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没有佳能口的那种无极光圈镜头纯手动镜头

蜂鸟手机端
焦圈,为摄影而生
切换到宽屏
浏览(32855)│回复(78)
佳能EF口镜头——你所知道的和你所不知道的
本文主体大致成文于2011年间,最早发于mitbbs版,并同时发于Stage1st版。
过去的一年里,俺摸过了更多的EF口镜头,但是,佳能不断推陈出新,我自己呢则开始向胶片方向发展。人生有尽头,拔毛无止境。所以,虽然仍然有少许几根毛没有拔过,这篇东西就按现在这个样子,定型了。
我在蜂鸟以前也发过一些类似于teaser的东西,多是器材照片。这篇文章相当于我对口器材的一个总结。本文成文获得了mitbbs学习版网友,十年前曾和xitek一起在新浪组聊天的器材大师kitkat的大力帮助,特意在此表示感谢。
写这篇东西,更多地,是希望网友们在讨论器材的时候,以自己使用过、有实际心得的讨论为主,而对于自己没有使用过的器材,稍微少一点点完全基于评测与网文的揣度。如果能够达到这个目的,那么,善莫大焉。
图是11年年中的器材全家福。
本帖赠分共12人加分,共加60分
已有12人赠分
忘记了光影
Immortelle
fcj6028122
霜之哀伤8632
引用herbertgzb发表于1楼的内容
80年代时,佳能把自家的相机产业进行了一次全面升级,“电子”化了,并把镜头卡口扩到了54mm粗细。至于当时正在使用的FD卡口,则被佳能完全抛弃,与新机身完全无法兼容。
这无疑是一次赌博。二十多年之后,我们回头来看,这次赌博,或许是成功的。佳能EF卡口由于有后组大的优势,做到了许多别家无法做到,或者很难做到的东西。
在过去的三年里,我大约摸过了接近100种不同的佳能出品的EF卡口镜头。把不是L的镜头里,结构一样而代数不同的头去掉,大约占EF卡口上全部镜头的2/3略多。还没有实际摸过的L头以及定焦镜头加一起,大约不超过10支。镜头流水过,烂片心中留。片子我是没有某些牛人拍得好了,只好把这摸机的一点点想法和知识,写出来,与各位分享。
下面,我会把EF/EF-S卡口的佳能镜头,分为七个类别,分别说说,这些镜头中,你所知道的,和你可能不大知道的那些有点意思的东西……
本文注重轶事,不注重评测。虽然,少不得得比较一下这个镜头与那个镜头的“成象素质”,但是,这类比较并非本文的侧重点。而且,这类比较更大致是本人的个人看法,不是严格的评测,希望不要引起太多的口水。
引用herbertgzb发表于2楼的内容
* 35-80mm镜头是佳能所有镜头里最轻的。实话实说,我没见过比这做得更烂的镜头了。这个镜头有一个“PZ”版本,意思是“Power Zoom”,没有变焦环,而靠推动镜身上的变焦摁纽完成。这个镜头一共有3代,都是老胶片机身的套头。其中,第三代常常被人拆掉前组,用作微距镜头。
* 佳能28-105mm USM镜头一共有3代、4个版本。其中,与众不同的是纯狗头F/4-5.6 USM。这个头的造型很象后来的EF-S 18-55套头。其他的三支都算是狗头里比较能打的,光圈都是F/3.5-4.5。这三支一共“两代”,第一代其实出了两个版本,第一版的光圈是5个叶片;第二版则为7片。它们的名字相同,只有镜身上的微距标识不同。第一版是一朵小花,第二版是“Macro”字样。第二代28-105 F/3.5-4.5就被直接标识为II型了,但是,除了镜身的橡胶造型不同,它的光学设计和第一代第二版并无区别。
* 20-35mm F/3.5-4.5是胶片机身上相对廉价的超广镜头。它的前组被部分遮挡,只露出方的一块。
* 套头28-80mm F/4.5-5.6是迄今为止佳能出过的带数最大的镜头,一共有5代。除了镜身橡胶不同和标识字样不同,其实没什么区别。它们都不如同样焦段的28-80mm F/3.5-4.5 USM镜头。
* 28-135mm F/3.5-4.5 IS USM镜头是所有EF镜头中,唯一一支焦距在200mm以下又带IS的非L变焦镜头。当然,这个焦段上即使是L头,变焦中也只有24-105mm F/4 L带IS。新的24-70 F/4L IS即将改变这一场景。
* 和现在大家用的一镜挂机头一样,胶片时代的佳能也有一只28-200mm旅游头。它的滤镜口径是72mm,相比之下可以说相当巨大。它也可能是72mm口径上,佳能原厂EF镜头中最便宜的一支。和现在的不带USM的EF-S 18-200mm相比,这头有两个版本,带USM的和不带的。
* 24-85mm F/3.5-4.5 USM 是佳能的又一支廉价而成象相对较好的标准变焦镜头。这头有两色,黑色和“香宾”色。后者普遍认为成象要稍微好一点点。
* 佳能早期有两支定光圈的长焦变焦镜,一支是70-210mm F/4,一支是100-300mm F/5.6。这两支镜头都是推拉式变焦,而且前端有一圈神奇的橡皮,导致镜头盖很难直接盖上。前者成象等等都还不算差,而后者是我少数没碰过的镜头之一。
