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了刺刀的火铳子和同样长度的矛在白刃战中哪个更厉害

字号:大 中 小
  二战里面,日军在白刃战前先把子弹退掉然后拼刺刀,是一个怪异而引人注目的战术。说起来这是其步兵条令的规定,在热兵器时代,这一规定因为看起来迂腐而令人困惑。然而,它决不是&死要面子活受罪&,也不全是捍卫&武士道的尊严&,而是日本军队根据实战检验做出的结论,这和日军的兵器,作战特点是相吻合的。  日军在白刃战前退出子弹,是指双方开始班以上规模近距离格斗的时候,而不是只要一准备肉搏,冲锋的时候就退掉子弹,那纯粹是自杀行为。  当时各国军队在冲锋的时候不但不能退出子弹,而且整个过程中要全力射击,尽量压制对方火力。比如军事作品《亮剑》中,就有这样一段真实的描写:&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18.jpg" style="height: 270 width: 500 " />&  随着最后一批手榴弹的脱手,伏在坡下的突击队一跃而起,疾跑中20挺轻机枪同时开火,组成密集的火网,日军工事在密集的弹雨下被打得烟尘四起。在爆炸后残存的日军士兵又恢复了强悍的本色,他们嚎叫着还击,面无惧色。八路军突击队员们不断倒下,后面的候补射手又迅速补上,双方杀红了眼,有些日军士兵杀得性起,竟毫无遮拦地端着刺刀从工事中跳出来迎着弹雨进行反冲锋,但顷刻间被打成蜂窝状,短短30米冲击距离,李云龙的第一突击队的机枪手们全部阵亡,无一生还&&&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19.jpg" style="height: 374 width: 500 " />&  战争是残酷的,日军对这一点的认识和其他国家军队并无区别。事实上太平洋战争中,无论塞班还是冲绳,日军发动步兵冲击的时候,都是一边射击一边前进,并且把轻机枪手放在一线,以增强压制火力(因为一线日军一直没有装备冲锋枪)。
  这倒不太用担心误伤自己人。二战中,步兵冲击的散兵线即便以所谓&密集队形&发动攻击,其队形也远比冷兵器时代松散,士兵前后重叠的概率不高。真正采用那种传统意义的密集队形,冲击的效果往往很糟。比如瓜达尔卡纳尔日军对&血岭&的密集队形冲击,中国军队在忻口会战中对1002高地的强袭,过于密集的队形,造成己方后方人员的武器无法使用,而对方的武器命中率则大大提高,徒然增加自己的伤亡。  根据日军自己的统计,在白刃战开始以后,保留步枪子弹造成的损失比收获更大。明令白刃战开始后子弹退膛,正是依据这个判断。究其原因,我想主要有以下两个:  第一,日军使用的步兵轻武器性能限制。&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20.jpg" style="height: 378 width: 500 " />&  日军的制式轻武器,最典型的就是三八式步枪。它继承了其前辈村田式步枪的特点,那就是弹丸初速高、瞄准基线长、枪身长。这样的特点使三八式步枪射程远,打得准,也适合白刃战,不但日军喜欢用,中国军队缴获后也喜欢用,战前还从日本进口过一批。但是它也有缺点,因为弹丸初速高、质量好,因此命中之后往往易于贯通,创口光滑,一打两个眼,对周边组织破坏不大,在杀伤力上不如中国的中正式步枪。白刃战中,这个缺点更为突出,因为白刃战中双方人员往往互相重叠,使用三八式步枪,贯通后经常杀伤自己人。而且,由于贯通后弹丸速度降低,二次击中后弹丸会形成翻滚、变形,造成的创伤更为严重,而仅受贯通伤的对手未必当场失去战斗力,仍然能够反击!在二战中国战场,因为装备和训练的优势,日军人员损失与中国军队相比,达到1:4甚至1:6的水平,而且日军处于人员劣势。因此,使用三八式步枪在肉搏战中开枪射击,因为误伤造成己方大量减员,显然是赔本的事情。&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21.jpg" style="height: 308 width: 500 " />&  第二,日军对白刃战的战术认识。
