怎样解决第一产业集团融合度低的问题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几点思考
当前,世界正在掀起一场新的产业技术革命,本次产业技术革命以生物技术、信息技术、新材料技术和新能源技术为重心,通过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促使各个产业从工艺路线、经营业态、商业模式、产品结构等方面都发生了深刻变化。这种变化反映在农业农村领域,就是技术创新和管理创新成果正在借助产业结构调整,以渐进、渗透、跨界方式改造着农村产业,并使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出现了融合趋势。如何准确把握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概念内涵、现状和问题,并探索适当的发展政策,是当前决策界和理论界关注的关键所在。
农村产业融合的概念内涵
根据国内外的大量研究和实践经验看,产业融合是由于技术进步和制度创新,发生在产业边界和交叉处的产业业态、模式以及产品特征出现了变化,导致产业边界模糊化和产业界限重构。产业融合有不同的分类方式,从市场角度分析,有供给方面(技术融合)和需求方面(产品融合)的融合;从融合程度分析,有完全融合、部分融合,也有虚假融合;从融合方向分析,有横向融合、纵向融合,也有混合性融合;从融合形势分析,有高新技术产业渗透融合、产业间延伸融合、产业内部重组融合等。就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而言,产业融合指的就是以农业为基本依托,以新型经营主体为引领,以利益联结为纽带,通过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等方式,将资本、技术以及资源要素进行跨界集约化配置,使农业生产、农产品加工和销售、餐饮、休闲以及其他服务业有机地整合在一起,使得农村第一二三产业之间紧密相连、协同发展,最终实现了农业产业链延伸、产业范围扩展和农民增收。在农村产业融合发展中,农业是产业融合发展的基本前提,产业联动、要素集聚、技术渗透、体制创新是基本实现途径和手段,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以及进入农业的工商资本等是产业融合发展所依赖的新型经营主体,延伸农业产业链、扩展产业范围、增加农民收入是产业融合的目的。
与农业产业化相比,产业融合发展是农业产业化的高级形态和升级版,其业态创新更加活跃,产业边界更加模糊,利益联结程度更加紧密,经营主体更加多元,功能更加多样,内涵更加丰富多彩。很显然,以农业为基本依托,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发展,有利于农民分享三次产业“融合”中带来的红利,有利于吸引现代要素改造传统农业实现农业现代化,有利于拓展农业功能培育农村新的增长点,有利于强化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互联互通促进新农村建设。
农村产业融合的发展现状
进入21世纪后,随着我国城镇化和工业化的快速推进,农业农村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信息化技术快速应用,全国各地开始出现了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倾向。例如,在城镇郊区发展观光农业、休闲农业、都市农业等;在发达地区发展信息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在农产品主产区,发展高端增值农业,建立农产品加工基地,设立农产品直销地等。概括起来,目前我国各地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有四种形式。一是农业内部产业重组型融合,比如种植与养殖业相结合。这种融合是一些新型农业经营主体,以农业优势资源为依托,将种植业、养殖业的某些环节甚至整个环节联接在一起,形成农业内部紧密协作、循环利用、一体化发展的经营方式。二是农业产业链延伸型融合。即一些涉农经营组织,以农业为中心向前向后延伸,将种子、农药、肥料供应与农业生产连接起来,或将农产品加工、销售与农产品生产连接起来,或者组建农业产供销一条龙。