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族在哪个第九大陆二级密码忘了,忘了

健忘的人类-罗马有多远: 探寻海上丝绸之路-搜狐读书-挖掘更好看的阅读-搜狐
& 健忘的人类
健忘的人类
  健忘的人类  善于航海的腓尼基人踪迹在这本书里被一再提及。  “1270年,热那亚水手在大西洋沿岸重新发现了加那利群岛(属葡萄牙)。因为早在上古时代腓尼基人就曾探测过这里……只是后来被人遗忘了。”(21页)被人遗忘的还有更多的历史。就在同一本书里,作者还提到大西洋上的亚速尔群岛实际上早被腓尼基人登临,因为在岛上发现了腓尼基人的钱币。假如他们到达过亚速尔群岛,很难相信那些探险家会不继续前进探索海洋的对面是什么。因为这个群岛几乎在大西洋的中间,距离里斯本大约1500公里。对这一点做出对应验证的是,同时美洲许多土著部落中间传诵着白人“天神”的神话,并且他们的文明高于当地,印第安人尊敬这些“白人”,期盼他们再次“从天降临”。或许他们正是来自欧洲的腓尼基人,当然也有可能是欧洲其他善于航海的人。  “阿兹特克神话说:在遥远的古代,来自东方的‘白神魁扎尔科亚特尔,(意为‘受尊敬的外来人’)有着白皙的皮肤和长长的胡须,曾经给他们带来升平气象,后遭术士谗害,乘帆船回东方去了。‘白神’在将来某一天要从太阳升起的地方,重返这里恢复他的统治。及至16世纪初,阿兹特克末代国王蒙特祖玛已面临着西班牙人入侵的威胁,据说蒙特祖玛相信这个终止他的尊严和王国的预言,认为科尔特斯(意为西班牙人,年)就是‘白神’前来取代他的王位的。”(220页)“在巴哈马附近的阿拉瓦克人中也有类似的传说。”  哥伦布率船队到美洲探险的过程中,也有人说他们见到过一个穿白袍的白人在印第安人中间,不过那人很快消失了,这个现象后来被作为幻觉而被忽略。这些历史与神话传说扑朔迷离,在哥伦布之前肯定有过白人到达过美洲,这一点毫无疑问。但是他们以何种方式影响了美洲文化还需要进一步的研究。  观察印第安人,以及考虑到他们总体的肤色与语言等,美洲土著大部分人应是从亚洲过去的,从欧洲到达美洲的人们在哥伦布之前不是主流,只在他们的神话中留下一抹重重的神奇色彩。在欧洲的大西洋岸边曾经发现过五官扁平的尸体,哥伦布时代的人把那些人当成了“中国人”,这个误解说明美洲人与东亚人种的接近,同时这也使哥伦布误认为大西洋对岸就是东亚的起点,但更说明了大西洋的洋流或风暴会无意间把一方土地上的人们推向彼岸。我相信腓尼基时代也会有人见到对岸漂流过来的人们,并且他们曾经面对那些人们或疑惑过或决心前去探险而永远没有折返。  哥伦布之前500年,著名的挪威人“红发埃里克”及其后代曾经冰岛从格陵兰岛踏上今天属于加拿大的的纽芬兰岛,他们曾经与北美洲土著发生过冲突。实际上这也是一个旧大陆与新大陆遭遇的事件,当然也是“发现”新大陆的一个事件,但到了哥伦布时代人们已经忘记了这些事情。在哥伦布之后人们才把这个事件重新挖掘出来。  从某个角度讲,《圣经》是一本世界上最早的“世界通史”,它记载的许多事件已经得到了考古的支持。哥伦布的一生中许多关口都会拿《圣经》鼓励自己,甚至他认为《圣经》给出了准确的预言。我不认为那真的是“预言”,实际上那是一些已经被探测证实的地球秘密,是些曾经被发现和认识的事物,后来被人类遗忘,就当“预言”看待。当哥伦布去验证这些“预言”的时候,当然就“显圣”了。这里我指的多是《旧约》。  古罗马作家塞尼卡(约公元前4 -公元65年)的作品《美狄亚》有关发现新世界的诗歌也被哥伦布当做是一种预言,也是同样的例证。尤其那是来自古罗马的作品,就更有理由被认为曾经有驻扎在热那亚的水手发现过一个新大陆,所以古罗马的作家才会提到那些事件。  人类历史上可能发生过许多次集体失忆。中国与西方之间的联系,旧大陆与美洲之间的联系,都有可能是一种遗忘之后的再探索。之所以发生这个遗忘其实是不难理解的,因为缺乏文字记载,甚至在文字已经完备的年代里许多知识也是被一再重复“发明”和“发现”,这一现象屡见不鲜。  日哥伦布开始首航,9月16日船队进入一个“足有中国面积那样大”的“萨尔加索海”(即马尾藻海)。“古代腓尼基人冒险家就曾经闯荡过‘满是浮动海藻的浅海’。”(199页)希腊也记载过这个奇特的海域。10月初他们才摆脱了这个巨大的马尾藻海,10月12日即发现“新大陆”。  腓尼基人是否真正从大西洋到达过美洲没有记载。那时文字还不完备是个原因,其实即便是文字完备的时期也未必人们不会忘记。所以,让我们为这一历史之谜留下一个想象的空间。无论如何,哥伦布并不是第一个见到美洲大陆的人,在他之前印第安人已经生活在那里。腓尼基人起码到达距离美洲很近的“马尾藻海”已是公论。从这个起点再来推论大本营在黎巴嫩的腓尼基人,他们之沿海岸线到达东亚的事实几乎昭然若揭。一则“马尾藻海”与中国距离黎巴嫩具有同样的距离;二则到达中国比到达“马尾藻海”从技术上要容易得多,why not?  距离葡萄牙西南约900公里处有一片群岛,马德拉群岛。“‘马德拉’在拉丁文中,意思是‘紫色染料’,古罗马人曾发现过这个群岛。1350年前后,热那亚人再度发现了这群荒岛。”(51页)后来葡萄牙国王把这群荒岛命名为“马德拉①”,葡语意思为“森林”之岛。  以上同一处地理被人类两次“发现”,并且是在文字已经成熟之后,再次证明了人类失忆很普遍。它的另外一个意义在于说明,来自意大利的人们确实擅长航海,而且他们与伊比利亚半岛有着密切的文化联系,而这个联系从腓尼基人时代就已经开始。他们之间的关系密切到何种程度可能是一般中国人无法想象的。实际上就在哥伦布时期,南部意大利就属于西班牙王国,他们是同一个国家!当然西班牙与当时的其他王国也有这样或那样的皇室联系,通过联姻,包括与葡萄牙、英国以及德国、奥地利等都是西班牙的“亲戚”。我曾在2005年出版的《偏执批判》一书中把西班牙称呼为“欧洲的老丈人”。哥伦布死后不久西班牙即与“德意志神圣罗马帝国”合并为同一国家,他们共由同一个皇帝②统治。从这方面更能看出来欧洲相当于一个中国的意思来。
 [←]快捷键快捷键[→]
到底是什么造就了宋代的繁荣与文明呢?