  白刃战中,日军标准的刺杀准备姿势为一手握前护木,一手握枪托前段弯曲部,枪托稍下垂在支撑腿侧面,半斜向面对对手,刺刀尖略与眉平。这样,枪从斜上方到斜下方,正好护住颈、胸、腹要害,而刺刀一甩就可以突刺。问题是如果摆一下这个姿势,就会发现原来这样一比划,枪口根本就不是朝向对方,而是朝向斜上方的天空。因此,格斗起来,射击的机会很难比突刺的机会更多。而如果作射击准备,手指必须放在扳机上,这就造成了两个严重问题,一,只要双方武器一相交磕碰,就会走火;二,手指不能全力握枪,影响了持枪姿态,拼杀中使不上全力。另外,三八式步枪太长,转动枪口瞄准对方的力距也长,如果对方不是出现在正前方,转动枪口的时间太长,可能枪口还未到位,自己已经被刺倒,这时候使用枪托进行打击无疑是更为方便的作战方法。可见,日军白刃战中能够有效射击的机会很少,保留枪膛中的子弹,取得战果的机会微乎其微,反而影响了肉搏动作的质量。&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22.jpg" style="height: 311 width: 500 " />&  这才是日军在白刃战前枪弹退膛的真正原因。&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23.jpg" style="height: 362 width: 500 " />&  无独有偶,发现在白刃战中射击得不偿失的并不是日本一家,中国军队也发现了这一问题。中国军队没有白刃战必须退掉子弹的条令,但是西北军部队广泛在白刃战中使用砍刀,实际上也是主动放弃了射击的战术。因为不可能一手挥大刀,一手拿一支步枪射击。当然这也是因为西北军出身的部队刀法独到,是当时唯一在白刃战中可以占到日军上风的中国部队。其他部队,包括八路军,刺杀技术与训练在二战前期都远不如日军。因此即便容易误伤自己人,也要保留格斗中开枪的战术,以达到&几条命换他一条命也够本&的目的。这里面,中国军队的枪支质量较差,弹丸初速低,近距离击中后往往留在对方体内,杀伤力反而更大也是一个原因。顺便说一下,西北军的刀法脱胎自军阀混战时期的李景林部,独成一家,专破日式白刃战拼刺术。具体的刀法其实只一招,出刀的时候刀身下垂刀口朝自己,一刀撩起来,刀背磕开步枪,同时刀锋向前画弧,正好砍对方脑袋。其威力在于挥刀的同时荡开对方武器,因为和劈砍是一个动作,对手来不及回防就中招了。日本人怕大刀队,并不是一般的宣传,而是确有其事。
  值得一提的是中国军队和日军交战中表明,如果双方都使用轻武器,受过良好训练的中国军队并不亚于日军。比如众所周知的四行仓库之战,日军久攻不克,并不是谢晋元团长有三头六臂,比别人更为善战,而是因为四行仓库三面临租界,日军不能使用重型武器。这种情况下,双方的战斗力几乎没有差别,日军在侵华战争中的优势,主要在重武器。  美军在太平洋战争中也发现同样问题。美军的冲锋枪枪身较短,白刃战拼刺刀吃亏,最初近战中往往用长点射弥补其不足。日军实施夜袭等行动时,多为奇袭,使美军来不及用密集弹幕将日军切断于战线之前。一旦进入混战,没有经验的士兵用冲锋枪扫射造成的己方伤亡往往比敌人造成的还大。在贝蒂欧,美军指挥官肖普上校曾经威胁如果有士兵再乱开枪,就把他的枪扔到海里,而且从此再不发一颗子弹。  美军通过总结,认为白刃战中最好的方法是用手枪对抗日军的刺刀。&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24.jpg" style="height: 375 width: 500 " />&  美军在实战中证明手枪在白刃战中作用最好。它的长度短,可以轻易转向任何一方射击,射击姿势也可以五花八门,装药少,即便近距离击中第一个对手后也不易贯穿击伤后面的自己人,而威力范围远超过刺刀。至于装弹,如果弹仓子弹都打光,还有刺刀逼过来,那就只能认命了。不过,美军制式手枪填弹七发,等于有连发七刀的能力。而一次白刃战中很少有人能有机会连发七刀,这个概率太低了。&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25.jpg" style="height: 324 width: 500 " />&  大概唯一略显不重视白刃战问题的就是德国人了,这和它的战术运用和装备有关。德军进攻特别重视装甲部队的快速突击,防御重视工事和装甲部队的配合,近战的机会不是没有,却多发生在狭窄的工事、建筑里,比如斯大林格勒会战。这时,德军多用爆破、扫射来清除敌人,比用刺刀的机会多得多。这样,就被德国人总结出了&冲锋枪加手榴弹打近战金不换&的真理。其实,德国人不是不能白刃战,他们更擅长在狭小空间用匕首、工兵铲等武器解决问题,《拯救大兵瑞恩》里面就有这样一个镜头。
