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苏鲁的召唤桌游桌游的临时疯狂表跟长期疯狂表都有什么内容?是各模组特定还是

My Assistant
Welcome Guest (
欢迎访问本站。游客仅能浏览首页新闻、版块主题、维基条目与资源信息,需后方可获得内容发布、话题讨论、维基编辑与资源下载等权限。若无账号请先完成流程。
2 Pages &&1&&
&恐惧之源--克苏鲁神话纵横谈, 刊于大众软件2011年3月中与4月中
Group: Builder
Member No.: 666
恐惧之源--克苏鲁神话纵横谈“人类最古老而强烈的情绪,便是恐惧;而最古老最强烈的恐惧,便是对未知的恐惧。”--H.P.洛夫克拉夫特,《文学中的超自然恐怖》(注:本文为杂志稿件,故请勿以任何形式转载或摘录,多谢合作。)
--------------------
I stood upon the sand of the sea, and saw a beast rise up out of the sea.
Group: Builder
Member No.: 666
入此门者,当舍弃一切希望“从那里开始,终极之门将会可怖而又危险地将人引向那超乎一切星球、超乎一切宇宙、超乎一切物质之外的最终虚空。”--H.P.洛夫克拉夫特,《穿越银匙之门》  人类漫长而又短暂的历史上,总会有某些事物因其内在的某种特质而吸引特定的受众人群,并因此而在社会上产生或广泛或深刻的影响,从而形成某种特殊的文化。猫王如是,《星球大战》如是,超级英雄如是,《DOOM》如是,苹果如是,《魔兽世界》亦如是。而克苏鲁神话这个脱胎自文学的体系,影响力亦随着网络时代的到来而日渐扩大,形成了自己独特的生态结构。然而由于语言障碍以及认识差异等原因,目前已俨然成为一种全球性文化的克苏鲁神话在国内依然不太为人所知。所幸的是,得益于大软中旬刊专题的开放性,使得我们能有机会向更多的人介绍这个充满邪异风采的黑暗神话,尽可能多地展现其神秘莫测的奥妙之处。  在了解整个克苏鲁神话之前,我们需要先明确“CoC”这个在相关讨论中出现频率最高的英文缩写的涵义。“CoC”原本是恐怖小说作家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Howard Phillips Lovecraft)于1926年撰写的代表作《克苏鲁的呼唤》(The Call of Cthulhu,又称邪神呼唤)的缩写。但是现在,它已绝不仅仅是这部小说的代称了,更多的时候它所指代的是整个克苏鲁神话(Cthulhu Mythos),一个以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为中心,由所有喜爱他的作品的人共同创作的一个巨大的系统。这是一个完全自由开放的集体创作系统,其内容包括但不限于小说、诗歌、绘画、游戏,而这种创作至今依然源源不断,极大拓展了克苏鲁神话的覆盖面。  和不少史诗奇幻强调个人价值与普世理念、提倡英雄主义和浪漫主义的情感基调截然不同的是,这个被称为“现代恐怖神话体系”的克苏鲁神话,借用有台湾“奇幻小说鼻祖”之称的朱学恒的话来说,其原著小说的基调就是,“现实和无比恐怖,充满恶意的邪恶空间只有一层薄纱,只有极少数因为命运或诅咒的不幸者才会穿透这层薄纱。而这些受害者却又多半理智强烈,坚信逻辑和科学,因此会一步步的走向最终的恐惧和毁灭。在他的作品中不管主角来自何方,拥有什么背景,最后面对他们的只有无尽的恐惧和折磨。”这也使得长期以来克苏鲁神话一直都难以为大众文化所接受。  但即便如此,得益于洛夫克拉夫特那将梦魇般的窒息感活灵活现地展现出来的宛如天赐的才能,以及奥古斯特·威廉·德雷斯(August William Derleth)等人的努力推广,克苏鲁神话逐渐从小圈子走了出来,最终获得了世界性的声望。时至今日,它已经远远超出了“恐怖小说”的范畴,甚至对幻想类文学之外的创作都有着莫大的影响。而H.P.洛夫克拉夫特本人也与埃德加·爱伦·坡(Edgar Allan Poe)、安布鲁斯·布尔斯(Ambrose Bierce)一起被并称为美国三大恐怖小说家,并极大的影响了包括斯蒂芬·埃德温·金(Stephen Edwin King)和尼尔·盖曼(Neil Gaiman)等知名作家在内的诸多创作者。  善于将那些遥远无形却又似乎极为真实的恐惧成功地传达给读者的洛夫克拉夫特藉由其晦涩难懂却又充满魔力的文笔,不仅通过在小说中描述诸如破败建筑内的恐怖故事、潮湿地洞里的古怪生物、荒芜郊野上的诡异传说等方式不断营造并强调衰颓崩坏的氛围,还运用自己的知识使得小说中的世界无限接近于真实世界,甚至与现实重叠在一起,成功地将“人类视野之外到处都是充满敌意的黑暗,而这黑暗永远也走不到尽头”之类的心理暗示灌输给了读者,使得他所表达的深藏于其内心的那个毫无希望、诡异莫测且无以名状的邪恶宇宙仿佛触手可及。这种读来令人毛骨悚然却又感同身受的特色,赋予了克苏鲁神话永恒的魅力。  专题撰稿过程中得到了竹子老爷的大力协助,尤其是他在T.R.O.W.论坛发表的众多高质量译文,为本文提供了重要的资料来源。除此之外还参考了糖果、玖羽等人的相关介绍以及众多译者的辛勤成果,在此一并表示感谢。
--------------------
I stood upon the sand of the sea, and saw a beast rise up out of the sea.
Group: Builder
Member No.: 666
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I AM PROVIDENCE--H.P.洛夫克拉夫特墓志铭  不论以何种标准来衡量,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都是一个非常古怪的人。他生于十九世纪末,但其写作风格--尤其是早期故事的风格--反而像是停留在十九世纪的上半叶。他喜好在文字里使用那些早已作古的词句与语法,甚至在与友人通信时偶尔会故意将信件日期提前两百年,以表达他对十八世纪的热爱与对英国的认同与崇拜。但同时洛夫克拉夫特笔下那些故事中流露出的主题与思想却又与十八世纪的启蒙文学相去甚远。用一句描述得十分精彩的话来说就是,“这是一个不属于任何时代的人--一个生活在二十世纪,却用十八世纪的色调描绘二十二世纪的人类发现十亿年前的惊天秘密的人。”    洛夫克拉夫特肖像画  在洛夫克拉夫特的故事里,人的价值与行为通常都是微不足道的。在那些无可名状的神秘与恐怖之前,人类的角色只不过是一个渺小的解说者,绝望地妄图固守住思想中最后一丝可以让他们感到安全、平凡和正常的观念。而最重要的主角永远都是隐秘禁断的典籍、避无可避的宿命、不可名状的神明与造物、以及追求知识带来的潜在风险。对于他的故事来说,在我们周围这样一个浩瀚无边、而又毫无理性与目的可言的宇宙中,人类所认识和规定的法则与观念都是毫无意义的。  虽然今日意义上的克苏鲁神话已不再完全是洛夫克拉夫特笔下所创作的那个世界,但他的地位依然是不容置疑、独一无二的。可以说,正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内心世界和独特文笔共同造就了克苏鲁神话中最富魅力的篇章。无论是出于兴趣爱好还是专业研究,洛夫克拉夫特的生平都相当值得探究--即使和另外两位与其并列的恐怖小说大师比起来,洛夫克拉夫特那仿佛“中了法老的诅咒”般的人生的也完全称得上是悲惨凄凉,不仅自幼丧父,家道中落,婚姻失败,长期遭受精神疾病的困扰,甚至在其因癌症去世之前都没有出版过哪怕是一本书。很显然,拜此等人生际遇所赐,就算不是直接诱因,他笔下那绝望而黑暗的世界观也必然或多或少地与此有所关联。因此,了解他的生平,有助于了解他的著作所要表达出的那种独特思想。一个普罗维登斯绅士的生平(本文编译自S.T.乔希的著作《H.P.洛夫克拉夫特百年纪念导读》)  霍华德·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于日上午9时在位于美国罗德岛州首府普罗维登斯安吉尔街454号(后更改为194号)的家庭里出生。他的母亲,莎拉·苏珊·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其宗谱可以追溯至于1630年抵达马萨诸塞州的乔治·菲利普斯。他的父亲温菲尔德·斯科特·洛夫克拉夫特是位旅行推销员,任职于一家名为戈勒姆的银器匠公司。洛夫克拉夫特三岁时,他的父亲在芝加哥的一个旅馆房间内精神崩溃,被送到巴特勒医院(Butler Hospital)待了五年,直至日死亡。洛夫克拉夫特似乎被告知其父亲在此期间处于某种瘫痪昏睡的状态,但尚存的证据表明情况并非如此,这些证据基本上确定洛夫克拉夫特的父亲是死于麻痹性痴呆,神经梅毒的一种。    1896年的普罗维登斯,洛夫克拉夫特的故乡  洛夫特拉夫克的父亲过世后,还是个男孩的他由其母亲、两名姨妈和外公抚养,他的外公就是著名的实业家惠普尔·范布伦·菲利普斯。洛夫克拉夫特是个早熟的孩子:他两岁时就能背诵诗词,三岁开始读书,六七岁时便开始了写作。他最早钟情的故事是在五岁时读到的《一千零一夜》,也是在这个时候,洛夫特拉夫克杜撰了笔名“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Abdul Alhazred)”,该名称后来被用作其笔下神秘的《死灵之书》(Necronomicon)的作者。然而到了第二年,洛夫克拉夫特就抛弃了对阿拉伯的兴趣,因为他从《布尔芬奇的寓言年代》(Bulfinch’s Age of Fable)和儿童版的《伊利亚特》与《奥德赛》中发现了希腊神话。事实上,他现存最早的文学作品,“尤利西斯之诗”(The Poem of Ulysses,1897年),就是从《奥德赛》改述而来的八十八行押韵诗。也就在这个时候,洛夫克拉夫特发现了诡异文学并对其产生了兴趣,这要归功于经常为他即兴创作哥特风诡异故事的外祖父,而他那现已散佚的第一个故事“高贵的窃听者”(The Noble Eavesdropper),很有可能早在1896年就已创作。  自小就已略显孤僻的洛夫克拉夫特时常为疾病所困扰,其中不少是很明显的心理疾病症状。在斯莱特林荫路学校(Slater Avenue School)就读的他经常缺课,但洛夫克拉夫特通过独自阅读吸收了大量的知识。大约八岁时他接触到了科学,先是化学,然后是天文学。洛夫克拉夫特自己创办了胶版印刷的期刊,包括《科学公报》(The Scientific Gazette,1899年至1907年)和《罗德岛州天文学期刊》(The Rhode Island Journal of Astronomy,1903年至1907年)。在升入希望街中学(Hope Street High School)就读时,他遇到了支持鼓励自己的师长和意气相投的同伴,并与一群男孩确立了长期的友谊关系。洛夫克拉夫特笔下的文字首次变成铅字是在1906年,当时他给《普罗维登斯周日报》(The Providence Sunday Journal)写了封关于天文学问题的信件。此后不久,他开始为《鲍图克塞特河谷的拾穗者》(The Pawtuxet Valley Gleaner)--一份农村报刊撰写每月的天文学专栏,再之后他还曾为《普罗维登斯论坛报》(The Providence Tribune,1906年至1908年)、《普罗维登斯新闻晚报》(The Providence Evening News,1914年至1918年)和《艾西维尔市(北卡罗来纳州)新闻公报》(The Asheville (N.C.) Gazette-News)撰写过专栏。    约九岁时的洛夫克拉夫特,眉清目秀粉嫩水灵的正太一枚  1904年,洛夫克拉夫特的外祖父去世,由于对其财产和事务后续管理不善,洛夫克拉夫特一家陷入了严重的财政困境。