葡 京贷伤城复活士兵怎么快速清理

专业的QQ下载站 本站非腾讯QQ官方网站
本类阅读排行
12345678910
热点图文新闻
没有查询到任何记录。
​DNF伤城打不过怎么办 伤城绿名怪和BOSS打法
导读:​DNF公会副本伤城打不过怎么办,很多玩家都觉得伤城的绿名怪和BOSS难打,但是伤城又是必打的副本,伤城通关一次增加0.5%净化率,在工会转盘处可以购买双倍净化率!下面一起来看DNF公会副本伤城的详细通关攻略吧。
公会副本伤城打不过怎么办,很多玩家都觉得伤城的绿名怪和BOSS难打,但是伤城又是必打的副本,伤城通关一次增加0.5%净化率,在工会转盘处可以购买双倍净化率!下面一起来看DNF公会副本伤城的详细通关攻略吧。DNF公会副本伤城打法图文教程玩家净化率为50%后开启2个地图,呐喊之地及破灭峡谷。伤城地形分为3类①②③伤城怪物特点以及技能复活的小兵:血厚,火属性攻击,无异常状态&魔女:攻击时有虚影,使用镰刀攻击亡灵:雾气减速,白云混乱幽冥枪兵:攻击时,向前冲刺,有击退效果,并且具有霸体状态!邪念体:召唤小怪幽冥弓术师:类似气功的念气,具有击退效果领主-被诅咒的枪骑士:Boss,召唤分身以及小怪
出处: 作者:腾牛小编
阅读本文后您有什么感想? 已有 0 人给出评价!吴于廑六卷本《世界史》笔记-更改打印版
吴于廑六卷本《世界史》笔记 第二章 上古埃及本章重点: 1、奴隶制国家的产生和中央集权君主制的形成、发展 2、各个历史时期阶级关系、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的发展、变化 3、不同历史时期生产力和社会经济发展的状况 4、奴隶制的发展和衰落 5、土地所有制的形式及其变化 6、埃及文化发展的主要成就 埃及是个有着悠久历史的地区,是迄今所知道的最早进入文明的地区之一。但它的历史却随着 古埃及的消亡而消亡, 直到 1822 年, 法国语言学家商博良根据法国殖民军队在埃及发现的 《罗 塞达石碑》上的三种文字(即埃及的象形文字、世俗体文字和希腊文字),破译了古埃及的象 形文字,使古埃及文明重见天日,由此开始了对古埃及历史的研究,并在西方形成了一门新学 科――埃及学。 第一节 埃及国家的形成与古王国一、上古埃及的自然环境与居民 埃及地处东北非洲,北临地中海,东北角过西奈半岛与西亚相通,东有红海,隔红海与阿拉伯 半岛相望,南为努比亚(现苏丹),西接利比亚,是欧、亚、非三大洲的联结点。 在地形上,埃及是一个狭长地带,尼罗河由南而北流贯全境,埃及国土明显分为两部分,即南 部尼罗河谷地带(上埃及),北部尼罗河下游三角洲地区(下埃及),河谷地带的东西两侧均 为沙漠高地,只有北部三角洲一带较为平坦。 在炎热而干燥的埃及,尼罗河每年的定期泛滥(7-10 月),不仅灌溉了万千良田,而且带来 了丰富的腐殖质和沃土,河水退后便开始耕种(11-2 月),3-6 月便开始收获,古代埃及人 称自己的国地为“凯麦特”,意为黑土地,对比荒凉的沙漠(红土地)而言。 古代埃及的居民是由东北非的土著居民和来自西亚的塞姆人融合而成的。埃及早在旧石器时代 就已有人居住,不过,开始时人们住在离尼罗河谷较远的地方,后来才下到河谷居住。约在公 元前六千年代,埃及进入新石器时代,成为世界上最早的农业地区之一。公元前四千年代后半 期,由于农业、手工业、畜牧业和渔业都有了较大发展,埃及的原始公社制度逐渐解体,开始 向阶级社会过渡,形成国家。 现代学者将上古埃及史分为以下几个时期: (1)前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年) (2)早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年,1-2 王朝) (3)古王国时期(约公元前
年,3-6 王朝) (4)第一中间期(约公元前
年,7-10 王朝) (5)中王国时期(约公元前
年,11-12 王朝) (6)第二中间期(约公元前
年,13-17 王朝) (7)新王国时期(约公元前
年,18-20 王朝) (8)后王朝时期(约公元前
年,21-31 王朝) (9)马其顿希腊人和罗马人统治时期(公元前 332-公元 642 年) (1)至(4)是奴隶制国家形成和统一王国出现时期,(5)至(7)是统一王国重建和帝国时 期,(8)至(9)是奴隶制国家衰落和陷于外族统治的时期。 二、埃及统一国家的形成 埃及最早形成的国家叫斯帕特(SPT,希腊人称之为诺姆,汉语译作州),其象形文字符号是 一被若干灌溉渠道分成若干块的土地, 这种小国家当时埃及有几十个之多,面积小且人口不多, 它们大多由部落联盟转化而来,每个 SPT 都有一个处于交通要道上的用墙包围起来的“城市”, 有自己的一套国家机器。国王可能既是军事首领,又是祭司长和最高法官。各斯帕特都有自己 的保护神,国家的名称就往往因其保护神而得名。 这些小国家常为了争夺土地、财富、奴隶和对尼罗河水的控制权而不断进行兼并战争,统一的 奴隶制国家正是在这个过程中逐渐形成的。统一的过程从早王朝时期开始,早王朝末期到古王 国初期才基本完成。埃及的传统认为,BC3100 年左右,美尼斯是埃及第一王朝的建立者,也 是埃及国家的统一者。但据考古资料,埃及的统一至少在前王朝时期即已开始,美尼斯时期的 统一活动更多,但不意味着统一的完成。 统一客观上反映了埃及奴隶制经济发展的需要, 加强了奴隶主阶级对内镇压和对外掠夺的力量。 但随着统一国家的形成,埃及的阶级关系更加复杂化,阶级斗争也在更加广阔的范围内展开, 因此原来小范围内的国家机器已不适应,所以,在早王朝时期的统一过程中,奴隶主阶级的国 家机器也在强化,设立了许多新的官职,君主专制也在形成中,对人民的控制也加强了。 三、古王国时期 1、社会经济与阶级关系 (1)社会经济状况 古王国时期,由于国家走向统一,奴隶制经济得到较大发展。铜器已经普遍使用,在许多方面 逐渐排斥石制工具,手工业的分工也有所发展,出现了冶金、制陶、建筑、纺织、造船以及艺 术手工业(雕刻)部门。商业方面,国际国内贸易都有所发展,国内贸易以物物交换为主,外 贸则掌握在国家的手中,最远可达爱琴海。 当时在经济中占主要地位的是农业,由于国家的统一有利于统一管理和分配尼罗河水,加之国 家也兴修了许多灌溉渠道,因此促进了农业的发展。而且奴隶主为了更多的剥削,也不能不重 视农业。当时已经使用木制犁,并开始以牛为动力。农民乘汛期过后开始平整土地、播种,赶 来猪、羊将种子踩入土中,种植的作物主要有大麦、小麦、黍以及亚麻、葱、蒜、龙须豆、胡 萝卜等作物。 埃及土地占有和使用的实际情况是:①归王室直接支配的土地,它们构成王室农庄(附有手工 作坊),使用奴隶和失去土地的自由农民从事劳动,其产品供宫廷挥霍。②神庙占有和支配的 土地,这类土地主要来自国王的赠与,只能世袭使用,不能转让。③贵族或官僚奴隶主占有和 支配的土地,其来源有三:A、获赏于国王的土地。B、通过“购买”兼并来的。C、继承来的。 后两种土地是可以买卖的。④农民占有的土地,他们可能还组织在农村公社里面,不过土地买 卖已经开始了。 (2)阶级关系 古代埃及的阶级关系,犹如一座金字塔,高踞塔顶的是以国王为首的一小撮贵族奴隶主,包括 官僚奴隶主和神庙奴隶主。神庙奴隶主不仅拥有大量土地和奴隶,而且他们的土地往往被豁免 了赋税等义务。贵族奴隶主以下是一个中等阶层,其中包括中小奴隶主、医生、建筑师、小官 吏、中下层祭司、王室或贵族农庄的管家、书吏等。这个阶层比较复杂,书吏占重要地位,他 们或在农庄中掌管文书、帐目,或在政府机关中掌管印信、公文、档案等,他们向往的前程是 大官僚、大贵族,因此他们是奴隶主阶级维持其统治的一支重要力量。处于社会最底层的是广 大的直接生产者,即农民、手工业者及奴隶。古王国时的埃及农民,有的占有土地,必须缴纳 赋税;有的则已丧失土地,落到无衣无食的地步,这时在王室、神庙、官僚贵族奴隶主农庄劳 动的麦尔特,就是一些丧失了生产资料、受奴隶主剥削的劳动者。至于奴隶,主要来源是战俘, 奴隶主经常发动战争,以掠夺土地、奴隶和其它财富,这种战俘奴隶被称为“界特”,意为身体, 他们同牲口一样计算头数,可以买卖和转让。 2、法老的专制统治 古王国时期,埃及已成为一个统一国家,国王是最高统治者,称为法老,集军、政、财、神诸 权于一身,他视全国的土地为他的私产,随意把土地赏赐给官吏、神庙及为他所宠信的人;一 年一度或两年一度对全国土地、人口、牲畜、财产的清查,是这种专制统治的重要表现,也是 一种重要措施;一切高级官员,包括宰相均由他任命,各州州长由他随意调动,这些官吏也完 全听命于国王。 古王国时期,许多高级官吏,包括宰相在内,都由王室成员担任,有时由王子担任,以便将政 权集中于国王手中,同时,国王统帅全国军队,也拥有最高审判权,他或者亲自、或派亲信参 加审判。国王最主要的行政助手是宰相(维西尔),主管行政、司法和经济,但不管军事,军 队由国王亲自率领或任命其他人率领,以免宰相权力过大,不好驾驭。 古王国时期,国王还被视为神,他们自命是太阳神之子,宣扬君权神授,以稳固王位。 3、金字塔 金字塔是古王国时期中央集权统治的重要象征。它是古代埃及国王的陵墓,因其外观形似汉字 的“金”字,故名。建造它,是为了让自己的灵魂早日复活升天。早王朝时期开始出现,古王国 时期达到鼎盛。 金字塔是从早王朝时期的一种马斯塔巴(意为凳子)式的坟墓演化而来的,本是贵族所建。第 三王朝时,国王约塞尔让著名建筑设计师伊蒙霍特普为他设计坟墓,于是出现了一座在马斯塔 巴上面逐级缩小的梯形金字塔。第四王朝时,金字塔的修建日益兴盛,第一任国王斯尼弗鲁为 自己修建了两座金字塔,这时的金字塔已逐渐向角锥体发展,只不过建造不太规则。斯尼弗鲁 的儿子胡夫为自己修建了最大的一座金字塔,它高 147 米,边长 230 米,塔基面积 5.29 万平 方米,用了 230 万块 2.5 吨重的石头。他的儿子哈夫拉也建造了一座豪华精致的金字塔,附近 建有狮身人面像。第四王朝后,金字塔的修建渐趋逊色。 金字塔一方面是古代劳动人民留给后人的一座艺术丰碑,因为它充满了埃及人民的智慧;另一 方面,又是埃及劳动人民受统治者剥削和压迫的历史见证,所以,人民群众往往用把国王尸体 抛出金字塔的方法发泄心中的怒火。 