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真希望感觉这个世界不真实没有电

&余秀华:我真的很希望世界上有一个人让我奋不顾身去睡他
余秀华:我真的很希望世界上有一个人让我奋不顾身去睡他
日10时13分来源:
新媒体管家
这摇摇晃晃的人间
想象一下,如果你是一个出生在农村的女脑瘫患者,高中毕业。然后,很多年,一直生活在农村。
嫁给一个名义上的丈夫,除了过春节,他从不回来。平常也不打电话。
你没有过爱情。
这是不是够不幸了?
如果,你内心还有熊熊烈火,暗流涌动的欲望,强烈渴望爱与被爱。是不是更加不幸?
如果,你还是一个女诗人呢?有一颗天生灵敏丰富的灵魂,却无人共鸣。
余秀华就是这样一个生活在湖北乡村的女诗人。
出生时倒产缺氧导致脑瘫,导致她只能摇摇晃晃行走在这人世间。但所幸她的智力没受影响。
这曾是一个“自卑与自负”交织成立的姑娘。
刚上小学时奶奶背余秀华去学校,被同学嘲笑,她之后就不让背了,坚持自己拄拐杖走,好多次摔得头破血流。
小伙伴们嘲笑她拄个拐杖像要饭的,她一气之下就把拐杖扔了,硬生生学会了独立走路。
上高二时,老师因为她的字写得难看,给她的语文成绩判了0分,她愤怒地撕碎了书本,从此离开课堂。
她性格从来倔强,认定的事就会奋力去做,比如,离婚。
19岁那年,父母给她张罗了一门亲事。那个乡村男青年叫尹世平,比她大13岁。
余秀华将这段婚姻形容成“青春给了一段罪恶”。
爱情从未走进过她的婚姻。
“他看我老在电脑前写诗就不顺眼,我看他在那儿也不顺眼。”余秀华不忿地说。两人不断争吵,多次闹离婚,于是尹志平选择逃避,出外打工。
除了春节回这个名义上的家过节,平常他们几乎零沟通,没有短信,没有电话。当余秀华在泥泞中摔倒,得到的不是丈夫的扶持,相反,是一通嘲笑。
他说自己在外面打工跳舞,认识了一个做爱会发出动听的“叫床”声的女人。余秀华则用被子蒙住头,一声不吭。仿佛在被强奸。
“他喝醉酒了,他说在北京有一个女人
没有活路的时候,他们就去跳舞
他喜欢跳舞的女人……
他揪着我的头发,把我往墙上磕的时候
小巫不停地摇尾巴
对于一个不怕疼的人,他无能为力。”
——《我养的狗,叫小巫》
一个内心丰富,渴望真爱的女诗人,在这段婚姻中丧尽尊严。
他还赌博,喝酒,以及做一些别的事情。于是,有次他回家要和余秀华同房时,余秀华把手伸向他:“上床可以,500块。”
如果把自己当作妓女,或许心里会平衡一些。
所以,余秀华人生中最大的希冀就是离婚。她把成功离婚当作自己人生中自己做主,做得最成功的一件事情。
尹世平为何不离婚?
他认为,自己入赘到一个残疾人家里,没有功劳也有苦劳,不能她想离婚就离婚。不能便宜了她。
后来余秀华写诗出名了,有了版税,尹世平更不想离婚。“现在你出名了,有钱了,老子更不能离……”(大概的话)
余秀华的父母不同意离婚,因为在他们看来,哪怕是一个残缺的家庭也是家庭。
成名后更不能离婚,因为会被人家在背后指指点点,但她就是要离。
2015年4月,余秀华的母亲被医院确诊为肺癌。余秀华取消了所有的活动,赶到医院陪伴母亲化疗。当家人提议让尹世平来帮忙时,尹世平说:这是打长工,要收钱。
既然“有钱”了,那就用钱解决这段婚姻吧。
后来她打电话跟尹世平谈判:“这个月回来离婚,就给你十五万,下个月回来,减为十万。”
“没想到,他很快就回来了。”
婚终于离成了。余秀华的母亲泪流不止,骂她“心硬”。余秀华追着她到屋外问:“我离婚是丑事还是坏事?凭什么你那么伤心呢?”
宁愿把自己置于最窘迫的境地,也要争取最清白的自由。
在法院回家的路上,余秀华格外轻松,调侃前夫说:“有钱能使鬼推磨,你个老鬼,给你钱你就给我推磨”。
俩人脸上都浮现出喜不自禁的神情,各自得偿所愿。这一世夫妻,二十余年,他们从来没有相爱过,一天都没有,一夜都没有。
“怎么没感觉呢?这婚离的……没什么感觉,因为之前也和一个人没什么区别,都是孤独。”
“但这种感觉让人觉得凄惨。”
在纪录片《摇摇晃晃的人间》中,余秀华坐在离完婚回家的车上说。
“义无反顾的孤独”。在纪录片中,她摇摇晃晃地行走、打水、离婚、吵架,摇摇晃晃地奔跑。
这个奔跑的姿势,我反复看了10几遍。多爱这个由于残疾,而显得尤为天真的奔跑。像是奔向未来,奔向明天,奔向义无反顾的孤独。
摇摇晃晃的欢畅,与这个世界上的人怎样对待她无关,她奔向老天爸爸的怀抱。怀有一颗任风吹雨打,世俗嘲讽折损不了的赤子之心。
余秀华真的是值得同情和怜悯的吗?
也许并不。
“如果用一个健全人的身体换你的诗歌,你愿意吗?”