三是农业与其他产业交叉型融合,比如农业与文化、观光旅游业的融合。这里,农业与生态、文化、旅游等元素结合起来,大大拓展了农业原来的功能,使农业从过去只卖产品转化到还卖风景、观赏,卖感受、参与,卖绿色、健康。由此,农业产生了意想不到的价值提升。据不完全统计,目前我国各类休闲观光旅游农业经营主体有180多万家,接待游客年均增长保持在15%以上,2014年接待人数达9亿人次。四是先进要素技术对农业的渗透型融合,比如在“互联网+”下,农业实现在线化、数据化,农业生产经营的网络在线监控管理,农产品线上预定、结算,线下交易、销售(O2O)。信息技术的快速推广应用,既模糊了农业与二三产业间的边界,也大大缩短了供求双方之间的距离,这就使得网络营销、在线租赁托管等都成为可能。据统计,2014年我国涉农类电商企业达到3.1万家,其中涉农交易类电商企业4000家,农产品电子商务交易额超过1000亿元。从近几年的国内发展实践看,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取得了显著效果,农业产业链延长了,农村产业范围拓宽了,农业附加值提高了,农民收入也得到明显增加。
但是,当前我国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还处于初级发展阶段,一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低、层次浅,主要是农业与二三产业融合程度不紧密,链条短,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型农业经营组织发育迟缓,对产业融合的带动能力不强,主要表现在有带动能力的新型经营主体太少,一些新型经营主体有名无实,还有一些新型主体成长慢、创新能力较差,不具备开发新业态、新产品、新模式和新产业的能力。三是利益联结机制松散,合作方式简单。目前农村地区产业融合多采取订单式农业、流转承包农业,真正采取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将农民利益与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利益紧密连接在一起的,所占比例并不高。四是先进技术要素扩散渗透力不强,由于农业存在着自然和市场双重风险,加之盈利低下,许多社会资本和先进成熟的技术生产要素向农业农村扩散渗透进程缓慢,同时还由于农民的技能素质低下,农村产业融合型人才缺乏,也抑制了先进技术要素的融合渗透。五是基础设施建设滞后,涉农公共服务供给不足。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需要互联互通的基础设施和高效的公共服务。目前,我国许多农村地区供水、供电、供气条件差,道路、网络通讯、仓储物流设施落后,导致农村内部以及农村与城镇间互联互通水平低下,这对农村产业融合发展带来了严重影响。
农村产业深度融合的新举措
在新形势下,原有体制和政策已经难以满足农村产业深度融合发展的需要,必须要有新的体制和政策安排。
一是必须深化农村管理体制改革,提高对农业实施一体化管理服务水平。积极推进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重点推动土地三权分离和集体资产权能改革。继续深化农村金融体制改革,在确保政策性金融供给的同时,积极开展金融制度创新,提高村镇银行的覆盖面,拓展商业银行对农村信贷业务范围,支持新型农村合作金融组织健康发展。
二是培育多元化产业融合主体。加快培育新型农业经营组织的发展,鼓励和支持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协会、龙头企业、农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以及工商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农村产业融合发展。鼓励新型经营主体探索融合模式,创新商业模式,培育知名品牌。在工商登记、土地利用、品牌认证、融资租赁、税费政策等方面给予优惠待遇。