第二节 中王国一、中王国时期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和阶级关系的变化 1、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古王国末期,由于地方贵族势力的兴起和神庙僧侣势力的增大,专制王权渐渐瓦解,出现了地 方割据势力称雄、小国林立的局面,埃及历史进入第一中间期。这一时期,地方势力互相攻伐, 战乱不休。经过长期激烈的争夺,南方的底比斯崛起,最后统一了埃及。 长期激烈的阶级斗争,沉重地打击了贵族奴隶主的力量,一定程度上解放了生产力;而且统一 也扫除了各地的割据势力,客观上也为生产力的发展提供了有利条件。因此,埃及的经济在中 王国时期又有了显著发展。 农业方面,农具有了一定的革新,古王国时期使用的是直把犁,中王国时出现了装有横木把手 的新犁。水利建设和土地开垦方面也有新进展,如排干美利多湖的积水,修建引水排水渠道, 从而使这里的土地洪涝时能排水、干旱时能引河水灌溉,这片沼泽地终于变成了一片良田。 手工业方面,铜的使用很普遍,并开始冶炼青铜,在西奈半岛,铜的开采更加扩大,除原有坑 矿外,又开辟了新的矿坑。在努比亚,尼罗河与红海之间的地带也开始采铜。对黄金的开采也 有所增加,不仅在上埃及东部沙漠地带,而且开始在努比亚进行开采。从中王国开始,在埃及 出现了玻璃制造业。 随着农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的发展,商业贸易也活跃了起来,出现了一些新兴城市。在国内 经济发展的基础上,对外贸易增加了,同腓尼基各城市的联系密切了,同时,同地中海的克里 特岛也开始了往来。 2、阶级关系的变化 随着中王国时期奴隶制的发展,埃及的阶级关系有了新变化。奴隶的来源,除战俘奴隶外,还 有因债务而卖身为奴隶的,也有因犯罪而被罚为奴的。如果他们逃跑了,他们的家属则将被作 为人质。奴隶主拥有大量奴隶,奴隶劳动应用于农业、手工业等生产部门及奴隶主家内服役。 奴隶作为奴隶主的私有财产,可以被继承、转让和赠送。 中王国时期的奴隶主阶级, 除贵族奴隶主外, 还有一个新兴的奴隶主阶层, 即“强有力的涅杰斯”。 “涅杰斯”(原意为小人)起源于古王国末期的下层自由民,在争取统一的斗争中,他们是军队 的核心力量,曾起过重要作用,并从此发展起来,进入了奴隶主阶层。但是随着奴隶制经济的 发展,涅杰斯这个阶层也开始分化,一部分人不仅在经济上富有,而且成了高官显贵,他们成 为中王国时期王权的重要支柱;也有相当多的涅杰斯变得贫困不堪,不得不亲自耕种田地,甚 至乞讨、靠人施舍为生。 古王国之末,中央政权瓦解,州长及地方奴隶主集团乘机而起,后虽统一,但各州势力仍很强 大,因此中王国初期政治上的主要特点就是以州长为代表的地方奴隶主集团势力的嚣张,这些 强有力的州长,有自己的一套行政机关,有自己的军队,用自己的名字纪年形同独立王国。从 前,他们将墓修在国王金字塔附近,现在却建在自己州里,而且特别豪华,从前他们在墓碑上 为国王歌功颂德,现在却夸耀自己的政绩。 为了加强中央集权,国王一度整顿各州秩序,削弱地方势力,制止各州间的争夺,使其置于王 权掌握之中。虽然取得了暂时的成效,但当中王国末王权削弱时,各州又乘机抬头,使埃及陷 于混乱。另一方面,剥削者与被剥削者的矛盾在中王国时一直十分尖锐,终于爆发了一次大规 模的奴隶贫民大起义。 二、奴隶贫民大起义 关于结束中王国的大规模贫民和奴隶起义,主要资料是《伊浦味陈辞》。伊浦味是个奴隶主贵 族,他对起义进行了攻击和咒骂,但从文章中可以看出起义的一些情况。 从这篇陈辞来看,起义的规模很大,参加起义的有农民、手工业者、奴隶等,起义席卷全国各 地和城市,起义者推翻了以国王为代表的奴隶主的统治,不仅打击了地方贵族奴隶主,而且打 击了追随王权的涅杰斯奴隶主。起义者夺回了自己的劳动果实,使奴隶主威风扫地,起义显示 了人民群众的伟大力量。 三、希克索斯人的统治 希克索斯(异方山国之酋)人来自亚洲,主要是塞姆人,他们进入埃及,开始时并未采取大规 模的武装入侵的方式,而是逐步地渗透,定居在三角洲一带,当他们逐渐站稳脚跟后,便脱离 埃及人的统治,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定都于阿瓦里斯,占领了埃及北部大部分地区,而陷于四 分五裂的埃及根本无力抵抗外族的入侵。这是埃及历史上第一次遭受外族统治。 希克索斯人侵入埃及建立政权后,自立为王,称为“太阳之子”,他们统治埃及一百多年,在一 段时期里,南部埃及曾臣服于它。希克索斯人的统治给埃及人民带来双重苦难:一方面要受本 国奴隶主的剥削压迫,另一方面又要受希克索斯奴隶主的掠夺。希克索斯人向埃及人民征收很 重的税,并焚毁城市,夷平神庙,甚至侮辱埃及人的民族感情,命令南部埃及停止崇拜阿蒙神 及其它埃及神。 埃及人民首先从南方起了反希克索斯人的斗争,卡美斯法老及其兄弟雅赫摩斯先后领导了这一 斗争,埃及人很快占领了阿瓦利斯,将希克索斯人赶出了埃及,追至巴勒斯坦境内,埃及从此 重新走向了统一,开始了新王国时期。 第三节 新王国与外族统治时期一、新王国时期 1、新王国的兴起和图特摩斯三世的扩张 赶走希克索斯人后,卡美斯的弟弟雅赫摩斯建立了第 18 王朝,定都底比斯,从此埃及历史进 入了新王国时期。当时埃及国内局势还不稳定,不仅北方三角洲地区尚未稳定,就是南方也曾 爆发过几次起义和爆动。 雅赫摩斯在稳定内部的同时,开始了对外侵略战争。雅赫摩斯及其继承者都曾进军努比亚,图 特摩斯一世时期不仅再次掠夺了努比亚,而且北进到了幼发拉底河和北部叙利亚。 图特摩斯三世时开始了大规模的对外侵略战争,他的《年代记》里详细记载了他历次侵略的“战 果”。特别记述了对西亚的战争情况,他多次进兵西亚,不仅征服了叙利亚、巴勒斯坦,而且迫 使米坦尼等国与埃及交好,送来礼物。 经过多年侵略战争,埃及在公元前两千年代下半叶形成为一个地跨北非西亚的奴隶制帝国,为 了统治这个帝国,国王任命两个宰相,分别管理南、北方、努比亚地区尚设有总督,往往由王 太子担任,在叙利亚、巴勒斯坦则任命原各小王国的统治者继续统治。不过他们要将自己的儿 子送到埃及作为人质,埃及还派驻军控制这些地方。 2、奴隶制与社会经济的发展 新王国时期埃及奴隶制经济有了较大发展,这时,青铜器已普遍使用,品种、质量远超过前代。 铁器开始出现,不过还未广泛使用,也不是自己冶炼的,而是从赫梯进口的。希克索斯人曾将 马和战车带入了埃及, 农业生产中开始使用梯形犁,冶金业中已采用脚踏风箱吹火以提高炉温。 奴隶主手中占有了大量财富和劳动力,神庙不仅占有土地数量多,而且多是能灌溉的好地,因 此,神庙是奴隶主经济中经济实力最雄厚的一个集团。 新王国时期的奴隶主包括贵族奴隶主和中小奴隶主(涅木虎)两个阶层,贵族奴隶主中,主要 是神庙祭司奴隶主。地方贵族奴隶主已不再像中王国时那样肆虐,在埃及奴隶制发展了两千年 之后,已濒于灭亡边缘。“涅木虎”这个中小奴隶主阶层则完全是奴隶制经济发展的产物,他们 起源于中王国时期,本是些非贵族的普通人,在新王国时期,逐渐在奴隶制经济发展的过程中 发展壮大起来,他们占有财产,拥有奴隶,成为与贵族奴隶主相抗衡的一个阶层,是王权的重 要阶级基础。 新王国时期,奴隶不仅在神庙及其他奴隶主家中从事农业、手工业及服务性劳动,而且还可领 取份地,与自由民一样进行耕种,到时缴纳地租,死后其子孙还可继续耕种交租,这是奴隶制 发展到新王国时期的一个值得注意的变化,这说明奴隶制此时已发到了极限,新的生产关系已 经萌芽。 3、蒙霍特普四世的改革 (1)改革的原因: 埃及庞大的军事帝国主要靠行政官吏来管理和统治,因此有一支人数众多的官吏队伍。同时, 长期战争中兴起了一支久经战阵的军队、这两支队伍都为法老的君主专制统治所需要,因而获 得很多赏赐。法老又要利用神庙作为其统治的精神支柱对其赠与颇多,从而大大加强了神庙祭 司集团政治经济实力,一段时期内他们插手王位继承之争,甚至兼任宰相等高级世俗职务,大 有排挤一般世俗军事行政奴隶主之势,这既引起军事行政奴隶主的忌恨,也对法老的专制王权 形成严重威胁。 中小奴隶主阶层(涅木虎)同神庙祭司奴隶主有财产与权力再分配的矛盾,因而支持王权同祭 司奴隶主斗争,当法老国同神庙祭司的矛盾日益尖锐化和表面化时,法老们就不仅从贵族中, 而且从中小奴隶主中选拔官吏,这是改革的支持者。 (2)改革的内容: 阿蒙霍特普四世提出用阿吞神(太阳神)来代替对阿蒙神的崇拜,并将自己的名字改为埃赫那 吞,意为“对阿吞有益的人”,并将首都迁出底比斯,新都取名埃赫塔吞,意为“阿吞的视野”。他 把属于阿蒙神庙的财产全部没收转交给了阿吞神庙。为了颂扬阿吞神和威力和功德,创作了一 首著名的《阿吞颂诗》,热情讴歌阿吞神。 这次改革只维持了十八年,他死后,其继承者恢复了对阿蒙神的崇拜,土地、财产归还给了阿 蒙神庙,首都迁回了底比斯。 (3)失败的原因: ①阿蒙神庙祭司集团及其势力根深蒂固。②改革所依靠的力量太弱小,且容易发生分化,如军 队。③没有为广大人民带来利益,得不到他们的支持。 (4)意义: 改革虽然失败了,但它对当时在埃及占统治地位的宗教神权势力给予一定打击,对于艺术的发 展也起过推动作用。 二、外族统治 埃赫那吞去世 300 年后,埃及国势衰落,被征服地区纷纷摆脱了它的统治,外族势力乘机侵入 埃及。 1、波期统治时期 公元前 525 年,埃及被东方兴起的波斯强国所灭。公元前 404 年埃及又争得独立,前后一百余 年。 波斯人把埃及作为一个行省,每年要埃及向它缴纳大量贡赋,波斯贵族还把大批肥沃的土地据 为己有,于是在埃及形成了许多属于波斯奴隶主,由奴隶劳动的大地产,这些奴隶主贵族住在 埃及的城市里,或住在两河流域的大城市里,剥削压榨埃及人民。 波斯人的野蛮统治引起了埃及人民一次又一次的反抗斗争。波斯刚征服埃及继而向利比亚进军 时,埃及人民便起而反抗。公元前五世纪,波斯在同希腊的战争中遭到惨败,埃及人乘机反抗 但未成功。公元前 404 年终于获得独立,但公元前 343 年埃及被波斯再度征服,不过此时波斯 已是朝不保夕了。 2、希腊人统治时期(BC332-30 年) 亚历山大东侵灭亡了波斯帝国后,建立了庞大的亚历山大帝国。公元前 323 年,亚历山大死去, 托勒密统治了埃及,史称托勒密埃及。 托勒密王朝主要依靠希腊DD马其顿的殖民者,他们不仅控制了整个国家的中央政权,而且控制 了各州的政权,各地还有由希腊人组成的驻防军。同时,也极力笼络埃及的上层奴隶主贵族和 神庙祭司贵族。 