“我想我还是不愿意的。”
余秀华说:“没有诗歌生活很空洞。”
余秀华的诗歌,除了那首网络广为流传的《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其余并未成为流行。
余秀华的诗是才华横溢的好诗。生活及内心的苦难,被她酿成一首首直戳人心的现代诗,苍凉中又有调侃戏谑。
要有多勇敢,才能祭献出自我的命运。
余秀华在节目《朗读者》中朗读诗歌《给你》。
一家朴素的茶馆,
面前目光朴素的你皆为我喜欢
你的胡子,
昨夜辗转的面色让我忧伤
我想带给你的,
一路已经丢失得差不多
除了窗外凋谢的春色
遇见你以后,
你不停地爱别人,
一个接一个
我没有资格吃醋,
只能一次次逃亡
所以一直活着,
是为等你年暮
等人群散尽,
等你灵魂的火焰变为灰烬
我想抱着你
抱你在人世里被销蚀的肉体
我原谅你为了她们一次次伤害我
因为我爱你
我也有过欲望的盛年,
有过身心俱裂的许多夜晚
但是我从未放逐过自己
我要我的身体和心一样干净
尽管这样,
并不是为了见到你”
其实无需勇敢,因为“真实”是余秀华的天赋。
“我小姨说,我的想法跟别人不一样。不一样就不一样,一样干吗呢?”她从小就知道,做自己,只做自己。
她写诗,她说诗是她在这个摇摇晃晃的人间的拐杖。
她写诗,因为诗歌文字少,方便一个脑瘫病人写作。
用一只颤颤巍巍的手,搬只凳子,坐在家门口。她的第一台电脑,是网友捐赠的。
田野,麦子,树,土狗,死鬼前夫……那万劫不复从未得到过的,让她极其渴望的爱情,都是她诗歌的道具。
并不是网络上人们盛传的低俗打油诗缔造者,“农家女”余秀华。在她的阅读的书单里,有博尔赫斯、泰戈尔、雨果等人的作品。在她的书柜里,有鲁迅、巴金、朱光潜,也有海子的诗和《浮生六记》。
她的诗在博客中被发现,而后被出版社出版,成为销量不错的诗集。但她红了,却是因为那首《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很多人只知道“睡”,却并不知一个想睡而不得的“少女心”的愁苦。根本没有看过这首诗。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有人评价:
“她的内心,没有高墙、铜锁和狗,甚至连一道篱笆都没有,你可以轻易地就走进去。”
“她的诗,放在中国女诗人的诗歌中,就像把杀人犯放在一群大家闺秀里一样醒目——别人穿戴整齐、涂着脂粉、喷着香水,白纸黑字,闻不出一点汗味,唯独她烟熏火燎、泥沙俱下,字与字之间,还有明显的血污。”——刘年
穿越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很多人因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而了解余秀华。
却很少有人关心,她为什么要写这首诗,她最终睡了吗?
我曾经模糊而戏谑地喜欢一两个也许更多的男诗人,当然也许我会对女诗人更倾心,只是我自己没有发现而已。我们常常在一起嬉闹,我一直抱歉自己教坏了一群可爱的人们:当他们优雅端庄说话的时候,往往是我一句话就破坏了那样的优雅。这些话里当然包括:去睡你!如果我实在难过,就会说:老娘去睡你。
那时候我喜欢的一个男诗人被一个漂亮而年轻的女诗人挖了墙角(当然到现在我也无法肯定这个事情的真实性,也无法肯定我喜欢他的真实性,我悲哀地发现我喜欢的男人都俗不可耐,我更悲哀地发现我无法打破这个咒语。)我不知道该去埋怨谁,最后还是恨我自己,恨我自己的丑陋和残疾。这样的循环让我在尘世里悲哀行走:一个个俗不可耐的男人都无法喜欢我,真他妈的失败。
于是另外一个男诗人应运而来。后来我开玩笑说:你看我多么爱你,那么多人问我想睡谁,我都没有把你给抖露出来。现在想想倒是我对不起他,没让他和我一起出名。真正的原因可能是我想睡他也不过说说而已。这感情到后来就不戏谑了,变得很珍贵,现在我是他远方的妹妹,他是我亲人,还没有见面,也不想见面。
我想说的是,到我真正相信他的时候,“去睡你”那首诗歌已经火了。可是它真的与任何人没有关系,包括我自己,我真的很失望。
我真的很希望世界上有一个人让我奋不顾身去睡他。
“过去二十多年,余秀华最想得到的就是爱情、由爱情产生的情欲。但都没真正实现过。”范俭说。
从爱情,到身体,她都渴望。但她都没得到过。
余秀华心有不甘。她疯狂求爱,却从未成功。再接再厉,也并未成功。
她甚至难过得在床上打滚,哭了一整夜,哭到咳血。
白羊座的余秀华要波涛汹涌地求爱,很疯狂。
“爱情本来应该是和风细雨的。像我这样求爱不得会把人搞疯狂。动不动就要死就一起死,或者先把自己搞死。太走极端了吧。”
她觉得疯狂的爱本身就是一种绝望,“你不知道怎么办才会去做那些出格的绝望的事情。”
有人统计,余秀华2014年到日公开面世的诗里,“爱”出现了一百四十多次。
余秀华直言:
“切肤之爱和灵魂之爱,我都没真正经历过。我还是不甘心。”
“有人说我的诗是荡妇体,我就是荡妇怎么着吧?”