他和母亲被迫搬出维多利亚式的豪宅,迁移到安吉尔街598号的狭窄住房。离开出生地一事压垮了洛夫克拉夫特,他曾一度骑着自行车远行,沿着巴灵顿河(Barrington River)望眼欲穿地寻找着足够深的水域,显然是打算进行自杀计划。但学习带来的兴奋感驱散了这些念头。然而在1908年毕业前夕,洛夫克拉夫特却被迫因精神崩溃离开了之前的中学,没有拿到毕业证书,并因此而未能进入布朗大学(Brown University)就读。之后多年他都对此耿耿于怀,尽管他事实上是那个时代最了不起的自学成才者之一。年,洛夫克拉夫特一直离群索居,仅仅保持了对天文学和诗歌创作的兴趣追求。在此期间,由于丈夫的疾病与死亡给他的母亲留下了难以磨灭的创伤痛苦,洛夫克拉夫特与其母一直保持着某种爱恨交加的病态关系。  洛夫克拉夫特脱离隐士状态的方式相当特别。在开始阅读那个年代早期的庸俗杂志之后,因无法忍受弗雷德·杰克逊(Fred Jackson)在《大商船》(The Argosy)中撰写的那些无趣乏味的爱情故事,他愤怒地用韵文写了一封嘲讽杰克逊的信。这封信于1913年发表,引起了杰克逊拥护者的猛烈抗议。洛夫克拉夫特参与了《大商船》及其相关杂志的信件专栏上的激烈辩论,他那几乎篇篇都是英雄双韵体(译注:一种乔叟首创的英国古典诗体)风格的斥责令人联想起屈莱顿(Dryden)与蒲柏(Pope)。 最终,这场论战吸引了联合业余报业协会(United Amateur Press Association,UAPA)--一个由全国各地自己撰写并发行杂志的业余作家组成的集团--的总裁爱德华·F·达斯(Edward F. Daas)的注意力。达斯邀请洛夫克拉夫特加入UAPA,后者于1914年初接受了这一邀请。之后,洛夫克拉夫特发行了十三期自创报刊《守旧者》(The Conservative,1915年至1923年),并在此期间为其他刊物贡献了众多诗歌与散文。后来他成为了UAPA的主席与正式编辑,还曾短暂担任过其竞争者全国业余记者协会(National Amateur Press Association,NAPA)的主席。这些经验很可能将洛夫克拉夫特从家里蹲的隐闭状态中拯救了出来,正如他自己曾说过的那样:“在1914年,当业余爱好者的友谊之手第一次伸向我时,我已经几乎到了任何动物所能达到的植物化状态的极限……联合协会的到来令我获得了重生,存在的感觉已不再是某种无用的负担,这个圈子让我能觉得自己的努力不是完全徒劳的。有生以来我第一次感到自己对艺术的笨拙探索总算不再只是这漠然的世界里的微弱呼喊了。”    洛夫克拉夫特的签名  在这个爱好者的世界里,洛夫克拉夫特重新拾起了自1908年起就已放弃的小说创作。W· 保罗·库克(W. Paul Cook)和其他人注意到了洛夫克拉夫特早期故事《洞中兽》(The Beast in the Cave,1905)和《炼金术士》(The Alchemist,1908年)的潜力,敦促他重新拾笔。洛夫克拉夫特照做了,并于1917年夏接连写出了《坟墓》(The Tomb)和《大衮》(Dagon)。 此后洛夫克拉夫特保持着稳定而又稀少的小说创作,因为至少到1922年前诗歌与散文依然是他主要的文学表达模式。洛夫克拉夫特还因此有了一个与朋友和同事进行书信来往的不断扩展的网络,使他最终成为了二十世纪最伟大和多产的书信作家之一。  然而洛夫克拉夫特的母亲精神身体状况却在持续恶化,并于1919年精神崩溃,和她的丈夫一样被送进了巴特勒医院,从此再也没有出来过。日,她死于一次失败的胆囊手术。母亲的逝世令洛夫克拉夫特倍受打击,但他在几个星期后恢复了过来,并参加了于日在波士顿举办的业余新闻工作者大会。在那里洛夫克拉夫特遇到了后来成为他妻子的女人。索尼娅·哈夫特·格林(Sonia Haft Greene)是个比洛夫特拉夫克年长七岁的俄罗斯籍犹太人,他们彼此相处得似乎相当融洽--至少在最开始的阶段时是如此。洛夫克拉夫特于1922年访问了索尼娅在布鲁克林的公寓,并于日宣布结婚。这个消息对他们的朋友来说并不是件特别意外的事情,但洛夫克拉夫特的两个姨妈,莉莲·D·克拉克(Lillian D. Clark)和安妮·E·菲利普斯·伽姆维尔(Annie E. Phillips Gamwell)直到婚礼结束之后才通过信件得知此事。之后洛夫克拉夫特搬进了索尼娅在布鲁克林的公寓,这对新人的前景似乎充满了希望:彼时洛夫克拉夫特已在创办于1923年的著名庸俗杂志《诡丽幻谭》(Weird Tales)上发表了若干早期作品,并由此站稳了职业作者的脚跟;而索尼娅则在纽约第五大道上经营着一家非常成功的帽店。    爱好者的同人创作“婚礼上的索尼娅与洛夫克拉夫特”,莫名地令人心酸  但这对新人的麻烦几乎转瞬即至:帽店破产,洛夫克拉夫特拒绝了为《诡丽幻谭》编纂副刊的机会(因为这意味着他必须搬迁到芝加哥),索尼娅的健康状况也开始恶化,不得不在新泽西州疗养院内度过大量的时间。洛夫克拉夫特试图找到一份工作,但没什么人愿意雇佣一个三十四岁还没工作经验的人。 日,索尼娅在克利夫兰找到了一份工作,洛夫克拉夫特则搬进了地处布鲁克林附近的一家叫做“红钩”(Red Hook)的单身公寓。  虽然洛夫特拉夫克在纽约有许多朋友--包括弗兰克·贝克纳普·朗(Frank Belknap Long)、莱因哈特·克雷纳(Rheinhart Kleiner)、萨缪尔·拉夫曼(Samuel Loveman)等--但他依然因在这座城市内的孤离感和“异乡人”的身份而变得越来越沮丧。他的小说开始转向怀旧思乡和黯淡厌世的风格,1924年的《禁入之屋》(The Shunned House)背景就设定在普罗维登斯,而同样是1924年的《红钩里的恐怖》(The Horror at Red Hook)和《他》(He)两篇文章则将了洛夫克拉夫特对纽约的观感表露无遗。最终,洛夫克拉夫特于1926年初计划返回他愈发想念的普罗维登斯。但索尼娅在这个计划里又处于何种地位?似乎没人知道,尤其是洛夫克拉夫特。虽然他依然在宣称自己对她的喜爱之情,但对姨妈禁止她来普罗维登斯创业一事却采取了默许态度,因为她们认为自己的侄子不能被妻子的女店主名头沾污。 就这样,他们的婚姻实质上已经结束了,并不可避免地于1929年离婚。  日,洛夫克拉夫特回到了普罗维登斯,定居于布朗大学北部的巴恩斯街10号,这次他没有再像1908年至1913年那样埋没自己了,因为他生命中的最后十年是他一生中最伟大的时光,无论是作为一名作家,还是作为一个人。这期间洛夫克拉夫特的生活相对平静无波--他游历了东部沿海地区(魁北克,新英格兰,费城,查尔斯顿,圣奥古斯丁)的各种古代遗址,并于这期间写出了他最伟大的小说:《克苏鲁的呼唤》(The Call of Cthulhu,1926年)、《疯狂山脉》(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1931年)和《超越时间之影》(The Shadow out of Time,1934年至1935年),此外还保持了海量的信件来往--他终于找准了自己的位置,适应了身为一名新英格兰诡异小说作家和一位普通信件作家的身份。在他的鼓励下,许多青年作家开始了自己的职业生涯,包括奥古斯特·德雷斯(August Derleth)、唐纳德·旺德莱(Donald Wandrei)、罗伯特·布洛克(Robert Bloch)和福利兹·雷柏(Fritz Leiber)。洛夫克拉夫特还开始关心政治和经济问题,经济大萧条令他选择支持罗斯福,并成为了温和社会主义者。他还继续广泛地吸取着各学科的知识,从哲学、文学、历史到建筑均有所涉及。    《诡丽幻谭》1928年2月号封面,著名的《克苏鲁的呼唤》就登于该期  洛夫克拉夫特生命的最后两三年充满了苦难。1932年,洛夫克拉夫特挚爱的姨妈克拉克夫人过世,他于1933年搬进了位于约翰·海伊图书馆(John Hay Library)后面的学院街66号宿舍(这所住宅如今已迁移至展望街65号),和另一位姨妈伽姆维尔夫人住在一起。由于洛夫克拉夫特的后期作品因愈发冗长复杂而难以卖出,他不得不通过“修订”或代笔故事、诗歌和非小说作品创作的方式来养活自己。1936年,他最亲近的笔友之一罗伯特·E·霍华德(Robert E. Howard)自杀了,导致他陷入了困惑悲伤的状态。而此时最终导致他死亡的肠癌已经扩散得相当严重,没什么有效的治疗方法了。1936年至1937年冬,洛夫克拉夫特一直在试图忍受着日趋增加的疼痛,但最终还是被迫于日住进简·布朗纪念医院(Jane Brown Memorial Hospital),并于五天后逝世。3月18日,他被安葬于鹅喙星公墓(Swan Point Cemetery)的菲利普斯家族墓地。    1934年前后的洛夫克拉夫特  眼看着死亡逼近时,洛夫克拉夫特或许在想象着自己作品的最终湮灭:他终其一生从未真正出版过哪怕一本书(或许1936年那本粗糙的《印斯茅斯之影》(The Shadow over Innsmouth)算是个例外),他的小说、散文和诗歌混乱地散布在众多的业余杂志和庸俗刊物上。但是,他那几乎仅仅通过信件建立起来的友谊此时伸出了援手:奥古斯特·德雷斯和唐纳德·旺德莱决心用精装本来保存洛夫克拉夫特小说的尊严,他们为此成立了阿卡姆之屋(Arkham House)以便出版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并于1939年发行了《异乡人与局外人》(The Outsider and Others)。随后阿卡姆之屋不断发行出版,最终使得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出现在了平装本上,并被翻译成十几种语言。如今,在洛夫克拉夫特诞辰一百周年之际,他的小说有了重新订正的版本,他的散文、诗歌与信件被广为传播,众多学者孜孜不倦地探讨着他深邃而复杂的作品与思想。虽然关于洛夫克拉夫特仍有许多研究工作要做,但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因其作品本身的优秀和其伙伴与支持者的勤奋,洛夫克拉夫特已经在美国乃至世界的文学界获得了虽不显要但却不容置疑的地位。   显然,洛夫克拉夫特笔下世界中那份深入骨髓的绝望感,便来源自这种常人无从经历的一生和其本身与疯狂仅一线之隔的天才。而在生命最后几年里,随着他将目光从哥特式的神话故事上移开,开始用一种科学的眼光看待这个宇宙时,这种倾向就变得愈发明显。于是在洛夫克拉夫特的笔下“神话”已不再单单只是讲述神明与怪物的故事,而是一个收容着宇宙间各种非凡恐怖的博物馆,一个展览幻想中无数骇人奇迹的陈列室。这最终使得洛夫克拉夫特笔下故事的精髓与深意远远不再是那些不可理喻的虚构神灵,也不是那些尘封已久的禁忌典籍,更不是那些无可名状的怪异造物,而是他那种令人信服的宇宙态度,以及那些我们在面对未知与神秘时切身感受到恐惧与渺小所带来的共鸣。    爱好者为洛夫克拉夫特修建的墓碑  下葬在鹅喙星公墓家族墓地的洛夫克拉夫特没有自己的墓碑,他的名字是与父母刻在一起的。由于无法接受这一点,他的爱好者于1977年集资为他修建了一块墓碑,墓碑上除了姓名和生卒年月之外,还有一句来自洛夫克拉夫特私人信件的短句:  I AM PROVIDENCE  这句简短的墓志铭是个双关语,“Providence”既是洛夫克拉夫特生于斯长于斯逝于斯的家乡地名,同时也是个名词。作前者解释时此句意为“我是普罗维登斯人”,作后者解释时便是意味悠长的“吾乃天命之人”。  
  Hans Rodionoff、Keith Giffen、Enrique Breccia合作的漫画《Lovecraft》,将洛夫克拉夫特的生平与其创造的世界巧妙地结合了起来
--------------------
I stood upon the sand of the sea, and saw a beast rise up out of the sea.
