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是?是否能解决资信评级机构构的恶性竞争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评述--投资融资
当前位置:&>>&
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现状评述
  我国的信用评级市场是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而不断发展起来的。金融体制的改革、新的金融品种的推出,以及国外评级机构的进入,大大地促进了我国评级市场的发展。然而目前我国的信用评级机构一方面与国际著名的信用评级机构存在着很大的差距,另一方面也与国内金融市场发展的需要存在一定的差距。因此,在进一步规范的基础上促进我国评级市场的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基本状况(一)国内评级机构的发展状况  我国目前规模较大、具有一定竞争力,能在全国范围开展业务的评级机构有4家:中诚信国际、大公国际、上海远东和深圳鹏元。此外还有几家虽也具有在全国开展债券评级资格,但实际业务仍没有走出所在区域的机构,如福建省资信评级委员会(现为联合资信评估公司)、辽宁省资信评估公司、长城资信评估公司、云南资信评估事务所等。  从全行业经营情况来看,普遍较为困难。由于我国资信评估业业务范围有限,收入来源单一,收费率低下,由此产生的恶性竞争,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业的声誉。从企业债的评级来看,企业债券评级历来是资信评估业的主营业务,但年均300多亿元的发债额对于9家被中国人民银行授权进行信用评级的公司来说,根本是杯水车薪,仅仅千分之一、二的收费标准,分摊到每家公司平均只有数百万元。2005年,资信评估业的形势有所好转,随着中国人民银行开通短期券业务,人民银行2004年22号文件要求对银行间债券市场发行的债券必须进行信用评估以及国内企业债发行规模大幅度增加(预计全年有望突破1000亿元),资信评估业越发受到重视,经营状况普遍有所好转。另外,随着我国资产证券化市场的开启与发展,评级市场的需求将更为广大。(二)国内评级市场的管理现状  我国信用评级业务一直处于多头管理(实际是无人监管)、无序竞争、发展不规范的状态。1999年以前的债券由人民银行管理,相应资信评级亦由人民银行管理,目前的主要评级机构均是在人民银行管理期间设立的。1999年年底企业债券管理的职能发生调整。国家计委(现为发改委)承担年度企业债券计划规模及发债企业的额度管理(报国务院批准),但迄今为止,发改委未批设新的评级机构。目前各类规模不等的信用评级机构50多家,其中规模较大的有中诚信、大公、联合、上海远东和上海新世纪等5家。我国目前评级机构没有具体的归口管理部门,对评级业的管理主要根据债券的发行主体由不同的政府部门监管。发改委主要对企业债券评级进行管理;证监会则负责可转债和证券公司债信用评级的管理,金融债券的信用评级管理由央行负责。总体上看,我国的资信评级业尚缺乏政府监管与行业自律。(三)外资评级机构进入的大致状况  1999年惠誉率先进入中国评级市场,以合资的方式设立了中诚信国际中外合资评级机构。合资公司于2000年开始正式运作,惠誉持股30%,中诚信信用管理持股45%。惠誉在合资公司一直都没有获得控制权,该合资公司的盈利状况也一直不好。2003年7月,惠誉从合资公司中撤离。其后到达中国的是穆迪,1999年穆迪与大公国际信用评级公司签署了为期3年的合作协议。2001年,穆迪北京办事处成立;2003年,穆迪独资的北京穆迪风险信息服务有限公司成立;最近,穆迪又和中诚信成立了合资评级机构,中诚信占有51%的控股权。2004年标准普尔在北京设立了自己的代表处。伴随三大国际评级机构的进入,一些专业类的国际评级公司纷纷效仿。2005年初,国际评级的权威机构――晨星公司把中国公司的总部设在了深圳,并首次推出了《中国业绩排行榜》。  国际评级机构进入中国市场的动机主要是想在日益发展的中国债券市场上分得一杯羹,并最终主导债券市场的评级。