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苹果手机找朋友怎么用的朋友们,有多少关心或者知道可持续发展的

江苏省会议中心 南京&钟山宾馆(-22日)
以"突破与提升"为主题的"2012高校GIS论坛"将于4月在南京举行,由南京大学和工程中心共同承办。高校GIS论坛每两年举办一次,已在北京九华山庄成功举办三届,现已发展成为国内高校GIS教育界最有权威,最具影响力的高端论坛。
赛迪网直播小组正在现场进行图文、微博直播&&2012高校GIS论坛!
主持人:尊敬的李院长、曹省长、陈校长,&突破与提升2012高校GIS论坛&现在开幕!首先请允许我介绍出席今天开幕式的各位领导和嘉宾,他们是中国科 学院徐冠华院士,中国科学院、中国工程院李德仁院士、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教授、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副局长李朋德、江苏省政协副主席、南京大学副校长 程荣庆教授;科技部国家摇杆中心副主任景贵飞博士;中国社会学会副秘书长白泊先生;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史照良教授;江苏省科技厅副厅长蒋跃建先 生;江苏省教育厅副厅长殷翔文先生;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方裕,中国地质大学、中地数码集团总裁刘永教授。 首先我们有请南京大学程荣庆副校长致欢迎辞!
程荣庆:尊敬的李院士、曹省长,尊敬的各位领导,各位专家,各位同学,大家上午好!今天我们共同相聚在南京,隆重举行&突破与提升2012高校GIS论 坛&,在此我谨代表南京大学向参加本次论坛的各位领导和嘉宾表示热烈的欢迎!对为本次的筹办与大力支持的教育部、国家测绘地理局、国家摇杆中心及江苏省各 级主管部门表示衷心的感谢!2011年温家宝总理在政府报告中指出要积极发展地理信息业态,国家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也明确提出,要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强化 地理信息资源社会化的综合开发利用,推动数字城市建设发展,以地理信息技术为标志的现代信息产业的发展,将对我国产业结构,经济格局和社会形态产生重大影 响。国家信息化有力制成,地理信息系统技术如何在新时期把握机遇,迎接挑战,今年是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我们非常荣幸承办第四届GIS论坛,高校是 GIS创新的源头,南京大学地理信息学科,始建于1957年,是在国内最早开展的此专业的高校之一,我们希望借助GIS论坛这样的论坛,与大家一起探讨信 息发展,共同为我国GIS教育、科研与产业的发展探索前进的道路。 高校GIS论坛已成功举办三届,今年首次来到南京,这是大家对南京大学GIS学科发展的充分肯定,我代表主办单位郑重承诺,我们将做好东道主,切实保障论 坛顺利举行,同时预祝GIS论坛越办越好,祝愿再创辉煌,最后预祝大会取得圆满成功,预祝各位领导、各位嘉宾身体健康,工作愉快,谢谢!
主持人:谢谢程校长热情洋溢的致辞,本届论坛由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教育部工程中心联合主办,下面有请江苏省人民政府副省长曹卫星发表重要讲话。
曹卫星:尊敬的徐冠华院士、李德仁院士,各位领导、专家,同志们,今天我们相聚在南京大学共同出席由教育部科技司及南京大学四所高校主办的&突破与提升 2012高校GIS论坛&,首先我代表江苏省人民政府对论坛的举行表示热烈的组合,向出席论坛的各位来宾表示诚挚的欢迎!并借此机会在教育部、科技部、国 家测绘地理信息局及各位专家学者长期以来给予江苏工作的关心支持表示衷心的感谢!本次高校GIS论坛选择在江苏召开,我们感到十分荣幸,江苏地处东部沿 海,是经济增长比较快,开放程度比较高,发展活力比较强的省份之一,近年来江苏与兄弟省区市一样,在党中央国务院的正确领导下,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 全力以赴稳增长,坚定不移转方式,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取得显著成绩,一些反映科学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实现了突破,去年全省人均地区生产总值突破6万元, 财政收入突破五千亿元,研发投入超过一千亿元,城乡居民人均收入分别突破26万元和1万元,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我们高度重视地理信息技术理论研究,应 用开发和产业化发展,积极开展基础地理数据库更新和沿海滩涂区数字采集,新地图建设和地理国情监测,初步建成省级地理信息技术框架和现代测绘体系,保障改 善民生等方面发挥了积极的作用。国家十二五规划纲要明确提出,要强化地理信息资源建设和社会化综合开发利用,发展地理信息产业,加快数字城市建设,加强海 洋测绘工作,高校作为科技第一生产力和人才第一资源的重要结合点,既是人才培养、技术创新和应用的主阵地,本次论坛紧扣时代主题,深入研讨教育与产业发 展。我们要充分应用本次论坛的成果,进一步深化教育教学改革,抓好学科建设的人才培养,加强创新平台建设科学研究,为开拓测绘地理信息事业又快又好发展作 出应有贡献,最后祝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各位领导和来宾在江苏期间身体健康,工作顺利,心情愉快,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曹省长热情洋溢的讲话,下面有请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副会长及秘书长丛远东讲话。
丛远东:尊敬的李院士、徐院士、曹省长,各位老师、各位同学,新闻界的朋友,大家好!在这春意盎然,我很高兴来到了《非诚勿扰》的六朝古都南京,参加这次 论坛也很高兴,在这里结识了各界的领导、专家和朋友们,GIS教育的突破与提升,谋划超越,在此我谨代表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协会,向出席这次领导专家和各位 同仁致以崇高的敬意和热烈的欢迎! 南京大学建校110周年,地理学科90周年,已经在社会上荣获各荣誉的单位和个人表示诚挚的祝贺和美好的祝福!向为承办这次会议作出无私奉献的中地数码集 团,南京大学、南京师范大学,中国地理产业协会,以及所有为这次会议作出贡献的支持单位和承办单位衷心的感谢和深切的祝贺!地理信息产业正在发生着第三世 界的变革,这个变革表现在国家的层面,将地理信息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和新的服务业态,加强地理信息建设,加速数字城市建设,这次变革在体制和机制上,从中 央到地方成立了地理信息的管理机构和地理信息产业协会,这次变革表现在产业的发展层面,地理信息技术也就是三四年的发展,走出了金字塔,从教育走向市场, 许多人担心,我们在地理信息系统干什么,我想这个问题现在看来是没有必要了。现在每年我们地理信息专业学生都是在全国所有的教育专业是排在第二位,开辟了 新的市场,地理信息产业服务,已经进入各行各业,走进千家万户,这个成绩实在令我们欢欣鼓舞。我不是搞这个行业的,我也是借这个机会,成为新产业革命的标 准,三个时期,计算机成为现代科技的一个表现,但是我们现在可能也没有意识到地理信息技术一直为当代信息化革命的一个突出性标志。我想可以预见,未来的十 年,人们可能会像现在使用计算机、使用手机,地理信息技术的产品,就像我们每一个人,每一天都必须创新一样。 中地数码成功举办了三届高校GIS论坛,我们师生叫九华山论剑,这一次是第四届高校GIS论坛,是企业与高校合作的方式,国家以教育为本教育以人才为 重,GIS教育正面临着一个十分难得的发展机遇,我们的教育应该跻身世界前列,紧密结合人才需求,紧密结合市场规律,做到主观和客观相一致,理论和实践相 结合,大力探讨南京大学的,做到产业发展需要什么人才,我们就培养什么样的人才,这是我们的共同愿望,让大家为之而努力吧! 我们这个协会叫中国地理产业协会,由教育界、商界等的领导组成,由69人组成的协会,由跨行业、跨部门的25个工作委员会,有从事GRS、GPS、地图 学、地理学和IT等方面专家,各类专家169人,为产业发展能提供方方面面的服务和咨询。我们这个协会的职能和服务协调和维权,学会是学术性组织,协会是 行业自律性组织,我们是为大家搭建一个科研和交流的组织。拥有我们的平台,地理信息软件的咨询平台,每年召开中国地理信息产业大会,信息产业大会10月 10号到13号在广州召开,还有世界华人GIS大会。中国地理信息的产业报告,是我们国土资源的副部长主持的。我们在座的同学,我们愿意为你们服务,我们 非常欢迎你们来。另外我们召开新产品发布会,致力于解决科技创新、产业创新,推动产业的繁荣发展。此外,我们有一个会刊叫《地理世界》,现在是由我们协会 来承担,欢迎大家借助这个平台,我们协会愿意为在座的各位老师和朋友提供应有的服务和专家咨询,原以为我们江苏省和南师大,原以为我们在座的老师和学生进 行服务。借这个机会感谢大家对协会工作的支持与厚爱,希望大家多交朋友,继续关注参加协会活动。 祝愿本次论坛圆满成功,祝愿各位领导、老师和朋友们生活幸福,谢谢大家!
