产力,建立技术引进和成果转化的财政补贴制度,通过财政补贴、贴息等手段激励企业采用高新技术,促进企业提升科技含量和研发档次。
3.1.2进一步加大对中小企业的财税支持加大对中小企业的专项扶持资金,重点支持国家和省级认定的产业园区,特别是省级工业园区内需产业转移的中小企业,加快产业升级换代;为在技术改造和技术创新领域表现突出的中小企业提供更多的财政补助和贴息贷款,对为中小企业提供担保贷款成绩显著的担保机构进行奖励。
3.1.3加大对生态环境保护的投入利用财政资金,促进节能减排、空气净化、水资源保护等其他环境治理,提高河北的产业转移承载能力。一是利用专项资金,积极发展优势产业,大力化解产能过剩,为进行区域产业对接谋求空间。二是加强对大气污染治理、水资源保护、防护林建设等方面的合作,对现行的临时性补偿措施进行改进,建立开发与保护地区之间、上游和下游地区之间、生态受益与环境受损地区之间的常态化补偿机制。三是将承担北京、天津供水任务的河北六个地市下属县域纳入国家重点生态功能区范围内,享受生态功能区转移支付,同时建立省以下重要生态功能区的转移支付制度,改善京津冀区域的整体生态环境。
3.2充分利用税收政策,优化京津冀地区产业结构充分发挥税收政策在京津冀产业结构调整过程的作用,要充分利用国家和地区现有的优惠政策,并将政策彻底贯彻落实,使这些优惠政策能够真正使企业得到实惠,进而促进企业按照政府宏观调控的方向调整其行为,达到调整产业结构的目的。为了鼓励高新技术企业发展和创业投资,国家出台了很多税收优惠,首先要落实这些税收优惠政策,强化税收政策的产业导向功能,引导资金等生产要素合理流动。对于国家鼓励的产业(环保、节能等产业)要落实现有的资源综合利用税收优惠政策,给予积极的鼓励和支持,引导和推动产业向环保、节能的方向发展;对于国家限制或淘汰的产业,要运用税收的调节功能,引导其进行产业改造和转移。
3.3创新财政投融资机制,推动产业结构升级进一步完善财政投融资机制,着力推动企业自主创新,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为企业营造良好的投融资环境,为财政投融资政策更好地发挥调整产业结构的功能,提供更多的手段和途径。(1)拓宽企业融资渠道。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本市场,鼓励具备实力的成长性企业和高新技术企业谋求上市,与资本市场对接。大力发展面向科技创新型企业的债券融资市场。(2)助推金融服务。引导金融、担保机构对市场前景好、创新能力强的科技企业和小额贷款企业给予信贷支持。在一定的风险防范范围内,适度放宽中小企业不良债务核销条件。(3)加强企业信用建设。整合企业信用信息资源数据库,构建信用体系,逐步建立企业诚实守信激励机制。
作者:任伟峰 马英杰 单位:石家庄邮电职业技术学院区域产业结构调整财政政策责任编辑:杨雪&&&&阅读:人次
上一篇论文: 下一篇论文:
按栏目筛选
财政政策论文热门范文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font color="#FF]
财政政策论文相关文章论文:产业结构调整的公共财政新思路-中大网校论文网(window.slotbydup=window.slotbydup || []).push({
id: '2014386',
container: s,
size: '234,60',
display: 'inlay-fix'
&&|&&0次下载&&|&&总17页&&|
您的计算机尚未安装Flash,点击安装&
阅读已结束,如需下载到电脑,请使用积分()
下载:8积分
0人评价3页
0人评价5页
0人评价48页
0人评价5页
0人评价5页
所需积分:(友情提示:大部分文档均可免费预览!下载之前请务必先预览阅读,以免误下载造成积分浪费!)
(多个标签用逗号分隔)
文不对题,内容与标题介绍不符
广告内容或内容过于简单
文档乱码或无法正常显示
文档内容侵权
已存在相同文档
不属于经济管理类文档
源文档损坏或加密
若此文档涉嫌侵害了您的权利,请参照说明。
我要评价:
价格:8积分VIP价:6积分赞助商链接
当前位置: >>
财政支出与我国产业结构升级的问题研究--基于年省级面板数据的实证分析
摘要“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 升级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在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 这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 济体制的完善、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城乡、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 都具有十分重大的意义。.本文采用全国29个省份1978.2006年的面板数据,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 函数的基础上引入财政支出作为解释变量,就我国财政支出总量和结构对产业升 级的影响进行了分析。其中,第一个层次的研究是将财政支出在宏观层面上(即 财政支出规模)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测度;第二个层次将财政支出进行微观研 究(即财政支出结构),分别就各类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进行研究, 在此基础之上,将我国分为全国以及东、中、西部进行区域性研究,并对实证结 果进行分析。 实证研究结果表明,财政支出在总量层面上对产业结构升级具有较强的促进 作用;而在财政支出结构层面上,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对三次产业的推动 作用十分明显,基本建设支出、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支出、支农支出和行政 管理支出对三次产业的贡献则各不相同,有些甚至阻碍了三次产业的发展。关键词:财政支出产业升级经济增长面板数据 AbstractTheperiodof the 1 2th Five―Year isa criticalperiod of buildingawell-off society,and is alsOstructure.the criticalperiodfor the transition of the economy and the upgradmg of the industrialTheacceleration of the transformation of the economic development mode in China will lead tOaprofound change in the economic field,which is related to the reform and overall situation of socialistop础lg-up and themodernization.The transformationeconomicI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to theimprovement of the socialist market promotion of urban and rural Basedonsystem,the maintenance of social stability,the economy.areas,and the development of regionalthe CD function by illSerting govemmem expenditure,the data of 29 provincesfrom 1978 to 2006 Was used to analyze theimpacts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oneonChina’S ofindustrial upgrading by using the panel dam model.On the the financial expenditureat thehand,we focusontheimpactmacro level,which is the aggregation of government expenditure, other hand,we pay attention to the various impact of theto the industrial structure;Oli thefinancial expenditure at the micro level which is the structure of upgrading of industrial structure analysisongovernment expenditure,to implementtherespectively.Basedonthis method,weempiricalthe basis ofdividing the country into different region.aTheresults show that government expenditure,at the mat,wo,playsstrongrole in theupgrading of the industrial s仃ucture;government expenditure,at the terms of culture,education,sciencemicrolevel,is excellent inand publichealth which promotes the upgrading of industrialonstnIctIIre,and the rest of the governmentupgrading,some of themevenexpenditures shows various effectsindustrial structurehave adverse impact On indus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Key words:government expenditure;indmtrial structure upgrading;economicgrowth;panel data IIII I I I III I IIII I II I IY2087634目录第一章绪论..........