“我就是这么任性地在打发我的感情。但是真的希望有爱。”但是她也惶恐,不知道有了爱情之后可以干嘛。“有了爱情之后能怎么样呢?两个人一起睡了觉,又能怎样。爱有个屁用。真是的。想来想去很困扰我。”
她说自己从来都是一个没有故事的女人。
“没有爱情的人,才能写好爱情。我觉得这是一种补偿。”
后来的《我爱你》里,她写道:“如果我给你寄一本书/我不会寄我的诗歌/我会寄你一本关于植物的书/告诉你稻子和稗子的区别/告诉你稗子那提心吊胆的春天”。
范俭这样理解这首诗:“她喜欢一个人,担心自己是稗子,配不上人家麦子。”在片中,余秀华和她欣赏的男诗人在一起时,会毫不掩饰地开怀大笑甚至调情,这是她在家面对丈夫时绝不会有的举动。
更旺盛的热情在镜头外。“如果有真正喜欢的人,她会用更强烈的方法去追求。”范俭对南方周末记者说,“有些东西是我拍不到的,她也不想让我拍。”
如果爱情是求而不得的珍宝,不如一颗一颗拿来游戏人间,因为,反正都是破碎,反正,都是这摇摇晃晃的人间。
反而不像你我,患得患失。
但我相信,如此可爱的余秀华,只要大胆一路追求下去,她是会得到真爱的。我无比相信。
一个女人,可以因为灵魂而被爱。是更深刻的爱。
“美女和野兽一定会相逢的”
余秀华和范俭导演的故事
以下是余秀华对于她的纪录片导演,范俭的描写(节选):
2014年之前,我不知道世界上有一个男人叫范俭,范俭也不知道宇宙里有一个神仙般的人物叫余秀华。2014年以前,我们在各自的空间里虚度时光,而且没有李元胜。幸运的人有缘的人总会相逢,(我和谁都有缘,特别是粗腿的男人)无缘的人制造缘分也要相逢,总而言之:美女和野兽一定会相逢的。
2015年春意盎然、春心荡漾、春光外泄的时候,范俭开始拍我的纪录片。当时我对纪录片没有一点概念,觉得范俭他们一群人不过是闹着玩,玩闹之余就在玩家混吃混喝(我家的米都被他们吃光了)而且范俭是带着他的老婆一起来吃我家的。范俭一开始并没有打动我,小鲜肉多了,他是被这些小鲜肉遮蔽的部分。当时我想:这群小青年能拍出什么名堂呢?我一个毫无特色的农村妇女他们能拍什么样呢?这么想呢,就给范俭多盛一碗饭,以免他吃亏太多。
后来范俭说我对他敞开了心扉。这也不稀奇,我对谁都敞开心扉,因为我的心扉上绣着桃花呢。对于一个社会底层的人,她能有多大秘密呢?又没有经济问题,没有杀人放火,而且连偷鸡摸狗都没有,最多不过一点男盗女娼的事情。但是男盗女娼要漂亮的人去做,我这么丑的人几乎排除在外了。剩下的就是一点痴心妄想,一点追逐男人的事情了,这都是不是事儿的事,说说无妨。
有一段时间我对范俭有一点依赖,但是从来没有产生过爱慕,我对不起人民对不起党,对不起范俭:我如此喜欢爱情的女人居然没有对如此优秀的男人有非分之想,我的头被门夹了。范俭是一个优秀的男人,他能把生活的道理深入浅出地对我前夫讲,终于让这个觉得自己被抛弃的男人同意离婚。范俭不仅仅是我人生的导师,还是我前夫的人生导师。离婚以后,前夫请范俭喝酒答谢他。据说这前夫出手很阔绰。他有了他一辈子也攒不了的那么多钱。话说有一次,范俭想拍我洗澡的镜头,因为他觉得我身材还不错。不过电影里没有这个镜头,太好了。因为洗澡就是洗澡而已,除了说明我身材好,皮肤白,什么也说明不了。所以范俭给我买了红色内裤,洗澡的时候穿着洗。我想他应该买肉色内裤啊。所以我和范俭成了没有性别区分的朋友,不知道是幸福还是悲哀。
据说,这部纪录片前期一共拍了一年两个月,80小时的素材,后期剪辑半年多,整个团队最多时5人,最少时2人,制作经费80万元左右,资方还投入了宣传和发行很多费用,具体多少我就不知道了。拍摄时没有剧本,只有拍摄计划。
范俭先后去了六次横店村,最久一次待了十六七天。余家住不下,团队五个人住在附近小镇的旅馆,除了睡觉,基本上都在余家,一起吃饭喝酒,有时还帮着插秧干活。
“她的诗歌不是灵光一现,生活经历就是她诗歌的源头。”——范俭
一个人要多信任另一个人,才愿意把自己被生活摧残的真相展露在世人面前,而被接纳的另一个要有多大的容量和慈悲才能让一个锋芒毕露的人不至于暴露到危险的境界?
纪录片是人和人交流的故事,在范俭的镜头下,没有猎奇的目光,没有同情的眼神。
余秀华确实就如同是一个被温柔以待的普通女人,但是这个普通女人的美丽如此非凡,从头到尾紧紧摄住了观众,她的一举一动、一言一语带上了悲喜剧的讽刺和幽默。
一个人有多绝望,就会有多勇敢
在采访范俭导演时,我曾向他要过余秀华的微信,希望能和她有采访沟通。可范导告诉我,她几乎不会加陌生人微信,尤其是女性。
所以,截止汇编这篇文章前,我都没能联系上余秀华。如果她能看见这篇文章,我想对她说,其实,大可不必。
每个人都带着这样那样的伤痛行走于人世间,有爱而不敢求,求而不能得,由于自身的局限而误解失去,永恒的孤独,不知生死一线的纠结蹉跎,对人生的机遇视而不见……对上天赋予自己的礼物视而不见。
没有被命运逼到绝境,就大摇大摆地虚掷生命,甚至将生命的无意义放大到每一个可以奋斗的关口。生命多有意义,你看着自己,可以哭,可以想,可以怦然心动,可以去爱,可以吵架,可以争论,可以自卑。
吃饭有意义,食物有味道。睡觉有意义,梦里继续活了一个人生。连死亡都那么有意义,让我们珍惜健康活着的每一个当下。
以下是我和范俭导演的对话:
她总:每个人是否都有一些与生具来的勇敢?余秀华也是?
