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在角色游戏中培养大班幼儿自信心的培养解决纠纷的能力

 文章:166132 篇
课件:50988 个 总量:55.625 G 查找
在大班角色游戏讲评中,教师如何促进幼儿自我认知的发展
师范大学园&&周&洁
概要:角色游戏是促进社会性发展的重要过程,而游戏讲评是使从无意识的认知到有意识的&自我认知&。通过创设良好的讲评氛围,寻找合适的讲评时机,积极发挥同伴作用,并通过改变角色、降低身份,录象或及时反馈,将问题抛回给等方法,促进&自我认知&的发展。
&&&&&在角色游戏中可以获得多方面的发展。其中有一项,可以在游戏中不断使自己成为一个&社会&的人。因为他们在游戏中不断与同伴交往,习得各种规则、技能、知识和态度等等,逐步成为一个符合社会要求和同伴认可的成员。而对自己有一个比较良好的&自我认知&是成为&社会人&的重要前提。
&&&&在角色游戏活动中,对于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会在游戏过程中的讲评和游戏后的讲评中向提出并要求解决。在角色游戏讲评中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结果会影响对下一个阶段游戏活动的选择和游戏进行的方向。更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还会不断形成的自我认知。即对自己的认识。
那么,如何在角色游戏讲评的过程中让孩子们形成对自己的一个正确并且客观的认知呢?如何让在自我认知后主动进行不断的调整,使自己不断发展呢?我在角色游戏活动讲评环节中尝试使用了一定的策略,帮助逐步形成良好的自我认知。
&&&&一、什么叫&自我认知&?角色游戏讲评过程对&自我认知&发展的作用如何?
&&&&1、什么叫&自我认知&,对的促进作用如何?
&&&&这里的&自我认知&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自我意识&,即作为主体的我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的关系,尤其是人我关系的意识。他包括三种成分:一是认识成分。即个体对自己的了解与自我评价;二是情感成分,即个体对自己的自我体验;三是意志成分,属于对自己的控制。
&&&&良好的自我意识对人格发展有重要的作用。首先,自我意识的水平制约着个人对自己的人格形成和发展进行调节的能力。人的人格发展是由他律到自律的一个过程。其次,自我评价的性质决定人格发展的方向。人如果不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就无法自觉调整人格发展的方向。最后,自我调整控制能力制约着人格的发展。个体的自我调控筛选环境的影响,人体的自我调控制约人格发展目标的确定。
&&&&由此可见在形成了良好的&自我意识&后,可以促进的人格发展,而人格的发展对的社会性发展又是有促进作用的。对于这个世界的所作所为,某种程度上原因在于他的人格。人格对于人的行为有一定的调节与控制作用。所以,良好的&自我认知&对的全面发展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角色游戏讲评对&自我认知&发展的作用如何?
&&&&角色游戏的讲评是对自己在游戏活动中的使用材料行为、交往行为、收拾整理材料等行为的反思。这样的讲评过程容易使清楚听见、看见自己的行为对自己或其他的影响。
如果这种认识是积极的,对自己的了解就是积极的,心理就会产生积极的情绪体验,以后再有这样的情境出现时,就会控制自己做出相应的反应。反之,则会做出消极的体验与反应。由此可见,角色游戏的讲评过程对&自我认知&的发展有着重要的作用。
&&&&二、本班参与角色游戏的特点。
&&&&本班现在已经是大班了,他们特别喜欢自主性的角色游戏。平时在活动中自己确定主题,自己确定同伴,自己商量如何进行游戏。
在游戏活动中的解决问题能力有个别差异,并且差异还比较明显,有的比较依赖和同伴。由于都想做游戏的主人,都想别人听自己的意见,所以在游戏过程中出现的争执和纠纷比较多。在游戏中对自己所扮演的角色虽然有非常浓厚的兴趣,但是却没有充分的认识,往往是扮演的自己心目中的某个角色,而之间往往会对不同的认识发生矛盾。
&&&&三、创设良好的角色游戏讲评氛围,寻找适合的角色游戏讲评时机,使游戏讲评真正促进发展。
&&&&1、在角色游戏讲评过程中,创设轻松和谐的讲评氛围。
&&&&在的角色游戏讲评过程中,由于还沉浸在游戏的情绪中,要让孩子讲述当时的情况和自己的情绪体验,就必须要创设宽松的心理氛围。只有有了轻松的心理氛围,才能够思维清晰,表达比较清楚。只有有了和谐的氛围,才会真正放低视角,倾听的声音,从的角度考虑问题,做真正的朋友。
&&&&2、在角色游戏讲评过程中,讲评时机的把握。
&&&&在游戏讲评过程中,不同的情况可以选择不同的时机、不同的人群进行讲评。有时,可以进行集体性讲评;有时却应该进行小组讲评;有时可以进行及时讲评;有时却可以在游戏后讲评等等。
选择不同的时机,不同的人群进行游戏讲评,是为了促进在不同情况下的发展。选择时应该根据的情况、游戏的情况决定。那么,通常在什么样的情况下,做如何的选择呢?我尝试用一张图表来说明:
集&体&讲&评
小&组&讲&评
及&时&讲&评
年龄比较小。
游戏中出现的问题不是的共性问题。
事情比较复杂,时间长了可能会记不住。
最&后&讲&评
年龄比较大。
游戏中出现的问题是的共性问题。
&&&&四、在角色游戏讲评的过程中,通过各种策略,帮助形成正确的&自我认知&。
&&&&1、在角色游戏讲评过程中,通过改变角色、降低身份的方式帮助形成对自己社会角色的认定。
&&&&在的游戏讲评过程中,作为活动的主体,向与同伴讲述自己在活动中的感受、想法和困惑。期待的帮助,希望解决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如果在这个时候,以同伴的角色出现,给的不仅仅是解决问题的结果,而是思考问题的方法,这样对的帮助可以更大。因为,在很多情况下,并不是自己无法解决问题,而是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解决这个问题,没有意识到自己可以用什么样的策略去解决问题。
&&&&我们在每次的角色游戏讲评过程中,总是让孩子尽情地讲述自己的意见和想法,的身份和角色只是一个&问题串联者&或是与孩子同样的&学习者&和&倾听者&。有一些时候,孩子只是需要一个&倾听者&,让自己讲述自己的活动情况;有一些时候,孩子只是把自己成功的经验与大家进行分享,同伴和只需要&学习&和&感受&;有一些时候,孩子是需要同伴与的帮助,帮助自己解决不知道的问题或自己不能够解决的问题,这时就是一个&问题串联者&,尝试把的想法串联起来,帮助大家解决问题。
&&&&那么如何能够成功地做好角色转变呢?