主持人:谢谢丛秘书长热情洋溢的讲话。本届论坛也是南京大学110周年校庆的100多个学术活动之一,丛会长也是南京大学的杰出校友,是我们哲学系的校 友,所以他在中间褒奖了很多南大的历史、校庆、发展等等,非常感谢中国GIS协会的支持。陈骏校长由于在沙特阿拉伯有外事活动,所以不能出席,让我代表对 各位嘉宾表示热烈的祝贺!各位领导、各位代表,4月24号是HJT总书记在清华大学百年校庆讲话发表一周年,教育部为此大力开展了协同创新,也就是提升高 校创新能力细化的活动,教育部科技司是本届论坛的第一主办单位,由于临时的国防科技活动,副司长不能亲自来,为此科技司发来贺信,接下来我们就有请南京大 学在教育部挂职干部,我们的刘教授代读贺信。
刘教授:&突破与提升2012高校GIS论坛&在南京举办,向各位领导、学者、代表表示亲切问候。GIS技术发展迅速,同时也希望新型服务业态,在此背景 下举办论坛意义重大,高校GIS论坛促进了高校和高校,企业和高校之间的合作,高校具有一条龙的优势,因此成为我国艺术与发展的主题军,推动GIS事业的 发展,祝愿论坛取得圆满发展,教育部科技司号。
主持人:谢谢刘老师,各位代表,本次论坛于前三届在各个操作的环节上,尽管有所更新,大是依然保留了高校GIS人物奖,高校GIS新秀奖,GIS优秀实验 室和优秀论文奖的评选,新增了奖项,经过大家积极的申报,以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方裕教授为主的评审委员会的评审,产生了几个奖项,接下来进入颁 奖环节,获得本次高校GIS创新人物奖的各位教授是: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李宏伟教授、南京师范大学张书亮教授、南京大学杜培军教授、中国地质大学 周顺平,北京师范大学张立强教授,有请各位代表上台领奖! 获得高校GIS新锐奖的是南京大学程亮教授、南京大学肖鹏峰教授、中国地质大学万波教授、中国地质大学罗显刚教授、同济大学谢欢教授、中山大学刘小平教 授、北京航空航天大学盛浩教授、中国矿业大学陈国良教授、滁州学院王春教授,嘉性学院郑春教授。 获得本届高校GIS新秀奖的是南京大学陈焱明教授、南京大学张学良教授、北京大学纪晓璐教授,中国地质大学方建明教授、中国地质大学徐旺教授、清华大学彭 霞教授、同济大学刘世杰、诗经师范大学江岭教授、中山大学康停军教授、郑州大学陈首彬教授、成都理工大学李旭龙教授、山东科技大学刘会增教授。 获得本届优秀实验室的是南京农业大学南京农业大学国土资源信息实验室、赤峰学院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GIS实验室、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院中国地质大学江城学 院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中国矿业大学江苏省资源环境信息工程重点实验室地理计算与遥感解译、甘肃农业大学遥感与地理信息系统实验室、广西大学广西大学商学 院旅游管理实验室、四川师范大学西南土地资源评价与监测省部共建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测量实验室。
我们经过严格的评审产生了11篇优秀论文,他们是南京大学黄昊,中国地质大学王红平,中国地质大学刘晓慧,武汉大学汤武。清华大学陈杨,南京师范大学曲东 方,中山大学向自云,中国人民解放军信息工程大学刘海砚,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厉安达,中国矿业大学刘毅,山东科技大学刘冰。 中地数码是GIS论坛成果培养基地,公司自成立之初一直关注GIS教育,与一百多所教育共建了GIS实验室,由南京大学单位承办,为了共同实现即所教所用 的目标,GIS的深入应用,中地数码集团在这些日子里向中国高校GIS发起单位一起,向南京大学进行软件捐赠。下面就有请中地数码集团的总裁刘永进行捐 赠。 各位领导、各位嘉宾,本次开幕式最后一个环节,提升实验室水平,是高校GIS论坛的核心工程,始终秉承了这个宗旨,在各级领导的支持下,与全国近百所高校 一起合作,连续举办了第三届全国高校GIS技能大赛,是以实用型人才培养为目标,以激发热情,提高技能,促进就业为目的,目前该大赛已经发展成为我国 GIS领域最权威最高端的赛事之一,得到了老师、学生与社会的共同认可,此刻我们将迎来第四届高校GIS技能大赛,本次活动由中地数码数码承办,下面让我 们来一起见证此届大赛的华丽登场!我们有请中地数码刘永总裁陪同徐冠华先生、李德仁先生共同揭幕!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鉴于时间关系,我们就有请李德仁局长、徐冠华院士他们在做报告过程中再发言。 各位领导、各位代表,本届GIS论坛向以前三届进行了创新,首先在这次开幕式之前,我们请了12位名师走进南京各个名校,开展了GIS演讲和科学技术的普 及,其次合影尽管是一个古老的但是由于前三届会议场地的原因,一直没有能够完成会议代表合影始终是一件遗憾的事,今天的话也稍稍有点遗憾,又是门外的大草 坪正在整修,本来能够容纳600个人合影,现在我们目前的容量只能够容纳300人,在宾馆的大门口合影,所以一挥而就有请所有的嘉宾注册代表,各个高校的 老师到中山宾馆的正大门合影。在合影以后,我们由于领导的时间的原因,我们有请李朋德教授做《资源三化及后续测绘的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报告,有请徐冠华院 士做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的主题报告,有请李德仁教授做地理信息的产业化做主题报告! (茶歇)
主持人:接下来是综合论坛环节,我们请北京大学数字中国研究院副院长方裕来主持本次论坛,大家欢迎!
方裕:下面我们请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副局长李朋德做《资源三号及后续测绘建设与发展》的主题报告。 国家测绘地理信息副局长李朋德:各位老师、各位同学,非常高兴参加这次GIS论坛,这是第四次,也是第一次离开北京,到南京大学来举办。在报告之前我想 说,对GIS我是非常热爱,因为我是1987年到国外学习GIS的,所以20多年了,看到GIS的发展,非常开心,非常高兴,GIS从政府驱动到产业驱 动,建立了很多的时代,尤其现在随着移动互联网的发展,地理信息的应用已经从传统的地图浏览走向服务,现在我们有两大类服务,一个叫基于地理区域的政府管 理,再一个就是基于位置的进行服务。一个给政府服务,一个给老百姓服务,都是我们在座搞GIS人的专业方向,不论是给政府服务还是给百姓服务,都需要平 台,都需要数据,不论是机制数据,还是我们关注的信息,都要在平台上,在网络上进行有效的整合。但是最重要的我们需要研究,不止是我们通过手机和测量手段 获得数据,更重要是各类数据,无论是航天、航空还是地面移动摄像采集的,只有影象最真实最直接反映地球,这是我们产业发展的基础,也是我们从事地理信息工 作比较关注的一个核心问题。
我们面对着一切的竞争,一切的矛盾,从传统的我们说质量数据到二维数据,到三维数据,静态数据到动态数据,地上数据到地下数据,我们都在极大的数据量,非 常带宽的服务,这些都需要我们在地理信息技术方面进行突破,所以也希望我们从事地理信息的加强标准化建设,加强业务推广,加强我们这个产业,我们所从事的 业务才能更好的发展,下面的话,我就把我们资源三号测绘卫星有关情况向各位做一个汇报。 我先简单说一下资源三号现在的情况和未来规划给大家做一个汇报,第二是进展情况,第三是资源三号测绘卫星产品模式和示例,第四是服务策略,最后一点是发展 报告。参会对象大家很清楚,我们无论是从卫星、空间站、飞船、高空飞机、高空气球各种的工具都为我们搭建了这一个体系。测绘本身也为人造卫星提供空间定 位、定轨,从传感器来说,我们知道的有主动的、有被动的,扫描式的非扫描,有数据的有影象的,总之我们在运用到个轴各样的传感手段来获得地球的真实现状。 火箭技术发展是从二战以后,民用和军用都在发展,我们国家是从长征,下一步是长征五号、七号。人造卫星本身有几个类型,涉及到轨道,和地球同步轨道,太阳 同步轨道,近轨道、中轨道和远轨道等等,有正向、逆向,一般是正向为主,业务用途有军用有民用,技术上说有科学卫星,实验卫星,还有应用卫星。
我们用比较多是陆地资源卫星,美国发射了lansat系列,然后是SPOT系列,马上要发的是6、7号,然后中巴资源卫星系统,去年发的资源一号,刚刚移 交给国土资源部,现在是资源一号系列的,资源三号系列是测绘卫星,资源二号卫星是军用系列。再一个我们观测地球还有更多的卫星。大家关注比较多的和产业密 切相关的,是高分辨率的遥感卫星,去年11月份法国又发的卫星,这是0.8米,0.5米,现在在高分辨利率的越来越多。与我们有关是卫星导航技术,从 GPS到俄罗斯的GLONASS,欧洲的伽利略,2020年覆盖全球,将成为整个全球的第四大导航系统。我们现在开发了一系列技术,可以兼容多个卫星导航 系统,还有有关的是雷达卫星,不管是刮风下雨都可以采集地面信息,像加拿大的和以色列等等,对于测绘对于地理信息来说,我们有三维信息,所以我们希望卫星 能够具有立体成像的能力。同规立体有摆动,通过卫星摆动来获取方式。这是一些具有立体成像功能的卫星,像资源三号是通过同规立体,高分像这几个都是通过快 速感动而成的,国外测绘卫星性能和指标都很先进,形成网络,具有很高的商业化价值,具有时间分辨率、光谱分辨率和辐射分辨率,现在资源三号是第一个,2的 10次方。我国的卫星情况,从资源二号和摇杆系列,北斗系列和风云系列,我们形成了比较完善的系列,咱们国家的卫星是全国各个单位,现在正在走向新的阶 段,就是以业务化运营为主。资源三号进展,资源三号卫星是08年3月份被国务院正式批准,实际上是04年,我们得到了国家批准,四年的争取,三年的设计和 今年在太原发射,卫星包括六大系统,应该说卫星本身,再有就是卫星的发射场,测控系统,地面系统。这个是当时发射的一个现状,咱们李老师还有很多同志到现 场去看了,是震天动地,非常震撼的一个现场。这是咱们国家在卫星建设发射中是很自信的,不像北朝鲜。资源三号卫星本身有四个相机,向前、向下、向后看的相 机,主要靠前后两个相机构成一个标准的立体,中间也可以形成立体,这样三部立体,我们讲三向立体精准度更高。前视、后视是3.5米,正视是2.1,就是2 米的相机,宽度是5米宽,是5.8米的四波段,目前是我们国内最高的。整个卫星周期是59天,对全球扫描一段,重访周期是5天,工作寿命是4年,卫星重量 是2.6吨,形成的基高比是0.88,卫星是由航天科技集团所属的第五研究所研制。