范俭:她的勇敢不是天生俱来的,是基于某种能力和愿望促成的,一开始她也不勇敢,她的勇敢是一步一步的基于能力的勇敢,如果一个女人没有能力没法勇敢。她是成名后具备了经济上的能力和信心,包括人格和观念上的强大,能力的建设才可能让人变得勇敢。
她总:所以人的勇敢不可以是心里的自我建设吗?或者是人在面临绝境的时候他的勇敢是一种求生的本能。
范俭:可能是母亲的癌症给了她一些暗示,除了能力的建设以外,母亲的癌症让她觉得,她也说不定哪天会有这样的命运,所以她要抓紧时间把想要做的事情做了,她看到生命短暂和脆弱。
她总:在与余秀华做朋友的过程中,您对她的欣赏点在哪里?
范俭:创作方面的才华、不做作、不装、幽默、在不去损害他人的情况下做自己、也没有必要去为他人牺牲自己的人生,这一点我们很一致,余秀华具有现代性的思维。
她总:做自己?现在很多人都怕做自己得不到认可得不到爱,您怎么看?
范俭:余秀华之所以做自己,是被压抑太久了的爆发,能量积累到一定程度的爆发。能够做自己的人是强者,人的独特性、区别于别人就是做自己。
另外,谁说做自己得不到爱!我认为余秀华的这种人格的魅力会更容易得到爱,如果女人过于依附、没有独立性,反而缺失了很多魅力,如果一个女人愿意独立,愿意去成为自己,那她的魅力值是非常高的,是非常有魅力的人。
“我的身份顺序是女人、农民、诗人。但是如果你们在读我诗歌的时候,忘记我所有的身份,我必将尊重你。”——余秀华
遥远的爱恋
她爱远方的人,爱千山万水以后站在他面前,
风尘仆仆的模样。
她爱途中的艰辛,曲折,也爱一些意外的小风景,
她爱最后走到他面前还有的笃定。
她爱这一直不曾抵达的远方,爱这午夜凄清的徘徊,
她甚至爱这千疮百孔的半生,
和正在衰老的现在。
她深爱的爱是在暗夜里汹涌的蔚蓝,
是水里打转的花朵,它被自己的芬芳迷惑。
不知道所处的危险,
她爱远方的人,爱他被尘埃覆盖依旧明亮的灵魂,
爱他轻言细语,
爱他说出的那句:是的,我知道是你,知道你会来。
爱他言语中的几次停顿。
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
其实,睡你和被你睡是差不多的,无非是
两具肉体碰撞的力,无非是这力催开的花朵
无非是这花朵虚拟出的春天让我们误以为生命被重新打开
大半个中国,什么都在发生:火山在喷,河流在枯
一些不被关心的政治犯和流民
一路在枪口的麋鹿和丹顶鹤
我是穿过枪林弹雨去睡你
我是把无数的黑夜摁进一个黎明去睡你
我是无数个我奔跑成一个我去睡你
当然我也会被一些蝴蝶带入歧途
把一些赞美当成春天
把一个和横店类似的村庄当成故乡
都是我去睡你必不可少的理由
本 文 作 者
本文为她生活原创文章,未经许可不得转载。
找她总聊人生加微信:niangniang8923
找她总谈合作发邮件:tata@tatata.cc投稿回复关键字
【往期回顾】
今晚,女神学院情感导师教你“增强自信从而提升性魅力”
赶紧点击原文链接收听吧(无需下载APP)
错过时间段可重复收听课程录音。李镇西: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不要改变我
我的图书馆
李镇西: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不要改变我
本文系作者在日世纪明德论坛上的演讲实录各位老师:大家好!在座多数都是局长和校长,也有少数老师。我想我们都是教育者,所以我把大家的称为“老师”。在我们武侯实验中学,提倡彼此都互称老师,我们有一个共同情怀,所以做教育的有着共同的称呼,叫“老师”。&大家可以先扫一扫屏幕上我的微信公众号“镇西茶馆”二维码。每天早上提供一篇文章,今天早上的文章是谈校园的文化内涵与文化自信。今天,我来讲讲“追求教育的真境界”。先问大家一个朴素的问题:教育为谁?这个问题答案是非常明确的,当然是为了我们的孩子。但有时候我们不知不觉就偏离了这个初衷。大家看看这几张照片。这是我们在很多学校可以看到的景观:苏霍姆林斯基塑像,陶行知的塑像……发现什么问题了吗?好像没什么问题。但是我觉得有问题——校园的塑像是给谁看的?是给孩子看的。可这些塑像明显是成人视角,而不是儿童视角。学校的一切是给孩子设置的。我们学校的孩子大多当地失地农民的孩子,还有农民工子弟,所以我们搞平民教育。我们学校也有苏霍姆林斯基和陶行知的塑像,但我跟雕塑者说要让雕塑有微笑,有亲和力,比如我让苏霍姆林斯基给孩子讲故事,让陶行知给孩子谈心。让教育家以这样的形象呈现在校园里。教育为谁?是为了大人还是为了孩子?我也犯过一个错误,在我们学校陶行知的塑像周围有很多牌子,很多语录,最早是名人名言。后来我发现,这些诸如“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的语言,孩子好像听不懂的。为什么不让孩子能够听懂?后来我换成陶行知儿歌,这个孩子们都懂的;换成苏霍姆林斯基的童话,这个孩子们都很喜欢。这些细节都体现我们教育的目的——为了孩子。我是来自一线的老师,当了几年校长,要说管理经验,肯定是很不够的,但是我有一些很切身的体会。今天讲教育真境界,“真”在何处?