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新款mac一体机安装win10内存条怎么安装

穷人救星:丐版2015款Apple 苹果 iMac 27英寸 5K 一体机晒单及动手升级 篇二:加装外置USB-SSD经验谈_生活记录_什么值得买
穷人救星:丐版2015款Apple 苹果 iMac 27英寸 5K 一体机晒单及动手升级 篇二:加装外置USB-SSD经验谈
上一篇里给我新买的乞丐版iMac 27加装了内存,但最终一定要解决的问题是SSD。由于iMac内置的那个1TB的机械硬盘实在是太烂,随便点个什么东西都要等半天,忍无可忍,于是把系统装到了64GB的CZ80里面去,发现就算是读180写160的CZ80,使用体验也比机械硬盘好了太多。上一篇的传送门:&Part.1野草拔不尽,春风吹又生自从大学买了第一个苹果产品:theNewiPad之后,便一直坚信苹果产品基本上都是同类产品里性价比最高的。大学生时代穷,并没有多少消费能力,所以走了不少弯路。想买平板,为了贪图便宜买了第一代KindleFire,研究各种刷机包不亦乐乎,后来充电器烧了,寻思着买个输出| 赞184 评论211 收藏582&穷人救星铁甲战将说到加SSD,眼前的可选方案有这么几个:1. 淘宝购入拆机的Apple SSD。只能用比较近期的PCI-E的型号,比较贵,价格和SM951差不多(其实本来就是苹果定制接口的SM951)。拆开整台iMac装进去。可以跟原装的机械硬盘组FusionDrive。2. 购入比较靠谱的SATA SSD,例如Intel的730或者SanDisk的ExtremePro,再加一个2.5转3.5的盒子,拆开整台iMac,替换原来的ST。3. 购入SATA SSD再加Thunderbolt,SATA的SSD还好说,TB接口的硬盘盒奇贵。但好处是在系统中会识别成SATA设备。4. 购入SATA SSD再加USB3转SATA的硬盘盒/转接线,价钱最低,但系统识别为USB外置储存设备。如此会无法使用恢复分区。权衡一下,方案1和2都要拆机,我本来对自己动手能力挺有信心的,但在搜索方法的时候看到有人拆机时手滑将屏打碎,修一下5k大洋就没了。再说毕竟拆过了都是没保修的,实在要实施的话,还是等到保修过了之后再考虑吧。剩下方案3和4,这个网上有不少经验了,我起初是比较看好方案3的,毕竟原生SATA,但搜索了一下,妈妈呀,最便宜的ThunderBolt硬盘盒是700块,而且还是第一代TB,也就是传输速度只有300~400MB/s,第二代和多盘位的TB硬盘盒多数在的价格,若不是不想拆机,这个价格肯定去买PCI-E的SSD啦。无奈穷,只能选最便宜的方案4。USB 3.0的速度并不比初代ThunderBolt差,实测读写可以有420MB/s。尤其需要留意,要选择支持UASP(USB Attached SCSI)协议的桥接芯片。经过一番纠结,最终方案定下来了:&这是天猫里唯一明确写出了桥接芯片是JMS578的产品,这个在网上已经不少人测试过可以开启UASP协议,在Windows下支持Trim、NCQ等多个指令集。比较可惜的是,由于OS X默认关闭外置设备的Trim支持,所以即使UASP启用的情况下仍然是不支持Trim的。但不管怎么说,UASP的速度确实比传统的BOT (Bluk Only Transfer)传输方式要快上不少。 而且之前使用CZ80的经验让我确定,即使是USB桥接的SSD,怎么都要比机械硬盘强多了。再然后就是确定SSD了。我原本有一块的铁甲战将480G,恰好大妈又推了一个:&&值友爆料原文:480G的硬盘,240G的价格!目前京东微信端/QQ端报价599元,使用500-40优惠券后实付559元,历史新低价,需求大容量的朋友可以看看。| 值18 评论45 收藏18&480G的SSD居然只要559!还要啥自行车.... 啥也没想就下单又买了块。联群主控搭配东芝的15nm TLC闪存颗粒。这么便宜的价格,加上这么不靠谱的主控和不知道是不是白片的TLC颗粒,怎么看都不靠谱。不过不管了,反正便宜。两块放在一起刚好组个RAID 0。估计肯定有人忍不住要吐槽我这个做法,白菜价SSD,白菜价USB易驱线,还要组RAID 0,简直不要命了。