* 和“PZ”的35-80一样,佳能还有35-70 f/4.5-5.6A和100-200mm F/4.5A镜头。这个A,代表此头没有手动对焦功能,只能自动对焦。无疑,这些都是早期进入电子化的佳能对将来单反镜头发展方向的一种尝试——但是他们都失败了……哦对,这俩头我也都没碰过(惭愧……)
* 佳能一共有两支DO镜头,代表衍射镜片。据说能有效消除紫边。这两支镜头一支是大炮,另一只则是70-300 f/4.5-5.6 DO IS USM。这个镜头光学上并不特别出色,但是它的体积就比较突出了,未延长时,大约和85mm F/1.8 USM一样大。它同时也是佳能自动对焦镜头中,唯一一支在原包装盒里附送原厂镜袋和遮光罩的非L镜。这个镜头极其冷门,可能是佳能销量最小的镜头之一。一个朋友曾说,他们那一个经销商,一整年都卖不掉一支。这可能和它一般的光学素质和居高不下的价格无法分开吧……
这个镜头的质量极其令人担忧。我过手不下5只,是少见的在价格高于$1000的镜头里,自带zoom lock的。换言之,这镜头和佳能的各种狗头一样,在使用一段时间之后,如果朝下则镜头前端会自然伸出(除非使用zoom lock功能把zoom lock在70毫米)。
新的24-70L也带zoom lock,不知道会不会有一样的毛病……
* EF口上,非L的主力长焦普遍以200mm或者300mm作为最长焦距。除开上面说到的价值不菲的70-300 DO,这些镜头里只有两只是带IS的,分别是75-300mm IS和70-300mm IS(俗称小黑)。这两个镜头标识上的区别只有一个数字,光学素质却完全不同。75-300mm IS跟他那六个廉价的朋友,75-300mm I、II、III以及它们的USM版本,拥有完全一样的光学素质。相反,小黑则有着相对不错的成象。
* 虽然成象不行,但是,75-300 IS是佳能第一支IS镜头。
引用herbertgzb发表于3楼的内容
* 佳能在超广范畴内,先后一共有五支L头,分别是20-35、17-35、16-35 I和II (以上F/2.8)与17-40 F/4。这里面,20-35是72mm口径,17-35、17-40和16-35 I是77mm,16-35 II是82mm。82mm口径的佳能单反镜头并不多见,但是显然正在成为新一代佳能主力镜头的标志,比如24-70 II、24 TS-E II等等。
* 20-35明显比其他四只小一圈儿。而16-35 II虽然有82mm口径,也只是前组大点,与其他三支区别不大。要从绝对光学素质细分的话,20-35和17-35差不多,大光圈下都有明显暗角。相对的,17-40和两支16-35就好很多。另一个区别是,20-35和17-35的放大倍率都很低,大概和50 1.8 II差不多,只有0.1左右。反之,17-40和两个16-35的近摄功能就好很多,能达到0.2甚至更多一点。
* 两支14mm和17-40mm的屁股上面都有一个一边开口的方形插槽。这个插槽其实是插Gel型滤镜用的。我能够理解14mm需要这东西的原因——它的前组突出,无法装滤镜。至于17-40为什么也有,我就不太清楚了。这种滤镜没有厂家直接生产,而需要自己买大片的gel,剪成对应大小使用。16-35 I上也有这个卡槽,而很奇怪地,16-35 II上则没有。
* 接着是新老“镜皇”。一共四支,分别是28-80 F/2.8-4L、28-70 F/2.8L、24-70L I 和II。最后一支我还没摸过。前三支镜头一脉相承,傻大黑粗。不要看28-80L的光圈指标不咋地,论个头它一点都不小,拿在手里沉甸甸的,非常实在。
* 这里面,28-80L是用的老版本电子USM。这种超声波马达的手动对焦环没有直接和齿轮耦合,而只传递电子信息。因此,如果不加电(或者说,没接在机身上或者机身没开),就无法进行手动对焦。同样使用这类电子对焦USM的普通镜头(相对“大炮”而言),还有50 F/1.0L、85 F/1.2L的一代和二代。当然,28-80L的对焦速度相当快,这个和85L并不一样。
* 这三支镜头都是反置变焦长度——最长的焦距时,镜头全部缩进去;而在广角时反而全部伸出。这是为了配合遮光罩而设计的:广角需要浅遮光罩,而长焦需要深的——这也或许是这三支镜头全是外变焦的原因。很奇怪,24-70 II似乎取消了这种设计。
* 24-105L是作为5D的套机镜头推出的,大概是佳能史上最贵的“套头”。因为5D II和5D III在北美的不断促销,这头现在跌价跌的厉害。
* 然后,我们来说说五支“小白”。其实这五支小白很好理解,都是70-200,三支F/2.8,两支F/4。三支IS,两支没有。又是2.8又是IS的一共两代。这样就是5支了。
