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英帝国的没落是怎么没落的是如何被美帝取代的

英国:美国终于追随大英帝国没落 中国笑到最后
导读: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日前发表题为“美帝国的迅速崛起和更迅速的衰落”文章,以下为主要内容:
  正如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失去世界主宰的地位,在一段短暂得惊人的时期后,权力再次转移。
  二战后接近巅峰状态
  历史加速发展,就像人的衰老也会加速。我可以解释自己有生之年历史上发生的六七次重大转变。我生于1928年。当时,帝国的力量对比使英国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美国是工业领袖,但大英帝国是最伟大的强国,地球上每六个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英国国旗下。
  然而,金融力量已经转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日前发表题为“美帝国的迅速崛起和更迅速的衰落”文章,以下为主要内容:-正如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失去世界主宰的地位,在一段短暂得惊人的时期后,权力再次转移。二战后接近巅峰状态历史加速发展,就像人的衰老也会加速。我可以解释自己有生之年历史上发生的六七次重大转变。我生于1928年。当时,帝国的力量对比使英国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美国是工业领袖,但大英帝国是最伟大的强国,地球上每六个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英国国旗下。然而,金融力量已经转移到大西洋的另一边。1931年,美国经济被大萧条削弱,英国被迫脱离金本位制而让英镑浮动。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当时,英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帝国。美国崛起为占统治地位的金融力量,德国则要求支配欧洲。二战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美国接替大英帝国的角色成为世界警察。美国是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强国,同时又通过好莱坞逐渐在文化上取得统治地位。1931年,不同的强国都在不同领域要求领导地位,但美国成为最大的世界强国。世界都指望美国的领导,而罗斯福、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这三任总统也提供了这样的领导能力。1951年,我首次访问美国,当时的美国接近巅峰状态。对于一个来自英国的年轻旅行者来说,那里与战后的欧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有无穷无尽的机会。我应邀参加在美国大学的巡回辩论赛。我只记得一场辩论:我们争论的是美国霸权不可能永远延续的历史理由。我们对权力轮换法则的描述不太受欢迎:它似乎不现实。身为一个英国青年在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华盛顿就像一个英国青年在凯撒时代的罗马。这是可见的权力———而且伴随着似乎取之不竭的财富。霸权地位短暂得惊人-此一时彼一时。美国的优势不再像过去那么强大、体现的领域也不像过去那么多。不错,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军事强国,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能够打一场世界大战。但是,美国在打小规模战争时不那么突出,而且缺乏使自己不战而胜的关键实力。美国的霸权地位短暂得惊人。这其实始于1941年华盛顿加入二战:珍珠港事件带来美国霸权的高潮阶段。美国经济第一的位置预计将在2020年结束,普遍认为中国届时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现代帝国的确似乎越来越短。