吾国吾民最缺者,乃是踏踏实实把现居之屋裱糊起来。
能打破僵局的就是危险,是危险让他复活。
10人推荐/分享
周点击排行
同类作品排行
最新图书榜
 散文是一种轻灵而又自由的文体,为我国历代文人墨客所喜爱。数千年来,流派异彩纷呈
 年轻一代的成长,常常使我既惊喜又感慨。  我认识沈琦华时,他
 《杀鹌鹑的少女》系陶杰香港版散文评论集 《泰晤士河 畔》《芳菲花田》《有光的地
连载: sohubook@原创: yuanchuang@书友会: sohubook@听书: 010-人类自尝恶果:生存危机备忘录
&&&&&&&&&&&&&&&&
/ 人类自尝恶果:生存危机备忘录 
上部第一章地球上的忧虑地球在一年中的变化地球的体积在膨胀,地球的直径一年伸长 5 毫米。 地球的自转速度在减慢,地球上一昼夜的时间增长了百万分之五秒钟至百万分之十四秒钟。  地球上欧洲和美洲两块大陆之间的距离以每年 2.5 厘米的速度相互分 开;亚洲和北美洲两块大陆之间的距离以每年 2 厘米的速度相互靠拢。地球每年从太阳那里吸收的能量,相当于 27 亿吨标准煤。 地球上每年从宇宙间落下的陨石
亿块。 每年降落到地球上的宇宙灰尘大约有 4 万吨。  地球上每年发生 31.536 万次闪电。每次闪电可把空中的氮转化为氮肥, 约相当于 80 公斤。一年中由于闪电制造的氮肥,落到地面上约有 4.38 亿吨 之巨。  每年地球内部发生地震 10 万次之多,但被人感觉到的仅是
次。每年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火山灰有 6.6 亿立方米。 地球上每年释放二氧化碳达 220 亿吨。世界城市人口的一半(约 9 亿)呼吸着有害于健康的空气。 地球上每年由于温室效应引起温度和雨量变化,干旱和洪水频频发生,使世界产生约 1000 万难民。地球上每年热带雨林面积减少 1700 万公顷,约占总面积的 0.9%。 地球上每年约有 700 万公顷的土地变为沙漠。地球上每天有 100 多种生物灭绝。地球上每年有 160 亿立方米的泥沙被河流冲进大海。 地球上每天往海里倾倒的垃圾和污染物多达数万吨。使沿海居民中患肝炎、霍乱等病增多,使鱼虾和其它海洋生物减少。 地球上每年产生垃圾 100 多亿吨,绝大多数得不到有效处理。  地球上每年有 2.5 万人由于饮用被污染了的水而致病死亡,1.2 亿人缺 少安全饮用水。全球荒漠化问题日趋严重  1996 年 6 月,在来自世界各国 80 位专家出席的一次会议上散发的一份 文件说,降雨量少和过度耕种引起的荒漠化使土地失去支撑农业的能力,人 类的生活受到破坏。随着干旱和过度开发使农田变成沙漠,今后 50 年内全世 界至少将有 1.5 亿人被迫迁居。    这份文件说:“今后 50 年地球上的人口将增加一倍。过度开采不可再生 资源的趋势可能将以人类历史上空前的速度加快。”1992 年联合国在里约热 内卢举行的会议上发布了保护森林的原则性宣言。这次为期四天的会议被称 作是自宣言发布以来最大的一次以世界森林为中心议题的联合国会议。  联合国政府间森林问题研究小组秘书处的米凯尔森说:“随着世界人口 增长和资源被过度使用到接近极限,由于环境问题而造成的难民人数将大大 增加,这种现象将延至下个世纪。”他说:“在可预见的未来,干旱和半干 旱土地受到的压力将继续存在而且越来越大。”他以摩洛哥一家住在边远村 落的农户为例。这家人再也无法耕种遭旱灾的土地了。他们不得不把亲属送 到很远的城市去干粗活以便让他们给家里寄些钱。这份文件说,因荒漠化而 被迫迁居的人数每年约有 300 万。  文件说,尽管荒漠化也严重影响着欧洲,但约有一半的移民来自非洲, 那里的荒漠化现象尤其令人不安。  米凯尔森说,由土耳其到印度的西亚地区、南美洲西部沿海、巴西东北 部地区和墨西哥都受到荒漠化的严重影响。这个问题必须通过加强当地居民 区、政府和私营部门之间的合作来解决。  米凯尔森在会下说:“这个问题不是仅仅投入几十亿美元就能解决得了 的。”他还是联合国粮农组织负责森林事务的高级官员。人口·污染·战争·暴力·毒品  为了具有联合国所要求的“变通”思想,就应了解当前世界存在的问题 和有哪些相应解决的办法。  人口膨胀延续了几千年后的今天的世界,人口已从上个世纪的 15 亿增 加到本世纪的 60 亿,足足增加了三倍,如按此速度下去,短期内还可能再翻 一番。  据联合国的报告说,为摆脱饥饿、部落战争和种族或宗教歧视的“避难 者”有 5000 万人,他们“像蚂蚁一样侵入”经济最发达或最宽容的国家。 每年因饥饿而死亡的人约数百万。联合国的一个报告说,大约 13 亿人每月维持生计的收入不到一美元。  污染世界自然资源基金会等组织不断呼吁会世界来关心地球的“命 运”,注意危及人类生存的因素。  污染问题不仅危及地球、树木、河流、海洋和空气,而且还影响到臭氧 层的保护。  据联合国的一个报告说,地球状况日益恶化,全球气候变暖、生物种损 伤、有毒废弃物扩散和污染严重等现象,充分说明了问题。  联合国欧洲经济委员会生态办公室说,空气污染造成呼吸道等疾病和癌 症,美国每年因污染而导致死亡的人数是 6 万。  战争美国前总统卡特曾在一次大西洋研讨会上说,全世界正在进行着110 场战争,其中 30 场尤为残忍,造成很多人死亡。 据估计,在二次大战后,因冲突和内战、部落格斗或邻国间对抗造成的死亡人数达 2000 多万。 即使有某些解决办法,那也是“临时的”;即使是政治解决方式,那也是为了利用竞选来捞取好处。这些解决办法,往往是借助时代流行的所谓民 主途径来进行。暴力活动联合国最近的一个报告说,各国政府及其用于打击犯罪活动的14%的国际预算“未能最终达到胜利的目的”。  报告说,仅仅最近 5 年,全世界就有一半多居民成为暴力活动的受害者, 他们不止一次地受到犯罪集团的伤害。就业减少造成经济拮据,从而使犯罪 活动增多,然而,如继续这样下去,到 2005 年或 10 年内,“将不会有足够 的预算来遏制这些犯罪活动”。  恐怖活动和毒品走私这两大祸害如同传说中的水母,正在用它们的许 多触须来伤害人们。  恐怖活动和毒品走私,是有着十分密切联系的两大毒瘤,他们相互勾结 相互利用,已发展到了无法控制的地步,他们通过银行进行非法的毒品美元 洗钱活动,并用钱买通官方使贪污腐败成灾,更有甚者,他们控制了政府, 危及国家命运。  对此,必须尽一切力量来进行严厉打击和消灭之,国内各阶层人民应动 员起来进行斗争,包括家庭和学校,国际讲台也应给予支持和合作。人类:面对环境的挑战  1992 年,美国国家科学院和英国伦敦皇家学会联合发表了一个报告,报 告开头说:  如果对人口增长的预测是准确的话,如果这个星球上人类活动的 模式再不改变的话,那么,科学和技术就可能阻止不了进一步的、不 可逆转的环境恶化,以及世界许多地方的贫困。 这个报告之所以引人注目,是因为持续了一个世纪对生态环境恶化熟视无睹的盲目的以科技为名义的乐观主义,被世界公认的两个权威机构抛弃环 境对于经济、对于人类未来命运的严重性,已经远远地超过了科技界的范围, 正日益为地球上所有生活着的人们所关注。  同年,3.5 万人,其中有 106 个国家的首脑参加了联合国召开的第二次 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这是一次人类历史上最盛大的、也是最无可奈何的聚 会,因为:环境向人类作出的全面挑战到了人类不能不以实际行动作出回应 的时候了。自 1972 年第一次斯德哥尔摩世界环境与发展会议以后,我们地球有了些什么样的变化?人类的生存环境是在走向好转还是更趋恶化?从空气、海洋 到土地及人口,忙忙碌碌地追求增长、统计产值的人们,所有的人都不能不 睁大眼睛看一看了!1972 年以来——全世界的耕地因为水土流失,丢失了 5000 亿吨表土。 世界人口增长了 16 个亿。 导致温室效应的主要气体二氧化碳增加了 9%,每年向大气中排放量为 60 亿吨。1972 年尚未意识到的臭氧层被破坏的威胁,如今已 笼罩在每一个地球人的头顶上。  欧洲 75%的森林正经受着硫沉淀的损害,由此造成的损失计 304 亿美元,约等于德国一年的钢铁产值。  全球土地退化对农作物和牧畜造成的损失达 423 亿美元,相当于 美国一年的粮食总收入。其中,亚洲损失最大为 210 亿美元,这些数 据仅仅是对占耕地面积 41%的旱地的统计。 与各种可怕的减少,诸如:耕地的减少、森林的减少、动物种类及数量的减少、海洋鱼类的减少同步的则是人口的急速增加。 对中国而言,无论是减少的资源或是增加的人口,都在世界前例。 从现在开始起赶紧精打细算节约能源及别的各种资源,恐怕为时还不算太晚,可是资源最紧缺的国家,以往往是浪费最厉害的国家。 如果中国的耗能标准按日本的标准来衡量,那么中国每年多耗掉 5000万吨煤。  如果按世界另外一些发达国家的标准来计算,则中国每年多烧掉 3 亿吨 煤。即 10 个大同煤矿的煤被白白烧掉了!  据专家估算:到本世纪末,中国约需石油 2 亿吨,但如果按发达国家的 耗油标准,只需 1.4 亿吨。再以钢铁为例,1993 年产量已达到 8700 万吨, 本世纪末的目标是 1.5 亿吨。如此可观的数量,却因为质量跟不上所受的限 制而远远达不到发达国家同样数量的钢材所产生的经济效益。