Group: Builder
Member No.: 666
神话体系“我认为,人的思维缺乏将已知事物联系起来的能力,这是世上最仁慈的事了。人类居住在幽暗的海洋中一个名为无知的小岛上,这海洋浩淼无垠、蕴藏无穷秘密,但我们并不应该航行过远,探究太深。”-- H.P.洛夫克拉夫特,《克苏鲁的呼唤》  作为一个自由开放的集体创作系统,克苏鲁神话本身并没有什么明确的结构体系而言。如今所指的克苏鲁神话,是奥古斯特·德雷斯根据洛夫克拉夫特的作品世界观整理出大致的构造后,再由众多参与者集体参与创作最终得到的产物。用Geek一点儿的方式来表述的话,克苏鲁神话就是个“开源项目”,任何人都可以提交作品或试图为其建立体系(当然是否被承认那就是另外一回事了)。这样做的优点是克苏鲁神话可以维持自己的文化延续性与拓展性,劣势也显而易见,由于缺乏主导者,克苏鲁神话在入门者的眼中看起来相当的混乱无序,甚至不乏自相矛盾之处。  此外要注意的是,“克苏鲁神话”这一称呼并不是洛夫克拉夫特本人创作的,也没有公开的材料说明洛夫克拉夫特在世的时候有过使用“克苏鲁神话”这一名称的意向--虽然其大部分作品在世界观上都是共通的,但他本人并未有明确表露出建立一个完善体系的意图,毕竟他是在创作文学,而不是卖设定。不过洛夫特拉夫克内心显然还是将自己所创作故事的设定视为一个整体的,从他曾经在信件中用过的两个词“阿卡姆系列”(Arkham cycle)和“犹格·索托斯神话”(Yog-Sothothery)就可一睹端倪。但由于洛夫克拉夫特并未对这两个词作进一步的阐释,也从未正面讨论过这个问题,因此这两个称呼也没能广泛流传开来。    年轻时的奥古斯特·德雷斯  至于的德雷斯为何选用这样一个本身就有失偏颇的名称,至今依然存在争论,因为首先克苏鲁(Cthulhu)并非该神话中的主要神祇(虽然因“克苏鲁神话”这个名称的缘故如今反而拥有最高的知名度),单论出镜率也不如阿撒托斯(Azathoth)或者奈亚拉托提普(Nyarlathotep),就算从开创系列的角度来考虑,公认真正属于该系列的第一本小说也非1926年的《克苏鲁的呼唤》,1921年的《无名之城》(The Nameless City)或1917年的《大衮》(Dagon)都比它要早得多。支持这个术语的人通常使用的理由是:《克苏鲁的呼唤》是这个系列中第一部有影响力的故事。这可能是受米歇尔·维勒贝克(Michel Houellebecq)的影响,但回顾《克苏鲁的呼唤》的发表历史就能发现,它并不见得比其他大多数故事有着更好的待遇或名声,《诡丽幻谭》曾拒刊此文,直到唐纳德·旺德莱从中调解才得以发表,而之后反响也很平淡。现在使用这个名字也只能说是依循古称,而当时德雷斯为何不选用其他名称,就只能归结于他对《克苏鲁的呼唤》的强烈热爱了。  迄今为止,克苏鲁神话的发展中较为知名的阶段大致有两个。其一是由S.T.乔希(S. T. Joshi)提出的“洛夫克拉夫特神话”(简称洛氏神话),一般认为该范畴所指代的是这个神话的本来面目,也是相对而言最正统的。它主要构成部分是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文学作品,以及同时代其他一些作家,如罗伯特·威尔逊·钱伯斯(Robert William Chambers)、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Clark Ashton Smith)等人的相关作品。其中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的作品主要可以分为邓萨尼风格(Dunsanian)、阿卡姆(Arkham)和克苏鲁(Cthulhu)三个系列。其二就是如今众所周知的“克苏鲁神话”(其实应该称之为“德雷斯神话”),由奥古斯特·德雷斯在洛夫特拉夫克逝世后提出。它除了将洛夫克拉夫特各种创作系列整合成统一的体系之外,还加入了将诸神划分成风、土、水、火四大元素派别和邪神古神相互对抗的善恶二元论等设定,并在构架大致框架之后进一步吸纳了众多作家的创作成品,使其影响力日趋增加。这之后虽然也有人提出了第三阶段等概念,但并没有达到前两者那样的高承认度。  不可否认的是,德雷斯在克苏鲁神话的推广与完善上居功至伟,然而他也将洛夫克拉夫特的世界观严重庸俗化了。首当其冲的就是被许多爱好者无数次批判的四大元素与善恶对抗设定。抛开为凑齐四元素而生创旧日支配者不谈,单是将克苏鲁划为象征“水”的存在,就已无法解释为何其会被困于海底,而其系统中“火”与“地”敌对、“水”与“风”敌对的设定也与直观认识上的元素阵营(水对火,风对地)有很大的区别。至于善恶对抗倒是可以归因于德雷斯本人的天主教徒身份,但这也已与洛夫克拉夫特笔下混乱且无意义的宇宙完全两样了。此外,在对待以克苏鲁神话体系为背景的文学作品时,德雷斯的态度也相当令人无语:如果一个故事部分使用了克苏鲁神话的设定,那么这个故事的其他部分也理应为克苏鲁神话所吸纳。这种思想不仅使得“德雷斯神话”日趋臃肿,还愈发偏离了洛氏神话原本的样,基本上完全成了一个加工再创造的东西。以至于其后的林·卡特(Lin Carter)等作家对这个体系采取了“去克苏鲁神话化”的态度,试图在尽量保持洛氏神话原貌的前提下自成一体。但就算如此,德雷斯还是留下了一个宏大而相对完善的世界观(尽管里面塞了许多无聊的东西),如果没有他的努力,洛夫克拉夫特和他的作品大概早就已被世人所遗忘了。    由于克苏鲁神话体系分支众多,这种试图厘清对应关系的结构图都存在着或多或少的局限性  事实上,除了上述以文学创作为主导而产生的诸体系之外,以克苏鲁神话为背景的各种游戏(主要是桌面角色扮演游戏等)亦有着自己的体系,若不注意加以区分的话,便很容易将它们混在一起,徒增困惑。因此为免读者在这个庞大体系良莠不齐的作品和繁杂交错的设定中迷失,本文在进行相关介绍时主要还是以相对纯正的洛夫克拉夫特神话为主。  最后要强调的是,任何设定与简介所叙述的内容都只不过是克苏鲁神话的冰山一角,真正了解它的方法永远都只有一个,那就是读小说,而且最好是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尽管对于一般人而言这些小说用词晦涩且内容冗长,但它们才是克苏鲁神话的真正魅力之所在。随着克苏鲁神话影响力的日趋增加,如今已有众多国内爱好者孜孜不倦地翻译着相关作品,并通过网络互相交流经验分享成果,有兴趣者可自行前往T.R.O.W.论坛『邪神呼唤』分版()搜索阅读。
--------------------
I stood upon the sand of the sea, and saw a beast rise up out of the sea.
