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龙龙宫门派符石组合。。。。。华山派二派能同合吗?(

龙门派_百度百科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声明:百科词条人人可编辑,词条创建和修改均免费,绝不存在官方及代理商付费代编,请勿上当受骗。
,道教宗派全真道主流支派,承袭全真教法 。以全老庄之真、苦己利人为宗旨 。开派祖师丘处机,字通密,道号长春子,山东栖霞人。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童年时即向往修炼成“仙”。栖身村北之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大定六年公元1166,时年十九岁,他悟世空华,弃家学道,潜居,次年,得知在山东宁海创全真庵,便前往拜师求道,待仙化,又守墓三年后,先到陕西磻溪苦修六年,后至龙门(今陕西省宝鸡陇县龙门洞)修道七载,道功日增。龙门派在阐发内丹学方面最是成绩斐然。在明清道教衰落时期,只有全真龙门派一度“中兴”,其他道教派别,例如正一派,则大都衰落不振。龙门派全面而深刻的继承了传统道家思想以外,更将科仪、戒律、符箓、丹药等道家文化瑰宝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定了根基。明清两代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广泛传播。
龙门派简介
邱祖在燕别开龙门派,则北宗之一系也。北七真中,其流法最远者,当推马祖与邱祖。若虎皮座张真人,若李虚庵,若曹还阳,若伍冲虚,皆处机一脉传下也。全真之教,弘演于北方,读金学士元《紫微观记》(《遗山集·紫微观记》),可得其梗概。
《紫微观记》云:“贞元、正隆以来,又有全真家之教,咸阳人王中孚(即重阳)倡之,谭马邱刘诸人和之,本于渊静之说,而无黄冠禳襘之妄,参以禅定之说,而无头陀缚绊之苦,耕田凿井,从身以自养,推有馀以及人,视世间扰扰者,差若省便然,故堕窳之人,翕然从之,南际淮,北至朔漠,西向秦,东向海,山林、城市、庐舍相望,什百为偶,贞佑襄乱之后,荡然无纪纲文章,凯凯之民,靡所趣向,为之教者,独自一家而已,是可知全真教之盛,众生受益之巨,非深山潜修,独善其身者可比。”[1]
龙门派概述
龙门派闻七真演教,独携瓢笠,谒长春邱祖,诚敬精严执弟子礼。邱祖与语而奇之,曰:‘此元门柱石,天 仙领袖也。他日续心灯,而流传戒法者,必此子矣。’遂侍祖游燕阐教,祖乃传以 清虚自然之秘,栖隐龙门者多载。复出侍祖于,统大众。师于至元庚辰(1280) 正月望日,受初真戒、中极戒,如法行持,无漏妙德。祖乃亲传心印,付衣钵,受天仙戒,赠偈四句,以为龙门派,计二十字。[2]
龙门派宗派教义
龙门派的教义总体来说,在炼养上承钟吕的思想。此外,还提倡三教平等,但认为儒、道、释的核心都是“道”。其宗教实践的原则是“苦己利人”,实行出家制度。龙门派除了继承了道家思想以外,更将、、等思想文化内容重新整理,为今时今日的道教奠下了坚实的根基。
修持以丹功为主,兼修外丹符箓,主张,先修性,后修命。认为修真养性是道士修炼唯一正道 ,除情去欲,明性见道,使心地清静,才能,证道成仙。规定道士须出家住观,严守戒律,苦己利人。对犯戒道士有严厉惩罚,从跪香、逐出直至处死,元明之际龙门派得到大发展。
龙门派宗派特点
龙门派承其祖派之余绪,以精于著称于世。其门下拥有许多著名内丹理论家,如、谢凝素、、、, 为其中的佼佼者。他们所著的内丹书,较其前辈,有承袭,也有发展,总的特点是功法更细致,更浅明。
龙门派龙门思想
教义中,出世思想浓厚。在重阳祖师和七弟子诗文中,指出人生是“”,家庭是“牢狱”、“”,夫妻恩爱为“金枷玉锁”,劝人“跳出樊笼”,看破功名富贵,学道炼丹,以离“苦海”。