中国债券市场目前交易的主要是国债和金融债,企业债的比例只有3%,且只有少数大型国有企业才能获准发行企业债。但目前中国政府已下决心大力发展中国企业债市场,这使得债券评级市场的前景十分可观。在这种背景下,国际评级机构自然不甘落后。我国信用评级市场存在的主要问题  从目前情况来看,我国资信评级行业存在的问题归纳起来主要有以下方面:(一)有关法律法规建设方面的问题。  1、缺乏统一的、专门的规范资信评级行业的基础性法律。目前我国涉及信用评级方面的法律法规,仅散见于各相关的法规条例中。主要有《证券法》、《公司法》、《企业债券管理条例》、《可转换公司债券管理暂行条例》、《贷款通则》、《保险公司企业债券管理暂行办法》、《证券公司债券管理办法》以及配套的法规规章。此外,在上海和深圳证券交易所的上市规则中也有所涉及,但缺乏专门规范资信评级行业的统一的基础性的法律法规。  2、零散的法律条文使得法律的空白点过多。上述法律法规条例规章中所涉及的评级对象主要是债券(包括企业债、上市公司可转债、证券公司债券)和贷款企业。零星散见于这些法规文件中的涉及到信用评级的规定使法律空白点太多,如对信用评级机构的市场准入和退出、合规经营、不正当竞争等方面的管理政策法规仍是空白,而且关于评级的强制性规定较少。法制建设的空白点加剧了评级机构的不规范运营和机构间的恶性竞争。(二)监管机构部门协调问题  1、多头监管,但缺乏主要监管机构。目前在对评级机构的监管方面,各部门在缺乏基本法规的前提下,从各自业务监管的角度对信用评级工作提出了一些要求。如保监会只允许保险公司其认可的五家评级机构评定的2A以上级别的企业债,证监会在可转债的发行业务中设计了对可转债的选择性评级制度,人民银行则发文认定了9家获得债券评级资格的评级机构。但从整体上来看,对信用评级机构没有一个主管部门,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各监管机构之间缺乏沟通与协调。  2、许多方面无人监管。由于对信用评级机构没有一个主管部门,未能形成有效的监管体系,从而出现许多监管的空白点,许多方面无人监管,如一些基本的从业要求、业务规范等。没有相关的业务规范,各评级机构的评级程序、评级方法、评级结果都相差很大,很难发挥评级的作用。对评级结果也缺乏全国范围内统一的复审、监管机构,这使得许多信用评级机构不惜牺牲评估质量来争取评估业务,严重影响了信用评级业的健康发展。(三)市场准入与业内恶性竞争问题  1、缺乏基本的市场准入限制。目前在市场准入的管理上,各监管机构对其监管的某些业务只认可其圈定的几家评级机构的评级结果。这仅是从被评估对象的角度来确定市场准入,而不是从评级机构的整体角度来全面分析。目前没有主管部门对评级机构进行较全面的行业准入审查与业务活动年检,更没有有关的退出制度。这就严重影响了评估结果的公信度。  2、业内恶性竞争问题严重。由于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企业债券的发行利率没有与债券的信用评级挂钩,仍然是采用行政的方式进行管理,规定不能超过同期银行定期存款利率的40%,信用评级的重要性并不显著。这就使得整个评级市场的需求过小,业务范围狭窄。由于市场需求过小,国内大大小小的几十家评级机构为争夺市场份额,展开恶性竞争,有的评级机构甚至采用低价加许诺级别的方式来争取业务。恶性竞争的直接后果是严重损害了评级行业的形象,影响了评级结果的权威性。(四)内控制度与规范运作问题  1、不少评级机构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评级机构的风险在于能否客观公正地对评级对象给出评级结果。这种风险的出现与评级机构内控制度的完善情况同样有着很大关系。  2、业务规范运作情况不尽人意。在评级市场由于外部缺乏约束评级机构的基本法律法规,同时评级机构内部缺乏完善的内控制度,从而造成评级业务规范运作水平的低下。对评级业务的综合管理和各个环节的工作规程及质量控制等都存在较多问题。(五)外资进入与国际竞争问题  外资进入我国评级市场有其积极的一面。外资评级机构在管理、人才、评级上处于领先地位,特别是在一些诸如资产证券化新品种的评级和市场信誉上占有绝对优势。