希特勒希望千秋万代的帝国只持续了12年。法国预言家诺斯特拉达穆斯预测,大英帝国将持续300年。照我看没这么长,从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开始直至1913年一战前的最后一年。这样算来,英国的优势地位持续了225年,中间只被拿破仑和失去在美国的殖民地所打断。但是,这仍然使大英帝国领先于美国:2 2 5年对7 9年。当前这个时代的新兴强国是中国,中国有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金融储备。中国经济的增长依靠出口,而美国的繁荣靠中国持有美债的增长来维持。两国遵从同样的金融模式。就算一个国家想要放弃这项政策,那几乎也是不可能的。美国和中国因贸易和经济增长上的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这对世界和平或许有利。强国之间的战争(比如法德冲突)通常有关领土。中国和美国并不接壤。两国都不需要冒欧洲战争那样的风险。从历史上看,中国并不喜欢鲁莽冒险。马克思主义成为一套革命的思想体系,但它在中国被儒家思想所调和,后者从本质上说是保守的教条。2011年的情形和1931年相反。1931年,英国在衰落,而美国在崛起。如今,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衰退当中,美国在衰落,中国的财富、力量和领导地位则在不断提高。
猜你感兴趣
热门评论12楼4楼资源拥有量和战略资源拥有量排在前列的,有美国。国家战略环境评估,美国排在前列的。科技发展潜力及现在科技水平,都是世界第一。人口所占比例,美国的也是很合理的。英语世界的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占有世界上大部分的土地和资源。战争武器,现在和美国比肩的国家还没有。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民族,是真正的合众国,是联合王国。拥有睿智的政治制度,可以自身调节。那是个拥有巨大战争潜力的国家,凭什么可以认为她会衰落呢27楼24楼一个国家的最终强大靠的是制造业和高科技的研发和运用,就如你占在冰山上很难感觉到它即将崩塌,你或许错误地认为它将永远延续下去...因为在你的眼里它是如此的坚固庞大!事实上哪怕一声呐喊就可能使它崩溃.....以美国的行为看打个阿富汗都拖泥带水,你难道可以相信他的战争能力真的能控制世界么?它或许军事上比1931年的英国要强大些但是根本不堪与强国一战【战后必然崩溃】,这不是匪夷所思。看看伊朗吧,一个微不足道的小国喊了N年都不敢下手,想想吧!它就是年老的在位狮王对于地盘上的雌狮还可以耍耍威风,一旦强大的对手来挑战只能夹着尾巴逃走......它的身材依然高大,牙齿也还锋利,吼声还能威慑鬣狗....只有它自己知道自己有多虚弱,它跟本不堪已经足够强大流浪狮的一击!曾几何时是那么遥不可及.....一艘烂航母就可以狐假虎威【1996】看看吧,才过了15年.....F22停飞了....歼10...11...20横空出世超级航母数艘在建...这说明什么,力量上我们已经很强大,尖牙利齿在迅速生长而它在迅速衰老越来越力不从心。想反驳看看这段时间的南海.....说话要有实力的!对它妻妾的占有是迟早的事......对手在等机会、更好的机会!那个一击致命而自己不会受伤的机会!不懂
既然中國這麼牛,爲什麽國人,尤其是官員子女和富豪要爭相逃離中國呢?能解釋下嗎?很简单,你自己都说了是一些富人与官员.......就是一些靠非法手段敛财的人,任何政策都会有弊端和漏洞。这就跟最健康的狮子也会生跳蚤一个道理。我们讨论的不是一个问题,就好比那头老狮王依然占据着众多的妻妾甚至霸占着流浪狮的姊妹[比如弯弯]...明白人都知道事物在发展变化。96年胎毒猖獗08年就时光不在...........敢分裂就杀无赦!10年在东海采取攻击态势。11年在南海也开始采取进攻态势...........南海迟早 是中国的内海。奉劝弯弯人不要掩耳盗铃自欺欺人,充分回归大家庭才是出路。中国词典里没有分裂,只有统一和叛逆!毛时代紧衣缩食造就了强大的工业体系与国防、民族自尊,后来特色以后虽然滋生了贪腐却造出金融核弹。这个比枪炮更重要,不要小看中国人的智慧。DXP虽然与毛对于发展的手断有分歧但是对于中国的强大是一致的,即利用一切手段发展壮大自己。