养生思想可以归结为尚实守常、保养神气、性命双修、内外兼行、合于大道二十个字。丘处机在养生思想尚实守常,不弄玄虚,表现于他一生的言行中。尹志平在《北游语录》 中说:“有人劝长春师父少施手段,必得当世信重。师父不顾。至于再三,劝者甚益。师父大笑曰:‘俺五十年学得一个实字,未肯一日弃去。’”陈教友在《长春道教源流》中对此评之曰:“长春之成道迟者,非鲁也,盖由悟虚幻而臻平实也。……夫重阳之教名曰全真,真者诚也,长春特谦言之,谓学得一个实字耳。且其言曰,道释皆用权,维儒家不用。然则重阳及诸真略示神异之迹者,权也;若长春则不肯用权,而独全乎真者也。《道德经》云:‘为天下谷,常德乃足,复归于朴。’王弼注:‘朴,真也。’长春之学,以实为归,斯老氏之正传,而重阳之的裔矣。”[3]
龙门派龙门信仰
长生成仙是道教的基本,它是区别于其他宗教的根本标志。全真道的基本信仰也是如此。但是它和旧道派有很大的不同,旧道派大都认为,经过修炼,形、神皆可不死,故其信仰是与精神一起长存,即所谓“白日飞升”。全真道则不然,它在成仙信仰上,不再追求“肉体不死”,只追求“真性”解脱和“”升天。他们认为,人的肉体是要死灭的,人的真性或阳神则可以长存。王嚞谓:“修行须借色身修,莫滞凡躯做本求。假合四般终是坏,真灵一性要开收。”又谓“唯一灵是真,肉身四大是假”。因此他批评肉体长生的追求者,曰:“离凡世者,非身离也,言心地也。……今之永不死而离凡世者,大愚,不达道理也。”刘处玄的《至真语录》亦称:“万形至其百年则身死,其性不死也。”又:“真我者,人之性也,……无形之道也。”“无形之道则真也。”“伪我,则养身之道,则假也。”因此在内丹修炼理论上,主张。以澄心遣欲为真功,以为基础。而不在全真明心见性只是入门,最终目的是为了识道。全真的境界要比明心见性之后的最高层次高或平等。
龙门派龙门派规
龙门派倡导道士必须出家住宫观。《》谓:“茅庵草舍,须要遮形,……雕梁峻宇,亦非上士之作为,大殿高堂,岂是道人之活计。”王处一祖师“曾于沙石中跪而不起,其膝磨烂至骨。山多砺石荆棘,赤脚往来于其中,故世号铁脚云”。邱祖“入磻溪穴居,日乞一食,行则一蓑,虽箪瓢不置也,……昼夜不寐者六年。既而隐陇州七年,如在磻溪时”。
丘祖奉答成吉思汗时称:“学道之人,……世人爱处不管,世人住处不住,去声色,以清静为娱;屏滋味,以恬淡为美。……眼见乎色,耳听乎声,口嗜乎味,性逐乎情,则散其气。”而气散则体衰夭亡,死后还要沉于地为鬼”。重阳祖师规定:“凡人修道先须依此一十二个字:断酒色财气,攀援爱念,忧愁思虑。”
随着组织的扩大,特别至元初进入鼎盛以后,原来简朴的,变成雕梁画栋的大殿高堂,宫观又拥有不少的田产,但是宫观的和清规戒律却随之逐步完善。其制度和规戒,大部仿效佛教,制度之完整和实行的严格,在道教诸派中是首屈一指的。经过重阳祖师及其弟子们对全真道教义、教规以及理论等的全面阐释后,使全真道具有了较新的面貌而屹立于诸道派中,为后来发展为道教两大派之一打下了基础。
龙门派龙门修持
丘处机提出首先要勘破生死之关,对人的生死有一个正确的看法;其次他强调要炼心磨性,对炼心磨性提出了一些基本要求和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再次,他根据天道四时变化,认为必须在“观天之道,执天之行”的基础上,则而行之,必须根据季节不同变化,采取不同的炼养方法,因而,仿照《内经素问》,提出了四时摄生的方法。丘处机对内丹修炼也有自己的一些独特见解,对后世龙门内丹修炼方法有着重大影响。[4]
在修炼方法上,主修炼,兼修,形成独具特色的内丹理论。在教制教规上,要求道士出家住道观,不鼓励蓄妻室。为了规范道士言行,制定系统的清规戒律,督促道众严格遵守。
而如单看经文表面则与释教词汇相同,然深究其意则有很大的区别,譬如心非是释教之心,而指天道的别名天心。再譬如空,也非释教缘起性空之空,而多当无讲或不究竟之无,全真之无不是没有了,而是无不无,无有相依,才有了生生不息的宇宙。读者不可混淆错误宣传,而辜负圣贤保存华夏文化与继往圣绝学的良苦用心。[5]
龙门派宗派源流
龙门派法脉综述
太上老君道德天尊像
