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月1号11月15号北京开始停工小散不能炒股了么

[新闻早报-吉林]7月1日起散户不能炒股了?证监会:假的!
24小时排行榜
编辑:刘一 您的头条速递已经到达UC从兴趣,发现乐趣广州优视网络 (C) 2018 news.uc.cn 版权所有网络文化经营许可证:粤网文[0号增值电信服务经营许可证:粤B2-粤ICP备号广州汇正财经:7月1号小散不能炒股,假的!!!
证监会发布了一个和广大投资者切身利益息息相关的大消息:
《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将于7月1日起正式实施,办法以落实证券、基金、期货经营机构适当性管理义务为核心,以投资者分类和产品分级为基础,确保向投资者充分揭示市场风险,目的在于更好地规范机构依法经营,把投资者保护的要求真正落到实处。
同时,证券业协会、基金业协会、期货业协会也同步发布了配套的指引细则。
通俗地说就是:
经营机构要体现自己的专业性,及时、准确、充分地提醒客户,“你买这个产品赔钱的可能性很大,最好别买”,确保“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当的投资者”,不能为了追求“多挣钱”,向风险承受能力不足的“小散”和“小白”推销高风险的股票、基金、期货等产品。
举个例子:
我们以2008年香港雷曼“迷你债券”风波为例,雷曼“迷你债券”是由在开曼群岛注册的太平洋国际金融公司发行、由雷曼兄弟亚洲投资有限公司作为安排人、面向个人投资者的债券。远高于市场平均收益的高回报是雷曼“迷你债券”最为显著的特点。从香港情况看,雷曼“迷你债券”年收益率基本都在5.6%以上,高于同期香港三年期港币定期存款利率。
然而,收益总是和风险相伴而生,雷曼“迷你债券”高回报的代价是其背后隐藏的高风险。销售人员在发行推介时,往往突出宣传信用违约互换相关机构的国际知名度和抵押品的高等级信用,而对相应风险的提示却轻描淡写,甚至故意掩饰。随着雷曼兄弟公司破产引发的雷曼“迷你债券”风波,众多购买雷曼“迷你债券”的个人投资者面临资产的巨大损失。
重点来了!
如果这个事情发生在7月1日以后的大陆资本市场,经营机构向你推销“雷曼‘迷你债券’”时,必须突出宣传产品背后的风险,如果没有对你进行风险承受能力以及产品风险等级评估,充分揭示风险并提出匹配意见(更别提故意掩饰风险了),在风波发生后,你可以告他,要求他们赔偿损失!法院在确认“卖者有责”后,经营机构就得赔偿你的损失。
很开心,有没有?!这简直是给咱们“韭菜”发了个“护身符”,再也不是经营机构想“收割”就能“收割”的了。
但是,这是针对普通投资者的特别保护,专业投资者不在此列!
专业投资者和普通投资者如何界定?
具体来说,除了机构投资者,自然人成为专业投资者要满足两个条件:
一是金融资产不低于500万元,或者最近3年个人年均收入不低于50万元;
二是具有2年以上证券、基金、期货、黄金、外汇等投资经历,或者具有2年以上金融产品设计、投资、风险管理及相关工作经历,或者属于专业投资者的高级管理人员、会计师、律师等。
“专业投资者”之外均属于“普通投资者”。
但是,需要指出的是,投资者的分类并非一成不变,两类投资者在符合一定条件并经过一定流程后可以进行转化。
专业投资者申请转化为普通投资者后,可以获得与普通投资者一样的保护;符合条件的普通投资者在向经营机构申请并获得同意后,可以转化成为专业投资者,但此时将自主承担由此可能产生的风险和后果。
“护身符”的定位是什么?