任何手断都有弊端,相信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这些弊端一定会得到纠正。就如同二战时美国也有失败甚至惨败这并不影响最终的结果,我们只看表现出来的。中国的确在一步步前进,现在关岛都在共军的打击之下弯弯还在做春秋梦么!在中国靠改革以前城里人会嘲笑摆地摊的农村人,现在摆地摊的都成了大老板,大多数的商铺超市都是农民在经营运作。不要小看中国人,中国制造遍布全球,从纺织、电子、家电到汽车甚至高端的卫星,飞机都在飞速抢占国际市场。不要想当然以为中国很穷很弱难有前途,他仍然在节衣缩食发展自己,一场较量后啥都有了..............包括你的妻子你的财富!再说一句,弯弯早已被看成自家的东西,对付弯弯根本不用枪炮稍微动些手脚弯弯经济就会崩溃。枪炮对付的是美帝.............如果你不是太衰老一定能看到----不出30年美帝被轰出亚洲,还要拜托他千万不要先挂了!在美帝军舰的眼皮底下敢于打击金门附近的蒋军、同样在美帝军舰眼皮底下敢于收复西沙,你认为弯弯是安全的么?只有傻子才相信!60楼资源拥有量和战略资源拥有量排在前列的,有美国。国家战略环境评估,美国排在前列的。科技发展潜力及现在科技水平,都是世界第一。人口所占比例,美国的也是很合理的。英语世界的国家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新西兰等占有世界上大部分的土地和资源。战争武器,现在和美国比肩的国家还没有。美国,拥有世界上最多的民族,是真正的合众国,是联合王国。拥有睿智的政治制度,可以自身......等你发现清朝灭亡的真正原因是起源于瓦特发明蒸汽机的时候在说这些吧。美国是没有衰落,但是他是可以被超过的是可以被超越,就一定和中国有关系么?美国是可以被超越的,因为美国的的制度已经发展的相当完善,可以说在资本主义国家种已经是极致了。但是所有的事物都不是完美的,要不断发展,美国的这种极致就束缚了它的发展,就像中国的封建制度一样,还有哪个封建国家有中国的封建制度完善,封建势力非常强大,反对一切颠覆他统治的新事物,这就遭成了中国的僵化停滞不前,最终被封建制度不完善的西方国家抢先进入了资本主义,因为这些国家封建制度不完善,所以相对来说社会制度的变革阻力也相对较少,也越容易突破现有的形式。美国现在已经到了量变转换为质变的时候了,但是除非他现有的既得利益集团能放弃自己的利益,进行彻底的社会改革,但是你认为美国的石油、军火、金融大亨会答应吗。所以风水轮流转很正常。
点击加载更多
更多精彩内容  英国《泰晤士报》网站日前发表题为&美帝国的迅速崛起和更迅速的衰落&文章,以下为主要内容:
  正如英国在20世纪30年代失去世界主宰的地位,在一段短暂得惊人的时期后,权力再次转移。
  二战后接近巅峰状态
  历史加速发展,就像人的衰老也会加速。我可以解释自己有生之年历史上发生的六七次重大转变。我生于1928年。当时,帝国的力量对比使英国领先于其他任何国家。美国是工业领袖,但大英帝国是最伟大的强国,地球上每六个人就有一个生活在英国国旗下。
  然而,金融力量已经转移到大西洋的另一边。1931年,美国经济被大萧条削弱,英国被迫脱离金本位制而让英镑浮动。1933年,希特勒在德国掌权。当时,英国仍然是最强大的帝国。美国崛起为占统治地位的金融力量,德国则要求支配欧洲。
  二战彻底改变了这种格局。美国接替大英帝国的角色成为世界警察。美国是占支配地位的经济强国,同时又通过好莱坞逐渐在文化上取得统治地位。
  1931年,不同的强国都在不同领域要求领导地位,但美国成为最大的世界强国。世界都指望美国的领导,而罗斯福、杜鲁门和艾森豪威尔这三任总统也提供了这样的领导能力。
  1951年,我首次访问美国,当时的美国接近巅峰状态。对于一个来自英国的年轻旅行者来说,那里与战后的欧洲是完全不同的两个世界,有无穷无尽的机会。
  我应邀参加在美国大学的巡回辩论赛。我只记得一场辩论:我们争论的是美国霸权不可能永远延续的历史理由。我们对权力轮换法则的描述不太受欢迎:它似乎不现实。身为一个英国青年在艾森豪威尔时代的华盛顿就像一个英国青年在凯撒时代的罗马。这是可见的权力&&&而且伴随着似乎取之不竭的财富。
  霸权地位短暂得惊人
  此一时彼一时。美国的优势不再像过去那么强大、体现的领域也不像过去那么多。不错,美国仍然是世界最大的军事强国,拥有最先进的技术,能够打一场世界大战。但是,美国在打小规模战争时不那么突出,而且缺乏使自己不战而胜的关键实力。
  美国的霸权地位短暂得惊人。这其实始于1941年华盛顿加入二战:珍珠港事件带来美国霸权的高潮阶段。美国经济第一的位置预计将在2020年结束,普遍认为中国届时将成为世界最大的经济体。