托勒密王朝时期,全埃及的土地虽属于王有,实际上土地占有情况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王田”, 即直接由王室支配的土地,另一类是“赐田”,包括授与神庙的田地、授与文武官员作俸禄的田 地、授与希腊人城市的田地和授与军事移民的田地。“赐田”的最高所有权仍属于国王。当然, 还有私人土地,土地买卖也是一种合法现象。 土地的耕种者主要是“王田农民”,他们耕种王室土地,也耕种神庙土地或其它土地,他们租地 一般都订有契约,租税很重。王田农民构成居民的主要部分,他们有人身自由,是自由民,但 无论政治上,生产都受到严格的监督。 公元前 30 年,托勒密王朝为罗马所灭,结束了在埃及的统治。 3、罗马人统治时期(BC30-AD642 年) 公元前 30 年,罗马吞并埃及,由于埃及的富庶,屋大维把埃及划为他的私人领地,全部土地 和收入归其所有。395 年,罗马帝国分裂后,埃及成为东罗马(拜占廷帝国)的一部分。 这一时期埃及显著的变化是:奴隶制生产关系大大衰落,新的封建关系有所发展,主要表现在 土地私有制和庇护制的流行上。 罗马统治埃及之初,屋大维及其继承者,将托勒密王室的土地继承了下来,成为元首的财产, 整个埃及的土地名义上也归元首所有。但埃及的土地私有制逐渐发展起来。这种私有土地来源 如下:(1)原来军事移民的份地变成了世袭的地产。(2)罗马政府将没收的土地加以拍卖, 从而使之变成私有土地。(3)有的荒地被出价招募人来开垦,也逐渐变为私有土地。(4)强 制代耕或派耕土地,逐渐变为私有土地。 公元一世纪中叶开始,由于罗马帝国剥削的沉重,埃及农民大批逃亡,使得土地荒芜,国库收 入锐减,为保证国库收入,罗马政府一方面采用逮捕逃亡者家属的办法,胁迫逃亡者返回自己 的居住地,让其耕种土地,另一面采取强制代耕、甚至派耕的办法,使尽可能多的土地得到耕 种。然而,这种代耕或派耕的王田,久而久之变成了私田,为大土地所有者所吞食、兼并,无 力承担代耕或派耕义务及其它苛捐杂税和劳役义务的农民,往往寻求大土地所有者的庇护,于 是庇护制在公元三世纪以后盛行起来。为了能得到庇护,农民不得不把他们的土地交给大土地 所有者,甚至人身也要依附于他们。这种大土地所有者的势力越来越大,形同一些独立王国, 罗马政府对此已毫无办法。这些大土地所有者逐渐转化为封建主,埃及开始向封建社会过渡。 此外,强制公职的实行,也促进了庇护制的发展。当时罗马政府强制公务员担负某种公共义务, 甚至担负其职务范围内的费用,或包下所辖范围内的税收,由于纳税人逃亡而征不上来的税都 要由他们补足上交。这使大批中等阶层的人不胜负担,纷纷破产。公元二、三世纪以后,罗马 帝国扩大实行这种强制公职法,这使许多中等阶层居民不得不也向大土地所有者寻求庇护。 七世纪时阿拉伯帝国兴起,埃及成为其一部分。古代埃及的居民逐渐融化于阿拉伯人中,古埃 及文字被人遗忘,直到十九世纪才被释读出来。 第四节 上古埃及文化 一、文字(略) 二、文学(略) 三、自然科学 1、天文学(略) 2、数学(略) 3、医学(略) 四、建筑与艺术(略)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金字塔 二、简答 1、古王国时期埃及君主专制统治主要表现在哪些方面? 2、阿蒙霍特普四世改革的历史背景、措施及其失败的原因。 第三章 上古西亚诸国 2、阿蒙霍特普四世本章重点: 1、城邦的产生、发展及其政治经济制度 2、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汉漠拉比的统治和古巴比伦的社会经济制度 3、新巴比伦王国的扩张与衰亡 4、腓尼基的海外殖民和文字的发明 5、犹太、以色列统一王国的形成及其分裂 6、犹太教的形成与发展 7、波斯帝国的建立与大流士一世的改革 8、波斯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状况 第一节 两河流域早期的奴隶制国家一、两河流域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两河流域又称美索不达米亚(意为两河间的土地),包括今伊拉克境内幼发拉底河和底格里斯 河中下游地区。两河流域分为南北两部分,北部称亚述(得名于亚述城),南部称巴比伦尼亚 (得名于巴比伦城),巴比伦尼亚又分为南北两部分,北称阿卡德,南称苏美尔。 两河流域与埃及相似的地方,就是都处于干旱地带,需要利用河水灌溉。但也有不同之处:尼 罗河上游因为有大湖调节,每年泛滥的水量较稳定,两河每年泛滥的水量则因上游雨雪量的变 化而变化颇大,易于成灾;另外,尼罗河来自热带,泛滥时带来大量腐殖质肥料,两河流域则 缺少这样的天然肥料。两河流域北部和南部的自然条件也稍有不同:南部地势低平,两河相距 较近;北部河岸高起,两河相去又远。所以南部比较便于灌溉,也较易受水灾,这使两河流域 的河谷平原地带最初并不适于农业,甚至不适于住人,旧石器时代的遗迹都在山坡或山麓、丘 陵上,新石器时代的农业遗址都在北方和东方的山地上,因为那里雨水稍多,又无河流泛滥威 胁。公元前五千年代,人们开始在山坡上截引溪水浇地,随后逐渐迁到河谷平原。 两河流域最早文明的创造者是居住在苏美尔地区的苏美尔人,他们讲苏美尔语。约公元前三千 年代初,一种与苏美尔人语言完全不同的人到了苏美尔以北的地区,因为后来他们在那里建立 了阿卡德国家,所以被称为阿卡德人,他们的语言属于塞姆语系。 二、苏美尔城邦 从约 BC4300 年起,苏美尔各地开始了氏族公社解体向文明时代的过渡过程。在考古学上被称 为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BC 年)、乌鲁克文化期(BC 年)、捷姆迭特? 那色文化期(BC 年)。 埃利都?欧贝德文化期,苏美尔各地出现了较大的神庙建筑,它可能是经济合作和管理中心。当 时手工业有了一定的发展,出现了陶器、铜器。根据墓葬出土的像部落首领的男俑判断,此时 苏美尔已经开始了原始社会的解体。 乌鲁克文化期,苏美尔开始进入文明时代。铜器日益普遍,能制造彩陶;各地普遍出现了宏伟 的神庙建筑。阶级分化越来越明显,在一座石膏瓶的浮雕上,一方是穿着长袍的神、祭司、氏 族贵族,一方是裸体献祭的群众,这表明统治者与被统治者、剥削者与被剥削者之间的对立已 明显。 同时作为财产标志的圆柱形印章和象形文字已经出现。这说明苏美尔已经进入阶级社会。 捷姆迭特?那色文化期,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农业由锄耕转向犁耕,手工业以冶金和陶器比较 发达,制作精美;商业、贸易也有发展。文字进一步发展成为楔形文字。此外,在一些文书中 经常提到男奴、女奴和奴隶主统治阶级成员的各种名称。总之,两河流域南部出现了数以十计 的奴隶制城邦,这些国家都是一些人口不多、地域狭小的小国,因此近代史学把这样的国家称 为城市国家,简称城邦。 苏美尔地区的奴隶制城邦,它们都有都城,郊区有若干村镇和若干作为园圃和农田的土地。土 地分为两类:一类属于神庙所有,这类土地是不能买卖的,而且神庙经济在苏美尔各邦的经济 生活中占主要地位;一类属于农村公社所有,而这类土地已经分配给了各个家族,他们必须向 国家缴纳赋税、服劳役。村社的土地可以买卖,土地兼并现象也很严重,迫使大量的公社成员 失去份地,失去公民身份,沦为依附者。 城邦居民包括:(1)奴隶主贵族,其中包括世俗贵族和神庙高级祭司,他们拥有大块地产,剥 削奴隶和失去公社份地的自由民的劳动,神庙土地也在他们控制之下,不过逐渐被王室所垄断。 (2)公社成员,按家族占有小块份地,他们有公民权,也有服劳役和兵役的义务。(3)失去 公民身份的自由民,按其具体情况又可分为:①依附神庙而生活小康的人,如神庙管理人员。 ②依附于神庙的一般劳动者, 他们从神庙领取小块份地,有些只能领取一定数量的粮食和羊毛。 ③依附于世俗贵族的劳动者。④奴隶,包括神庙奴隶和私有奴隶,他们从事各种劳动,但只能 领取一些最起码的生活资料。 至于城邦政权,则是奴隶主对奴隶实行阶级压迫的工具,城邦的王称为“恩西”或“卢伽尔”,“恩 西”原意为率领人们从事建筑的祭司,后来才有了“首领”、“统治者”之意。“卢伽尔”原意是“大人”, 后引申为“主人”。他们的职位世袭,领导城邦的祭祀,掌管神庙经济,统率军队,他们还不是 专制君主,权力上受城邦会议的一定限制。但随着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分化的加剧,公民会 议的作用逐渐削弱,王的权力日益扩大,到了巴比伦尼亚统一后,各城市的会议尽管仍然存在, 但只是一种地方性自治机构。 城邦兴起后,相互不断进行兼并战争,兼并战争加剧了城邦内部的社会分化和阶级斗争,因此 出现了乌鲁卡基那的改革。改革的主要内容是:①扩大公民权范围。②禁止以人身保证作为借 贷的条件。③恢复庙产,减轻人民宗教费用。④禁止暴利、盗窃、残杀、囤积居奇。⑤开凿两 条运河,建造一些手工业作坊,扩大再生产。由于改革打击了贵族寡头势力,有利于平民,所 以受到了本国显贵和邻国贵族的敌视,他们联合起来,推翻了乌鲁卡基那的改革。 在统一过程中,北方阿卡德的势力日益强大,经过长期战争,征服了苏美尔各城邦,统一了巴 比伦尼亚。 三、阿卡德王国 阿卡德国家的创建者是萨尔贡,出身卑微,但他后来被推荐给了基什国王,成为其幕僚,并乘 机夺取了政权。随后他组建了一支五千多人的常备军,发动对外侵略战争。经过多年征战,他 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兵锋远达埃及、两河流域北部以至地中海东岸,自称“天下四方之王”。 他还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统一度量衡,发展对外贸易,增设新官职,打击并削弱各地旧 贵族势力,建立了一个中央政府,实行集权统治。 但是,统一的过程中由于萨尔贡不断毁灭城市,屠杀人民,所以晚年时各地不断起义反对他的 残暴统治。 阿卡德王国的统一很不巩固,历代国王靠残酷镇压来维持统治。最后,阿卡德王国在内乱外患 中被东方来的古提人所灭,经历了几十年的外族统治。 四、乌尔第三王朝(约公元前