说了这么多,还是让我们回到办法本身吧。
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答记者问时表示,
《办法》定位于适当性管理的“母法”,明确了投资者分类、产品分级、适当性匹配等适当性管理各环节的标准或底线,归纳整合了各市场、产品、服务的适当性相关要求,成为各市场、产品、服务适当性管理的基本依据。
《办法》的核心是强化经营机构的适当性责任,围绕评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和产品风险等级、充分揭示风险、提出匹配意见等核心内容,通过一系列看得见、抓得着的制度安排,规范经营机构义务,明确监管机构和自律组织履职要求,制定逐一对应的监督管理措施,确保各项适当性要求落到实处,实现将适当的产品销售给适合的投资者。
这也是境外投资者适当性制度普遍遵循的基本逻辑,2008年金融危机后,境外成熟市场普遍要求金融中介机构在向投资者销售产品时,遵循一系列适当性行为准则,确保履行适当性义务,比如美国2010年《多德-弗兰克法案》进一步提高了金融中介的适当性义务要求。
“护身符”的主要内容是什么?
邓舸表示,《办法》作为投资者适当性管理的基本规范,首次对投资者基本分类做出了统一安排,明确了产品分级和适当性匹配的底线要求,系统规定了经营机构违反适当性义务的处罚措施。
《办法》共43条,针对适当性管理中的实际问题,主要规定了以下制度安排:
一是形成了依据多维度指标对投资者进行分类的体系,统一投资者分类标准和管理要求,解决了投资者分类无统一标准、无底线要求和分类职责不明确等问题。
二是明确了产品分级的底线要求和职责分工,建立层层把关、严控风险的产品分级机制,建立了监管部门确立底线要求、行业协会制定产品或者服务风险等级名录、经营机构具体划分产品或者服务风险等级的产品分级体系。
三是规定了经营机构从了解投资者到纠纷处理等各个环节应当履行的适当性义务,全面从严规范相关行为,突出了适当性义务规定的可操作性,细化其具体内容、方式和程序,避免成为原则性的“口号立法”。
四是突出对于普通投资者的特别保护,向投资者提供有针对性的产品及差别化服务。
五是强化了监管职责与法律责任,针对各项义务制定了相应的违规罚则,确保适当性义务落到实处,避免《办法》成为无约束力的“豆腐立法”和“没有牙齿的立法”。
普通投资者享有哪些特别保护?
《办法》根据投资者的基本情况、财务状况、投资知识和经验、投资目标、风险偏好等因素,将投资者分为普通投资者和专业投资者两类,目的是要求经营机构根据投资者需求及证券期货产品或服务风险程度的不同,向不同类别的投资者推荐相匹配的产品或服务,并履行差异化的适当性义务。
邓舸透露,普通投资者在信息告知、风险警示、适当性匹配等方面享有特别保护。
具体体现在:
一是经营机构向普通投资者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前,应当告知可能导致其投资风险的信息及适当性匹配意见;
二是向普通投资者销售高风险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应当履行特别的注意义务;
三是不得向普通投资者主动推介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或者不符合其投资目标的产品或者服务;
四是向普通投资者进行规定情形下的现场告知、警示,应当全过程录音或者录像,非现场方式应当完善配套留痕安排;
五是与普通投资者发生纠纷的,经营机构应当提供相关资料,证明其已向投资者履行相应义务。
所以,真的不用再担心被经营机构“收割”了!
中小投资者还能否自由买卖股票?
说了这么多,可能还会有一些“小散”担心,是不是7月1日之后,由于自己风险承受能力差,就不能自由买卖股票了?