  至于八路军,拼刺刀开枪就纯属一种有预谋的标准战术了。当双方队列接近,准备肉搏,即将接触而还未接触时,八路军会突然来一次齐射然后再投入白刃战。由于这次齐射距离近(约在10米之内),目标密集 (对方也在准备肉搏),且日军初期全无防备,非常有杀伤力。而且,还可以起到鼓舞己方斗志,震慑敌军,扰乱敌人队型的作用。  白刃战中,八路军战士还常在双方对定之前,抢先朝对方大腿开一枪。这样做的好处是:由于距离差一点,敌方的刺刀还无法攻击;子弹穿过对方大腿,就钻入地里了,不必担心误伤。最重要的是拼刺刀属于需要全身配合的高难&运动&,如果日本兵大腿中上一枪,步伐不灵,那基本上只能任人宰割了。  而且八路会利用鬼子退子弹时暴露出的破绽。&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26.jpg" style="height: 316 width: 500 " />&  什么破绽呢?要知道三八大盖其实是一种最不适合拼刺刀退子弹条令的步枪。中国士兵用的中正式(国民党军)、八一式(共产党军) 步枪的弹舱底盖是可以打开的。需要时,打开底盖,就可以一次退光所有子弹。而日本的三八大盖的弹舱底盖是固定的,想退子弹,只能反复推拉枪栓,将子弹一发一发的退出来&&这要是直拉式枪机,可能还快点,可三八大盖用的还偏偏是回转式枪机&& 于是,往往子弹退到一半,八路的刺刀或者鬼头刀就已经招呼上来了。  白刃战,随着军事技术的进一步发展已经逐渐退出今天的战场。&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19.jpg" style="height: 374 width: 500 " />&  值得一提的是今天的日本自卫队,还有白刃战训练的课程,在日本有的时候可以看到,问题是这种训练已经活像慢镜头表演。练习的时候放音乐,日本自卫队员举着枪在头上像舞蹈一样比划。大概他们也明白,自己使用这种武器的概率很低很低吧。
抗日中白刃战:日制三零式刺刀占很大优势&   随着自动武器的广泛出现及战场火力的不断增强,在二战中的大多数战场,刺刀已经没有什么发言权了;但是中国战场却是一个例外,这是由交战双方的装备水平、战术思想和军队传统等决定的。  到&七七事变&爆发前,尽管日本陆军常备军只有17个师团共45万人,但他们大多是经过长期训练的精兵,在拼刺技术和士气方面占据优势。  拼刺训练是日军新兵的基本训练之一,通常每个中队都会配备拼刺训练教官,而陆军部队的联队长则需要根据具体情况,制定相应的白刃战训练计划。据说在抗战爆发初期,在白刃战中我方需要三到五名战士才能对付一名日军士兵,日军拼刺技术之强可见一斑。&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27.jpg" style="height: 311 width: 500 " />&  说到日军拼刺技术的渊源,尽管有中古时期开始发展的被称为&剑道&的独具特色的器械搏击术,但它与刺枪术还是有很大区别的。与中国不同的是,战国时期&足轻&们所使用的竹枪是被武士阶级所不齿的,因此枪术的发展也无从谈起。  实际上,对于日本而言,大规模的刺刀技战术训练仍然始于19世纪末期。在明治维新之后的日本陆军中,受法国陆军重视白刃战传统的影响(1873年颁布的第一版《步兵操典》就是译自法文),刺刀训练被提到了很高的地位。&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28.jpg" style="height: 323 width: 500 " />&  特别是在1877年的西南战争期间,精于近战格斗、以中下级武士为主体的西乡军在白刃战中曾给予政府军以重大杀伤,战后,日本陆军开始进一步加强对普通士兵的白刃战训练,同时,针对日军士兵特点的&铳术&技战术动作的研究也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1904年在上海,日本军事剑术队与英国皇家海军刺枪团的对抗性表演中,日本方面经过精心设计的无懈可击的单兵刺枪术曾给予在场的各国观察员以深刻的印象。  与西方列强相比,日军将所谓的&精神力&和意志的作用被提高到了一个不切实际的高度:强调进攻精神,把精神力作为战斗力的主体;认为以刺刀突击才能取得最后的决胜,因此&以肉搏战制胜&的观点在当时的日军高层中大行其道。  这固然是因为日本与当时的西方列强相比,工业和经济实力仍然相对落后;但军部高层对陆军火力的进步对作战的影响没有足够的认识,也是一个重要的原因。&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29.jpg" style="height: 310 width: 500 " />&  1905年日俄战争的惨胜,使日军片面的依靠所谓的&白兵突击&,对于速射火力可以改变战场形态并未引起足够的重视。  此外,一战中欧洲战场残酷的堑壕攻防战,对于日军来说并没有直观的认识;欧洲人眼中的&大战&,对于日本人来说只不过是在亚太地区几场&轻松的胜利&而已。因此在昭和7年(1932年)的步兵操典中,仍然强调&充溢的攻击精神可以凌驾与物质的威力之上&。&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30.jpg" style="height: 375 width: 500 " />&  残酷的白刃战  白刃战的残酷性,主要表现在战斗中,阵亡者的比例通常要远大于伤者的比例。早在美国南北战争期间,就有人曾以军医在临床时,&很少看到刺刀伤,除了偶然的情形以外&为理由,论证&在未来战争中刺刀的地位会完全被推翻&;我认为上述论据有失片面。  与一般的火力战不同的是,白刃格斗阶段时,敌我双方的交战距离极近。在面对面的交锋中,刺刀等冷兵器所造成的伤害,更多的集中于胸腹部和喉咙等人体要害部位。