(1)要充分给表达的机会。
&&&(2)要注意倾听的表达并给予适当的支持或思考机会。
&&&(3)做的同伴,是与大家共同解决问题的。
这种暗示角色转变并降低自己身份的方式,其实在潜移默化地传递着这样一个信息,与大家一样,都是一个学习者,我们只有不停地共同学习中才会有进步。只有真正做到了与在同等水平上,才能够在心态上与保持一致。而在受到的影响后,对自己在这个集体中的地位也有了正确的认识。这是一种认知水平,在对自己有了正确的认识后,再通过中其余的认同使自己的认知加深。
这种正确的认识影响着的自我认识形成,同伴与的眼光对于自己认识自己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2、在游戏讲评过程中,通过录像或即时反馈的方式帮助关注自己的行为。
&&&&由于年龄比较小,在游戏过程中发生的事情往往在游戏结束后就容易忘记了。尤其对于小年龄的来说,更是这样的。那么要如何进行有效的游戏讲评而且在过程中让孩子可以及时反馈游戏的情况呢?使用录像和即时反馈是两个好方法,因为这样比较直观,或比较及时,容易反应。在其中可以看见自己的表现,了解自己的长处和短处,通过这样的方法,对自己的行为有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这是&自我认知&中的重要成分。
&&&&通过这样的方式,的好行为被大家重新关注,这其实就是一种&放大&的效应。通过&放大&的某些行为,使大家共同关注某一个行为,让大家意识到什么是可以做的,什么是不可以的。比较容易推广好行为、好方法,避免不好的行为。
&&&&在有一次的游戏讲评过程中,在游戏中出现了争抢的行为,我站在旁边观察了好一会儿,其中两个男孩子还是不肯放手,都要那一个黄色的围巾。后来,一个女孩子跑来,说:&哎,看,这里还有三条围巾呢?&那两个男孩子立刻不争执了,找到了那个黄围巾。看见这样的情况后,我进行了即时反馈。范围仅限于这几个。我问:&你们为什么争啊?&&你们后来怎么和好的呢?&&你们觉得从这样的事情中可以学到什么呢?&的回答非常让我惊讶。他们把自己的行为原因、做法及以后要注意避免的情况说得非常清楚。正是因为有了即时反馈,才可能及时将自己比较零散的经验整理清楚。因为年龄比较小的对时间间隔比较近的活动有比较清晰的记忆,才有助于我们的反馈活动开展。
&&&&这样的情感体验对于来说,是不断修正自己行为的前提。只有在情感、态度上有了深刻的体验,相应的行为才会发自与内心。
&&&&3、在游戏讲评过程中,通过&抛回问题&的方式帮助反省,并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
&&&&在游戏讲评的过程中,讲述、讨论、分析自己的游戏,帮助整理获得的零散的经验,修正错误的经验,让分享成功的经验并找出存在的问题,为下一个阶段游戏的开展做好材料、经验的准备。
&&&&由此可见,的经验是建立在自身基础上的,没有自己的经历或自己亲身参与的讨论,所有的活动都无法建立深刻的联系。而&抛回问题&的方法就让大家参与,帮助同伴解决问题,分享自己成功的或不成功的经验。在这样的过程中,不断发展自己的自我认知水平。其实可以看出,在&抛回问题&的情境中,不断提升的是自己解决问题的策略。通过自己寻找问题答案的过程,对于如何解决问题,如何思考问题都有了一定的了解与方法。
&&&&所谓的&抛回问题&,就是在提出问题后,将问题再次向大家提出,借助大家的力量共同帮助解决问题,当无法解决时,可以回家查找资料或请父母帮助。在这样的过程中,学会的是一个思维的方式,提供给的是多方面解决问题的通道,而不是问题的结果。
在当回家尝试解决问题时,就有了一个自我调控过程,有人积极,有人消极。这时要善于把握时机,坚持鼓励的方式,给尝试解决问题的多一些机会。这样,不积极的在与同伴的帮助下,可以逐步跟上积极的步伐,大家达成一致。这是成为有强烈&自我意识&的人必要素质&&有比较强烈的自我控制的意识。
&&&&在游戏讲评的环节中,与的互动关系及作用非常大。的身份、角色、处理问题的策略等因素正是促进或制约游戏发展的重要因素。在这样的游戏讲评氛围中,的地位与角色,与的互动过程中,与之间的影响,使从一个&自我认知&不明晰的人到一个有自己思想及行为的人,需要多方面的&教&、&学、&潜移默化&,而游戏的讲评过程是提供了一个这样的平台,让个人在集体的帮助下,逐步形成比较清晰的&自我认识&。在这样的发展过程中,可以逐步成为一个&社会人&。
&参考书籍:
1、《学前儿童游戏》&&&&&&&&&江苏出版社&&&&&&&&&&&邱学青&著
2、《学与教的心理学》&&&&&&&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皮连生&主编
《在大班角色游戏讲评中,教师如何促进幼儿自我认知的发展》这篇教学文章来自[] 收集与整理,感谢原作者。
?上一篇文章:   ?下一篇文章:
猜您喜欢:
& &评论摘要(共 0 条,得分 0 分,平均 0 分)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纠纷解决方法的研究_百度文库
两大类热门资源免费畅读
续费一年阅读会员,立省24元!
大班幼儿在角色游戏中纠纷解决方法的研究
|0|0|暂无简介
中国规模最大的中文学术期刊荐稿网络|
总评分0.0|
试读已结束,如果需要继续阅读或下载,敬请购买
定制HR最喜欢的简历
你可能喜欢
您可以上传图片描述问题
联系电话:
请填写真实有效的信息,以便工作人员联系您,我们为您严格保密。大班幼儿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教育
&&&&&&&&【摘&要】规则是对人们行为的规范,是协调人们之间关系和行为冲突的社会标准。“规则是游戏本质的特征”(维果茨基语),游戏具有规则性。在幼儿游戏中,如果没有幼儿的规则行为,就没有游戏可言。游戏规则是幼儿顺利进行游戏活动,实现游戏性体验的前提。《纲要》指出:教师要“在共同的生活和活动中,以多种方式引导幼儿知识、体验并理解基本的社会行为规则,学习自律和尊重他人”。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角色游戏中帮助孩子增强规则意识。 &&&&&&&&【关键词】大班幼儿;角色游戏;规则 &&&&&&&&一、角色游戏中,规则制定的重要性 &&&&&&&&规则是社会意识的反应,一定的游戏规则总是反映一定的价值取向,渗透着某一特定的价值观,价值观对于一个人的整个生命历程至关重要,特别是幼儿期,它是人生发展的奠基阶段,这一阶段所学习的东西,生活经历直接影响着一个人未来的生活质量和发展的趋向。幼儿游戏中科学的规则折射着一定的科学价值观,引导着幼儿的积极发展。