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三支一扶任职文件考试中的阅读理解方面的问题,文段很长,看着头晕,理解困难而且看一遍记不住,做题时间长。

2015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常备考:阅读理解题应答三维度-360文档中心
360文档中心免费免积分下载,各行业
知识、技术、信息等word文档下载网站
2015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常备考:阅读理解题应答三维度
2015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常备考:阅读理解题应答三维度
2015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常备考:阅读理解题应答三维度
中公教育专家认为,主旨归纳是公务员考试行测阅读理解中最常见的一个考点,与之对应的题型则是主旨观点型题目。它主要考查考生对文段整体的把握能力,包括归纳文段的中心、主旨,判断作者的态度、观点等。掌握主旨观点型题目的题型特点有利于帮助考生快速识别和解答这一类型的题目。
一、材料来自主流媒体
主旨观点型题目的材料来源以主流媒体的时评性文章为主,截取的段落一般具有相对独立性,脱离了文章的语境依然可以表达完整的含义。其中比较典型的情况是截取其中一个小标题下的一段文字,或是删去起提示作用的首句或末句的一段文字。在做题过程中可联系选材上的这一特点,对文段所处的上下文展开合理想象,以帮助确定答案。
例题1: 社会公正不是人们头脑中凭空产生的抽象概念,而是随着社会产生而产生、随着社会发展而发展的。在不同的历史条件下,人们对社会公正的认识是不同的。恩格斯曾精辟地指出:“希腊人和罗马人的公平认为奴隶制度是公平的;1789年资产者的公平要求废除封建制度,因为据说它不公平,,,,所以,关于永恒公平的观念不仅因时因地而变,甚至也因人而异”。
这段文字说明( )。
A. 社会公正是具体的 B.社会公正是历史的
C. 社会公正是相对的 D.社会公正是有阶级性的
中公解析:此题答案为B 以上这道题目的材料选自《人民日报》的头版文章《理性看待当前的社会公正问题》。该文中阐述了社会公正的三个方面,分别对应A 、B 、C 三项。而材料中的这段取自关于社会公正历史性的阐述,即B 项。A 项社会公正是具体的,说的是社会公正在具体领域、具体人群、具体问题上有区别;C 项社会公正是相对的,说的是社会公正要承认差别,杜绝平均主义。
二、提问切入整个文段
主旨观点型题目的提问方式灵活,常见的有“这段文字的主旨是”、“这段文字意在说明”、“这段文字旨在阐明”、“这段文字的核心观点是”、“对这段文字概括最准确的是”、“这段文字意在强调”等。无论以何种方式提问,此类题型的核心考点都是考查考生对文段整体的把握能力。
江西中公教育总部
地 址:江西省南昌市阳明路310号江西省出版大厦5、6楼
公交路线:2路、7路、18路、25路、28路到八一桥下
免费下载该文档:
2015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常备考:阅读理解题应答三维度的相关文档搜索
2015年天津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备考:非常规结论型题目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本题侧重于言语理解, 需要考生通过阅读题干理解作者的情绪。 通过题干一系列的... 2015 河南省三支一扶考试备考:2010 年某省行测真题一、单项选择题(每题的备选答案中,只有一个正确,请将所选答案的字母填在括号内。 每题 1 ...2015年江西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判断推理:驳论题练习题与答案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南昌分校 () 2016 国家公务员行测判断推理:驳论题...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2015年江西三支一扶考试考试行测常识判断:民法学知识练习题与答案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1.甲、乙双方连续几年...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2015年江西三支一扶考试考试行测备考判断推理:比较论证题练习题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中公教育专家认为,比较论证...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2015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备考中国历史常识一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2015 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备考:中国历史常识一中国...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2015江西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备考之最优思维...总之,在三支一扶考试中,逻辑填空题,不能只根据某一个空来确定答案,一定 要...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2015三支一扶考试行测备考:行测资料分析十大...数据是做资料分析题当中经常遇到的题型,而这类计算有一些常用的速算技巧,掌握这...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2015三支一扶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中概率问题解法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2015三支一扶考试行测:数量关系中概率问题解...暂无评价|0人阅读|0次下载|举报文档 2015年江西三支一扶考试行测类比推理练习题_公务员考试_资格考试/认证_教育专区。给人改变未来的力量 1、( )对于 牛奶 相当...2016内蒙古三支一扶行测答题技巧:筛选主题 扼住阅读理解的咽喉
10:44:48&&&来源: &&& 点击:
行测句法成分在言语理解与表达题目中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通过分析句法成分,我们可以快速锁定正确答案或者排除干扰选项。下面中公三支一扶考试网就为大家介绍有效的答题方法。
想要对文段主题有个的把握,你就必须知道主题是什么。主题即是文段的核心话题。在常规主观题中,命题人往往让我们概括文段内容或是找出作者想表达的观点,这些都和文段的主题息息相关。主题可能是一个词,也可能是论述两个词之间的关系。通常我们可以通过找文段中重复出现的高频词语、捋顺关键句中的主要成分或归纳主要对象的共同属性等方式来判定文段的主题词。当我们找到主题词后,就可以利用主题词帮我们缩小正确选项的范围,甚至直接利用主题词选出正确答案。
下面我们以2015年的两道真题为例给大家展示一下主题敏感的重要性。
【例1】如何养老已成为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社会问题。养老问题可以通过社会化方式解决,敬老院、托老所等社会机构承担了部分养老职能。然而,由于历史文化传统的影响,机构养老并非多数老年人的首选。同时,我国机构养老发展时间不长,软硬件设施尚不完善,与社会需求相比还存在不小差距,因而家庭养老的功能仍然不可替代。促进家庭养老,弘扬尊老、爱老,养老的传统孝文化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传统孝文化可以助推家庭养老?
B.养老问题可用社会化方式解决?
C.有老年人选择了机构养老方式?
D.传统孝文化可以解决养老问题?
中公三支一扶解析:此题答案应选A。文段开头引出&如何养老&这一话题,接下来谈及现有的社会化养老方式&&机构养老,紧接着话锋一转,指出机构养老存在的问题,进而引出家庭养老的功能不可替代。最后一句话提出以弘扬孝文化来促进家庭养老。文段的主题很明显是&家庭养老&和&传统孝文化&。同时包含有主题词的只有A选项。
【例2】当前,&信任危机&是一个全球性的问题。笼统地说,这是全球化和信息化所带来的副产品。具体来说,则是随着全球化和信息化时代的到来,导致人们信任心理和信任行为发生了变化。信任心理方面,全球化和信息化导致人们价值观念、道德心理和文化心理发生变化;而信任行为方面,一方面信任心理的变化会影响行为,另一方面,全球化与信息化使制约人们信任行为的机制发生变化,从而导致其约束力大大减弱。二者的合力使得人们产生失信行为的几率大大增加。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探索&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对重建社会信任具有重要的意义
B.信任心理的变化会影响行为,信任心理对失信行为的影响更大
C.全球化和信息化从信任心理和信任行为两方面影响&信任危机&的产生