全真道龙门派为传于瑶池金母,金母传白云上真,上真传东华帝君王玄甫,王玄甫传正阳帝君钟离权,钟离权授纯阳帝君吕洞宾和明悟帝君刘海蟾,吕洞宾授辅极帝君王重阳,重阳授邱祖。龙门道统自重阳始,宣德行化真君丘处机为龙门派的始祖。十八真人既是随邱祖西行的十八位祖师,即虚静先生赵道坚、冲虚大师宋道安、清和大师尹志平、虚寂大师孙志坚、清贫道人夏志诚、清虚大师宋德方、葆光大师王志明、冲虚大师于志可、崇道大师张志素、道真大师鞠志圆、通玄大师李志常、颐真大师郑志修、玄真大师张志远、悟真大师孟志稳、清真大师蓦志清、保真大师何志清、通玄大师杨志静、冲和大师潘德冲。后经元世祖、武宗的诏封,十八祖师等遂被全真道龙门派奉为“十八真人”。[6]
道教自北宋之末,有南宗丹道的崛起,已极其明朗。到南宋时期,在北方的民族,长期受困于辽、夏、金、元的动荡局面,国家民族感情,与传统文化精神交相激发,便有王重阳、丘长春师徒的全真道的建立,一变历来神仙方士、符箓法术的道术,提倡敦品励行,修心养性的渐修教化,成为黄河南北声势显赫的新兴道派,威名远布。他们与成吉思汗,及元朝开国之初的政策,并元代以后的道教,都有极大的关系。明、清以后的道教,即以全真道为其中坚骨干,是为开北宗龙门派的翘楚。全真道的学理与方法富有儒家与宋代新兴理学家的精神。他们生当衰乱之世,华夏丘墟,以民间讲学道的姿态,尽力保持国家民族文化的元气与精神,可谓用心良苦,功德无量。[5]
龙门派龙门发祥
金皇统八年(1148年),在山东栖霞,便出了一位为后世道教全真龙门派的祖师丘处机。他自幼失去双亲,尝遍人间辛苦。从童年时就向往修炼成“仙”,少年时栖身村北的公山,过着“顶戴松花吃松子,松溪和月饮松风”的生活。传说,他为了磨炼意志,曾一次次将从石崖上扔进灌木丛,直到找到为止。年十九出家宁海,(今境内)。1167年开始学道。1168年拜全真道祖师为师,王重阳为他取名处机,字通密,号。
大定九年,王重阳携弟子4人西游,途中得道飞升于城,嘱咐:“处机所学,一任。”自此,丘处机在教诲下,知识和道业迅速长进。和其他师兄弟合称“”他们是:丹阳子、长真子、长生子、长春子丘处机、玉阳子、广宁子、清静散人(马钰之妻)。全真七子随王重阳一起弘扬道教,丘处机在王重阳仙化后入穴居,历时六年,行携蓑笠,人称“蓑笠先生”。后又赴(今)隐居潜修七年,成为创始人之一。大定八年至大定十年间,丘处机跟随王重阳在山东和河南传教。大定十年春,王重阳在河南升天后,丘处机跟随同门马钰、谭处端和刘处玄到陕西终南山拜会王重阳的朋友,及后于1172年将王重阳灵骨迁葬。
大定十四年八月,丘处机隐居(今陕西境内)潜修七年,又到陇州龙门山潜修六年。这期间,他“烟火俱无,箪瓢不置”,“破衲重披,寒空独坐”,生活极为清苦,但“静思忘念,密考丹经”,潜心于养生学和道学的研究,并广交当地文人学士,获得了丰富的历史、文化知识。大定二十八年三月,丘处机应召,从王重阳故居赴燕京(今北京),奉旨塑王重阳、马丹阳(时已去世)像于官观,并职“”,主持了“万春节”醮事。对皇帝作出了“持盈守成”的告诫。此时丘处机已名声大振。[7]
正大四年,下诏将天长观改名(今北京白云观),并赠“金虎牌”,以“道家事一切仰‘神仙’处置”,即诏请丘处机掌管天下道教。正大四年七月初九日,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瑞香氤氲整个北京城三日,世人称奇。逝世一周年,他的弟子将他安葬在长春宫内的处顺堂。时,追尊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为纪念“邱神仙”的无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为,岁岁庆祝至今,现已成为京津地区的著名风俗之一。
从开创龙门派的祖师丘处机的事迹看来,如果推开神仙的道业而不谈,另从国家民族兴亡的角度,来看衰乱时代中仁人志士的用心,便会使人发生无限的感慨。这些伟大的人们,生当其时,没有哪一个不是遭逢时世的衰乱,由于政治、社会衰败的反应,而另觅人生究竟的道路而来的。至于借此而寄情物外,将一片悲天悯人的血泪,洒向虚空的,其心尤可令人肃然起敬。[5]