大班幼儿正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是非观念仍很模糊,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明显,因此这一年龄段是幼儿规则意识培养的关键期。与此同时,大班幼儿也是幼儿角色游戏的黄金时期,幼儿的角色意识大大增强,游戏兴趣显著提高。但在自主选择、自主活动的角色游戏中,如果没有教师的细心管理和善意的帮助,没有规则的约束,对于还处在规则意识萌芽期和是非观念较模糊的孩子来说,就很难使他们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游戏也就无法发挥其应有的教育作用。因此,教师有必要在角色游戏中帮助孩子增强规则意识。 &&&&&&&&二、把握幼儿角色游戏中两种规则 &&&&&&&&1.适应性的规则是指在某一时段内适合相应年龄段幼儿的规则,主要涉及公德、安全、惜物、个人生、作息时间等方面的内容,主要功能是培养幼儿的良好在习惯,充分指导他们积极探索世界。如果将儿童的心理喻为一双内隐的脚,适应性的规则就是这双内隐之脚的鞋子。因此适应性规则的教育应该充分体现纲要总则中支出的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和关注个体差异这两个原则,做到可变和不变的和谐统一。 &&&&&&&&2.临时的规则是指为了顺利地实现某一短期目标而质点的规则,大多数游戏规则属于临时规则,临时规则的教育需要体现灵活性的原则。 &&&&&&&&三、角色游戏中引发幼儿制定规则的条件和依据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指出:幼儿园教育应尊重幼儿的人格和权利,尊重幼儿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特点,以游戏为基本活动,关注个别差异没促进每个幼儿富有个性的发展,纲要中的这一精神以及关于社会教育的具体内容和要求,有助于反思我们当前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教育。 &&&&&&&&大班幼儿对角色游戏有着浓厚的兴趣,我们班的孩子就是这样,尤其喜欢角色扮演。然而,问题和孩子间的纠纷也由此产生。为了争当小医生,三个小朋友各不相让,游戏用的玩具也因此散落一地,没有人管。面对这些,老师不是警察,简单的批评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要让孩子们了解规则的重要性。怎样让大班孩子理解并自觉遵守规则呢?我从各个区域入手,并开展了给角色游戏区定规则的一系列活动。 &&&&&&&&1.以提出问题引发幼儿确立角色游戏的规则,从而顺利地开展角色游戏 &&&&&&&&角色游戏是幼儿按自己的需要、兴趣和意愿来进行活动,给幼儿提供的是一个自由开放的活动环境和氛围,在不受外显规则约束的角色游戏中,幼儿之间就会产生互相干扰,游戏活动也就无法顺利开展。因此,教师可以根据角色游戏中实际问题,以尊重幼儿为原则,以解决问题为目的,引发幼儿进行思考讨论,确立游戏规则,从而增强规则意识。为了让孩子们充分感受规则的重要,我用摄像机将孩子们在区域里吵闹的场景录了下来。播放给大家看。当我问孩子们看完后有什么感觉时,孩子们纷纷表示很乱,很吵,听不见小朋友在说什么,也看不出他们在玩什么。于是,我又问了被录像的小朋友谈谈他们的感受。欣欣说:“我玩得不好,周围的小朋友,他们太吵了,我都听不见来看病的小朋友对我说什么。六六说;放在甜品店的东西,服务员不及时收回,勺子,筷子一碰就掉。那我们应该怎样玩呢?说话声音不能太大,太吵会影响别人的。东西掉了要及时捡起,孩子们热烈的发言,从他们的眼中,我发现他们已经开始意识到需要有一种行为规范来帮助他们解决问题了。于是,我请他们想一想,由谁来定要求,有人提出有老师来定,我问:“有没有不同意见?小宝提议:“可以让小朋友自己来定。”我立刻给与了支持:“这是个好主意!”我的态度将孩子们的兴趣调动起来。 &&&&&&&&游戏结束后,我组织孩子们一起讨论:先请成成说说今天游戏时发生了什么不开心的事情?再请大家说说玩的不开心的原因是什么?大家一致认为是到银行取钱不排队使大家不开心。最后请孩子们讨论有什么办法让大家买东西时能自己排队?有的说用绳子围成长方形的路,大家就知道排队了;有的说在地上贴个脚印,就知道排队了等等。当再问如果还是有人不排队怎么办?孩子们都说不排队就不卖东西给他。在后来的游戏中孩子们在“中国银行”取钱时排起了队,当有的孩子不排队时,就不能把钱取给他。角色游戏中,大班幼儿比较关注角色行为的“规则性”。在这个阶段,幼儿开始感知生活中各种人的社会活动,并在大脑中抽象、概括各种人活动的规则,以此来“规范”游戏中角色的活动。如通过玩甜品店角色游戏,幼儿认识到游戏“甜品店”中的“服务员”是不能吃“甜品店”的东西的;通过美容美发角色扮演的游戏,美发店的工作人员是不能擅自离开自己的岗位的。通过对银行角色扮演,幼儿认识到“中国银行”的工作人员是不能随便拿银行的钱的等等。在这些游戏中,一旦某个幼儿在游戏中的活动违犯了这些“规则”,就会受到游戏同伴的纠正和督促。通过这些游戏,幼儿开始认识人们的活动与其环境、条件之间的关系,并逐步地理解、把握各种职业社会成员的“工作职责”和“职业道德规范”,开始理解游戏规则“隐喻”,并试图内化为自己的行为标准。 &&&&&&&&通过讨论,大家一致找出了问题发生的原因,同时想出了解决问题的办法,由于规则是幼儿自己想办法确立的,游戏中他们能主动遵守规则,并互相监督。幼儿自己解决问题来确立的规则比教师一遍遍强调规则的效果要明显得多。 &&&&&&&&2.以角色需求引导幼儿生成角色游戏的规则,让游戏更有序 &&&&&&&&角色游戏中经常会出现角色争抢这一现象,而幼儿的游戏水平有限,如果在游戏中没有老师的引导势必影响游戏情节发展和整个游戏的开展。因此,教师根据游戏中出现的角色争抢现象,以尊重幼儿游戏意愿为原则,以满足幼儿角色需求为目的,引导幼儿生成新的游戏规则。 &&&&&&&&如,“照相馆”游戏中,孩子们都喜欢当“摄影师”。游戏刚开始,帅宝、青青、华华挤在“照相馆”里,都争着要做“摄影师”,争抢着“摄影师的衣服”和照相机。当看到我走过去时,他们都抢着说:“是我先来的”。我问他们:“照相馆里,有室内的摄影师,有没有外景拍摄摄影师呢?”他们都说:“有”。我又说:“那你们谁愿意当外景拍摄的摄影师呢?”可是他们为了谁先当“摄影师”,又争执起来。在我的提醒下,他们用猜拳的方法来决定谁先给顾客拍照。最后,帅宝和青青给顾客在室内拍照,华华和琳琳先当摄影助理。过了一段时间后,他们互相交换了角色。游戏结束后,请他们把好办法介绍给大家,他们都显得非常高兴。在后来的游戏中,不管是“医院”的“医生”还是“理发店”的“理发师”,他们都用轮换着“上班”的方法来满足对游戏意愿和需求。 &&&&&&&&幼儿“自我中心”的思维特征决定了他们的行为表现,在角色游戏中常会发生争抢角色等现象,而他们又缺乏一定的生活经验。当孩子由于经验缺乏,无法满足游戏意愿时,教师应及时介入到游戏中,根据幼儿现有的生活经验给予引导和帮助,引导孩子想办法满足自己和同伴的游戏意愿,在产生好办法的过程中生成新的游戏规则。在这个过程中孩子们既满足了各自的角色需求,又体会到了新的游戏规则给他们带来的游戏快乐。由于游戏规则是孩子想办法产生的,他们会在游戏自觉遵守并迁移、推广,也帮助了其他孩子在游戏中树立了规则意识,满足了游戏欲望。 &&&&&&&&3.以生活经验牵引幼儿丰富提升角色游戏规则 &&&&&&&&幼儿在集体生活中的有意性行为增强了,他们能按成人的指令,完成一些力所能及的事,在角色游戏时能将所玩物品归原处,但由于受年龄、经验的限制,往往只是简单的收拢放置,不能进行有序的归类摆放。因此,教师应随着孩子的发展变化原有的角色游戏规则,可将其在其他活动中获得的已有经验牵引到角色游戏中,丰富并提升原有游戏规则,促进幼儿在原有基础上有进一步发展。 &&&&&&&&如,班内在开展“我爱我家”这一主题下的活动“如一坊豆捞”时,活动前请家长配合,让孩子在火锅店观察了解火锅店的用具摆放;活动中有意将厨房中碗筷等厨具的摆放牵引到游戏中的“火锅店”,请孩子们观察比较自己观察到的餐具摆放摆放和“如一坊豆捞”的餐具摆放有什么不同,他们发现了“如一坊”的餐具和菜品摆放不整齐以及没有归类摆放等问题,在讨论规则时,很多孩子都表示:这些规则我们以前都知道,一玩起来都忘了。于是我启发他们:“用什么办法提醒一下我们小朋友呢?”孩子们七嘴八舌,最后全体通过了子静的意见:“把我们提到的要求用标签都画到“如一坊火锅店”就行了。 &&&&&&&&接下来,我按孩子自己的意愿,将他们分成小组,把自己的想法、提出的要求,用笔画下来。孩子们表现很积极,坐在桌前仔细描画,我在一边用文字帮忙记录。不一会儿,餐厅游戏区的各种规则便五花八门的展现在纸上,于是,我们将并及时的请他们进行归类整理摆放,体验归类整理摆放的好处。活动后将归类整理摆放的要求渗透在角色游戏中,每次游戏时孩子们都能将碗筷等厨具归类整理摆放,在整理摆放中能力强的孩子带动着能力弱的孩子,并且将“如一坊豆捞”的经验迁移延伸到“冰雪皇后”等其他游戏中,提升了原有的游戏规则。 &&&&&&&&将孩子在其他活动中获得的经验牵引到角色游戏中,以讨论、操作的方式和孩子们共同丰富提升原有游戏规则。由于游戏规则是孩子们共同丰富提升的,在游戏中孩子们乐意遵循,而且他们将其运用到其他游戏区,将规则从点延伸到面,使规则完全融入到整个游戏之中。游戏中即增强了孩子们整理能力,也培养了孩子们规则意识和责任意识。 &&&&&&&&四、角色游戏中规则的制定应注意的问题: &&&&&&&&常言道:“没有规矩,不成方圆”,人类之所以能成为现今社会中的主宰者,主要归功于其智商与情商并重、齐驱发展的结果。情商、智商并重,说明了人类有修养、有文化、有高尚的情操,同时也说明了人类受到来自社会各界的规范。正是有了这种亲情、友情、法律、道德、公德的制约,才能让人类发挥聪明才智,推进社会和经济的发展,也说明社会规范教育在人类社会前进中的重要地位。作为幼教工作者的我们,更应该看清楚规范的启蒙教育在幼儿教育中的重要性。活动区虽小,但他就是幼儿的一个小社会,在区角活动中建立和实施规则的意义不仅仅是使活动得以开展了,更重要的应该是进行规范教育的启蒙。 &&&&&&&&1.要正确认识规则游戏的发展和教育价值 &&&&&&&&角色游戏中的规则不只是教学的工具、手段,是幼儿发展到一定的年龄阶段才会出现的,反应幼儿的发展水平。在指导幼儿游戏时,一方面,必须依据幼儿的发展水平来选择游戏的类型;另一方面,应注重恰当地开发、提倡、应用规则在橘色游戏中的作用,促进幼儿的发展。 &&&&&&&&2.充分发挥幼儿的自主性、创造性,让幼儿获得充分的自由、充分被尊重的感觉,培养他们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由幼儿自己制定、理解游戏规则,才能更容易为他们所理解和超越,让角色游戏真正成为幼儿生活、发展不可缺少的部分。 &&&&&&&&总之,以解决问题、满足需求、迁移经验来确立、生成和提升了角色游戏中的规则,增强了孩子们在角色游戏中的规则意识,使得孩子们在遵守角色游戏规则时学会了调节自己的行为,控制自己行为的不稳定性和随意性,发展了他们自身行为的自觉性和自制力,也发展了孩子们在游戏中的协商、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但幼儿规则意识并非一朝一夕能培养的,这需要我们老师不仅要充分了解幼儿的年龄特点和心里需求,运用多种方式加以引导幼儿制定适合他们自己能力和兴趣特点的游戏规则,还要在游戏中持之以恒地引导幼儿遵守游戏规则,不随意破坏规则,这样才能增强幼儿规则意识,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您可以还会对下面的文章感兴趣:
热评文章: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市机关苍梧幼儿园 于蕙宁 关键词: 角色游戏 指导 问题 对策 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
浅谈幼儿园角色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市机关苍梧幼儿园& 于蕙宁
关键词:角色游戏&& 指导&&& 问题&& 对策
现代儿童教育家陈鹤琴说:&游戏是儿童生来喜欢的。儿童的生活可以说就是游戏。&游戏是幼儿的天性,而角色游戏是幼儿期最典型、最有特色的一种游戏,更是幼儿最喜欢的一种游戏。幼儿对于模仿成人活动、反映他(她)熟悉的周围生活有着相当浓厚的兴趣,这就使得幼儿园角色游戏的产生成为一种必然。而作为一个幼儿园老师在角色游戏中抓住幼儿的年龄特点.并予以指导教育这便是最重要的任务。
一、角色游戏的概念、特点及其作用。
所谓的角色游戏就是指幼儿通过扮演角色,运用想象,创造性地反映个人生活印象的一种游戏。由幼儿自己确定游戏主题、构思游戏内容、分配游戏角色和制定游戏规则,具有一定的自主性和创造性,它能满足幼儿向往、想象模仿和实践的心理需要。比如娃娃家游戏,医院游戏,商店游戏等等是不同主题的角色游戏,都有一定的主题,所以又称为主题角色游戏,它也是创造性游戏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种游戏。
幼儿角色游戏全面地反映了幼儿游戏的特点,游戏的自主自愿性、虚构性、社会性、愉悦性、非生产性等都可在角色游戏中体现出来。角色游戏与其它形式的游戏相比较,更突出地表现出两个最基本的特点:高度的独立自主性和特殊的想象活动。从而引申出角色游戏最主要的教育作用就是:通过幼儿对社会生活的反映与模仿,有助于幼儿学习生活社会性行为,发展交往能力;有助于培养幼儿的主动性、独立性和创造性。