  在这种情况下,被刺中的战士即使未当场死亡,也会由于流血过多而性命堪忧,很多伤者实际上在撤到后方之前就已死亡;此外,在近距离作战中,只有控制战场的一方,才能有效的收治和救助伤员;这些可能就是为什么军队的医疗部门很少有刺刀伤案例的原因吧。  对于中国国民党军队来说,国民党高层军政人员的日本军校教育的背景,似乎并未对部队拼刺训练产生什么积极的影响。  而黄埔军校自建立之初,就将所谓的&政治教育&放在首位,培养的军官在战术素养方面似乎还不如北洋系的保定军官学校;这么说来,苏式刺枪术对他们的影响也是极为有限的。&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31.jpg" style="height: 342 width: 500 " />&  而在20世纪20~30年代中德军事合作中,国民党军队特别是蒋介石的嫡系部队,受德国军事思想的影响颇深。  由于德国陆军在传统上更重视步兵射击的速度及战场上持续性的火力,只有在巷战或者堑壕突击战等个别情况下,德军步兵才使用手榴弹、匕首和工兵铲等装备进行白刃战。这一点并不符合当时中国军队和以日本为假想敌作战的实际情况。&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32.jpg" style="height: 337 width: 500 " />&  更重要的是,国民党军队实际上就是由新旧军阀拼凑而成的混合体,不但政令和军令无从统一,步兵训练水平方面也是参差不齐的。  &不擅长白刃战&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而已。抗战爆发初期,进入白刃战阶段后,国民党军的部队普遍缺乏组织,火力点的配置也无法对士兵起到掩护作用,即使在士气较为高涨的情况之下,广大官兵们也只能凭借自己的一腔热血与敌人死拼,由于拼刺训练的不足,一般来说伤亡比普遍较大。
  当然事情也不能一概而论,比如说李宗仁的所谓&广西军&,由于在省内普遍采取了义务兵役制,并在部队中保留了大量的有经验的中下级军官,尤其是班长,因此在突击作战和白刃战的组织中颇有其独到之处。  台儿庄战役中,以广西军为主力的中国军队最终打垮了日军的精锐师团仙台师团,就是其实力最好的体现。  另外一支擅长白刃战的国军部队,则是隶属西北军序列的29军。早在1930年的&中原大战&时,29军的&大刀队&即已名声大噪。在1935年的长城抗战期间,喜峰口一役更是大振民心士气。流传下来的西北军刀法&破锋八刀&可能就是他们最好的诠释了吧。&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33.jpg" style="height: 392 width: 500 " />&  刀诀:&迎面大劈破锋刀,掉手横挥使拦腰。顺风势成扫秋叶,横扫千钧敌难逃。跨步挑撩似雷奔,连环提柳下斜削。左右防护凭快取,移步换型突刺刀。&  原29军老兵马玉槐就叙述了七七事变之后,其所在部队在宛平城外与日军的一次白刃战,当时他是班长。&一打白刃战,我们的步枪就背上,手里拿着大刀&&由于我在前面,就一对一跟敌人打起来了。  当时什么也顾不上了,没有想法,就是'你死我活'。周围都是厮杀声,我清清楚楚地看见我的战友被敌人刺死,也看见敌人被我们刺死&&&&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34.jpg" style="height: 461 width: 450 " />&  &有一个敌人端着刺刀就对着我刺来,嘴里还喊着:'呀呀呀。'日本人打仗是有两下子的,气势汹汹&&我抡起大刀,用刀背用力往左磕他的刺刀,他的刺刀歪了,然后有个回力,我的大刀借着回力从后往前抡了一圈,再向前一刺,刺中了他,再使劲儿一拧,我听见他'啊'地一声惨叫,死了&&&  最终马老所在的部队击退了日军的这次进攻,对于这次战斗,他只是淡淡的叙说道,&整场战斗,我只刺死了这一个敌人,幸运的是,我没有被敌人刺死。&