三是大力支持发展多种类型的产业新业态。探索互联网+现代农业的业态形式,推动互联网、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与现代农业结合,构建依托互联网的新型农业生产经营体系,促进智能化农业、精准农业的发展;引入历史、文化、民族以及现代元素,对传统农业种养殖方式、村庄生活设施面貌等进行特色化的改造,鼓励发展多种形式的创意农业、景观农业、休闲农业、农业文化主体公园、农家乐、特色旅游村镇;利用生物技术、农业设施装备技术与信息技术相融合的特点,发展现代生物农业、设施农业、工厂化农业;支持发展农村电子商务,鼓励新型经营主体利用互联网、物联网技术,在农产品、生产生活资料以及工业品下乡等产购销活动中,开展O2O、APP等。
四是建立农村产业融合发展的利益协调机制,保障农民和经营组织能够公平分享一二三产业融合中的“红利”。不能简单地强调农村产业融合,要建立互惠共赢、风险共担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这是保障农民增收致富的关键所在。完善订单农业,进一步规范合同内容,严格合同管理,鼓励支持新型经营主体与普通农民签订保护价合同,并按收购量进行利润返还或二次结算。积极推广股份制和股份合作制,鼓励有条件地区开展土地和集体资产股份制改革,将农村集体建设用地、承包地和集体资产确权分股到户,支持农户与新型经营主体开展股份制或股份合作制。另外,鼓励产业链各环节联接的模式创新,推进官产学研多元利益机制,打造农业产业技术创新和增值提升战略联盟;鼓励农商双向合作,强化“农超对接”;引导新业态发展,支持新型经营主体和农民利用互联网+、金融创新建立利益共同体,最终实现创收增收。
五是加快构建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产业政策框架,围绕全产业链制定全面、系统的政策。同时制定产业融合的标准化建设体系,开展对涉农企业家和农民的技能培训,提高他们的产业融合能力。
免责声明:本文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与环球网无关。其原创性以及文中陈述文字和内容未经本站证实,对本文以及其中全部或者部分内容、文字的真实性、完整性、及时性本站不作任何保证或承诺,请读者仅作参考,并请自行核实相关内容。
环球时报系产品
扫描关注环球网官方微信
扫描关注 这里是美国微信公众号
扫描关注更多环球微信公众号赵乐秦:当前桂林存在大企业少、产业融合度不够等短板
08:52:00 来源:
核心提示:昨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来到政协委员第五联组,与委员们一起讨论报告,认真听取政协委员的建议。
6日下午,赵乐秦(中)参加政协委员第五联组分组讨论。首席摄影记者游拥军 摄
  赵乐秦参加政协委员分组讨论政府工作报告时提出
  做好产业融合文章 促进桂林发展
  讯(桂林晚报记者张鲲)昨日下午,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赵乐秦来到政协委员第五联组,与委员们一起讨论报告,认真听取政协委员的建议。在与委员们交流时,赵乐秦说,过去一年,桂林的经济社会各项事业发展呈现出稳中有升的良好趋势,各级政协组织和广大政协委员与市委、市政府同心同向同步,通过积极议政建言、出谋划策,为推动桂林经济发展、社会和谐作出了重要贡献。当前桂林正处在发展的关键时期,希望大家能够一如既往地发挥自身优势,踊跃参政议政,为加快&两个建成&,做好&旅游+&文章贡献智慧和力量。
  政协委员第五联组由农工党、九三学社、医卫、特邀等界别委员组成。他们当中有学者、文化工作者与医卫工作者,对桂林的发展有着深入的关注与研究。讨论中,邓翠荣、赖慧云、赵玉林、海洪、颜丽萍、贺金林、李震时、李素华、梁柱等委员踊跃发言。大家围绕政府工作报告内容,从经济发展、城乡面貌改善、文化建设、提升城市软实力、发展医疗旅游养生等方面积极出谋划策。
  赵乐秦认真听取大家发言,不时低头在笔记本上记下要点。他说,政府工作报告客观实在地总结了桂林2016年的发展。过去一年来,桂林市综合经济实力迈上了新台阶,交出了一组漂亮的&成绩单&。特别是项目带动作用明显,各种项目所带来的固定资产投资达到2131亿元。华为、浪潮、中兴纷纷与桂林展开合作,电子信息产业发展得到新的升级。此外,在经开区建设、现代制造业与文化产业发展上,也取得了看得见的成绩。