D.全球化和信息化使信任行为约束机制发生变化,导致失信行为普遍存在
中公三支一扶解析:此题当选C。文段首句直接提出&信任危机&的话题,以&笼统地说&指出信任危机是全球化和信息化带来的,之后通过&具体来说&进一步解释说明,从信任心理和信任行为两个方面分析&信任危机&产生的原因。A选项&重建社会信任&在文段中没有体现,无中生有;B、D选项分别对应&一方面&和&另一方面&之后的内容,表述片面,没有体现出文段的主题&信任危机&,排除,故本题选C。更多相关信息请访问
[责任编辑:石小伟]
畅销榜1¥117.502¥32.003452017三支一扶考试内容-关于行测片段阅读题你应该知道的“言外之意”_三支一扶考试网_华图教育
华图教育微信号:huatuv
华图教育参与微社区互动
华图教育认证官方微博
华图吧百度贴吧:华图
【导读】三支一扶行测中,言语理解题目的地位是举足轻重的,为了帮助大家有效备考,下面华图三支一扶考试网就为大家介绍科学的答题方法。
公务员考试行测科目中有一类阅读理解题目被形象地称为&片段阅读&。由一段两三百字的文段和相应问题组成。多数情况下问题都是在问文段的主旨观点。一般的文段通过分析行文脉络可以确定作者的主旨观点的位置,然后到选项中选择表述一致的就可以了。但还有一些题目,作者的观点并没有直接给出,需要考生进一步理解其言外之意。对于大部分考生来说这样的题目有一定的难度,不知如何拿捏分寸,不确定什么样的题目需要进一步理解言外之意。在这里,华图教育专家为考生列出一些提示,帮助大家更容易地进行判断片段阅读隐性主旨。
这里用两个例题来说明隐性主旨题目的特点。首先来看一道普通题目:
【例1】在与自然灾害的抗争中,人类仍然有很长的路要走。现实固然必须正视,但普通民众是否就无可作为呢?在灾害预测还无法做到完全精确的今天,每一个人该如何保护上天赋予我们的宝贵生命,该如何在灾难降临的那一刻做出最及时而智慧的选择,该如何自救、救人,避免或减少悲剧的发生?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A.人类与自然灾害的抗争是一个漫长的过程
B.在自然灾难面前人的首要任务是保护生命
C.灾难降临时的及时而智慧的选择非常重要
D.教育可以在自然灾害中保护更多宝贵的生命
这段文字的行文脉络比较清晰,第一句话引出了话题,然后进行了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阐述,文段的主旨观点即在解决问题部分,&这些事情,其实都可以通过社会教育和自我教育来完成。&明确指出&教育&在重要性和必要性,由此不难判断这道题目应该选择的是D项。但并不是所有的文字它的主旨观点都是如此明显的。下面再来看一道题目:
【例2】在畜牧业中经常使用抗生素,会使得携带耐抗生素基因的微生物繁盛起来。某些情况下,耐抗生素基因可以变得具有很高的移动性,也就是说它们能够迁移到那些对人体致病的细菌中去。这样一来,当人类患病再去服用抗生素的时候,由于细菌已经具有耐药性,原本神奇的药物就失去效用了。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人体会对抗生素产生耐药性
B.耐抗生素基因有移动性
C.畜牧业应控制使用抗生素
D.过度使用抗生素可使人体致病
这个文段主要是先介绍了畜牧业中经常使用抗生素会带来一系列的问题,耐抗生素基因会迁移到人体致病的细菌中。接下来在最后一句中阐述了如此一来会带来的危害&&当人类患病再去服用抗生素的时候,由于细菌已经具有耐药性,原本神奇的药物就失去效用了。整个文段的行文脉络是:提出问题-危害分析。通常考生会选择D项,而D项只是最后产生的危害,作为公职考试,考生此时不能停留在问题层面,要去明确出题人的意图,因此要明确文段中的&言外之意&,即隐含主旨观点(如何解决问题),所以这道题目的正确答案是C项。
华图教育专家认为,片段阅读是主观性较强的题目,不同的人对每段文字会有不同的理解,考生此时就要明确考试性质,多从出题人的角度分析问题,得出的答案才会更靠近正确选项。当文段内容只阐述了相应问题带来的危害时,要客观分析其隐性主旨(言外之意)。
(编辑:yls)
华图教育客户端
关键词阅读:
华图教育官方微信:huatuv
三支一扶考试汇总& 12、桥之美(吴冠中)知识点 &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颐和园里...”习题详情
264位同学学习过此题,做题成功率85.9%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2.宝带桥全由金山石砌成,历经千年以上的激流洪波,仍然牢固完好。桥长200多米,53孔,是一座美丽的连孔桥。每逢中秋佳节,苏州很多人结伴来桥上赏月。有的驾驶小船,荡漾桥下。宝带桥建筑艺术特异,不知运用的是哪一种美学上的结构,中秋之夜,每一个桥孔都闪耀着一个明亮的圆月,共计54个。54个明月随着小船的驶进一一出现在桥下,何等神奇!如果从桥的这一端望桥的那一端,水中出现的是一条闪光的银链,何等奇丽!【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文意。【小题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小题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试从每层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层意,它们是:&&&&、&&&&、&&&&。【小题4】根据两段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沿桥缓缓看一遍”,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说明宝带桥结构牢固,造型优美,富有艺术性。&
本题难度:容易
题型:解答题&|&来源:2012-人教版初中语文八年级上册《桥之美》练习题
分析与解答
习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2.宝带桥全由金山石砌成,历经千年以上的激流洪波,仍然牢固完好。桥...”的分析与解答如下所示:
【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文意。此题考查学生语言概括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小题1】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此题考查学生对表达方式的理解。表达方式有记叙、描写、说明、议论、抒情,特别是描写中又分为人物描写、景物描写和带综合性的场面描写。而人物描写还可细分为语言描写、动作描写、心理描写、肖像描写和细节描写,描写的作用是使文章生动、形象、感人。抒情的运用,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突出文章的中心。如果文中有一些神话故事、民间传说以及自然界当中的神奇景象的描述,它的作用是增加了所写内容的神秘色彩,引起读者的兴趣。【小题1】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试从每层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层意,此题考查学生语言概括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把握文段中的关键词句【小题1】根据两段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沿桥缓缓看一遍”,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此题考查学生理解分析能力,需要学生认真阅读课文,揣摩字里行间内流露的情感。很容易得出正解。
找到答案了,赞一个
如发现试题中存在任何错误,请及时纠错告诉我们,谢谢你的支持!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2.宝带桥全由金山石砌成,历经千年以上的激流洪波,仍然牢...
错误类型:
习题内容残缺不全
习题有文字标点错误
习题内容结构混乱
习题对应知识点不正确
分析解答残缺不全
分析解答有文字标点错误
分析解答结构混乱
习题类型错误
错误详情:
我的名号(最多30个字):
看完解答,记得给个难度评级哦!
经过分析,习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2.宝带桥全由金山石砌成,历经千年以上的激流洪波,仍然牢固完好。桥...”主要考察你对“12、桥之美(吴冠中)”
等考点的理解。
因为篇幅有限,只列出部分考点,详细请访问。
12、桥之美(吴冠中)
与“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2.宝带桥全由金山石砌成,历经千年以上的激流洪波,仍然牢固完好。桥...”相似的题目:
迁移过关雕版印刷质量差,效率不高,雕刻一套书版要几年,而且一部书要刻许多块板,占用大量房舍存放,发现了错别字也不好改。宋朝庆历年间,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是用粘性胶泥做成厚块,刻上一个一个字,用火把泥块烧硬。印书时,就把一个个活字块,按照书稿的次序,放在一块铁板上,用松香、蜡和纸灰等东西把它们粘在一起,用平板把字压平整,就可以印刷了。活字印刷速度快、质量好,制版比较容易,发现错误可以随时改正,印完,把版拆掉,活字可以继续使用。这是印刷史上划时代的改革。【小题1】这段话说明的中心是什么?【小题2】简要概括雕版印刷的缺点。【小题3】简要概括活字印刷的程序。【小题4】这段话运用的主要说明方法是什么?【小题5】“划时代”在文中的意思是什么?&&&&