这是相应的参数。卫星本身有四五个功能,一个是相机分系统,还有一个是图象传输,还有一个可以一边传输一边记录,在国外可以先记录再传输,再一个可以存储 30分钟的扫描结果,有一个姿态与轨道控制分系统,每天在天上要下掉10米,每20天卫星轨道要调整一次往上推,根据这次测绘结果一个月需要推一次,大卫 星平台非常稳,再是测控分系统,天线分系统,有两个天线,一个天线是对应的,天线是支持450兆,加450兆双级化的传输,这个是目前国际上最领先的,最 领先的。另外一个结构和机构分,热供分系统,供配电分系统,配备了对天空拍照和姿态配置的,所有卫星上面配的东西,就是中国最高的水平,咱们叫超豪华配置 的卫星,所以这一次效果非常好。这是相机部分,大家看到这旁边是三个相机,根据不同角度,夹角是22度,基高比是0.88,我们的焦距是1米7的焦距,下 面光谱,下面这个是反射式望远镜,通过三次反射,相机达到了1米75的焦距,同时一次可以获取四个波段频率新型光谱,通过三片来拼接形成的。
运输火箭长征4B是由长征三院研发的,我们发射的时候是历史上最冷的一次,零下20度,这是没有过的。卫星测控就是西安测控中心,他们不但是在中国,还是 外国的,都会研究,包括碎片研究。三个接收站,喀什、密云和三亚站,由中国的卫星中心和中科院地面站负责数据接收范围覆盖全国。我们卫星采取点对点传输, 轨道从600公里到500公里之后,在西藏没办法接收数据,现在还在做移动的接收站,同样我们形成三个固定站。
业务应用系统是国家测控局承担的,包括土建配套设施,业务支撑平台,再一个业务应用系统,相应的计算机应用。最终形成这么几大分系统,业务支撑管理分系 统,业务运管,地面几何检校,数据分发还有国土资源的应用示范,这是十个分系统,构成了这么一个测绘,卫星的应用系统,这个项目一共是2.8个亿,整个卫 星工程是17个亿。最后建立了内网、外网,大类的高性能的计算平台。最后形成上千个CPU,有20台高性能计算机构成的服务器,每天的数据量,收到的数据 是上T的,生产以后是4个TB,还有转载大量的阵列。我们国家在天上飞还要检校,以前我们是俯视检校,这一次做了几何,通过地标来反算卫星上面的元素,对 一些误差进行改正。工作状态到4月9号,昨天是一百天,测试圆满完成了,在4月9号是93日,影像28650景,现有存档数据16.94TB,完成了 7100万平方公里,目前国内可用的有三千多万平方共米。国外数据很少就是存了以后拿过来的,过去在中国区域和东亚,像哈萨克斯坦这些区域比较多。这是中 国区域的情况,这是云量低于20%的数据,这是40%,60%,80%,每天数据要存到档案里面,这是国内的。现在有很多省已经提出。接收和处理情况,对 卫星有三种之成像模式,测绘模式、资源模式,高精度测绘模式,卫星数据量非常大,采用1:4和1:2压缩,压缩以后离开地面,然后再恢复,看起来像马赛克 一样,如果解不好就会出现这个问题。第二个就是卫星的回传模式的实验,昨天下午是完成了战略测试整个工作的测绘,有几项工作,回传,卫星平台都是达到国际 领先水平。这是大连地区的,通过18个有效控制地及计算,经过检校,传感器校正,区域网平差,利用其余14个控制点进行精度检查,得到平面中误差是 2.92米,高程中误差是2.07米,远远超过要求,以完成测绘要求,现在卫星更新两万五。专门做了靶标,我们在河北布置了这些标,来测控点的,然后测 量,再进行扫描。这是观察敏感度的,沿着轨道方向,中间这个的话可以用来测分辨率,测的结果是2.06米,就是通过这个测出来的,因为每一个靶标有云层覆 盖。这是当时靶标的情况,大是测辐射的,小的是测几何的,当时高分的处理没下来,是因为中间传输出了问题,喀什的天线上积雪太厚,参数丢失,后来没有停 电,有没有及时察看数据,准备再查一次的时候,卫星已经给清掉了,这一次数据下来以后我们就赶紧进行存档。几何检校情况,实验室参数还有内外方位元素标 定,无控制达到了3.4个象素,全控制可以达到0.12个象素,非常清楚。
现在的产品模式,卫星形成三种产品,初级产品,就是原始数据,辐射校正,还有初级系统几何校正,基本就是传感器校正产品和系统几何校正产品,高级是精纠正 产品和正射纠正产品。立体测绘产品是我们的根本要求,基本立体影象产品,高级立体影象产品,数字高程模型,数字表面模型,数字线划图,数字栅格图。这一块 大家都比较清楚了,我们就过去了,还可以比如说坡向图,坡度图。这是大连地区的,我们作为三线阵,这是同一个时刻拍照的时候,这是前面的相机,这是中间的 相机,这是后面的相机,可以看到,这个相机是8线拼接而成,在经过辐射以后这些条纹。这个的话是不同时间,我们看到三个相机拍的,这是后视、正视和前视, 三线阵的优势就是可以立体,这是大连的影象数据。这是做的DSM,这是在大连区域测的1:50000的地形图,这是上海的一张东方明珠区域。咱们这颗卫星 可以看到阴影,因为中间阴影是比较长的,这是山东的的数据,这是朝鲜我们做的DSM,因为无控制情况下,我们的精度能达到20米以内,所以可以测全球的地 形图。这是迪拜的沙漠绿洲,这是世界第一楼,最高楼的迪拜的楼。这是迪拜的国际机场。这个是西班牙的一个港口,这是我们航天王院士看了照片以后,在航天科 技大会高兴的不得了,说我们从来没看到我们的影像能这么好,这是长江的,这是松花江上面的冰层覆盖。这是江苏,这个是鄂尔多斯的DOM,这是墨西哥的,这 个互联网上都有了,这一块是做了立体,真色彩影像,我们看到这个地方,这国家测绘局的大楼,右边在这边是西科大,这边是五棵松体育馆。还有条带的DSM。
第四方面介绍一下服务策略。正常生产计划,是由测控提供,全球覆盖式,不侧摆。按需生产,按用户需求,不可以侧摆,应急生产编程,根据重大应急事件编程, 需侧摆。国家局卫星中心编生产计划发给资源生产中心,他们再进一步编发到西安,提前一天把这个指令发上去。标准产品将统一自动化生产,应急产品自动化生 产,深加工产品由地方各级党委和测绘企业完成,大宗用户产品,数据库半成品。类型包括公益、应急、商业、公众、公共、国际国外还有用户在用,目前政策是国 内现在免费使用,希望咱们在座的同学,大学、企业可以申请资源三号的数据。数据特色,是有立体影像服务,产品再加工服务,还有产品的定制服务。数据政策, 我们现在国家的卫星都是实验性的,卫星可以用来实验,现在还没有政策,怎么定价是由发改委来说,现在正在探讨,目前咱们是尽可能多的利用,体现国家卫星的 价值。过去就是要制定管理办法,是要提出技术指导,5月9号以后将开交付会议,交付给国家局,然后开用户第一次会议,由各个省来采集相应数据。测绘地理信 息国家局更新以后,现在定了新的战略,构建数字中国,监测地理国情,发展壮大产业,建设测绘强国,这四句话代表了我们整个转型,由生产型转向服务型,由事 业单位到管整个企业,整个市场。我们要建立相关体系,还要建产业体系,要建我们网,一个是地球参照网,还有一个是系列地形图和系列地情图。针对这个平台, 我们要进行四化,建立我们的信息化体系,处理自动化管理智能化。为此我们需要更多的卫星,更多的影像,从分辨率,高时效上都有要求。还要形成星地一体化自 动化的卫星数据处理应用体系,要提高测绘卫星的投入产出比,后面由企业投资卫星建设。3月31号国务院批复了陆海观测卫星业务体系规划,由我们国家整个地 理观察体系,是由温家宝总统亲自制定,与国家资源部和国家海洋局和国家测绘局联合编制的,测绘的卫星包括了资源三号、后面的02星、03星、04星,还有 一个固定雷达,这个和海洋共用的类型,还有很重要就是高分系列的系统。
们做的规划,希望是在明年年底把资源三号的第二颗星,中国以后隔两年发一颗,永远保持资源三号在天两颗以上,后面再发的要做的就是一米的,还有是0.5米 的,希望通过企业投入来开展,形成2米基、1米基和0.5米三个系列。雷达我们也有规划涉及,要满足困难地区的,我们带的是双相机的立体,加上双波段激光 脉冲,还有冰川的监测都非常重要。目前我们国家的管理,还不是很完善,因为我们航空是完全靠政府投入,而且是半军事化半军用化,在市场上做的不够,目前我 们卫星立项又很复杂,由中央军委、总装备部、总参谋部,然后再由财政部,到国家发改委,国防科工局,然后再到专业委、办、局,刚才说的陆海计划是其中的一 部分,已经经过了衔接,实施的话由航天科工集团和中科院和高校都在研制方面进行投入。投入机制还需要创新,一个是财政部门提供了运营维护费,发改委提供是 基础设施费,经常是卫星做好了,配套没做好,地面应急设备才逐步到位。科工局负责航天项目,尤其在资本运作方面,本国企业愿意投入航天测绘方面,国家测绘 局与航天集团建立了项目协议,希望后续加快我们系列化的测绘系统。
最后我国正在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加快经济结构调整,建设创新型国家,各行各业对测绘地理信息的需求更加急迫,更加多样化,测绘地理信息发展所依赖科 技基础发展迅速,地理信息产业前景广阔,地理信息服务产品将更加繁荣,测绘与地理信息产业大融合将实现跨越发展,测绘地理信息前景无限!祝愿咱们各位从事 GIS的,在这个领域发挥更大的作用,谢谢大家!
方裕:下面我们请徐冠华院士《全球变化与可持续发展》,大家欢迎!