  但是,赵乐秦也同时指出,当前桂林依然存在没有大型工业支撑经济发展、大企业少、产业融合度不够等发展短板。今年政府工作报告中定下的经济社会发展主要预期目标是地区生产总值增长7.5%左右,力争8%左右;财政收入增长6%,力争6.5%;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增长8%,力争8.5%;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5%,力争16%。要实现这一目标,还需要付出不少努力,需要广大政协委员建睿智之言、献务实之策。
  在谈到委员们关注较多的健康产业发展问题时,赵乐秦对健康产业的定义进行了详细说明,并与大家就桂林所具备的发展优势与资源进行了探讨研究。他表示,健康产业与文化产业都是桂林&旅游+&文章里的重要内容,桂林在发展单一产业的同时,如何让这些单一产业与旅游实现深度融合,是需要好好研究的问题。他希望今后桂林在发展过程中,要多注重产业间的相互融合,尤其是与旅游的融合,让&旅游+&真正成为桂林发展的新动力。
  市政协主席粟增林,市委常委、秘书长赵仲华,市政协秘书长苏甲杏参加分组讨论。
关注桂林生活网微信
责任编辑:xingg
社会娱乐国内国际广西桂林
48小时点击排行榜&&&&&& & 正文
产业融合度提高 辐射带动力增强
  5月25日,从全国西甜瓜擂台赛上传来喜讯,东台西甜瓜以其端正的果型、鲜亮的色泽、诱人的口感,赢得了最高分,从300多个品种中脱颖而出。  东台西甜瓜荣获全国擂台赛冠军,除了得益于东台独特的土壤、气候条件和优越的生态环境外,主要因为通过推广工厂化育苗、大棚多层覆盖、微滴灌等新型设施栽培技术,普及应用温湿度调控、嫁接换根、整枝压蔓、人工授粉等新型实用技术,形成了与外地西瓜区别明显的形态特征和口感品质。  近年来,我市按照绿色主导、特色优先的现代农业发展思路,大力实施农业标准化战略,扎实推进制标贯标、技术培训、龙头带动和基地建设等重点工作,加强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引进、研发和应用,切实加快农业经济转型升级,有力带动了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并以高分通过省级农业综合标准化示范市验收。到去年底,全市高效农业和设施农业面积分别扩大到142万亩、64.2万亩,规模全省第一。西瓜、青椒、蚕桑、胡萝卜、生猪、山羊、蛋禽等10多个农产品的产量全省最高。  突出标准 引领不断完善农业综合标准体系  按照“有标贯标、无标制标、缺标补标”的原则,我市因地制宜,通过制订贯彻先进标准,完善农业生产标准体系,不断提升种植业、养殖业的质量与效益。  对标龄较长的《早春西瓜大棚栽培技术规程》、《优质乳猪生产技术规程》、《灵芝生产技术规程》等进行修订,引用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将自主创新的技术成果和获得的技术信息转化为标准,保持标准先进性。  主导制定盐城市地方标准、企业标准,覆盖出口蔬菜、水稻、河蟹、保健食品等产业,基本满足我市特色产品扩大标准化生产与拓展市场的需要。组织农业规模企业根据关联产业生产和企业发展的需要,牵头制定企业标准,涉及产品质量、生产技术、检测方法等各方面,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和产业带动力。  优选带动农户多、标准化基础好的特色产业,作为重点建设的综合标准化项目。第一批综合标准化项目包括西瓜、桑蚕、水稻、中华绒螯蟹、双低油菜、食用菌等6项,组织专业技术小组深入基层推动标准化创新,覆盖6大产品生产的产前、产中、产后和服务四大环节,涵盖产地环境、品种质量与检验、种养业投入品、栽培饲养技术、品质卫生、包装贮藏销售、产品深加工等一系列标准,延伸和拓展了产业链。“桑蚕-食用菌-有机肥”省级循环经济标准化试点通过省质监局、省经信委考核验收。第二批综合标准化项目包括东台地方鸡、乳猪、青椒、胡萝卜等。两批综合标准化项目占全市农业主导产品70%以上,全部建立完善后将形成产业融合度高、辐射带动力强的东台农业综合标准体系。  强化培训管理 为标准化生产提供有力保障  我市着力加大农业生产标准化的培训管理,确保各项先进技术不折不扣地应用到农业生产实践中去,让群众享受到标准化生产带来的实实在在效益。  近年来,在全市范围内深入推进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积极实施桑蚕生产、粮棉油高产创建、设施瓜菜生产、畜禽高效养殖、特种水产养殖、农机专业化服务等一系列培训,培育出一批有文化、懂技术、善管理、会经营的新型职业农民,并创成盐城唯一一家全国新型职业农民培训示范县(市)。