  现代帝国的确似乎越来越短。希特勒希望千秋万代的帝国只持续了12年。法国预言家诺斯特拉达穆斯预测,大英帝国将持续300年。照我看没这么长,从1688年的不流血革命开始直至1913年一战前的最后一年。这样算来,英国的优势地位持续了225年,中间只被拿破仑和失去在美国的殖民地所打断。但是,这仍然使大英帝国领先于美国:2 2 5年对7 9年。当前这个时代的新兴强国是中国,中国有最多的人口和最大的金融储备。
  中国经济的增长依靠出口,而美国的繁荣靠中国持有美债的增长来维持。两国遵从同样的金融模式。就算一个国家想要放弃这项政策,那几乎也是不可能的。美国和中国因贸易和经济增长上的共同利益联系在一起。
  这对世界和平或许有利。强国之间的战争(比如法德冲突)通常有关领土。中国和美国并不接壤。两国都不需要冒欧洲战争那样的风险。
  2011年的情形和1931年相反
  1931年,英国在衰落,而美国在崛起。如今,在我们这个时代的大衰退当中,美国在衰落,中国的财富、力量和领导地位则在不断提高。
上一页 1 下一页
上一篇:下一篇:
·&&&·&&&·&&&·&&&·&&&·&&&·&&&·&&&·&&&·&&&
三军网是中国最权威的中国军事网站,每日为大家提供了中国军事新闻,国际军事新闻还有网友对中国军事的最新爆料。中国战略网致力于全球政治、经济、军事研究,以增强公众对国际局势的了解。本站信息均转载于网络,如有侵权请及时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在24小时内处理。&&&
站长&& Email:&&最新公告:
本站所有期刊杂志信息均包含杂志社真实投稿电话,以及投稿邮箱,投稿请点击以上期刊栏目选择相应期刊直接联系杂志社。
浅论美国独立后英帝国的瓦解与重建
  论文导读::美国独立是英帝国历史上十分重要的事件,以此为界,英帝国历史可分为第一英帝国和第二英帝国。本文详细论述了第一英帝国及其瓦解的原因,并探求了在崩溃之后的第一帝国基础上,第二英帝国建立的内在原因、采用的统治政策及其发展壮大。而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统治理论的调整是这一切发生转变的关键所在。
  论文关键词:美国独立,殖民地,第一英帝国帝,旧体制,第二英帝国,新机制
  英帝国曾是世界历史上最强大的殖民帝国。史学界对此又有第一帝国与第二帝国的划分,而这个分期是由一则重大事件决定的。1783年9月,当时不可一世的英国由于军事上的溃败以及北美殖民地人民顽强的斗争,与从自己的殖民地成长起来的新兴国家&&美利坚合众国签订了《巴黎和约》,正式承认了美国的独立。这块英帝国最重要的殖民地使得帝国昔日的光辉黯然失色,该事件也标志性地成为第一英帝国与第二英帝国的分水岭,深刻地影响了整个英帝国的发展轨迹。
  一、潜伏着危机的帝国旧体制及第一英帝国的崩溃
  美国独立并非偶然事件,它是第一英帝国在殖民地统治机制上种种不合理政策发展的必然结果。事实上,英帝国在北美殖民地脱离帝国的前夕已蕴藏着种种危机。
  首先,英国对如何管理殖民地并没有一个明确的思想,[1]除佐治亚外,北美十三州其余的殖民地都是在1688年以前建立的,而这一时期英帝国正被国王和议会之间的权力斗争搞得四分五裂。距离遥远、漠不关心和英国最高权力归属未定的局面等因素凑在一起,使英国迟迟未能制定一套前后一致、有连贯性的殖民政策。
  其次,英国对殖民地的管理十分混乱,没有一个专门的机构来全权负责殖民地事务,帝国对殖民地的控制是靠许多个不同的部门来行使的。在这种多重管理体制之下,英国对殖民地的控制显得十分随意,极不协调,各个部门之间也互不通气。例如,负责殖民地事务的贸易局只是一个咨询机构,其性质类似一个全国性的商会。其主要工作是接受各殖民地总督的所有来信和殖民地议会事务,并将有关法律送到相应的部门。涉及有关财政部和海军部的事务,贸易局不能命令它们采取行动,而只能请求采取行动[2]。而海军部和陆军部虽说负责殖民地的防务,却很少与贸易局相互磋商,甚至即便是在伦敦的英国大主教也想在殖民地插上一脚。总的来说,各部门在殖民地事务上都不愿与其他部门采取共同行动。
  而从更深层次看,第一帝国时期潜伏着的危机,更与其不合理的殖民旧体制密切相关。
  第一,旧的殖民理论体系无法解决英国与殖民地的矛盾。