按下列句中注音写出汉字【小题1】其身段的纵横与桥下的水波(xié tóng)&&&&谱出形与色的乐曲。【小题2】方、圆之间相处(hé xié)&&&&、得体,力学的规律往往与美感的规律相拍合。【小题3】“小桥流水人家”,固然具(shī jìng)&&&&之美,其实更偏于绘画的形式美。&&&&
划线字读音完全相同的一项是重叠重逢重创相处处所处理着眼着重着陆角色角落角逐
“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颐和园里...”的最新评论
该知识点好题
该知识点易错题
欢迎来到乐乐题库,查看习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2.宝带桥全由金山石砌成,历经千年以上的激流洪波,仍然牢固完好。桥长200多米,53孔,是一座美丽的连孔桥。每逢中秋佳节,苏州很多人结伴来桥上赏月。有的驾驶小船,荡漾桥下。宝带桥建筑艺术特异,不知运用的是哪一种美学上的结构,中秋之夜,每一个桥孔都闪耀着一个明亮的圆月,共计54个。54个明月随着小船的驶进一一出现在桥下,何等神奇!如果从桥的这一端望桥的那一端,水中出现的是一条闪光的银链,何等奇丽!【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文意。【小题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小题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试从每层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层意,它们是:____、____、____。【小题4】根据两段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沿桥缓缓看一遍”,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的答案、考点梳理,并查找与习题“阅读下面两个语段,回答问题。1.颐和园里仿造的卢沟桥只17孔,苏州的宝带桥53孔之多,如果坐小船沿桥缓缓看一遍,你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满足。2.宝带桥全由金山石砌成,历经千年以上的激流洪波,仍然牢固完好。桥长200多米,53孔,是一座美丽的连孔桥。每逢中秋佳节,苏州很多人结伴来桥上赏月。有的驾驶小船,荡漾桥下。宝带桥建筑艺术特异,不知运用的是哪一种美学上的结构,中秋之夜,每一个桥孔都闪耀着一个明亮的圆月,共计54个。54个明月随着小船的驶进一一出现在桥下,何等神奇!如果从桥的这一端望桥的那一端,水中出现的是一条闪光的银链,何等奇丽!【小题1】用简洁的语言概括第二段的文意。【小题2】第二段主要运用了哪些表达方法?【小题3】第二段可分为三层,试从每层中找出一个词语来概括层意,它们是:____、____、____。【小题4】根据两段文字,说说作者为什么说“沿桥缓缓看一遍”,会感到像“读了一篇史诗似的”?”相似的习题。阅读以下文段.完成16―19题. 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精英家教网——
暑假天气热?在家里学北京名师课程,
& 题目详情
4、阅读以下文段,完成16―19题。
&&&&&&&&&&&&&&&&&&&&&&&&&&&&
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
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
我是按约定于9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3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热情地招待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
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物,女主人坐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间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随和。
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绍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时,她马上接口说:“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是再次提出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她说1993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印了8万册。我微笑着调侃道: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规了,不会再有盗版一类的事。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5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30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
得知她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
16.关于《金色笔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作者对莱辛有更多的了解的基础上,翻译了《金色笔记》。
B.作者拜访莱辛的目的是再次提出请她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情。
C.莱辛主张不要随意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
D.莱辛拒绝为《金色笔记》写序,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其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
17.关于文本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用类比的手法,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类比,突出莱辛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
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组织,已经走上了正轨,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莱辛对是否盗版却不是十分在意。
C.文章第2段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渲染一种随和、适意的氛围,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
D.莱辛不懂中文,坚持不为中文译本写序,不敢妄下断语的行为,反映她的严谨、踏实的写作精神。
18.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语言不通”与“语言相通”矛盾吗?为什么?(6分)
19.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4、16.A (因果倒置)
17.B(“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绝对化,注意原文作者说话的语境,是一种玩笑口吻。)
18.不矛盾,“语言不通的陌生人”是指自己和莱辛所使用的语言不同,文化背景不同。(3分)“语言相通的人”是指作者与莱辛有着相同的家庭出身,心理上有相通之处。(3分)(仅判断,不解释,不能得分)