而同时在生产 钢铁的过程中我们又不知多消耗了多少资源和能源。  世界经济学界不得不面对罗马俱乐部之后人们再一次发出的疑 问:人类是得到了,还是失去了?得到了多少?失去了什么?所谓进 步的概念以及增长的理论,如果扣去环境的破坏、资源的损失,世界 各个国家津津乐道的经济增长算是增长吗?再以经济增长的物质财 富和被破坏的环境、过量开采的资源相比较,便有了比较可信的进步 大小的测算,或者根本不是进步而是走向无序生态的一种可怕的倒 退!  国际社会第一次开始考虑把环境和资源的损失计算到成本中去,环境会 计学应运而生,这是 20 世纪末叶人类环境意识的一次带有革命意义的觉醒, 其深远的对人类命运的影响超过了本世纪内发生的任何一件大事。    然而,环境会计学的诞生,观察家们都注意到了它似乎是悄悄地降临的, 以传播甚至制造新闻著名的世界各大媒体还来不及从增长的时髦中冷却下 来,凝视这个新生事物。而实际上它已经全无必要大声喧哗了! 地震、海啸、沙暴、干旱或者洪荒,那些来自天上与海上的、来自灾民中妇女和儿童的呼喊,又有哪一天不曾传到我们的耳边? 贫穷的国家、地区与那里的人们,想要富起来的愿望是无可指责的,但又有多少地方越想富却弄得越穷,那是骨子里的穷,资源殆尽之后,哪有穷 富可言?可见:选择何种程度的富的目标以及怎样实现这个目标,才是最根 本的。西方的富国、发达国家为人类做出的富的榜样,其实是人类的悲哀。 西方著名的经济学家赫尔曼·戴利指出:  为了使占世界人口 6%的美国居民维持他们使人羡慕的消费水 平,就需要耗费大约三分之一的世界矿物资源年产量。假定世界 80%的人口一无所有,目前的能源量便至多可使 18%的人口享受到美 国的消费水平。但是,如果没有 80%的穷人的劳动,18%的富人也 难以再富下去。为了使 80%的穷人们维持最低的生活水平,我们又 必须动用相当部分的世界资源。因此,18%的数字也是过高的估计。 这番话及统计告诉我们,赶上美国的物质丰富水平是不可能的,而重复走西方发达国家的工业化老路,先污染后治理,高投入高产出也是此路不通 了。  “走中国特色的路”,这是极有远见的,现在的关键是要使这句话在经 济与环境的新概念下,更加具体化,并且毫不犹豫地使天平的砝码倾向于环 境一端。  发达国家的消耗方式究竟值不值得人们羡慕?今天的地球还能承受多久 如此之重的负担?从另外一则资料中,也许我们能得到一点信息:  在北美和欧洲,那里的人们正以每年每人平均消耗 25 吨地下资 源的代价而生存着。  占 20%世界人口比例的发达国家,却占有并且消耗着世界 80% 的资源及财富。  美国的二氧化碳排放量占世界总排放量的 1/2 强,这些强大的 二氧化碳气流不受国界的影响,弥漫在世界上空。 就连西方的经济学家也在大声疾呼:在世界上还有 10 亿饥民的今天,发达国家的人们有必要过得如此奢侈吗? 然而一轮新的恶性循环实质上已经开始。 发达国家凭借着科技的手段和力量,自本世纪 60 年代起便开始了对环境污染的治理,尽管资源的消耗依然如故。 发展中国家希望摆脱贫穷努力发展经济的时候,通常都会面临两大困难,一是资金,二是技术。在对地球资源贪得无厌、任意挥霍的发达国家既 不愿牺牲自己目前的物质财富、也不愿意帮助穷国实行污染治理的情况下, 相反大量地输出重污染、低技术的某些产业,这种被环境学家称为“污染转 换”的行为,同英法联军火烧圆明园的侵略是毫无二致的。可惜的是,本世纪 90 年代通过“污染转移”实行的环境侵掠,在中国土地上非但没有得到应 有的抵制,而且总是在剪彩、酒会、发布新闻中以“合资”、“三资企业” 的金字招牌而“功成名就”的。老百姓从电视画面上看见的中人和西人一律 油头粉面,然后是又一个大型水泥厂、又一个食品加工厂签约或者落成。中国正在成为日本和韩国的食品加工基地、原材料生产基地。 中国的广东沿海有的公司正在和美国做工业垃圾的生意,有报纸呼吁:“中国不是国际垃圾场!” 有新闻媒体曾经充满自豪地报道过中国正成为世界丝绸霸主的消息,实际上知道底细的人心里却悲凉重重!由于缫丝业的水污染严重且治理不易, 欧洲的一些丝绸企业因为交不起罚金而纷纷倒闭或者转产,于是便把一块“霸 主”的金牌发给了中国。  渴望富裕的穷国在还没有真正富起来的时候,便又陷入了污染的困境 中,这便是新一轮恶性循环的开始,或者说是较之于原先的贫穷更具有本质 意义的贫穷的开始!无论如何,环境正在把世界十分具体地而且是痛苦地联系在一起。 因为我们只有一个地球。 比如日本,悉心地保护着自己的森林,用大把的日元进口木材,包括中国的木材。然而由海洋及森林形成的日本上空湿润的空气,一样面临着报复 或者威胁。  在中国为了增大能源流量而不得不扩建火力发电厂的时候,日本忧心忡 忡。内蒙古到 2000 年计划把本地区的发电装机容量从 400 万千瓦增加到 2500 万千瓦,山东也在计划增加中。到那时中国北方发电厂的烟囱一起浓烟滚滚, 在冬季,从上风头趋风而下用不了几个小时便可集结在日本上空,不呼而来, 驱之不去。  当那些在东京的大街小巷互相面对面鞠躬的日本人抬起头来,看那滚滚 浓烟时,这些含硫的气体已经完成了与日本上空湿润的海洋水汽结合的过 程,然后便是浙浙沥沥的酸雨。日本有学者惊呼:“东京将陷于来自中国北方的酸雨的海洋中!” 人啊,当你面对经济和环境这一其实并不新鲜的命题时,难道没有那种如风如雨如烟如云一般的缠结之感? 那么,一时的富裕又算得了什么呢? 那么,后代子孙的命运我们又怎么能弃之不顾呢? 那么,请你多给地球一分爱吧!九六环境不容乐观  1996 年 6 月 3 日,中国国家环保局发布的《1995 年中国环境状况公报》 显示:“以城市为中心的环境污染仍在发展,并向农村蔓延;生态破坏的范 围仍在扩大,程度在加重。环境问题日益突出,已成为制约经济发展和影响 人体健康的重要因素”。国家环境监测总站的环境质量国情系统对此作出的 评价认为:“1995 年环境质量与 1994 年相比变化不大,仍处于高污染状态, 如无重大举措,1996 年环境状况有可能下降。”  国家环保局局长解振华认为:“我国的环境状况在缓慢恶化、受污染影 响的面积不断扩大。”  由于“九五”期间我国对 12 种主要污染物排放总量实现不增长,因而昨 天发表的数字将成为“九五”期间努力的目标。  《公报》突出了城市环境状况及变化趋势。城市大气污染从煤烟型向汽 车尾气造成氮氧化物污染型转化。  氮氧化物已成为广州、北京冬季的首位污染物。城市噪音污染始终居高 不下,其中温州市居民相当于整日生活于交通干线旁。  乡镇工业污染占工业排放总量中的比例越来越大,成为我国环境污染的 主要总量之一。  《公报》还指出,环境因素是影响居民健康和死亡的四大因素之一。肺 癌的死亡率比上年有所上升,与城市大气污染直接相关。农村地区居民的首 位死亡原因也是呼吸系统疾病。  《公报》首次增加了自然状况与资源、臭氧层保护、农村环境、辐射环 境、环境保护产业等内容。解振华局长说:“从今年开始环保局将对一些重 要地区、突出问题发表不定期的环境公报。”预警:如果都像富人那样生活,人类需要 20 个地球  早在几十年前甘地就对印度在独立后是否会达到前殖民大国的生活水平 的问题作出了明智的回答:“英国为达到它那种富裕程度曾消耗掉地球上一 半的资源。像印度这样一个国家需要多少个地球?”  现在比以往任何时候都迫切需要认识到,不能把养尊处优的少数人的生 活方式推广给在地球上占多数的穷人。同甘地在世时相比,现在南部有更多 的人口,北部则更无节制地沉湎于消费。一个预期寿命为 80 岁的普通美国人 在目前的生活水平下一生要消费约两亿升水、2000 万升汽油、1 万吨钢材和1000 棵树的木材。未来学家欧文·拉斯洛警告说,如果 55 亿人全都毫无顾 忌地消耗自然财富,那么地球“在一代人的时间里就会流尽最后一滴血”。 任何一种看来是无害的劳务活动都会有损于生物圈,即使这是以保护环 境的名义进行的。举例说,为生产一个处理废气的催化净化器需要二至三克铂。而为了得到这么一点点贵金属,必须开采和加工约一吨矿石。 即使是最普通的产品,如果所有的人都像富裕居民消费得那么多,许多人也会没有地方生存了。例如,德国人喜欢喝桔子汁,为此,在海外所需的 桔子种植面积相当于德国本身水果种植面积的三倍。尽情消费和无节制地消 耗原料也反映在富国每天产生的大量垃圾上,要是所有人都像美国人或德国 人那样向大气中释放那么多的二氧化碳,那么气候的崩溃早就成了残酷的事 实。坐飞机休假一次所产生的二氧化碳就多于一个地球居民在一年内释放的 数量。  温哥华大学教授比尔·里斯得出的结论是:“如果所有的人都这样地生 活和生产,那么我们为了得到原料和排放有害物质还需要 20 个地球。”世界人口增长将加剧环境恶化  据公布的一项报告说,到 2025 年,世界人口将增加 50%,达到 83 亿, 其中三分之二的人口将生活在已经十分拥挤的城市,对环境的影响将超过以 往任何时候。  世界银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和开发计划署及世界资源研究所联合提出 的这项报告还说,工业发展很可能会抵消为减少引起气候变化的废气排放所 作的努力,水资源短缺在 30 年内可能会变得十分严重。  