  第一英帝国是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形成的。按照该理论,殖民地的作用在于为母国生产原材料,消费母国的工业品。为此,长期以来,英国在重商主义理论指导下,制定了一系列关于殖民地的政策与法令,以保护其对殖民地的掠夺和控制,限制殖民地工业的发展。这理所当然地引起了殖民地人民的不满。随着殖民地自身经济的发展和综合力量的壮大,其同宗主国英国在政治、经济上产生了越来越多的矛盾。他们强烈要求英国放松对殖民地经济上的限制。而重商主义者为了获取更多的利润,则需要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双方的矛盾已难以消除,重商主义殖民理论已无法解决帝国出现的巨大矛盾。
  第二,殖民地巨额的防卫费用也是重商主义殖民地理论难以解决的问题。
  &七年战争&结束后,英国在美洲殖民地巨额的防卫和管理费用成了困扰英国统治者的一个重要的问题。按照重商主义殖民理论的观点,殖民地应支付其防卫费用,通过商业调控,殖民地应对母国有所贡献,占有殖民地应获益而不应担负债务。在他们看来,美洲殖民地在和平时期应该分担防卫印第安人的费用。[3]
  但实际情况是,英国在北美的开支持续飙升政治论文,收益却十分有限。为此,英国政府从1764年开始连续颁布了《食堂条例》、《印花税法》等法律。据估计,这些条例如果不遭受殖民地人民的反对而能切实地执行,所征收的税款可达10.5万英镑到14.5万英镑之多,几乎够供给英国在北美殖民地驻军一半的费用。[4]但是,这些法令与殖民地人民既有的传统发生了激烈的冲突。英国想通过执行重商主义的一系列法令,限制殖民地工业的发展,以便减轻英国在殖民地的负担,而美洲殖民地人民则想保住已有的自由,摆脱英国对他们的经济束缚。在这种情况下,英国要么放任殖民地自由发展和进行走私,并继续承担巨额的殖民地防卫费用,这显然不符合它的利益,也与重商主义殖民理论完全相悖,因为重商主义理论要求从殖民地取得贸易的好处;要么加强对殖民地的控制,对殖民地进行征税,减轻英国在殖民地的负担,然而这又遭到美洲殖民地的强烈反对。旧的理论在面对此类问题时捉襟见肘,陷入困境。
  最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也使旧的殖民体制无以为继。
  18世纪中叶,美利坚民族开始逐渐形成,在反对英国的斗争中,北美殖民地走向了联合。《印花税法》通过不久,马萨诸塞便邀请各殖民地派代表举行会议,来考虑《印花税法》的威胁,[5]由于美洲殖民地的居民大都是英国移民或英国人的后裔,他们把英国人的自由传统完全继承过来。同时由于美洲殖民地从一开始就具有较强的自治倾向,所以他们对于英国的高压政策反抗尤为强烈。当1764年《食糖条例》颁布后,马萨诸塞群众运动的组织者与宣传家塞缪尔&亚当斯对此坚决反对,他认为英国议会中并无殖民地的代表,任意征税,实系违反了英王特许状中允许马萨诸塞议会征税的原则。[6] &无代表,不纳税&的口号迅速在殖民地传开,并且成了殖民地人民强大的思想武器。
  由于美利坚民族的形成,他们无法再接受英国议会所颁布的法令,重商主义殖民政策已经成为殖民地发展的巨大障碍,无法应对殖民地出现的新情况。在这种形势下,英国却不明智的颁布了一系列的法令,试图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并且采取了高压政策,使殖民地人民感到他们未被当做是英国的子民,从而导致认同感的消失,离心倾向日益明显。北美殖民地人民也由&争取美利坚所理解的自由,期望使英帝国恢复到以前那种美满状态&,[7]转化为争取民族独立,最终导致第一英帝国的瓦解。
  由此可见,英帝国的殖民地旧体制危机四伏,不仅在指导理论上不合时宜,而且实践操作中也每每是事与愿违。美国的独立便是上述矛盾激化的产物和集中体现。
  北美十三州的分离&是18、19世纪中英国权势扩张大潮流的一股逆流& [8],对英帝国是一个极为沉重的打击。失去北美殖民地的英帝国,与当年曾经煊赫一时的西班牙帝国与荷兰帝国的情形颇为类似,极有可能步这两个国家的后尘,沦为二流国家。帝国国王乔治三世认为英国绝不会从这一次失败中恢复元气,其本人甚至想到了退位。而其他殖民国家对英国的窘境十分庆幸,它们认为,一旦英帝国瓦解,自己就可以在以前被禁止的北美殖民地进行商业活动,从而减少英国的出口,挤压其生存空间,最终导致英国崩溃。
  美国的独立直接摧毁了第一英帝国。解体后的英帝国变得支离破碎:在北美大陆,英国仅剩下了魁北克、新斯科舍、纽芬兰等殖民地;在印度,英国保留着孟美、马德拉斯、加尔各答三个殖民据点。而在这些殖民地中,魁北克和新斯科舍地广人稀,一片荒芜,生存条件极为恶劣;在印度,英国人则陷于印度人的汪洋大海之中。风雨飘摇的帝国似乎已摇摇欲坠,陷入万劫不复的深渊。
  二、新的统治机制的建立及促使其产生的因素