没错,这做法确实很作死,但我一点也不担心,继续看下去你就懂了。新旧两块连型号都不一样。我们先在Win10里看看,买的易驱线配合这个SSD之后UASP是否正常工作:&不错,已经显示为USB Attached SCSI设备了。换到笔记本的SATA口上,跟USB口对比,可以看到除了接口那一栏是UASP这个不同之外,其他都是一样的。支持的功能也包括了S.M.A.R.T、APM、NCQ、TRIM,一个不少。再对比传输速度:比较慢的那个是USB转接后的速度,可以看出确实有一些性能损失,毕竟SATA3的速度是6Gbps而USB3.0的速度是5Gbps。但比起传统BOT方式来说,已经有很大的进步了。我有另一个硬盘盒,同样这款SSD读写速度只能到300 MB/s上下。另外由于不知道什么原因,AS SSD Benchmark这个程序一直无法正常完成用USB转接后的SSD的跑分测试,总是会到一半就出错中断,我怀疑是程序的问题,跟USB桥接的易驱线的质量以及SSD盘片的质量没有关系。所以也就没有对比测试的结果了,下图只是新旧两块盘的对比测试而已。&新旧两块盘对比看起来差距甚微,但其实只是因为这个软件测试不出来而已,后面会说到。好了,回到OS X系统,首要还是先测试一下OS X系统上UASP是否还工作,在终端中用ioreg命令,把结果输出到一个文本文件,之后打开那个文本文件,查找USBMassStorage,就可以看到一项:IOUSBMassStorageUASDriver看到系统加载了这个驱动,就意味着这个JMicron的桥接芯片目前工作在UAS的模式下。虽然UASP是工作了,但相比Windows下,还是有遗憾的地方,打开DiskUtility,查看详细信息可以发现,这个USB转接后的硬盘没有被认做是,而且也不支持S.M.A.R.T.,当然就更加不用说支持Trim了。&也就是如果像我这样用外置SSD的话,装Windows可能更合适。但是要问我这个没有Trim支持的USB-SSD在OS X中体验如何,我可以负责任的说,挺快的。实话说有Trim和没Trim我没有用出太大的区别来,毕竟这块盘是有类似SLC cache的技术的,一定量写入时速度不掉,压力测试之后速度会掉,但过一阵子性能又会恢复了。主控在空闲时自动将SLC缓存中的数据写入TLC区块,被写入的区块是否Trim过其实对实际体验的影响很小。只有极端压力测试的时候才能显现出来。OS X下有一个免费软件叫Blackmagic Disk Speed Test,这个软件相比Windows下的AS SSD Benchmark之类的测试软件来说,功能比较少,只能测持续读写速度。但这个测试会不断循环,所以可以看作是压力测试。由于这里已经是iMac的环境,所以下面的成绩都是采用USB连接的。首先是空盘的第一次测试,这时候不管是否有Trim,都是最好的性能,写入的区块应该还是SLC cache,所以这个成绩十分接近之前在Windows下用USB连接时的成绩。读425 MB/s写412 MB/s。新旧两块盘表现的差别并不大,我就不作对比了。但是我之前也说了,这个软件是个磁盘压力测试软件,只要我不点停止,测试会一直持续下去,这样SLC cache将被耗尽,主控会直接将数据写入TLC区块中。这样的结果就是掉速,也就是说,闪存的真实速度会暴露出来。这里我留意到一些有趣的事:上图是旧盘(型号GX480L10A121-A1)的压力测试结果,读取速度没有什么变化,依然是420 MB/s上下,但写入掉速掉到了172.1 MB/s。再看这张图,新买的盘子(型号GXTA1C0480A)读取速度依然400 MB/s以上,但写入速度掉到了344.7 MB/s。Interesting。起初我以为,旧盘因为写过数据,因此性能下降,后来我突然脑内一闪就想到了: &&&&&&&&&&&&&&&&&&&&&&&&172 x 2 = 344测了多次,新盘的写入速度都是旧盘的2倍,而且偏差不大。考虑到主控相同,那么比较合理的解释就是,通道数不一样。也就是在第一批产品里,主控的通道数只用了一半,闪存颗粒只焊了了480G,其余空焊。单颗粒容量比较高,若全部通道用完,应该就能有960G的型号了。但后面批次的产品,单颗粒容量减半,全部通道用完也才480G容量,但是由于通道数多了,写入的时候速度就恰好翻了一倍。