年) 在与古提统治者的斗争中,苏美尔复兴,最后乌尔城统一了苏美尔和阿卡德,史称乌尔第三王 朝。 这一时期王权大大加强,国王在政治上实行中央集权制,各城邦恩西的地位与经前大不相同: ①不再世袭;②可调任,也可免职;③降为从属中央政权的地方统治者;④不能免除缴纳贡赋 的权利;⑤其职责主要与神庙事务有关,从神庙获取俸禄;⑥在本城仍保留司法裁判权;⑦各 城恩西之间可能有商业等方面的联系。这说明,由氏族贵族演化而来的地方贵族的势力,这时 已受到严重削弱,政治上不再具有先前那种特殊地位了。 这时巴比伦尼亚的奴隶制经济前了较大发展,王室直接控制了大批奴隶制的农牧场和手工业作 坊,剥削大批奴隶和依附于王室经济的自由民,这时的自由民已不象经前那样可以领取小块份 地,而是同奴隶一样只领取口粮,实际地位同奴隶已无区别。当时,阶级矛盾十分尖锐,奴隶 主阶级不断加强对奴隶的专政,最能反映这一情况的是《乌尔纳姆法典》(这部法典是古代历 史上最早的一部成文法),如有一条文规定,对擅自与女主人平起平坐的女奴隶,要予以严惩; 还有,奴隶逃离主人,出了城市、边境,如果有人将其送回,主人要酬谢若干银子。 乌尔第三王朝时期也经常对外进行侵略,但王朝末年,东西两面不断遭受埃兰人和阿摩利人的 侵袭,公元前 2006 年终被埃兰人所灭。 第二节 古巴比伦王国一、古巴比伦王国的兴起 乌尔第三王朝灭亡后,埃兰人不久就退回了东方山地,阿摩利人却居留在巴比伦尼亚,建立了 一些城邦,各城邦互相战争,使原来苏美尔、阿卡德的旧贵族受到沉重打击。而奴隶制却在两 河流域有了新的普遍发展。 各城邦制订了保护奴隶主利益的法典,其中有许多关于民法的条文, 甚至有关于物价规定的条文。奴隶制经济的发展,为新的统一奴隶制国家的出现提供了客观前 提条件。公元前 1894 年,巴比伦成为阿摩利人的一个城邦,它起初比较弱小,到第六代王汉 漠拉比(约公元前
年)时期才逐渐强大起来,汉漠拉比用了三十五年时间最后完 成了两河流域的统一。他建立了中央集权的专制制度,国王总揽一切大权。他直接掌握军队的 调动、对官员的任免、法律的制定、运河的开凿及神庙经济的管理等等,对地方政权也进行严 密的监督和控制,并随意逮捕各种官吏。随着王权的加强,国王把自己说成是受命于神的君主, 并自称“众神之王”,把专制王权和神权统一在一起。 二、汉漠拉比法典及其所反映的社会 根据统一后社会经济发展的新形势,为了保护奴隶主阶级的利益和巩固政权,汉漠拉比制订了 古代奴隶制社会第一部较完整的法典(这部法典是世界历史上第一部完整保存下来的成文法 典)。汉漠拉比法典,共分前言、正文和结语三大部分,刻在一个玄武岩石柱上。前言宣扬他 的权力来自神授,同时宣扬他的所谓功绩,结语主要宣称他的法典的所谓“公平”与“正义”,希望 垂之后世,正文共有 282 条。它所反映的古巴比伦社会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等级制度 法典把巴比伦人分为三个等级:①阿维鲁,为有公民权的自由民。②穆什根努,为无公民权的 自由民。③奴隶,是完全无权的人。三个等级的人的法律地位完全不同。从经济上说,前两个 等级的情况更复杂,阿维鲁中有奴隶主,也有非奴隶主,穆什根努中同样也有这两种情况,二 者的区别在于穆什根努是依附于王室的人,包括部分小生产者,至于奴隶则完全是奴隶主的财 产。 2、土地制度 古巴比伦王国时期,国王拥有大量土地,不过,与乌尔第三王朝时期的经营方法不同,这时王 室土地主要是由对王室负有不同义务的人们分散使用、经营的。据法典规定可看出,具体情况 有三点:①祭司、商人之类:他们领得土地,作为替国王服务的报酬,这种土地可以买卖,但 买者必须替卖者为国王服务,这类人大都是富有的奴隶主。②负担兵役义务的人:他们领取土 地作为服役报酬。③纳贡人:他们领取土地耕种,向国王交纳租税。这两种人都无权出卖、转 让他们从国王处领取的土地,但他们对于自己买得的土地有权出卖,属于阿维鲁个人的土地也 可以出卖、转让、抵押、出租,这说明当时国家对这种私有土地的让渡也完全承认。 3、奴隶制的发展和自由民的分化 法典中说到宫廷奴隶(王室奴隶)、穆什根努的奴隶和公民私人的奴隶。当时除王室占有大量 奴隶外,私人占有的奴隶也比以前增多,且奴隶是可以买卖的私产,法典甚至规定了奴隶的价 格。奴隶最初是战俘,后以外地买来的居多,奴隶劳动不仅用在王室和神庙经济中,在农业、 手工业、家内及公共工程中都有使用。奴隶制的发展必然引起自由民的进一步分化,阿维鲁和 穆什根努中的少数变成了奴隶主,多数生活日益恶化,只能借贷。当时高利贷十分盛行,法典 还规定了利率。但借债要有人质,这样就出现了债务奴隶。如果人质原来就是奴隶,债主可任 意转卖,如果人质是自由民,法典规定他要为债主劳动三年,第四年释放。法典不允许各种依 附于王室的人以所使用的王室财产抵债,而只许以自己买得的田产抵债,以保护王室利益。 4、法典的阶级性 汉漠拉比法典是一部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利益的法典。①它严格保护奴隶主对奴隶的所有权。 法典规定,拐带奴隶、窝藏逃亡奴隶者要处死;捕还逃亡奴隶者有赏。理发匠剃去了奴隶的发 式标志者要断其指;如有人骗理发匠这么做,教唆者要处以死刑。奴隶否认其主人,要割去耳 朵。等等。②它严格保护奴隶主阶级的私有财产权。法典规定,窃贼要处死或处以重罚。这一 点表面上似乎很公平,但当时奴隶本身是奴隶主的私产,不能拥有财产,即使有点积蓄,死后 也要归主人;至于下层贫苦自由民也不会有多少财产,而且奴隶主对他们的微薄财产也有合法 的方法(如高利贷)加以盗窃。因此,法典本身证明了古巴比伦王国奴隶主阶级政权的实质。 三、古巴比伦王国的衰亡 由于国内阶级矛盾十分尖锐,汉漠拉比建立的统一国家并不巩固。其子统治时期,东北部山区 的加喜特人开始侵袭巴比伦并逐渐成为巴比伦的严重威胁,各地的暴动、独立活动也不少。其 孙统治时期,巴比伦的内部矛盾更加尖锐,国势日益衰微,当时奴隶逃亡的情况十分严重,租 税和债务问题也很突出,奴隶不断反抗迫租逼税,国家只好发布“缓免令”或“解负令”,缓免某些 租税、债务。 古巴比伦王国在这种内外矛盾交迫中日益衰落,公元前 1595 年终被赫梯人所灭。不久,赫梯 人退去,巴比伦又先后出现了若干小王朝,其中有加喜特人建立的巴比伦第三王朝。再次统一 两河流域的是随后兴起的亚述。第三节 亚述和新巴比伦王国 一、亚述 1、亚述帝国的建立 亚述国家是以亚述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居民主要是亚述人。亚述城邦大约发生于公元前三千 年代末二千年代初,其历史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早期亚述、中期亚述和亚述帝国。 亚述国家在公元前十二世纪末十一世纪初(中期亚述)时曾经十分强大,不仅向南征服了巴比 伦,还向西远征黎巴嫩和腓尼基。不久,由于受到阿拉美亚人的入侵和打击,亚述很快就分崩 离析,直到公元前十世纪末,亚述人又在西亚重新崛起。 当时,国际环境对亚述十分有利,埃及的势力已经衰落,赫梯帝国已经解体,巴比伦尼亚也处 于长期不振的状态,因此亚述没有遇到强大的对手,从而在对外扩张中处于有利状态。亚述历 代国王不断扩张领土,掠取奴隶、财物,到公元前七世纪,建成了一个包括全部两河流域、埃 兰、叙利亚、巴勒斯坦以及埃及北部的奴隶制大帝国。 2、奴隶制的发展 公元前八到七世纪,是亚述奴隶制最发达的时期,当时奴隶制度迅速发展的客观经济前提是铁 器的普遍使用和生产力水平的不断提高。长期征服战争中所掠夺的大量俘虏,成为奴隶的主要 来源,国王把他们分给神庙贵族、军事行政贵族、城市贵族和士兵。由于奴隶人数太多,国王 无法组织大规模的奴隶制农庄,所以采用了让他们一家一户种地、收取各种赋税和征召各种劳 役的剥削方法,他们没有人身自由,随时被国王赏赐,实际上是一种特殊形式的王室奴隶。其 他大小奴隶主也仿效国王,把自己的土地交给奴隶耕种,然后收取一定数量的农产品。这种形 式的奴隶,依附在奴隶主的土地上,有一定的自己的经济,所以有人认为他们是农奴。事实上 他们占有和使用的土地、牲畜的所有权完全属于奴隶主,在法律上仍是奴隶,他们通常整家整 家在奴隶主的土地上劳动,奴隶主出卖土地时往往连同他们一起出卖,奴隶主还可以用奴隶来 抵偿债务,借约上往往有,如果他死亡或逃走了,概由他的主人负责。这说明奴隶在法律上是 主人的财产。 3、亚述帝国的灭亡 公元前八到七世纪是亚述帝国的繁荣时期,但亚述表面上虽然很强盛,实际上内部阶级矛盾和 民族矛盾很尖锐,埃及、巴比伦尼亚、埃兰等地不断爆发起义。随着奴隶制经济的发展,非军 事贵族奴隶主的力量逐渐壮大,他们同军事贵族奴隶主的矛盾逐渐加深,这样从内部削弱了亚 述奴隶主阶级的力量。同时,国际上的情况也发生了变化,埃及建立了第 26 王朝,小亚兴起 了吕底亚, 伊朗高原西部兴起了米底, 早已在巴比伦尼亚地区居住的迦勒底人势力也日益壮大, 亚述终于失去了国际上的有利地位。公元前 626 年,迦勒底人占据巴比伦独立,以后又同米底 结盟,共同进攻亚述,公元前 612 年,亚述首都尼尼微被联军攻陷,帝国瓦解,残存势力不久 也被消灭。 二、新巴比伦王国 1、新巴比伦王国的兴衰 新巴比伦王国的建立者是迦勒底人,所以又称迦勒底王国,它是在与亚述帝国的长期斗争中兴 起的。公元前 626 年,巴比伦打败前来镇压的亚述军队,随后建立了国家。公元前 614 年,与 米底结成反亚述联盟,两年后联军攻陷亚述首都。此后,巴比伦进行了对外扩张战争,征服了 叙利亚、巴勒斯坦地区。这段时期是新巴比伦王国最强盛、最繁荣的时期。 但新巴比伦王国强盛的时间很短,伊朗高原兴起的波斯替代了米底人的统治后,便接着向西北 征服了小亚细亚,然后沿两河南下进攻新巴比伦,几乎未遇什么抵抗波斯军队就于公元前 538 年进入巴比伦尼亚,巴比伦城未经战斗就投降了。波斯皇帝居鲁士给自己加了个巴比伦王的称 号,把巴比伦并入了他的版图。 2、新巴比伦王国的社会经济 新巴比伦王国时期,奴隶制私有经济有了很大发展,奴隶主剥削奴隶的方法也更加多样化。 为了从奴隶身上榨取更多的利益,新巴比伦时期的奴隶主常采用种种让奴隶独立劳动的剥削方 法,这些方法在亚述帝国末期就已出现,这时有了新发展。在农业方面,奴隶主把土地分成小 块,交给奴隶耕种,奴隶每年不仅要交一定的地租,还必须向主人交一定的“人身租”。奴隶还 可以自己从事手工业、商业甚至开钱庄,不过,也同从事农业一样,必须向主人交“人身租”。“人 身租”是奴隶主对奴隶人身所有权的经济表现。