* 以其中最便宜的“70-200 F/4 non-IS“的价格为基准,这五支镜头一共有三个特征:IS、2.8、二代。每加上三个特征中的一种,价格就增加大约$600。比方说,小小白是$600,那么爱死小小白就是1200,小白也是1200,爱死小白II就是2400。
* 虽然是5支不同的镜头,但是其实两只F/4的大小完全一样;三支F/2.8的,大小也完全一样……哦对,两支F/4的还有个大小一样的兄弟,是个杯子……
* 从大约是小白IS二代上市的时候起,佳能实现了说明书无纸化。从那以后,新的L镜头的说明书都是光盘了。和这个一起出现的,是date code的废止。小白IS II的序列号从普遍的6位,变成了10位,屁股上不再有另6位通常以U打头的date code。不过,这个现象仅仅出现在XB IS II上。我见到过UZ (11年生产)date code的35L、17-40L、85L,等等等等。到底是XB IS II特例独行,还是真的date code 废止了,可能得等到下一支新型号L镜头上市才知道。
* 小白们其实没什么特别好多说,大家都用过太多。不过要评价最不为人所知的佳能EF口L镜,肯定非50-200mm F/3.5-4.5L莫属。排名第二的也基本毫无疑问,当然是100-300mm F/5.6L。其实100-300L大家基本都还听说过,但是50-200L就算是博物馆里的陈列品了——这个镜头也是唯一一只按照古董价格在卖的EF镜头。100-300L的市价在$300-350之间,算是你能买到的最便宜的L镜——但是,比它更老一点点,还不是恒定光圈的50-200L,其普遍售价却达到了接近$700,比小小白还要贵。
* 100-300L和50-200L都没有USM,对焦非常喧哗,不过速度却都还不错,跟现在非USM的定焦头差不多。这两个头虽然都非常老,但是光学素质上却有明显的L特征,色泽相对鲜艳而难以溢出。
* 小白们和两个爸爸/爷爷级的镜头之间,还有一个哥哥级的亲戚。这个头当然就是80-200 F/2.8L USM,俗称老黑。北美人称Magic Drainpipe,魔力排水管。它的光学成象极佳,可以说是小白(就是那个最原始的“小白”,70-200 F/2.8L non-IS)值得骄傲的哥哥。这两只镜头在光学上有极大的相似性,从锐度,到色彩,到焦外,都非常相似。它的脚架环是极其罕见的黑色A型。虽然各种小小白都使用白色A型脚架环,但是,使用黑色的,只有这支80-200L,和两代200mm F/2.8L。
* 几乎所有的佳能普通镜头的遮光罩都是黑的;而所有的佳能大炮的遮光罩都是白的。唯一一个例外是35-350mm F/3.5-5.6L,它的遮光罩极有特色,是前黑后白。这个头成象素质难以想象的不错。但是,从设计上讲,它的主要对象是新闻记者,对于普通人来说并不适合作为一个“一镜走天下”的解决方案。
* 35-350mm的后继者是28-300mm。同样,记者以外的人使用这个镜头的,除了“你被无良JS坑了”之外,我没有特别多好说的。这个头也是推拉式变焦,唯一的特色是,它曾拥有一款专属脚架环,佳能脚架环C型。这个脚架环后来同样被用在了70-300 L上。
* 佳能100-400 F/4.5-5.6L,大白,是佳能唯一一只焦距达到400毫米的变焦镜头。这是一支很有用的风光镜头。它悲剧的对焦速度和坚决性、毫无意义的一档防抖、400毫米端非常明显的偏肉,使得它在打鸟上更多地是装装样子。但是,如果和风光摄影相结合,在野外又拍风光,又拍点到此一游式的鸟照,肯定是够了的。
* 大白还是佳能在“锐度”上最具争议的一只镜头。虽然佳能表示他们从来没有动过大白的光学结构,但是,坊间普遍传言,09年以后产的大白,相对之前产的,在锐度上有绝对提高。我先后使用过4支或者5支大白,对我来说,确实如此。但是,有人(就是kitkat网友……)曾专门比较过大白、300 F/4 IS和400 F/5.6 的锐度。其中大白的date code是UK或者UP,产于02年之前。他的结论是大白不输456,只比340差一点点。这个结果无疑是令人感到震惊的——但是,或许这也说明,大白镜头之间的个体差异可能非常大。
* 70-300L的出现,几乎彻底打消了消费者对100-400 II的期待。从此,大白前有70-300L,后有各种大炮,上有200-400L,下有456,已经完全丧失了更新的空间和市场……回到70-300L上。这支镜头主要为体育设计,成象只能说还算不错,对焦速度么也马马虎虎……略有点尴尬,但是也不失为一些特殊场合下的解决方案。总的来说,用途远远小于小白IS II。
* 最后一个要说的是8-15mm F/4L。这是个鱼眼镜头,其特殊之处就是能在全副机身上实现圆形鱼眼的效果。另一个值得一提的就是它的遮光罩。佳能新一批L型号镜头的遮光罩有两个特征,第一是磨砂,不再光滑;第二是多了一个小突起,可以扣死镜头,不象之前的遮光罩是滑动扣紧。这种遮光罩被广泛使用在8-15、24-70 II、70-200 II以及100L上。