然后由于颗粒总体的理论读取速度基本都已经超过了SATA6G的上限,所以在读取速度上没有多大差别,然而写入速度却有了一倍的差别。当然这都是推测,我并没有把盘拆开来看过,所以也不知道里面到底有多少颗粒。虽然两块盘体质不同,但并不影响组RAID 0工作,反正有SLC cache,日常使用里真正需要大量数据写入的时候并不多,两块盘应该可以和睦相处。这里插入说一个事情,Apple在El Capitan版本中,更新了Disk Utility,除了界面风格变化外,还删减了许多功能,其中一项就是RAID。苹果除了较早期的Mac Pro电脑可以选配硬件RAID阵列卡之外,其他时候使用的都是软RAID技术。但相比Windows,苹果的软RAID卷性能要好很多。不知道苹果出于什么考虑,或许是用的人太少?或者它觉得普通用户用不上?总之这个功能就这么被删掉了,没有任何事先通知,也没有解释原因。但毕竟苹果一向很重视系统升级时候的平滑度,要是这个功能真的不支持了,那从Yosemite升级上来的用户岂不是开不了机?苹果当然不会让这种事情发生。所以在El Capitan里,RAID还是支持的,只是图形界面把这个功能隐藏掉了。有两个选择,一是在Yosemite或者更低版本的系统下分区,二是采用命令行工具。由于我另一台黑苹果目前的系统仍停留在Yosemite,所以我就直接将两块USB-SSD盘接到笔记本上,打开磁盘工具,在图形界面下完成RAID 0卷的创建。具体可以参考AKiTiO的网站:&艾客優品 (AKiTiO) 專門從事外接儲存設備的設計與研發。我們的硬碟盒功能包含各種傳輸介面與功能,USB3.0,eSATA 和 Gigabit 網路產品與磁碟陣列(Raid)產品。这个网站很详细的说明了如何在OS X 10.7~10.10中使用图形的磁盘工具建立RAID卷,同时也提供了10.11下通过命令行建立RAID卷的教程。由于是台湾网站,翻译和惯用词跟大陆的不太一样,分区存放的RAID磁碟组就是指RAID 0,对应英文的Stripe。这是建立好RAID卷之后的样子,卷标我就叫USSD了:建立好RAID卷之后,当然先进行一下性能测试。刚开始脑子一时间短路了,居然将两个USB线都插到了桌面上的Hub里,测试了一下,性能相比单盘居然不升反降,我都开始怀疑自己的智商了:&测试结果证明我的智商确实值得怀疑,我不应该想着节约USB接口之类的,更不应该把两块盘接到同一个Hub上.......&& 把USB线换到直插机器后面之后,测试就正常了。炸裂的速度,虽然相比原厂PCI-E的SSD来说,读2.2G写1.7G是遥不可及的速度,但那可是SM951啊.... 单是256G的售价就已经接近1700大洋了。而我这个,960G才花了一千出头... 至少,我获得了超越USB 3.0单个Root端口5G和SATA6G上限的速度,通过RAID 0将读写都堆到了接近800 MB/s,可喜可贺,可喜可贺。而且压力测试也没让我失望,即使在SLC cache耗尽的情况下,依然能保持800 MB/s的读取和343 MB/s的写入速度。接下来就是安装系统了。毕竟折腾了一个这么快的RAID卷,不用来做系统盘就没什么意义了。安装OS X系统要比装Windows容易多了,首先是去Mac App Store下载一个El Capitan的安装程序。通过搜索找到El Capitan,并点击下载,系统会告诉你El Capitan已经安装,是否需要下载安装器。当然这里选择继续。如果搜索到的El Capitan显示为绿色的已安装按钮,试试按住?或者?或者?的同时点击,具体是哪个键我不记得了,反正肯定是这三个键的其中一个,试试就知道了。这样就能把El Capitan的安装器下载回来。下载好的安装器会出现在Launchpad中,似乎下完就会自己弹出来,如果见不到就去Application里找。 & &&&&&继续之后是许可协议,同意之后可以看到安装目标,这里是没有选择USSD这个卷的,点下“显示所有磁盘”之后,就能见到了。到这一步之后就没有什么了,一路下一步之后会重启,等它重启几回之后就可以进到第一次的配置界面了。这时候可以设置语言、账户、iCloud等等一堆东西,这个时候可以选择从旧硬盘迁移数据,迁移过程也很傻瓜化。