正是外资评级机构的这些优势,使得我国内资评级机构在对外开放、外资准入上面临着严峻的挑战。发展与完善信用评级市场的政策建议  在考察与分析我国评级市场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个人认为有必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推进我国信用评级市场的规范发展。(一)确立主监管机构,协调好各有关部门的监管工作  由于信用评级对象主要是债券等有价证券,属于证券市场的范畴,故由证券监管机构为主监管机构更顺理成章。由主监管机构协调其他监管机构,以实现对评级市场的有效监管。(二)完善有关法律法规,促进评级机构的规范运作  应由主监管机构牵头协调其他监管机构起草与制定一部有关评级市场的基础性的管理法规。各有关监管机构应在此基础法规的基础上制定相应的管理办法和规章制度,从而不断完善我国评级市场的法规体系。(三)建立市场准入与退出制度,完善市场筛选机制  建立严格的评级市场机构准入与业务准入制度是提升评级市场整体素质的重要途径。另一方面,进一步完善市场筛选机制。对信誉低下、业务水平不合格、管理混乱,以及为获得眼前业务而进行评级等级许诺的评级机构应通过退出机制,将其从评级市场淘汰出去。(四)实施有序渐进的对外开放战略  对外开放有利于推动我国评级市场的规范化,有利于我国评级市场引进先进的水平与管理经验。但另一方面,目前我国内资评级机构在评级与人才争夺上完全不具备与外资竞争的实力,有些涉及国家主权与经济安全的评级内容也不宜外资过多介入。开放的进度应与国内金融改革的速度相匹配,可考虑先合作合资,条件成熟后再允许外资评级机构独资开展业务。
作者: 黄明(原中国社科院工经所首届博士后、研究员,现供职于某政府机构)
【声明】资料来源于网络,仅代表作者个人观点,仅供个人参考试阅,我们尊重自知识产权,如有版权问题,敬请及时告知,本站会随时删除侵权文档。
&&[相关内容]
创业计划书
项目计划书
版权所有@融资通网
豫ICP备号  网络实名:融资通&&融资通?中国中国评级公司乱象
&&&&中国的评级业,是个奇怪的行业,发展已20多年,但仍“摸不着头脑”。事实上,加剧评级公司之间恶性竞争的另一原因在于“不知谁在管理”。“企业评级就像招标,谁评级高、价格低,谁就中标。”国信证券债券分析师刘子宁指出。多头监管的效果微乎其微,反之带来巨大隐患:原本评级机构是要做到警示风险,而如今正在变味儿。
&&&&“评级业是一个非常专业的行业,社会对评级行业缺乏必要的了解。在中国真正懂评级的不超过十个人”。周沅帆指出,“目前,不少人把评级业理解为摆地...&
在提交给SEC的这封长达80页信件中,哈林顿认为,穆迪公司存在的利益冲突众所周知:发行人就评级向评级机构支付相关费用。“这种利益冲突在穆迪...&
&&&&资信评级指由资信评级机构,使用科学严谨的调查和分析方法,对企业和个人的资产状况、履约各种承诺能力和信誉程度进行全面评价,并且用简单明了的符号或文字表达出来,以满足社会需要的市场行为。
&&& 信用评级的目的是显示受评对象违约风险的大小。最初产生于20世纪初期的美国。1902年,穆迪公司的创始人约翰?穆迪开始对当时发行的铁路债券进行评级。后来延伸到各种金融产品及各种评估对象,现在大体分类为:资本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对国家、银行、证券公司、基金、债券及上市公司进行信用评级,著名企业有:穆迪(Moody’s)、标准普尔(Standard& Poor’s)和惠誉国际(Fitch Rating)&&商业市场上的信用评估机构,他们对商业企业进行信用调查和评估,著名企业有邓白氏公司(Dun& Bradstreet)消费者信用评估机构,他们提供消费者个人信用调查情况。
&&& 因此,资信评级是由专门机构根据规范的指标体系和科学的评估方法,以客观公正的立场,对各类市场的参与者(企业、金融机构和社会组织)及各类金融工具的发行主体履行各类经济承诺的能力及可信任程度进行综合评价,并以一定的符号表示其信用等级的活动,它是建立在定量基础上的定性判断。
中国信用评级机构现状