引用herbertgzb发表于4楼的内容
三 定焦,非L
* 佳能非L的定焦镜头大体分为两种,非USM和USM。两个种类一个以成本取胜,一个以质量取胜。前者以50 1.8为代表,以50 1.8 II为登峰造极,后者则以85 1.8为代表。
* 这其中,以成本取胜的定焦镜头分别是,24mm f/2.8、28mm F/2.8、35mm F/2、50mm F/1.8 I和II、135mm F/2.8 Softfocus。它们的共同特点都是没有USM,故意做轻。它们的滤镜口径大多为52mm。除了佳能最轻的定焦镜头,50 F/1.8 II之外,这些镜头都是金属屁股,并带有对焦距离窗
* 虽然以成本取胜,但是他们并非象变焦狗头那样,随便就坏了。我曾使用过四支50 F/1.8一代,date code最晚的也只有UE,都有快20年的历史了,但是没有一个坏掉的,成色好的看起来跟新的没有什么区别。
* 135mm F/2.8 Soft Focus是一个很奇怪的镜头。之所以这么说,是因为这支镜头在我看来又是一个失败的尝试。它自带了柔焦的滤镜效果,但是在数码时代,这种效果基本都直接通过后期来完成。现在即使是柔焦滤镜,也不那么好卖掉,惶论自带这种功能的135 sf。日本地震之后,这支镜头成为了美国售价涨幅最大的镜头,从$350一下子跳到了$580,二手市场也跟着涨了50%。可以说是钱存银行不如买镜头的最好写照。
* 以质量取胜的非L定焦,分别是20mm F/2.8、28mm F/1.8、50mm F/1.4、85mm F/1.8、100mm F/2。这些镜头做工比较好,都带USM,价格也要相对高一些,普遍在$400到$500之间。
* 其中,85 1.8可以说是最典型的一只。当初拿到它的时候,这支镜头硕大的后组让我感到震惊——我觉得那个金属环快要被它撑暴了。这个后组即使和85 F/1.2L比起来,差距其实也不是那么大,而这个头的滤镜口径只有58mm。它的对焦速度也没得说。唯一不足就是色彩和对比差了一些。当然,全开光圈下,这个头很难谈得上锐,但是对于普通人来说,也足够了。
* 50 1.4 USM是被人诟病最多的一只。这个头的超声波马达是老款的micro USM。这类马达通常不能实现全时手动对焦,但是佳能硬让50 1.4拥有了这个功能。这使得50 1.4的USM极其易坏,只要在手动时转出了范畴,就容易坏(谢谢kitkat指正)
* 当然,相对而言,这个镜头的光学素质还是不错的。这个“相对”,说的是它的两个L大哥,50 1.0和50 1.2。这两个L大哥啊……我就等到等会儿再来黑他们吧……
* 28mm F/1.8、100mm F/2和20mm F/2.8大体和以上两只镜头类似。它们的放大倍数不大、光学素质出众、对焦迅速、前组或者后组巨大……可以说是老少通吃的好镜头。
* 佳能新的产品策略里,似乎出现了一类新镜头,我们不妨称它为“玩具类”。这类到目前为止出了俩,一个是50mm F/1.8 II。把它拿在手里,你会非常想把它抛来抛去。因为它实在是太轻了……但是它对焦迅猛,光圈够大,锐度不错,价格极其、极其便宜,使得它口碑极佳。无论是国内的“小痰盂”,还是国外的“nifty-fifty”(朴实的五十),都是消费者对这只非常对得起价格的镜头的爱称吧。
* 另一个则似乎是为了迎合消费者口味的尝试,饼干头40mm STM。这个头据说为了摄象进行了优化。不过,它最大光圈只有2.8,小则小,似乎不那么实用。相信它更多地是为今后EOS-M口的小饼干铺路的。这个头价格也非常不稳定,从新出时的$200,现在已经跌到$150全新。作为本身定位就是廉价的40饼,这个价格跌幅使得它更多地象一个50 1.8 II,而不是佳能EF饼干的第一作。
* 除了上述这些镜头,还有四支自动对焦的EF镜也属于非L定焦。他们主要有一些特殊功能。分别是,15mm 鱼眼、50mm F/2.5 compact Macro、100mm F/2.8 Macro和100mm F/2.8 Macro USM。
* 15mm鱼眼我用过一次就再也没用过,这镜头最近涨幅不小,达到了$650。它的镜头盖和8-15、14mm I& ii一样,都更象个帽子而不象个盖子。这种盖儿相对其它镜头盖要昂贵不少……
* 50mm F/2.5 Compact Macro,如果要分类的话,它属于以成本取胜的那一类。这个头对焦声音很大,但是对焦速度还可以。它可以加装一个life size converter,实现1:1微距,但是考虑到价格,这样做并不划算。不过,它的焦距只有50mm,所以,在同样的光圈下,它能比百微得到更大的景深,或许是它的长处之一吧。
* 100mm是著名的微距焦距。在这个焦距上,佳能一共有四只1:1微距镜。其中,EF卡口三只,EF-S卡口一只。我们现在只说EF卡口上,不是L的两只。