二、角色游戏中教师指导存在的问题。
在角色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是支持者、参与者而不是指挥者,这是至关重要的。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然而,在我们现实的游戏指导中往往会出现这样一些问题:
(一)对游戏材料的投放尺度拿捏不准。
众所周知,玩具和材料是幼儿游戏的物质支柱,更是对幼儿游戏的一种隐性指导,幼儿往往是在玩具物品或材料的启发下产生联想并引起做游戏愿望的。很多教师在刚开始投放角色区游戏材料时,认为游戏材料投放越多、越真实、越漂亮,孩子们越喜欢,太过于片面追求时髦、仿真的游戏材料,而忽略了材料投放的操作性。
案例一:教师为中班角色区&亲亲热热一家人&提供了全套仿真家具,其逼真的造型和鲜艳的色彩吸引了全班幼儿,他们争先恐后到这个区角玩。可没过多久,孩子们渐渐厌烦了这里一成不变的摆设,&床铺&只能给娃娃睡觉;&电视机&只能用来观看;&冰箱&只能用来放水果&&
显然这些仿真材料的单一功能限制了孩子们的思维,刚开始由于物品形象逼真,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时间一长,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
(二)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缺乏真正的观察者。
观察在幼儿园教育中占有极其重要的地位这一观点已被广大幼儿教师所接纳,但在实际工作中,由于教师在游戏中的角色定位不够清晰,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教师观察的质量。
有些教师认为,游戏是幼儿自己玩的,只要不出问题,教师就可以不管。他们把游戏看成是自己放松和歇息的机会,根本没有观察游戏的意识。况且,游戏与教学活动相比,不如教学活动那么好驾驭,因为幼儿是动态的而非静止的,他们的行为是教师难以控制的,主宰游戏的是幼儿而不是教师。加之一个教师面对几十个幼儿,确实难以对每一个幼儿的情况都了如指掌,而有些教师长期以来已经习惯于观察静态的情景,因此难以观察到动态游戏中的幼儿究竟在干什么。或者有的教师将观察仅限于安全的防卫,着眼于不出事故,至于孩子在活动过程中情绪体验、语言、思维发展水平如何一概不管。这种观察只观不思缺乏质量,不能及时了解幼儿,调整幼儿的活动。
现在,大部分教师都不同程度地认识到了游戏的重要价值,都知道要通过观察来指导游戏,但是在角色游戏中我们发现大部分教师缺乏观察者角色意识,观察的敏感度不够,往往在游戏活动中有的教师忙碌地穿插于活动空间之中,较多地介入幼儿的游戏之中,象一个指挥者不停地发号施令。可对为什么观察、观察什么、怎样观察还是不太清楚,出现了想观察而不会观察的现象。
(三)指导缺乏目的性、计划性、整体性和层次性,没有保证指导行之有效。
教师在指导角色游戏活动中,常常很少用心去了解幼儿是如何想的,总是把角色游戏的主题事先安排好,幼儿只能机械的模仿,被动的进行游戏,还习惯于把现成的知识及答案告诉幼儿,要求幼儿达到某种水平,存在不尊重、不平等、不对话的现象。有时在游戏中因怕乱、怕出事,还会轻易打断幼儿的游戏,给幼儿的束缚太多,因此幼儿游戏的权利不同程度地被剥夺了。
幼儿游戏是一种快乐的、满足需要和愿望的、自发的。不同寻常的行为,幼儿在游戏中注重的是游戏的过程体验,而对于游戏会有什么样的结果并不在乎,他们想玩就玩、不想玩就停止;不同年龄幼儿游戏的特点是不同的,同一年龄阶段的幼儿游戏也是有差异的。由于对幼儿游戏的特点缺乏充分的认识,教师面对幼儿游戏时,往往会以自己的既定标准去看待不同的幼儿,对他们游戏的不同水平缺乏真正的了解,出现了几种典型的&重轻失调&现象,即重知识技能的掌握,轻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重游戏的预成结果,轻幼儿的实际能力水平;重游戏的逼真性,轻幼儿在游戏中的创造性的发挥;重直接的语言指导,轻幼儿在游戏中的自由探索;重游戏的结果,轻游戏的过程体验;重游戏环境创设的规模,轻实际利用的灵活性。
(四)无法正确把握介入角色游戏时机。
在幼儿园角色游戏时,教师的&介入&是教师指导幼儿游戏的关键因素,然而常常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或遇到一些情况会让教师处于介入和不介入的两难境地。有些教师独断的以自己想做的事替换幼儿原来的计划,或者通过强行中断游戏以教导规则和概念,这样只能是毁了游戏,既令游戏脱轨,又遏制了幼儿发挥其自主性和积极性。
案例二:大班角色区,女孩2:&大夫我咳嗽,给我开药吧!&男孩1听了听,就对拿药的男孩2说:&给她拿一些阿莫西林吧!&男孩2说:&你过来呀,我给你拿药。&这时老师问:&谁是大夫呀?&男孩1答:&我是呀!&&你们换一换玩,不要一个人老当大夫,来!你来当病人(教师指着女孩1说,并给其他孩子都分配了角色)。&老师说:&你先去拿卡,再挂号,然后再去找大夫看病。&当大夫的男孩2说:&我不想当大夫,我就想给小朋友拿药,我就能记住药放在哪里。&教师制止住他说:&你现在是大夫。&男孩2反对道:&我不喜欢当大夫,大夫不能给小朋友打针,我当护士吧&&&教师觉得很难导演幼儿的游戏就离开了角色区。
本案例中,孩子自己发起和组织了角色游戏活动,有故事情节,角色分配也合理,玩的也很开心,这是幼儿主动学习的一种体现,教师应该给予鼓励。但是教师的介入不仅没有使孩子的游戏向高一级层次发展,反而打乱甚至破坏了游戏的进程,影响了幼儿的情绪。
案例三:大班的医院游戏开始了,孩子们先分工(佳烨是看护、大宝是病人、鑫鑫是医生),再布置游戏环境(用小椅子搭围墙、病床)。这时,老师走并对孩子们说:&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说完就走了(第一次介入)。布置完场地、准备好了器材,游戏正式开始了。医生给病人开了刀,看护非常细心的给病人喂药、打针,为病人盖好被子。这时老师又走过来说:&佳烨,你在给病人盖被子?真细心!&(第二次介入)游戏照常进行。