清乾隆皇帝对丘处机劝成吉思汗“止杀”一事十分佩服,为其撰联曰:“万古长生,不用餐霞求秘诀;一言止杀,始知济世有奇功。”这一段的评语里,他言下对于长春真人徒的推崇备至,也就是对于宋朝一代的人物,有不胜遗憾之叹![8]
龙门派龙门中兴
清初,经王常月阐扬后,全真教龙门派在康、雍、乾时期出现中兴盛世,遍及大江南北。其中,龙门派第十一代闵一得,凭借教理及著作的显赫成就,最为著名。  ()修道经历丰富,历吴楚燕赵,足迹半天下。“三教同修”,“以儒释之精华诠道家之元妙”。辑撰《》,以内丹为主,收道书三十余种。他被尊为启龙门方便法门之祖,在江浙一带影响颇大。
龙门派宗派发展
自清初王常月先后在北京,以及南京、杭州、湖州、等地传戒收徒以后,龙门派确有很大的发展。发展中心在江、浙,遍及全国许多省区。尤以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几朝为最盛。其间支派繁衍,不少支系更流传至近现代。 因此它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最昌盛的道教派别,几乎成为的代表。其盛况与佛教 禅宗五家中的宗相类似,故世有“临济、龙门半天下”之说。
龙门派以第一代赵道坚为上托的开教祖师,第二代张德纯活到元末,其事迹难以全部凭信,第三代以后进入明代。据此,明代实为龙门派的肇建时期。在那个时期中,徒众甚 少,还未形成独立道派。如第四代宗师周玄朴于洪武二十年(1387)受教,其传记曰: “是时玄门零落,有志之士,皆全身避咎。师隐青城,不履尘世五十余年,面壁内观, 不以教相有为之事累心,弟子数人,皆不以阐教为事,律门几致湮没。”第五代宗师沈静圆于明天顺三年(1459)至,挂单于书隐楼,亦发出:“慨仙踪之不振,吊逸绪之无承”的浩叹,而“有终焉志”其后,终明之世,不见起色。
明至清初,形势有所变化。清统治者为了笼络汉人,在顺治康熙雍正三朝,实行较为宽松的宗教政策,为道教的发展提供了较好的政治条件。加上当时民族矛盾尖锐,使一批怀着国破家亡之痛,又耻于剃发易服的明遗民,不愿事清,而愿隐居山林或遁入,为道教的复兴扩大了道士来源。在上述情况下,龙门派第七代宗师王常月从华山北上京师,挂单于灵佑宫,不久移住,在那里传戒收徒,方使龙门派一度获得复兴, 一改明代衰落的旧观。
,号昆阳子,长治(今属山西)人。两遇赵真嵩传道,居多年。 清顺治二十年(1655)离华山上北京。“丙申(1656)三月望日奉旨,主讲白云观,赐 紫衣凡三次,登坛说戒,度弟子千余人,道风大振”。康熙年间,王常月又率弟子詹 守椿、邵守善等南下,先后至南京隐仙庵、杭州宗阳宫、湖州、湖北等地 传戒收徒。二十余年间,度弟子甚众,使久衰的顿呈中兴之象。王常月被誉为龙门“中兴之臣”。王常月死后,其弟子更在各地开山授徒,形成许多龙门小支派。如黄虚堂(派名守正)启苏州浒墅关太微律院支派,门下有孙碧阳。陶靖庵启湖州金盖山云巢支派,门下有陶石庵——徐紫垣——徐隆岩递相嗣传。金筑老人盛宗师启余杭金筑坪天柱观支派,门下有潘牧心——王洞阳——潘天厓递相嗣传。黄赤阳(派名守圆),住持杭州大德观,下传周明阳,启杭州金鼓洞支派。吕云隐(派名守璞),启苏州冠山支派,门下有吕全阳、鲍三阳、樊初阳、翁朝阳、金玉衡,徐艮阳、邱寅阳、钱函阳、孙则阳、归南阳、 邵悟真、徐鹤岭、潘无尽等,十分兴盛。其中邱寅阳又启嘉善长春宫支派,钱函阳又启无锡长春宫支派。另外王常月还有不少弟子,或云游四方传道,或隐居一地修炼。谭守诚(?~1689)则得王常月衣钵,住持京师。后来吕云隐门下鲍三阳继任该观住 持。[9]
与王常月同辈的沈常敬一系,门庭亦盛。沈常敬门下有、黄赤阳,黄赤阳又从王常月受戒,合王、沈二系传承于一。孙玉阳住持茅山乾元观、下传阎晓峰、周明阳(派名太朗)、范青云(派名太青)。周明阳又从黄赤阳受戒,开杭州支 派,一时影响颇大,从学者千余人。其中高东篱()晚年继范青云主持天台 桐柏观,门下有方镕阳、沈轻云、闵懒云(派名一得),门庭最盛。