19.①谦虚随和,平易近人;②热爱读书,热爱写作;③态度诚恳,治学严谨;④爽朗大气,慷慨无私。(只要能答出其中的任意三点,即可得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16―19题。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我是按约定于9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3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热情地招待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物,女主人坐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间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随和。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绍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时,她马上接口说:“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是再次提出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她说1993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印了8万册。我微笑着调侃道: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规了,不会再有盗版一类的事。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5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30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得知她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16.关于《金色笔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作为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作者对莱辛有更多的了解的基础上,翻译了《金色笔记》。B.作者拜访莱辛的目的是再次提出请她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情。C.莱辛主张不要随意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D.莱辛拒绝为《金色笔记》写序,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其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17.关于文本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用类比的手法,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类比,突出莱辛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组织,已经走上了正轨,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莱辛对是否盗版却不是十分在意。C.文章第2段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渲染一种随和、适意的氛围,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D.莱辛不懂中文,坚持不为中文译本写序,不敢妄下断语的行为,反映她的严谨、踏实的写作精神。18.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语言不通”与“语言相通”矛盾吗?为什么?(6分)                                       19.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以下文段,完成16―19题。&&&&&&&&&&&&&&&&&&&&&&&&&&&& 译者眼中的多丽丝?莱辛多丽丝?莱辛就是这样一个平易近人的人,在她面前,你用不着因自己写不出她那样的小说而自卑,完全可以把她当作一个普通的家庭妇女,一个你早就熟悉的邻里乡亲来看待。我是按约定于9月底的一个阴雨天拜访她的。下午3时许,我在一幢连排式的房子前按响了门铃。穿红裙蓝衣的莱辛下楼开门,把我领上楼上的客厅。客厅里有一台老式的电视机,电视机上是一套音响,搁电视机的架子塞满了书。与电视机平行的墙壁上有两个一米左右高的书架,靠里的一个比另一个高了几厘米,也宽了几厘米。书架肚子里满满当当的都是书,书架顶上又摞着四大叠书,每一叠差不多都有半米高。女主人示意我在电视机斜对面的沙发上坐下,热情地招待我喝咖啡,吃糕点。她自己落座在电视机旁的一张椅子上。这个客厅给人总的印象是不那么整洁:沙发坐垫上就散落着报纸一类的杂物,女主人坐的椅子背后还有书刊一类的东西不整齐地堆放着。但在这不整洁中透露出一种随和,当我自己动手挪开一张报纸在沙发上落座时,同时也挪去了按门铃前一直挥之不去的紧张与忐忑。这种随和、适意的氛围的营造者此刻就与我面对面坐着,说话时目光紧紧盯着你,但那里面所透露的不是居高临下的轻慢,也不是咄咄逼人的威严,而是朋友间促膝交谈时的专注,邻里间闲聊时的亲近与随和。我们的谈话就在这样的气氛中展开。我首先向她介绍了自己的文化背景,介绍了“上有天堂,下有苏杭”的美景。当我说到自己是从大山里走出来的农家子弟时,她马上接口说:“我也是个农民的女儿啊。”那说话的口气就好像在异乡遇见走失的同道,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当然,作为《金色笔记》的中文译者之一,我没有忘记此次拜访的目的:于是再次提出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她明确地答复我,这个序她不便写:一个原因是她不懂中文,无法对译文下这样那样的断语;另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金色笔记》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她说1993年去过北京,当时陪同的翻译告诉她:《金色笔记》的中译本一出版就印了8万册。我微笑着调侃道:在改革开放以前,我们没有加入国际版权组织,翻译都很随便;现在我们走上正规了,不会再有盗版一类的事。她笑笑说:她并不计较这种事,只是不满意随便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谈了上述一些话,时间不知不觉间已溜走一个半小时左右。虽然没有规定过谈话的时限,我觉得也该起身告辞了。为使这次拜访留下珍贵的纪念,我问她是否可以合个影。“Why not”她爽快地说。照完相后,莱辛则回书房拿来5本她写的小说,一本本签上名,送给我。得到她亲笔签名的书,我真的很激动。随后她还递过两张价值30英镑左右的购书券,嘱我自己去书店买希尼译的《贝奥武甫》。得知她获得2007年诺贝尔文学奖,我比谁都高兴。这两天许多媒体来采访我,因为译了她的《金色笔记》,我成了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了。他们不断地问我莱辛个子有多高,拜访她时穿什么衣服,招待我喝茶还是咖啡等等一些问题。我想我回答这些问题需要耐心,而莱辛现在面对的媒体比我所面对的不知要多多少,她就更需要耐心了。16.关于《金色笔记》的说法,错误的一项是(3分)A.作为莱辛在中国的代言人,作者对莱辛有更多的了解的基础上,翻译了《金色笔记》。B.作者拜访莱辛的目的是再次提出请她为中文版的《金色笔记》写序的事情。C.莱辛主张不要随意改动书名,因为The Goden Notebook是小说整体的组成部分。D.莱辛拒绝为《金色笔记》写序,更为重要的理由是其在中国已经有一个译本了。17.关于文本的相关解说,错误的一项是(3分)A.文章开头用类比的手法,用普通的家庭妇女和熟悉的邻里乡亲与之类比,突出莱辛的性格特征,为下文作铺垫。B.改革开放以后,中国加入了国际版权组织,已经走上了正轨,盗版的事情就再也不会发生了。莱辛对是否盗版却不是十分在意。C.文章第2段详细地叙写了她客厅内的摆设和给人的印象,渲染一种随和、适意的氛围,以便开启宾主的对话。D.莱辛不懂中文,坚持不为中文译本写序,不敢妄下断语的行为,反映她的严谨、踏实的写作精神。18.文中说“在语言不通的陌生人中间碰到了语言相通的人”,“ 语言不通”与“语言相通”矛盾吗?为什么?(6分)19.作者在文中凸现了多丽丝?莱辛哪些值得人们尊重和学习的优秀品质?请简要概括。(6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文,完成16-19题。(21分)我们的心,可以遨游多远――于丹{&庄子&心得}自序①在《百家讲坛》录完《&论语&心得》的那一天,制片人万卫老师问我下一个选题讲什么,我几乎没有犹豫地回答:“《庄子》。”②2006年有首歌唱得很红,歌名叫做“隐形的翅膀”.庄子这个名字藏在我心中很多很多年,蹁跹如蝶,每每在我滞重胶着的时候,透进天心一线亮光,给我摆脱地心引力的力量.③从很小的时候就喜欢《庄子》的一句话“乘物以游心’,但是用了很长很长的时光也没有想得明白:我们的心究竟可以遨游到多远?④庄子自称写了一卷“谬悠之说,荒唐之言,无端崖之辞’,并且放言:“以为天下沉浊,不可与庄语。”所以我在床头放了好几年陈鼓应先生的《&庄子&今注今译》,却一直不敢以为读懂一二。天地大道,法乎自然,庄子于虚静中挥洒着他的放诞,于达观中流露出些许狡黠,我情愿用一生的体温去焐热这个智慧的名字,渐行渐远,随着他去“独与天地精神往来”。⑤读大三那一年,中文系浩浩荡荡去游泰山,对中国文人而言,秦皇汉武曾经封天禅地的五岳之尊就是一个成人仪式的圣殿,可以凌绝顶、小天下,见沧海、现我心。我们一群半大孩子,从凌晨三点就意气蓬勃,赶着去看泰山日出.自中路而上,两边的石刻碑文像一卷徐徐展开的大书,古圣先贤端庄肃穆,一重又一重的激励怦仟荡开我们青涩年纪上正在长成的襟怀,因为相信“登山必自”,所以我们没有人用拐杖助力,一步步用青春躯体丈量过这条千古砺志之路,真真切切体会到“士不可不弘毅,任重而道远”的况味。