  日制三零式刺刀与军用刺刀的基本结构  所谓的&三零式刺刀&,原是为日本自行研制的第一种使用无烟火药的弹仓式步枪-三零式步枪所配备的,但在着名的友坂三八式步枪(1907年)上,仍然沿用这一配备。  三八式步枪全长为1276mm,上刺刀的全长为1659mm,其长度可以保证在白刃战中占据一定优势。  三零式刺刀全长50mm,由刀柄、刀身、护手、卡环及连接机构组成;此外还包括刀鞘、挂件等辅助配备。其刀身为当时流行的下单刃式样,其两侧铣有宽血槽。  刺刀护手的上端为枪口卡环,下端为向前方伸出的护手钩。&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35.jpg" style="height: 271 width: 500 " />&  卡环内径比枪口外径稍大,可与刺刀座配合固定刺刀;护手钩在当时的步枪刺刀上其实并不少见(比如英国的李恩菲尔德步枪),在拼刺时还可起到钩挂对方兵器的作用(但是这样往往对自己也没有什么好处)。  连接机构位于刀柄末端上侧,为一T形长槽,用与枪管下方的刺刀座接合,槽内右侧有弹簧控制的刺刀驻笋,上刺刀时与刺刀座上的缺口相配合,可将刺刀牢靠地固定在步枪上。需要卸下刺刀时,只要压下柄尾左侧的圆形按钮,使驻笋缩回,即可将刺刀向前方取下。&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36.jpg" style="height: 197 width: 500 " />&  三零式刺刀的刀鞘大部分为铁制,也有部分皮质的,其端口部焊有一个用于加固鞘口边缘的部件,被称为&鲤口&,刀鞘尾端的&水滴&,称为刀胆。它可增加刀鞘的强度,并在刺刀训练时减缓冲击力。  对于共产党所领导的人民军队来说,在革命战争年代,白刃战一直就是我军所经常进行和擅长的作战模式。
  早在大革命时期,叶挺独立团在进攻武昌的贺胜桥战斗中,在突破敌军阵地之后,在被敌三面包围的形势之下,仍然与敌军展开了坚决的白刃战,并最终打开了通向武汉的道路。  而在残酷的土地革命战争时期,由于工农红军的装备极其落后,所以也只能更多的依靠近距离作战来解决问题。  据史料记载,井冈山革命根据地创建的早期,由于武器的不足,甚至出现了&梭镖营&、&梭镖团&,例如在某独立营中,共有官兵500余人,其中步枪仅有60支,梭镖(红缨枪)倒有400多支。  在这种情况下,白刃战也成为了我军补充装备的一种有利途径。但是,客观上讲,由于当时红军的对手鲜有能够承受白刃战压力者,所以红军在白刃战时依靠的主要是坚强的意志和旺盛的士气,同时在长期的运动战中,也很难对基层官兵进行系统而完善的白刃战训练。&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37.jpg" style="height: 278 width: 500 " />&  在逐渐取消冷兵器的情况下,由于刺刀数量的不足,很多红军战士仍然携带大刀或者长矛作为白刃战之用,而这也成为了中国工农红军的一个经典形象。  西安事变和平解决之后,陕北的中国工农红军(红一、红二和红四方面军)接受国民政府整编为八路军,并于1937年秋开赴山西的抗日前线。&0 && image.height>0){if(image.width>=700){this.width=700;this.height=image.height*700/image.}}" alt="" src="/14638.jpg" style="height: 293 width: 450 " />&  抗战初期,八路军的武器装备经过长时间的作战消耗,大多数已经不堪使用,步枪仍以老式的&汉阳造&和其它的杂式步枪所组成。在八路军120师参谋长的周士第的日记中,曾有这样的记载:全师的4092支步枪和卡宾枪中,只配有117把可用的刺刀!  这个数据乍看确实让人难以置信,但是我们也应该知道:尽管刺刀属于冷兵器,但是它的批量制造仍然需要较高程度的机械加工工艺的支持,指望刺刀能像大刀长矛那样在铁匠铺中打造是不切实际的,比如说刺刀驻笋及卡环必须要能够与枪身紧密接合。因此,在影片〈太行山上〉中我们可以看到,很多八路军战士仍然在白刃战中使用厚重的大砍刀。
function open_phone(e) {
var context = document.title.replace(/%/g, '%');
var url = document.location.
open("/ishare.do?m=t&u=" + encodeURIComponent(url) + "&t=" + encodeURIComponent(context) + "&sid=70cd6ed4a0");
!觉得精彩就顶一下,顶的多了,文章将出现在更重要的位置上。
请根据下图中的字符输入验证码:
(您的评论将有可能审核后才能发表)
已成功添加“”到
请不要超过6个字上刺刀准备冲锋!刺刀见红的白刃战到底是浪漫还是血腥?