徐冠华:各位老师、各位同事,今天非常高兴谈到高校的GIS论坛,我确实感到很兴奋,因为无论是在照相的过程当中也好,或者在发奖的过程中也好,我看到的 都是一副年轻的面孔,绝大多数都是年轻人,我想这正是中国GIS下一步发展的希望所在,我今天报告的题目是《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今天之所以谈这个问 题是因为全球变化问题问中国以至于对于整个人类的未来都具有极端的重要性,了解这个问题,参与解决这个问题,特别是对我们国家来讲,走出一条中国应对全球 变化挑战的道路极为重要,我们的科技工作者,包括在地学领域的工作者,当然也包括我们从事遥感技术这方面研究的工作者的一项很重要的任务和责任,最近这两 三年,中国在全球变化的研究得到了很大的加强,特别是在高校,清华、北大、南大、师大等等都成立了自己的全球变化研究院,发展非常快,特别应当指出的是在 这些研究院当中,从事遥感和技术研究的同志们占了相当的比重,所以看到今天这么多年轻人,我们真希望将来会有更多的人投入到全球变化的研究当中,对我们国 家未来的发展,也是人类的前途,做出自己的贡献。
大家都知道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就是在20世纪八十年代先后,全球变化是指由自然和人文因素所引起地球系统的工程全球温度的变化,这里面包括了大气和海洋 的循环,水循环,生物地球化学循环,什么是可持续发展,我想可持续发展是指的这样一种发展,它既满足了当代人的需求,又不对后代人满足自身需要的能力构成 危害的这样一种发展,所以这里面有一个很关键的因子就是需求,当然这个需求不仅仅是指的部分富裕人家,富裕人群或者对国家的需求,而我讲应该特别强调是对 贫困人口的需求。关于对于可持续发展的含义,我个人还有些认识,我在后面将会要集中的谈一谈。
自从1992年巴西里约联合国气候大会以来,全球环境和气候可持续发展的问题日益受到国际的重视,它不仅仅成为国际科学研究的前沿,也成为各国政府和全社 会各界关注的一个焦点。 我今天想分成四个部分来谈一谈,包括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挑战,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历程和新趋势,中国应对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行动,最后着重谈一谈 中国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应对战略和应对全球变化挑战必须要理清的几个重要问题。第一部分也要谈一谈全球变化给人类社会和可持续发展带来的现实与挑战, 当前我们谈全球变化突出的是谈什么,这个很明确,就是全球变暖,这是全球变暖的主要标志,联合国政府气候研究委员会,也就是IDCC,在2007年发布了 它第四次评估报告,这个报告指出,从1906年到年间,地球表面增温0.74度,全球变暖是由人类活动中产生的二氧化碳导致的。我这个 图就是第四次评估报告当中,1850年到2005年全球平均温度的变化,右下图是第二次气候变化国家报告,也就是中国从1951年到2009年平均气温的 变化趋势,我们可以看一看在百年气候上中国升温的趋势和全球基本一致,也就是从1951年到2009年,中国陆地表面的平均温度大约上升了1.38度,自 然环境的变化当然一定会影响到人类社会系统,IDCC第四次评估报告也指出,如果大气当中温室气体含量得不到有效控制,二十世纪末全球增温将增加1.1度 到6.4度,这将可能对食物、农林产品、人类健康等产生重要影响,这个看法还不甚一致,有人认为这是一种不可逆转的变化,将对于整个人类造成毁灭性的结 果。
全球变化除了对人类生存条件造成的影响以外,人类要应对全球变化,也对人类自身产生了影响,大家都知道,国际社会为了减缓适应气候变化,减轻不利的影响, 这些年不断开展了碳减排的国际谈判,发展低碳经济,发展清洁能源,当然这些行动也都带来了政治和外交的博弈,经济和技术承载,能源和资源配置等一系列新的 问题,这些问题都需要在社会发展过程中不断的调整和解决。可见全球变化在改变了人类赖以生存的自然环境的同时,也对经济社会发展产生了深刻的影响,所以如 何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这是我们当前人类社会所面临的重大挑战。全球合作开展变化的研究大概已经超过了30年,所以我在报告第二部分就简要回顾 30年来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历程,简要的介绍发展的新趋势,二十世纪以来,在国际科联等主导之下,国际社会先后建立了世界气候研究计划,国际生物圈计划, 国际生物多样性计划,以及国际全球环境变化人文因素计划等一系列全球变化国际研究计划。
经过了30多年的发展,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已经成为至今为止规模最大的,也是综合性最强的国际科研合作计划,当然推动这些合作计划发展壮大的主要的动力,就 是服务于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强烈的需求。全球变化研究的特点是什么?我想它从一开始就是不仅仅重视对自然现象的研究和对科学规律的探索,而且更加注重把 全球变化和人类的发展紧密的结合,像右边的图所表示的,在2011年IDCC就发表了题为《全球变化和地球系统一颗重负之下的行星》第四次科学报告,面向 全球的可持续发展作为国际全球变化研究的一个重要内容。二十一世纪以后,国际全球变化的研究更加强调关注社会问题,其中一个重要的举措,就是IGBP、 WCRP、IHDP构成了地球系统科学联盟,也就是ESSP,联合实施了以旨在提高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四大联合计划,像右图所表示的,四个联合计划分别涉及 到和全球可持续发展密切相关的食物、碳、水和人类健康四个方面的问题。30年国际全球变化研究取得了什么进展,概括起来三个方面,第一,对地球系统运行的 过程有了新的理解,第二认识到人类活动是全球变化的重要的驱动力,因为这个问题一直是有歧异的。第三,全球变化研究技术水平有了显著的提高。在地球系统运 行过程方面,地球系统在不同的时间尺度存在自然变化的范围,比如这是Vostok冰芯的数据,能量变化范围有一个上下线,在过去50万年地球系统循环当 中,这些数值循环出现,在人类活动对全球变化驱动方面,揭示了人类活动很可能是导致二十世纪气侯变暖的主要原因。这是南京冰芯的资料,它显示了在过去一千 年过程中,大气二氧化碳的浓度从公元一千年到公元一千八百年基本上是在维持在180BPL,但是从1957年工业革命以来,二氧化碳浓度明显增高,超过了 工业革命前几千年的上升量,到二十世纪末增加到280BPL。在全球变化技术手段方面得到了快速发展,建立了多手段地球变化监测和监测体系,这个图是看到 亚马孙流域的变化,当然这个可能也是在座很多同志从事的工作,包括遥感和GIS的监测,就是在全球变化当中是不可或缺重要的组成部分。
近年来,全球变化研究在酝酿着新的变化,它的主要特征还是进一步的强调全球变化要和人类的可持续发展紧密结合。它的特点就是把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更加紧密 的融合起来,国际科联和国际社会科联推出了更为综合的全球变化研究计划。到去年12月,国际科联正式提出了&未来地球,全球可持续研究&的倡议。国科联和 国际社科联在2010年总结了全球变化和可持续研究的五项重大挑战,包括预测观测响应和创新,其中预测是核心,也就是要提高对未来环境状况和预测的可靠 性,刚才咱们提到对本世纪末的温度的预测是1.1度到6.4度。
今年3月26号到29号,也就是半个月以前,ESPP在英国伦敦成功举办了&重负下的地球&国际大会,这个会议的主题就体现了当前国际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 展研究最新的方向,也就是要满足全球的需求。包括食物、能源、水资源和其他生态系统服务的功能,要转变生活方式,探索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的发展道路。另外 还要创新对地球系统的管理。
现在我谈报告的第三部分,介绍中国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的行动,首先简要的介绍中国的全球变化的科学研究。中国是全球变化国际四大研究计划的发起 国之一,也是较早开展这方面研究的国家。2010年,中国正式启动了&全球变化研究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在过去30年,中国科学家围绕多个领域开展了 大量的全球变化研究工作,取得了很多重要的进展。我们这个图的右下方表示是根据历史文献当中的记载和过去有关的研究结果所建立的中国东部地区过去2000 年冬半年温度的变化序列。从这个图上我们可以看到在每个相对稳定的冷暖阶段当中都夹杂着气温升降的变化,温度升降速率最快的三个时期,包括公元五世纪后期 到公元六世纪后期的增长过程,也就是南北朝时代。公元十三世纪中后期到十六时期前期的转冷过程也是在元朝,以及十九世纪中后期到二十时期增暖的过程。中国 科学家还利用大气植被相互作用的模型,模拟了中国陆地生态系统碳储量的变化和大气碳的交换,得到了下边最左边的结果,这个研究表明在同时考虑未来气候变化 和大气二氧化碳浓度增加的情景之下,未来一百年中国陆地生产系统的生产率将持续增长,由二十世纪末增加到二十一世纪末增加到39.9亿吨每年。30年以 来,中国积极参与了国际全球变化的合作研究,多个的国际科学研究计划和实验都是由中国参加发起的。中国应对全球变化的行动是多方位的,除了科学研究以外, 还开展了减缓制定基础能力建设和国际合作等一系列的应对活动,所以下面我就谈报告的第四部分,谈一谈未来中国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的战略以及关注的重要科 学问题。
科学技术部组织的战略研究提出了中国全球变化的发展目标以及重点以及相应的措施。2010年中国启动了全球变化研究的国家重大科学研究计划,提出了未来 10到15年,中国在全球变化研究将沿着事实、过程和机理,人类活动的影响,全球变化的影响和适应,观测和数据以及模式等五个大方面发展,而过去三年来每 年投资大约五亿元人民币来支持这方面的研究。这和过去只有个别项目的研究来比是一个重大的变化。
刚才谈的这些方向是应对了国际空间组织全球变化和可持续发展研究的方向,同时我想今天重点谈一谈中国要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应当特别关注的几个方面的问 题。第一,是要妥善处理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第二,减排和减缓适应并重,第三,加强研究,努力减少全球变化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 问题。第一个问题,妥善处理应对全球变化的挑战和人类可持续发展之间的关系,基本的观点是这样,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不仅仅要求人和自然的和谐,还需要人类 社会自身的和谐,国际应对全球变暖,就是为了解决人为导致的人和自然的不和谐,但是解决全球变化问题不能够以牺牲社会发展,特别是不能够以国际社会不均衡 的发展为代价,历史经验表明,发展不均衡是人类社会不和谐的一个根源。根本内部区域发展的不平衡可能导致内乱,固化国家间已有的发展不平衡,将使得世界难 以实现和平和稳定,因而也就不可能实现可持续的发展。IPCC的报告指出,二十世纪后半叶全球增暖很可能是人为排放的二氧化碳造成的,主要是源于化学能源 使用和土地利用,这些都是人类经济发展过程当中的产物,二十世纪世界各国人均二氧化碳累计排放和GDP数值呈较高的正相关关系,从图上我们可以看到,世界 上五个发达国家,从1900年到2005年的情况,其中人均的二氧化碳排放都存在高速增长期和高峰期。历史来看二十世纪世界各国人均的二氧化碳累计排放量 和GDP的值是高度相关,所以任何国家曾经不发达到发达的过程中,都不可避免的人均能耗和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时期,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发达国家已经完 成了经济快速增长和二氧化碳高排放的过程,新兴的发展中国家正处在经济高速发展,能源消费和二氧化碳排放快速增长的阶段,有更多的发展中国家,二氧化碳排 放快速增长的阶段,还远远没有到来。而目前国际上有多个减排方案,比如G8的方案,OECD的的方案等等,这些方案都是以IPCC的预估结果为基础,以稳 定的目标进行设计,它假设的前提就是2050年大气当中二氧化碳的目标浓度是450BPM,如果按照这种假设,2012年到2050年全球碳排放的空间是 2226.3亿吨,如果以2005年的全球人口总量来计算,从今天开始到2050年全球的人均每年仅仅能够排放0.82吨碳,或者折算成2.99吨二氧化 碳。