一路晨光熹微,从墨黑的天色里透出月白、水蓝,直到嫣红姹紫,烧出满天云蒸霞蔚……此一刻,我们刚好迎着山巅长风,感受了“海到尽头天作岸,山登绝顶我为峰”的豪迈,这条迎着生命朝阳的朝圣之路,让我忽然顿悟:这就是儒家的践行之道,千里之行,积于跬步,直至天下担当。⑥下得山来,第二天休整,我心中却隐隐悬着一个不甘的愿望,想去看看传说中的后山。于是一个人偷跑出去,自清晨开始从后山小路独自攀援。80年代中期的这条路并没有修得大好,常常断路,需要四肢并用,一路上除了泰山挑夫,罕见游人.然而那是怎样一番山川奢华的气象啊――遍山葱笼,蓊蓊郁郁,山花肆意烂漫,怒放得不计成本,整座仲夏时节的泰山,生机盎然,充满了灵动的深情……我心中返响出“天地有大美而不言,四时有明法而不议,万物有成理而不说”这句话,终一次开悟:鲜有碑铭的后山用自然造化完成了对我生命的另一种成全,阳光中折射出庄子的微笑。⑦前山之路是儒,授我以使命,教我在社会人格中自我实现,以身践行;后山之路是道,假我以羽翼,教我在自然人格中自我超越,心灵邀游。如果以《三五历纪》中盘古的寓言忖度,中国文化的人格理想当为“神于天,圣于地”,天地人三才共生共长。那么,儒家给我们一方坚实大地,道家给我们一片自在天空,人在其中,是以心灵无疆。儒家教我们承担了重任,而道家让我们举重若轻。 ⑧那一年,我十九岁,庄子成为我心中隐形的翅膀。⑨ 流光一闪二十年,红了樱桃,绿了芭蕉。生命的成长一如庄子的另一句话:“外化内不化。”对外在世界越来越多宽容感恩,融合于规则,而内心的执守日益打磨得坚毅无悔,不再怀疑是否真的可以用一生把梦想刻画成真。⑩所以,当《百家讲坛》选择了我的时候,我愿意把心中这双翅膀放飞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11在电视的讲坛上,论的不是南华真经,读的不是哲学典籍,能用来“讲’的只是一己心得,但愿千心万心,有感有悟,性情所至,以庄子之名给自己一些华丽豪迈的梦想,让生命境界摆脱“有用”事功,化为鲲鹏,畅意一回天地邀游……12《庄子》选在春节开播,在中国人最在乎的这个大年里,人们自觉不自觉的总会停下脚步,有意无意地做一番盘点。那么,就让我们用自己的生命激活经典,用经典的力量还我们生命一副本来模样,可以天真,可以飞扬。13此刻,我乘坐的航班从香港飞回北京,一座光影斑斓的城市在机翼下舒展开它的辉煌。再一次想起少年时储藏于心的那句话:“乘物以游心。”我如同反刍一般咀嚼了二十多年,仍然感到力不从心……“虽不能及,心向往之”。14 列御寇御风而行,犹有待也,我们的一己人生,要酝酿多少智慧和勇敢,才可以终至于“彼且恶乎待哉”的骄傲境界? 穿越千古尘埃,用庄子的名义问自己一个问题:今生今世,我们的心到底可以遨游到多远……16.联系全文,请分条表述作者为什么会“几乎没有犹豫”地答复制片下一个主题讲《庄子》?(6分)&17.解释文中画线句子“我愿意把心中这双翅膀放飞到所有人心的晴空之上”的含义。(4分)18.本文第五、六段为什么要写自己从前后两条路登泰山的经历? (5分)19.“我们的心到底可以遨游到多远”这句话在文中出现多次,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 (6分)
科目:高中语文
来源:2010年江西省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语文卷
题型:现代文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21分)孤独的普希金 肖复兴(1)来上海许多次,没有去过岳阳路看过一次普希金的铜像。忙或懒,都是托词,只能说对普希金缺乏虔诚。似乎对比南京路、淮海路,这里可去可不去。(2)这次来上海,住在复兴中路,与岳阳路只一步之遥。推窗望去,普希金的铜像尽收眼底。大概是缘分,非让我在这个美好而难忘的季节与普希金相逢,心中便涌出许多普希金明丽的诗句,春水一般荡漾。(3)其实,大多上海人对他冷漠得很,匆匆忙忙地从他身旁川流不息地上班、下班,看都不看他一眼,好像他不过是没有生命的塑像,身旁的水泥电杆一样。提起他来,绝不会有决斗的刺激,甚至说不出他哪怕一句短短的诗。(4)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于是,人们绕过他,到前面不远的静安寺买时髦的衣装,到旁边的教育会堂舞厅跳舞,到身后的水果摊、酒吧间捧几只时令水果或高脚酒杯……(5)当晚,和朋友去拜谒普希金。天气很好,4月底上海不冷不燥,夜风吹送着温馨。铜像四周竟然了无一人,散步的、谈情说爱的,都不愿到这里来。月光如水,清冷地洒在普希金的头顶。由于石砌的底座过高,普希金的头像显得有些小而看不大清楚。我想更不会有痴情而又有耐心的人抬酸了脖颈,如我们一样仰视普希金那一双忧郁的眼神了。(6)此时,教育会堂舞厅中正音乐四起,爵士鼓、打击乐响得惊心动魄。红男绿女出出进进,缠绵得像糖稀软成一团,偏偏没有人向普希金瞥一眼。(7)我很替普希金难过。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在普希金广场的普希金铜像旁,即便是飘飞着雪花或细雨的日子里,那里也会有人凭吊。那一年我去时正淅淅沥沥下着霏霏雨丝,故居前,铜像下,依然摆满鲜花,花朵上沾满雨珠宛若凄清的泪水。甚至有人在悄悄背诵着普希金的诗句,那诗句便也如同沾上雨珠无比温馨湿润,让人沉浸在一种远比现实美好的诗的意境之中。(8)而这一夜晚,没有雨丝、没有鲜花,普希金铜像下,只有我和朋友两人。普希金只属于我们。(9)第二天白天,我特意注意这里,除了几位老人打拳,几个小孩玩耍,没有人注意普希金。铜像孤零零地立在格外灿烂的阳光下。(10)朋友告诉我:这尊塑像已是第三次塑造了。第一尊毁于日本侵略者的战火中,第二尊毁于我们自己的手中。莫斯科的普希金青铜塑像屹立在那里半个多世纪安然无恙,我们的普希金铜像却在短短时间之内连遭两次劫难。(11)在普希金铜像附近住着一位现今仍在世的老翻译家,一辈子专事翻译普希金、莱蒙托夫的诗作,在文化大革命中亲眼目睹普希金的铜像是如何被红卫兵用绳子拉倒,内心的震动不亚于一场地震。曾有人劝他搬家,避免触目伤怀,老人却一直坚持住在普希金的身旁,相看两不厌,度过他的残烛晚年。  (12)老翻译家或许能给这尊孤独的普希金像些许安慰?许多人淡忘了许多往事,忘记当初是如何用自己的手将美好的事物毁坏掉,当然便不会珍惜美好的失而复得。年轻人早把那些悲惨的历史当成金庸或琼瑶的故事书,怎么会涌动老翻译家那般刻骨的思绪?据说残酷的沙皇读了普希金的诗还曾讲过这样的话:“谢谢普希金,为了他的诗感发善良的感情!”而我们却不容忍普希金,不是把他推倒,便是把他孤零零地抛在寂寞的街头。  (13)我忽然想起普希金曾经对于春天的诅咒——  &&&&&& 啊,春天,春天,你的出现对我是多么沉重,    && ……    && 还是给我飞旋的风雪吧,    && 我要漫长的冬天的幽暗。(14)有几人能如老翻译家那样理解普希金呢?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  (15)离开上海的那天下午,我邀上朋友再一次来到普希金的铜像旁。阳光很好,碎金子一般缀满普希金的脸庞。真好,这一次普希金不再孤独,身旁的石凳上正坐着一个外乡人。我为遇到知音而兴奋,跑过去一看,失望透顶。他的手中拿着一架微型计算机正在算帐,很投入。他的额头渗了细细的汗珠。  (16)我们又来到普希金像的正面,心一下子更被猫咬一般难受。石座底部刻有的“普希金()”字样中,偏偏“金”字被黄粉笔涂满。莫非只识得普希金中的“金”字吗?  (17)我们静静地坐在普希金的石凳上,什么话也说不出来。阳光和微风在无声流泻。我们望着普希金,普希金也望着我们。1.阅读第7段,作者写到“我想起曾经去过的莫斯科阿尔巴特街的普希金故居……让人沉浸在一种美好的诗意中”,为什么写这个场景?(4分)2.解说文中画线语句所表达的含义。(4分)(1)普希金离人们太遥远了。(2分)(2)过去只成了一页轻轻揭去的日历,眼前难以抵挡春日的诱惑,谁还愿意去在凛冽风雪中洗涤自己的灵魂呢?(2分)3.题目“孤独的普希金”有多层含义,请根据全文内容,加以解释。(4分)4.根据文章内容,概括文章的主旨(4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守望的角度周国平若干年前,我就想办一份杂志,刊名也起好了,叫《守望者》,但一直未能如愿。我当然不是想往色彩缤纷的街头报摊上凑自己的一份热闹,也不是想在踌躇满志的文化精英中挤自己的一块地盘。正好相反,在我的想象中,这份杂志应当是安静的,与世无争的,也因此而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中有了存在的价值。我只想开一个小小的园地,可以让现代的帕斯卡尔[1]们在这里发表他们的思想录。我很喜欢“守望者”这个名称,它使我想起守林人。守林人的心境总是非常宁静的,他长年与树木、松鼠、啄木鸟这样一些最单纯的生命为伴,他自己的生命也变得单纯了。他的全部生活就是守望森林,望云天,这守望的生涯使他心明眼亮,不染尘嚣。“守望者”的名称还使我想起守灯塔人。在奔流的江河中,守灯塔人日夜守护灯塔,望潮汛,保护着船只的安全航行。当然,与都市人相比,守林人的生活未免冷清。与弄潮儿相比,守灯塔人的工作未免平凡。可是,你决不能说他们是人类中可有可无的一员。如果没有这些守望者的默默守望,森林消失,地球变为沙漠,都市人到哪里去寻欢作乐,灯塔熄灭,航道成为墓穴,弄潮儿如何还能大出风头?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守望是一种角度。当我这样说时,我已经承认对待历史还有其他的角度,它们也都有存在的理由。譬如说,你不妨做一个战士,甚至做一个将军,在时代的战场上冲锋陷阵,发号施令。你不妨投身到另一种潮流中去,去经商,去从政,去称霸学术,统帅文化,呵叱风云,指点江山,去充当各种名目的当代英雄。