  历史的发展往往是在人们预料之外的。第一英帝国崩塌后,英国并没有江河日下、一蹶不振。政府从美国革命中吸取教训,及时调整了殖民政策,采取灵活、务实的方针政策,苦心经营,使印度、魁北克这两个原有殖民地得以巩固和扩大,而且不断向全球的各个地域和角落扩张。这样,帝国不仅扭转了颓势,而且运用新的殖民统治机制建立起了第二英帝国。
  新调整后的殖民统治机制主要包括:将第一帝国时期名称各异、管理混乱的殖民地置于国家的掌控之下;将原先的多元制管理调整为一元制管理;摒弃重商主义殖民理论,转而鼓励自由贸易;对殖民地的经济控制渐趋松弛,直至放弃对殖民地的贸易垄断;改变过去对殖民地只侧重经济的做法,加强了在政治上的控制;开始关心土著殖民地人民的疾苦,承担起对殖民地的道德上的义务;从法律上制约殖民地官员收受贿赂、敲诈勒索的腐败行为;由拓殖夺取殖民地和贸易垄断转化为占领战略基地、促进帝国贸易发展,向自由主义殖民帝国过渡。
  帝国对殖民地统治机制进行调整和改革、发生上述重大转变并不是偶然的,主要是由以下三个方面的因素促成的。
  第一,美国独立的经验教训。
  如上所述,整个第二帝国的重建就是从美国独立这则事件开启的。因此,美国独立就成为促使帝国调整殖民政策的首要同时也是最重要的原因。
  美国独立之前,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统治主要侧重于经济方面,政治家大多将视野限定在商业路线上,而对政治的控制十分松弛,殖民地享有极大的自由,这对导致独立埋下了隐患。美国独立后,英国政府对其殖民政策进行了深刻的反思。在他们看来,美国独立最根本的原因是英国给了美国太多的自由。&我们曾经让旧的殖民地按照自己的愿望去发展,结果却失去了它们。&[9]所以,美国独立之后,英国对殖民地政策的一个基本原则就是抑制殖民地的自由。殖民地在政治形式上对母国缺少依赖是英国在旧殖民地失败的根源,&我们给了他们政治自由,这些自由必然包括主权,其结果便是独立论文开题报告。&因而英国应该&在(殖民地)政府行政部门最大限度地存在影响。&[10]
  基于上述思想,英国政府在美国独立之后调整了新的殖民政策。
  美国革命之后,英国逐渐抛弃了旧的重商主义的殖民政策。他们认为,为防止民主思想的泛滥和激进主义的影响政治论文,最好的办法就是加强对殖民地的统治,限制殖民地议会的权力。如果给与殖民地太多的民主,就必然会引起革命。这种思想成为了美国独立之后英国政府调整其殖民政策的出发点。
  第二,工业革命的发展。
  18世纪中叶开始,英国工业革命开始迅速发展,工业革命使得社会生产力有了惊人的发展。英国迫切地需要将产品出口到别的国家和殖民地,英帝国的政策目标也由开拓殖民地、垄断殖民地的贸易转移到扩大在全世界的贸易。控制战略基地以此来保卫帝国贸易。而同时工业革命带来的工业和科学技术的发展、经济实力的壮大以及英国在海上的绝对优势的地位的确立,使得这个目标的实现有了保证。帝国的根基由重商主义开始向自由贸易转变。
  工业革命的持续进行,又促使英国去寻找更多的原料产地和产品销售市场,这使得英国人认识到,不再需要对殖民地的贸易进行垄断,也不必对殖民地的原料进行保护,相反,为了使英国的工业品进入别国的殖民地市场,英国需要别的国家也实行自由贸易。于是,提出了&贸易优先于统治&的原则,这个原则构成了第二英帝国赖以安身立命的原则,在该原则的指导下,英国在印度的统治获得了前所未有的成功,控制了一个地域广阔、人口稠密的大国,并且在对待其他殖民地的关系上也获益颇多。
  第三,人道主义运动的影响。
  18世纪下叶,英国在经济上飞速发展的同时,在宗教文化领域,兴起了福音教育派以及随之而来的人道主义运动。人们的思想观念发生了变化。公众道德标准也发生了很大的变化,由此人们对待帝国的责任心也发生了变化。如何对待附属国人民的问题,在国内已不再是无关紧要的事,这种观念的变化影响了帝国政策的制定。
  第一英帝国本质上是商业帝国,它主要关心的是商业利润,而很少为殖民地人民考虑,对于奴隶和奴隶制,也很少同情。[11]人道主义运动则认为:所有的人必须对那些不幸的兄弟同情,理解,不论他们的人种,肤色如何。由于这种观念的变化,在英国人们开始考虑帝国的责任问题,一种新的帝国道德感在国内产生。他们认为帝国应该对它所统治的人民负责,为殖民地建立一个好的政府使大不列颠道德上的责任。[12]而这种新的帝国道德感的产生,既是英国调整其帝国政策的主要原因之一,也是第二英帝国与第一英帝国最根本的区别之一。
  三、新机制在印度的实践及第二帝国的发展壮大