* 其中,哥哥是100mm F/2.8 Macro (non-USM)。它的最大特点就是,没有前组……确切地说,它看起来象一只前组被砸碎而因此被取下的镜头。滤镜螺纹后面有一个明显的脖子,然后内部空间又突然扩大,看起来脖子那个地方该有一个前组镜片——实际上,真正的前组在非常里面,把整个小手指伸进去都不见得碰得到。
* 这个哥哥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Limited/Full开关。我非常喜欢这个开关的设计。作为微距镜头,其重要特征就是需要实现精确对焦。也因此,对焦行程比较长,对焦本身就显得比使用同样马达的镜头要慢不少。这个开关可以调整镜头的最近对焦距离。在
limited模式下,它的微距部分给抹掉了,这样,就人为地缩短了对焦行程,可以当成人像镜头使用。
* 弟弟100mm F/2.8 Macro USM就是著名的佳能百微。使用者无数,我就不多说了。对焦行程的人为拉长使得它看起来对焦比较慢,但是,真正到了快要找到焦点的那一瞬间,镜头的确认对焦是相当迅速而坚决的,这得归功于超声波马达。
* 佳能六只1:1或者以上的微距镜头中,有三支(100 usm non-L/MPE 65mm/180L) 使用同一个脚架环:黑色的(B)型脚架环。这个环儿如果是白色的,是跟小白这种级别的大镜头搭起来的。以百微这种身段,插入这环儿可能觉得宽松无比。因此,这个环专门设计了一个适配圈儿,套在百微上面的时候,得把这圈儿嵌在里面。
引用herbertgzb发表于5楼的内容
* 14mm的两代2.8L,都是大灯泡前组,跟鱼眼镜头类似。因此,无法直接接装滤镜。这些非鱼眼的单反超广镜头,大致还有sigma 的12-24、尼康的14-24。其中,只有N家14-24,因为光学素质特别出色,滤镜厂家Lee专门给做了一个滤镜托架。佳能的14mm相对来说,似乎乏善可陈,也就没有专属的滤镜托架了。
* 24mm F/1.4L I&II哥俩,是这些定焦L镜里滤镜口径最大的两支,达到了77mm。其他所有的非大炮定焦L头,几乎都是72mm(红百微是67mm)。当然,24 TS-E哥俩是特例,不过它们属于非自动对焦头,下文再说吧……
* 佳能35mm F/1.4L,大概是这些L定里,各种素质综合起来看,最能打的一支镜头。佳能在大约二十年前就推出了这款镜头,而他的主要竞争对手,尼康,长时间没有一只镜头能与之对应的镜头。不过,在二十年之后的今天,这只镜头的锐度已经不再特别突出了,它也成为佳能用户最期待更新的四只镜头之一(另外三支分别是,24-70L、50 1.4和100-400)
* 50mm F/1.0L,是可自动对焦的镜头中,光圈最大的一支。这支镜头现在已经停产,和尼康的13mm F/5.6、佳能的1200mm F/5.6一样,成为了类似于传奇的东西。这个镜头更象是“哥是一个传说”,而实用价值远远不如——它实在是太难以准焦了。我一度曾同时拥有两支50 1.0L,于是我测试了一下它们的锐度。测试的结果是两只一只结果很糟糕,一只结果更糟糕……
有台湾还是香港的网友自己校准过50 1.0L的对焦,据说校准之后就好了。希望如此吧。
* 如果说有哪只L头不太值得购买,那么,一定是50 1.0L的弟弟,50 1.2L。这支镜头比起他的小兄弟,50 1.4 USM,在各方面上都只好了那么一点点,价格却接近后者的四倍。更糟糕的是,这支镜头有臭名昭著的“Focus Shift” 的毛病,不光爱跑焦,各个光圈下跑焦的程度还不一样,无法通过对焦微调来校准……可能是佳能个体差异最为严重的L镜了。
* 佳能的前后两代“大眼睛”,85mm F/1.2L I & II,无疑是C家普通镜头中,最以光学素质著称的镜头。和50 1.0L、28-80L一样,它使用电子手动对焦,因此不加电就没法改变焦点。我最喜欢这支镜头的地方,应该是它的色彩。清淡而不平淡,它的色彩有一种微妙的“饱满”在其中。
* 135 F/2.0L,这个镜头声誉极佳,一般与35L、85L一起合称佳能的Holy Trinity(圣三位一体)。它应该是100mm以上的仍在生产的L镜中,唯一一支不能装脚架环的。它也是能接装佳能原厂增距镜的镜头里,焦距最短的一支。
* 200mm F/2.8L是佳能L定里,最便宜的一支。这支镜头的第一代的金属遮光罩无法取下,而是从镜头前端直接拉出。看起来,这个遮光罩比所有其它200mm镜头遮光罩都要浅一些。它也是佳能的四支同样类型遮光罩的镜头里,唯一一支黑的。
* 200mm F/2.8L II和135L长得几乎一模一样。可惜的是,它的一切光学素质,似乎都并不比小白IS II好。加上不带防抖也不能变焦,使得这支镜头几乎完全成为了穷人的选择。
* 300mm F/4L和他的IS兄弟,都算是长焦定焦里的发育不良者了。我没有用过非IS版本的340。需要注意的是,它和它的IS兄弟使用的是两种不同的脚架环,一个是A型,一个是B型。