邓舸明确回答称,《办法》并未限制投资者交易自由,而是让合适的投资者购买适当的产品。
具体来说就是,如果投资者主动要求购买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经过特别的风险警示程序后,经营机构仍然可以向其销售产品,投资者买卖股票的权利不受影响。
通俗地说,《办法》更加强调“卖者有责”,但是卖者尽责之后,“买者自负,风险自担”,股票还是你想买就能买。
办法实行区别对待,“新老划断”
针对部分投资者担心《办法》实行时限的问题,邓舸表示,现有投资者参与证券期货交易是按原有的制度安排进行的,实施新的《办法》将充分考虑这一现实情况,实行区别对待,“新老划断”。
具体的做法是:证券期货经营机构向新客户销售产品或提供服务、向老客户销售(提供)高于原有风险等级的产品或服务,需要按照《办法》要求执行。向老客户销售(提供)不高于原有风险等级的产品或服务的,可继续进行,不受影响。也就是说现有投资者,如股票投资者,在《办法》实施后,可以继续买卖股票及风险等级不高于股票的产品,但当购买比股票风险等级高的产品时,比如结构化产品、场外衍生品等,则经营机构需要按照《办法》执行适当性管理要求。
同时,鼓励经营机构根据实际情况结合客户回访、自查、评估等工作,主动对老客户的适当性管理做出妥善安排。《办法》是证券期货市场的基础性制度,我会将在《办法》实施后不断总结经验,持续优化、完善适当性管理制度。
中国证券业协会同日发布了《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以下简称《指引》),协会有关负责人就《指引》有关问题回答了记者的提问。
从哪些方面考察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
中国证券业协会有关负责人答记者问时表示,证券经营机构可以通过《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问卷》对投资者财务状况、投资知识、投资经验、投资目标、风险偏好以及年龄、学历、婚姻及家庭情况等其他信息进行了解。
风险评估问卷是了解投资者信息的一种方式,也是过去一直通用的方式。但问卷不是了解和评估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的唯一方式。经营机构还应当结合自身实际,通过多种方式和途径“了解你的客户”。通过合理设计问卷题目并科学设置得分权重,基本反映出大多数普通投资者的风险承受能力情况,经营机构通过综合考虑收入来源、资产状况、债务、投资知识和经验、风险偏好、诚信状况等,对普通投资者按风险承受能力由低到高分为五类(C1到C5)。对普通投资者风险等级进行划分后可以更有针对性地推荐与其风险等级相匹配的产品和服务,也有助于帮助普通投资者选择更为适合自己的产品和服务,合理配置资产,以减少投资损失,增加投资收益。
不同机构的评估结果是否可能不一样?
协会就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评估和产品风险等级划分,向行业给出了五类五级的参考性的框架,各家经营机构将据此对自身的每个产品或服务进行风险等级划分,因此相同产品或服务的划分应当处在大致相同的等级。
投资者在不同机构获得的评级可能有差别,但不应相差甚远。当然任何时候都不排除个别不规范的机构出现恶意竞争的现象,低者高评或者高者低评都是没有尽到适当性义务的表现,会因此承担法律责任,付出代价。
《办法》要求经营机构建立客户风险承受能力评估数据库,客户基本信息和影响风险承受能力评估的信息发生变化,都应当在数据库中及时更新。由此可见,客户的评级分级是可以调整的。当然,投资者的这些变化,要及时告知经营机构。
产品或服务风险分级的标准是什么?
证券经营机构可以将产品或服务风险等级由低至高至少划分为五级,分别为:R1、R2、R3、R4、R5。
具体划分方法、标准及其变更应当告知投资者。证券经营机构向投资者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涉及投资组合或资产配置的,应当按照投资组合或资产配置的整体风险对该产品或者服务进行风险等级评估,确定其风险等级。
《指引》根据产品或服务的性质、复杂性、可理解性、流动性、透明度以及损失程度等因素,确定了各级产品或服务的风险特征,形成《产品或服务风险等级名录》。等级名录只是对五级产品的风险特征作了一个概要描述。至于具体哪一类产品或服务放在哪一级,则需要经营机构根据自己对风险的理解和判断在《产品或服务风险等级名录》各级中列出相对应的产品或服务清单。
证券经营机构要做哪些准备?
《指引》需要证券经营机构完成公司制度、技术设备、人员配备等多方面的准备工作。
在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方面,各证券经营机构均需要对照《办法》的要求梳理公司的适当性管理操作流程,包括修订证券经营机构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制度以及梳理、优化、完善各业务部门、各项具体业务的适当性管理实施细则。相关制度包括客户分类、风险承受能力评估、金融产品或服务风险评级、适当性匹配、风险提示和持续适当性管理等措施。
在技术准备方面,各证券经营机构需要建立投资者评估数据库,妥善保管投资者适当性相关的匹配方案、告知警示资料、录音录像资料、自查报告等,而且保存期限要求较高,不得少于20年,这也对证券经营机构的信息系统提出了一项挑战。此外,在证券营业网点现场向普通投资者进行的重要的告知和警示,应当全过程录音录像,这也需要采购相应的录音录像设备,并完善系统配置。
在人员准备方面,由于对证券经营机构适当性管理义务的进一步提升,需要增加专业人员,设置适当性管理专岗,履行投资者评估、适当性复核、自查等工作,开展专项培训,以确保适当性管理工作符合监管要求。
对证券经营机构的技术系统有何要求?