但是,在这些显赫活跃的身影之外,还应该有守望者寂寞的身影。守望者是这样一种人,他们并不直接投身于时代的潮流,毋宁说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一个距离。但他们也不是旁观者,相反对于潮流的来路和去向始终怀着深深的关切。他们关心精神价值甚于关心物质价值,在他们看来,无论个人还是人类,物质再繁荣,生活再舒适,如果精神流于平庸,灵魂变得空虚,就绝无幸福可言。所以,他们虔诚地守护着他们心中那一块精神的园地,其中珍藏着他们所看重的人生最基本的精神价值,同时警惕地望着人类前方的地平线,注视着人类精神生活的基本走向。在天空和土地日益被拥挤的高楼遮蔽的时代,他们怀着忧虑之心仰望天空,守卫土地。他们守的是人类安身立命的生命之土,望的是人类超凡脱俗的精神之天。说到“守望者”,我总是想起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2]。许多年前,当我还是一个大学生的时候,这本小说的中译本印着“内部发行”的字样,曾在小范围内悄悄流传,也在我手中停留过。“守望者”这个名称给我留下印象,最初就缘于这部小说。小说的主人公是一个被学校开除的中学生,他貌似玩世不恭,厌倦现存的平庸的一切,但他并非没有理想。他想象悬崖边有一大块麦田,一大群孩子在麦田里玩,而他的理想就是站在悬崖边做一个守望者,专门捕捉朝悬崖边上乱跑的孩子,防止他们掉下悬崖。后来我发现,在英文原作中,被译为“守望者”的那个词是Catcher,直译应是“捕捉者”、“棒球接球手”。不过,我仍觉得译成“守望者”更传神,意思也好。今日的孩子们何尝不是在悬崖边的麦田里玩,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当此之时,我希望世上多几个自愿的守望者,他们能以智慧和爱心守护着麦田和孩子,守护着我们人类的未来。注:[1]帕斯卡尔是法国17世纪最具天才的数学家、物理学家、哲学家。1670年《帕斯卡尔思想录》一书在法国首版。本书论证了人既崇高伟大又十分软弱无力这一悖论,天才地揭示了人因思想而伟大这一动人主题。[2]《麦田里的守望者》是美国作家塞林格1951年出版的长篇小说,在美国和世界文学界产生了巨大影响。16.结合全文,说说作者为什么说:“在历史的进程中,我们同样需要守望者。”(6分)答: &17.文章最后一段提到塞林格的名作《麦田里的守望者》,有哪些作用?(5分)答: 18.文章结尾说:“麦田里有天真、童趣和自然,悬崖下是空虚和物欲的深渊。” “深渊”一词与文中第二段哪些词语相照应、情感一致?从全文看这些词语表达了作者怎样的忧思?(6分)答: &19.下列对文章的分析和鉴赏,错误的两项是(4分)A. 本文看似为杂志《守望者》正名,实际上热情地讴歌了“守望者”的价值,表达了对那些追求“物欲”的人们和人类未来的忧虑。B. 本文谈的是精神的守望者,却从守林人和守灯塔人谈起,这样写可以由具体到抽象,使全文有了坚实的生活基础,能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作者的观点。C. 守望者是寂寞的,往往与一切潮流保持着距离,他们旁观着时代的潮流,守望着人类的未来。D.周国平主张超脱和自守,这种人在“普遍的热闹和竞争” 中很难成为一个“当代英雄”,但他在世上还是可以找到他的合适的位置,“守望者”便是他为这种人的定位。E. 这篇文章是一篇抒情散文,记叙和抒情是它的主要表达方式,但是精当的议论使它的主题得到升华,耐人寻味。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精神的殿堂(冯骥才)①先贤祠就在我们居住的拉丁区。重新改建的建筑的入口,刻意使用古希腊神庙的样式。宽展的高台阶,一排耸立的石柱,还有被石柱高高举起来的三角形楣饰,庄重肃穆,表达着一种至高无上的历史精神。大维?德安在楣饰上制作的古典主义的浮雕,象征着祖国、历史和自由。上边还有一句话:“献给伟人们,祖国感谢他们!” ②这句话显示这座建筑的内涵。神圣又崇高,超过了巴黎任何建筑。 ③我要见的维克多?雨果就在这里,与另一位法国的文豪左拉同在一室,一左一右分列两边。每人的雪白大理石的石棺上面,都放着一片很大的美丽的铜棕榈。我注意到,展示着他们生平的“说明牌”上,文字不多,表述的内容却有其独特的角度。比如对于雨果,特别强调由于反对拿破仑政变,坚持自己的政见,遭到迫害,因而到英国与比利时逃亡19年。1870年回国后,他还拒绝拿破仑第三的特赦。再比如左拉,特意提到他为受到法国军方陷害的犹太血统的军官德雷福斯鸣冤,因而被判徒刑那个重大的挫折。显然,在这里,所注重的不是这些伟人的累累硕果,而是他们非凡的思想历程与个性精神。 ④比起雨果和左拉,更早地成为这里“居民”的作家是卢梭和伏尔泰。将卢梭和伏尔泰安葬此处,是一种象征,一种民族精神的象征。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他们的巨大价值,是对法兰西精神和思想方面做出的伟大贡献。在这里的卢梭的生平说明上写道,法兰西的“自由、平等、博爱”就是由他奠定的。 ⑤于是,我明白了,为什么在先贤祠里,我始终没有找到巴尔扎克、斯丹达尔、莫泊桑和缪塞;也找不到莫奈和德彪西。这里所安放的伟人们所奉献给世界的,不只是一种美,不只是具有永久的欣赏价值的杰出的艺术,而是一种思想和精神。他们都是撑起民族精神大厦的一根根擎天的巨柱,不只是艺术殿堂的栋梁。因此我还明白,法国总统密特朗就任总统时,为什么所做的第一件事就是到这里来拜谒这些民族的先贤。 ⑥日,居里夫人和皮埃尔的遗骨被移到此处安葬。显然,这样做的原由,不仅由于他们为人类科学做出的卓越的贡献,更是一种用毕生对磨难的承受来体现的崇高的科学精神。 ⑦读着这里每一位伟人的生平,便会知道他们中间没有一个世俗的幸运儿。他们全都是人间的受难者,在烧烧着自身肉体的烈火中去寻真金般的真理。他们本身就是这种真理的化身。当我感受到,他们的遗体就在面前时,我被深深打动着。真正打动人的是一种照亮世界的精神。故而,许多石棺上都堆满鲜花,红黄白紫,芬芳扑鼻。这些花是来自世界各地的人天天献上的,它们总是新鲜的,有的是一小支红玫瑰,有的是一大束盛开的百合花。 ⑧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比如一面墙上雕刻着许多人的姓名。它是两次世界大战为国捐躯的作家的名单。大概法国人一直把作家看作是“个体的思想者”,他们更能够象征一种对个人思想的实践吧!虽然他们的作品不被人所知,他们的精神则被后人镌刻在这民族的圣殿中了。一位叫做安东尼?德?圣?爱逊贝利的充满勇气的浪漫诗人也安葬在这里。除去写诗,他还是第一个驾驶飞机飞越大西洋,开辟往非洲航邮的功臣。1943年他到英国参加戴高乐将军的“自由法国”抵抗运动,在地中海的一次空战中不幸牺牲,尸骨落入大海,无处寻觅。但人们把他机上的螺旋桨找到了,放在这里,作为纪念。他生前不是伟人,死后却得到伟人般的待遇。因为,先贤祠所敬奉的是一种无上崇高的纯粹的精神。 ⑨对于巴黎,我是个外国人,但我认为,巴黎真正的象征不是埃菲尔铁塔,不是卢浮宫,而是先贤祠。它是巴黎乃至整个法国的灵魂。只有来到先贤祠,我们才会真正触摸到法兰西的民族性,它的气质,它的根本,以及它内在的美。⑩我还想,先贤祠的“祠”字一定是中国人翻译出来的。祠乃中国人祭拜祖先的地方,人入祠堂,为的是表达对祖先的一种敬意、崇拜、纪念、感谢,还有延续下去并发扬光大的精神。这一切意义,都与法国人这个“先贤祠”的本意极其契合。这译者真是十分的高明。想到这里,转而自问:我们中国人自己的先贤、先烈、先祖的祠堂如今在哪里呢?16.作者把先贤祠称作“精神的殿堂”是因为安葬在这里的先贤们集中体现了法兰西民族的思想和精神,请分条列举,本文具体列举了先贤们身上具有哪些精神?(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7.请结合有关文字,回答下面的问题。(8分)(1)“这里,还有一些‘伟人’,并非名人。”如何理解句中的“伟人”与“名人”?(6分)这里的“伟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这里的“名人”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对文中的“这两位作家的文学作品都是思想大于形象”这句话应该怎样理解?(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8.对先贤祠的叙写完成以后,作者为什么还要写上最后一段?(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19.雨果称巴尔扎克是“哲学家”“思想家”,说他的作品指出了“整个现代文明的走向”。这样一位作家应不应该进入先贤祠呢?请谈谈你的看法。(4分)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母亲的闹钟响了张健母亲的闹钟响了,这是只装在她身体里的闹钟,准时。母亲的房间靠在马路边上,凌晨的喧闹无法把她一天的劳累惊醒的。她的闹钟就是腰,她的腰每天四点半就会开始酸痛起来,她说再躺着那简直是万般难耐的痛苦,一起来腰就不疼了。她必须起来,开始心平气和地洗衣做饭。我问过母亲她的腰究竟是怎么回事,她说老毛病。我总想追究这老毛病的根源,她说,生下我不到第三天,就下床洗一大堆的衣服,爷爷的,奶奶的,姑姑的,叔叔的……有时,她洗完衣服还得去地里干活,她怕爷爷回来没有好脸色。她告诉我她很怕爷爷,这老头子脾气不好,动不动就吼,虽然老头子死了多年,做梦做到他还是一副凶相,还是怕他。这腰就给这么折磨坏的。母亲有时候会在屋子后面慢慢地蹲下来,替花盆里的花拔掉几棵杂草,还有一个是栽着碧绿的小葱的盆子,我怀疑远离村庄的泥巴也具有这种不可抵抗的力量。我对泥巴是尊敬的,它宽容于一切依赖它的事物,给它们存活下去的空间和可能。