* 相比焦距更长的400 F/5.6L,340 IS的对焦速度相对较慢。不过,如果关掉IS功能,对焦速度似乎可以得到显著提高。
* 400 F/5.6L是焦距最长的非大炮类镜头。这只镜头最著名的,就是它的对焦,极其迅速准确。它的成象也相当不错(虽然无法和大炮相比),加上它小巧的身段(也是和大炮想比……),使得这支镜头成为业余选手打鸟的最牛选择。即使是专业选手,由于它手持的灵活性,也成为很多人拍摄飞鸟(bird-in-flight)时的准主力镜头。
* 100mm F/2.8L Macro USM,俗称红百微。它第一次采用了所谓通吃型防抖,不再需要在normal和panning 模式之间进行切换了。它还有一个独此一家别无分号的脚架环,是为“D”型。
* 180mm F/3.5L Macro USM,是佳能的老一代红圈微距镜。相对百微,它的焦距更长,因此同景深也就需要更小的光圈。这支镜头更多地是为了室外微距的方便而设计的,可以不必站得那么近。但是,长焦距使得它对防抖的渴求更大。它随镜附送B型脚架环,也是这个原因。
引用herbertgzb发表于6楼的内容
真激动,写到大炮了………………
好吧,从大炮开始,我玩过的就开始显得不足了,尤其是新出的第二代IS镜头,我是一个都没摸过。因此,一些镜头将就此被我跳过,希望以后能补完吧……
* 200mm F/1.8L,空气切割机。这个镜头和他弟弟相比,显得又大又重。前组粗了整整一圈儿。遮光罩当然也是。它的脚架环处在镜身前部,这点也和其他大部分大炮不同。
* 200mm F/2L IS,空气切割机他弟弟,也叫空气切割机,佳能还真是喜欢对着空气乱砍啊……根据我的测试,它在同光圈下,比218要锐那么一点点。不过,这点区别其实已经不重要了。从我个人的喜好来说,220 IS更轻,方便手持,成象的话,至少是不输的。除了我之外,我还见过好几个同时拥有过218和220的人。普遍的反映,都是220还是要比218好一些的。
* 300mm F/2.8 non-IS。这个镜头成象非常优秀,换句话说就是,和其他的大炮差不多啦……它的价格相对平易近人,并不比小白IS II贵多少。
F/2.8 IS。它大约是最后一支“理所当然手持”的镜头。重量对于拿惯了的人来说,并不会对手持造成太多不便。据反映,它也是常用大炮焦距(300mm/400mm/500mm)里,最锐的一支。我对这个说法不负责任。
* 400mm F/2.8 IS。与328 IS形成鲜明对比的是,428根本就无法手持。如果说328是“短小精悍”,428就是“我一炮筒砸死你”。当然,成象没得说(废话!)…… 这支镜头有两个哥哥,分别是400mm F/2.8 non-IS I和II。
* 500mm F/4.5L。与早年的FD头一脉相承,这个早期的500毫米镜头的光圈是4.5。也就是说,它没法加装2X并且实现自动对焦。在1系列以下机身上,连装1.4X也不行了。这支头我的一个朋友用得多,打出了无数惊艳的鸟片。有趣的是,至少我见过两三个人反映,它在最大光圈下,在数码机身上并不很锐。其实,不是不锐,而是早期镜头没有针对数码优化的原因,所以,在最大光圈下会有一点点雾的感觉。这种雾,在218、28-70L上,我也曾经见过。
* 545的对焦非常快速。精度也很高。它比他的弟弟,500mm F/4 IS轻了两斤,算是“吃点亏也能手持”的最后一支镜头。
* 500mm F/4 IS。这是进入严肃鸟炮的最短焦段。同时,540是IS化以后,4、5、6、800毫米中最轻的。它比它哥重点,虽然不多,但是个人认为已经无法长期手持了。但是,独脚架下仍然能作为一个相对轻便快捷的组合存在。它重量、长度和IS化的综合性能,也使它成为最为广泛使用的鸟镜。
*600mm F/4 non IS。我最近才拿到这支镜头,还没有机会试片。这支镜头真正从体积上给人以震撼:它足有218的两个高。218的箱子竖起来,和它的箱子平躺放着,也就差不多高。
* 1200mm F/5.6L。这个头我是没使过啦……它是佳能造过的最长的镜头。一共产量不足20支,必须通过订单生产。即使如此,它现在也已经停产了。它最早是作为FD口镜头出现。在佳能壮士断腕地舍弃FD、改用EF之后,佳能召回了所有的FD 1200mm镜头,并把它们改成可自动对焦。
它也是最贵的EF镜头,纽约著名的B&H曾经拥有过一支,当作镇山之宝,售价$120,000,现在已经卖掉了。ebay上一个台湾人曾卖过另外一支,售价是$90,000,不过好象没卖掉……
*佳能所有的大炮,都使用后置的插式滤镜。其中,非IS的所有大炮使用48毫米口径,IS化以后则采用了52毫米。一般这片滤镜要么是UV,要么是CPL。需要注意的是,即使是“UV”镜,也同样参与光路,如果不安在镜头上,将导致镜头合焦不准。