…….....……...............................1 1.1研究背景和意义.…………………………………...………1 1.2国内外研究综述…………………………………………….1 1.2.1国内研究现状…………………………………………….2 1.2.2国外研究现状…………………………………………….3 1.3研究思路与框架…………………………………………….6 1.4本文的创新与不足…………………………………………..6 第二章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8 2.1财政支出的理论研究…………………………………………8 2.1.1财政支出理论之凯恩斯主义学派………………………………8 2.1.2财政支出理论之古典学派……………………………………8 2.1.3财政支出理论之新古典经济学派………………………………9 2.1.4财政支出理论之德国学派……………………………………9 2.2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二………………………10 2.2.1产业结构的定义………………………………………….10 2.2.2产业结构的分类………………………………………….10 2.2.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整体趋势……………………………….11 2.3财政支出总额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12 2.4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14 2.4.1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4 2.4.2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15 2.4.3资本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16 2.4.4最优的经济增长模型………………………………………16 第三章我国财政支出及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18 3.1我国财政支出的分析………………………………………..18 3.1.1 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总量分析…………………………18 3.1.1.1我国财政支出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18 3.1.1.2我国财政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呈U形结构…………………..19 3.1.2 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20 3.1.2.1基本建设支出………………………………………….20 3.1.2.2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支出……………………………..21 目录3.1.2.3支农支出……………………………………………..22 3.1.2.4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23 3.1.2.5行政管理支出………………………………………….23 3.2我国产业结构的分析………………………………………..24 第四章我国财政支出与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27 4.1模型建立及分析方法………………………………………..27 4.1.1模型建立、指标选取、变量说明…………………………….27 4.1.2分析方法和数据选取………………………………………28 4.2面板数据的单位根检验………………………………………28 4.3面板数据的协整检验………………………………………..33 4.4面板回归的影响形式及模型类型……………………………….34 4.4.1面板模型影响形式的确定…………………………………..35 4.4.2面板模型类型的确定………………………………………35 4.5计量结果及分析……………………………………………36 4.5.1全国计量结果及分析………………………………………36 4.5.2东部地区计量结果及分析…………………………………..39 4.5.3中部地区计量结果及分析…………………………………..40 4.5.4西部地区计量结果及分析…………………………………..42 第五章我国财政支出推动产业升级的政策建议.....….……..….......45 5.1调整基本建设支出比例,注重结构调整………………………….45 5.2落实强农惠农政策,创新支农机制体制………………………….45 5.3推进科技进步,支持创新型国家建设……………………………46 5.4加大教育支出,促进教育事业又好又快发展………………………46 5.5加强行政管理支出控制,提高资金使用效率………………………47 参考文献……...…...…..........……...….…….............鹌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52 致谢.....................….......................…...….....53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学位论文知识产权权属声明......……...…...…542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第一章绪论1.1研究背景和意义自2007年美国次贷危机全面爆发以来,全球经济如同推倒的多米诺骨牌一样, 集体进入了经济衰退时期。受全球金融危机影响,我国进出口出现下滑、经济增长 速度减缓、部分出口企业出现经营困难,并且国内相关的投资与消费方面也因此受 到牵连,使得国内就业压力骤然增大,已经对我国实体经济的发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十二五"时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关键时期,也是经济转型和产业结构升 级的关键时期,加快经济发展方式的转变,是我国在经济领域的一场深刻变革,这 是关系到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全局的问题,这对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 制的完善、保持社会秩序的稳定、促进城乡、地区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等方面,都具 有十分重大的意义。在金融危机的大背景下,我国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和不合理的 经济结构受到了严峻的挑战,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协调、不可持续的问题相当突出。 同时,围绕市场、资源、人才、技术、标准等的国际竞争更加激烈,各种形式的保 护主义抬头,我国发展的外部环境更趋复杂。这种严峻的国际国内形势,凸现了转 变发展方式对我国在后危机时代经济社会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中国经济未来平稳 较快发展需靠“转方式调结构"来实现。但是我国在产业升级方面还存在着诸多问 题,温家宝总理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我国目前在经济增长的过程中存在着一系 列的问题,我国经济的自主创新能力有待提高,经济增长缺乏内生动力,就业压力 日益增加,加之用工需求经常出现结构性短缺,财政金融领域的迅猛发展导致其潜 在风险日益增加,给我国产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增加了不小的难度,其中全国区域间 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不均衡问题日益严重,已经逐渐成为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建设过程中不可忽视的问题,这对我国“十二五"时期乃至今后经济持续稳定健康 发展造成了严重威胁。 本文正是着眼于上述问题,分别以全国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角度为出发点, 实证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区域差异的现状,同时分析了差异产生的原因,并提出了 相关对策。一方面可以为今后我国区域间三次产业的协调平衡发展提出相应措施, 另一方面,对于缩小区域经济差异、实现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也具有相对积极的意义。1.2国内外研究综述由于国内外学者,在对产业结构升级进行研究时多是使用三次产业产值占国民 生产总值的比重作为替代变量,引用文献也多以经济增长方面的文献为主,因此, 本文的文献综述沿用前人的做法,就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以及经济增长方面的文献 第一章绪论进行综述。1.2.1国内研究现状毛健(1999)璐21研究了我国产业结构和经济增长过程中的不适应性,提出了影响 我国产业结构调整的重要因素。郭克莎(2001)H53分析了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的特 征,他认为,我国第二产业在总产值中比重较大,而第三产业的比重则相对较低, 并建议要加快第三产业的发展。 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在学术界并未达成共识。马拴友(2000)㈣验证 了政府规模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从根本上取决于政府规模的边际产出效应。