Group: Builder
Member No.: 666
诸神祇“若群星归位,彼辈便可穿越深空,横跨宇宙;但若群星错位,彼辈便无法存活。然彼辈虽不再存活,却亦从未真正灭亡。”-- H.P.洛夫克拉夫特,《克苏鲁的呼唤》  对一般人来说,强大而又怪异的诸多神祇恐怕就是克苏鲁神话最显著的特征之一了。然而由于克苏鲁神话体系众多,各体系对诸神的划分都不尽相同,要想对它们产生相对明确的认识并不太容易,对于国内爱好者来说各自为政的中文译名更加强了这种困难。综合各体系,一个相对比较明晰的分类是:外神(Other God / Outer God)、旧日支配者(Great Old One)、旧神(Elder God)以及梦境诸神(Great One)。至于其他像是“古神”、“邪神”之类的称呼,其实绝大部分时候都只是一种泛指而非特指某一群体,其具体涵盖范围通常都要根据上下文来加以判断。下文将具体介绍此分类法中的各个类别,并选择性地详细介绍其中几个较为知名的形象。* * * * *  外神(也有人称之为原神)主要指的是阿撒托斯(Azathoth)、犹格·索托斯(Yog-Sothoth)、莎布·尼古拉丝(Shub-Niggurath)和奈亚拉托提普(Nyarlathotep),以及其他一些知名度不如前四者的强大神明。其中“other god”(注意这里是小写)来源于当初洛夫克拉夫特描述这一群体时的用词,至于“Outer God”则很可能是出自之后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和现实宗教、神话或其他文学作品中的神不同,这些外神不仅不存在通常意义上的善恶,甚至能否为人类所理解都是个问题。它们给人带来的陌生、怪诞、恐怖以及疯狂的感觉,正代表着人类对于这个陌生宇宙的感觉。当洛夫克拉夫特在小说创作中试着将这些感觉加诸在某一个特定存在的身上时,它也就等于获得了这个陌生宇宙某些方面的特征。因此,与基督教与伊斯兰教创造和支配世间万物的上帝与真主,或是希腊神话和中国神话那些拥有各自职务的主要神明不同,外神并没有明确的司职,也不需要为任何事物负责。它们并不是宇宙万物的创造者和支配者,而是整个宇宙的代言人。阿撒托斯“在有序的宇宙之外是不定形的毁灭,它位于混沌的最深处,在无穷的中心,滔滔不绝地咒骂着亵渎的言辞--那即是无限的恶魔之王,阿撒托斯。没有哪一张嘴胆敢言及它的名讳。在超越时空之外、无法想象的黑暗世界中;在污秽巨鼓低沉、疯狂地敲击声中;在邪恶长笛吹出的空洞、可怕音符里,它饥饥饿地啃咬着。”-- H.P.洛夫克拉夫特,《梦寻秘境卡达斯》    阿撒托斯(该系列套图出自画集《The Haunter of the Dark》,作者John Coulthart)  即使在外神中,“盲目痴愚之神”阿撒托斯的地位也极其特殊。在如今的克苏鲁神话设定里,宇宙诞生之初只有阿撒托斯,它先后生出了莎布·尼古拉丝、犹格·索托斯、奈亚拉托提普三柱原神,才有了这个世界。因此从某种意义上来说,阿撒托斯就代表了宇宙的真实面貌,它就是宇宙的代言人。正如洛夫克拉夫特在《银钥匙》(The Silver Key)中的描述:“……这个盲目的宇宙正漫无目的却又坚定无情地运行在它那由虚无衍生出万事万物,然后又由万事万物再度回到虚无的轨道上;即便它既不知道也不会注意到在那无尽的黑暗虚无里会偶尔闪现出一丝由希望或者因心智存在放射出的微渺光芒。”  需要注意的是,和中文的“盲目”与“痴愚”的意思不同,英文对阿撒托斯的形容通常是“blind”与“idiot”(注意没有“mad”,也就是说阿撒托斯实际上并不是疯的,中文翻译成“疯狂”的原词一般都是“mindless”),这里的“blind”并不是说它是瞎子,更多的是在应用其引申意义,即“盲目的、无目的的”;同样“idiot”也不是指它愚蠢,而是说阿撒托斯没有智性,无法被人类的智慧所理解。同样,虽然阿撒托斯另一称号为“混沌之源核”(Nuclear Chaos),但这里的“nuclear”与其解释成核能,不如理解为宇宙的核心或中心更为恰当。  在德雷斯的体系中,阿撒托斯是因为在太古反抗旧神而被镇压最终变成了现在的模样。象征着“魔鬼”的阿撒托斯命令其他旧日支配者对抗着象征着“神”的旧神,就如同《圣经》中的启示录一样。此处再次体现了作为天主教徒的德雷斯与不可知论者洛夫克拉夫特对于宗教信仰各自不同的态度。  关于阿撒托斯的直接描写并不多,除了之前引用的部分和在《暗夜呢喃》(The Whisperer in Darkness)中略微提到的一句:“那个可怕的、超越角的空间之外的核心混沌--那个被《死灵之书》仁慈地以‘阿撒托斯’这个名讳掩盖了其可怕本质的混沌”之外,比较详尽的描述也就只有《魔女屋中之梦》(The Dreams in the Witch House)的长句了:“最后,有一群巨大、跳跃着的阴影,有一种隐约能听到的可怕脉动,有自一个看不见的长笛奏出的空洞而恐怖的笛音--不过也只有这些了。吉尔曼觉得自己最后看到的那些印象肯定来自于他在《死灵之书》里读到的东西。书中讲述了一个叫做阿撒托斯的疯狂存在,它待在混沌中央的黑色王座中,统治着一切时间与空间。”    混沌深处的阿撒托斯,身边围绕着疯狂的吹笛手犹格·索托斯“因为犹格·索托斯即是门,犹格·索托斯即是门之匙,即是看门人。过去在他,现在在他,未来亦在他,因为万物皆在犹格·索托斯。他知晓旧日支配者曾于何处突破;他亦知晓旧日支配者将于何处再次突破。他知晓这世上的哪些土地曾饱受彼之蹂躏;其也知晓哪些土地仍旧承载彼之践踏;他亦知晓为何当彼践踏受难之土时,却无人得以眼见彼之容貌。”-- H.P.洛夫克拉夫特,《敦威治恐怖事件》    犹格·索托斯  犹格·索托斯是洛夫克拉夫特最晚创造的外神,虽然出现次数并不算多,在不同小说中所展现的侧面也不尽相同,但却恐怕是洛夫克拉夫特小说中最为清晰的外神了。1927年的《敦威治恐怖事件》中,除了借《死灵之书》简短地描述了犹格·索托斯之外,主要介绍的都是犹格·索托斯的两个子嗣、或者说整个家族为犹格·索托斯的回归所做的准备。比较详尽的相关描述还是在1934年的《穿越银匙之门》(Through the Gates of the Silver Key)里:  “那些胆敢寻求窥探帷幕另侧的人,那些胆敢视其如指引者的人,当比避免与他交易之时更加审慎;因为在《透特之书》中曾记载过单单一瞥即会付出何等可怖的代价。曾穿越此门之人从无折返,那超越吾辈世界的浩瀚无垠已为黑暗之物所占据与约束。那徜徉黑夜的事物,那玷污旧印的邪恶,那人们所熟知的在每座坟墓中守望秘密大门的畜群;那些在住民之外繁茂孽生之物--所有这些险恶皆不及那看守着入口的他:他将引领鲁莽之人翻越所有世界,最终及至那属于无可名状的吞噬者们的深渊。因为他即是太古者,乌姆尔·亚特·塔维尔,书记笔下的‘长生者’。”  不同于阿撒托斯,《穿越银匙之门》中的犹格·索托斯是有意识的--不论是它的化身乌姆尔·亚特·塔维尔,还是它本身都能够与该书的主角伦道夫·卡特(Randolph Carter,被认为是洛夫克拉夫特以自己为原型塑造的文学形象)进行交流,甚至还在与卡特的会面中表现出了相对的友善--它没有毁掉卡特,或者把它随意扔到某个宇宙里去。但是卡特依然在会面的开始就感到了恐惧,非常强烈的恐惧:  “面对着这可怖的奇迹,那个穿越了终极之门的卡特忘却了自我与个性被毁灭时带来的恐怖。这是一个由无限存在与自我组成的事物,所有一切皆在它之中,而它也存在于所有一切之中--那并非仅仅只存在于一个时空连续体里某个东西,而是与一切存在那无边无际的范围中赋予一切生机的终极本源相联在一起--最终,这是一个没有限制,同时也超越了一切奇想与数学逻辑等等的绝对范围。它也许就是地球上的某些秘密异教中谣传的‘犹格·索托斯’,同时也曾以其他名字的神明出现;其中有那些来自犹格斯星的甲壳类生物所崇拜的超越者,也有那些螺旋星云中的气态大脑所知道的一个不可解译之印--然而,在一瞬间,这个卡特意识到所有这些概念与想法是多么的渺小,多么的微不足道。”  由此可见,就像阿撒托斯代表着着宇宙没有目的、也无法理解的这一侧面一样;犹格·索托斯则象征着宇宙的“大”--这不仅是指宇宙的“巨大”,同时也意味着宇宙的“强大”。任何伟大的角色在它面前都只是一个小小的部分,他们的力量、知识与智慧也只是犹格·索托斯透过无数维度而留下的一个投影。事实上,面对它时卡特所感受到的渺小与微不足道,正象征着人类在宇宙面前所感受到了渺小与微不足道,这也可能是犹格·索托斯“全知”一说的主要由来。    亿万光辉的球体,犹格·索托斯的形象莎布·尼古拉丝“所以,从那些黑暗之源到那些星空之渊,从那些星空之渊到那些黑暗之源,永远是对伟大的克苏鲁的赞美、对撒托古亚的赞美、以及对那不可言说其名讳的他的赞美。永远是对他们的赞美,充满森之黑山羊。耶!莎布·尼古拉丝!那孕育千万子孙的山羊!”-- H.P.洛夫克拉夫特,《暗夜呢喃》    莎布·尼古拉丝  这个孕育了几乎所有旧日支配者的森之黑山羊,其实并不是洛夫克拉夫特创造的外神。他对于这个神明的唯一贡献只有诸如“耶!莎布·尼古拉丝”、“耶!莎布·尼古拉丝!那孕育千万子孙的森之黑山羊!”等短句,除此之外,在他的绝大多数小说中,“莎布·尼古拉丝”一词完全没有别的出场方式,凡是出现这个词的地方,要么是在某种仪式、咒语或是祷告的场合,要么就是在表达一种强烈的语气。所有这些情况似乎都反映洛夫克拉夫特并没有刻意想要创造一个叫做“莎布·尼古拉丝”的神,那些短语几乎可以理解为缺乏具体意思的,像是“阿门”或者“阿弥陀佛”之类的语气词。  但也有人认为洛夫克拉夫特是把“莎布·尼古拉丝”当做一个神来看待的,鲁道夫·法拉雷斯(Rodolfo Ferraresi)曾就此写过相关的评论。洛夫克拉夫特曾在两篇小说中非常明确提到了存在着一个名叫“莎布·尼古拉丝”的神。其一是《丘》(The Mound),在这篇他与齐里亚·毕夏普(Zealia Bishop)合作(一说代笔)的小说中简略地提到了莎布·尼古拉丝的神殿;其二则是他与黑兹尔·黑尔德(Hazel Heald)合作的《超越万古》(Out of the Aeons),同样非常简单地提到了莎布·尼古拉丝的高阶祭司和供奉着孕育千万子孙的山羊的黄铜神殿,但除此之外就没有再多的描述了。