* IS化以前的所有大炮,都是使用的电子USM。这意味着他们和众所周知的85L一样,在没加电的时候无法完成手动对焦。需要注意的是,虽然是wired manual focus,但是,这些镜头都支持全时手动。与一般意义的全时手动不同,这些镜头的全时手动必须在半摁快门时才有效……
* 别看炮口粗,这些大炮巨大无比的前组几乎没一个有意义的,尤其是那些非IS的,因为……它们……全是平的。它们起的是保护作用,而不参与成象,就好象一个大UV。所以,请不要担心,随便砸吧……
即使是IS化之后的大炮,由于DSLR 普及, 平板造成亮光点GHOST,所以,佳能把这个大UV改成了曲面(厚薄一致但朝外鼓出)。(此处再次感谢kitkat)
*新一代IS二代大炮系列,把炮的重量全面减轻了。坑爹的是,减重的主要原因,其实就是把这片平平的大前组去掉了而已……这种完全起保护作用的前组全面应用在所有300毫米以上定焦中。唯一的例外,是400mm F/5.6。也或许正是这个原因,才使456重量轻便,对焦奇快的吧……
* 328 IS的脚架环是可以取下的。220也可以。但是218不行。再往大里走,脚架环就都不能取下了。环虽然上去了就下不来,但是,脚架环的&foot“部分,是可以取下的。各种名牌三脚架厂家有所谓的&replacement foot”,替代足,以方便和这些厂家生产的云台配合使用。
* 需要注意的是,每只炮的“foot”,都是独特的,无法混用。600和800的foot不能互换,545和540 IS的foot不能互换,EF 640和FD 640的foot也不能互换。我为什么会知道这个呢?因为我手上这只640的前主人硬生生把这个手指粗细的foot给掰断了……当然后来我直接把这个640给掰成两截了,不提。
* 一个普通人能够拥有的焦距最长的佳能镜头,基本上就是800 F/5.6L IS了。其实它并不重,虽然比540要重不少,但是它确实可以实现短时间手持——因为它比640和428都要轻。是的我是说所有的428和640。
* 除了1200mm那支以外,最重的佳能镜头是428 non-IS I,重达6100g,和640 non-IS、428 non-IS II一起,高出所有其它同侪至少一个数量级。此后的640 IS、428 IS各轻整整一斤。都没这么重,而所有IS II类镜头的重量,因为去掉了保护性前组,没一个超过4000g的,大大提高了可手持性。
* 我差点漏掉了小兄弟,400 F/4L DO。我对佳能镜头普遍没什么太多意见——其实我对啥意见都不太大——但是如果说我对什么镜头有意见的话,那么有三个头必须进入其中。之前我已经说过了两个,一个是70-300 DO,一个是50 1.2L。那么,这个400 DO,就是我有意见的第三支了。这个头无疑挺轻的,但是其对成象的损失也是巨大的。要提到成象,我们就必须非常清楚佳能镜头的成象档次问题,那就是,所有的大炮在成象上都整整高过非大炮至少一整个档次——因为超长焦为的是远摄,而一旦远摄,空气本身就不可避免地要参与成象,所以,所有大炮都必须能克服恶劣的空气质量和水蒸气对成象带来的影响——而400 DO是唯一一只成象质量无法达到这个标准的镜头。轻则轻矣,但是拿它来打鸟,可能远远不如540、545这些“真正的鸟炮”。440 DO的用途主要体现在体育摄影和大型野生动物比如狮子、大象这些上面。换句话说,它只能提供一定限度的细节。如果想用好这支镜头,请尽量暴框,而不要寄希望于裁图。
引用herbertgzb发表于7楼的内容
六 非自动对焦的EF镜头
佳能的EF系列镜头中,无法自动对焦的,算得上“镜头”的,我都放到这个类别里了。
* 微距镜,MP-E 65mm F/2.8。这是一支纯粹的微距镜头。最小放大倍数是1:1。或者说,如果你不拿来显微,它就无法对焦……它不依靠自动对焦,因为在这个距离下,更多地是依靠微距滑轨来完成工作了。
* 移轴镜。这组镜头可以实现tilf和shift的移轴功能,一共四组、五支。分别是TS-E 17mm F/4L、24mm F/3.5L I &II、45mm F/2.8和90mm F/2.8。这些镜头应该是佳能EF口镜头里,操作最复杂的一组。需要注意的是,TS-E 45mm和90mm 都不是L头。
* 这些头里,17 TS-E我还没摸过。而24 TS-E I、45 TS-E和90 TS-E大致是一代产品。它们的共同点就是,无法自行改变Tilt和shift功能之间的夹角:要么tilt和shift方向相同,要么它们互相垂直。想改的话得送佳能自己改。它们的前组也比较“普通”,45和90都是58mm,而24 TS-E I是72mm。到了24 TS-E II,就可以自行调整Tilt和shift之间的夹角了,而且提供了45度夹角的设定。
* 17mm TS-E是目前还在产的,价格最高昂的非大炮类EF镜头(算上停产的话,就是50 1.0了)。
* 除了这些带焦距的镜头,“增距镜”其实也能算“镜头,有前盖,有后盖,有光学部分,还有电子部分。