据统计,截至2014年底,我市累计组织农业实用技术培训8202班次,培训农民893311人次,平均每年培训农民42538人。  同时,积极组织汇编各个产业技术标准和生产技术规程培训手册,并结合关键技术和种养阶段,编写易懂易会的技术明白纸,一起印发给农户。组织技术人员走村入户送技术,现场解答农民群众难题,让标准走出文本、落到田间地头。  市农委、质监、海洋渔业等部门认真组织贯彻实施农业投入品监管办法,做到村组有信息员、门店有经营信誉度公示卡、经营有台账、销售有控制、检查有痕迹、执法有档案。畅通群众举报渠道,强化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督,构建以市农产品质检中心为核心的农产品检测网络。  打造特色 品牌充分发挥示范带动效应  围绕瓜果蔬菜、茧丝绸、肉制品、家禽、精制粮油等特色产业,我市加大标准化示范力度,全面推行标准化生产,拉长增粗产业链条,提升特色产业的规模和实力。  结合全市十大农业工程建设,将西溪植物园、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富安茧丝绸产业园、中粮生猪标准化养殖与生态循环利用示范区等作为重点,组织专家驻点服务。引导园区结合实际发展现代种苗、规模种养、休闲观光等产业项目,示范引领高效设施农业发展,建成省级现代农业园区2个、盐城市级现代农业园区7个。三仓现代农业产业园建设3.3万亩“菜篮子”生产基地,打造全省最大的蔬菜标准化生产示范区和瓜果蔬菜出口创汇基地。  以352省道、沿海高速、344国道、新204国道沿线为主阵地,加快农业设施提档升级,大力推广标准钢架大棚,示范推广连栋大棚,试点建设智能大棚,沿线形成“三园二区”、“三基地十项工程”的高效设施农业示范带。  加大品牌创建力度。富安牌桑蚕生丝荣获中国名牌产品称号,东台西瓜、弶农牌西瓜被评为中国名牌农产品,东台西瓜、东台蚕茧、东台陈皮酒获国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星云牌茧丝获中国驰名商标。另外还有一大批农产品分别获省名牌产品、省著名商标、盐城市名牌产品等称号。  目前,全市大棚西瓜面积扩大到26万多亩,总产突破100万吨,产值逾18亿元,规模位居江苏第一,全国前列,成为名副其实的“西瓜王国”。作为蚕桑生产大市、全国首家“中国茧丝绸基地”,现有桑园15.2万亩,年产干茧7000多吨,桑园面积、饲养总量、蚕茧产量、质量、亩桑效益等多项指标位居全省第一。水稻生产区域稳定,常年种植面积达50万亩,单产水平600公斤以上……  一组组数据折射出我市现代农业蓬勃发展的强劲脉动,一个个荣誉凝聚着全市上下加快高效农业发展的辛勤付出。农业标准化生产不仅打造了东台现代农业的一张张特色品牌,让东台的现代农业叫响全国,也进一步拓宽了农民增收致富路,引领广大农民在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康庄大道上阔步向前。
来源:东台日报&&
编辑:秦春凤
主办单位:中共江苏省委宣传部、江苏省精神文明建设指导委员会办公室
中国江苏网(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承办
江苏中江网传媒股份有限公司 版权所有赞助商链接
论文分类导航
经济管理论文:
教育教学论文:
医药卫生论文:
法学研究论文:
文哲艺术论文:
工程技术论文:
电子信息论文:
农业科学论文:
昭通市淡水渔业产业发展问题及对策分析
2012 年,云南省人民政府遵照省委第九次党代会重大战略部署,出台了《云南省人民政府关于加快高原特色农业发展的决定》,将淡水渔业提升为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五大&建设内容之一,加以重点扶持[1]。昭通市在积极培育高原特色农业产业过程时,把淡水渔业纳入全市六个百亿元重点扶持产业发展的规划中。自从云南省人民政府决定把淡水渔业纳入高原特色农业发展规划以来,昭通市充分利用地区优势,大力发展淡水养殖,几年来渔业产业规模不断壮大,渔业产值迅速增加,但在发展过程中也遇到了许多新问题及挑战。
一、昭通市淡水渔业发展现状
(一)渔业资源丰富