很明显上述案例中当孩子们在有目的、有计划的进行游戏,他们没有遇到困难、没有违反规则,更没有任何求助行为,教师对幼儿游戏的两次介入都是无价值的,反而对幼儿游戏的发展产生了干扰性影响。为什么幼儿游戏中常常会出现教师的无意义介入?究其原因,是因为我们太习惯于幼儿的求助了,当幼儿自主的、有目的的、忘我的、投入的沉浸于游戏时,老师往往由于不习惯或者觉得无所事事,以至于会不假思索的介入幼儿游戏而对幼儿游戏产生干扰影响,如上例中的&别忘了把医院的围墙围起来!&&佳烨,你在给病人盖被子?真细心!&又如:&你是谁呀?&&你在干什么?&等等。实际上这些问题根本不需要问,我们只需要耐心的观察幼儿的游戏,&他是谁?&&他在干什么?&都会在幼儿游戏中找到答案或得到验证。因此,教师介入幼儿游戏的不适宜性,缺乏耐心及盲目性是其中原因之一。要知道盲目地介入幼儿游戏可能会打断幼儿正在进行的游戏,也会影响幼儿独立解决问题能力的发展及与伙伴间的相互作用,更会让幼儿对教师产生依恋甚至于反感。
三、角色游戏指导策略。
角色游戏是幼儿自然的游戏,带有很大的自发性,然而游戏又是幼儿园的重要教育手段,要实现游戏的教育作用,并使游戏和其它活动结合起来,必须有教师的指导。在游戏中,幼儿是活动的主人,教师应给予幼儿充分的自由,深入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现状,灵活扮演各种角色,不失时机地给幼儿启发性的建议,引导幼儿扩展新的游戏主题。怎样指导幼儿的角色游戏呢?可以说,角色游戏指导的中心问题是如何使教师的指导同幼儿在游戏中的主动性结合起来,也就是在保证幼儿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进行指导。
(一)创造主动的游戏环境,提供具有操作性和开放性的材料。
幼儿在自由轻松的空间环境里很容易产生浓厚的兴趣。在兴趣的带动下能充分调动幼儿的自主性。教师在了解幼儿已有经验的基础上,应引导幼儿共同参与游戏环境的创设,为幼儿提供丰富的游戏环境及均等的游戏机会,让幼儿按自己的意愿自由选择游戏,以自己的方式进行游戏,在与材料和伙伴的相互作用中,共同分享游戏带来的快乐和学习彼此的经验,促进幼儿主动性、独立性、创造性的发展。让幼儿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习,在自主性游戏中学会做人、学会生活。教师要善于发现幼儿游戏的需要,适当启发幼儿游戏的动机,帮助幼儿学会确立主题。例如:某班娃娃家的建立,是创设的第一个活动区。孩子们在玩娃娃家的同时发现娃娃家里缺了很多东西,宝宝吃的奶粉,家里要用的日用品都没有,于是在老师的启发引导下,又开设了超市的游戏,孩子们还是觉得不满足,他们觉得买东西的时候需要用钱,于是在孩子们的提议下又开设了小银行,在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下,又开设了理发店,麦当劳。这些角色区的建立,来源于幼儿的需要,符合幼儿意愿,他们游戏起来更投入,更有主动性和创造性。
玩具和游戏材料是吸引幼儿参加游戏的重要因素之一。教师通过提供主题的玩具和材料,以及相应的游戏情景,幼儿会自然地玩游戏。陈鹤琴曾说:&我们要重视选择各种适宜孩子的玩具,并把玩具作为提高孩子认知能力、发展想象、锻炼身体,培养高尚道德行为的一种手段。&角色游戏是创造性想象的过程,游戏中幼儿运用各种材料,通过语言、表情、动作等表现自己对角色的认识与体验。在幼儿有了相关游戏经验后,接下来就是要丰富他们的游戏材料了。然而半成品和废旧材料更能长时间的吸引幼儿,更有利于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半成品材料会使幼儿玩时任意组合、加工和变形,自己变出多种玩法,这样幼儿就会在摆弄中积极思考,充分想象,创造性地开展游戏。
案例四:某角色区麦当劳里的食品全是教师精心收集来的麦当劳包装盒,饮料罐,麦当劳优惠券图案非常逼真。通过观察发现,孩子们在游戏过程中,麦当劳里买的东西由于不需要孩子们制作,所以厨师常常没事干,刚开始由于物品形象逼真,孩子们还比较感兴趣,但时间一长孩子们就失去了兴趣。这些材料虽能吸引幼儿注意,短时间内激发幼儿游戏的兴趣,时间一长,由于以物代物活动少,幼儿创造性体现不足,幼儿的游戏兴趣便很难维持。教师辛辛苦苦准备的材料,孩子们欣赏几天就不再理它了。于是教师就尝试减少游戏材料,然而材料一下子从多到少又不能满足幼儿需求。教师便在麦当劳中提供了许多半成品,开始幼儿用橡皮泥加工出了汉堡,慢慢的又出现了冰块、披萨、汉堡的种类也丰富了起来,做出来的作品也越来越逼真了。孩子的兴趣也越来越浓厚。
由此可见,游戏材料是幼儿操作、探索的工具,幼儿在游戏中以物代物,以语言动作代替的情况,并不完全是由于幼儿年龄的增长,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和提供多样的半成品材料。教师应尽可能引导幼儿收集卫生安全的废旧材料,并充分挖掘材料的潜在性功能,使幼儿在自由操作、实验、探索的过程中不断发现同一材料的不同玩法,做到以物代物、一物多玩。如:扮演的妈妈的小朋友用玩具积木给家里添置了饮水机,她说这是给客人喝水用的;扮演奶奶的小朋友用纸盒做了电视机和电视遥控器,她说这样客人到家里就有事情干了;理发店的小朋友又找了个大塑料盘子说这是烫头发用的机器;扮演爸爸的小朋友不仅将蛋糕盒做成娃娃家的&火锅&,又将它铺上桌布,则可变成小巧的餐桌等等。通过以物代物,既丰富了幼儿游戏材料,又发展了幼儿想象力,同时能调动幼儿游戏的兴趣性和积极性。
(二)以间接的指导方法为主,实施有效的观察策略。
间接的指导方法一般采用:用语言提问、提示、评论;适时地出现玩具和游戏材料;教师以角色身份影响游戏或参加游戏。这种指导方法在于启发幼儿的主动性,与直接指导方法,如指示、直接教、具体指挥等是不同的。
1.教师作为游戏伙伴的隐性指导
教师在指导游戏时,首先要观察和了解幼儿的游戏,分析游戏开展的情况,幼儿的表现及游戏存在的问题。这不仅是教师对幼儿游戏进行指导与评价的前提,也是我们了解幼儿身心发展的窗口。这是因为在游戏中幼儿能较好的适应所处的环境,表现自己能力和实现自己的愿望,通过自我实践体验由创造和成功所带来的高涨情绪及愉悦的心情。此时幼儿的一举一动往往是其真情实感的流露。教师认真细致的观察幼儿的游戏过程,可以有的放矢的进行教育,促进幼儿身心全面健康的发展。如幼儿还不会开展游戏时,教师在了解幼儿对哪些主题比较熟悉或有兴趣,如喜欢玩&汽车&游戏,就可通过讲故事,木偶表演或者带领幼儿参观其它班幼儿玩&汽车&游戏,以启发幼儿开展游戏。
其次,游戏中,幼儿之间的交往频率较高,教师通过对幼儿人际交往情况的观察,可以了解幼儿的个性特点,心理特点,从而对幼儿进行随机教育。(1)要观察幼儿自我与角色的关系。角色游戏最明显的特点是能撇开自己,进入角色,当幼儿能按角色的身份进行游戏,说明幼儿已开始具备了开展角色游戏基本的心理条件。(2)观察主要角色与次要角色的关系,教师要注意观察幼儿是怎样分配主次角色及两者在游戏中是如何协调关系的主次,角色若发生矛盾,要了解清楚是幼儿没掌握分配交涉的方法还是另有其他原因,以便即使帮助解决矛盾。(3)观察每个主题间角色与自己的关系,随着游戏情节的不断发展和内容的丰富,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说话的口吻,处事态度及交往的方法。根据情况,教师以游戏参加者的身份用自己的行动以及游戏的语言或游戏的材料,暗示幼儿的游戏行为,促进幼儿游戏的发展。这样既可以观察他们的游戏情况,又可以找出不足,对他们进行指导。