本来,所谓“教育的真境界”其实是个伪命题——教育难道可以不真吗?但现在的确有些教育就不真。所以我们才有针对性地提出要追求教育的真境界。我说我们要坚守教育的良知,保持教育的朴素,遵循教育的常识。这就是我理解的真境界。教育是一件非常踏踏实实的事,一堂课一堂课地上好,一个班一个班地带好,爱每个孩子,就这么简单。教育最大的常识是什么?学高为师,身正为范。教育者本人怎么样,将决定孩子又怎样的品质。刚才褚宏启教授说,我们要有创新能力。那么教师有没有创新能力?要培养孩子们的核心素养,教育者有没有这些素养?这是最大的常识。& & & &十年前我做校长的时候,第一次在升旗仪式上看到这样的场景。你看我们孩子,一看就是农家子弟,很纯朴的,站得那么端正。我看了几个场面,很有感触,拍了几张照片,在全校大屏上播放,一边播放一边评论:孩子们站得多好,多可爱!可老师们怎么站的呢?这是老师的队列。大家看,前面孩子站那么端正,后边老师在聊天。第二天我给老师们开会,我非常严肃地说,老师们,为什么会这样呢?每个教育者要叩问自己的良知,你真是把孩子放在心上吗?如果你是把孩子放在心上,就不会这样,因为孩子正看着你呢!教育不是说给他听,而是做给他看。这是最大的常识。我今天讲的可能不是很“尖端”的,毫无“前沿”可言,而是和大家一起思考一下,让教育回到起点,考虑一下最初我们的教育是为了什么?& & & &我跟老师们讲,如果以你对学生要求来要求自己,我们就非常了不起了。我对教育有一个非常朴素简单的定义:你想要学生有的,你先得有,这就是教育。就这么简单。这是最大的常识。& & & &&当时我还给老师看了一张照片。我们学校有一个附属小学,我们每周星期一升旗,在操场集中;周二到周五,每个孩子在各班教室里八点半全体起立,对着黑板上方的国旗伴着旋律升旗。一天早晨我在巡视校园时,突然看到下面一个孩子,跑着跑着突然站住,站得那么端正。原来他迟到了,刚进校园一听到国歌旋律便马上肃立。我当时在二楼,离他比较远,马上给他拍了一张照片。我后来发现远处还有刚走进校门的,他们迟到了,听到国歌声马上站住。周围没有任何老师提示说同学,没听见国歌声音吗?没有的。多让人尊敬啊!我问老师,如果你在现场,你会不会马上站直?我跟老师们说,从下周开始,我提议所有老师单独站队列,站操场中间。每次体育老师整队先不整学生,而整老师:“全体老师注意了,立正、稍息、向前看齐……”之后再整学生:“请全校同学以老师方队为准,向老师们看齐!”这是教育最大的常识。这是十年当中我陆陆续续给老师拍的升旗仪式的照片,不同年份拍的:孩子们向老师们看齐。这是冬天,这是春天。我举这个例子想说明,最大的常识什么?暂且把“创新”之类抛在一边,先问问自己,我是不是一个真诚的教育者?我是不是足以成为孩子的榜样?所以我给老师们说,最好的管理莫过于示范,最好的教育莫过于感染,这就是我们追求的真境界。我做校长期间,曾担任班主任,就是想给老师们做个示范。我当时当班主任,还在博客开了专栏,标题叫“向我看齐”。教育的真境界不是口号,是一种积极的生活方式,体现在平时的言谈举止当中。你要让孩子有创造力,就得给他自由,给他宽松的氛围,这是一种生活方式。我们学校三千多学生,距市中心有十几公里,三环以外,88%以上是当地失地农民的孩子和进城务工人员的孩子,我跟老师说,我们陪着他们成长,是我们最大的职业自豪。& & & &我们搞平民教育,在学校有晏阳初的塑像、陶行知的塑像等等,我们学校特别美。一个学校的文化不在于多少标语口号,而是有没有郁郁葱葱的树木。比如一些百年老校,一走进去,便是参天大树,这文化就出来了,因为树下有故事。这是我们学校的照片,都是我拍的,我很喜欢拍照。这是春天的校园,银杏刚吐出绿色。苏霍姆林斯基认为,在一个学校,如果有一个学生,就必须种十棵树,一个孩子必须有一百书。&这儿是我们学校字比较多的地方,其他地方没什么文字的。右边墙上有一句苏霍姆林斯基的话:“教育,这首先是人学。每个儿童都是一个完整的世界。”左边墙上是陶行知的一句话:“教育为公,爱满天下。”右边照片是我给孩子们抓拍的。我去看体育课,孩子们正在跑,我马上跑到他们前面拍了好几张,后来我选了一张,我觉得太有视觉冲击力了。我们孩子都是农民工子弟,很自卑的,我把照片放大无数倍挂在墙上,写了几句话:“像风一样迅猛,像火一样热烈,像鹿一样敏捷,像鹰一样飞翔。青春的翅膀,拍打着天空;成长的足音,震撼着大地。告诉未来我能行,告诉世界我来了,向着太阳,激情出发!”(掌声响起)我要让每个来到咱们学校的老师,都被孩子们生机勃勃的气息感染。在这张照片的对面墙上还有一张照片。有一次歌咏比赛,老师们刚站好,他们没有思想准备,我看着他们特别生动,我拿着相机拍了一张,后来我按他们的要求重拍,照了三张喊“茄子”的照片。对比一看,喊“茄子”的照片,每个老师的表情都统一,笑容有分寸,表情都那么呆板,真像茄子一样。而我随便抓的照片最好,每张照片都在笑,有弯腰笑的,有侧着笑的,有手舞足蹈笑的,有笑出泪的,我把它挂在墙上,和孩子们的照片交相辉映。我也写了几句话:“明媚的笑声是灵魂散发的阳光……”这是笑容由内而外散发出来的,不是做出来的。