世界资源研究所所长莫里斯·斯特朗在新闻发布会上说:“虽然有些趋 向是积极的,但是,变化的速度和步伐表明,我们和我们孩子们在有生之年 对地球生物、地理和化学系统的影响,将超过我们所有先辈造成的影响。” 报告说,大多数趋向显示日益恶化的环境问题,“如果不进行广泛的政 策改革并大大改变目前的做法和战略,各个国家和国际的许多环境保护目标就不可能实现”。 报告说,粮食生产应当跟日益增长的需求保持同步,尽管土地、水和渔业都出现紧张。报告说,在迅速发展的地区,区域和地区性的空气污染会大 大恶化,到 2010 年工业排出的二氧化碳将增加 30%至 40%。南极生态系统向人类发出警报  地球大气温室效应对生态系统的不良影响已经在南极初露端倪,在南极 附近马阔里岛工作的澳大利亚科学家注意到,近年来随着该岛气温的不断升 高,岛上海象和企鹅的数量正在急剧减少。  马阔里岛是全球 6 个海象繁殖地之一。科学家们从 80 年代末开始注意到 海象数量的减少,据估计,在过去几年中,岛上的海象数量减少了一半,从 原来的 20 万只减少到了 10 万只。在 1995 年的繁殖季节,科学家在岛上的每个海滩都发现了海象的尸体,这种现象以前从未出现过。这些重达 4 吨的庞然大物是南半球海洋中仅次于 鲸的佼佼者,如今,一种神秘的力量正在把大批海象从地球上抹去。  另外,岛上岩企鹅的数量也从 70 年代的 6000 对急剧减少到 3000 对。澳 大利亚鸟类专家辛迪·赫尔最近在考察该岛时发现,岛上的岩企鹅数量又减 少了 5%,而且,岩企鹅产的卵中有一多半以上的不能孵化出雏鸟,赫尔在 以前的考察中从未发现这种情况。  与此同时,该岛的气象资料表明,当地气候变暖的速度几乎是地球其它 地方的两倍。自从人类 1912 年第一次涉足该岛起,马阔里岛周围的海洋表面 年平均温度从摄氏 4.5 度上升到了 5.4 度以上。1995 年 12 月,岛上平均日 间无云时间长达 5.7 小时,大大超过了往年 3.4 小时的平均水平,岛上降水 创历史最低纪录。  科学家们认为,气温和海洋表面温度的升高会改变洋流,从而造成海洋 生物数量剧减,海象和企鹅作为海洋食物链的末端环节,最先显示出变化迹 象。他们指出,马阔里岛就像一只测量表,显示出了全球规模气候变暖的趋 势。  根据 1995 年国际气象组织公布的报告,人类活动是造成全球气候变暖的 主要因素之一。变色的太阳  在洁净、未受污染的大气环境中,太阳光主要经过大气中氧和氮分子的 散射及臭氧和水汽的吸收而衰减,地球上的人们看到的天空是蔚蓝色的,太 阳则呈现出灿烂的黄色——金太阳。  在当今的工业化社会,大气除受到火山爆发、尘爆等天然污染外,还受 到人类生产、生活中施放的大量烟尘的污染,其在大气中悬浮的微粒直径从0.01 毫米到 10 毫米不等。根据戈什塔夫·麦提出的散射理论:如果空气中 有足够的较大的颗粒,它们将决定散射的情况。颗粒越大,散射的光越多, 同时散射的效果取决于波长。所以,穿过了受过许多污染的大气层的太阳光, 经散射吸收后,显现出的是黯淡、桔红的颜色。太阳的明暗不同的红色反映 出大气中污染物的浓度不同,这就出现了明暗不同的红太阳。  天然的污染也会影响太阳的颜色,尤其当火山喷发出大量的灰尘、热气 体和水蒸气进入大气时,灰尘的颗粒和其它微粒最终在离地面 15 至 20 公里 之间的高空聚集成层。这个空气层散射太阳光效果格外明显。例如在 1883 年克拉克托火山喷发之后,大气中的灰尘颗粒直径达 0.85 毫米至 1.1 毫米。 此时的蓝光和绿光损失最少,太阳呈现出蓝色和绿色——蓝太阳、绿太阳。  第二章毁灭动植物就是毁灭人类自己森林与人类  森林是保护人类生存的绿色长城。党中央、国务院明确指出:“发达的 林业,是国家富足、民族繁荣、社会文明的标志之一。”30 多年来,我国的 林业建设事业取得的成绩是巨大的,但与林业发达国家相比,还有很大差距。 我国地域辽阔,人口众多,而森林面积很少,全国只有 1.2 亿多公顷, 占国土面积的 12%。主要分布在东北、内蒙古、云南、四川、西藏等边远山 区和江河水源地带,而沿海地区、东北平原、华北平原、江汉平原等人口稠 密,工农业比较发达的地方却缺林少林。这反映了我国森林少、分布不均的特点。  目前,世界平均每人占有森林面积 16 亩,我国人均不足 2 亩;我国的森 林覆盖率为 12%,联邦德国为 30%,美国为 34%,苏联为 34.5%,瑞典为57%,日本为 68%,芬兰为 73%。我国城市绿化的水平也很低。人均占有绿 地面积:巴黎为 24.7 平方米,华盛顿为 40.8 平方米,莫斯科为 37 平方米, 华沙高达 73.5 平方米,而北京不足 4 平方米。  保护好现有森林,有计划地合理采伐森林,并且尽快植树绿化,改变我 国缺林少林地区的自然面貌,是我国林业建设面临的一个根本问题,也是一 项十分艰巨的任务。森林是重要的生态系统  据科学家的考证,森林的出现约在 3.5 亿年前,从 2.8 亿年到 2 亿年前 的中生代,地球上的森林已发展到极盛时期。后来由于冰川降临,森林和动 物、植物受到严重的冲击而消失。约在 5000 万年前的新生代第三纪初期,气 候适宜,森林又普遍发展起来。虽然第三纪中期以后,地球再度经历了一连 串的冰川作用,使森林又遭到极大的冲击而大量消失,但经过漫长的年代, 森林又恢复起来了。只是到了人类的出现,开始用火和农业兴起以后,人们 连续开辟农田,烧山驱兽,获取燃料,兴建城镇,特别是近几个世纪以来, 随着工业的发展,大量需要木材和薪材,使得森林遭到更大的破坏。可以追 溯公元前 7000 年到近代这个期间,由于人类的破坏,至少使地球上的森林减 少了三分之一或一半以上。森林的大量减少,使得生态系统遭到破坏,从而 直接影响了人类生产的物质条件和生存的环境。  我们知道,自然界中的水、土、光、热、气等非生物因素和动物、植物、 微生物等生物因素,它们彼此之间在一定的地域是相互联系、相互制约、互 为依存的。这些因素在自然界通过物质循环和能量运动,构成一个不可分割 的动态系统,这就是通常所说的生态系统。森林在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的地  位。破坏了一个地区的森林,也就破坏了这个地区的生态平衡,造成生态环 境日益恶化。  人们已经认识到,树木的光合作用,大大高于草本植物。每公顷森林面 积上的生物总量约为农田作物的 20 倍至 100 倍。森林生物总量占地球生物总 量的 19%以上。所以,森林在自然界物质和能量交换过程中,对周围的环境 影响极大。那么,森林又有哪些功能呢?可以概括为三个方面:  一是它的物理功能。这里指的是林木产品,即木材、木本粮油、干果水 果、药材及食用菌类等;而森林又是燃料、肥料、饲料的来源,这些产品可 以提供国家建设和人民生活的需要。  二是它的生理功能。指的是森林影响空气的湿度和降水量,涵养水源, 减低风速,降低地表径流,净化空气,消除噪声及保健疗养等。  三是它的心理功能。就是人们感受到的一种环境美。在森林或树林中, 能使人心旷神怡,消除疲劳,振奋精神,并有助于医治疾病。毁林给各国带来的灾难  20 世纪初期以来,许多发展中国家由于工业和农牧业的发展以及人口的 迅速增加,乱砍滥伐森林,毁林开荒、毁林放牧日益严重,森林面积急剧减 少,每年至少消失森林 1100 万公顷。在东南亚,每分钟就有 3 公顷的热带森 林被砍光。森林生态系统的严重破坏,给发展中国家的人民带来了深重的灾 难。  一、农业减产。哥伦比亚由于毁掉了 1500 万公顷森林,使 200 万公顷土 地变成了荒漠。水土流失面积达 2000 万公顷,每年约有 21 万公顷的耕地绝 收。印度北部山区的森林受到严重破坏后,广大山区失去了保持水土的能力, 造成了 1978 年的特大水灾。仅西孟加拉邦就有 4200 多万人无家可归,4900 万英亩土地被吞没。印度每年表土流失量达 60 亿吨,全国有一半以上的土地 受到严重侵蚀。据联合国调查,由于毁林而干旱少雨,造成粮食减少或颗粒 不收,几乎整个非洲大陆都在闹粮荒。  二、烧柴短缺。西非和中美的一些地方,城市家庭要花掉他们收入的四 分之一购买烧柴。烧柴紧张,石油昂贵,许多居民只好烧牛粪。据联合国粮 农组织调查,亚洲、近东和非洲,每年大约烧掉牛粪 4 亿吨(烧掉 1 吨牛粪, 等于失去大约 50 公斤粮食),其代价约为每年减少 2000 万吨粮食。1980 年 全世界有 1 亿多人深受烧柴严重短缺之苦,有 10 亿人感到烧柴困难。照目前 的发展趋势,到本世纪末缺柴人数将增加到 31.2 亿多人,其中亚洲为 17.7 亿多人(其中农村人口占 15 亿)。仅在非洲,每年大约有 200 万公顷森林被 当作烧柴砍掉。  三、环境恶化,疾病蔓延。由于大片森林被砍光,造成空气中的二氧化 碳和其它有毒气体不能被森林吸收,严重污染大气,影响人类的健康和生存。  研究资料表明,近些年来大气中的有毒气体和灰尘,比 30 年代增加了 10 倍。 这些有毒气体和灰尘被人吸收,使许多人患呼吸与心血管系统疾病,并造成 死亡。  四、生境破坏,动物减少。目前,在热带森林中每天至少绝灭一种动物。 今后几年内,可能每小时绝灭一种动物。非洲的大象只有 15%的数量生活在 受到保护的森林里。整个亚洲的大象,现在比本世纪初的数量减少了 2/3。