庄子银和 邹薇(2003)∞¨在引入预算外支出变量之后发现,地方控制的预算外支出量、预算外 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重都对经济增长率具有显著的负效应,政府公共支出占国 民生产总值的比重对经济增长率的效应也是负的,并且其影响变得非常不显著。彭 志龙(2004)嘞1指出,我国政府对经济增长的带动作用明显。郭庆旺和贾俊雪(2006)“力 政府物质资本投资和人力资本投资对长期经济增长都可能具有正效应也可能具有负 效应,取决于民间经济主体消费跨时替代弹性大小。郭健(2006)m3以我国1979-2004 年数据为基础,研究了我国税收和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短期影响与长期关系,研 究结果表明,我国经济增长与税收、政府支出之间存在长期稳定的均衡关系;在长 期,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是正相关的;在短期,滞后两期的政府支出是经济增长的 原因。曾康华和刘翔(2009)晦刀认为政府财力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长期的协整关系, 短期来看,经济增长可促进自身和政府财力的不断增长,而政府财力的扩张除了对 自身的增长有利外,对经济增长的促进效果并不显著。 将政府支出进行分类后与经济增长进行研究是国内学者在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 关系的研究中广泛采用的方法。龚六堂,邹恒甫(2001)H31通过实证检验得出,一般 性政府公共开支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是负的:而一般性政府公共开支的波动对经济增 长有很强的正的影响;政府在国防、教育、人们福利等方面开支可以促进经济增长 率增加;政府在交通运输方面开支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影响。郭庆旺,吕冰洋,张德 勇(2003)m1通过研究发现,财政支出在总量方面对经济发展会产生负向影响,而生 产性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则产生正向影响,科学研究方面的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 所产生较强的促进作用,这种作用的程度要比物质资本和人力资本投资所带来的增 长大得多。孙长清,赵桂芝,陈菁泉,于文涛(2004)汹3运用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 进行估计,研究结果表明,生产性财政消费与非生产性财政消费均能促进经济增长, 但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缺乏弹性。付文林和沈坤荣(2006)H¨在研究中发现,实际经济 增长率与公共支出的国民生产总值占比呈反向变动关系,而文教费和维持性支出比 重与国民生产总值增长率之间有着负的双向因果关系;地方政府支出比重提高,经2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济增长率会上升。庄腾飞(2006)呦1运用面板数据模型对我国14个省的数据进行实证 检验,研究结果表明,公共支出和政府的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都具有较强的促进 作用,而在财政支出中其重要作用的转移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贡献度则相对较低。 刘俊英(2008)跚1指出,社会性支出对经济增长有一定的促进作用,但统计上并不显 著;经济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不显著负相关性;维持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存在显著 负相关性。王春元(2009)嘞3将财政支出分为生产性支出和非生产性支出,发现政府 财政总支出对人均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正效应,经济建 设性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负效应,国防和行政管理支出对经济增长均具有较大的负 效应,医疗卫生支出对经济增长具有一定的消极作用。 国内学者就财政支出对三次产业进行研究的结论并未达成一致。郭小东,刘长 生和简玉峰(2009)m1从政府支出规模、生产要素积累的角度构建理论模型,利用世 界上20个国家的面板数据进行实证检验,检验结果显示,政府支出通过改变全要素 生产率和各个产业的资本、劳动这两种生产要素积累,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积极 影响,而对第一产业尤其是第二产业产生消极影响。马超(2010)悔¨利用1955―2007 年期间日本47个都道府县的数据,构建了三次产业的比较优势指数、政府投资和消 费强度指数以及相对收入指数,并建立了面板向量自回归模型,实证结果表明,较 高的相对收入会导致公共投资强度下降、第二产业比较优势提升;公共支出政策通 常以扶持区域的产业比较优势为目标,但第一产业的发展反而不利于地方经济;以 公共投资促进区域经济和产业比较优势发展的目的只能部分地实现。1.2.2国外研究现状 “配第一克拉克定理”是对威廉?配第和科林?克拉克两位学者研究的统称,该定理认为,一国经济的发展和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会导致劳动力由第一次 产业向第二次产业转移,随着收入水平进一步提高,劳动力又会向第三产业转移。 库兹涅茨的研究表明,经济总量的增长会引起经济结构以及产业结构的优化,第一 产业占生产总值的比重呈下降趋势,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则不断上升。霍利斯?钱 纳里提出了著名的“世界发展模型”,并认为农村劳动力转移与工业化和城市化三者 是结为一体的互动过程。刘易斯通过研究发现,实际收入水平造成了劳动力的转移, 若保持一定的工资比例水平,且城市的就业能力得以扩大,那么农业劳动力向城市 转移就可得以实现。 众多学者运用不同的检验方法和对政府支出不同的测度方式就经济增长对政府 支出的影响做了大量的实证检验(Peacock和Scott,2000口21)。从20世纪90年代以 来,通过使用诸如时间序列中单位根检验和协整检验的方法来对瓦格纳法则进行验证早已斯通见惯(Narayan,Niel sen和Smyth,2008啪1)。Henrekson(1993)啪1在对瑞 第一章绪论典的研究中发现瓦格纳法则并不适用,他还指出早期运用时间序列方法做出的检验 并不真实可靠,因为没有对数据的稳定性作出检验。而在Akitoby,Clements,Gupta 和Inchauste(2006)H1的研究中使用了51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并运用协整检验的 方法,结果则证实了这一法则。 学者们还就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了实证研究,并假设两者之间存在着 “倒U”型关系(Ram,1986m1;Dar和AmirKhalkhali,2002n町)。Hansson和 Henrekson(1994)Ⅲ1发现,政府转移支付、政府消费和政府开支对经济增长具有负向 影响,政府的教育开支对经济增长则有正向作用,而政府投资与经济增长没有显著 关系。Barro(1990)№1在基于内生增长理论框架下做出的研究表明,政府的非生产性 支出会降低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而政府生产性支出对国民生产总值的增长率的 作用比较模糊,因为需要依据政府的行为以及政府消费的多少才能得出结论。随后 的一些研究也证实了公共部门对经济增长的负作用(Barro,1991口1)。 现有的实证检验表明,发达国家的数据能够验证瓦格纳法则,而发展中国家的 数据则不可以(Akitobyeta1.,2006H1)。此外,其他一些学者的研究发现,在加入了政府对公共基础设施的投资之后,政府支出会对经济增长产生正效应,而如果 只加入政府消费,则政府支出对经济增长就会产生负效应。另外,政府支出与经济 增长之间的关系之所以没有定论,是因为在研究中所运用的计量模型、对政府支出 的度量以及样本的选择都有很大的差别(Agell,Lindh和Ohlsson,1997口3)。 在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关系的研究中通常是将政府支出中的某一项支出与经济 增长进行研究,即增加教育、医疗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效应,或经济增长对此类支出 的影响。而在此类的研究中,学者们多是关注教育支出以及教育资本存量对经济增 长的影响。这些研究表明,教育能够促进经济增长(Barro,1996隋1,1996呻1;Barro和Sala―i―Martin,1995u训;Levine和Renelt,1992‘嚣1:Mankiw,Romer和Weil,1992㈣;Sala-i-Martin,1997㈨)。Coulombe,Tremblay和March(2004)n51在对14 个OECD国家的研究中发现,受教育程度每提高1个百分点,人均国民生产总值就会 提高1.5个百分点。但是,研究中发现,对宏观经济层面研究所得到的结论不能令 人信服(Benhabib和Spiegel,1994n¨;Pritchett,1996∞1),同样也与微观层面研 究所得到的结论不一致。在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的研究中存在着一些问题。首先, 样本国家的多样性对研究的结果会产生影响,若样本中包含了发达国家的数据则会 带来不理想的结论,即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越来越小。Jones和Olken(2005)㈨ 认为基于国家内的研究能够更好地得到经济增长的决定因素。其次,政府教育支出 的测度以及计量模型的设立也会对实证结果造成影响(Krueger和Lindahl, 2001㈣)。Nicole(2004)m1认为,教育支出对经济增长的正向影响会受到其他经济增 长决定因素的影响。