纪念物以上是龙门派传衍繁盛之区,集中于江、浙一带,是为龙门派传播的中心。除此之 外,在全国各地,乃至东北、西南、西北等边远地区,皆有龙门派的传播。如东北辽阳道士(?~1673),隐于本溪九顶铁刹山八宝云光洞修炼三十余年,为关东全真道始祖。康熙初,盛京将军乌库伦迎请至盛京,尊为师长,建三教堂以居之,后扩建,改名太清宫,即今沈阳太清宫。据《太清宫丛林历史法略》载,从道光三年至光绪五年,该宫就传戒四次,受戒者每次递增,前后凡数百人。
后有(),道号寒松,又号烟霞,湖北武昌人。辞官去太 子坡,礼龙门第九代(名守椿)为师。康熙八年(1669),入川至青城山,后去 成都青羊宫。康熙三十四年(1695),成都府臬宪赵良壁见而异之,捐银命建二仙庵, 请其住持。后又得康熙帝召见,于康熙四十一年(1702)敕号碧洞真人。从此开龙门派 碧洞宗支派。二仙庵成为龙门派著名丛林。从清初传至如今已历二十四代,成为近代四 川道教的主要派别。
据《长春道教源流》卷七载,有龙门第十一代道士,于康熙间入广东。 任住持。其徒柯阳桂(),度弟子百余人。清末,有儒士陈铭珪(1824~?)嗣其传,派名教友,住持罗浮山。撰有《长春道教源流》八卷,收集全 真道史料颇富,为研究史的重要资料。其卷七云:“今粤东罗浮及会城诸道观, 询其派,又皆全真也。”大脚仙在,有龙门派第十一代(),号悟元子,山西曲沃(今 闻喜县东北)人。出家后,云游晋、陕、川、甘一带,遇龛谷老人传丹术以后,隐甘肃榆中县栖云山修炼,并著书立说,所写丹书被辑为《道书十二种》,流传颇广,成为清代内丹学一大家。
在云南,还有被称为“龙门西竺心宗”的特殊支派。据《金盖心灯》所述,该派祖 师鸡足道者,自云月支国人,名野怛婆阇,自印度来华,居鸡足山修炼。顺治十六年 (1659),赴京师谒王常月,受其戒法,赠名黄守中,为龙门第八代。该派以为 活动中心,下传管天仙(派名太清)、大脚仙(王太原)。再传金怀怀(王清楚)、白马李等。
此外,湖北武昌,在清末,“著屋千间,道友万数”,与西安八仙庵、成 都二仙庵等并称天下龙门大丛林。山东福山县道士张宗璿,为龙门派第二十三代,于光 绪十年(1884)赴传法,开霍山派。又有龙门派第八代(),于清初去江西南昌西山,兼传净明道,成为当时净明道的重要传人。
龙门派龙门宗师
龙门派尊之一的为创派祖师,尊邱处机弟子赵道坚为创派宗师。随邱祖西行的十八位祖师赵道坚、宋道安、尹志平、孙志坚、夏志诚、宋德方、王志明、于志可、张志素、鞠志圆、李志常、郑志修、张志远、孟志稳、蓦志清、何志清、杨志静、潘德冲。后经元世祖、武宗的诏封,十八祖师等遂被全真道龙门派奉为“十八真人”。
邱处机(1148年—1227年),字通密,道号,登州(今属山东省)人,全真道掌教、、思想家、政治家、文学家、养生学家和医药学家。丘处机为南宋、金朝、蒙古帝国统治者以及广大人民群众所共同敬重,并因以74岁高龄而远赴西域劝说止杀爱民而闻名世界。[1]在和信仰中,丘处机被奉为全真道“”之一,以及的祖师。1227年(正大四年),丘处机在长春宫宝玄堂逝世,享龄80岁,瑞香氤氲整个北京城三日,世人称奇。时,追尊其为“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天下百姓为纪念“邱神仙”的无量功德,遂定其生辰正月十九为,岁岁庆祝至今。[10]
赵道坚(),原名九古,祖籍檀州(今河北密云),父任平凉府同知时,徙居平凉(今属甘肃)。《长春真人西游记》载其事,《终南山祖庭仙真内传》列有其传。金大定十七年(1177)入道,十九年,师于(今属甘肃)。二十年,马钰还终 南,命其往师事,易名道坚。元太祖十四年(1219),处机应成吉思汗之诏赴西域,选赵道坚从行,为十八随行弟子之一。途经一年余,于1221年五月渡陆局河,七月越阿不罕山,十一月至赛兰城。道坚谓曰:“我随师在时,觉有长往之 兆,颇倦行。后尝蒙师训,道人不以死生动心,不以苦 乐介怀,所适无不可。今归期将至,公等善事父师。”数日示疾而逝。