昭通市位于云南省东北部,地处云、贵、川三省结合处,金沙江下游沿岸,坐落在四川盆地向云贵高原抬升的过度地带。境内河网密布,水系发达。全市有金沙江、横江、白水江、关河、赤水河、牛栏江、大关河等众多江河流经,其中金沙江贯穿昭通多个县区。昭通水能资源富甲云南,已开发127多万hm2用于淡水养殖。境内电站数量多,目前溪洛渡、向家坝、白鹤滩三座巨型电站水库养殖面积高达099万hm2,预计至2020年三大电站库区能形成233万hm2宜渔水面。目前规划投资建设的中、小型电站水库也可达到033万hm2规模的宜渔水面。此外,昭通市有丰富的冷流水资源,统计数据表明,全市流量大于02m3/s的冷水泉合计共计200多处,有40余处适宜开发利用,可开发冷流水养殖水域达6667hm2以上[2]。
(二)渔业养殖规模逐渐壮大
昭通市淡水渔业发展节奏加快,养殖面积大幅度增加,渔业水产品总量和渔业总产值不断提升。从2014年各州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来看,昭通市农业总增加值为13813亿元,其中渔业增加值为仅为087亿元[3],可见渔业对昭通农业的贡献率不足。但截止2015年底,昭通市养殖面积达到,比2010年的增加,年均增长2261%;水产品总产量达到41539t,比2010年的13502t增加28037t,年均增长2520%;渔业总产值达到8362162万元,比2010年的2299094万元增加6063068万元,年均增长2946%。养殖面积占全省养殖面积(1422万hm2)的891%,水产品总产量占全省水产品总产量(937万t)的448%,渔业总产值占全省渔业总产值(2103亿元)的399%。可见昭通市淡水渔业发展迅速,在全省淡水渔业的发展中占据重要地位。
二、昭通市淡水渔业产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昭通市淡水渔业发展不仅具有良好的资源禀赋条件,而且遇上了云南省高原特色农业产业建设的良机。因此,渔业产业发展迅猛,也取得了显著成效。但是,在新常态形势下,淡水渔业的发展也面临着新的挑战,出现了许多新问题,主要表现如下。
(一)渔业产业融合度低
从昭通市淡水渔业内部结构来看,目前渔业发展方式较为粗放,产业发展仍以第一产业为主,二、三产业所占比重偏小,与渔业相关的精深加工产业欠缺,导致当前淡水渔业发展产业链脱节,产业之间结合松散,附加值小,主要表现为生产环节市场竞争力不足、加工服务环节基础薄弱及休闲旅游等现代渔业发展欠缺[4]。此外,由于鲜活水产品存储时间短、易腐、运输难度大等特点,对产品的保鲜技术、流通配送提出了巨大的挑战。单一狭窄的水产品销售渠道也难以适应要求,使得淡水养殖产值提升困难,挫伤渔民生产的积极性,抑制淡水渔业产业的深度融合,渔业资源整合利用困难。
(二)渔业产品品牌尚未建立
昭通市淡水渔业产业发展起步较晚,现阶段外界对昭通市水产品的认知度和接受性较低。除了邻近供应地昆明、贵州、四川和重庆部分地区了解昭通水产品外,外界绝大多数地区对昭通水产品的认知还呈现空白状态。再加上地区产品缺乏区域品牌,致使昭通区域外市场难于拓展,渔业产业形成大资源、小产业格局,无法有效地将资源优势转换成优势。
(三)渔业产业规模小、效益低
昭通市渔业带动能力强、辐射性广的龙头企业尚未建立,因此,全市水产养殖缺乏规范化,水产品销售缺乏统一正规渠道,农民还保留自产自销经营方式;农民科学文化素养低,新型职业农民缺乏。这些原因导致水产养殖呈现小、散、弱的局面,产业发展进展缓慢,拓展市场的能力不足,规模化、集约化生产水平不高,效益低下。
(四)渔业产业发展基础薄弱
面对发展新形势,昭通市基础设施投入不足,渔业执法力度不够,手段落后,缺乏自主创新能力,科技成果转化应用能力弱。渔业原良种体系、基层推广服务体系、质量监控体系、水生动植物防疫体系等较弱,且渔业的配套制度不够健全。由于支撑保护体系不健全,在大力推崇走高效、生态、安全、友好现代渔业发展道路时,淡水渔业产业发展步履维艰。
三、昭通市淡水渔业产业发展对策
(一)完善渔业产业加工环节
为满足规模化养殖对饲料的需求,依托本地渔场分布格局及交通区位优势,积极发展渔业饲料加工。2015年云南省饲料加工产值高达1027亿元左右,占全省渔业总产值的1136%。昭通市水产品销路主要以鲜活产品销售为主,这在很大程度上严重制约了水产产值。通过建立水产品加工厂,将鲜活水产品加工成速食产品(鱼块、休闲小食品)、干货及其他附加产品等,不仅可以减轻鱼贱伤农的局面,还可以降低淡水养殖的风险。2015年云南水产品加工产值达953亿元,占全省渔业总产值的1054%[5]。可见,重点攻破水产品的加工环节是促进产业深度融合、提升产值的有效利器。