50 年前,全世界约有 10 万只老虎,主要分布在土耳其、印度、伊朗、中国、 苏联及东南亚地区,现在只剩下 5000 只左右。珍贵动物如犀牛、海南坡鹿、 大熊猫、朱■等,也面临着绝种的危险。  五、木材严重缺乏。森林被破坏后,造成工业和人民生活所需的木材供 应紧张,其它林产品也严重不足,这在全世界几乎是一个普遍性的问题。破坏生态对我国的影响  我国建国初期,每年的水土流失面积为 116 万平方公里,现在已达 150 万平方公里,约占国土面积的 1/6。黄河河水每立方米的含沙量达 30 公斤, 汛期高达 70 多公斤,成为世界上含沙量最多的河流。近 30 年来,黄河下游 的河槽平均每年以 10 厘米的速度增高,排洪能力逐年减退。长江流域的情况 也不妙。由于破坏了森林和植被,水土流失面积达 50 万平方公里,每年水土 流失量已达 24 亿吨。大量泥沙被拦截在大小水库和湖泊之中。洞庭湖平均年 淤积泥沙量达 1.2 亿吨。湖床每年抬高 3.5 厘米,加上围湖造田,湖水面积 由解放初期的 600 万亩缩小到 320 万亩。素有千湖之称的湖北省,湖泊面积 从原来的 1250 万亩下降到 350 万亩。四川省川中盆地的 58 个县,森林覆盖 率只有 4.3%,大面积的土地没有森林保护,山洪暴发,泥沙齐下,势不可 当,造成严重的洪灾。事实证明,高山无林,土石下流,害在下游,根在上游。  由于破坏了森林,许多地区的水源明显减少。海南岛解放 30 多年来,森 林面积减少 3/5 以上。1977 年的一场大旱,全岛 60%的山塘水库干涸或在 死水位以下,1000 条河溪断流,50 万人吃水困难。20 年前,全岛自流灌溉 的农田占 50%多,现在只占 20%左右。当然水源减少还有其它原因,但森林 减少,不能涵养水源是一个重要原因。  由于缺乏森林的屏障,土地沙化日益严重。从新疆到黑龙江省,有 19 亿亩沙漠和戈壁,形成了万里风沙线,危害着 213 个县(旗)的农田、牧场 各有 1 亿多亩。沙化面积近 30 年约扩大了 9000 万亩。内蒙古的沙线逐步南 移,直逼陕北和晋西,威胁着北京。  森林被破坏,使农村能源也出现危机,群众烧柴十分困难。据调查估算, 全国 8 亿农村人口中,缺烧柴的约有 5 亿多人,平均每年缺柴 4 至 6 个月。 此外,还涉及到资源、能源和环境等问题。许多著名的科学家和知名人  士都大声疾呼:拯救森林!许多国家都制定了保护森林的法律和法令,有效 地促进了林业的发展。世界各国从来没有像今天这样认识到森林资源的重大 社会意义和生态意义。任重道远的使命  林业作为一个生产系统,是国民经济的一个环节,也是全球生态系统的 一个十分重要的子系统。加速发展林业,不断改善环境,创造出一个合理的 高功能的符合人类生存发展的生态系统,则十分紧迫。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生产力的提高,人类对森林的需要和依赖愈来愈 迫切,森林的存在和发展直接关系到人类生存所需的物质条件和环境条件。 作为一个国家,如果森林资源少,其国民经济所需的木材和林产品,可以依 靠进口来满足。但是从森林能改善环境条件这一点来说,就无法靠进口来满 足,想买一个优美的环境是办不到的。从这个意义上说,各国只有依靠自己 的力量,认识和掌握客观规律,才能改造自己的环境条件。  人类对森林重要性的认识,经历了一个漫长的过程。对如何利用森林, 也经历了不同的历史阶段。一般地说,世界林业先进国家的发展过程,大体 都经历了四个阶段。一是盲目破坏和浪费森林资源阶段。主要是人类从原始 状态过渡到农牧业开发时期,广大土地被森林覆盖,为了开辟农田、牧场, 于是毁林开荒。二是随着工业的发展,大规模破坏森林阶段。这个阶段主要 是大量采伐木材,不考虑破坏森林的后果。三是保护和节约利用森林资源阶 段。人们认识到破坏森林的严重后果,并逐步走上自觉保护森林和以木材综 合利用为主的道路。四是集约经营,综合利用,以营林为基础,全面发挥森 林多种效益的阶段。我国林业的发展很不平衡,四个阶段的情况兼而有之。 但总的来说,我们正处于从第二阶段开始向第三阶段过渡。  我国是一个大国,有雄厚的人力资源,又有适合发展林业的自然条件, 完全可以在改变我国的自然面貌方面作出显著成绩,并对人类作出应有的贡 献。当然,发达国家经营林业的历史比我国长,他们用了上百年甚至几百年 的时间,才逐步达到现在的水平。我国只搞了 30 多年,起步较晚,我们正处 于大发展阶段,还需要在实践中不断总结经验,提高科学管理水平,加速林 业的发展。  上面举的事例,说明保护森林发展林业已成为全球范围的大问题。我国 森林资源少,分布不均,这是历史留给我们的一点遗产,但同时许多省区森 林资源的消耗量日益加大,消耗量大于生长量,这是一个突出的问题。产生 这个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一是管理水平低;二是破坏森林的现象比较严 重;三是森林火灾和森林病虫害的发生面积还相当大。  认识来源于实践。人们破坏森林,受到大自然的惩罚,才感到有“切肤 之痛”。现在的关键在于提高认识,摆正林业在国民经济中应有的位置。在  制定地区的农业规划时,应对农业资源的特点、潜力、适应性,农林牧的相 互关系,以及生态环境的保护等,进行充分的调查研究,做到合理规划,以 便获得最佳的经济效益。  由于林业具有生产周期长,收益慢,破坏易恢复难的特点,因此,当前 普遍存在着重采伐轻造林,或者重造林轻抚育的问题。特别是林业在国民经 济中的地位和作用,尚未为人们所认识。必须加强宣传党的林业方针和政策, 宣传森林的多种效益。并要大力加强林业科学技术的普及工作。那么,绿化 祖国,使大地园林化的宏伟目标,就一定能够实现。拯救绿色生命  中国是世界上生物多样性最丰富的国家之一,陆栖脊椎动物约有 2340 种,约占世界总数的 10%;植物区系和高等植物的种类数目达 30 多万种, 居世界第三位。  然而,生存在我国的 398 种脊椎动物、1069 种高等植物濒临绝灭。中国 正面临拯救绿色生命的艰巨任务。中国的野生大豆曾挽救了美国整个大豆生产;日 本的小麦短秆基因使墨西哥由粮食进口国变为粮 食出口国  1974 年夏秋之交,美国一位植物学家到我国东北参观访问,偶然在田边 见到一株开紫色花的野草,他如获至宝,珍藏起来。  这野草,名叫野生大豆,又名野毛豆、野黄豆。本世纪 50 年代,大豆孢 囊线虫病席卷美国,大豆生产濒临绝境。后来,得到了中国野生大豆,育种 学家利用它培育出了抗病的大豆品种,美国大豆生产才绝处逢生。在此之前的 30 年代,美国的大豆生产曾经遇到过毁灭性的病虫害袭击,多亏育种专家 从中国选育出抗病力极强的“北京小黑豆”,才挽救了美国的大豆生产。中 国大豆在美国田野屡建奇功,难怪美国植物学家见到中国野生大豆爱不释手。  一个物种可以影响一个国家的兴衰,一个基因可以左右一个国家的经济 命脉。这样的事例俯拾即是。几十年前,原苏联缺乏橡胶,后来,科学家们 瞄准野生植物,研究利用“怀才不遇”的“橡胶草”提取橡胶,从而解决了 军事工业等一大难题。早些年,墨西哥由于从引进的日本小麦品种“农林 10 号”中分离出矮秆基因,并育成了矮秆而抗病的高产小麦品种,经推广应用 于生产后,小麦产量大幅度提高,使墨西哥由一个粮食进口国变成了粮食出 口国。  
过去闹灾穷人才吃的“野菜”成为今日“大 款”酒宴必备的肴馔;如今无论是日本出口商还 是新药物发明者,都往深山里钻??  当人们厌倦了都市,特别是为市井的喧嚣和污染所困扰时,便把目光投 向了大自然。冠以“全天然”、“野生植物”制成等字样的饮料、食品、药 品、化妆品等备受人们青睐。  200 年前被传教士从中国带到新西兰,又从新西兰传到欧洲和巴西的“东 方魔果”——中华弥猴桃,在国际市场上身价百倍后,也在故乡引起了连锁 反应,开始在江西、湖南、四川等地大规模栽培和开发利用。贵州山林中不 起眼的刺梨,近年来发现竟是能与弥猴桃相媲美的又一种“魔果”。生长在 东北长白山老林中的刺老鸦、蕨菜和野菜,过去只有穷人在灾荒年月才吃, 现在富人却更感兴趣。有的日本商人一再到深山中转悠,寻求这种“无污染 植物”,一批批进口。据说,笋类、香菇、金针菜等物,始终是日本进口的 热门。在现代文明社会中,野菜经历了从“灰姑娘”到“宴会公主”的辉煌 变化。  和那些进出口商人相同的是一些“开发”新药品的“神农氏”们;他们 钻山入岭,哪儿没人向哪钻,据说一些十分“灵验”的新药大多“出自深山 老林”。野生植物对于人类的价值是怎么估计都不过分的。据研究,由 2.9 万种植物得到的 1 万种提取物中,约有 3000 种显示对癌症有抑制作用。许多 今天微不足道的物种,明天可能是无价之宝。热带森林中的粗榧、美登木、 嘉兰木等植物都可以提取抗癌药物。还有不少野生植物提取的药物,已证明 对艾滋病有效。人类未来会面临各种意想不到的灾难和挑战,或许,某些野 生物种会帮助人类免于饥荒、祛除疾病,度过各种灾变而幸存下来。  五彩缤纷的绿色世界,有 35 万种植物,其中与人类生活息息相关的粮 食、蔬菜、果木等栽培植物约有 600 多种。经我们祖先驯化的就有包括“五 谷”在内的 136 种。科学家认为,自然界还有许多尚未开发利用的潜在食物 资源。全世界估计有 8 万余种陆生植物,但仅有 150 余种被大面积种植。