此外,为更好的则度政府教育支出,将教育支出与经济增长之4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间的反馈效应纳入到研究中也是十分重要的(Boozer,RaniS,Stewart和Suri,2003…3;Ranis和Ramirez,2000㈨)。卫生医疗支出对经济增长效应的实证研究并不是很多。基于微观理论,Strauss 和Thomas(1998)臼"认为,人的健康状况至少和受教育程度一样能够解释人们工资的 不同。Thomas和Frankeberg(2002)汹1以及Thomaseta1.(2003)∞引在研究中发现,接受个性化医疗服务的人能够得到更高的报酬,并指出人们的健康和营养状况是经济增长的重要影响因素。Barro(1996)旧1,Bloom和Canning(2003)u副,Bloom,Canning和Sevilla(2004)n31以及Gyimah―Brempong和WiIson(2004)乜21认为医疗支出对总产 出有正向影响,且有大概I/4的经济增长要归功于医疗支出的增加。 此外,正如Abu-Bader和Abu-Ouar(2003)Ⅲ的研究中所讲,早期对政府支出或 经济增长的研究仅仅局限于两者之间的简单回归,而没有对两者之间的因果关系加 以重视。在对两种变量之间是否存在因果关系的研究中,Granger(1969)u钉所提供的 验证方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而在过去的几十年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也被运用 到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关系的研究当中。Halicioglu(2003)∞3对土耳其 1960-2000年的数据进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结果发现,人均国内生产总值与政 府支出之间既不存在协整关系也不存在因果关系。而其他的一些研究则表明,存在 着由国民收入到政府支出的单项因果关系,因此也证实了瓦格纳法则(Abu―Bader和 Abu―Ouar,2003n1)。尤其是Dritsakis(2004)n71运用希腊和土耳其的数据证实了两 者之间存在着协整关系。Narayaneta1.(2008)啪3运用面板单位根检验、协整检验和格兰杰因果关系检验证实了中国中西部省份的数据符合瓦格纳法则,而中国全部 省份的数据则不符合这个法则。Guerrero和Parker(2007)旺¨在使用美国1972年以 来的数据的研究中指出,瓦格纳法则适用于美国,但不支持公共部门规模对经济增 长有促进作用的假说。Glass(2009)n蚰运用美国1959―2003年的宏观经济数据,证实 了经济增长促进了政府在公共安全秩序方面的支出。 近年来,面板数据也被用于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的研究。Baldacci, Clements,Gupta和Cui(2008)嵋3运用1971-2000年118个发展中国家的数据对公共 支出、人力资本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政府教育支出和医疗 支出对经济增长有正向影响。Gregoriou和Ghosh(2009)啪1对15个发展中国家 1972-1999年的进行面板广义距估计(G删),研究指出,政府的投资性支出对经济增 长具有负向影响,而经常性支出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Afonso和 Furceri(2010)伫1运用面板数据对OECD和15个欧盟成员国的研究中发现,政府投资 对经济增长与经济增长具有负作用。Wahab(2010)¨们对32个国家进行面板数据研究, 发现政府消费对经济产出并没有影响,但是政府投资对经济增长产生正向作用。5 第一章绪论1.3研究思路与框架研究内容主要分为五部分: 第一部分,引言。阐述了本文研究的背景及意义,并对国内外学者就财政支出 与产业升级之间的关系进行评述,并在此基础之上,提出本文的研究思路与框架。 第二部分,着重就财政支出与产业升级的相关理论分析进行归纳总结,研究财 政支出对产业升级的影响机制,使财政支出与产业升级在理论层面上形成了有机的 结合,为深入研究财政支出与产业升级的相关性奠定了基础。 第三部分,对我国财政支出在总量规模及结构两个方面,以及对我国产业结构 的发展现状进行简要回顾。 第四部分,基于经济理论和前人的研究,建立能够反映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转 变进行测度的经济模型。其中,第一个层次的研究是将财政支出在宏观层面上(即 财政支出规模)对产业结构的影响进行测度;第二个层次将财政支出进行微观研究 (即财政支出结构),分别就各类财政支出对产业结构升级的作用进行研究,在此基 础之上,将我国分为全国以及东、中、西部进行区域性研究,并对实证结果进行分 析。 第五部分,就本文的研究结果进行总结,对我国的产业升级提出政策建议。1.4本文的创新与不足本文的创新之处主要有: 1.在研究内容方面,基于对我国进行全国范围以及东中西三大区域的划分,不6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仅强调了财政支出规模对产业升级的影响,而且注重了财政支出结构对产业升级的 研究,从而达到了对财政支出与产业升级进行全面、系统的分析的目的。 2.在研究方法方面,国内学者多是使用时间序列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VAR), 并进行协整检验,脉冲响应分析以及方差分解,而运用面板数据(Panel Data)模 型对财政支出进行研究的较少,本文则是借鉴国外学者近年来运用较多的面板数据 来构建实证模型,使得我国财政支出对产业升级的影响作用可以得到更加准确的度量。3.在变量选择方面,本文没有采用国内学者在财政支出的相关研究中所采用的 人力以及资本积累等相关方面的变量,而是选择了三次产业的就业人数和信贷规模 作为变量来进行实证研究。 本文的不足之处在于: 由于数据搜集的方面局限性,全国以及各省份财政支出各项目的数据难以全面 搜集,只能挑选其中几种比较有代表性的财政支出进行实证研究,因此,实证结果 还不能完全反映财政支出对产业升级的最终影响力。7 第二章财政支出与产业增长的理论研究第二章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升级的理论研究2.1财政支出的理论研究‘财政支出也称政府支出,指在某段时间内,政府将社会资源集中起来以便对社 会的公共需要进行投资和支付。财政支出是一国政府实施产业结构调整、进行宏观 调控、合理优化资源配置的重要手段。政府对财政支出进行科学地运用,使资源在 政府的配置下能够对社会产生最大的效益,从而能够在公共部门和私人部门之间是 得社会资源得到最优化的配置。本质上,财政支出是政府在行使其职能时所需要耗 费的成本。因此,对财政支出进行研究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2.1.1财政支出理论之凯恩斯主义学派凯恩斯从总供给与总需求的角度出发,指出资本主义经济供给与需求的不均衡 来源于其有效需求的不足,而市场机制在资源配置方面具有一些弊端,自由竞争不 是任何时候都能是经济处在一个均衡的阶段,因此,财政支出是政府对经济进行干 预的一种手段。通过财政支出的增加来提高整个社会的有效需求,从而促进社会的 投资,以及整个社会的消费,并最终促进经济的发展,增加就业,工人的工资水平 也得以提高。 贝菲列奇强调国家的第一要务是使该国能够达到充分就业的状态,认为一国必 须能够维持一定的财政支出规模,以便使就业率保持在一个相应的水平,并提出三 项提高财政支出的方案。 雷诺将政府行使其职能优劣的准则归结为能否维持该国的物价稳定和充分就 业,因此,政府通过消费或转移支付直接或间接地提高财政支出水平,从而提高了 人均收入水平,促使人们进行更多的消费。2.1.2财政支出理论之古典学派亚当?斯密是古典经济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他反对国家对经济进行干预、主张 对经济的自由放任。他认为,政府在行使其行政职能时并不创造任何财富,反而是 对社会公共产品的一种消耗,这对于国民财富以及资本的积累造成了巨大的影响。 因此,他主张政府仅仅需要在某些领域行使其职能,譬如国防和司法领域,政府应 扮演“守夜人"的角色,最大限度的控制政府的开支。 大卫?李嘉图坚持市场机制能够对社会资源进行最有效的配置,他几乎把所有的 国家支出都当作非生产性的支出,所以,这种支出对资本的积累没有任何的促进作 用。因此,政府应该竭力控制其非生产性的支出,加大生产性支出,以便增加一国 的资本积累。 约翰-穆勒的财政研究也是起始于对政府职能的分析,他意识到了市场机制在资8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源配置方面的有限性,并提出政府可以通过行使其职能来弥补市场作用的某些缺陷。 他认为,政府应该大力发展教育事业,让每一个人都能够接受到初等教育,教育应 由政府免费提供或者只收取较低的费用。 萨伊对政府支出的各个项目进行的详尽的论述,他没有去探寻各项财政支出的 必要性,而是着重研究了财政支出运用的合理性以及财政支出所能带来的效益。 马尔萨斯指出资本主义社会有效需求的不足,这是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导火索, 因此,政府需要增加其支出,投资于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提高对消费品的购买。2.1.3财政支出理论之新古典经济学派道尔顿运用不同的方法对生产性财政支出和非生产性财政支出进行判别,他认 为,要判断财政支出是否为生产性的,就应该去考察这种财政支出能否为社会创造 生产性的利益,能否提高一国的社会福利,而不是在政府行使其职能之前就加以判定。庇古在财政支出方面的研究着眼于对其进行划分,他将财政支出划分为消耗支 出和转让支出,并肯定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不过,政府不能确定财政 支出的合理规模,但是可以做出一个预算,并在这个预算范围内对各项支出进行有 效配置,从而使每一项财政支出的边际效益相等。 谢夫勒主张在法律的层面对财政支出进行约束,他指出,一国应该基于国家的 法律对财政支出制定科学合理的预算和决算,从而减少不经济的财政支出,并以此 来调配国家经济的运行。