有的奴隶主把奴隶出租给人使用,租奴者要向奴 隶主每月交纳“人身租”,数字因奴隶劳动能力而定,这种方法更加重了对奴隶的剥削。奴隶独 立经营后,不同程度地有了自己的积蓄,有的颇为富有,甚至成了钱庄老板。但他们的财产不 是自己真正的财产,因为他们本身还是奴隶主的财产,是所有者同时又是被所有者。具体表现 是: ①奴隶同第三者发生经济关系时, 只能用自己的积蓄抵押, 而不能用自己的人身作抵押 (因 为他的人身是主人的财产) ②奴隶主有权没收他的全部财产 ; (因为他的财产也是主人的财产) 。 所以绝不可认为新巴比伦王国时期的奴隶等同于自由人。第四节 腓尼基和巴勒斯坦 一、腓尼基 1、城邦的建立和兴衰 腓尼基东连叙利亚,西临地中海,南邻巴勒斯坦,北结小亚细亚,是黎巴嫩山和地中海之间的 一个狭长地带。这里最初的居民大概是胡里特人,公元前三千年代,说塞姆语的迦南人迁入, 并逐渐融化了原先的居民。 公元前三千年代末,腓尼基产生了一些小的奴隶制城邦,这些城邦一般都有国王,但他们的权 力受到城邦会议的限制,而城邦会议则由富有的奴隶主把持,城邦的官吏,也都从富有的奴隶 主当中选出。 这些城邦互争雄长,同时又受到邻近大国争霸形势的影响。公元前二千年代中期,它们落入埃 及新王国控制之下, 公元前十五世纪末至十三世纪初埃及和赫梯争霸期间,它们成了争夺对象, 公元前 1200 年左右,它们又遭到海上民族的入侵,公元前八世纪以后,又接连遭受亚述、新 巴比伦王国的侵扰和征服。公元前六世纪,腓尼基被纳入波斯版图。 2、腓尼基人的航海、商业和殖民活动 腓尼基各邦的工、商、航海事业很发达,他们的葡萄酒、橄榄油、高贵的紫红染料、玻璃制品 等,盛销于远近各地。腓尼基商人从事海上贸易,《旧约》描写道:“你由海上运出货物就使许 多国民充足,你以许多资财、货物使地上的君王丰富。” 腓尼基人同时从事海盗活动,到处掳掠人口,贩卖奴隶,《旧约》中说:“你们夺取我的金银, 又将我可爱的宝物带入你们的宫殿,并将犹太人和耶路撒冷人卖给希腊人,使他们远离自己的 境界。”另外,腓尼基人在地中海周围建立了许多殖民地,作为商业据点。后来一些在本邦破了 产的农民,常常流落到殖民地,这样的殖民地逐渐形成一个小城邦。其中迦太基以后曾经强大 起来,一度称霸于西地中海。 二、巴勒斯坦 1、以色列和犹太王国的兴衰 巴勒斯坦位于地中海东岸南部,北面是腓尼基,西南面是西奈半岛,东面是叙利亚草原。 公元前三千年代,迦南人已在巴勒斯坦定居。公元前十六世纪后期,埃及新王国向亚洲进行军 事扩张,巴勒斯坦陷于埃及达二百年之久。约在同一时期,游牧的希伯来人部落进入巴勒斯坦, 他们在长期的斗争中战胜了迦南人,同时也接受了迦南人的影响,转入定居的农业生活。希伯 来人分两大部落联盟,以色列部落联盟在北方,犹太部落联盟在南方,他们夺取迦南人的土地, 分给部落内各家族, 还把一些迦南人变为奴隶。 但那时希伯来人还没有王, 部落联盟领袖称为“士 师”,当时正处于国家形成前夕。公元前 1200 年左右,海上民族腓力斯丁人侵入巴勒斯坦沿海 地区,以后巴勒斯坦之名就是从腓力斯丁一词演化而来的。以色列人和犹太人同腓力斯丁人进 行了艰苦斗争,这场斗争加速了以色列犹太国家的形成,也产生了国王。第一任国王扫罗(约 公元前
年)战死于战场后,犹太人首领大卫夺取了王位,在他率领下,希伯来人 终于战胜了腓力斯丁人,建立了统一的以色列犹太国家。在大卫之子所罗门统治时期(公元前 960―930 年)达到极盛。但所罗门死后不久,北方以色列独立,都城撒马利亚,犹太都城耶路 撒冷。 公元前 722 年,亚述灭亡了以色列,犹太处境也岌岌可危,而且犹太国内阶级矛盾很尖锐,新 王约西亚(公元前 637―608 年)在位时被迫实行改革。改革以恢复古代律法的形式出现,大 体内容是:①对于希伯来人,债务在第七年要豁免,卖身为奴的在第五十年也要释放;②卖地 的可以赎,赎不起的第五十年可以收回;③对于非希伯来人,他们一旦沦为奴隶,则永远为奴。 但这次改革实际上收效不大,并没有挽救犹太衰亡的命运。公元前 586 年,新巴比伦王国攻陷 了耶路撒冷,灭亡了犹太,还把城中 4 万多居民掳掠到巴比伦进行奴役,这些被奴役的人,史 称“巴比伦之囚”。 2、犹太教 犹太教的形成,经历了以下三个阶段: 希伯来人原来信奉多神,但也有一个主神耶和华。据说希伯来人在其先祖亚伯拉罕带领下进入 巴勒斯坦时,为了加强内部团结,征服迦南人,便立耶和华为主神,并和耶和华立约:耶和华 将迦南之地赐给亚伯拉罕极其子孙,立亚伯拉罕为多国之父;希伯来人尊奉耶和华为“全能的 神”,男子以行割礼作为守约和信仰的保证。这是犹太教向一神教过渡的第一阶段,时间大约在 公元前 12 世纪前后。 希伯来人重返巴勒斯坦时,其首领摩西自称耶和华向他传授了十条诫律,要希伯来人遵行。十 诫主要是宗教信仰和社会伦理方面的内容,但使耶和华逐渐发展成为绝对的唯一神,从而为犹 太教的确立和基本教义的形成奠定了基础。这是犹太教形成的第二阶段,时间大约在公元前 12 ―9 世纪。 犹太教最后定型大约在公元前 8―3 世纪。公元前 772 年,先是亚述灭亡了以色列,10 余万人 被驱逐出境。公元前 586 年犹太王国又被新巴比伦所灭,耶路撒冷城中数万居民被掳掠到巴比 伦。这种遭遇,使以色列犹太人体会到加强共同的宗教信仰的重要性。而且,沦为“巴比伦之囚” 期间,重返故土、重建家园的愿望得不到实现后,只能寄托于宗教。于是,一些自称“先知”的 人在俘虏中开始传播一神教的思想, 并极力宣扬犹太将在耶和华神权下复兴的说教。 公元前 538 年,波斯灭亡了巴比伦,犹太人重返巴勒斯坦,建立了政治上依附于波斯的政教合一的政权, 犹太教的基本教义、教规、教仪最终确定了下来。 犹太教的经典是《圣经》中的“旧约”部分,内容极为广泛。基督教兴起后,接受了犹太教《圣 经》,称之为《旧约全书》,而把基督教的说教称为《新约全书》。 第五节 波斯帝国和安息帝国 一、波斯帝国 1、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波斯兴起于伊朗高原西南部,在此之前,伊朗高原西部曾先后兴起过埃兰和米底。埃兰和两河 流域关系密切:如果两河流域出现强大国家,他们往往出征和征服埃兰;当两河流域国家衰落 时,埃兰人则往往进占两河流域。公元前 7 世纪中叶,埃兰被亚述所灭。米底和波斯同属一个 语族,公元前 7 世纪初,米底征服波斯部落,与亚述斗争,此后与新巴比伦一起灭亡了亚述, 建立了强大国家,但不久就被新兴的波斯代替。 波斯人原有十个部落,其中六个从事农业,四个从事畜牧,当时部落里已经有氏族贵族。公元 前 558 年,出身于贵族氏族的居鲁士领导波斯人反抗米底,公元前 550 年灭亡了米底王国。居 鲁士接着向西扩张,公元前 546 年征服了小亚细亚,公元前 538 年征服了新巴比伦王国。他又 向东扩张,在中亚细亚战败身死。其子冈比西斯即位后,于公元前 525 年征服了埃及,他从埃 及继续向西、向南扩张,都遭失败。于是公元前 522 年,国内各省发生了大规模的人民起义, 一个米底祭司高墨塔乘机窃取了政权。当时冈比西斯远在埃及,听到消息急忙回国,途中不知 何故自杀而亡。但 7 个月后,氏族贵族大流士发动了宫廷政变,夺得政权,随后,大流士用了 几年的时间把各地的起义镇压了下去。后来,他把镇压起义的经过用波斯、埃兰、巴比伦三种 文字刻在贝希斯敦的大石崖上,这就是著名的“贝希斯敦铭文”。之后,他继续对外扩张,向东 征服了印度河流域西部。至此,波斯形成为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 2、大流士的改革 为了加强帝国的专制统治,公元前 518 年起,大流士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改革。 主要内容有:①实行军政分权的地方行政制度。把帝国分为 20 多个行省,各省由皇帝委派总 督统治,总督身边都有“皇室秘书”,皇帝给总督的命令由他们宣读。皇帝还在各地安置“皇帝的 眼目”,加强对行省总督的督察。②废除以前以送礼的形式缴纳贡税的制度,正式规定了各行省 纳税的项目和数目,并派员专管税收。③军队由皇帝直接控制,将领一般由皇帝直接任命。皇 帝每年亲自检阅附近部队,派使者检阅远处部队。对于波斯军队的核心,即称为“不死队”的 1 万多人的精锐常备军,皇帝亲自指定将领,直接控制。大流士把全国分为五个军区,全国军队 编制为万人团、千人团、百人队、十人队四级,并利用腓尼基、巴勒斯坦人建立了海军。④为 了加强对全帝国的控制,大流士下令修筑设有驿站的大路,便于调动军队、传达命令。其中最 长的一条被称为“御道”, 从首都苏撒一直到小亚的以弗所, 全程 2400 公里。 ⑤统一了全国货币, 只有皇帝铸造的金币才能通行全国,各省只能铸造银币作为辅币,自治城市可铸造铜币。⑥为 维持帝国统一,大流士独尊琐罗亚斯德教(相传创始人是琐罗亚斯德),禁止其它宗教的流行。 大流士的改革,加强了帝国的中央集权制度和军事力量,促进了帝国社会经济和文化的发展, 暂时巩固了帝国的统一和强盛。 3、帝国的衰亡 帝国的衰亡从公元前 5 世纪前半期开始,当时波斯对新兴的希腊城邦发动了侵略战争,结果是 庞大的帝国被小小的希腊打败。战争期间,巴比伦和埃及都爆发了反波斯的起义,埃及还一度 恢复了独立。波斯从此走向解体。公元前 5 世纪后半期和 4 世纪前半期,波斯统治阶级内部争 权夺利的斗争十分激烈。马其顿兴起后,亚历山大东侵,波斯帝国终在公元前 330 年被灭亡。 亚历山大帝国解体后,其部将塞琉古割据一方,建立了独立王国,其统治区域基本上在波斯地 区,直到公元前 64 年被罗马所灭。中国史书中称其为条支。 二、安息帝国 安息是我国史书对帕提亚王国的称呼。帕提亚位于米底以东、里海东南,公元前 247 年获得独 立,公元前 2 世纪逐渐强大起来,在西面占领了伊朗高原西部和两河流域,东面占领了中亚细 亚南部。公元前 1 世纪,罗马东侵,与安息发生了激烈冲突。公元前 53 年,克拉苏大举侵犯 安息,结果兵败身死,十万大军逃到叙利亚的不足一万。公元前 36 年,安敦尼入侵安息又以 失败而告终。此后两国又有过多次战争,互有胜负,双方大体对峙于两河流域和叙利亚一带。 安息为了对抗罗马,于公元前 1 世纪中叶将首都从里海东南迁至底格里斯河东岸的泰西封城。 安息与罗马的斗争虽然阻止了罗马的向东扩张,但也削弱了自己的力量,加上安息王朝内部的 斗争,更削弱了中央政权的力量,226 年,安息王朝被新兴的波斯萨珊王朝所代替。 