我们看一看联合国曾经给出了一个人类发展指数,HDI,用这个指数来划分世界各国的发展水平,而上面我们提到的,我们能够人均分配的,每年0.82亿的 碳,这种排放仅仅是处在温饱的发展水平,这就是说如果确定人均排放,每年是0.82吨碳,那在清洁能源完全能够大部分替代化石能源之前,世界上所有欠发达 国家将只能够徘徊在温饱线上,这显然是不公平的。也不可能实现人类社会的和谐,人类社会可持续发展的目标也将不能够实现。1992年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 约明确的提出发达国家应当为人类活动造成的全球变暖负主要责任,同时为国际社会采取缓和和适应气候变化的行动,确定了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原则。今年已经是 《京都议定书》确定的第一承诺期的最后一年,但国际社会减排的成效不彰,仅仅少数发达国家开始了实质性的减排行动。实现人类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必须要维持 区域间和国家间发展的平衡,在当前应对全球变化挑战的过程当中,国际社会应当遵循共同带有区别的责任原则,统筹兼顾人与自然,和人类社会自身的和谐,给出 科学的切实可行的,特别是对发展中国家切实可行的减排和适应方案。
第二个观点,就是应对碳源排放是实现减排的重要一个方面,减缓和适应并重,减排温室气体是当前国际社会减缓全球增暖行动的主要关注点和着力点,包括使用新 的能源,将太阳能、风能、核能等等,以及转变产业结构,提高能源效率等等,这些措施,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耗资巨大。但是大量的研究表明,增加陆地和海洋的 探绘对减缓也尤其重要,因为它可以用环境改善的功能来解决排放的问题。经研究1990年到2007年因为热带森林被毁灭而释放的碳每年大约29亿吨,人类 积极的植树造林有效保护了森林系统。这些都对于发展中国家尤为重要,近年来中国持续的植树造林和森林保护措施,每年固碳300万吨,为减轻全球变暖作出了 重要的贡献。同时对净化空气、调节气候,防风固沙都有积极的作用。地球增暖,这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措施,它能够有效减缓全球变暖的措施,已经得到了国际科学 界广泛的关注。当然在前些年大家还以笑谈,开玩笑的办法来谈这些措施,现在看来这是一个很重要的方向,对发展中国家尤其如此。什么是地球工程,它就是通过 人为的方法改变地面辐射表面的功能,或者直接减少大气当中温室的浓度,来减缓气候变暖的效益,目前已经开场的地球工程的方案,包括植树造林,还有海洋的问 题也提到议事日程上来。最后有一个研究结果表明,地球工程方案在各种温室气体排放的情景下,采用向大气停留层排放一些化学物品,都会导致温室气体上升,其 效果非常明显。当然适应和减缓一样,也是人类应对全球变化的重要措施,两者相辅相成。采取有针对的适应战略,是世界各国重要而紧迫的任务,对发展中国家也 尤为如此。
第三个问题,就是国际学术界公认的对减少全球变暖科学认识不确定性。涉及到几个方面,第一过去两千年气候变化的事实,影响到关于自然变化和人类活动,对二 十世纪变暖的贡献和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的判断。第二,关于温室效应的机理,它关系到将全球变暖归应于人类活动的理论基础,根据人类活动,是全球变暖主要原因 的理论基础,也就是气温对二氧化碳浓度的敏感性问题。第三,气候模式的模拟能力,作为气候变化研究的主要工具,以至于我们所采取的一系列应对措施都依赖于 对气候变化的模拟的结果。所以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未来预估情景的可靠性,我举个例子。比如气温随高度变化的模拟为例,IPCC综合集成了22个模式为气 温随高度变化的模拟结果,并且给出了观测图,对模拟结果和观测结果进行了比较,得出了右面这个图,其中红色的是表示模拟结果,蓝色和绿色表示观测结果,模 拟结果显示大气升温最快的高度是在10公里,而且呢为地表温度变化的两倍,但是观测结果显示大气增温最快的高度是位于地表,两者的结果正好相反。第四个不 确定性,是关于两个预值的问题,决定着人类所面临的危机的程度。与之对应的是温室气体浓度的上限和人类碳排放工作的上限,也就是涉及到人类应对气候变化的 紧迫性,刚才谈到1.1度到6.4度,这个区间是非常之大,所有这两个,这个之间的措施每差一度,完全就是两个样子。当然我们说从科学的角度上看,存在这 些科学认识的不确定性是十分正常的现象,但是作为执行气候政策和气候变化国际事务的出发点,这种科学认识上的不确定性和由此带来的风险是不能够忽视的。所 以未来的国际社会应当更好的开展多因子、多学科、全球性的联合研究,尽早的形成对全球变化的确定性认识,同时应当进一步把可持续发展作为全球变化研究的导 向。在社会发展中加强全球变化的研究,以全球变化研究的成果来促进可持续发展。总体上来讲,上述谈到的三个问题的认识和基于这个认识所提出的全球变化的解 决方案,对于应对全球变化,实现可持续发展来说是十分重要的,对于发展中国家尤其重要。 我就讲这么多,我想我们现在各位都是研究GIS,有些还是遥感GIS,我真心希望我们年轻人能够参与到全球变化的研究当中来,谢谢!
主持人:谢谢徐冠华院士,下一位报告是李德仁院士,题目是地理信息技术及其产业化。
李德仁:各位老师、各位同学,下面我做一个报告,我讲就GIS继续发展和产业化做一个报告。第一个讲地理信息学的崛起;第二讲取得的成就;第三讲产业化发 展的;最后做一个小结。 地理信息学的崛起和发展的话,应该是在最近二十年来最大的世界关注的一个成果,为什么呢?在这篇文章上说的很清楚,地理信息技术与纳米技术和生物技术确定 为三个最主要的技术。地理信息学研究的空间及传感器的研制发射,信息的传输以及涉及到理论问题,包括空间环境模型和空间环境的监测,这是理论的,在这个基 础上可以支持我们做遥感数据的处理,空间探测数据的结果,需要集成,来做成供用户需要的产品,通过服务于来就过程应用的各种问题,那么我们的环节,我们的 对象是地球上人类的活动,这是一个周而复始永无止境的过程。所以说我们地理信息学的生命力是永恒的。人类只要存在就需要研究我们的环境,要解决我们地球有 多少年还能活着,已经活了50亿年,但是要解决环境、灾害、资源这些问题,需要我们地理信息学,国家的建设需要,国防建设也需要,国家安全也需要,我们已 经走过了制海权、制空权,到现在制天权,制信息权的阶段,这是我们打赢信息化作战关键的问题。国家经济社会需要发展,国家信息基础设施,需要我们空间信息 技术设计,国家社会信息化需要我们空间信息服务体系来为国土资源规划与管理,城市发展,精准农业,智能化交通等,从而形成新的信息产业链,作为这个国家新 的经济增长点,保证社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全世界有美国、中国和欧盟等50多个国家一起,形成了一个共建传感器一体化的组网,对应对社会可持续发展的九大 问题,能源管理、水资源的问题以及气候的预测,农业的可持续、生态学等,这九个问题是我们全世界这么多国家,这个系统是一个GEOSS,这是我们现在讲 的,是一个系统的方式。你集成度高要系统,所以这个系统观测很重要,美国目前有160个卫星,我们国家呢,现在大概有50多个卫星,2020年我们国家会 有120,可能会达到140个卫星。我们的航空平台,无人机飞艇、气球等,地面传感器,本世纪将达上百万个,你们的手机就是一个传感器,你拍一个照片可以 上传,视频可以上传,所以这个可能还不止,按照无线网的一个预测,2018年世界上有7万亿传感器的网服务于70亿人,每个人就有一个。这是我们的遥感商 业卫星走向商业化,分辨率越来越高,有一米的,有0.5米的,有0.41米的。那么还会建0.25米的。这就是我们看,LKONOSII是0.85米的, 这个旁边是中国0.5米。这就是国家测绘局和我们三个院士在现场看着这个卫星发射。这个东西发上去以后,它还有三个,三个线阵和一个多光谱,可以在世界上 任何地方采集数据,可以采到二千到四千公里长,宽度是52公里,现在已经超过了两千多万平方公里,有用大概是30%,这是第一次下来,我们在那儿看到的地 形从东北大连附近,这是2.1米的,这是3.5米的,这个就是瓦良格在这儿的,融合在一起2米1,这是慕尼黑的图象,这是上海在一体东方明珠和它的影子, 所有数据处理都是我们学生去做的。这个是西安的。
关于这个卫星坐标轴,如果通过软件处理可以达到什么精度,和google相比较,跟地面控制比较,用了不同控制点检测,武汉大学在河南嵩山周围一个一百多 米大型实验室,我们定仪器是天上的即便是存在这个位置,是不是真的,就交定轨,第二是要定制,这个叫做定标,通过地面的大量的一比高精度的,几百个控制点 和1:5000的地图,作为定标。定标的结果,大家可以看,这嵩山是7.44,还是控制点。洛阳是14.3,法国是8.9,我们对外宣布,我们的研究精准 有于15米,比法国15米还要好一点,我们经常是超过10米,再看一个精度,如果要控制点是三个点,这个是大连的那个地方,做了18个控制点,14个做检 查,在4个控制点的情况之下,它的平均就是2.9,高度是1米8,所以它是优于硬像素,中间这个抽掉,精度也是3.05,1.81差不多。法国通过两个像 素的交叉可以达到5.4米,我们是2米5,3米5。这是一个什么标志呢?这是一个中国人发的30年的卫星,从无到有,实现了从有到好,这不是我说的,总书 记说的,好中求快,这个转折,这是一个标志,所以航天部门把资源三号作为一个标杆,以后所有的卫星应当有这么好的精度,我们全球需要多少米呢?20米,我 们不能到外国去做人家控制点,所以这个指标非常重要。为什么做的这样好呢?我们分析原因,第一选的是大平台,不是小平台,2.6吨,是个大家伙,不是一个 小傻瓜。第二个,采用是三线阵,且中间线阵是2.1米,保证立体测图和影象判读的需要。采取双频GPS接收机,保证定轨高精度。这个双频接收机是第五研究 所研究出来的,这是中国的航天在进步。有1024的灰度差别,增加的很多数据量,增加了传输的困难,都是要解决的,我们是精心设计。第一次设计是我亲自写 在纸上的,所以制造部门觉得非常的难,我跟他说了一句话,我让你们难,是让你们上水平,你们轻轻松松的做中国没有水平,没有水平就没有世界竞争力,所以 呢,这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我们综合数据的处理,我们做了定标与验证,这就是你们这次会议的主题,主题说的是什么,我们要突破与提升,我们整个工程差不多将 近20个亿,如果我们再逐步提升老百姓的钱就扔掉了,我们还不是人家,就对不起老百姓,这就是我要补充的,我们在座的年轻人,这是你们的责任。
所以国家要有重大专项,这个重大专项是2013年,我们八个人提的建议,为了做这件事情,到后来2006年,把它定下来,投了460个亿,要做平台,要做 各种的传感器和各种应用,后来李克强副总理又在国土资源部提出了一个,分辨率要提高到0.3米,时间分辨率要在20米情况之下随时定点观测,我们要做一个 0.15米的卫星。陆海观测卫星最近是李克强批下来的,我们导航定位系统要抬头,我们要在2011年实现12颗局域卫星导航定位系统,2018年现在要变 成35颗全球服务,这个系统跟GPS,一个接收机可以接收四个系信号,最后可以做到30%到50%,我们带载人航天工程上,我们在2018年要装一个80 米基线双天线,就可以实时收到地面的情况。我讲的机会,为什么我们要那么专业,那么多学生,大家觉得还挺好,这就是国家有这个需求,有这个投入,我在讲这 一段,我希望同学们要重视起来,要把你们的力气使起来,在这么好的情况之下,我们赶上一个好时代,要为我们国家的空间信息技术的,达到世界最好水平做出你 们的贡献。