邱处机命门弟子葬九古于东郭原上。《金盖心灯》卷一《赵虚静宗师传》曰:“师姓赵,名道坚,号虚静,南阳新野人。”他修持凡三十年,功圆行满,将示化,始以戒法口诀,于皇庆壬子年(1312),十月望日,郑重其礼,亲授河南道士张碧芝名德纯。”此传本之王常月《钵鉴》,其文稍简。将此传与《长春真人西游记》、《祖庭仙真内传》比较,除改变籍贯外,主要是略而不提 赵道坚的真实经历,而将其时代延后,着重叙写他在元世祖至元十七年(1280),如何受传三戒,付衣钵等事。意在标榜龙门派的建立是出于邱处机的旨意,他所选定的赵道坚是邱处机衣钵的继承人,即龙门派的创建人。[11]
尹志平()为金末及元代蒙古时期著名道士。字太和,祖籍沧河北沧州,宋时徙居(今山东)。生于金大定九年(1169)。幼颖悟,读书日记千余言。年十四遇,遽欲弃家入道,父不允,遂伺机潜往。后被追还,锁闭静室。无何,复遁去。逃之再三,父始从之。初住(今属山东)之西庵。金明昌二年(1191),参于(今属山东),遂执弟子礼。久之,尽得邱之“玄妙”。此后,又问《易》于,受箓法于。于是道名四播,远近尊礼,参道者不绝。继住潍县(今山东潍坊市) 之,主盟齐东者二十年。元太祖十四年(1219),自乃蛮派使臣刘仲禄征召,闻志平为处机之上足,乃假道潍州,偕同志平去莱州昊天观见处机。对于邱处机之绝金、宋就元聘,起了赞画的作用。第二年,随邱处机北上燕京,西觐成吉思汗于大雪山,为处机十八随行弟子之冠。元太祖十九年,随处机返燕京,居长春宫。当是时,声名远播,四方尊礼者云合。志平曰:“我无功德,敢与享此供奉乎!”乃退居(府治今河北)之龙阳观,寻隐烟霞观。邱处机卒时遗命志平嗣教(或云遗命宋道安嗣教。待处机丧事终,宋以年老请志平代),是为全真道第六代掌教宗师。[12]
宋德方(),字广道,号披云,掖城(今山东)人。先世以积善见称。初生之时,里人见其家祥光照彻,时大定癸卯岁(1183)八月一日也,仅能言便好读书,颖悟强记,识者谓是夙性薰习故在。宋德方很小就从为道士,继而师事,是十五年(1220年)随丘处机西游晋见成吉思汗的十八人之一。西游归来后,随丘处机驻(今北京)之长春宫,为教门提点。九年(1237年),遵其师丘处机的遗志和嘱托,来到玄都观,总管《玄都道藏》,他亲历晋地的(今),、太原、等地,搜罗亡佚,历时近十年,刊成全藏。又在开九阴洞,建立道教言观,成为一代有影响的道教,被尊为“天师”。乃马真后称制三年(1244年),即《玄都道藏》大功告成之时,被赐号“玄都至道真人”。至元七年(1270年),即他辞世后二十三年被追赠为“玄通弘教披云真人”。著有《乐全前后二集》。[13]
,号碧芝,河南 洛阳人。元皇庆元年(1312)受教,隐华山,元至正二十七年(1367)以教付陈通微, 不知所终。[14]
陈通微,号冲夷子,山东东昌(今聊城)人,原为道士,受教后, 周游各地多年,隐入青城山,于明洪武二十年(1387)以戒法传周玄朴。
周玄朴,号大拙,陕西西安人,受教后,仍居青城。明景泰元年(1450)以后他适,不知所终。不履尘市五十余年。后得天台张宗仁、山西沈静圆,乃悉传宗派法戒。景泰元年十月逝世,享年一百一十岁。为龙门第四代律师。[14]
,原名宗仁,号无我子,浙江人。《金盖心灯》载:其世代业儒,精通性理之学。永乐年间举明经,隐居不仕,讲学于。父母双亡后,弃家云游,参访高人达士。至天台山人道门,精八元阳经及丹诀,著述颇多,皆毁弃。后游青城山,见,慕其道德高尚,遂师事之,仍还天台隐居。景泰元年(1450)遣徒召静定至青城,授以龙门大戒。嘉靖元年(1522)七月逝世。是为龙门第五代宗师。[14]
(?—1465),江苏人。祖籍。字哉生。原名旭,晚号顿空氏。幼时父母双亡,扶柩归葬山西,路遇天台山道士,语以要语,遂有出尘之志。《金盖心灯》载:正统十三年(1448)出游,又遇张静定,师事之,改名静圆。景泰二年(1451)南行至天台,居桐柏山中。天顺三年(1459)至金盖山,居书隐楼,道价日盛,从学者日众。成化元年(1465)春,遇华亭卫真定于语溪,遂携至南宫,授以宗旨元脉,不久谢世。是为龙门第五代宗师。[14]