  如果说上面论述的新机制的建立还只是停留在理论层面上,它的实际操作价值还有待考证,那么,英国对印度殖民地政策的调整和管理,就成了检验这种新机制功效的理想试验地。历史的发展业已证明,刚刚站立起来的第二英帝国运用新的殖民统治机制,在这块殖民地的治理上是比较成功的。而英国对印度的统治在英帝国发展史上具有极其重要的地位,代表了第二英帝国初建时帝国发展的方向。
  北美十三州的分离,使得英帝国的中心转移到了印度,这样&把印度作为对可能丢失的美洲殖民地的补偿,使得印度在人民感情中的地位日益增强。&[13]第一英帝国瓦解之后,英国在印度的统治就成了首要议题,英国政府必须采取切实可行的办法。东印度公司的敲诈勒索行为引起了人们广泛的不满,唤起了人们的责任感,人道主义者及民族主义者联合起来,要求采取果断补救措施。[14]在这种形势下,英国议会相继颁布了几项法令,通过此种途径来加强和改善帝国对印度的统治。
  1773年,英国议会颁布了《调整法案》,这是英国议会插手印度事务的第一步行动。而在此以前,公司董事会对有关统治印度的决策是不过问的。
  《调整法案》标志着英国首次将东印度公司置于议会控制之下,将印度殖民地事务由公司行为转变为政府行为。法案所规定的设立孟加拉最高法院,其目的是为了取代腐败而又效率低下的加尔各答法庭,是为了强制执行法案,防止东印度公司职员滥用法律,给土著居民提供有效的保护。[15]它标志着英国议会对印度人民首次给予了关注。
  但是,《调整法案》只是使英国政府限制了东印度公司,并未能控制公司。它也没有使公司董事会有效地控制公司职员,职员的种种腐败行为并没有消除,这要等到后来《印度法案》的出台,才解决了这个重大缺陷。
  《印度法案》是第一英帝国瓦解后英国政府为拯救帝国所采取的重大行动。它结束了《调整法案》试验带来的灾难,将公司的政治行动置于英国政府政策指导之下,制止了东印度公司职员的腐败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印度法案》的核心思想是实现国家对印度事务的控制。所谓国家控制印度事务,实际上就是用英国式的法律来限制东印度公司的不法行为和根除公司职员的腐败现象,制止不必要的战争,改善人民的处境,改变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形象,以保证英国获得更多的利润,使其在印度的统治更加稳固和持久。尽管这种政策的出发点仍是为了英国的殖民统治服务,但它毕竟在客观上有利于改善印度人民的悲惨处境,是一种崭新的殖民政策。这种殖民政策有助于运用英国政府的力量,惩治东印度公司职员的种种腐败行为,从而巩固英国在印度的殖民统治,与旧的重商主义殖民政策是一个明显的进步。
  英国政府对印度事务的真正控制正是通过1784年《印度法案》来实现的。它是继1773年《调整法案》后,英国政府采取的第二个行动。这样,通过1773年《调整法案》和1784年《印度法案》及以后的补充法案,英国形成了对印度事务双重权力中心统治机制,议会监督局规定政策方针,东印度公司董事会负责日常管理和任命官员,第一个中心高于第二个中心,但只能通过第二个中心起领导作用,这就是东印度公司和英国议会的共同管理机制。从此以后,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一切行为都在英国议会的控制之下,改变了旧的殖民统治体制下东印度公司为所欲为的局面。而且该法案禁止东印度公司主动挑起战争,规定严惩公司职员的腐败行为,其目的就是为了在制度上根除暴政,它试图给印度人民一个&好&的政府,英国也打起了关心&印度人民利益&的旗号,这是旧的殖民统治体制之下所没有的,标志着一个时代的来临政治论文,开创了英帝国发展的新纪元。
  新机制的全部内容在印度殖民地的实践虽然只是得到了部分的体现,但它旺盛的生命力已经露出了端倪。由此,我们也可以对第二英帝国新机制的功效窥一斑而见全貌。
  到拿破仑战争结束时,新的帝国统治机制已经基本形成,从第一英帝国到第二英帝国的转变也基本完成。英国针对各个殖民地的不同情况,实行了迥异的统治方案。对英属北美诸殖民地及其在西印度旧的殖民地,英国在那里实行的是代议制政府,由殖民地自己管理自己,英国通过加强总督的权力,缩小殖民地议会的权力,实现英国政府对殖民地的控制。在这类殖民地中,非英裔居民的法律、宗教、语言、文化,均得以保留。而对于印度等土著殖民地,如上所述,英国则承担起对殖民地的义务,为殖民地建立起了良好的政府,用人道主义作为其指导思想,惩治腐败、根除暴政、关心殖民地人民的利益,兴办教育,修筑铁路,促进了殖民地经济文化的发展。同时也巩固了英国在这些殖民地的统治。也正因为在第一帝国解体之后英国政府采取了新的殖民政策,用新的帝国理论作为其指导思想,第二英帝国才具有更强大的生命力,从而使英国对殖民地的统治更加巩固。