下面这个数据有了,就可以做地理信息系统,地理信息系统有这么几个,我们简单的说,接下来做的是什么东西呢,就是一个空间的位置为关键点,整合地球上相关 自然资源,地理信息系统集成各类数据资源,我们在网上就可以做到一个数字地球,数字南京、数字江苏,你们做的就是这个专业。我们总结了五个在过去20年中 国人的成就和进步,第一个,我们从二维GIS已经做到了三维。第二,实现了对地球多分辨率多时态不同时间的观测和分析。第三个实现了基于图形,基于影像实 现地球目标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第五个基于WEB SERVICE的空间信息网络共享与智能服务。第五,通过兴趣点实现与非空间信息的关联以服务全民。这也是我们这个专业的一个优势和特点。
下面我们再休息一下,我们欣赏一下这个成果,这就是我给我的老家泰州做的一个数字三维的泰州,这是我们研制的一个三维数字技术,你看这个电子屏想到哪儿就 可以德国打开,现在我就把你们带到武汉,看到武汉大桥,看到辛亥革命,下面讲的是图影,这样一种东西,我们现在到武汉的光果,三维的,这就是一个把全球数 据的集成,分布在不同的信息系统上,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负操作和联网数据库进行实现,这就是GeoGlobe,这就是我们的技术软件,这是在武汉市,我们还 可以把它,还可以看武汉市三维的GeoGlobe。下面看一个精细模型。这是一个清晰的真三维文化的宝藏,中国的莫高窟。
(短片) 这个就是讲中国的文化教育,我们把一个真实的历史记录的故事和真三维的图像结合在一起,我们去年申请了一个项目,我们还要从色彩的复原,要研究当年的色彩 是如何的鲜艳,从化学原因,能显示不同年代的敦煌的真实情况,这就是我们讲GIS。刚才讲的这是一个应用,再看在城市的应用,我们这几年也是做了一个 863的项目,这个给了三千万,做地上地下三维一体化,如果能看到上又能看到地下,好多地上和地下集成在一起。这样的三维,我们要求是快速,快速到什么程 度呢,像形成的堰塞湖,我们得到了地矿扫描仪的地形,晚上就要加工成一个图,构成这样一个堰塞湖的真三维,第二天清早把这些数据送到温总理的办公室让他进 行决策,这就是用了GPS无地面控制,如果你做一个礼拜领导不要你这个结果,时间就过了。当初在那个时间,我们还把移动测量系统和手机式测量系统到现场做 了测量任务,建了灾区三维的地理信息系统,这个灾区三维系统,用以地貌修复和民政部的赔付依据,这就是现实情况,哪个房子出现倒了,哪个房子没有倒的,赔 的钱是不一样的,你的房子没倒电视没坏,家具没坏,这就是我们做的灾区的三维信息系统,灾前、灾后,就把灾害进行分类了,日本的地震,灾前影象做提取,提 取了12万平方米,地震之后还是这个地区,我们再提出防龋只有1.02,随时92%。我们在无人机应急起飞,飞机起飞实时传回图象,我们的软件是一个快速 的CPU运行处理的,10秒钟生成影像,25秒目标变化检测,25秒全部船回来,就把这个送到战位上去,我们今年正在上的项目是1.8到2个亿的项目,美 国人说2020年,美国发现目标到消灭目标10秒钟,中国怎么办?最后我们就讲了三句话,空间组网通信,天上有天际互联网,自主控制的飞行,导弹打过去飞 机要过去,就落实中国人也要现在做基础研究,我们这个研究是一个申请项目的前提条件,我们有35秒钟,我们再快一点,我们最后的标题是一分钟,所以这个项 目有可能今年立项,不是我们GIS单独做,我们清华、北航、理工大、重庆大学一起做这个,是技术学部、机理学部一起,我来牵头,这个是我们地理信息这个技 术要做到一个快速的实施的规划检测,这是做干旱分析。不断的获取数据,把监测结果,云南在2009年、2010年气候干旱,我们洞庭湖,鄱阳湖数据不断被 获取,最好是阳澄湖,这个就做到了。从2010年9月、2011年的3月,2011年的11月,就把洞庭湖的水质,这是一级水、二级水、三级水,这个湖水 一直比较好,武汉大学在这里有一个水监测实验站,我们的教授,生命科学院的教授长期坚守保证这个湖水的质量,如果把图放在一起就可以看到,这是最差的水, 这是三类,夏天是三类,二类、三类,对吧?现在这个湖的水能保持很好的武昌鱼
东部城市现在在下沉,24张不同实验的数据在研究上海的下沉,我们两家合作,他有一个算法,是微软的,很贵,我们教授就研究中国的,我们叫CTA方法,现 在分析方法是我们的方法,都一起在做研究,我们就拿地面的水质测量作为检查,在上海国土局一起做,我们最后发现这个方法,不管外国方法和中国的方法都能达 到3到4个毫米的水平。这是我们讲的成果,多实像的可视化和可量测,第三个实现了图形影像的一体化,我们现在看到是数字城市,有质量数据,有城市的模型, 有街景的图象,这三个通过GPS观点可以互动,用户可以按照需要进行测量,然后这边有坐标,这两个点的距离,这个以周围环境循环,做规划。我们最近又做了 一个新的系统,我们2011年推广新的系统,把这个上面装的净化扫描仪,全景照相仪,这个整个精度多少呢?是3米,相对精度是5个厘米,扫描速度1小时可 以到80公里的的速度,开这样的车子。又采集了激光点源和全景的影像,激光点源是三米的,用软件套在一起的,可以看。这个仪器,这个全是我们自主做出来的 技术,美国的太贵不好买。我们到一个隧道里面进行侧面,红外激光,这些我就可以提供用户一个真三维的信息系统,快速生成了。有了这些系统干什么,我们不要 再野外测量,就在家里测量,这是影像,每个上面都有坐标,你随便点一个点,你点这个点,你想想在哪个点的坐标,你点两个点的坐标就是一个距离,三个点、四 个点就是一个面积。
时间关系我就不解释了。这个成果很GIS结合在一起,这是天津河西的一个情况,可以看到这就是影像,如果这个影像和外面是相同的,说明你是对的,要是不相 同就是错的,就不愿意到不知道的地方去打仗,因为环境不同。我们用这样一个概念做了数字城市,已经做了将近200个,泰州也是我的老家,我们做好了以后向 总书记汇报,我们全是自主产权,没有外国人的东西,我把我同学请来进行航拍,这样子做了一个真三维,9个平方公里清晰三维的模型,这是公园,有全市 1200公里的隧道影像,这是我们中学,这是我们的公园,这个系统是这样做的,有三个出口,增加了全景影像,增加了三维的经济模型,另外通过数据中心,把 保密数据通过原数据目录管理进行成果发布,这是保密的需要。可以从注册中心到政府各个部门来共享,老百姓公共平台上在互联网通过二次开发,比如把旅游文 物,LBS导航,这三个口,解决了安全与开发。这是克拉玛依做的,我就不演示了。这是克拉玛依市长让做的。第四个特点我们不再是用简单的二维,我们走向了 一个共享与智能服务,我们面向服务,我们部门之间数据进行共享,我们公共部门经过处理,这些的在线服务,这就是我们现在GIS可以提供支持的。这样一来的 话,内部服务数据共享和在线对老百姓服务,这样子解决了智能服务的问题。这个智能服务是一个什么概念呢?这是一个信息空间信息服务网的概念,组织这样一个 网,进行服务。资源可以为注册服务,地学知识可以服务,传感器也可以服务,所以把各种资源,我们计算资源,网络资源,存储资源,云计算连接在一起进行服 务,我们目标是有一个很好的服务质量,有一个很好的可视化的环境,来满足用户的需求,这是一个例子,我们在武汉市公安局做智慧公安的时候,把25万个摄象 头跟GIS连在一起,这个GIS就是街景,这是一点就出来了,图像就传回来了,全市有摄象头的地方,你点那个就可以,有需要事情了解的时候,在办公室就可 以点到,我们把GIS和传感网进行连接,这就叫智慧城市。这是一个手机做智慧管理的,手机发现一个垃圾,拍一个照片传过来,我们马上收集用软件就可以上 传,上传到监管中心,一分钟指挥中心,指挥中心通知职能部门,然后去现场清理垃圾,然后再拍一张照片,这两张照片的时间差就是政府处理问题的时间,这个给 两会代表看一看,我们怎么为老百姓服务的,把我们的数据,软件知识连在一起,注册、查询、数据集成,信息处理也可以在网上做。我第一次做实验是和美国两所 大学还有欧洲的一个工程中心一起做的。这是内部软件的整个过程,这是一个第一次把传感器,把卫星传感器,把无人机,把无形传感器,把各位摄象头作为资源参 加GIS,得到了美国的一百多个发明奖。现在讲过程,它是用的什么呢?用的是无人机快速预处理系统流程,刚才演示过这个过程。我们做快速处理,多航带同步 处理。这些东西怎么发给用户呢,我们把多个服务器,做了实质性数据传输,时间他能够接受得了。这是在运营之中的,那么影像的,现在有将近一百个城市,我们 这个运行一年以后,11.2亿人点击,最大的作用,把中国对南海主权划进来了,越南人点击最多的,原来查都是说他的,现在中国说是我们的,他是不是泄了 密,最后出去以后,表明了中国的态度,这就是我们的影响。李克强参观的时候,看了学校和学生,温总理是到的河北,他很长时间没有回家了。这个系统的话,不 是光自己用,可以为人家服务,就把这个你不需要做技术服务,你这个服务,你刚才的端口,国家电力集团把电网的安全性也加进去了。
中国可以显示出哪个地方可能会发生地震,会向这个地方发出预警信息,这个正在试行,非常好。云计算我们也关注,云服务为什么要做,国家里面没有水,就要到 水厂里面调水,云计算是一个公共服务设施,为所有网上的人解决存储、解决、服务的这样一个过程,我们遥感也是要这样做,我们好多人多在做空间的云计算,我 们做了云计算的遥感图象处理技术,云计算的空间,我们要做基于云计算的增值服务。我们我们的用户,我们的手机,这就是从1970年到现在整个硬件、软件和 整个系统的变化。所以这样子的话,互联网有了以后就是进行转移,转移到现在,最后就成为虚拟的服务。
三个能力,共享建设能力,共享存储能力,共享交互能力。云计算中心生态是这样的,有自己计算能力也可以,你没有也可以,我们有基础设施服务,有平台服务 商,有软件服务商,这样有软件集成商。有基础设施作为服务,平台作为服务,软件作为服务,除了微软 谷歌、亚马逊以外,我们武汉大学做了一个Open RS,863已经给我们钱了,我们要做一个免费的平台。这就是算法提交,这是做查精度的,你给我做一个EDISON边缘提取算法。你如果软件好你要说出 来,大家欢迎,这是我为人人,人人为我的环节。所以这个意思就是说你要求我帮你做影像,我可以借鉴,和运行相结合。怎么上这个网呢,这里有一个地 址,www.openrs.org,这两个地址是单独的。我们现在还没有完整发布,但是我今天来参加这个会,所有的老师和同学,有超过50个软件部门,包 括几何和物理。因为时间关系我不能一一表达出来,这就是我们讲的,我们今天的成就,第五,有了兴趣点,做的这么好干什么呢,让人用,让谁用,让老百姓,这 是在武汉,我也演示了,你查这个百货公司在什么位置,网址在哪儿,你查麦当劳,点它的网站找它的电话,你如果想把你的单位也放上去,这儿有一个上传的界 面,我就不演示了。
下面接着讲产业化,这么好的技术应用在产业,李克强总统去年5月份在测绘创新基地座谈会上讲,加快发展地理信息产业的指示,地理信息技术应用广泛,市场潜 力巨大,地理信息产业不仅可以直接产生较大的经济效益,还可以带动智能交通,手机通信、现代物流、网络服务等现代服务业的发展,不仅可以有利于扩大居民消 费,而且有利于调整和优化经济结构。他表态,要积极发展地理信息,要加强政府引导,抓紧研究制定产业发展的规划,完善财政、税收、政府采购、市场准入等方 面的政策措施,要创造有利条件,营造良好环境。李克强副总理已经讲了,而且要我们完善投融资机制,不断扩大投入规模,2011年,是个 亿。2015年五千个亿,2020年超过一万个亿,需要有智能导航,需要有空间导航,它呢是一个,模式要做商业模式的创新,产业员工的发展和应用,和用户 的发展,武汉有两个呼叫中心,有四个工程中心,有那么多物理实验室,武汉的条件我就不念了。数据布局,卫星和传感器,平台和数据处理等领域,数据融合、数 据管理,支撑运营,下游各行各业大众应用,武汉市上游有56家企业,中游有37家,下游有76家,这是2011年的统计数据。它的应用很多了,电子政务、 数码城市、智能交通、位置服务、精准农业等等。怎么发展,四个要素,没有技术不行,要有市场,要开拓市场,要有创新的技术,要开拓市场,要有资本,要加强 管理,缺一不可。我们在座的人你光有技术,你后面的三个要素你搞不起来。发展是按照国务院领导讲的是政产学研用,政府要引导,产业是主力,学研做技术支 持,人才支持,用户要用得起来。
最后结论,这是一个高科技产业,我们大家从事的,我们已经取得显著成绩,还将取得成绩,需要我们按照这次会议的精神,要进行提升,形势喜人,我们创造美好 的未来,发挥你们的才华。这样我们就能够达到一个按需服务的水平,能够提供正确的数据信息和知识,给需要的人在规定的时间和他规定的地方,我把这个服务改 成四个Rirgt,谢谢大家!