有一天,我很认真地看完了韩国影片《远路》(又译《妈妈》),那是一个由好玩开头到催人泪下的过程。影片里的母亲在四十岁时,突然有了眩晕症,只要坐车就会头晕,甚至看到大巴经过都会出现头晕的症状,因此这以后的28年来母亲从未离开过这个小村。但是现在,母亲有了苦恼的事――小女儿的婚礼迫在眉睫。即便走路也要参加小女儿婚礼的母亲的第一次远行就这么开始了。我看的时候格外亲切是因为我的母亲也如此,虽然没有影片里的母亲那么严重,但她确实很少离开过家。而现在,我的母亲也有了苦恼的事,妹妹在三百公里外的城市订婚,母亲也开始担心这一段路程能否挺得过去,但妹妹也是她身上的一块肉,能不赶过去吗?大巴在四个半小时后到了那儿。妹妹无比开心,可母亲的脸色苍白,只是坐在桌子边喝了几口水,什么也没吃;隔了一天后,母亲又要赶回来。到家后,好像大病了一场。三个月后,妹妹的婚礼在远在一千五百公里外的城市举行。尽管母亲执拗着要去,我还是阻止了。我想起了《远路》的结尾,母亲跋山涉水、风雨无阻地到达目的地后正好赶上小女儿的婚礼,以为母亲不会来的小女儿激动得流出泪来,可当她和丈夫手挽着手走上殿堂的时候,过于疲劳的母亲坐在椅子上睡着了,带着微笑永远地睡着了……有时候一起吃饭时,我就盯着母亲的脸,我仔细看着,我怕这张脸一眨眼也像爷爷那样消失了。母亲不知道我的心思,在这个时候她就说,多吃点菜。我嚼着那些碧绿的菠菜,真想狠狠地把光阴也嚼碎。时间停止,我们可以一辈子在一起进行富足的晚餐,而她坐在我的对面,我就可以看见她永远像月亮那样不变的脸。在小镇的镇南东路,这里居住着一百多户人家。我家的屋檐与众不同的是,还有一个燕子筑的屋。邻居总和母亲说,干嘛让它们筑巢,脏死了,母亲笑笑,她说她喜欢燕子。仿佛看到的是多年以前,居住在乡村屋檐下的那两只。那时,我家门口常常铺满一层沙子,或者一张报纸,看起来不雅观,可母亲几乎每天都收拾它们拉下来的屎。我始终不明白,母亲能够平静到把燕子当成孩子一样,她能够宽容它们。突然有一天,我偶然抬头的时候发现燕子窝不见了,我怀疑母亲最终还是忍受不了燕子住下来造成的麻烦,一发火把它捅掉了。我问母亲,母亲说小燕子长大了,它们会在来年重新筑窝。我恍然大悟。母亲的闹钟依然准时响着,响的时候,她又开始了反复的劳作。母亲的闹钟响的时候,我就得结束这一天的写作开始我的睡眠。我不会让她看见我,我怕她心疼,我睡着的时候她也不寂寞,她说有燕子会在屋檐下唱歌,它们好像是从老家赶来看看她的。(2006年度散文选)16.从全文看,“母亲的闹钟”有什么含义?(4分)17.文章主要写自己的母亲,在中间为什么又用两个自然段写韩国影片《远路》中的情节?(6分)18.“我嚼着那些碧绿的菠菜,真想狠狠地把光阴也嚼碎”,这一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4分)19.整合文中的信息,简要概括母亲的形象。(4分)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珠子灯汪曾祺①这里的风俗,有钱人家的小姐出嫁的第二年,娘家要送灯。送灯的用意是祈求多子。元宵节前几天,街上常常可以看到送灯的队伍。几个女佣人,穿了干净的衣服,头梳得光光的,戴着双喜字大红绒花,一人手里提着一盏灯;前面有几个吹鼓手吹着细乐。远远听到送灯的箫笛,很多人家的门就开了。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 ②一堂灯一般是六盏。四盏较小,大都是染成红色或白色而画了红花的羊角琉璃泡子。一盏是麒麟送子:一个染色的琉璃角片扎成的娃娃骑在一匹麒麟上。还有一盏是珠子灯:绿色的玻璃珠子穿扎成的很大的宫灯。灯体是八扇玻璃,漆着红色的各体寿字,其余部分都是珠子,顶盖上伸出八个珠子的凤头,凤嘴里衔着珠子的小幡,下缀珠子的流苏。这盏灯分量相当的重,送来的时候,得两个人用一根小扁担抬着。这是一盏主灯,挂在房间的正中。旁边是麒麟送子,玻璃泡子挂在四角。到了“灯节”的晚上,这些灯里就插了红蜡烛。点亮了,从十三“上灯”到十八“落灯”,接连点几个晚上。平常这些灯是不点的。&&& ③屋里点了灯,气氛就很不一样了。这些灯都不怎么亮(点灯的目的原不是为了照明),但很柔和。尤其是那盏珠子灯,洒下一片淡绿的光,绿光中珠幡的影子轻轻地摇曳,如梦如水,显得异常安静。元宵的灯光扩散着吉祥、幸福和朦胧、暧昧的希望。&&& ④孙家的大小姐孙淑芸嫁给了王家的二少爷王常生。她屋里就挂了这样六盏灯。不过这六盏灯只点过一次。&&& ⑤王常生在南京读书,秘密地加入了革命党,思想很新。订婚以后,他请媒人捎话过去:请孙小姐把脚放了。孙小姐的脚当真放了,放得很好,看起来就不像裹过的。&&& ⑥孙小姐是个才女。孙家对女儿的教育很特别,教女儿读诗词。除了《长恨歌》《琵琶行》,孙小姐能背全本《西厢记》。嫁过来以后,她也看王常生带回来的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两口子琴瑟和谐,感情很好。&&& ⑦不料王常生在南京得了重病,抬回来不到半个月,就死了。  ⑧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  ⑨但是说了也无用。孙王二家都是书香门第,从无再婚之女。改嫁,这种念头就不曾在孙小姐的思想里出现过。这是绝不可能的事。&&& ⑩从此,孙小姐就一个人过日子。这六盏灯也再没有点过了。&&& ⑾她变得有点古怪了,她屋里的东西都不许人动。王常生活着的时候是什么样子,永远是什么样子,不许挪动一点。王常生用过的手表、座钟、文具,还有他养的一盆雨花石,都放在原来的位置。孙小姐原是个爱洁成癖的人,屋里的桌子椅子、茶壶茶杯,每天都要用清水洗三遍。自从王常生死后,除了过年之前,她亲自监督着一个从娘家陪嫁过来的女佣人大洗一天之外,平常不许擦拭。里屋炕几上有一套茶具:一个白瓷的茶盘,一把茶壶,四个茶杯。茶杯倒扣着,上面落了细细的尘土。茶壶是荸荠形的扁圆的,茶壶的鼓肚子下面落不着尘土,茶盘里就清清楚楚留下一个干净的圆印子。&&& ⑿她病了,说不清是什么病。除了逢年过节起来几天,其余的时间都在床上躺着,整天地躺着。除了那个女佣人,没有人上她屋里去。&&& ⒀她就这么躺着,也不看书,也很少说话。她躺着,听着天上的风筝响,斑鸠在远远的树上叫着双声,“鹁鸪鸪――咕,鹁鸪鸪――咕”,听着麻雀在檐前打闹,听着一个大蜻蜓振动着透明的翅膀,听着老鼠咬啮着木器,还不时听到一串滴滴答答的声音,那是珠子灯的某一处流苏散了线,珠子落在地上了。&&& ⒁女佣人在扫地时,常常扫到一二十颗散碎的珠子。她这样躺了十年。 &&& ⒂她死了。&&& ⒃她的房门锁了起来。&&& ⒄从锁着的房间里,时常还听见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的声音。16.作者以“珠子灯”为题,结构上起什么作用?“珠子灯”有何象征意义?(5分)17.首段作者写“姑娘、媳妇走出来,倚门而看,且指指点点,悄悄评论。这也是一年的元宵节景”,其用意是什么?(6分)18.作者交待孙淑芸读过《长恨歌》《琵琶行》,能背全本《西厢记》,还看过黄遵宪的《日本国志》和林译小说《迦茵小传》《茶花女遗事》,第⑧段还叙写王常生临死对夫人留下遗言“不要守节”,这样写的目的是什么?(6分)19.下列对文章的赏析,不正确的两项是(4分)A.这篇小说浓墨重彩刻画了一个死守封建贞节观念的旧时代妇女的形象。B.(12)段运用白描,展现人物心中的悲苦,给人以无形的压抑,让人辛酸。C.⒀段借助孙淑芸的听觉,写出内外两个不同的世界,形成鲜明的对比,表现人物虽向往自由和幸福却又被封建贞节观禁锢而空守凄冷、寂寞的心境。D. 以“散线的玻璃珠子滴滴答答落在地板上”这一具有象征意蕴的场景结尾,含蓄隽永,蕴涵了作者对孙淑芸悲剧命运的深深喟叹。E.这篇小说情节曲折,语言清淡朴素,显示了现代抒情小说的特点。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6—19题。 苦&&& 闷 契诃夫 &&& 薄暮时分天色昏暗,大片的湿雪绕着路灯飘舞,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一身雪白,坐在驾车人座位上,纹丝不动;他的马也一身雪白,纹丝不动。上午他们驾着车出了院子,眼看昏暗的夜色笼罩全城,可还没有过一个雇主。 &&& “马车,去维鲍尔格街!”有人喊。约纳看见一个穿军大衣的军人。 &&& “去维鲍尔格街!”军人又说一遍,“你睡着了还是怎么的?” &&& 约纳拉紧缰绳,从肩上落下一层雪,军人坐上车,车夫扬起鞭子迟疑地挪动了。 &&& “往哪儿驾,死鬼!”约纳听到黑暗里熙来攘往的人流中发出的叫喊,“靠右!” &&& “车也不会赶!靠右走!”军人生气地说。 &&& 一个车夫朝他骂;一个行人肩膀擦着马鼻子恶狠狠瞪他,约纳在车座上如坐针毡,两个臂肘左冲右撞,似乎不明白身在何方,又为何会在此地。 &&& “这些人都那么坏!”军人打趣说,“一个劲地撞你。” &&& 约纳回头望望坐车人,微微动动嘴唇,想说可什么也没说出来。 &&& “什么?”军人问。 &&& 约纳使了使劲,逼出了沙哑的话音。“老爷——那个——我儿子这个星期死啦,在医院躺三天死了。”军人说:“照这样明天也到不了,赶紧点!” &&& 约纳欠起身挥动着鞭子,几次转身看军人,可军人闭着眼没兴趣听他说。到维鲍尔格街军人下车,他把车停到一家饭馆边,在车座上蜷着身子,一动不动……一个又一个小时过去了…… &&& “车夫,去巡警桥!”三个年轻人走过来,两个又高又瘦,一个驼背;驼背用发颤的声音喊道,“三个人,二十戈比!” &&& 约纳拉紧缰绳,二十戈比不公道,他顾不上讲价,只要有人坐车就行。 &&& “出发!”驼背说,“看你那帽子,整个彼得堡没有比这更差的帽子了……” &&& 约纳笑,“是破得不行啦!” &&& “头疼得要炸开了。”一个高个说,“昨天在杜克马索夫家我们俩喝了四瓶白兰地。” &&& “干吗撒谎!”另一个高个子生气地说。 &&& “对天发誓!事实是……” &&& “这是像虱子咳嗽那样的事实。” &&& 约纳笑了,“开心的爷们!” &&& “见鬼!……”驼背愤愤地喊,“老不死的?有你这样赶车?用鞭子抽!” &&& 驼背一个劲儿地骂人,两个高个开始议论一个叫彼得罗芙娜的女人。约纳回头看他们,等他们的谈话有了短暂的间歇,他回过头喃喃说:“这个星期我——我儿子——死了!” &&& “所有人都会死……”驼背咳了一阵说,“快赶车!什么时候到啊?” &&& “你给他鼓点劲!” &&& “老不死的,听见没有?小心让你吃脖拐!和你这号人讲客气还不如走路!”约纳听见脖子后面拍的一响。 &&& “赶车的,有老婆吗?”一个高个问。 &&& “我?老婆在坟里!儿子也死了,我还活着……真是怪事,死神认错了门,本该找我,偏找上我儿子……” &&& 约纳转身想告诉儿子死去的经过,驼背吁口气说总算到了。约纳收下二十戈比久久目送着这三个游荡者。他又孤单了,寂静又向他侵袭过来……苦恼刚淡忘,又回来了,更为有力地撕扯他的胸膛。 &&& 约纳看见看门人提着一个袋子,决计跟他攀谈一下。 &&& “亲爱的,几点啦?”他问。&&&