这两张在不同时间不同地点拍的,在这里形成一种呼应:孩子们笑着,跳着,蹦着,向老师们跑去;而老师以明媚的笑容迎接孩子的扑面而来——这不就是教育吗?& &&这是我有一年在《人民教育》上写的一篇文章上的话:“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是一所不刻意追求特色也不着力打造品牌的学校。不是不要品牌,而是不着力打造品牌。一切源于实践,源于历史的自然而然的水到渠成,而不是‘梳理’几个关键词或别人没说过的话。那是假特色。比学校特色更重要的是孩子的快乐与成长,比学校品牌更珍贵的是教师的尊严与幸福。”& &&接下来,我讲几个我们学校老师的故事。幸福比优秀重要,是我经常提倡的。看,这张照片上右边第二个老师,叫唐燕。十年前我做校长,她一个小姑娘当班主任,有一天到我办公室来说,不想做班主任,因为班上有个孩子管不住,这孩子迟到旷课、语言粗俗,动不动跟老师顶撞……一想到那孩子她课都不想上班了。我说我恭喜你有一个科研对象,每个学生对老师来说都是科研对象,任何名医一看见没有见过的病人,高兴死了,因为他可以研究啊!而研究可以丰富他的经验,提高他的水平。我去年写的文章谈到,为何一流的医院收治的都是别人治不好的病人,而很多一流的名校招收的却都是最好教的学生?我们教育的目标是面对每个孩子。当时我跟唐燕说,你通过研究,你将获得职业幸福感,成就感。一年以后,她回家生孩子度产假前,给我一本将近两万字的跟踪记录,有思考、反思、剖析、研究,还有故事、有情节,记录了那个孩子跌宕起伏的变化,后来我鼓励全校老师向她学习,拿起笔记录自己的教育故事,我们最后结集出版。首发仪式上唐燕老师发言,谈如何通过研究学生找到教育幸福感。她度完产假回到学校后我们不安排她当班主任了。但期末她找到我说:“您还是安排我当班主任吧!我现在没有当班主任心里空。”于是她又当上了班主任。过了几年,我们学校办公室主任调到另一个学校做副校长,学校缺个办公室主任。我让老师们报名竞聘办公室主任,但唐燕没报名。后来在书记的动员下她还是参加了竞聘,结果票数最高,就当了办公室主任。我曾经说办公室主任工作繁杂,是不能做班主任的。虽然我做一个校长也做班主任,但这个做法并没发推广,因为我做校长只是宏观管理,所有的工作我都交给了书记和副校长,他们把所有管理工作做完了,我自然就可以做班主任。但办公室主任不行,办公室主任的事情很多。所以唐燕便没再做班主任。她一做办公室主任就做得非常好。连局长都觉得,你们学校的小唐真不错,得好好培养、提拔,所以便把她吸收进了武侯区教育局办的“未来教育家研修班”,这是培养校长的研修班。很多人都羡慕她,说那么年轻就拥有了很多年轻人梦寐以求的一切。但没多久唐燕找到我说,你得理解我,尊重我,我想辞去办公室主任,退出“未来教育家研修班”,我对当校长搞管理一点兴趣都没有,我就想做班主任。你看现在学校哪个班问题最多,请交给我。不是我多么有能耐,也不是我多么高尚,而是我想研究。直到今天为止她还是一个普通班主任,但她认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这位老师更能代表普通老师。这样的故事在我们学校还有很多。我喜欢拍照,我发现很多老师平时在生活当中可能很一般,但一上讲台,就激情飞扬,魅力无限。但他们不知道自己有魅力,于是我常常趁他们不注意的时候抓拍,然后给他看,让他看看他上课是最精彩最传神的瞬间风采。拍完后,我在学校将这些照片展示出来,让老师感觉到职业尊严。我作为校长,虽然没办法给老师们涨一分钱工资,但我可以让他们体验职业尊严和幸福感。我并不是只贴“特级教师”或“学科带头人”的照片,而是随机贴,每个老师的机会是均等的。我要让老师们意识到,幸福比优秀更重要。因为优秀与否是别人的评价,幸福与否则是自己的感觉。幸福是属于千千万万普通老师的。& &&这是我们学校蒋长玲老师演讲时说的一句话:“我并不领先,但我在行进;我并不优秀,但我很幸福。”如果每个老师具备这样的情怀搞教育,就叫真教育。这张照片展示的是我们学校一次体操比赛。当时很多人来看,包括教育局的陈兵副局长。中途我接了一个电话,需要开会,不得不离去。走之前我给局长表示歉意:“不好意思,我要开会,我先走。”结果第二周我正在巡视校园,一个小姑娘在后边叫我,我回头一看,这个姑娘我不认识。我问:“请问有什么事吗?”她说:“为什么上周体操比赛你没看完就走了?”我跟她解释了当时的缘由,说:“下次你们班级搞活动提前告诉我,如果我有时间一定去。”分别时她说:“一个人在别人演出和比赛的时候中途离场是很不礼貌的!”我说:“是呀是呀!谢谢你的提醒。”当时我既感动又惭愧。我真的不好意思承认我对不住他们的地方,我没有勇气说。但我把这个心理写在一篇文章里,文章题目就叫《一件小事》,我写了这件事的整个过程,并印发给全校老师读。文中我说,我中途要离场是没有办法的事,但当时为什么没想给孩子们做个解释呢?我应该对同学们说:“同学们,李老师很抱歉,我不能看完你们比赛了,因为我要去开会。在此向大家表示歉意,希望大家理解。祝大家比赛成功!”就这么简单的几句话,就体现对孩子们的尊重,可是我居然没想到。然而,我却想到给局长打了一声招呼,可见我骨子里边还是有着那种尊卑观念,有官本位思想。