方裕:今天上午的报告就到此结束,下午仍然是回到这里,按照会议的时间,再见!
主持人:今天我们下午推出这四位教授、领导,那才是大牌的,首先我们先隆重推出我们第一位,叫做国家教学精英,这个不多的,我们这个行业到目前为止只有三 个,他下午报告的题目也是非常新颖的,我就见过一次,我想下面我还是以隆重的形式推出我们第一位,汤国安教授,大家鼓掌!
南京师范大学地理科学学院副院长汤国安:这个题目其实我在2010年在同济大学,童晓华教授给我出了一个难题,因为大会主题是GIS的美好,我说我来讲讲 GIS的美,出了这个题目以后呢,其实我觉得要做好这个报告非常难,因为这个思考既有技术思考也有哲学思考,但是经过半个月的努力我还是把它做出来了,当 时呢做完了以后,感想还是不错,今天想拿上来以后给继续大家共同来交流,我们能不能从一个主题的视角来看看我们GIS的问题。
首先我们的报告要从这样几个方面来切入,一个呢我们是GIS美吗?首先我们来看当代美学家认为美应当包括美的本质、审美性质与审美对象,三个层面的的内 容,美的基本类别有自然美,也就是自然事物与自然界中的美,和社会美,社会事物的美。我们讲,我们现在地理信息科学作为新的学科出现了,那么它有没有它的 美学,是我们值得探索的,法国科学家认为,真正的科学家不是有用才研究自然,他们研究自然是因为他们从中得到了快乐,而他们从中得到快乐,是因为它美,如 果自然不美,它就不值得去探索,生命也就不值得存在,我们知道数学,我们学数学的时候,我们为之陶醉,因为一个几何证明。实际上我们非常愉悦,我们从中也 可以感受到数学的简洁性、和谐性和奇异性带给我们每的享受。物理也是一样,无论是牛顿的F=ma,还是E=MC。
GIS的出现对传统的地理学带来了革命性的变化,也带给我们有助于传统科学的新潮美。有人讲GIS的出现,地图受到了冷落,其实一点不要奇怪,因为一个年 轻人,对新潮东西不去追求,反而对那些是奇怪的,但是当我们追求一个新潮以后,我们反过头来又发现传统地图学有美的特征,所以地图学这两年又回潮了,就相 当于西装穿多了穿旗袍也好看的。既融合了这些学科的美的特点,又形成了自身特有的美。对这些美进行认识与凝练,是必要的。也是学科发展必然。有利于把握 GIS学科发展的脉搏与方向,有利于对GIS学科特征的认识。有利于修整GIS技术与产品的瑕疵,也有利于提升GIS研究与学习的兴趣。
那么我们来看看GIS有哪些美,我简单的凝练一下,不知道对不对,第一个是他们有融合之美,结合之美,辩证之美,层次之美和变换之美等等。首先来看融合之 美,GIS融合之美在于有效吸收,测绘科学的精密、计算机科学的前沿、管理科学的效率等特点,并在此基础上,通过对多学科兼容并蓄,形成自身的和谐之美, 发展之美和巅峰之美,就相当于一个中国人和外国人血缘很远,他们结婚以后,得到的一个非常健康的小宝宝,我们GIS就是这样一个健康的小宝宝。我们再来看 GIS的结构之美,无论是它的数据结构、功能结构各种各样结构都存在美学特征,就像我们有的教授把课讲的出神入化,就相当于看到了一个机器,机器动起来以 后,我们感受到它美的特征,我们GIS美,不但是看到了数据结构之美,其实也源于我们对自然空间本身美,但我们在29次方做的时候宇宙是这样的,我们一步 步向前走,25、23、22,我们看到了银河系,再走21、20、19、18、17、16,看到了太阳系,再走,12、11、10,我们看到了地月 系,9、8、7、6、5、4、万米高空,3、2、1,十米高空,零,继续走1,负1,负2,负3,负4,负5,负6,负7,负8,负9,负10,负11, 又回到了刚刚的过程。这个从哲学层面来讲是一个再循环,相当于爱因斯坦没去世之前在讲,向上无限和向下无限才符合规律,如果一层才奇怪。我们GIS研究是 在这么大地理里面的可以描述的层面,总之从这个层面本身来讲,也是相当美,我们再来看GIS变换之美。所有的质量数据,所有的栅格数据,从另外一个角度来 讲,可以看为你整体台面的,那么是这个统一到哪里,统一到质量,这个思路好像是统一到了质量了,栅格挺郁闷,其实矛盾对象双方在一定情况下对项目转化与融 合,我们刚刚当选的中科院院士董建华教授,他早期有研究,实际上是一体化,他做的工作就是让矢栅和一体化结婚了。我们再来看看GIS的展示之美及,多种现 代媒体展示手段在GIS中集成应用,使GIS对地理对象的展示出现了缤纷的界面美,绚丽的动感美,逼真的三维美,在许多用户眼中,GIS的系统产品以及其 他附属产品。我们的各种表达方式,走的越来越多了,我们有SOA,还有3D的表达。
我们再来看看GIS的统一之美,对科学问题的归纳与提炼,是科学家对问题深化研究的高级阶段,其中在众多纷乱的科学与技术命题中,经过抽象与分析达到了理 论和方法上的统一,这个过程本身就充满了创造的美。我举个例子,在2006年ITC选拔优秀学生,这个学生出了一道题,学生回答的很快,这是圆柱投影,他 说能不能写一个出来,他就写了一个圆柱投影,教授说我让你写三个,你只写一个我只能给你一分,学生说你要是给我一分,就证明你是非常付钱,因为这三个投影 都是所谓的圆柱投影,只是落到了地图表面上的特例,如果我的圆柱投影是一个零,一个是无限大,这三个投影就达到了统一,教授特别惊讶,当时就给了学生满 分,而且是全额奖学金录取。大家注意我们同学在学习过程中要学会把不同的知识点进行有效的融合和提炼,从中融合到了美的享受,我们再来看一看,GIS解决 之美,对自然和科学提炼,在一个新的高度上进行展示,这是科学研究基本方法,GIS数据、理论、技术与方法,也经过充分的提炼,使人感觉到简洁之美,因为 价值在前面,结构和简练。其实没有必要,人脸也是一样,只要了解到我们基本构架,我们通过少有的几个点,就可以感觉到人类的灵魂,这是一个男人在走路,这 是一个女人在走路。通过几个点,以及点的动态变化,我们就能模拟出人的形态,因此它具有非常高的参考价值,因此我们GIS研究也是一样,我们提出了地貌检 测的检测方法,我们可以得出地貌的特征,可以得到好的结果,我们再看第三个,如何让GIS更美。
要让GIS更美,对于GIS学科发展和科学研究进一步主动深入研究学科的美学特征,对于GIS系统开发,要将GIS系统真正开拓为美的平台,对GIS教学 和学习,对于GIS传播和接受美的特征,包括研究美的概念模型,美学和其他学科的联系,研究如何研究GIS来有助于开发,作为我们的教师,作为GIS教 师,不但要将课堂变成传播知识的平台,更要通过高超的教学艺术,使之成为传播GIS美的殿堂。我们要充分展示GIS美的特征。那么如果乏味就会是这个状 态,课特别美的艺术价值就会这个状态,我们也要把GIS美不但从传统凌玉象非传统领域拓展,我们有一个教授很有意思,还有人研究美学GIS,我们还有人在 研究方言GIS,我让我的学生,有一个学生做非常有意思的事情,叫中国美女GIS,是西门庆地出版社。还做了中国美女的三维分布。
我来做一个结论,我们正在从事一项美丽的科学事业,正因为她美丽,才使得我们对于她这样的倾心与热爱。对于GIS科学美的有一个渐进的认知过程,掌握这轴 美的内涵,特征与规律,有利于学科的理论,技术与应用的发展。无论在GIS四的科学研究,教育教学还是专业学习,多应当有一种审美的心态,这是做好工作的 关键。欢迎大家报考南京师范大学地理学科学院各专业研究生,我们每年招70名左右的研究生和17名GIS的博士生,谢谢大家!