&&&&公开资料显示,中国信用评级业起步于上世纪80年代末,真正进行大规模债券评级尚不足5年。债券市场规模小、品种单一、竞争不规范等成为制约信用评级机构发展的重要因素。此外,由于起步晚,我国评级行业尚处在恶性竞争阶段。同时,我国评级行业整体发育程度较低。【】
&&& 目前,中国具有债券评估从业资格的机构只有五家,包括三家合资机构、两家内资机构,即中诚信、联合资信、新世纪、大公、鹏元。其中中诚信和联合资信分别于2006年、2008年以子公司和国际评级公司穆迪、惠誉完成合资,外资占49%股份;新世纪于2009年与标准普尔签署技术服务协议;大公则在2002年结束了和穆迪长达三年的合作,近年来致力于打“民族牌”。两家内资机构中,大公为中资民营机构,鹏元则为带有官方背景的中资评级机构。目前鹏元的股东有两家,即深圳金融电子结算中心和深圳市诚本信用服务股份有限公司,前者为央行下属的事业单位,后者为鹏元员工持股的股份制公司,处于控股地位。&&&&
&&& 此次美债危机和美国主权信用评级下降,充分暴露国际信用评级模式的种种弊端,给各国参与国际信用评级体系重构带来了机会。中国要扩大在国际评级体系中的话语权,仅靠单兵作战远远不够,需联合其他国家评级机构的力量,构建一个国际评级体系新秩序。专家认为,该体系可由三部分组成:新的国际评级机构、统一的国际评级标准和监管机制。中国的评级机构可联合“金砖国家”及德国、韩国、马来西亚等国的评级机构,联合组建非主权性国际评级机构,并争取在多个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形成与现有三大机构并行的双评级机制,力求实现评级的风险制衡。
&&&&与国际评级机构类似,发行人付费的评级业务在我国评级市场上占据统治地位。
一家企业、机构、政府要融资,就需要了解其真实的财务状况如何,偿债能力怎样,独立第三方的评级机构应运而生。按照中国的相关规定,无论是地方政府、企业、央企还是金融机构,如果要通过资本市场进行融资,发行相关...&
&&&& 美国不仅在全球评级市场处于垄断地位,也在几乎没有任何障碍的情况下,进入中国的信用评级市场。目前规模较大的4家全国性评级机构中,有3家已经被美国评级机构渗控。目前,我国规模较大的全国性评级机构有大公、中诚信、联合、上海新世纪4家。2006年,美国评级机构开始了对中国信用评...&
&&&&经济评论家马红漫则指出,随着信息要素流动日渐畅通,市场主体的行为愈加理性。评级业务只有体现出更加科学的前瞻性,才可能说明其存在的意义。如若铁道部短融享有最高评级被视为理所应当之事,那么国内评级难免会陷入自娱自乐的怪圈之中而无法自拔了。
&&&&“评级体系的竞争体制和机制,导致了级别竞争,从发行人来看,发债的人,要进行级别招标,谁给的级别高,就选谁来评级。从评级机构来看,要出卖级别才能生存。中国评级业的现状就处在这个阶段,发行人把评级机构拉进来作为一个共同的利益主体,都是为了自身的利益,不可能正确揭示风险...&
如何引导评级业健康发展
&&&&从未来发展来看,评级机构的信誉与生存是靠专业与实话来维系的,国外评级机构如此,国内评级机构也不例外。对于专业与诚信度公认为高的评级观点,不能随意的指责是乱评,历史证明只有专业与历经世界多个经济周期演变、运用多个信息分析手段的信誉评级机构,才可能成为世界公认。
&&&&对于国际新型评级体系的发展,关建中主张:同样,建立一个超主权的国际评级机构。建立专门的国际评级的监管体系,建立国际统一的评级标准。三位一体同步推进。关建中表示,当前我国应该主动在国际评级体系改革过程中发挥积极的推动作用。
我国主要评级机构介绍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责任公司
&&& 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简称“中诚信国际”,英文简称“CCXI”)是经中国人民银行总行、中华人民共和国商务部批准设立,在中国国家工商行政管理总局登记注册的中外合资信用评级机构。