  新机制在第二英帝国发展的过程中,其本身还在不断地演进和发展,由此衍生出一些理念在处理殖民地尤其是新殖民地问题上更加进退有度,灵活自如。殖民地的用途更加多样性,不再仅仅局限于经济利益和军事力量方面,比如澳大利亚的拓殖只是为了安置流放犯。帝国也不再像先前那样患得患失,能够容忍一些殖民地的丧失。第二英帝国在对殖民地问题上的驾驭能力已显得自信从容、游刃有余。
  在加强和改善已有殖民地统治的同时,新生的第二英帝国在殖民扩张道路上也继续向前推进,帝国的版图大幅度扩大。在亚洲,英国是最大的欧洲势力;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被收入囊中;在非洲、加勒比海地区以及拉丁美洲,英国人的统治区域也在持续膨胀。世界各大洲都能看到英国殖民者的身影,越来越多的非欧人群被纳入到了英国人统治的范围。第二英帝国取得了比第一英帝国更为辉煌的成就。
  1783年北美十三州的丧失曾使英帝国遭受重创,陷入了山穷水尽的困境。然而,&塞翁失马,焉知非福?&,谁能料想到这一事件竟成为帝国发展壮大的契机?英国政府痛定思痛,从中汲取教训,剔除了先前许多不合理的管理制度,并又建立起更为灵活、有效的行政机制,使得帝国在短短的时间内峰回路转、柳暗花明,从而完成了第一英帝国向第二英帝国转变过程&&尽管这个过程经历了阵痛,且是以北美十三州殖民地丧失为前提的。新生的第二英帝国生机勃发,在殖民管理和殖民扩张上齐头并进,一路高歌,缔造了一个地域更为广阔、管理更为有效、内涵更加丰富、统治更加持久的大帝国,基本上确立了以后&日不落帝国&的雏形。而追本溯源,英国政府关于殖民地统治理论的调整是这一奇迹发生的关键所在和力量源泉。
  参考文献:
  [1]J.H.Rose, A. D. Newton, E. A. Benians. TheCambridge History of British Empire , Vol. (l)[M] . The Old Empire from Beginningto 1783 [M], New York , 1929.
  [2]J.H.Rose,A.P.Newton..The Cambridge History of the British Empire,Vol.(2)[M].Cambridge,1940. [3]W. D. Hussy.The British Empire and Commonwealth , 1500---1961[M].Cambridge, 1963 .
  [4]VincentT.Harlow. The Founding Of the Second British Empire,,Vol.(2)New Continents and Changing Values [M]. Longman, 1964.
  [5](美)R.C.西蒙斯.《美国早期史&&从殖民地建立到独立》(中译本)[M]. 商务印书馆,1986. [6]黄绍湘. 《美国史纲》[M]. 重庆:重庆出版社,1987.
  [7]塞缪尔&埃利奥特&莫里森.《美利坚共和国的成长》(中译本)(上)[M]. 天津人民出版社,1980.
  [8]计秋枫,冯梁.《英国文化与外交》[M].北京:世界知识出版社,2002.
  [9]钱乘旦,许洁明.《英国通史》[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02.
  [10]高岱.《英国通史纲要》[M]. 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 2002.
  [11]陈晓律,王苏琦,王君,袁满.《英帝国》[M]. 西安:三秦出版社,2000.
特别说明:本网站内容都来源于互联网,供浏览者学习、欣赏,使用原则非商业性或非盈利性用途,使用者不得侵犯本网站及相关权利人的合法权利。此外,使用者如对本网站内容用于其他用途时,须征得本网站及相关权力人的许可。
本网站内容原作者如不愿意在本网站刊登内容,请及时通知本站,予以删除。
我们的服务
杂志申请收录邮箱:; 投诉建议邮箱:
国家信息产业备案号码:京ICP备号
【免责声明】:本网站所提供的信息资源如有侵权、违规,请及时联系邮箱:}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综英美演技帝日常txt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