世 界上 90%的食物来自约 20 个物种。目前人类所需营养的 70%来自玉米、小 麦、稻米、土豆、大麦、甘薯和木薯 7 个物种,其中前 3 个占 70%以上。  也许,世界性的许多难题将会从那些在植物中占绝大多数的未被驯化的 绿色生命中去寻找到。为什么某国皇家植物园愿以一架“三叉戟”飞 机换—株银杉树苗?  前些年,某国皇家植物园主任到桂林旅游。当他在桂林雁山广西植物研 究所参观时,突然发现该所有许多活的银杉树苗,感到十分惊奇,赞不绝口,  提出愿出一架三叉戟飞机换一株活的银杉树苗。 银杉树何以如此名贵?原来,在第三纪以前,银杉曾在地球上有较广泛的分布,到了第四纪(距今 100 万年)之后的更新世,地球上曾出现过四次 冰期,当时大陆冰川几乎席卷了整个欧洲和北美。这些地区的银杉,全部被 毁灭,后来人们在德国和西伯利亚的地层中发现了它的化石。  70 年代末和 80 年代中叶,我国林学家又分别在湖南的界福山和八面山 发现大片原始银杉林。  银杉在地球上其它地区早已销声匿迹,何以我国独有呢?据地质学家研 究,在冰川时期,虽然大陆受到冰川的袭击,但地处低纬度的我国中南、西 南部,由于地形复杂,层峦叠嶂,阻挡着冰川的流动,使一些独特的环境, 往往成为某些动植物的避难所。湖南和广西的银杉,正是在这样的特殊情况 下保存下来的。除了银杉外,我国还有银杏、水杉等孑遗化石树种,还有珙 桐、金钱松、长苞铁杉等珍稀树种。很多外国朋友对此十分羡慕,称中国存 在着许多世界“活化石”。化石本身就是价值连城的,“活化石”呢?  我国不愧为世界上最大的栽培植物起源和变异中心。北国南疆,大河上 下,分布着千奇百怪的野生植物资源。它们和价值连城的出土文物一样,是 国之瑰宝。据初步统计,全国共有苔藓、蕨类和种子植物约 3 万种。由于我 国地质历史悠久,地形土壤气候变化多样,自第三纪后期以来,我国除西北 高寒干旱地区以外,基本上保持温暖湿润的温带、亚热带气候。第四纪冰川 时期,全球物种遭劫难,而我国大部分地区未受冰川覆盖影响,许多古老的 生物种类得以保存下来,并且有一些新的类群产生。因此,一些在北半球其 它地区早已灭绝的古老孑遗类群以及发生尚属于原始的或孤立的类群,仍在 我国先后被发现。绿色劫难:野火终烧尽,春风吹不生  人类已经从一些不太为人所知的生物品种那里受益匪浅。大自然生物基 因库对人类未来的绿色革命有着重要的意义。稍懂农事的人都知道,许多农 作物由于长期单一栽培而发生退化,需要从野生植物中吸取新的改良基因。 然而,我们正在遭受植物物种流失带来的痛苦。野生植物资源已越来越难以 寻觅了。许多人大概没有注意到,就在他们身边的田野、山边、水沟,一些 不起眼的野生植物正在悄悄灭绝。他们也许不会想到,这是一场绿色生命的 劫难。我国不少世上稀有的野生植物资源,由于缺乏保护,自生自灭,一旦 夭绝,就不能失而复得。  由于人类生产活动的扩展和对大自然的过度开发,伴随森林的毁灭和生 态环境的恶化,许多度过冰川期而侥幸活到今天的珍稀濒危植物,在人们还 未认识到其价值之前,即遭到空前的劫难。我国一批珍稀植物可能已经灭绝,其中包括喙毛红豆、毛叶、紫树、锯叶竹树、绣毛茜、导叶玉叶金花、双蕊兰、无喙兰等几十种植物。在编写中 国濒危植物红皮书时,科学家们跋山涉水,对这些濒危植物进行了数年的查 找,竟然是踏破铁鞋无觅处。这是中华民族永远难以弥补的损失!  此外还有相当的植物已陷于濒危的境地。如不及时抢救,也有可能灭绝。 中国马褂木,很多地方一个种群只剩下一个或几个单株;浙江百祖山冷杉, 是我国东部首次发现的冷杉属植物,目前仅 5 株,其中一株衰弱,一株营养 不良;太子参(孩儿参)曾是一种非常普遍的草木药用植物,由于花前或花 期采撷过多,不能形成种子,已濒于灭绝;近年来在广西合浦南康发现的热 带树种膝柄木,生长在距海边不远的坡地上,仅存一株 13 米高的大树在风中 呼号。  根据世界保护监测中心估计,地球上大约有 6 万种植物受到不同程度威 胁,平均每天有一个种灭绝。据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提供的报告,中国“情 况已达到相当危急的地步”。例如,我国属高等植物的维管束植物约有 2.8 万种,其中约 1/10、即 2800 种濒危或受到威胁。学者们在编写《中国植物 志》过程中,发现它们只有模式标本或几十年前采的少数标本可供参考,显 然其中有些已经灭绝。补牢未晚:毁灭植物就是毁灭生命  物种的消失不仅是单纯的经济损失,而且也是地球的生命支持系统的损 失。西方植物学界首先意识到这种损失是不分国界的。因此,各国科学家大 声疾呼:制止世界性野生植物种质流失。西方国家的植物园在搞了几百年搜 集、驯化利用和观赏之后,把重点转向全球性植物种质保护,特别是不发达 地区、尤其是热带地区的稀有、濒危植物。近年来,全球植物园以每周建成 一个的速度猛增,现已超过 1400 个,形成二三百年来未有的高潮。  我国是 1993 年缔结的《全球生物多样性保护公约》的签字国。为拯救和 繁育濒危野生植物,我国已建立 400 余处珍稀植物迁地保护繁育基地和种质 资源库、100 多处植物园和树木园,使 1000 多种珍稀植物得到保护和繁殖。 中国农业科学院和国家种质库,它以计算机管理和控制,可以储存 50 多万份 种子。我国特有的金花茶、银杉、水杉、珙桐、天目铁木等珍稀植物的人工 培育已获成功。  然而,从总体上看,我国的植物种质保护无论在规模上、技术上还是组 织程度上都还处于落后状态。我国的植物种类占全球的 10%以上,现有的植 物园、保护区还远远不够。美国有植物园 300 多个,俄罗斯也有 120 多个, 都远远超过我们。我国植物园一般搜集植物 3000 种左右,最多的华南植物园 也只有 5000 多种,而在发达国家一般都在万种以上。由于经费困难和专门人 才缺乏,我国植物园对稀有、濒危植物的生物学研究还只限于少数种类,即 使对这些种类研究也不彻底,而保护生物学的研究更加薄弱。相当多的植物  园都面临园地被蚕食、环境被污染、植物被破坏的问题。 许多植物园学者诉说他们的工作还远未被社会理解。在中国人群中,传统的急功近利心态有沉积趋厚之势。“只要不危及眼前利益,减少几种植物 算什么?”这是一种不顾子孙万代的愚昧。  人类今天遇到的种种困难有许多起始于昨天的错误。而今天,在保护生 物多样性方面,已经不允许我们再有失误。拯救绿色生命已迫在眉睫,亡羊 补牢,犹未为晚。要使更多的中国人觉醒:毁灭植物,等于毁灭我们自己!非洲大陆最后的“净土”  在非洲大陆中部,有一条河流名叫纳道基,土著语言的意思是“魔术师”。 清澈的河水从热带森林中缓缓流出,滋润着生生不息的土著居民,同时,也 养育着大量的野生动物。它是世界上最后一批未被人类惊扰的自然保护区之 一,是动物们的天然乐园。在公园的深处,成群结队的大象、羚羊和黑猩猩 等动物无忧无虑地觅食、嬉戏、繁衍。以下是记者道格拉斯·H·贾德威克的陈述—— 在旱季尚未结束之时,我们考察探险队一行 8 人便走进这块水气蒙蒙、昆虫肆虐的陌生之地。探险队员有:生态学者马塞林和迈克·费伊,摄影师 “尼克”(米歇尔·尼古拉斯),攀高好手尼尔德·米斯勒,记者布赖恩·哈 维和我,以及两名担任向导和担夫的土著人。  浓密的树冠在热气蒸腾的沼泽地上斜落下黑黑的阴影,盘根错节的树根 在树影下愈发显得苍劲葱茏。此时,虽然已临近旱季末,但空气依然热得灼 人。尽管有时候暴风裹挟着大雨倾盆而下,但依旧无法使灼热的空气变得凉 爽,反而增添了湿度。连坐下来吃饭都会使人汗流浃背。  为了尽快赶到考察地,我们沿刚果河一条名叫桑哈的支流来到博摩萨 村,这里离中非共和国南端仅 3 英里。从这里向东步行几天后,我们来到纳 道基河边乘独木舟划进一条被树冠遮天蔽日的河道,这里黑洞洞的,没有一 丝阳光,水中的白色睡莲成了我们前进的航标。弃舟登岸后,我们开始了穿 越刚果盆地的旅程。一会儿向南,一会儿向东,经常是在齐腰深的沼泽中前 行,水中蠕动着肥大的蚂蟥,四周的舌蝇嗡嗡作响。此时,我们已经远离了 土著人的村落,真正进入了这块未被人类惊扰的天地。  非洲大陆的原始森林面积仅次于南美洲。仅刚果的森林面积就有 7.7 万 平方英里。在这里,动物和植物和谐共处,维持着生态体系的自然平衡。纳 道基河是刚果河的支流,它位于刚果河另外两条支流桑哈河和奥班硅河之 间,流域面积约 300 万英亩。然而,在滥捕滥伐之风席卷全球的环境下,纳 道基自然保护区同样面临威胁和挑战。1993 年 12 月,在美国国际开发署的 支持下,美国野生保护协会与刚果政府联合制定了自然保护区计划。其中 100 万英亩的原始森林被刚果政府划定为诺阿巴利—纳道基国家公园,成为非洲  大陆最大的热带自然保护区。作为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公园的周围将建立起 过渡地带,允许土著居民为生计而从事狩猎和仔细计划并严格控制的树木采 伐活动。该计划的最大价值在于能使刚果的诺阿巴利—纳道基国家公园、中 非共和国的德赞加—纳道基国家公园和拟议中的喀麦隆保护区连接成相互依 存的自然保护带,形成更加广阔的动植物保护网络体系。  我们探险队的主要目的是考察公园南部的生态环境和动植物资源。