&&& 日,中国诚信信用管理有限公司(简称“中国诚信”,英文简称“CCX”)与全球著名评级机构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简称穆迪,Moody's)签订协议,出让中诚信国际信用评级有限公司49%的股权; 日中国商务部正式批准股权收购协议,中诚信国际正式成为穆迪投资者服务公司成员。 【】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 联合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目前中国唯一一家国有控股的信用评级机构,是市场公认的最专业的信用评级机构之一。
& 联合资信总部设在北京,注册资本3000万元。股东为联合信用管理有限公司和惠誉信用评级有限公司,前者是一家国有控股的全国性专业化信用信息服务机构,后者是一家全球知名的国际信用评级机构。联合资信的主要业务领域包括:资本市场信用评级,信用风险咨询。【】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 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是中国信用评级与风险分析研究的专业机构,是面向全球的中国信用信息与决策解决方案的主要服务商。1994年经中国人民银行和国家经贸委批准成立。
&& 大公具有中国政府特许经营的全部资质,是中国可为所有发行债券的企业进行信用等级评估的权威机构。大公参加了国内大部分债务工具的创新设计与推广应用,企业债券、金融债券、结构融资债券等信用评级市场占有率均名列前茅。【】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 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原名为“深圳市资信评估公司”,成立于1993年,先后经中国人民银行、证监会、发改委认可,在全国范围内从事信用评级业务。
&&& 目前,鹏元的业务品种包括公司债券评级、可转债(分离交易可转债)评级、企业债券评级、贷款企业评级、上市公司治理评级、企业信贷贷前调查、商业银行信用评级、招投标评级、中小企业融资推荐、个人征信等十余种,公司整体评级技术一直处于国内领先水平。【】
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
&&& 上海远东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成立于1988年,是我国第一家社会化专业资信评估机构。在过去近20年的发展过程中,远东资信依托股东上海社会科学院雄厚的学术力量和科研实力与公司自有专家相结合的模式,不仅成功获得了迄今为止所有的评级业务资质,学术水准、专业水平以及公信力也得到了市场的充分认可。远东资信通过不懈的努力,获得迄今为止所有的评级业务资质,在企业短期融资券、公司债券、证券公司债券、金融债、结构融资产品、企业集团评级、贷款企业评级等几乎所有的信用领域内都是最主要的评级机构之一。【】
上海新世纪资信评估投资服务有限公司
&&& 新世纪公司成立于1992年7月,是中国最早一批成立的评级公司之一。公司成立之初正是我国资本市场启动的阶段,先后为80余家上市公司编写、发布投资价值分析报告,开创了我国证券投资咨询服务的先河。
&&& 至此,新世纪公司成为我国信用评级行业第一家取得全部评级资质的评级机构。【】中国评级机构用3A争市场 定价机制加剧恶性竞争
刘洋不久前离开了他从业数年的评级行业,进入一家机构担任为其债券投资服务的信用分析师,他每天的工作就是把他的前同行对债券发行人所做的评级再作一遍内部评级和过滤,区分出那些获得同样评级符号的债券哪些值得投资、哪些不值得投资。
在他来到这家机构之前,该机构并没有目前他所从事的工作岗位。"这个岗位并不是必需的。在国外,机构投资只是依靠评级机构提供的评级报告作出是否投资的判断,但在中国,你不能完全信任评级报告。"他说。
8月初,大公国际资信评估有限公司授予中国铁道部主体长期信用级别为AAA级。彼时,铁道系统正在遭遇有史以来最严重的信任危机,其偿债能力也颇受质疑。
此后,大公公开回应了外界对其铁道部评级的质疑,但这并未消解公众的困惑。困惑也随即扩展到整个中国评级业,他们到底依据什么作出一份份评级报告?