* 佳能EF口一共有两型、六只增距镜。分别是1.4X I、II、III型和2X I、II、III型。它们只能使用在最大焦距为135mm或者更长的自动对焦L头上,或者是TS-E型镜头。它们都是按照L头的标准制造的。
* 其中,1.4X I型和II型的光学设计是完全一样的,区别只是,II型增加了防水防尘功能(其实就是几个橡皮圈……),并加上了数码优化镀膜。2X的I和II就有实质的光学区别了。II型要比I好上不少。
* 这些增距镜有着独特的前组镜头盖,和其它所有镜头盖都无法通用,更无法用一个后组盖子或者机身盖子替换。
* 增距镜在“增距”的同时,也会对应减小镜头的有效光圈。1.4X会减小一挡光圈,2X会减小两档。由于佳能单反机身对焦需要一定量的入光量,所以,最大光圈太小的话,会导致无法对焦。其中,1系列机身能自动对焦的最小光圈是F/8,1系列以外的是5.6。这意味着,1系列以外的机身,使用1.4X的最小光圈必须达到F/4,2X的话必须是F/2.8。即使是1系列,光圈大于F/4的镜头也无法使用2X。这意味着大白和增距镜的配合极其有限,只能和1.4x结合,插在1系列机身上。
* 虽然理论上确实如此,但是,机器归机器,人归人。对焦取决于实际入光量,而不是实际光圈。因此,只要你不把这个光圈信息传递给机身,机器还是会尝试对焦。因此,副厂增距镜上就没有机器不执行自动对焦命令的问题。即使使用原厂增距镜,也可以用透明胶把金手指的一根粘上,欺骗机身达到自动对焦的效果。不过,我极其不推荐这样做。机身虽然会尝试对焦,但是合焦会极其困难。强行试图自动对焦又失败很可能会烧毁镜头的超声波马达。我曾经尝试过456+ 1.4X,大中午,在7D上使用时,也是反复推拉风箱,对了数十秒之后,我闻到了轻微的糊味,赶快把机器关了……
* 佳能还有两只不带镜片的微距筒,分别是12mm和25mm。我都没用过,就不说了……
* 最后要说的这个比较特殊,是佳能自产的FD-EOS 转接环。虽然叫做“转接环”,但是,它其实含有光学镜片。这个转接环能把FD上的大炮转接到EF口上使用,并实现无穷远合焦。它还大约相当于一个1.2X增距镜。也因此,它只能用于“大炮”类的FD镜头。
这个“转接环”没有被正式公开出售过,只通过佳能职业摄影师服务(CPS)出售。现在它的售价大约是$。我曾经见过一位在旧货摊上花$5就买到了FD 800L的人,他在了解到这个转接环的价格之后,也是大吃一惊。
引用herbertgzb发表于8楼的内容
七 EF-S镜头
* 因为早期数码单反几乎就没有全幅传感器,而大部分相机都是非全幅,所以,佳能专门设计了相场较小、屁股突出、只能为非全幅的数码机身服务的EF-S系列镜头
* 这个系列的镜头或许拥有出色的光学素质,但是,佳能却从来不把它们划入“L”的范围。
* 17-55 F/2.8 IS USM是这个系列镜头的佼佼者,拥有等效甚至超过它的全幅兄弟——24-70 L的光学素质。这个镜头更拥有IS功能,成为极为实用的残幅镜皇。唯一的不足是这个镜头没有L头的做工,用久了往往会略松,也比较容易进灰。
* 10-22是佳能自产的超广镜头,同样拥有不输17-40L的成象、光圈,以及价格。
* 60mm F/2.8 Macro USM是残幅上的等效百微。它和85mm F/1.8差不多大,并且无法直接接装脚架环。
* 这个系列的著名套头焦段是18-55mm,等效全副上的大约29-88mm。它一共有四代、六型,分别是18-55 I、II及对应USM版本、18-55 IS I& II。其中,非IS的USM版本只在日本国内发售。
* 18-55从II代开始起,就一直受到好评。引入IS之后更是好评如潮。由于价格公允,成象也还过得去,成为很多人入门的优秀选择。它的问题仍然在于色彩。对比、饱和这些比优秀镜头差了不少。
* 55-250 IS是作为18-55的配套长焦镜头出现的。由于带有IS功能,它同样是一款超值的实用型镜头。国外有人亲切地叫它“nifty two-fifty”(朴素的二百五十),把它和50 1.8 II相提并论。这支镜头最近已经被55-250 IS II所取代,后者成为了唯一一只我没使过的EF-S镜头。相信,这个II代也不会让我们失望吧。
引用herbertgzb发表于9楼的内容
酷,很好的资料汇集。
引用史亿刀发表于10楼的内容
新浪微博:/dcbar,随拍、糟侃;
微信订阅号:Kaacaa(咔嚓的意思),不定期闲聊摄影与文艺
佳能EF口镜头——你所知道的和你所不知道的
焦圈,为摄影而生
您可以发表新主题
您可以回复主题
您可以上传附件
您可以编辑您的帖子
论坛启用BB代码
论坛启用表情符号
论坛启用[IMG]代码
论坛启用HTML代码}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佳能最大光圈镜头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