由于这两篇小说是合作的,所以也很难说清楚这到底是出自洛夫克拉夫特的想法,还是出自另一作者的想法。  莎布·尼古拉丝现在的形象是由许多后世作家共同塑造的,比如德雷斯就把莎布·尼古拉丝归类进了四元素体系,将其视作一个象征着地的旧日支配者(其实这没有贬低它的身份,德雷斯的体系里没有外神,就连阿撒托斯和犹格·索托斯都是旧日支配者)。事实上,很少有关于莎布·尼古拉丝的描述,目前大多数类似于“长着山羊蹄子的触手怪”的描述,实际上源于后来创造的莎布·尼古拉丝的眷族。    莎布·尼古拉丝与它的“千万子孙”奈亚拉托提普“这时,一个孤单的身影沿着那两列纵队之间的宽阔通道大步走了过来;那是一个高大但瘦削的身影,长着一张古代法老年轻时的面庞,身披五光十色的华丽长袍,头戴一只天然闪烁着光芒的金色双重冠。那犹如帝王般华贵的身影大步走向卡特;他那高傲的举止与深色的面庞有着一位黑暗神祇或堕落天使才会拥有的魅力,他的眼中潜藏着充满莫测幽默而又慵懒惬意的火花。它开口说话,忘却之溪奏出的柔和音乐在它那圆润的语调里泛起阵阵涟漪。”-- H.P.洛夫克拉夫特,《梦寻秘境卡达斯》    奈亚拉托提普  外神中唯一拥有具备真实意义名称的奈亚拉托提普(“-hotep”是埃及的词缀)是个很有意思的角色。洛夫卡拉夫特笔下的它并没有现在这么高的地位,可以说这是一个被后世作家提拔上来的外神。奈亚拉托提普第一次正式出场是在1920年的《奈亚拉托提普》,是个创造得非常之早的神明,所以它的形象更像是普通意义上的“神”,而非其他外神那样是一种宇宙的象征物。奈亚拉托提普最初的形象也与人类相当类似--高大、黝黑、瘦削,看起来像是位法老(当然,现在说奥巴马大概会更形象一些……)。  此书并没有提到奈亚拉托提普的目的为何,只有这么一句:“他说他从二十七个世纪的黑暗中崛起,并且听到了来自这个星球以外的某个地方传来的消息。”同时他一个城市一个城市地旅行,向人们谈论科学(主要是电学和心理学),并展示那些令人目瞪口呆的力量。事实上从这里开始,洛夫克拉夫特笔下关于奈亚拉托提普的基调就已经确定,即奈亚拉托提普是一个信使,是一个用来向人类展现宇宙力量的媒介。此后不论这个名字所代表的是什么,它的作用都是类似的。  除此之外牵涉奈亚拉托提普较多的就是《梦寻秘境卡达斯》(The Dream-Quest of Unknown Kadath)了,这部作品中奈亚拉托提是以梦境诸神的保护者身份出现的--虽然其所提供的保护却完全不是善意的。在故事的结尾,洛夫克拉夫特曾提到他会粗鲁地奚落梦境诸神,并将他们从日落之城的狂欢中抓回来。这种所谓的保护,事实上更像是一种控制和统治。书中还提到了“梦境诸神受到来自外神的保护,而外神的心魂与使者就是奈亚拉托提普。”  在此后的故事里,奈亚拉托提普则渐渐演变成了一种符号化的象征。不论在哪个故事中,以何种面目出现,洛夫克拉夫特引出奈亚拉托提普的作用都是为了以它为媒介向文中的角色展现这个宇宙中那些不为人所知的图景。所以可以这样说,在这样一个令人精神错乱的神话体系里,奈亚拉托提普就是一个先知或使者,而它存在的意义就是将这些令普通人崩溃的真相带给那些敢于去揭露的人。至于它的真实模样究竟为何,就已经不是特别重要了,况且洛夫克拉夫特也未曾就此加以说明。    “伏行之混沌”奈亚拉托提普众多化身中的一种形态* * * * *  较之寥寥无几的外神,旧日支配者的范围便大了很多。由于后世作家的扩展,这个群体的数量多如牛毛,举不胜举,大名鼎鼎的克苏鲁(Cthulhu)、大衮(Dagon)、哈斯塔(Hastur)和伊格(Yig)等都属于这一类别。由于洛夫克拉夫特曾在《敦威治恐怖事件》(The Dunwich Horror)中以“Old Ones”的简称指代这一群体,因此有些文献会把它们与《疯狂山脉》(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中描述的种族“远古者”(Old Ones,也称Elder Things、Elder Ones)混淆。    旧日支配者萌图表,你能认出几个?克苏鲁“在拉莱耶的宅邸中,长眠的克苏鲁候汝入梦。”-- H.P.洛夫克拉夫特,《克苏鲁的呼唤》    克苏鲁  因着德雷斯的偏好,这名洛夫克拉夫特创作的、被封印在沉没于太平洋深处的城市拉莱耶(R'lyeh)内的旧日支配者,是如今克苏鲁神话中知名度最高的神祇。身形巨大、长着章鱼头与蝙蝠翅膀、类人的四肢覆满鳞片的克苏鲁最初出自《克苏鲁的呼唤》。随着神话体系的变迁,如今与它相关的资料和再创作多如牛毛,数不胜数,比如尼尔·盖曼就曾写过一篇《我,克苏鲁》(I, Cthulhu)。除了文学之外,克苏鲁这一形象还频繁出现在影视、漫画、游戏等各种媒介上,俨然成了克苏鲁神话的形象代表。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标志性神祇的克苏鲁,其英文原称“Cthulhu”一直都有数十种发音,而这正是洛夫克拉夫特所要表达出的效果:这些旧日支配者的名字,通常是根本是无法用人类的语言正确发音的。这里称之为克苏鲁是因为该译名已广为使用,从便于理解的角度考虑也没必要再硬造一个新译名,只需了解这并非旧日支配者名称的真实读音即可。  至于其他部分,由于邪神克苏鲁的名头实在过于众所周知,对其本身的进一步介绍已显得多余,故此处不再赘述。    这张充满邪气的图叫做“克苏鲁庇佑下的国度”哈斯塔“此刻,我听到了他的声音,那声音徐徐响起,渐渐膨胀,直至如同雷鸣般轰响,越过耀眼的光芒。当我倒下时,那光芒变得愈来愈明亮,犹如一波波火焰般冲击着我的身体。然后我沉向深渊,聆听黄衣之王在对我的灵魂喃喃低语……”-- 罗伯特·W·钱伯斯,《大龙之庭》    哈斯塔  目前并无明确证据表明洛夫特拉夫克曾想创造一位名为哈斯塔的旧日支配者,尽管他在创作《暗夜呢喃》时使用了“黄色印记”、“哈利之湖”等名词,但直到德雷斯对神话体系进行整理归纳时才为其赋予了旧日支配者的身份。“哈斯塔”一词最初现于安布鲁斯·布尔斯的文学作品,之后罗伯特·W·钱伯斯在创作《黄色印记》(The Yellow Sign)、《大龙之庭》(In the Court of the Dragon)等作品时借用了该词,同时借用的还有“哈利”、“卡尔克萨”等名词,举《大龙之庭》中的一段描述为例:  “我迈步挪向大门:在风琴管在教堂的高处爆发出一阵巨大的轰鸣声。一道令人目眩的光线倾泻进了教堂,将圣坛从我眼前掩盖住。人群逐渐退去,那些拱门,那穹形的房顶都消失了。我抬起自己被灼伤的眼睛看向那不可思议的刺目强光,我看见黑色的星辰悬挂在天空中:潮湿而又冰冷的气流从哈利之湖上吹来,刮着我的脸。  而此刻,远处,数英里翻滚着的云雾波涛外,我看见浪花之上,液体从月亮上滴落而下;而在更远处,卡尔克萨城的尖塔从月亮之后高耸而起。”  后人关于黄衣之王的直接描写并不多,近期似乎只有特里·普拉切特(Terry Pratchett)与尼尔·盖曼合著的《好兆头》(Good Omens)里出现了哈斯塔这一形象,但也只是借用名号而已,其在书中的堕落天使身份与克苏鲁神话中的旧日支配者并无多少相似之处。然而即便如此,个人依然认为在目前已知的旧日支配者中黄衣之王是最有文艺范儿的--这要归功于罗伯特·W·钱伯斯那被后人调侃为“克苏鲁言情小说”的系列作品。由于创作时间比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要早得多,他创作的可以划归为“克苏鲁神话”的作品与后来那些借由神话名词堆叠而成的洛夫克拉夫特文学模仿品有很大的不同。钱伯斯的大多数作品本身写作风格并不晦涩恐怖,而是带有幻想与浪漫的色彩--虽然其中掺杂了不少诡异元素。以下这段出自《黄色印记》篇首的诗歌就很好地展现了这种风格:  沿着滨岸,云雾波涛破碎 / 双生的太阳沉于湖后 / 阴影拉长 / 在那卡尔克萨  奇怪的夜晚升起黑暗的星辰 / 奇怪的月亮环越天穹 / 更奇怪的是 / 那失落的卡尔克萨  许阿得斯将传唱的歌曲 / 在那飘荡着王的褴褛衣衫的地方 / 必定逝去不曾听闻 / 在那阴暗的卡尔克萨  吾魂之歌,吾音已死 / 汝将死,未颂者,泪未滴落 / 将会干涸凋零在 / 那失落的卡尔克萨  正是这种相异于通常意义上的克苏鲁神话风格的文字,赋予了“深空星海之主”、“无以名状者”哈斯塔独特的形象魅力。    黄衣之王哈斯塔,背后的符号就是黄色印记* * * * *  旧神属于争议比较多的类别。在德雷斯体系中,旧神是最初的神明,也是善良的神明,代表着善良的力量,居住在猎户座的参宿四或附近。根据他的设计,旧神极少介入地球上的斗争--这也就解释了为什么很少在小说中看到旧神与外神/旧日支配者等的争斗。然而和德雷斯这种善恶二元对抗的主题不同的是,洛夫克拉夫特似乎没有扩展或说明过“elder god”(注意这里还是小写)的内容。他笔下形象中被认定为旧神的只有三位:诺登斯(Nodens)、许普诺斯(Hypnos)和巴斯特(Bast),从它们各自的形象上来看,诺登斯不仅像极了希腊神话中的海神波塞冬,名字也直接来自于凯尔特人崇拜的海神;许普诺斯本身就是希腊神话中的睡神;而巴斯特则是埃及神话中的猫神。除此之外,洛夫克拉夫特与哈里·胡迪尼(Harry Houdini)合作(一说代笔)的小说《与法老同囚》(Imprisoned with the Pharaohs)中也曾提到埃及神明大多都是旧神。考虑到洛夫克拉夫特在描述时使用的英文小写,他所指的“旧神”很可能是“老一辈神明”的意思,也就是相对于如今现代人的信仰(如基督教、伊斯兰教等)而言较老的那一代神话中的诸神。    现实中的巴斯特,古埃及法老图坦卡门墓葬品之一* * * * *  和上述几类神祇比起来,梦境诸神就显得相对弱小,它们主要出自洛夫克拉夫特笔下包括《梦寻秘境卡达斯》在内的“梦境系列”,可能是或曾经是地球上的神明,但现在只出现在梦境之地(Dreamland)里。关于梦境诸神的相关资料并不多,根据《梦寻秘境卡达斯》里的说法,它们被外神以“保护”之名统治控制着,这部分在之前的“奈亚拉托提普”条目中已有提及。    秘境卡达斯
--------------------
I stood upon the sand of the sea, and saw a beast rise up out of the sea.