根据监管部门的一份研究报告,最近五年,953个发债主体的信用评级共发生了339次等级变动,其中上调次数为327次。这个数据无疑动摇着外界对中国评级业的信任。事实上,最近五年,中国经历着GDP(国民生产总值)降速、2008年金融危机冲击、高企的通货膨胀,经济至今仍处于恢复期。
"如果所有的公司都成了AAA(最高评级),那么评级业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刘洋也在问。
但,这正是中国评级业的现状。
现状还包括,评级业的参与者们总是要在短期与长远,利益联盟与独立公正之间作出选择。
这选择,似乎成为了一道魔咒。
大公们的境遇
看起来,大公评级的流程合规而严谨。
根据所评类别的不同,他们依据不同评级方法和标准,由分析师在尽职调查基础上完成评级报告,通过召开评审委员会由评审委员投票决定(2/3票通过)给出受评企业信用等级。具体的评级流程包括:签订评级合同、下达任务单及前期准备、现场尽职调查、报告撰写、报告三级审核、评审会评审、征求意见、级别发布、跟踪评级等环节,同时独立的质量管理和稽核合规负责监督上述各个环节。
关于评级方法和标准,大公有自己的一套体系。事实上,这也是每个评级公司的"秘密"。
但在中国,你不会觉得这有多"秘密"。无论谁评,"都是AAA",一家投资机构的人士打趣说。
一致性的背后是评级机构的生存压力。在中国,一单评级,能向发行人收取25万评级费用,有且只有这一种收费模式。"我们一单评级所有的费用都靠这25万,也包括公关、营销等。你看投行做项目,动辄几百万,人家要请客户,我们也要啊,但费用的确不能比。"一家评级机构的工作人员说。
大多数评级行业高管都表示目前评级行业并不赚钱,成立以来盈亏平衡的占多数。目前,国内评级机构中,规模较大的是中诚信、联合以及大公;拥有全牌照(证监会、人民银行和发改委三部委认定的国内全部债务融资工具信用评级资质)的是大公、上海新世纪资信和东方金诚。
有两位评级机构高管调侃:"我们这几年主要赚钱来源来自投资办公楼赚的钱,其他几家可能主要依靠的是卖股权赚的钱。"
如是,只能在评级上"下功夫"了。以城投债为例,在其井喷的2009年,虽然宏观经济形势较差,但还是出现了各大评级公司争相调高评级,甚至连调两级的现象。
这情形的出现就是因为生存的需要。"现阶段中国评级公司,谁都没有足够强的声誉,那么竞争的就是谁占有市场份额多,往往谁先卖级别,谁就能抢占更多的市场,谁如果不跟着这个市场的趋势走,比如上调,那这家评级公司就要从市场上消失",刘洋说。
更重要的是,"本应客观公正的评级,被行政力量牵扯导致市场不能通畅、充分地给出反馈",这也是刘洋选择离开评级业的原因之一。
多位业内人士也有这样的担忧,比如等级定价机制的不合理。
等级定价机制,就是目前债券市场尤其是短融、中票市场中存在的不区分评级机构、发债主体所在行业、发债规模等信息,单纯依靠信用级别和期限进行窗口指导,来确定发行利率的债券定价监管制度。
在央行监管的短融、中票市场,银行间交易商协会每周一下午都会根据工商银行、农业银行、建设银行、国开行、中金公司和华夏基金等22家机构的报价,按照信用等级和期限,对非金融企业债务融资工具的定价估值给出一个指导价。比如8月22日,交易商协会给出的重点AAA 1年期发行利率的下线是5.13%,3年期的是5.28%,5年期的是5.39%,它还给出了AAA、AA+和AA各个期限的利率下线。
发行人的强势导致在一级市场中,常常是按照下线发行。也就是说,无论是哪个评级公司,只要级别和期限一样,都是几乎一样的发行利率。
"这会导致恶劣的竞争环境,发行人不是看评级公司分析得是否全面、评得是否在理、报告写得是否完整,而是说别人给了AAA,你给不了,就没机会做了,这显然变成了一种级别竞争,是在评级行业中最低级的一种竞争方式",中诚信国际副董事长、首席执行官、穆迪亚太区董事总经理叶敏8月24日接受本报采访时表示,"定价只看评级是几个A,不看谁评做的,剥夺了投资人充分和通畅地参与定价的权利,这是评级行业发展很不健康的一种环境。"
过度监管?