2.1.4财政支出理论之德国学派李斯特倡导经济发展的阶段论,他认为,德国的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需要采取 相应的措施对其进行保护。他驳斥了亚当?斯密和萨伊的观点,并指出只有政府对国 防、司法以及公共设施等方面的支出才能为社会创造一个安定的环境,使人们能够 全身心地投入到生产当中,所以说财政支出是一种生产性的支出。 史泰因是德国财政学的代表人物之一,他认为,一国的财政支出应与其赋税相 联系,如果一国的赋税超过其所提供的产品和服务,那么政府的支出就应归为非生 产性支出,此时该国的资本积累会减少,不利于经济的发展;反之则为生产性支出, 对资本的积累具有促进作用。 阿道夫?瓦格纳从政府的职能入手,指出财政支出是生产性的。他于1882年提 出“瓦格纳法则",分别从一国的管理服务、生产经营活动以及教育、文化、卫生 等方面进行分析,认为政府支出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着一种函数关系。随着一国经 济的不断发展变化,国家的各项经济任务也不尽相同,因此,财政支出要不断地对9 第二章财政支出与产业增长的理论研究这种变化进行相应的调整,以便能够满足经济社会的各项要求。2.2产业结构的理论研究 2.2.1产业结构的定义产业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各个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所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英国古典经济学家威廉?配第于17世纪所著的《政治算术》 可被追溯为最早的产业结构理论,威廉?配第在其著作中对产业结构进行了堪称西方经济理论中最早、最朴素的阐述――“工业的收益要比比农业多得多,而商业的收益又要比工业多得多"。随着经济水平的持续提高,产业结构的定义也随之提出。经 济的不断发展使得分工逐渐细化,这样便产生了种类繁多的生产部门,而众多的外 部因素(譬如就业人数、经济增速、资源消耗量等)也会对这些生产部门产生影响 和制约,因此不同的生产部门对经济增长会产生不同的促进作用,正是由于这些方 面的不同,我们将具有相同点的那些生产部门进行归类,因而形成同一类产业。因 此,在一国或一地区的经济中,不同的产业所占的比重也有较大的差异,这样一国 或一地区的产业结构便产生了。2.2.2产业结构的分类对产业结构进行分类的方法较多,而在各项科学研究中使用频率较高的产业分 类方法主要有以下四种: 第一,两大领域、两大部类分类法。马克思的再生产理论是这种产业结构分类 方法的理论基础,该方法将产业按照此项生产活动所具有的性质及产品的属性进行 分类,因此将生产领域中各产业部门划分到为两个部门当中去,也就是生产物质资 料的部门和生产非物质资料部门,生产物质资料的部门是对原始的物质资料进行生产并且运用各种手段将物质资料生产为物质产品的部门――涵盖农业、商业、建筑业等;生产非物质资料的部门与生产物质资料的部门有明显区别,该部门并不将物质资料生产为物质产品,而仅仅是对非物质性服务进行生产并提供给消费者――涵盖教育、文化、保险等部门。 第二,三次产业分类法。第三产业的概念是费尔希教授于1935年在其所著的 《安全与进步的冲突》一书中提出的。而英国经济学家科林?克拉克在1940年所 著的《经济进步的条件》一书中,运用该种三次产业分类法,将一国全部的经济活 动归类为第一次产业、第二次产业和第三次产业,来研究产业结构变化和经济发展 之间的相关性,从而使三次产业分类法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三次产业分类法对产业 结构的划分是基于社会生产活动发展的先后顺序,也即第一产业是对直接取自于大 自然的物质进行改造加工所形成的产品的生产部门,第二产业是对第一产业所生产i0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出的初级产品通过各种手段进行二次加工从而获得技术含量较高的产品的部门,第 三产业则是为产品的生产和消费者及生产者的消费提供各种消耗性或非消耗性服务 的生产部门。根据我国国家统计局2003年的规定,我国对三次产业的划分方法是: 第一产业是指农业(涵盖林业、渔业、种植业和牧业);第二产业是指工业(涵盖采 掘业,煤气、电力、水的生产和供应业,制造业和建筑业);第三产业是指除了上述 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之外的各个行业的统称。三次产业分类法是学术界以及生产领 域中较为常用的产业结构分类方法,因此,本文也使用该种方法进行研究。 第三,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资源密集程度分类法是根据要素投入量的多少来 划分的,在生产过程中所投入的、占主要地位的资源的多寡是该种分类方法的重要 标准。因此,根据劳动、资本和技术三种生产要素在各要素投入中所占比重的高低, 将其划分为劳动密集型、资本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产业。劳动密集型产业是指该产 业主要依赖使用大量的劳动力来进行生产,对技术和设备的依赖程度较低的产业, 该产业明显的特征是生产成本中工资所占比重较高,而设备折旧和研究开发支出所 占比重相对较小。一般情况下,劳动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农业、林业、畜牧业、皮 革等制造业。资本密集型产业指的是在每单位的产品成本当中,资本成本所占比重、 流动资本和固定资本的劳动者平均占用量较高,而劳动成本所占比重相对较小的产 业。现阶段,重型机械工业、钢铁行业、运输设备制造行业、电力工业、电子与通 信设备制造业和石油化工是资本密集型产业的主要组成部分。资本密集型工业是一 国经济发展的重要的支柱产业,也是一国在工业化进程中必不可少的基础性行业, 该工业主要是由基础性工业和重型加工性行业组成的。技术密集型产业是在对某种 产品进行生产时,该行业将技术要素作为其生产过程中主要的要素投入,而其他各 生产要素对该行业的影响程度并不明显。技术密集型产业主要包括:原子能工业、 新材料工业、航空航天工业、现代制药工业、微电子与信息产品制造业等,技术密 集型产业的发展对一国经济发展乃至国际地位的提升都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第四,国际标准产业分类。由联合国颁布的《全部经济活动的国际标准产业分 类》(ISIC)是国际上产业分类的通行标准。该标准将各产业分为17个部门,分别 是公共管理和国防,农业、狩猎业和林业,保健和社会工作,运输、仓储和通信, 制造业,租赁业、房地产行业,建筑业,渔业,家庭雇工,煤气、电力和水的供应, 批发和零售、修理业,境外组织和机构,教育,金融中介,采矿及采石,旅馆和餐 馆,社会和个人的服务。2.2.3产业结构优化升级的整体趋势根据对统计数据的分析研究,世界上主要国家的产业结构的发展变化大致呈现出如下的趋势: 第二章财政支出与产业增长的理论研究对大多数国家而言,第一产业的就业人数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以及第一 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呈不断下降的趋势,对于一些发达国家(如 英美两国),直至20世纪70年代,上述两种下降的趋势才逐渐减弱。此外,随着 生产力的发展,第一产业当中各产业结构也呈现出新的态势,其中,种植业所占比 重下降,但其生产水平却大幅度提高;林业的环境生态功能得到了相当程度的重视, 保持和提高森林覆盖率被提上了经济发展的日程;畜牧业所占比重逐步提高;渔业 所占比重稳步上升,向适度捕捞、注重养殖方面发展。 就第二产业而言,大多数国家的就业人数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比重,以及第二 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在上世纪60年代以前都是上升的,而在 上世纪60年代以后,美、英等发达国家工业部门的就业人数在全部劳动力中所占 比重,以及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不断下降,其中较为明显 的下降趋势体现在传统工业部门。绝大多数国家第三产业就业人数在全部劳动力中 所占比重,以及第二产业增加值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重都呈现出上升的势头。 在发达国家中,第三产业在上世纪60年代之后发展势头迅猛,其所占比重都超过六 成,而其中一些发达国家的比重甚至达到了80%。根据世界银行统计,目前全球第 一、第二、第三产业的比例约为4:32:64,其中,高收入国家的比例为2:30:68, 中等收入国家的比例为10:36:54,这也为我国新时期产业结构优化升级指明了大 致的前进方向。2.3财政支出总额与经济增长的理论模型基于内生经济增长的理论,在规模报酬不变的生产函数中,巴罗将公共部门引 入其中,并且构建了包括政府支出在内的内生增长模型,进而得到了最优的财政支 出规模。 基本假定:假定在一个封闭的经济体内,无限寿命的家庭单位、同质的完全竞 争企业以及政府是其组成部分。假设不将闲暇对劳动的替代纳入考虑范围,家庭通 过消费来获得效用。企业则在完全竞争的条件下雇佣劳动力和租赁资本来进行生产, 最终目的是得到最大化的利润。政府向企业提供公共物品以及服务,且在赋税方面 进行一次性的比例总税负。 家庭单位 假定家庭单位中有大量相同经济主体,他们具有无限生命的特性,且运用时间可分的效用函数对他们的偏好进行表示:u(c)=f-掣e-∥dt(1)(口>o是跨期替l―口1”I一口代弹性的倒数,q是消费,P是时间贴现率,P数值越大则意味着消费者当前消费 和近期消费的偏好较大)。家庭单位中的经济主体在各个时间点所面临的流量预算约12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束条件为:t=(1一Oy―c(2)。该条件表明,现有的可支配资产扣除掉消费c之后就得到了家庭持有的实际资产存量的瞬时变化。家庭单位中的经济主体在约束条件毫=(1一f)y―c的制约下,若要达到最大化的效用函数【,(c)=.f等≥P.p’西,则需要对消费与资产积累的时间路径进行选择。 此外,假设家庭单位的初始资产的持有量为杨,则其横截条件为1imk,P一∥≥o(3), 此条件要求家庭资产要有非负的渐近值。 生产部门 巴罗基于经济增长的模型,将政府支出引入到生产函数当中。假定生产函数采 用不变替代弹性的函数(CES函数),并运用常见的柯布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得到 Y=AK。