案例五:小班幼儿玩&娃娃家&的角色游戏,&爸爸&、&妈妈&和其他成员都在各玩各的,根本就没有意识到自己的角色行为。教师这时以&客人&的身份加入,说:&有人在家吗,我是爸爸的朋友,到你们家来做客,快来欢迎啊!妈妈在忙什么呢,是为我做好吃的吗?&之后&娃娃家&的每个成员都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爸爸&给&客人&倒茶;&妈妈&就忙着在厨房里做饭;&奶奶&就拿着好吃的零食招呼&客人&&&
在隐性指导中,教师始终以游戏参与者的身份参与幼儿游戏,在不知不觉中指导幼儿游戏,这种方式也更易为幼儿所接受。幼儿在游戏时就都能意识到自己应该做什么,游戏就开展起来了,并向更深层次发展。
2.有计划的观察是指导的幼儿游戏的前提
维果茨基指出,游戏创造了幼儿的最近发展区,幼儿在游戏中的表现总是超出他的实际年龄,高于他在日常生活中的行为表现,游戏就好像是放大镜的焦点,凝聚和孕育着发展的所有趋向。幼儿情绪、情感及社会性的发展,只有在自由的、主动的活动中才能真正实现。观察游戏不仅能帮助教师制订教育教学计划,也能使教师更加深入地了解幼儿游戏的兴趣和需要,有的放矢地指导幼儿游戏。只有在观察的基础上,才能制订出适合幼儿需要的、有针对性的游戏指导计划。
教师要对游戏进行指导,首先就要很细致地对幼儿的游戏活动进行观察。观察方法大体分为随机观察和有目的的观察。随机观察要求教师捕捉幼儿语言、动作、表情中所发出的信息(目的是了解幼儿行为动机、即时需要、意愿、困难、情绪),以便把握干预时机,满足游戏需要,推进其活动。有目的的观察要求教师有目的有针对性地了解幼儿现有的发展状况、发展的个别差异,作为教育的依据,以便因材施教,不断调整教育方案。
案例六:某班商店生意一直不太好。教师看到营业员总在商店里无所事事。因此请营业员把商品整理好,并建议营业员想想办法来卖商品。这时小营业员超超可是有他自己的好办法,他搞了个促销活动&买一送一&,顿时娃娃家的孩子&倾巢而出&全去买东西了,生意一下子红火了许多。
本案例中,教师原本只是想让营业员卖力吆喝一下,吸引别的孩子的注意,但没想到幼儿有着比这更好的想法。由于角色游戏中幼儿的自由度较大,有时教师预设的观察内容可能出现没人玩的现象,教师可以通过观察给予幼儿一个&点&,幼儿就能将此扩展成一个&面&。而在游戏观察时,教师应该将有目的的观察与随机观察相结合,每次观察前要有目的、有重点,它是提高观察成效的主要方法。并且教师应该视幼儿游戏情况,随时调整观察重点,一旦捕捉到有价值的信息,便可以转化为有目的的观察。
(三)尊重幼儿的游戏水平,针对不同的年龄特征指导游戏。
不同的年龄阶段,幼儿游戏发展的层次水平各不相同。教师一定要根据幼儿的年龄特征指导幼儿游戏。小班幼儿特别容易受到外界环境的影响,喜欢模仿周围的人和事,以模仿为主,处于平行游戏阶段。因此,&平行游戏法&特别适用于小班。中、大班的幼儿可自己商量和确定游戏主题,角色游戏则以创造为主,则可以用&交叉游戏法&&游戏经验分享法&进行指导。教师应针对不同的年龄段,选择不同的侧重点进行指导,以达到开展角色游戏的目的。
1.对小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
小班幼儿年龄较小,角色游戏以日常生活的主题为主。观察的重点在幼儿使用物品上。小班教师要根据幼儿的生活经验为幼儿提供种类少、数量多、且形状相似的成型玩具,避免幼儿为争抢玩具而发生纠纷,满足幼儿平行游戏的需要;以平行游戏法指导幼儿游戏,当幼儿对新出现的玩具材料不感兴趣、不会玩、不喜欢玩或只喜欢玩某一类游戏时,教师在幼儿的附近,用与幼儿相同的或不同的材料玩游戏,目的在于引导幼儿模仿,对幼儿进行暗示性指导。也可以角色身份加入游戏中,在与幼儿游戏的过程中达到指导的目的;要注意规则意识的培养,让幼儿在游戏中逐渐学会独立;并通过讲评帮助孩子积累游戏经验。小班幼儿在游戏中多为独自游戏。教师应参与到游戏中,教幼儿如何正确抱娃娃,如何喂娃娃吃饭,进一步引导幼儿分清自己的角色。此外,我班还开展了&小舞台&&糖果屋&&建筑区&等游戏,这些游戏对合作意识的要求不是很高,比较符合小班幼儿的年龄特点。
2.对中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
中班幼儿的游戏能力相对小班有所提高,他们对游戏的内容、情节、角色已经有了浓厚的兴趣,观察的重点应该是在幼儿与幼儿的冲突上,不管是规则上、交往技能上的、还是使用物品上的。首先,中班幼儿往往是边游戏边构思,游戏情节简单,还会随时变更内容和角色。对于实物、形象玩具、半成品、废旧物品和替代物品等游戏材料,他们还不能充分利用。教师应针对中班幼儿的特点,根据幼儿的需要提供丰富的游戏材料,鼓励幼儿玩多种主题的游戏,游戏环境的设计要营造开放式的氛围,提供可操作性的材料以鼓励幼儿自主选择。其次,中班幼儿虽已有交往意识,但语言交流简单,不会用角色语言进行交流和发展情节。在游戏中教师应注意观察幼儿发生纠纷的原因,以平行游戏或合作游戏的方式指导游戏。最后,通过讲评游戏学会在游戏中解决简单的问题、掌握交往的技能及相应的规范。
3.对大班幼儿角色游戏时的观察与指导。
大班幼儿随着年龄的增长,各方面能力都有了很大的提高,能积极参加角色游戏活动。大班角色游戏的主题比小班和中班更广泛、丰富,能反映现实生活中的各种事物和现象。游戏内容向广泛的社会生活扩展,更有时代性。如幼儿结合社会生活经验,开展&麻辣烫&&必胜客比萨屋&&出版社&&银行&等游戏,并且使各个游戏之间能相互联系。幼儿游戏的目的性、计划性、独立性也增强了,角色间的关系更复杂了,游戏的集体性增强了。而大班幼儿能运用已有经验,在现有的基础上去创新,成为游戏观察的重点。在游戏中,幼儿能够独立地提出主题、选择伙伴、发展情节,能够充分运用玩具开展游戏。同时相互交往、合作、分享、解决矛盾也成为游戏观察的另一个重点。大班幼儿广泛地与同伴交往,已初步具有一定的设计游戏和评价游戏的能力,因此可以利用游戏经验分享法为幼儿提供一段时间,让幼儿把在游戏中的过程体验、存在的问题、有创意的想法及做法等讲出来,通过幼儿之间的讨论,使幼儿已有的经验发生碰撞,引导幼儿以他们自己的方式来解决问题、分享经验,而教师在整个过程中只是一个参与者、发问者、倾听者和解决问题的帮助者。
(四)适时介入,促进角色游戏深入开展。