当然,这还只是一个缩影。
监管和行政指令通过定价机制间接导致了评级业级别竞争的同时,也有着直接的推波助澜作用。
在城投债进入井喷期后,发改委曾在2009年下半年进行窗口指导,要求企业发债主体信用评级不低于AA-、债项评级不低于AA+;交易商协会也将中期票据的发行评级要求从不低于AA级,调高到不低于AA+;保险机构则要求保险机构只能投资信用评级不低于AA级的债券,还须有担保。
类似的行政指令由来已久。2005年央行刚刚推出短期融资券这一中国最早的纯信用债券品种,要求债项级别在A-1+和A-1才能发,导致当时所有的短融级别都在A-1以上,包括后来出现信用危机的福禧债。
彼时占债券市场大头的企业债因为都有银行担保,所有债项评级都是AAA,投资者对主体评级并不重视。日银监会下发《中国银监会关于有效防范企业债担保风险的意见》明文禁止银行对以项目债为主的企业债进行担保后,主体信用评级才渐渐分层并被投资者所重视。"一些监管措施,并没有抬高企业发债的门槛,而是倒逼评级公司在强势发行人和同行同质化竞争面前,丧失客观公正独立性,作出和企业实际情况不符,但迎合监管要求的评级,导致严重的‘评级通胀’,使得我国信用评级体系丧失它的系统性风险管理作用",中国进出口银行首席经济学家王建业认为这是一个巨大的隐患。
中金公司的一份债券评级研究周报称,伴随着外部评级的频繁上调,与中金评分对比,目前AA级已基本沦为投机级,AA+级已属于较差的投资级,甚至AAA级目前有近20%都是从AA+级上调而来,投资者需要更加重视个券信用资质的差异分析。
多头监管也是中国式评级的特色之一,不同类别的债券由不同部门监管,使得不同类别的债券评级业务的监管也分属不同部门,公司债券评级业务由证监会监管,企业债券评级业务由发改委监管,短期融资券、中期票据、金融债券和资产支持证券等银行间债券市场评级业务由央行监管。保监会和财政部也在不同程度上参与了监管,保监会对保险机构可投资债券信用级别机构资质也有一个认可。"不客气地说,不同部门监管标准之间的差异直接导致了评级机构适应监管的成本加大,降低了工作效率",鹏元资信评估有限公司副总裁周沅帆说。他所带领的鹏元评级团队曾经受中国中材的委托完成了对其拟发行的不超过25亿元公司债券的评级,在承销商将该债券推向市场时,许多原本看好该债券的保险机构考虑到鹏元尚未正式获得保监会的认可,而在认购中犹豫,导致发行人改聘大公国际进行评级。
生存期下的蛋
当然,中国评级业的参与者们也清楚地知道妥协带来的或许就是不信任。"地位太低,无论是对发行人,还是对参与发债的其他中介,评级公司都是乙方,是乙方中的乙方",周沅帆自嘲道,"但无论如何,生存下来,并在市场中保持有声音,很重要。"
本报粗略统计,"十一五"期间,中国债券市场共发行2880余只债券,如果算上已评级未发债的,按照每一单评级收费25万元计算,整个评级行业五六家公司五年间收入14亿元,平均每家公司一年收入5000万元左右。
与之形成鲜明对比的是,美国三大评级公司之一的标普,2008年一年的营业收入即26.5亿美元,该公司已在全球20多个国家设立了办事处或者分支机构,对数万亿债务工具进行评级,还提供涉及近2万亿美元投资资产的标普指数。
当然,不仅收入值得艳羡。
东方金诚国际信用评估有限公司董事长陈景耀说,"三大评级机构来给中国做主权评级时,对我们提供的情况和数据所做的钻研、实地考察以及坚持跟踪等做法,值得我们的评级公司认真学习。""在中国,债券和评级市场的历史都非常短暂,没有系统的违约率数据积累,评级结果得不到历史数据的验证,无法甄别哪家评得好,哪家不好。发行人只要一个简单的高级别的评级符号就可以发行债券,这导致发行人只看谁给的评级高。因此,评级这种事一定要发展到筹资者和投资者对它真的有需求了才会规范,但这个过程确实很漫长,需要沉住气潜心去做",陈景耀说。
刘洋的前辈,在信用评级行业耕耘多年的叶敏则保持着相对乐观的心态,认为坚持和沉下心来研究很重要。
其实,刘洋也没有怀疑过评级业未来会有巨大发展,但他对这个时间需要多长拿不准,甚至对能否亲眼目睹也说不准,穆迪用了一百多年,但过多掺杂了非市场化力量的中国评级公司是否需要更长?&&&&(来源: 经济观察报)【责任编辑: 杨莹】
请选择您看过这篇文章后的心情:}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国内评级机构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