G,(4),其中,a,卢∈(o,1)且a+卢=1。 政府部门 政府部门对企业按照某种比例进行征税,且给企业提供相当数量的公共物品。 假定政府部门采取的财政政策为收支相平衡的预算政策,即:G=rY(5) 经济体的一般均衡状态 在一个宏观的经济整体中,假定企业和家庭部门都必须要接受市场商品的价格, 那么,企业和家庭部门就会拥有相同的利息率和工资率,这样在商品市场和劳动力 市场就可以实现最终的供给和需求的平衡。基于宏观经济中上述的三个部门,在(1) 至(5)式的约束条件下, 最优的宏观经济的均衡解就转化为maxU(cr)=JcD等≥P叫出,“毫=(1一f)J,一c求解该函数的最优值。因此,需要建立现值汉密尔顿方程,即:Ⅳ:三;=!+饥(卜f)y―c】(6)(A是汉密尔顿乘数,表示在f时刻由于一单位的资本存量的增加量所造成的相对应的边际效用所产生的增加量)。在庞特里雅金条件,即:婴=c一一A:0的约束下,得到A=c一(7)% 根据最优拉姆齐法则(Ramsey Rule)或欧拉定理(Euler equation),可得i:朋一婴:肚一A(1一f)aAK a-一G卢(8)根据(7)式,得A=可c一1c(9)将(8)式两边同时除以A得:拿=p一(1一r)aAK”’G卢(10) 第二章财政支出与产业增长的理论研究将(7)、(9)代入(10)式,得!:三【(I―f)aAKa―Gp―p】(11) aC当经济发展水平处于稳态时,该国经济的增长率R就等于该国消费的增长率三,C贝Ij可得尺;!:!【(1一f)aaKa~GP―p】(12)co将(4)式中的约束条件口+卢=l及(5)式带入(12),就可以得到政府财政支出的最优,’规模,即:兰=f=卢(13)J上述结论表明,政府财政支出存在最优的规模,超过或低于这个规模就会对经 济增长产生消极的影响: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越大,社会中的赋税就会越重,导致 私人资本的投资回报率和经济增长率降低,阻碍了私人投资,从而对该国的经济增 长率产生负面影响;若政府财政支出的规模低于这个最优规模,社会中赋税的规模 就会低于最优的赋税规模,那么,政府财政支出规模的增加,就会对私人资本的边 际效用和边际生产率产生积极影响,并最终促进了该国的经济增长率。2.4财政支出结构与经济增长的关系20世纪80年代,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模型内生化的研究在学术界引起了广泛 关注,学者们也将更多的关注度转移到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上来。阿施尔在 其研究中发现财政支出具有生产性,从此,学者们纷纷意识到,在人力资本和技术 进步对经济增长有推动性作用之外,在基础设施等方面的财政支出形成了公共资本, 从而能够进一步地影响经济的增长。巴罗等学者通过研究生产性的财政支出,构造 了内生增长模型,深入探究财政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他们的研究往往将政府支 出进行分类,即分为消费性支出和生产性支出,因此,影响经济增长率的因素就可 以归结为:消费性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中所占的比例,生产性支出在国民生产总值 中所占的比例。2.4.1消费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消费性支出属于财政支出的一个类别,它仅仅对私人部门的效用造成影响,而 对私人部门的生产能力不会造成影响,消费性支出不是生产性的支出,财富部门通 过运用消费性支出来改善消费者的整体福利水平。所以,若要将消费性支出引入到 增长模型当中,就必须采用私人部门的效用函数进行研究。常见的消费性财政支出 包括政府部门用来提供社会保障,以及消费者得到的政府发放的各种政策性补贴等14 这种负向的相关关系进行了研究。 假设资本存量通过简单的线性技术确定了一国的总产出n即y-A乜A>O。广 义上,此处资本包括了人力资本和非人力资本。一国经济的资源约束条件为: 七(f)=Ak(t)一c(,)一e(r),该方程说明了资本的积累就是当前的社会总产出扣除掉私人 消费以及政府消费之后的剩余。托诺夫斯基又假定政府的支出总额与总产出之间存 在着一定比例关系,即:f。=&=Go/Y=Go/AK(0<f。<1)。f。在这里也可以表示平 均的税率。托诺夫斯基对以下两种情况进行了研究:一种情况是L可以被任意的设 定;另一种情况是假设t被设定为最优,也就是说政府直接将其消费性的支出,私 人的消费C和私人的资本存量K确定在其最优的水平上,那么,这样就对经济增长 模型中所包含的消费性支出产生内生化的效应。 在第一种假定情况的研究中,托诺夫斯基发现:单一的税收制度会使得消费性 支出负相关于经济增长率。随着消费性财政支出的增加,为提高消费性支出所需要 征收的税收也随之增加,这样便减少了投资的回报,遏制了人们投资的欲望,从而 最终降低了经济增长率。即便消费性支出与经济增长率之间存在着负相关相关关系, 但是消费性的财政支出也并不是越少越好。托诺夫斯基对第二种假定的情况进行研 究得到结论是:经济社会中,某种程度的消费性政府支出能够使其社会福利水平达 到最大值,如果消费性的财政支出低于这种程度,那么消费性支出的减少虽然能够 对经济增长率的提高有促进作用,但是该国的社会福利水平也会随之下降。因此, 当消费性的政府支出低于这种最优水平时,政府若要减少消费性的政府支出总量, 那么政府就必须在经济增长与社会福利这两个目标之间进行选择。只有当消费性的 政府支出水平比较高,且超过了能够使整个社会的福利水平达到最大的消费性政府 支出的水平时,减少政府的消费性支出才能够提高该国经济增长率,并且提高了社 会的福利水平。2.4.2生产性支出对经济增长的影响生产性支出是指能够改变私人部门生产能力的财政支出。巴罗将生产性财政支 出理解为通过政府购买,一国政府向私人生产部门所提供具有公共特性的产品和服 务,这种由政府提供的产品和服务在一定程度上对私人部门的产出能力有重大影响,15 第二章财政支出与产业增长的理论研究而产品和服务的这种特性也与经济生产过程中所产生的最终产品的特性有着巨大的差异。内生增长模型是由巴罗所提出的,该模型可以表示为:目标函数为m缓u=-Flnc,西,函数的约束性条件为乃=g≯.矽和七,=乃一c,一g.一(只为产出的人均水平,q为居民所产生的消费,k,为私人人均资本存量,g。为政府所提供的公共 性服务的流量,卢为私人资本的产出弹性,P>0为时间偏好的参数)。对上述模型 进行求解可以得到最优的经济增长率,即:y占=卢(卜卢)¨p―P,以及最优的公共服务流 量在总产出中所占的比重,即:f。=1一卢2.4.3资本性支出对经济的影响资本性支出是政府用于购买耐用品所需要的支出。一般情况下,政府的资本 性支出与经济影响之间存在着正向的相关关系。随着政府的资本性支出不断增加, 整个社会对资本品的需求量会不断增大,因而导致资本品的价格上升,促使资本品 的生产厂商扩大其生产规模,厂商生产规模的扩大会增加就业水平,进而拉动社会 对消费品的需求,使得消费品的价格上升,促使消费品的生产厂商进行扩大生产, 并最终导致国民收入的不断增大。政府的投资最终是否会能够对私人投资造成挤出 效应不能一概而论。当整个社会的资本尚未得到充分运用的情况下,政府提高其资 本性的财政支出不仅不会对私人部门的投资产生挤出效应,反而还会因为政府部门 的投资拉动经济增长,从而导致私人资本的投入不断增加。当整个社会的资源配置 处于一种均衡的状态时,政府若要调整资本性支出结构来扩大社会投资,就必然会 破坏这种均衡状态,进而会带来负面的效应。2.4.4最优的经济增长模型基于巴罗提出的经济增长模型,将政府的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作为该模型 中的变量,并将政府的这两种支出也作为生产函数当中的解释变量。如果企业的生 产函数为Cobb-Douglas生产函数,把政府生产性支出和消费性支出当做该函数的解 释变量,那么,Cobb―Douglas生产函数就转变为如下的形式:r=F(g一,g口,K,厶)=(g,,氏)卜一.群E一声(其中,岛为政府支出中生产性支出所形成的存量,跖为政府支出中消费性支出所形成的流量,厶为劳动力要素的投入量,K为 私人的资本投入的存量,口为政府所提供公共产品在社会上的拥挤程度,卢为私人16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资本要素投入的产出弹性,)。把上式转变为AⅣ生产函数,即:只=(g;,g,-4)卜卢群 假定增加私人的资本存量、增加生产性的财政支出、增加消费性的财政支出 增加居民的消费为最终产品的四种用途,且假定在人均产出中用于生产性的财政 出和消费性的财政支出之间的比例为f,可以得出:gF=f咒一器,七,=(1一f)只-q丘≤0,g一<o(g一为生产性的财政支出对时间的导数,t为私人资本对时间的导数)。基于在家庭预算约束下家庭效用函数的最大化,以及国家效用函数的最大化, 为得出最优生产性财政支出与消费性财政支出的最优比例,需要建立现值哈密顿函数,即县=P‘∥lIlq+丑?【(卜f)只一cA+u,?o乃一如)(其中,u=fe一∥lnqdt是以函数形式表示的国家效用,丑为私人资本投入所产生的现值的影子价格,坼为政府资本投 入所产生的现值的影子价格)。最优化问题求解通常采用拉格朗日函数对其进行分 析,建立拉格朗日函数进行求解,进而得出结论: (1)在一国经济处于稳定增长路径的条件下,一些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增长率 都是相等的,这包括了该国居民总体消费平均水平、私人资本的要素投入、消费性 政府的财政支出以及生产性政府的财政支出,上述各项指标的增长率都与产出水平 的增长率相一致;(2)可以得到在平衡增长路径下生产性的政府支出和消费性的政 府支 出 在财政总产出中1所占的比率,即:.r=(1一卢){l_(1一a)[aPO―a)一.卢一卢(1一卢)纠】p)l-(卜nxl-jo);(3)在一国经济处于平衡的增长 路径的条件下,最优的生产性的政府支出在政府总支出中的所占的比率为:0:1一――――――――――L―――――――一,因而消费性的财政支出在总支出中(1一a)一一P.【a卢(1一口)~?卢一卢(1一卢)声一1】1_卜口x’一声’所占的最优比率则为:f一0。17 第三章我国财政支出及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第三章我国财政支出及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 3.1我国财政支出的分析3.1.1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总量分析3.1.1.1我国财政支出总量呈逐年上升趋势财政支出总额(亿元)'^^^^^1UUUUU9。』