在幼儿游戏时常会遇到一些问题或者矛盾,这时就需要教师及时介入。教师的介入游戏应该经过设计,目的是让游戏持续而非令游戏脱轨。教师应将焦点集中在游戏内容而不是聚焦于规范。应对孩子的意图表示尊重,运用话语帮助他们解决实际的问题本质,并得以持续原来的游戏。并且角色游戏是幼儿当家,教师的介入是为角色游戏聚焦并且予以扩充。教师的&介入&与&不介入&都应本着尊重幼儿的意愿,支持幼儿的游戏行为的意念,避免不必要的无效干扰,不要让自己成为一名&不速之客&。
案例七:医院角色游戏时,幼儿先进行了分工:朵朵是护士,俊俊是医生,轩轩是病人。医生给病人量了量体温,然后告诉护士病人需要打针。护士为病人打过针后,病人说自己还是不舒服,于是医生建议病人做手术。但是医生发现医院里还没有可以做手术的病床,他就走过来对老师说:&老师,我们没有病床可以做手术。&老师走过去说:&病床没有,那你们能不能自己搭一个?&(第一次介入)幼儿就搬来小椅子搭病床。当老师第二次来到医院时,正遇到病人和医生在大吵,因为病人想出院了,但医生让位病人刚手术完还不能出院。老师说:&你们认为病人刚做完手术应该做什么?&(第二次介入)医生说:&留在医院进行观察。&病人听到后点点头说:&好,那就观察一些时间吧。&
1.当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
幼儿在遇到问题而他们又无法解决时,可能会导致游戏情节的停滞不前,这时幼儿会想到叫老师来帮助解决,往往这种情况下教师的介入能促使游戏继续开展、游戏的情节获得拓展。当然教师一定要对幼儿的求助等作出回应。因为幼儿出于对老师的信赖感才会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教师一旦置之不理,幼儿可能会产生挫败感。当然在教师回应幼儿提出邀请、求助、告状时一定要注意方式方法,既不能敷衍了之,也不能直接告诉幼儿方法。案例七的第一次介入发生在两个幼儿主动寻求帮助的情景下,教师的做法是没有直接告诉幼儿解决办法而是引导幼儿自己去解决问题。如同这样的正效介入,既满足了幼儿的游戏意愿,也使游戏顺利的开展下去。又比如幼儿在玩&点心店&游戏时,&客人&一般都是在店里吃东西,没有&客人&时他们也只是等待。等待时间过长后&服务员&就向老师反映了情况。这时,老师以&客人&的身份出现,点了几份&点心&,并表示有事马上就要离开,于是就引出了&打包&的情节,后来他们还主动开始了&送货&活动。
2.当幼儿间产生无法解决的冲突时。
许多幼儿到了幼儿园之后,才真正有了与同龄伙伴进行交往交流的活动。然而幼儿在交往中或多或少地会发生冲突,此时,教师不能立即介入,可以在一旁仔细观察,在等待的过程中,不急于判断,留给幼儿跟多的真实的交际空间,使幼儿在冲突中获得更多的体验,尝试自己解决问题。当幼儿无法通过自己的方式解决冲突时。教师可以提供建议以帮助幼儿消除冲突继续游戏。在案例七的第二次介入就是因为幼儿之间的发生了冲突,教师就在介入时给幼儿提出了一个建议性提示,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
3.当幼儿游戏中产生困难时。
幼儿在游戏中会遇到各种问题,有些问题(如客观条件的限制)会直接影响到游戏的继续开展。此时教师要在观察与判断幼儿游戏意愿的基础上引导和帮助幼儿。如果遇到缺少游戏材料及其他客观条件的情况下,即使幼儿没有求助,教师也应该适时提供帮助。案例七中教师第二次介入时给幼儿提出了一个建议性提示,引导幼儿自己想办法解决同伴之间的矛盾。案例七中的两次介入都是在对幼儿游戏观察的基础上,使用了恰当的介入方式。
教师还可以利用表情、眼神、动作、手势等非语言的手段介入指导,让幼儿自行探索解决方案。如一幼儿在&医院&游戏中扮演医生。但是,当他拿起听诊器时就是不知怎么用。他用求助的眼神看着老师,教师用手势对他示范了一次,幼儿一下子明白了听诊器的用法,高兴地为病人检查起来。
(五)组织幼儿开展多种形式的评议活动。
通过评议可以引导游戏方向,肯定良好的行为,对游戏中有教育意义的言行予以强化,还可以解决争议,提出改进措施。这是教师影响游戏、增强游戏教育作用的很好形式。角色游戏的评议应在宽松的气氛中进行,不应给幼儿造成过重的压力和负担,鼓励幼儿表达自己的意见和看法,大胆表达自己在活动中的体验以及遇到的问题,让幼儿互相交流,再集体进行讨论,这样可以提高幼儿的分析能力,学习别人的优点,改正自己的缺点,这样有助于游戏质量的进一步提高,以促进角色游戏的深入发展。如:教师发现一位幼儿扮演&司机&很认真,他能模仿出&公共汽车&的刹车、启动、转弯、停站时的种种声音,而且还使用了礼貌用语&车站到了,请下车,下车请走好。&
总之,角色游戏是幼儿期的一种典型的游戏类型,也是幼儿最喜欢,并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幼儿心理需要的一种综合性强的游戏方式。要真正实现角色游戏的教育功能,教师的指导是必要的,且是重要的。适时的指导,不仅可以丰富幼儿游戏主题,增加游戏情节,促进角色交往,更能发展幼儿的主动性和创造性,提高幼儿组织活动的能力,促进幼儿健康、和谐、富有个性地发展。
参考文献:
1.宋芳.探析区域活动指导的误区[J].早期教育,2008,(1).
2.刘萍.教师介入活动的时机把握[J].早期教育,2008,(12).
3.包文霞.区角游戏中材料投放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早期教育,2009,(2).
4.张照英.角色游戏的指导[J].早期教育,2006,(12).
5.陈琦.幼儿自主游戏中教师介入时机及策略[J] 教育科研论坛,2007,(2).
6.周兢,王坚红.幼儿教育观察方法[M].南京:南京大学出版社,1990.
7.邱学青.学前儿童游戏[M].南京:江苏教育出版社,2005.
8.伊丽莎白&琼斯,格雷琴&瑞诺兹.小游戏大学问&&教师在幼儿游戏中的作用[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第三、四、五章.
9. 中国儿童教育网.幼儿园角色游戏与指导. first.net/.
10.月亮船教育资源网. 浅谈教师在全园开放的角色游戏中的指导. /Article/HTML/.shtml.
11. 徐尧. 自主游戏中教师的角色定位. /post_9_.html.
12. 早教无忧网.幼儿园游戏指导中存在的问题及其对策. /zaojiaolilun//article_1208.html.
13.中国幼儿教师网.幼儿园角色游戏教学活动经验分享. /Index.html.
(责任编辑:admin)}

我要回帖

更多关于 大班幼儿角色游戏特点 的文章

更多推荐

版权声明:文章内容来源于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权请点击这里与我们联系,我们将及时删除。

点击添加站长微信