Group: Builder
Member No.: 666
异族文明“毕竟,对于自己的同类来说,它们并非恶魔。它们也是人,它们是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生物体系中的人。”-- H.P.洛夫克拉夫特,《疯狂山脉》  和旧日支配者类似,克苏鲁神话里的生物种类数量亦极其庞大,相关资料用浩如烟海来形容一点儿也不为过。光是洛夫克拉夫特本人的不少作品就大都着力于描写无可名状、不可理喻的神祇和生物(不管是原创的还是借用的),并经常以某种生物的特质作为悬念点展开故事,诸如深潜者(Deep One)、星之彩(Colors Out of Space)、人面鼠(Rat-Thing)等都是这类作品的主角,或者说,它们是故事的中心要素。而众多后世作家的各种引用扩充以及从克苏鲁神话改编而来的桌面角色扮演游戏也大大增加了这部分的庞杂程度。  如果说神祇部分还能在有限的篇幅里大致理出清晰的脉络的话,生物部分就至少需要写一本厚厚的生物志了,即便这样也不一定能把各个以克苏鲁神话为背景的创作成品中提到的生物都完整包括进来。况且对于已经被各类文学游戏熏陶起来的我们这一代人来说,不通过原著小说,而是将这些生物剥离出来单独看待的话,这类知识即使了解得再多,也不过是“又多知道了几种怪异生物”而已,更遑论体会原著的那种衰败颓废的氛围了。因此与其去阅读百科全书一般的生物条目,还不如将注意力转回到洛夫克拉夫特笔下那些更加丰富饱满且富有警示意味的异族文明上来。  目前已有中译本的洛夫克拉夫特作品里,在描述异族文明上花费了较多笔墨的只有四部,依创作时间排序分别是《无名之城》(1921年)、《丘》(1929年至1930年)、《疯狂山脉》(1931年)和《超越时间之影》(1934年至1935年)。有国内爱好者将之称为“文明三点五部曲”(最早的《无名之城》算半部),个人认为这种划分法还是相当合理的,具体将在下文分别介绍阐述。  注意,下述内容均有不同程度的剧透,想要通过自行阅读小说来了解相关知识的读者请跳过此部分。拒绝死亡的王国“那永恒长眠的并非亡者,在诡秘的万古中即便死亡本身亦会消逝。”-- H.P.洛夫克拉夫特,《无名之城》  《无名之城》是洛夫克拉夫特个人比较喜爱的作品,通常也被认为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克苏鲁神话故事(一说是写于1917年的《大衮》),而“无名之城”在克苏鲁神话里名头也很响亮,常被拿来与拉莱耶相提并论。由于成文较早,洛夫克拉夫特既没有在文中刻意挑起读者的恐惧情绪,也没有对那些曾居住于无名之城的怪异生物作进一步描写,整体故事结构相对而言较为简单;但从另一方面来说,这篇小说不仅详尽地描述了这个古老民族的形貌,甚至还借其所作的壁画描述了大略历史,基本上勾勒出了一个完整的文明形象,因此称之为文明三点五部曲中的“半部”并无不妥之处。  从描述看来,这个异族文明似乎曾经盛极一时,但后来却因为沙漠化的缘故,不得不开凿岩石转入地下,但在这之后似乎就逐渐退化衰败了,“在最末的那些绘画中,我认为我看到了艺术衰落的迹象。绘画开始变得不再那么技法娴熟,而且甚至远比早期绘画中最疯狂的场景更加怪诞难解。它们似乎记录了远古血统的逐渐衰败,而且针对那个因为沙漠驱赶而被迫离开的外部世界的态度也开始变得越来越残暴。”随着时间的推移,“即便是在那些出现时间最晚同时也令人惊异的地图上,所标注出的海洋与大陆也早已被人们所遗忘,仅仅只在四处的轮廓上,还隐约有着一些熟悉的感觉。至于这个厌恶死亡的民族停止了他们的绘画工作,在在愤恨中屈从于堕落与衰退之后所经历的那段漫长地质时期里到底还发生过些什么,恐怕没有谁能说得清楚。”最终,这个彻底堕落的种族“对于那些比它更强壮的事物怀有着一种报复性的狂怒,因为它基本上已经无能为力了。”  此外,洛夫克拉克笔下的这个族类对待死亡的态度似乎也相当特别:“图画里的许多东西都非常奇怪,匪夷所思。这座城市的文明,以及他们所使用的一套字母表,似乎要比很久之后的埃及和卡尔迪亚王国更加高级,然而其中却存在着某些奇怪的遗漏。比如,除开那些牵涉到战争、暴力以及瘟疫的绘画,我没有发现有哪幅壁画表现过死亡,或是描绘了葬礼的仪式;这让我不禁好奇他们在自然死亡这件事上为何表现得如此缄默。似乎他们被培养出了一种令他们欢呼雷动的错误信念,坚持认为自己是永生不朽的。”如同埃及人一般,他们也制作了自己的木乃伊,“而那些箱子则是由一种奇怪的金色木头制作的,前端镶着精美的玻璃,里面装着一些生物那已经干瘪的尸体。那些干瘪的尸体要比人类最为混乱的梦境更加怪诞。”  遗憾的是,即使有了如此之多的铺垫,洛夫克拉夫特也仅仅是在文末通过主角的惊鸿一瞥暗示了这个文明的现状,并未对其做进一步的描述,也没有详细解释这个文明对待死亡的态度与他们的最终衰败是否有着某种联系。或者说,从这个种族甚至都没有一个称呼就可以看出,这个时候的洛夫克拉夫特还并没有正式讲述异族文明的打算。    国内爱好者自制克苏鲁神话合集中的《无名之城》封面图腐化衰退的桃源“虽然越来越强烈的厌倦感觉还没有逐渐毁灭这种永世的生命,但在这种煎熬面前,任何价值观与原则信条都只是幻影而已;除了某些近似风俗的传统外,他们从不寻求或指望其他什么东西。也正因为如此,所有人共同追寻享乐的举动才没有使得社会生活陷入瘫痪的境地--而这就是他们所渴望的一切。”-- H.P.洛夫克拉夫特,《丘》  《丘》是洛夫克拉夫特第一次正式讲述异族文明的小说,虽然尚不如后两部那么大胆而富有想象力,但明显可以看到小说里的许多思想在后面的两部作品中得到了很好的继承与发展。  小说描述了一个名为“昆扬”(K'n-yan)的地下世界,“居住在昆扬的人非常非常的古老,他们来自宇宙中一个极为遥远的地方,但是那里的物理环境与地球却很相似。”这些昆扬人的进化程度和技术水平都极其发达,不仅能以类似于心灵感应的方式交流,还可以“通过调节整个身体系统,昆扬人能够按照自己的意愿保持一副年轻的身体并且永远地活下去;他们愿意让自己变老的唯一理由是他们喜欢那种生活在一个被萧条与平凡所统治着的世界里的感觉。当他们想要变得年轻时,他们又能够轻易地变回去。”此外这些昆扬人还能转换物质的状态将其虚化:“一个有学识的昆扬人能够通过适当的努力能够使自己在物质与非物质的状态之间来回转化--或者在更努力的情况下,借助一些更精妙的技术,他们也能对自己选定的目标完成相同的转变;把固体的物质简化成自由的粒子,然后重新整合起这些粒子却不对目标本身造成任何伤害。”除此之外,他们在智力与艺术方面的造诣也曾达到过非常高的水准。  但在发展到极致后,居住在撒托城(Tsath)的昆扬人开始对这种成就感到倦怠了,“机器技术占有主导地位的思想破坏了普通美学的生长空间,而随之一同引入的那种豪无生命可言的几何学观念毁坏了正常而健全的表达方式。”科学也是一样,“因为人们发现费尽心力去回忆它其中那令人发狂的细节与分支已经变得越来越没有意义了。大家认为放弃进行那些最深奥的思索,并且将哲学禁锢在约定俗成的形式下反而显得更加明智。”这个种族古老而漫长的阅历以及他们那令人惊诧的厌倦情绪使得决定着日常事务秩序的是习俗而非法律,而撒托也因此形成了像是共产主义、甚至是无政府状态的政治体系。对于撒托的居民来说,“他们一天的主要事情就是游戏,醉酒,折磨奴隶,白日做梦,盛宴与情绪化的纵酒狂欢,宗教仪式,怪异的实验,艺术与哲学上的探讨,以及其他一些喜好。财富--主要是土地、奴隶、牲畜、撒托城中那些公共企业中的股份,带磁性的图鲁金属锭以及过去通用的货币--全都根据一种非常复杂的计算方法进行了分配,按照某种份额均等地分给了所有的自由人。他们不知道什么是贫穷,需要进行的劳动也只有一些行政管理类的日常任务--而昆扬人依靠一套复杂测试与筛选体系来决定谁应该去从事这些工作。”  谈到牲畜和奴隶,不得不提的就是盖艾-幽嘶(gyaa-yothn),这种巨大的白色动物是昆扬人的牲畜,“它们的背脊上长着黑色的皮毛,同时它们的前额中央还长着一只并没有完全成型的犄角。但更重要的是,这些生物那鼻梁扁平、嘴唇突出的脸孔明显与人类或类人猿有着某些亲缘关系。”这些畸形怪物的食物则是昆扬的主要肉类储备,“一群非常特殊的奴隶--这些奴隶在绝大多数方面都不能算是真正的人。”而昆扬人的奴隶群体中,还有更为恐怖的存在,伊莫-比合(Y'm-bhi),它们“是已经死亡了的生物,但却被昆扬人利用核能与意念的力量重新复苏成为一具机械来完成某些工作与生产”,不仅如此,这些肢体残缺不全的奴隶还被用于大竞技场里的娱乐项目。     诡异的盖艾-幽嘶与伊莫-比合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确实是一个世外桃源。但是由于发展到极致所带来的倦怠,撒托的居民“试图寻找某些方法与那种挥之不去的厌倦感战斗,努力扫清那些内心的空虚感。他们所发明的那些用于宣泄情绪但却令人毛骨悚然的游戏开始成倍地增加,同时那些怪诞而又变态的娱乐活动亦在不断地增加。”他们是一个危险而又迷失了自我的民族,“道德体系的崩解与智力水平的衰退已经变得无处不在,并且这种情况在更深的层次里有着不断加速的不祥迹象。即使在他身处昆扬的这段时间里,衰败的迹象也在成倍地增加。理性主义越来越倒退,逐渐演变成了狂热而放纵的迷信和盲从,尤其集中表现在对带有磁性的图鲁金属顶礼膜拜上。一系列狂躁的憎恨与敌意逐步吞噬了宽容与忍让的美德。”  洛夫克拉夫特并未直接描述撒托乃至昆扬最后的命运,但文中已经明确无误地预言了这个文明的末日。而这个异族文明的社会形态与空想社会主义中所提到的乌托邦是如此的相似,不仅令人心生寒意地联想到如今技术飞速发展的人类社会,也使《丘》成了一篇颇具深意的实质上的反乌托邦小说。毁灭自身的造物“这些无定形的原生质能够模仿任何形状、任何器官、任何动作--它们是一团聚集在一起、带有粘性的肿泡--它们是直径十五英尺、有着无限可塑性与延展性的强韧球体--它们是听令的奴隶,是城市的建造者--它们越来越阴郁、越来越聪明、越来越适宜水陆两栖的生活、越来越懂得如何模仿它们的主人。老天在上!究竟是怎样的疯狂让那些亵渎神明的远古者情愿驱使与雕刻这样的东西?”-- H.P.洛夫克拉夫特,《疯狂山脉》  《疯狂山脉》是洛夫克拉夫特完成的第二长的小说,S.T.乔希称此文是洛夫克拉夫特所创作的、决定性的为克苏鲁神话“去神话化”的作品。洛夫克拉夫特在此文中第一次明确地提出了“它们是另一个时代,另一种生物体系中的人”的思想,并在其后的作品中反复出现。  早在真正的地球生命还只是一团可塑的多细胞原生质时,甚至早在真正的地球生命还未出现前,“远古者”(Old Ones)就已从群星之间降临到了地球,并在全球的各个大陆与海洋建立了一座座城市,并与其他同样来自群星之间的不可名状的存在战斗。显然,远古者的科学技术要远远超越今天的人类,“在海底,它们借用可以利用的物质,根据自己在很久以前就熟知的方法,首先创造出了地球生命--起先是把这些生物拿来当成食物,后来又有了其他的用途。在歼灭了各式各样从宇宙中侵入的敌人后,它们又进行了一些更加复杂和精细的实验。在其他的星球上,它们也进行过同样的实验,并且不仅制造出了生活必需的食物,而且还创造了某种原生质般的多细胞肉块--在某些类似催眠的作用下,这些肉块有能力将自己的组织临时塑造成各种各样的器官。因此这些肉块也就成了一批理想的奴隶,为它们的社会从事一些繁重的工作。”这些肉块就是噩梦般的修格斯(shoggoths)。    