一、’一。…=。?…?。…17。。…j90000。80000,70000 60000 50000 40000 30000 20000 10000U‘3 ,一 /j /-。?….………..-....。-。-。-。-。?,●●■,。,.…。。.…,,。翻.////j÷7擎¥9亨擎葶≯掌≯擎≯萨≯梦§梦§图3.1我国财政支出总额 注:数据由《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年鉴》计算得出从图3.1中可以看出,我国的财政支出总额总体处于上升趋势,从改革开放初 的1122.09亿元增加到了2010年的89874.16亿元,年增长率为14.68%。我国财政 .支出总额在1994年之前增长的比较缓慢,在1994年实施了分税制改革之后,财政 支出总额有了大幅度的提升,而在东南亚金融危机之后,我国与1998年实施了积极 的财政政策,致使我国的财政支出总量得以稳步的增长。18 图3.2我国财政支出总额占GDP的比重 注:数据由《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年鉴》计算得出如图3.2所示,我国的财政支出总额并没有随着经济的日益发展而呈现出财政 支出在GDP中所占比重逐步上升的“瓦格纳定律”的现象,反而财政支出总额在GDP 中所占比重呈“U"型结构。在改革开放的初期,我国的财政支出总额在GDP中占有 很大的比重,1978和1979两年的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都超过了30%,分别达到了 30.78%和31.55%。在此之后,财政支出占GDP的比例却呈现出下降的趋势,从之初 的31.55%下降到1996年的11.15%,并达到了“U"型结构的最低点。从1996年开 始,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逐步上升,到2010年财政支出总额占GDP的比例达到了22.40%。财政支出所占比重在1996年以前呈下降趋势是由于我国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 国家采取一系列政策措施来调动各级地方政府以及企业的积极性,实施放权让利的 优惠政策,同时为了大量引进外国资本,制定了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从而导致了国 家税收总量的减少。财政支出所占比重的大幅下降间接地促进了我国的民间投资以 及国外资本的引入,为我国的改革开放增加了推动力。财政支出占GDP的比重在1996 年之后开始逐步增加,主要是因为我国在1994年的进行的财政体制改革和税制改 革,这次改革增强了各级政府的积极性,使得财政支出的比重逐年上升。国家为了 拉动国内需求,在1998年采取了积极的财政政策,大量发行国债,大量投资于公共 基础设旌的建设,从而导致财政支出在GDP中所占的比重逐步增加。2003年,我国 开始实施稳健的财政政策,放弃积极的财政政策,因此,2003至2010年财政支出19 第三章我国财政支出及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在GDP中所占的比重较为稳定,维持在20%左右。3.1.21978年以来我国财政支出的结构发生了较大变化从改革开放至今,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发展完善,财政支出的结构 也随之发生了巨大的变化。我国的各项财政支出呈现出各种变化,尤其是基本建设 支出占GDP的比重下降幅度明显,此外,文教科学卫生事业费以及行政管理费也有 较大变化。由于我国在2007年对财政支出的统计口径进行了调整,因此,本文所列 各细项财政支出的2006年之后的数据均采用新口径下相似财政支出统计数据计算 所得。3.1.2.1基本建设支出图3.3我国基本建设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注:数据由<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年鉴》计算得出如图3.3所示,基本建设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例逐年下降,从改革开放 初期的40.27%下降到了2010年的7.46%,下降了接近33个百分点。基本建设支出 在GDP中所占比例的大幅度下降的原因是因为我国经济体制的逐步改革,中央对地 方实行放权让利,使得在经济建设方面的投资主体多元化,从而导致国家对经济的 直接干预程度逐步削弱。此外,基本建设支出所占比重的降低也说明了我国政府在 经济高速发展的同时将更多的资金运用于其他的投资领域。 另外,从构建公共财政的视角出发,我国基本建设支出在6DP中所占比重仍然 比较高。造成比重较高的原因,一是在计划经济体制向市场经济体制转变的过程中,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计划经济体制对经济的影响还存在着一定的持续性,还有一部分财政支出没有退出 竞争性的市场领域:二是体现了我国在市场经济体制方面的不完善性,在市场经济 体系、基础设施等方面的基础还比较薄弱,因此还需政府对经济体制进行干预。3.1.2.2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支出图3.4我国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注:数据由《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年鉴》计算得出1978至1992年,我国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 始终围绕6%上下波动。而在1993年该比例迅速增加,达到了9.08%,是改革开放以 来的最大值。从1993年之后,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支出所占比重逐步降低,并 在2002至2010年保持稳定。 从1994年开始,我国挖潜改造资金和科技三项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的比重不 断下降,一方面说明了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不断完善,企业遇到了国外同行的竞争 压力,纷纷主动投资进行技术方面的改造,使得政府在此领域的支出比重下降;另 一方面在分税制改革之后,政府将更多的资金运用到其他领域。2l 第三章我国财政支出及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3.1.2.3支农支出图3.5我国支农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注:数据由《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年鉴》计算得出我国支农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具有很强的波动性,从1978年的6.86%逐 步下降到1985年的5.04%,之后该比重又开始上升,直到1991年达到最大值7.19%。 从1992年开始,支农支出的比重又开始降低,到2003年达到了最低值4.60%。此 后,支农支出所占的比例又开始逐年增加,并于今年保持较大幅度增长。 支农支出之所以呈现出较高的波动性,原因在于农业受气候影响比较大,而气 候则具有很强的不确定性,对农业的影响也很难估计,因此,支农支出所占比重波 动较大。此外,随着我国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并在之前进行试点,因此,在支 农方面的支出比重也逐年增加。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3.1.2.4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图3.6我国文教卫生事业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注:数据由《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年鉴》计算得出随着我国公共财政体制的不断发展,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 比例也逐步增加。1978年以来,我国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在财政支出中的比重由 1978年的10.04%增加到2010年的19.31%,并于1995年达到最大值21.50%。文教 科学卫生事业支出具有一般公共物品的特性,是我国实施科教兴国战略以及医疗体 制改革的关键所在。因此,我国财政应该加大对对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方面的投入, 从而使政府在文教科学卫生事业方面的政策得以有效实施。3.1.2.5行政管理支出图3.7我田行政管理支出占财政支出的比重 注:数据由《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年鉴》计算得出23 第三章我国财政支出及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我国行政管理支出在财政支出中所占比重呈现快速增长的势头,从改革开放之 初的4.37%上升到2010年的12.10%,增长了近3倍,近年来则有所降低。行政管 理支出属于纯消耗性的支出,增长速度应该小于财政支出的增长速度。相对于其他 国家,我国的行政管理支出比例较高,根据世界银行的统计,2002年如美国、日本、 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还有发展中国家印度的行政管理支出所占比例只在5%.10%。 行政管理支出的迅猛增加主要原因在于我国目前实行党政两条线的行政管理制 度,且都需要国家财政进行供养;另外,我过行政管理体制的效率相对来说还比较 低,行政管理机构庞大及铺张浪费等都是亟待解决的问题。3.2我国产业结构的分析产业结构是指一国或地区各个产业的构成以及各产业之间的相互关系和所占国 内生产总值的比例关系。