(?—1628), 山东人。原名得源,号复阳子。《太上律脉源流》载:年二十,精通经史,博览道释要典。年二十五岁,父母双亡,遂弃家出游武当。至茅山阅道籍。遇,慕其道德,遂请皈依。静定乃改名为真嵩,授受戒旨,嘉靖二年(1523)至王屋山,精修法要,习大定三年,嗣是六通具足。崇祯元年(1628)传其道与王平,乃返天台,旋入而终隐。是为龙门第六代律师。[14]
(1441——1645),字元宰,号平阳子,浙江嘉兴石门人。《金盖心灯》卷一载:其先世居华亭,宋末元初,正节先生开白社书院于石泾塘,遂家石门。真定生性鲁钝,但性至孝。既长,欣慕方外之游,师事沈静圆,乃从师至南宫,命名真定,授以宗旨,自是修道愈勤,毫无倦志。二年(1645)十月逝世,时年二百零五岁,是为龙门第六代宗师。[14]
龙门派龙门祖庭
龙门洞,全真龙门派祖庭,始于春秋,建于西汉,盛于金元。因道教全真派真人之一长春真人丘处机隐修于此,创立龙门派,被誉为“龙门祖庭”。龙门洞景观以奇险著称,素享关中第二华山之誉,与“西镇”吴山(今属宝鸡市)东西相望,相互辉映。它是道教龙门派的发祥地,为道教徒顶礼膜拜的祖庭,因而驰誉遐迩。龙门山奇峰叠起,森林茂密,飞瀑流泉比比皆是,更有寒潭幽洞遍布山中,为关中山水奇观。
龙门洞,坐落在景福山,古名灵仙岩。景福山,一名玄陇,一名龙门,北岳佐理之山,在陇州汧源县。周回二千里,属景福仙伯治之。环列三十六洞,二十四潭,九峰,洞洞通仙界,潭潭透幽境。天地奥区,藏壑于东陇之麓,窈而深,幽而邃,层峦绝巘,无径可通,丹梯石磴,层俯而下,群峰峭削,实鬼斧所劈。崖瀑淙淙,时作风雨,隐有神龙变化,疑骇莫测。异哉斯境,非有神术具巨灵手辟草开山,则至今一虎豹穴、蛟龙窟也。(乾隆《陇州续志》卷八)[15]
白云观,全真十方丛林,也是龙门祖庭。位于外道。始建于唐,为奉祀之圣地,名。时,引大加扩建,更名大天长观,金末重建为。白云观内收藏着大量的珍贵文物,最著名的有“三宝”:明版《》、唐石雕老子坐像及元大书法家的《松雪道德经》石刻和《》附刻。新中国成立后,、中国道教学院和中国道教文化研究所等全国性道教组织、院校和研究机构先后设在这里。白云观也是“文革”中北京很少被破坏的寺庙之一。
白云观初建于二十六年(739),原名天长观,金明昌三年(1192),重修此观,改名为太极宫,金泰和三年(1203),太极宫毁于火。元初道教全真派长春真人丘处机奉元太祖成吉思汗之诏驻太极宫掌管全国道教,遂更名长春宫,为中国北方道教的中心。金正大四年(1227)丘处机逝世,其弟子在长春宫东侧建立道院,取名白云观。元代末年,长春宫等建筑毁于兵燹,白云观独存。明洪武二十七年(1394)重建前后二殿和一些附属建筑,正统年间又大规模重建和添建,使观之规制趋于完善。明正统八年(1443),正式赐额“白云观”。明末,白云观毁于火。清康熙四十五年(1706)在原来基础上重新大规模重修与扩建,今白云观的整体布局和主要殿阁规制即形成于此时。以后,在乾隆、光绪年间又有修缮和少量添建。民国期间,观内建筑大都因年久失修变的残破。解放后,政府于1956年拨款进行修缮,1957年定为中国道教协会会址。“文革”期间,白云观再次受到破坏,1981年又拨款全面修葺,并对外开放。1979年,白云观被公布为北京市文物保护单位。日,白云观作为清代古建筑,被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五批名单。[16]
磻溪宫,旧志载“在县东南六十里河谷中,为邱长春成道处。本名长春观,邱人元为国师,磻元诒改观为宫”。今虢镇渭河大桥南端磻溪河谷中,俯水面山,殿阁巍然,古时为宝鸡第一道场。宫内有八棱碑,上刻老子《道德经》,有《邱长春内传碑》一通和清风台一座。保存完好,其余殿宇多已拆毁;宫外有银杏树一株,高数丈,大数围,枝叶繁茂,据传为邱长春所植。