噩梦般的修格斯  随着时间的流逝,远古者那从无机物中创造新生物的技术不知何故遗失了,而此时对修格斯的管理也成了问题,“过去远古者们一直都利用某种类似催眠的方法牢牢地控制着它们,令它们坚韧而又可塑的形体变成各种各样临时的肢体与器官;但到了这个时候,它们偶尔也能独立表现出自我塑形的能力,并开始模仿过去那些依照远古者的命令而塑造出来的形状。似乎,它们发展出了一个不太稳定的大脑,这颗大脑那独立、偶尔顽固倔强的自主性会模仿远古者的愿意,却不总是遵循它。”又过了无数个年头,修格斯变得倔强而危险,居住在海洋里的远古者不得不针对它们展开了一场真正的战争,以便镇压自己的造物。  岁月流逝,沧海桑田,原本就在与克苏鲁的眷族和米·戈(Mi-Go)的战斗中逐渐丧失领地的远古者渐渐不再修复各地因自然灾害而损坏的城市,而是开始缓慢地向最初的南极聚居地后撤。冰川期到来后,酷寒奴役了地球的绝大多数地方,并且再也没有离开不幸的地球两极,这可能直接或间接地导致了远古者的逐渐衰落。而此时新培育出的修格斯不仅身躯庞大,还表现出了非凡的智力,“到了这个时候,远古者们似乎更多地利用口头命令,而非过去那样利用像是催眠一样的技术,去分配修格斯的任务。”这之后,由于严寒进一步侵袭,“为了保证外部世界的工作能继续开展下去,远古者们不得不培育出了一类无定形的而且奇怪地具备抗寒能力的修格斯用于陆地生活。”    风雪中的远古者  再之后呢?文中南极探险家发现的远古者尸体就是答案。“虽然它们被撕扯、碾压、扭曲、碎裂,但最致命的伤口无一不是由于完全斩断头部而造成的。每一具尸体那带有触肢的海星形头部全都被切除了;而当我们靠得更近些时,我们发现头部被取走的方式更像是被残忍地撕去,或是拔了下来,而非任何寻常形式的劈砍与切除。它们那刺鼻的暗绿色液体形成了一滩向四周逐渐蔓延的浓浆;但那刺鼻的气味大多已被后出现的那种更加奇怪的恶臭所掩盖,在这儿那种气味要比我们一路上经过的任何地方更加刺鼻,更加强烈。”  洛夫克拉夫特所生活的时代,正是科学理论大飞跃的时代,人类社会普遍存在的技术依赖心理在彼时更显得尤为突出,以至于当时绝大多数科幻小说对于技术胜利、对于人类的智慧所具备的力量都抱着极高的自信。正因如此,他通过对人类无法想象的先进种族的描述所传达出来的思想,在当时的背景下才更加具有特别的意味。    看着这张图,你是否感觉到理智点在飞速流逝了……跨越时空的逃亡“显而易见,那必将到来的末日与这些远古之物最后一次成功地逃脱并侵入伟大种族的世界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这令伟大种族们既绝望又恐惧。有朝一日,当这末日真正降临时,伟大种族将不得不将种群中千百万聪慧的精神再次送入时间之河,跨越数亿年的时间深渊,到达更安全的未来,并进入那些更奇怪的躯体中去。”-- H.P.洛夫克拉夫特,《超越时间之影》  《超越时间之影》是洛夫克拉夫特晚年比较有名且成功发表的长篇,同时也是比较特别的一篇--在文明三点五部曲中,唯有这一篇的文明免于了衰亡的命运。  来自“伊斯”(Yith)的“伟大种族”(Great Race)是地球上那些远古居民中最为伟大的种族,没有任何一个种族能够与它们相媲美,因为只有它们征服了时间本身,并因此被称为伟大种族。“据神话记载,伟大种族了解地球上所有已经知晓的和将会被知晓的知识。通过它们的精神所蕴含的强大力量,这些生物能让自己的思想跨越千百万年的时间鸿沟,投射到遥远的过去和未来,学习并掌握任何一个时代的一切知识。也正是因为它们这种伟大的力量,它们出现在了一切有关先知的传说中,当然也包括了人类的神话体系。”  不止如此,伟大种族还拥有精神投射的能力,“通过一些合适的装置的辅助,每个伟大种族的个体能够将自己的精神投射进时间之河,摸索着寻找存在于其中的模糊的超越凡人知觉的通道,直到它接近了它希望到达的时代。经过一些初步的试探后,它会占据一个那个时代中最容易发现的也是具代表性的最高级生命形式的身体。它会进入这个生物的大脑,并在其中建立起自己独特的脑波频率取代原有的那个精神,同时被取代的精神则被送回了伟大种族所属的那个时代,并且一直被迫停留在那个伟大种族的身体里直到反转的过程开始。”  但即便是强悍如斯的种族,依然有自己畏惧的事物。“这些恐惧源自一个可怕的比伟大种族更古老的种族。这是一些类似水螅的完全怪异的存在。它们早在六亿年前就在宇宙中跨越了无法想象的距离来到这里,并且统治了地球和其他三颗太阳系内的行星。它们的身体只有一部分是我们所能理解的物质,而它们感知世界的方式也与我们所熟知的任何陆地生物都有着很大的不同。它们没有视力,所以它们的精神世界是一个怪异的非视觉的概念形式。”也正因为如此,伟大种族与它们进行的精神交换从来没有成功过。    奇形怪状的伟大种族  在这些类似水螅的生物占领地球后,“它们建造了巨大的玄武岩城市,耸起无窗的高塔,同时开始残忍地猎食一切它们能够找到的生物。”随后,伟大种族的精神亦离开伊斯来到了地球,依靠自己制造的武器击败并征服了那些掠食者。然而随着亿万年时间的流逝,那些曾被赶回地下的水螅样的生物已变得为数众多,而且更加强大。“有一些模糊描述称它们是一种时隐时现的丑恶的软体生物。另一些片断的传言则声称它们能控制强大的风,并能用风进行战斗。一些关于奇异的哨音,以及巨大的五个脚趾的足印的传说似乎也与它们有关。”  藉由超越时间的精神投射能力,伟大种族通过与各个时间段的生物进行精神交换的方式预见到了这些远古之物侵入伟大种族世界的报复性行动,并决定当末日来临时,凡是拥有精神传输能力的个体都将会被送去未来以逃避这次灾难。“它们探索这个宇宙,寻找到能够使得它们继续生存下去的一个新世界、一个新种族,然后它们集体将它们的精神投射到那个最适宜它们居住和操纵的未来种族的身体中。”当那些精神与目标生物的肉体融合时,伟大种族便重新诞生了。“然而与此同时,无数这些生物原有的精神则被送往了那些伟大的精神们所在的世界,并在对自己奇异的新外形所产生的恐惧和折磨中等待毁灭的降临。在很久之后这些精神们也将会再次面临灭绝的威胁,而它们将再一次将它们中最优秀的成员送向遥远的未来,在那里有全新的身体正在等待着它们。”  为了生存灭亡了无数种族的伟大种族有着近乎残忍的、却又难得可以被人类理解的理性。但通过它们的视角所看到的,依然是一个疯狂而险恶的宇宙,以至于这个对人类而言神一般的种族也被迫不断进行集体迁移,不停地逃避着自己的末日。    更加怪异的飞天水螅  而纵观这四部作品,除了最早的《无名之城》之外,洛夫克拉夫特在描述其他三个种族时都特意提到了它们所恐惧的事物:《丘》里的昆扬人在深入地下探险时,遇到了不定形的、可以临时变幻出形形色色模样的粘性软泥,令他们恐惧地逃了出来并彻底封死了进入恐怖深渊的通道;《疯狂山脉》里的远古者恐惧着地球上的最高峰,一旦提及它就表现得踌躇犹豫、甚至是嫌恶惶恐;而《超越时间之影》的伟大种族同样害怕着曾被自己征服,后却又愈发强大可怖的飞天水螅。这种近乎极端的对比手法,正体现了洛夫克拉夫特的思想:“不仅人类的法则、利益和情感在这浩瀚的宇宙中毫无意义可言;任何智性生物的法则、利益和情感在这个漫无目的、盲目痴愚的宇宙中都毫无意义可言。”  时至如今,洛夫克拉夫特已辞世七十余年了。而当仰望夜空时,我们却依然能深切地意识到自己仍未能摆脱洛夫克拉夫特的梦魇。人类就像是在未知的黑暗里秉烛夜行,科学与智性的光辉也许为我们照亮了四周,但不论这光辉抵达何处,都只会发现前面等待着它的是更深的未知与黑暗。从这个意义上来说,拥有超前意识与想象力的洛夫卡拉夫特是不朽的。
--------------------
I stood upon the sand of the sea, and saw a beast rise up out of the sea.
Group: Builder
Member No.: 666
死灵之书“愿他们诅咒那些唤醒海中巨兽,为此日带来灾祸者。”-- 约伯记 3:8  前已有言,洛夫克拉夫特作品的一大特色就是“贴近现实”,甚至于“和现实交错重叠”。这种写作方式的好处在于可以使读者因似曾相识的熟悉感而比较轻松地产生身临其境的感受,但也由此使得不少群众对某些文学虚构的产物信以为真。洛夫克拉夫特笔下众多充满恐怖魔力的奇异书籍中最富盛名的《死灵之书》(Necronomicon)即是一例,其真实性达到了一个无与伦比的高度。相信克苏鲁真的存在的人并不多,但却有很多人以为这本书是确实存在的,甚至还在研究神秘学的文章中一本正经地引用。但事实上,《死灵之书》,或者至少说,洛夫克拉夫特著作中的《死灵之书》,的确是他本人虚构出来的产物,只是由于描写得过于逼真而令人产生了误解。下文将从洛夫克拉夫特的小说与信件中摘抄相关资料以供佐证。洛夫克拉夫特笔下提及《死灵之书》的故事(编译自Donovan K. Loucks创建的The H.P. Lovecraft Archive网站页面)  早在向读者介绍《死灵之书》之前,洛夫克拉夫特就已于《无名之城》中提到了它的作者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Abdul Alhazred)和“令人费解的叠句”:“那永恒长眠的并非亡者,在诡秘的万古中即便死亡本身亦会消逝。”  而刊于《诡丽幻谭》1924年2月号的《猎犬》(The Hound,1922年9月)则首次正式提及了《死灵之书》:  “在看到这个护符的那一瞬间,我们就意识到我们必须占有它;这个宝物本身注定会成为我们从这个历史悠久的墓穴中所攫取到的唯一赃物。即使它有着我们所不熟悉的轮廓和来历,我们还是渴望得到它,但我们越是仔细观察它,就发现它对我们而言并非完全陌生。对于神志清醒、理智健全的读者而言,此物对他们所熟知的每一样文学艺术种类来说都属异类,但我们意识到,它与疯狂的阿拉伯人阿卜杜·阿尔哈兹莱德所著的那本被封禁的《死灵之书》有着微妙的联系;护符上那个可怖的鬼魂图案象征着中亚地区,位于人迹罕至的冷原上,有着食尸习俗的邪教。一切都与我们所获知的由阿卜杜--这位古阿拉伯魔鬼学者所描述的邪恶特征相符,他所记录下的特征全部源自那些困扰并折磨死者的灵魂所引发的超自然现象。”  “这个翡翠护符现在被安置在我们的博物馆中的一个适当的位置,我们时常会在它的展位前点起熏香蜡烛。我们曾在阿尔哈兹莱德的《死灵之书》中读到过关于这个护符,以及护符上图案所象征的食尸者的鬼魂的很多内容;并且因我们所读过的那些内容而感到心烦意乱。”  或许是为了激起《诡丽幻谭》读者对这些片段的兴趣,洛夫克拉夫特在《魔宴》(The Festival,1923年)一文中有意将《死灵之书》与其他几本确有其物的神秘学书籍相提并论:  “老人指了指桌椅和堆积如山的书本,转身离开了房间;当我坐下来开始阅读的时候,才发现那尽是些发霉的古书,其中有老摩利斯特那本奔放的《科学的惊奇》;约瑟夫·格兰威尔的《撒督该教徒的胜利》,1681年版;雷米吉乌斯那令人颤栗的《恶魔崇拜》,1595年里昂版。而其中最糟糕的,还是那本由疯狂的阿拉伯人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所著的、根本不可言及的《死灵之书》--这是它那禁忌的拉丁语译本,出自奥洛斯·沃尔密乌斯之手。我从未见过此书,只是常在耳语中听到关于它的可怕传说。”  作为金斯波特(Kingsport)地下仪式中的一部分,《死灵之书》在《魔宴》文末再次被大段引用:  “在至深窟穴之中,居住着恐怖之物,其物至奇至怪,眼不可窥。在遭到诅咒之地,死亡的思想会获得新的生命和怪异的肉体,那些肉体无头,却有邪念居于其中。大贤伊本·斯查卡巴欧曰:没有横躺着巫师尸首的坟墓是幸福的,没有撒着巫师骨灰的城邑的夜晚也是幸福的。古言相传,结交恶魔之人的灵魂不会很快离开躺在墓穴中的尸骸,它们会等到有大蛆噬咬尸体为止。