(二)培育水产品区域品牌
昭通市淡水渔业起步晚,但因其发展条件及市场前景优越,所以必须作为全市高原特色农业产业重点扶持。目前外界对本地水产品认知度低、接受性弱,为改变这一现状,可以通过传统营销及电子商务提升昭通水产品的知名度,促进渔业快速发展。重点发挥昭通市资源优势,与养殖模式、生产条件、水域环境状况及产业特点相结合,把昭通市淡水养殖名特优鱼类打造成具有地区特色的一大品牌。通过建设具有地方特色的水产品区域品牌,树立水产品的名优品牌,占据市场竞争的制高点,实现渔业效益。
(三)积极发展休闲渔业
休闲渔业已成为淡水渔业产业发展的趋势,是渔业与旅游业相结合的一种新兴产业形态,集渔业、科普、旅游观光、餐饮、健身娱乐休闲为一体的新型产业,于20世纪 60 年代兴起于拉美地区,后逐步推广[1]。借助昭通市秀丽的自然风光,休闲渔业发展符合因地制宜原则。依靠自然风光基础,建设及完善各项基础配套服务设施,通过统筹布局、科学规划、严格监管、培育专业队伍等,创造一个优雅、舒适的旅游环境,塑造具有昭通特色的、充满民族风情的休闲渔业。
(四)培育新型职业经营主体
推进淡水渔业的供给侧改革,实现转型升级发展,扶持新型经营主体是关键。不仅要激发广大传统渔民的热情,还要发挥新型渔业经营队伍的作用[6]。首先,为培育新型职业农民,政府需要加强示范引导,多渠道、多形式、多层次开展职业培训和实用技能培训,全面提高渔业从业人员的素质和技能,坚持渔业持证上岗制。通过打造一批&懂技术、有文化、善经营、懂&的新型职业人才,实现农民的职业化,促进传统养殖方式向现代养殖方式转变,最终带动周围养殖户通过科学养殖致富。其次,应该积极发挥专业大户和家庭渔场的骨干作用。一方面,需要不断完善渔业基础设施建设,为渔业发展创造良好的条件;另一方面,对积极申请发展家庭渔场和专业大户的人员进行资格审核认定,择优选择,规范渔业的发展。最后,需要充分利用龙头企业和专业合作社的纽带作用,培育一批带动能力强、辐射面广、产业关联度大的龙头企业,全面辐射带动渔业的规范化养殖和水产品的统一加工、销售。通过吸纳专业大户、家庭渔场和广大渔民积极加入渔业合作社发展,最终达到集体经营、规模发展、民主、利益共享[7]。渔民通过入股形式加入渔业专业合作社,不仅可以保证渔业规模化生产,还可以减少鱼苗培育、病虫害防控以及运输销售等成本,最终达到规模效益。
(五)创新淡水渔业发展模式
昭通市淡水渔业未来的发展,科技支撑是关键,加强生态健康养殖技术及渔业实用新技术推广与培训,强化技术服务,通过校企联合、引进集成、试验示范,建立健全水产养殖防疫和病害治理、水产品质量安全监管和良种繁育等综合服务体系,提高渔业生产的现代化水平[8]。为保证渔业健康快速发展,广泛引进专业技术人才、积极培育新型实用人才任务迫在眉睫。创新渔业科技服务模式,积极开展水产科技下乡,专门成立科技服务小组,形成&科技服务组+企业+基地+养殖户&的发展模式,保证养殖户在科技服务组的指导下、在产业化龙头企业的带动下达到养殖技术及综合文化素养的提高和养殖效益提升的双赢效果。
[参考文献]
[1]李梁,周睿,金方彭.云南高原特色淡水渔业发展道路探析[J].云南农业信息,2015(6):2.
[2]龚廷登,刘文明,艾祖军.昭通市渔业发展调查[J].云南农业,2013(10):9.DOI:10.3969/j.issn.13.10.004.
[3]王舸.2015云南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统计出版社,.
[4]王文彬.推进渔业供给侧改革的对策与建议[J].渔业致富指南,2016(11):15.
[5]农业部渔业渔政局.2016中国渔业统计年鉴[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16.
[6]王文彬.推进渔业一二三产业融合的对策与建议[J].渔业致富指南,2016(1):16.
[7]王文彬.新常态下渔业转型升级路在何方[J].渔业致富指南,2015(6):15.
[8]张卫.推进供给侧改革 实现辽宁省渔业转型升级[J].中国食品,2016(14):94.DOI:10.3969/j.issn.16.14.036.
上一篇:   下一篇:}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中国第一产业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