&&& “干吗停这儿?把车赶开!” &&& 约纳把车赶开几步,沉浸在苦闷中,他觉得向别人诉说没有用,可还没过五分钟,他仿佛感到一阵剧烈的疼痛似的,受不住了。 &&& “回院子里去!”约纳望了望院里睡熟的人,后悔回来早了。 &&& “连买燕麦的钱还没挣到呢。”他想。 &&& 一个年轻车夫从角落里起来,走到水桶那儿去。&&&
&&& “想喝水?”约纳问。&&&
&&& “是啊!” &&& “那就尽情喝。可是,老弟,我儿子死了,听见没有?在医院里死的……真是怪事!” &&& 约纳想看看他的话产生了什么效果,可年轻人喝过水蒙头睡着了。约纳叹口气,儿子死去快一星期了,一路上他还没跟一个人好好地说这事……应当说说儿子怎样得的病,怎样难受,临死前说些什么,怎么死的……。乡下还有个女儿阿尼西娅……也要说说她……他可说的话会少吗?听的人应该哀伤、叹息……“去瞧瞧马吧。”约纳穿上大衣,走进马棚,一个人不敢想儿子,跟随便哪个人说说,自己想可怕得受不了。 &&& “在嚼草?”约纳问他的马,“好,嚼吧……既然挣不到买燕麦的钱,就吃干草吧……我赶车不行啦……应该儿子赶,他可是地道的马车夫,要是他还活着多好。” &&& 约纳沉默一会儿接着说:“无缘无故死了,打个比方,你生了个小马驹,小马驹突然死了,你说可怕不可怕?”马嚼着草听着他说话,约纳说得得意起来,便把一切讲给它听…… &&& (据沈念驹译文删改) && 16、小说主人公约纳·波塔波夫是一个什么样的形象?请简要分析。(4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7、小说写三个年轻人无聊对话,这有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18、小说的题目是“苦闷”,但主要内容是围绕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的活动而展开的, 如果以“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为题,你认为是否合适?请谈谈你的观点和具体理由。(7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19、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4分)&&&
&&& A.马车夫约纳·波塔波夫在风雪中一动不动,也不在意不公道的车价,这说明他被无 以言表的痛苦所折磨,不知身在何方。&&&
&&& B.军人看到约纳被别的车夫撞,感叹有些人是那么坏,如果不是急着去维鲍尔格街, 他也许会和约纳聊一聊。 &&& C.约纳想跟看门人攀谈,却遭到斥责;想和年轻车夫说话,年轻人却蒙头睡着了,无 人诉说的苦闷比生活的不幸更让他难以承受。 &&& D.小说截取日常生活中的片段,通过老马车夫和几个坐车人的对话,表现了作者鲜明 的褒贬态度,传达出作品鞭挞现实的意蕴。 &&& E.小说以冷峻的笔触描写死了儿子的马车夫约纳找不到人诉说的凄苦境遇,深刻揭示 了当时社会的冷酷无情,给人以心灵的震撼。
科目:高中语文
题型:阅读理解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16―20题。&&&&&&&&&&&&&&&&&&&&&&&&&&&&&&& &寂寞书院冷叶文玲①四月间,走洛阳,途经嵩山,发现了一处“新大陆”――嵩阳书院。②驻足留连时,相识恨迟的感慨油然而生。③这处在我是第一次见识的所在,早在宋代就享有盛名,是与庐山白鹿洞书院等齐名的我国四大书院之一。可是,它如今悄悄立于深山的清高,它少有游迹的冷寂,令我讶然。④书院和寂寞,本是绝不相称的对立词,可是,寂寞于书院,在特定的时代和情境中,仿佛是注定的宿命。⑤古往今来,人们无不知嵩山,知它崛立中原,峻崖千仞。是名贯中外的中华四大名山之一;如今年轻人也知嵩山,只知它脚下的名刹少林寺,一场电影教少林寺跻身为全国旅游点之最;《牧羊女》的歌声至今绵绵不衰,李连杰因为少林寺而成为武林和影坛双杰,投身商海引起的商业效应也为别的从商者望尘莫及。⑥同样位于嵩山怀抱中的书院,就全然不是如此了。⑦我无法得知书院的当年规模,但见它选择在这样一处深山腹地辟地起宅,是很见开辟者的一番苦心的。它所背倚和面朝的,都是壁立千丈的嵩山,巍巍嵩岳,是喻示学问的高深,还是比拟攀登的艰难?门前门后那早已湮没却依稀可辨的荒草小径,院里那两棵历时千年几人抱不过来的汉柏“大将军”和“二将军”,都增加着它无以言喻的苍凉。⑧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传道解惑所立下的功德,也应为所有的受惠者铭记不忘。⑨我在那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间徘徊,诚如我在《嵩山古柏》中所叙,这两棵古树是我平生所见最具生命象征的老树,它虬枝盘曲,清气自流,越时千余年而依旧岁岁华生翠叶,遭大雷击劈而临绝不毙!当在书院留连良久后,我更觉得它们的存在,就是书院的天然见证和最佳伴侣,它们已到龙钟之年却巍然挺拔的身躯,它们多皴而苍黑的树纹叶脉,无一不是中华民族文化教育史的生动具象。⑩书院的现址只剩下了前后两进的小小屋舍。是否是当年院舍自然也难考究。历尽风霜,几经浩劫,价值连城的国宝文物尚且荡然无存,何况这几近湮没的书院?因此,空落的院舍中,诸如什么先贤手译文书宝卷自然是没有的。但是,我依然钦佩那些想到要标识它尊奉它的有识之士,钦佩努力设法恢复它的旧迹的人们,他们毕竟想到在热热闹闹的少林寺高处,还有这处对世人有所教益的所在。⑾就在这小小屋舍的粉墙上,我又看到了今人书写的有关嵩阳书院的教学内容、教学特点的介绍,行文虽只几款,却使我对这所曾在教育发展史上起过重要作用的书院更为敬仰:却原来,它是自宋至清末于官学私学之外的一种高等教育组织形式,它既是教育教学机关,又是学术研究机构。⑿“介绍”又说,书院盛行“讲会”制度,允许不同学派进行会讲,开展争辩;教学也实行门户开放,不受地域限制;在学习上也以学生个人阅读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并多采用问难论辩式,注意启发学生的思维能力。⒀令人再次怦然心动的还有后面一条:书院内师生关系融洽,相互之间的感情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感染学生。⒁我一改往常对一些花花绿绿景地中的道具不屑一顾的习惯,特别有兴味地坐在了那张古朴而漆色斑驳两头翘卷的讲案后面,坐在那把同样古朴的木椅上,遥忆着自己的做学生年代和当教师年代。⒂我在这案后椅上凝然端坐的一刻间,思绪汹涌,滋味万千,人生的许多体味似乎都齐齐在这一刻聚集。⒃世上事也许就这样: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我也如是。越对照少林寺的热闹,我越为这书院的清冷而感到不是滋味――在我留连的个把小时中,几乎没有第二茬游人光顾此地。⒄我在想,假如改一个字――将书院的“书”改为“寺”;假如将这张讲案换成几尊红头赤面的什么菩萨大佛,这儿肯定香火袅袅,游人不绝,门票高昂,收入丰盈。管理员或主持者肯定也会成为如今的小康人物。而与此相应的,书院所代表的历史文化,书院的教学精神,却就真的从此湮没无闻,而烛火阑珊中,再也无人记得嵩山深处曾经有过这么一所不凡不俗的嵩阳书院。⒅看来,寂寞和清冷果真是书院和做学问者的宿命。⒆话又说回来,与其向热闹得不伦不类亵渎了精神品格的世俗投降,我宁可见它继续清冷下去。因为,背倚高山的它,至少承载过光荣的使命,至少贮留了我们对它的怀念和思考,至少拥有山中高士的那份清雅胸襟,至少还拥有“尽收城廓归檐下,全贮湖山在目中”的那份怡然和旷达。16、文章第⑧段写道“书院古老矣,但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却不会衰败”,“它曾经在人们心里生下的根”是指什么?(4分)17、结合文段理解“越不是行中人,越能激发新鲜的刺激和感触”这句话的含义。(4分)18、文章第⑨段描写书院中两棵古意森森的汉柏有何用意?(5分)19、请结合全文概括:文章是从哪些方面来表现嵩阳书院之“冷”的?(4分)20、从下列角度中任选一个,写300字左右的文章赏析。(1)赏析《寂寞书院冷》的构思技巧(2)赏析《寂寞书院冷》的抒情艺术&
精英家教网新版app上线啦!用app只需扫描书本条形码就能找到作业,家长给孩子检查作业更省心,同学们作业对答案更方便,扫描上方二维码立刻安装!
请输入姓名
请输入手机号}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辽宁省三支一扶文件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