然 后,去博摩萨村东南 50 英里的一块沼泽地,考察象群在旱季的栖息地。据传 说,那片沼泽地曾经是刚果盆地恐龙的故乡。队员们推测,在那里可能会找 到有关象群活动的踪迹。  走进森林还不到两天,我浑身就已经被虫子咬得遍体鳞伤,挠痒时抓破 的出血处很难愈合。旧伤未愈,蚂蚁咬的新伤又露出红肿色,蜂蝇在我的脖 子上和胸部留下肿胀的大包。双脚上经常蠕动着密密麻麻的软体幼虫。一种 喜欢到人体最隐私处活动的扁虱困扰着探险队的所有队员。幸运的是,昆虫 的叮咬并没有造成我身体组织的病变,我依然很健康。  我从营地的篝火旁走开,站在一小块空地上,凝视着眼前茂密的森林。 动物的鸣叫声宛如夜空的脉搏,此伏彼起。在昆虫嗡嗡的伴奏声中,清脆的 蛙叫使树叶的哗哗声如同玻璃编钟的奏鸣。翩翩起舞的萤火虫犹如满天星 辰,不时有几颗滑落。地面上偶尔跳跃的磷火恰似月亮雨喷洒在落叶上。多 么适合幽灵活动的夜晚!突然,什么东西咬住我的下颚。我大声尖叫,拼命 地挥动着双手扑打,直到它飞走为止。至今,我仍然不知道那是何物:或许 是一只 6 英寸长的螳螂,也许是一只 9 英寸长的直翅昆虫。  在去利口阿拉沼泽地的路上,我们在苟阿娄苟停下来,晾晒发霉的行装 和帐篷。忽然,从北方不远处传来叽叽喳喳的响声。我们用手罩住耳根仔细 听,声音越来越大,不一会儿,铺天盖地的一大群灰鹦鹉扑打着翅膀飞了过 来,抢食野橘树上成熟的果实。附近的猴子尖声叫起来,在树枝上蹿来蹦去。 数十只黑猩猩猛地抓起地上的一包快餐食品后噌地蹿上了树,其它猩猩忽地 尾随其后紧追上去。他们一生也许从未见到过人类的模样。我们相互凝视对 方,它们的眼睛和我们一样,都充满了好奇,在一只大灰猩猩的率领下,它 们咧嘴龇牙向我们示威,有的还向我们投掷树枝,有的甚至对准我们撒尿。 我的脑海里,突然闪现一个奇怪的念头:人们童年时的顽皮不也带有几分动 物的天性吗?没过多久,猩猩们平静下来。那只灰猩猩攀上一条藤蔓,躺在 上面悠然自得地摇荡起来,它不时地侧过头来,偷偷瞥上我们一眼。  一只大约 6—7 岁的小猩猩从树藤上慢慢爬下来,悬挂在离我们约 20 英 尺高的空中。它睁大眼睛注视我们,我们也下意识地睁大眼睛注视着它。它 吼吼地叫,我们也吼吼地回应,并不停地挥动双臂驱赶昆虫。小猩猩或许觉 得我们有些滑稽,它猛地蹿上树藤,也学着我们的样子挥舞着双臂。两小时 后,我们为了赶路不得不中断这次有趣的“对话”。我们启程继续向利口阿拉营地进发,去寻找象群在旱季期间的栖息地。傍晚,我们在高地上支起帐篷。晚饭后,队员们玩起扑克。两局扑克没打完, 我们的腿上就爬满了一英寸长的大蚂蚁。睡觉时,蚂蚁大军咬得我如同掉进 火坑一般。天还没亮,我全身就肿胀起来,呼吸困难,无法吞咽。此时,如 果能注射一支肾上腺素,我的过敏反应就会减轻一些。可是,探险队只剩下 一支。此时用了,将来急需时怎么办?我彻夜难眠,眼泪汪汪地盯着夜空, 那里也没有答案。  第二天,旭日东升,天气格外晴朗。森林中清新的空气使我感到沁人心 脾的惬意。阳光射过茂密的树叶,透出一缕缕白线。鸟叫声啾啾,森林里弥 漫着一片祥和的气氛。但好景不长,不一会儿,清脆的鸟叫声就被嗡嗡的昆 虫声淹没了。  最终,我们仍未能找到象群的栖息地,仅仅遇到过零星的几头象,听到 过另外几头象“吹奏的军号声”,看到过象群由北向南迁徙的足迹。望着这 些被雨水冲刷过的大象足迹和干瘪的象粪,迈克耸耸肩说:“这里看起来很 像象群的迁徙之路,但是,附近根本没有象能食用的食物。”  7 天后,我们返回博摩萨村。当考察队的其他成员去北方参观德赞加— 纳道基国家公园的大象时,我乘船南行 20 英里,来到一个名叫卡博的小镇。  这里大约有 1500 居民,多数是班图人,大部分以伐木为生。小镇人口虽 然不多,道路两旁却有许多出售食品的生意人,有卖新鲜羊肉的,也有出售 熏猴肉的。还有扛枪的猎人来往经过,几乎每个人的肩膀上都斜背着血淋淋 的猎物。我参观了当地最大的一家刚果与法国合营的木材加工厂。装满木料 的卡车源源不断地从工厂的大门驶出。这不由地使我想起从利口阿拉营地返 回途中看到的两棵参天的非洲桃花心木树。两棵树的主干足有 50 英尺高,我 们走出很远仍能看到它们茂密的树冠。保护区的管理人员理查德·鲁吉罗介 绍说:“非洲桃花心木在国际市场上是抢手货,价钱很高。在保护区,类似 你们所见到的大树平均每公顷只有一棵。对此类树木的商业开发必须严格限 制。”目前,森林深处的大树依然挺拔地屹立,这绝非意味着贪婪者的目光 没有盯上它们,而是因为道路无法适应机械化运输,客观上使他们不能接近 这些大树。令我担忧的是,随着人群、工业、道路日益向森林推进和延伸, 那么,后退的只能是大象、斑马、羚羊??我直言不讳地询问理查德:“目 前,自然保护区管理工作的主要职责是什么呢?”他也毫无掩饰地回答:“在 本地区人口数量很少,很少有人深入保护区去冒险的情况下,抓紧时间进行 环保教育工作。”希望大自然的景色将在人类环保教育的普及进程中变得更 加翠绿。  第三章全球气候反常全球气候型式出现根本变化征兆  1996 年 2 月,气候专家说,继上个季节大西洋飓风次数几乎达到历史最 高记录后,北美冬季又出现了猛烈的暴风雪气候,这可能是全球气候型式出 现根本变化的一种征兆。尽管最后数字尚未统计出来,但是美国 1995 年的气 温似乎已经超过历史上气候最暖的 1990 年。一些研究人员认为,下个世纪世 界气候很可能会变得越来越热,气温将上升 2 摄氏度。  气候专家说,距今最近的“厄尔尼诺”现象是有史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 一次。这些气候专家说,“厄尔尼诺”现象甚至有可能更加频繁出现,持续 的时间可能更长。科学家们认为,这种现象会使太平洋东部出现暴风雨天气, 大西洋形成飓风,并在远至非洲东部的广大地区造成干旱。但是专家们说, 如何使这些变化在每天的天气预报中体现出来,仍是一个有待仔细研究的问题。  美国国家气候数据中心高级科学家汤姆·卡尔说:“我们的确已找到过 去 10 年来气候变得更加极端的证据。”  除了严寒席卷美国北部以及 1 月份暴风雪致使降雪量超过历史最高记录 以外,过去几年非洲出现了严重的干旱,美国中西部和其他地区则出现了洪 涝灾害。  1995 年大西洋飓风季节共出现 19 次暴风雨天气,是有史以来飓风活动 的第二个活跃季节。全球气候变暖是最显而易见的气候变化特征,研究人员 认为这种变化部分是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到大气层,致使地球气温上升造 成的。科学家们说,其他变化很少引起人们的注意,但并非不明显。设在科 罗拉多州博尔德的国家大气研究中心气候分析部主任凯文·特伦伯思说,距 今最近的“厄尔尼诺”现象是过去一个世纪以来持续时间最长的一次。  根据气候统计数字模型,这种现象很可能每隔 2000 年才出现一次。一些 极端气候条件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厄尔尼诺”现象造成的影响大多 在圣诞节前后才能集中体现出来。  特伦伯思说,世界各地出现的洪水和干旱都与“厄尔尼诺”现象有关, 包括东南亚季风减弱,非洲和南美洲北部干旱以及南美洲西部沿海地区气候 极为潮湿等。  但是,科学家们承认气候变化是反复无常的,几乎不可能断定影响某一 场暴风雪或一系列事件的因素究竟是什么。全球变暖的后果:气候反常每一代人都觉得天气同以前不一样。觉得现在的气候比爷爷在世那会儿热了或冷了,干燥了或湿润了。 但是这次,气候也许真的开始变了。 年这段时期出现了一个应当列入创记录史册的冬季(或者是夏季,视你与赤道的关系而定)。号称 “万物之都”的纽约曾因近 50 年来最严重的大风雪而陷入瘫痪状态。而那只是
年之交天气怪异的例子之一。 日本下了空前未有的大雪,阿根廷遇到了创记录的高温,苏格兰的气温之低也创下历史记录。乖戾的天气还给意大利、印度尼西亚、南非和法国南 部带来了洪水。它使澳大利亚的夏季寒冷湿润,奥地利的阿尔卑斯山经历了 一段温暖无雪的冬天。由于暴雨如注,至少有 147 人在南非洪水中丧生。在 墨西哥中部,一英尺厚的大雪把多达 2000 万只定期迁徙的大花蝶冻死在雪 中。  那么,这一切意味着什么?越来越多的科学证据表明,极端天气——冷 或者热,湿润或干燥——是全球变暖的结果,而全球变暖本身则是空气污染 的后果。如果是这样的话,全球变暖还是许多事情的起因:1995 年使加勒比 海房倒屋塌的飓风,英国百年不遇的旱灾,美国中西部使 800 多人丧生的热 浪,西伯利亚目前的温暖天气和阿拉斯加的干旱少雪,为害巴西东北部的旱 灾——以及如今正在巴西南部肆虐的大雨。气候变化是个缓慢而间歇的过 程,但是在世界上的一些地方,一种气候型式似乎正在逐渐显现出来:夏天 变得比平常干燥和炎热了,冬天则更冷更潮湿。  温差相对较小可能带来巨大的后果。在苏格兰,正常情况下冬天气温不 会长时间处于冰点以下,但 1995 年 12 月那儿却遭到严寒袭击。苏格兰高地 克拉什克村的气温一度曾达到零下 29.9 摄氏度,这是英国自有温度记录以来 的最低温度。主要供水管道完全结冰,当天气回暖,冰开始融化时水管便裂 开了。苏格兰 50 万户人家处于无水状态。  一向青翠繁茂的阿根廷草原 1995 年也变干枯了,遭受了历史上最严重的 旱灾。