上刺刀准备冲锋!刺刀见红的白刃战到底是浪漫还是血腥?
军武次位面作者:Rietchie Liu
热兵器的出现改变了以往以刀剑为主角的冷兵器作战形态,并且随着火器的不断发展成熟,冷兵器很快就沦为了战场的配角。而有一种冷兵器则是如此的与众不同,不但没有被火器的快速发展所淘汰,反而乘着枪械发展的春风不断发展完善,始终都是军用枪械不可或缺的一部分,这种与枪械共生的冷兵器就是刺刀。
在世界各国的军事文化中,敢于与敌人刺刀见红都是军人勇武精神的最佳体现。在“排队枪毙”的火枪时代,由于当时的前装燧发枪火力持续性差,很多时候双方互射一轮后就会立刻发起刺刀冲锋,最后以白刃战的方式击溃敌人,因此大部分时候刺刀对于士兵来说远远比那个笨重而粗糙的燧发枪更重要,而早期的刺刀搏击术也就在这个时候开始发展起来。
▲双方互射一轮后发起刺刀冲锋
随着枪械的技术的进步,尤其是使用定装弹药的后装枪械出现以后,步兵火力的持续性和火力密度得到了空前的提高,但这还是没有动摇刺刀作为重要单兵武器的地位,第一次世界大战前的各地战场上,大规模的刺刀战还是随处可见,尤其以日俄战争最为典型。在这场战争中,同样擅长刺刀战的日本和俄罗斯在中国东北的陆地战场上的每次交锋几乎都伴随有白刃战的发生。
▲日俄战争中的日本军队准备发动刺刀冲锋
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由于重机枪等自动武器的大规模使用,使大规模的刺刀冲锋几乎成为了自杀的代名词,但由于单兵自动武器发展缓慢,使得白刃战仍然时常发生在对特定地点争夺的战斗中,甚至是在狭窄的堑壕坑道里也能爆发双方刺刀见红的白刃战。
▲一战中的法军正在发起刺刀冲锋
真正对刺刀和白刃战的战场地位提出挑战的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中被广泛运用的冲锋枪等单兵自动武器。在二战中,各交战国普遍大量使用发射手枪弹的冲锋枪作为近距离交战的首选武器,如德国的MP38/40、美国的“汤姆森”、苏联的“波波沙”以及英国的“司登式”冲锋枪等等。冲锋枪的重量轻,射速高,近距离内能够瞬间倾泻密集的火力,确实堪称近距离作战的不二选择,但是这种高自动化程度的作战方式只有欧美土豪们玩得起,在东亚和东南亚战场上,作战的主要两方——中国和日本由于国力的限制,是没有实力进行如此土豪的自动化战争的,因此刺刀见红的白刃战依旧非常常见。
▲二战时的刺刀白刃战多见于中日之间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战争的方式愈加向高精尖技术的方向发展,远距离和超远距离的精确打击逐渐成为现代化战争的主流形式,刺刀作为一种格斗类冷兵器,在现代化条件下的战争中地位急剧下降,自越南战争以后,世界上的主要局部战争中已经难觅大规模白刃战的踪迹了。但是刺刀搏击的训练并没有随着刺刀地位的下降而消失,在很多国家中仍然被列为步兵基础训练科目之一,一方面是因为白刃战是军人勇敢精神和强大精神力的集中体现,刺杀训练能够锻炼士兵的胆魄和尚武精神;另一方面,不管什么时代的战争,人始终是参与战争的主体,因此难免会出现面对面作战的情况,在这种情况下刺刀就是所有手段用尽后消灭敌人的最后手段,因此刺杀训练并不能被认为是毫无意义的。
▲现代的刺刀训练更多的意义在于训练军人的胆魄和精气神儿
从全世界范围来看,世界主要军事强国中,除美国已经明确将刺杀训练从步兵训练科目中剔除外,其他如中国,英国,俄罗斯等主要军事大国以及日本仍然保留着刺杀训练,各国刺杀技术虽然都是练习以刺刀消灭敌人,但在发展源流和技术细节上还是有很多不同的。
▲一向崇拜火力的美军已经全面停止了刺杀训练
