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所谓的南昌世界500强外企企,40岁了要漂向哪儿

更多最新文章相关作者文章搜狗:感谢您阅读世界500强外企面试,如何进行漂亮的自我介绍 本文版权归原作者所有,本文由网友投递产生,如有侵权请联系 ,会第一时间为您处理删除。对大学毕业生而言,世界500强外企真的已经不行了吗? - 简书
对大学毕业生而言,世界500强外企真的已经不行了吗?
不知不觉大学毕业接近十年了,跳槽两次,所有三份工作均在外企。近日在简书首页闲逛,看到了这篇?》,我几乎从来不看职场鸡汤类的文章,当时不小心地点了进去,结果刚看完第一段,就傻眼了。原文写到,一位爱学习的女白领失业了,幸好她还有技能傍身,得以转行。然后,作者笔锋一转:对于大多数的员工,裁员对他们来说,肯定是个噩耗,他们面临失业的危险;更有些人,在外企做了几十年的螺丝钉,却没有一技之长,如何在竞争激烈的市场找到一份满意的工作?看到这里,我开始有如鲠在喉的感觉,于是认真地通读了全文,不吐不快的感觉更为强烈。这篇文章点击量已经超过了两万,相信其中包括了很多大学生读者。我希望我以下的这篇文章,能够补充一些同学们在前文中所看不到的东西,以便你能在获得更为全面的信息之后,再作出自己的判断。1,裁员对外企员工意味着什么?
作者在第一段后的若干引用里,描述了各大IT外企的裁员,并点出了裁员的可怕:“突如其来的裁员如同一颗颗炸弹抛向了无辜的员工。”裁员对外企员工而言,真的这么可怕吗?对于这类为读者提供倾向性参考意见的文章,在分析和讨论问题时,我有几个建议。第一:引用事例时应该完整,而不该断章取义,以偏概全。原作者提到了IT企业的裁员例子,却没有提及后续的事情,我来整理给大家看:① 2015年7月,微软启动史上最大规模裁员计划后,有90%原诺基亚中国员工将要被裁。然后呢?“阿里为诺基亚而来”、“中兴移动为即将离开的优秀人才提供舞台”——阿里巴巴、中兴等相继外向发布了专门针对诺基亚离职员工的招聘消息。② 2015年10月,由于财政吃紧,黑莓决定裁汰40%的员工。然后呢?苹果公司的代表就在距离黑莓总部约20公里处举行招聘会。与此同时,英特尔也向黑莓被裁员工伸出橄榄枝,为该公司的移动和通讯集团招募人才。③ 2015年3月,雅虎北研关闭,裁员约300人。然后呢?发生了著名的“雅虎抢人事件”:各公司HR纷纷出奇招蹲守清华同方大厦直接抢人,全天在留言板上发布招聘信息,举办专场招聘会。包括百度、腾讯、京东、小米、亚马逊、搜狐、爱奇艺、汽车之家和滴滴打车等在内的互联网公司都向雅虎北研被裁人员抛出了橄榄枝。
2015年雅虎裁员抢人事件
其它许多类似的事件,我不一一列举了。裁员这件事情,不管是外企或其它企业,都会发生。可在其它企业裁员的时候,我似乎从没有看到过有这么多下家来抢人的情景。当然,以上事例并非说明在外企被裁员的员工们都能马上找到好工作,但至少说明一点:外企的裁员,远没有那么可怕。2,在外企工作,是否会没有一技之长?
徐静蕾版杜拉拉
继续讲分析和讨论问题时的第二个建议:引用事例时应该避免特例,特例不具有普遍性。原文中有哪些特例呢?比如说:“有些人,外企做了几十年的螺丝钉,却没有一技之长。”我在不同的外企工作,打过交道的同事少说也有几百人。确实见过一些做了几十年的螺丝钉,但从未见过没有一技之长的。这些几十年如一日工作在同样岗位的老外员工们,无一例外都成了各自岗位上的资深专家。他们是你在不同领域需要答疑解惑时最好的帮助对象。之所以他们在工作岗位上像螺丝钉一样坚守几十年,并非因为辞职之后找不到工作,而只是因为他们的价值观,并不像我们所鼓吹的“成功学”那般狭隘,人生的追求,除了升官发财和所谓的“出人头地”之外,还有家庭、自由和爱好。第三个建议:在下对读者有倾向性影响的结论时,不要太轻率。比如这一句:“(外企)工作范围小,挑战小,你的成长自然也会缓慢。”我不太清楚是从哪些事实或逻辑推出的这个结论,事例、样本数量、参照物等等。其实看到这句话时,我心中有小小的怀疑,作者是否真的在外企工作过。就工作范围和挑战的平均水平而言,对比创业型公司,当然会小很多;对比民企,因岗位而异,大约在伯仲之间;而对比公务员和国企,则是有优势的。以我在第一家外企(很巧,和原文一样,也是500强行业排名前十)的经历为例,我和我身边的同事们,在入职第二年,就纷纷担任独立的项目经理职位,同时管理部门的若干个项目,且逐渐开始带领团队。工作三四年时,便以成为各自部门中的主力,并有一定的职务,同时对未来职业发展的阶段性目标有明确的计划。原文中所写的“在外企,升职并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也许,你会一直做着初级的工作。”确定这说的不是国企或公务员?如果说是外企,恕我孤陋寡闻,不知从何谈起。
我曾经所在的公司就在其中
当然我并不排除有外企员工确实没有一技之长,工作丢了就找不到饭碗的。但这样的员工,我敢说不管去的是什么其它类型的公司,结局都是一样的。外企,在其成长为这种模样的过程中,并未提供特别的额外助力。3,在外企工作,是否没有安全感?