草原成了一点就着的干柴,目前已有上万英亩草原燃烧过,并且火势 无法控制。负责国家公园事务的高级官员费尔南多·阿杜拉说:“我们面对 的是非常低的湿度、创记录的高温以及眼前降水概率实际上为零的现实。” 干旱使该地区的谷物减产大约 30%,成千上万只牛因饥饿而死。在布宜诺斯 艾利斯以西 200 英里的地方拥有一小块牧场的拉蒙·纳瓦斯说:“我在这儿 住了 62 年,这种事情还是头一回见。”他的牧草已被高温干旱烤焦,他靠着 一种不寻常的食物才使他的牛群活下去:不加盐、黄油的爆米花。  同往常一样,反常的天气对一些人来说是祸害,对另一些人来说则是福 音。异常低温曾使欧洲北部的道路上都结了一层冰,但是它也使汉堡的阿尔 斯特湖成了大冰场,这是 4 年来第一次,约 50 万人蜂拥而至,在冰上滑行或 拉雪橇。在德国南部的奥地利阿尔卑斯山,温度计上出现了创记录的高温; 并且世界杯滑雪赛因那儿没有雪而不得已取消。在墨西哥中部,许多人因几十年来下的第一场真雪而欢欣鼓舞。1995 年是有纪录以来最热的一年  联合国的一项报告说,1995 年是有纪录以来最热的一年。南极的臭氧洞 持续的时间比以往任何时间都要长,而且在大西洋上生成的飓风比 1933 年以 来的任何一年都要多。  世界气象组织的《关于 1995 年全球气候状况的声明》校对了全世界数十 个天气监测站的数据,形成了这份简要的气候报告。  据这份 11 页的报告说,对陆地和海洋所估计的平均表面温度是自从1861 年开始保存纪录以来最高的。平均表面温度比
年的平均温度高0.4 摄氏度。 鉴于最近几年使得太平洋上空的温度高出平均温度的所谓“厄尔尼诺”振动效应没有发生,这个数字就特别值得注意。在亚速尔海附近的北大西洋 表面温度比正常温度高出一度。  在地面上,西伯利亚的大片地区平均高出平均温度三度,在印度和美国 中西部出现了热死人的现象。有些欧洲国家,夏季的热度达到了破纪录或者 接近破纪录的程度。  报告说,地球的臭氧层的空洞比以前有纪录记载的任何一年都开始得早 而且持续的时间要长。臭氧洞已经变成了南极在春天经常出现的一个特点。 平流层下部的 14 公里到 21 公里之间高度上的臭氧层差不多全部都被破坏了。这个洞的面积达 2200 万平方公里,差不多和 1993 年的纪录持平。 世界气象组织还报告说,大气中集中的二氧化碳和甲烷这些被说成是造成全球变暖的“温室气体”,在两年的增加速度不知是什么原因放慢之后, 和最近几年一样继续在增加。  仍然有些异常的现象。北半球的积雪接近和达到了平均量。有些地区, 包括格陵兰岛和太平洋的部分地区,比正常年景要冷。  1996 年 12 月在罗马,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它是为研究温室效 应而建立的)结束其三年工作时一致认为:“证据的比较表明,人类对于全 球气候有看得出的影响。”  根据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科学家的最好的估计,在下个世纪世界 平均表面温度将增加两度。  世界气象组织气候监测负责人彼得·斯科菲尔德说,1995 年的报告同政 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发表的最新的计算机预测是“非常一致的”。政府 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是由世界气象组织和联合国环境规划署联合主持的。 斯科菲尔德对本社记者说:“全球气候在变暖,这一事实是毫无疑问的。 问题仍然是我们是否能把这说成是温室气体的积累??我们不能百分之百地 肯定,因为我们不知道自然气候的变率是什么,有多少是自然因素引起的,有多少是人为的。”美国、英国 1996 年气候极端异常用一个词来描述天气状况:极端 送走了冬天的严寒,迎来的却是春天的难耐。 美国许多地区是极端的天气,这使人们的日子很不好过,人们所盼望的是一个充满希望和万象更新的季节。俄亥俄河流域和北部平原地区多雨;从 得克萨斯州到加利福尼亚州南部干旱;肯塔基州常刮龙卷风;从阿肯色州到 南北卡罗来纳州多风暴;南部各州极热;北部地区极冷。只有佛罗里达州和 夏威夷州的春天还算正常。而阿拉斯加州可能是惟一从异常天气中受益的州。  濒临太平洋的西北部地区潮湿多雨,即使是喜雨的西雅图人和波特兰人 的忍耐力也得经受考验,那些地方的居民现在不得不和园子中成灾的刺蛾作 斗争。密歇根州格罗斯伊尔的居民希望杜鹃花开放,以便在 5 月中过一个愉 快的节日。然而,杜鹃花没开。  辛辛那提大学棒球队已把总共 56 场比赛取消了 20 场,先是因为下雪, 后是因为下雨。由于俄亥俄河水位太高,奥运火炬的传递路线不得不临时改变。 平原地区本来可以利用一部分雨水。得克萨斯州和俄克拉何马州都干透了。得克萨斯州拉伯克的温度高达 100 华氏度,棉株都给晒蔫了。上周末下 了冰雹,又有许多作物遭灾。  由于极度干旱,得克萨斯州的一些城市,如麦卡伦、科珀斯克里斯蒂和 圣安东尼奥,不得不采用定量供水的办法。  在西部地区,由于干旱少雨,草木不长,野生动物都难以找到吃的东西。 加利福尼亚州 5 月份的天气完全可以用“极端”这个词来描述:北部雨 水过多,南部热得受不了。死谷是全国有名的“大火炉”,而在 5 月 13 日,这里的温度创下历来最高记录,达到 115 华氏度。 即使是情况逐渐好转,恶劣的天气也会给 1996 年夏天留下一种令人头痛的后遗症——蚊子太多。由于冬季积雪融化和春季大量雨水,全国许多地区 的地都潮透了。不流动的死水是蚊子理想的滋生地。  英国一位气象专家也宣称,伦敦和英国东南部具有若干全世界最怪异的 天气形态,而“奇特事件”发生的次数已远超过正常比率。  气象学家赛门斯表示:“英国的天气一向是个笑话,但现在已没有任何 人再拿天气来取笑。”  在创下最热、最冷、最干燥或最潮湿季节的纪录之余,英国东南部和伦 敦甚至先后发生过红砂和鱼类从天而降的事。  他说:“现在英国天冷时,气温动辄降至摄氏零度以下,不下雨则已, 一下就是倾盆大雨。”           全球变暖取得共识高级科学家对全球变暖的危险取得一致意见。 据一个国际科学家小组说,人为造成的全球变暖是可以看得出来的,到2100 年,平均温度可能提高 4 度,海平面在今后数百年中每百年上升半米。  1996 年 6 月发表的政府间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的最新报告警告说,生活 在岛屿和三角洲的数百万人可能沦为难民,几亿人将面临着饥饿和疾病的更 大危险。  报告的关键是该委员会所有成员经过激烈辩论、现在取得了一致意见的 措词,即“均衡各种证据,可以认为人类对全球气候施加了可见的影响”。 气候科学家一直担心,他们观察到的可能只是气候的自然的变动;而批 评者则称结论是勉强取得的一致意见。气象局前局长和该委员会两主席之一 约翰·霍顿说:“这是会造成误解的,我们已就我们知道的和不知道的取得了一致意见,我们认为,我们开始从争吵声中看到了信号。” 全球气候变暖的后果可能是巨大的:海平面上升,冰盖面积缩小,更多的水灾、旱灾和农业布局被打乱。 伦敦卫生和热带病医学院教授托尼·麦克迈克尔也警告说,昆虫和各类螨虫携带的包括疟疾和登革热在内的疾病,可能随着温带地区温度的升高移 出热带地区。  英国地方性疟疾只是在 35 年前才消灭,但是有可能在北欧死灰复燃。本 世纪全球平均气温已经升高 0.6 摄氏度,下个世纪可能升高 1.5 至 4 摄氏度。 如果全球温室效应气体排放量减少 50%以上,全球变暖升温就可能控制在 2 摄氏度。  约翰爵士说:“这是我们会在一万年中看到的最快的变化速度。升高 2 摄氏度听起来并不算很高,但是我们谈的是全球变暖的平均温度,而在冰河 期中间和转暖期之间的全球平均温度差只有五六度。”  约翰爵士说:“这对我们来说不是什么大问题,尽管它不是一个无关紧 要的问题。但是如果你生活在孟加拉国、中国南部、太平洋或印度洋上的某 些岛屿或尼罗河三角洲,那的确是一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另一种危险在于温度的升高将影响气候模式,造成蒸发增加,大气中水 汽增多。“这意味着大雨变得更大,而小雨在许多情况下将变得更小。”  森林生活环境可能受到影响,生物多样性可能减少。干燥地区很可能变 得更干燥,从而增加了许多人遭受饥饿的威胁。即使是像英国这样湿润的温 带国家,也可能受到天气“突然变化”的影响。
成为本站VIP会员,
若未注册,请点击 成为本站会员.
版权声明:本站所有电子书均来自互联网。如果您发现有任何侵犯您权益的情况,请立即和我们联系,我们会及时作相关处理。
                                   
蓝田玉PDF文档网致力于建设中国最大的PDF格式电子书的收集和下载服务!}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第九大陆二级密码忘了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