那时,恐怖的生命会从腐尸中生出,愚钝的食腐之蛆会变得狡诈,使大地烦恼,它们会肿胀到可怕的程度,使大地遭殃。它们会钻进大地的毛孔,偷偷掘出大洞,它们不再只能爬行,而会开始学着走路。”    坊间流传的“《死灵之书》封面”版本之一  洛夫特拉夫特曾在《后裔》(The Descendant,1926年)一文中提到了几次《死灵之书》,但这部分文本(标题并非洛夫克拉夫特所起)直到1938年才在《落叶》(Leaves)第二期上刊登。之后的《克苏鲁的呼唤》(1926年夏)也只是简略地提了一下。甚至在充满神秘氛围的《查尔斯·德克斯特·沃德案》(The Case of Charles Dexter Ward,1927年1月至3月1日)里,洛夫克拉夫特也并未依托《死灵之书》,而是代之以若干传统的神秘学著作。  这之后洛夫克拉夫特再次使用了他的造物,但这次有两点与众不同之处。首先,他是在为阿道夫·德·卡斯特罗(Adolphe de Castro,最常委托洛夫克拉夫特校订的客户之一)校订《最后测试》(The Last Test,1927年)一文时引用的《死灵之书》;其次,他为这本书创造了一个阿拉伯书名,虽然这么做只是为了将它与其阿拉伯作者联系起来:  “你要当心--有些力量在对抗你的力量!我去中国的旅途并非徒劳无功,阿尔哈兹莱德的《阿吉夫》(Azif)中还有我们在亚特兰蒂斯时所不知道的东西!”  其后洛夫克拉夫特再也没使用过这个阿拉伯书名--除了信件和虚构的《&死灵之书&的历史》(History of the Necronomicon,1927年)之外,且后者在洛夫克拉夫特生前并未付印。《&死灵之书&的历史》只是简短地作讲述了《死灵之书》的起源,以及它是如何从原本的阿拉伯语翻译成希腊语、拉丁语、并最终被翻译成英语的。关于《死灵之书》最大的信息量来源还是《敦威治恐怖事件》(The Dunwich Horror,1928年夏),下面这段文字尤为显著:  “……世人既非这世上最古老的主宰,也非最后一任主人,亦非与大部分普通生命与物质独行于世。旧日支配者昔在,旧日支配者今在,旧日支配者亦将永在。彼等非存于吾等熟知之空间,彼等乃存于诸空间之间。彼等无声行过、彼等行于世界初原、彼等行于异元之外而吾等不见彼等之影踪。惟有犹格·索托斯知晓大门所在。因为犹格·索托斯即是门,犹格·索托斯即是门匙,即是看门人。过去在他,现在在他,未来亦在他,因为万物皆在犹格·索托斯。他知晓旧日支配者曾于何处突破;他亦知晓旧日支配者将于何处再次突破。他知晓这世上的哪些土地曾饱受彼之蹂躏;其也知晓哪些土地仍旧承载彼之践踏;他亦知晓为何当彼践踏受难之土时,却无人得以眼见彼之容貌。透过彼之气味,世人偶尔可知彼等近了。而却无人得知彼等之貌。吾等可知彼等之人类子孙之貌,而彼之子孙亦有诸多不同之貌。彼等漫步而过,却无人得见。彼等玷污腐坏那些在彼之时节里,某些词句曾被述说、某些仪式曾被呼嚎过的荒凉土地。惟风喋喋不休转述彼之声音;惟土地喃喃低语传达彼之意识。彼等令森林屈服,令城市毁碎成为粉齑,然而却未能有哪座森林、哪座城市得以目睹彼之暴行。冰冷荒原之上,卡达斯知晓彼等,而谁人知晓卡达斯呢?南方冰雪荒漠与沉没入大洋的小岛上竖立着巨石刻有彼之印记,而又有谁人得意眼见那些冰封的城市,眼见那些由海藻和藤壶妆点的密封高塔呢?伟大的克苏鲁亦是彼之兄弟,然竟连其亦只可模糊感知彼等之所在。耶!莎布·尼古拉丝!透过那污秽,汝等可知彼等尚存。彼之手已在汝之咽喉,而汝等却仍不见彼之影踪。彼等之居所竟在汝所视之门槛。犹格·索托斯即是门之匙,凭借此门无数空间在此汇聚。世人统治着彼等曾统治之世界,而在不久将来,彼等亦将统治世人所统治之世界。春夏过后就是秋冬,秋冬过后亦是春夏。彼等耐心等候,因为彼等终将会再度统治这片支配之地……”  洛夫克拉夫特参与校订的另一篇作品《美杜莎的发梢》(Medusa’s Coil,1930年5月)中只提到了一次《死灵之书》,在他的下一篇故事《暗夜呢喃》(The Whisperer in Darkness,日至9月26日)中,则至少提到了五次《死灵之书》,但这些都只不过是一带而过。之后,洛夫克拉夫特似乎决定稍微多引用一下《死灵之书》,而不仅仅是把它当做纯粹的装饰,于是在他那偏科幻多于偏惊悚的《疯狂山脉》(At the Mountains of Madness,1931年2月至3月22日)里,提及该书的次数几乎有一打之多:  “眼前景色里的某些东西让我想起了尼古拉斯·罗列赫所画下的那些奇怪而令人不安的亚洲风景,甚至让我想起了那些更加怪异和令人不安的关于传说中的冷原的描述。这些描述就出现在阿拉伯疯子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所写就的那本令人恐惧的《死灵之书》里。而不久之后,我便深感后悔,永远不该在学校的图书管里阅读那本可怕的书籍。”  “德尔和帕波第曾阅读过《死灵之书》也看到克拉克·阿什顿·史密斯根据《死灵之书》所画下的那噩梦般的图案。当我提到远古之物时,他们肯定会知道。神话中声称它们出于一个玩笑、或是错误而创造出了所有的地球生物。”  “这些带有粘性的肉块无疑就是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在他那可怖的《死灵之书》里胆怯提及的“修格斯”,但即使这个阿拉伯疯子也不曾暗示它们曾存在于地球之上,除非是出现某些人在大量嚼食含生物碱的药草后产生的疯狂梦境里。”  虽然在这个故事里洛夫克拉夫特并没有花太多的笔墨去描述《死灵之书》,但这种将神秘知识与科学证据相结合的做法还是非常奏效的。之后的《魔女屋中之梦》(The Dreams in the Witch House,1932年1月至2月28日)里也使用了类似的技巧,将神秘学元素与爱因斯坦物理学糅杂在了一起:  “也许吉尔曼不该研究得那么专注。不论是非欧几里德微积分还是量子物理学都够耗费脑力的了,倘若还有人妄图将它们与民间传说,以及追溯那些歌特式故事与壁炉边疯狂传闻背后的奇异背景;追溯那些背景所狰狞暗示着的多维实在的工作搅和在一起,那么他将绝对期盼不到一丝精神上的松弛。  吉尔曼以前生活在黑弗吉尼亚,但直到他进入阿卡姆的密斯卡托尼克大学后,他才开始有意识地将那些关于古老魔法的荒诞传说与自己所学习的数学理论联系起来--某些东西弥漫在这个古老小城空气里,悄悄地催生了他的想象力。  密斯卡托尼克大学的教授们曾一再敦促他放松一点,并且自发地减少了他在几个研究方向上的课程。甚至,他们禁止他再去查阅那些记述着禁断秘密的可疑古书--一直以来这些书都被牢牢地锁着,而打开它们的钥匙则放在大学图书馆的一个贵重物品保管库里。  然而这一切终究来得太晚了,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所著的令人恐惧的《死灵之书》,残缺不全的《伊波恩之书》以及冯·云兹特那被查禁的《无名祭祀书》已经为吉尔曼揭示了某些可怖的暗示。而吉尔曼更将这些暗示与他的那些描述空间性质以及已知与未知维度间联系的抽象数学公式系在了一起。 ”  就这样,洛夫克拉夫特成功地塑造了《死灵之书》这一形象,而不必再依靠冗长的描述或海量的引用来加强其存在感。这之后他只在七篇作品中简短地提及过该书,分别是《博物馆里的恐怖》(The Horror in the Museum,1932年10月)、《穿越银匙之门》(Through the Gates of the Silver Key,1932年10月至1933年4月)、《超越万古》(Out of the Aeons,1933年)、《门前之物》(The Thing on the Doorstep,日至24日)、《超越时间之影》(The Shadow out of Time,1934年11月至1935年3月)、《阿伦佐·泰坡尔的日记》(The Diary of Alonzo Typer,1935年10月)和《黑暗魔魇》(The Haunter of the Dark,1935年11月)。藉由这些片段,洛夫克拉夫特成功地将《死灵之书》植根于了读者的内心,对这本邪恶之书原型的想象与猜测从此便根深蒂固地留在了充满好奇心的人们心中。    坊间流传的“《死灵之书》封面”版本之二洛夫克拉夫特笔下提及《死灵之书》的信件(编译自Donovan K. Loucks创建的The H.P. Lovecraft Archive网站页面)  洛夫克拉夫特对于《死灵之书》真实性和其现实原型等问题的态度可以从他的他的相关信件中找到答案。  致埃德温·贝尔德(Edwin Baird,日):  “我过去一度热衷于收集东方陶器与艺术品,宣称自己是个虔诚的伊斯兰教徒,还起了个假名‘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我在许多故事中都以它来作为虚构的《死灵之书》的作者名,你认得出来的。”  致罗伯特·E·霍华德(Robert E. Howard,日):  “至于对克苏鲁、犹格·索托斯、拉莱耶(R’lyeh)、奈亚拉托提普、(Nug)、(Yeb)和莎布·尼古拉丝等神话体系的严肃引用--让我解释一下,它们的确全都是我自造的产物,就像邓萨尼爵士(Lord Dunsany)的《毗矸拏》(Pegana)中那个数目繁多且变化万千的万神殿一样。它出现在德·卡斯特罗博士作品中的原因是他是我的校订客户--纯粹出于娱乐心态,我在他的故事中插入了若干自己的片段。如果我的其他客户也在《诡丽幻谭》上发表自己的作品的话,你很可能就会看到对诸如阿撒托斯、克苏鲁或其他旧日支配者的广泛崇拜!阿拉伯狂人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的《死灵之书》的情况与其类同,写下它们是为了营造某种客观真实性的感觉。阿卜杜尔是我喜爱的众多虚构人物之一--事实上我五岁迷恋安德鲁·朗格(Andrew Lang)版《一千零一夜》的那会儿就在用这个名字称呼自己。数年前我起草了一份大纲,在这份虚构的设想中阿卜杜尔是个饱学之士,那恶毒且不可言说的著作《阿尔·阿吉夫》(Al Azif)则于他死后被辗转翻译并出版……我将会在以后再度提及这黑暗、受诅之物时参考这份大纲。朗(Long)已经在他的某些作品中暗示了《死灵之书》的存在--事实上,我认为这种通过广泛引用的方式来为人造神话营造真实氛围的手法是种相当不错的娱乐。不过,我还是应该先写信给奥·尼尔(O’Neail)先生向他解释清楚这个意思,以免他误认为自己的神话学识中存在着巨大的盲点!”  致罗伯特·E·霍华德(Robert E. Howard,日):  “……我五岁时读了《一千零一夜》。那个时候我的打扮经常是这样的:带着一顶穆斯林头巾,用木炭在脸上画出胡须,还给自己造了个姓名(至于我从哪儿找到这个名字的,大概只有安拉知道了!)阿卜杜尔·阿尔哈兹莱德--之后我把它从记忆中翻了出来,并将其用作虚构的《死灵之书》作者!”  致罗伯特·E·霍华德(Robert E. Howard,日):  “至于《死灵之书》的编纂一事--我希望自己有精力和能力去完成它!考虑到我以前用了太多的段落与线索来描写它,这恐怕会是一件非常庞大的工作!不过,或许我可以发布个删节版的《死灵之书》--包含那些经过慎重考虑的、至少可以让人类比较安全地熟读的部分!既然冯·云兹特(von Junzt}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克苏鲁的召唤桌游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