我跟老师说尊重孩子不是口号,是在细节上。希望大家以我这件事为教训,尊重孩子,请从细节做起。这件事情对老师触动很大,对我的触动也很大。我跟老师说,我们对孩子的感情,不仅仅是通过节日的问候,或者他生了病你去看他,而是平时的一点一滴。说到拍照,我给孩子拍了很多好看的照片,晨练拍了剪影,还有扑面而来的一群小姑娘,虽然照片有点模糊,但青春气息扑面而来;这是我班的照片,孩子们的小脑袋凑在一块研讨,多生动;这是我看早自习给孩子们拍的,多投入;我们孩子歌咏比赛,多可爱……面对这些画面,我们当老师的心都会融化的,咱们就是为了他们啊!面对这样的孩子,你能不感觉做老师特别幸福吗?我们做教育就是为了他们。到了秋天,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特别美丽,银杏叶金灿灿的。老师爱孩子,孩子是知道的,并会把他们对母校的爱自然而然呈现出来。这是他们摆的图案,多美!注意这并不是学校德育处规定各班举行的银杏叶创意大赛,而仅仅是课间学生们玩耍时候的作品。这样一种自然而然的流露才是他们真情的表达。我认为老师应该发自内心为孩子着想,常常换位思考,把自己变成儿童,这就是教育的真境界。在我们学校的开放式书吧的柱子上记载着这么一位老师的故事,这位老师叫邹显惠老师。有一年教师节,她中午在饭堂吃饭,我走进去,听到她很激动在跟旁边老师聊:“我的学生太好了!”实际情况是,那个学期她刚刚接到一个很糟糕的班——以前的老师没有经验,带得很糟糕。于是学校安排邹老师中途接班,因为邹老师有一个绝招,能转化任何的后进生。《成都晚报》曾经报过这个事迹的。我问她:“你的学生怎么好了?”她说,那天她班上几个调皮学生一早起来到农贸市场买了几条鱼,熬成了鱼汤,小心翼翼端到学校送给邹老师,作为教师节礼物。我问她:“你喝没有?”她说“没有。我等中午热了端到教室里去让每个孩子喝一口!”我便去拍了几张照片。你们看,这是邹老师正在给学生喂鱼汤,多温馨。我们学校老师了不起!什么叫做文化,这就是文化!这是我们校园里的一个雕塑,怎么来的呢?我们学校的美术老师叫杨明,特别希望办画展。有一次他接了通知要参加陶艺大赛,带着学生参加。比赛规则是现场抽签决定创作的主题。结果他抽到的是“文明的进步”。这张照片展示的是半成品,是杨老师和孩子们在做。大家看,背景是一个竹简,四周是活字印刷的字钉,前面键盘代表电子读物。杨老师以“书的发展”来表现“文明的进步”这个主题。后来他因这个作品获得特等奖第一名。回到学校,我把他的雕塑作品放大,作为一个景观,永久性的矗立校园。让每个老师的智慧载入学校的史册,这就叫做以人为本。什么叫文化,我有一个理解,就是一个学校得有一些可以流传下去的故事。这样的故事越多,学校就越有文化。这个雕塑的故事就是文化。新校们修好了,谁来写校名呢?老师们说让我写,或请名人写,我说让孩子们写吧!三千孩子写同一行字:“成都市武侯实验中学”。最后选中的是初一程文迪同学的字,并镌刻上校门上。我当时把这个小姑娘叫到下面合影,我说:“程文迪同学啊,等你80岁的时候,一定要牵着小孙子到学校来,告诉他这是奶奶当年写下的字。”我们附属小学的校名也是让孩子写的。孩子一辈子都记住这个事,这是一种特殊的纪念。全国那么多的学校,为什么不叫孩子写校名呢?教育为谁?在我看来,无论哪个名人给我们提写的校名,都不及这几行字亲近和珍贵,因为写校名的是我的孩子!这叫做以人为本。(掌声响起)我们学校十年校庆的时候,我做了一件事,我让老师提供学习生活工作的物件。老师们提供了他们的备课本、教材,都是写密密麻麻的;还有孩子们提供的作业本,奖状、学生送老师的手工书签,还有老师们的获奖证书、出版过的著作、视频等很多东西。搜集上来以后,我们在校园的花园里边挖了一个坑,将这些东西埋在地下。我们学校是2003年创办的,2013年正好十周年。埋多久?埋90年,等百年校庆再启封挖出来。我们要为百年校庆的师生留一份珍贵的教育资料。让历史告诉未来,让未来回看历史。当时埋好以后突然发现一个问题,埋了90年后,老师去哪儿挖呢?这是一个问题。于是我们在上边修了一座亭子作为标记,取名叫“校庆亭”,我写了一段话,告诉后人,今天我们的追求是什么,我们的理念是什么?“朴素最美,幸福至上”,不提口号,不提标签,“师生互爱,亦亲亦敬,图文并茂,深埋作此,影像俱佳,珍藏于斯”。埋藏物里面还有一封孩子给百年校庆写的一封信,和我亲笔写给百年校庆的一封信。埋下去了,再过90年挖出来。遥想百年校庆,把这些东西挖出来,那时候都成文物了,九十年后的师生会怎样的感慨万千,怎样的怦然心动,怎样的浮想联翩乃至热泪盈眶?再过90年这个国家,这个世界有怎样的变化,无法想象。但是变化的永远是科技,永远是物质,而精神的、人文的、思想的、情感的、品质的,永远不会变,因此我们的校训“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依然会温暖着我们的校园,并照亮每个人的心房。茫茫人海,悠悠岁月,天地之间,我们每个人都是过客,你计较什么呢?如果一定要“计较”的话,那么想一件事情:我给学校留下什么?我给世界留下了什么?