对产业结构的衡量主要依靠两种指标:第一种是产出指标, 这种指标由各生产部门所产出的产品和服务构成,一般用产值或增加值来表示;第 二种是投入指标,它包括劳动力、资本、技术等各类要素的投入,该指标主要是由 各生产要素在各产业部门所占比重及对比关系构成。本文则采用产出指标,即三次 产业产值占GDP的比重,对我国产业结构进行分析。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各种生产要素、消费品的价 格也经历了剧烈的波动,而采用当年价格计算得出的名义GDP结构并不能完全反映 产业结构发展变化的实际情况,因此,本文采用当年价格以及不变价格(以1978年 为基期)来对我国的产业结构进行分析。表3.1我国1978-2010年三次产业产值所占GDP比重(%)年份第一产业耋兰箬釜第三产业 年份第一产业蓁奎箬釜第三产业l 978 1979 1980 1981 l 982 l 983 1984 l 985 1986 l 987 1988 28.1 9 47.88 47.10 48.2223.94 21.6321.60 22.Ol 2 1.85 22.44l 978 1979 1980 198l l 982 l 98327.52 27.8148.2624.09 24.0021.26 22.67 22.80 22.7031.2730.17 31.88 33.3948.1549.60 46.6728.5630.67 32.6046.1l 44.7744.6333.1 8 32.1344.3843.09 42.89 43.72 43.5532.6332.52 28.84 27.00 25.47 24.7144.57 44.1l45.02 43.4324.7828.67 29.14 29.64 30.5l1984l 985 1986 l 98723.25 25.8 129.5l28.4427.14 26.8 l 25.7044.5544.8229.8630.1443.791988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1989 1990 1991 1992 1993 1994 1995 1996 1997 199825.1127.1242.83 41.3432.061 98925.45 25.95 25.4343.67 42.56 43.1130.89 31.6031.45 33.1531.5433.69 34.76 33.72 33.5719901991 1992 1 99324.5321.79 19.71 19.86 19.96 19.69 18.2941.7943.45 46.57 46.5722.4820.0244.3245.70 48.7434.2 133.13 33.24 32.69 33.20 34.34 36.8l 38.2319941995 1 996 199718.13l 8.80 1 9.0747.1847.54 47.54 46.2l 45.76 45.9232.8632.77 34.17 36.23 37.7747.8148.07 48.05 48.0l 46.43 46.18 45.98 45.46 45.87 46.40 46.75 48.25 48.33 47.44 47.76 47.0718.6517.5517.5616.47 15.06 14.39 13.74 12.80 13.39 12.12 11.1l 10.7719981999 2000 200 l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19992000 200l 2002 2003 2004 2005 2006 2007 2008 2009 201016.7715.55 l 4.30 13.58 12.8039.0240.46 41.47 41.23 40.38 40.5 l 40.9445.1544.79 45.97 46.23 47.37 47.9539.7340.96 41.27 41.22 40.41 40.2412.3612.76 11.5 l47.3447.45 46.24 46.7541.8941.82 43.43 43.14lO.1010.35 10.2441.5942.19 41.9610.7310.33 lO.1020109.7643.08注:数据由《新中国六十年统计资料汇编》、<统计年鉴》中相关数据计算整理得出;不变价格 是以1978年为基期调整之后计算所得由表3.1可以看出,在以当年价格计算得到的我国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中,第一 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在1978至1982年间略微回升,大约增长了5个百分点,而在1983 至2010年,该比重则经历了大幅度下降,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在1983至2010年 间,从33.18%降至10.10%,降低了23个百分点,而在1983至1992年这lO年间 则降低了大约12个百分点:在以不变价格计算的三次产业所占比重中,第一产业产 值所占比重与可变价格计算得出的数据大致相同,除个别年份略有上升外,总体上 呈现大幅下降的趋势,在1978至2010年间,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下降了18个百 分点,在1983至1992年这lO年间则产生了10个百分点的降幅。综合两种方法所 得数据,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除1983年之前的几年有小幅回升外,其他年份我国 第一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总体上皆呈大幅度下降的趋势,这反映了我国第一产业的变 化与工业化国家产业结构变化大致相同,这表明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的不 断加快,我国的产业结构正趋向于合理。 根据当年价格计算所得到的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来看,在1978至1990年间,25 第三章我国财政支出及产业结构的现状分析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小幅回落且有所波动,由1978年的47.88%降至1990年的 41.34%,下降大约6个百分点,而在1991至2010年,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呈现 出小幅上升的趋势,由1991年的41.79%提高至2010年的46.75%,上升幅度为5 个百分点,这反映了第二产业在结构方面发生了比较大的变动;在以不变价格计算 得到的数据中,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在1978至1990年间虽有小幅波动,但基本 上呈现出下降趋势,由1978年的48.26%降至1990年的42.56%,而在1991至2010 年间,除个别年份外,第二产业产值所占比重均维持在43%至49%这个区间内,并 于2007年达到最高值48.33%。 由表3.1可以看出,采用当年价格和不变价格计算得出的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 重总体上呈现出稳步增长的态势,而在近些年增长速度有所放缓,且略微有所降低。 在以当年价格计算的数据中,第三产业产值所占比重由1978的23.94%上升为2004 年的40.94%,提高了17个百分点;在以不变价格计算所得的数据中,第三产业产 值所占比重在1978至2010年间提高了19个百分点,这反映了第三产业的结构变化 总体上增幅趋于放缓。这表明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第三产业虽然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和发展,但是由于我国第二产业对第三产业的支撑相对较低,第三产业发展后劲不 足,因此,我国亟需提高第二产业在经济中的竞争力,以便对第三产业的发展产生 积极影响。 总体来讲,在1978至2010年这33年中,我国三次产业的结构都产生了大幅度 的变化,无论是以当年价格还是以实际价格计算得出的数据来看,我国的产业结构 均经历了剧烈的结构变动,这也反映了我国在社会主义工业化进程中,产业结构所 经历的必不可少的剧烈变动,而在此期间,我国三次产业结构变化所体现出的趋势 表明我国三次产业结构更加趋于合理,这种变化会使我国经济增长在质量上有所提 升,也说明了产业结构升级对我国经济增长具有深远的意义。 青岛大学硕士学文论文第四章我国财政支出与产业升级的实证研究财政支出是政府进行宏观调控的有效手段,可以弥补市场机制在调整产业升 方面的不足。目前,国内学者多以财政支出政策(钟优慧呻1等)或外商直接投资( 永红H钔等)等与产业结构升级之间的关系作为研究对象,而财政支出与产业结构 级方面的实证研究则相对较少;在研究方法上面,马超(2010)洲运用面板数据对 共支出相关问题进行研究中,通过面板单位根检验、面板Granger因果检验对该 题进行了分析;高远东(2010)№3则运用面板数据协整检验对区域产业结构的问题 行研究。 本文通过财政的角度,在借鉴前人研究方法的基础之上,运用面板数据协整 验的方法,分别从财政支出规模和财政支出结构两个方面对我国的产业结构升级 影响进行实证研究,试图得出财政支出在我国产业结构升级过程中所发挥的作用4.1模型建立及分析方法 4.1.1模型建立、指标选取、变量说明 本文所采用的计量模型是在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基础上引入财政支出, 此,以GDP为因变量,包含财政支出的柯布一道格拉斯生产函数的形式为:In GDP,=ao+alh厶+a2 hl K+a3 lIlG:+q‘此外,国内学者(钟优慧阳】、顾永红m1)广泛采用第一、二、三产业的产值结 构、人力资本、固定资产投资等指标对产业结构进行研究。由于相关数据选取困难, 本文选用分别选用三次产业的国内生产总值作为因变量,分别选用三次产业的就业 人数作为劳动变量,分别选用金融机构对农业、工业、商业的贷款作为资本变量(并 假设金融机构对三次产业的贷款全部转化为对三次产业的投资),选用财政支出总额 以及基本建设支出、}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财政违法行为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