全部完成后就进到桌面了,现在系统已经装到了USSD这个卷上,并从USSD引导了。在关于本机画面里,可以看到启动磁盘已经变成 USSD 了。这样,原来的内置内置硬盘就已经被架空了。现在,我们有了一个960G大小的RAID 0的SSD,而且读写速度都有接近800 MB/s,最终花费不到1200元。这可比原来的1TB机械硬盘快多了!机械硬盘要你何用!要你何用!要你何用(回音)....好了,可怜的被主人抛弃的悲惨的机械硬盘君,真的没用了吗?并不!!! 在前面一直被忽略但是却很重要的一点:安全性。这是RAID 0,而且还是最廉价的SSD和最廉价的USB易驱线啊!四个东西中的任何一个出现故障,都会导致掉盘,数据全毁!如此高风险的方案,为何要这么作死?这里便是到机械硬盘君上场的时候了。Time Machine是一个伟大的发明,也是Mac OS X比Windows高到不知道哪里去的一个最给力的功能。我们只需要将内置硬盘全盘抹掉,将Time Machine功能打开,并指定目标磁盘为内置HDD,一切便可高枕无忧!这1TB的HDD正好拿来做Time Machine的备份盘。同时我还可以将Time Machine备份指向Microserver Gen8上的黑群晖中,这样OS X的系统盘就有了两份备份,虽然不像RAID 1那样,在掉盘的时候可以即时恢复,但有了Time Machine,至少可以保证你的个人文档数据和系统配置不会丢失,包括放在照片库中的相片,以及自己整理好的音乐,等等。相比其风险和廉价的RAID 0卷带来的收益,权衡之后可以发现,这是一个非常聪明的方案。称之为穷人救星一点都不为过~ [删除线]我太他喵机智了![/删除线]&&最后,是将这两块SSD收纳好,这时候3M的双面胶是非常好用的~ 只需要粘上就好了:中间找个厚度合适的东西垫一下就贴好了,也不影响盘片散热。如此贴一下,就可以将两块盘挂到iMac上面了。第一下贴歪了,强迫症发作,掰下来重新贴了一下,这次好了,看着比较舒服了。把线绕一下,从正面根本感觉不到这两块盘的存在,于是,这个丐版的iMac,已经被改造得终于能用了,性能几乎不输给中配版本,而且,我才花了1200块耶!真正的穷人救星!后记:这样第二篇也结束了,用RAID卷的方式还是有一些不便的地方,比如无法使用Bootcamp(对我来说不用也罢),以及无法建立恢复分区。所以以防万一,可以准备一个19.9包邮的16G小U盘,根据网上教程将El Capitan的安装程序放到U盘上面,这样做同时也会让U盘有了等同于恢复分区的功能,同时还能用于安装系统。如果只是为了SSD,不需要RAID的话,一块盘就够了,SanDisk的Ultra II的960G版本也不算贵,这样还可以省事些。至于有没有第三篇,我暂时也无法确定,最近略忙(拖延癌借口),这两篇其实已经拖了一个多月才写出来了。如果有,就说说如何在外置SSD中,通过WinToGo助手来安装Windows10吧,我这恰好有一块160G的Intel G2(Windows不支持装在前面我建立的RAID卷上,所以只能另找一块盘),虽然性能已经比较不中用了,但发挥一下余热还是可以的。事实上我装好了一个Windows10之后,各种操作试用了一下,整体性能还是不差的,虽然我几乎不用电脑来玩游戏,但偶尔偶尔也是有可能需要Windows的,备上一个也无妨。
推荐关注:
鼠标移到标签上方,
尝试关注标签~
相关热门原创
作者其他原创(3)
文中提到的商品
唯品会 正品鉴定官招募
全球自然挑战系列之西澳大利亚十大挑战
诺基亚手机 Nokia 7 Plus
乐歌 V9 乐小白 多感官办公学习车
GEARLAB燃烧装备实验室 超轻动态保暖羽绒服
赞161评论224
赞64评论139
赞36评论79
赞1640评论546
赞1032评论568
赞501评论375
赞420评论282
赞403评论251
扫一下,分享更方便,购买更轻松
用户名/邮箱
两周内免登录閫夋嫨璇?█
涓?枃(绠}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mac 一体机 安装字体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