刺杀术曾是解放军的“绝活儿”之一,与投弹、射击、爆破和土工作业并称步兵“五大技术”,由此可见刺杀训练在我军中的地位。解放军刺杀技术的形成的过程较为复杂,可以说集各家所长,如早期清末、北洋时代的西式刺刀术,日本铳剑术以及苏军刺刀术都对解放军的刺杀技术发展产生了重要影响,最终形成了具有中国特色的刺杀技术,并不断发扬光大。在解放军历史上,敢于近战夜战是我军一直传承的光荣传统,敢于刺刀见红的精神既体现了我军顽强无畏的优良作风,也在历次战争中起到了关键性的作用。需要指出的是,解放军曾在九十年代一度停止了刺杀训练,但在2009年的新军事训练大纲中重新将刺杀训练列入训练科目。
▲解放军刺杀训练
在西方各国中,对刺刀训练最为重视的恐怕就数英国了。那个排队枪毙的时代正是英国雄霸天下,横行全球的时候。从17世纪后半叶开始,英国在全球范围内展开了殖民扩张,先后在与西班牙和法国的殖民竞争中占得先机,而这一切“武功”都得益于当时的英国有一只高效而强大的军队。英国皇家海军自不用说,击败无敌舰队以后直到第一次世界大战都独步全球,占有绝对的优势地位,单说英国陆军在当时也是世界首屈一指,穿着红色制服的龙虾兵作战能力之强悍就连当时同样作为军事强国的法国都不敢小觑。而在那个刺刀比燧发枪更重要的时代,战力强大的英国陆军的白刃战技术之强悍自然是不容置疑的了。
▲英国陆军曾是世界上战斗力最强的陆军
纵观英国陆军的历史就不难发现英国陆军对于刺刀战的钟爱和重视,远的不说,在上世纪八十年代完全现代化条件下的英阿马岛战争中,英国精锐的苏格兰卫队就依靠一次完美的刺刀冲锋夺取了阿根廷军队的肯特山阵地。到了2004年,一支英军小分队在伊拉克南部城市巴士拉的一次例行巡逻中突遇上百名恐怖分子袭击,指挥官在指挥分队还击后果断命令对恐怖分子发起刺刀冲锋,取得了消灭35名敌人,己方仅3人受伤并成功突围的辉煌战果。
▲现代英军进行刺刀冲锋训练
日本军队的刺杀技术早在二战时期就已经“享誉全球”了,为了对付日本的刺刀冲锋,太平洋上的美军专门为他们准备了大量的自动武器,结果可想而知,日本的刺刀冲锋在美军密集的自动火力面前往往与自杀无异。尽管如此,日本仍可以被看做是二战各参战国中最重视刺杀训练、单兵刺杀技术最过硬的军队。
▲手握插着刺刀的三八式步枪的形象几乎成了二战日军的标准像
早在明治维新的初期,日本仿照法国陆军建立了新式陆军,而法军的刺杀技术也与其他步兵技战术一起被一并引进。但在随后发生的镇压旧武士集团叛乱的作战中,以法军模式训练出的政府军并没有表现得让人满意,往往被擅长近身肉搏的旧武士叛军在白刃战中给予巨大杀伤,因此战后痛定思痛的日本军方下决心研究一种简单、实用并且适合亚洲人身体特点的刺杀技术。
▲擅长近身肉搏的旧武士在白刃战中曾重创日本政府军
在对西方的刺杀技术加以改良并结合日本传统枪术后,日本人创立了极具日本特色的刺杀技术——铳剑术。相比西方刺杀技术,铳剑术最大的特点在于取消了枪托击打等动作,所有动作都围绕突刺这一简单有效的动作来进行,讲求人枪合一并快速释放爆发力,但尽量避免与对方陷入扭打,在一刺不中的情况下迅速与对方拉开距离,继续寻找战机。可见日本的刺杀术简单实用,有利于大规模推广,并且非常适合体格相对瘦小的亚洲人。当代的日本自卫队虽然已不像旧日本军队那样迷信精神力量在战争中的作用了,但刺杀训练仍然作为传统被保留下来,铳剑术甚至已经发展成了一项准搏击运动,在现代的日本自卫队和民间都有相当数量的练习者和爱好者。
▲日本自卫队的刺杀训练