此宫南依秦岭,北拥渭水,“磻溪古宫”被誉为陈仓八景之一,被命名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磻溪宫是宋末元初道教全真派七真之一丘处机修行过的道观,古为宝鸡第一道场,后因成吉思汗颁诏改观为宫。为彰其德,元代官吏杨文葆大兴土木,营造殿堂,环绕凤女楼,遥对凤凰台,建成二郎庙、玉皇庙、三清观等大小庙宇百余间,后被毁,唯萧史弄玉吹萧引凤之凤女台犹存。
磻溪宫留有许多珍贵的道教遗迹,其宫内有元代所立八棱碑一通,系青色大理石精磨而成,帽高150厘米。上有浮雕像4尊;幢高275厘米,分8面,每面27.5厘米,上刻老子《道德经》五千言,为元代所立,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还有“丘长春内传碑”一通,元至元十八年(1281)二月,磻溪长春成道宫提点方志正等立,碑首有浮雕二龙戏珠,阳刻楷书“镇第五代宗师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内传碑”17字。阴刻楷书“全真第五代宗师长春演道主教真人内传”全文详记邱处机生平事迹。碑高257厘米,宽119厘米,厚26厘米,碑座长150厘米,碑上字迹清楚,保存完好。[17]
龙门派龙门字辈
全真龙门派百代谱
道德通玄静, 真常守太清。一阳来复本, 合教永圆明。
至理宗诚信, 崇高嗣法兴。世景荣惟懋, 希微衍自宁。
惟修正仁义, 超升云会登。大妙中黄贵, 圣体全用功。
虚空乾坤秀, 金木姓相逢。山海龙虎交, 莲开现宝新。
行满丹书诏, 月盈祥光生。万古续仙号, 三界都是亲。
龙门派宗派传播
龙门派传播的中心在江南(与初期在北方不同),不能不受南方本位道教的影响,表现出与正一道融合的倾向。如铁竹道人,本从王常月受戒,为龙门第八代,后改宗正一,启苏州穹窿山支派。八代孙守一门下阎晓峰,住茅山乾元观,其所传后人改皈茅山派。八代徐守诚,参礼南昌西山净明道士孔玄微,兼传净明道,其徒 张太玄亦兼师净明道士周德峰。十代王洞阳晚住余杭大涤山,济人作福无虚日,延请祈祷无不立应,《金盖心灯》谓其“名誉籍甚”。十一代徐嶐岩,后归正一道,法名汉臣,精于道法,其徒蒋雨庵、陈樵云、朱春阳,皆得正一法,蒋雨庵并传承正一派。其后还有沈一炳、、曾一贯、王来因、陈来干等等。至清末,各地全真派龙门道士,大都兼行祈禳斋醮,以香火收入为谋生之一途,全真与正一在宗教行持方面渐无多大区别。
徐颂尧.天乐集.北京:宗教文化出版社,2013
邵以正.道藏:文物出版社、上海书店、天津古籍出版社联合出版,1988年:第34册488页
陈教友.长春道教源流:巴蜀书社,不详:第31册11—23页
张文.丘处机与龙门洞:陕西人民出版社,1999
.宗教知识[引用日期]
.中国道教协会[引用日期]
《元史》:仲岁己卯,太祖自乃蛮命近臣札八儿、刘仲禄持诏求之。处机一日忽语其徒,使促装,曰:“天使来召我,我当往。”翌日,二人者至,处机乃与弟子十有八人同往见焉。明年,宿留山北,先驰表谢,拳拳以止杀为劝。又明年,趣使再至,乃发抚州,经数十国,为地万有余里。盖蹀血战场,避寇叛域,绝粮沙漠,自昆仑历四载而始达雪山。常马行深雪中,马上举策试之,未及积雪之半。既见,太祖大悦,赐食、设庐帐甚饬。
.中国道教发展史略[引用日期]
李养正.新编北京白云观志.北京:宗教文化出版,2003
.龙虎山道教协会 - 龙虎山嗣汉天师府官方网站[引用日期]
李志常.长春真人西游记:不详,丙戌年八月
英廉.钦定日下旧闻考:不详,不详
李维祯.山西通志:不详,不详
闵一得.金盖心灯:不详,不详
陇县地方志编纂委员会.陇县志.陕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3-12:第二十六卷 龙门洞
.中国宗教学术网[引用日期]
《宝鸡县志》编纂委员会.《宝鸡县志》.陕西西安:陕西人民出版社,1997
清除历史记录关闭}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三国如龙传什么门派好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