安全感,我也想买
原文中的其它观点,我不再一一辩驳。毕竟此文目的不是为了批判,而是为了展示我们(可能是因为角度不同)所看到的不同的东西而已。谈谈“安全感”这个随处可见的词吧。外企是否会让员工没有安全感?说到这个问题,很容易联想到另一个著名的问题:“我选这种类型的男(女)朋友,会不会没有安全感?”我想很多人都知道这个问题的标准答案吧。有没有安全感,并不是看对方是什么类型,而是看你自己;没有人可以给你实际的安全感,除了你自己。工作,也是同样的道理。如果我们把安全感狭隘地定义为“永远不会失去这份工作”的话,公务员无疑是个很好的选择。但这份安全感的承诺是双向的,你的工作不会抛弃你,可是你也无法抛弃这份工作。一方面,这是一个“铁饭碗”,但是,它同时也是一个“铁牢笼”。你进去了,很安全,很稳定,可是,你也出不来,或者说,出来需要付出很大的代价。当然,我并非认为铁饭碗不好,选择这份工作,也就是选择这类生活方式,选择是没有对错的,只是,我们需要承担这个选择的后果而已,无论正面,还是负面。“安全感”是不必这么狭隘的。其实我们所担心的,无非是在失业期的工资断档而已,对吗?如果我们能确保,在可能失业的时候,有把握尽快在几个月内找到新的工作,这是否是另一种形式的,更为灵活,更少束缚的“铁饭碗”呢?毕竟,找工作不是选结婚对象,并不是要从一而终的呀。
这才是真正的铁饭碗
我的一位好友,就曾经面对过因为外企公司在华战略调整而导致突然失业的囧境,可是他过得一点也不囧。平时所积累的人脉,过往工作的表现,让他有信心不慌不忙地找工作。结果,仅仅两个月不到,他就找到了一份比原来更好的工作,而那会儿,原公司发的相当于好几个月工资的离职大礼包,才花掉很小的一部分呢。我有绝对的把握说,以上事例,虽不适用于大多数外企员工,但也绝非个例。这样“不安全”的外企工作,你怕了吗?再提一句原文中的话吧:“在不确定的时代,靠公司,不如靠自己,唯有提升自己才是最保险的。”说的非常好。唯一美中不足的是,这样的好观点,没有必要建立在对外企一顿莫名踩踏的基础上吧?4,大学毕业,是否应该选择外企?的确,外企作为工作机会的选择之一,其吸引力已大不如前。首当其冲的是工资待遇。四大会计师事务所是个很好的例子。十几年前,这四家公司的工资水平是碾压国企和民企的,我的大学在全国排名前十,当年想请这四家来开宣讲招聘会,努力了数年都没有成功,最后终于请到了,感觉像是天大的恩赐似的。可是如今,十几年过去了,房价都不知道涨了几倍了,可四大的工资,还是原来的那个水平,仅仅做了小幅度的微调,甚至无法赶上历年的CPI涨幅。其它的外企也是类似的情况,当年羡煞旁人的薪酬,今天已泯然众人。
外企的钱袋子,瘪了
不过,话说回来,虽然薪酬竞争力已大幅下降,但现在大学生就业,就平均工资而言,外企还是有竞争力的。而且一般四金齐全,税费合法,基本很难遇到拖欠工资、违反劳动法之类的奇葩事件。外企的另一个问题,是如果你待的时间久了,习惯了标准化的流程,习惯了同事间相互尊重的氛围,习惯了电话会议、英文邮件等外企惯例,如果你想跳槽到民企或国企,可能会出现“水土不服”的情况,即使是很多外企的高管,也难以避免。当然,面对这个问题,你可以有两个选择。一是像我一样,在各个外企之间辗转;二是重塑自我,重新开始,以更大的激动和勇气,坦然面对新的类型的公司的挑战。原文中最后几段的诸多观点,我都是同意的。比如在做工作选择时,行业、职位和平台要综合考虑。类似的观点,我不再赘述。最后想说的是,任何工作都只是一个选择,人生并非只有这一次选择机会。在选择前,做好充分的准备,谋定而后动;在选择后,全身心地沉浸下去,获得最大的收获,也同时做好改变的准备。
选择你的工作,选择你的人生
所谓“外企”、“国企”和“民企”,仅仅是一个标签而已。让我们撕掉标签,扪心自问,我们在做选择时,真正在意的是什么。共勉。
写有深度的书评
微信公众号:乐读集(leduji)
喜文学、历史、哲学、推理、武侠
偶尔跨界至科幻、职场、地产、英语、股票}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外企德科是500强吗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