安息历史上和中国关系密切。公元前 2 世纪后期,张骞通西域,曾派副使到达安息,从此东西 方交通有了很大发展,“丝绸之路”西段大部分在安息境内,这促进了安息商业的发展和经济的 繁荣。第六节 上古西亚文化 一、文字 在西亚,最早创造了文字的是苏美尔人,公元前四千年代后期,他们创造了图画文字,公元前 三千年代,这种文字发展成为楔形文字,因为苏美尔人通常用一种小尖棒在未干的软泥版上压 出字迹,所以它的笔道很自然的呈现出楔形。 楔形文字对周围地区影响较大,除阿卡德人、巴比伦人、亚述人都采用它表达自己的语言外, 埃兰人、赫梯人也曾采用楔形文字表达自己的语言。而西亚腓尼基人对文字的发展起了重要作 用。公元前二千年代中叶,腓尼基北部、南部出现了两种字母,北部受两河流域的影响是楔形 的,共 30 个左右,没有元音。南部的字母受了西奈字母的影响,而西奈字母是一支塞姆人在 埃及文字的影响下创造出来的,这种字母是线形的,共 22 个,也没有元音。后来北方字母逐 渐被南方字母代替,腓尼基人统一使用 22 个字母,在此基础上形成了阿拉美亚字母,而希伯 来字母、古波斯字母、安息字母、阿拉伯字母等东方字母就是从阿拉美亚字母演化而来的。古 希腊人在学习腓尼基字母的基础上创造了希腊字母,在希腊字母的基础上又形成了以后的拉丁 字母,而希腊字母、拉丁字母是以后一切西方国家文字的基础。 二、文学 在西亚,两河流域的文学作品产生较早,对后世影响较大。 世界上许多民族的早期都有过半神话半历史的史诗,两河流域的《吉尔伽美什史诗》是迄今所 知的世界上最早的史诗。它把乌鲁克王吉尔伽美什是一个极其勇武、智慧而又漂亮的七分象神 三分象人的角色。他虽然很关心城市的安全,让人们修筑城墙进行防卫,可是他性情骄傲,暴 戾,又使人难以忍受,人们于是向天神祷告,天神就下令创造一个野人恩吉都来和他抗衡。可 是他们两人经过激烈的搏斗之后竟变成了好朋友,他们联合起来一同杀死了口喷烈火的松林妖 物洪巴巴,还杀死了女神伊什塔尔派来寻衅的神牛,结果他们的行为激怒了天上诸神,诸神决 定让恩吉都患一种怪病,痛苦地慢慢死去。吉尔伽美什为朋友的死十分伤悲,尽管他后来历尽 艰险去寻求不死之方,结果也是徒劳。史诗通过吉尔伽美什描写了人对神意英勇顽强的反抗, 但是人最终不能战胜神,不能免去死亡。这篇悲剧色彩的史诗,反映了当时人们向命运作斗争 的悲壮襟怀。 《主人与奴隶的对话》是古巴比伦时期的一篇经过歪曲但仍然能反映出当时复杂阶级矛盾的作 品,它主要描写了主人和奴隶就 12 个问题所进行的简短对话。每次都是主人先表示要做某事, 奴隶马上表示赞成,并说出赞成的理由;然后主人又不想这么做了,奴隶就又表示赞成,并说 出不赞成的理由。这种对话形式,把奴隶描绘成了一个应声虫(跟屁虫),显然是丑化和歪曲, 但从对话内容上可以看出当时社会上的一些实际矛盾。例如,在第一个对话中,主人让奴隶驾 车,说要去见国王,奴隶表示赞成,说国王将施惠于他,可主人又说他不愿去了,奴隶又表示 赞成,说国王将把他捉起来,放逐到一个不知所在的地方去让他日夜受苦。在第七个对话中, 主人说要暴动,奴隶表示赞成,说:“如果你不暴动,你将何以为人?又有谁来喂饱你的肚子?” 但主人又说不想暴动了,奴隶又表示赞成,说暴动有被杀,被监禁的危险。这些对话,不仅反 映出奴隶主内部的矛盾, 而且在对话中也反映出奴隶不暴动就难以为人、难以吃饱的困苦境地。 在第 12 个对话中,主人说不知究竟怎么做才好,于是奴隶说那就把咱俩个的头都砍下投入河 中罢了,但主人说:“不,奴隶,我要杀你,让你先死。”奴隶却反问说:“我死了,你还会再活 三天吗?”这说明,奴隶痛恨奴隶主,宁愿和他一起去死,也说明,离开奴隶的侍奉,奴隶主活 三天都是困难的。 三、自然科学(略) 四、建筑与雕刻(略)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巴比伦之囚 二、简答 1、汉谟拉比中央集权专制统治表现在哪些方面? 2、古巴比伦王国的等级制度与奴隶制的发展。 3、犹太教是怎样形成的? 4、大流士改革的主要内容及其意义 第四章 上古印度 2、贝希斯敦铭文本章重点: 1、古代印度河流域文明的产生和发展状况 2、雅利安人国家的产生和发展 3、瓦尔那制度和婆罗门教 4、摩揭陀的强大及其统一 5、佛教的产生及其教义 6、孔雀帝国的扩张及其政治、经济制度 第一节 印度河流域文明一、古代印度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古代印度的地理范围包括整个南亚次大陆,即印度、巴基斯坦、孟加拉等国领土。次大陆北部 为印度河DD恒河平原,印度河有五条支流汇入,因此印度河流域又叫五河流域,恒河流域由于 水量充足,丛林密布,气候湿润,物产丰富,几乎不靠人工灌溉,就可栽培各种吸水作物。总 之,这片平原是次大陆的中心区域,是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地。平原南部是温德(都)亚山脉, 它把次大陆分成两半,南部为阿拉伯海、孟加拉湾和印度洋环绕的印度半岛,中间为气候干燥 的德干高原,半岛沿海平原地区气候良好,适宜农耕,但海岸线平直,没有天然良港,几乎与 外界隔绝,这就形成印度文化的独立性和闭塞性,使其蒙上了一层神秘色彩。 古代各国文献最早提到印度的是波斯大流士的贝希斯敦铭文,最早记载次大陆历史的史家是古 希腊的希罗多德,他在《历史》中开始把印度河以东广大地域称为印度。在我国,《史记》称 为身毒,《汉书》则称为天竺,唐代玄奘始在其《大唐西域记》中改译为印度。但次大陆历史 上的各个国家或部落,无论统一的大国还是分裂的小国,没有一个自称为印度的,今“印度共和 国”沿袭了这一名称,而其印地语国名则称为婆罗多(取名于古代婆罗多族)。 次大陆早在远古的旧石器时代就已有居民,只是其人种现在还不能确断,据一般说法,他们有 矮黑人和原始澳语人。从公元前三千年代起,达罗毗荼人在次大陆占居重要地位,关于他们的 人种和来源问题也还未解决,有人认为他们是土著,也有人认为他们可能来自西亚,一般认为 印度河流域的城市文明是他们创造的。公元前两千年代中叶以后,则有波斯人、希腊人、大月 氏人等外族相继侵入,所以次大陆的居民自古以来就很复杂。 二、哈拉帕文化 1、哈拉帕文化的基本特征 1922 年, 考古学者在印度信德地区的摩亨佐?达罗的佛塔废墟底下发现了一座古城遗址。 同年, 在旁遮普的哈拉帕也发现了古城遗址。此后,相继发现了许多这样的古城遗址,考古学者把这 些文化遗址统称为哈拉帕文化。它存在的时间大约为公元前 2500 年到公元前 1750 年,这使印 度文明史提前了一千多年。 哈拉帕文化纯粹属于城市青铜文化,城市周围有城墙,城里有街道,基本上都是东西、南北走 向的,街道最宽达十米,最窄为三米,街道的建筑物在转弯处为圆形。建筑物可分为两部分, 一部分为宫殿式,一部分为普通房屋。前者设施齐全,有大浴池,周围有专门用途的房间。居 民区也有好坏房屋之分,高大房子设施比一般居民的房子完善,大多数住房只有一两间,没有 窗户。印度人的城市建筑大部分用红砖,有下水道。这些情况说明哈拉帕文化时期已经出现了 严重的贫富分化和阶级分化。 哈拉帕文化虽然有石制工具,但青铜工具、武器已大量出现,其中有斧、镰、锯、鱼钩等家庭 用具和匕首、矛头、箭镞等武器,这表明当时的印度居民已掌握了较高的青铜冶炼技术。当时 居民主要从事农业、手工业,农业工具主要是青铜镐、木犁,已用牛耕种,品种有水牛、牦牛。 他们种植棉花(世界上最早的植棉区)、大麦、小麦、水稻、蔬菜。手工业方面,制陶和纺织 业比较发达,陶器制造用陶轮,并饰以几何花纹、图案。商业贸易也以开始,与外界有贸易往 来。在发掘出的印章、雕像上有非常奇特的符号,专家们认为这是最古老的印度文字,它们一 共有 500 多个,至今尚未释读。 从考古发掘资料来看, 当时印度河流域已经出现一些奴隶制城邦, 哈拉帕和摩亨佐?达罗就是其 中较大的两个,但由于缺少文字资料,关于当时社会政治制度的详情还不能做出确切阐释。 2、关于哈拉帕文化的一些争论 哈拉帕文化的创造者是什么人?现在只有种种假说。它们大体分两类:一类认为来自外地,一 类认为是本地人。有人认为,哈拉帕文化来源于苏美尔,因为当时印度河流域是苏美尔人的殖 民地,在两河流域曾发现哈拉帕文化的印章、珠子和陶器。但这仅仅说明两地之间有经济文化 往来,而不能认为哈拉帕文化就是苏美尔人殖民的结果。又有人认为,哈拉帕文化的创造者是 雅利安人,但雅利安人的生活方式与哈拉帕文化有多方面的不同,如雅利安人半牧、半农,无 城市,哈拉帕文化有城市,雅利安人有盔甲马匹,哈拉帕文化则无,雅利安人稍后时期有铁器, 哈拉帕文化全无,等等。也有人认为,哈拉帕文化的创造者是本地的达罗毗荼人,但达罗毗荼 人早期的语言情况现在还未研究清楚,所以现在仍未有定论。 关于哈拉帕文化衰亡的原因,学者们也有不同的说法。有人认为,那是雅利安人入侵的结果, 此说较为通行。另外,有人认为哈拉帕文化衰亡的原因是由于水灾,也有人认为是由于气候逐 渐干旱,还有人认为是由于其自身的衰弱化。从考古资料看,摩亨佐?达罗遗址最上层有乱七八 糟的骸骨,这说明有过大屠杀或入侵,哈拉帕也如此。其它城市虽无明显破坏,但出现了新器 物,这说明来了新的居民。 毁灭印度河流域哈拉帕文化的入侵者是谁?多数学者认为他们是雅利安人。但这也不过是一种 假说而已,因为,雅利安人是否是外来的?何时来的?何处来的?这些问题都在争论中。所以, 哈拉帕文化衰亡的真正原因,还有待于今后进一步地深入讨论和研究第二节 雅利安人的奴隶制城邦 一、吠陀时代 “吠陀”(原意为知识、学问)是雅利安人的圣书,共有四部,是祭司们在祭神时所用的颂歌、 经文和咒语的汇编。《梨俱吠陀》是最古老的一部,它反映的时代被称为“早期吠陀时代”(约 公元前 1500 年―900 年)。其余三部《沙摩吠陀》、《耶柔吠陀》、《阿达婆吠陀》编纂较 晚,合称“后期吠陀”,他们和“梵书”、“森林书”、“奥义书”(吠陀的解释书)所反映的时代,史称“后 期吠陀时代”(约公元前 900 年―600 年)。 1、吠陀时代的雅利安人 从公元前二千年代后期起,属于印欧语系的一支部落一批批从西北方侵入次大陆,并持续了几 个世纪,他们与原来的土著居民展开激烈争夺,占据了土著居民所居住的土地。他们活动的范 围主要集中在印度河上、中油与恒河上游一带,雅利安人是入侵者的自称,意为“高贵”,他们 把一切土著居民称为“达萨”(敌人)。 