《办法》发布后,证券经营机构就开始了各项准备工作。考虑到证券经营机构改造升级信息技术系统需要一定时间,协会在下发《指引》发布实施通知时,要求证券经营机构在《指引》发布实施之日起六个月内完成投资者适当性管理信息技术系统的改造升级。--中国证券报
以上信息由广州汇正财经为您提供,小编感谢您队汇正财经的支持。
责任编辑:
声明:本文由入驻搜狐号的作者撰写,除搜狐官方账号外,观点仅代表作者本人,不代表搜狐立场。
偶然看到一篇老文
823芝麻分申请白金信用卡 一看额度懵圈了......
佬爷早晨看到一则新闻《一夜惊魂:信用卡被盗刷 自救攻略》,惊出一身冷汗!
今日搜狐热点1.2亿小散能否自由的炒股?这个文件将在7月1日实施,看如何影响到你!
来源:每日经济新闻
  每经记者 王砚丹 每经编辑 吴永久  前段时间,一条消息着实让1.2亿股民惊讶了一把!  当时有消息说,从7月1日起,一些小散不能正常的了!我的天,你说吓不吓人?不过随后证明这个是谣言!  今天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就《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以下简称《办法》)正式实施答记者问,其中说到,投资者买卖股票的权利不受影响,可见《办法》并未限制投资者交易自由,而是让合适的投资者购买适当的产品。  可见这个《办法》与小伙伴们密切相关,那么这个《办法》之中还有哪些要点需要引起关注呢?火山君今天就给大家来扒一扒!  证监会:适当性管理办法并未限制投资者交易自由  7月1日开始,《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即将正式实施。  6月28日,证监会新闻发言人邓舸就《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正式实施答记者问。同时,中国证券业协会也出台了《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以对一些细则进行规范。  事实上,早在去年12月,中国证监会就颁布《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办法》,首次以部门规章的形式对证券期货投资者适当性管理提出统一规范。所以,本次适当性管理办法实施市场早已接受,且近期也做了不少工作。但是,在实施前夜,证监会专门就此进行答记者问,且协会也出台相应指引,表明了对于此事的重视。  邓舸表示,《办法》明确了投资者分类、产品分级、适当性匹配等各环节的标准和底线,目的是让投资者能够买到与之风险承受能力相适应的产品,减少不必要的损失。  他表示,如果投资者主动要求购买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经过特别的风险警示程序后,经营机构仍然可以向其销售产品,投资者买卖股票的权利不受影响,可见《办法》并未限制投资者交易自由,而是让合适的投资者购买适当的产品。  他还特别指出,《办法》规定普通投资者在信息告知、风险警示、适当性匹配等方面享有特别保护。这是根据我国当前特殊的投资者结构,以及普通投资者与专业投资者在信息获取、风险认知能力、专业水平和风险承受能力等方面的差异,平衡保护投资者的需要与增加经营机构合规运营成本所做出的制度安排。  具体体现在:一是经营机构向普通投资者销售产品或者提供服务前,应当告知可能导致其投资风险的信息及适当性匹配意见;二是向普通投资者销售高风险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应当履行特别的注意义务;三是不得向普通投资者主动推介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或者不符合其投资目标的产品或者服务;四是向普通投资者进行规定情形下的现场告知、警示,应当全过程录音或者录像,非现场方式应当完善配套留痕安排;五是与普通投资者发生纠纷的,经营机构应当提供相关资料,证明其已向投资者履行相应义务。  人大教授:《办法》为投资者保护基本底线  中国证券业协会相关负责人则表示,《证券经营机构投资者适当性管理实施指引(试行)》的出台,是根据《办法》的要求,在证券经营机构适当性管理的程序、流程和方法等方面,作出参考性安排和引导。