主持人:汤教授的报告精彩不精彩,下面请我们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史照良,他做的报告是当前测绘地理信息发展的热点问题,让我们有请他做报告。
江苏省测绘地理信息局副局长史照良:我觉得GIS论坛特别好,几个讲座也特别的有典型性,我们李院士报告高了GIS的技术性,我们汤教授的报告体现了艺术 性,我要体现它的草根性,草根在哪儿,所以我今天要把这个介绍一下,当前测绘地理信息这一块一些热点问题,GIS论坛包括在江苏有它的特别的意义,因为江 苏是涉及到社会工程类的本科以上院校有12所,涉及到测绘工程地理信息系统和遥感的本科高校有20所,应该说这是在全国来讲没有哪个省,哪个市有这么多的 测绘类的高校。所以我们江苏经常开展很多丰富多彩的活动,江苏或者我们当前的一些测绘地理信息应该,仅供大家参考。
我想讲五个方面一个方面就是数字城市建设,第二个方面就是地理国情监测,第三个就是天地图,第四个是我们的十二五省级基础测绘,第五个是地理信息产业园。 前面有教授讲到了地理信息产业,所以我着重谈一下数字城市。数字城市,党和国家领导人都非常重视,从前任总书记到这任总书记和总理,在十二五期间全面完 成,330个省辖市数字城市的建设,那么数字城市框架,主要是一库、一平台,五个应用,一个库就是基础数据库,平台就是没有生命网的一个平台,一个是政府 网的平台,还有一个公共网的平台,公共网的平台就是我们天地图。那么还有五个应用主要是,每个城市的典型性就不一样了,主要是示范应用,因为时间的关系, 江苏省应该说在2006年响应国家号召,在徐州、泰州数字城市建设的试点工作,起到了良好的效果,现在我们全省13个市,在今年5月份之前有12个城市将 完成数字城市的评审和启动工作。数字徐州和泰州完成了国家级的验收,在去年中央8个新闻媒体在采访过程中就充分肯定了我们数字城市建设取得的成果,特别是 对徐州,把荒地变宝地,数字城市让荒地变宝地,使原来的塌陷地变成了现在的可供应用地,就是把矿地一体化,把地上地下统一在一个坐标系上,进行分析。腾出 了三万亩耕地指标,按照目前江苏的价格至少在100亿,我估计。那么就是300个亿,这就是我们数字城市带来的贡献,徐州市委市政府的领导每年都会去拜会 国家测绘局,感谢他们做的工作。
这就是地理服务公共信息平台,这是数字泰州,上午李院士已经讲了,我就不多讲了。这个是在环保的应用,现在的非洲,直接影响到我们党和国家政策的规划,这 几年没有了,原因是什么?是建立了一个太湖监测平台,我们所有向太湖的每一个排污口,每一个排向太湖的河流都有我们的监测,实时测试各项指标的含量,一旦 发生超标马上就发出信息,就传到环保员的手机上,传到我们南京监测平台,这个平台在去年环保部开环保信息化过程中,专门进行了表扬,并在全国展示,受到了 党和国家领导人高度评价。所以每次他介绍的时候,他都会说这是由测绘局提供的。跟环保有关系的,原来我们现在所有的干部,比如说我们的书记、局长,以前是 经常下去考察,现在是不需要下去考察了,直接在平台上可以看到,非常有用。
这里就简单一点,第一个数字城市建设,我相信数字城市建设有很重要的意义,吃力不讨好。第二个我谈的地理问题监测,我也知道今天的李局长就谈这个方面的, 他也讲了卫星,卫星建设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数据。是技术设备的升级,我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技术测绘上升到测绘与地理信息的更新,那么国家测绘局叫测绘地理 信息局,江苏省测绘信息局也叫测绘地理信息局。我们的珠穆朗玛峰8844.43米,明长城长度8851.8公里。这都是我们国情,很多人都说我们国家 960万平方公里,但是我们,我这个数据可以看出不是960万平方公里,这不是正式发布,这是要从技术上面谈这个问题,大家也不一定要外传了。东西跨度有 60度,5200公里。沙漠化每年有18.21,还有我们这个城市大城市。国家的交通压力,水危机,垃圾卫生,生态退化。我们现在城西干道,我原来走18 公里,现在要走30公里,原因是整个城市基本瘫痪,主干道经常修路,非常马上。
地理国情是从地理角度描述的,涉及国家命脉的体系,是以地球表面自然人物和空间的变化,和他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和基本内容,对国家落实基础的基本条件,做 出宏观整体的综合性描述,跟我们的测绘一模一样,变化特征,就到了我们的地理。这个监测,地理国情监测就是利用我们现在测绘技术手段,综合各个时期的结果 进行分析。从测绘与地理信息,那么地理这一块就有人文地理、自然地理、经济地理,自然地理是对地表自然环境组成机构及其规律,自然环境构成与变化的规定, 使描述质量管理相影响的规律,是描述自然环境评估预测规划优化的规定,人文地理就是社会的特征和差异。所以你大部分都是在东部地区,那藏族是分布在西藏和 青海,以及四川的部分地区这个就是人文地理,有宗族信仰,有各种不同的文化差异,那么经济地理,它是研究经济地区活动的区位,以及能力和自然地位,这里我 们要参与国家的决策,中央领导也明确指示,要充分利用我们现有资料进行地理建设,现在很多部门都在搞,普查和监测测绘地理信息部门的基础,是我们的业务拓 展与延伸,是科学规划、决策的基础,是独立客观监督的依据。总体上面,十二五期间,年完成地理国情信息普查,2014年进行每年的监 测,这个我就不多讲了,我想讲一讲监测的内容。
一个就是地形地貌,我们国家平原有多少,植被的覆盖,良好的生态,植被很重要。第三就是水域,江苏69%是什么原因,14%水域,这个是怎么来的。我们有 一些交通设施,居民的管线,当然还有一些重要的东西,好比如说我们国家开发区,每个开发区国务院批,一般情况下都是几十平方公里,但是你走到哪个城市去 看,大几十平方公里,一个小县城,我们江苏沭阳,我去看那个也是大的不得了,这个开发不控制不行,好比如说这个的管理,这个是农副产品的监测,这个是禁止 开发的,以及监测。这个是三江源植被覆盖的监测,这个是19个主要城市的监测。还有一些水源地的监测。这就是我们刚才讲的太湖这一块,这么多化工厂,对不 对?把这个小小的太湖,三千多平方的太湖围在中间,肯定不行。江苏在这一块也进行了试点,成立了领导小组,在两个县开展试点,同时我们也在这方面的工作。 好比如说我们的滩涂,我们要完成270万亩耕地,就相当于一个小的城市,或者是一个县,这么大一个地不开发,要补充我们的耕地不足。我们江苏地区跟其他地 方也不一样,江苏地区属于海拔高层,我们沿海都是在一到二米,就是在我们西北也是二十几米,所以这样地面沉降给江苏带来的影响是不可低估的,刚才也是汤教 授看到了,历史上的三次海沉,九十年代苏州工业园区开发的时候,苏州开发区地面沉降每年至少5公分,100年就是分的,本身就是高的2米多,那就是要到下 面去了,很多投资商非常他投资的企业安全性。所以我们要进行地面监测,这个呢是对江苏的影响,当时的达到30公分,这都是我们的结果。这个是江苏地区的板 块的不一样,也在几毫米。这个是我们每年的地面沉降,所以有的地方很大,有的地方达到15公分,一年下来最高的达到15公分,这个是沉降的,这是一个沉降 的一个情况。所以沉降非常严重,尽管我们在九十年代末,省人大通过了一个法案,就是要禁止苏南地区开采地下水,我们现在苏南地区地面沉降前两年大概在一公 分以内,已经控制的非常好了,但是这个趋势像苏北在推开发哪个地方,哪个地方开发的最危害,这个地面沉降就越严重,主要原因,我分析不仅仅是地质方面原 因,可能还是我们城市太大的原因,硬质路面越来越多,渗水就很少,带来了地下水供应不足,但是开采地下水的热情不减,每个地方都有温泉,都在开发,怎么能 不沉降呢?这是冰川的,湿地的。
主要成果,大概就是这么几个,几个规则,最后建立一个系统,每年把这些数据全部向社会发布,大家可以来进行查询。天地图,应该说是我们国家的一号工程,原 因就是我们国家安全,美国地图非常坏,美国所有军事设施要经过审核才能标志,但是中国的东西他故意给标出来,比如说把我们二炮司令员的家庭住址和电话全部 挂上去,把很多的位置全部放上去,我们国家有一个非常重要的渠道,我们国家多次跟它进行交涉,他不听你的,所以就是我们要做好,不仅仅是我们更多的工作, 对国家也有贡献,算是我们的主观,这一块,这几年我们花大力气,来打造天地图。作为政府的公益平台,产业化的技术平台,服务平台,国家安全的保障平台。我 相信现在大家上网有人说慢,但是我们现在,我们可以做到的就是说,我今年3月份,今年2月份到3月份,我花了一个半月时间,在5月份肯定可以全部上完,放 到天地图上去,每两年更新一次。任何的地图网站也比不上我这个现实,我们要保证它的数据的鲜活性,使用的便利性,为大家带来更多的方便。由于时间的的关系 我就不多讲了,江苏省地图测绘工作。我们就是要把东海的水下给管好,把我们的五大湖包括长江水下地基完成掉,我们每年做一次更新,这个就是我们十二五要完 成的目标。有150亩地,建立一个信息产业园,所以我相信通过我们在座的科技工作者,我们的学生共同努力,我们的测绘地理信息将有更好的明天,谢谢大家!
主持人:作为学者,作为教授他是官员,作为官员他是教授,三大工程,第一个是数字城市建设,第二个就是国情监测,第三个就是天地图。因此从政府,我们今天 在座大部分都是教师学生,我们应该从这样一些国家的需求中找到我们应该做什么事,所以我们以热烈掌声对他们的报告表示感谢!下面我们有请南京大学的柯长青 教授,他报告题目是创新驱动,科教结合与持续性,主要是谈GIS人才培养的内容,有请!
南京大学地理与海洋科学学院副院长柯长青:各位专家,各位老师,各位同学,大家下午好!刚才两位专家做了非常精彩的报告,我是来自高校的,所以我结合 GIS它的发展最新趋势,和我们南京大学GIS人才,培养一些实践来谈一下,如何在新的形势下来培养高素质的GIS人才。主要是从下面几个方面来汇报,这 是一张我们南京大学鼓楼校区的电子地图,从这个图上来说,我们的地理学院现在东大楼,每天我们的学生,我们的教师要去食堂吃饭,那么这就提供了一个非常好 的空间关系,那么从这个地图上我们寻找路径,就可以得出我们这个GIS,也就是说我们GIS问题就应运而生。另外像我们现在一直在网上购物,也是非常普及 的,我们进行购物的话,}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苹果特别关心提示音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