在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仍然存在氏族、部落组织,不过已处于解体过程。氏族、部落组织 有种种会议,其中最古老的一种叫“毗达多”,由全体部落成员参加,包括妇女,它负责部落的 产品分配,主管军事和宗教祭祀,选举祭司,这个会议在早期吠陀时代很盛行,后期吠陀时代 则大大衰落。此外还有“萨巴”和“萨米提”两种会议,前者是长老议事会,后者是民众大会,它们 同军事首领罗^一同构成军事民主制时期的三种权力要素,萨巴与萨米提虽然兴起较晚,但在 后期吠陀时代仍起作用。 早期吠陀时代后期,一方面出现了父权制大家庭,一方面也萌生者私有制,牲畜、土地等已归 大家庭所有和耕种。随着私有制的发生,氏族部落内部出现了贫富差别,奴隶制也开始发生, 战俘越来越多地成为奴隶,还有因赌博或负债而沦为奴隶的,奴隶被用来从事农业、手工业、 畜牧业劳动。但总的来说,当时社会主要劳动生产者仍是氏族、部落的自由成员。 后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由西向东、南方面扩张,到达恒河下游和纳巴达河流域,这一时期, 铁器广泛使用,农业、手工业、商业都有所发展,农业居主导地位,耕地用重犁,农田使用粪 肥。随着社会财富的不断增加,导致社会进一步分化。从前氏族血统联系还很强大的“村”变成 了以地域联系为主的农村公社。在农村公社中,牧场仍为公用,但耕地归各个家庭所有。氏族 部落首领则侵占大量肥沃土地和公有财产,他们还经常发动战争掠夺财富和奴隶,这种情形加 速了奴隶制和国家的形成过程。 2、种姓制度的形成 雅利安人氏族社会的瓦解,早期吠陀时代末,雅利安人内部也产生了不同有等级,种姓制度开 始萌芽。后期吠陀时代,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奴隶制的成长,社会分化的加剧,种姓制度逐 渐成为一种严格的等级制度,成为整个社会结构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第一等级是婆罗门种姓,婆罗门基本是主管宗教祭祀的氏族贵族,他们不仅垄断了宗教。文化 方面的权力,而且其中一些人也参与掌握政权。如有的充任国王顾问,以占卜、念咒等方术影 响国王行政,甚至随军出征,影响军事行动。他们实际上是国王在宗教、法律、文化等方面的 顾问。 第二等级是刹帝利种姓,这是由从前的王族发展而来的军事行政贵族集团,刹帝利的基本职业 是充当武士,国王通常也属于刹帝利种姓。 第三等级是吠舍种姓,吠舍是雅利安人的一般公社成员,主要是从事农、牧、商等职业的平民 大众,也有人从事高利贷活动,吠舍在政治上没有特权,他们必须以布施(捐赠)和纳税的方 式供养完全脱离生产劳动的婆罗门和刹帝利。 第四等级是首陀罗种姓,他们原为被征服居民,这时也有雅利安人和其它失去公社成员身份的 人。首陀罗与以上三个种姓明显的不同之处就在于以上三个种姓是有公社成员身份的人,而首 陀罗不是,因此首陀罗在政治、法律、宗教上失去了受保护的权利,他们从事最低贱的职业, 许多人沦为奴隶。 在种姓制度下,一个人的社会地位取决于他的家庭出身,严格按照血统世代保持不变。各种姓 之间原则上不通婚姻,后来由于人中增加,规定种姓之间可通婚,但只准顺婚。反之,逆婚所 生子女叫贱民,排斥在四个种姓之外,地位比首陀罗还低。总之,种姓制度在国家形成过程中 起了保护氏族贵族奴隶主特权地位的作用。 3、国家的产生 公元前一千年代初期,随着阶级和阶级矛盾的发生和发展,军事民主制的部落组织,开始被国 家所代替,原先的部落已经有了固定地区和城市,其首都就在城市里,约在公元前七世纪,从 印度河上游到恒河中游遍布许多小国,(如犍陀罗、马德拉、居楼等)关于这些国家的具体形 成过程,现在没有历史资料,只在后期吠陀和梵书里多少能反映出国家形成时期的一些情况。 如军事民主制时期选举“王”的传统,后期吠陀时代,仍可看到,王位世袭的现象也正在出现, 但王权仍受“萨巴”和“萨米提”两种会议限制。这一切都说明,王权仅在形成之中。 4、婆罗门教 早期吠陀时代雅利安人的宗教基本上还是自然崇拜,人们信奉各种各样的神,当时虽有僧侣但 没有形成真正固定不变的僧侣等级。后期吠陀时代,伴随雅利安人向奴隶社会转变和国家的形 成,专门的僧侣等级和婆罗门教也形成了。婆罗门教保留和利用了原始宗教的多神崇拜,但神 的性质有了改变,如天神成了天上的司法神,战神成了国王和贵族的保护神,而且产生了宇宙 的创造者,最高主宰的大神DD大梵天。婆罗门教认为只有梵天是真实存在的而世上一切皆为虚 幻,它宣扬“业力轮回”理论(人死后必有轮回,为善者来世善报,为恶者来世恶报),为了让 人们有行动的规范就制订了达摩(法),宣称各个等级只有按达摩行动才能得到善报。婆罗门 教终成为维护奴隶制度,种姓制度和氏族贵族特权利益的宗教。 二、列国时代 公元前六至四世纪是次大陆的列国时代,根据佛教文献记载,公元前六世纪初,次大陆北部有 十六大国,到公元前四世纪后期,列国为摩揭陀所统一。又因为佛教产生于同时,故史学上亦 称为“早期佛教时代”。 1、城邦的发展和摩揭陀的称霸 公元前 517 年,次大陆西北部被波斯帝国占领,当地居民被外族统治,次大陆历史发展重心转 移到了恒河流域,十六大国主要分布在这里。 十六国中,跋祗和末罗两国是贵族共和国,其余都是王国。十六国之外,还有许多共和国。当 时的共和国大体有两类:一类是由单一的部落组成的,另一类由较复杂的部落联盟组成,共和 国没有一个世袭的王,有的有一个称为“罗^”的首领,长老会议和公民会议在政治生活中起很 大作用,在较大王国里,一方面王权在加强,一方面人民的反抗也很激烈,表现出专制王权正 在形成中的情景,同时,列国之间不断发生兼并战争,在战争中出现了伽尸、居萨罗、摩揭陀 等强国。后来,摩揭陀最为强大,逐渐成为统一次大陆的大帝国。 摩揭陀在频毗沙罗(公元前 544-493 年)统治时,采取远交近攻策略,扩大领土,建都王舍 城。其子阿^世(公元前 493-462 年)时继续扩张,开始在列国中称霸,在此后的四个国王 时期(公元前 462-430 年),迁都华氏城。这里水陆交通便利,对摩揭陀的发展意义重大。 据传说,阿^世和这四个国王都是杀父自立的,而且很暴虐。公元前 430 年国王被市民发动起 义赶走后,大臣希苏那伽登上王位,摩揭陀国势更盛。公元前 364 年,出身下层的摩诃帕德摩, 难陀杀掉希苏那伽的继承者,从此开始了难陀王朝的统治。在难陀王朝时,摩揭陀逐渐统一了 次大陆北部。这为后来孔雀帝国的建立奠定了基础。 2、工商业的发展与城市的兴起 列国时代,铁器已普遍应用,农业生产水平和产量都大大提高,手工业也有了进一步分工,佛 经中提到的手工业匠人就有十八种之多。内地和海外商业也发展起来,当时作为交易的商品有: 纺织品、粮食、香料、香水、金银珠宝制品、手工业品及各种副食品,商业的发展促使金属货 币广泛流通起来,当时已有金、银、铜各种货币。 工商业的发展又促使城市经济兴旺发达起来,在次大陆北部,尤其在恒河中、下游,兴起了一 些大城市,据佛经记载,当时有著名的八大城市,如摩揭陀的王舍城、居萨罗的舍卫城、拔祗 的吠舍厘城、迦尸的波罗奈城等。这些城市,都是当时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3、早期佛教 佛教的创立者是乔达摩?悉达多(约前 566-486 年),他生于释迦国,后被称为释迦牟尼(释 迦族的隐修者)或佛陀,传说他是伽毗罗卫城净饭王的太子,他 29 岁出家,修行 7 年,传教 40 多年,他死后,佛教继续传播,终于成为世界三大宗教之一。 佛教最根本的教义是所谓四谛(四真理),包括苦谛、集谛、灭谛、道谛。“ 苦谛”宣扬所谓八苦,即一生苦,二老苦,三病苦,四死苦,五所求不得苦,六怨憎会苦,七爱 别离苦,八五受阴苦。“集谛”说明产生苦的原因在于有欲爱(渴望),包括对欢乐之欲爱、长 生之欲爱、权力之欲爱。有欲爱便有行动,有行动便造了业,造了业便造了今后的因,于是因 果不断,生死轮回不已。“灭谛”说明佛教的目的在于消灭苦,认为灭苦的关键在于消灭欲望, 以达到所谓“不生不灭”的绝对宁静的“涅”境地。“道谛”说明佛教修道的主张和途径,包括正见 (信仰正)、正思维(决心正)、正语、正业(行为正)、正命(生活正)、正精进(努力正)、 正念(思念正)、正定(精神集中、禅定正)等八正道。所谓八正道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从 理论上理解佛教宣扬的教义,一方面从静坐中体验佛教所宣扬的境界。 此外,佛教还宣扬“众生平等”说。 佛教的教义虽然在轮回转世说上与婆罗门教相近,但它不承认婆罗门教的神能主宰人的命运, 不承认婆罗门的经典、 祭司和祭祀有拯救人的作用,从而否定了婆罗门教和婆罗门种姓的权威, 因此佛教成为当时反对婆罗门教和种姓制度的重要派别。 由于佛教教义对刹帝利和吠舍种姓的奴隶主有利,因此佛教的主要支持者是刹帝利和吠舍中的 富人,他们大量捐款、赠园,使得佛教迅速传播。 第三节 孔雀帝国一、孔雀帝国的建立与扩张 公元前 327 年,马其顿亚历山大灭亡波斯后侵入次大陆西北部,很快征服了五河流域,但由于 士兵厌战和印度人民的反抗,公元前 325 年亚历山大撤回到巴比伦,只留下部分驻军。 亚历山大撤离后,次大陆北部到处发生人民起义,一个叫旃陀罗笈多的人成为驱逐马其顿驻军 的领导者。公元前 325 年他自立为王,随后他东进攻灭难陀,从此统一了次大陆北部,建都华 氏城。相传旃陀罗笈多出身于一个养孔雀的家族,故称他建立的王朝为孔雀王朝,他所创立的 帝国为孔雀帝国。 旃陀罗笈多依靠其强大的常备军在次大陆进行扩张和侵略,并于公元前 305 年击退了塞琉古王 国的入侵。其子宾头沙罗时征服了南印度一些地方,至阿育王(公元前 273―236 年)时,除 次大陆南端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麓,南至迈索尔,东抵阿萨姆西界,西达兴都库什山,都并 入了孔雀王朝的版图。 二、孔雀帝国的政治与经济 1、君主专制制度 孔雀王朝的国家基本上是一个统一的奴隶制的君主专制帝国。国王是国家的最高主宰,集行政、 军事、司法等大权于一身,并设有庞大的官僚机构维护统治。