我的回答是,要给学校的充满人性的温馨,不必用堆叠的荣誉来证明教师的成功,教师的光荣就印刻在历届学生的记忆里,因为幸福比优秀更重要!(掌声响起)&大家再看,这个学生叫胡小鸥,他是获得过国际大奖的中国青年作曲家。记得他获奖不久,他爸爸给我打电话:“李老师,谢谢你对胡小鸥的培养!”我说:“胡小鸥获奖跟我没关系,我又没教他作曲,他天赋那么高。”他的作品老师们很熟悉,《平凡的世界》所有音乐是他创作的,他还给许多歌星写歌,但他最主要的作品还是室内交响乐。这么一个学生,1995年毕业,毕业22年了。前段时间偶然翻到他父亲当年给我写的信,上边说:“我的小儿子胡小鸥,有幸成为您的学生。他和同学们相聚我家,谈到‘镇西大将军’都很佩服得很。这不是官方的大奖状,你征服了学生的心,学生爱你,比什么都珍贵。”前两年胡小鸥到我的学校,很多老师大吃一惊,因为他颠覆了他们心目中艺术家的形象,老师们说:“艺术家应该是头发很长,穿着很怪异。”而胡小鸥却朴素的像高中生一样。他参观我的一个资料博物馆,我让他给孩子做了一个演讲,讲他的经历,我们的校歌是他谱写的,他亲自指挥我们学生唱校歌。他还记得我当年给他们出的作文题目:《悲鸿不悲,德华缺德》。当时两件事,碰巧撞到一块了,就是徐悲鸿的夫人廖静文携徐悲鸿的遗作来展览义卖,结果门庭冷落,同时刘德华到成都演出,可以想象那个场面……徐悲鸿当年亲自为抗战画画义卖,几十年后无人问津,这不是他的悲剧,他并不悲,他永远留在中国人记忆当中。这些记忆他还记得,这是我们的教育,让孩子留下很深的记忆。我到现在保留着我1982年1月参加工作以来,每个孩子给我留的小卡片,上个星期我在翻我一些旧的东西的时候,我翻出胡小鸥20年前读音乐学院时给我写的一个明信片:“我将牢记您的教诲,做一个正直的中国人,写出好的作品报答祖国。”他做到了。当然我们更多孩子并没有胡小鸥这样的天赋,他们也是我们的骄傲,因为每个孩子在某个方面都是天才。今年9月8日,我应邀给四川师范大学三千多新生做演讲。我问在座有没有武侯实验中学毕业的学生,两个女孩举手了。我说你母校给你留下最深印象是什么,其中一个女孩脱口而出:“让人们因我的存在而感到幸福!”结果全场鼓掌。那一刻我真的是热泪盈眶。后来另外一个女孩说,她说我初中的老师对我特别好,我就想一定以后要做像她一样的老师。晚上聊QQ时她说:“李老师我有一个愿望,我想毕业以后到母校当老师!”我说:“欢迎你!”她马上又说了一句话,她说我们班某某今年考上北大,我们是一个初中,我想她意思是想让我高兴,武侯学生还有考上北大的,但我听出了她有点自卑,我说:“你也是我最骄傲的学生!”我想,考上北大是不是评判一个学生唯一的标准?不是,让每个孩子找到自己的位置,找到自己的尊严才最重要的。在我们学校大理石上我写了一段话,我希望我的学生——如果他们是科学家,他们会像邓稼先、袁隆平一样为中华民族的强盛和富裕竭尽自己的才华;如果他们是文学家,他们会以中国人民的欢欣和苦难作为自己创作的源泉,进而写出反映我们这个时代的真实的史诗;如果他们是国家公务员,他们决不会以权谋私大搞腐败,而是时刻牵挂民间疾苦,把每一位劳动者都当作自己的亲人;如果他们是普通的商店服务员,他们会以自己的真诚善良和周到的服务,让每一个顾客感到春风扑面……我有一次给孩子们做演讲,我说什么是我最好的学生,我提了一个朴素的标准:健壮、善良、正直、勤劳、睿智,包括有创造性,有本领,有能力;我特别对孩子们说,说是大树你就顶天立地,是小草也茁壮成长。我希望我的每个学生,他们将来每一步脚印都很清晰,每个人很充实,而不是碌碌无为,虚度光阴,每份工作都很敬业,每笔收入都很干净,每天清晨醒来都很憧憬,乐观豪迈,每天晚上睡得很香,永远不担心第二天会不会被双规,他的亲人、朋友、同事和他遇到的所有人,会因为他的存在感到幸福,而他自己因此而获得幸福,这就是我对我学生的期待。(掌声响起)大家看看,这是苏霍姆林斯基对教育者的忠告——请记住,远不是你所有的学生都会成为工程师、医生、科学家和艺术家,可是所有的人都要成为父亲和母亲、丈夫和妻子。假如学校按照重要程度提出一项教育任务的话,那么放在首位的是培养人,培养丈夫、妻子、母亲、父亲,而放在第二位的,才是培养未来的工程师或医生。&&&&这就是我要追求的真境界。最后,我总结一下,教育的真境界有三个关键词:“良知”“朴素”“常识”。我在很多地方讲过这个专题,很多人说你说这些这个没用的,大环境就这样,你能改变别人吗?我说,在这个时代,我们管不了别人,我们把自己做好就是了。我从来没有想到过改变这个世界,我只希望这个世界不要改变我,能做多少算多少,能做一点算一点。仅此而已。谢谢大家。(热烈掌声)&&& 日 明德论坛根据现场录音整理(特此致谢)&& 日 李镇西校对&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 &&(来源:镇西茶馆)
馆藏&276167
TA的推荐TA的最新馆藏
喜欢该文的人也喜欢}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怀疑这个世界的真实性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