提到肉搏战怎么能够不提号称“战斗种族”的俄罗斯呢?俄国军事家苏沃洛夫有一句名言:“子弹是笨蛋,刺刀是好汉!”,由此可见在排队枪毙时代的俄国军队也有着深深的刺刀情节。与体格瘦小的日本相比,地处寒带的俄罗斯人明显在体格上强壮许多,这决定了俄国军队在白刃战中将占有很大的优势。以日俄战争为例,体能和体格都占优的俄罗斯军队在与日军的白刃战中很占优势,使日本军队付出了相当大的代价。二战时期的苏联军队的作战对象主要是欧洲战场的纳粹德国,双方进行的战争以大规模的装甲作战为主,自动、半自动以及机械化武器成为了战场的主角,而双方大规模的刺刀战则非常罕见。经历二战后的苏军虽然一直以大兵团的装甲突击作战作为抗衡西方集团的主要手段,但刺刀技术的训练一直是步兵的基础训练科目之一,时至今日的俄罗斯军队,仍然没有将刺刀训练“开除”出军队的训练大纲。
▲俄军刺杀训练
随着现代化战争手段的不断发展,突出视距外打击能力和精确打击能力已经成为未来军事技术发展的主要趋势。但人作为战争的主体则永远不会退出战争的舞台,抛开装备的优劣不说,人的精神力量仍然是影响战争结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因此刺刀训练这种非常锻炼军人心理素质和勇武精神的训练仍然有其存在的现实意义。
特别是对于一些执行特别任务的特种部队来说,刺刀训练则显得更加具有现实意义。首先特种部队对士兵无论在技战术水平、体能、以及心理素质方面都有更高的要求;第二,特种部队需要经常执行敌后任务,这决定了特种部队经常要面对面对优势敌人和缺乏武器弹药补给的情况,因此过硬的刺刀技术可以使特种部队士兵在缺乏弹药补给的情况下节约弹药,保持战斗力;第三,特种部队士兵往往具有较强的单兵格斗能力,这在白刃战中是具有天然的优势,尤其是陷入白刃战时可以凭借高超的格斗技术将技战术不不如自己的敌人击溃,英军在巴士拉的胜利就完全证明了一支专门进行过刺刀和格斗训练的精英部队,运用刺刀冲锋的方式可以轻易地击溃一帮缺乏训练的乌合之众。
▲斯里兰卡特种部队进行刺杀训练
刺刀战作为一种让人热血沸腾的战斗方式,相信它一定被很多向往金戈铁马的军迷所深深地迷恋着,在以下两个著名的游戏中诸位都可以体验一把。
▲《使命召唤5·战争世界》
▲《荣誉勋章·血战太平洋》
还有一些电影电视剧中也表现了大规模刺刀战的场景。
▲电视剧《我的团长我的团》出现了多次双方白刃战的戏
▲《二百三高地》讲述的是日俄战争中双方围绕二零三高地展开的一场阵地攻防战
▲《太平洋战争》第二集中,在瓜岛作战的美国海军陆战队就遇到了日军对亨德森机场的刺刀夜袭
如果诸位还觉得不过瘾,非要在现实中体验一把刺刀冲锋的话,那就请各位寻找你们各自所在的地区有没有从事战争重演游戏的民间群体吧。战争重演游戏在国内已经慢慢发展开来了。相信在不久的将来,战争重演游戏在国内会蓬勃发展起来的,各位军迷们,我们一起期待吧。
▲国外军迷们进行的战争重演游戏
在可以预见的未来中,大规模刺刀冲锋的壮观场景出现在战场上的可能性已经微乎其微,如果现在还有人声称刺刀冲锋可以战胜武装到牙齿的敌人的话,那么等待他的只能是日本军队在太平洋战场上被美军自动火力屠戮的惨剧。在现代军事技术快速发展的条件下,我们的眼光要始终放在军事技术发展的最前沿上,紧跟发展的潮流,不断更新我们的技术装备。但这并不意味着我们可以将刺刀训练这种传统的步兵训练科目赶出军队,毕竟敢于“刺刀见红”的军队在任何时代都是一支强悍的军队,保留刺刀训练在更大程度上是为了让“敢于刺刀见红”的精神根植于军队的灵魂中。
参考资料:
——————
【军武次位面】第三季第13期:古船大乱斗:蒙古海军完爆南宋水师
《军武次位面》是中国最受年轻人欢迎的网络军事节目之一,每周五在腾讯视频、优酷、爱奇艺、今日头条、搜狐视频、凤凰网、网易、乐视、秒拍、小米、A站、B站、风行等二十多家网站同步更新,在年轻一代军迷中有着很高的人气,欢迎大家关注我们的节目更新。}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刺刀长度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