、子公司及机构均被纳入适用范围,这些机构向投资者销售产品,或者以投资者买入产品为目的提供证券经纪、、、资产管理、柜台交易等金融服务,都适用《指引》。  中国人民大学叶林教授告诉火山君,从金融市场近年来的发展看,目前越来越多,而且不同的产品风险差别很大。既有传统的股票、债券,甚至有期货的、带杠杆的产品。投资者本身显示出较多问题,证券经营机构的风控在不断适应当中,但是仍然暴露出很多问题。本次的《办法》,是考虑到近年来的实践,并结合以前实施的一些规范,制订出关于投资者基本管控的规则。  他指出,本次《办法》主要考虑了散户为主的特性,它给出了对于普通投资者保护的底线。因为一些普通投资者,可能风险意识不足,或者对于风险理解不充分,甚至一些时候带有赌博性的心理。这时候,就要求证券期货经营机构,了解你的客户,推荐适合他们的产品。某种程度上,以后金融机构对于客户的一对一服务可能会增强。  一位大型券商营业部人士也对火山君表示,这是近期证券行业经纪业务上最重要的事件。前期他们已经组织对《办法》进行了系统性学习。技术部也对系统进行了升级,目前基本调试完毕。  带你看《指引》细节大揭秘  以下是火山君整理出《指引》中七大重要的细节。  问一:《指引》适用于哪些范围?  答:证券公司及其子公司、证券投资咨询机构(以下统称&证券经营机构&)向投资者销售金融产品,或者以投资者买入金融产品为目的提供证券经纪、投资顾问、融资融券、资产管理、柜台交易等金融服务,适用本指引。  问二:认定专业投资者需要提供什么?  答:证券经营机构可以要求符合《办法》第八条第(四)、(五)项条件的投资者提供下列材料:  (一)法人或其他组织投资者提供的最近一年财务报表、金融资产证明文件、两年以上投资经历的证明材料等;  (二)自然人投资者提供的本人金融资产证明文件或近三年收入证明,投资经历或工作证明或职业资格证书等。  符合前述条件的投资者经核验属实的,证券经营机构可将其直接认定为专业投资者,并将认定结果书面告知投资者。  问三:普通投资者申请转化成为专业投资者需要提供哪些材料?  答:(一)专业投资者申请书,确认自主承担产生的风险和后果;  (二)法人或其他组织投资者提供的最近一年财务报表、金融资产证明文件、一年以上投资经历等证明材料;  (三)自然人投资者提供的金融资产证明文件或者近三年收入证明或一年以上投资经历或工作经历等证明材料。  问四:专业投资者可否转化为普通投资者?  答:可以。符合《办法》第八条第(四)、(五)项规定的专业投资者申请转化普通投资者的,证券经营机构应当及时将其变更为普通投资者,按照规定对投资者风险承受能力进行综合评估,确定其风险承受能力等级,履行相应适当性义务。  问五:普通投资者可以分为几个等级?  答:至少五级。证券经营机构可以将普通投资者按其风险承受能力等级由低到高至少划分为五级,分别为:C1(含风险承受能力最低类别的投资者)、C2、C3、C4、C5。具体分类标准、方法及其变更应当告知投资者。  问六:产品或服务风险可分为几级?  答:证券经营机构可以将产品或服务风险等级由低至高至少划分为五级,分别为:R1、R2、R3、R4、R5。具体划分方法、标准及其变更应当告知投资者。其中:  C1级投资者匹配R1级的产品或服务;  C2级投资者匹配R2、R1级的产品或服务;  C3级投资者匹配R3、R2、R1级的产品或服务;  C4级投资者匹配R4、R3、R2、R1级的产品或服务;  C5级投资者匹配R5、R4、R3、R2、R1级的产品或服务。  专业投资者可以购买或接受所有风险等级的产品或服务,法律、行政法规、中国证监会规定及市场、产品或服务对投资者准入有要求的,从其规定和要求。  问七:投资者是否可以购买风险等级高于风险承受的产品?  答:可以。但是证券经营机构告知投资者不适合购买相关产品或者接受相关服务后,投资者主动要求购买风险等级高于其风险承受能力的产品或者接受相关服务的,证券经营机构在确认其不属于风险承受能力最低类别的投资者后,应当就产品或者服务风险高于其承受能力进行特别的书面风险警示,投资者仍坚持购买的,可以向其销售相关产品或者提供相关服务。
责任编辑:Robot&RF13015
机会早知道
已有&0&条评论
最近访问股
以下为您的最近访问股
<span class="mh-title"
style="color: #小时点击排行}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12月23号几点开始订票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