官员有三类:第一类是地方长官, 他们主管修河治渠、丈量土地、负责税收等;第二类是城市长官,主管手工业、生死登记、市 场交易、产品检查等;第三类是军事长官,主管后勤辎重、步兵、骑兵、战车兵及象兵等。在 中央还有名目繁多的种种大臣,大臣会议是皇帝的咨询机构。为维护帝国统治,阿育王时尊奉 佛教为国教。 孔雀帝国分若干省,设总督统治,省之下就是村、社,由村长管理。靠近都城的东部和中部省 份由国王直辖,边远省份则由王子统治,国王对中央、地方和军队官员都派密探进行侦察和监 督。 2、土地制度 在孔雀王朝,国王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而土地的实际占有情况分以下几类:(1)国家或 国王直接占有的土地,包括山林、水源、地下矿藏及农耕地。国王经营的农耕地有两类,一类 是移民开垦的土地,这类农民只要纳税就可终生使用,但不能继承。另一类是由奴隶、雇工和 囚徒耕种的土地,这些劳动者只能领取口粮或工资。这类土地是国王的奴隶制农庄。(2)贵族 占有的土地,主要来自国王的赏赐,领取土地的主要是僧侣和各种官员。他们无权转让土地, 主要使用奴隶和雇工耕种土地。当然也有他们的私有农庄,这类土地可以买卖、转让。(3)村 社占有的土地,有两种情况:一类是处于原始公社的部落占有土地的各部落共同种植作物,收 获时各取一年所需,其余烧毁,以求此后有事可做。另一类是农村公社占有的土地,公社成员 耕种自己的份地,向国王交纳各种捐税及服劳役。 3、奴隶制与等级制的发展 在列国时代和孔雀帝国时代,印度河流域、恒河流域的奴隶制有了较大的发展,当时不但奴隶 来源广泛,如战俘、罪犯、买卖、赠予、家生。且应用范围也更广泛,奴隶大量应用在国王的 王庄和手工业作坊中及贵族占有的土地上,此外还应用于畜牧业、水利灌溉、建筑工程和采矿 业等方面,但应用最广泛的是家庭奴隶,他们为奴隶主提供各种生产、生活上的服务,大多集 中于宫廷或显贵之家。 奴隶作为奴隶主的财产,可以买卖、抵押、赠送、出租,奴隶只要犯了最轻微的一点过失,就 会遭殴打、禁闭、挨烙印等。这在当时都是普遍现象。随着社会经济和社会分工的进一步发展, 在吠舍、首陀罗等级中又产生出许多从事不同职业的集团,在瓦尔那制度的影响下,它们实行 严格的内婚制,职业世袭,逐渐形成独立实体,梵语称之为“迦提(葡萄牙人称为卡斯特),各 迦提社会地位高低不一,地位最低贱的是“旃荼罗”,属于贱民阶层,因此迦提的出现,标志着 等级制度的进一步发展。 三、孔雀帝国的灭亡 阿育王的统治维持了四十多年,这是孔雀帝国的极盛时期,但这个庞大帝国没有统一的基础, 各个地区在政治、经济上保有很大的独立性,阿育王的统治无法消除各地区发展的不平衡和阶 级矛盾,统治阶级内部的矛盾也很尖锐,因此靠武力征服而统一的孔雀帝国不可能长期维持下 去。阿育王死后不久,帝国便告分裂,大约公元前 187 年,孔雀王朝的最后一个国王被其部将 所杀,孔雀帝国遂宣告灭亡。从此,印度陷入长期的分裂混乱当中,外族乘机入侵,公元一世 纪初,印度被大月氏人建立的贵霜帝国统治。 第四节 古代印度文化一、文字(略) 二、文学(略) 三、哲学(略) 四、自然科学(略) 五、建筑与雕刻(略)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吠陀时代 二、简答 1、印度瓦尔那制度的具体内容是什么?其主要特征是什么? 2、婆罗门教是怎样形成的?教义主要有哪些? 3、早期佛教产生的历史背景是什么?其基本教义有哪些? 们认为世界由火而生,由火而灭, 很近似赫拉克利特的见解;另一方面,他们认为决定整个世界的是世界理性“逻各斯”(道)。 这样,他们的哲学就又带有唯心主义宿命论的色彩。这一学派很重视伦理道德说教,号召人们 克己制欲,刻苦的生活,严肃的治学,他们在政治上已经摆脱了城邦的框架,认为人人都是世 界公民,不论是哪个民族或哪个阶级在世界理性面前都是平等的,不过这种平等已不是城邦繁 荣时期公民在权利方面的积极的平等,而是在世界理性面前或命运面前大家都很渺小的消极的 平等,这在实质上是奴隶制城邦没落时期的一种悲观思想。这一派发展到罗马帝国时具有更浓 厚的宿命论的悲观色彩,后来对基督教也有一定影响。 犬儒学派的创始人被认为是安提斯提尼(约公元前 455―360 年),他是苏格拉底的弟子。他 的哲学主张是:快乐基于美德,美德基于知识,并且是可以教养出来的,凡是知道什么是美德 的人就会行美德,凡有此知识的人就不会失去它。他强调美德和力行,重在伦理方面的说教。 这一学派的实际奠基人是狄奥根尼斯(公元前 400―325 年),他从故乡西诺普逃到雅典,大 概受了安提斯提尼的影响。他一生过着极其贫困的生活,却认为:快乐得自一个人本身自然需 要的满足,得自以最俭最易的方法实现这种满足,凡是合乎自然的事皆不得视为下贱或可鄙, 皆可并皆应于大众之前为之。他因为这样主张并这样生活而得了一个绰号“犬”,“犬儒学派”因此 2、瓦尔那制度 得名。这一学派对现实生活中的一切秩序都持否定态度,但不是用积极的斗争方式去否定,而 是用消极的回到自然的方式以表示否定,这是奴隶制城邦没落时期失望的下层人民的消极思想 的反映。 总之,公元前三到一世纪的文化与古典时代的希腊文化有传统的联系,又有明显的区别。以前 的文化在多方面都表现了希腊各城邦公民对于现实生活的信心和勇气,总的倾向是积极的,而 这一时期则表现出城邦没落时期人们消极的精神状态,这说明,希腊的奴隶制国家经过发生、 发展而到了衰落阶段,希腊人的文化同样也经过发生、发展而到了逐渐衰落的阶段。 思考题: 一、名词解释 1、荷马史诗 二、简答 1、早期希腊对外殖民的原因是什么?对希腊的发展有何影响? 2、梭伦改革采取了哪些措施?有什么历史意义? 3、克里斯提尼改革的内容有哪些?有什么重大历史意义? 4、希波战争的原因是什么?希腊为何取胜? 5、伯罗奔尼撒战争的原因和后果如何?雅典为什么战败? 6、古典时代希腊文化繁荣的条件是什么? 五、论述 1、伯里克利时代雅典民主政治繁荣的原因是什么?试分析其阶级性。 第六章 上古罗马 2、僭主政治 3、伯罗奔尼撒同盟 4、提秀斯改革 5、贝壳放逐法本章重点: 1、塞尔维乌斯?土里乌斯的改革 2、共和时代平民与贵族的斗争 3、罗马对意大利和地中海区域的征服及社会经济结构、阶级关系的变化 4、 共和国后期的奴隶起义、 土地运动和民主派与贵族派之间的斗争而引起的一系列重大事件及 其过程 5、屋大维元首政治及其对内对外政策 6、前期帝国社会经济的发展 7、早期基督教的产生与传播 8、三世纪危机的主要表现 9、戴克里先和君士坦丁的统治 10、西罗马帝国的灭亡 11、古代罗马文化 第一节罗马共和国的建立和发展一、上古意大利的自然环境和居民 古代罗马国家建立在意大利半岛。亚平宁山脉从西北至东南纵贯半岛之上,北部有肥沃的波河 平原,东部狭长地带背山面水,适宜畜牧,西部山势展开,有些平原,适宜农耕,南部和西西 里岛也宜于农牧业,这种条件比希腊优越。半岛上多河流,以波河、第伯河最为重要,第伯河 下游自古利于航行,古罗马城就在它的南岸,古罗马国家是以罗马城为中心发展起来的。 半岛旧石器时代就有居民,新石器时代,利古里亚人(老普林尼认为他们是意大利最早的居民) 大概从非洲经过今西班牙和法国一带来到意大利。公元前二千年代初(青铜时代),意大利人 的祖先操印欧语的部落从东北方多瑙河沿岸和喀尔巴阡山周围,越过阿尔卑斯山,进入意大利, 拉丁人就是其中一支。 拉丁人居住在中意大利的拉丁平原,这里土质肥沃,适宜畜牧和农耕,拉丁人进入这里后,先 后建立了许多城市,罗马就是其一,除拉丁人外,其它部族中最重要的为伊达拉里亚人,他们 约公元前十世纪从小亚细亚进入意大利并建立了城市,主要居住在第伯河与亚努河盆地,以农 业为主。公元前七世纪,手工业和商业也发展起来,能制造青铜器,对外贸易已相当广泛,阶 级社会初步形成在这一时期。到公元前六世纪,奴隶制度已有相当发展,并不断向外扩张势力, 曾一度统治罗马。公元前八至六世纪,希腊人向意大利南部和西西里进行移民,建立了叙拉古 等城邦。公元前五世纪末,高卢人又从阿尔卑斯山北部进入波河平原,他们占据的地区后来被 称为山南高卢。由于意大利半岛居民复杂,因此从南到北形成许多部落区域,如山南高卢、伊 达拉里亚、萨莫奈、拉丁平原、坎佩尼亚等。 二、共和国的建立 1、“王政时代”的社会 王政时代指早期罗马历史,当时社会的基层组织还是氏族,不过已处在父系氏族公社后期,罗 马共有 300 个氏族,每十个氏族组成一个胞族(罗马人称为库里亚),每十个胞族组成一个部 落(特里布斯),这样罗马共有三个部落,它们构成“罗马公社”。这时期罗马的管理机构类似 古希腊荷马时代的军事民主制,罗马有勒克斯(王)、元老院和库里亚会议管理公共事务。勒 克斯类似古希腊的巴赛勒斯,是军事首领,最高审判官和最高祭司,但不具备行政民政权,还 不是真正的国王。元老来自各氏族的族长,是王对内对外政策问题的顾问,元老院有权批准和 否决库里亚会议的决议案,有征税、征兵、决定战争的权力。库里亚会议是按库里亚召开的民 众大会,由氏族全体成年男子参加,它有权宣布战争,选举勒克斯,有权通过或否决新法案, 对判处死刑的案件做出最后决定等。每个库里亚有一票的表决权,所以王政时代实质上是一个 以氏族、胞族和部落为基础并从中发展起来的军事民主制社会阶段。 所谓王政时代,是罗马原始公社制向阶级社会的过渡阶段。这时候拉丁人虽然还是处于公社生 活,但氏族制已走向解体。当时父家长制家族已在发展,并逐渐变成基本的社会经济单位,家 长有权将自己的家族成员卖为奴隶,甚至有权杀死他们,虽然土地是公社的财产,但每个家族 从公社领得一份土地耕种。这种分化与公元前七世纪生产的发展密不可分。当时意大利已普遍 使用铁器,农具普遍用铁器制造,同时手工业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个人开始积累财富,这预 示着私有制和阶级关系即将出现。 所以在当时一些富有的家族就形成氏族贵族,他们利用特权, 霸占公有土地和财产,把破产的氏族成员变成他们的“被保护人”,被保护人只能从贵族那里取 得份地,并为其负担劳役和兵役,这样,在氏族社会内部,除贵族外,就产生了}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新葡京城娱乐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